在国内外知名刊物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在AIChE Journal,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和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等国外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10篇,被EI和ISTP收录近10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曾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二等奖各1项;获得国家公开发明专利2项。主持完成了中石化金陵石化分公司、南京炼油厂有限责任公司、艾欧史密斯(中国)热水器有限公司、张家港港华燃气有限公司等江苏省20余项重大建设项目(工程)的安全评价及风险评估、10余项重大事故隐患的评估和多起安全生产事故的技术调查分析工作,担任无锡华润燃气有限公司、瓦克聚合物系列(南京)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的安全顾问或技术专家。
これはEIコアの定期刊行物の重要な数を取得公开10编の最初の著作ください2つの论文を発表した。
王文,1980年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毕业留校工作至今。1989年获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理学学士学位,2006获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任细胞生物学专业硕士生导师,1998年任水产养殖专业硕士生导师,2004年6月任动物学博士生导师,2006年任水生生物学博士生导师。2007.12-2008.12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一年。历任中华全国青联联合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协商会议江苏省第八、第九届、第十届委员会委员;致公党江苏省委委员及妇女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致公党第12次代表大会代表。1994年校首届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998年江苏省巾帼建功先进个人;2007年南京师范大学巾帼建功先进个人。从事细胞生物学研究20多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国外SCI期刊源期刊10篇,ISTP1篇),曾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自然基金项目2项,江苏省农业三项工程项目1项,现为动物学国家重点学科水生经济动物资源利用方向的学术带头人。近10年从事水产病害及病原微生物的研究,其特点是将基础理论研究与水产生产实际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起来,近年来开展了中华绒螯蟹、罗氏沼虾、黄鳝、乌鳢等特种经济水产动物流行病及疑难疾病的研究,为生产实际提供了及时的指导,论文被国内核心期刊及国外SCI期刊源期刊录用,申请专利6项,已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2项。
其名为李晟曼,有天赋还很努力,在学术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上学期间包揽过国家奖学金等多项奖项,在Nature 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十余篇论文。
如果真是出自于她自己的手,那太神了一定是学霸一定是科研大神不是一般人物
一般来说,土木工程博士发表10篇一区SCI论文的水平可以算是比较高的。这样的水平需要在研究方向上有深入的研究,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时在学术社区建立起良好的声誉,以及具备较强的编辑和发表能力。
是的,年轻的女副教授,受到大家的质疑,但是优秀又努力的人很多,她的付出值得这样的回馈。
两个礼拜 with editor 是很正常的,每个阶段所花费的时间根据期刊不同,但有时候 with editor 状态维持超过一个月也不是异常的现象。这个阶段编辑要完成的工作有两个:完成技术审查如果论文通过技术审查,编辑需要将论文送交同行评审这个阶段之所以会花这么长的时间是因为编辑要找到审稿人不容易。编辑需要找出可能审稿人选然后发送邀请,而专家们经常会拒绝审稿,那么编辑就需要再重新找人。
是的,年轻的女副教授,受到大家的质疑,但是优秀又努力的人很多,她的付出值得这样的回馈。
其名为李晟曼,有天赋还很努力,在学术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上学期间包揽过国家奖学金等多项奖项,在Nature 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十余篇论文。
是国家“863计划”项目“农业废弃物流化床气化过程预处理技术研究”、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等6项重大科技项目的第一主持人,曾主持国家或省部级科研课题11项,其中4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他主编出版4部专著,发表论文68篇,其中6篇论文分别被SCI、EI收录,多篇论文分别被ISTP、CA等收录,多篇发表在国外的《FUEL》、《Energy Policy》等国际著名权威性学术期刊上。已指导可再生能源工程专业硕士生40人、博士生10人、博士后8人。近年内作为第一主持人主持承担2项国家“863计划”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博士点基金项目等,9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获国家发明专利,领衔科研团队在生物质能源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多项重要进展,其光合生物制氢技术研究、沼气工程技术研究、生物质燃烧气化研究等成果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和重要的科学价值,发明的辅热集箱式沼气工程技术已经产业化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获得第十二届中国专利优秀奖。曾获得“第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 “国家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河南省优秀专家”、“民革全国先进个人”、 “民革河南省先进党员”、“河南省青年科技奖”、“河南省优秀教师奖励基金奖”、“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郑州十大杰出青年”、“郑州市新长征突击手”、“郑州青年科技标兵”、“郑州市金水区优秀人大代表”、“郑州市肝胆杯竞赛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奖励。他还兼任民革河南省委副主委、民革十届中央委员、河南省八届政协委员、郑州市金水区八届人大常委、九届人大代表、河南省青联常委。 姓名 张全国 出生年月 1958.8 职称/职务 教授/副校长 导师类别 博导、硕导 指导研究生学科 农业生物环境能源工程 研究方向 生物质能源、热能工程 讲授课程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燃烧理论及设备、 可再生能源研究进展 承担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主持承担3项国家“863计划”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博士点基金项目等,11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 ◆主持科研项目: 1、国家十五“863计划”项目(2004AA515010)“太阳能光合生物制氢技术研究”,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 2、国家十一五“863计划”项目(2006AA05Z119)“中小型太阳能光合生物制氢系统及其生产性运行研究”, 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 3、国家十二五“863计划”项目(2012AA051502)“生物制氢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正在进行;
如果一个实验室发表Cell,Nature,Science(CNS)论文10篇以,就称“CNS实验室”。在这样的实验室,发表CNS论文是正常的,常规的,一年通常是有几篇。
CNS(Cell,Nature,Science)是美国Cell(《细胞》)、英国Nature(《自然》)及美国Science(《科学》)三大举世公认的顶级科学期刊简称。CNS并不是专有名称,只是表示生命科学高水平学术杂志。
扩展资料:
Cell(《细胞》)、Nature(《自然》)、Science(《科学》)三者分别是:
《科学》杂志属于综合性科学杂志,英文名:ScienceMagazine。它的科学新闻报道、综述、分析、书评等部分,都是权威的科普资料,该杂志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科学》和它的对手《自然》期刊涵盖了所有学科。根据期刊引证报告,《科学》在2014年的影响因子为31.477。
英国著名杂志《自然》(Nature)是世界上最权威的科学杂志之一。杂志以报道科学世界中的重大发现、重要突破为使命,要求科研成果新颖。《自然》杂志的影响因子为36.101。
《细胞》(Cell)为一份同行评审科学期刊,主要发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最新研究发现。《细胞》刊登过许多重大的生命科学研究进展,与《自然》和《科学》并列,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其2010年的影响因子为31.957。表明它所刊登的文章广受引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cns实验室
世界三大顶级科学杂志,中国大学发表论文数目排名 <细胞>、<自然>、<科学>(以下简称CNS)是举世公认的三大顶级科学杂志.全球科学家无不梦寐以求能在其中一个杂志上发表论文,因为代表了世界科学研究成果的最高水准。因此,CNS论文数目也成为国际大学科研实力排名的最重要因素。 据统计,中国大陆至今以老板身份发过两篇以上CNS论文的,总共才二十六人,这二十六人无疑是中国大陆科技界最顶尖的精英人物。其中在CNS三大顶级杂志都以老板身份发过论文的有十人,全部滞留在美国;在CNS中两个杂志以老板身份发过论文的共有十六人,五人在国内。可叹的是,号称代表中国最高学术水平的中国两院院士只有神经研究所的郭爱克院士一人进入这前二十六人名单(中国的两院院士竟没有一个有三篇的,其他院士绝大多数是一篇都没有,少数有一篇,远赶不上这26奇人), 发表论文篇数国内排名最高的是并非两院院士的著名生物学家西北大学舒德干教授。 中国大陆至2006年在CNS发表论文数目最多的大学和科研分别是:1、西北大学(5篇);2、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3篇);3、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2篇)、复旦大学(2篇);4、清华大学(1篇)、北京大学(1篇)、中国科学院生化细胞所(1篇)、中国科学院神经所(1篇)和南方基因研究中心(1篇)。这样的结果也大大出人意料——西北大学作为地处内陆西安的地方重点大学,科研实力竟然远远超过复旦、清华、北大这样的沿海发达地区部属大学,确实令人刮目相看。
20年前,我带着憧憬与梦想第一次踏进清华园,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最难忘的5年。还记得在实验室里捣鼓瓶瓶罐罐、与蛋白和细胞一起度过的日日夜夜;还记得一到饭点与师兄弟姐妹们一起穿梭在各大食堂搜寻美食、高谈阔论的快乐时光。在那5年里,我聆听了学识渊博的恩师们的教诲,坚定了投身科研的信念;结识了一群具有家国情怀、个性鲜明又低调务实的同学,收获了友情和支持;遇到了志趣相同、情投意合的终身伴侣,获得了温暖和力量。虽然已离开母校多年,但母校对我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早已成为我的座右铭。2001年,我进入饶子和院士的研究组学习,开始从事结构生物学方面的研究,通过探究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微观结构,阐释各种生命活动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饶老师把我领进科学研究的大门,他的言传身教让我对结构生物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高尚的人品和对科学执著奉献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让我更加坚定了投身科研的信念。感谢清华,让我遇见了大先生;先生之大,使我看见了大学问;学问之大,使我感知到“小我”之外还有一个广阔无尽的世界。从清华毕业后不久,我前往美国Scripps研究所Raymond Stevens教授研究组开展博士后阶段的研究工作,开始从事当时世界上结构生物学领域最前沿的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三维结构研究。这类受体蛋白是人体内重要的信号转导分子,与各种疾病密切相关,是最大的药物靶标蛋白质家族。但是,其结构研究极为困难,被很多人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虽然人体内有800多种G蛋白偶联受体,但直到2007年还没有任何一个结构被解析。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这个领域做出自己的成绩!很快,我开启了艾滋病毒共受体的结构研究项目。为了我心中的梦想,三年间不断调整各种实验条件,“997”的辛苦自不用提,最让人煎熬的是无论如何尝试依然无果。然而,清华5年来对我的悉心培养,饶老师5年来对我的谆谆教诲,不但练就了我娴熟的实验技能,更铸造了我骨子里“永不放弃”的信念。就在很多人认为课题“没有成功迹象”的时候,我尝试了一种在当时被认为不太可能成功的实验条件,终于在一个拥有最美晚霞的傍晚,在显微镜下看到了最美的风景——蛋白晶体!那一刻,所有的付出,所有的辛劳,所有的汗水都值得了。自从到美国的第一天,我就打定主意,学成后一定要尽早回到祖国,为我国的蛋白质基础研究贡献一份力量。2011年,我回国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当时,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研究在国内基本是空白,我们“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小到枪头试管,大到仪器设备,一点一点积攒。抱着“再难也要往前走”和“缺人手,我一个顶仨”的想法,手把手带学生,分秒必争做实验。经过努力,我们很快建立了国内首个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生物学研究平台,针对多种重大疾病相关的G蛋白偶联受体开展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连续在Nature、Science和Cell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我们还努力将基础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围绕传染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开展药物研发,候选药物进入临床研究。如今,我国的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水平已经并跑全球,在某些领域更是处于领跑地位。再过20多天,我回国就整整10年了,一路走来,感受颇多。“坚定梦想,不忘初心”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有梦想,更有行动,所有的不可能才能一步步变成现实;“甘于寂寞,永不言弃”使我们坚定前进的信念,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潜心研究,稳扎稳打;“严谨认真,追求极致”是我们前进道路上始终的坚持,细节决定成败,做到极致,才能领略别样的精彩。同学们,作为清华大学的研究生,或许你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今天走出这个校园后,会像我一样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当然,也会有更多的同学,将耕耘在其他各个领域。但是,请你们相信,无论你们要做什么,母校对你们的培养都将深深影响你们的一生,清华园的精神和清华人的风骨将永远镌刻在你们的心中。同学们,人生短暂又漫长,短暂得甚至来不及完成一件事,又漫长得似乎可以做好每件事。唯有以梦为马,方可不负韶华!再一次感谢母校的盛情邀请,真诚地祝愿母校日新月异,桃李芬芳!祝愿各位老师工作顺利、幸福安康!祝愿各位学弟学妹一帆风顺、前程似锦
如今姚期智教授73岁了,依然每天与学生待在一起,精神焕发、状态很好。我们也希望能够有更多像姚期智教授一样,回国奉献的科学家。
真的非常感谢你能回来,这是我想对他说的
1、有一次正在看店的华罗庚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来了一位女士想买棉花,当她问华罗庚多少钱时,他完全沉醉于做题中,没有听见对方说的话,当他把答案算完随口说了一个数字,而女士以为他说的是棉花的价格,尖叫道:“怎么这么贵?”,这时华罗庚才知道有人过来买棉花。
当华罗庚把棉花卖给女士后才发现刚才自己的算题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这可把华罗庚急坏了,不顾一切的去追那位女士,最终还是被他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
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感动了吧!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华罗庚。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口气。回家后,又开始计算起数学题来……
2、华罗庚不仅对数学肯动脑筋,对语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师把自己收藏的文学大师胡适的书分给学生,让每人看完后写一篇读后感。
华罗庚分得的是《尝试集》,书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话文的得意,认为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于是在扉页上写了一首《序诗》:“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3、华罗庚在读书时,曾对传统的珠算方法进行了认真思考。他认为:珠算的加减法难以再简化,但乘法还可以简化。乘法传统打法是“留头法”或“留尾法”,即先将乘法打上算盘,再用被乘数去乘;每用乘数的一位数乘被乘数,则在乘数中将该位数去掉;将乘数用完了,即得最后答案。
华罗庚觉得:何不干脆将每次乘出的答数逐次加到算盘上去呢?这样就省掉了乘数打上算盘的时间例如:28×6,先在算盘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只用两步就能得出结果。对于除法,也可以同样化为逐步相减来做节省的时间就更多的。
凭着这一点改进,再加上他擅长心算,华罗庚在当时上海的珠算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4、华罗庚特别爱动脑,对于一些别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往往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提出一些似乎希奇的问题。
有一次,他同别人一块去城郊玩耍,见一座荒坟旁有石人石马,就问比他大的同伴:“这些石人石马有多重?”同伴回答说:“这怎么能知道呢。”华罗庚却不甘心,沉思片刻,说:“以后总会有方法知道的。”
5、在当年的金坛,华罗庚最喜欢去的地方,还是灯节、船会、庙会等场所,凡是这些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城东有座青龙山,山上有个庙。每逢庙会,庙中的菩萨便头插羽毛,打扮得花花绿绿,骑着高头大马进城来。一路上,人们见到“菩萨”就磕头行礼,祈求幸福。
华罗庚伸直脖子,望着双手合十的“菩萨”,心里暗自琢磨:“‘菩萨’果真万能吗?”当庙会散了,人们也陆续回家,华罗庚却跟着“菩萨”去了青龙山,想探个究竟,看一看“菩萨”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