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中国古典园林论文发表

中国古典园林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中国古典园林论文发表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三境(生境.画境.意境),要达到 “ 虽由人作,宛若天开 ” 的境界。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是突出自然风景还是突出建筑。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在中国园林里,不规则的平面中自然的山水是景观构图的主体,而形式各异的各类建筑却为观赏和营造文化品味而设,植物配合着山水自由布置,道路回环曲折,达到一种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与美的理想水乳交融的境界,既“可望可行”,又“可游可居”,富有自然山水情调的园林艺术空间。 以法国宫廷花园为代表的由建筑师、雕塑家和园林设计师创作出来的西方规则式古典园林,以几何体形的美学原则为基础,以“强迫自然去接受均称的法则”为指导思想,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花园多采取几何对称的布局,有明确的贯穿整座园林的轴线与对称关系。水池、广场、树木、雕塑、建筑、道路等都在中轴上依次排列,在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常布置着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 造园使用的建筑材料,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西方古典建筑以石质为主。在布局上,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而西方古典建筑强调向上挺拔,突出个体建筑。在建筑文化的主题上,中国传统建筑以宣扬皇权至尊、明伦示礼为中心,西方古典建筑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为基调,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以宗教建筑的空旷、封闭的内部空间使人产生宗教般的激情与迷狂。 我国的传统建筑是一种木结构体系,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抬梁式木构架。抬梁式木构架不仅可以组成一间、三间、五间乃至若干间的房屋,还可以建造三角、正方、五角、六角、八角、圆形、扇面、万字、田字及其他特殊平面的建筑,甚至可以构成多层的楼阁与塔等建筑,墙壁是起围护、分割作用的非承重构件。由于受到木材及结构本身的限制,形状及内部空间较简单。布局上,总是把各种不同用途的房间分解为若干幢单体建筑,每幢单体建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与一定的“身份”,以及与这个“身份”相适应的位置。建筑艺术处理的重点,表现在建筑结构本身的美化、建筑的造型及少量的附加装饰上。 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虽然在对待城市和处理宫殿、寺院、民居等建筑的布局上十分喜爱用轴线引导和左右对称的方法以求得整体的统一性,但却不像西方那样一味地为追求几何美而在园林中大量采用这种手法。脱胎于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中国园林建筑,形式多样,位置灵活,按使用上的需要,可把它们独立设置,也可用廊、墙等组合成为院落式的群体。建筑空间变化曲折、丰富多彩。在处理建筑、人、环境的关系时,儒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园林建筑强调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协调和统一。传统的将建筑化大为小、化集中的大体量为分散的小体量的处理手法,非常适合于中国园林布局与景观上“山水为主、建筑为辅”的设计理念的需要。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强调“线型美”,园林建筑所采取的木质梁、柱,恰恰能适应这种“线”的艺术要求,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群体建筑,均讲究具有优美的轮廓线和天际线。 西方古代建筑多以石料砌筑,墙壁较厚,窗洞较小,建筑的跨度受石料的限制而内部空间较小。拱券结构发展后,建筑空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放,建造起了象罗马的万神庙等有内部空间层次的公共性建筑物,建筑的空间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未突破厚重实体的外框。西方古典造型艺术强调“体积美”,建筑物的尺度、体量、形象并不去适应人们实际活动的需要,而着重在于强调建筑实体的气氛,其着眼点在于两度的立面与三度的形体,建筑与雕塑连为一体,追求一种雕塑性的美。其建筑艺术加工的重点也自然地集中到了目力所及的外表及装饰艺术上。 西方古典园林中的园林建筑取法于西方古典建筑,它把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房间都集中在一幢砖石结构的建筑物内,所追求的是一种内部空间的构成美和外部形体的雕塑美。由于建筑体积庞大,因此很重视其立面实体的分划和处理,从而形成一整套立面构图的美学原则。 在园林布局上,黑格尔曾说:“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园子,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天的广厦”。西方古典园林无论在情趣上还是构图上和古典建筑所遵循的都是同一个原则。园林设计把建筑设计的手法、原则从室内搬到室外,两者除组合要素不同外,并没有很大的差别。参考资料:

从中国传统文化观看中国园林 吴隽宇 肖 艺摘 要:中国园林艺术之所以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含蓄的意境,原因在于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丰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文尝试从中国传统文化各教派的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禅宗思想及其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来窥探中国园林发展之一斑。景妙何在?曰:妙在知与不知之间。知者,知其妙,悉其好恶;不知者,不知其所以然也。这句话一语道破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即所谓的“意境”。意境,实质上是造园主内心情感、哲理体验及其形象联想的最大限度的凝聚物,又是欣赏者在联想与想象的空间中最大限度驰骋的再创造过程。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园林景物,取自然之山、水、石组织成景,寥寥几物便使游人大有“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言”之感。中国园林艺术创作中“意境”的产生与中国哲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它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中国文人性格和审美情趣的渗透,折射在园林风格和景观意境的审美观念中。因此,无论从园内的物质内容到精神功能,从园林的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主题分配,从景物本身的表义内涵到景物之间的符号关系都孕育着丰富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道、佛三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各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同时,三者又相互溶合,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并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多元互补的特色。本文通过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教派的思想及其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来窥探中国园林发展之一斑。! 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虽然在先秦时,中国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多元形态,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在儒学创立和发展的过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学说: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平民教育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与实践;并溶入了重民、三纲五常、道统等思想,以及提倡以义制利的价值观。虽然这些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又带来一定的抑制和制约作用。其崇性抑情、重道轻文、存理去欲的思想遭到了历代崇尚自然的文学家的批评。于是,儒学在吸取、借鉴道教的基础上,以保持自己特色的前提下相互调和,从而使儒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儒学学者吸取了道教以道为宇宙本体,“道生万物”的思想,完善了儒家哲学的思想体系。《周易》中强调天、地、人三才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尽管人与自然相比,人的地位更为重要,但儒学并不把自然看作异己力量,而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天人是相通的,倡“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之说。于是,这些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苏州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就表现出园主视己与自然浑同一体,陶然于自然的闲适心情。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对中国园林的主题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种象征。自古以来,人们就把竹子作为美好事物和高尚品格的象征。人们把竹子隐喻为一种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霜寒、随遇而安的品格精神。历史上不少诗人、文学家都写过许多关于竹的诗文。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赞竹曰:“竹解心虚即我师”。唐代文人刘岩夫写的《植竹记》中将竹与君子的人格相比拟,道:“劲本坚节,不受雪霜,刚也;绿叶萋萋,翠筠浮浮,柔也;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也;不孤根而挺耸,必相依以擢秀,义也;虽春阳气旺,终不与众木斗荣,谦也;四时一贯,荣衰不殊,恒也。”从竹子的人格化看出,自然美的各种形式属性本身往往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的地位,相反,人们更注重从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中体现物与我、彼与己、内与外、人与自然的同一。除了竹子以外,人们还将松、梅、兰、菊、荷以及各种形貌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 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儒、佛并称三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道教尊老子为教主。在哲学上,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万物,亦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时主张“天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后来,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以自然为宗,强调无为。他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老庄看来,大自然之所以美,并不在于它的形成,而恰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全地体现了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造就了一切。而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的探求。由此可见,道家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对古代艺术民族特色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其精神表现为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朴质贵清、淡泊自由、浪漫飘逸。于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下,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如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的上林苑。据《关中记》载,上林苑设牵牛织女象征天河,置喷水石鲸、筑蓬莱三岛以象征东海扶桑。另上林苑中有大型宫苑建章宫,建章宫北为太液池,是一个相当宽广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神山而著称。据《史记·孝武本记》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促成了园林艺术的发展。这种在宫苑里凿池筑岛,用造园的方式来摹拟东海神山,对传统中国园林空间的发展至少具有以下显著的意义:(#)完整的主附水体的建立。汉上林苑不但拥有数量众多的大小池沼作为附属水体,而且具备了太液池、昆明池这样水面浩瀚的主水。昆明池遗址的面积至今仍是清代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面积总和的三、四倍。同时,主附水体之间已有明确的仰承呼应关系。班固云:“前唐中(池)而后太液,览沧海之汤汤。”数量众多,相互映衬的水面形态,千姿百态的水体穿插于庞大宫苑建筑和山体之间,大大开拓了园林艺术空间,产生高低错落、起伏有致的和谐韵律。(!)为中国园林山水体系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山体与水体之间的关系由过去长期的一水环一山,一池环一台变成了一庞大水体环绕三山,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园林空间艺术,促进了园林艺术的发展。(%)以水体为纽带的山、水、建筑组合关系的建立。在已往单纯的山或高台建筑为核心,以道路建筑为纽带的园林形式中加入了以水体为核心和纽带的新格局。这不仅大大丰富了园林艺术手段,促进山、水、建筑及植物景观间更复杂的穿插、渗透、映衬等组合关系的出现和发展,为传统园林最终采取一种流畅柔美、富于自然韵致的组合方式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一池三山”的模式后来为历代皇家宫苑所沿用,并影响到宫苑以外的园林,如扬州曾有“小方壶园”,苏州留园有“小蓬莱”,杭州三潭印月景区有“小瀛洲”等。" 禅宗思想与中国园林禅宗是由于佛教文化东渐,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它不仅吸收了以往佛教诸派思想以及玄学思想之所长,而且还融合了中国文化中有关人生问题的思想精髓,从而与华夏民族注重现实生活的文化传统构成水乳交融的整体,成为与儒、道并称为传统文化的三大基本组成之一。它提倡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从而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在禅学看来,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也在人心之中。人与自然并不仅仅是彼此参与的关系,更确切地说是两者浑然如一的整体。为了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展现出这种自然宇宙与人的整体境界,禅学认为,内心的体验便是达到这一境界的关键,这是因为宇宙万物的一切都是人心所生。正如六祖惠能的传世之偈中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它不仅体现了“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的禅宗旨趣,还阐析了禅学对于宇宙本体的追求,实际上是一种在刹那之中使自己获得解脱的觉悟或感受。禅宗思想可谓有以下几个特点:(#)“梵我合一”的一元世界观,即所谓我心即佛,佛即我心;(!)设定了顿悟见性的修行方式,也就是通过渐修或顿悟发见本心;(%)“以心传心”、“自解自悟”、“不着文字”的内心体验。中唐时期,禅宗美学的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心体验、直觉感情等的作用,提到极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并把禅宗思想融入到中国园林的创作中,从而将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从禅宗的观点看,世间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即“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若般。”这就为园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即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这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构筑了文人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因此,与皇家园林不同,充满禅趣的文人园林多显露出以小为尚的倾向。这一方面表现在园林面积、规模的小型化上,如山向叠石、水向小池潭、花木向单株转化,静观因素不断增加,而自然景观的可游性则相对降低。另一方面表现在立意于小。小中见大的创作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在绘画方面,“咫尺有千里之势”;在诗词方面,“五绝只字,最为难之,必言短而意长而声不足,方为佳矣。”园林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以咫尺面积创无限空间。小何以大?小是客观的,指园林的面积,大是主观的,指人的感受。大通过小而体现出来。在禅宗看来,规定性越小,想像余地就越大,因而少能胜多,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正如沈三白《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所说的那样:“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除了以小见大的创作方法以外,园林中的“淡”也是源于禅宗思想。园林的“淡”可以通过两方面来体现。一是景观本身具有平淡或枯淡的视觉效果,其中简、疏、古、拙等都可构成达到这一效果的手段。一是通过“平淡无奇”的暗示,触发你的直觉感受,从而在思维的超越中达到某种审美体验。事实上,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文化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常常与社会的剧烈变革、政治动荡以及思想活跃程度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期,老庄对自然美的整体认识,那恰好是周王朝衰落,群雄割据,战乱连年的时代。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两汉国力强盛,这时儒学上升为正统独尊的地位,人们的心理特征是普遍的入世和进取精神。为国家效劳、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是士大夫普遍追求的人生理想,对个体自我意识的要求和发展处在次要的地位,对自然美的追求也不是社会的主流。因此,时代本身不具备对自然美作深层次发掘和开拓的土壤和条件。对自然美认识是在东汉衰落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得以深化。无独有偶,私家园林、山水诗画都出现及勃兴于这个时代。魏晋南北朝,以儒道结合的玄学进一步发展,在艺术上提出了“言不尽意”、“悟对神通”的理论主张,使山水诗画的创作达到了一个追求形外之意的境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出对自然美的一种怡然、闲适的深远情思。中唐以后,士大夫艺术思维层次得到了提高和深化。由于盛唐自安史之乱以后转入衰落,士大夫的心理又一次失去平衡,这时糅合了老庄和玄学的禅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它所提倡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心悟、顿悟的领悟方式对艺术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于是,人们在追求自然美的过程中,总喜欢把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联系在一起,把自我摆到自然环境之中,物我交融为一,从而在创作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准确抓住自然美的精华,并加以再现。因此,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结 语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古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自然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投稿期刊

期刊杂志的话,有《景观设计》《风景园林》《现代园林》《中国园林》等

姚 亦 锋(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南京 210093)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5 卷 第1 期2004 年3 月摘要如何理解现代城市公园的本质内涵?这是进行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的根本问题.古代园林的最初设计是从景观意境出发,其中没有商业目的.现代中国以园林用地作为商业赢利场地,大兴土木,充斥着混乱的商业气息,严重破坏了绿化景观,也扭曲了园林本身应该具有的生态本质.在国外园林用地都是没有围墙的,城市与公园景观融合为一体,园林绿地是公众社会福利事业.公园以绿化景观为主,所以表面看起来似乎比中国的公园设计简单,但这并不是我们深刻的原因,而是我们对“现代园林”的错误理解.关键词:现代园林规划,生态效应,游乐场,绿化景观.1 园林内涵的演变在讨论园林景观规划之前,首先应该探讨园林的起源本质特征,这对于把握历史过程中园林主脉演变有重要意义.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规划有许多种形式,各自有不同的目的.经济林、农田、水库、城镇、乡村等等具有人类的各种使用功能,有时建设较好的工程也有审美的效果.但是,人类在完全对自然环境审美方面规划只有二种形式:园林和风景区.把自然界的景观引入人类的居住庭院或城市环境之中,仿造自然山水,从而诞生了“园林”.在古代世界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经济有了剩余,特别是建筑技术和美术欣赏发展到一定水准的时候,才有了作为消遣娱乐的园林诞生.世界古代园林三大体系包括古希腊园林、巴比伦园林、中国园林,它们历史最初起源都是为帝王贵族等极少数人使用服务.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园林绝对是私人拥有的产物,有许多人一生都没有看见园林.我们今天看到的北京颐和园、苏州网师园等在当时是绝对不允许普通民众进入的.中国古代文人园林的建筑空间是非常狭小.其中的亭廊只能供一二人游览使用.景观的设计也是静态的,只能是个别人细细的晶位其中的韵味.其根本不属于大众游览的景观场地,是绝对的私人场地空间.只有寺庙名胜和自然风景地是公共游览观赏地,任何人都可以参观、欣赏和游玩.中国古典园林的命题、构思以致造园表现手法与中国山水画同出一辙,完全是伴随写意山水画而产生的,因此这类园林又称为“文人写意山水派园林”.它是农业时代人们向往建设一个美妙和谐的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属于贵族上层社会的私人财产,它所服务的对象是极少数人.从狩猎娱乐的“囿苑”,到神仙意境的皇家园林和桃花源境界的文人园林,所有园林都从来不是产生商业利润的基地它的景观设计也就从来没有“以园养园”的目的.所以古代园林完全是为造景而建设,它的发展历史也是从景观意境出发,其中没有商业目的.与古代“私家园林”相对应的是现代工业化社会诞生之后的“公共园林”,这是公众人人皆可以进入的园林,即我们今天称呼的“公园”.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几千年封闭思想和社会机制,使中国传统园林在绝少受到外来影响的情况下渐进发展,它的变化是缓慢的.现代园林理论和实践却诞生在美国. 1858 年由现代园林创始人F. L.Olmsted 设计的第一个城市公园在美国纽约城市中心,名为“Central Park ”.这是现代工业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产物,体现资本主义的“博爱、平等、自由”的思想,现代的公共园林是城市中一块有边界的地方,是人人都可以进入的地方.这比历史上的园林是一个大飞跃.现代园林都是“公众园林”,体现出现代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在一切都为商品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公共园林却没有围墙隔离,从来不售门票,从来也不是追求商业利润赚钱的地方.2 中国现代城市园林的几种错误表现以及分析2 1 1 亭台楼阁式中国古典园林形式被歪曲理解,肆意滥用.文人写意山水园林是私有产物,完全是被个人享用的,而且是住宅大院的一部分,它的形式完全是“居住场所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些书中称此类园林是“宅第园林”,所以它有深深的院墙,曲曲折折的长廊,建筑密度很大.这对于公众游览的园林完全不适宜,公共园林应该有大面积的水体和树林.给游人的是大自然的景色,而不是“庭院深深深几许”的亭台楼阁景观.成千上万的游人拥挤在古典私人庭院中,“移步换景”的诗情画意是根本不存在的.2 1 2 商业街区式为了管理公园的广大职工的生活福利,大搞商业建筑,以至在著名的古迹遗址地建立大型商业建筑甚至商业街区.天然风景、历史古迹、绿化景观都被“新”的规划理念进行商业包装.“公园”向游人展示的不是大自城市化”.扬州瘦西湖的“二十四桥景点”取自唐朝杜牧诗词“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叫吹萧.”九十年代建成的二十四桥景点,是一组大型商业建筑,为了游客商业购物的目的.虽然建筑造型是中国古典式,但完全没有丝毫杜牧诗词中的那份悠远、平静,没有那种高雅的艺术境界.2 1 3 游乐场式错误地理解“公园”的休息和娱乐活动内容,认为在公园中增加小火车、飞轮转盘、过山车等等设施就是使公园景观现代化.南京玄武湖公园的规划建设过去一直在国内受到赞扬,其优点在于对自然地形的保护和植被规划,但是这个规划也有很大缺陷,这就是没有把六朝皇家园林历史表出来,甚至连一块记述这段历史的碑刻都没有,只是把玄武湖作为普通公园来进行规划.南京市的广大居民以及国内外游客都不知道玄武湖这段辉煌灿烂的历史篇章.然而现在一座钢架铁轨桥贯穿环绕横架在整个玄武湖中,大大破坏了湖光山色的自然风景.此外还有高尔夫球场等几座大型游乐建筑也在玄武湖内建成,这都是在破坏玄武湖其精华的“旅游开发”行为.但建设者却认为这是使玄武湖公园成为“现代化的园林”.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名城风貌保护”篇章中写到:“玄武湖中各洲建筑宜少,不得安排与景区无关的建筑.⋯⋯玄武湖周围需保持山、城为背景的特色.”玄武湖公园周围商贸、娱乐、居住等大型高层建筑在逐年增加,公园内各种建筑也在逐年增加,玄武湖正在丧失其赋有山水相映的诗情画意自然景观,湖面整体空间日益局促狭小.现代第一个城市公园“中央公园”出现在美国,现代第一个游乐场“迪斯尼乐园”也出现在美国.但是,美国的城市规划师和风景园林规划师都清楚地认识到:迪斯尼乐园与公共园林完全是二种不同形式的娱乐活动!它们所具有的美学内涵完全是不一样的.在景观规划中这二种形式是完全区别开的.游乐场不是园林,更不能把游乐场在城市总体规划图中涂成绿色块,游乐场根本不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绿地.近年出现的许多“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西游记宫”“三国城”“唐城”“宋城”“海底世界”应该是属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其人造群体建筑景观,不能列入城市园林绿地范围.3 门票、围墙、生态园林等问题近年一些论文提出建立城市“生态园林”,其实现代西方真正的园林都是生态式的,以绿化景观作为总体面貌,建筑只是点缀,这是无需争辩的问题.现代中国以园林用地作为商业赢利场地,大兴土木,充斥着混乱的商业气息,因此严重破坏了绿化景观,也扭曲了园林本身应该具有的生态本质.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园林完全为私人属有,隐藏在深宅大院内,从来也没有面向公共开放的目的,但是园内造景设计完全是从欣赏审美角度出发,1 6 第1 期姚亦锋:现代中国城市公园的问题以及景观规划没有任何商业目的.在现代西方完全商业化社会中,只有园林是作为城市生态绿地,土地完全由政府所有,有专项立法把公园作为公共场地,不可用于私人的房地产买卖炒作,政府派遣的管理园林部门也不可以把园林用地作为赢利场地,园林用地内的景观设计也式完全出于造景的目的而不是商业目的.管理养护费用取于公共税收,而不是门票或公园内商业点.在现代中国公园内造景设计首要考虑是“挣钱”,围墙分隔了城市与公园绿化景观,买门票入园才能欣赏园林景观,而园林中还另有围墙设立“园中园”,每欣赏一景都要买一次门票.围墙再又分隔园中相互景观.中国现代公园的围墙和门票制度,在现有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是可以理解的,是在“以园养园”的政策下的必然结果,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日渐接轨,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我们相信中国公园的景观设计也会与世界现代文化同步,中国的城市公园应该成为与城市景观融合的景观,而不是围墙隔离的“独立园”,更不应该在园林用地上追逐商业利润,而使园林景观面目全非,因而出现呼吁建立“生态园林”的问题.园林用地的意义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其本地块利益,园林用地更广泛的意义是改善整体城市生态环境,陶冶民众情操,培养社会精神文明的休娱乐场地,园林绿地是公众社会福利事业,所以在国外园林用地都是公共绿地.南京市玄武湖公园的意义不仅在于公园管理部门的收入赢利,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南京市的整个生态环境、城市景观和精神文明建设.笔者在德国和瑞典见到的公园,没有围墙,城市与公园景观融合为一体.草坪上三五成丛的花灌木和树丛,以艺术构图方式自然布局;由于以绿化景观为主,没有太多的建筑设施,也没有太多的“园林小品”,所以表面看起来似乎比中国的公园设计简单,但这并不是我们深刻的原因,而是我们对“现代园林”的错误理解.4 园林景观与园林审美特征园林艺术与其它绘画、音乐、戏剧等纯艺术有很大不同.绘画艺术展示是在一张纸上,音乐艺术展示是一个乐器,戏剧艺术是在一个舞台.园林艺术则是表现在现实生活空间中的.园林既是给予人们文化生活、物质福利生活的现实物质环境,同时,园林又是反映社会意识形态与陶治精神文明与审美要求的艺术.因而园林美,要求现实生活与艺术的美高度统一起来,这与纯艺术有区别的.大自然千姿万态的风景是在复杂而又奥妙的地球演化中形成的.山川草木,风云雨雷,日月星辰,虫鱼鸟兽都是园林美的重要题材,必须巧妙地仿造或借景,成为园林中的重要的景观组成部分.园林中声音美,是指自然界声音,例如风声、雨声、泉声、涛声、虫鸣、鸟语,而不是指作曲家创作的音乐艺术.公园里的音乐艺术表演,是人为演唱演奏,不是自然界发出的声音,不属园林艺术的组成部分.倾听大自然的风声,常有“松涛滚滚”“白杨肖肖”.听雨声,常有“雨打芭蕉”“雨打浮萍”.唐朝诗人李商隐有著名诗句“留得残荷听雨声”,白居易有诗句“秋雨梧桐叶落时”.听水声,倾听溪流、瀑步、泉水潺潺而流.听鸟语,要多种灌木和果桨植物,如:葡萄,山楂,梨,李,桑等诱引鸟类采集.大自然的时光流逝变更中的晦明,阴晴、晨昏、昼夜、春秋的瞬息变化,也都是园林的自然美的组成部分.设计“夕照亭”、“晨曦塔”等建筑,使流逝的时光成为风景园林的景观.绘画艺术中可以描绘自然界的沙漠,荒草、沼泽、枯树、干涸的河流,但园林创作中不可能再现这类景观,园林要使沙漠变绿洲,荒原变茂林,要使枯木逢春,要使山青水秀.诗歌艺术中可以描述断垣残壁,戏剧中可以再现战争的悲剧,电影可以表现恐怖,绘画也可以展示残酷,但是园林的造景,却永远是完美无暇,永远保持美妙的青春,永远是和平与幸福的象征,激发人们的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园林自然景观有时花叶飘零,落英缤纷,有“一岁一枯荣”,但也最终体现出“春风吹又生”的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园林美更深入层次是在大自然景观中创造出形成富有人的感情的艺术境界.景观规划中对水、地形、山石、植物、建筑等各种因素进行组合,在自然美基础上提炼,继而创造出富有人文思想的艺术境界.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是中国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积淀而铸就的灿烂结晶.中国古代先哲倡导“天人合一”,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体现出要求人的内心世界与大自然景观完美结合,“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人化的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自然,融合了诗情画意的大自然.而不是狂野没有驯化的险山恶水.宋朝陆游词“驿外断桥边、花开无自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故”.面对自然界花卉的新陈代谢,诗人比喻个人洁身自好,孤傲不群的情怀.5 城市规划中公园的选址和公园景观规划5 1 1 城市规划中公园的选址1)尽量利用城市的自然地形,河湖水系,例如,青岛市沿海滨建立鲁迅公园,杭州市沿西湖建立滨湖公园.南京位于长江之滨却只有一个面积很小呈点状的燕子矾公园,没有呈带状的江滨公园,濒临长江的幕府山已被开山采石削去整半个山.2)在有古树名木或在已具有茂密树林的地段建立公园.例如云南省靠近缅甸边境的打洛镇有一个很有特色的小公园,园内只有一棵形态奇异的特大榕树,公园名称是“独木成林”也很有特色.3)在历史古迹遗址地点,其遗址地区不宜再建工厂或居民楼,为了保护历史古迹以及相应的整体空间,应该建立公园.南京的几乎所有公园都有历史古迹,玄武湖,莫愁湖,石头城,白鹭洲,清凉山,石头城(现名国防园)等都有渊源流长的历史,而上海的公园只是城市之中的一块绿地,这是南京城市绿化景观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4)不宜用作城市建设工程的地段,例如某些地质层断裂带,或河滩沙质地,不宜作为建筑用地,只能作为公园绿化用地.例如杭州“太子湾公园”就是利用整治西湖的淤泥堆积地,并获得优秀园林设计奖.5)城市公园系统平衡,应该考虑到公园数目在城市总体范围内分布均匀,例如南京城北部公园较多,而南部居住密集区则公园较少,应该再增加南部城区公园数目.5 1 2 公园景观规划公园游人娱乐规划一般分为文化活动区和观景休息区,另外还有园务管理区等.文化活动区位于公园主入口附近或主交通干道附近,时常包括文艺娱乐活动区、体育活动区、儿童游乐场、游戏场等等,因为这是城市公众聚会的园林场地,必须满足众人不同的爱好.但这里虽然是一个热闹的场地,却仍然是一个公园中场地,在整个园林区域中建筑密度相对较高,但与城市其他用地相比,建筑密度依然很低;建筑应该在绿化环抱之中.绝不是城市中的商业购物区连绵不断的建筑群景观.观景休息区,或者称绿化景观区,应该占公园面积最大,专供游人安静休息、散步、游览、欣赏自然风景,即使开展娱乐活动,也只是钓鱼等静态活动,这步,甚至是沉思的好地方.在这个区内要有成片的风景林,多个专类花园,有较多的地形变化,有水面,有平地,有起伏坡地,也有山石,是公园内风景最优美地段.结合公园原有天然景观,形成瀑布、泉水,弯曲的林中小路,四季有花,色叶缤纷,园林景观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是根据使用功能、艺术构图和生物特性的要求,体现自然界植物个体和群体美.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孤立单株植树主要是表现植物的个体形态美.孤植树的构图位置应该十分突出,四周要空旷,要留出一定的视距供游人欣赏.也可以布置在开朗的水边以及可以眺望辽阔远景的高地上.孤植树体形要特别巨大,树冠轮廓要富于变化,树姿要优美,开花要繁茂,香味要浓郁或叶色具有丰富季相变化的树种可以成为孤植树,例如榕树、黄果树、白皮松、银杏、红枫、雪松、香樟、广玉兰等.在自然式园路或河岸溪流的转弯处,也常要布置姿态、线条、色彩特别突出的孤植树,以吸引游人继续前进,所以又叫诱导树.在古典园林中的假山悬崖上,巨石旁边,磴道口处常布置特别吸引游人的孤植树,但是孤植树在此多做配景.而且姿态要盘曲苍古,才能与透露生奇的山石相协调.树丛的组合主要考虑群体美,乔灌木混合配置,亦可同山石花卉相结合.树丛下面还可以放置自然山石,或安置座椅供游人休息之用.但是园路不能穿越树丛,避免破坏其整体性.栽植标高,要高出四周的草坪或道路,呈缓坡状利于排水,同时构图上也显得突出.点缀在该区的建筑是艺术精品,是风景构图中的画龙点睛之笔.该区内建筑设置只是“点缀”,绝不可以“成片”.水体的观赏要结合堤、岸、岛、桥的综合景观规划,以及一些水生植物点缀.无论在公园中开展多少娱乐活动,都一定要保留部分水面作为静态观赏,不要泛滥成灾地到处搞划艇、碰碰船等水上游戏.杭州“太子湾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是现代中国公园出色的3 6 第1 期姚亦锋:现代中国城市公园的问题以及景观规划典范,全园建筑占地面积不到1 % ,以绿树、花卉、水面、山石为主要造景布局元素.整体设计手法流畅、自然,没有娇柔造作的姿态.但是目前全国能达到这种艺术境界的园林很少.城市环境面临最重要的问题:现代化城市建筑高度密集,居民生活在钢筋混凝土丛林之中,城市的空气水体、土壤都受到污染.在视觉景观上,都横平竖直几何式的布局和方块形的几何体排列;在听觉上,也受到工业和交通的噪声污染.这是全世界大城市共同面临的问题.居住在城市的居民最向往的是大自然的蓬勃生趣和返朴归真的美.必须建立富有自然情趣的风景园林.城市公园景观理解:城市公园里一定要有绿荫环抱的安静休息场地,绿化景观所体现的氛围似乎是平平淡淡的,但是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来说其价值是巨大的,意义是深刻的.这种场地美学层次较高,体现出的美学境界意韵深远,回味无穷.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每天都需要感受的环境.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说过:“水静尤明,而况精神.”环境之中“静”的价值极高,尤其在喧闹的城市中,这是极为难得的,这本应该是公园最精华、最珍贵、最本质所在,为此,现代风景园林高品质的规划,应采用自然地形地貌,自然植物群落和以自然布局为主的手法.景区中的主要景观建筑要与大自然流畅质朴的情趣相协调.但是我们目睹中国的大量现代园林正在抛弃这个精华而追求庸俗和肤浅的“热闹”,现代中国许多大城市的公共园林正在演变为“综合人造景观园”.现代游乐设施的问题:现代城市居民在每天紧张的工作之后,希望在绿荫环抱的环境中散步、休息、欣赏,“天旋地转”等娱乐活动确实有时更令人刺激兴奋,但我们不可能每天工作下班后都去钢架娱乐设施中去旋转玩耍.公园切忌金碧辉煌,金楼玉殿,或大面积玻璃幕墙.切忌把此风景园林景区建成杂耍场,或大吃大喝,或电动妖魔鬼怪,特别要反对使风景园林“城市化”的开发建设.因此,不能把城市公园当作一处游乐场或娱乐场所来规划.一个真正的公园可以没有各种娱乐设施,但是不能没有绿色植被. 另外给各论坛地址,希望有帮助

中国园林造园艺术手法的特色~~~~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因为不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官僚地主,他们既贪图城市的优厚物质享受,又想不冒劳顿之苦寻求“山水林泉之乐”。因此,他们的造园,除了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 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一般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 所谓曲折而自由的布局,是同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园林惯用的几何形图案的布局相对而言的。这种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表现得尤其突出。它们强调幽深曲折,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讲的就是这种手法。例如,苏州多数园林的入口处,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客的视线,使人们一进园门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以布局紧凑、变化多端、有移步换景之妙为特点的苏州留园,在园门入口处就先用漏窗,来强调园内的幽深曲折。至于园内的对景,也不象西方庭园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移步换景,依次展开。有的则在走廊两侧墙上开若干个形状优美的窗孔和洞门,人们行经其间,它就象取景框一样,把园内的景物象一幅幅风景画那样映入优美的窗孔和洞门。 至于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则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例如,苏州最大的园林拙政园,全园包括中、西、东三个部分,其中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同时,水的面积约占全园五分之三,亭榭楼阁,大半临水,造型轻盈活泼,并尽量四面透空,以便尽收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园内的空间处理,妙于利用山、池、树木、亭、榭,少用围墙。故园内空间处处沟通,互相穿插,形成丰富的层次。再如北京的颐和园,它的规模很大,全园面积约3.4平方公里,它可以分成许多个景区,其中有些景区还形成大园中包小园,如谐趣园。但在这许多景区中,昆明湖与万寿山则是它的精华所在。正是这些重点的景区构成了这些园林的主要特色。各个园林不论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区很有特色,即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至于“借景”这种艺术手法,更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园林中运用得非常普遍,而且具有很高的成就。例如,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建园历史最早的沧浪亭,它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善于借景。因为园门外有一泓清水绕园而过,该园就在这一面不建界墙,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入园内。再如北京的颐和园,为了“借”附近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的景,除了在名为“湖山真意”处充分发挥借景手法的艺术效果外,在其它方面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如颐和园的西堤一带,除了用六座形式不同的桥点景外,没有高大的建筑屏挡视线。昆明湖的南北长度也正适合将园内看得见的西山群峰全部倒映湖中。同时,两堤的桃柳,恰到好处地遮挡了围墙,园内园外的界限无形之中消失了。西山的峰峦、两堤的烟柳、玉泉山的塔影,都自然地结合成一体,成为园中的景色,园的空间范围无形中扩大了,景物也更加丰富了。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近景、两堤和玉泉山为中景、西山群峰为远景的锦绣湖山诗境画卷。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种借景手法,在《园冶》一书中,总结为五种方法,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上面提到的一些实例,主要属于借园外之景,是“远借”。所谓“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主要是指园林之内的借景。所谓“邻借”是指园内距离不远的景物,彼此对景,互相衬托,互相呼应。如颐和园中“知春亭”附近的亭、桥、柳、石等互相因借,显得协调而优美。“仰借”一般是指园林中的碧空白云、或明月繁星等天象。不过,象仰望山峰、瀑布、以及苍松劲柏、宏伟壮丽的建筑也可称为仰借。如进入北京北海公园的正门,抬头即可仰望出类独秀的白塔;“俯借”则是指如凭栏望湖光倒影、临轩观池鱼游跃等;“应时而借”是指善于利用一年四季或一月之间不同的时辰景色的变化——如春天的花草、夏日的树荫、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雪景、早晨的朝霞旭日、傍晚的夕阳余晖……等等,都可应时而借。如苏州的以精巧幽深见长的网师园,园中的重要景区“殿春簃”就是根据宋人芍药诗里的两句“多谢化工怜寂寞, 尚留芍药殿春风”,借春末的芍药花来造景的。 第三,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以常见的亭、廊、桥为例,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是独具匠心的。如亭,不仅是造型非常丰富多彩,而且它在园林中间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如苏州西园的湖心亭、拙政园别有洞天半亭、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再如加廊,它在园林中间既是引导游客游览的路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如当人们漫步在北京颐和园的长廊之中,便可饱览昆明湖的美丽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苏州怡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墙上的形式各异的漏窗(又称“花窗”或“花墙洞”),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这种漏窗在江南古典园林中运用极广,这是古代建筑匠师们的一个杰出创造。因为本来比较单调枯燥的墙面,经过漏窗的装饰,不仅增添了丰富的变化,那一个个各不相同的漏窗图案在墙面上成为一幅幅精美的装饰纹样,而且通过巧妙地运用一个“漏”字,使园林景色更为生动、灵巧,增添了无穷的情趣。苏州的西园、狮子林的漏窗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至于中国园林中的桥,则更是以其丰富多姿的形式,在世界建筑艺术上大放异彩。最突出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玉带桥。它们各以其生动别致的造型,把颐和园的景色装点得更加动人。此外,江苏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苏州拙政园的廊桥则又是另一种风格,成为这些园林中最引人注目的园景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特征/建筑思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要求高,中国传统的 园林建筑,一要宜观,二则养性,三则寄托精神追求,这种价值观深 刻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性格操守,给园林建筑增添了不少文 化...

中国古典文献学论文发表

在《古汉语研究》《古文字研究》《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社会科学辑刊》《北方论丛》《学术交流》《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东北师大学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古籍研究》《长江学术》《长安学术》《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燕赵学术》《华夏文化论坛》等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郭锡良、江蓝生、竺家宁、沈培等都曾或引用或给予较高的评价。发表的学术论文被全文转载、摘评、引用为参考文献近四百次。2001年以来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汉语史、金文等方面的)1.《<五灯会元>中的是非问句与选择问句》,《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1年1期2.《副词“也”的产生与发展》,《吉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3期3.《副词“都”的产生和发展》,《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5期4.《<太平广记>中的范围副词“都、全、了”试探》,《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3期 5.《“应该”类助动词的发展》,《学术交流》2002年4期6.《魏晋六朝汉译佛经中的同义连用总括范围副词初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4期7.《<儿女英雄传>中的程度副词述评》,《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4期8.《从程度副词的来源看汉民族的文化心理》,《中国与中国学》(韩国岭南大学)2003年2期9.《程度副词“好”的产生与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2期10.《程度副词“非常、异常”的产生与发展》,《古汉语研究》2004年2期11.《<朱子语类>中的“十分”》,《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2期12.《<红楼梦>中“尤最”副词探讨》,《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2期 13.《程度副词“十分”的产生与发展》,《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6期14.《试论<三言二拍>中的双音程度副词》,《延边大学学报》2005年2期15.《试论副词“全”的产生与发展》,《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期16.《古代汉语中双音程度副词的产生与发展》,《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3期17.《金文“以”字用法初探》,《北方论丛》2005年3期18.《试论副词“总”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四卷),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5年19.《金文“于”字用法初探》,《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3期 20.《金文“于”并列连词用法辨正》,《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5期21.《试论“既”字在金文中的用法》,《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4期22.《金文中的连词“而”》,《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10期23.《两周金文中否定副词“毋”的特殊用法》,《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期24.《两周金文中的无指代词》,《长江学术》2006年3期25.《两周金文“亡”字用法初论》,《古籍研究》(2006·卷上),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 26.《西周金文中“休”字的一种特殊用法》,《华夏文化论坛》(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27.《两周金文指代词“是”“兹”“之”用法之别》,《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期28.《两周金文中连词“则”的用法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2期29.《两周金文“及”字用法试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期30.《两周金文中“乃”字的词性和用法》,《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期31.《李白诗歌中“何”字的运用特点》,《华夏文化论坛》(第二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32.《金文“在”字词性初探》,《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6期33.《殷周金文中“咸”的特殊用法》,《古汉语研究》2008年1期34.《两周金文中的“偕同”义介词》,《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2期35.《两周金文中的祈求义动词》,《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期36.《两周金文宾语前置句简论》,《华夏文化论坛》(第三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37.《两周金文“暨”字用法释论》,《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年38.《两周金文助动词释论》,《殷都学刊》2008年4期39.《两周金文介词“以”、“用”用法比较》,《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5期40.《杜诗中“一”字的运用特点》,《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期41.《两周金文中“雩”的词性和用法》,《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年1期42.据金文补正《古代汉语》的若干注释,《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2期43.《殷周金文中的特殊句型》,《燕赵学术》2009年春之卷,四川辞书出版社2009年44.《先秦时期的“赏”、“赐”之别》,《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期45.《殷周金文中的征战类动词》,《北方论丛》2009年4期46.《殷周金文中的运动类动词》,《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4期47.《两周金文中“休”的词性和用法》,《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7期48.《两周金文心理动词试论》,《华夏文化论坛》第四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49.《先秦汉语叹词试论》,《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5期50.《两周金文语法札记(四则)》,《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6期51.《两周金文叹词初论》,《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期52. 《两周金文中“用”的词性和用法》,《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6期53. 《两周金文并列连词初探》,《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1期54. 《殷周金文范围副词释论》,《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期55. 《殷周金文词汇研究综述》,《西华大学学报》2010年2期56. 《殷周金文中的赐予义动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期57. 《殷周金文动词类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辑,中华书局2010年58. 《两周金文“承继”类动词试论》,《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6期59..《殷周金文虚词研究述要》,《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七辑,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60.《两周金文第一人称代词述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年1期61.《两周金文中的“奉事”类动词》,《长安学术》(第二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2月。62.《殷周金文语法研究综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 期。

《文史知识》可以

以下大型文学期刊省级文学期刊是从新闻出版总署网站采集的正规期刊,其中众多大型文学期刊省级文学期刊审稿快、易发表。大型文学期刊省级文学期刊也可通过学术期刊网平台推荐发表。刊名: 文学教育《现代中文学刊》是研究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学术刊物,侧重于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学和文化的研究。《学刊》鼓励中文学科内部各专业的贯通,鼓励中文学科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交融,以弘扬人文精神、提倡学术创新、促进学术繁荣为宗旨。《现代中文学刊》设有“批评”、“书评”、“译文”和“史料”等栏目。《中国文学研究》创刊于1985年,距今已有二十多年历史。它由湖南师范大学主办,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6年入选CSSCI来源期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国内外影响较大。本刊是研究中国文学方面的学术刊物,主要由学术争鸣、文艺理论天地、古代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研究生论坛、新书评介七大版块的内容构成,适合专业研究人士和一般文学爱好者阅读。《中国作家》为大型文学刊物,专于中长篇精品小说和报告文学。创刊15年,刊载的文学作品获国家大奖的有30余篇。其中小说《血与铁》、《羊的门》和报告文学《黄河大移民》等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反响。此刊已于新千年由双月刊改版为月刊。文发网也提供免费全文 同时还提供论文写作指导与发表的服务

我国古代文bai献典籍的保存和流传,即du单本的图书、零zhi散的著述,往往容易散失亡佚,而凡是dao编纂或汇刻为一部大书的,则比较容易保存和流传下来。我国古代的许多文献是通过汇入、编入丛书和类书等途径保存下来的。除此之外还有史书、方志、笔记、别集、杂著、诗赋。文献出现于文字产生之后,当时,记言记事有的刻在龟甲兽骨上,有的刻在铜器上,也有的刻在石头上。这些构成了中国古代书籍中主要的胚胎形式,主要有“青铜书”和石头书。在纸出现之前。在纸出现之前,文献载体主要有简策、帛书、版牍。纸出现以后,出现了写本纸书与印本纸书。写本纸书的形态主要有三种:(1)卷轴式,东汉至唐通行。(2)经折装(也称梵夹装),即把长卷正反折叠,使之成为方形的书本形式前后用硬纸保护。(3)旋风装,即把长卷折成经折装,再用纸把首末页相连,可以循环翻阅不致失散。印本纸书是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而出现的一种全新质态的书籍形式。雕版印刷术对于书籍形态的更新说来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它不但极大地提高了书籍的发行量,更主要地是极大提高了书籍形态的质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印本纸书形态始于唐代中后期,中经宋代的普及与完善,至明清时终于达到了我国古代书籍形态的最高水准。

中国园林期刊

个人感觉这几本杂志差不多,里面关于各家公司的广告都很多,而且都是四五十一本,个人感觉自己买的话不是很值

1.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月刊)创刊于1985年,是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会刊,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园林》本刊集学术性、综合性、权威性于一体,主要刊登风景园...

2.河北林果研究

《河北林果研究》主要刊登林业、果树园艺、园林、蚕桑、林业经济管理等专业及有关基础学科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简报、专题综述等。读者对象是林业、果树、园林、蚕桑等专业及生物、环境等学科的科研、规划设...

3.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学术期刊,综合因子为:0.453,是省级期刊。西南林业大学学报主要刊登森林生物学、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园林植物与风景园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木材科学与技术及林产化学等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原始科研成果。

3.林业科技开发

京林业大学与国家林业局科技司等联合主办的国家级林业技术期刊,综合因子为:0.430,被北大核心期刊收录。林业科技开发主要报道经济林、用材林、防护林、园林绿化以及木竹材加工、人造板制造方面的最新成果与经验。

4.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物学、畜牧学、兽医学、土壤与肥料、烟草科学、园艺园林、生物学、植物保护、茶学、微生物、农业工程、土地资源管理、生态学、食品科学、计算机技术、数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研产亮点、学者风...

5.西北林学院学报

《西北林学院学报》主要刊登林业基础理论、林木育种造林、森林培育与经营、森林资源及其保护、水土保持、防风治沙、园林绿化、森林旅游、经济林栽培、林产化学、林业机械、木林学及木材加工、林业经济及管理、林...

我个人觉得景观设计学和风景园林比较好。学术性和实践性都有兼顾,中国园林官方味道和政治味道有点浓。

《中国园林》学刊是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建设部城建司协办,面向国内外发行的综合性和学术性兼顾的专业期刊。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刊宗旨是立足当今世界潮流前沿,宣传贯彻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及风景名胜区建设与管理的方针、政策,交流学术理论和科技研究成果,教育实践和规划设计实例评析,传播科技知识,繁荣风景园林学科和促进行业发展,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我刊力求代表我国风景园林学界的主流学术思想,赋予刊物以权威性。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 编辑 出版方针。充分反映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前沿的学术、规划设计理念及全球信息动态,紧密结合风景园林、景观环境发展实际,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健康发展。《中国园林》自 1985 年创刊至今,已跨入 20 年的历史进程。从创刊以来,在广大读者的关注和爱护下,在业内专家学者和作者的支持与帮助下,从季刊、双月刊,发展到今天的月刊,已走过 19 年的风雨历程,我们与社会、学科一同进步发展,这既反映了风景园林事业的蓬勃发展形势,也预示着良好机遇下的广阔的前景。本刊栏目设置丰富全面,主要栏目有:园林建设、风景名胜、城市绿地系统、园林植物、动物园囿、人居环境、历史与理论、园林美学、园林工程、园林论坛、名家名作、规划与设计、青年风景师、国外园林和大地景观规划……在办刊指导思想上,力求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纳众家之长、集群芳争妍,通过翔实深入的内容、丰富实用的图片和精美典雅的印装来诠释事业的繁荣和本刊的特质。近年来,《中国园林》学刊先后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技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为来源期刊;同时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并定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

吉林省级期刊古典文学

上海文艺》投稿(卷首语):《青年诗人》投稿邮:《湿地》诗刊投稿邮箱:《新诗鉴赏》投稿邮箱: 《中国诗歌》投稿邮箱:《天涯诗刊》投稿邮箱:《诗刊》投稿邮箱:《当代》散文、诗歌、小说投稿邮箱:《大河》诗刊投稿邮箱:《大地诗刊》投稿邮箱:《花城》诗歌投稿邮箱:《青年作家》散文、诗歌、小说投稿邮箱:《星星》诗刊投稿邮箱:《中外文艺》散文、诗歌、小说投稿邮箱:《安徽文学》月刊《都市》文学 《九月诗刊》黄昏主编 《芒种》文学月刊 《诗歌月刊》下半月刊 《中国诗歌》杂志 “网络诗歌专号 《中国文学》月刊 《南方作家》 《宝安日报》 《北方文学》 《布谷文学》 《长江诗词》 《长江诗歌》赵乾东 《长江文艺》 《楚天都市报》副刊 《旅馆诗刊》 《南方文学》《南方作家》诗歌专投邮箱 《青年作家》 《人民文学》诗歌组 《山东文学》 《诗潮》 《诗歌月刊》 《台湾诗学》 《天津诗人》 《无界诗歌》 《襄樊日报》文学副刊 《新都市文学》 《新文学》 《延河文学》 《燕都文艺》 《扬子江诗刊》 《中国作家》 《重庆文学》 《作家》 《甘肃文艺》邮箱: 《山西文学》《厦门文学》《安徽文学》(投稿《安徽文学》)《作家报》《陕北杂志》《天涯》杂志社《文苑》宋黛《山花》《钟山》《百花园》杂志 秦俑: 《天池》杂志邮箱: 《佛山文艺》杂志廖琪: 《芙蓉》综合双月刊主办:湖南文艺出版社投稿邮箱:《扬子江诗刊》诗歌双月刊主办:江苏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延安文学》综合双月刊主办:陕西省延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电子邮箱:《西藏文学》综合双月刊主办:西藏文联投稿邮箱:《辽河》综合双月刊主办:辽宁省营口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投稿邮箱:《红豆》综合月刊主办:广西南宁市文联投稿邮箱:《山花》综合半月刊主办:贵州省文联投稿邮箱:《安徽文学》综合月刊主办:安徽省文联投稿邮箱:《散文海外版》散文双月刊主办:百花文艺出版社投稿邮箱:《厦门文学》综合月刊主办:福建省厦门文学院投稿邮箱:《青年文学》综合半月刊主办: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投稿邮箱:《山西文学》综合月刊主办:山西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上海文学》综合月刊主办:上海市作家协会投稿邮箱:《四川文学》综合月刊主办:四川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诗潮》诗歌月刊主办:辽宁省沈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投稿邮箱:《诗林》(深圳)诗歌双月刊主办:哈尔滨文艺杂志社投稿邮箱:《诗林》诗歌双月刊主办:哈尔滨文艺杂志社投稿邮箱:《天涯》综合双月刊主办:海南省作家协会海南省农垦总公司投稿邮箱:《作家》综合月刊主办:吉林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啄木鸟》综合月刊主办:群众出版社投稿邮箱:《诗刊》诗歌半月刊主办: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投稿邮箱:《长江文艺》综合月刊主办:湖北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北京文学》综合月刊主办: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投稿邮箱:《广州文艺》综合月刊主办:广东省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投稿邮箱:《黄河文学》综合月刊主办:宁夏银川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投稿邮箱: 《青年作家》 综合月刊主办:四川省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投稿邮箱:《北方文学》[诗歌] 《诗林》[诗歌] 《星星诗歌》 《诗刊》《青年文学》 或《广西文学》[诗歌主持冯艳冰]《岁月》[诗歌]《作品》[诗歌] 《红岩》 [诗歌]《诗潮》[刘川]《诗选刊》[郁葱]《人民文学》[诗歌]《中学语文学习》 或《时代作家》《作家林》《创作》杂志《广西文学·青春放歌》 《人民文学·汉诗》 《青青世界》《诗歌大典》《诗歌月刊》《特区文学》《新诗界》《情诗季刊》《国际日报》散文、诗歌、小说投稿邮箱:更多请见上海文艺网:最后,不想当作家的作者不是好作者……

期刊名称: 古典文学知识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国内统一刊号: CN32-1101/I 国际标准刊号: ISSN1006-9917 期刊周期: 双月 主管单位: 凤凰出版社

《钟山》,《大家》,《作家》,《山花》四大名刊

作家杂志社/杂志简介《作家》(WriterMagazine),主办:吉林省作家协会,周期:半月,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语种:中文,开本:16开,国际刊号ISSN1006-4044国内刊号CN22-1028/I,邮发代号:12-1,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作家曾用刊名-长春,创刊时间:1956。《作家》是中国唯一的彩版文学杂志。作家已被评为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北京大学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览》连续四次将《作家》列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作家》首发的重要作品包括宗璞的《我是谁》、韩少功的《文学的根》、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苏童的《已婚男人杨泊》、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述平的《某》、迟子建的《亲亲土豆》、毕飞宇的《哺乳期的女人》、鬼子的《伤心的黑羊》、余华的《黄昏的男孩》、池莉的《一夜盛开如玫瑰》、徐坤的《厨房》、赵本夫的《天下无贼》等。《作家》曾以发表的作品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奖、三届中国文学最高奖--鲁迅文学奖。作家收录情况/影响因子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期刊荣誉: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来源期刊东北三省优秀社科期刊作家栏目设置栏目设置: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 、艺术空间、思考与言说 、古典文学新探 、借鉴与比较等。作家编辑部/杂志社投稿须知1、论点新颖,论证充分,结论可靠,条理分明,数据准确,文字精练。2、您的稿件除正文外还应包含如下内容:邮编;详细地址;单位;联系电话;电子邮箱;作者简介(出生年、性别、籍贯、职务、职称、学历、研究方向);投稿日期;中英文题目、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参考文献类型等。如有缺项请补充完整。3、本刊对所有稿件有删改权,如不同意删改,请投稿时注明,切勿一稿多投,来稿一律文责自负。4、稿件以word文档(电子文档)格式上交。每版字数2800字-3000字,不包括图、表。5、来稿三日内回复,一经刊用,赠当期杂志一册。6、本刊已入期刊网,凡在本刊登载的作品,即视为同意上网 史编辑: 办公室 投稿信箱: QQ2109928441

  • 索引序列
  • 中国古典园林论文发表
  • 中国古典园林投稿期刊
  • 中国古典文献学论文发表
  • 中国园林期刊
  • 吉林省级期刊古典文学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