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全球top10论文发表国家

全球top10论文发表国家

发布时间:

全球top10论文发表国家

根据统计数据,在2022年,中国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18.4万篇,美国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11.6万篇,英国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3.1万篇,德国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2.7万篇,澳大利亚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1.7万篇,法国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1.6万篇,日本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1.3万篇,韩国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1.0万篇,加拿大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0.8万篇,意大利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0.6万篇。

截止到2022年12月31日,世界范围内总共有41,642篇SCI;在全球共41,642篇SCI撤稿中,国内有19,421篇,高于第二位美国的5,607篇。其他主要国家数据如下:德国、英国、日本、法国、加拿大和印度,分别是收录了3.3万篇、2.8万篇、2.4万篇、2.2万篇、1.6万篇和1.2万篇。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一种用于评估学术论文质量的指标,通常用于评估期刊的质量和学术成果的重要性。每年都会有统计机构发布各国SCI论文数量的数据。以下是对2022年各国SCI数量的解答:1. 中国:2022年,中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超过500,000篇,位居全球第一。2. 美国:美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400,000篇左右,排名第二。3. 印度:印度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超过100,000篇,排名第三。4. 德国:德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80,000篇左右,排名第四。5. 日本:日本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70,000篇左右,排名第五。6. 英国:英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60,000篇左右,排名第六。7. 韩国:韩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50,000篇左右,排名第七。8. 伊朗:伊朗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超过40,000篇,排名第八。9. 法国:法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30,000篇左右,排名第九。10. 意大利:意大利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20,000篇左右,排名第十。总体来看,中国在SCI论文数量方面遥遥领先,其他国家的数量差距较大,但这并不代表一个国家的学术水平就高于其他国家,学术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佛罗里达国际大学(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缩写FIU)是一所大型公立综合性全国大学,成立于1965年,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市,提供本科、硕士、博士、文凭课程四种学位类型。 佛罗里达国际大学

详情

美国佛罗里达的大学主要有艾克特学院、艾姆伯里-利德尔航空学院、强生威尔士大学、佛罗里达州大西洋大学、林恩大学、佛罗里达科技大学、南佛罗里达学院、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 、迈阿密达德学院、诺瓦东南大学、席勒国际大学、 中 佛罗里达大学 、佛罗里达大学、 迈阿密大学 、艾弗瑞斯特大学、 南佛罗里达大学 、 佛罗里达国际大学 、维博国际大学、弗特劳德达尔艺术学院。

材料补充:

美国留学申请条件:

1、学术要求:去美国读本科,要求高中毕业,GPA80以上;申请硕士要求本科毕业,有学士学位证,GPA3.5~3.8;与此同时,读硕士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水平,比如参加与申请专业相关的研究项目,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2、语言要求:本科阶段要求托福成绩不低于75,有些学校和专业要求达到100分以上;研究生阶段要求申请者托福成绩不低于80分。

3、材料要求:需提供在读证明或最高学历证明、语言成绩单、在校成绩、个人陈述、个人简历、推荐信以及存款证明等。

全球SCI论文发表排名国家

2013年我国sci论文数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都位居世界第二位。2013年我国知识产出总量优势显著,SCI论文位居世界第2位,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位居世界首位和第2位。

较高的知识产出与扩散应用能力是创新型国家的共同特征之一。国际科技论文(SCI论文)和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作为测度知识产出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原始创新能力、创新活跃程度和技术创新水平。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武夷山表示,中国SCI论文在保持数量持续增长的同时,质量也在不断提高。2009—2013年中国SCI论文被引证次数达到360.7万次,超过德国居世界第3位,逐步逼近英国。

尽管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均居世界前列,但真正高水平的专利却并不是很多。就像从重视SCI论文数量到重视论文质量的转变一样,我国的专利现在也到了强调质量的阶段。

扩展资料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4》显示2013年,中国SCI论文数量达到21.3万篇,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2位,占到全球总量的15.0%。

2004—2014年间中国高被引论文数量突破1.2万篇,占到全世界高被引论文总量的10.4%,位于美国(6.2万篇)、英国(1.6万篇)、德国(1.4万篇)之后,居世界第4位。

2013年,中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70.5万件,占40个国家总量的44.1%,连续4年居世界首位;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4.4万件,仅居日本之后,占到40个国家总量的21.4%。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报告》显示:中国创新能力位列世界第二梯队

参考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4》发布

1973-2007年间,哈佛大学每年发表的SCI论文由1973年的2284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1629篇,占71%)增长到2007年的8567篇(第一作者3428篇,占40%),年均增长率为3.96%;在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4666篇(第一作者2440篇,占52%),由1973年的49篇增长到2007年的196篇,年均增长率为4.16%。相比之下,在三大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排名第2位的麻省理工学院共2461篇,仅为哈佛的53%;而2007年中国大陆科研单位仅在Science上发表26篇、Nature上发表19篇。2006年哈佛大学的总研究经费为4.5亿美元(全美排名第27位),尚不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第1位)的1/3。开展合作研究在提高哈佛大学论文数量和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合作研究发表的SCI论文由1973年的1436篇增长到2007年的7637篇,年均增长率达5.04%;合作研究发表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比例也保持增长态势,从1973年的63%增长到2007年的89%。合作研究发表论文的数量增长突出,从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哈佛在前沿领域研究具有相当的科学领导力。哈佛大学独立在三大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Nature为144次、Science为172次、Cell为236次)均低于其合作发表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Nature为220次、Science为213次、Cell为300次),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通过合作研究发表的论文具有更高的影响力。哈佛大学在科学主流方向—生物医药领域成果突出。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科学、免疫学、肿瘤学和交叉科学等是哈佛大学产出SCI论文最多的学科。哈佛医学院是发表高水平论文的主要学院,1973-2007年间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三大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547篇,占哈佛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三大期刊上发表论文总数的63%。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生物医药领域是哈佛的优势学科领域。哈佛大学发表论文的定量分析数据表明,开展跨机构的合作研究是提高研究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生物医药领域作为当前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该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该主流方向上不断汇聚力量、取得突破性进展,将有力带动和提升我国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

你好。是不错的。在小路边的修车摊保养一次400元,高速费一年200元足够,目前还不需要换变速箱油和轮胎,所以不能算,算下来一年养车费用是8000+3125+400+200D等于11725元,平均一个月977块钱,还是可以接受的

全球论文发表数量国家排名

He who does not advance loses ground.

已经排到了世界第2名。这样的成果也是相当的厉害了,而且现在我们国家和上年度相比,增加了很多的领域,相关的期刊也有了这个提升。

现在的排名特别靠前,排在第2名的位置,因为我们国家的文学实力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提升,所以论文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多,论文的含金量也是非常高的。

目前我们是排在第2位的,我们的一些论文是非常不错的,影响力是比较大的,研究的东西是比较好的。

全球发表论文最多的科学家

杨树从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后出站回国后,就带着她的学生展开研究,意料之外地发现做出的样品完全没有传统氮化镓器件中普遍存在的动态电阻退化问题——这突破了传统氮化镓器件的性能瓶颈。而随后,她研制出高压、高频、高效的新型垂直氮化镓功率器件,攻克了长期困扰该器件的动态性能退化难题。

根据这次被引文献来看,中国内地的顶级科学家有770个,排名世界第二,而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的数目并未算进去。中国的顶级科学家主要出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也提供了不少顶级人才。之所以中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人口基数大,二是国内的努力和海外同胞的帮助,才让我们不断地提升科学技术水平,而现如今我国最骄傲的技术是航天与导弹以及量子通讯技术。

最近,一位来自中国的女科学家斩获美国科学突破奖,奖金高达1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076万元)。在 Science发表的6篇论文中,她主要以第一作者身份、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对果蝇进行转录调控。此外,她还为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1)抑制剂的研究作出了贡献。据悉,该奖是针对基础生物学领域(Biology、 Science、 Cell、 Nature)的重大研究成果而设立的。

获奖人将有机会获得100万美元奖金,其中一半将用于资助一位新发科研论文最多且优秀的年轻科学家。该奖项授予对基础研究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奖励他们在科学工作中取得的突破。该奖项自2010年设立以来已颁发了七届,每届都有超过40名科学家获奖。“杰出青年女科学家奖”是美国科学部设立的面向21世纪初自然科学领域优秀学生和高级研究人员所颁发的综合性科研奖励项目之一。

这个奖项,大家可能很陌生,但是它颁发的机构,就在美国。它的主要奖励范围除了基础科研之外,还有对于未来科研发展方向的探索。作为“年度大突破”奖项,美国科学突破奖每年都会在全球范围内筛选优秀青年科学家。

这意味着他们会在进入一个新领域之前,已经获得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在今年的评选过程中,更是吸引了全球著名学者参与进来,包括多位诺贝尔奖得主亲自到现场领奖。不仅如此,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前来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为年轻科学家的成长提供了更多机会和舞台。可以说在当下这样一个科学成果大爆发的时代下,青年学者们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一些知名专家发表许多论文,是通过不断学习专业文献加以借鉴和总结,有条件还可以用于实践检验,逐步成就一篇篇论文发表。

中国生物全球论文发表

最新生物学研究成果一、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新发现在对果蝇和小鼠的研究中,研究者证实了一种造成Alzheimer病人伤害性脑斑块积累的蛋白实际上是一种分子运输系统的重要部分,在脑中作为蛋白运输的信号。此外,研究者还分析了这种称为“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的蛋白质,这种蛋白可导致脑运输通道的阻碍并最终神经细胞死亡。这一发现是描述APP运输作用的第一批数据,而且对于Alzheimer患者脑内蛋白的细胞间运输功能,此提出了一个关于β-淀粉样蛋白的伤害性斑块沉淀物的新假说。这一发现的研究者是Howard Hughes医学院,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细胞和分子药物教授,Lawrence S.B. Goldstein博士。研究结果发表于11月8日的Neuron 杂志和12月6日的Nature杂志。“虽然这还只是对APP轴突输送和β-淀粉样蛋白产生部位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的初步了解,但是我们的工作对Alzheimer病人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的方式,即直接地针对β-淀粉样蛋白和APP运输” Goldstein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来了解APP产生β-淀粉样蛋白的机制。”他还说,人体内所有的细胞都能产生β-淀粉样蛋白,但是只有神经系统会被这种蛋白伤害。“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神经元易于被APP损伤的原因。”虽然科学家已经知道了APP形成的斑块产生于β-淀粉样蛋白,但是他们并不清楚这种蛋白是怎样在哺乳动物体内发生作用的,也不清楚APP是在哪里转化为β-淀粉样蛋白的。在2000年11月 Neuron 研究首次公布的研究结果中,Goldstein领导的小组描述了APP与一种轴突内物质转移信号的关键酶之间生化反应第一个证据,这种酶使得中枢神经系统在轴突内进行长距离的物质传送。在2001年11月8日出版的 Neuron 中,研究者用果蝇作材料,确定了APP在轴突运输中的关键作用。缺失APP会导致轴突物质运输功能的丧失。在另外的一系列实验中,当他们在果蝇体内引入了过量的APP,则轴突系统则阻塞并死亡。在他们最近的Nature发表的文章中,研究小组用一个小鼠模型鉴定了决定分子移动的运输系统——被称作β-secretase (Bace)和presenilin的酶系,这些酶也作用于APP 转化为β-淀粉样蛋白的过程中。 这一过程发生于轴突运输过程中细胞中的APP, Bace和 presenilin。“一旦产生了β-淀粉样蛋白,轴突运输就可能被阻断,” Goldstein说,“我们认为这种阻断可以看作运输通道阻碍和神经元死亡的标志”。(基因潮)二、追踪病原体:新的数据库开发成功Cornell大学12月4日消息:食品科学,工程和计算机系的学生联合开发出了基于网络的软件和数据库,用于追踪和比较细菌的遗传印记和特征病原体追踪软件使得从事追踪毒性菌源及其蔓延的科学家进行冗长的菌株对照程序的耗时,从原来的几天或几小时缩短至几分钟。.“在进行病源体追踪以前,实验室使用了三种不同的数据库和两种表格程序”,Cornell 大学食品科学系的助理教授Martin Wiedmann说道:“我们寻找工程和计算机系学生合作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虽然目的明确,但我们不知道怎样将这些想法组合起来。”“在进行病源体追踪以前,实验室使用了三种不同的数据库和两种表格程序”,Cornell 大学食品科学系的助理教授Martin Wiedmann说道:“我们寻找工程和计算机系学生合作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虽然目的明确,但我们不知道怎样将这些想法组合起来。”该数据库的新颖之处在于使菌株特征比较和分子亚型影象(DNA指纹技术)变得更简洁,研究者可以使用这种工具从不同实验室快速收集菌株的亚型数据,来分析许多感染性疾病的爆发和流行,并总体评估细菌的生物多样性。在1999年Wiedmann首次应用他的原始数据库从而协助降低了李斯特杆菌病爆发的死亡人数。1998年十月和1999年2月之间,全国有100多人因为食用了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罕见杆菌污染的热狗而遭受感染,Wiedmann的工作使Atlanta疾病控制中心(CDC)确定了疾病爆发的原因,结果污染的热狗立即被禁售,成为历史上最大的食物禁售事件。病原追踪的早期版本发现15个样品中有7个具相同的遗传指纹,这意味着这7个病人感染了同一菌株,CDC也注意到了李斯特杆菌病感染病例的上升,但直到有Wiedmann的指纹技术以后,他们才认识到了所寻找的菌株。Wiedmann实验室开发新的数据库的学生之一,Michael Chung,先是开始组织了数据库所需要的病原体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区带DNA序列及其显型特征,然后与开发该软件的计算机系的学生团队合作,建立了网络服务器,并发展了软件的图象识别能力。项目在2000年秋末完成,然而Chung说该程序还不能转移到多台计算机中使用,增加新特性也比较困难。但在过去的一年内,Chung和Cornell大学已毕业的学生Steven Cai,在校三年级学生Mike Bohlander,已经极大的改进了该程序使得其能在大型网络服务器上安装并能处理大容量的数据和查寻。数据库中含有数以千计的指纹数据,及食物污染病原体,酸败有机体及其他如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杆菌,假单胞菌,弧菌,溶血链球菌,乳酸菌的数据。为Cornell 大学“世界冠军机器人足球”团队(RoboCup)开发过图象识别软件的99级计算机系学生Thibet Rungrotkitiyot,开发了病原体追踪的图象识别软件,为不同菌株遗传印迹进行图象比较。病原体追踪软件的编程是由计算机系2000级学生Xiaozheng Zhong,Joe Cheng-Yu Huang ,2001级的David Wang,Rungrotkitiyot, Jian-Ning Janet Cheng,Ernie Ho共同完成的。文库和搜索引擎由Cai Chung, Wiedmann 和 Roger Jagoda研究员开发。项目经过Cornell 大学食品科学系的副教授Kathryn Boor的努力,得到了美国农业部和Dairy Management公司的支持。母爱来自恐龙? 2004年09月21日15:33 国际先驱导报 人们通常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护行为由鸟类进化而来,但最新古生物学的研究成果显示,鸟类的这种行为很可能是继承自恐龙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在恐龙灭绝后,类似于鳄鱼这样的爬行动物以及鸟类,对自己的后代都有本能的关爱行为,它们孵育和喂养自己的子女,并为自己的子女挡风遮雨,保护子女的安全。古生物学家一直迷惑不解的是,这种养育行为是从爬行类和鸟类开始独立进化的,还是继承自它们共同的祖先——恐龙? 最近,中美科学家所做的一项联合研究对动物养育行为的起源提供了初步的答案。他们所利用的正是中国辽宁发现的一处非常奇特的恐龙化石遗迹。 中国有着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在中国的内蒙、辽宁、广东、四川、河南等省都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群。这处恐龙化石遗迹是辽宁省农民发现的,恐龙化石现在保存在大连自然博物馆。 这处恐龙化石遗迹的主角是一个成年鹦鹉嘴龙,但令人称奇的是这只成年鹦鹉嘴龙的周围蜷缩着34只小鹦鹉嘴龙,这处遗迹将一幅舐犊情深的场面完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是生活在1.25亿年前的一个恐龙家庭,而不是35只互不相干的恐龙凑巧聚在了一起。”研究的参加者之一,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的戴维·瓦里基奥教授说,“人们通常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护行为由鸟类进化而来,但这项发现显示,这种关爱行为是一种更为原始的本能,鸟类的这种行为很可能是继承自它们的祖先——恐龙。” 鹦鹉嘴龙生活在1亿多年前的亚洲东北部,也被称为“鹦鹉蜴”,因为它们有着鹦鹉一样的喙。鹦鹉嘴龙强壮、敏捷,用两个后腿行走,以坚硬的植物枝干和果实为食。这处化石遗迹保存的相当完好,研究人员没有发现分离的骨骼,这表明当时这些恐龙是在活着的状态下被迅速埋葬的。而且它们死亡的姿态并不是像通常那样侧卧在地上,而是直立并且头向上伸着。当时发生了什么,让这35条鹦鹉嘴龙定格在这一刻? 有人猜测是火山爆发的火山灰掩埋了这些恐龙,但戴维· 瓦里基奥认为火山灰埋葬的速度不会这么快,不可能形成今天这样的场景。他更倾向于当时突然发生了塌方或洪水,使这一家子恐龙顷刻之间就被埋葬,直立并向上伸着头的化石让我们看到了它们当时垂死挣扎的景象。 有些种类的恐龙,如兽脚龙和鸭嘴龙被认为也可以筑巢,但辽宁鹦鹉嘴龙化石是第一个显示恐龙具有养育行为的清楚的例证。现在还无法确定这个长75厘米的成年恐龙的性别,但无论雌性还是雄性动物都有照顾后代的本能,许多鸟类父母双方都具有照顾子女的天性。从化石还无法判断幼鹦鹉嘴龙的大小,但幼龙的骨骼发育良好,已经完全骨化,说明这些幼龙当时非常健康,也间接说明了成年龙对这些幼龙照顾得很好。 密歇根大学的古生物学家杰夫·威尔逊说:过去通过化石来识别古生物的养育行为非常困难,因为生物的行为和生物外表或结构不同,无法从只能显示单一时间断面的化石来推断。而辽宁鹦鹉嘴龙化石的可贵之处是不仅显示了恐龙的个体,而且显示了个体之间可能的关系,也可以说显示了一种生活状态,这是非常罕见的。1.25亿年前的一次灾难如同一架相机,清楚地拍摄了一群幼小恐龙围绕在母(父)亲身旁的画面。但动物的养育行为是复杂的,如果恐龙具有这种行为,那么它们达到何种程度还不得而知。也许成年恐龙只是为了能看到自己的子女,而简单地把幼龙聚拢在一起? 人们常常认为恐龙是一种很笨的动物,现在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恐龙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聪明和复杂。我们可以设想,作为地球上多种动物的祖先,恐龙把养育子女的技能传给了后代,凭借这样的技能,这些后代在经过了亿万年痛苦的进化后终于走到了今天。

在中国搞古生物化石研究的学者,应该不会忘了1923年,因为在1923年中国古生物学研究开始真正起步了,首先,1923年11月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曾经在中国工作几十年并最终安葬在中国的葛利普教授在当时的热河省凌源进行化石考古和挖掘工作,命名了当时凌源含狼鳍鱼的地层为“热河系”;1928年他进而提出“热河动物群”之名。从此经过百年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热河生物群”早已名扬天下。美国地质学家葛利普教授 1923年诞生了中国地质古生物学家最早发表的古生物学学术文章,它就是北京大学地系教授李四光于1923年12月在英文版《中国地质学会志》Bull. Geol. China)的第2卷3-4合期上发表了《鉴定䗴类的图解法及其对华北䗴科研究的一些结果》一文。 在李四光的文中有属种的拉丁文名称,有化石特征的详细描述、比较、讨论,有产地层位的具体记载,有图版和图版说明。该文首先叙述了这类属于原生动物门有孔虫纲化石的特征,其外形像一纺锤(纺织机上的线筒),因此叫它“纺锤虫”。李四光根据中文古代纺锤称为“筳”,在它左边加了一个“形旁”——“虫”,而右边的“筳”是声旁,两者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形声字——“䗴”,李四光所造的这个字,从那时起就在中国古生物学界沿用至今。论文对8个种及变种都做了描述,并有两个图版(共19个薄片的相片)加以表示。论文记载这些种产自直隶(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甘肃诸省的十多个地点,含化石层层数最少为一层,最多达4层(山西阳泉)。论文将这些种与国外各地之链作了对比,认为它们都属于上石炭统——太原统(相当于乌拉尔统)。 另外,在1923年12月出版的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地质汇报》第5号第2册("Bull. Geol. Surv. China,No.5,pt.2”)上有一篇中国地质学家周赞衡写的题为“山东白垩纪之植物化石”(“A Preliminary Note on some Younger Mesozoic Plants fromShantung")的论文,文中描述了产自山东下白垩统的如下植物化石属共计7属11种(其中1旧种,4新种,2相似种,4未定种)。有两页图版,为手描图。李四光和周赞衡的文章发表几乎是同时的,可以并列称为“中国人最早发表的古生物学学术文章。 另外在1923年5月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者和领路人德日进与桑志华在宁夏灵武水洞沟发现更新世晚期化石群,包括哺乳动物、鸟类及旧石器等,称为“水洞沟文化”。 另外,中国地质古生物学家所写的第一部古生物学专著应该是1924年12月孙云铸发表于《中国古生物志》乙种第1号第4册的论著,题目是《中国北部寒武纪动物化石》这标志着中国古生物学家也能从事深入的古生物鉴定和研究,写出大部头的著作。该书首先简述了中国北方,主要是华北的直隶(河北)省、东北的奉天(辽宁)省和山东省泰安地区与张夏地区的寒武纪地层。其实早在1920年葛利普刚到中国,就在《地质汇报》第2号上发表了两篇古生物学论文,一篇是“中国二叠纪新发现之阔翅类化石”,另一篇是“直隶开平之下二叠纪动物化石”。在前一篇论文中,描述了一个阔翅类昆虫的新种——Eurypte(Anthraconectes?)chinensi(sp.nov.)。在后一篇论文中,描述了苔鲜动物的Polypora属。这应该是中国发表的最早的两篇古生物学论文了 这里介绍一下葛利普,葛利普(1870-1946)是德裔美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葛利普是一专多能的地质学家,他一生发表近300种学术著作,当时已经50岁的葛利普辞别故园与妻女,于1920年来到中国,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室主任,兼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教授。北洋政府成立中央研究院之后,他1929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通讯研究员。1934年任北京大学地质系系主任,从此他为中国地质事业以及古生物研究事业贡献了后半生。 1922年2月3日中国地质学会在北京成立,学会的刊物是《中国地质学会志》,许多古生物学研究论文在这一刊物上发表。该年4月葛利普在中国地质学会的会议上宣读“论震旦纪”的论文,这是对震旦系的第一次全面总结。《中国古生物志》创刊,出版了甲种第一号第一册“南满第三纪初期之植物化石”(傅兰林著),乙种第一号第一册(总第一号)“中国北部奥陶纪动物化石”(葛利普著)和第二号第一册“四射珊瑚化石”(葛利普著)。傅兰林和葛利普是外国人,虽然在中国受中国政府邀请搞研究, 他 们发表的论文是职务行为,这也属于中国发表的最早的几篇古生物学论文。 中国出版的第一部古生物学专著是1922年4月,葛利普的古生物学专著《中国北部奥陶纪动物化石》,以《中国古生物志》乙种第1号第1册的形式出版。葛利普受聘为北京大学的地质系古生物学教授、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研究室主任,是在中国土地上为中国地质古生物科学事业而工作的,他的研究成果也作为该所的系列出版物而问世,所以,他以上两篇文章和一部专著的出版就标志着中国地质古生物科学事业的发端。李四光说起葛利普他还有以下不朽的成就,比如著名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现在仍在挖掘,人们仍然在不断寻找那丢失的北京猿人头盖骨。而葛利普教授恰是“北京人 (Peking Man) ”的起名者, 当年周口店发现人类化石的消息,之所以能迅速传遍全世界,与这一简单易记的名称是分不开的。第二中国的古生物学者不断在国外权威杂志《自然》、《科学》等杂志上发表根据在辽西发现的恐龙化石的研究成果,而这不能不追溯到葛利普教授早期提出的“热河动物群”。” 1928 年,美国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葛利普教授出版了一部科学巨著--《中国地质史》 ( Stratigraphy of China 直译为《中国地层学》 ) 。在这部书里, 他第一次提出了"热河动物群"这一名词, 用来代表分布于东亚狼鳍鱼岩系的综合化石群。 第三在 2005 年整修后重新开馆的中国地质博物馆里, 也陈列着葛利普先生鉴定 的 化 石 (Gymnosolen Grabau,Age: Precambrian, Locality: Jinzhou,Liaoning Province 葛利普裸枝叠层石, 时代: 前寒武纪, 产地: 辽宁金州)第四中国浙江省长兴县人民塑造了一个葛利普教授的塑像, 放在长兴“金钉子”博物馆里。 这是因为葛利普教授在1931 年确定了“长兴灰岩”地层, 它是“二叠系到三叠系地质连续剖面”的代名词。 此后“长兴灰岩”, 成为地质学上一个专用名词,从而载入国际地层学史册,并得到世界公认。 2001 年 3 月,国际地科联过投票,正式将浙江长兴灰岩的 D 剖面确定为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及点(英文简称"金钉子")。长兴“金钉子” 是地球史上最重要的断代界线之一, 也是地球 历史 上六次生物大灭绝中最大的一次绝灭事件和全球变化相联系的点位,2001 年 3 月被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正式确定为全球对比标准点位。其意义相当于大英博物馆的铂金米达尺,成了世界标准。第五在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网站上可以查到月球上以葛利普命名了“葛利普背侧”,一个在月亮上的山脊。葛利普教授逝世已经多年,人们仍然在不在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网站上可以查到月球上以葛利普命名了“葛利普背侧”,一个在月亮上的山脊。 在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的中国地质学先驱之一朱森曾经回忆著名的美籍地质学家A. W. 葛利普 (Grabau) 为他们讲授古生物学、葛利普老师不仅学问渊博,而且待人诚恳,使他们受到很大的教益,他们不仅重视课堂学习而且躬行实践,重视野外现场考察。北京西山是他们实习的重要基地。葛利普、翁文灏曾带他们去热河实习。 有媒体报道:1923年11月初,中国的东北大地被层银白色包裹得分外妖娆,早晨的屋檐下还挂着晶莹的冰柱。在这个时节,从来没有考察队进人热河省进行野外发掘工作。而北京大学的一支小型地质野外考察队此时却悄然抵达此地。他们由葛利普教授和翁文灏带队,乘着吉普车,向热河省凌源县进发。葛利普是国际上大名鼎鼎的地质学家,他此行是为了考察1880年由法国鱼类学家索瓦士研究的发现于此地的狼鳍鱼化石的地层。在凌源附近的山头,葛利普发现并采集了大量狼鳍鱼与尾类蜉蝣化石,但并无其他斩获。辽西化石群1923年,葛利普在《中国地质学》中,把当时热河省凌源县附近含化石的地层定名为热河系。1928年,他又提出了“热河动物群”的名称,用来代表分布于东亚狼鳍鱼岩系的综合动物化石群。后来, 中国的顾知微院士把与热河动物群同时期的植物群也包括进来,统称为热河生物群。

据我所知,很多教授(导师)就是大多国内核心期刊的编委。如果是这样自己的导师就是的话,发文章不会很困难,但影响因子也不高。另外,好像听说有缴纳费用的。

如果所做的工作符合《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报道范畴,具有创新性,设计科学,内容详实,结论准确。可以优先发表。是否是编委不一定重要;文章质量不好导师是编委也不行。

  • 索引序列
  • 全球top10论文发表国家
  • 全球SCI论文发表排名国家
  • 全球论文发表数量国家排名
  • 全球发表论文最多的科学家
  • 中国生物全球论文发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