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平行宇宙论文到那发表

平行宇宙论文到那发表

发布时间:

平行宇宙论文到那发表

平行宇宙是埃弗莱特的一种推论,源于埃弗莱特在1957年发表的博士论文,目前尚不能被证明。

我认为霍金的平行宇宙理论,是正确无误的。我们都知道,尽管目前人类的科技水平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突飞猛进,很多古人所想像不到的“神奇操作”,在我们看来轻而易举的就能办到,但是自然界尚有很多的未解之谜;

在等待我们探索和发现。现在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曾经提出过一个“平行宇宙理论”,他说,在我们所生存的“主宇宙”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平行宇宙存在,可能有“另一个我”,在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霍金作为当代成就最高的物理学家,他的发言,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小编认为很有道理。这不仅是霍金先生的看法,也是学术界许多大牛的共识。比如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天文系教授韦恩,在二零一六年,《自然科学》杂志中;

就刊登了一篇关于“平行宇宙”的论文。他说,量子力学,进一步佐证了平行宇宙的存在;人类必须认识到,我们所处的宇宙并不是孤立的。

而且,“薛定谔的猫”,这个著名的假说,也印证了“平行宇宙理论”的真实性。那个在盒子中“既生又死”的猫,可能就处在另外一个迥然不同的宇宙中;此后我们打开盒子,不论这个猫是受到了放射性物质的刺激;

还是安然无恙的活下来,都不再是我们之前装进盒子的那个猫了。别觉得荒谬,从“量子纠缠”的角度上来讲,的确是这样的。除此之外,在韦恩教授的另一次演讲中,他还认为“黑洞”,也和平行宇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黑洞的中心,可能就是神秘莫测“虫洞”。它是连接一个维度和另一个维度之间的纽带。进入黑洞,有可能,就会穿越到另一个宇宙。

2分钟了解什么是平行宇宙,平行宇宙理论是如何提出来的

如果你是初次接触者,请用Google搜索"Max Tegmark",这位MIT教授的文章会给你一个感性的认知。基本上现今流行文化中平行宇宙的概念都是发扬自他的理论。平行宇宙目前仍然是一个潜科学的概念,很难找到大量的科学文献。

宇宙论文在那里发表

刊号:CN31-1385/N 出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学》编辑部 地址:上海钦州南路71号 邮编:200235 《空间科学学报》空间科学是当代高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之一,《空间科学学报》是我国空间研究界有影响综合性刊物。所刊载的内容由以空间本身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和与空间环境有关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技术研究成果构成,报道的主要学科分支包括空间天文学、空间物理学、空间化学与地质学、空间生命科学、微动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和空间地球科学等。主要栏目有:理论研究、探测与实验、综述、研究简报,学报动态等等。 期刊分类: 双月刊 创刊年份: 1981 国内刊号: CN 11-1783/V 国际刊号: ISSN 0254-6124 邮发代号: 2-562 定价: 20元/期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 编辑单位: 《空间科学学报》编辑部 天体物理学报(英文版)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简 介: 创刊时为中文期刊,2001年改为英文刊。主要刊登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主要栏目和报道范围:“研究快报”用来报道天文观测的新结果及新理论;“特约综述”聘请国际知名天文学家就某些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评述。 期刊分类: 双月刊 创刊年份: 1981 国内刊号: CN 11-4631/P 国际刊号: ISSN 1009-9271 邮发代号: 2-187 定价: 20元/期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 编辑单位: CJAA编辑部

有书《时间简史》

说实话外文期刊,本科学历发表有写困难,可以帮你尝试下。

宇宙发展都是从黑暗走向光明。恒星中的文明以是高文明,地球文明从原始文明到初级现在是初级文明到中级文明的,过渡期,人类走向了真正的和平,才会进入中级阶段,地球变成了恒星,就进入了高级阶段

发表宇宙论文平台

发表论文的平台如下:

1.知网

这里所说的是知网,是清华大学和清华同方共同办的这个数据库。在前些年他也叫中国期刊网,由于后来有人自己建了个网站也叫中国期刊网,自己收录期刊,假李逵装真李逵。玩文字游戏,导致很多作者上当。

所以现在知网对外不称中国期刊网了,就是叫知网。从论文发表来说,知网是最权威的,最有说服力的数据库。

凡是知网收录的期刊,一定是正规的,可以放心大胆的发表的,但是最近这两年知网变得更严格,所以知网收录的期刊发表费用比较贵一些。

2.万方数据库

万方数据库,也是一个比较大的论文数据库,仅次于知网。其权威性和重要性就等于是一个弱化版的知网,但是也是比较大。

从期刊正规性来说,如果一个期刊,知网不收录,但是万方数据库收录,说明还是比较正规的,虽然不如知网收录的那么正规。但是对于一般单位来说够用。

对于大学这样的单位可能必须要求知网。而对于一些企业单位,只要万方数据库能检索到已经发表的论文,就算不错了。所以,万方数据库也是一个必须参考的标准。

3.维普网

维普网在前些年实际上假刊比较多,比较泛滥,这两年所说期刊审核严格,上面审核严格,但是维普网收录的期刊从正规性和权威性上来说,都是严重不如知网和万方数据库。

对于很多要求不高的单位,或者评一些初级职称的单位,只有维普网收录的期刊还能管点用。稍微严格一些的,就不大灵光了。

宇宙发展都是从黑暗走向光明。恒星中的文明以是高文明,地球文明从原始文明到初级现在是初级文明到中级文明的,过渡期,人类走向了真正的和平,才会进入中级阶段,地球变成了恒星,就进入了高级阶段

(1)知网系统。在知网检索期刊关键词

宇宙论文发表

是齐奥尔科夫斯基。

1903年,俄罗斯的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发表了《利用喷气工具研究宇宙空间》的论文,深入论证了喷气工具用于星际航行的可行性。

在齐奥尔科夫斯基一生中,他最感兴趣、花费精力最多、取得成就最大的领域是航天。在很小的时候,有关星际航行的问题已经开始强烈地吸引着他。他在1911年回忆说:"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我也和其他人一样,认为火箭不过是一种少有用途的玩具。

齐奥尔科夫斯基认为:要想环绕地球轨道必须克服地球引力,达到必须具备的速度,需要使用液氧和液氢作为推进剂的多级火箭。火箭的推进剂经过燃烧室燃烧之后,产生高温高压气体,经过喷管加速喷出,产生反作用力推动火箭前进。

齐奥尔科夫斯基不但提出了密封舱和空间站的设想,还设计了多级火箭、火箭推进器方案,以及在太空生存密封生态循环系统,为航天员提供食品和氧气等设想。

《利用喷气工具研究宇宙空间》

《利用喷气工具研究宇宙空间》阐明了火箭飞行理论,论述了将火箭用于星际交通的可能性,提出了液体燃料火箭的思想和原理图,并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发动机的计算。这本划时代航天史书提出了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火箭飞行速度同火箭发动机喷气速度、火箭质量、燃料质量关系的公式。

在其30多年的生涯中,HST已经进行了 140多万次观测 ,科学家依据其观测数据,撰写了 超过18000篇论文 。

它的后期目标定位于遥远的漩涡星系,并帮助绘制了暗物质的区域图。对HST图像的分析,甚至帮助科学家们获得了 2011年的诺贝尔奖 ——发现宇宙的膨胀速度正在加快。

也因此,人们如此评价HST: 当地球上有问题时,哈勃会回答 。

HST的“十大发现”

在HST其后的工作时间里,天文观测取得了巨大成功,天文学领域据此发表了大量观测、分析、研究性论文,且引用率很高。

HST拍摄了大量宇宙空间、星系和恒星的照片;在不同波段对宇宙进行了 长期观测 ;观测到距地球130亿光年的 原始星系 ,发出的光芒来自大爆炸后刚形成的宇宙早期;发现了5颗 太阳系行星 。

此外,它还在黑洞、类星体、恒星诞生与死亡、宇宙年龄、暗物质等方面的观测研究中取得了 突出成果 。

截止到2006年,HST在轨运行了15年,得到了许多激动人心的发现,拍摄了 45亿张 精美的天文照片。人们对它的发现进行了总结,评出了最重大的“十大发现”:

HST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天文学家 测定宇宙的准确年龄 。

天文学家用HST观测到仙女 星座 和其它星群中的造父变星,以确定宇宙的膨胀速度和年龄。HST将宇宙的年龄精确到 130亿至140亿年之间 。目前,最新的研究结果将宇宙年龄精确到了 137亿岁 。

HST在对 暗能量 的研究工作中扮演了 重要角色 。

暗能量是一种神秘形态的力,起到宇宙气体“踏板”的作用,加快了宇宙膨胀的速度。

HST关于超新星的资料,帮助研究者揭示这种神秘力量在宇宙中 持续存在 。

HST完成了对太阳系外一颗行星大气层化学构成的 直接测量 。

在一颗木星大小的行星大气中,它发现了钠、氢、碳和氧元素。

这一观测结果证明,HST和其它望远镜可以从一些天体的大气中进行化学构成的 采样工作 。

HST给天文学家提供了遥远的星系照片,反映了宇宙 诞生之初 的景象,为科学家进一步了解宇宙的 起源和演变 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HST拍摄了M87椭圆星系的图像,观测资料证实大多数星系的中心都具有一个 巨大的黑洞 。

1999年1月23日HST捕捉到了 伽马射线暴 的景象,这是当时纪录过的 最大规模 的一次伽马射线暴。

拍摄的图像显示,这些放射线的短暂闪光来自于遥远的星系,这些星系以非常快的速度形成众多恒星。

图像还确定了这些爆炸来源于一些 巨大星体的瓦解 。

天文学家使用HST追踪到一些类星体的“家”( 宿主星系 ),并且证明它们位于这些星系的 中心区域 。

HST拍摄到了猎户星云中的 原行星盘 ,资料证明,烤盘形状的尘埃盘围绕着年轻恒星的现象很平常。

HST拍摄到了1994年7月名为苏梅克·列维9号的 彗星断裂 成21个碎块 撞击木星 的情景,撞击所产生的蘑菇形火球冲击到了木星上空。

HST拍摄到的一组在跳跃的颜色中烁烁发光的 行星状星云 ,向人们描绘了垂死恒星的最后色彩。

行星状星云是一些即将消亡的恒星所抛射出的气体外壳,HST拍到的图像显示,行星状星云就像雪花一样,没有任何两个是完全一样的。

HST在第二次维修前的巨大成就

到1997年4月,HST已工作了7年,这期间它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

来自全世界2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科学家,利用HST进行了11万多次科学观测,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撰写了1346篇论文。

这期间HST取得的主要成就包括:增进了人类对 宇宙年龄和大小 的了解;证明某些星系中央存在 超高质量的黑洞 ;观察了数千个星系和星系团,探测到了宇宙诞生早期的“ 原始星系 ”,使科学家有可能跟踪研究宇宙发展的 历史 ;对神秘的 类星体 和其存在的环境进行了深入观测;更深入揭示了恒星的不同 形成过程 ;对宇宙诞生早期恒星形成过程中 重元素的组成 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已死亡的恒星周围 气体壳 的复杂组成;对猎户座星云中年轻恒星周围的尘埃环进行了观测,揭示出银河系中存在其他 行星系统 ;对 苏梅克彗星与木星相撞 进行了详细观测;对火星等 行星 进行了观测;发现木星的两颗卫星——木卫二和木卫三的大气层中 存在氧 。

HST第二次维修安装的 近红外相机 及 多目标分光计和图像摄谱仪 ,使望远镜能够跟踪 宇宙大爆炸后10亿年左右 形成的古老星系,并能详细观测黑洞、膨胀的星系、爆炸后的恒星以及众多天体。

第二次维修工作使HST的 寿命得到提高 ,观测能力 进一步增强 ,观测光波段延伸到 近红外 范围。

创造早期宇宙成像的黄金时代

HST在多次维修过程中,更换了所有的原装观测仪器。

其中有两件新仪器非常重要,分别是第三次维修时安装的 高级巡天相机(ACS) 和第五次维修时安装的 宽视场相机3号(WFC3) 。

ACS在可见光到红外光中能 穿越宇宙级的距离 ,非常适合测量 红移星系 和 中等到大型星系团 。

WFC3用于观测研究 各演化阶段 的星系,从极遥远的年轻星系到较近的恒星系统,也包括太阳系内的行星系统和系外行星。

它的主要特点是 跨越电磁频谱 的能力,从紫外线到可见光,并进入近红外(NIR)波段,其在近红外源获得的全新高清晰图像,使之成为后继者韦伯望远镜的重要先驱。

WFC3的广谱“全色”覆盖范围与ACS是极好的补充,两者协同工作,被认为创造了一个新的 早期宇宙成像的黄金时代 ,为天文学家提供了当时 最佳观测功能 ,在宽波长范围内提供了极好的 宽视场成像质量 。

探索 早期宇宙和星系

HST在早期宇宙和星系观测方面的重要成果,可追溯到 宇宙大爆炸数亿年后 的情形,对认识早期宇宙、早期星系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成果大都采用HST的 超深场模式 (Ultra Deep Field)拍摄,采用的仪器前期主要是ACS,2009年后则以高ACS与WFC3的组合为主。

这种观测模式一般在 极小的天区范围 进行,约为满月直径的十分之一,视场范围内包含约5500个星系,最暗星系的亮度是人眼所能看到的亮度的 百亿分之一 ,即使用先进的观测仪器也非常难以“看到”,因此经常采用“ 引力透镜 ”原理将观测源发出的光线进行聚焦、放大。另外,拍摄这样一张极远的宇宙图像,往往需要 多次、长时间曝光 。

>>>

2003年9月24日至2004年1月16日间,HST对南天区鲸鱼座和波江座附近的天炉座一小片天区,进行了 800次曝光 ,总曝光时间达 11.3天 ,最终拍摄了一张照片。

照片中最小、最红的小点显示的遥远星系,约有100个,可能是当时 已知最遥远的星系 ,存在于 宇宙大爆炸后8亿年 的时候。

>>>

2009年,HST在近红外光下拍摄了 更远、更深 的宇宙图像。

当年8月,HUDF09团队利用新安装的WFC3红外通道,对前述同一天区进行观测,拍摄过程共4天,总曝光时间 173000秒 。

照片显示的星系红移量Z达到8 8.5,推算出这是 宇宙大爆炸后6亿年 的情景。

>>>

2012年11月16日,HST在大熊 星座 附近的一个小天区进行了极深场拍摄,并且利用了周围巨大的星系团产生的引力透镜放大效应,获得了一个名为 MACS0647-JD 的星系照片。

MACS0647-JD只在红色波长下发光,是一个 非常年轻 的星系,估计形成于 宇宙大爆炸后4.2亿年 ,其直径约600光年,比银河系(直径150000光年)小约250倍。

早期的星系一般都 极不稳定 ,在此后的数十亿年间将发生无数次碰撞,然后逐渐形成我们能看到的巨大宇宙结构。

在接下来的130亿年中,MACS0647-JD可能会与其他星系和星系碎片发生数十、数百甚至数千次 合并事件 ,这一观测成果将有助于科学家了解宇宙在第一批恒星和星系出现时如何形成。

没有最远,只有更远!

HST和宇航局另一个重要的红外天文卫星(运行于地球跟随日心轨道) 斯皮策太空望远镜 (SpitzerSpace Telescope,缩写为 SST )单独或共同作出的发现,不断改写着观测最远星系的 历史 。

正应了那句话“ 没有最远,只有更远! ”

>>>

2015年5月和9月,发现了两个最远星系候选者,前者被命名为 EGS-zs8-1星系 ,距离地球约131亿光年;后者被命名为 EGS8p7星系 ,距离地球约132亿光年。

按照目前对宇宙年龄的估计,它们分别诞生于大爆炸 6亿年 和 5亿年 后。

EGS-zs8-1星系的红移是此前测量中 最高 的,最初由HST和SST识别,后来使用夏威夷凯克天文台10米望远镜进行了详细观测。

根据这些观测和分析结果,研究人员认为EGS-zs8-1中的恒星“年龄在1亿到3亿年之间”,是 非常年轻的恒星 ,也是 宇宙诞生后的第一批恒星 。因而,EGS-zs8-1在当时被认为是迄今为止被观测到的 最古老星系之一 。

观测结果还表明,EGS-zs8-1形成恒星的速度是银河系的80倍, 非常活跃 。

此外,根据SST在该星系和其他早期星系中观察到的独特颜色,科学家认为可能是这些星系中的原始气体相互作用导致 大质量年轻恒星快速形成 所造成。

对该星系的进一步研究,有可能揭示在早期星系和年轻恒星里形成 重元素的类型和数量 。

>>>

2018年,在观测SPT-CLJ0615-5746星系团时,HST非常幸运地发现了 SPT0615-JD星系 。

这是一个很小的、处于 胚胎期 的星系,距离大爆炸仅 5亿年 ,HST是借助引力透镜原理,拍摄到了这个星系的照片。

天文学家估计,这个小星系的质量不超过30亿太阳质量(大约是银河系质量的1/100),直径不到2500光年,只有小麦哲伦星云的一半。该星系被认为是大爆炸后不久即出现的 年轻星系的原型 。

虽然在早期时代,已经看到了一些其他的原始星系,但由于它们的小尺寸和巨大距离,看起来都像是小小的红点。

然而,在一个巨大的前景星系团的引力场作用下,不仅放大了背景星系发出的光,而且还将目标星系也放大成了小弧形(约2弧秒长)。

结合HST和SST的数据,该新生星系的红移值高达10,其时间可回溯到 133亿年前 ,即宇宙诞生后4~5亿年。

科学家指出,这个星系已经处于 HST探测能力的极限 ,后续工作将由韦伯太空望远镜继续,包括早期宇宙中 恒星诞生、演化的细节 以及 早期星系的子结构 问题。

>>>

2014年1月5日-9月28日,HST利用ACS和WFC3的红外通道,在南天波江座附近,又观测一个非常遥远的星系,并将其取名 Tayna ,意思是“第一个出生”。

这次观测和成像也利用了引力透镜原理,大大增强了星系的光线亮度,使其看起来比正常亮度高20倍。

根据其红移数据,科学家估计它距离我们 约有133亿年 ,相当于 宇宙诞生后4亿年 ,是当时发现的 最远天体 。

它的大小与大麦哲伦星云相当,里面的恒星形成速度为大麦哲伦星云内恒星形成速度的10倍。

>>>

HST于2015年2月11日和2015年4月3日对北天区进行深入观测,并于2016年3月3日在大熊 星座 方向发现了可能是迄今为止已知的 最远星系 ,但当时并未估计出该星系的红移量。

2017年4月,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江林华领衔的国际团队利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基红外望远镜之一——夏威夷山上10米口径的凯克望远镜,对这个星系进行了深度光谱观测,基于光谱分析和计算得出该星系的准确红移为 10.957 ,证实其为 134亿光年 之外的星系,即这个星系只有 3 4亿岁 。

由于该星系红移量高达11,因此将其命名为 GN-z11 ,其中z就代表红移。

研究团队不仅从光谱中读出了准确红移,也读出了其他信息。

光谱显示有三条发射线,由碳和氧的二次电离气体发出,表明该星系中已有丰富的非氢非氦元素。该信息暗示,新发现的星系可能 并非宇宙中的第一代星系 。

这个发现对理解宇宙早期星系和恒星形成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宇宙 极早期天体 打开了一扇窗口。

HST和SST联合成像显示,GN-z11比银河系小25倍,恒星质量仅为银河系的1%。然而,GN-z11的成长速度非常快,形成恒星的速度大约是银河系的20倍。

>>>

HST和SST对于宇宙极深处和极早期的观测和取得的成果已经今科学家万分激动。

红外波段更宽、仪器观测精度更高的韦伯望远镜应当能够观察到 更遥远 、 距离大爆炸仅几亿年 的早期宇宙和第一批恒星、星系面貌,有可能取得更具突破性的成果。

说实话外文期刊,本科学历发表有写困难,可以帮你尝试下。

我院2017届本科毕业生张雅鹏在《NATURE》发文, 首次在太阳系外行星大气中发现和测量同位素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 昨天

一国际天文研究团队首次探测到系外行星大气中的 碳同位素13C ,并发现其相对含量高于地球标准(图1)。这有助于研究者们追溯此类行星的形成与演化 历史 。相关研究论文(标题为“The 13CO-rich atmosphere of a young accreting super-Jupiter”)于2021年7月15日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该论文的第一作者 张雅鹏 2017年本科毕业于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 ,现为荷兰莱顿天文台博士研究生。

图1: 探测系外行星大气中的同位素(想象图) Daniëlle Futselaar

1穆朗玛峰 应用广泛的同位素 同位素(isotope)是指同一化学元素的不同种类。这些同位素虽然质子数目相同,却有着不同的中子数目。例如,包含6个质子以及6个中子的碳原子是最常见的12C,但也有碳原子含有7个或8个中子,称为13C或14C。虽然它们的化学性质相近,但各种同位素的形成过程和对环境的反应却不尽相同。因而,同位素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研究领域——从癌症、心血管疾病的检测,到气候变化以及化石年龄的推断等。天文学家亦利用同位素来研究恒星与星际介质的演化,太阳系以及系外行星的起源。

2

丰富多样的系外行星

迄今天文学家们已发现超过四千颗系外行星,并且这一数字仍在迅猛增长。而绝大多数系外行星却与我们太阳系内的行星有着巨大的差异。它们或有着极高的质量(例如,“超级木星” super-Jupiter),或占据着的极近的轨道(“热木星” hot-Jupiter)……系外行星的多样性给行星形成理论带来了新的挑战。许多最基本的问题仍困扰着天文学家:行星的形成路径究竟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它们形成于何处?轨道是否迁移?……解开这些谜题的钥匙之一便是系外行星的大气成分,它们如同化石遗迹一般记载着这些行星遥远的过去。

图2: 行星形成环境示意图。行星诞生于恒星周围的原行星盘中,一氧化碳CO是碳元素的主要载体。CO雪线代表CO为气态或固态的分割线。位于CO雪线内侧的两颗行星代表太阳系木星和海王星当前的位置,而TYC 8998 b则远位于CO雪线之外。在如此遥远的距离,大部分CO冻结在固态物质表面,成为行星形成的主要原材料。由于13C更易结合在固态表面,导致最终构成的行星中更富含13C。

3 用同位素追溯系外行星起源 研究者们利用欧洲南方天文台(ESO)的甚大望远镜(VLT),发现在一颗名为TYC 8998-760-1 b的超级木星大气中两种碳同位素的比例不同寻常。这颗行星的重量几乎是太阳系木星的14倍,距离地球300光年。这是天文学家们首次实现对遥远系外行星中同位素的观测。他们利用不同的光谱吸收信号分辨出13CO和12CO(一氧化碳分子的两种同位素形式),并测定两者的相对含量。天文学家们预期星际介质中13C和12C的含量比例约为1:70,但这颗行星大气中的13C却要多一倍。这颗行星大气中13C的“超标”,为我们揭示其可能的起源过程提供了线索 (图2)。张雅鹏解释说:“这颗超级木星距离其宿主恒星十分遥远,是日地距离的160多倍。在如此远距离下,原行星盘(protoplanetary disk)中更多的13C冻结在固体物质表面。而这些固体物质被诞生于此的行星所吸收,造就了如今观测到的富含13C的大气”。 因此,通过测定大气中同位素相对含量,研究者们得以追溯行星形成的位置以及周围的物质环境。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莱顿大学教授Ignas Snellen说:“这一发现为研究系外行星大气与行星形成之间的关联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今后,天文学家们将会把同位素观测扩展到多样化的系外行星系统中,向揭秘行星起源更进一步。现在,这仅仅是个开始!”

发表五行和宇宙论文的学者

“谁”是确定性的人,那么就是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虽《周易》更早但“谁”不敢妄议。《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黄帝四经》 《黄帝阴符经》均后出。

五行学说兴盛与战国时期,五行对应五德最先是邹衍邹衍是道家代表人物、阴阳家创始人,汉族,战国末期齐国人。他提倡的主要学说是五行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又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因他“尽言天事”,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又称邹子。他活动的时代后于孟子,与公孙龙、鲁仲连是同时代人。

出品:中国科普博览SELF格致论道讲坛

前言:

2017年2月25日,“SELF格致论道”讲坛邀请张双南、孙小淳、吴国盛三位科学家就“阴阳五行是否应该写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进行了激烈辩论,这场活动在媒体和公众内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在近100分钟的辩论过程中,三位科学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充分陈述和解释。

但是近期在一些媒体平台上,出现了对这场辩论乃至三位科学家观点的片面解读,将“是否支持阴阳五行入《准》”的话题,误读为“阴阳五行是不是科学”的问题。孙小淳老师在辩论伊始就指出,“此次辩论并不是网友们所说的科学之争,而是我们怎么样做好科普的事情”,他认为“我们了解阴阳五行思想,并不是要求把它当作科学真理来对待”,重点在于“阴阳五行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也需要被广大公众所认知”,所以他的观点是支持“阴阳五行入《准》”,并不是许多媒体误读的“阴阳五行是科学”。张双南老师指出,阴阳五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他支持“阴阳五行写入中国公民的传统文化素养基准”,而不是科学素养基准。所以,两位科学家的争论焦点在“是否应该入《准》”。

为了让更多朋友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科学家们的观点,我们这两天将陆续放出两位科学家立论阶段的演讲视频。希望媒体和公众朋友们看完视频后,能够开展理性的讨论,而不是借题发挥和炒作。

孙小淳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孙小淳立论实录: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今天这个话题是正方的观点 ,就是阴阳五行应该写入这个基准。那当然今天的讨论,其实也不是网上所说的什么科学之争,实际上是我们怎么样做好科普的事情。但是怎么样做好科普,这就涉及到怎么样的认识科学,怎么样认识古代的科学、历史上的科学的问题。

所以说我今天先把我的观点给大家讲一下,那么首先阴阳五行大家都是知道的,

实际上就是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属性,它们是相对立的,当然了也是互相互补的。阴阳五行大家可能都知道,天上有五大行星都知道吧,金心火星水星对吧,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呢,有这个所谓的相生相克的关系,比如金克木、水克土、土克水这些这样的一个关系,那么古代就是用这种阴阳五行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

来解释事物的性质以及它们的这个演变。那这个图里边就给出了这个,你看金木水火土它这个关系,那么这个五行究竟是什么呢,是五种元素吗,还是五种相位,还是五个过程?这里面实际上还是有争议的,实际上英文经常把它翻译成Five elements,但是有的人认为这是不合适的,可能应该翻译成Five Faces,所以说它们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

其实关于阴阳五行这个相关联的还有一个概念,还有两个在基准里面也提到了,一个就是天人合一的这个概念,还有格物致知。那我简单介绍一下天人合一,中国古代有两个重要的思想,一个就是天人合一,还有一个就是易经的周易的变化的哲学。就是说人是小宇宙,和大宇宙它是对应的,我们人要做什么事情,他是必须要按照宇宙的节律来做事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天人合一的。

大家可以看这个内经图,内经图里面的关于人体的认识,他跟西方那种满身都是肌肉那个解剖的那种认识是不一样的,所以它是一个天人合一、天人对应的一种关系。

那我们讲这个阴阳五行为什么可以来作为科普的内容呢?那这就涉及到我们怎么样来看待科学 ,这个历史上的科学我们怎么来看的问题。那么我们讲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它是属于中国古代科学里边的一种概念、一种范畴,它是用它来用阴阳五行这种概念来解释事物的变化。所以说它这个阴阳五行这个世界观用这种东西来进行事物的认识的时候,它实际上是比过去的那个神话、比巫术是一个

很了不起的一个进步。比如说过去要发生地震了,可能老百姓又说是下面的乌龟在摇了摇尾巴,所以地就震了,可是有了阴阳理论以后,它说阴阳之气相比,阳气被阴气压迫,在地下蒸发不出来,所以说它就会发生地震。

阴阳五行还可以解释比如四季的变化,因阳气越来越多,天气越来越热,到了夏至的时候阴就开始生,所以这种是可以用来解释很多这种现象。有些现象是非常符合我们的,所以说这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世界,我们要对事物要进行描述,你必须要需要一套概念。

我们老觉得好像这个是客观世界,它有一个我们只是说被动的来接收,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我们要认识世界的时候就必须要靠一套概念。这个康德说过我们要认识世界,我们要有一个鲜艳的时空观念,我们要用一种框架去认识事物,所以说阴阳五行在中国古代就提供了这样构造世界图景的一种我们叫(Cosmology)或者世界的图示,这是中国古代科学的这个基础。

那么当我们讲这个阴阳五行的时候,可能大家就会误会,就是说唉呀我们这个科普里边讲阴阳五行,这不就是等于是宣传封建迷信吗?其实不是这样的,它只是一种概念,它是一个认识世界的语言,它既可以来做科学的研究,也讲很合理的内容,但是当然它也可以被滥用,可以作占星、巫术,甚至把所有的现代看来是完全不太可能的这种知识用这种语言来描述,那它确实是可以变成迷信的。

但这里边我们要看这个问题,它为什么会这样的广泛应用呢?不就是因为它非常的成功吗,它不是被古代的人认为这是一个很科学的事情吗?因为它很科学,所以说我就想方设法去运用它,去扩展它的运用,这样确实就造成了很多的伪科学,我们不能因为有这些伪科学的存在就说这个阴阳五行本身就是封建迷信,这是两码事。

那我们科学史也就是说我们怎么来做科普,我觉得这个科学史应该是科普的一个正当的内容,因为任何时候,科学都不是一个终极的真理,它只是一个寻找真理的方法。现代科学也只是一种方法,要了解我们要知道有其他方法存在的这种可能性,那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它就是给我们展示的一种古代认识世界的这种方式。它有些方面好像看起来现在很不科学了,有点粗糙,但是它不是巫术不是迷信,它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

再一个来说我们传播科学难道是总是要传播正确的知识吗、正确的科学吗?如果要这样的话,我们恐怕很难讲一些科学,比如说地心说,大家认为是对的错的?错的,好,那日心说呢?也是错的,那你的科普基准里面为什么可以讲日心说呢?所以说我们基准里面讲的内容并不是让你相信这个东西这个科学是真的,我们了解阴阳五行思想并不是要求把它当作科学真理来对待。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实际上我们人类的认识,我现在这儿听、在这儿讲,我们用的语言,我们现在就是一个历史的一个沉积。我们搞天文的人知道当我们在观测星空的时候,在这个瞬间我们看到的不是这个瞬间发生的事情,有的是百亿年前的事情,它只是说在这个界面上,现在这个界面上凝聚在这。所以说我们要脱离历史来谈科学,谈我们的现在,实际上是做不到的,所以说科普是不能离开科学史。

历史上重要的这个科学理论,即便现在看来是错误的,我们也应该让老百姓知道,让大家能够思考,让大家来进行比较。美国他们搞了一个到12K的那个,这个科普里边,其中一个Benchmark,也就是基准,它里面它列出了12个方面,其中就有一个historical perspective,就是历史、科学的历史的方面,其中里面比如说他就提到了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那现在看来不也是错的吗,那为什么美国的基准里边可以讲这个,我们中国讲一讲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为什么就不可以呢?

所以说我觉得科普从来就不只是讲正确的科学知识,而且在中国来说,阴阳五行的影响它是非常大的,我们实际上是不能不讲的。因为阴阳五行在中国文化上

它有根深蒂固的影响,我刚才讲了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在古人的思维当中,它是成了我们语言和思维的一部分,它曾经在历史上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现在面临这个社会,西方科学进来,我们确实有传统现代的这种张力在这儿,但是我们把古代的东西又弃之不谈,认为全部是糟粕,这样有利于弥合我们这个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沟壑吗?我们的科学发展能真正有文化的底蕴吗?所以说我觉得这个阴阳五行是可以讲的,而且阴阳五行作为宇宙观,让中国公民了解这种宇宙观的性质和内容,它对于启发思考,提高批判性的思路思维是有利的。不是说自古华山一条路,科学是这样走到了现代华人最高的地方,英文说scene could be otherwise,事情可以是其他样子的,我们为什么作为一个科学家,我们走科普的时候,一定要把科学书这种非常狭隘的,对其他的方法、其他方式一定是一种排斥的态度,而不能让公众去有所了解呢?

所以说阴阳五行还有一种观点,那是阴阳五行确实很重要,但是呢它毕竟是哲学的内容。那我的意思说,即便是哲学的内容也是可以科普的,其实你们看看基准里边第一条,里面就有一条内容世界是可知的,那不就是哲学内容吗。再说存在所谓的纯科学吗,如果我们科学没有一定的形而上学的概念,没有一种元的基础的理论,那我们怎么来构建?我们连时空观都没有,我们怎么来构建一个科学的理论呢。再一个,科学,我们要经费也好,各种事情也好,以及我们怎么样去认识世界,是不是根据你的认识,甚至是根据人体的认识来推类比到宇宙当中去,所以这里边就是我们科学。

实际上从本质上来说它从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人类学这些东西都是密切相关的,我们为什么这里面谈到一点哲学就不可以呢?所以说我觉得科学,再一个就是科学发展发现的过程它本来就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不是说你会逻辑,会找一定的推理,就一定能够有新的发现,而真正的科学发现他是不符合逻辑的,想象必须要有些跳跃,即便有的时候是错误的理论。

比如开普勒在我们看来,他不是相信上帝吗?在我们今天讲他不是迷信吗?他恰恰就这样执着的相信上帝创造的东西一定是和谐的,才找到了开普勒三大定律。他这里面走了很多的弯路,如果在我们早就把他打一下子打下去了他怎么能发现三大定律?所以说我们对这个古代的知识,即便它现在是过时了,我们还要历史地看,我们甚至还要了解它,要有所知道,我们要真正认识科学,只有到科学的历史的经验中去才能对科学有真正认识。

真正的认识不是从教科书上,不是讲很炫目的,所有的现代的科学知识,什么卫星星系那种, 那是仅仅是一部分,而且我认为不是最重要的主要的部分。我再谈谈科学理论,什么叫科学理论?其实任何科学理论它一旦建立的时候,必然在它原来的基础上要延伸构造,猜想假说等等,现代科学理论一样,这是科学的我们讲的范式。当古人有这样的一个范式,或者我们现代科学在这种范式下进行,它一定要进行构造。

我们现在科学比如说在谈暗物质、暗理论各种高能物质粒子的时候,那一切都是实证了的吗?它不是也是在一种理论指导下的一种猜测构想吗? 那如果要这种态度来看科学的话,是不是我们今天讲的也是迷信?也是伪科学?所以说我们是古代基于阴阳五行的构建,它这里边它有很多是合理的经验。我举个例子,特别是中医,中医是应用阴阳五行比较多的。大家总觉得这个中医,比如说这些方子

同阴阳五行有什么关系?确实没有关系。但是,比如说枸杞子,滋阴壮阳补肾水,你看它所有的药物、它的性能、它怎么治疗什么病,它都是用这种语言,五脏是用五行给它配好了。所以这个甚至你看它的性质,就是这种语言,有了这种语言以后, 这种经验的临床经验也好、药物经验也好、炮制的经验也好,才能在这种语言上的基础上发展。

从汉代以来从黄帝内经,伤寒论也好等等,所以说它就是用这种语言来描写,描写经验的、临床的这种知识,用这种语言表述出来,有了这种表述以后,它才能在这种基础上再进一步发展。否则的话,这些经验就会全部成了孤立的、没有办法传播的、不能构成理论的没法发展的东西。所以说我们要这样来看古代的阴阳五行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它起的作用是如此的如此重要。而在医学里面这种经验是非常宝贵的,很多药中药的方子,从伤寒论到千金方,到后来宋代编的太平圣惠方,民间那么多十几万条的方子,其中很多都是验方,是大众老百姓在经验当中已经总结出来的东西,这些知识难道是没有用的吗?

我们其实知道这些知识,甚至对现代科学也有用的,这就大家知道的例子像屠呦呦的例子。她不就在古代的药草的炮制方法里面得到一点启发吗?我不是说屠呦呦的发明是中医出来的,但是中医的经验给了启发,历史总是用这样和那样的方式给我们启发,这一点我们是不能否认的。所以说我觉得现代科学也有这样类似的构造,我刚才已经讲了,也就是不能因为后来证明错了,就斥之为这个伪科学。

我还想讲一个想法,我们讲阴阳五行、我们把它写入基准、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它不会造成宣传迷信的这种后果。这个基准是公民,什么叫公民?18岁以上,他们难道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吗?当我们从来不听不同的意见、没有不同的想法、那造成的公民确实就是特别容易被误导。其实我们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始终让老百姓对于科学问题、对于其他问题都要有不同的观点。大家都能表述都来有所争论,这样它才能够培养批判性的思维能力。我相信如果不这样做的话,那科学甚至都有可能走向迷信的危险。

其实事实上有很多事情,从古到今一直有,从近代以来卢象数、电池动物、还有说用狗叫来测定经纬度。就是说狗到海洋上以后我就给它一个药,这边的狗给它搞一个药,它那个船上就会叫,那不是同时性就实现了吗,这样我就可以知道经纬度。所以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我们现在还有量子养生之类的,我们不能因为有这些东西,我们就说现代的科学就是迷信、就是伪科学吧?所以说我们了解历史上不同的科学理论,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是我们对科学的最好的一种批判,也是一个最好的理解。所以说我们所有对科学的认识,它就是在真理中,它比较当中才能突出出来。

最后再讲一讲阴阳五行,其实在现代科学中还有现实意义。莱布尼茨发现二进制,这个大家都知道,当然我不是说周易发现了二进制导致了二进制,但是人们就是在历史的经验、知识当中得到启发,他自己这么讲, 那我们难道一定说这个是一定没有关系吗?我们再看看现代阴阳五行,其实影响是越来越大,波尔在1947年得到勋章的时候,中间设计的就是一个阴阳鱼。在2013年1月的Science封面杂志上,讲肺细胞巨噬细胞的时候也是用一种阴阳的这种概念。当然这个阴阳同古代的阴阳已经不一样了,但是人们开始借助中国古代的概念来对新的知识进行重新的启发,重新的思考,这难道不是我们阴阳五行对现代科学的一种影响吗?

我今天的朋友双南教授,他是来自高能物理所, 他的所门口的标志就是一个太极图阴阳图。

所以说最后我再讲这个,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天人合一,我对天人合一做一个这个解释, 我们必须是天人合一,什么是科学?

科学就是用我们人发明的语言概念去描写事物之间的关系,试图能通过实证来达到和谐的统一,这就是我们所谓讲的科学统一。所以科学关注的最终的目标,就是自然和人的和谐统一。这个从这个广义意义上来说,所以说如果天人不合一,这个世界就没法认识,我们还去谈什么科学。

所以从我来理解,可以用这个很强的话,天人合一应该就是科学的第一原理。我们最近的科学发展,比如说涉及到宇宙学里面,大家都知道霍金这个人,他是搞宇宙学的,所以说哥白尼以来,过去在地心说的时候我们人处在宇宙的中心,后来哥白尼发现了日心说,人被挪到了一个用萨根的话说“a pale blue dot”,是个宇宙中的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地方,人的位置没有了,人择原理是这么说。

宇宙之所以是这个样子,是因为我们人在观测它,所以说人又重新恢复到

宇宙的中心位置,霍金他在他的《Great Design》在他大设计里面,在很多他的演讲里边都讲到这个人择原理,它怎么启发他思考提出一些宇宙学上的问题。

我觉得天人合一其实对这个现代科学很有意义的,现在我们搜索一下现代近十五年以来西方主要杂志上面的论文,其中标题里面直接出现阴阳、阴阳概念的数量在激增,就有700多篇,而且有的是高级杂志上的。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什么要说阴阳概念就没有现实意义呢?就没有对我们的现代科学产生影响呢?

所以说我最后讲,我们的科普不仅是要传播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教人们怎么去思维、怎么启发思维、教人们怎么样去思考、怎么样进行批判比较,最终实事求是,来追求的一个科学的精神,这才是我们要做的科普。如果我们本着这么一个态度,本着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科学的话,我认为把这个阴阳五行写入基准对于科普来说是非常有利。

阴阳五行应该享有古代文明中科学思想的同等待遇、同其他文明同等待遇,古希腊的可以讲,为什么中国的不可以讲呢?所以我的观点就是说应该写入基准好。谢谢大家!

张双南老师的立论实录即将推送,敬请关注。

我觉得客观来说不是有谁提出的,虽然说是周易提出的,但是也是经过几代人的讨论总结而出的。

  • 索引序列
  • 平行宇宙论文到那发表
  • 宇宙论文在那里发表
  • 发表宇宙论文平台
  • 宇宙论文发表
  • 发表五行和宇宙论文的学者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