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曾忠良西南大学发表的论文

曾忠良西南大学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曾忠良西南大学发表的论文

闫小培:女,1956年3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副市长。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地理教育专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82-1990年在西南师范大学任教,1991年3月至今在中山大学任教。现任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副理事长;曾任国际地理联合会(IGU)人口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兼任《地理科学》(英文版)、《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城市规划》、《国外城市规划》、《规划师》、《现代城市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等杂志编委。兼任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副主委、致公党中央委员、广东省人大常委。闫小培从事城市地理、地理专业英语和城市发展学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任负责人之一的城市地理学课程被列为中山大学和广东省重点建设课程。闫小培从事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等领域的研究工作。1990年代以来,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建设部与广东省政府合作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国际合作项目2项、与香港合作项目2项,主持地方政府委托项目10余项。作为主要研究者,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自1990年以来,已在《地理学报》、《地理科学》、《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地理学报》英文版)、《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地理科学》英文版)、《地理研究》、《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热带地理》、《中山大学学报》、《城市规划》、《国外城市规划》、《城市问题》、《城市研究》、《城市》、《Urban Geography》(美国)、《GeoJournal》(德国)、《Journal of Geography Education》(韩国)等国内外主要地理和规划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4本。闫小培曾获广东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一等奖、中山大学先进科技工作者、中山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广东省政协优秀提案奖、中山大学地学院优秀班主任、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称号。周介铭:男,1956年5月生于四川省成都市,汉族,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校长。1982年7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1982-1985年在兰州商学院贸易经济系、西北民族学院民族贸易系任教师,1985-1990年任四川师范大学地理系讲师、副系主任,1990-1997年任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教务处副处长、处长,1997-2003年任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2003年至今任四川师范大学校长。周介铭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的教学与研究,特别是在国土规划与整治,土地资源经济评价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多次承担国家计委、国土资源部、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云南省土地局、四川省教育厅及各级地方政府下达的科研课题。他主持和承担的《成都市国土总体规划》项目获国家计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主持和承担的《都江堰市区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研究》项目获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主持和承担的《AUTOPLY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及变更调查信息管理系统》项目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他主持和承担的项目还多次获得国家土地管理局和成都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并于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除承担大量科研项目外,他还出版了3本专著,并在各类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周介铭在教学与教学管理上也有较深的研究,先后两次获得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他是四川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人文地理学硕士点的学术带头人,招收资源评价方向的研究生。周介铭现担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四川省地理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土地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国土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土地估价师协会副会长,并于1998年起连续两届受聘为四川省科技顾问团顾问。王一鸣: 副院长, 研究员,博导,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59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获学士学位;1985年硕士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1989年7月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国家计委国土地区研究所和宏观经济研究院工作,历任室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院长助理。2001年1月任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2003年兼任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研究所所长。2005年2月任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主持院日常工作。主要著作: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知识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十五”计划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主要学术论文:西部大开发要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先导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若干问题研究领导干部宏观经济管理知识读本“十五”计划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许炯心: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8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1977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此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86年9月-1987年7月在荷兰国际地学与航测学院进修。1995年5月-1996年7月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客座教授。现任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地貌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委员;《地理研究》编委,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 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IE索引刊物)编委。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河流地貌、流域侵蚀产沙和河流泥沙灾害方面的研究工作。 科研业绩:共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SCI索引论文近30篇。出版专著4部(含合著)。代表性学术著作:1. 1996,中国不同自然带的河流过程,科学出版社。 2. 1997,河型对含沙量空间变异的响应及其临界现象,中国科学,Vol.27,No.6,548-553. 承担项目情况: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及面上项目、973项目、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及领域前沿项目等共20余项。获奖情况: 曾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次 。钱乐祥 , 教授, 博士, 广州大学博士生导师。1987年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本科毕业,1997年于华东师大博士毕业,主要从事GIS与遥感应用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现任广州大学研究生处副处长兼地理信息科学系教授,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热带亚热带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通讯委员、广东省地理学会理事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学术兼职。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出版《地球信息科学引论》等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各种奖励20余项,2005年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发表的学术论文:1.Qian Lexiang, Cui Haishan and Chang Jie. Impacts of 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 on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in Zhujiang Delta. Pedosphere, 2006, 16(6), SCI;2.钱乐祥,丁圣彦. 珠江三角洲土地覆盖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地理学报,2005,60(5);3.钱乐祥等. 福建土地退化的景观敏感性综合评估. 生态学报,2002,22(1);4.钱乐祥等. GIS支持的土壤贫瘠化区域分异研究. 地理科学,2002,22(1);5.钱乐祥,丁圣彦,许叔明. 伊洛河流域不同地貌类型区的景观空间结构对比分析. 地理科学,2003,23(5)。邱道持:男,汉族,重庆市人,1947年生。1978年10月至1982年1月在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学习,1982年1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学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其间,1985年至1987年曾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学习。在校工作期间,先后担任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系主任、西南师范大学科技处处长、教育部西南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重庆市地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重庆市国土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土壤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科协常委。2001年10月调任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长。邱道持同志多年从事地理教育和国土资源管理教学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先后承担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任务书编号:2001BA604A02)以及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庆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重庆市土地定级估价等30多项科研课题。在《中国土地科学》、《自然资源学报》、《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学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了《中国政治地理》、《综合自然地理学》、《重庆市矿产资源开发》、《土地资源学》等专著。先后获得教育部曾宪梓优秀教师奖、四川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奖、以及国土资源部、建设部、重庆市人民政府等八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96年被西南师范大学聘为教授、2000年被西南农业大学聘为博士生指导教师、2001年被重庆市委组织部和市人事局评选为地理学学术带头人。王 力:男,教授,人文地理专业硕士导师,生态学专业博士导师。199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博士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国家遥感中心参加ARC/INFO专业培训。主要研究领域:资源经济学、土地资源学、农业经济学。主持“重庆黔江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悦来镇城镇总体规划”、“永川生态经济综合发展规划”等项目10项,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吴康明:1963年9月生,四川省广安市人,198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7月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留校工作,副教授。曾任西南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四川省委社教工作团达县工作队队长。1992年12月任西南师范大学团委书记。1997年1月任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党总支书记、校党委委员。1997年12月任重庆市团委副书记、党组副书记。1998年5月当选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2001年12月任重庆市团委书记、党组书记。2003年6月当选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2004年6月任重庆市北碚区委副书记、代理区长, 2005年任北碚区区长, 2007年任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正厅局级)。谭净:男,1961年9月29日生,四川南充市人。1979年9月考入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1983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1984年7月担任助教,1991年7月任讲师,1995年10月任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副主任,1996年10月任副教授,2003年6月任西南师范大学资环学院副院长,2004年6月调致公党重庆市委,历任副秘书长兼组织处处长、秘书长、副主委兼秘书长。在校期间,主讲过《中国经济地理》、《产业布局学原理》、《经济地理学导论》、《地理学思想史》、《土地估价理论》、《中国地理》、《房地产开发》、《房地产经营》等本科专业课和《产业布局学原理》、《经济地理学导论》、《区域经济学》等研究生班课程。1次被评为校优秀教师,多次评为优秀实习指导教师。曾参加或主持完成了“海南省通什市城市总体规划”、“四川经济地理”、“川南国土规划”、“合江县农业资源开发重点项目技术经济研究”、“长江上游地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总体战略研究”、“歇马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长江水天城总体规划和土地估价与预测”、“石柱县悦来镇、下路镇城镇总体规划”、“九龙坡西部九镇城镇体系规划”、“三峡移民与发展”等科研课题。其中1项被评为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评为重庆市社科三等奖。参编的著作2部,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篇。罗清泉:四川省蓬安人,生于1967年3月,198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学士学位;同年就读地理系区域地理学中国经济地理专业研究生,1991年获理学硕士。1998年韩国韩南大学进修宏观经济学;1999年重庆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2005年获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2年先后任重庆市计委(发展计划委员会)高技术处副处长、国民经济综合处副处长、处长,兼任重庆市区县经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2003年2月任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党组成员。2006年12月至今任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分管发展规划、财政金融、高技术产业、西部开发等方面工作,兼任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学会副理事长。实践经验丰富,是重庆市“十五”计划制定者和起草人之一,“十一五”重大专题规划的制定者之一,重庆市“一圈两翼”区域发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主体功能区、川渝合作成渝经济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策划者和推动者。理论功底扎实,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部。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副教授有:一、李方元教授李方元,男,1955年生于重庆,文学博士,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1995-1999)和华中师范大学(2003-2008)两所音乐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办硕士、博士授权点评审通讯评议专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评审专家;现为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学会副主任,中国音乐史学会理事,中国音乐专业教育委员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中国音乐史、音乐文献学、音乐教育。二、蒲亨强教授男,汉族,1952年生于重庆,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音乐学系主任,文学博士。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通讯评审专家。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新加坡道教学院荣誉教授。长期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研究,曾赴美国密西根大学音乐院、香港、新加坡等地道教学院访问讲学,发表专著8部,合著3部,合译著1部,论文百余篇。三、戴雄教授戴雄,1956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音乐系,本科学历,1985年去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学习,1987年回到学校。现为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音乐学声乐教学与表演方向硕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第四届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文艺家评论协会副主席,从事声乐教学和音乐教育研究。发表论文十余篇。主编和参编音乐教材十部,完成省级、校级教学科研项目两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大科研项目《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组核心成员。四、朱春铃教授朱春铃:1961年生于重庆。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表演系学科带头人,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校艺术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社会科学专家,中国音乐家协会手风琴学会理事,中国音乐教育委员会手风琴电子琴学术委员。五、罗卉教授罗卉:女.重庆人,汉族,共产党员。1957年6月生。现为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原西南师范大学音乐系77级本科生,1982年1月毕业留校任教。获学士学位。1986年攻读西南师范大学音乐系“声乐教学与表演”专业研究生,1989年获硕士学位。1993年6月被聘为副教授。曾担任全国“金钟奖”声乐比赛重庆赛区评委,以及重庆市电视声乐大赛评委,重庆市声乐考级评委,全国英才选拔赛评委。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教育协会会员。,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党委委员。西南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书记。近三十年来,担任音乐学院研究生及本科生的声乐课程教学。一直兢兢业业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为祖国培养了一批批音乐教育人才。并在2003年、2005年、2007年、2008年、2009年连续举办了五届“教学音乐会”。受到了师生们与专家们的一致好评。曾发表论文、译文、编写教材等,在艺术实践方面成绩显著,曾举办“独唱音乐会”。多次参加全国、市、各类大型文艺演出,获全国、省、市专业声乐比赛奖。参加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国庆五十周年,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等大型演出中担任独唱,领唱。并由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播出。六、郑茂平教授郑茂平:男,心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人。1995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声乐表演与教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6毕业于西南大学心理学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方向,获心理学博士学位。现任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第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负责人。中国音乐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美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心理学会会员,重庆市音乐学特色专业负责人,西南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西南大学心理学院“教育部认知与人格研究”重点实验室特邀研究员,重庆市第二届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2005年晋升副教授,2006年遴选为“音乐审美心理”、“声乐表演与教学”方向硕士生导师,,2011年晋升为教授。主要从事音乐心理学、声乐、音乐美学、声乐语音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目前已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心理科学进展》等各种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5部,专著4部。七、李柯教授李柯,1974年生于重庆。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前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第一小提琴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员,现任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自幼随其舅及范绍台、杨宝智教授学习音乐,于1985年以专业第一名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后免试直升该院附中及大学。2014年回到阔别了三十年的家乡,被聘为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担任小提琴教学工作及该院青年交响乐团的首席。八、曾臻副教授曾臻:女,现年50岁。副教授。1977年改革招生制度后首批考入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琵琶专业。1982年1月毕业,获学士学位。分配至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原西南师范学院音乐系}任教至今。现主要讲授:艺术概论,琵琶,古典吉他三门课程。此外,还发表有散文、杂文、歌词等,并有绘画作品《晌午》入选重庆市妇女儿童书画展览。九、张碚副教授张碚,男,福建福州人。1959年3月1日出生。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全国社会音乐教育高级考官,曾任学院副院长。2002年7月当选重庆市首届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978年9月考入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师从小提琴教育家胡惟民教授。在校期间曾多次赴京、沪等地求学,得到小提琴教育家熊天声、李克强等人的指导。1982年毕业后,在重庆市歌舞团乐队工作。1983年底调入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工作,担任小提琴教师。1986年9月至1987年7月在西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半脱产学习英语一年。1987年9月到1990年7月在音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担任音乐学院曲式学、音乐作品分析课的教学工作至今。1998年9月到1999年3月参加西南师范大学骨干教师英语课程强化班的学习,2002年9月到2003年1月在四川大学出国人员培训部强化俄语学习,并于同年3月20日由国家出国留学基金委遴选为首批艺术类留俄访问学者,派往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学习十二个月。师从博士研究生导师,米哈依.约瑟伐维奇教授。先后在四川音乐学院学报上发表学术论文《格拉祖诺夫小提琴协奏曲结构研究》、《论普罗科菲耶夫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结构特征》等数篇。十、王红副教授王红,男,汉族,安徽合肥人,副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协大提琴学会理事。1982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大提琴专业,现任教于重庆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表演系。西南大学交响乐团乐队长。2006年第二届全国爱琴杯大提琴比赛评委。主要教学及研究方向及教学经历:大提琴表演专业教学,同时担任音乐理论和室内乐合奏课教学任务。十一、吴艳副教授吴艳:女,四川成都人,副教授。1963年生,文学学士。声乐硕士研究生导师。1980年考入西南师范学院音乐系,1984年毕业。1988年考入西南师范学院音乐系助教进修班学习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1989年结业。2004年9月被教育部选送去俄罗斯格涅辛音乐学院进修学习,2006年6月学习结业回国。1984年毕业留校任教以来,教授了各种层次的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材。他们中有一些人在各种声乐大赛中获奖。2002—2004学年度被评为优秀教师。1998年参加全国第八届大红鹰杯青年歌手大奖赛荣获美声唱法优秀歌手奖。参加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声乐教学曲库第(5)分册演唱提示撰写。发表论文6篇。十二、刘子殷副教授刘子殷,女,1962年生,副教授,音乐学声乐教育与表演艺术方向硕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曾任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教研室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重庆分会会员,重庆声乐学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重庆分会会员。十三、陈蕾副教授陈蕾:女,副教授,1964年9月出生,1985年毕业于西南大学音乐学院。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考级委员会评委,重庆市音乐家协会钢琴专业委员会理事,重庆市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1981.9-1985.7,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学习;1985.9-1986.7: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钢琴教学;1986.9-1987.7,天津音乐学院学习;1987.9-1988.7,沈阳音乐学院学习;1988.9-1989.7,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钢琴教学;1989.9--1990.7,重庆北碚朝阳职业高中支教;1999.9-2000.7,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班学习;1990.9-至今,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钢琴教学。1996年—2000年担任96级本科年级主任工作;2002年—2006年担任2002级成教年级主任工作。2008年荣获德中同行欧米勒国际钢琴公开赛总决赛优秀钢琴育人奖;2008年荣获东方青少年艺术明星推选活动重庆选拔赛优秀园丁奖;2009年荣获东方之星艺术盛典优秀园丁奖;2010年荣获第五届香港中华文化艺术节国际音乐艺术大赛优秀导师奖。1999年11月指导96级学生邹新参加99“珠江钢琴”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比赛,邹新荣获本科组“五项全能”二等奖。指导09级学生刘诗诗获“德中同行”钢琴大赛重庆赛区演奏组银奖、综合素养组特金奖,“博兰斯勒”杯全国钢琴大赛青年组金奖,“国际音乐艺术大赛”(香港)公开组金奖、成人组银奖、肖邦练习曲组银奖等。十四、刘之副教授刘之: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981年7月毕业于贵州艺术学校音乐科,1984年9月考入西南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后分配到贵州高等艺术专科学校(现贵州大学艺术学院)任教。1994年9月调至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1999年12月调入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任教至今。在以上三所大学任教期间,担任作曲技术理论系列课程以及钢琴配奏等课程的教学工作。1995年5月获湖南师范大学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艺术比赛一等奖,2001年8月获文化部第二届“蒲公英奖”创作铜奖,2008年作品《乌蒙古歌》获重庆市首届民乐大赛原创作品二等奖。2002年评为重庆市首届学术技术代头人后备人选。十五、冯丹副教授冯丹(女,1963-)1984年7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音乐系,1985年7月至1987年7月在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学习,现为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钢琴教研室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重庆市音乐家协会会员、重庆市音乐家协会钢琴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考级委员会评委。主要从事钢琴教学工作,担任本科、硕士研究生的钢琴课及《钢琴艺术史》专业理论课教学。曾荣获西南师范大学“第四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编写了《巴赫初级钢琴曲集(教学版)》、《巴赫二部创意曲集(教学版)》2部教材,翻译出版专著《钢琴艺术三百年》,发表论文6篇,出版发行钢琴教学CD《拜厄钢琴基本教程——钢琴与乐队》。十六、汪高原副教授汪高原,男,汉族196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硕士,副教授,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协考级委员会考官。1982年参加工作,曾任中学、中师教师。1986年考入西南师范大学音乐系,90年留校任教。曾在西南师范大学教学比赛中获奖。十七、赵飞副教授赵飞:1957年6月生,女,汉族,祖籍山东昌乐。文学硕士,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1987年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大学毕业;1995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毕业。1978年—1988年就职于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1989年至今,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执教。先后任西南大学文学院、音乐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长期从事中国音乐文学、艺术学、汉语艺术语音学及高校应用写作等教学与研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常年主讲汉语语音、歌词创作概论、中国歌诗鉴赏、应用写作等课程。曾获西南大学“优秀课堂教学奖”、“优秀教师奖”等奖项。十八、刘方洪副教授刘方洪:硕士研究生,副教授,重庆市学校艺术教育声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音乐表演理论与实践研究(声乐)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普通话测试员,曾任音乐学院声乐教研室主任。除教授本专业《声乐》课程外,同时还担任“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教师口语发声审美训练”、“普通话语音”全校本科通选课。2008年7月荣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4年9月荣获“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十九、段勇副教授段勇,男,副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961年4月生,四川省叙永县人。1984年9月考入原西南师范学院音乐系,先后就读于原西南师范学院音乐系和政治系,1988年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毕业至今一直在本校音乐学院工作,先后担任政治辅导员、专任教师工作;1998年9月至1999年7月在西安音乐学院进修,师从王光耀教授学习视唱练耳教学法。二十、黄君副教授黄君,女,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音乐学硕士、心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心理学会会员。本科阶段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系,后被保送为本系中国音乐史方向研究生,师从刘镇钰教授。博士阶段师从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张庆林教授,专业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自1999年到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音乐学院任教以来,主要担任中外音乐史课程及音乐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曾获2000-2002年度优秀教师称号,获2004年少数民族教育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发表论文多篇,《二十世纪下半叶西方音乐的后现代文化特质》一文荣获中国文联第三届文艺评论奖二等奖。二十一、周雪丰教授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博士,曾任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客座研究员(由国家留学基金委选派、谢菲尔德大学人力资源部任命),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经遴选获英国项目CMPCP奖励、应邀赴剑桥大学讲音乐表演研究)。二十二、熊入静副教授熊入静,1974年出生于重庆市。现为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主要担任本科生的专业钢琴课教学。二十三、汪涛副教授汪涛,女,出生于四川成都,中共党员。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领域为音乐美学、声乐演唱。中央音乐学院、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后,德国DAAD学者。独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专项资金项目等国家级、部级、局级及国际合作项目近十项,在《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人民音乐》等权威核心刊物独立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出版译著一部(合译),曾独立获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奖、德国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Sandwich奖等。二十四、胡晓东副教授胡晓东,男,汉族,江西吉安人,中共党员。中国音乐学院本科(2004)、中国音乐学院硕士(2007),中央音乐学院博士(2013)。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音乐学系副主任。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会员、亚太民族音乐学会会员、国际音理会(I.M.C.)会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二十五、郝晓睿副教授郝晓睿,男,1981年8月24日出生于重庆。现任重庆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小提琴,中提琴副教授。4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师从王进军。之后2000年考入四川音乐学院,2003-2007年在德国国立曼海姆音乐学院获得独奏表演和乐队首席2个硕士研究生学位,2007-2011年在全世界音乐学院排名第8的德国国立汉堡音乐学院获得独奏家博士学位。二十六、陈若旭副教授陈若旭,女,汉族,1986年出生于重庆。旅美钢琴表演音乐艺术博士,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钢琴特聘副教授。

男,四川简阳人,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分管荣昌校区等 。社会兼职有中国西部地区教育顾问、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畜牧研究会常务理事、重庆市高校校办产业协会副理事长。1983年7月原四川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毕业留校任教, 1986年12月起先后任原四川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副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2001年起任西南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西南大学副校长,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倡导、提出建立“中国重庆畜牧科技城”,并积极参与科技城建设,得到社会公认,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主持完成的《植根西部畜牧业沃土,培养高素质创业人才》荣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同时荣获第三届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首届西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实现了校区办学七十多年来国家级奖项零的突破。 卢跃进,男,汉族,中共党员。1970年10月出生,宁夏银川人,副教授,现任中共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党工委书记 。主持校区党工委全面工作。分管党建及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统战、党校等工作。联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水产系 。1988年就读于西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植物保护专业;1992年7月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2002起在西南师范大学攻读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2005年6月获法学硕士学位。199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7月-1999年7月在西南农业大学团委工作,1997年5月任西南农业大学团委副书记,1997年9月任讲师,1999年调任中共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后更名为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2005年3月任中共西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2005年11月任副教授,2006年4月任中共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党委书记,2015年9月任中共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党工委书记 。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校团委工作期间,多次荣获“重庆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作为第四完成人的《常抓社会实践,推进素质教育》课题在2000年9月获“西南农大第四届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12月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在担任党总支副书记期间,分管学生工作,在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党支部、团总支、学生会、班主任的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2001年,获“西南农大学生工作先进个人”,被学校和重庆市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2002年被学校评为“档案工作先进个人”,所在党总支被学校评为“1999-2001年先进基层党组织” 。教学工作方面,先后担任《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教学,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效果良好 。 男,汉族,四川省井研县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管委会主任 。主持校区行政全面工作。分管人事、规划、审计等工作。联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科学系 。1985年毕业于四川畜牧兽医学院,获农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先后到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进修学习。曾任畜牧系副主任、动物科学系主任、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等职。主要从事牛的遗传育种及反刍动物营养研究,主持和主研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大专项、重庆市重大专项等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6项,其中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出版著作6本,发表论文30余篇。中国肉牛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理事、重庆市青年联合会委员、荣昌区人大代表等。为重庆市学术带头人、重庆市优秀教师、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 男,汉族,1969年6月生,四川开江人,中共党员,硕士,副教授,现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分管纪律检查、监察、工会、教代会、宣传、外事、安全、保卫、离退休、保密、信访、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联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信息管理系 。1995年1月起先后任四川畜牧兽医学院动物医学系团总支书记,生物技术系办公室主任、党总支副书记,西南农业大学团委副书记、荣昌校区团工委书记,西南大学团委副书记、荣昌校区团工委书记,荣昌校区综合办公室主任等职务。曾多次荣获重庆市优秀团干部、重庆市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学校优秀教师和优秀党员等光荣称号。主持、主研市级科研项目3项,副主编教材1部。公开发表研究论文12篇。 男,汉族,四川岳池人,大学本科,教育学硕士,副教授。1985年7月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1993年9月加入民盟,199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民盟重庆市第三届委员会委员、西南大学荣昌校区支部主委,荣昌区人大常委。分管本科教育教学、网络与继续教育、教室、实验室、实践基地、图书、档案、信息、体委、校办产业等工作。联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网络与继续教育部 。1985年7月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1993年9月加入民盟,199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盟重庆市第三届委员会委员、西南大学荣昌校区支部主委,荣昌区人大常委。 担任《生物统计》、《试验设计》、《社会经济统计》、《教育学》等课程的教学研究工作。全国高等农业技术师范教育类专业教材《生物统计》副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年9月);参编高等农林院校十五规划教材《水产生物统计》(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7月);发表《植根牧渔业沃土 产学研紧密结合培育行业英才》.光明日报、《多元智能理论在农科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中的教学实践探索》.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吸纳社会资源 构建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荣昌模式”》.经纪人(科学与教育探索)等论文20余篇。荣获国家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重庆市第三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男,汉族,1969年10月生,四川渠县人,中共党员,副教授,现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管委会副主任。分管行政秘书、计财、国有资产管理、基建、后勤、计生、采购与招投标、医疗、环境、卫生、防疫、医保等工作。联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商贸系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1993年7月毕业于四川畜牧兽医学院畜牧专业,2007年获西南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起先后任校区教学办副主任、教学办主任、综合办主任等职。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曾多次荣获学校优秀教师和优秀党员等光荣称号。主要从事牛羊生产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主持、主研校市级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10余项,副主编教材和专著2部。公开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 男,汉族,1978年12月生,四川营山人,中共党员,硕士。现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党工委副书记 。分管学生管理、招生、就业、团委、校友、校友基金等工作。联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基础部。2003年6月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2003年7月到西南农业大学荣昌校区团工委工作;2006年5月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团工委副主任干事;2009年11月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团委副书记;2011年12月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团委书记;2013年11月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学工办主任。多次获得重庆市优秀团干部、重庆市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学校优秀教师和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 。 女,汉族,重庆荣昌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管委会副主任。分管研究生、科学技术、学术委员会、学科专业、学位、学科平台、校地合作、科协等工作。联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医学系 。1983年毕业于四川畜牧兽医学院,获农学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曾任动物医学系副主任、动物医学系主任。主要从事中兽医药研究,主持和主研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3项、国家科技基础专项1项、农业行业公益项目1项、国家支撑项目1项。获西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发明专利7项。出版著作10余本,发表论文100余篇。农业部新兽药审评委员会专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动物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理事、亚洲传统兽医学会理事、重庆市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员、重庆市畜牧兽医学会兽医专委会成员、荣昌区政协委员等。曾获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优秀青年中兽医科技工作者”称号,曾评为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 。

黄忠良论文发表

李倦生,学院党委书记(行政副厅级)。李倦生,男,1957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1982年参加工作,本科学历,教授、研究员级高工、硕士生导师。工作简历:1982年2月-1984年6月 辽宁省总工会工作;1984年6月-2002年11月 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室主任、副站长、站长;2002年11月-2012年5月,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2012年5月至今,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主要研究成果和工作成果:1.科研工作主持或参加国家级、省级、地厅级、院级科研课题共计42项,其中,参与编制国家环境保护部清洁生产标准6项,主持和参加了国家“六五”、“七五”、“八五”、“十一五”重点攻关项目及其他国家级科研项目13项,省级课题21项:清洁生产标准 烟草加工业(国家环境保护部);清洁生产审核指南 烟草加工业(国家环境保护部);清洁生产标准 陶瓷制造业(国家环境保护部);清洁生产审核指南 陶瓷制造业(国家环境保护部);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保护部);陶瓷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家课题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研究之“湖南省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研究”(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 湘江水环境重金属污染整治关键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之“清水塘工业区废水减排和综合整治”(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酸沉降过程中不同地区化学转化参数化的研究》(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长江水系水环境背景值研究》(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地理研究所);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环境背景值质量保证研究课题》(环境背景值质量保证课题组);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工作(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办公室);“六五” 国家环保科技攻关项目研究工作《水质采样器测试工作报告》、《水质采样器暂行技术要求》(国家环保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有效微生物缓解重金属对植物胁迫的研究(湖南省科技厅);湖南有机农业与农业生态环境支持能力研究(湖南省科技厅);湘江干流饮用水水源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布、来源及其转化规律研究(湖南省科技厅);湖南省粮食中重金属含量调查与研究(湖南省科学技术厅);生物接触氧化法在湖南给水预处理中的运用研究(湖南省教育厅);生活小区污水处理与中水回用水质控制实验研究(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入口”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湖南省环境保护队伍素质现状与建设研究(湖南省环保局);能力本位视角下的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设计与评价研究(湖南省环保局);电解铝厂环境污染纠纷技术仲裁方法研究(湖南省环保局);凤滩水库水环境中汞、镉、铅、锰污染状况及控制对策研究(湖南省环保局);在线自动检测高浓度氯离子COD的测定研究(湖南省环境保护局);改性酚醛树脂回收再生利用研究(湖南省环境保护局);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大气中的SO2和N0X的研究(湖南省环境保护局);人工湿地处理矿山酸性废水的效能研究(湖南省环境保护局);染料废水光降解处理催化剂研究(湖南省环境保护局);湘江水环境质量研究(湖南省环境保护局);湖南省排污申报登记研究(湖南省环境保护局);全省第二次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工作(湖南省环境保护局);湖南省环境质量状况(湖南省环境保护局);长江干流水环境元素天然浓度的调查研究(湖南省环境保护局);洞庭湖水环境中化学元素的丰度与通量研究(湖南省环境保护局);环保行业职业准入体系建立及其考评机制研究(湖南省环境保护局);湘江长沙段及主要支流谁环境综合治理五年行动计划工作纲要(长沙市环境保护局);CSEP美国能源基金会资助项目长沙市机动车尾气移动污染物控制对策及实施方案(长沙市环境保护局)。2. 发表论文1已在国内公开出版刊物发表科学技术研究论文26篇,其中,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5篇:湖南省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留规律研究(环境科学研究);湘江流域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留规律研究(环境科学研究);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效率与研究展望(环境科学与管理);模糊聚类分析在水环境污染区划中监测方法探讨的应用(环境科学与技术);湖南省县域有机农业气候适宜性研究《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洞庭湖流域土壤中有机氯杀虫剂的残留规律研究《中国环境监测》;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大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中国环境监测》;基于SWOT分析的苏托垸环境保护和开发战略研究《环境保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成本控制运行的探索《环境教育》;混凝电解气浮-吸附过滤处理洗染废水《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环境污染纠纷技术仲裁《上海环境科学》;长沙干流水环境背景值的特征与规律《环境求索》;大黄素分子印迹整体柱的合成及性能表征《分析测试学报》;土壤中ICP多元素同时测定的背景扣除《分析测试通报》;小麦粉的ICP-AES多元素同时测定《分析测试通报》;土壤样品ICP-AES多元素同时分析《分析测试通报》;ICP-AES法中同时测定河流沉积物中二十个元素《分析测试通报》。3.教材建设主编或参编出版发行教材14本。其中,规划教材6本:《环境监测实训》,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环境监测》, 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环境工程基础》,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环境化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分析化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分析化学》,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4.主要奖励与荣誉获得各类科技进步奖、单项奖及表彰等共15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6项: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长江水系水环境背景值研究》获环保总局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水质采样器测试工作报告》获国家级优秀成果奖;《水质采样器暂行技术要求》获国家级优秀成果奖;“六五” 国家环保科技攻关项目研究工作获得国家级表彰;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环境背景值质量保证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级表彰;《湖南省排污申报登记研究》获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全省第二次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工作获省级二等奖;《湖南省环境质量状况》获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长江干流水环境元素天然浓度的调查研究》获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湖南省粮食中重金属含量调查与研究》获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洞庭湖水环境中化学元素的丰度与通量研究》获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湘江水环境质量研究》获得省级优秀科技成果;计量认证工作获得省级表彰记功。被评为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工作先进个人,湖南省环境保护系统科研先进个人一等功,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荣誉,5次获“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4次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6年获得湖南省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研究方向:环境化学,废水、废气的监测与治理,环境管理。党委副书记、院长吕文明吕文明,男,汉族,1967年11月出生,湖南邵阳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教授,高级城市规划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习和工作简历:1987年9月—1991年7月,中南林学院全日制本科园林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1995年8月—1999年3月,东南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脱产学习,获硕士学位;2010年3—2010年7月,中共湖南省委党校中青班学习;2003年9月-2012年,东南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1991年8月—1993年7月,常德纺织机械厂(央企)建筑设计与施工工作;1993年7月—2012年11月,先后任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系主任、院长;2012年11月至今,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院长;2012年被遴选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工作成果:主持了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的课题“应用型本科城市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教育厅课题“加强城市规划实践性教学环节,推进产学研结合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城市建设应用型人才工程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应用型本科“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等10多个课题研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公开出版著作1部。参与了国家建设部工程建设城建、建工行业标准《庄镇(乡)村绿地分类标准》的制定、修订,主持了湖南省建设厅建设科技计划“丘陵地区小城镇规模研究”、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长株潭都市圈公共政策研究”,主要参与了湖南省建设厅建设科技计划“中等城市交通与布局形态研究”。获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1项,获湖南省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主持了“崀山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吉首市城市总体规划”、“澧县县城总体规划”、“益阳市桃花仑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吉首市吉凤经开区一路两河城市设计”、“祁阳县白水镇总体规划”等中小城市规划设计项目50余项。获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主要参与的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获国际招标第一名。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赵立平党委专职副书记王怀根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邓剑波党委委员、副院长黄忠良党委委员、副院长孙蕾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刘佳良党委委员、副院长邓德艾副院级督导王红云

中南大学高建良发表的论文

1.邓华风 苗族 博士 研究员, 中国杂交水稻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国家粮食与食物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1984年湖南省安江农校毕业。 1988年8月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学士 2004年7月湖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专业硕士 2008年12月湖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 1984.8-1998.10任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水稻所副所长 1998.11 调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2002年1月 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科研处长 2007年2月 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0年7月任湖南省农科院副院长,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1988年8月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农艺师 1996年8月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高级农艺师 1998年12月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2000年12月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3.7~现在 中南大学隆平分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主要科研领域与研究方向 水稻种质资源创新;强优势杂交稻(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与实践。一直师从袁隆平院士从事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教学工作。首次在籼稻中发现温敏核不育现象,育成世界上第一个籼型水稻温敏核不育系—安农S-1; 第一个实用型早籼温敏核雄性不育系—810S。协助袁隆平院士主持了“国家早稻品质改良科技产业工程”和“中国超级杂交稻选育”、 “超级杂交育种技术研究和新品种选育”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 1995年获怀化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2000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均为第一完成人。先后获得水稻植物新品种保护权6项。 现正主持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强优势水稻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 参加工作以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主编学术专著2部。 主要荣誉:全国先进工作者,湖南省先进工作者、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等10项。2.赵炳然 博士 研究员 国家水稻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 1983-1987年四川大学遗传学专业学士, 1998-2003年湖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专业(硕博连读)博士。 1993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助理研究员, 1998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副研究员, 2003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研究员; 1998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基础研究室”副主任, 2006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科研处副处长, 2010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杂交水稻”重点实验室 常务副主任; 2009.12起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主要科研领域与研究方向 1987年-1993年,主要从事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1992年至今,主要精力集中在水稻分子遗传育种研究上。“十一五”期间先后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支撑计划项目与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多个项目。主持完成审定品种(系)5个,并获得有关品种权3项,申报专利3项。 现致力于第三期超级杂交稻的培育、转移远缘物种基因组DNA创新种质及其机理的深入研究、高光效水稻转基因途径创制及杂种优势核心原理与关键基因发掘等方向(领域)的研究;负责的项目(课题)有“高产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培育”(国家重大专项),“超级杂交稻分子育种研究”(农业部财政专项)、“超级杂交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湖南省重大专项课题)及水稻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岗位等有关研发任务。代表性的学术论文3. 王克勤 博士 研究员 1982.9-1986.6 湖南农学院蔬菜学专业农学学士 2005.9-2009.12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农学博士 1992.8-1998.7 湖南省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8.8-2006.9 湖南省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6.10-今 湖南省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1992.1-2007.12 湖南省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食品加工研究室主任 2008.1-今 湖南省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辐照加工技术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 农产品加工与植物资源利用主要科研研究领域 以植物资源学、天然产物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理学、营养学、分子生物学和辐射化学等为理论基础,运用现代分离纯化新技术,促进农业与现代中药、生物能源、天然药物、健康食品、功能食品、功能饮料及天然日化工业的融合,大力提升植物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4.马国辉 回族 博士 研究员,兼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家组专家,中国粮食与食物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常务理事,湖南省稻米协会副会长,亚洲杂交水稻发展(IRRI/ADB)项目技术委员会委员。湖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大学楚天学者等职。 1979年1月~1981年12月湖南省常德农校大专班农学专业学习, 1984年8月~1987年7月湖南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专业硕士, 1996年9月~1999年7月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专业,获农学博士。 1976年10月~1978年12月湖南省汉寿县酒油厂工作, 1981年12月~1984年7月湖南省醴陵市农业局工作, 1987年7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 1987年7月~1990年12月 在湘西科技扶贫, 1994年11月率团出访国际水稻所、泰国水稻研究所,任团长并兼作翻译, 1996年1月~2000年12月 在湖南省临澧县挂职并从事科研与行政管理工作 1993年~1998年,FAO及我国援外技术教育在湖南举办的“杂交水稻技术”国际培训班中受聘为水稻栽培专题教师,并参与了部分教材(英文)的编写、培训班的组织与翻译等工作。 1999年7月,应斯里南卡政府邀请,为其制定杂交水稻发展的5年计划。 2001年1 月~6月 在泰国与正大集团合作开发研究杂交水稻。 2001年7~10月 作为培训班的主要负责人和组织者,与国际水稻所合作成功举办了“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 2001年10 月~12月 应邀受聘为“亚洲发展银行/国际水稻所”项目顾问,对印度、菲律宾、孟加拉三国进行工作考察,并指导东盟成员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与发展。 2002年3月24日 由亚洲发展银行主持的“发展杂交水稻确保亚洲粮食安全”项目(2002~2005)会议上被增选为技术委员会委员(the technical committee members for IRRI-ADB Hybrid Rice Project Phase 2)” 2002年4月应越南政府邀请,考察并指导越南杂交水稻的发展。 1992年8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1998年8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2001年8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1992年8月 起担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研究室主任, 1995年3月 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农艺种子开发部负责人(兼), 1996年1月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艺资源室主任, 1996年1月~2000年12月 任国家“水稻工程”临澧基点专家组组长, 1997年5月~2000年12月任临澧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2001年12 月~现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2003.7~现在 中南大学隆平分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科研领域 (1)已经完成项目 1)水稻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部,2001年~2003年,专题主持人; 2)智能化农业信息处理系统(湖南示范区)--水稻种业专家系统,国家“863”计划,2002年~2004年,子专题主持人; 3)超级杂交稻高产栽培技术,湖南省超级稻办,2002年~2005年,栽培组负责人; 4)超级杂交稻抗倒力学机制及生理特性研究(编号:3077126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7-2009年,主持; 5)湘中双季稻高产区“双超”栽培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编号:2006BAD02A01),科技部支撑计划,2006-2010年,专题主持; 6)广适型超级杂交稻种3产4标准技术研究,科技部支撑计划,2008-2010年,课题主持; 7)优质粳稻抗倒力学生物特性及其配套技术科技部支撑计划,2009-2010年,子课题主持 8)湖南超级杂交稻超高产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科技部支撑计划,2006-2010年,子课题主持。 (2)研究方向:杂交水稻高产栽培与生理生态,正在进行项目 1)同步开沟起垄施肥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研究,广东省科技攻关,2009-2012年,副主持 2)超级杂交稻抗倒栽培“立丰灵”应用研究,企业合作(湖北),2006-2012年,主持; 3)超级杂交稻节氮栽培“金正大”缓释肥研究,企业合作(山东),2008-2012年,主持; 4)液体硅钾肥在杂交水稻上的应用研究,企业合作(上海),2009-2012年,主持; 5)湖南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湖南省科技厅、农业厅,2010-2015年,栽培与土肥专题主持; 6)“种3产4”丰产工程,湖南省科技厅、农业厅,2008年-2015年,子专题主持; 7)湖南省优质稻产业技术创新,湖南省农科院,2010-2015年,子专题主持。主要获奖成果项目多项 水稻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第六); 三熟制双季稻超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1998年10月获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第一); 水稻优质高产高效产业化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2002年获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二); 三熟制双季稻超高产栽培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2000年11月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二); 5. 马艳青 博士 研究员 湖南省园艺学会副理事长工作及学习经历 1988-1992年湖南农学院读蔬菜专业,获蔬菜专业学士学位, 1998-2001年湖南农业大学攻读蔬菜学硕士,获蔬菜专业硕士学位, 2002-2006湖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农学博士. 1992-1999年湖南省蔬菜研究所从事辣椒育种研究, 1997年湖南省蔬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01年湖南省蔬菜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4年湖南省蔬菜研究所研究员. 2000-2004年隆平高科辣椒育种,任科研副总经理, 2005年-现在湖南省蔬菜研究所从事辣椒育种,任所党支部书记. 2009.12起中南大学隆平分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主要科研领域与研究方向 从事辣椒遗传育种,选育了我国第一个通过审定的辣椒雄性不育系,且选育了多个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三系配套品种.现在在进行辣椒雄性不育研究和品种选育工作.代表性的学术论文这是隆平分院比较有名的几位硕导,至于老师的联系方式,学校一般是不会公布的。如果你是想找导师的话,有中意的我可以帮你打听一下。祝你考研成功!

学院以科研促教学,带动师资队伍建设,涌现出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学科方向涉及马尔可夫骨架过程及其相关领域、马尔可夫过程、排队论、应用概率统计、常微分方程、动力系统及其应用、群论及其应用、偏微分方程及其应用、应用数值数学、 控制理论及应用、应用统计学、数量经济学. 以我国著名数学家侯振挺教授为首的学科群体,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研究领域的一些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侯振挺教授和邹捷中教授先后获国际戴维逊奖。 学院还先后获得了1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湖南省光召科技奖、2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以及其它国家级、省部级奖励20余项。 另外还有2部教材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2部教材被列为湖南省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 近几年来学院举办了4次国际会议;派出了15余位教师留学英、美、法、德、加等国;资助了50余人参加了20余个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 近几年来主持科研项目3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教改项目21项。近三年到账科研经费220余万元,发表科研论文4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论文96篇),教研教改论文51篇,编写和出版教材13套。

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是中南大学医学教育和科研的主力军,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队伍,教学科研设施先进。学院承担了医学各专业各层次学生的医学基础课的教学任务,学院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学质量好,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0多项 ,学院有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和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学院有7个科研室,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100多项。 学院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普通高等学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双语课程1门,视频公开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校级教学名师4名。学院有7个科研室,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十一五”以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近200项,其中国家级课题50多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0多项;科研经费逐年迅速递增,2011年进校经费近1000万元;获全国优博提名奖2名,省优博3名,省优硕3名。学院开展了广泛的国际科研交流活动,先后派出 100多人次出国进修和访问考察,并与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学术交流和科研协作关系。2007年,学院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2007年,获得各类课题22项,其中973计划2项(肖献忠、汪世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肖献忠、涂自智、邬力祥、黎明、蔡维君、杨静、胡永斌、蒋碧梅、潘爱华),合同总经费773万。2008年,获得各类课题 3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罗自强、管茶香、秦晓群、余平、向阳、谭斯品、童建斌),合同总经费316万。2009年,获得各项课题 33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汪世平,484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蔡维君、谭孟群、刘瑛、蒋磊、李昌琪、蒋立平、何琼琼、熊鲲、刘俊文),合同总经费878万。2010年,获得各类课题 4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肖献忠、何群、黄菊芳、蔡力汀、程文、李芳、王念、王宽松、顾艳、胡忠良),合同总经费1563万(其中,病理: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建设,1000万)。2011年,获得各类课题 5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秦晓群、吴晓英、罗学港、管茶香、严小新、李昌琪、吴翔、蒋碧梅、冯丹丹、瞿湘萍、刘持、曾乐平、吕辉、黄菊芳、黄河),合同总经费953万。 2007年,发表学术论文共 186 篇,其中SCI论文44 篇。2008年,发表学术论文共 223 篇,其中SCI论文 44 篇。2009年,发表学术论文共 127 篇,其中SCI论文 48 篇。2010年,发表学术论文共 157 篇,其中SCI论文 56 篇。2011年,发表学术论文共 116 篇,其中SCI论文 49篇。

张忠南发表的论文

医学类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加以说明。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医学类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提供帮助。

篇一:参考文献

[1] 雷激,张明秋,黄承钰,白琳,何中虎. 用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观察维生素C和柠檬酸对铁生物利用的影响[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8(10)

[2] 邬向东,李平华,陈如圣,全炳昭,罗军荣. 牛初乳中乳铁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抗菌活性研究[J].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1(01)

[3] 高东雁. 丹参酚酸磷脂复合物及其自乳化给药系统研究[D]. 复旦大学 2009

[4] 雷激,张明秋,张勇,黄承钰,白琳.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评价面粉锌生物利用率[J]. 食品科学. 2011(01)

[5] 哈卓,赵丽丽,于晓旭,宗晓淋,毛雅元,张健,李一经,葛俊伟,乔薪瑗,唐丽杰. 重组猪乳铁蛋白N端的高效表达及抑菌活性检测[J]. 生物工程学报. 2010(04)

[6] 张明秋,王康宁,雷激,岳向峰,谢传晓,黄承钰.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评价铁生物强化玉米铁生物利用率[J]. 营养学报. 2009(06)

[7] 陈历俊,姜铁民编着.乳铁蛋白生物功能及基因表达[M]. 科学出版社, 2007

[8] 缪明星,袁玉国,安礼友,赵俊辉,柏亚军,郭磊,成勇. 转基因小鼠乳汁中重组人乳铁蛋白的提取与抗菌活性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9(03)

[9] 杨鹏华,倪凤娥. 常乳中牛乳铁蛋白的纯化及抗菌活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16)

[10] 雷激,黄承钰,张勇,张明秋,白琳.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方法评价富铁小麦生物利用率[J]. 卫生研究. 2009(02)

[11] 胡宏伟. 国民健康公平程度测量、因素分析与保障体系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12] 崔淑霞. 长春西汀自微乳化给药系统及其固体化制剂的设计与评价[D]. 沈阳药科大学 2009

篇二:参考文献

[1] 陈晓兰,刘文,张永萍,缪艳燕,刘毅. 开设相关选修课对中医药院校大学生饮食行为影响的调查报告[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4(04)

[2] 蓝蕾,邱霞,刘剑英. 军队在职干部营养KAP与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性分析[J]. 中国疗养医学. 2014(06)

[3] 周海秋.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的可行性研究[D]. 吉林大学 2009

[4] 牛洁. 不同山药营养成分分析及品质鉴定[D].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

[5] 路宗志. 古代食物本草性能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6] 卢化柱,蒋淼,朱红云. 几部重要食物本草文献概述[J]. 中药与临床. 2013(05)

[7] 刘旭辉,吴承艳,金泰慜. 清代石成金《食鉴本草》考略[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6)

[8] 王峥,孙皎,韩维嘉,白姣姣,贺敏霞,陈丽榕,李敏. 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膳食知识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J]. 上海护理. 2014(03)

[9] 宋学岐,刘海青. 黑木耳对中老年疗养员高脂血症的干预效果[J]. 实用医药杂志. 2014(05)

[10] 聂翠芳. 1661名农村中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及健康教育效果分析[D]. 青岛大学 2010

[11] 张迪. 对中医院肿瘤患者食疗行为及饮食知识需求的调查结果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 2014(02)

[12] 周巧玲. 西部农村养老问题及模式选择研究[D]. 兰州大学 2010

[13] 申润喜. 《太平圣惠方》食疗方剂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14] 朱丽瑶. 《本草品汇精要》食物文献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15] 王攀. 古代抗疲劳食物文献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16] 白克江. 古代本草中食物功效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17] 闫雪. 中医药认知度现场调查及睡眠网络调查研究[D].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8

[18] 匡玉宝,梁意引,梁海东,陈榕,黄英河,李霞. 慢性荨麻疹忌食疗法与食物不耐受IgG水平的研究[J]. 现代医院. 2014(05)

[19] 夏循礼. 黄宫绣《本草求真》食物基原本草药物研究[J]. 中医研究. 2014(02)

[20] 巫朝霞,陶莉莉,陈小平,潘佩光,张晓静,林青梅. 姜醋食疗防治产后病的临床研究[J]. 中外医疗. 2014(04)

篇三:参考文献

[1] 涂嫒茜. 历代明目类食药文献的研究与应用[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2] 王琦,朱燕波,薛禾生,李稍. 中医体质量表的初步编制[J]. 中国临床康复. 2006(03)

[3] 陆志平,李媛媛,魏方方,施诚. 人工智能、专家系统与中医专家系统[J]. 医学信息. 2004(08)

[4] 玛丽亚. 中国烹饪文化中的传统中医食疗[D]. 浙江大学 2012

[5] 田卫卫. 社区居民对传统中医营养学认知、态度及行为调查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6] 李婧. 基于体质调理的食疗咨询系统设计研究[D]. 中南大学 2014

[7] 任洁. 马齿苋调节血糖作用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

[8] 王宝丽. 中医药膳调理亚健康状态的理论研究[D].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

[9] 卢化柱. 《随园食单》中的药物-药食同源的个案研究[D].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

[10] 蔡自兴,(美)约翰·德尔金(JohnDurkin),龚涛编着.高级专家系统[M]. 科学出版社, 2005

[11] (美)CraigLarman着,姚淑珍,李虎等译.UML和模式应用[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12] 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13] 曹艳辉. 古代中医外科食疗方剂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14] 谢晓方,姜震. 一种结合CLIPS和VC++开发专家系统的方法[J].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04(12)

[15] 吴海桥,刘毅,丁运亮,张祥伟. 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知识库的建立[J]. 微型电脑应用. 2001(11)

[16] 石添香. 基于特征图谱技术的五种药膳质量控制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17] 刘杰. 2型糖尿病中医特色饮食管理初探[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18] 李静娴. 饮食疗法对痰湿体质高脂血症患者作用的研究[D].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4

[19] 赵星星. 《医学衷中参西录》食疗思想研究[D]. 扬州大学 2013

[20] 杨连初. 从网上医疗谈中医专家系统[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9(02)

[21] 崔冬华,赵耀原. 中医儿科专家系统建造[J]. 山西医学院学报. 1995(04)

生命教育初探论文篇二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已成为社会的一大 热点 ,各高校的相关数据不断攀升。自杀源于痛苦,痛苦是生命某一方面受到破坏的标志,当生命破坏的量积累到一定限度就会产生死亡。大学生自杀的缘由主要有就业压力、学业压力、个人信仰的偏失以及心理素质脆弱。为此,高等教育必须凸显生命教育的重要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加强心理咨询与引导,并适时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关键词:自杀;大学生;生命教育 一、引言 长期以来,充满青春激情、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大学生被视为“天之骄子”,他们在“象牙塔”内一边忘我地吸纳人类知识精华、探寻社会发展真理,一边尽情展示活力四射的亮丽才华。毋庸置疑,担负着民族复兴重大责任和神圣使命的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是国家最宝贵、最紧缺的人才资源财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今天大学生的发展状况昭示着国家明天的发展前景。但是,近年来大学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自杀的事件却频频出现于各种媒体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2年4月,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化学系一名研三女生服毒轻生,第二天该校经济学院金融系又一名研一女生跳楼轻生[1];2009年11月,上海海事大学女研究生杨元元用两条毛巾系在一起自缢于宿舍的卫生间,从而结束了自己30岁的生命;2010年3月,北京邮电大学2009级博士研究生吴某(属硕博连读的高才生)从该校本部主楼跳楼身亡;2012年3月,仅10天内,南京就有两名女大学生先后自杀身亡[2]。 大学生自杀已成为吸引社会眼球的一大热点,其数据不断攀升。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1-2005年,全国共有281名大学生自杀,其中存活72人,死亡209人,自杀死亡率为74.4%;2006年,大学生自杀事件剧增到130起之多,被称为自杀“高发年”;2008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63起,其中上海、北京各23起;2009年,北京仅上半年就有14名大学生自杀身亡,而上海这一年则发生了21起大学生自杀事件,其中13人死亡;2010年,江苏省教育厅在新学期新闻发布会上披露,仅上半年江苏高校学生自杀人数就超出了40人[3]。由于就业压力、 毕业 论文、恋人分合等因素的交织影响,每年5月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最多。故而,这个石榴怒放、热情似火的5月被称为大学生“黑5月”。 二、自杀现象的哲学省思 自杀,这一极具悲情色彩的沉重话题,不仅是教育家、心理学家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社会学家、哲学家高度重视的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自杀现象几乎成了一种“社会瘟疫”,全世界每年每十万人中就有16人死于自杀,而自杀未遂者却是自杀“成功”者的20倍。就中国而言,自杀现象极其严峻,每年约23-25万人自杀身亡,自杀未遂者高达200万人,每2分钟就发生8起自杀未遂事件,1人自杀死亡。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披露,自杀已成为继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意外死亡之后的第五大死因。然而,在15-34岁的死亡人群中,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并非是医学上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而是令人震惊的自杀[4]。2012年3月,重庆交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主任廖桂芳教授主持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创新模式构建课题的研究成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重庆十余所高校的980名大学生中,针对“脑中是否有过自杀念头”这一问题,41.09%的学生选择“偶尔有”,18.95%的学生选择“经常有”;而在“是否有过自杀行为”一项中,17.39%的大学生选择曾经有过自杀行为[5]。在物质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的当今社会,人们不再为果腹之食、蔽体之衣而终日忧虑与奔波,不少中产阶级女性为了追求“波澜起伏”的身材体形每天殚精竭虑地搜寻瘦身、整形与美容的最佳方法。在这样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攀升的自杀率不得不让社会学家、哲学家们陷入沉思。 学术界对自杀现象进行深入系统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社会学和心理学特别是精神分析学领域。就社会学领域而言,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是系统研究自杀的第一人,1897年他发表的《自杀论》可谓是研究自杀的第一本经典力作。他在该著中有力地反驳了有关自杀的自然主义、心理主义和种族主义的解释,深刻指出其解释的缺陷性,故而不能自圆其说。他认为自杀与心理状态、自然条件、种族、遗传素质、精神病、个人素质、气候变化等并无直接关联,而是与社会环境(主要涉及政治危机、社会动荡、婚姻变迁、经济危机、工作变更等)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并将其概括为“自杀的社会性质”[6]。迪尔凯姆把自杀作为一项极其严重的社会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超越了以往或简单经验式归纳或主观臆想式的研究。但是,不无遗憾的是,他只对与自杀有关的各种社会因素(比如降职、失业、离婚等)进行线性描述,而没有对自杀原因从社会学的角度作出“彻底的和有说服力的解释”。 心理学家采取迥异于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尤其是致力于精神分析学领域的学者们努力从人格特征、无意识、本能以及早年的经验等场域试图揭开自杀的神秘面纱。奥地利杰出的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自杀是个体极度的自我攻击。他认为当个体处于焦虑、忧伤、抑郁寡欢而不能得到很好的宣泄、释怀时,他就会采取自我惩罚、自我攻击的方式分散、转移心中郁积的愁怨。在此基础上,他把自杀解释为个体与生俱来的“死亡本能”。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身上皆有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这二者分别代表人格系统中的建设性倾向和破坏性倾向,当人格这架天平因破坏性倾向超重而失衡时,个体就会出现病态而走向或自杀或杀人的危险之极端。美国的卡尔·门林格尔继承了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观并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他认为人性中固有的破坏冲动总是要竭力寻求宣泄途径,当这种宣泄对外受阻时他就会转过身指向自己,当自我宣泄的能量积累到一定的“度”时,就会发生悲惨的自杀行为[7]。在中国心理学界,学者们主要认为自杀是个体人格障碍的结果。当自杀行为发生时,他们置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于不顾,总要追溯到自杀者患有某种程度的抑郁症;反之,当某人抑郁寡欢,人们就会担心他有朝一日会走上危险的自杀之路。 心理学的精神分析学说从“死亡本能”的角度解释自杀现象,虽然在逻辑结构上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在经验层面却难以得到证实。因为生命的本质是维系生命对永恒的追求,即活得越长越好。那么作为具有高级 理性思维 能力的鲜活的个体何以舍生求死?我们认为自杀源于痛苦,痛苦是生命某一方面受到破坏的标志,当生命破坏的量积累到一定的限度就产生死亡,因此痛苦的本质是死亡。失恋是精神上的痛苦,失业是因物质损失而产生的肉体上的痛苦,降职是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痛苦。当生命产生痛苦时,理性思维就会支配他寻找解除痛苦的良方。当没有别的更为有效的方法可以让主体摆脱痛苦时,死成了一种选择,于是就产生了自杀。当然,以献身为目的的自杀不在此讨论之列(比如公元前278年自投汨罗江的屈原,又如1905年12月8日在日本大森海湾蹈海自杀的陈天华等,这样的自杀其实是一种生命的转换,即以牺牲生物生命而换取社会生命)。 三、大学生自杀缘由探析 尽管从哲学的视角审视自杀,发现自杀源于个体对痛苦的解脱,即以死亡的方式解除痛苦的折磨。但是,我们从自杀者的遗书以及与自杀未遂者的深度交流中可以发现,每一个选择自杀的大学生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些鲜为人知、错综复杂的因素,只有解开这些扑朔离迷、催促自杀的“死结”才能唤醒每一个试图自杀的大学生热爱生活、抵制忧伤、拒绝自杀。 (一)就业压力 严峻的就业形势、强大的就业压力是大学生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那些出生“草根”阶层、没有任何社会关系而又债台高筑的大学生,在毕业前夕由于不能顺利就业,故而往往会助推走向不归的自杀之旅。中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直到199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统招统分”制度,在此期间,大学生只要能够顺利毕业,政府会给你安排一个相应的就业岗位。自1990年代中期尤其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甚一日。1998年,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108.36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8%;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6.5%,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661.76万人,招生人数是1998年的6.7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并非热衷科学研究的本科生选择 考研 以缓解就业压力,当硕士毕业时由于就业岗位与理想岗位落差较大故而选择考博。博士研究生一般年龄较大,学业任务繁重,如果再叠加上经济拮据、就业前景不乐观等因素,常常会使其走上不归路。 2010年3月22日,北京邮电大学2009级博士研究生吴某从该校本部主楼13层楼上纵身跳下,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吴博士缘何自杀,其遗书明白显示,“这个世界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我在这里再怎么折腾也激不起半点涟漪。所有的奋斗都面临着举步维艰”。他多么希望年迈的母亲“不用再为了我去捡垃圾、拾破烂,不用再去给人家工地上做饭赚钱瞧人家白眼……”可是,毕业后的窘境使他不能回报含辛茹苦的母亲,在强烈的自责意识驱使下,他选择了以死谢罪。北邮吴博士因对前途隐忧而自杀一事令人扼腕叹息,而刘伟的自杀则直指就业受阻。石家庄学院的大三女生刘伟(专科),来自威县农村,2009年1月23日自溺于一个倾倒垃圾的狭小水池。刘伟自杀身亡后留下多达10万字的 日记 ,其日记显示,令刘伟自杀的直接原因是找不到工作——毕业前夕的就业压力,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8]。目前,中国高校每年有600多万的高校毕业生,再加上历年的累积,待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逾700万。浩浩荡荡的就业大军面对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心理素质较差、自身能力不强的大学生则会萌生出自杀轻身的念头。 (二)学业压力 在对自杀大学生轻生缘由的深度探讨与挖掘中,我们发现学业压力(尤其是女生)是一个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原因。很多跨入大学校门的“天之骄子”在此前接受长达12年的基础教育的过程中成绩优秀,出类拔萃,既得到教师的肯定、家长的夸赞,同时更让同学们羡慕不已,在伴随着鲜花与掌声的成长过程中自我优越感非常突出。然而进入高校后,由于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集体皆发生了“哥白尼式”的变化,昔日那些鹤立鸡群的优秀生变得不再优秀,成绩平平,故而心里产生了一种强大的落差遂萌发轻生之念。 另一类大学生进入高校后,由于学校管理宽泛,自己或沉浸于网络游戏而荒芜学业,或广泛交友,成天穿梭于不同的校园,或盲目疯狂考证等,从而导致专业欠缺,“挂科”红灯频频闪亮,当自我良知发现后,悔恨交加,遂以死谢罪。2010年3月,西安某高校一男生因两度拿不到毕业证,遂服药自杀。2010年3月28日,南京林业大学一黄姓女生在宿舍内上吊身亡,其死因与考研压力有关。2010年4月5日,北京科技大学大三女生陈蕾从本校逸夫楼的九层跳下,结束了自己21岁的生命。学校教务档案显示:截止到大三当年,陈蕾还有60多个学分没有修。大三时,陈蕾11门功课全部不及格(缺考两门)[9]。 (三)个人信仰偏失 大学生作为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青年才俊,理应确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看待事物的运行发展。就个人的成长发展而言,必须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知识武装头脑,理性地辨别真仿,自觉地抵制歪理邪说,而不应该受社会上一些邪教组织所蛊惑。几年前,非法邪教组织——“”利用参与者强身健体的初衷而传播邪教,使部分是非观念不正确、思想意志不坚定的人陷入消极厌世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在受蛊惑而成为牺牲品的人群中也不乏令人匪夷所思的大学生。 安徽中医学院一大四女生,在大学期间发现结肠脾区长有肿瘤,在安徽省著名的肿瘤专家直接指导下进行治疗,病情迅速好转。其后有人向该女生兜售“”,宣传只要练功,不用服药和做手术肿瘤就会自然消失,致使该女生停药而“练功”。当病情恶化痛苦难忍时,该女生从医院五楼病房自杀身亡。1999年7月4日,山西省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生常浩驰,为求“”,在村外堆积树枝,浇上汽油自焚身亡。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学生吕涛,1997年开始练习“”并深陷其中,1998年6月15日凌晨从该校第二教学楼8楼跳楼身亡,时年24岁。由于个人信仰的偏失,在歪理邪教的蛊惑下,自杀身亡的大学生委实可惜、可悲、可叹。 (四)心理素质脆弱 当前在校大学生的主体是“90后”,少部分属于“80后”。无论是“90后”还是“80后”,独生子女者占绝大多数。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处于绝对的中心地位,除了爸爸、妈妈无微不至的关爱外,还有爷爷奶妈、外公外婆的呵护、溺爱。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极不利于其个性的健全发展,除了学习之外,其他的事情几乎全被家人“承包”,实属不折不扣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层层关爱的包围下,孩子变得十分任性、唯我独尊,由于没有(很少)经历挫折的磨练故而其心理素质十分脆弱。同时,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单亲家庭的数量不断增加,家庭中的实际人口数进一步减少,家庭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即由传统的联合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变。迪尔凯姆指出,“在一个人口不多的家庭里,共同的感情和怀念不可能十分强烈。在这种家庭中,不可能形成作为联系同一群体成员之间纽带的强大传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每当遇到挫折时,家庭提供的情感支持十分有限,而这样的大学生由于平常很少与同学交流、沟通,故而也难从同学那里获得真诚的帮助。为此,不得不承认心理素质脆弱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对大学生实施生命教育的举措 (一)凸显生命教育的重要地位 生命教育是指帮助个体科学认识生命,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在不断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敬畏生命、珍惜生命;不断激发个体生命的潜能,努力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生存能力,克服生命中所遇到的困难,最终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生命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该贯穿于个体的一生。个体从出生到入学这一阶段家庭是生命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而在长达十多年的学校教育期间学校则是主要承担者,个体成年后的生命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高等教育在个体成长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肩负着实施生命教育的重大责任。然而,自近代以来,高等学校在工具理性主义(Tool Rationalism)的强势冲击下而重理工轻人文,博雅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日渐下降,尤其是二战以来更出现了“断崖式”的下滑现象。近年来,频繁的大学生自杀现象折射出高等学校对生命教育价值的低估与漠视。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深刻指出:“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帮助生命个体的正常发展,教育是助长生命健康发展的一切作为。”[10]而印度诗人、哲学家泰戈尔则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的出发点是个体的生命,归宿点是生命的健康与全面发展。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和热爱生命的教育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关爱生命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高等学校在引导学生探寻科学真理、剖析自然奥秘、不断创造新知识新科技的同时更应关爱生命(生命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点),把生命教育放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位置,从而使个体愉快学习、健康生活、幸福成长。 (二)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 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哥白尼式”的变化,由传统的稳健发展模式(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8%)而驶进了跨越发展的快车道(2011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6.9%)。高等教育扩招极大地提高了人口的文化水平与综合素质,对高层次专业人才适时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对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高校扩招的持续推进,毕业生的就业率则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与挑战。为了卓有成效地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不少高校都以社会需求为专业设置的导向,同时在课程设置中也增大技能性、操作性课程的比例,尤其是许多高职院校更是恣意削减人文社科课程,使个体全面发展的天平发生了严重的倾斜。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的任务、追求、价值与使命就是要不遗余力地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不断发挖潜在的能力,不断完善自己尚缺的能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而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想。马克思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理想。他认为真正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1]。就教育追求而言,亚里士多德把体育、德育和智育分别与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对等重视,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六艺”等,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注解也是教育发展的本质追求。就中国高等教育而言,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在强化技能技巧、操作训练的同时,更要夯实哲学基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生命的本源与心灵深处维护大学生的健康,使其真正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心理咨询与引导 大学生在心理发展上介于成熟与半成熟之间,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故而存在很大的波动性,他们常常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情绪、心理变化。此外,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前景越来越严峻,学习成绩不佳、失恋等因素的叠加可能成为心理障碍的推手。在对自杀未遂者的心理访谈、分析中,发现普遍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为此,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引导。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实现自强自立的过程。通过心理咨询,为大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通过心理咨询与引导让大学生正视现实,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使其在失败、挫折面前能够保持理性、正确的心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四)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作为学生系统学习的学科及其进程与安排的课程既是学校践履正常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同时又是学校实现育人目标的基本保证,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具有“跑道”的作用。在西方发达国家,不仅高等教育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而且为数不少的国家在基础教育中也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中国港、台地区很重视生命教育,中国台湾曾宣布2001年为“生命教育年”,大力推动生命教育走进课堂,走进生活。中国台湾当局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哲学与人生》、《生死关怀》、《道德思考与抉择》、《宗教与人生》等,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内容体系。然而中国大陆由于对生命教育课程意义的认识不够深刻,故而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高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并且课程体系很不完善,在现有的1280所高职(专科)院校中几乎没有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中国的第一本“生命教育”读本诞生于武汉大学,该校把生命教育从思想道德教育中独立出来,列为全校通选课之一。哈尔滨医科大学对选修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进行测试,其结果显示在导致学生产生心理痛苦的9项危险因素中,已经有8项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中南民族大学部分学院开设了生命教育必修课,强化对学生进行生命伦理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见,中国高校必须要提高对生命教育课程意义的认识,加强对生命课程的开发,使其系统化与科学化,把对生命的关爱与呵护从日常生活走进正式的课程与教学进程。 参考文献: [1]陈海生,钟梓毅.暨南大学两名女研究生轻生:一人服毒一人跳楼[N].新快报,2012-04-18. [2]吴纪攀,黄昆. 南京10天内两名女大学生先后自杀身亡[EB/OL].[2012-03-09]. [3]黄永奎,张韵君.大学生生命教育应转入快车道[J].高教研究,2011(2):31-35. [4]王卫红.抑郁症、自杀与危机干预[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145. [5]黄军.调查显示重庆17%大学生曾有自杀行为[EB/OL].[2012-03-16]. [6]迪尔凯姆.自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4. [7]卡尔·门林格尔.人对抗自己[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28. [8]杨继斌.女毕业生的死亡日记[N].南方周末 ,2009-03-19 . [9]杨猛,姚欢.女大学生自杀:活着为何比死亡更痛苦[J].南都周刊,2010(19):62. [10]龙春平.新世纪大学生生命教育的 反思 [J].时代教育,2012(1):21.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生命教育初探论文相关 文章 : 1. 关于生命教育的论文 2. 浅谈生命教育的论文 3. 生命教育的相关论文 4.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论文 5.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

江西师范大学曾婷论文发表

《专用汽车》常见论文发表范例:后装压缩式垃圾车锁紧机构的发展 --- 曾婷 杨世文 李晓静探讨“自卸车联动式大开度后栏板启闭机构” --- 贺继红罐车侧倾稳定性要求等六项国标、行标即将出台 --- 张筱梅冷藏保温车的历史和现状 --- 宁文祥营销礼品 商用车企业的亲善使者 --- 薛裕龙国外新能源商用车的研发 --- 宁文祥新能源专用汽车 离我们有多远 --- 张筱梅中国专用汽车企业如何通过自主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 黄铁底盘厂和专用车厂管理模式三问 --- 宁文祥推进产品标准化应对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叶俊工程类专用车发展趋势及09年预测 --- 李红艳运输类专用车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 --- 吴越俊底盘企业的市场战略思考 --- 张兵欧洲汽车行业在经济危机中如何应对挑战 --- Dominik Declercq政府需要再加一把力 --- 张筱梅 左五洲专用汽车产业集群:红火背后含隐忧 --- 李子渝专用汽车产业园区遍地开花 --- 左五洲 张筱梅微型产品促销车的开发 --- 冯光权起重机底盘车架有限元分析与结构优化 --- 郭双宇 温立刚一种新型联合清污车泥水分离系统 --- 吴保玉 过学迅 杨涛 田豪 高岗SX2180扩展厢式车厢体模态分析 --- 李慧梅 蒋美华高空作业半挂车车架高强度钢板强度等代设计 --- 佘高翔 马力 严永攀我与专用汽车-浅谈编译文章的体会 --- 倪元徐州海伦哲专用车辆股份公司挂牌 ---激情创新和本地化战略使威伯科实现持续增长 --- 李子渝欧美车辆运输车结构及技术特点 --- 倪元2009国内专用车市场冷暖互现 --- 张筱梅就公告管理流程问题 专家答企业问 --- 张筱梅《公告》申报流程及注意事项 --- 姚勇欧洲专用汽车准入的解读 --- 冯峰欧洲专用汽车型式批准 --- 朱毅宏观经济政策对我国专用汽车产业的拉动作用 --- 李伟利当前我国汽车出口分析和发展趋势 --- 支陆逊专用车企业兼并重组的战略思考 兼并重组 做大做强专用车企业 --- 杨振声中国汽车产业战胜金融危机的六大信心 --- 李万里危机下的聚会-2009中国专用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侧记 --- 柯雯

  • 索引序列
  • 曾忠良西南大学发表的论文
  • 黄忠良论文发表
  • 中南大学高建良发表的论文
  • 张忠南发表的论文
  • 江西师范大学曾婷论文发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