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刘静君发表的论文

刘静君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刘静君发表的论文

蔡宝来教授师德是通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秉承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和能力。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育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成长,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次,教师应该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尊重教育的规律和学科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最后,教师要以身作则,秉承诚信和正义的原则,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育形象。

如果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想考取东华大学的研究生,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解答。首先,从考取条件角度来看,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需要满足东华大学研究生招生的条件和要求。通常情况下,研究生招生需要满足学历要求、专业要求、语言要求等多个方面的条件。因此,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需要认真了解东华大学研究生招生条件和要求,以便更好地进行准备和规划。其次,从准备考试角度来看,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需要进行系统的考试准备。研究生招生考试通常包括综合素质面试、学科基础考试等多个环节,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准备。可以选择参加培训班、自学、模拟考试等方式,以提高考试成绩和竞争力。第三,从选校和专业角度来看,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需要结合自身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生院校和专业。东华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拥有优秀的研究生教育资源和学术氛围。考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专业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学院和专业。最后,从申请材料角度来看,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需要准备相应的申请材料。研究生招生通常需要提交申请表、成绩单、学位证书、推荐信等多个材料,因此需要认真准备和整理。可以咨询学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或者招生指导中心,以获得更多的申请材料和指导信息。综上所述,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想考取东华大学的研究生,需要了解研究生招生条件和要求,进行系统的考试准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院和专业,以及准备相应的申请材料。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对考生有所帮助。

江苏省宜兴宜城。谈哲敏,1965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承担了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各类科研项目20多项,发表专著论文数十篇。先后获教育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中国青年科技奖、江苏省青年科技奖、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工作奖、高校青年教师奖、高校优秀骨干教师、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等奖励。

状态图基础

状态图类别

在我们开始讨论状态图设计方法以前,分清楚两种常用的状态图是很重要的。状态图(StateDiagrams)和扩展状态图(StateCharts)(后者是前者的一个扩展)。这两种类型我们都将讨论。和BetterStatePro都支持这两种类型,不过,我们关注的主要是扩展状态图。

传统上,有限状态机(FSMs)和它们的图表副本、状态图用来详细说明和设计交互(子)系统。因为它具有高度可视化和直观的特性,所以被普遍接受。FSMs可以描述有限和无限序列,这一特性再加上它的可视化功能,使它成为电子工业最受欢迎的形式之一。

传统的状态图

状态图比相应的文本解决方案更易于设计、理解、修改和文档化。传统的状态图在过去几年一直没有大的变化,因此,在今天的交互系统应用中存在局限性。在本节的后面,你将发现扩展状态图弥补了这些缺陷。传统状态图的局限性包括:

传统状态图很单调,它们不适合自顶向下的设计和信息隐藏。而且,自顶向下的设计概念需要能够交互的软件,这样可以让用户通过操作和浏览复杂的设计来获取信息。

传统的有限状态机必须是完全顺序的。然而,应用程序并不是这样。现代的交互子系统(我们称它为控制器)必须能够对环境中大多数实体发出的信号进行响应。考虑一个电话应答机控制器在接第一个电话时第二个电话等待的情况。一个传统的FSM需要计算第一个和第二个打电话者所有可能的状态组合,这会导致我们通常所说的状态溢出现象。

扩展状态图

为了弥补状态图设计的这些限制,DavidHarel在他的论文“扩展状态图:解决复杂系统的可视化方法”中描述了扩展状态图。该论文发表在计算机编程科学(1987)上。在增加了层次、并行、优先级和同步等功能的同时,扩展状态图保留了有限状态图的可视化、直观等特性。

下文讨论可用于传统状态图和扩展状态图的基础设计方法。后一部分讨论的是扩展状态图特有的设计方法。

状态图符号

状态图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状态和代表状态改变和转换的箭头。状态通过大量不同类型的符号图形化表示。这些符号包括圆、矩形、圆角矩形等。BetterState使用圆角矩形来表现系统状态。

系统状态

在Webster的NewWorldDictionary(新世界字典)中对“状态”的定义如下:

“在给定时间、方法和行为的情况下,与某人或某件事相关的一组环境变量或属性集”

刘君健发表的论文

周三多教授从事高等教育40余年,培养了大批管理人才,完成了多项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出版了大量专著和教材,国内外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并有1篇被收入社会科学国际学术榜(SSCI)。同时,又承担了繁重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其中,在全国影响较大的有四项: 周三多教授曾获得的主要奖项有:1、南京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奖;2、南京大学文科首席教授称号;3、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多次;4、江苏省教委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5、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学科带头人称号;6、 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 《生产经营型企业管理》 周三多 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 《企业经营预测与决策》 周三多 赵德滋 著江苏科技出版社1984年出版 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二等奖3、 《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 周三多撰写生产管理部分条目企业管理出版社1984年出版4、 《工业企业管理原理》 蒋 俊 周三多 刘君健 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5、 《工业企业经营管理》 蒋 俊 周三多 刘君健 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6、 《工业企业生产管理》 蒋 俊 周三多 刘君健 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7、 《工业企业发展的新趋势》 浦国荣 周三多 著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年出版8、 《乡镇企业经营之道》 周三多 主编新华出版社1986年出版9、 《市场营销》 周三多等 编著河海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10、 《工业企业管理导论》 周三多 主编 机械工来出版社 1987年出版 被评为中国优秀科技图书,1992年度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11、 《社会主义企业学》 周三多 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图书12、 《厂长经理实用手册》 周三多等 编著 科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13、 《管理原理》 周三多 将 俊陈传明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14、 《现代企业经营战略》 周三多 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15、 《乡镇企业学》 周三多刘济民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16、 《管理学——理论与方法》 周三多 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获国家教委第三届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7、 《System der Kosten-und Erlosrechnung》 周三多为作者之一。德国Verlag Faranz Vahlen Munchen 1992年出版第1版,1998年第7版18、 《企业经营预测决策方法》 周三多 赵德滋张朝宓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19、 《孙子兵法与经营战略》 周三多 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20、 《企业管理学》(三卷)[德]F.X.贝阿、E.迪维持里、M·施维策尔著王演红陆新等译 周三多主审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21、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三版) 周三多 陈传明 鲁明泓 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22、 《管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周三多主编 陈传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23、 《战略管理思想史》周三多 邹统纤 合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24、 《论战略》丛书(七卷) 周三多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25、 《战略管理新思维》 周三多 等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26、 《中小企业竞争力研究》陈德铭周三多等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1、 怎样用折现法进行投资项目评估周三多 《外国经济管理》,1983年第3期2、 汽车设计中的价值分析 周三多 《价值工程》1983年第1、2、3期3、 评价工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探讨 周三多 沈谊 《经济研究》1983年第3期4、 关于江苏工业经济效益的探讨 周三多 沈谊 《经济研究参考资料》1983年第10期,被载入《江苏省经济学会年会论文》1983年下期5、 略论企业学的对象、特点和内容 周三多《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经济学文摘》 1984年第1、7期两次摘要发表6、 论我国企业信息管理的现代化 周三多《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7、 计算机辅助企业管理的效果、条件和前景 周三多《电脑与管理现代化论文集》1985年4月8、 搞活企业的理论探讨 周三多《企业家》1986年第3期9、 关于企业领导体制改革的调查 柏美林 周三多《企业家》1986年第4期10、 企业特点及企业行为的探讨 周三多等《经济与管理科学》1986年第3期11、 企业、企业法及改革 周三多《南京企业管理》1988年第7期12、 改革路在何方 周三多《南京日报》1988年2月14日13、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企业伦理 周三多《东南文化》1989年第4、5期14、 维持与创新——管理行为透视 周三多 陈传明《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15、 试论管理的创新 周三多 陈传明《工业经济管理丛刊》1989年第8期16、 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微观机制 周三多《中国乡镇企业理论与实践》1990年第1、2期17、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基础 周三多 张保林《经济与管理科学》1992年第1期18、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分析 周三多日本《OA学会论文集》第2号,1992年3月19、 二十一世纪的管理 周三多 鲁明泓《中外管理》1992年第3期20、 乡镇企业的经营战略 周三多成平4年10月 日本中部生产性本部《地域产业活性化探讨》论文集(日文)21、 乡镇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周三多 成平4年10月 日本中部生产性本部《地域产业活性化探讨》论文集(日文)22、 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周三多《中国工业经济》1992年第7期23、 企业活力之源 周三多《乡镇企业研究》1992年第6期24、 STATUS QUO OF CHINA,S ECONOMY AND NEW PROGRESS IN ENTERPRISE REFORM(英文) 周三多英国《TECHNOVATION》1992年第9期25、 问题与出路 周三多 《群众》1993年第9期26、大中华经济圈——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大中华企业》1993年第1期27、 战争谋略在现代商业竞争中的应用 周三多新加坡《海峡时报》1995年6月19日(英文)28、中国大陆发展MBA入学教试改革初探 周三多 发表于1995海峡两岸暨香港地区管理教育研讨会(台北)29、中国MBA入学综合考试改革初探 周三多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6年第3期30、 加快我省经济国际化进程 周三多《江苏经济》1997年第11期31、现代管理科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趋势 周三多《现代管理科学》2002年第1期32、 新经济的时代特征与企业战略范式的转型 周三多周建《南开管理评论》2002年第1期 1990年以后,承担和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已完成的有:1、 国家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博士点专项基金项目,《社会主义企业学研究》;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乡镇企业技术进步的系统分析与系统模型》;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的系统分析与实证研究》;4、 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研究项目《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自1994年招收企业管理博士生以来,共培养博士生33名(其中外国留学生1名),已毕业30名。重要著作及科研成果简介1、“Status quo of China,s economy and new progress in enterprise reform”一文用大量翔实的数据,运用科学分析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当时中国经济改革的状况、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此文原来是作者在日本京都大学所作的一次学术报告。作者演讲后,得到世界著名学者人见胜人教授及其他与会学者的高度评价。建议在英国权威杂志《TECHNOVATION》发表。经该杂志请有关国际同行专家评审,作者根据评审意见作了多次修改,发表在该杂志1992年第12期。后被社会学科国际学术榜(SSCI)作为重要学术文献收录。2、“战争谋略在现代商业竞争中的应有”一文发表在新加坡英文报纸《STRAITS TIME》(海峡时报)1995年6月19日,该文根据作者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从八个方面论述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思想,可以有效地应用于现代商业竞争之中,证明了中国先哲的深邃智慧在今天仍能放射出灿烂的光辉。该文受到新加坡同行学者和企业界的好评。3、《管理学——理论与方法》复旦大学1993年出版第一版。作者在书中首创性地提出了“管理的基本原理——系统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人本原理”并详细地进行了论述。同时,这一思想贯彻于《管理学》全书,建立了颇具特色的结构体系。这一创见受到了国内同行的普遍赞同,也是本书历经10年长期畅销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4、《战略管理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周三多、邹统纤合著。该书从战略管理流派的演变,企业成长与竞争理论的变革、企业组织与领导角色的转换、中外战略思想家的学术思想等四个方面,较系统地评述了当代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这是国内发表的第一部战略管理思想史,受到国内同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5、《战略管理新思维》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该书是由周三多教授主持的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项目《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最终成果。该书以新经济时代的特征为背景,系统地研究了21世纪战略管理的新范式,对企业成长战备、扩张战略、多元化战略、归核化战略、战略联盟、专业化与协调战略。持续竞争优势源泉等专题进行了较深入的论述,取材和观点新颖。

工程造价论文参考文献一:[1] 赵彬,孙会锋. 云计算在工程造价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 建筑经济. 2013(11)[2] 董屹,王昆鹏. 云存储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3(09)[3] 王妍妍,唐招金. 信息时代的工程造价管理与特征分析[J]. 城市建筑. 2012(17)[4] 唐国纯,罗自强. 云计算体系结构中的多层次研究[J]. 铁路计算机应用. 2012(11)[5] 罗雪琼,陈国忠,饶从志,徐静,森干,周毅. 论云计算及其在医疗卫生信息化中的应用[J]. 现代医院. 2012(11)[6] 孙瑞丰. 论云计算及其体系结构[J]. 企业家天地. 2012(10)[7] 李凌霞. 云计算的体系结构域关键技术[J]. 微计算机信息. 2012(10)[8] 何清华,潘海涛,李永奎,钱丽丽. 基于云计算的BIM实施框架研究[J]. 建筑经济. 2012(05)[9] 顾宏久. 浅谈虚拟化与云计算的关系[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1(08)[10] 房秉毅,张云勇,程莹,徐雷. 云计算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J]. 电信科学. 2010(S1)[11] 孙长军,陈江潮. 加快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J]. 经营与管理. 2010(04)[12] 俞华锋. 基于云计算的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J]. 科技信息. 2010(01)[13] 吴吉义,平玲娣,潘雪增,李卓. 云计算:从概念到平台[J]. 电信科学. 2009(12)[14] 石屹嵘,段勇. 云计算在电信IT领域的应用探讨[J]. 电信科学. 2009(09)[15] 李永先,栾旭伦,李森森. 云计算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探讨[J]. 江西图书馆学刊. 2009(01)[16] 邵瑞,张建高. 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发展的问题及趋势探究[J]. 山西建筑. 2009(05)[17] 吴学伟,任宏,竹隰生. 英国与香港的工程造价信息管理[J]. 建筑经济. 2007(02)[18] 应飞虎. 信息如何影响法律--对法律基于信息视角的阐释[J]. 法学. 2002(06)[19] 赵志敏. 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内部治理研究[D]. 北京建筑大学 2014[20] 刘畅. 基于BIM的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D]. 重庆大学 2014[21] 李郁楠. 建设项目工程造价控制的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 2014[22] 李菲. BIM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青岛理工大学 2014[23] 陈凤. 算量软件在建筑工程量计算中的应用与分析[D]. 河北工程大学 2013[24] 杨立杰. 基于模块化的住宅工程造价指标体系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 2014[25] 褚彦秋. 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厦门大学 2014[26] 夏涛. 建设项目招投标阶段和施工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研究[D]. 山东大学 2014[27] 卢立明. 工程造价管理中信息的应用研究[D]. 天津大学 2009工程造价论文参考文献二:[1] 周怀少. 试论施工企业工程造价风险的防范[J]. 科技资讯. 2012(03)[2] 王岩莉,赵春花. 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因素分析[J]. 科技致富向导. 2010(30)[3] 朱小旺. 土建工程项目造价风险模糊评估模型研究[J].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0(03)[4] 饶虹. 业主在工程量清单计价下的工程造价风险控制[J]. 市政技术. 2010(03)[5] 仇一颗,仇劲松. 基于灰色层次法的公路工程造价风险评价[J]. 公路工程. 2009(04)[6] 雷碧涛,杨建,刘君健. 基于模糊评估模型的公路工程造价风险研究[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7] 李高扬,刘明广,吴育华. 工程项目风险预测模型[J]. 统计与决策. 2006(22)[8] 刘静. 综合单价风险量化研究[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6(04)[9] 陈长宏. 试析施工企业工程造价风险及对策[J]. 中国建设信息. 2005(14)[10] 王桂强,马羽. 解释结构模型(ISM)在深圳地铁一期工程联调中的应用[J].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04(09)[11] 田权魁. 模糊理论与AHP相结合的BOT风险研究[J]. 低温建筑技术. 2004(02)[12] 戚安邦. 项目风险与不确定性成本集成管理方法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3(12)[13] 杨赞锋. 基于风险因素的水电工程造价预测模型[J].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6)[14] 肖维品,陈松吟,符宁强. 工程项目投标报价决策模型及其风险评估方法[J].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 2000(04)[15] 胡玫.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 云南大学 2013[16] 所滨立. 龙华建筑公司工程造价管理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17] 段云萍. 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研究[D]. 燕山大学 2012[18] 朱其芹. 工程量清单招标模式下全目标工程造价集成管理研究[D]. 长安大学 2013[19] 文洁. 集对分析法在工程造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大学 2013[20] 黄治高.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工程造价全过程审计研究[D]. 山东大学 2013[21] 王雯. 建设项目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22] 韦春晓. 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 2011[23] 李庆中. 施工企业工程造价风险评估及应对策略研究[D]. 天津大学 2007工程造价论文参考文献三:[1] 王永刚,贾洪刚. 风电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与管理探讨[J]. 价值工程. 2012(32)[2] 柯晓灵. 基于价值视角的建设项目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研究[J]. 科技与企业. 2012(12)[3] 苏永奕. 建筑信息模型在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4] 周燕伟. 浅谈FIDIC合同条款和国际EPC项目造价控制[J]. 建设监理. 2011(06)[5] 赵华. 浅谈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与管理[J]. 净水技术. 2011(02)[6] 王冰. 限额设计-房地产项目造价控制的有效手段[J]. 浙江冶金. 2011(01)[7] 樊春阳,张东强,陈爽,余龙娥. 基于限额设计的房地产项目造价控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05)[8] 张跃明. 基于项目全过程的房地产项目造价财务控制体系的构建[J]. 当代经济. 2010(04)[9] 刘雄英. 浅论全过程造价管理[J]. 科技资讯. 2008(20)[10] 朱馥. 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科技资讯. 2008(19)[11] 熊光蔚. 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问题研究[J]. 江西科学. 2008(03)[12] 周巍. 房地产开发项目造价控制与成本管理研究[J]. 特区经济. 2008(05)[13] 皮娟娟. 试论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J]. 河南建材. 2008(02)[14] 郑波. 试论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技术方法[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09)[15] 张淑华,齐伟军. 我国全过程造价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J]. 煤炭技术. 2007(08)[16] 黄斐娜. 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J]. 企业技术开发. 2007(07)[17] 刘映菲. 房地产开发项目造价控制探析[J]. 山西建筑. 2007(12)[18] 张一豆. 论建设项目的全过程造价管理[J]. 科技经济市场. 2007(03)[19] 谭远明. 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弊端和对策[J]. 中国建设信息. 2006(08)[20] 田冬梅. 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技术因素及分析研究[J]. 西部探矿工程. 2005(03)[21] 郝建新,尹贻林. 我国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投资控制问题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3(02)[22] 刘红清. 试谈全面造价管理[J]. 山西建筑. 2003(06)[23] 孔宪毅,平全虎. 论工程造价管理的一种新模式--全面工程造价管理[J]. 电力学报. 2001(04)[24] 尹贻林,王振强. 加入WTO对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1(08)工程造价论文参考文献四:[1] 毛燕红,主编.建筑工程计价与投资控制[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2] 王卓甫,简迎辉着.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及其创新[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3] 丁士昭主编,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写委员会编写.建设工程经济[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4] 程鸿群等编着.工程造价管理[M].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5] 尹贻林主编.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M].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3[6] 马永军,张翠红主编.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M].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3[7] 郝建新主编.美国工程造价管理[M].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8] 王振强主编.日本工程造价管理[M].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9] 李慧民主编.建筑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M].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2[10] 李世蓉,邓铁军主编.工程建设项目管理[M].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11] 陈建国主编.工程计量与造价管理[M].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1[12] 谭德精等主编.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M].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1[13] 周述发,李清和主编.建筑工程造价管理[M].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1[14] 戚安邦着.工程项目全面造价管理[M].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15] 全国造价工程师考试培训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尹贻林主编.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知识[M].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标准定额司主编.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M]. 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5[17] 张传吉编着.建筑业价值工程[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18] 王行愚编着.控制论基础[M]. 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 1989[19] 李郁楠. 如何搞好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控制[J]. 门窗. 2013(01)[20] 李郁楠. 论施工企业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程序[J]. 科技创业家. 2012(23)[21] 史红. 前期阶段对建设项目的造价控制[J]. 江苏建材. 2006(03)[22] 谢颖. 价值工程在工程监理造价控制中的应用[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2(05)

儿科护理方面的文章《中国社区医师》应该可以发表吧,不过跟你文章的质量确实是有关的,不如你上西北论文网去问问吧,我上次就是找的他们,后来发了《医学信息》。

刘晓君发表的论文

《江西教育》1983年02期

| |

【摘要】:正苏联作家、教育家马卡连柯(1888—1939)的长篇小说《教育诗》,叙述了教养院的流浪儿童,从不遵守纪律的乌合之众,转变为团结战斗的集体的故事。马卡连柯出生在铁路技工家庭,做过小学校长。十月革命以后,苏维埃国家要在沙皇俄国的废墟上建立,处于百废待兴的局面。流浪儿童和青少年罪犯成群,教育和改造他们成了新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孙惠颖;;[J];大众心理学;2003年07期

高佳;;[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刘晓君;;[J];北京教育(普教);2011年08期

崔运福;;[J];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20期

常坤;[J];基础教育;2004年04期

黄浩清;;[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1年05期

张永泰;[J];中小学管理;1999年12期

;[J];晚霞;2011年12期

贾廷庆;;[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年04期

李家驹;;[J];交通职技教育;199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铭;;[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方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周汉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初雪;;[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王天一;;[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杨光富;;[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王明鹤;;[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梁炳灿;;[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荣小军;;[A];广西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研讨班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执行主编 《明日教育论坛》和《慢教育》主编 张文质;[N];中国教育报;2008年

黑龙江省海林市柴河镇中学 葛祥珍;[N];学知报;2010年

张大春;[N];东方早报;2011年

胡雁;[N];大众科技报;2001年

陆士华;[N];中国文化报;2000年

本报记者 张哲本报特约撰稿 濮方竹 实习生 蓝倪;[N];南方周末;2010年

叶海燕;[N];山西科技报;2004年

晏扬(嘉兴);[N];嘉兴日报;2011年

;[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河山;[N];兰州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潘洪建;[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张东平;[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海英;[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蔡红梅;[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孙彦;[D];西南大学;2011年

姜微;[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李晓云;[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杨小云;[D];云南大学;2011年

上官萍;[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陈冲;[D];吉林大学;2012年

王晓明;[D];郑州大学;2012年

曾琼;[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曾丽娟,汉族,国籍中国,博士,汕头大学教授,具有十多年建筑行业的项目实践与科学研究经验,主要研究的领域是工程项目经济与管理。

刘静发表论文

(BOOK) Hussein A. Abbass, David G. Green and Jing Liu, Dual Phase Evolutio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Springer, to be published, 2012. (BOOK) Licheng Jiao, Jing Liu and Weicai Zhong, Co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nd Multiagent Systems, WIT Press, UK, 2012. (It is a translated vers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Chinese monograph.Chenlong Liu, Jing Liu (Corresponding Author), Zhongzhou Jiang, A multi-objective evolutionary algorithm based on similarity for community detection from signed social networks, IEEE Trans. on Cybernetics, 44(12), pp. 2274-2287, 2014.Yadong Li, Jing Liu (Corresponding Author), and Chenlong Liu,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volutionary and memetic algorithms for community detection from signed social networks, Soft Computing, 18(2): 329-348, 2014.Xiong Jian, Jing Liu, Yingwu Chen, and Hussein A. Abbass, A knowledge-based evolutionary multi-objective approach for stochastic extended resource investment project scheduling problems, IEEE Tra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2014, 18(5): 742-763.Weicai Zhong, Jing Liu (Corresponding Author), and Li Zhang, Evolutionary dynamics of continuous strategy games on graphs and social networks under weak selection, Biosystems, 2013, 111(2): 102-110.Weicai Zhong, Bijan Raahemi and Jing Liu, Classifying peer-to-peer applications using imbalanced concept-adapting very fast decision tree on IP data stream, Peer-to-Peer 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s, 2013, 6(3): 233-246.Ruochen Liu, Xiao Wang, Jing Liu, Lingfen Fang, Licheng Jiao, A preference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based on adaptive rank clone and differential evolution, Natural Computing, 2013, 12(1): 109-132.Jian Xiong, Yingwu Chen, Kewei Yang, and Jing Liu, A decision support model for multi-attribute group decision making using a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approach,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Systems, 2013, 6(2): 337-353.Jian Xiong, Ke-wei Yang, Jing Liu, Qing-song Zhao, and Ying-wu Chen, A two-stage preference-based evolutionary multi-objective approach for capability planning problems, Knowledge-Based Systems, 2012, 31: 128-139.Carlton Downey, Mengjie Zhang, and Jing Liu, Parallel linear genetic programming for multi-class classification, Genetic Programming and Evolvable Machines, 2012, 13(3): 275-304.Jing Liu, Hussein A. Abbass, David G. Green, and Weicai Zhong, Motif difficulty (MD): A predictive measure of problem difficulty for evolutionary algorithms using network motifs,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Journal (MIT), 2012, 20(3): 321-347. (doi:10.1162/EVCO_a_00045)Weicai Zhong and Jing Liu (Corresponding Author), Comments on Scale-free networks without growth, Physica A, 2012, 391: 263-265.Li Zhang, Wei-Da Zhou, Pei-Chann Chang, Jing Liu, Zhe Yan, Ting Wang, and Fan-Zhang Li, Kernel sparse representation-based classifier, IEEE Trans. on Signal Processing, 2012, 60(4): 1684-1695.Jing Liu, Hussein A. Abbass, Weicai Zhong, David G. Green, Local-global interac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scale-free networks with community structures, Artificial Life, 2011, 17(4): 263-279. (doi:10.1162/ artl_a_00038)Lam T. Bui, Jing Liu (Corresponding Author), Axel Bender, Michael Barlow, Slawomir Wesolkowski, and Hussein A. Abbass, DMEA: A direction-based multiobjective evolutionary algorithm, Memetic Computing, 2011, 3(4): 271-285.Jing Liu, Jinshu Li, Weicai Zhong, Li Zhang, and Ruochen Liu, Minimum span frequency assignment based on a multiagent evolutionary algorith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warm Intelligence Research, 2011, 2(3): 30-43.Xue Li, Jing Liu, Quan Z. Sheng, Sherali Zeadally, and Weicai Zhong, TMS-RFID: temporal management of large-scale RFID applications, 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 Springer, 2011, 13(4): 481-500.Weicai Zhong, Hussein A. Abbass, Axel Bender, and Jing Liu, Mixed strategy and coevolution dynamics in social networks, Physica A, 2011, 390(2): 410-417. (doi:10.1016/j.physa.2010.09.031)Jing Liu, Weicai Zhong, and Licheng Jiao, A multiagent evolutionary algorithm for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problems, IEEE Tra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B, 2010, 40(1): 229-240.Ruochen Liu, Licheng Jiao, Yangyang Li, and Jing Liu, An immune memory clonal algorithm for numerical and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Front. Comput. Sci. China, 2010, 4(4): 536-559.Jing Liu, Xue Li, and Weicai Zhong, Ambiguous decision trees for mining concept-drifting data streams,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2009, 30(15): 1347-1355.Bijan Raahemi, Weicai Zhong, and Jing Liu, Exploiting unlabeled data to improve Peer-to-Peer traffic classification using incremental Tri-Training method, Peer-to-Peer 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s, Springer, 2009, 2: 87-97.Jing Liu, Weicai Zhong, and Licheng Jiao, Moving block sequence and organizational evolutionary algorithm for general floorplanning with arbitrarily shaped rectilinear blocks, IEEE Trans.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2008, 12(5): 630-646.Jing Liu, Weicai Zhong, and Licheng Jiao, An organizational evolutionary algorithm for numerical optimization, IEEE Trans. System, Man, and Cybernetics—Part B, 2007, 37(4): 1052-1064.Jing Liu, Weicai Zhong, and Licheng Jiao, Comments on 'the 1993 DIMACS Graph Coloring Challenge' and 'Energy Function-Based Approaches to Graph Coloring', IEEE Trans. Neural Networks, 2006, 17(2): 533.Jing Liu, Weicai Zhong, and Licheng Jiao, A multiagent evolutionary algorithm for constraint satisfaction problems, IEEE Trans. Syst., Man, and Cybern. B, 2006, 36(1): 54-73.Licheng Jiao, Jing Liu, and Weicai Zhong, An organizational coevolutionary algorithm for classification, IEEE Trans.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2006, 10(1): 67-80.Weicai Zhong, Jing Liu, Mingzhi Xue, and Licheng Jiao, A multiagent genetic algorithm for global numerical optimization, IEEE Trans. System, Man, and Cybern. B, 2004, 34(2): 1128-1141.

在全国农经类核心期刊《农业经济问题》、《农业现代化研究》、《宏观经济管理》及《新疆农垦经济》等杂志发表文章五篇,其中三篇是第一作者。参与《系统工程与管理现代化》一书的编写其它:2003年3月,参加The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Program for SE Asia (EEPSEA)举办的高级资源和环境经济课程培训。翻译《WTO多边贸易谈判》一书中的三个章节内容。翻译农业部国际合作斯递交FAO的部分研究报告。博士毕业论文是“中国化肥使用成本效益分析”,在论文中有两章内容是专门对化肥施用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量化分析,并将其纳入化肥使用的成本之中,具有一定创新性。

1.论文化自觉意识观照下的儒家典籍的译介 河南社会科学2010(1)核心 独著2.文化全球化视域下的国学翻译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 (4) 核心 独著3.论小说翻译的符号学途径2005.5《河南社会科学》核心4.从语言冗余角度论翻译中的文化缺省2005.4《信阳师范学院学报》核心5. 刘静 《道德经》英译的缘起与发展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9 (5) 独著

龙游县刘霞君发表论文

其实还好啦,可是你想想,行政管理专业本应该是经济类的吧,现在是历史系的,总不会学的太专业。

历史系考上研的还算不少,可是没大有特别好的学校,这个全靠自己努力了,考上好的研究生一定会有好的就业前景的,加油!

任课老师:

公维章,男,山东沂源人,历史系副教授,兰州大学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佛教文化研究。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夏元明清时期的敦煌佛教》项目,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一项,其研究成果《敦煌莫高窟第148窟研究》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并获得2005年度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在《宗教学研究》、《敦煌研究》、《敦煌学辑刊》、《考古与文物》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主要讲授中国古代史、美术考古学、中国佛教史等课程,另开设全院公选课《中国佛教艺术专题十五讲》。

主持

郭华,女,山东东平人,历史系副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世界中世纪史研究。

主要讲授英国史、西方史学史等课程,曾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多次获得校中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二等奖。

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等教材,在《齐鲁学刊》、《山东社会科学》、《东方论坛》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有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多篇论文获校优秀科研成果奖。

孙月华,女,山东青州人,历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国际关系史的研究。

1985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近年来先后讲述过世界通史、世界现代史、中学历史教学法等专业课程,开设了外国法制史、中东史等选修课程,曾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多次获得校中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二等奖,校首届十佳师德标兵称号。

参加编写省统编教材《世界通史教程》,在《山东社会科学》、《烟台师范学院学报》、《临沂师范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历史》全文转载,多篇论文获校优秀科研成果奖。

倪翠兰,女,山东莱芜人,历史系副教授,教学副主任。

主要从事世界近现代史的研究。

1987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近年来主要讲授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当代史、西方政治制度史、世界现代化进程、宗教与国际政治等课程,曾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校“十佳”青年园丁称号。

参加编写《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近现代殖民史》等教材,在《史学集刊》、《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青少年研究》、《中国教育界》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曾获校科研成果奖。

张淑华,女,山东莱芜人,历史系副教授,历史学硕士,主要从事美国史的研究。

1993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9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

主要讲授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美国史、国际关系史等课程,曾获校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

在《历史教学问题》、《山东农业大学学报》、《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全文转载,多篇论文获校优秀科研成果奖。

孙明杰,男,山东莱芜人,助理研究员,历史系副书记。

1991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青年思想教育专业,1997—1999年,在山东省委党校党政干部研究生班脱产学习。

先后在英语系、党委宣传部、外事办公室等部门工作。

在《青年工作论坛》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获省级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一等奖1项。

曾被评为“保持 *** 员先进性教育”先进个人、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崔缨,女,山东泰安人,历史系副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

近年来主要讲授中国古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晚清改革史等课程。

在《职业技术教育》、《岱宗学刊》、《泰山学院学报》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论文《抗日战争时期 *** 的成人教育政策分析》在泰安市社联、市委宣传部、市党史办组织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获得三等奖。

聂立申,男,山东新泰人,历史系副教授,山东大学历史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历史地理学的研究。

近年来主要开设中国古代史、历史地理学、中国文化史等课程,曾获泰山学院教学成果三等奖,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被评为“泰山学院最受欢迎”教师。

主持泰安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一项,出版《简明中国历史地理学》著作1部,在《史学月刊》、《求实》、《泰山学报学报》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曾获泰安市、校优秀科研成果奖。

张春慧,女,山东宁阳人,历史系讲师,山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

近年来主要讲授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社会心理学、农村社会学等课程。

近年来在《岱宗学刊》、《泰山学院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戚焕丽,女,山东泰安人,历史系副教授,山东大学法律硕士,主要从事中国文化、 *** 发展的研究。

近年来主要开设世界近代史、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社会学、人口社会学、法律基础等课程。

出版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专著《神童山》,近年来在《岱宗学刊》、《泰山学院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周晓冀,男,江苏宜兴人,助理研究员,山东大学历史学硕士,历史系办公室主任。

多次获市 *** 嘉奖,记三等功2次,学院优秀 *** 员、先进工作者。

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优秀科研论文三等奖等。

主要讲授外国教育史、美术考古学等课程,在省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篇。

周绍华,男,山东泗水人,历史系讲师,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

主要讲授中国古代史、中国史学史等课程。

发表了《董仲舒君主观念的思想来源》、《董仲舒的君臣观》等文章。

张日元,男,山东高密人,历史系讲师,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经济社会史的研究。

主要讲授世界古代史、历史专业英语等课程。

论文《十七世纪的英国民众宗教》,载于《经济——社会史》(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历史科学有性别吗?》,载于《妇女史译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赵京国,男,山东新泰人,历史系讲师,200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获管理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行政管理理论研究与教学。

主要讲授《管理学》、《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学》、《公共管理学》等课程。

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李耀奎,男,山东郓城人,历史系助教,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学研究。

讲授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学课程。

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其中《构建行政决策失误责任追究的封闭运行机制》一文被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收录。

李慧,女,山东济宁人,历史系辅导员,2007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史学硕士学位,在《北京联合大学学报》、《泰山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王伟,男,山东临沂人,历史系助教,2007年毕业于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获管理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市政学和社会保障学的教学和研究。

主要讲授《西方行政学理论概要》、《管理心理学》、《市政学》、《社会保障学》等课程。

曾在《国际城市规划》、《中国农村城镇化研究》、《山东科技信息》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多篇文章。

安其心,男,山东宁阳人,历史系辅导员。

2005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

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学报》、《大连干部学刊》、《怀化学院学报》、《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篇。

刘霞,女,山东泰安人,历史系资料员。

曲阜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

1991年7月至2008年6月在泰山区粮食市学校任教,曾获全国尝试教学说课稿一等奖、山东省教科研成果二等奖、泰安市优质课一等奖等各一项,曾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部级课题子课题一项,另有多篇论文、教案获市(区)一、二等奖。

多次荣获优秀辅导员、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李晓筠,女,山东泰安人,历史系助教。

山东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本科、研究生毕业,硕士学位。

主要从事考古学、民俗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在汉唐美术考古方面研究有一定影响。

自然科学被公认为 经验 科学,是创新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自然科学3000字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本文以现代物理学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为出发点,分析了现代物理学的建立对新的自然观形成的推动作用,并论述了自然观对科学研究的影响,作者认为,自然观影响了科研工作者对世界的认识、研究者对自身的认识与科学态度的形成,同时自然观促进了科学研究的 方法 和手段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物理学 自然观 科学研究

1 概述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总的看法和观点。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 文化 背景下形成的,尤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同时,它又对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在历史上,最先出现的是神话形态的自然观;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对垒日趋明显,在古代,人们基本上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近代科学深入自然界的各个细节进行孤立静止的考察,由此产生形而上学自然观,现代科学则日益广泛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联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发展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这一科学的自然观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日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物理学是集思想、方法、实验于一体的先导学科,在人类正确的自然观、世界观、方法论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 其它 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物理学研究所形成的物质观、自然观、时空观、宇宙观对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乃至整个人类文化都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而现代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则彻底改变了20世纪整个科学的面貌,也由此开始了自然科学发展的新纪元。

2 现代物理学的建立对新的自然观形成的推动作用

20世纪以来,以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创立为标志的现代物理学研究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人类认识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1]。物理学理论的发展,把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推进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2.1 相对论的诞生对绝对时空观的改变 相对论是关于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关系的理论,是现代物理学和科学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1905年6月,爱因斯坦以“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为题发表了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一篇杰出论文,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根据这两条原理,可以推出许多重要结论。例如,关于时空坐标相互联系的洛伦兹变换,从而改变了自牛顿以来统治物理学两百多年的绝对时空观[2]。

相对论的诞生,不仅大大推动了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而且在哲学世界观方面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广义相对论的建立,则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

2.2 量子力学的建立对确定性世界的改变 量子力学的建立是二十世纪初物理学取得的最伟大成就之一。量子力学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使人们认识到波粒二象性是微观世界最基本的特征,量子力学的创立,推动了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同时对物质结构理论以及化学、生物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开始,爱因斯坦和玻尔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就是量子学的哲学解释,因为爱因斯坦认为这种解释明显陷入唯心主义,而他坚信的是[3]:“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然而从1972年到1982年十年的实验结果,却都显示了一个惊人的也是出乎唯物主义哲学家意料之外的结果。“贝尔不等式”这把双刃剑的确威力强大,但它斩断的却不是量子论的光辉,而是反过来击碎了爱因斯坦所执着信守的那个梦想[4]。世界是由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的客体构成的这种学说,却原来和量子力学相矛盾,也和为实验所确立的事实相矛盾[5]。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在2011年9月24日公布的一份研究结果显示,科研人员在让中微子进行近光速运动时,其到达时间比预计的早了60纳秒[6],如果这个研究被验证,人类的物理观将再次被改变,甚至人类存在的模式都将被改变。

3 自然观对科学研究的影响

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哲学每前进一步。都依赖于和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同样,自然科学的每一步发展,也都凝聚着和渗透着哲学的指导,现代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影响了新自然观的建立与形成,新的自然观又作用于科学研究,为自然科学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3.1 自然观影响了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 当今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更多的是微观或者是宇观的客体,这些客体的性质与规律,已经超越了人类的感官能直接感知的范畴。如果说量子力学主要关注最微小的“基本粒子”,那么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则关注最大尺度的“宇宙”,一个研究最小,一个研究最大,由于难以获得显而易见的证明,所以在这两个领域的认识论便受研究者的自然观左右。

量子物理的理论具有高度的辩证性质,“非此即彼”的形式 逻辑思维 已不足以解释量子物理实验中众多的“亦此亦彼”的现象,而一种新的逻辑 思维方式 可能是现代物理学取得进一步突破的关键。量子力学的情况,如果从我们通常的观念看来,是充满着矛盾和难以克服的困难,但量子力学却是以独特的数学结构卓越而合理地把握了它,要理解这种逻辑结构,唯有依靠辩证逻辑[7]。为了消除用经典语言描述微观客体行为时与量子力学结论相悖的因果异常,赖辛巴哈试图建立一种消除形式逻辑排中律的三值逻辑,这种新的逻辑形式揭示了用传统形式逻辑描述不确定现象时的困难[8],沿着赖辛巴哈的思路,有人进一步发展出应用抽象代数学中“格演算”工具,用基本联词“遇”与“接”来取代“与”和“或”,用以更好地描述量子领域中的“亦此亦彼”现象,并使这种量子逻辑可以用一种广义的命题演算工具表述[9],这新的逻辑思维方式,便是受自然观影响下科研工作者对世界的认识,它成为现代物理学取得进一步突破的关键。

关于自然观影响了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这个问题,玻尔对此有过非常重要的认识,他说:“由作用量子的存在规定了的客体与测量仪器之间的有限相互作用,引起了最后放弃因果性这一经典概念并激烈地修正我们对于物理实在问题的态度”[10]。由此可见,自然观影响了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更教会了他们辩证地认识世界。

自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出现之后,人类第一次具有了客观而辩证的思维体系,可以从本质上把握到科学发展的方向与领域,再也不会像前人那样因为思维和领域的局限性,在科学研究中面对不解问题时就归咎于神学和宗教。

3.2 自然观影响了研究者对自身的认识 新的自然观从普遍联系出发,强调人和自然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完全证实了这一思想。相对论中的相对性原理表明,认识事物的运动与选择的参照系有关,即与人的主体有关,在量子力学中,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也表明,在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中,不能把人的因素独立在微观世界之外,对于量子论中的观测问题,尤金.维格纳认为:意识无疑在触动波函数中担当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于是当人们还在为薛定谔那只倒霉的猫而争论不休的时候,维格纳又出来捅了一个更大的马蜂窝,就是所谓的“维格纳的朋友”[4]。

所以说,自然观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研究者对自身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又影响着研究者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放弃因果性,也就使得实验检验成为一句空谈,因为当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发生矛盾时,并不能证明科学理论是错的,因为二者可以不服从因果关系。

3.3 自然观促进了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科学研究的结果跟研究者所采取的方法有很大的关系,科学的发展总是与方法的更新与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例如近代物理学的诞生,就得益于伽利略、牛顿等人在研究方法上的大胆创造与革新,他们把观察、实验等经验方法与数学、逻辑等理论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甚至还发明新的数学工具――微积分[11]。本世纪初,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思想一经形成,就可以在19世纪下半叶新兴的数学分支中找到相应的数学工具,如非欧几何学、张量分析、线性代数等等,这些方法上的成就不仅大大促进了现代物理学的进展,而且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为以后物理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示范作用。

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清楚地表明:物理学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方法上的重大革新和改进,自然观的改变,仿佛打开了一道方法学上的大门,在科学研究中,科学的理论陈述和与之相应的数学、逻辑和形而上学陈述一起组成了这个整体的知识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已更清楚地表现出了理论与方法之间这种联动的特征。

但随着现代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数学手段已显得不够得力,例如:目前关于大统一理论的研究难以取得有效的突破,不管超弦还是M理论[4],它们都刚刚起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究竟是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两者自身难以统一,需要建立一种能取代二者的新理论,还是缺乏必要的数学处理方法及研究方法?这是科学家们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自弦论以来,人们开始注意到,似乎量子论的结构才是更为基本的,在弦论里,必须首先引进量子论,然后才导出大尺度上的时空结构。人们开始认识到,也许“自小而大”才是根本的解释宇宙的方法[4]。如今大多数弦论家都认为,量子论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量子结构不用被改正,只有更进一步地依赖量子的力量,超弦才会有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3.4 自然观和科学研究的相互促进 人类从古代开始到现在,经历了原始神话、宗教“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形而上学自然观,直到产生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在,可以说,自然观和科学研究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关系。

近代以来,随着实验科学的兴起和数学方法的应用,自然科学从自然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探索自然的排头兵,哲学的研究重心也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但自然哲学仍然是哲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就自然观而言,由于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熏陶,逐渐形成了有关自然界的有序、统一、服从简单性原理等观念,这种自然观深刻影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尤其是当自然科学进入新的领域、遇到新的问题时,科学家都要从这些观念出发寻求解决的途径。

4 结束语

无论是何种自然观,都是先植根于当时的科学与自然认识的大环境,再从中吸取养分,经过深刻地思考与提炼进而产生的,从这一点说,任何一种自然观在其刚诞生之时,都是促进当时科学等方面学科的发展的,现代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无疑对当前人类的自然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新的自然观不仅影响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也改变了人类从事科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由此开始了自然科学发展的新纪元,21世纪的曙光,交织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已经投射出东方的地平线。

参考文献:

[1]魏凤文.当代物理学进展[M].江西 教育 出版社.1997.

[2]黄祖洽.现代物理学前沿选讲[M].科学出版社.2007.

[3]许良英,李宝恒等.爱因斯坦文集[M].商务印书馆.2009.

[4]曹天元.量子物理史话――上帝之骰子吗?[M].辽宁教育出版社.2011.

[5]何祚庥.唯物主义是否为现代科学实验所证伪[J].哲学研究.1992(8).

[6]刘霞.科技日报[N].2011.

[7]K.Popper.Quantum Theory and the Schism in Physics [M].Rowman and Littlefield Prb.1982.

[8]H.赖辛巴哈.量子力学的哲学基础[M].商务印书馆.1966.

[9]Scientific American[G].1982(2).

[10]玻尔.原子物理学和人类知识[M].商务印书馆.1964.

[11]万小龙,殷正坤.当代物理学哲学研究途径浅析[J].哲学研究.1996(12).

物理及自然科学教学的有效开展要求教师优化教学设计,使物理及自然科学的教学内容更加有趣和易于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提高物理及自然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在中等师范学校中开展中等师范有效物理及自然科学教学的方式。

一、风趣讲课,创设轻松的教学氛围

教师是物理及自然科学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一言一语都会受到学生的关注。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采取风趣的讲课方式,才能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减少学生上课的紧张感,同时也可以提高教材讲解的效率。如在正式开始上课前,教师可以问学生:“同学们,从古至今有三个有名的苹果,你们知道是哪三个吗?”大多数学生都摇头,纷纷说不知道。教师趁机解释:“第一个苹果,被夏娃和亚当吃了;第二个苹果,砸在牛顿头上了;第三个苹果,就是苹果手机啊!我们现在没有苹果,但是可以看看牛顿被苹果砸了之后,为物理及自然科学做了什么贡献。”教师的讲话会让学生觉得很有趣,同时对物理及自然科学课堂也有了更多的期待。这时,教师就可以讲解教材内容了。教师风趣的讲课不仅可以创设轻松的教学氛围,而且可以增加学生对物理及自然科学的喜爱之情,这都有利于物理及自然科学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实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

好奇心能够驱使人们积极思考,通过努力获得答案,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因此,在中等师范物理及自然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实验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努力思考和认真听课。如教师可以问学生:“同学们,不同物体下降时的速度一样吗?它们会同时落到地上吗?”学生一时难以肯定地回答教师的问题,于是教师就可以做一个实验,选取几种不同的物体在同一时间从相同的高度抛下,然后与学生一起观察实验结果。当实验结果与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时,学生一定很想弄清楚原因,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教材内容,解决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教材内容。

三、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物理及自然科学教学之所以让学生觉得很难,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实践,难以验证和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动手实践有利于学生巩固课本知识,也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在中等师范的物理及自然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自己动手。如在讲关于摩擦力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动手,采用不同的物体做实验,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然后再根据教材内容的讲解验证自己的实验结果和猜想。亲自动手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当中,不仅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而且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中等师范物理及自然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动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强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四、 总结

中等师范物理及自然科学教学的有效开展,对学生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物理及自然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风趣的语言授课,积极导入实验,鼓励学生多动手,从而降低教学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教学的有效开展。

  • 索引序列
  • 刘静君发表的论文
  • 刘君健发表的论文
  • 刘晓君发表的论文
  • 刘静发表论文
  • 龙游县刘霞君发表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