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爱因斯坦发表论文没

爱因斯坦发表论文没

发布时间:

爱因斯坦发表论文没

1、爱因斯坦一生的重要成就主要表现在物理学方面。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题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建立了狭义相对论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一个重要公式:爱因斯坦质能公式。

2、在狭义相对论被提出10年后,1915年,爱因斯坦又创建了广义相对论学说,并据此推出光在引力场中是沿曲线传播的,虽然仅仅是一种预见,但是却在1919年被天文学家证实,轰动科学界。

3、爱因斯坦在量子理论方面对后世也有很大的影响,很多学生学过的光电效应和波粒二象性正是他通过各种实验揭示出的。此外,爱因斯坦受激辐射理论的提出,也为现在激光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4、爱因斯坦生活的时期的战乱频发的,所以在他有生之年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也有献力,由于深知核武器的危害,他主动退出了核物理研究领域,并极力反对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

爱因斯坦的故事

童年:在妹妹头上敲了个窟窿

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出世时,有一个大得出奇而且有棱角的后脑勺,母亲以为是个畸形婴儿。两岁半了,还不会说话。一天,家里来了一个骑脚踏车的小妹妹,他说出了一句完整的话:是的,可是她的小轮子究竟在哪里呢?5岁时脾气狂躁,把家庭教师吓跑了,还用儿童锄头在妹妹头上敲了一个“大窟窿”。

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四篇论文。这四篇论文中每一篇都足以获得一次诺贝尔奖,这些成就深远地影响了整个世界,爱因斯坦也由此变得举世闻名。在第一篇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里,爱因斯坦通过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并最终证明了能量子以及光子(即光的粒子)的存在。

另外一个是布朗运动,还有一篇是关于原子大小的测定,我们从这些成果可以看出,爱因斯坦在20世纪最重要的两个物理学学术贡献中占了一半,除了相对论之外,量子力学、光电效应都从爱因斯坦开始。

在该年度发表的论文中,爱因斯坦深信原子真实存在,直到那时,原子对科学界来说还更多的是一个对方程有用的数学工具,而不是物理实体。假设热水是由很多不稳定的水分子组成的,水是热的,这些分子不稳定,到处移动,无规则地撞击花粉;爱因斯坦推论花粉的运动是碰撞的结果。爱因斯坦遇到的最大问题是需要结合热力学和经典力学来阐述他的观点,后者描述物体的运动,前者却研究大系统。

爱因斯坦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他一生中开创了物理学的四个领域: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场论。他是量子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在分子运动论和量子统计理论等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1.爱因斯坦于1905年发表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提出了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建立了狭义相对论。据此他进一步得出质量和能量相当的质能公式E=mc2 。狭义相对论揭示了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的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力学运动和电磁运动学上的统一性,进一步揭示了物质和运动的统一性,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2.1915年爱因斯坦创建了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揭示了四维空间时间物质的关系。根据广义相对论的引力论,他推断光处于引力场中不沿直线而是沿着曲线传播,1919年这种预见在英国天文学家观察日蚀中得到证实。1938年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上获得重大进展,从场方程推导出物体运动方程,由此进一步揭示了时空、物质、运动和引力的统一性。

3.爱因斯坦在量子论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1905年他提出能量在空间分布不是连续的假设,认为光速的能量在传播,吸收和产生过程中具有量子性,并圆满地揭示了光电效应。这是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历史上首次揭示了辐射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1916年爱因斯坦在关于辐射的量子论的论文中,提出了受激辐射的理论,为今天的激光技术打下了理论基础。

4.广义相对论之后,爱因斯坦在宇宙与引力和电磁的统一场论两方面进行探索。为了证明天体在空间中静止的分布,以引力场为根据,提出了一个有限无边的静止的宇宙模型,该模型是不稳定的。从引力场方程可预见星系分离运动,后来的天文观测到这种星系分离运动。

爱因斯坦的故事

1、童年:在妹妹头上敲了个窟窿

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出世时,有一个大得出奇而且有棱角的后脑勺,母亲以为是个畸形婴儿。两岁半了,还不会说话。一天,家里来了一个骑脚踏车的小妹妹,他说出了一句完整的话:是的,可是她的小轮子究竟在哪里呢?5岁时脾气狂躁,把家庭教师吓跑了,还用儿童锄头在妹妹头上敲了一个“大窟窿”。

2、爱因斯坦逃学记

1895年春天,爱因斯坦已16岁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岁以前离开德国才可以不必回来服兵役。由于对军国主义深恶痛绝,加之独自一人呆在军营般的路易波尔德中学已忍无可忍,爱因斯坦没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决定离开德国,去意大利与父母团聚。

爱因斯坦没有发表的论文

虽然爱因斯坦在他人生的前半段提出了很多伟大的理论,但是不被那个时候的科学界所接受,他后面的30年一直都在说服他们而浪费了时间,被孤立了。

(一)论文名称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五)论文写作的目标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爱因斯坦是真厉害啊!!1905年的五篇论文发表在最权威的杂志上了,有些人一辈子发一篇就津津乐道啦,他一年就发表了五篇!!其中包括获得诺贝尔奖的光电效应,和狭义相对论,有些人说这五篇论文篇篇都能获得诺贝尔奖!!此时的他还只是一个图书管理员身份。。但是从狭义相对论推广到广义相对论用了十年时间,到1915年才发表!最后爱因斯坦致力于将引力场和磁场统一起来,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统一起来,这也是科学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潜心研究的问题……我们都加油吧!争取我们大陆能出位真正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看着每年诺贝尔奖真是让人寒心啊……

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四篇论文。这四篇论文中每一篇都足以获得一次诺贝尔奖,这些成就深远地影响了整个世界,爱因斯坦也由此变得举世闻名。在第一篇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里,爱因斯坦通过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并最终证明了能量子以及光子(即光的粒子)的存在。

另外一个是布朗运动,还有一篇是关于原子大小的测定,我们从这些成果可以看出,爱因斯坦在20世纪最重要的两个物理学学术贡献中占了一半,除了相对论之外,量子力学、光电效应都从爱因斯坦开始。

在该年度发表的论文中,爱因斯坦深信原子真实存在,直到那时,原子对科学界来说还更多的是一个对方程有用的数学工具,而不是物理实体。假设热水是由很多不稳定的水分子组成的,水是热的,这些分子不稳定,到处移动,无规则地撞击花粉;爱因斯坦推论花粉的运动是碰撞的结果。爱因斯坦遇到的最大问题是需要结合热力学和经典力学来阐述他的观点,后者描述物体的运动,前者却研究大系统。

爱因斯坦发表论文

据学术堂了解,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5篇论文,掀起了一场影响百年的物理革命。至今,爱因斯坦的科学思想仍引导着我们改变世界。他的5篇论文分别是:1、《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讨论光量子以及光电效应2、《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推导出计算扩散速度的数学公式3、《关于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止液体中悬浮小粒子的运动》提供了原子确实存在的证明4、《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提出时空关系新理论,被称为“狭义相对论”5、《物体的惯性是否决定其内能》建立在狭义相对论基础上,表明质量和能量可互换,后来推出最著名的科学方程:E=mc2

可是这一切并没有阻止他科学研究的脚步,在隆隆的炮火中,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研究又有了新的突破,1916年年初,爱因斯坦在《物理年报》上发表了他的新论文《广义相对论基础》,从而使他的相对论的研究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了,这篇论文的发表为现代理论物理学的研究奠定基础。

1917年2月,爱因斯坦连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后,终于彻底病倒了。他原有的肝病又一次复发了。

年仅26岁的技术员爱因斯坦一口气完成了五篇论文,其中四篇于当年、另一篇于次年在德文《物理学杂志》发表。这五篇论文分别是:《分子大小的新测定》《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止液体中悬浮小粒子的运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

爱因斯坦论文发表

据学术堂了解,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5篇论文,掀起了一场影响百年的物理革命。至今,爱因斯坦的科学思想仍引导着我们改变世界。他的5篇论文分别是:1、《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讨论光量子以及光电效应2、《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推导出计算扩散速度的数学公式3、《关于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止液体中悬浮小粒子的运动》提供了原子确实存在的证明4、《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提出时空关系新理论,被称为“狭义相对论”5、《物体的惯性是否决定其内能》建立在狭义相对论基础上,表明质量和能量可互换,后来推出最著名的科学方程:E=mc2

爱因斯坦于1905年首次提出狭义相对论原理,论文发表在《物理学年鉴》上,同年,他对狭义相对论作了重要补充,并为辐射问题建立了最初形式的质能关系式。1907年,爱因斯坦完成了一篇通俗性的相对论文,其中包含一般形式的质能关系式:E =mc2.他的卓越论文建立了全新的质量、时间和空间概念,并向同时 性观念提出了挑战。相对论的伟大意义在于:它抛弃了“绝对”时空观和空间充满以太的思想;当时,以太被看作是光以及其它形式的电磁波传播媒介。现在看来,1905年6月爱因斯坦关于相对论的开创性论文在《物理学年鉴》上发表 《物理年鉴》(德语:Annalen der Physik),又译《物理学年鉴》、《物理学记事》,是自1799年刊行至今的德国物理学期刊。期刊刊发实验物理、理论物理、应用物理、数学物理等相关领域的原创、经过同行评审的文章。

年仅26岁的技术员爱因斯坦一口气完成了五篇论文,其中四篇于当年、另一篇于次年在德文《物理学杂志》发表。这五篇论文分别是:《分子大小的新测定》《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止液体中悬浮小粒子的运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

爱因斯坦发表nature论文

1.爱因斯坦论测定分子大小的博士论文2.爱因斯坦论布朗运动3.爱因斯坦论相对论论文4 论动体的电动力学论文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5.爱因斯坦关于量子假说的早期工作

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四篇论文。

分别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根据分子运动论研究静止液体中悬浮微粒的运动》、《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物体惯性与其所含能量有关吗》,随后导出了E = mc²的公式。

这四篇论文中每一篇都足以获得一次诺贝尔奖,这些成就深远地影响了整个世界,爱因斯坦也由此变得举世闻名。1905年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

在狭义相对论被提出10年后,1915年,爱因斯坦又创建了广义相对论学说,并据此推出光在引力场中是沿曲线传播的,在1919年被天文学家证实,轰动科学界。

爱因斯坦在20世纪最重要的两个物理学学术贡献中占了一半,除了相对论之外,量子力学、光电效应都从爱因斯坦开始。

爱因斯坦,元素周期表上的第99个元素,是一种合成元素,产量极低,寿命极短。如果这个名字看起来很熟悉的话,那是因为它确实是以著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命名的,尽管他与元素的发现或研究无关。

爱因斯坦是在1952年11月对第一次氢弹试验碎片的检查中发现的,据Chemicool说。来自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阿贡国家实验室和洛斯阿拉莫斯科学实验室的一个科学家小组,由伯克利美国核科学家阿尔伯特·吉奥索领导,使用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无人机收集的碎片。发现了极少量的爱因斯坦-253,一种爱因斯坦的同位素(根据英国科学作家乔安妮·雷德芬(Joanne Redfern)2016年发表在《自然化学》(Nature Chemistry)上的一篇文章,少于200个原子)。在碎片中还发现了第100种元素,荷兰历史学家彼得·范德克罗特(Peter van der Krogt)称:

直到1955年才公布测试结果。在氢弹演示时,由于冷战而引起的紧张局势正在加剧,许多新发现都被保密。根据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说法,由于创造方法和新元素的性质,爱因斯坦的进一步研究在沉默中继续进行。

根据Lenntech的说法,爱因斯坦和费米的进一步生产和研究在田纳西州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完成。正如D.E.Ferguson在1978年的一篇论文中所描述的那样,科学家们创造了大量的元素,并开发了净化爱因斯坦的方法。本文叙述了用中子轰击铀、居里等重元素,使其发生放射性衰变,在核反应堆中产生爱因斯坦和费米的过程。然后从装满溶剂的容器中提取爱因斯坦和其他重元素。

你是否想过,我们为什么要寻找外星文明?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关乎文明存亡的秘密。

时间回到1974年11月16日。

这天,趁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 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阿雷西博望远镜改造完毕之际,科学家们向2.5万光年外,恒星密集的M13星云,发射了代表人类文明的问候——阿雷西博望信息。

这条长2分37秒,由1,679个二进制数字组成的信息,内容非常丰富,有人类DNA所包含的5种化学元素、有人类DNA的基本结构、甚至还有男人的平均身高,以及发射信息时的世界人口数量等等。

当然,还有地球的位置。

在信息中,黄色部分代表太阳系各个星球,左边最大的图案代表太阳,剩下的则是行星,这其中也包括了当时还没有被踢出行星序列的冥王星。

按照实际所处的位置,地球被放在了第三位,而升高了一格,代表这条信息是从地球发出。同时靠近人类形态的图案,表示人类就生存在地球上。

由于光速的限制, 此时此刻,这条承载着人类希冀的信号正在宇宙中疾驰,渴望能被某个外星文明发现并解读。

其实,这并不是人类第一次向未知星空发出“呼唤”。

在阿雷西博信息奔赴深空之前,也就是1972年3月2日和1973年4月5日,“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探测器,已经分别携带着科学家们精心准备的“地球名片”踏上了征程。

这张“名片”由镀金铝板制成, 长13.5厘米、宽7.5厘米。主要传递了,关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该探测器建造、发射的时间等信息。

为了让“接收者”准确定位太阳系,科学家们用14颗恒定且稀少的脉冲星作为参照,记录下了它们和太阳的相对位置关系。

这样,一个天文学相对发达的文明,很容易就能判断太阳系的位置。

而为了使地外文明准确地了解到探测器的发射地,铝板上还绘出了太阳系的图案。

太阳与 九大行星 按由内向外的顺序画出,圆圈的大小代表星体的相对尺寸。

更有意思的是,科学家们甚至还绘制出了“先驱者”号探测器的太空旅程航迹:由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地球出发,绕过第五颗行星--木星,向太阳系外飞去。

最后,铝板上还刻有人类男女的形象,男人举起右手表示向外星人致意。

而在他们身后,是相同比例的“先驱者”号 飞船 的轮廓。一旦有地外文明截取这艘飞船,他们就可以根据飞船的比例,推断出地球人的身材。

或许是觉得这张“名片”上记载的内容还不够丰富,在1977年升空的旅行者一号和二号身上,科学家们放置了一张新的“名片——旅行者金唱片(Voyager Golden Records)。

在原先信息的基础上,这张唱片中收录了包括普通话、闽南话、吴语以及粤语在内的55种人类语言。还有很多大自然中的声音,比如雷电、风雨,动物的叫声等等。

既然叫做“唱片”,那必然得有音乐。

唱片中一共收录了90分钟来自东西方各国不同的音乐,包括中国的古琴曲——高山流水。

根据计算,旅行者号探测器在4万年后,才会分别遇到它们旅途中的第一颗恒星,但距离仍然非常遥远,那时探测器被捕获的可能性并不大。

所以更多科学家认为,唱片的最终目标,虽然仍是与外星人沟通交流,但更多的却是一种象征意义。

它就像一枚在宇宙中游荡的“时间胶囊”,哪怕人类若干年后消失了,也能够让后来者知道,宇宙中曾存在过一个辉煌的人类文明。

当然了,人类寻找外星人或外星文明,所做出过的努力远不止这三个例子,像“地外文明搜寻计划(SETI)”,仍在每时每刻,收集着宇宙中传来的电磁波,从中分析有规律的信号,希望借此发现外星文明。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看似简单,但又不那么简单的问题就出现了——人类为什么要寻找外星人?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背后的故事……

更好地探究生命起源

时间回到1953年。一位年轻的研究生和他的导师,正在进行一场实验。

他们将水(H2O)、甲烷(CH4)、氨气(NH3)、氢气(H2)与一氧化碳(CO),密封在了无菌状态下的玻璃管和烧瓶中,并将它们连结形成一个回路。

在这个精巧的装置中,其中一个烧瓶装着半满的液态水另一个则含有一对电极。

他们首先将液态水加热产生水蒸气,然后将另一个烧瓶中的电极通电,产生电火花。

水蒸气经过电极之后,会在实验装置的底部重新冷凝成液态水,让整个实验能够循环进行。

一周之后,他们震惊地发现,冷凝水竟然变成了淡黄色,而且出现了有机物。

进行这场实验的研究生叫做史丹利·米勒,导师叫做哈罗德·尤里。他们所做的这场实验,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米勒-尤里实验”。

当然,米勒实验并没有直接孕育出生命,他们发现的不过是一些有机化合物,比如氨基酸。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零件,而蛋白质又是构成细胞的零件,所以米勒合成的只不过是生命零件的零件。

但这足以让当时的生物学家欣喜若狂,他们奔走相告,似乎进化论缺失的“序章”已经被找到了,而“我们从哪来”这个困扰人类几千年的终极哲学问题,也终于告破了。

甚至当时有不少普通人觉得,只要将一些化学物质放到试管中,就能够孕育出原始的生命。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米勒实验的真相是,我们对原始大气的成分一无所知,放到试管中的五种元素的配比,也都是连蒙带猜的。

即便整个猜测都是正确的,他们也只是合成出了一些小分子有机物,这离最终的生命,还差了十万八千里。

所以,虽然“米勒实验”证明了化学进化论的正确性,也就是无机物可以转变为有机物,有机物可以发展为生物大分子和多分子体系,直到最后出现原始的生命体。

但这仅仅是众多生命起源可能中的一种,科学家们从没有放弃过其他生命起源形式的研究。

就像地球生物都是碳基生命,但从理论上来说,硅基生命也是有可能存在的。

但由于没有发现真实的例子,所以这种观点只能叫做“猜想”或“推测”,无法叫做“事实”。

所以,如果在宇宙中发现了外星人,或者是构造简单的生命,哪怕他们跟人类一样也是碳基生命,也能为我们研究生命的起源,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这对生物科学发展的推动是巨大的,而人类能够从中获得的好处,同样也是巨大的。

科技 跃进式发展

星际 探索 、高铁铁路、移动支付,人类文明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繁荣过。

但在这一片繁荣之下,却潜伏着一个让人难以忽略的事实——停滞。

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的观点,人类的科学发展进入了瓶颈,甚至已经有了停滞的势头。

没错,我们的基础科学确实已经很久没有大突破了,很多科学家也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

2013年1月30日,《 nature 》发表文章——《爱因斯坦之后,科学天才绝迹》。

悲观的感概,现在的科学家就像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一样,只能为零点几秒的进步而努力,那些具有颠覆性的科学创新,再也没有出现过。

甚至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所有的新学科都只是之前学科的混合体,比如天体物理学、生物化学或天体生物学等等。

而现在所有的进步,几乎都是建立在已知的基础之上,而不是改变知识的基础。

德国法兰克福高等研究所的理论物理学家萨宾·霍森菲尔德(Sabine Hossenfelder)也曾在2018年表示,基础物理理论的发展在上世纪70年代之后,就已经陷入了停滞,而这种现象并不正常。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种观点并不正确,或者说并不准确,毕竟这几十年来,信息 科技 的发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

我们先不说信息 科技 其实并不等于基础科学,就说 信息 科技 本身,它也同样没有跳脱出,上世纪图灵、冯·诺依曼那代人构造出的框架。

另外, 人不是信息,而是血肉之躯,我们作为物质性的存在,比作为信息的存在更为重要。

所以,世界各地的照片不重要,如何以更廉价、更快捷的方式到达那里更重要;发明癌症的诊断工具很重要,但是发明癌症的治疗方法更重要。

回头看看,这些年,针对现实世界的技术改进,确实是慢下来了。

比如,人类的速度突破。

在人类的大部分 历史 中,依靠的都是牛、马等畜力,最高速度基本上保持在每小时40公里左右。

蒸汽机和内燃机出现之后,速度增加到每小时150公里左右。

而飞机出现之后,这个速度更是达到了音速。

火箭是速度的巅峰,人类迄今为止达到过的最高时速是4万公里每小时,由1969年5月26日返回地球的“阿波罗10号”创造。

但一切到此为止。

上个世纪70年代,波音747第一次从伦敦飞往纽约,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段旅程仍需要8个小时。

几十年前,当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时,似乎登陆火星、走出太阳系也都是近在眼前的事情,但现在的实际情况呢?

就像前面说的,基础科学的发展已经放缓,现在的成果大都是之前理论的实践应用。

所以从 本质上来看,我们只是站在前人 栽的果树下面,把好摘的果子摘下来而已。

但现在,好摘的果子已经快要被我们摘完了,只剩下高处摘不到的果子。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摘不到那就索性不摘了,现在这样也挺好的。

但其实对于人类文明来说,不发展就等同于自取灭亡。

在生物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幂律关系——动物的能量消耗是它体重的3/4次方。

它的提出者是动物学家 克莱伯(Max Kleiber),因此也被称作“克莱伯定律”。

根据著名理论物理学家 杰弗里·韦斯特 (Geoffrey West)的观点,人类城市其实也能看做是一个“生物”,也就是说,它同样也适用 克莱伯定律 。

在生物界,能量消耗率驱动着生物生长,由于能量消耗率和体重之间的3/4指数小于1,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动物的生长必然有停止的一天,整个过程是一个封顶的曲线。

但在人类 社会 中,资本是促使发展的核心,而资本的本质是人类无尽的贪婪,因此这里的指数是大于1的。

我们将时间作为X轴,城市人口总量作为Y轴,能够到一个没有上限,并且增速越来越快的曲线,它将会在某个特定的时间达到无穷大。

要知道,地球上的资源并不会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加,所以这意味着,当曲线达到无穷大时,就是人类文明崩溃的时候。

不过,研究者发现, “创新发明”会影响克莱伯定律中的指数,从而不断改变曲线的轨迹,最终推迟崩溃到来的时间。

而这就促使 人类必须摘到高处的果子,才能有新的 “创新发明”出现。

可果树上的果子总有被摘完的一天,那时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就是种下新的果树。

换句话说,就是突破现有的科学基础理论框架。

但说着容易,具体怎么做,却没人知道。

毕竟从文明诞生至今,人类的发展一直都是摸石头过河,看不清前路,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导向。

所以回顾 历史 我们能够看到,文明发展并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而是 一个一个节点的攀升。

而如果人类在宇宙中找到了外星文明,那事情就不一样了。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有一个能够参考或参照的目标,会让事情变得事半功倍,文明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找到的外星文明比我们发达, 那么就相当于在黑暗中找到了 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文明发展必然会迎来飞跃。

就算他们的 科技 水平不如我们,我们也能够通过参考他们迥异的发展方式,在其中寻找突破的契机和方向。

丰富的资源

如果使用这种参照找到了外星文明,就意味着同时也找到了一颗适宜人类生存生活的星球,而这样一颗星球,对于人类来说意义重大。

一方面,随着人类 科技 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资源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加。

终有一天,整个太阳系的资源,可能都无法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

另一方面,太阳虽然还剩下50亿年左右的寿命,但它实际能让人类在地球上生活的时间,只剩下了10亿年左右。

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的话,人类如果想要延续下去,迟早要在宇宙中寻找一个新的家园。而既然迟早要寻找,为什么不从现在开始呢?

满足自身的好奇

如果说肢体优势是人类演化出智慧的关键,那对未知的好奇就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关键,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人类能够取得如今的成就,好奇心绝对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放到对外星人的 探索 中去,人类执着寻找的根本原因之一,其实也就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好奇,毕竟谁不想看看跟自己长得不一样的智慧生命呢?

就好像爬山,筋疲力竭的爬到山顶,其实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大部分人只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想看看山顶壮美的景色,或者山的那一边究竟有什么。

而这一点可能是所有智慧生命共有的特质。

因此,在某个未知的星球上,或许就有一个智慧生物,正仰望星空,并低喃着:外星人究竟在哪呢?

  • 索引序列
  • 爱因斯坦发表论文没
  • 爱因斯坦没有发表的论文
  • 爱因斯坦发表论文
  • 爱因斯坦论文发表
  • 爱因斯坦发表nature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