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大三science发表论文

大三science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大三science发表论文

一、话说回来,这年头要发CNS,工作的出色程度,通讯作者的人脉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平平无奇的小兵工作再出色,想直接发正刊难度会比大牛组高出很多倍,这就是现在的科研现实,资源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认清并接受这一点也不是坏事。能在身边见到这样一个真正意义科研天才,说实话十分震撼。这之前我也无法想象本科生发science这种事,更别说就发生在我身边,但现在看来,虽然肯定有些运气成分,但足够强的能力是足以击破你们眼中的牢不可破的所谓阶级壁垒的。

其实一开始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也是往这方面想的,毕竟一个普通本科生哪有那么容易就榜上国际著名教授,还能受到谷歌学术引用超10万的大佬亲自指点。但即使是学二代或者其他人猜测的别的背景,都无法掩盖他发的文章是science这个事实。共同一作本身就是他对这篇工作实际贡献最好的证明。而且一个本科生做出science共一的成果,其中受到的训练也是99%以上的学生无法企及的。

二、在高中比赛中,李显明对有机化学的热爱和天赋。 邀请我们向我们的竞赛学生教授有机化学的教授们都非常惊讶。 设定,世界金牌选手都觉得他的有机水平不亚于自己,但这一切在2017年8月末的预赛中戛然而止。李白没能通过测试,30只拿到10分 点有机测试。 省队仅获得全省一等奖。 高三伊始,意识到自己又要参加高考的李,凭借聪明的头脑和不懈的努力,迅速从年级垫底爬到了前100名,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高考650分。 成绩被天津大学录取。

上大学后,他如鱼得水,投身于自己喜欢的科学研究,自学计算化学。 大一的学期还没结束,我的小学期也还没结束。 他们已经放假了。 我在复习最后一门专业课的时候,他借用了张校区。 嘉也来我们学校图书馆学习。 当时在他的电脑上看到了一些有机+计算的东西。 无论如何,我无法理解它。 他还笑着说,李院士已经在世界领先了。 好吧,至少它是领先的国家。

三、病毒刚出现的那一年,20年来,大家都窝在家里玩。 他让我出来学习,他还带了一台电脑来做数学。 当时他告诉我,他组的一年级学生跟着一个外国学生。 计算领域的大牛做到了,他跟着学长的介绍。 去年5月,发表了一篇ACS催化,纯计算的文章第二篇,第一篇是前辈,也很给力截至目前,Science已经发表了两篇论文。 一年多来,我一开始就准备投票给 Nature。 没成功的时候跟我说这可能是第二个作品,看能不能一共拿下最终的实验结果证实了他之前预测的机制,也没事至于为什么是Science,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降解条件非常温和,可以说是该领域的一个突破。

总结他的成功经验,首先是他对科学研究的绝对热爱。 他几乎痴迷于有机化学。 二是他的才华。 比赛归来一个月后,他从成绩垫底跃升到了前100名。 中流 985)可见到最后,他一定要懂得抓住机会,合理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 刚进大学的时候,他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一直在向上攀登,最终赢得了ucla中美院士的青睐。 非常成功的工作。

我也理解评论部分的怀疑。 毕竟身边没有这么好的人,千万不要相信。 认识他这么多年的朋友都觉得他厉害,更何况隔着一道屏风。 你拿着键盘呢李和我一样,只是一个普通二线城市的普通工薪家庭。 他的父母也和我们的父母差不多,跟所谓的学霸、权贵、py,甚至教育界都没有关系。 从他的经验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热爱这个职业并坚持下去。 大家眼中的“天坑职业”,比如“生化材料”,其实有一个优势:努力可以带来回报。 只要你热爱你的专业,在这个领域努力,努力做实验,发表文章,你一定会有相应的成果。 发表SCI的难度远低于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

四、学生在接触UCLA教授之前,熟悉教授领域的大部分作品,了解教授的品味和工作,明白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才能受到教授的青睐。 这对于大家找导师也很有帮助。 很多学生都是为了名利和学科去找导师的,但是如果没有扎实的科研基础/人脉,提前详细了解导师是很重要的。 远见和努力固然重要,但远见更重要。 学生选择了计算化学这个有前途的行业,为了得到他想要的主要结果,做了“大胆的假设和仔细的验证”。 如果选择其他成熟方向之一,只能做一些枝条的修剪,恐怕出几本杂志就够了。 是眼光、运气和天赋。 如果你努力,前两个就可以做到,这已经保证了你有很多SCI+大牛导师。 最后一点要靠运气,但也不是不可能实现的。 希望以后像他这样优秀的人才越来越多。 祝他好运。

文章的共同作者是一名初中校友。 他是我高中一年级的同学,也是我化学竞赛班的两年同学。 一位多年的朋友说,他的一些事迹应该反映他。 我们高中根据每学期期末考试排名分班。  1-50 年级和 51-100 年级分别分为子类别 1 和 2。 我们属于第二个子类。 上课期间,不得自学比赛内容。 李普利多次违反这条规则,偷偷看比赛书,刷比赛练习。 他多次被各科老师抓到,但他还是没变。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高中最后一个学期决定在学期末分班。 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有451人,理科有460人左右。 他们成功地退回到并行课程。 平行班相对不那么严谨,老师也不太在意竞争。

要想在Nature 或者Science (以下简称NS)上发表文章,首先要对自己领域最近10年有哪些文章发表在这些刊物上,并进行分类。以氧化物燃料电池领域为例,在2002-2012年区间总共有8篇文章发表在这两个杂志上。如果你研究的小领域没有文章在NS或者Nature的子刊上,那说明杂志编辑认为你的领域不具有很广的关注度。同时,要分析是些什么样的突破发表在NS上。比如在这8篇文章,有6篇文章直接与燃料电池的阳极材料有关。这说明如果你能在阳极的研究中有所突破,存在在NS上发表的可能性。再进一步分析其细节,你会发现更多的规律。比如,燃料电池阳极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碳氢燃料在高温下的裂解导致碳沉积和硫在镍表面吸附导致阳极硫中毒。早前的SN上的文章主要关注怎样防止在阳极上的碳沉积,在2006年首先出现了一个新的阳极材料同时有抗碳沉积和抗硫中毒。这篇文章给了我一个启发,说明现有的阳极材料必须能够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才有可能在NS上出现。当然这也是合理的,因为碳氢燃料包含碳和硫。 当然,并不是说你知道这些趋势,你一定能够在这样上面有所突破,但是能够给你一个非常具有指引性的思路。比如说,当时我的研究课题是做电解质的,因为师兄毕业需要移交阳极的课题,我学习了一段时间。我把我所研究的新电解质去做阳极的抗硫测试,发现具有不可思议的抗硫性能。在我多次重复加以确认之后,我意识到了其重要性。其实当时有人建议说可以用这个结果在Advanced Materials上投一篇文章,但是在我分析这些年在SN上发表的氧化物燃料电池文章,我决定继续研究该阳极的抗碳沉积特性,然后进一步优化。这个做法非常重要,为后来冲击Science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系统性的设计实验 据我了解,很多最为关键或者突破的实验数据都是意外得到的,或者超过自己预期的 (当然也存在像Goodenough教授这种牛人能够从理论上设计材料)。当你获得比以前文献中更好的性能时,就要开始考虑怎么设计一系列系统的试验,以能够将来写出一篇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章。因为现在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除非你的结果能够改变人类的认知,否则都需要思考围绕该突破的实验设计。其工作量大约是一般长文的2~3倍。除了最为关键的4个图放在正文,其余的将放到补充材料里面。 实验该怎么设计才会对主编和审稿人的口味?当然不同领域有不同的文章结构。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你尽可能把自己领域中不同小方向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和Advanced Materials 上面的文章综合起来。比如,这些杂志上有专注于合成的、有专注于表征的或者专注机理理解的文章。你如果能够把这些文章的最有特色的东西有机的糅合在一起,你的文章就已经高于这些杂志的档次了。以催化和表面化学为例,SN上的实验设计思路一般来说就是一个比较新颖的纳米结构,比较高档的表征(如STM或同步辐射)、优异的性能和分子动力学的理论计算。如果你去详细比较SN上某一篇文章每一小部分和JACS上类似的的全文,你会发现其实JACS上的水平更专。根据这个思路,你就可以设计完整的实验,寻找合作对象,相互促进,最终达到一个完美的实验结论。我的那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就是以这种思路设计的。当时需要对我们现有性能的理论解释,我们寻求了与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合作。他们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继续优化实验,与他们的理论达到了较好的融合。虽然在投Nature主刊40多天后被拒,但是审稿人对实验设计非常肯定:This paper has really nice science;The science is top notch等等。这篇文章本身的实验结果没有我Science上那篇文章的突破大,但是好的实验设计让这篇文章被子刊接受。 三、撰写完整且吸引人的文章 当你做完大部分实验或计算之后,就要开始着手写论文了。对于Natured子刊、JACS和Advanced Materials这类杂志来说,论文撰写的重要性我觉得至少占40%。也就是说如果你能够切入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角度,你可以让你的实验结果发到更好的杂志。对于NS来说,我觉得实验的设计更为重要。如何能够写好一篇文章,我认为首先应该抛弃两个错误的看法。第一:不要鄙视烂的结果都能够发在好杂志上。你需要思考如果你拿这些数据能够把文章写成怎样。你要学习你没有想到的“点”。比如说,性能可能并没有非常突出,但是他/她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假设。第二:不要认为审稿人误会你的评语愚蠢。我知道审稿人在审阅时(包括我在审Advanced Materials时)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一个领域的评审人在短时间内都没有看出你的创新点,说明你没有表达清楚。我经常听到有人抱怨“我这篇文章其实和以前不一样,审稿人却认为没有新东西”或者“我的性能明显要比别人的文章好,不知道为什么审稿人没有注意到”等等。出现这种情况后,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思考怎样写别人不会忽视我的重点,怎样写不会让人误解。一个小窍门是让你的同学(大方向一致但不是一个小领域的)快速浏览一下你的文章,让他指出不确定的东西,然后加以改正。 我觉得写文章最重要也最难写的就是Introduction。这是审稿人看得比较认真而且容易理解的部分。而且我发现一个规律,越好的杂志,审稿人越喜欢攻击introduction。可能是因为你的实验设计已经很好,不太容易有问题。但是对于introduction,审稿人却非常容易下手。比如这篇文章没有新意,或者你在introduction提到的问题,在正文中没有解决等等。在读好文章时一定要学习他们在组织introduction时的思路。其次,一定要有一个吸引人的标题。不要过于中立。我以前投一篇文章的时候,刚开始拟定为Sulfur Poisoning Behavior of ....。后来偶然看到Berkeley物理系的一片不相干的文章,用了New Insights into ..。我就把这个模式套用到我的文章上,我导师认为这个标题立马让文章档次提高。我的一个经验,经常收集那些好文章的title (不需要局限你的领域),以备将来时灵活运用。至于正文,只要围绕你的Introduction,反复强调你的创新性(一定要“反复”,因为审稿人会忽视),一般没有什么问题。另外,因为审稿人是带着寻找问题的模式去评判文章的,所以在正文中的每一句话不要过度发散,否则很容易招致不严谨或者补充数据的评语。 后记:这三个部分分享了很多关于提升自己成果的经验,但是大家不要进入一个误区:为了发文章而做实验。 发牛文更多是因为你的研究热情和辛勤付出,因为科研成果的内核还是你能否真正解决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当然,从营销学角度,我们去探寻并运用这些规律也是无可厚非的。

这可以说是非常厉害的水平了,一般情况下对研究生才会要求Science论文发表。

是可以保研的水平。

一般来说,如果本科期间能发表SCI论文,很大概率上都可以申请保研(只要成绩不是太差)。因为,在保研时,能加分不少。即使是在保研面试时,导师也会非常喜欢这样的学生。所以,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同样帮助很大。

本科生发表一篇sci意味着是国际学术界的高水平论文,sci论文代表了本专业在世界上被认可的先进成果以及发展趋势。SCI所收录期刊的内容主要涉及数、理、化、农、林、医、生物等基础科学研究领域。

本科生发表SCI难的原因

原因一: 时间不够充裕,机会少,在本科期间,学生能够从事科研相关工作的机会并不多。很多同学,大一大二都在上课,真正能够进入实验室的机会可能只有大三一年,大四又要准备保研、考研、找工作。所以说,首先在时间上,对于本科生来说,并不充裕。

原因二:本科生科研训练不够系统,达不到SCI论文要求其次,SCI文章要求较高,特别是对于文章格式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果,不经过系统训练,中稿率并不高。

science一期发表三篇论文

我觉得有可能。因为这所大学的实力也是非常强的,每年的学生质量很高,现在又有这么高质量的论文出现,定会可以成为双一流学校。

单纯从发表三篇以上SCI文章看,学术水平其实不能证明比发表一篇并没有提高多少,当然,数量上比一篇多,可以说明写作这种水准的文章已经是比较熟练了。但一直在同一水平上发文章,就有灌水的嫌疑了。当发表的工作已经有一定数量以后,就需要追求一些高质量的工作了。三篇以上比一篇可能还能说明有提高,但发表六篇和三篇SCI三区文章,如果不是那种改变世界随便找个期刊发的工作,其实水准就没什么差别了。

发表六篇和三篇SCI三区文章,如果不是那种改变世界随便找个期刊发的工作,其实水准就没什么差别了。

进一步判断的话,就得看所发表的几篇SCI文章的体系性了。如果这几篇文章在不同领域都有连贯的工作,说明学术兴趣比较宽泛以及可迁移能力比较强,这其实可以体现学术潜力。

如果这几篇文章都是同一个领域但不断深入的研究,这可以说明你对这个领域了解非常深入,也可以说明你自身在该领域的水准不低。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于1957年在美国费城创办的引文数据库。

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

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该文件要破除论文“SCI至上”,也要以此为突破口,拿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实招硬招,破除“唯论文”,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

是周刊,所以一年有52或53期。一期大约有150篇文章。

哈工大science发表论文

自己上网专门搜索了一下此次的排名情况,我认为这一次的排名比起往年并没有太大的波动,只不过南开大学的排名已经下降了很多,而且哈工大排名也上升了很多。个人主要还是比较关注南开大学的排名。

因为南开大学作为一个实力比较强的综合性大学,在我的认知当中排名应该是比较靠前的。但是在这一次排名当中却出乎意料,排名竟然下降了很多。个人猜测可能和学校的转型以及教学方向的调整有很大的关系,不然按照学校的整体实力,学校的排名也不会下降这么多。

但是在这一次的排名当中,哈工大名次也上升了很多。因为哈工大作为一所实力比较强大的综合性大学,其本身有着非常强的科研团队和研发人才。尤其是在这几年的发展当中,大学的综合实力不断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科研成果方面,更是获得了惊人的成就。所以哈工大排名才会提升这么多,也可以看出哈工大的人才底蕴是非常深厚的。

为什么排名越靠前的大学实力越强?

首先一个大学能够之所以排名会靠前,其本身在社会以及在国家层面具有非常强的影响力。而且其本身学校的办学质量也是非常厉害的,所以在排名当中往往都会排名靠前。因为一所好的大学不仅仅是教育力量的雄厚,更多的是对于人才培养的过程。因为好的大学不仅仅重视人才培养,更重视教育的培养。

尤其是一所优秀的大学,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不仅能够增加其学校的含金量与知名度,才能在社会上形成广泛的良好效益。这也就为什么很多大学会不断巩固自己的实力,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科研力量,只有这样自己的大学排名才会靠前,让自己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学校特色。

排名第一的是清华大学,排名第二的是北京大学,排名第三的是浙江大学,从第四到第十依次是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前十名的院校和2020年一模一样。

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的指标基于“大学360度数据监测平台”的大数据支持,设置办学层次、学科水平、办学资源、师资规模与结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高端人才、重大项目与成果、国际竞争力共十个评价模块,细分30个评价维度,精选84项评价指标,使用数百个评价变量。

1、教育质量(由获奖校友数量决定)

2、教师质量(由获奖校友数量和被引用次数决定)

3、科研成果(由被SCIE、SSCI收录的论文数和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数决定)

4、师均表现,以上三款五项指标中得分的师均值

这个排行榜究竟是给谁看的?给高校?给在校大学生?给企业?给考生?一般来说,关注大学排名的,也就是这些人群。这些人群,会怎么看这些排名呢?

对大学生来说,最关注的是自己学校的排名,如果看到自己学校的排名靠前了,就心中窃喜,自认为占了便宜,以后就特别追捧这样的排名。如果看到自己学校排名靠后了,就认为排行榜根本不靠谱,Fake news,以后都不再看了。总之就是哪个榜单把自己排得高就看哪个榜单。

可还是有很多高校是不认可这种排名的了,与其这样说,还不如说他们压根就不赞成所谓的排名。比较有名的几个排名,一个是软科,一个是校友会,这两个在我们国家的大学排名中是比较有名的,很多高校的排名,多依靠这两个排名来进行对比。

软科的策略就是:清北+华东五校必须第一方阵,然后清华北大必须第一第二,这个不能动,然后死对头复旦大学必须排上海交通大学后面,然后后面的大学排行就随便搞了。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都进去了前十名。

不得不说,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基本在所有的排行榜都进入前十名,说明人家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当然看到华中科大和武大的进步,估计哈工大和西交大是最不服气的,因为这两个c9院校看着别人进步太快很不服气。

软科是什么,你知道吗?软科排名现在由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发布,他与校友会排名和武书连排名一样,算不得官方排名,完全是个民间排名。

软科宣布公布了“2021软科中国高校排名”,除开对国内高等院校开展一个总体的排名参照,2020年也有专业对于东西方联办高校开展排名!

但是针对申请留学的小伙伴们,平常大量关心的是全球综合性排名,看的是海外学校的主要表现,而这一份国内大学排名有哪些实用价值?

作为最受关心的四大排名组织 之一,软科的社会发展知名度可以说日渐扩大,除开中国落户口、公务员国考现行政策会参照软科排名以外,海外的学校也会参照这一份排名来评定你的大学本科情况!

这一份排名针对准留学人员而言也是值得一看的,除掌握本科大学的主要表现,还能够作为22Fall申请办理选择学校精准定位的参照。

为何测算这一数据信息?一个省的GDP水准意味着本省的发展趋势水准,经济发展高的省区会吸引住大量的专家学者和学员,而学员大学毕业也会大量的挑选在本省工作中推动是社会经济发展。

中国的高等院校大多数是公办,必须很多的资源资金投入,因此在这个排名中靠前的省区,其得到了大量的国家帮扶或是其自身的GDP较差,而排名靠后的省区,其得到了越来越少的国家帮扶或是其自身GDP较强,排名正中间的省区我觉得处在其处在本省自立的良好路面上。

第一名和第二名分别是上海与北京,预料之中,但北京市比上海市高了1倍不仅。北京市的前100院校总数恰好是上海市的2倍,高校水准类似,GDP稍弱于上海市,因此比上海市高一倍不仅。

第三名是陕西省,和上海市成绩类似。陕西省可称之为一个强校汇集的地区,GDP排名14恰好中等水平,可是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工大、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一众好大学,七个高等院校在其中五个是教育部直属、一个国家工信部属,不愧是革命老区啊,稳稳的根红苗正!

第四名天津市,天津市深入地诠释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大道理,凭着两家传统式名校“南开大学”和“天津南开大学”(占有20名和22名),提高了天津市的文化教育积淀。哎,这两个名校的成绩一年比一年低,2020年也是同歩携手并肩一同跌了1名,可以说难兄难弟。将来两校能不能合拼为一校,一同动一下清华北大的乳酪?

第五名黑龙江省,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尽管在没落,可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以前工业产业基地,保存了一大批强校。本次入前100的有知名名校哈工大、哈工程。实际上110名的东北农大、东北林大也都整体实力强悍,但是两极分化一些。

能够来关心一下别的等级的状况。我国海洋大学2020年跌出了前50,排在第56名,相对性地,暨南大学就从上年的57名发展到2020年的48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市)也从上年的54名,发展到2020年的48名,均进入了前50。

广西大学从上年的101名,2020年进入了百强企业,排在94名,而广东工业高校却在上年的95名跌迄今年的102名。

而101-150名学校的转变 就较为变大,比如华侨大学从上年的122名落入2020年的136名,天津工业大学2020年跌出了前150,排到2020年的154名。发展较为大的有新疆大学,从上年的153名发展到2020年的129名,也有河南省农业大学,从上年的155名发展到2020年的134名。

因而准备申请留学的小伙伴们就注意了,现阶段21Fall申请办理关键或是以2020年的排名为标准,而22Fall的话大部分都是会改成2021年的排名,选择学校报考专业的情况下就需要注意了!

“2021软科中国高校排名”的排名目标是国家教育部近期一次发布的全国各地一般高等院校名册(截止2020年6月30日)中办学层次为大学本科,而且另外合乎下列二项标准的高等院校:▷ 2019年有大学本科大学毕业生▷ 双师型教师不少于100人

最后排名目标总共1211所,在其中公办大学828所、民办院校205所、独立院校172所、中外合资办校及国内与港澳地区联合办学6所。

“软科中国高校排名”遵照“全方位评定、归类点评”的标准,对于不一样特性和不一样种类高校的特性,选用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排名。

要想在Nature 或者Science (以下简称NS)上发表文章,首先要对自己领域最近10年有哪些文章发表在这些刊物上,并进行分类。以氧化物燃料电池领域为例,在2002-2012年区间总共有8篇文章发表在这两个杂志上。如果你研究的小领域没有文章在NS或者Nature的子刊上,那说明杂志编辑认为你的领域不具有很广的关注度。同时,要分析是些什么样的突破发表在NS上。比如在这8篇文章,有6篇文章直接与燃料电池的阳极材料有关。这说明如果你能在阳极的研究中有所突破,存在在NS上发表的可能性。再进一步分析其细节,你会发现更多的规律。比如,燃料电池阳极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碳氢燃料在高温下的裂解导致碳沉积和硫在镍表面吸附导致阳极硫中毒。早前的SN上的文章主要关注怎样防止在阳极上的碳沉积,在2006年首先出现了一个新的阳极材料同时有抗碳沉积和抗硫中毒。这篇文章给了我一个启发,说明现有的阳极材料必须能够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才有可能在NS上出现。当然这也是合理的,因为碳氢燃料包含碳和硫。 当然,并不是说你知道这些趋势,你一定能够在这样上面有所突破,但是能够给你一个非常具有指引性的思路。比如说,当时我的研究课题是做电解质的,因为师兄毕业需要移交阳极的课题,我学习了一段时间。我把我所研究的新电解质去做阳极的抗硫测试,发现具有不可思议的抗硫性能。在我多次重复加以确认之后,我意识到了其重要性。其实当时有人建议说可以用这个结果在Advanced Materials上投一篇文章,但是在我分析这些年在SN上发表的氧化物燃料电池文章,我决定继续研究该阳极的抗碳沉积特性,然后进一步优化。这个做法非常重要,为后来冲击Science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系统性的设计实验 据我了解,很多最为关键或者突破的实验数据都是意外得到的,或者超过自己预期的 (当然也存在像Goodenough教授这种牛人能够从理论上设计材料)。当你获得比以前文献中更好的性能时,就要开始考虑怎么设计一系列系统的试验,以能够将来写出一篇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章。因为现在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除非你的结果能够改变人类的认知,否则都需要思考围绕该突破的实验设计。其工作量大约是一般长文的2~3倍。除了最为关键的4个图放在正文,其余的将放到补充材料里面。 实验该怎么设计才会对主编和审稿人的口味?当然不同领域有不同的文章结构。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你尽可能把自己领域中不同小方向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和Advanced Materials 上面的文章综合起来。比如,这些杂志上有专注于合成的、有专注于表征的或者专注机理理解的文章。你如果能够把这些文章的最有特色的东西有机的糅合在一起,你的文章就已经高于这些杂志的档次了。以催化和表面化学为例,SN上的实验设计思路一般来说就是一个比较新颖的纳米结构,比较高档的表征(如STM或同步辐射)、优异的性能和分子动力学的理论计算。如果你去详细比较SN上某一篇文章每一小部分和JACS上类似的的全文,你会发现其实JACS上的水平更专。根据这个思路,你就可以设计完整的实验,寻找合作对象,相互促进,最终达到一个完美的实验结论。我的那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就是以这种思路设计的。当时需要对我们现有性能的理论解释,我们寻求了与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合作。他们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继续优化实验,与他们的理论达到了较好的融合。虽然在投Nature主刊40多天后被拒,但是审稿人对实验设计非常肯定:This paper has really nice science;The science is top notch等等。这篇文章本身的实验结果没有我Science上那篇文章的突破大,但是好的实验设计让这篇文章被子刊接受。 三、撰写完整且吸引人的文章 当你做完大部分实验或计算之后,就要开始着手写论文了。对于Natured子刊、JACS和Advanced Materials这类杂志来说,论文撰写的重要性我觉得至少占40%。也就是说如果你能够切入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角度,你可以让你的实验结果发到更好的杂志。对于NS来说,我觉得实验的设计更为重要。如何能够写好一篇文章,我认为首先应该抛弃两个错误的看法。第一:不要鄙视烂的结果都能够发在好杂志上。你需要思考如果你拿这些数据能够把文章写成怎样。你要学习你没有想到的“点”。比如说,性能可能并没有非常突出,但是他/她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假设。第二:不要认为审稿人误会你的评语愚蠢。我知道审稿人在审阅时(包括我在审Advanced Materials时)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一个领域的评审人在短时间内都没有看出你的创新点,说明你没有表达清楚。我经常听到有人抱怨“我这篇文章其实和以前不一样,审稿人却认为没有新东西”或者“我的性能明显要比别人的文章好,不知道为什么审稿人没有注意到”等等。出现这种情况后,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思考怎样写别人不会忽视我的重点,怎样写不会让人误解。一个小窍门是让你的同学(大方向一致但不是一个小领域的)快速浏览一下你的文章,让他指出不确定的东西,然后加以改正。 我觉得写文章最重要也最难写的就是Introduction。这是审稿人看得比较认真而且容易理解的部分。而且我发现一个规律,越好的杂志,审稿人越喜欢攻击introduction。可能是因为你的实验设计已经很好,不太容易有问题。但是对于introduction,审稿人却非常容易下手。比如这篇文章没有新意,或者你在introduction提到的问题,在正文中没有解决等等。在读好文章时一定要学习他们在组织introduction时的思路。其次,一定要有一个吸引人的标题。不要过于中立。我以前投一篇文章的时候,刚开始拟定为Sulfur Poisoning Behavior of ....。后来偶然看到Berkeley物理系的一片不相干的文章,用了New Insights into ..。我就把这个模式套用到我的文章上,我导师认为这个标题立马让文章档次提高。我的一个经验,经常收集那些好文章的title (不需要局限你的领域),以备将来时灵活运用。至于正文,只要围绕你的Introduction,反复强调你的创新性(一定要“反复”,因为审稿人会忽视),一般没有什么问题。另外,因为审稿人是带着寻找问题的模式去评判文章的,所以在正文中的每一句话不要过度发散,否则很容易招致不严谨或者补充数据的评语。 后记:这三个部分分享了很多关于提升自己成果的经验,但是大家不要进入一个误区:为了发文章而做实验。 发牛文更多是因为你的研究热情和辛勤付出,因为科研成果的内核还是你能否真正解决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当然,从营销学角度,我们去探寻并运用这些规律也是无可厚非的。

大学生science发表论文

Science接收如下这些文章,要求很高的,国内一年也没多少篇综述(Review)文章一般长度为4个版面,讨论具有跨学科意义的最新进展,着重于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文章都要经过审稿。这类文章要求有摘要、概括主要观点的引言和反映章节主要内容的小标题。参考文献建议不要超过40条。 技术特写(Tech. Sight)2000单词以内,介绍当前的试验技术以及新出版的软件。 研究成果栏目是《Science》杂志最重要的一部分,包括研究文章(Research Articles)、报告(Reports)、简讯(Brevia)和技术评论(Technical Comments)。研究成果栏目中的论文考虑到广泛的读者群,因此,介绍研究工作背景和其重要性的引言、清晰的图片及说明十分重要。 研究文章(Research Articles)栏目发表反映某一领域的重大突破的文章,文章长度不超过4500单词或5个版面,包括摘要、引言和加有简短小标题的内容部分。参考文献建议最多不超过40条。报告(Reports)栏目发表新的、有广泛意义的重要研究成果。长度不超过2500单词或3个版面。报告要包括摘要和引言。参考文献应在30条以内。 简讯(Brevia)报道能够广泛吸引科学家的、学科间的实验和分析结果,长度不超过800单词或1个版面。 技术评论(Technical Comments)讨论《Science》周刊过去6个月内发表的论文,长度不超过500单词。原文章作者将被给与答复评论的机会。评论和答复都要得到评议和必要的编辑。讨论的提要刊登在印刷版,全文刊登在电子版。

下面谈一下投稿的基本过程,特别是与Cell、Nature、Science、PNAS等影响因子比较高的杂志有关的一些技术性问题,也许可以打破其神秘感。其实这些杂志的主编,编辑们都经常在介绍其政策,评审标准,过程,等等。他们也经常来中国访问。今天我来代替他们介绍一下。一个系列杂志叫Cell、Neuron、Immunity…..等等,原来都是从Cell分出来的。这个杂志的基本特点是它有一个非常强的编委Editorial Board。怎样的人可以当编委呢?他们往往是有名的科学家,而且也愿意并能够非常快地对投稿做出评估。这些科学家也经常被选来做评审reviewer。大家都知道每篇文章送到杂志社后,都要请该领域的2-3专家看,并匿名写出评审意见给作者。 你不知道是谁写的,但这些专家会给你提出批评,哪些地方不好,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做实验,怎么样做,这就叫杂志评审。 Cell、Neuron、Immunity等这些杂志的评审不少就是编委做的。因为现在杂志竞争的重要因素是发表要快,而做编委的专家能很快写出评审意见来。还有一个特点,Cell等杂志主编,编辑有非常大的权利,他们甚至可以象追星族那样去追科学家,去参加各种各样的科学会议,当看到你有非常重要的最新成果,他们会去竞争,会问你,你的文章写出来了没有,我保证给你多少时间发表,等等。另一个系列是Nature衍生出来的,这些杂志的特点是没有一个编委,但有一个评审专家库, 也就是说谁来评审,不是乱选的。这些杂志主编,编辑也有相当大的权利。这些是什么人呢?他们一般是读完博士,然后到非常好的实验室做博士后,这些人也许自己没有做出什么特别重大的贡献,没有什么好的文章,但他们欣赏能力特别好,文笔非常好,写得又快。你可不要小看他们,虽然自己没有做出什么伟大的工作来,但他们的思想水平学术水平都相当不错,看得多,写得快,Nature、Science的编辑大同小异,都是这样一批年纪不大的人,很活跃,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和活动。 Science杂志的编辑权利相对小些,因为他们还有一个编委会editorial board,有相当大的权利。一般过程是,当你的文章送到Science杂志社后,编辑先做一个初审,看一下是不是基本够格,然后他还要把文章的摘要Abstract送到编委会的某一个人那里,认可以后,才可以拿出去评审。两道关卡,大部分文章一下子就这样被砍掉了。 PNAS杂志是美国科学院院刊,文章有好有坏,院士自己投稿就不需要经过评审,叫做contribute。 院士原来一年可以五篇,后来减到四篇、三篇,就是院士自己写的文章,只要你投就给你发表,不需要经过评审,相信你是院士,投科学论文应该有责任心的。第二种叫做Communicate,不是院士自己的文章,是你的文章,院士觉得你的文章不错,他来给你通讯,投到PNAS杂志,这文章要评审,但是评审专家由院士自己来选。所以这个也不怎么样。还有一种叫Track C,就象一般杂志,你只要投过去,然后编辑部来给你选一个院士, 由他来找评审专家,相对来说,这比较客观些,所以Track C的文章质量就相对好一些。 我不是说院士的文章都很差,但院士有特权,可以把在其他杂志发不出去的文章,投到PNAS上去,所以在PNAS上有很多不怎么样的文章。

一、话说回来,这年头要发CNS,工作的出色程度,通讯作者的人脉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平平无奇的小兵工作再出色,想直接发正刊难度会比大牛组高出很多倍,这就是现在的科研现实,资源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认清并接受这一点也不是坏事。能在身边见到这样一个真正意义科研天才,说实话十分震撼。这之前我也无法想象本科生发science这种事,更别说就发生在我身边,但现在看来,虽然肯定有些运气成分,但足够强的能力是足以击破你们眼中的牢不可破的所谓阶级壁垒的。

其实一开始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也是往这方面想的,毕竟一个普通本科生哪有那么容易就榜上国际著名教授,还能受到谷歌学术引用超10万的大佬亲自指点。但即使是学二代或者其他人猜测的别的背景,都无法掩盖他发的文章是science这个事实。共同一作本身就是他对这篇工作实际贡献最好的证明。而且一个本科生做出science共一的成果,其中受到的训练也是99%以上的学生无法企及的。

二、在高中比赛中,李显明对有机化学的热爱和天赋。 邀请我们向我们的竞赛学生教授有机化学的教授们都非常惊讶。 设定,世界金牌选手都觉得他的有机水平不亚于自己,但这一切在2017年8月末的预赛中戛然而止。李白没能通过测试,30只拿到10分 点有机测试。 省队仅获得全省一等奖。 高三伊始,意识到自己又要参加高考的李,凭借聪明的头脑和不懈的努力,迅速从年级垫底爬到了前100名,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高考650分。 成绩被天津大学录取。

上大学后,他如鱼得水,投身于自己喜欢的科学研究,自学计算化学。 大一的学期还没结束,我的小学期也还没结束。 他们已经放假了。 我在复习最后一门专业课的时候,他借用了张校区。 嘉也来我们学校图书馆学习。 当时在他的电脑上看到了一些有机+计算的东西。 无论如何,我无法理解它。 他还笑着说,李院士已经在世界领先了。 好吧,至少它是领先的国家。

三、病毒刚出现的那一年,20年来,大家都窝在家里玩。 他让我出来学习,他还带了一台电脑来做数学。 当时他告诉我,他组的一年级学生跟着一个外国学生。 计算领域的大牛做到了,他跟着学长的介绍。 去年5月,发表了一篇ACS催化,纯计算的文章第二篇,第一篇是前辈,也很给力截至目前,Science已经发表了两篇论文。 一年多来,我一开始就准备投票给 Nature。 没成功的时候跟我说这可能是第二个作品,看能不能一共拿下最终的实验结果证实了他之前预测的机制,也没事至于为什么是Science,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降解条件非常温和,可以说是该领域的一个突破。

总结他的成功经验,首先是他对科学研究的绝对热爱。 他几乎痴迷于有机化学。 二是他的才华。 比赛归来一个月后,他从成绩垫底跃升到了前100名。 中流 985)可见到最后,他一定要懂得抓住机会,合理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 刚进大学的时候,他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一直在向上攀登,最终赢得了ucla中美院士的青睐。 非常成功的工作。

我也理解评论部分的怀疑。 毕竟身边没有这么好的人,千万不要相信。 认识他这么多年的朋友都觉得他厉害,更何况隔着一道屏风。 你拿着键盘呢李和我一样,只是一个普通二线城市的普通工薪家庭。 他的父母也和我们的父母差不多,跟所谓的学霸、权贵、py,甚至教育界都没有关系。 从他的经验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热爱这个职业并坚持下去。 大家眼中的“天坑职业”,比如“生化材料”,其实有一个优势:努力可以带来回报。 只要你热爱你的专业,在这个领域努力,努力做实验,发表文章,你一定会有相应的成果。 发表SCI的难度远低于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

四、学生在接触UCLA教授之前,熟悉教授领域的大部分作品,了解教授的品味和工作,明白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才能受到教授的青睐。 这对于大家找导师也很有帮助。 很多学生都是为了名利和学科去找导师的,但是如果没有扎实的科研基础/人脉,提前详细了解导师是很重要的。 远见和努力固然重要,但远见更重要。 学生选择了计算化学这个有前途的行业,为了得到他想要的主要结果,做了“大胆的假设和仔细的验证”。 如果选择其他成熟方向之一,只能做一些枝条的修剪,恐怕出几本杂志就够了。 是眼光、运气和天赋。 如果你努力,前两个就可以做到,这已经保证了你有很多SCI+大牛导师。 最后一点要靠运气,但也不是不可能实现的。 希望以后像他这样优秀的人才越来越多。 祝他好运。

文章的共同作者是一名初中校友。 他是我高中一年级的同学,也是我化学竞赛班的两年同学。 一位多年的朋友说,他的一些事迹应该反映他。 我们高中根据每学期期末考试排名分班。  1-50 年级和 51-100 年级分别分为子类别 1 和 2。 我们属于第二个子类。 上课期间,不得自学比赛内容。 李普利多次违反这条规则,偷偷看比赛书,刷比赛练习。 他多次被各科老师抓到,但他还是没变。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高中最后一个学期决定在学期末分班。 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有451人,理科有460人左右。 他们成功地退回到并行课程。 平行班相对不那么严谨,老师也不太在意竞争。

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文章需要做一下准备:

1、选择一本合适的期刊

science和nature的每本子刊所专注的领域不同,投稿前一定要仔细、谨慎选择刊物。

2、了解你的读者

就投稿而言,首要的读者就是编辑和审稿人。学会像编辑和评审一样思考问题。

3、准备稿件

投稿之前,要准备投稿信,详述所投稿件的主要意义、核心内容及发现,以及自己的名字电话、通讯地址等信息。

投稿可以使用science和nature的在线投稿系统。

4、评审过程

一般学术期刊都是先投到主编工作室,主编根据根据稿件摘要,了解研究领域及只要内容后,找两名(至少)评审员一同评审。

《Science》是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之一。该杂志于1880年由爱迪生投资1万美元创办,于189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的官方刊物。

《Nature》杂志1869年创刊于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涵盖生命科学、自然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等领域。自成立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SCIENCE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NATURE

江西农大发表science论文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主持人 年份 1 农业动物功能基因组研究 国家科技部 黄路生 2000-2005 2 生长猪性质主效基因的定位、克隆与鉴别的研究 国家973前期 黄路生 2003-2005 3 胚胎生物技术在现代优质肉牛高效生产中应用的关键技术体系研究 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专项 黄路生 2003-2005 4 猪母性行为的基因组背景研究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黄路生 2003-2005 5 中国及欧洲猪种重要经济性状候选基因分子变异及其种质特性的评估 国际合作 黄路生 2003-2005 6 四元杂交猪及配套技术推广 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 黄路生 2004-2005 7 猪遗传性疝气疾病主效QTL精细定位及位置候选基因的鉴别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培育资金项目 黄路生 2005-2007 8 分离和鉴别影响猪脂肪沉积性状的位置候选基因SLC6A14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 黄路生 2005-2007 9 猪4号染色体影响脂肪沉积QTL的精细定位及位置候选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任 军 2006-2008 10 猪、鸡重要经济性状遗传的分子机制 国家973项目 黄路生 2006-2010 11 猪抵抗大肠杆菌F4ac腹泻的遗传基础及应用研究—利用大规模资源家系精细定位并克隆猪F4ac受体基因 国家863项目 黄路生 2007-2009 12 利用重组回交家系精细定位猪脂肪沉积性状QTL及功能基因 国家973前期 黄路生 2007-2008 13 泰和乌骨鸡功能性予混合饲料配制技术中试与示范 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 瞿明仁 2008-2010 14 超高产法系长白、大白原种猪及其配套先进育种技术的引进 国家948项目 黄路生 2008-2010 15 抗病蜂种的引进、保存、选育与示范推广 国家948项目 曾志将 2008-2009 16 畜禽养殖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测算 农业部 何以勇 2008-2010 17 中国地方猪种初情期与发情间隔QTL以及特异性基因的鉴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倾斜重点项目) 黄路生 2004-2006 18 猪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基因影响脂肪沉积性状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 任军 2004-2006 19 江西地方主顾16个候选基因分子变异与遗传资料评估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任军 2001-2003 20 蛋鸡脂肪肝综合症中血浆载脂蛋白A及亚类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胡国良 2002-2004 21 蜜蜂性比调控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曾志将 2002-2004 22 猪基因组部分功能基因的SNPs搜寻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黄路生 2003-2005 23 猪生长性状主主效基因的定位和克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黄路生 2005-2007 24 不同水平NDOS在绵羊消化道内的流通规律及其对消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瞿明仁 2005-2007 25 三肽囊素(Bursin)及其受体基因克隆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谌南辉 2006-2008 26 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蜂群中工蜂辨认与监督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曾志将 2006-2008 27 利用大规模资源家系群体克隆猪疝气形成位置候选基因COL1A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丁能水 2006-2008 28 日粮酪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对泰和乌鸡合成黑色素影响及其适宜供给量、理想模式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瞿明仁 2006-2008 29 中华蜜蜂幼虫信息素鉴定及其对工蜂行为影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曾志将 (2007)2008-2010 30 母猪母性杀婴( maternal infanticide )行为 QTL 精细定位及位置候选基因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陈从英 (2007)2008-2010 31 蛋鸡脂肪肝出血综合征( FLHS )中 apoA —I和 apoB — 100 基因表达变化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胡国良 (2007)2008-2010 32 猪重要经济性状侯选基因标记研究 江西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项目 黄路生 2003-2005 33 X、Y精子特异蛋白分离及其在家畜性别控制产业化应用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江西省重点项目 黄路生 2003-2005 34 仔猪抗腹泻基因的筛选及其在育种实践中的应用 江西省重点项目 黄路生 2004-2006 35 牛胚胎性别控制技术在优质奶牛和肉牛产业化中的应用 江西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产业化前期项目 黄路生 2004-2006 36 猪园环病毒感染防治技术研究 江西省重大科技招标项目 何后军 2005-2008 37 现代养猪业循环经济生产模式研究 江西省重大科技招标项目 黄路生 2006-2008 38 利用重组回交家系精细定位猪脂肪沉积性状QTL并分离主效基因 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任军 2006-2008 39 牛Y染色体特异性引物序列及其在奶牛胚胎性别鉴定中的应用 江西省专利实施项目 黄路生 2007-2009 40 猪抵抗K88大肠杆菌腹泻的遗传学基础研究及其抗病品系选育 江西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黄路生 2007-2009 41 泰和鸡可消化Met需要量的研究 江西自然科学基金 瞿明仁 2001-2003 42 江西地方猪5个繁殖性状候选基因变异研究 江西自然科学基金 陈克飞 2001-2003 43 三肽囊素(Bursin)在鸭胚胎期的生物学调节机制 江西自然科学基金 谌南辉 2003-2005 44 肉质侯选基因PRKAG3的遗传变异研究 江西自然科学基金 麻骏武 2004-2006 45 江西修水杭猪繁殖性状生理生化机理及相关基因研究 江西自然科学基金 黄路生 2004-2006 46 中蜂与意蜂营养杂交对工蜂形态及同工酶影响 江西自然科学基金 曾志将 2004-2005 47 蜂王浆中DNA提取与RAPD分析 江西自然科学基金 曾志将 2005-2007 48 猪SPAM1基因新SNP的遗传变异分析及与繁殖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江西自然科学基金 幸宇云 2006-2008 49 猪毛色基因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江西自然科学基金 艾华水 2006-2008 50 中华蜜蜂自然分蜂过程中工蜂优惠行为研究 江西自然科学基金 曾志将 2007-2010 51 南方地区山羊氨基酸模式研究 江西自然科学基金 黎观红 2007-2010 52 高钙日粮——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鸡痛风关系的研究 江西自然科学基金 郭小权 2007-2010 53 鸡FLHS与血浆脂类代谢及apoAⅠ基因多态性关系的研究 江西自然科学基金 胡国良 2007-2010 54 猪12 号染色体阴囊疝QTL的精细定位及关联标记的鉴别 江西自然科学基金 肖石军 2007-2010 55 影响猪初情期和发情间隔QTL的精细定位及位置候选基因的分离 江西自然科学基金 高 军 2007-2010 56 棉籽饼中草药发酵脱毒技术研究 江西省科技厅 瞿明仁 2001-2003 57 种猪遗传评估及计算机网络联合育种 江西省科技厅 黄路生 2001-2003 58 猪经济性状基因定位资源家系构建研究 江西省科技厅 黄路生 2001-2003 59 畜禽的基因育种及主要疾病的诊断 江西省科技厅 黄路生 2001-2004 60 奶牛优质营养免疫鲜奶开发利用的研究 江西省科技厅 谌南辉 2001-2003 61 推广全早稻型猪用浓缩塑料、预混料 江西省科技厅 何余勇 2001-2003 62 新型蜂花粉、蜂胶复方饲料添加剂的研究与应用 江西省科技厅 曾志将 2002-2005 63 产纤溶优质菌株的筛选及酶的纯化 江西省科技厅 王萍 2003-2005 64 抗螨意蜂新品种选育研究 江西省科技厅 曾志将 2003-2005 65 大白猪抗应激高产仔猪品系的培育 江西省科技厅 兰旅涛 2003-2005 66 南方丘陵地区出羊营养调控型圈养精料补充料及生态养殖配套技术研究 江西省科技厅 瞿明仁 2003-2005 67 绿色饲料及其配套技术研究示范 江西省科技厅 陆 伟 2003-2005 68 优质泰和乌骨鸡绿色饲料的开发研究 江西省科技厅 游金明 2004-2005 69 戊型肝炎病毒在我省猪群中感染状况的研究 江西省科技厅 何后军 2006-2007 70 采用营养调控技术提高泰和鸡药用滋补价值研究与应用 江西省科技厅 黎观红 2006-2008 71 中蜂高效养殖关键技术研究 江西省科技厅 曾志将 2006-2008 72 猪乳头数QTL的精细定位及其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研究 江西省科技厅 丁能水 2007-2009 73 獭兔毛皮质量改进的营养调控研究 江西省科技厅 易中华 2007-2009 74 以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的生长抑制素基因对肉用鸡促生长作用的研究 江西省科技厅 舒邓群 2007-2009 75 运用免疫组化技术对园环病毒诊断 江西省科技厅 李 勇 2007-2009 76 L-精氨酸通过NO信号通路干预猪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作用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游金明 2009.1-2011.12 77 江西省饲料营养科学数据整合 科技部基础条件平台 游金明 2008.1-2009.12 78 断奶仔猪免疫增强的营养调控技术研究 江西省科技厅 游金明 2009.1-2011.12 79 精氨酸调节宫内发育迟缓仔猪消化道发育和生长的研究 江西省教育厅 游金明 2009.1-2010.12 序号 成果名称 第一完成人 奖项及等级 时间 1 猪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的分离、克隆及应用研究 黄路生 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4 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 2005 2 泰和乌骨鸡绿色预混料配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瞿明仁 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5 3 南方红壤地区种草养牛研究 谢国强 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 4 鸡法氏囊及基三肽囊素(Barsin)免疫生物学的研究 谌南辉 江西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2006 5 胚胎移植与性别控制技术的优化及基在优质奶、肉年高效生产中的应用 黄路生 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7 6 蜜蜂性比及营养杂交生物学特性研究 曾志将 江西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2007 7 大白猪抗应激高产仔综合性能评估与选育技术研究 兰旅涛 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8 8 家猪复杂性状的遗传解析 黄路生 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9

发表论文160多篇,其中在20种国际性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57篇;以通讯作者在17种国际性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46篇,其中在本学科领域国际学术期刊排名前15% (Top 15%)的刊物发表论文21篇,有14篇发表于排名第1的刊物《Animal Genetics》,出版专(译)著教材2部,参编全国农林院校统编教材《动物遗传学》1部 。 权威核心刊物论文1、Three novel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for skin thickness in swine identified by linkage and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Huashui Ai, Shijun Xiao, Zhiyan Zhang, Bin Yang, Lin Li, Yuanmei Guo, Guoshan Lin, Jun Ren andLusheng Huang;Animal GeneticsVolume 45, Issue 4, pages 524–533, August 2014 2、Genetic Diversity, Linkage Disequilibrium and SelectionSignatur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igs Revealed byGenome-Wide SNP Markers;Huashui Ai, Lusheng Huang, Jun Ren;PLoS ONE February 7, 2013 3、Fine mapping of a QTL for ear size on porcinechromosome 5 and identification of high mobilitygroup AT-hook 2 (HMGA2) as a positionalcandidate gene;Pinghua Li, Shijun Xiao, Na Wei, Zhiyan Zhang, Ruihua Huang, Yueqing Gu, Yuanmei Guo, Jun Ren,Lusheng Huang and Congying Chen;Genetics Selection Evolution 2012, 44:6 4、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copy number variation in 18 diverse pig populations and identification of candidate copy number variable genes associated with complex traits;Congying Chen, Lusheng Huang etc.;BMC Genomics 2012; 13: 733. 5、A global view of porcine transcriptome in threetissues from a full-sib pair with extremephenotypes in growth and fat deposition by paired-end RNA sequencing;Congying Chen,Huashui Ai, Jun Ren, Wanbo Li,Pinghua Li,Ruimin Qiao,Jing Ouyang, Ming Yang, Junwu Maand Lusheng Huang;BMC Genomics 2011, 12:448 6、The porcine MUC20 gene: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susceptibility to 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F4ab/ac;Ji H, Ren J, Yan X, Huang X, Zhang B, Zhang Z, Huang L.;Mol Biol Rep2011 Mar;38(3):1593-601 7、Adhesion phenotypes of pig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breeds and a White Duroc-Erhualian crossbreed with regard to susceptibility to 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with fimbrial adhesins K99, 987P, and F41;Xueming Yan, Xiang Huang, Jun Ren, Jing Ouyang, MS Ming Yang, MS Pengfei Han, MS Lusheng Huang;American Journal of Veterinary ResearchJanuary 2011, Vol. 72, No. 1, Pages 80-84 8、Genetic variation within coat color genes of MC1R and ASIP in Chinese brownish red Tibetan pigs;MAO Huirong,REN Jun, DING Nengshui, XIAO Shijun, HUANG Lusheng;Animal Science JournalDecember 2010,630-634 9、A whole genome scanning for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on traits related to sperm quality and ejaculation in pigs;Yuyun Xing, Jun Ren, Dongren Ren, Yuanmei Guo, Yanbo Wu, Guangcheng Yang, Huirong Mao, Bertram Brenig, Lusheng Huang;Animal Reproduction ScienceAugust 2009, Pages 210–21810、A genome-wide scan for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affecting limb bone lengths and areal bone mineral density of the distal femur in a White Duroc × Erhualian F2 population;Huirong Mao, Yuanmei Guo, Guangcheng Yang, Bin Yang, Jun Ren, Sanfeng Liu, Huashui Ai, Junwu Ma, Bertram Brenig and Lusheng Huang;BMC Genetics 2008, 9:63 11、Quantitative trait loci for porcine baseline erythroid traits at three growth ages in a White Duroc � Erhualian F2 resource population;Zhengzhi Zou; Jun Ren; Xueming Yan; Xiang Huang; Shujin Yang; Zhiyan Zhang; Bin Yang; Wanbo Li; Lusheng Huang;Mammalian Genome Sep2008, Vol. 19 Issue 9, p640 12、Isolation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orcine stearoyl-CoA desaturase gene;Ren J, Knorr C, Huang L, Brenig B;Gene2004 Sep 29;340(1):19-30.13、Genetic variations of the porcine PRKAG3 gene in Chinese indigenous pig breeds;Lu-Sheng Huang,Jun-Wu Ma;Genetics Selection Evolution 2004, 36:481-486 重要核心刊物论文 作者题名来源黄路生找准问题 提升我国种猪育种水平《中国猪业》 2013年10期 黄路生种猪选育技术的现状与趋势《中国猪业》 2012年04期 任军 黄路生等仔猪断奶前腹泻抗病基因育种技术的创建及应用《猪业科学》2012年01期 肖石军 黄路生等采用全基因组扫描法定位影响猪后腿质量QTL《畜牧兽医学报》2009年10期 刘三凤 黄路生等鸡SCD和Sirt1基因的SNP搜寻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畜牧兽医学报》 2008年03期 晏学明 黄路生等不同品种猪α1-岩藻糖转移酶基因遗传变异初析《中国畜牧杂志》 2004年03期 邓素华 黄路生等猪黑素皮质素受体1(MC1R)基因与毛色表型的研究《遗传学报》2003年10期 陈从英 黄路生等牛早期胚胎性别鉴定PCR反应体系的优化研究《畜牧兽医学报》 2003年03期 任军 黄路生 等24个中外猪种(群)的AFLP多态性及其群体遗传关系《遗传学报》2002年09期 陈克飞 黄路生猪雌激素受体(ESR)基因对产仔数性状的影响《遗传学报》 2000年10期 黄路生 罗明等中俄猪16个遗传标记基因位点的多态与繁殖性状的相关研究《畜牧兽医学报》1999年05期 丁能水 黄路生等氟烷基因对猪繁殖性能影响的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林树茂 黄路生等中国地方猪种TfC的基因频率与繁殖性能相关性分析《江西畜牧兽医杂志》1996年02期 黄路生遗传标记——现代猪育种工作的一项生物新技术《全球科技经济瞭望》1993年03期 书名出版社时间类型动物遗传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参编 江西农业大学校史(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合著

  • 索引序列
  • 大三science发表论文
  • science一期发表三篇论文
  • 哈工大science发表论文
  • 大学生science发表论文
  • 江西农大发表science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