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知道她是怎么失踪的,新闻就不会用“凭空消失”“离奇失踪”来形容了,眼下不仅家人不知道她到底去了哪儿,就连监控都没拍下任何有用的信息警察对这事儿也是毫无头绪,目前家属已经拿出10万元征集女子的踪迹但是仍旧没有线索。
“捉迷藏”是个人都玩儿过,但是一个大活人“藏”了十多天一点消息都没有的事儿谁见过?杭州市某小区的来某就是这样突然消失了!据来某的女儿回忆,7月5日凌晨父亲起来上厕所时来某还在床上睡觉,等到5点多父亲醒来的时候来某就已经不在了,家人都觉得她可能有事儿出去了就没在意,等到下午来某单位的领导打电话说她没来上班,他们才意识到事情不对劲儿这才报了警。
报警后他们回家查找线索,发现来某的钱包、银行卡、手机还有衣物全都没拿走,从来某的丈夫口中得知,来某在失踪前没有任何异样,吃饭正常行为正常情绪也正常,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离奇的失踪了,监控没有记录周围也没有看到来某出去的人,目前警方已经着手调查,相信很快就能找到来某的踪迹将事儿的来龙去脉调查清楚。
来某失踪的始末简直和科幻片里的变种人一样,来如风去无影,当新闻在网络上发布后引起了网友的热议,不是说人消失感到新奇,而是人突然消失一点儿消息都没有让人感觉蹊跷,尤其是看了事情的始末后更觉得这事儿有猫腻。
首先,来某隔壁的邻居说自己平时睡得晚能够清晰的听到来某家上厕所冲水的声音,但是来某丈夫称看到来某最后一次的时间恰巧是半夜起来上厕所,邻居为啥没说听到了马桶冲水的声音,来某的丈夫真的在半夜看到了她熟睡在自己的身边?妈呀,这事儿细思极恐!
其次,早上起来看到来某不在丈夫没觉得不对反而行为很自然,一大早公司都没上班他就没想一下来某会去哪儿?况且俩人住在一起手机肯定也是放在卧室,来某出门没拿手机他也没注意到?到底是丈夫没注意还是说看到了当做没看到,这事儿估计只有她老公自己最清楚了。
再者,家里人有啥衣服都门清儿,一般白天穿的衣服晚上都会脱在床边放着,或者放在卧室的某个特定地方,来某丈夫起床后看到衣服还在卧室就没觉得事儿不对?这一系列举动别说网友觉得蹊跷,是个人看到这些都会觉得她老公是个有“故事”的少年啊!
从现有的信息看来某失踪的时候穿着的应该是一件咖色的吊带睡衣,说心里话,像来某这个岁数的人都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平常出门肯定都是穿着规矩的衣服,最起码也要得体毕竟这么大岁数了让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影响不好,但是来某失踪后家里的衣服没少,她穿着一件睡衣能去哪儿?
况且她钱包、银行卡都没带就算出去买兜里都没钱,最重要的是在她女儿报案后调取了来某所有银行账户信息,发现余额没变那这些天她在外面怎么生活,拿什么吃饭在哪儿休息?从这所有的信息来看,来某或许已经遇害了,如果是被绑架绑匪得打勒索电话,如果是受伤医院得联系家属,如今啥都没有一个大活人就这么隐匿在了茫茫人海中,除了遇害真的想不出来她为啥不联系自己亲人的理由了。
人还能凭空消失?表示深度怀疑。
目前失踪的途经还未知,总之就是很离奇,监控都没有查看到怎么走的,不知道是不是有意避开监控范围离开的。
北京7月25日上午10时,杭州公安举行新闻通气会,通报杭州江干来某某失踪案有关内容。
警方通报称:7月23日1时,专案组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许某某刑事传唤。经审讯,突破了嫌疑人口供。经来某某丈夫许某某交代,其因家庭生活矛盾对来某某产生不满,于7月5日凌晨,在家中趁来某某熟睡之际将其杀害,分尸后分散抛弃。
犯罪嫌疑人许某某于7月23日晚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事件经过:
7月6日20时07分,杭州市公安局江干区分局接群众求助,称三堡北苑居民来某某于7月5日凌晨失踪。针对该起失踪事件,江干分局立即组织力量开展调查寻人工作。在搜寻过程中,多处疑点引起警方高度重视,省、市、区三级公安机关迅速成立专案组,全力开展侦查工作。
专案组第一时间调取了该智安小区内以及周边所有视频监控,对小区内全部1075户人家开展询问走访,重点走访询问失踪人员的家人、亲属、邻居、同事、朋友等关系人。根据走访排查情况,结合各类侦查数据,综合分析研判,排除了来某某自行出走及其他人员作案等各种可能,初步发现了许某某的作案嫌疑。
7月22日下午,专案组对化粪池开展抽取排查工作,连续奋战25小时,对抽取的38车粪水进行冲洗、筛查,期间发现有疑似人体组织,现场提取检测后,经DNA比对系来某某人体组织,综合判断来某某可能遇害。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杭州来某某失踪案告破 警方通报侦办情况
我国的记算机说的那么发达。快速为什么不用在网络实名认证上呢?勉得老百姓总是上当。最后还得嘛烦公安干警!这不是劳命伤财又损国威吗?见意以切信息必须有实名认证。谁发送谁负责!就像在肺炎期间一样严办!净化虚假信息!
最近有个姓潘的很火啊!鉴于大家都想简单了解一下,我就用尽可能简单的语言简单总结一下最近沸沸扬扬的P博文事件。一位朋友在某乎写出了一篇关于自己朋友P博文消失过程的回忆,真个过程写的是细节满满,让人无法确定事情的真实性。想说是科幻,又觉得是个事实。假如是编写出来的短篇故事,我只能说作者的功力相当深厚。我们今天就把这件事当成短篇故事来讲三个点,如果想看原文就留下你的评论,我们可以讨论一下。
先做个故事梗概:我和P博文在初中就是同学,又在同一个高中不同班。高考前的43天,我俩打羽毛球,将羽毛球打入了一个陈旧又无人居住的宿舍楼的地下室露出的换气口里。在我、P博文和L君在捡羽毛球这个过程中的时候,P博文和我们分开了一会儿,然后就彻底消失了。这里的消失,指的是在这个世界上,好像除了我和L君之外,没人记得P博文曾经存在过。
1、时间
事情发生在2013.4.25星期四,在读高三,距离高考还有43天,P博文的生日是8.18。在描写到他们去捡羽毛球的时候,推开门陈旧的学生宿舍的门后,看到墙上有住宿规定,落款是03年。在继续往宿舍楼下走的时候,写到自己的小米2手机还有3G信号(小米2上市在2012年,售价1999)。作者写到晚上在家,将充好电的小米2开机,时间显示为1970年1月1日的11:52。在我看来,1970年这个是为了加重科幻悬疑的味道。
2、人物
文中主要人物为:我、L君、小温和P博文。其他的人物不算详尽,但是描写的会相对饱满。比如说羽毛球课的金老师是《游戏王》的粉丝,中年男性语文老师会在晚自习时为我们减压,甚至一直扯到十天前勇士和湖人的比赛(2013年湖人对阵勇士那场比赛在4.13日,而不是十天前的4.15日)。我和P博文的初中班主任是教数学的刘老师,两个人都是教英语的徐老师的课代表。P博文的父亲在国企,母亲在百货大楼卖化妆品。
1、地点
以素质教育闻名的天津塘沽某高中,文中写到他们的高中可能是全天津唯一不是正南正北建设的校区。还有因为全面走读而很久没人住的宿舍楼,宿舍楼还连着食堂。
2、行为
体育课上打羽毛球,因为烈日,他们选择在有树荫的地方打,后来去了宿舍楼前,结果球被P博文打到了,宿舍楼半地下室的换气口里,因为羽毛球的品牌是XX克斯(很贵)。小温留下来看球拍,其他人决定下去捡球。P博文在捡球过程中和我、L君分开后,P博文就彻底消失了。
3、环境
学校各个楼的位置,陈旧宿舍楼内的情况,他们跑出去的时候是后门,而后门直对小学。原文中给出了地图,结合原文会看的很清楚。
在发生了P博文消失这个事件后的多年,他还和L君有过聊天。L君在聊天中说了一句“都不愿意提,咱也别叫唤了。”这句话用了一个咱,是不是表明其实L君也一直记得P博文这个人,只是因为没意义而不想再提起,疑点重重。
这个事件到现在依然被大家津津乐道,事实还是虚构我们无从考究,其实原文中的细节还有很多很多。作为看客的我们只能是聊聊这个热点,陈述一下观点。感兴趣的话,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可以一起讨论文中的细节,就当是茶余饭后的键盘运动了。比较有意思的是,我觉得事情最搞笑的起因就是源自L君的一句话:来都来了。
事件是在打羽毛球的时候,羽毛球掉落到废弃的宿舍地道里面,去捡球回来的时候,潘博文凭空消失,周围的同学记忆里全部把潘博文抹除了,除了当事人之外,其他人对于潘博文的记忆全部没有。
原作者已经出面澄清了,这只是她幻想中的伙伴,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他也已经把这个故事的版权卖给了别的公司。
后来这件事情一直没有结案,也一直没有结果。
那是三年前的9月的一个下午,在没有接到老家打来的电话打来之前,我还是一个被爸爸妈妈娇宠的公主、南京某知名高校傲娇的女博士生,可电话打来之后,我就成了一个没了爸爸,妈妈瘫痪在床的可怜女生。我的人生从这一天开始改写,以后的每一天都在艰难前行。 陈述人:陈悦(化名) 年龄:31岁 职业:高校教师 01 记得三年前的9月12号下午,南京天气闷热,我和几位同门师兄妹们正在实验室里热烈地讨论着实验方案的事,突然,表姐打来电话,说我父母遭遇车祸,让我即刻启程赶回老家。当我失魂落魄地赶回家,被告知爸爸已经不在了,妈妈重伤,在抢救中。我一下子瘫坐在地上。 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就这样散了。尽管我已是大学博士二年级的学生了,但作为爸爸妈妈的独生宝贝,以前都是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长大的,除了会读书,我没操心过其他的事。 现在爸爸没了,再也没人为我遮风挡雨,绝望包围了我,除了歇斯底里地哭,我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我恨肇事司机,我恨上天为什么这么心狠,要以这种残忍的手段带走我亲爱的爸爸。 同时,我又祈祷上帝,给我留下亲爱的妈妈。妈妈脑部撞伤严重淤血,手术后住在重症监护室,还在昏迷中,我呆在医院走廊不敢离开半步,生怕我一离开,妈妈就有个好歹。 舅舅和大姨他们怕我身体吃不消,在医院旁边的快捷酒店开了房间,硬是让我和他们一起晚上到酒店休息等待。那样的日子真是煎熬,常常我疲惫至极,刚想睡会儿,但一闭上眼,就会被各种各样奇怪的噩梦惊醒,梦中一会儿是爸爸出事了,一会儿是妈妈不见了。 醒后,我再也无法入睡。我想爸爸,又担心妈妈。就这样在煎熬中度过了妈妈术后最危险的10天。幸亏老天可怜我,把妈妈还给了我,她总算醒了。 妈妈度过危险期,转到普通病房。她没有看到爸爸,开始还以为爸爸跟她一样只是受伤住在别的病房,但我哭着告诉她,爸爸不在了,刚醒过来的妈妈又昏了过去,我吓得连哭都不会了。幸亏在医院,医生急救方便,妈妈生命无忧,但她却变得沉默寡言,有时候会一个人躺在床上悄悄地抹眼泪。我知道她在想爸爸,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 而更糟糕的是,醒过来的妈妈腰部以下没有知觉,无法起床、无法动弹。医生检查后说她腰椎受伤,可能下半生要瘫痪在床。这对我们无疑是晴天霹雳,雪上加霜。 妈妈无法接受这一现实,她不哭不闹,也不说话,眼睛空洞,连着两天拒绝吃喝。 我真的吓坏了,哭着求她:“妈,我已经没了爸爸,我不能再没了你,求你吃点东西,你这样会坚持不住的。如果再没有了妈妈,我也不想活了。”听我这么说,大姨也在旁边帮腔:“是啊,你要是再有个三长两短,悦悦太可怜了!教孩子怎么活?你忍心吗?”大姨说着,就哭了起来,看到大姨哭,我再也忍不住,扑在病床上的妈妈身上,伤心地哭了。 也许是我的哭声起了作用,妈妈长叹一口气,流着眼泪用手摸着我的头:“我可怜的女儿,妈妈活着以后就是你的负担啊!” “妈,只要你活着,我什么都不怕。我都已经读博了,毕业后,我养活你!” 听我这么说,大姨也帮腔:是啊,你看悦悦长大了,又很争气。她是名校博士,还担心她以后养活不了你啊?你好好活着,陪着孩子,说不定身体慢慢地也会好起来。以后还要帮悦悦带孩子呢。大姨的话似乎给了妈妈一线希望:“会有这一天吗?我会好起来吗?” “会啊!不试试怎么知道?”我和大姨不约而同地说。 “哎!大姐,我就担心自己以后瘫在床上,把悦悦给拖垮了” “怎么会呢?!只要妈妈在,我就有努力生活的勇气!”我紧紧地抱着妈妈:“妈妈,你相信我,我一定会让你幸福的。” 大姨看着我们母女俩,含着眼泪笑了。 02 等妈妈病情稳定后,我们在舅舅和大姨他们的帮助下,处理好爸爸的后事。车祸理赔的事,全权委托表姐两口子帮我们处理。妈妈出院后,一个学期已经过去了,过完春节,在大姨和舅舅的护送下,我用轮椅推着妈妈来到了南京,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小房子住了下来。这以后我准备一边陪着妈妈,一边完成学业。 可现实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妈妈动过大手术,身体极度虚弱,需要加强营养,我要想办法给她烧一些好吃的。可我以前只知道读书,烧饭做菜不太会,做的菜不是淡了就是咸了。有时候,妈妈看着我忙了半天,烧得菜寡淡无味,而她自己又帮不上忙,就会生闷气,说是她拖累了我。 尤其是她躺在床上,身体无法动弹,大小便必须要我帮她才能解决。尤其是有时候我到学校做实验,要连着做好几个小时,中午无法回家,我只能提前做好午饭,用保温桶装着,连着水杯一起放在床头柜上。并让她穿上成人纸尿裤,等我回家帮她擦洗干净。每每如此,当我下午做完实验赶回家的时候,妈妈眼睛都是红红的,我知道她肯定偷偷地哭过。 为了避免让妈妈独处难受,除了做实验外,找资料、看文献、写论文,我都尽量在租住屋里完成。为了防止妈妈成天枯坐无聊,我让她看电视,但她看我在家工作怕影响我,就上网聊天或听听音乐。 长时间卧床不起,医生警告要防止妈妈肌肉萎缩和长褥疮,我必须每天给她全身按摩两次。一次两次不算什么,难的是天天坚持。何况我还得操心论文写作与发表的事。说实话,常常,我焦虑得晚上睡不着。 车祸理赔也拿了一笔钱,我本想给妈妈请一个护工帮我一起照看妈妈,但她死活不肯。我知道她不愿意请人护理既是心疼钱,也是因为自尊心强。妈妈以前是教师,要强惯了,除了我,她不愿意让外人看到她狼狈的样子。就连大姨来了,她也不愿意让大姨给她搽洗身体。 妈妈天天躺在床上不能动弹,身上到处酸痛,再加上又思念爸爸,性格变得阴晴不定,她既希望我寸步不移地在租住的房子里陪着她,又担心耽误我的学业。 她变得尤其在意我的脸色,有时候我遇到论文写不出来,心里稍有一些烦躁,她就多心,动不动就会哭泣,甚至绝食,说不如让她死了算了,免得拖累我。 在她面前我只能强颜欢笑,这真的好累。我连哭的地方都没有。好想找个可以依靠的肩膀靠靠,有个可以倾诉的人说说。也许有人会说,找个男朋友吧,怎么都读博了还没有找男朋友?说实话,在读研的时候,也有过相互喜欢的对象,但他家条件不好,硕士毕业就工作了,而我想到高校当老师,选择了读博,他觉得跟我差距大,两人又不在一个城市,慢慢地就不再联系,自然而然地断了。 03 读博后,也有师兄对我比较照顾,他们有意无意地靠近我,作为一名二十大几的女青年,我自然懂得他们的意思,也希望在他们当中能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经常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接触,我跟其中一个师兄很是聊得来,我很欣赏他的才华,他也很关照我。 在我们还没有挑明关系的时候,我家里就出了这样的大事。在我滞留在家伺候住院的妈妈那段时间内,他很热情,也经常打电话关心安慰我,问需不需要他过去帮忙,当时我心情不好,只想一个人呆着,就拒绝了他的好意。 后来我带着妈妈来上学后,他到我们租住的屋里看过我妈妈。不知道是我妈妈明显不欢迎的态度刺激到了他,还是我们家的现状让他退却了,反正在那以后,他很少主动联系我,只是当面碰上了,会客气地寒暄关心一下。而我因为心思和精力都在妈妈和学业身上,也没心思想太多。后来,我听说我的一个小师妹成了他的女朋友。听闻这个消息,我的心里有点失落,但毕竟两人没有交往,谈不上难受。只是我真的好累。 可比起找个可靠的肩膀靠靠,妈妈的身心健康和我的学业更重要。为了能按期毕业,我在照顾妈妈之余,尽管经常疲惫不堪,但仍然坚持不懈地做着研究,并把这些研究成果写成学术论文。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论文发表都很顺利,博士按期毕业不成问题。 尽管按照我博士期间的科研成绩和就读高校,我完全可以在南京找一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但考虑到高昂的房价和生活成本,我跟妈妈商量到苏南房价不太高的城市一所高校就业。 顺利就业后,我跟妈妈商量好了,就在学校附近买套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幸亏这座江南小城房价不高,用我的安家费,再把老家的房子卖掉,买套房子绰绰有余。这样,我们娘俩就有了安居之所。有了自己的家,工作也定下来了,按理说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我并没有感到多轻松,妈妈的状况不仅没有好转,身体比以前更差了,三天两头生病,几乎每周都要上几次医院。医生说妈妈常年卧床,两条腿肌肉已经萎缩,这辈子她都无法走路了。 虽然这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但从医生口中听到这样的诊断结果,我的心里还是难过得想哭。医生说这个话的时候没有避开妈妈,妈妈听到后,崩溃得嚎啕大哭。回家后,她一个劲地说:“我活着就是拖累女儿,还不如让我死呢!我把女儿的幸福都会毁了。” 我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是除了上课和教研活动,其他时间我都呆在家里陪着妈妈,生怕她受到冷落。 现在,我工作了,也有条件为妈妈请个护工,可她就是不愿意请护工,她习惯了跟我单独相处,说不习惯家里有陌生人,更不愿意除我以外的人看到她狼狈不堪的样子。如果我说多了,她就会认为我是在嫌弃她。04 热心的同事听说我单身,纷纷替我介绍男朋友。这些男生条件都不错,有的也让我心动,我也想试着交往。30岁的大龄女青年跟异性的交往都是奔着结婚去的,跟他们刚一接触,我就会主动提及我的家庭情况,给他们说,除非以后不结婚,结婚的话,妈妈得跟我住在一起。 当他们得知我妈妈的情况以后,后面就不愿意再进一步联系了。 有一个单身男同事,家里条件比较好,人也有才气,我们平时聊天,也有共同语言。他对我明显有好感,总是有事没事地找我,我明白他的意思,在闲聊中就告诉了我家的情况。我以为他会像其他人一样退却,但他没有,而是一如既往地地跟我联系,每次得知我要带妈妈上医院,都会主动提出用车送。 一来二往,我们好上了。他说是被我的孝心感动,也愿意跟我一起照顾我妈,但交往一段时间以后,他到我家,发现我妈很敏感,可能意识到我妈不好伺候,就试图说服我把妈妈送到养老院,说找一个好的养老院,我妈去了不会遭罪的。我们隔两天去看一次就可以。为这事,我们起了争执,我说在交往之初,就提出了把妈妈带在身边照顾是我跟异性交往的前提,现在他却改变了主意,我怪他不守信用。 他很委屈,说把我妈妈送到养老院对大家都好,说我不能把一辈子的幸福都毁在陪伴妈妈身上。他说他很爱我,希望能给我幸福。 可他给我的幸福里面没有妈妈的份。我无法接受这样自私的爱情。 我太了解我妈妈了,我的温情陪伴是她活下去的唯一理由。如果我真的把她送到养老院,她肯定会认为我在嫌弃她,她会伤心死的。无论如何,我不忍心为了自己的个人婚姻生活不要妈妈。没有了爸爸,我不能再没有妈妈。我也知道,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我终究有一天无法阻止妈妈的离去,但现在只要她还有一口气,我决不能不管她。 尽管我从内心里也很喜欢这位男同事,但我清楚地知道,他以后并不能接受长期跟一位瘫痪的父母娘生活在一起。于是,我忍着内心的痛苦,很理智地提出了分手。 从此,我对恋爱、婚姻已不再做幻想,我下定决心就这样平静地陪着妈妈过一辈子。我只希望,用我的陪伴给妈妈多些温暖,以减轻她肉体的痛苦,让她能多体会一点人间的快乐。只是面对身体一天天衰弱的妈妈,我真的好害怕她有一天会离开我!有时候,夜晚睡不着的时候,想起这些,就好无力又无助。 题后记: 这是我一位新来的同事真实的故事,她愿意说起自己的事,是因为我几次热心地要为她介绍对象。因为她性格温婉,长相甜美,课也上得好,说实话,我很喜欢她,看到她还没结婚,就想当月老,结果她说自己不准备恋爱结婚了,她要陪妈妈。 说实在的,听到她的故事,我既感动又难过。感动的是她一份拳拳的孝心,难过的是她年纪轻轻的,就要独自承担这么沉重的生活压力。在父母渐渐老去的路上,谁都会经历为父母养老送终这一沉重的人生课题,这是为人子女不容推卸的责任,只是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年轻人,当父母生老病死不可避免地降临时,他们身上的负担和责任真的不轻。 随着母亲慢慢老去,不准备结婚的悦悦,独自一人为瘫痪的母亲养老送终,她今后要面对的困难只会比以前更多。作为同事,我能做的也只是告诉她,需要的时候,说一声,能帮的一定会帮一把。只希望这样的好女孩,以后能幸福。
有后续。事情被揭发之后他也受到处分,现在已经停职。
1、王国平2、陈丹宇陈 丹宇:男,1964年9月生,获理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和博士,现任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研究生处处长、学科建 设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创新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及高教管理研究,承担和主持了国家软科学基金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哲社规划重点课题,省自科基 金项目;在核心期刊发表了二十多篇论文。现兼为浙江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国际经济贸易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新型城市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杭州市哲学社 会科学学科评审专家;杭州市绩效评估专家;曾获得浙江省高等学校现代教学技能比赛优秀奖,浙江省第十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曾获得杭 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3、康胜 康胜:男,1957 年3月出生,籍贯,甘肃临洮。杭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学会理事,浙江省金融 工程学会理事等。长期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讲授制度经济学、经济学说史、经济体制比较、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经济学经典著作导读 等本科及研究生主干课程;曾荣获浙江省“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浙江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杭州师范大学“教学十佳”、“学生最喜爱的老师”等多项荣誉称 号。在《学术月刊》、《农业经济问题》、《中国软科学》等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多项,论文曾获省、市级学术 优秀成果奖励二、三等奖项。主要研究领域:城市经济,文化创意产业。4、张卫良张卫良:男,历史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城市学研究所所长、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南京大学世界史博士学位。先后赴英国东英格利亚大学、美国肯恩大学、英国莱斯特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埃克斯普罗旺斯政治学院等做访问学者。开设过的主要课程有:城市学理论、城市史、世界史、现代化专题等。主持的科研课题包括:《伦敦贫民窟历史变迁研究》(12BSS025),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英国原工业化研究》(N03LS11),浙江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外大城市的“治堵政策及其启示”》(2011CSZX04)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重点课题。主要科研成果包括:主编《“城市的世界”:现代城市及其问题》,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年、主编《城市生活品质与文化:以杭州为例》,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年、专著《现代工业的起源:英国原工业与工业化》(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获得2011年浙江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专著《英国社会商业化的历史进程,1500-175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获2005年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专著《西欧原工业化的兴起》(合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获浙江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译著《大众科学的文化意义:19世纪英国颅相学及其认同组织》(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论文《城市社区文化:以杭州东平巷社区为例》载《城市学学刊》(台湾),2013年第4卷第1期、论文《大学城:文化建设与区域社会发展――以杭州大学城与仓前镇为例》载《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5期、《现代都市的路径:伦敦基础设施的改造及其意义》载《“城市的世界”:现代城市及其问题》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年、论 文《“交通革命”:伦敦现代城市交通体系的发展》载《史学月刊》2009年第5期、论文《“神话”解构与历史重构:欧亚经济的大分流》载《清华大学学报》 2008年第5期论文《“商业社会”:英国近代早期的一种新观念》载《浙江学刊》2008年第3期、论文《维多利亚晚期英国宗教的世俗化》载《世界历史》 2007年第1期、论文《对马克思“资本主义”概念的再认识》载《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4期、论文《20世纪西方社会关于“消费社会”的讨论》载 《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论文《英国原工业化地区的形成》载《史学月刊》,2004年第4期、论文《英国工业革命问题述评》载《现代化研究》第2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5、张学东张 学东:全国优秀教师,1984年从宁夏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从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2002年从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获理 学博士学位,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2000年9月评聘为教授,2010年1月被聘为二级教授,曾任合肥工业大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兼职博士生 导师。现任杭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院党委副书记,硕士生导师,二级教授,杭州市属高校第三批市级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负责人,兼任中华全 国青年联合会社会科学工作者联谊会会员,中国人民银行政策委员会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专家咨 询委员会委员,杭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多 年来,主要从事金融学、金融工程、风险管理、财政金融管理、互联网金融、投融资管理、企业管理咨询等研究,先后主持或参加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部级 科研项目9项。目前,主持、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各1项。已在《ManagementScienceandEngineering》、 《AdvancesinArtificialIntelligence》、《科学学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工程数学学报》、《计算数学》 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股价指数期货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部。近年来,先后荣获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著作一等奖、 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论文一等奖、省部级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各1项,获省部级社科成果论文二等奖、省部级人文社科成 果奖论文类三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各1项。先后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曾任省部级精品课程《证券 投资学》负责人,省部级金融学特色优势专业建设点负责人,省部级金融学教学团队负责人,省部级应用经济学重点学科负责人,省部级高等学校经济管理实验示范 中心负责人;先后荣获省部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省部级优秀教师、省部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6、方湖柳 方湖柳:女,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现任杭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近年主要致力于农村土地资源管理、农村发展 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等专业期刊发表四十余篇论文,出版专著二部。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浙江省哲社规划项目十 余项,多次获得浙江省社联、浙江省教育厅优秀成果奖等奖励。7、张建春张 建春:教授,博士。杭师大经管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杭州市新世纪“131”人才(第3层次)。主要从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经济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 理等教学与科研。代表著作与教材有三部,《旅游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生态旅游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生态环境保 护与旅游资源开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在《经济地理 》、《人文地理》、《生态学报》、《地理研究》、《南京大学学报》、《水土保持学报》、《中国地理科学》等杂志发表文章30多篇;近年发表文章有:张建 春,王小梦.《浙江省残疾人旅游需求分析及其旅游权益保障》,《经济生活文摘》(2012年4月(下),第96页。)。张建春《“世界休闲博览会”与杭州 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创业家》,(2011年,第01期:第284—285页)。杭州旅游综合体建设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国科技纵横》(2010年)。主持国家、省、市旅游管理专业课题10多项。主要有:主持完成2006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生态旅游研究”(06CGGL19YBG)一项; 主持完成2009年浙江省社科联课题:“杭州市旅游综合体建设与城市发展研究”(2009B34)一项。主持2010年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世 界休闲博览会”与杭州区域经济发展研究”(B10YJ06)。3/6。参与完成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扩大浙江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重点、难点和对策研究”( 09CGYD050YB)一项。主持浙江省旅游局立项“浙江省残疾人旅游需求分析及其旅游权益保障”,(2011年)。主持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旅游 目的地碳源碳汇测算与碳中和风景区建设”(2012年立项)。8、彭伟斌彭 伟斌,男,副教授,1973年2月出生,湖南省岳阳市人。湖南师范大学经济学硕士,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博士研究生。曾担任杭州师范大学经济系副主任,电 子商务系主任、实验室主任等职,现任杭州师范大学性别发展与健康促进研究中心副主任,人口研究所副所长,2012年任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人口城市化、 人口政策学、电子商务与创业管理。主讲过《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ERP企业沙盘实训》等课程。自1999年以来,在《消费经济》、《中国软科 学》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出版《产业经济学案例》、《低碳城市》等著作5部;主持或参与完成《杭州五县(市)农村城镇化发展研究》、《江 干区丁桥镇人口集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等横向研究项目近10项;主持和参与国家级及省市级各类纵向研究课题10余项;2008年被评委杭州市优秀教 师,2012年被评为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现为杭州市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创立企业2家,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省级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一等奖、特等奖等 奖项10余项。9、赵奉军赵奉军:男,1974年--,经济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住房政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南京大学不动产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学与房地产经济、中国经济增长。在《经济学动态》《财贸经济》、《中国土地科学》、《改革》、《世界经济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 管理》、《经济管理》等高水平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教育部规划课题等多项。10、张恒义张恒义:讲师,1982年12月出生,河南叶县人。2005年8月开始在浙江大学土地管理系(土地科学与不动产研究中心)攻读研究生,并于2011年6月 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领域为土地经济、生态经济与区域规划,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地方委托课题的研究,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地区耕地多功能保护价值评价与效益核算》。2011 年7月进入杭州师范大学经济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2013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承担本科教学课程:《中级微观经济学》、《不动产估价理论与方法》、 《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并承担研究生课程:《土地资源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专题》和《土地经济理论进展》等。主要研究兴趣为土地经济与政 策、城镇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目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1项,主持完成“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一项。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一 级学术期刊论文4篇。
郭彦努,女,本硕皆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曾在德国斯图加特造型艺术学院交流学习一年时间。
通过郭彦努硕士之前的个人简历,大家可以发现她是一个十分优秀的人才,绝对算得上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这次郭彦努涉嫌论文造假事件,是来自她在南京艺术学院读博的博士论文。该论文正文部分只有181页,但是已经查到的抄袭涉及页数已达到81页。且很多抄袭内容都是来源于网络文,因此在论文语句上存在很多的口水文和病句。
郭彦努论文造假事件爆出后,震惊全网,无算网友在网声讨,且要求有关部门进行严惩。
但是很长一段时间网上都没有爆出对郭彦努的惩罚,让网友们苦等了一段时间。
最近,杭州师范大学发出通报:“决定给予郭彦努记过处分,调离教学科研岗;取消职称晋升资格以及各类评优评先资格3年;同时提请上级有关部门撤销郭彦努高层次人才资格”
南京艺术学院也正式在网上发表声明,撤销郭彦努博士学位公告。
近年,网上频发爆出学术论文造假事件,我相信郭彦努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中国硕博人才的学术造假频发,跟国内大学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扩招有很大关系。
硕博的大量扩张固然会降低学生的招生标准,这样就会有许多能力得到原来硕博招收门槛要求的人“混进”中国的高端人才培养队伍。这些人往往都是学术论文造假的“主力军”,他们读研究生根本不是为了中国的科研事业而奋斗,只是来这里混学历,以后出入社会好找工作。
但是随着中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断细致化,以后读研究生混日子的生活将会不复存在。
第一,生活成本和工作压力太大现在的社会不像过去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在外面负责付出劳动来赚取生活费,女人在家打扫得干干净净把饭菜做好就行,现在的分工根本没有这么明确了。男女都是要在外面工作的,男人也不再是唯一的劳动力,并且现在的生活成本太高了,衣食住行样样都要花钱,这时候可能会有人说:“我爸妈他们老一辈不也是这么过来的吗?也没见我妈当初要求那么高,想当初我爸追我妈就请她喝了一瓶汽水。”有这种想法的男生该去为智商充点钱了,现在跟以前能比吗?以前的房子一万块钱一套,现在一万你能买房子吗?况且人与人都是有攀比之心,以前经济不发达大家都是这么过的,没有哪一个过的特别好,但是现在呢?身边的小姐妹们各个用着香奶奶,我用的国产香妈妈,想想都悲伤逆流成河。第二,女生缺乏奋斗心,寄希望与男生女生的天性就想过着被人照顾舒适的生活,所以更想被人照顾而不是自己去奋斗,为什么说有很多女生说要找一个富二代的男朋友,却很少男生会说我要找个富二代女朋友,原因就在于此。说到这里,会不会有男生的心中也有想被包养的想法?所以说女生在面对各种生活压力的时候更希望依靠经济和物质来减轻她的压力,自然有良好经济的男生就成了女生们的首选了。当一个女生选择物质追求的时候自然就减少了对爱情的要求,更愿意舍弃爱情来选择物质,所以会让很多男生觉得女生特别地物质。都说男人像狗,女人像猫,狗只要认定了主人就会选择忠诚,而猫谁对她好就跟谁走了。女生对爱情的忠诚度其实是不如男生,很多女生口口声声说我要选择爱情,其实就是想找一个经济能力又好又非常爱她对她忠贞不渝的男人。第三,还有一种就是被鸡汤文洗脑纯粹跟风的脑残女生如今,各种鸡汤文犹如泛滥的洪水一般侵蚀着女生的头脑,不管是咪蒙式,“女孩们不要过将就的生活”、以及十点读书式“为什么要找一个门当户对的爱情呢?”等等这些鸡汤文,教女生一边追求真挚的爱情又要一边选择物质,今天教女生嫁给爱情,明天教女生嫁给物质,导致现在的女生既想要物质又想要爱情,完全没有了自己的爱情观,有的只是被洗脑的爱情观。总之,这种鸡汤文让女生明白了爱情没有钱不行,但是我赚不来钱,我就要去找一个非常有钱的来养我,现在的女生确实对爱情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既想要真正的爱情又想要爱情保障。其实情侣之间是相互吸引的,你是什么样子,吸引过来的人就是什么样子,其实我觉得依靠别人的物质保障还不如提升自己,为自己获取物
2015年8月,27岁的她婉拒了导师的热情挽留,毅然选择回国,全职入职浙江大学工作,成为了浙江大学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华罗庚,陈景润,赵徽
适当的利益化是可以的!比如说是因为利益发展而出的爱情,最后却超越出利益,这种还是可取的!
我国城镇失业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一、我国城镇失业的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镇的失业问题也日益凸现。失业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由1991年的352.2万,增长到2004年底的827万。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其他部门共同发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显示,2006年,失业人员将达到840万人。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员曾燕波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另外目前的失业率统计中也没有包括500万下岗职工,因为下岗职工尽管没有工作、没有收入,但他还是企业的人,没有和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如果以后“下岗”和“失业”完全实现并轨,两部分人就将合并计算,那么我们的失业率的数字就将更高。”目前,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二、我国城镇失业问题的成因(一)总量性原因我国劳动力总量长期供大于求,是我国失业存在的基本原因。由于过去我国人口政策的失误,使我国新增人口总量日益膨胀,随之劳动人口比重也在不断提高。上世纪70年代后期加大了计划生育力度后,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步下降,但由于人口惯性作用,庞大的人口基数使我国的人口净增量和劳动力供给增量绝对数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而且,人口总量性原因导致我国的失业问题短期内不会有较大改观。(二)劳动力素质原因我国劳动力数量众多,但整体素质不高,劳动者技能与工作岗位所需技能不对称现象日渐显著,许多新兴行业、新兴工种人才紧缺,这种状况在国有企业失业人员再就业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造成我国劳动力素质低下的根源在于教育投入不足。(三)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必然不断地进行调整。首先,从产业结构的调整来看,当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时,一定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新的支柱产业不断涌现,老的产业不断被淘汰。其次,从所有制结构来看,伴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总量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就业岗位就要从国有企业向非国有企业转移。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但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强。那么非国有经济就必须参与进来,但是一部分处于劳动年龄的人,由于就业观念作怪不愿进入非国有企业,从而为失业者。(四)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器排斥工人”历来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现象。实际上,在社会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排斥工人”的现象无时不存在着,因为社会主义经济是现代化大生产经济,努力提高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等资本吸纳的话劳动数量明显减少,这样,在新增投资没有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资本总额给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不会增加,反而减少,失业人数的增加就不可避免了。此外,技术进步还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引发失业人口的生成。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新的产业部门迅速兴起,一些旧的产业部门逐渐被淘汰,被淘汰的产业部门游离出大量劳动力,而那些新的产业部门则需大量劳动力就业,由于技术素质要求的不同,游离出来的劳动力又不能完全甚至大部分进入新的产业部门。同时,保留下来的传统产业部门,由于技术装备更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也必然会有一部分职工失业。并且科学技术进步越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也越快,含有传统旧技术的企业与部门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就越差,排斥和失业的人数就越多。(五)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我国目前尽管仍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但市场经济的周期性变化已开始出现。在经济扩张阶段,我国的就业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其原因是由于投资的带动,市场需求旺盛,企业生产充足,不仅使企业隐蔽失业减少,而且往往还可以扩招一些正式和临时的工人。同时随着投资增长,建筑业需要从农村招收大量的建筑工工人,从而也减少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但是,在经济紧缩阶段,投资下降,市场需求疲软,导致企业产品积压,正式工人下岗,大量从农村招来的临时工和建筑工人又纷纷回到农村,此时,隐性和显性的失业都会增加,再加上我国已加入WTO,国外企业的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冲击会加大,这就更加大了我国就业的压力,导致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六)就业观念的影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长期实行的是“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导致一部分失业人员观念陈旧,影响了他们的再就业。比如,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等、靠、要”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认为只有政府安置才算就业,这就导致一些失业人员自谋职业的主动性不强,宁愿靠国家、企业拨付的基本生活费勉强度日,也不愿积极参与就业市场竞争。再比如,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铁饭碗制度”造就了一大批“铁饭碗观念”的职工。这种“铁饭碗观念”,反映在就业领域上,存在“重国有、轻集体、厌个体”的思维定势,认为只有到国有经济单位工作才算就业,这就导致一些失业人员不愿到私营、个体等非国有经济单位工作,自愿失业;表现在就业形式上,认为只有从事长期稳定的工作才算就业,因而不愿从事一些新的就业形式,如临时工、非全日制工、小时工等。综上所述,我国失业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有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目前体制改革引发的分流、下岗问题,也有产业结构调整下的结构性失业,还有我国人口原因引起的新就业问题等等。对失业原因的多方面、多层次认识,有助于我们根据产生失业的不同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更好地解决失业问题。三、治理我国城镇失业问题的政策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转变择业观念,是治理失业问题的思想基础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择业观,严重影响了失业问题的解决。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尽快帮助失业人员认识形势,面对现实,而不要怨天尤人,悲观失望,帮助失业人员提高思想认识,这是治理失业问题的思想基础。第一,要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是不可避免的,失业具有必然性和长期性。所有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存在失业现象,只是失业率有高有低,我国正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然也不例外。第二,要认识到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特征就是“流动”,要学会在流动中寻找机会。这样可以激发劳动者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失业未必是坏事,而是提供了重新创业的机会。第三,要认识到劳动力过剩是相对的,就业机会是永存的。当前的就业问题,既有总量问题,也有结构问题,还有许多新的就业领域有待进一步开拓。失业人员择业,关键是要转变观念,打开思路,放开眼界。要逐渐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风险观念、劳动光荣的观念;要不卑不亢、不等不靠,不挑不拣,只要努力学习,积极进取,迅速提高自身素质,就一定能够闯出一片就业的新天地。2.大力发展教育和培训,尤其是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术水平。当前,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反失业措施中的重要一项;从以上的分析也可以看到,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也是我国失业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技术进步造成的结构性失业在我国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术水平,对于减少失业人口特别是技术进步造成的结构性失业人口的存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了使我国的职业培训更加有效,我们需要建立一种体系完备、运作规范高效的新型培训制度。首先,我们应该树立起终身教育观念,制定职业培训的长期规划,并以法律法规形式给予相应的制度保证,使职工培训经常化、制度化。其次,根据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现阶段的重点应放在劳动预备制的建立完善以及再就业培训的发展上。国内外实践表明,再就业培训是一种积极的劳动市场政策,能有效解决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而且,这要比单纯向失业人员发放失业救济金和生活补助等措施积极得多。因此,国家应该从失业救济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失业人员的就业转岗培训,使失业救济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第三,积极开辟培训资金的筹措渠道,增加人力投资,扩大职业培训范围,在资金上保证培训的长期化和制度化。3.保持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并把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协调起来从理论上讲,在技术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一定的劳动力投入与相应的资本结合,推动经济按一定的速度增长;反过来,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投入,即创造一定的就业机会。一般说来,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一方面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呈现出就业增长下降趋势,呈现出“有增长,无就业”的特点。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吸纳能力在下降,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扩大,其作用越来越有限。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对就业增加的作用,还必须注重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协调起来。从现阶段来看,模式的选择优于速度的选择,只有在适当的经济增长模式下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良性循环。根据我国的“比较优势”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决定了我国应该选择创造就业的增长模式。因此,根据我国国情,我们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生产,包括发展中小企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制定促进其发展的有关政策,并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市场,积极吸引外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鼓励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狠抓资源利用效率,用有限的资源吸收更多的劳动,创造更大的产出。4.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增加就业岗位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面临的深层矛盾和问题。它不仅是制约经济增长、国有企业效益下滑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产生大量失业人员的重要原因。因此,要为失业人员创造良好的再就业环境,必须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争取在结构调整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从所有制结构来讲,要采取积极鼓励的政策,扶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高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其次,从产业结构上讲,在调整、改造加工产业,推进基础产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各国的经验看,在第三产业中,社区和个人服务业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领域,发达国家目前的这个比重一般在40%—50%,而在我国第三产业中,目前社区和个人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只占20%左右,发展的潜力还相当大。第三,从企业结构上讲,要在深化国有大型企业改革、造就一批具有强大市场竞争能力的企业集团的同时,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利于我国就业问题的解决。5.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劳动力市场越规范,越透明,交流越活跃,越有利于各种劳动力参与公开、公平和有序的竞争,有利于调节劳动供求,促进劳动就业。我国当前劳动力市场还很不健全,政府必须加大力度清除那些分割市场阻碍要素流动的过度干预,创造一种面向全体城乡人员和劳动力的平等竞争的劳动市场,这样的市场既可为失业人员创造平等竞争的求职机会,又对下岗职工形成就业竞争的外部压力,迫使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积极面向市场自谋职业;同时也为用人单位择优聘用人才创造条件,有利于创造劳动需求。建设劳动力市场,要加强和完善职业介绍服务网络,加强职业指导和转业转岗培训,减少因信息不畅而造成的再就业困难。中等以上城市要加快实现市级劳动力供求信息计算机联网,并积极推动区域内、区域间乃至全国统一信息网络的建设,提高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效率。
面临空前就业压力 劳动力供需矛盾如何缓解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长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低工资、高就业政策,表面上人人有活儿干,实际上大量的过剩劳动力以隐性失业形式存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转换,隐性失业逐步显性化,进入上世纪90年代,失业压力明显加大。1992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2002年达到4%,2003年上升到4.3%,2004年预期失业率为4.7%。失业率的不断攀升,使我国面临空前的就业压力。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不仅意味着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会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痛苦,产生多方面的消极影响,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西方经济学中,失业率被称作“痛苦指数”。需要指出的是,用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来衡量,我国目前的失业率并不算高,可为什么说我国就业压力巨大呢?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弄清我国失业率的特定内涵。首先,我国政府向社会公布的失业率,是城镇登记失业率。既然是“城镇” 失业率,就不反映农村的失业问题,就是说它只反映我国一部分失业问题,而西方国家公布的失业率是既包括城镇又包括农村的全社会失业率;所谓“登记”失业,是指非农业户口,在一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要求就业而无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如果无业,但没登记,就统计不进去。西方国家公布的失业率是调查失业率,而调查失业率的真实性高于登记失业率。其次,我国失业统计的年龄上限过低。我国规定,失业登记的年龄范围是男16~50岁,女16~45岁,而职工退休年龄规定为男60岁,女55岁。国外通常对失业者只规定年龄下限,退休以后继续寻找工作但找不到工作的,仍计算为失业人口。再次,我国把下岗与失业区分开来,下岗不算失业,下岗人员不进入失业统计,而2003年我国下岗人数达600多万人。?中国的失业率到底多高?中社科院劳动就业专家冯兰瑞教授?2003中国失业率接近30%?记者(以下简称记)您的那个中国失业率27·78%的数字已经够吓人的了。你提出的中国第三次失业高峰目前过去了吗?冯兰瑞(以下简称冯):当前中国的第三次失业高峰并没有过去。我指的是公开失业、隐性失业和农民失业。我现在说不出这方面的具体的数字,2001、2002这两年达到了失业的最高峰。记:十六大说,现在中国就业情况已经非常好了,有一千多万的下岗职工重新上岗了,而且,统计局的城镇登记失业率4%。冯:我的那篇文章你看过吗。我说城镇登记失业率是不科学的,不全面的,第一个,它把农村抛开了,光搞城镇;第二,只统计去登记的失业人员,没有去登记的没有,没有合同单位的不算,去登记的只有很少数的那么几个人。有的人失业后不一定去登记,甚至有人都不知道到那里去登记,这是劳动保障体制不健全所造成的。实事是,2002年虽然有1000多万失业者重新找到了工作,但失业者却比就业者多得多,同时,还新增加了许多劳动力,比如中等、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和年龄达到十八岁者,农村中失去土地的劳动力。我们经常看到国家媒体上发表这方面的文章,但是,我国的准确失业率都不是很清楚。记: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不是失业率也要相对的高一些呢?冯:这种说法也是不科学。记:您认为现在比第三次失业高峰时的27·78%还高,有这方面的依据吗?冯:当然有根据。没有任何材料证明中国第三次失业高峰过去了。当前中国的失业率缺少一个公正的、客观的和科学的评价。现在我还不能得到这方面的准确数字,可能很少人能拿不到这个数字。城市的隐性失业率,大量农民的失业率都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记:能否达到30%?你说的比从前预测的还要高,是不是接近了30%。冯:我的统计方法是包括公开和隐性失业。现在有的地方下岗安置办还没撤,下岗办准备搞三年的,现在已经五年了。??中国经济减速论?2003-9-2??? 中国城市失业人数急剧增加将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增长。中国劳动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根据对国内学者和官员的问卷调查,认为我国城镇实际失业率达到7%,近两年有增加的趋势。其中,官员的估计较低(接近6%),学者的估计较高(高于8%);而中国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估计2001年的真实失业率会突破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根据抽样调查并综合有关数据推算,90年代中期以来,城镇真实失业率在10%以上,其中1997年和1998年的真实失业率达13%至15%。??? 美国卡托研究所的中国问题专家多恩估计,到2002年底,中国城市和农村的总失业率可能达到10%,失业人数在3000万至4000万之间。其中,农村的失业率在10%至15%之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程晓农博士估计,中国城市的实际失业率达到20%,失业人数约有4000万至5000万人,他认为,我国内地中小城市的失业率都在30%以上。??中国失业率的统计口径及一点观点??? 从比较粗糙的角度来看,中国城镇失业率的计算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没有将农村纳入,因为农村中存在巨大的隐性失业,所以中国的估算很大的低估了。??? 2、仅考虑有城市户口,没有将广大在城市中工作而没有户口的流动人口统计进来,这样就很大的高估了????3、没有将各国有企业中名义上没有工作而实际上失业的下岗职工统计进来,这样就低估了,在中国的统计数据中下岗均未包括在失业部分之中(其实我觉得这样统计比较讽刺,下岗和失业有什么区别嘛?)??? 以上三点是与西方不同之处??? 4、没有将自我雇佣、家庭劳动者、地下劳动者和临时工作(part time job, not temporarily)这一部分包括进来,这样就高估了。??? 第四点在西方的统计中也没有包括进来,但是考虑到中国处于转型期间,所以这一部分在比率上可能大大高于西方市场经济,??? 目前中国对第四部分没有一个直接的统计数据,而是首先估算中国的地下经济和家庭经济的规模,然后再估算可能的雇佣比例,但是这样通过几次反复的估算是否还具有准确性,我表示很怀疑!??? 我个人对目前中国的失业状况的观点是:从整体上说,中国的就业率应该是远远高过OECD国家,虽然在很多方面低估了中国的失业率,但是同时在很多方面也高估了中国的失业率,而且所谓的就业弹性降低,我个人认为,在受到巨大的技术冲击时,结构性调整时不可避免的,但是中国在经历过二十多年的渐进性改革之后,中国调整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越来越好,gdp对就业的拉动效应是就业增长的基础和主要动力。??? 所谓中国的就业问题我认为主要是在三个方面:??? 第一:为什么中国的失业率稍稍上升,社会的敏感度迅速提供呢?不是失业机制的作用,而是社会保障政策的滞后,毫无疑问,与oecd国家相比,中国的就业率还是属于一种良性循环过程。??? 第二:统计工作的滞后,本来中国的统计工作刚刚起步,而这时正是中国就业结构性调整非常动荡的时期,这样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所以在没有确实数据的前提下,各种各样的,好的坏的,失业率都计算出来了??? 第三:中国的失业问题不是属于失业率高,至少重点不在于失业率高,而在于失业持续期间太长,其实很多人已经属于dropout的部分了,而正是这一部分是中国目前最头痛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福利保障系统的完善,一种是active labor policy,作为一个只有二十多年市场经验的国家,这是一个强大的挑战,美国的失业率比中国高多了,但是他的失业率主要体现在短期失业上面,美国每个月能够处理500万个失业再重新就业,这样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效率就远远低于美国,这才是问题所在。澳大利亚中国新移民 平均失业率百分之五点九? 2003-10-16????澳大利亚联邦统计局发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最近由亚洲抵境的新移民在澳就业情况严峻,来自中国的新移民的失业率高达百分之十五点八。 ??? 澳大利亚联邦统计局称,所谓最近抵境者,乃指由一九九六年以来到达澳大利亚的新移民。据部分移民社区反映,这部分人寻找工作较其他人更为困难。 ??? 这项关于新移民就业情况的最新统计数字反映,澳大利亚新移民的平均失业率为百分之五点九,总体上要比澳大利亚本土出生的人的失业率百分之五点五要高。 ??? 不过,来自不同国家的移民的失业率相差很大。其中失业率最高的是来自北非和中东的移民,失业率达百分之三十。失业率最低的是来自英国和爱尔兰的移民,失业率为百分之三点四。 ??? 来自北亚的新移民失业率为百分之十三点八,而就业参与率最低的是来自东北亚的新移民。?移民不足5年 失业率达30% ??? 会上该机构公布了一份名为“建设未来劳动力”(Building Our Future Workforce)的报告,引述了不同报告的数字。 ??? 报告指出 到加国不足5年时间的新移民,失业率较本地出生的人士高,新移民整体失业率达30%,而25至44岁主要工作年龄组别中,新移民的失业率达12.1%,本地出生同龄人士失业率为6.4%,显示此年龄组别中,新移民失业率比土生者高出近—倍。 ??? 很多移民到来前,当中有约30%在原居地是任职专业、行政及管理工作,但到来后仅有约10%可以再次担任同类工作,更有高达73%的移民,称原来的学历不被承认。新移民赚取的薪金也较土生人士为低,女性新移民的情况尤其明显。?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正发生改变,社会矛盾呈现上升趋势,社会冲突日益显性化,给改革和发展带来不和谐和不稳定因素。一个社会应该保持开放、灵活、包容的状态,通过可控制的、合法的、制度化的机制,让各种社会紧张得以释放,社会诉求得以回应,社会冲突得以消解。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寻求解决方案,设立化解社会危机的“安全阀”,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仅仅从现象来看,可以说,当前是我国各类社会矛盾比较集中的爆发期。农民失地、城市贫困、劳资纠纷、大学生就业难、群体性上访事件增多、矿难事故频繁、艾滋病发病率上升、毒品泛滥等等。在社会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已经开始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部部长丁宁宁说,这些问题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显现出来的,是市场体制改革推向纵深的结果。他强调,中央处理社会问题的方针从“两个确保”,上升到“五个统筹”,继而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缓解各类社会矛盾明确了方向。他认为,目前中国社会领域影响最大且将长期起作用的问题有三个:就业、收入差距和社会保障。就业是个人和家庭谋生的基本手段,也有利于防止个人游离于社会之外。必要的收入差距可以提高微观组织的运行效率,收入差距过大则不仅违反公平原则,而且使部分社会成员的生活陷入困境。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公正、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措施和最后一道防线。就业困难不容低估中国经济时报:我们感觉,目前就业之难几乎显现在各个行业和各类人群,连不少寒窗十余载的大学生毕业生们也求职无门。这种现象在五年前、十年前出现过吗?丁宁宁:这和改革开放初期有很大不同。就业困难是所有国家现代化过程中都难以避免的现象,中国人口增长先于工业化的国情加重了这一危机。导致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就业困难的因素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劳动适龄人口居高不下。根据测算,虽然2010年以后,我们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将会缓慢下降,但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依然很大;其次是城市化过程中,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地区寻找工作,加剧了初级劳动力市场的总量过剩;第三是高速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带来了中、高级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矛盾。这三个因素在2020年以前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至于大学生就业难,除了劳动适龄人口增加外,和教育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有直接关系。中国经济时报:应该说,保持一定的失业率是市场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形态,也有利于人才竞争,从而提高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只是我们的失业、半失业人口过多。丁宁宁:就业是工业文明出现以来,困扰人类社会的一个历史性难题。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率下降以后,西方各国失业问题才有所缓解。在大量劳动力已经转移到第三产业的情况下,西方后工业社会依然存在大量的失业者。直到今天,就业还是西方政治家竞选中的主要话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曾经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但那是以牺牲经济效率和个人自由为代价的。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进的时候,我们应当注意到:充分就业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失业后备军的存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重要前提。近代以来的所谓工业化、现代化,本质上就是一个资本、技术不断替代劳动力的过程,是一个在物质生产领域不断减少就业的过程。我国当前面临的就业问题,要比西方世界历史上困难得多。19世纪的整个欧洲�包括俄罗斯西部�人口不到2亿人。我们改革开放初期,人口已经超过了10亿。虽然经济保持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每年都增加几百万个工作岗位;却仍然无法满足城市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需要。加之包产到户以后,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其结果是:劳动力市场的总量过剩与结构矛盾并存。近期内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就业促进政策,也无法实现西方经济学意义上的充分就业。中国经济时报:依您的分析,解决就业困难,目前能做些什么?丁宁宁:除了进一步扫除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障碍,增加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透明度,加快全国就业服务中心的信息联网,为失业人员提供免费的再就业培训服务外,还应当把政策着力点放在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上。可以将普及义务教育作为长期性的就业促进政策,同时鼓励已就业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鉴于失业问题将会长期存在,失业保险制度在经济上的困难会越来越大,建议把“雇主赔偿+社会救助”作为今后处理失业问题的基本政策出发点。以保证失业者家庭的基本生活,使其不要对未来失去信心和希望。收入差距扩大威胁社会稳定中国经济时报:“弱势群体”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新名词,它与“精英阶层”相对应,这两类人群不单是社会地位、政治权利、话语权不同,关键是持有的财富有着天壤之别。多数学者认为,目前我国收入差距拉大是不争的事实。您认为,这一趋势还会愈演愈烈吗?丁宁宁:在目前的体制框架下,收入差距还会继续扩大,而且可能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威胁。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客观上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因此,不能简单地根据基尼系数超过了0.4就认为社会不稳定了。但是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内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原有的人口流动障碍的不断消除,大量的失业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加之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过低,收入差距扩大对社会稳定的威胁,逐渐成为各级政府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初的80年代,拉开收入差距是提高微观经济效率的重要措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推行工资加奖金的物质刺激政策。但由于社会上的绝大多数成员或多或少地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当时的收入差距扩大并没有影响社会的稳定。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格局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分配领域的两头,即与官员腐败相联系的非法高收入问题,以及城市和农村中低收入群体的赤贫化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的公民权利和民主意识大大提高。腐败官员及其同伙的非法高收入,动摇了群众对党的信任,威胁到政府的执政能力。因此,必须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堵塞各类非法收入的渠道,坚决打击官员中的腐败行为。同时鼓励高收入者扩大投资和捐助社会公益事业,并对其消费行为进行必要的引导。底层民众的生存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基础的稳定。近年来相当一部分底层群众的收入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政府对此是不能掉以轻心的。因此,在目前“两个确保”的基础上,必须尽快将城市低收入阶层纳入社会救助体系。包括失去收入来源的下岗失业人员、滞留城市的农民工等。此外,过去农村的“五保户”政策,要逐渐转变为政府出资的、规范化的社会救助制度。政府要承担社保的经济责任中国经济时报:解决两极分化的可行办法是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丁宁宁:社会保障是改革开放中首先进入政府视野的社会问题。但我们在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中不仅忽视了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居民;城市户籍人口也只覆盖了不到一半,且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之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农村“包产到户”以后,随着集体经济的衰落,农村原有的保障体系迅速瓦解。财政“分灶吃饭”以后,社会统筹变成了地方统筹,落后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很快陷入了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仅仅根据80年代西方经济学界的一些设想,来设计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目标,只能使上述局面进一步恶化。那种过分强调以缴费为基础的社会保险方式,恰恰把最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排斥在外;在强制性的基本�养老、医疗�保险中引入个人账户,不仅削弱了必要的“社会共济”,也混淆了政府和个人的责任。中国经济时报:怎样建立一个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丁宁宁: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体制,一般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政府财政出钱的社会救助(福利政策)、以缴费为基础的强制性社会保险(基本保险)、享受政府优惠政策的自愿补充保险。最后一部分�补充保险�可以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中间部分�基本保险�是基于市场原则,政府强制执行。第一部分�福利政策�则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在失业率居高不下,收入差距难以缩小的情况下,改革的首要问题,是政府要承担,而不是推卸自己在社会保障问题上的经济责任。我认为,政府可做的是,在“两个确保”的基础上,将失业保险与社会救助并轨,建立以政府税收为基础的、覆盖城乡绝大多数居民的社会救助制度。在加强城乡疾病防疫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以政府财政为依托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及医疗救助体系。在政府承担已退休人员社会保障责任的基础上,降低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率,把覆盖面扩大到城市所有的工薪收入者。政府出台税务优惠措施,鼓励工薪收入者参与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可以把过去试点中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转为补充养老保险账户。在所有雇用临时工的单位推行强制性的工伤保险。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任何一个突发事件,都有可能把潜在的社会矛盾引发出来,威胁整个社会的安定。各级政府固然需要建立起自己的危机处理机制,但更重要的是加强调查研究,及早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所谓建立危机处理机制,并不是要重新设立一个什么应急事件委员会之类的政府临时机构,而是要明确突发事件情况下,各个政府机构之间的分工、责任和工作程序,以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和对经济、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讲,政府面对突发事件的危机处理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常设机构官员的素质和工作效率。二战以后,西方国家之所以没有发生大的社会危机,是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增加了每一个公民的归属感。在恢复社会信用和增加公民归属感问题上,老年人要比年轻一代有更大的影响力。因此,决不能为了减轻现政府的财政负担,而拒绝兑现以前政府的社会保障承诺。否则就会付出政府信誉降低的代价。近年来各地区拖欠退休干部、职工医疗费的问题,已经引发了职工对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不满,降低了民众对各级政府的信任。今后不管社会保障制度如何改革,都应当保证已退休人员原来享有的待遇水平不降低。这是老百姓对新制度建立信心的基础。中国经济时报:在您看来,社会的稳定除了取决于政府面对突发事件的危机处理能力,还有哪些因素?丁宁宁:长远来看,社会的稳定取决于各阶层之间流动机制的畅通。中国历史上之所以能够维持较长时间的稳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育观念上的平等和“宰相出于青衣”的制度设计。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虽然户籍制度隔离了城乡居民,但招工、考大学、当兵提干,还是给农村青年开放了一条进城的路。市场经济本来是强调“机会均等”的,但近年来城市中小学对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歧视,以及大学以改革的名义大幅度提高学费,则断了农村贫困家庭子女的大学梦,堵塞了正常的社会流动渠道。此类错误政策应当及时纠正。我们的社会政策应当顺应历史潮流,不要让底层民众丧失改变其子女社会地位的希望。(记者柏晶伟) 中国经济时报 在西方经济学里,“需求”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购买愿望,二是购买能力,缺一不可。国外使用工资能买房、买车和出国旅游。除了工资高外,整个的社会保障体系很健全。而国内工资只有国外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如果必须从别的地方“来钱”,或者灰色、甚至黑色,这种扩大“内需”的方式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另外,中国目前的失业问题也是限制“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当引起严重关注。阿根廷骚乱的教训,有人认为是“偿还外债的能力不足”,有人认为是“金融体系”有问题,联系汇率制限制了比索。我认为都没有打中要害。这种骚乱的根源就是贫富问题。许多抢东西的人手里拿的是吃的食品或日常用的小商品,没有“贫困”在其中作祟是不可能的。类似的骚乱最深的根源和最直接的起因,往往都在于贫穷和分配不公。国际债务要直接影响到普通百姓头上,还有一段距离。贫困是可怕的,国家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虽然取得了较大进步,但问题还不少。据《半月谈》报道,中国目前有城市贫困人口1500万,至2001年8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仅覆盖604万人,我们还不知道这“保障”究竟是多少钱。虽然“失业救济”也能转化为“扩大内需”,但这是我国经济学家们从不喜欢考虑的问题。
2021年5月20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自此,浙江先行探路,向着共同富裕大步迈进。杭州也朝着共同富裕目标大步迈进,打造共享幸福的新天堂。共同富裕,重要的一条是群体共富,即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今年,杭州市就业援助精准帮扶计划实施5周年,帮助“一部分人”再就业成效显著,努力让共同富裕不落一人。多5年来,全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重点群体公益服务3921人次,帮助30余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超20万人;各类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321.7万个,50余万人达成就业意向;各类就业创业社保补贴惠及78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