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发表论文50余篇

发表论文50余篇

发布时间:

发表论文50余篇

高血压病是一个现代医学的疾病名称,中医虽然没有明确的高血压概念,但中医典籍在对于“眩晕”“头痛”“肝阳”“肝风”“胸痹”“中风”等症状的论述中,部分相当于高血压的表现,部分则是高血压引起并发症的表现。 郭维琴教授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中医经典古籍,认为高血压病中医属于“头痛”“眩晕”“肝火”“痰湿”等范畴。郭维琴教授认为本病多因饮食不节、情志过极、内伤虚损所造成。患者多为忧思恼怒、情志过极而致,一则气滞化火,肝火上扰;二则气滞化火,日久伤阴,阴虚火旺,上扰清空;三则气滞血瘀,初在经,久在络,发为头晕头痛。概括而言,不外虚实两端,高血压病发病初期以实证为多,实热上扰致头痛头晕;病久热伤阴致阴虚阳亢;后期阴损及阳,阴阳两虚。对于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郭维琴教授擅长运用药对,常用药对总结如下。 1.珍珠母、决明子 高血压病常见症状为头痛、眩晕、耳鸣、面红目赤等。郭维琴教授经过长期临床观察认为高血压病多为忧思恼怒、情志过极所致。气滞化火,肝火循经上攻,气血壅滞,则头晕胀痛;肝肾阴虚,肝阳失潜,肝阳上亢,血随气逆,气血上冲于头面,则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故在临床常使用平肝潜阳、清热平肝之药。珍珠母味咸性寒,归肝、心二经,可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镇惊安神。决明子性味与珍珠母相同,归肝经,可平肝潜阳、清肝明目、滋阴润肠。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珍珠母、决明子均有降血压的作用。郭教授在临床常合用二药治疗肝阳上亢、肝火上炎型高血压病,二药合用共奏平肝潜阳、清肝明目之效,尤其对高血压病头痛眩晕、视物模糊、两眼干涩、耳鸣、便干等症状具有很好的疗效。 2.钩藤、天麻 钩藤甘凉,归肝、心包经,能清热平肝、熄风止痉。《本草备要》记载钩藤:“主肝风相火之病,风静火息,则诸症自除。”天麻性甘,平,归肝经,可熄风止痉、平肝抑阳、祛风通络,其清热之力不及钩藤强,但为治内风之圣药,无论寒热虚实均可配伍,为治疗多种眩晕头痛之要药。施今墨认为“钩藤甘寒,清热平肝,息风止痉;天麻柔润,平肝息风,通络止痛,祛风止痒。二药伍用,相得益彰,清热平肝息风,通络止痛、止痒之力益增”。实验研究表明天麻、钩藤均有降血压的作用。郭教授常合用二药来治疗高血压初期所致的头晕、头痛。 3.枸杞子、菊花 郭教授认为高血压病久热必伤阴,致阴虚阳亢。枸杞子性甘、平,归肝、肾经,能滋补肝肾、益精明目。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能平抑肝阳、清肝明目。郭教授常用此药对治疗高血压病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之头晕伴头痛、视物模糊、两眼干涩等症。 4.桑寄生、杜仲 桑寄生苦、甘、平,归肝、肾经,能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杜仲甘、温,归经与桑寄生一致,有补肝肾、强筋骨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桑寄生、杜仲均有降压作用。郭教授用该药对治疗高血压病肝肾阴虚、腰膝酸软、筋骨无力者,疗效较好。 郭维琴,女,1940年生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心血管病学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临床博士后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岐黄中医药基金”传承发展奖、“首都国医名师”荣誉称号,心系疾病益气活血法研究先行者。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随先父——著名中医心血管病专家郭士魁先生学习。就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深受著名中医专家秦伯未、任应秋、董建华、刘渡舟等名师指导,毕业后一直在东直门医院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从事心血管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逐步形成了益气活血法治疗心系疾病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很多临床有效的经验方。曾先后任东直门医院副院长、院长兼党委书记,曾任原卫生部第一届进口天然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卫生部第七届药典委员会委员,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北京分会第四届常务理事、副会长,中国中医药学会 养生 保健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届、第四届理事等职务。是全国第四批、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北京市中医管理局“3 3项目”郭士魁名家研究室负责人。主持两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及多项省部级课题,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大会奖1项,卫生部乙级成果奖3项,北京市科学技术成果奖1项,北京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中华中医药学会 科技 成果三等奖1项。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50余篇。参考文献: 马钰,华德民,秦建国,李冰,贾祎凡,秦明臻,王亚红,梁晋普.郭维琴教授辨证治疗高血压病经验[J].现代中医临床,2016,23(05):14-16+23. 郭维琴.郭维琴临证精华[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1-4. #东方医院中医说# #秦建国教授话中医# #名医经验# #高血压如何治疗#

赵必大是一位优秀的浙江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的研究生导师。赵必大,男,2011年获同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同年入职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20年调整后更名土木工程学院),从事钢结构和组合结构方面的研究,从事钢结构、高层建筑结构、大跨空间结构、结构抗震和计算机辅助方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工作。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30篇为SCI、EI检索论文,近三年来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检索论文11篇(5篇JCR1区和1篇ASCE论文)、EI检索4篇。。

近日,电子 科技 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夏川教授以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hemistry (《自然–化学》)上发表题为“General synthesis of single-atom catalysts with high metal loading using graphene quantum do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套高载量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的普适性合成策略,实现了高达 40 wt.% 或 3.8 at.% 的高过渡金属原子负载,比目前报道的单原子负载量提升了几倍甚至数十倍。 该工作由电子 科技 大学、加拿大光源和美国莱斯大学三个单位共同合作完成。材料与能源学院的夏川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美国莱斯大学的汪淏田教授和加拿大光源的胡永峰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该合作团队在电催化材料研究和电化学反应器设计领域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具有极高的原子利用率、独特的电子结构以及明晰且可调的配位结构,在各种电催化过程中展现出优异的活性。但常规单原子材料中金属原子密度较低(通常小于5 wt.%或1 at.%),大大限制了其整体催化性能及工业应用前景,因此发展出高载量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普适性合成策略至关重要。现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工艺对提高合成单原子材料的金属负载量有很大的局限(图1, a-b)。以碳材料负载的单原子为例,现有的“自上而下”方法通过在碳材料载体表面制造缺陷,然后通过缺陷稳定单原子。然而,无法精确调控缺陷尺寸导致缺陷位点的数目极大地受到限制,而且当金属负载量提高时,容易在大尺寸的缺陷位处形成团簇。“自下而上”方法则使用金属和有机物前驱体(如金属有机框架、金属-卟啉分子、金属-有机小分子)热解碳化的方式获得负载金属单原子的碳材料。在金属负载量过大时,金属原子之间将因为没有足够的隔离空间而导致热解过程中团簇或者颗粒的产生。 鉴于此,该团队发展了区别于现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工艺的单原子催化材料制备方法(图1c),以突破单原子负载量的限制。该团队创新性地使用比表面大、热稳定性高的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碳基底,对其进行-NH2基团修饰,使其对金属离子具有高配位活性。引入金属离子后可得到以金属离子作为节点、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结构单元的交联网络,最后热解即可得到高载量的金属单原子材料。相较于传统“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单原子催化剂合成方法,该研究报道的方法既保证了高含量金属离子初始锚定时的高分散性又能有效抑制后续热解过程基底烧结重构引起的金属原子团聚。 XAFS、HADDF-STEM等多种表征手段证明,由该法制得的负载型金属单原子催化材料在保证金属原子单分散的同时还能实现远超现有文献报道水平的金属载量。借助该方法,该团队成功制备出质量分数高达41.6%(原子分数为3.84%)的Ir单原子催化材料(图2),该负载量相较于文献报道的Ir单原子最高载量提升了数倍。 另外,该合成策略还具有普适性,能够用于制备其他贵金属或非贵金属的高载量金属单原子催化材料。例如,在碳基底材料上,Pt单原子的负载量最高可达32.3 wt.%,Ni单原子负载量可达15 wt.%(图3)。 夏川,电子 科技 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国家青年人才。研究方向为基于新能源的电催化、电合成、电化学生物合成,致力于实现碳平衡的能量与物质循环。在“液体燃料与基础化学品现场合成”这一特色方向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反应器与催化剂设计领域均取得丰硕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美国专利3项,H因子34,引用5200余次。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Nat. Energy、Nat. Catal.、Nat. Chem.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共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9篇,热点论文2篇。

张懋穰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他生于清朝乾隆年间,出生于一个文人家庭,他的父亲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张懋源。张懋穰从小就受到父亲的影响,从小学习书法,并且精通经学、史学、诗词、书法等多种学问。他的书法作品曾被清朝皇帝乾隆收藏,被誉为“乾隆书法家”。张懋穰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他的历史著作《清史稿》、《清史纪要》、《清史纪事本末》等,都是中国历史学家的重要参考书。他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的诗作《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诗》等,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张懋穰的书法作品也被誉为“清代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被收藏在中国美术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博物馆中。

发表sci论文50余篇杰青

最美90后博导5年发60多篇SCI论文惹争议,大家争议的焦点是就是在5年内发60篇SCI论文,这件事情合不合理,背后有没有其他猫腻。5年60多篇SCI,这是很多专家都很难做到的,有些专家一年有1篇SCI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网友对这件事情产生了质疑,毕竟这个博导还这么的年轻。这里面会不会都是假货甚至抄袭等问题。

首先,发SCI论文难度怎么样。SCI论文发表,其实不算很难,但是也不简单,单从SCI论文来说也分很多的档次,SCI被中科院分为了4个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真正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的SCI文章多数集中在一区和二区,单单只说发表SCI文章,看不出什么。而且如果是三区、四区只是刷篇数,也是可以做到的。

其次、目前来说SCI是研究人员都需要重视的。一个研究生从进校就要开始准备SCI论文了。因为发SCI论文这玩意,是看你对这个研究方向,研究的情况程度。一篇好的sci文章,至少都要准备半年,而且需要大量的研究数据与成果。而且如果质量不达标,SCI还是很难被发表的。目前读研究生的人,都是在大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着手准备SCI论文了,因为晚了就来不及了。目前在我国,发表一篇SCI论文就是研究生毕业的要求。

最后、就是这位90后博导其实能力是很强的。她在大二就能跟院士一起做课题,这点就不普通。她大四,当交换生、拿到公派奖学金直博爱丁堡大学,2016年博士毕业,拿到首次授予亚洲人的弗雷泽·司徒塔特奖。2018年,晋升副教授,2019年成为博士生导师。 这些都说明这位博导的能力,所以5年发60篇SCI就不奇怪了

据了解,孙庆丰近年在介观纳米体系的量子输运理论、自旋电子学、多体强关联体系和近藤效应方面开展研究,现已发表sci论文50多篇,其中物理学界最有影响的学术刊物Phys. Rev. Lett.5篇、Phys. Rev. B 31篇,被他人SCI引用300多次。从成长阶段看,研究生、博士后及来物理所工作期间发表的论文,大约各占三分之一。目前,孙庆丰的研究工作已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肯定,被引入一些综述性文章,并得到很好的评价。身为理论物理研究员,自然是大众眼中最“纯粹”的科学家;那么当初选择这一事业方向,是否源自自小以来的理想?孙庆丰表示并非如此,而认为自己成为科学家是“很自然的事”。他出生于商业气息浓郁的浙江温州,但和三位弟、妹一起都考上了大学。他高中学理科,高考时因为“对其他专业不太了解”,所以一眼“相中”熟悉的“数理化”之一的物理专业。读研时因“喜好推演公式,又不想研究偏离应用太远”,所以师从林宗涵教授研究凝聚态理论。在导师指导下,孙庆丰科研才华很快展现,所完成的《介观体系瞬态量子输运的理论研究》,被评为200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并早早发表了一批有意义的论文,科研之路随之一直走到现在。来中科院物理所后,在“百人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个面上项目、一个杰出青年项目的支持下,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了。孙庆丰对物理所的科研环境非常满意,认为“研究环境好,交流机会多,学术气氛浓郁”。据介绍,他2005年所获得的“科技新人奖”,其实首先是物理所鼓励年轻人加强交流、讨论的产物。据悉,该奖的设立旨在表彰优秀青年人才在科研工作中作出的积极贡献,激励他们学习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致力科研、勤奋工作的精神。授奖条件和范围为新入所工作时间在三年以内、在科技岗位上作出显著成绩的青年才俊,候选人选由该所青年学术小组讨论推荐。“科技新人”的评选从2005年开始每年举行两次,每次仅评选一位,是纯粹的荣誉称号。尽管孙庆丰一再表示“所里很多人做得比我好”,但在物理所人才济济的青年物理学家中得到充分肯定,这种条件下的“脱颖而出”显得分外可贵。钻研自旋电子学进展显著孙庆丰正在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纳米体系在近藤区的量子输运”,归属于基金委数理学部设立的重大研究计划“理论物理学及其交叉学科的若干前沿问题”。该研究计划下辖“量子场论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量子信息的理论基础”等研究方向,现已设立课题100多项。计划简介指出:理论物理学是对自然界各个层次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进行理论探索和研究的学科;这种基本理论的建立是一个艰苦的长期积累过程,一旦建立又常会把许多表面互不相干的现象联系起来,带动物理学、其他自然乃至技术科学的发展。“自旋电子学”研究领域的兴起,正在于其重要的学术价值、诱人的应用前景——其研究目标,是用电子的自旋代替传统的电荷作为信息的载体,实现新一代更高性能的电子元件和信息技术。孙庆丰介绍,20世纪初,人们就已发现电子具有电荷和自旋两种运动;但在传统电路或半导体电子器件中,自旋向上的电子和自旋向下的电子向同一方向运动,以至于自旋和自旋流被抵消,仅仅电荷流(即电流)存在。这导致近百年来电子器件的应用,仅仅利用了电子的电荷,而它的自旋一直被忽略。近20年来,随着微加工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电子器件的尺寸即将进入量子阶段,科学家发现在这一纳米尺度范围,自旋在很多性能方面比电荷更优越,例如自旋退相干(即相干状态的衰退)时间远比电荷长。近10年来,科学家试图利用电子自旋和自旋流来制造电子器件,全力打造“量子计算机”。2001年以来,自旋电子理论成为热门课题。相关的研究进展,将成为微电子学和信息技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突破。孙庆丰2002年末投入自旋电子学研究,很快取得相关进展。他与博士后合作导师、加拿大Mcgill大学教授郭鸿及香港大学教授王健合作,从理论上设计出一种由两个耦合量子点组成的自旋池装置,适当控制下能从外微波(THZ)场吸取能量转变为自旋流;与外电路相接时,将产生类似电池的作用,从理论上解决了自旋流的产生问题。这一成果发表在2003年6月27日出版的Phys. Rev. Lett.上。2004年8月13日,孙庆丰和物理所理论室博士后江兆潭、研究员王玉鹏及美国Okalahoma大学教授谢心澄合作,再次在Phys. Rev. Lett.发表自旋电子学研究结果。专家介绍,基本物理研究和量子器件应用面临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即库仑作用到底能不能破坏穿过量子点等介观系统的电子的相位相干性。此前物理实验及部分理论研究表明,当存在点内电子—电子库仑相互作用时,电子隧穿通过量子点保留部分相干性,但相干度有多大一直还有很大争议。孙庆丰等通过深入研究提出:电子隧穿通过量子点时完全相干,并不能引起部分退相干。良好学术环境中共同提高中科院物理所多年来先后与美、英、德、法、日等十几个国家建立起稳固的友好合作关系,组织起广泛、频繁、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大力引进海内外科技尖子人才到所工作。同时不断探索,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学术评价体系和学术交流体系。截至2005年,物理所“百人计划”入选者累计41人;“海外知名学者”20人;获“杰青”资助者累计达50人(其中B类18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创新群体5个,中科院创新团队3个。现代物理学研究中,科学家之间的互相启发、互相促进至关重要。物理所理论物理室科研交流环境“热情洋溢”,交流对象不仅有大量国际专家,还定期邀请实验物理学家来室交流,例如最近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闻海虎研究员连续来理论室,介绍有关实验结果、交流研究思路。并鼓励科研人员进行短期学术访问等交流与合作。孙庆丰此次赴香港大学进行的学术访问为期两个月,发来邀请的张健教授与他早有良好合作经历。让孙庆丰高兴的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管理办法》同样充分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努力营造人性化的管理氛围。强调以定期组织学术报告和学术交流研讨活动推动获资助者之间的思想碰撞,以对工作状态和创新前景的评价取代硬性检查验收;鼓励获资助者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拓展把握科学前沿的国际化视野。这让他和其他许多“杰青”一样备感“如鱼在水”。“现在的理论物理研究和十几年前大不一样,很多工作都要进行大量数据运算,这对计算机的使用形成较高要求。”孙庆丰指出,计算程序中一个命令的不同,运算速度可能相差上万倍,这样运算时间就出现从几秒钟到几天的差别。他介绍,现在物理所的计算条件相当好,3年前花800万元购置的大型计算机目前性能良好,所内研究人员在自己的办公室就能联接上去运行相关计算。和物理所绝大多数研究人员一样,孙庆丰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周末也常来加班。能如此安心于理论物理学探索,除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也是孙庆丰成功的重要原因。他妻子是他北大读博时的同学,现在首都师范大学任教,因为专业方向非常接近,两人在家也会探讨一些研究上的话题。夫妇俩育有一子,现五岁,正上幼儿园中班。

去年,“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2019 届毕业生发表 46 篇 SCI 文章”引起热议,在过去近一年之后,近日,这个话题再度被提起。 我发现,当事人 邓汉宇博士 ,目前已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胸外组)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八年制本科 生导师 。担任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PLOS ONE等 多个SCI杂志审稿人 。据邓博士的ResearchGate(一个科研社交网络服务网站)显示,邓博士目前已经发表 文章82篇 。其中一篇发表在 EJSO 上的文章 入选了ESI前1%高被引论文 (谷歌学术显示该论文已被引25次)。 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题为:“ Sarcopenia is an independent unfavorable prognostic factor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fter surgical resection: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邓博士发微博表示:“我们的精准肺外科诊疗研究论文继续成为ESI(到十一月/十二月2019为止)高水平论文!(Web of Science统计中, 四川大学外科学研究方向中仅有的5篇高水平论文之一! )”。 01 争议不断 是“开挂”还是灌水? 去年,按照惯例,华西临床医学院公布了的2019届荣誉毕业生。但 3名荣誉毕业生发表的SCI数量之多,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质疑。 3个荣誉毕业生发表的文章分别为: 荣誉毕业生A:SCI论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响因子大于120分。 荣誉毕业生B:SCI论文30多篇。 荣誉毕业生C:发表SCI论文31篇,影响因子95.56分,其中第一/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0篇。 荣誉毕业生A就是争议最大的华西胸外科邓汉宇博士 ,从2016年入学以来,他已经发表SCI论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响因子 大于120 分,40多篇论文包括: Original research:16 篇 Comments: 9 篇 Meta 分析:10 篇 其余为 letter。 很多网友质疑其文章的真实性和质量,认为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类完成这么多篇文章,是否存在抄袭和灌水的可能。甚至有华西医学院内部人士匿名评论。 46篇文章多为 2-3 分左右的期刊或者杂志,其中一篇 11 分左右的高分文章是 letter to editor,SCI 论文中一些 comments,letter 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科研论文。 SCI杂志的文章的几种类型 Original Artical 论著: 这个是最为常见的一类,分为基础性和临床性文章。基础性文章就我国现在普遍在发的文章,属于前瞻性的一个研究,通俗的一个说法就是我们假设一个思路,然后通过实验来得出一个结论来证明我这个思路,得出的结果两种情况一个是阳性(符合我的思路)一个是阴性的(不符合)大家不要认为阴性的结国就发不了SCI,阴性的同样可以发SCI,可以想象它告诉了我们这样的思路是得不出来这样的结果,也是对国际科研的一个贡献。这类文章需要经过peer review,审稿周期较长,哪怕是低分杂志,从投稿到录用半年多是家常便饭。 Review: 也就是综述,是在对某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和思考。一般认为,学术文章没有综述是不可思议的。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ion)”区分开来。“文献综述”并非一般的“背景描述”,还需要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思考。 Meta分析: 针对一个不同研究得出的结果有争议的科学问题,利用统计学方法将这些研究(以RCT为主)的结果放在一起,得出结论的文章。 Comment、invitedcommentary、editorial评论: 对最新发表(时效性)的某篇论文进行评论,一般是杂志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受邀评论,被评论的文章往往具有重大临床或科研意义。录用周期较短,基本可以控制在一周内。 Letter to editor: 致编辑函/信是读者针对某篇感兴趣的文章写的读后感,或延续要告诉期刊内容。字数限制约300-500字,也有杂志要求不超过150字,一般无具体格式要求。杂志接受针对最新发表论文写的letter(时效性),超过规定的时间不再接收。 读者若具备相应研究基础,能提出独到观点,一般容易被杂志接收,甚至是一些顶级杂志。 因为不同类型的SCI撰写难易度和接受周期不一样,综合来看, 三年一作发46篇SCI是一个可以做到的事情。 网友争议的点主要集中在邓博士发表的文章类型和 文章质量。 根据 2019 年公布的影响因子,计算 Nature、Science、Cell 三大顶级期刊杂志影响因子总和为: 43.07+41.037+36.216=120.323 也就是说邓博士三年发表论文影响因子达到了 CNS 之和。 试想如果邓博士三年发了 CNS 级别杂志的一作文章,相信他作为博士毕业生的优秀代表不会引起任何非议。 因此,网络上对邓博士的评论,渐渐的分成了两个大阵营: 一种认为,这就是一种论文“灌水”行为。 孔柚: 我只能承认他很能写,是不是灌水,有没有含金量,也只有他本人知道了。 fromiccas: 不喜欢灌水型研究,真要比,井冈山大学不是还有人一年一百多篇吗?我是希望学生都能够在主流杂志上发表文章,但是我的学生能发到macromolecules我就心满意足了。做研究,要有代表性的方向,代表性的工作。 知行合一: 三年46篇,三年就是36个月,不到一个月一篇,这种短平快的东西做出来能有多大学术价值,我表示怀疑。 一种则认为,“承认别人的优秀没那么难,能发这么多篇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Jenny: 没问题啊,那是人家能力和实力,存在就是合理的。他又没造假。 E.: 如果没有科研条件去写高分的,小课题做的快,多发几篇也是错吗?况且 16篇research都是实实在在的呀,没事时看看别人的研究写写与自己课题相关的letter和meta 也是一种努力啊,为什么要说人家水?个人觉得他只是在能力范围能尽了全力而已。 木兰舟: 那也不可否认16篇original article。三年16篇还要怎样。 02 本人发文回应 瞎喷没用,干点实事提升自己才是正经 面对争议,2019年8月20日,邓博士本人在知乎上曾对此事进行了回应: 我是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9届荣誉毕业生本人(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我们荣誉毕业生是针对本科生,八年制是作为本科生进行评比,所以不涉及和传统博士的评比;其次,荣誉毕业生是同专业同学选举出来,而不是学院老师指定)。等最近忙空了,我想在知乎上给大家分享sci思维、写作、投稿等方面的经验,希望能够让没有sci的同学,也能够有机会发表sci,至少能够不为毕业而焦头烂额。在这里给大家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第一,我是华西临床医学院的8年制本硕博连读专业的学生(2011年入学)。华西的八年制,大概比清华北大录取线少20分左右吧。八年前,我高考失利,与清华北大无缘(可以去我的高中调查一下真相),于是选择学医,选择八年制。所以,本人学习能力可能比较强吧,因此读文献、写文章的能力也相对来说比较强吧。 第二,8年的时间里,我分成了两个阶段。前4年的本科学习,所以我花了高中努力程度的70%,轻松达到平均分90分的成绩,单科解剖学,诊断学等临床基础课程,专业第一。临床功底,可以去春雨医生或者好大夫检索一下我的治病救人诊疗经验以及病人对我的评价。后4年研究生的学习,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胸外科专业,因为我热爱这个专业,我每天看专业文献就像放松心情一样地娱乐,所以我会写原始研究,写meta分析,写letter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请注意,这是我的爱好,因为能够和全世界胸外科医师交流,这是我感觉愉悦的事情。)。做科研,在我最开始的时候,我是抵制的。后来培养了兴趣,尤其是我能够把临床问题,转化为科研(所以我的文章,都是临床的。关于基础研究,我确实不太通晓),为我的病人提供最新的诊疗意见,我觉得值了。(可以参考一下我在春雨或者好大夫平台发表的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三,我对待科研文章,如同对待挚友,进行交流和学习。 不做科研的医生,不是一名合格的医生,因为他不懂得思考和解决临床问题,一味地去接受他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想法,不去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医生,是很危险的。因为病人情况都是个体化的,医学作为实践性经验性学科,就是需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里补充一下——胸外科有很多没有一致定论的东西,包括早期肺癌的手术,如果一个医生不去思考如何为病人做一次最佳的切除范围,那他只会给病人和家属带来不必要的担心,甚至术后复发转移。我见过太多这些的医生,所以我才发出此感慨。 第四,关于灌水。 我很庆幸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发表在自己的专业杂志上,没办法我们胸外科相关的杂志,大概就是几分的水平。试问,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谁不想要呢?但我想,懂行情的人都会知道,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机会和资源!况且,各大医院的院长、主任们,也不见得都是发表高影响因子的文章吧。 第五,大家如果感兴趣,我很愿意和大家分享科研经验: 微博: 第六,我最后给大家解释一下,我在最后三年,也就是从2016年开始,在华西医院各科室实习一年,从2017年,在华西医院肺癌中心上临床作为住院医师参与一线工作(收治病人、值班等)一年半左右。 最后半年多时间里,完成专业博士毕业论文。 第七,我总结我以上所说的,我并不觉得自己怎么样怎么样,大学的八年里,相比于其他的荣誉毕业生,别人从一开始就叱咤风云,而我并不属于学院的知名人物(毕竟我不喜欢搞学生会工作,不喜欢互联网竞赛,不喜欢加各种协会……我们同一届的其他专业的,大多都没有听说过我这个名字),没想到在最后毕业的时候被选出来作为本科荣誉毕业生,我只是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没有白费。我常常给同学朋友开玩笑说,“我是拿了5年的励志奖学金,最后一年终于励志成功,拿到了国家奖学金”。 最后总结一下,我做这一次的正面回应网络各种形形色色的人,就是要让你们知道,大学里努力了的人,你们瞎喷、瞎黑,是没有用的!别一天没事干了,吃饱了就在网络上消化,干点实事,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和学习能力,对你自己才是最好的! 邓汉宇,男,中共党员,胸外科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胸外组)医师,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八年制本科生导师。师从于被誉为“中国肺外科第一人”的周清华教授,获四川大学临床医学学士学位及胸外科学博士学位。现为欧洲胸外科医师协会(ESTS)会员、美国外科医师学院(ACS)会员、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会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癌症转移专业委员会会员。 累计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JAMA Surgery、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World Journal of Surgery、European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Diseases of the Esophagus、Interactive Cardiovascular and Thoracic Surgery、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等杂志发表胸部肿瘤外科学相关英文SCI文章5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大于120分()。受邀作为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PLOS ONE、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Surgery等SCI杂志审稿人。多次受邀参加ISDE、OESO、ASCVTS、ESTS、MRS、WCLC等国际会议以及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年会、青年医师论坛、川渝食管癌年会及四川省胸心血管外科年会并作大会发言和壁报展示。荣获2017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医师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2019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医师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 虽然回应的最后言辞比较激烈,但 平心而论,邓博士绝对算得上优秀。 在现行评价体系下,每个医院的评价体系不同,邓博士虽有争议,但无可厚非。其发表在EJSO上的一篇一作文章还入选了ESI前1%高被引论文。 2月23日, 科技部正式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通知,明确要求破除“唯论文”论不良导向,鼓励发“三高”论文,过几年再看,会不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你怎么看? 本文由 科研大匠 综合自知乎、@邓汉宇ResearchGate、微博,华西医院等

发表50篇论文

发表论文50余篇(部分见下),综述20余篇;主编“21世纪学科发展丛书”(周光召主编)《生命科学》分册;参编《生物化学》、《核酸化学》、《医学分子生物学》《临床神经外科学》、《基因扩增与基因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等教科书/专著13部。 1、 贾弘禔主编《生命的岁月与梦幻》(周光召主编:21世纪学科发展丛书——生命科学分册)(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贾弘禔主编《生物化学》(第3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 3、贾弘禔主编《生物化学》(8学制,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贾弘禔主编《Textbook of BIOCHEMISTRY》(英文)(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5、贾弘禔、倪菊华主编《生物化学:Case FilesTM, Biochemistry》(中英文)(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6、贾弘禔、冯作化主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7、参编《核酸化学》(张昌颖主编)、《生物化学》(周爱儒主编)、《临床神经外科学》(吴承远、刘玉光主编)、《内科学》(王海燕主编)、《医学分子生物学》(张乃蘅主编)、《神经系统疾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吴希如、陈清堂主编)、《基因扩增与基因诊断》(郑怀竞主编)、《基层医师手册》等教科书、专著及教学辅导10余部。 1. Li S-Y, Jia Y-H, Sun W-G, Tang Y, An G-S, Ni J-H, Jia H-T. Stabilization of mitochondrial function by tetramethylpyrazine protects against kainate-induced oxidative lesions in the rat hippocampus.Free Radic Biol Med2010; 48:597-608 2. Zhang H-J, Li W-J, Gu Y-Y, Li S-Y, An G-S, Ni J-H, Jia H-T. p14ARF interacts with E2F factors to form p14ARF-E2F/partner-DNA complexes repressing E2F-dependent transcription.J Cell Biochem2010; 109: 693-701 3. Li S-Y, Sun W-G, Jia Y-H, Wu G-S, An G-S, Ni J-H, Jia H-T. Calcium signal-initiated early activation of NF-κB in neurons is a neuroprotective event in response to kainic acid-induced excitotoxicity.Biochem(Mos) 2010; 75: 125-135 4. Li W-J, Gu Y-Y, Zhang H-J, Zhou J, Jia H-T. Induction of p14ARF by E2F1 contributes to 8-chloro-adenosine-induced apoptosis in human lung cancer H1299 cells.Chemotherapy2009; 55: 335–343 5. Zhang H-J, Li W-J, Yang S-Y, Li S-Y, Ni J-H, Jia H-T. 8-Chloro-adenosine-induced E2F1 promotesp14ARFgene activation in H1299 cells through displacing Sp1 from multiple overlapping E2F1/Sp1 sites.J Cell Biochem2009; 106: 466-472 6. Yang S-Y, Jia X-Z, Feng L-Y, Li S-Y, An G-S, Ni J-H, Jia H-T. Inhibition of topoisomerase II by 8-chloro-adenosine triphosphate induces DNA double-stranded breaks in 8-chloro-adenosine-exposed human myelocytic leukemia K562 cells.Biochem Pharmacol2009; 77:433-443 7. Jia X-Z, Yang S-Y, Zhou J, Li S-Y, Ni J-H, An G-S, Jia H-T. Inhibition of CHK1 kinase by Gö6976 converts 8-chloro-adenosine-induced G2/M arrest into S arrest in human myelocytic leukemia K562 cells.Biochem Pharmacol2009; 77:770-780 8. Ji Z-X, Du C, Wu G-S, Li S-Y, An G-S, Yang Y-X, Ru J, Jia H-T, Ni J-H. Synergistic up-regulation of muscle LIM protein expression in C2C12 and NIH3T3 cells by myogenin and MEF2C.Mol Genet Genomics2009; 281:1-10 9. Song C-L, Wang J-Y, Song Q-S, Li X, Chen Z-Q, Ma Q-J, Liu Z-J, Jia H-T, Dang G-T. Simvastatin induces estrogen receptor-alpha (ER-alpha) in murine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J Bone Miner Metab, 2008; 26:213-217 10. Li F, Jia H-T, Yu C-L. ACL reconstruction in a rabbit model using irradiated Achilles allograft seeded with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r PDGF-B gene-transfect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07; 15:1219–1227

近日,电子 科技 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夏川教授以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hemistry (《自然–化学》)上发表题为“General synthesis of single-atom catalysts with high metal loading using graphene quantum do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套高载量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的普适性合成策略,实现了高达 40 wt.% 或 3.8 at.% 的高过渡金属原子负载,比目前报道的单原子负载量提升了几倍甚至数十倍。 该工作由电子 科技 大学、加拿大光源和美国莱斯大学三个单位共同合作完成。材料与能源学院的夏川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美国莱斯大学的汪淏田教授和加拿大光源的胡永峰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该合作团队在电催化材料研究和电化学反应器设计领域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具有极高的原子利用率、独特的电子结构以及明晰且可调的配位结构,在各种电催化过程中展现出优异的活性。但常规单原子材料中金属原子密度较低(通常小于5 wt.%或1 at.%),大大限制了其整体催化性能及工业应用前景,因此发展出高载量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普适性合成策略至关重要。现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工艺对提高合成单原子材料的金属负载量有很大的局限(图1, a-b)。以碳材料负载的单原子为例,现有的“自上而下”方法通过在碳材料载体表面制造缺陷,然后通过缺陷稳定单原子。然而,无法精确调控缺陷尺寸导致缺陷位点的数目极大地受到限制,而且当金属负载量提高时,容易在大尺寸的缺陷位处形成团簇。“自下而上”方法则使用金属和有机物前驱体(如金属有机框架、金属-卟啉分子、金属-有机小分子)热解碳化的方式获得负载金属单原子的碳材料。在金属负载量过大时,金属原子之间将因为没有足够的隔离空间而导致热解过程中团簇或者颗粒的产生。 鉴于此,该团队发展了区别于现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工艺的单原子催化材料制备方法(图1c),以突破单原子负载量的限制。该团队创新性地使用比表面大、热稳定性高的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碳基底,对其进行-NH2基团修饰,使其对金属离子具有高配位活性。引入金属离子后可得到以金属离子作为节点、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结构单元的交联网络,最后热解即可得到高载量的金属单原子材料。相较于传统“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单原子催化剂合成方法,该研究报道的方法既保证了高含量金属离子初始锚定时的高分散性又能有效抑制后续热解过程基底烧结重构引起的金属原子团聚。 XAFS、HADDF-STEM等多种表征手段证明,由该法制得的负载型金属单原子催化材料在保证金属原子单分散的同时还能实现远超现有文献报道水平的金属载量。借助该方法,该团队成功制备出质量分数高达41.6%(原子分数为3.84%)的Ir单原子催化材料(图2),该负载量相较于文献报道的Ir单原子最高载量提升了数倍。 另外,该合成策略还具有普适性,能够用于制备其他贵金属或非贵金属的高载量金属单原子催化材料。例如,在碳基底材料上,Pt单原子的负载量最高可达32.3 wt.%,Ni单原子负载量可达15 wt.%(图3)。 夏川,电子 科技 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国家青年人才。研究方向为基于新能源的电催化、电合成、电化学生物合成,致力于实现碳平衡的能量与物质循环。在“液体燃料与基础化学品现场合成”这一特色方向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反应器与催化剂设计领域均取得丰硕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美国专利3项,H因子34,引用5200余次。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Nat. Energy、Nat. Catal.、Nat. Chem.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共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9篇,热点论文2篇。

共发表或录用论文50篇,包括SCI期刊论文11篇(第1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10篇),EI期刊论文22篇[1] Wang Y H*, Nie J G, Li J J. Study on fatigue property of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s and stud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14, 94(3): 1-10.[2] Wang Y H*, Nie J G, Fan J S. Fiber beam-column element for circular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under axial–flexure–torsion combined load.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14, 95(4): 10-21.[3] Wang Y H*, Nie J G, Fan J S. Theoretical model and investigation of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columns under axial force-torsion combined action. Thin-Walled Structures, 2013, 69(8): 1-9.[4] Wang Y H*, Nie J G, Cai CS. Numerical modeling on concrete structures and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frame structures. 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 2013, 51(8): 58-67.[5] Nie J G, Wang Y H*, Cai C S.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fatigue behavior of RC beams strengthened with steel plate-concrete composite technique. ASCE-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11, 137(7): 772-781.[6] Nie J G, Wang Y H*, Cai C S. Elastic rigidity of composite beams with full width slab opening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12, 73(6): 43-54.[7] Nie J G, Wang Y H*, Fan J S, Zhang X G, Cai C S. Mechanical behavior of composite joints for connecting existing concrete bridges and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12, 75(8): 11-20.[8] Nie J G, Wang Y H*, Fan J S. Experimental study on seismic behavior of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columns under pure torsion and compression-torsion cyclic load.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2012, 79(12): 115-126.[9] Nie J G, Wang Y H*, Fan J S.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columns under combined compression-bending-torsion cyclic load. Thin-Walled Structures,2013, 67(6): 1-14.[10] Nie J G, Wang Y H*, Tao M X. Research and optimization on laminated steel tube column-concrete beam joints with outer stiffening ring. 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13, 56(5): 1282–1293.

发表论文50篇

近日,电子 科技 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夏川教授以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hemistry (《自然–化学》)上发表题为“General synthesis of single-atom catalysts with high metal loading using graphene quantum do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套高载量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的普适性合成策略,实现了高达 40 wt.% 或 3.8 at.% 的高过渡金属原子负载,比目前报道的单原子负载量提升了几倍甚至数十倍。 该工作由电子 科技 大学、加拿大光源和美国莱斯大学三个单位共同合作完成。材料与能源学院的夏川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美国莱斯大学的汪淏田教授和加拿大光源的胡永峰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该合作团队在电催化材料研究和电化学反应器设计领域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具有极高的原子利用率、独特的电子结构以及明晰且可调的配位结构,在各种电催化过程中展现出优异的活性。但常规单原子材料中金属原子密度较低(通常小于5 wt.%或1 at.%),大大限制了其整体催化性能及工业应用前景,因此发展出高载量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普适性合成策略至关重要。现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工艺对提高合成单原子材料的金属负载量有很大的局限(图1, a-b)。以碳材料负载的单原子为例,现有的“自上而下”方法通过在碳材料载体表面制造缺陷,然后通过缺陷稳定单原子。然而,无法精确调控缺陷尺寸导致缺陷位点的数目极大地受到限制,而且当金属负载量提高时,容易在大尺寸的缺陷位处形成团簇。“自下而上”方法则使用金属和有机物前驱体(如金属有机框架、金属-卟啉分子、金属-有机小分子)热解碳化的方式获得负载金属单原子的碳材料。在金属负载量过大时,金属原子之间将因为没有足够的隔离空间而导致热解过程中团簇或者颗粒的产生。 鉴于此,该团队发展了区别于现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工艺的单原子催化材料制备方法(图1c),以突破单原子负载量的限制。该团队创新性地使用比表面大、热稳定性高的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碳基底,对其进行-NH2基团修饰,使其对金属离子具有高配位活性。引入金属离子后可得到以金属离子作为节点、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结构单元的交联网络,最后热解即可得到高载量的金属单原子材料。相较于传统“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单原子催化剂合成方法,该研究报道的方法既保证了高含量金属离子初始锚定时的高分散性又能有效抑制后续热解过程基底烧结重构引起的金属原子团聚。 XAFS、HADDF-STEM等多种表征手段证明,由该法制得的负载型金属单原子催化材料在保证金属原子单分散的同时还能实现远超现有文献报道水平的金属载量。借助该方法,该团队成功制备出质量分数高达41.6%(原子分数为3.84%)的Ir单原子催化材料(图2),该负载量相较于文献报道的Ir单原子最高载量提升了数倍。 另外,该合成策略还具有普适性,能够用于制备其他贵金属或非贵金属的高载量金属单原子催化材料。例如,在碳基底材料上,Pt单原子的负载量最高可达32.3 wt.%,Ni单原子负载量可达15 wt.%(图3)。 夏川,电子 科技 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国家青年人才。研究方向为基于新能源的电催化、电合成、电化学生物合成,致力于实现碳平衡的能量与物质循环。在“液体燃料与基础化学品现场合成”这一特色方向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反应器与催化剂设计领域均取得丰硕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美国专利3项,H因子34,引用5200余次。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Nat. Energy、Nat. Catal.、Nat. Chem.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共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9篇,热点论文2篇。

发表论文50余篇(部分见下),综述20余篇;主编“21世纪学科发展丛书”(周光召主编)《生命科学》分册;参编《生物化学》、《核酸化学》、《医学分子生物学》《临床神经外科学》、《基因扩增与基因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等教科书/专著13部。 1、 贾弘禔主编《生命的岁月与梦幻》(周光召主编:21世纪学科发展丛书——生命科学分册)(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贾弘禔主编《生物化学》(第3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 3、贾弘禔主编《生物化学》(8学制,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贾弘禔主编《Textbook of BIOCHEMISTRY》(英文)(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5、贾弘禔、倪菊华主编《生物化学:Case FilesTM, Biochemistry》(中英文)(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6、贾弘禔、冯作化主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7、参编《核酸化学》(张昌颖主编)、《生物化学》(周爱儒主编)、《临床神经外科学》(吴承远、刘玉光主编)、《内科学》(王海燕主编)、《医学分子生物学》(张乃蘅主编)、《神经系统疾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吴希如、陈清堂主编)、《基因扩增与基因诊断》(郑怀竞主编)、《基层医师手册》等教科书、专著及教学辅导10余部。 1. Li S-Y, Jia Y-H, Sun W-G, Tang Y, An G-S, Ni J-H, Jia H-T. Stabilization of mitochondrial function by tetramethylpyrazine protects against kainate-induced oxidative lesions in the rat hippocampus.Free Radic Biol Med2010; 48:597-608 2. Zhang H-J, Li W-J, Gu Y-Y, Li S-Y, An G-S, Ni J-H, Jia H-T. p14ARF interacts with E2F factors to form p14ARF-E2F/partner-DNA complexes repressing E2F-dependent transcription.J Cell Biochem2010; 109: 693-701 3. Li S-Y, Sun W-G, Jia Y-H, Wu G-S, An G-S, Ni J-H, Jia H-T. Calcium signal-initiated early activation of NF-κB in neurons is a neuroprotective event in response to kainic acid-induced excitotoxicity.Biochem(Mos) 2010; 75: 125-135 4. Li W-J, Gu Y-Y, Zhang H-J, Zhou J, Jia H-T. Induction of p14ARF by E2F1 contributes to 8-chloro-adenosine-induced apoptosis in human lung cancer H1299 cells.Chemotherapy2009; 55: 335–343 5. Zhang H-J, Li W-J, Yang S-Y, Li S-Y, Ni J-H, Jia H-T. 8-Chloro-adenosine-induced E2F1 promotesp14ARFgene activation in H1299 cells through displacing Sp1 from multiple overlapping E2F1/Sp1 sites.J Cell Biochem2009; 106: 466-472 6. Yang S-Y, Jia X-Z, Feng L-Y, Li S-Y, An G-S, Ni J-H, Jia H-T. Inhibition of topoisomerase II by 8-chloro-adenosine triphosphate induces DNA double-stranded breaks in 8-chloro-adenosine-exposed human myelocytic leukemia K562 cells.Biochem Pharmacol2009; 77:433-443 7. Jia X-Z, Yang S-Y, Zhou J, Li S-Y, Ni J-H, An G-S, Jia H-T. Inhibition of CHK1 kinase by Gö6976 converts 8-chloro-adenosine-induced G2/M arrest into S arrest in human myelocytic leukemia K562 cells.Biochem Pharmacol2009; 77:770-780 8. Ji Z-X, Du C, Wu G-S, Li S-Y, An G-S, Yang Y-X, Ru J, Jia H-T, Ni J-H. Synergistic up-regulation of muscle LIM protein expression in C2C12 and NIH3T3 cells by myogenin and MEF2C.Mol Genet Genomics2009; 281:1-10 9. Song C-L, Wang J-Y, Song Q-S, Li X, Chen Z-Q, Ma Q-J, Liu Z-J, Jia H-T, Dang G-T. Simvastatin induces estrogen receptor-alpha (ER-alpha) in murine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J Bone Miner Metab, 2008; 26:213-217 10. Li F, Jia H-T, Yu C-L. ACL reconstruction in a rabbit model using irradiated Achilles allograft seeded with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r PDGF-B gene-transfect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07; 15:1219–1227

发表论文50于篇

1965年广西中医中医学院医疗本科毕业,曾多次到北京、南京重庆等市深造。1992年晋升为主任医师、本学院聘为教授,曾7年应聘为广西卫生技术中医中药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技术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常务委员,全国名医研究会委员,广西中医药学会技术顾问,广西中医学会内科分会技术顾问。论文论著:从事中医临床40余年,在国内医刊上发表和参加学术会论文50余篇,其中两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合编审编《肝病论治学》等著作六本。科研项目:参与国家“八五”肝病系列药攻关临床研究并为整理总结科研资料全国三人之一。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课题一项(任课题第二者)。参加地厅级科研课题一项。临床特长:中医内科,擅长:胃肠病、肝胆病,疑难杂症,独创动静并治法治疗各种病症,技高一筹,别具一格,疗效显著。诊治胃病、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胃肠道疾病;治疗肝病、乙肝大、小三阳、肝硬化、脂及肝、酒精性肝病等肝胆疾病;治疗内科疑难杂症.先后参与编写《肝病论治学》、《中医学教材》、《新编医古文注译》、《南方医话》、《中医经典著作思路与方法研究》等六本著作,共100多万字,其中三本任编委。先后参加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大会30多次。发表论文50余篇。

张懋穰(1889年-1948年)是中国现代史学家、清史专家、文化史专家和教育家。他是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的教授,也是国立中央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他以著作《清代学校史》而享誉学界。张懋穰在清史和文化史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不仅研究清代教育制度、学校组织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关注了宗教、文化、民间信仰等方面的题材。他的研究方法深受西方历史学思想的影响,既注重实证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又思考历史背后的文化与价值。由于他演讲的风格深受学生欢迎,他还被誉为“弥勒演讲手”。在1948年逝世后,北京大学图书馆成立了张懋穰纪念馆,以纪念这位先贤的学术成就。

近日,电子 科技 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夏川教授以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hemistry (《自然–化学》)上发表题为“General synthesis of single-atom catalysts with high metal loading using graphene quantum do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套高载量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的普适性合成策略,实现了高达 40 wt.% 或 3.8 at.% 的高过渡金属原子负载,比目前报道的单原子负载量提升了几倍甚至数十倍。 该工作由电子 科技 大学、加拿大光源和美国莱斯大学三个单位共同合作完成。材料与能源学院的夏川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美国莱斯大学的汪淏田教授和加拿大光源的胡永峰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该合作团队在电催化材料研究和电化学反应器设计领域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具有极高的原子利用率、独特的电子结构以及明晰且可调的配位结构,在各种电催化过程中展现出优异的活性。但常规单原子材料中金属原子密度较低(通常小于5 wt.%或1 at.%),大大限制了其整体催化性能及工业应用前景,因此发展出高载量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普适性合成策略至关重要。现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工艺对提高合成单原子材料的金属负载量有很大的局限(图1, a-b)。以碳材料负载的单原子为例,现有的“自上而下”方法通过在碳材料载体表面制造缺陷,然后通过缺陷稳定单原子。然而,无法精确调控缺陷尺寸导致缺陷位点的数目极大地受到限制,而且当金属负载量提高时,容易在大尺寸的缺陷位处形成团簇。“自下而上”方法则使用金属和有机物前驱体(如金属有机框架、金属-卟啉分子、金属-有机小分子)热解碳化的方式获得负载金属单原子的碳材料。在金属负载量过大时,金属原子之间将因为没有足够的隔离空间而导致热解过程中团簇或者颗粒的产生。 鉴于此,该团队发展了区别于现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工艺的单原子催化材料制备方法(图1c),以突破单原子负载量的限制。该团队创新性地使用比表面大、热稳定性高的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碳基底,对其进行-NH2基团修饰,使其对金属离子具有高配位活性。引入金属离子后可得到以金属离子作为节点、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结构单元的交联网络,最后热解即可得到高载量的金属单原子材料。相较于传统“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单原子催化剂合成方法,该研究报道的方法既保证了高含量金属离子初始锚定时的高分散性又能有效抑制后续热解过程基底烧结重构引起的金属原子团聚。 XAFS、HADDF-STEM等多种表征手段证明,由该法制得的负载型金属单原子催化材料在保证金属原子单分散的同时还能实现远超现有文献报道水平的金属载量。借助该方法,该团队成功制备出质量分数高达41.6%(原子分数为3.84%)的Ir单原子催化材料(图2),该负载量相较于文献报道的Ir单原子最高载量提升了数倍。 另外,该合成策略还具有普适性,能够用于制备其他贵金属或非贵金属的高载量金属单原子催化材料。例如,在碳基底材料上,Pt单原子的负载量最高可达32.3 wt.%,Ni单原子负载量可达15 wt.%(图3)。 夏川,电子 科技 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国家青年人才。研究方向为基于新能源的电催化、电合成、电化学生物合成,致力于实现碳平衡的能量与物质循环。在“液体燃料与基础化学品现场合成”这一特色方向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反应器与催化剂设计领域均取得丰硕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美国专利3项,H因子34,引用5200余次。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Nat. Energy、Nat. Catal.、Nat. Chem.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共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9篇,热点论文2篇。

张懋穰(1908年7月5日-1973年6月5日),原名张克义,字懋穰,又字绿柳,江苏宜兴人,20世纪30年代被称为“江南民谣之父”,国家一级电影导演,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民族及民间电影分会副主任,中国影视家协会民族文艺分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会会员。张懋穰是中国第一位民间电影导演,也是中国民谣之父。他从1930年开始拍摄电影,并在江苏宜兴以及多个省份建立了电影拍摄点,拍摄了大量民间电影。他是中国第一位用歌曲来做电影背景音乐的电影导演,也是中国最早一批拍摄民族及民间电影的电影导演之一。张懋穰拍摄的电影大多与民间传说有关,他把民间传说创作成精彩的故事,以电影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让观众在观赏中完全融入其中,体验到这些传说背后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把中国民间传说的精髓传承下去。张懋穰的电影拍摄至今仍受到观众的喜爱,他在中国的电影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 索引序列
  • 发表论文50余篇
  • 发表sci论文50余篇杰青
  • 发表50篇论文
  • 发表论文50篇
  • 发表论文50于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