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肠道菌群相关期刊投稿

肠道菌群相关期刊投稿

发布时间:

肠道菌群相关期刊投稿

西湖大学和中山大学。西湖大学郑钜圣课题组在关于中国人群中宿主遗传、肠道微生物以及复杂疾病的相互关系上有了新的发现。研究首次揭示了影响中国人群肠道菌群的基因变异位点,发现了部分疾病与肠道菌群的因果关系,并同时对几十种复杂疾病的肠道菌群进行了特征归类。该文章发表于微生物领域著名期刊Microbiome,西湖大学2018级博士生许凤_、博士后付元庆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西湖大学郑钜圣博士、中山大学陈裕明博士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王军博士是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近年来,肠道菌群频频进入大众视野。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人体 健康 息息相关。这些数量惊人的菌群定居于人体肠道中,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食物的消化和新陈代谢、免疫反应等,肠道菌群甚至被誉为人的“第二大脑”。 同时,肠道菌群还可以与大脑相互作用,影响一些精神疾病比如焦虑、抑郁、精神分裂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多达三分之一的人会在一生中受到焦虑症状的影响,但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得到有效治疗。越来越多的基础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肠-脑轴”参与调节大脑功能,肠道菌群的生态失调也与焦虑有关。 顺着这个思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精神卫生中心陈京红博士团队共检索了3334篇文献,回顾了21 项相关研究,纳入1503 名受试者的数据,验证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是否能改善焦虑症状。其研究对象包括 健康 人群,也包括焦虑风险更高的特定慢性病如肠易激综合征、2 型糖尿病等患者。 在这21 项研究中,14 项选择益生菌作为调节肠道菌群的干预措施,7 项选择非益生菌方式,比如调整日常饮食、补充膳食纤维等。 总体而言,共有11 项研究显示,调节肠道菌群对焦虑症状产生了积极影响,总有效率为52% 。该研究结果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旗下的期刊《普通精神病学》上。值得注意的是,在以益生菌作为调节手段的14 项研究中,仅有约三分之一显示有效;而在用非益生菌作为干预手段的7 项研究中,有6 项是有效的,有效率为86%。 研究人员解释说,非益生菌干预肠道菌群改善焦虑的效果更显著。其原因是,肠道菌群包含了数万亿的微生物,调整饮食涉及更多样化的能量来源,能够对肠道菌群生长带来更多影响。相反,益生菌补充剂通常只引入几种特定类型的细菌,作用可能相对有限;也不排除不同种类益生菌的作用会相互干扰。另外,如果服用补充剂的时间较短,所补充益生菌的丰度也可能达不到起效水平。 在这项分析中,益生菌改善焦虑的效果并不突出,这也印证了《美国医学会杂志》的观点—— 考虑到肠道菌群的复杂性和个体化,更 健康 、多样化的饮食结构也许对于重塑肠道生态系统更奏效。◎ 食物多样化有助于不同种类细菌的生长。细菌种类越多,它们对 健康 的贡献就越大。 ◎富含纤维的食物能改善肠道菌群。水果、蔬菜、豆类和全谷物纤维含量较高。 ◎切勿滥用抗生素。长期服用、滥用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会将共生菌和致病菌同时杀掉,破坏肠道菌群平衡。 ◎避免长期大鱼大肉、高热高脂饮食。 ◎减少糖、酒精和人工甜味剂的摄入。近日,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李铎教授课题组完成了国内首个结合营养学和肠道菌群的随机对照试验。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将百余名志愿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接受总脂肪和总碳水化合物比例不同的膳食,但3组膳食的蛋白质供能比保持一致。通过向志愿者提供为期半年的全食物供给,研究者通过检测发现,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对 健康 人肠道菌群、粪便代谢物及血浆炎症因子会产生不良影响。相关成果将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肠道》上。 李铎表示,高脂饮食易伤害肠道菌群,触发炎症因子,可能影响长期 健康 。(范宏博 整理)

肠道菌群SCI期刊投稿

sci论文投稿方式及周期1、找专业机构SCI期刊投稿到见刊:3-5个月左右如果您想要sci期刊投稿到见刊快一些,建议作者选择专业就够操作,因为专业机构数学sci期刊投稿流程,操作期刊比较简单,节约时间,比作者自己操作节约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如果评职称着急,建议作者选择这种方法投稿期刊,以免影响之前评审。2、sci核心期刊投稿到见刊时间为3-6个月左右sci期刊投稿到省级或是国家级刊物,审核时间为一周,高质量的杂志,审稿效率也较高,审核时间为15-20天,而核心期刊的审稿周期相对较长,核心期刊审核时间一般为3个月,须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道程序,而sci发表周期一年多也并不罕见,一般核心期刊从投稿到录用,一般是3-6个月。最快也要3个月左右发表,由此可见,发表周期还是很长的,再次提醒各位作者要提前准备,以免耽误您的晋升之路。

建议至少提前18个月准备。相比起国内的医药卫生类期刊,大部分SCI期刊审稿周期较慢,而且对文章审查非常严格。影响因子高的期刊或是冷门的研究方向更是如此。常笑医学里有很多关于SCI期刊投稿的干货,对投稿很有帮助的

期刊方面的问题可以找【论文部落】了解

你要投稿国外的期刊  就得先了解这期刊是否靠谱的     或则多去   了解认识专业期刊 高水平的专业期刊一般通过所刊登的论文反映其所涉及专业的最新进展、

前沿动态,与科技的最新发展保持同步,即论文代表着其刊物的质量和地位。

肠道菌群论文发表

《肠道菌群,为何震撼人心?有何巨大机会?》文章发出后,有朋友说,热心肠先生口气不小啊:一说要参与全球和国家公共营养和健康政策;一说要约见面,至少得投资XXXX才可以!

话说,我说的是肠道菌群的研究能给全球和国家公共营养和健康政策带来启示,不是说我能搞定;而另一个问题呢,这两天我的微信、电话爆掉了,只能躲闪着,好有时间把这篇文章写出来。

所以若不是要紧事、若不是带着诚意约我谈合作,再熟悉的朋友,最近请尽量不约我见面,尽量仔细阅读我这两篇文章,尽量多给我留一些时间写科普,可以不?

当然,可能有人会问,口气这么大的热心肠先生和他想的商业,靠谱么?

呃(⊙o⊙)…我只能说了,文如我人,我写的就是我想做的。

至于靠不靠谱,你自己确定就是喽,反正我在BP里确实是这么写的:

废话不多说了,今天我把其他可公开的内容分享出来:

①上道的热心肠先生和小伙伴们

有人说很喜欢上面这张图。

我也很喜欢,不过我更喜欢图上的标题。这不是因为我自恋于自己取的标题,而是因为这是我下半辈子会全力以赴的事业。

这个事业,是一门生意,但也可能会让我对这个社会、对客户的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别说我道德婊哈,我真是这么想的)。

当然,说实话,一开始我确实也在想要不要用这么大的标题,毕竟我和小伙伴们现在运营的公司,刚刚起步,小得不能再小:全职5人,兼职若干,所以快要累死宝宝们了。

那既然是起步阶段,说这么宏大一件事,不就是连走都还没学会,就想跑嘛?感觉热心肠先生有点忽悠啊?

so what?

在肠道这一超级赛道上驰骋,是我们的理想,我们至少已经上道了!

②对微生物和人类关系的新认识揭开疾病的秘密,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N Engl J Med. 2002 Sep 19;347(12):911-20.

嘚瑟的话说完,我们回到正题。

我先分享两张看起来跟肠道关系不大,但实则可能关系极其密切的图。

十四年前,《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上面这张图,说明人类在50年里,通过努力,让一些跟特定微生物有关的疾病发生率大幅降低。

但同时对比的是,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率大幅攀升:

N Engl J Med. 2002 Sep 19;347(12):911-20.

当时人们很难解释这是为什么,那时候连人类基因组计划都还没有全部完成。

而第一个微生物组计划,6年之后才开始;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Jeffrey Gordon教授和学生Peter Turnbaugh,也只是在2年之后才发表了第一篇肥胖和肠道菌群貌似有关系的论文。

但是现在人们逐渐意识到,这一切的发生,可能是因为我们与细菌等微生物,特别是肠道微生物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我们“消灭”了一些微生物,却没有“安排”其他有益微生物,去有效地训练免疫系统。而免疫系统功能发生障碍,可能促进了自身免疫性疾病逐步攀升。

理解了我们的健康和疾病、幸福和悲伤的转变,可能是因为自身与微生物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们就有可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新的健康政策、开创新的商业领域、提升人类的健康和幸福感。

③喧嚣之中,哪些产品和服务会爆发

在上一篇文章里,我用过“喧嚣”这个词,确实很多企业正在利用“火热的”“逆天的”肠道菌群研究在给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背书。

我觉得也无可厚非,乳酸菌饮料、酸奶、益生菌、益生元等,是大家自然而然能想到的,可用于改善肠道菌群的产品形态。

但远不仅于此,就如下面这些市场中已经成熟或者正在成熟路上,更性感的产品或服务:

当然,我个人认为,其中最性感的可能不是某个产品,而是这样一个全新的医疗健康上下游协作的模式:

从微生物检测出发,到提出个体化的治疗或营养方案,再到干预方案的执行,最后通过生理指标监控掌握干预的效果,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个体化医疗和健康管理闭环。

基于科学,围绕着这个闭环开展的商业模式、产品和服务设计,或许能在医疗健康领域大放异彩。

④新模式、新赛道里的7大历史机遇

这是今天这篇文章的主题内容,从上面说的闭环出发,我个人简单勾画了围绕着肠道健康可能形成的生态链。

基础研究、临床应用、疾病预防、产品研发、原料生产、媒体传播、母婴等七大领域都有很多机会。

行业很新,还有很多机会我可能并没有列出;而且因为新的研究发现不断涌现,每个列出的机会随时都面临着洗牌。

当然,我说的是商业机遇,至于科学研究的机遇,那会更波澜壮阔,这个不多表了。

⑤在美国有什么性感的公司?

师夷长技以制夷,这话说了一百多年了。可惜的是,在肠道领域,我们继续需要“师夷”。

美国人在微生物组研究上,超过中国很多,他们搞出来的公司,也是比中国公司性感很多。

上面列出来的公司,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去调研了解一下,感觉光是网站就比好些中国公司做得好。

⑥充斥伪科学甚至反科学的中国市场或许有讲科学的机会?

宿便有10斤?!我滴妈啊,我的肠道细菌只有2斤多,应付不过来啊!

这时候,我们需要对肠道的科学认识:

Am J Gastroenterol Suppl 2012; 1:15– 21

在中国,有很多神奇的号称能包治百病的产品:

这时候,应该有人扛起科学营养和膳食结构的大旗,造福于国人:

在中国,包括一些“科学家”在内,在推广产品的时候也是懵懵懂懂(或许是自己心知肚明,想着让消费者懵懵懂懂着下单):

这时候,需要正本清源:

需要特别说明一下,上面这张图也只是对肠道细菌进行了大致分类;益生菌是否益生,要在菌株水平进行研究和声称,不过这就不展开多说了。

充斥着伪科学甚至反科学产品的中国市场,或许能给讲真科学的产品很大机会。

靠谱的公司和产品要扛起科学的大旗,共同建立起行业的声誉,真正能够利用科学,为提升中国人的健康水平、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做出自己的贡献。

现在热心肠先生的影响力还非常有限,但不管是现在力所能及,还是哪天拥有更大话语权,看到伪科学、反科学、忽悠人的人、公司、产品、服务,我都会提醒大家的。

⑦热心肠先生和小伙伴们专注的和布局的到底都有什么?

关于肠道知识和商机,我们貌似懂得比较多,但热心肠先生和小伙伴们自己要做的事却相对简单:

热心肠道 = 垂直社群(专业群体+目标人群)+ 可信的互联网商城

第一步做社群,第二步做靠谱商城。

上面的图,则是实现路径上我们做的互联网或实物产品。每个产品都在摸索中,也都有一些进展,我们每天都在实实在在帮助用户,商业运作则在逐步展开。

同时,热心肠先生也在筹备一支肠道健康投资基金。我们自己不做也做不了,但是在肠道超级赛道上的优质公司,我们会通过投资适当参与。

当然,为避免广告,也因为跟某些投资人的约定,很抱歉就不敞开讲了。

前日本国家足球队球员铃木启太,自2000年加入J联赛球队浦和红钻以来,为该队效力了16年。2021年2月,他与自己的老东家浦和红队签订了合作协议,支持年轻球员的发展。 这次我们问他关于运动员的肠道菌群和他对肠道活动的建议。 运动员和普通人的肠道菌群有什么不同? --运动员和日常艰苦训练的普通人之间的肠道菌群有什么不同? 铃木启太:根据我们的研究,有两个主要区别。 一个是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很高,另一个是有很多丁酸菌。 就多样性而言,据说它是健康的一个指标。 最近,有三篇论文显示,严重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很低。 --所以在运动员的胃里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细菌。 肠道中的丁酸菌有什么功能? 铃木:丁酸菌控制免疫系统,并产生短链脂肪酸*,据说这对肠道环境非常重要。根据研究表明,短链脂肪酸也影响运动功能,这对我来说很有意义。 *短链脂肪酸是由肠道细菌产生的有机酸(乙酸、丙酸、丁酸等)。 短链脂肪酸:这些是由肠道细菌产生的有机酸(乙酸、丙酸、丁酸等)。 肠道菌群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 --有些人的肠道菌群天生就像运动员一样? 还是你通过注意饮食和运动得到的东西? 铃木:首先,婴儿的肠子是无菌的。 据说,他们在通过母亲的产道时第一次获得了肠道细菌。出生后,婴儿喝母亲的乳汁,因此从母亲的皮肤和吃的食物中获得细菌,人们认为这些细菌在三至五岁时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肠道中的菌群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它也会随着我们的运动习惯和饮食习惯发生变化。 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以拥有运动员的肠道菌群为目标。 --你的意思是说,现在增加成年人的肠道菌群和丁酸菌的多样性还不算太晚? 铃木:我们也在研究普通人群的肠道菌群,我们发现在严重的冠心病患者中,丁酸菌的比例比较低。 另外,由于新冠疫情,许多人越来越多地呆在家里,所以他们不怎么出门,也不怎么运动。 我们研究的其中一家公司的员工也显示出他们在疫情前后肠道环境的变化,这表明缺乏运动可能对他们的肠道菌群产生了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即使是轻微的运动,如散步或通勤,也能对肠道菌群产生积极影响。 你不必像运动员一样进行训练就能对你的肠道菌群产生积极影响。 --经常观察你的大便,以便最好地利用它们进行调节,是吗? 铃木:今天我感觉很好,我感觉不是很好 ...... 我昨天吃了什么?以此类推。 与其说是调理,不如说是给我饮食方面的反馈。 你只能观察自己的大便,找出适合你的方法。 我认为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很重要。 --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大便为目标? 铃木:我们将良好的大便定义为每天至少一次的大便,长度为30至40厘米。 当然,50厘米或60厘米也不错,只要足够长(笑)。 更长、更厚、......,更多的黄褐色就更好了。 有一个布里斯托尔量表对粪便进行分类,是判断粪便的一个好方法。 你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它。 有关肠道菌的研究,近十年简直火到爆,其实远在1908年,梅契尼柯夫就有说过,肠道菌群产生毒素是人衰老的根源,2004年,美国Jeff Gordon实验室,第一次提出一些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可能影响脂肪存储和代谢。这篇论文发表时,国际上对肠道菌群的研究还不太关注。 最近几年国外的权威杂志上,Nature、Science、cell 都陆续刊登了有关肠道菌研究的各种论文,肠道菌对人的健康影响越来越被重视,随便挑几篇,有英文基础的可以看看。 1.Gut bacteria that prevent growth impairments transmitted by microbiota from malnourished children Gut bacteria that prevent growth impairments transmitted by microbiota from malnourished children 2.Partial restoration of the microbiota of cesarean-born infants via vaginal microbial transfer 3.Sialylated Milk Oligosaccharides Promote Microbiota-Dependent Growth in Models of Infant Undernutrition 还有人发现肠道菌群对人的意识,行为,大脑都产生影响,为什么有的人减肥那么难,总是控制不了食欲,不想运动,可能因为肠道菌群通过对激素的控制,控制了你的意识,行为,可以直接给大脑指令,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多,很多研究都指向肠道菌群威力无穷,控制着我们的行为,思维和身体健康。 肠道里的细菌数量约为人体细胞数量的十倍,惊人的数量。好的肠道菌,帮助你分解糖分,消炎,镇痛,抗氧化,合成维生素,丁酸盐,保护肠道。坏的肠道菌,产生毒素,产生致癌物,会导致细胞炎症,导致肥胖,糖尿病,冠心病等 菌群移植疗法(Human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HMT或FMT),指将健康供体的肠道菌群通过智能肠菌处理系统制成混悬液或胶囊,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通过重建患者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以实现其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治疗。 菌群移植治疗疾病的核心是作用于失调的肠道菌群重建肠道稳态。肠道内正常细菌具备重要的代谢和生物学功能,如能量吸收、合成生长因子、刺激免疫系统、建立定植抗力等。健康的肠道菌群是一个多样性高、稳定、具有抵抗力和复原力的微生态系统。 肠道菌群失调是指肠道菌群在环境和宿主因素的影响下出现功能和结构上的紊乱,并主要受环境影响。失调状态下的肠道菌群与多数疾病的发病机理和进程有关。但是,肠道菌群失调究竟是疾病引起变化的一种反映还是在发病机制中的一种驱动力,还没有研究清楚。肠道菌群失调导致了几种代谢途径的紊乱从而影响了在肠内和肠外的免疫和机械过程,并且损伤了定植抗力,而这些过程都可以通过菌群移植疗法进行修复。 这一疗法对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氏病等炎症肠病,肠易激综合症和便秘等胃肠道疾病,特应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均有治疗效果,其治疗对象也已扩展到了精神类疾病的范围,例如抑郁症,自闭症。 以上情况表明肠道菌群的功能不仅能影响胃肠道,还会影响全身所有的器官功能,从此角度看,可以说是一种有望在未来进一步发展的治疗方法,非常值得期待。 总结: 肠道菌群移植又称菌群移植、粪菌移植,简单来说就是把健康人粪便中提取的肠道菌群,通过口服或肠胃镜、鼻肠管移植到患者体内,可以重塑患者体内肠道菌群达到治病的目的甚至对健康人群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从现有文献报道的各种疾病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艰难梭菌感染90+%, 溃疡性结肠炎80.2%,克罗恩病44-66.7%,肠易激综合症:65%,慢性便秘:50-89%,自闭症:80%

这种由人类粪便制成的口服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肠道疾病。据相关报道,该口服药物已通过三期临床试验。如果这种口服药物能够成功上市,毫无疑问,它将成为第一种由人类排泄物制成的口服药物,为肠道疾病患者带来“福音”。现在社会节奏紧张,竞争激烈,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抑郁症已经成为仅次于癌症的第二大疾病。资料显示,抑郁症是一种情绪障碍,社会压力、环境因素和个人性格相互作用诱发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常有自残和自杀的抑郁冲动。以往对抑郁症的研究多集中在单胺类神经递质理论,对肠道菌群治疗的研究开创了先河。偶尔拉肚子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但是如果一天拉肚子多达二三十次就太可怕了。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者会有这样的经历,就是一天之内拉肚子,会让自己虚弱无力,整个人处于崩溃的边缘。

东南大学医学院姚教授研究组在微生物学领域知名期刊《肠道微生物学》发表论文。论文的主题是,通过对实验鼠的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可以影响抑郁症的症状。其实国外有很多关于肠道菌群对人大脑神经系统影响的报道。研究表明,人类的许多疾病都与肠道菌群有关。感染艰难梭菌后真的想哭,因为这种病很难用药物治疗,而且非常容易因为一些外界因素而复发。为了治疗这种疾病,医疗工作者努力工作,终于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

他们将一种经过处理的健康人类粪便植入患者肠道,利用健康粪便中所含的肠道菌群来消除艰难梭菌的过度生长,从而修复患者的肠道环境,帮助其治疗肠道疾病。庞大的肠道菌群参与人体食物消化、代谢、机体免疫等。肠道的迷走神经连接大脑,从肠道向大脑传递信息,同时负责向大脑输送一些与思维有关的化学成分。因此,健康的肠道不仅影响胃肠系统,还会影响全身的神经系统。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赵立平领导的一项研究显示,肥胖可能由细菌感染引发,而不是过度饮食、锻炼太少或者是遗传因素,这可能对公共健康体系、医药行业以及食品制造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世界各地科学家研究了8年之后,中国的这一发现解释了肠道细菌和肥胖之间的联系。开展这一研究的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团队的赵立平教授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这是证明细菌导致肥胖的最后一个此前缺失的证据。”科学家找到了与肥胖有关的人类细菌,并将其喂给老鼠,将它们的体重增加与没有喂细菌的老鼠进行比较。尽管后者得到高脂肪食物喂食,并被阻止锻炼,却没有出现肥胖症状。与该项目没有联系的其他学者,很快对潜在影响发表了评论。杜伦大学(Durham University)生物学讲师戴维·文考夫(David Weinkove)教授说:“如果肥胖是由细菌导致的,那么它可能是传染性的,可能来自一些不明环境因素,或者来自父母。到头来它可能与行为无关。”文考夫认为,赵教授的研究为肥胖介入治疗开辟了道路,可能开发出药物来进行治疗。 来自多伦多病童医院的研究人员发现,生命早期接触胃肠道细菌可帮助小鼠预防自身免疫性疾病。这项研究还揭示了相比于男性,女性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风险更高的原因。相关论文发表在1月17日《科学》(Science)杂志上。该研究首次鉴别了饲养于相同环境中的雌雄性小鼠正常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差别,并证实将雄性肠道细菌转移到高遗传风险的雌性体内可以预防自身免疫性疾病。第二个意外发现是,揭示了肠道微生物治疗对于性激素的影响。当年轻的雌性小鼠接触到来自成年雄性的正常肠道微生物时,它们的睾酮水平升高。随后科学家证实,这一激素对于肠道微生物治疗预防这一疾病至关重要。发现动物的性别决定了它们的肠道微生物组成,且这些微生物影响了性激素水平,而激素转而调控了一种免疫介导性疾病。 美国和法国的科研人员2013年12月发现,肠道菌群还能控制人体对癌症治疗药物的反应。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美国期刊《科学》上报告说,常用于癌症化疗的药物环磷酰胺能够破坏肠道黏液层,让肠道细菌进入循环系统,其中一些到达脾和淋巴结的细菌能促进形成免疫细胞,而后者会攻击癌细胞。但当研究人员用抗生素杀死实验鼠的肠道细菌后,环磷酰胺间接促生免疫细胞的能力会大大降低。《科学》同期发表的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的另一项研究显示,科研人员选取正接受化疗、存活率为70%的癌症实验鼠,并用抗生素杀死其肠道细菌。结果导致这些实验鼠摄入的化疗药物不再起作用,它们的存活率在两个月后下降到20%。研究人员测试了一种用来治疗结肠癌的药物奥沙利铂。在测试对象的肠道细菌状态理想时,这种药物的效果最佳。但当使用抗生素杀死肠道细菌后,奥沙利铂的药效大打折扣。一般而言,医生经常需用大量抗生素为癌症患者预防感染,但研究发现,抗生素可能会影响抗癌药的疗效。这两项研究还显示,对于不同的抗癌药,助它们一臂之力的肠道细菌种类也不同。而此前得研究发现,某些种类的肠道细菌还可能促进肠癌发生,不可盲目地补充肠道细菌。

食用菌相关省级期刊

是的吧,上次发表的论文评职称时还用上了的。

《农民日报》、《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科技报》、《中国乳业》、《甘肃畜牧兽医》、《中国畜牧兽医》、《吉林畜牧兽医》园艺花卉类《中国蔬菜》 《蔬菜》 《中国园艺文摘》 《温室园艺》农学农作物类《中国农业气象》 《作物学报》 《中国种业》 《云南植物研究》粮油食品类《农产品加工》 《绿色食品》 《食品科学》 《中国食物与营养》林业类《中国林业教育》 《林业科技开发》 《中国城市林业》 《世界竹藤通讯》农资农机类《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包装与食品机械》《农民日报》、《中国农村经济》水产渔业海洋类《中国水产文摘》 《中国水产科学》 《中国观赏鱼》 《北京水产》农业报纸、杂志、农书1.报纸《农学报》《农学报》创刊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报社地址在上海。它是反映我国农业的第一份报纸。初为半月刊,翌年改为旬刊,每卷(期)25~30页,用连史纸石印。光绪三十一年终止,共出315卷。该报主持者有罗振玉、蒋伯斧等人。报道内容涉及农、林、牧、渔等,尤以蚕桑和茶叶的篇幅较大。《沪郊农民报》、《农民日报》《沪郊农民报》创刊于1950年初,1951年底停刊,1958年初复刊。四开四版,五天一期,后改每周出两期。由中共上海市委郊区工作委员会主办;主编田野。报道内容主要是上海市农村工作及农业生产等。数月后该报改名为《农民日报》,发行量10万份。由中共上海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主办。总编许思潮、副总编田野。1960年上半年停刊,转办内部刊物《农村工作》。《解放日报市郊版》《解放日报市郊版》试刊于1978年7月1日,10月1日起正式出版,1987年底停刊。四开四版,周二发行。由解放日报社主办,历届负责人有贾安坤、龚心瀚、宋超等。报道内容有中共中央和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农村的方针政策;郊区农村贯彻执行方针政策的经验和典型;农民群众的关心热点和农事动态等。《上海农垦报》《上海农垦报》创刊于1982年。由中共上海市农场管理局委员会、上海市农场管理局主办。主编纪少华。该报四开四版、周报。主要反映上海农垦系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信息、经验等。《上海郊区报》《上海郊区报》创刊于1988年7月1日。由中共上海市农村工作委员会、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主办,总编朱振天。该报四开四版,每周刊出两次。主要反映郊区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发展农村经济的经验;重要农事活动的动态等。1990年7月1日改名为《东方城乡报》。《上海科技报农村版》《上海科技报农村版》创办于1987年,由市农业委员会、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市科协联合主办,主编姜聚光。主要内容为传播农业科技信息,报道农业科技新闻。1988年因《上海郊区报》创办而停办。2.杂志《农村改进》《农村改进》杂志创刊于民国23年(1934年)11月20日,由中华职业教育社附设漕河泾农学团编印。创刊号刊出了《参加第二次乡村工作讨论会的感想》、《沪西农村未来的危机》、《高桥农村改进区实习工作报告》、《沪西园艺场实习工作报告》等文章。只出刊一期。《土壤肥料与农业》《土壤肥料与农业》杂志创刊于民国32年(1943年)11月。季刊。该杂志为中国肥料普及会主办的农业学术性刊物,着重登载土壤、肥料方面的科技论文。主编铁明。刊出四期后停办。《化肥工业》《化肥工业》杂志初名《化学肥料》,创刊于1958年10月。月刊。1959年改名为《化工研究技术》,1960年又改名为《化学肥料技术指导》。1963~1965年,改名为《化工技术资料化肥专业分册》,双月刊。1966年起,又改名为《化学肥料工业》。1974年,定名为《化肥工业》。该杂志报道氮肥、磷肥、钾肥、复混肥、微肥、叶面肥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肥方法和肥料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成果,同时介绍国外化肥工业的现代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由化学工业部上海化工研究所主办。《上海农业科技》《上海农业科技》创刊于1971年5月。原名《农业科技简报》,半月刊。1973年3月,改名为《农业科技通讯》,月刊。1977年1月,定名为《上海农业科技》。1980年2月,改为双月刊。该杂志坚持普及与提高、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反映上海地区农业科技成果。由上海市农学会、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联合主办,主编徐开智。《科学种田》、《当代农业》《科学种田》,创刊于1972年2月,月刊。是一本集农、林、牧、副、渔各业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刊物。主要介绍上海郊区及长江三角洲农村实行科学种田的新技术、新经验,同时,介绍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动态和基本知识。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出版。1987年,改名为《当代农业》。历任主编有施正书、黄彰栋、王模。1989年起转给江苏省农林厅编辑出版。《农药译丛》《农药译丛》创刊于1979年,双月刊。由上海农药研究所主办。主要介绍国外农药生产和使用的动态和技术。主编王能五。《食用菌》《食用菌》创刊于1979年,双月刊。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与农业部农业局、中国食用菌技术开发集团联合主办。该杂志着重报道食用菌生产、科研的新经验和新成果。主编张甫安。《上海农村经济》《上海农村经济》创刊1979年,季刊。1986年公开发行后改为双月刊。由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主办,主编陈锡根。该杂志主要介绍上海农村工作、农业经济的动态和经验。《上海农学院学报》《上海农学院学报》创刊于1983年5月,季刊。该刊是由上海农学院在编辑出版《上海农学院科技资料》的基础上办起来的,主要报道上海农业高等教学与生产相结合进行农业科学研究的成果。《上海农业学报》《上海农业学报》创刊于1985年2月,季刊。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与上海市农学会联合主办。主编徐新春。该杂志着重刊载上海农业科研和生产领域的科技论文,反映农业科研和生产的新成果。《杂草学报》《杂草学报》创刊于1987年,季刊。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杂草研究会联合主办。主编张泽溥。该杂志主要刊出上海及全国农田杂草的调查、研究的动态和成果、农田杂草的防除经验、化学除草剂新品种介绍等。《上海蔬菜》《上海蔬菜》创刊于1987年,季刊。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与上海蔬菜经济研究会联合主办。主编陈恩平。该杂志报道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蔬菜科技和生产流通领域的新经验和新成果,指导蔬菜生产现代化建设。《上海农业》《上海农业》创刊于1988年,季刊。由上海市农业局主办。主编先后由王祖德、陈正玄担任。该杂志着重刊载上海农业生产的适用技术研究与推广、农业经营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农业适度规模与农田设施建设、农林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新经验,指导郊区农业生产。国内相关刊物《大豆科学》 《分子植物育种》 《麦类作物学报》 《棉花学报》《中国棉花》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西北农业学报》 《西南农业学报》 《遗传学报》《遗传》 《玉米科学》 《园艺学报》 /《杂交水稻》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植物学报》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 《中国水稻科学》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应该是省级期刊

是的吧,上次寄给我的都有ISSN和CN,交上去都认可了。

肠道微生物的期刊投稿

刚了解到一家SCI微生物期刊征稿的第三届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技术国际学术会议(iCBEB2014)将于2014年9月19-21日在北京召开。它的上一期期刊文章差不多都通过了SCI检索截稿时间好像是2014年3月10日,还有什么需要,你就百度一下这个会议

我是做环境微生物的,据我所知, 好的期刊有这一些 ISME>EM>AEM>FEMS MICROBIAL ECOLOGY=AMB .后两个稍微差一些,没那么多的名气. 不过EM的文章质量这两年有超过ISME的趋势, 影响力: JB=AEM>EM=ISME>FEMS seriers>AMB,其余非主流

呵呵,就个人的研究领域,关注点可能不一样。相对而言,在我所研究的领域,从1991年以来的EST中的相关文献每期都基本收集,认真阅读,再多看看其他杂志发表的一些文献,ACS本身的几个杂志中的文献,理论深度都要比EST要深一些。看一下,进行一下比较就大概了解了。 EST本身认可的文章,就是表征手段比较新,尽量贴近工程实践(EST不喜欢以模拟废水等进行实验所得出的数据),理论的深度提炼,不符合EST的录稿取向。 至于发表EST文章的事情,请到中国科学研生态中心去学习或者工作一段时间就知道了。表征手段及科研氛围都非常适合这里的学生、老师发顶级文章,亚洲唯一的EST编辑部在生态中心,我们都是把要发到EST的文章请EST编辑部的老师(很年轻)先看一看,录取率要高一些。仅水开放重点实验室2008年发表EST文章8篇(不含正在审稿的),生态的江老师是EST的编辑,他和他的学生就发的更多。 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只要努力,大家都一样。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杂志好像是周刊 or 半月刊之类的,美国微生物协会(ASM)主办的一杂志。这个杂志貌似 侧重于环境和生态等微生物 方面,而guodanni站友应该是检验科的,这就要看看他实验做的内容属于哪一块了;若是靠近病源微生物及耐药等方面,则这个杂志不合适。我曾经在这个杂志上发表过一短篇,感觉难度挺大的。 SCI杂志千万种,档次也各不相同;我是从事临床微生物的,这个领域主流杂志好像不是很多,知道的就是美国ASM主办的AAC,JCM;英国的JAC,这些都是4分往5分跑的;其他就是稍差一些了。今天手头刚好没有资料,不然就给多找几个杂志了。 另外,1分左右的微生物方面的SCI杂志很多,也很容易发表,楼主不妨自己google一下!

molecular ecology:太难了 要求非常高

1.文章引用率高 2.接收速度快,一个月左右就可返修,要是急着发的话这个杂志可以选择 3.微生物领域比较认可

该杂志很要求创新性 我投过两次。审稿时间大概都不到2个月,第一篇拒了,说没有新意,第二篇要求大修,而且改为短篇,这把我也改的够呛,我是拖了一个月才才开始改,在二个月的截止日搞到凌晨3点才投完,谁知第二天就接受了。总体感觉文章要有创新点,有别人没有发现过的东西,文章数据量的倒不是关键问题,我的第一篇数据量就很大,但也没有用。第一篇后来被JAM接受了,当然还是补了一点实验,补充的实验其实如果再投AEM可能也有戏,但是由于毕业的时间限制,所以不敢再投了。

9.4,杂志编辑和我联系:“We need more than 3 reviewers to make a final decision.”需要我再推荐1个以上的审稿人 9.13,我试着给杂志编辑发了一封邮件,咨询稿件处理的结果,9.14,编辑给出了决定:“The reviewer have recommended publication, but also suggest major revisions to your manuscript. Therefore, I invite you to respond to the reviewer' comments and revise your manuscript.” 三个审稿人给出的修改意见挺多的,其中一个从摘要到讨论,每个部分都提出了问题,幸好这些都不是太尖锐的问题,我根据他们的修改意见,一一进行了修改,并保留了一个具有修改标志的版本(这样可以看出我对文章的修改之处),然后给每个审稿人写了一封信,对每一个问题进行了回答。 9.26,通过杂志系统上传了最终的修改稿,并给编辑写了一封信,告诉他我已经按照审稿人的要求修改好了,并发送了具有修改标志的文章和给审稿人的信。 9.27,杂志编辑就给出了接受通知:“It is a pleasure to accept your manuscript entitled "xxxx" in its current form for publication in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14.07.07投稿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当天让修改内容,2014.07.15修改后重新上传 2014.07.16让修改内容 2014.07.18修改后重新上传,立刻变为with editor 2014.07.22, under review, 后时间又改为了08.05, 后时间又改为了08.11 2014.08.28审稿意见为大修,但是只有一个审稿人,而且,他的审稿意见说是大修,但其实他是想让补充一个实验,可实际上是根本不需要的一个实验,直接说明白就可以。整体来看小修都算不上。 2014.08.29将修改稿上传 2014.09.02另外一个审稿人的意见返回,应继续修改,属于小修 2014.09.03将稿件送语言公司进行修改 2014.09.11语言修回,重新将修改稿上传,很快退回,要求修改一些小格式 2014.09.12修改后将修改稿重新上传,当天with editor, 后来with editor的时间又改为了2014.09.13, 在2014.09.13的时间,状态变为decision in process, 在2014.09.15文章最终accept。 投稿中,投稿两三天的样子就修回了格式,一连修回了两次,效率很高,选的是Akira Kimura编辑,不晓得是不是送到她那里的,修回没两天就under review了,很开心!希望送审的编辑能够手下留情啊,马年马上发文章啊!上帝保佑!

AEM, JB,07年之后,他们的影响因子就从来没超过4分,所以没有掉到4以下之说. 之前我也很看重AEM,后来跟领域内小牛聊天,人家都是把最垃圾的论文丢到AEM. 他说5分以下的杂志,几乎每区别,可信度都不高. 后来投稿的时候,果断投AMB了,无他, AMB反应快,不收钱. 投AEM速度要慢,还收钱 .

微生物学报;

生物工程学报

环境工程学报。

食品与发酵工业。

图样图森破,征稿都是关系户的

  • 索引序列
  • 肠道菌群相关期刊投稿
  • 肠道菌群SCI期刊投稿
  • 肠道菌群论文发表
  • 食用菌相关省级期刊
  • 肠道微生物的期刊投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