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安阳历史甲骨文论文发表

安阳历史甲骨文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安阳历史甲骨文论文发表

1899年 古董商人携甲骨至京,王懿荣判定甲骨上所刻为古文字,重金收购,此为甲骨文发现之肇始。 王襄与孟定生也在天津开始收购甲骨文。 1900年 沙孟海生。. 秋,王懿荣以身殉国(1845—),山东福山人,著名金石学家。《清史稿·王懿荣传》:“懿荣泛涉书史,嗜金石、翁同和、潘祖荫并称其学”。殷墟甲骨文是他第一个认识并作为珍贵文物购藏的。* 1901年 王懿荣之子王翰甫为还旧债,出售家藏甲骨与古器物。刘鹗(字铁云)开始收买有字甲骨。 唐兰生。 商承祚生。 1902年 刘鹗先后购得有字甲骨约5000片,开始选拓墨本。罗振玉在刘鹗家中见其甲骨文拓本,叹为“汉以来若张(敬)、杜(林)、杨(雄)、许(慎)诸儒所不得见”之文字。 诸乐三生。 1903年 刘鹗《铁云藏龟》六册石印出版,共收甲骨拓片1058枚,为第一部甲骨著录。刘鹗第一个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该书的出版扩大了甲骨文资料的流传范围,标志着甲骨文从学者书斋中的“古董时期”进入“金石时期”。 1904年 孙诒让著《契文举例》二卷第十章,为考释甲骨文第一部著作。 1906年 山之南生(—?),山东黄县人,1924年从叔外祖丁佛言学甲骨文、钟鼎文,其甲骨文书法曾参加上海“中国语文展览”、上海救济委员会主办的“救济古物书展”等,获得好评。 冯文凤生。 游寿生。 1908年 罗振玉获悉甲骨出土地点为河南安阳小屯殷墟。 孙诒让卒。 1909年 童雪鸿生。 1910年 罗振玉考订甲骨出土地点为河南安阳小屯殷墟。罗振玉《殷商贞卜文字考》玉简斋石印出版。 1911年 罗振玉、王国维赴日本京都。 胡厚宣生。 1912年 罗振玉撰《殷墟书契》。 1913年 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在日本出版。 1914年 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共考释并加以解说485字。 1916年 罗振玉《殷墟书契后编》默拓影印本出版。 1917年 罗振玉《殷文存》影印本出版。 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这两篇著名论文,把甲骨学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 1919年 罗振玉回国寓天津。 1920年 王襄编第一部甲骨文辞典《秿室殷契类纂》收可识字873个。 1921年 罗振玉撰并书《集殷墟文字楹帖》一卷由贻安堂影印出版。 1922年 秦士蔚生。 1923年 商承祚编《殷墟文字类编》收入可识字789个。 1927年 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将考释文字增至今571字。 罗振玉、章玉、高德馨、王季烈《集殷墟文字楹帖汇编》由东方学会石印出版。 1928年 丁辅之《商卜文字集联》(附诗)石印本出版。 至1928年,各类甲骨著录共收甲骨9919片。 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安阳开始大规模科学发掘。 1930年 丁佛言卒(1878—),山东黄县人,其于古文字学精思博览,尤其精深甲骨和金文研究。甲骨文书法笔力沉厚,气息醇古。 1931年 5月,张守义《中国古代书契制度》发表于《金陵学报》第1卷第1期。 徐无闻生。 1932年 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发表,其中对五期书风的界定,对后世甲骨文书法创作影响甚大。 冯文凤书《赠春渠先生甲骨文书法轴》,刊于《当代名人书林》、《民国时期书法》。冯文凤乃广东鹤山人,卒年不详,她以金文笔法写甲骨文书法,行笔沉着,线条丰存,结构工稳匀称。 1933年 郭沫若《卜辞通纂》在日本出版。 陈夕康《龟甲骨文字概论》由中华书局出版。 1934年` 孙海波《甲骨言语编》出版,已能辨识甲骨文五六百字。 1935年 戴异撰并书《集殷墟百联一卷》刻本问世。 1936年 安阳举行第十三次发掘,得甲骨17000余片。此为殷墟甲骨文第一次重大发现。 1937年 简经伦《甲骨集古诗联》(上编),上海商务印书馆石印出版。 作者:shiyangde 2006-6-11 19:20 回复此发言 -------------------------------------------------------------------------------- 2 甲骨文百年历史1899-1999 丁辅之《观水游山集》墨缘堂石印本出版。 1939年 叶玉森卒(1878—),江苏镇江人,著有《殷契钩沉》、《说契、研契技谈》、《殷墟书契前后编集释》、《铁云藏龟考释》等。其所写甲骨文,以毛笔作刀笔,颇得卜辞文字遗韵,曾撰联并书《天衣集》一卷。 1940年 罗振玉在旅顺卒(1866—),浙江上虞人,“甲骨四堂”之一,有甲骨学著作多种问世,后世誉他是“开甲骨文识字之始”。考释之余,提笔挥写甲骨文,是近代以甲骨文入书的开创者,并以考释的几百甲骨文字编集楹联,其甲骨文书法秀润清丽。 1941年 易孺卒(1874—),广东鹤山人,擅甲骨文书法篆刻,气息高古。 1946年 王雪民卒(1882—),天津人,善以甲骨文入印。 1948年 董作宾《殷墟文字》甲编,其中收入甲骨文朱书、墨书9片。 1949年 董作宾《殷墟文字》乙编,其中收入甲骨文朱书、墨书27片。 丁辅之卒(1879—),浙江杭州人,精于甲骨文书法,他在前人基础上,用常识之契文集自撰联语、诗作,留下大量甲骨文书法作品。 1950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安阳殷墟科学发掘。 董作宾与王怡合编《集契集》。 简经伦卒(1888—),广东番禺人,早年曾任国民政府参事,后游历南洋欧美。其甲骨文书法篆刻恬淡超远,自然天成。著有《甲骨集古诗联》(上、下册)、《琴斋书画印全集》、《千石楼印识》、《琴斋印留》、《巳卯第一集》、《丁亥第二集》。 刘顺生。 1951年 胡厚宣《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其中收入甲骨文朱书、墨书5片。 1952年 孙儆卒(1866—),江苏南通人,教育家,其甲骨文书法多以集长联形式出现。 1953年 郭若愚《殷契拾掇二编》,其中收入甲骨文朱书、墨书3片。 1954年 9月,日本贝冢茂树《甲骨文与金文的书体》载于《书道全集》第1卷,对董氏书法断代做了更进一步分析,多有发明。 1956年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出版。 傅振伦《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字与书体》发表于《文物参考资料》第1期。 王襄卒(1876—),天津人,古文字学家,是我国殷墟甲骨文的最早鉴定和购藏者之一,其甲骨文书法厚重质朴,见于《甲骨文书法艺术大观》。 柳诒征卒(1880—),江苏镇江人,历任东南大学、东北大学教授,上海市文管会委员。1925年因同事王伯沆之托为刘鹗遗孀分售甲骨,他自购200版,皆精品,其间又为叶玉森写《殷契钩沉序》,所作甲骨文书法别具特色。 1957年 苏莹辉《中国文字书写工具探源》(上、中、下)发表于台湾《大陆杂志》第15卷第3、7、8期。 懿荣《漫谈甲骨文字的书法》、朱家濂《中国字体演变简说》发表于《文物参考资料》第1期。 张秉权《殷墟文字丙编》,收录甲骨文朱书、墨书15片。 1958年 严一萍《中国书谱殷商编序》收录于台北艺文印书馆《中国书谱》。 1960年 《甲骨文墨场必读——集殷墟文字楹联汇编》在日本出版。 10月,《集契集》发表在《中国文字》第1期上。 杨仲子卒(1885—),江苏南京人,精于钟鼎文字及甲骨文书法,善以甲骨文入印,徐悲鸿称其为近代以“贞卜文字入印之第一人”。 1961年 董作宾《殷墟文字中之人猿图》发表于台湾大学文学院古文字研究室《中国文字》第2期。 董作宾《跋鼎堂赠绝句》发表于台湾大学文学院古文字研究室《中国文字》第3期。 日本欧阳可亮《尧山甲骨美术第一集五十幅》由春秋学院甲骨学术研究室编印出版。 1962年 胡小石卒(1888—),浙江绍兴人,他21岁始钻研甲骨文,历任南京中央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南京大学等校教授,讲授甲骨文,成《甲骨文例》,为第一本研究甲骨文文法的著作。30年代有《临甲骨文》存世,其书涩笔顿挫、古朴瘦劲。 金梁卒(1878—),浙江杭州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其甲骨文书法见于《民国时期书法》(上)。 作者:shiyangde 2006-6-11 19:20 回复此发言 -------------------------------------------------------------------------------- 3 甲骨文百年历史1899-1999 1963年 董作宾卒(1895—),河南南阳人,是研究甲骨学专家“四堂”之一。他对甲骨学最大的贡献是作了卜辞断代研究,即根据卜辞之“贞人‘等所属时代而把甲骨文分为五个时期,并指出各个时期卜辞的风格特点。同时他还经常书写甲骨文对联、集诗等,笔致秀润端雅,深得卜文神韵。 1965年 9月,《甲骨文编》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正编共录定甲骨文1723字(见于《说文》的有941字),附录共收入2949字,全书共收入4672字。 童雪鸿卒(1909—),安徽巢县人,其甲骨文书法载于《中国书法》1992年第1期。 1967年 董作宾所写卜辞集联收入《董作宾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集》。 1969年 台湾严一萍合编六家(罗振玉、章玉、高德馨、王季烈、丁辅之、简经伦)为《集契汇编》。 1971年 潘天寿卒(1897—),浙江宁海人,其甲骨文书法用笔老辣苍润,结体峻拔奇肆,章法遗失宕起伏。 1972年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发展》发表于《考古学报》第1期。 1973年 河南安阳小屯南地发掘甲骨卜辞5335片,此为殷墟甲骨文第二次重大发现。 鲍鼎卒(1898—),江苏镇江人,擅甲骨文书法。 1974年 台湾石叔明、林翰年编《甲骨文与诗》和《商卜文分韵》。 1977年 陕西岐山凤雏村建筑遗址出土西周甲骨卜辞17000余片。 1978年 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甲骨文合集》十三集,共收录甲骨41956片,1978年至1982年陆续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小屯南地甲骨》由中华书局出版,其中收录甲骨文朱书、墨书9片。 台湾安国钧《甲骨文字集联诗格言》由台北维新书局出版。 日本欧阳可亮《集契集》出版,欧阳可亮在东京建立甲骨学院。 严一萍撰《甲骨学》由台湾艺文印书馆出版,该书第八章为《甲骨文字的艺术》。 11月,中国古文字学术研究会在长春举行,中国古文字学术研究会成立。 郭沫若卒(1892—),四川乐山人,为“甲骨四堂”之一。以历史唯物史观研究甲骨文,著有《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殷契粹编》等一系列在中国学术史上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其甲骨文书法甚少,尤为珍贵,今仅见《甲骨文字研究》中一小幅甲骨文临作及1934年为柳非杞书甲骨文书法条幅。 1979年 10月,《文物》开始公布岐山出土有字西周甲骨。冬,陕西扶风齐家村发现有字西周甲骨。 唐兰卒(1901—),浙江嘉兴人,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建国后调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副院长。有关甲骨文研究方面的著作有《殷墟文字记》、《天壤阁甲骨文存考释》、《中国文字学》等,其书临甲骨文多见于著录。 1980年 徐中舒主编、徐无闻主持编写的《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1年 5月,唐兰著《殷墟文字记》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该书着重甲骨文字的形体分析,对于一般的书法篆刻工作者有一定帮助。 李圃编《甲骨文选读》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书法》第6期发表杨鲁安《甲骨文书体浅说》。; 陆维钊卒(1898—),浙江平湖人,浙江美术学院教授,其甲骨书法瘦硬劲健,载于《中国书法》1992年第3期。 1982年 李其复编《董彦堂先生甲骨文法书集》出版。 赵铨、钟少林、白荣金《甲骨文字契刻初探》发表于《考古》第1期。 1983年 孙杰《从甲骨文的书契谈其字体特色》发表于《书法研究》第3期。 安国钧《甲骨文字集联诗格言续编》、《甲骨文字书例》出版。 容庚卒(1894—),广东东莞人,早年师从罗振玉、王国维,对殷周以来甲骨文、彝文字进行过大量的研究。青年时先攻小篆,后转向金文、甲骨文书法,其书端庄清隽。 1984年 3月3日,徐稷香《郭沫若手书甲骨文(为柳非杞手书)》发表于《人民日表》第8版。 《甲骨文字书道のすすめ》城南山人著,由日本株式会社日贸出版社出版。 作者:shiyangde 2006-6-11 19:20 回复此发言 -------------------------------------------------------------------------------- 4 甲骨文百年历史1899-1999 河南建立安阳殷墟博物苑。 河南安阳举行殷墟笔会、甲骨文还乡书法展。 河南巩县建立“甲骨书法碑廊”。 刘亮《我国最早的微型刻字——陕西岐山县出土的西周甲骨文》发表于《书法》第4期。 诸乐三卒(1902—),浙法安吉人,解放初在浙江美术学院对甲骨文产生浓厚兴趣,除精读少数甲骨拓片、影印件之外,还大量抄写、集联,其甲骨文书法用笔厚重,古朴自然。 1985年 《书法》第2期发表唐复年《甲骨文简说》。 游寿《殷契选释》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欧阳可亮编辑出版《甲骨文书道作品集》。 日本贝冢茂树著、杨升南译《评甲骨文断代研究的字体演变观》发表于《殷都学刊》第4期。 陈恒安《殷契书法漫述》发表于《贵州省博物馆馆刊》创刊号。 安阳甲骨学会成立。 1986年 欧阳可亮《甲骨文还乡之愿》发表于《殷都学刊》第1期。 刘桓《从甲骨文到金文》发表于《文物天地》第2期。 《书法研究》第2期、4期分别发表王慎行《卜辞书法的结体与布局初探》、冼剑民《甲骨文的书法与美学思想》。 5月18日,童稼霖《古朴遒劲数甲骨》发表于《苏州报》。 6月,朱鸿元《青铜刀契刻甲骨文字的探讨》载于《甲骨文与殷商史》第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8月5日,陈振濂《空间美的确立——甲骨文艺术》发表于《光明日报》。 9月,何崝《甲骨文字帖》由巴蜀书社出版。 10月,日本内山知也编《甲骨文墨场必携》由东京木耳社出版。 刘兴隆《甲骨文集句简释》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1987年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成立,胡厚宣任会长。 美国魏乐唐《魏乐唐书甲骨文集联》出版。 1988年 台湾严一萍合编六家为《集契汇编》发表于《中国文字》新12期。 锡山秦氏古鉴阁藏本《殷墟文字集联》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 孙叙常撰集《龟甲兽骨文字集联》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9年 4月,徐振韬在英国杜伦大学东方博物馆举办甲骨文书法展,为在国外举行甲骨文书法展之发端。 6月,王宇信《甲骨学通论》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第十六章为《甲骨文与甲骨书法》。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 10月,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其中收录有刘江等对商周甲骨文及近现代甲骨文书法篆刻名家名作的品评文章)由大地出版社出版发行。 刘兴隆《甲骨文集联书法篆刻专集》出版。 1990年 徐谷甫、濮茅左编篡《商甲骨文选》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台湾甲骨文学会成立。 1991年 徐无闻主编《甲金篆隶大字典》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 濮茅左编《甲骨学与商史论著目录》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王乃栋书《写意甲骨文》由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 黄孕褚《甲骨文与书法艺术》由香港文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杨仲子金石遗稿》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秋,安阳花园庄东地发掘有字甲骨579片,其中上有刻辞的完整卜甲达300多版。此为殷墟甲骨文第三次重大发现。 1992年 徐无闻、黄任重编《殷墟甲骨书法选》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吴仁生《从毕达哥拉斯的“美是和谐”谈及殷商甲骨文》发表于《书法赏评》第2期。 徐振韬《罗振玉和甲骨文书法》发表于《书法导报》第30期。 台湾董玉京撰《董玉京甲骨文草书集》出版。 9月,安阳段长山、魏峰合编《甲骨文书法艺术大观》由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被誉为“我国第一部集近现代甲骨文书家作品之大成”的著作。 沙孟海卒(1900—),浙江鄞县人,所临武丁时期甲骨文一帧见于《沙孟海书法集》。 商承祚卒(1901—),广东番禺人,1921年到天津问学罗振玉,研读甲骨文,1923年编著《殷墟文字类编》,先后在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许多著名学府讲授甲骨文。青年时期受其师罗振玉影响学习甲骨文书法,其甲骨文书法古穆平实。 作者:shiyangde 2006-6-11 19:20 回复此发言 -------------------------------------------------------------------------------- 5 甲骨文百年历史1899-1999 1993年 袁德炯《八然斋习书答记之一》发表于台湾《甲骨文学会会刊》。 张俊之《甲骨文书法谈》发表于《书法艺术》第1期。 齐冲天《一项切实有益的工作——<殷墟甲骨书法选>读后》发表于《书法报》第15期。 8月,《中国书法》杂志社与中国古文字研究会联合举办了在京著名古文字学家关于古文字与书法的座谈会。 锐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读<殷墟甲骨书法选>》发表于《博览群书》第9期。 翟万益《殷卜书法艺术的叛逆——周原甲骨文书法艺术探微》收录于中国书法家协会编《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重庆出版社出版。 安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安阳市书法家协会编《甲骨文书法艺术论文集》由华文出版社出版。 徐无闻卒(1931—),四川成都人,西南师范大学教授。曾手抄甲骨文字约20万字,为书法研究生讲授甲骨文及其书法。主编《甲金篆隶大字典》、《殷墟甲骨书法选》,其甲骨文书法篆刻质卜典雅。 1994年 吴仁生《董作宾在甲骨文书法艺术上的造诣》发表于《中国文房四宝》第3期。 10月,安阳举行“’94中国安阳甲骨文发现95周年国际学术纪念会”,大会还在殷墟博物苑举办了甲骨文书法摹刻艺术作品国际大展。 台湾《印林》《甲骨文书艺入印。专集出版。 游寿卒(1906—),广东霞浦人,胡小石弟子,黑龙江师范大学教授,著有《殷契选释》,其甲骨文书法浑朴自然。 1995年 1月、3月和11月徐振韬分别在英国帝京大学、杜伦大学和美国柏克利大学举办个人甲骨文书法展,每次展出30余幅。 江苏省甲骨文学会成立,该会与台湾甲骨文学会、日本甲骨文谈话会建立了良好的合和关系,进行了多次学术文化交流。 苏金海《甲骨文治印中的几个问题》发表于《书法报》第25期。 金开诚、王岳川主编《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其中有张铁民对于商周甲骨文艺术的述评文字)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马洪《甲骨文入印:从文字结构到艺术结构的问题》发表于《书法艺术》第4期。 王天民《甲骨文心理场的现代观照》发表于《现代书法》第6期。 刘顺《我写甲骨文》发表于《书法报》第46期。 安阳殷墟甲骨文艺术研究会成立。 金学智《甲骨文集唐诗一百首》出版。 刘兴隆《甲骨文书法集联》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 1996年 黎忻《天真烂漫自然天成》发表于《现代书法》第2期。 南京举办江苏省甲骨文学会首届书法展。 1997年 南京举办首届中日甲骨文书法展。 山东桓台史家遗址发掘成果鉴定会。 刘正成《桓台史家岳石甲骨出土刍议》发表于《中国书法》第5期。 李鸿伦书《甲骨文书法》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 戴天仇著《甲骨文书艺》(百日通)出版。 《书法》第3期发表张俊之《罗振玉对甲骨文书法的贡献》。 7月,南京举办首届海峡两岸甲骨文书法联展。 陈爱民《从甲骨文到甲骨文印的审美转化》收录于《西泠印社国际印学研讨会论文集》。 《书法艺术》4、5期,发表张俊之《谈甲骨文书法及篆刻的创作》。 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出土文物与书法”国际书法研讨会在台北举行。 毕涤辛《甲骨文断代分析及其书法风格简介》发表于台湾《甲骨文论文集》。 12月,《中日首届甲骨文书法展选集》出版。 刘顺卒(1950—),河南安阳人,安阳市博物馆副馆长、安阳甲骨文学会副会长,其甲骨文书法空灵简古。 秦士蔚卒(1922—),江苏淮安人,数十年致力于甲骨文书法篆刻,其甲骨文书印浑朴奇崛,别开生面。 1999年 《中国书法》第1期,发表刘一曼《殷墟甲骨文三次重大发现》。 西泠印社举办“西泠印社第4届篆刻作品评展”、“西泠印社篆刻创作理论研讨会”。其作品投稿要求其中希望1方用甲骨文入印。短论内容之(3)为:“甲骨文入印的探讨及与篆刻有关的其他方面。” 4月,在山东烟台举行“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00周年”活动。 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由江苏省甲骨文学会与江苏省社科联、江苏省教育工会、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社科院甲骨学商史研究中心、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及台湾甲骨文学会等单位共同发起举办“甲骨文与商代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海内外甲骨文书艺展”。 5月,由江苏省文化厅、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海内外甲骨文书法大展”。 刘一闻《甲骨文与书法篆刻》发表于5月13日《大众日报》。 《首届海峡两岸甲骨文书法联展作品集》出版。 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上海博物馆从其馆藏的5000版甲骨文中挑选出1000版甲骨文,举办上海百年来首次甲骨文专题展。 8月,“魏峰甲骨文书法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河南省安阳市8月19日召开甲骨文书法艺术研讨会,20日召开甲骨学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暨另安阳甲骨文发现100周年纪念大会,21日举办“全国甲骨文书法篆刻作品大展”开幕式。 国家图书馆在北京举办“百年甲骨精品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项目“甲骨学一百年”科研成果《甲骨文一百年》、《甲骨文合集补编》(共收录甲骨13450片)和《百年甲骨学论著目录》出版。 南京举办“百年甲骨学——南京图书馆藏甲骨学文献展”。 《胡小石临甲骨文金文长卷》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 甲骨文孤本《丁山摹本》拟由江苏出版。 徐振韬、周凤池主编《国际甲骨文书法篆刻家大辞典》拟出版。 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甲骨文》卷拟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

甲骨文发现于:清末甲骨文是写在下列的哪个上的?:龟甲甲骨文是写在哪上面的:龟骨甲骨文是写在哪上面的?:龟骨甲骨文最先出土于:河南甲骨文的发明地是:安阳事实上,关于甲 骨文发现的年代,归纳起来至少有1894年、1898年、1899年、1998- 1899年之间、1900年等几种说法。关于甲骨文发现者,大家提到的有 王懿荣、王襄、孟定生、刘鹗、端方、胡石查等人。下面简单把这些 情况介绍一下。 甲骨文发现于1894年之说比较晚出,影响也比较小,胡厚宣先生 曾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关于胡石查提早辨认甲骨文的问题》(载《第 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编集, 1993年10月)。据胡先生文,胡石查发现甲骨之说,漏洞不少,不可 为据。因此,此说可以略而不谈,读者如有兴趣,可以阅读胡先生文。 在各种说法中,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是大家说得最多的。但是关于 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年代,起码有1898、1899、1898-1899年之间、 1900年有四种说法。先看王懿荣1900年发现甲骨文之说。 刘鹗的《铁云藏龟》是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书,此书自序写于 1903年的9月,其中有这样的话:“龟版己亥(1899)岁出土在河南汤 阴县属之牖里城。既出土后,为山左贾人所得,咸宝藏之,冀获善价。 庚子岁,有范姓客,挟百余片走京师,福山王敏公懿荣见之狂喜,以 厚值留之。后有潍县赵君执斋得数百片,亦售归文敏。”这一段话清 楚地说明王懿荣看到甲骨是在庚子岁即1900年。有人就据此而认为甲 骨发现是在1900年。如丁福保《古钱大辞典拾遗》《总论》第8页上: “王文敏公,名懿荣,字廉生,福山人。……光绪二十六年河南汤阴 附近,地名小屯者,土中出古龟甲兽骨,上刻古文,公始定为殷商遗 物,得之至为宝贵,古龟甲刻辞之见重于世,自公始发之。”

甲骨文演变:这些甲骨文变化如此之大,你都认识吗

一片甲骨惊天下甲即龟甲,骨指曾骨。商代晚期(公元前14~前11世纪),商王常用甲骨占卜吉凶,卜毕将所问之事或所得结果刻(或写)在其上,称甲骨文。因商代甲骨文不见于古代史书记载,所以学者命名不一,有龟卜文、契文、殷契、甲骨刻字、殷墟文字、贞卜文、殷墟卜辞等各种名称。商朝灭亡,“失国霾卜”,商代甲骨即不为世人所知。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北京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生病,从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其中有“龙骨”,王懿荣见其上刻有字,倍感惊奇,于是立即命人到药店把有字的“龙骨”全部买回。后来,有个化名为“汐翁”的将这一事实写了《龟甲文》,在1931年北平出版的《华北日报·华北画刊》上发表。此后,人们便以为这是甲骨文发现的文字依据,其实甲骨文发现也有个认识过程。罗振常在《洹洛访古游记》“宣统三年二月二十三日条”中说:此地埋藏龟骨,前三十余年已发现,不自今日始也。谓某年某姓犁田,忽有数骨片随土翻起,视之,上有刻画,且有作殷色者,不知为何物。北方土中,埋藏物多,每耕耘,或见稍奇之物,随即其处掘之,往往得铜器、古泉、古镜等,得善价。是人得骨,以为异,乃更深掘,又得多数,姑取藏之,然无过问者。其极大胛骨,近代无此兽类,土人因目之为龙骨,携以视药铺。药物中固有龙骨、龙齿,今世无龙,每以古骨充之,不论人畜。且古骨研末,又愈刀创,故药铺购之,一斤才得数钱。骨之坚者,或又购以刻物。乡人农暇,随地发掘,所得甚夥,检大者售之。购者或不取刻文,则以铲削之而售。其小块及字多不易去者,愁以填枯井。可见,在1899年前数十年间,小屯村民就在附近的耕地里见到骨甲。加拿大长老会驻安阳牧师明义士在其著《甲骨研究》中说:起初有人收藏甲骨,可不知道出处。在1899年以前,小屯人用甲骨当药材,名为龙骨。最初发现的甲骨,都经过潍县范氏的手。范氏知道最详。先时范氏不肯告人正处,如告刘铁云汤阴牖里。余既找到正处,又屡向范氏和小屯人打听,得知前清光绪二十五年以前,小屯有剃头商名李成,常用龙骨粉作刀尖药。此地久出龙骨,小屯居民不以为奇。乃以骨片、甲版、鹿角等物,或有字或无字,都为主骨。当时小屯人认为字不是刻上的,是天然长成的。并说有字的不好卖,刮去字药店才要。李成收集龙骨,卖与药店,每斤制钱六文。小屯村民在1899年前就发现了甲骨文,当然这种发现是一般的发现,不是科学意识上的发现。古董商云集小屯收购甲骨后,转售于北京等地。1899年王懿荣亲自鉴定甲骨实物,有目的的进行搜索和研究。从此,殷墟甲骨文才为世人所知和重视。早期甲骨文的搜集和流散自1899年王懿荣发现殷墟甲骨文以后,国内一些学者开始购藏。王懿荣不仅是甲骨文的发现者,而且也是第一个购藏甲骨的学者。1899年秋,他从古董商范维卿手中购得12片。1900年春,又从范维卿处购得800多片。同年,古董商赵执斋也将甲骨数百片售与王氏。至王殉难时,先后3批共购藏甲骨1500片。王懿荣所藏甲骨,大部分由其子王翰甫转卖给刘鹗,一部分赠天津新学书院。1899年秋,王懿荣将甲骨“名之曰龟版”后,范维卿携带甲骨到天津出售。殷墟遗址及墓葬分布示意图王襄(1876~1965),字纶阁,号簠室,与孟定生最初购约五六百片。后来王襄又在京津两地相继购得甲骨4000余片。王襄购藏甲骨历经曲折,在保存祖国文化珍品方面,表现了爱国主义的高尚品质和民族气节。据董作宾、胡厚宣编著的《甲骨年表》载:当时收买甲骨的还有端方。端方是清朝的封疆大吏,官至总督。1899年,古董商范维卿为端方购买古物到安阳,见刻有字的甲骨,于是购买若干片回京交给端方,端方十分高兴,按每字银2两5钱付酬。因此,范维卿竭力为其收购。刘鹗,字铁云,江苏丹徒人。晚年曾著小说《老残游记》。他从王懿荣之子王翰甫处买千余片。从定海方药雨处得300多片;古董商赵执斋在鲁、冀、豫一带为其收购3000余片;刘鹗又派其三子大绅亲往河南购买千余片。刘鹗购藏甲骨在5000片以上。罗振玉(1866~1940),字叔言,一字叔蕴,号雪堂,晚年又号贞松老人。祖籍浙江上虞,生于江苏淮安。罗振玉曾在刘鹗处当过家庭教师。1901年,罗振玉在上海刘鹗处始见甲骨文墨本,惊叹这是“汉以来小学家若张(敞)、杜(林)、杨(雄)、许(慎)诸儒所不见”的文字,劝刘氏编《铁云藏龟》出版,并亲为作序协助刊行。这是罗振玉与殷墟甲骨文发生密切关系的开端。当时,罗振玉认为尽量搜集出土的甲骨是当务之急,他在《殷墟书契·序》中说:“宝物之幸存者有尽,又骨甲古脆,文字易灭……不汲汲搜求,则出土之日,即澌灭之期,矧所见未传,考释亦讵可自信,由此观之,则搜求之视考释不尤急欤!”从1906年开始,罗振玉个人着手搜集甲骨。先是通过古董商购买甲骨。在确知甲骨的真正出土地点在安阳的小屯后,遂于1910年派人前往小屯“瘁力以购之,一岁所获,殆逾万”。1911年又“复命弟子敬振常、妇弟范恒斋兆昌至洹阳采掘之,所得又再倍焉。”1915年他又亲赴安阳小屯实地考察。罗振玉广泛搜集,至1928年已收藏甲骨3万片以上。他收藏的甲骨不仅数量超过了别人,而且还有很多精品。另外,罗振玉搜集甲骨,“与从来古董家的习尚稍有区别,他不仅搜集有字的骨片,而且还注意搜集与骨片同时出土的各种器物。”据学者统计,从1899~1928年的30年间,各家收藏甲骨的数字是:王懿荣约1500片王襄、孟定生约4500片刘鹗约5000片罗振玉约30000片其他各家约4000片在国内学者们致力于搜集殷墟甲骨文的同时,欧美一些国家和日本的有关人士,利用中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也染指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品--殷墟甲骨文。他们使用各种手段,私自收购、非法转售或运往国外,使许多有字甲骨流散到外国。最早搜集殷墟甲骨文的外国人,是美国长老会驻山东潍县的传教士方法敛(1862~1914)和英国浸礼会驻山东青州的传教士库寿龄(1859~1922)。1903年两人合伙从古董商手中购买很多甲骨,将其中400片转卖给英国人在上海主办的亚洲文会博物馆,从中牟取暴利。1904年又从古董商手中购得大批甲骨。1906年后陆续将大批甲骨倒卖给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国卡内基博物院、苏格兰皇家博物院、大英博物院、美国斐文尔德博物院等单位。1908年,英国驻天津总领事金璋(1854~1952)在山东等地收购甲骨。1909年,德国人威尔茨在山东青岛私自收购甲骨711片,这批甲骨流散到德国柏林民俗博物院。卫礼贤(1873~1930)购买72片,倒卖给瑞士巴骚民俗陈列馆等单位。加拿大长老会驻安阳牧师明义士(1885~1957),从1914年开始考察殷墟收购甲骨。在外国人中,明义士私自收购甲骨最多。1917年他自称收藏甲骨5万片。后来又将小屯村出土的一坑甲骨全部购买,实际上他所购藏的甲骨超过5万片。其中一部分非法运往国外,一部分埋在山东济南齐鲁大学的一个教师住宅的地下室。1952年开展“三反”运动时,当事者英国林森(字仰山)交待此事。遂挖出140多箱古物,内有甲骨8080片,其中有字的共3668片。另外,未运走留在国内的还有南京博物院2369片,北京故宫博物院20364片。据说,明义士购藏的甲骨,在军阀混战时期被毁掉一部分,具体数字不详。日本人林泰铺从1905年开始搜集甲骨,1918年还亲临安阳殷墟了解甲骨及其它古器物的出土情况,并私自收买甲骨和古器物。三井源右卫门、河井荃庐、堂野前种松等人也通过各种渠道收购一批甲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流散到国外的情况,据著名的甲骨学家胡厚宣统计:日本12443片,加拿大7802片,英国3355片,美国1882片,联邦德国715片,苏联199片,瑞典100片,瑞士99片,法国64片,新加坡28片,比利时7片,南朝鲜6片。12个国家和地区共收藏2.67万片。殷墟出土甲骨的其余部分分藏于中国大陆和台湾及港澳地区。甲骨文的发掘与研究殷墟甲骨文从1899年被王懿荣发现,至今共出土甲骨15万片以上,著录甲骨文资料的专著已达百种。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互为促进。其间,经历了非科学发掘时期、科学发掘时期和进一步发展时期3个阶段。非科学发掘时期这个时期,小屯村民私挖甲骨售与古董商,再转卖给私人,同时大批甲骨流散国外。主要研究成果是甲骨出土地的考定和文字的释读。小屯村民的私人挖掘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后,国内一些学者多方购买收藏,尤其是外国人的染指,使甲骨售价日益增涨。古董商便云集小屯村收购转卖,促使村民大肆挖掘。据《甲骨年表》和《甲骨学六十年》记载,1899年至1928年春,小屯村民有9次较大规模的挖掘。第一次,约在1899年至1900年。王懿荣从古董商范维卿和赵执斋手中购买的一批甲骨,范维卿为端方收购的,可能均为小屯村民所挖掘。第二次,1904年冬,地主朱坤率佃农在小屯村北洹河南岸朱氏土地中,搭席棚,垒炉灶,挖掘甚久,获甲骨数车。霍文元、刘金声等与朱坤因挖掘之地发生争执,双方械斗不可开交,只得到县衙解决,县署遂下令禁止挖掘。这次挖掘出的甲骨为罗振玉、黄浚、徐枋,美国的方法敛,英国的库寿龄、金璋所收藏。第三次,1909年春,小屯村前张学献地内,因挖山药沟发现甲骨。村人闻讯后相约到此地挖掘,获“马蹄儿”及“骨条”甚多。特别是“骨条”,是胛骨刻辞较多者。这次村人挖掘,未经张学献允许,其母大骂,双方殴打致头破血流,后经人调停,双方才罢休。第四次,1920年北方5省遭旱灾,小屯村民为生活所迫,不约而同到村北洹河岸挖掘甲骨出售,借以度日。附近的不少村民也参加挖掘。第五次,1923年春,张学献在村中的菜园内挖掘,雇何国栋为帮工,出土2块有字的大骨版。何国栋暗记下挖掘地点。第六次,1924年,小屯村民在筑墙时发现一坑甲骨,其中有不少大块,全部由明义士私自收买。第七次,1925年,小屯村民在村前大路旁挖掘,获甲骨数筐,其中胛骨有长至尺余者,多售与上海古董商。第八次,1926年3月,张学献被土匪绑票,需用巨款才能将人赎回。小屯村民乘机与张家协商,在其菜园内挖甲骨对半分,张家应允。参加者有数十人,忽然塌方,将4人埋于土中,经抢救才免于死亡。这次挖掘因此而结束,所挖掘的甲骨都被明义士收买。第九次,1928年春,安阳驻军冯玉祥部与退守河北复来反攻的奉军交战,使小屯等村农民不能按时播种。4月战事结束,村民无以为生,相约在小屯村南路旁及麦场中大举挖掘,所得甲骨多数售与上海、开封商人。以上这9次是小屯村民自发的结伙挖掘。此外,个人也以挖掘甲骨出售来谋生。还有个别人以挖掘甲骨出售为终生职业,如李成专业理发,业余就挖掘甲骨出售。小屯村民挖掘的甲骨卖给古董商或明义士,其中有一部分被运往国外,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品受到严重损失。为使世人认识甲骨,一些学者在积极搜集的同时,开始著录成书,刊行问世。殷墟甲骨文的第一部著录书是《铁云藏龟》,著者刘鹗。他从自己购藏的5000余片中,挑选1058片,编成《铁云藏龟》6册,1903年由抱残守缺斋石印出版。书中虽未对甲骨文作深入研究,且又印刷不精,拓本漫漶不清,但它是甲骨文发现以后的第一部著录书,在甲骨学发展史上具有开创之功。罗振玉的甲骨文著录书主要有:《殷墟书契》,亦称《殷墟书契前编》,8卷,1913年以珂罗版精印出版,收录甲骨2229片。《殷墟书契菁华》,1914年出版,收录甲骨68片,其中4片大的牛骨,正反两面都有字,为武丁时期。其上刻的字笔锋雄劲,大字涂朱,内容丰富,记事详细,不仅是重要的史料,而且也是罕见的艺术珍品。《殷墟书契后编》上下2卷,1916年3月影印本。收录甲骨1104片。另外,还有明义士的《殷墟卜辞》(1917年),收录甲骨2369片;姬佛陀的《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1917年),收录甲骨655片;王襄的《簠室殷契征文》12卷(1925年),收录甲骨1125片,按内容分为天象、地望、帝系、人名、岁时、干支、贞类、典礼、征伐、游田、杂事和文字。日本的林泰辅编《龟甲兽骨文字》(1921年),收录甲骨1023片。甲骨出土地点的考定甲骨文发现后,由于学者的购藏和外国人的收买,使甲骨的售价日增。古董商为了垄断甲骨的转售,以便从中牟取暴利,有意把甲骨文的真正出土地点隐瞒起来,讹言出土于某地某地,使人们一时信以为真。如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认为甲骨文出土于河南汤阴。刘鹗也相信甲骨文出土“在河南汤阴县属之古牖里城”的传言。罗振玉也说:“光绪己亥,予闻河南汤阴发现古龟甲兽骨。”他还讲了关于甲骨文出土于汤阴之说的由来,“龟甲兽甲,潍县估人始得之,亡友刘君铁云问所自出,则诡言得之汤阴。”罗振玉受“估人讳言出卫辉”说的影响,一度认为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卫辉。某些外国人,如日本的林泰辅在其《清国河南汤阴发现之龟甲兽骨》(1909年)和富冈谦藏在《古羑里城出土龟甲之说明》(1910年)中,都将汤阴视为甲骨文的出土地。美国方法敛轻信古董商赵执斋之言,把卫辉府附近的古朝歌城当作甲骨文等古物的出土地。罗振玉经过多年的探寻,直至1908年才访知甲骨文真正出土地为“洹滨之小屯”。此后,罗振玉不仅派古董商到小屯村为其收购甲骨,而且还“命家弟子敬振常、妇弟范恒斋兆昌,至洹阳采掘之”。1915年又亲赴安阳小屯作实地考察。对甲骨文真正出土地点的考定,是罗振玉研究甲骨的成就之一,也是这个阶段重要研究成果之一。甲骨文是什么时代的遗物,学者们对此也有个逐步探索认识的过程。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认为甲骨文字在“篆籀之前”。刘鹗在1903年考证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为商代遗物。罗振玉在1903年把甲骨文称之为“夏殷之龟”。孙诒让也说甲骨文是周朝以前的文字。学者的看法虽有差异,但大体都认为是公元前21世纪至前11世纪的夏商两代的遗物。1910年,罗振玉把甲骨文出土地点考证为“武乙之墟”,又论证了“于刻辞中得殷帝王名谥十余,乃恍悟此卜辞者,实为殷王朝之遗物”。1915年他在《殷墟书契考释》中说:今安阳小屯即“洹水故墟,旧称亶甲。今证之卜辞,则是徙于武乙去于帝乙”,这时他已将小屯确定为武乙、文丁、帝乙3世之都城。王国维《说殷》中指出:“今龟甲兽骨出土,皆在此地(指小屯村),盖即盘庚以来之旧都……帝乙之世,尚宅殷墟。”他把甲骨文的时代具体定为盘庚迁殷到帝乙。继而又经过不少学者的深入研究和考证,认为殷墟非因水患而迁都,实由亡国而废弃,许多晚期卜辞的时代不是止于帝乙之世,小屯村一带即是《竹书纪年》所记载的“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后经考证为254年)的都城所在地。而在小屯村出土的甲骨文,是盘庚迁殷至纣灭国8代12王的遗物。甲骨文出土地点的考定和具体时代的确定,为后来科学发掘殷墟和对甲骨文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甲骨文的研究与考释殷墟甲骨文字释读的第一部著作是《契文举例》2卷。撰者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号籀庼,浙江瑞安人,清光绪十二年(1866年)任刑部主事,不久去职,一意著述。他是晚清著名的经学家和金石学家。孙诒让看到《铁云藏龟》后,惊叹地说:“不意衰年睹兹奇迹。”于是用两个月的时间细为校读,依据《铁云藏龟》著录的甲骨文材料写成《契文举例》,全书分十章:日月第一、贞卜第二、卜事第三、鬼神第四、卜人第五、官氏第六、方国第七、典礼第八、文字第九、杂例第十。这也是对甲骨文内容进行分类研究的尝试。该书考释的文字虽有不少欠妥之处,但在甲骨学史上“筚路椎轮”之功还是应该肯定的。该书虽于1904年写成,但10年后即1913年才与世人见面。1905年,孙诒让又写了《名原》2卷,从甲骨文的字形来探讨中国古文字的沿革变化,开了以甲骨文考证古文字的先例。罗振玉不仅在甲骨文的收藏方面有很大贡献,而且在对甲骨文进行研究和文字考释方面也成绩显著。其代表作是1915年1月王国维手写石印的《殷墟书契考释》,全书分为:都邑第一、帝王第二、人名第三、地名第四、文字第五、卜辞第六、礼制第七、卜法第八。12年后即1927年又出增订本。所释文字,1915年初印本为485个,增订本为571个。他在该书中提出了“由许书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的研究方法,并主张考释文字应注意卜辞辞句的通读和分类,这在甲骨学研究初期是一大进步。王国维说自殷墟甲骨文发现后,“审释文字,自以罗氏为第一,其考定小屯为故殷墟,及审释殷帝王名号,皆由罗氏发之”。郭沫若高度赞扬说:“甲骨自出土后,其搜集、保存、传播之功,罗氏当成第一。而考释之功亦深赖罗氏。”对《殷墟书契考释》一书推崇备至。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礼堂,后改称观堂,浙江海宁人。1927年5月3日自沉于颐和园中的昆明湖。王国维一生对考古学、古文字学和古史研究方面有很大贡献。王国维研究商代甲骨,最早突破文字考释的范围,将其作为原始史料,用以探讨商代的历史、地理和礼制。1914年手抄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脱稿后,为之作《后序》。1915年撰《殷墟卜辞中所见地名考》。1916年写《殷礼征文》。上海英籍犹太人哈同的妻子罗迦陵购得刘鹗旧藏甲骨千余片,从中选其优者605片,编成《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署名为姬佛陀,实为王国维编次和考释。1917年,王氏发表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在这两篇名作中考证了卜辞中商代先公先王名字,进而论证了商代先公先王的名字不见于卡辞的很少。王国维是从称谓判断卜辞年代和进行甲骨缀合的第一人。他首先发现《戬》1·10与《殷墟书契后编》中8·14为一骨之折,予以拼合。并发现报乙、报丙、报丁的世次与《史记·殷本纪》和《三代世表》不同,考证报以后的世次当为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主癸,而《史记·殷本纪》误写为报丁、报乙、报丙,第一次纠正了《史记·殷本纪》中个别世次的错误,同时也证实了《史记·殷本纪》和《世表》所载商王世系的可靠程度。1925年,王国维所著《古史新证》出版。该书指出由于地下材料的出土,“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以实录”,强调要将地下的新材料与文献材料并重。王国维继罗振玉之后,在甲骨文字的考释方面,特别是以地下出土的甲骨卜辞与文献资料相印证,并与商史研究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大成绩,进一步提高了甲骨文的学术价值。由于罗、王等人的潜心研究,使甲骨文可读可识的字数与日俱增。这个时期,一些甲骨文的字典也相继问世。如王襄的《簠室殷契类纂》(1920年)收可识甲骨文字873个,这是第一部甲骨文字典。商承祚的《殷墟文字类编》(1923年),收可识甲骨文单字789个。甲骨文字典的编写出版,为学习和研究甲骨文提供了方便。有些学者还发表了对甲骨文单字进行考释的论文,如罗振玉于1920年写的《释叔》、《释爱》等等。科学发掘时期这个时期主要是由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殷墟进行科学发掘。15次科学发掘1928年10月13日至1937年6月19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殷墟进行了15次科学发掘,其中殷代王都即小屯村发掘12次,殷代王陵即西北冈发掘3次。除上述两地外,还在小屯村附近的12个地方的遗址上进行了发掘。15次发掘得甲骨24918片。这些科学发掘的甲骨,有明确的坑位和同出的器物,绝对排除了伪片。抗日战争爆发后,殷墟的科学发掘被迫停止。科学发掘所得甲骨文的著录书《殷墟文字甲编》董作宾编著,1948年4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董作宾作序,李济作跋。该书收录甲骨,除少数朱书影印外,全部为拓片。拓片计:甲2513片,骨1425片,还有3件兽头刻辞及1件鹿角器,共3942片,每片都附有发掘次数及原编号。所收录的甲骨,是第1~9次发掘所获。《殷墟文字乙编》上、中、下3辑上辑1948年10月出版;中辑1949年3月出版;下辑1953年12月出版。董作宾编著,上辑有董作宾序。3辑全部为拓本,是殷墟第13~15次发掘所得甲骨中的9105片。极少数朱书者为影印。每片编号下皆附有坑位登记号。另外,河南省博物馆发掘殷墟获甲骨计3656片,选其中800片编为《殷墟文字存真》1~8集(1931年),930片由孙海波编为《甲骨文录》(1938年1月)。传世甲骨的著录书主要有董作宾的《新获卜辞写本》(1928年12月),收录甲骨381片;容庚的《殷契卜辞》(1933年5月),收录甲骨874片;罗振玉的《殷墟书契续编》(1933年9月),收录甲骨2016片;商承祚的《殷契佚存》(1933年10月),收录甲骨1000片;方法敛的《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1935年),收甲骨1687片。甲骨文分期断代的研究董作宾1931年在《大龟四版考释》中提出坑层、同出器物、贞卜事类、所祀帝王、贞人、文体、用字、书法8项标准,对甲骨文进行断代。特别是首创“贞人说”,作为甲骨文断代的一个重要标准。1933年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将殷墟出土的殷代甲骨文分为5个不同时期,即第一期:武丁及其以前的盘庚、小辛、小乙;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分期的标准有10项,即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将殷墟出土的10多万片甲骨文,分为前后5个不同时期,不仅对研究商代后期各阶段的历史,而且对探讨文字体、文例的变化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的发表,是甲骨文研究中一件划时代的大事。郭沫若对甲骨文的研究郭沫若从1928年开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甲骨文,并用甲骨文材料探讨商代历史。在甲骨文研究方面,不仅结出丰硕之果,而且开创了新局面。1927年以后,郭沫若旅居日本,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同时注意搜集研究殷墟甲骨文,并用甲骨卡辞的资料研究商代历史。1930年3月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其中《卜辞的古代社会》即以甲骨卜辞为资料阐述商代的社会面貌。《甲骨文字研究》,1931年出版,共收考释文章17篇。1952年重印时,删去9篇,加1篇共9篇,又加重印弁言。在弁言中讲,通过考释文字“来了解殷代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另外,在文字考释上也有创见。《卜辞通纂》,1933年5月日本东京文求堂影印出版。郭沫若编撰该书的目的是“选择传世甲骨之精粹者,重新加以排比之,并一一加以考释,以便观览。”正文著录甲骨792片(书中编号为800片,但缺340~347号),按干支、数字、世系、天象、食货、征伐、田游、杂纂编排。别录之一著录甲骨42片,别录之二著录甲骨87片,均为照片,是日本11家藏品。考释中有不少新见解,且简明通俗,是初学甲骨文的一部较好的入门书。《殷契粹编》,1937年5月日本东京文求堂石印。1965年5月科学出版社出版。1965年新版拓片印刷清晰,又按甲骨原形拓出,因而有的拓片字数增加,胡厚宣考释新增的字列表附书后。全书由于省吾校阅,于氏的一些看法,录于眉批。该书收录的甲骨从刘体智所藏选1595片,加以排比和考释。该书与《卜辞通纂》著录的甲骨都是1928年前传世的精品,其中不少是罗振玉诸家所未知或遗误者,又考释多有创见。所以,两书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胡厚宣甲骨文著录抗日战争期间出土甲骨的搜集和著录,胡厚宣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战胜利后,胡厚宣从四川到京、津、沪、宁一带,努力搜集流散的甲骨并予以整理,50年代先后出版:《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1951年4月),收录甲骨1141片;《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1951年9月),收录甲骨3276片,大部分为第一次著录的新材料;《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1954年),收录甲骨5642片;《甲骨续存》(1955年),上编2册为拓本,著录甲骨2755片,下编1册为摹本,收甲骨998片,全书共著录甲骨3753片。胡厚宣在搜集著录甲骨的同时,还结合甲骨文资料,对商史和甲骨学中许多重要课题进行全面研究。据统计,到1949年10月,他的论著达54种,其中不少名篇收入《甲骨学商史论丛》,这部被誉为甲骨学史上“空前的金字塔式的论文集”,在中外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

甲骨文论文发表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第54卷第6期/2018年11月,“珍稀文献研究/非纸质文献专题”栏目),以首篇位置发表了名为《“王刘联合发现说”和甲骨文发现研究新论》的学术论文(2019年3月再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转载)。作者任光宇以美籍独立研究人身份,经过三年多的潜心研究写作,用长达3万字的考辩论证,向甲骨文发现及早期研究学术史中的诸多重要疑案,发起了新一波学术冲击。在《新论》论文的第一、二章里,作者首先运用所拟“现代学术发现三大必要条件”的快刀,来斩断和清除甲骨文发现之争的百年乱麻;随后有力推出“王懿荣-刘鹗联合发现甲骨文说”,以合理弥补、科学修正“中国甲骨文发现人自身并没留下一字证据”的学术缺憾,使人类文明重要源头之一的中国甲骨文的学术发现史,不再有懈可击。第一步作为例行程序,论文总结梳理了学术界关于甲骨文发现的研究现状:“甲骨文发现至今已近120年,海内外学术界基本认同1899年为学术意义上的甲骨文发现年。然而论及具体发现过程和发现人,至今仍无法达成共识,只能将两种、或更多说法如数列出。”较为权威性的结论,先后由学术权威董作宾、胡厚宣、李学勤、王宇信、范毓周等教授作出,内容基本一脉相承:最早对甲骨文作出购藏和鉴定的是王懿荣,同时开始接触并搜求的还有天津的孟定生和王襄。较具代表性的宗述,是朱彦民教授在近年(2008)《近代学术史上的一大公案-关于甲骨文发现研究诸说的概括与评议》一文中的总结:“甲骨文发现这样一个极为初始又极为重要的课题,并没有完全研究清楚和彻底解决,而是长期存在着不同的甚至是激烈的争论意见。……对于甲骨文的最早发现者,这是最为分歧的一个方面,迄今有:王懿荣、王襄、孟定生、刘鹗、端方、罗振玉、胡石查、陈介祺、潘祖荫、古董商、小屯村民等十多种不同的说法。现在学术界一般倾向于前三者即王懿荣、王襄、孟定生是甲骨文发现的最早人物。”第二步,《新论》作者直截了当,明确指出:“根据本文前述的‘正确鉴定诠释’是现代考古学术发现的必要条件之一,则‘古代/村民/估人发现说’之类的主张不必再提再议。”并援引有“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之称的李济对此作过的有力说明:同期殷墟考古(1928-1937)已发现隋墓曾频频打破商文化层,带字甲骨碎片早已被发现并掺入回填土中,但当然不能说隋代人发现了甲骨文。第三步,针对学术界争议很大的“王襄、孟定生同时发现说”,作者认为“因其缺失现代考古发现必需的及时、公开、确凿、或可查证的原始书证记录”,从而导致此说无法成立。具体理由实际上已为许多学者所指出,可归结为四:1. 其最早、公开可查的文字书证,仅来自于王襄自己在1933、1935年的两篇题跋,不能作为在该文发表30多年前的、有利于自己的原始确证。2.王襄自说的唯一可以做证的当事人——范姓古董商的说法,有罗振常1911年最早实地调查记录,还有加拿大牧师明义士1914年的实地调查记录,均指出范估当年多次谈及最初的买甲人,都明白只提到王懿荣一人,没提王-孟。3. 逻辑常识推断也明显不利于“王-孟发现说”。王襄在1899年只是一位不到23岁的科举备考生,其学识明显不足以鉴定和诠释甲骨文;孟虽比王大9岁,但终其身只是一位书画家。王襄自己也承认不讳:“其文多残阙,字尤简古,不易属读。尔时究不知为何物。予方肆力于贴括业(应科举试-笔者注),遂亦置之,不复校理”,后来他致力研究、出书时,已是 “罗王之学”成果早已公开发表了十来年之后1920年后的事情;且其初期研究,也曾向罗振玉、叶玉森讨教、交流(据胡厚宣文)。4. 既然王、孟当时即无学名、又财力“寒素”(王自述),按常识古董商不会优先向他们出售甲骨。王襄两次回忆当时范氏很高的要价“字偿一金”、“字酬一金”,明显是经过王懿荣判断认购后的提高要价。故王-孟即使在早年购藏了少量甲骨,也应在王懿荣之后。最关键的是,他们既没能及时地留下原始文字(直接证据)、也没有足够学术能力(逻辑推断),在初见甲骨文时作出正确鉴定诠释。故当年的王-孟二人,与范姓估人并无明显差别,更没有本质的不同,不足以成为此一科学发现的发现人。第四步,作者论证了仅有“王懿荣”、“刘鹗”二位发现人可议之后,指出“刘鹗发现说”完全无需牵扯那篇内容道听途说、1931年才见报的汐翁“龟甲文”;只凭刘鹗遗留的1902年相关原始日记(11月5日“晚间刷龟文,释得数字,甚喜”等)、1903年公开出版的1058片有字甲骨原拓和自序的《铁云藏龟》(内容即有“为殷人之确据也”的鉴定、还有四十余字的释读)、及1904年登载于《时报》的广告(详述见后),再加1902年日本内藤湖南登门访问初见甲骨的回忆文字、1904年孙诒让《契文举例》中的援引《藏龟》研究文字等作为有力旁证辅证,即可构成一联串确凿、完整的证据链,充分满足前述现代学术发现的三项全部条件。第五步,指出“王懿荣发现说”之“重大缺陷依旧,这就是迄今仍没能发现王氏任何确凿文字、或其它任何原始直接证据,证明王公在1900年前后发现甲骨并做出过正确的鉴定诠释”。其率先购藏甲骨之说的辅证,仅来自刘罗的早期著述判断、和王氏后人的后期著作;况且现存的几项间接证据,最多也只支持王懿荣最早收藏甲骨文、具备鉴定甲骨文的能力,但都不是原始直接证据。故合情合理、几全其美之法,是把王懿荣的“收藏发现人”与刘铁云的“鉴定传播发现人”合二为一,把二人一起定为“甲骨文联合发现人(Co-discoverer)”,将甲骨文学术发现确定为“王懿荣-刘鹗联合发现说”。至此,《新论》作者总结道:“如此裁决,应是既有足够现代学术规范支撑、又符合中国特殊历史国情的万全之策。它至少可有四大好处:一在国际科学规范上更加严谨完备,华夏文化源头甲骨文之百年公案可得到稳妥的、至少是阶段性的解决;二可使甲骨文发现时间不致推迟,仍然维持1899年不变;三是王懿荣的历史贡献不被埋没;四则肯定褒扬了中国学术转型期学人间相惜-相继-相成的佳话。“其实,此‘王刘联合发现说’之说,正与前‘中研院’院长、中国近代第一个人类学博士李济在其生前最后一本专著《安阳》中,对王懿荣和刘鹗二人的评价论断不谋而合、异曲同工:‘如果王懿荣是中国古文字学新学派的查理﹒达尔文,刘铁云就像托马斯﹒赫胥黎一样与他并列,这已是被一致公认的事实。’遗憾的是这个评价已被学术界遗忘久矣。……衷心期待在一百多年的争论之后,我们无需再向世界同行费力解释,人类文明重要源头之一甲骨文的发现人自身并没留下一字证据。”《新论》此说的提出,使“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在史实和学术上的明显缺憾,被百年后论证的“合伙人”刘铁云的证据链圆满补足。

1914年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1933年董作宾发表论文《甲骨文断代研究例》陈梦家《甲骨断代与坑位——甲骨断代学丁篇》李学勤在《论“妇好”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

一,105班,赵俊红

甲骨文文创论文发表

第一个在甲骨上刻字的人无从考证,因为早期的甲骨文大多是商代官员、祭祀等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所写,也有可能是由专门的专业人士书写。在商代时期,甲骨文字主要用于预测天文、占卜等领域,受到政治、宗教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无从考证第一个刻字的人是谁。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第54卷第6期/2018年11月,“珍稀文献研究/非纸质文献专题”栏目),以首篇位置发表了名为《“王刘联合发现说”和甲骨文发现研究新论》的学术论文(2019年3月再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转载)。作者任光宇以美籍独立研究人身份,经过三年多的潜心研究写作,用长达3万字的考辩论证,向甲骨文发现及早期研究学术史中的诸多重要疑案,发起了新一波学术冲击。在《新论》论文的第一、二章里,作者首先运用所拟“现代学术发现三大必要条件”的快刀,来斩断和清除甲骨文发现之争的百年乱麻;随后有力推出“王懿荣-刘鹗联合发现甲骨文说”,以合理弥补、科学修正“中国甲骨文发现人自身并没留下一字证据”的学术缺憾,使人类文明重要源头之一的中国甲骨文的学术发现史,不再有懈可击。第一步作为例行程序,论文总结梳理了学术界关于甲骨文发现的研究现状:“甲骨文发现至今已近120年,海内外学术界基本认同1899年为学术意义上的甲骨文发现年。然而论及具体发现过程和发现人,至今仍无法达成共识,只能将两种、或更多说法如数列出。”较为权威性的结论,先后由学术权威董作宾、胡厚宣、李学勤、王宇信、范毓周等教授作出,内容基本一脉相承:最早对甲骨文作出购藏和鉴定的是王懿荣,同时开始接触并搜求的还有天津的孟定生和王襄。较具代表性的宗述,是朱彦民教授在近年(2008)《近代学术史上的一大公案-关于甲骨文发现研究诸说的概括与评议》一文中的总结:“甲骨文发现这样一个极为初始又极为重要的课题,并没有完全研究清楚和彻底解决,而是长期存在着不同的甚至是激烈的争论意见。……对于甲骨文的最早发现者,这是最为分歧的一个方面,迄今有:王懿荣、王襄、孟定生、刘鹗、端方、罗振玉、胡石查、陈介祺、潘祖荫、古董商、小屯村民等十多种不同的说法。现在学术界一般倾向于前三者即王懿荣、王襄、孟定生是甲骨文发现的最早人物。”第二步,《新论》作者直截了当,明确指出:“根据本文前述的‘正确鉴定诠释’是现代考古学术发现的必要条件之一,则‘古代/村民/估人发现说’之类的主张不必再提再议。”并援引有“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之称的李济对此作过的有力说明:同期殷墟考古(1928-1937)已发现隋墓曾频频打破商文化层,带字甲骨碎片早已被发现并掺入回填土中,但当然不能说隋代人发现了甲骨文。第三步,针对学术界争议很大的“王襄、孟定生同时发现说”,作者认为“因其缺失现代考古发现必需的及时、公开、确凿、或可查证的原始书证记录”,从而导致此说无法成立。具体理由实际上已为许多学者所指出,可归结为四:1. 其最早、公开可查的文字书证,仅来自于王襄自己在1933、1935年的两篇题跋,不能作为在该文发表30多年前的、有利于自己的原始确证。2.王襄自说的唯一可以做证的当事人——范姓古董商的说法,有罗振常1911年最早实地调查记录,还有加拿大牧师明义士1914年的实地调查记录,均指出范估当年多次谈及最初的买甲人,都明白只提到王懿荣一人,没提王-孟。3. 逻辑常识推断也明显不利于“王-孟发现说”。王襄在1899年只是一位不到23岁的科举备考生,其学识明显不足以鉴定和诠释甲骨文;孟虽比王大9岁,但终其身只是一位书画家。王襄自己也承认不讳:“其文多残阙,字尤简古,不易属读。尔时究不知为何物。予方肆力于贴括业(应科举试-笔者注),遂亦置之,不复校理”,后来他致力研究、出书时,已是 “罗王之学”成果早已公开发表了十来年之后1920年后的事情;且其初期研究,也曾向罗振玉、叶玉森讨教、交流(据胡厚宣文)。4. 既然王、孟当时即无学名、又财力“寒素”(王自述),按常识古董商不会优先向他们出售甲骨。王襄两次回忆当时范氏很高的要价“字偿一金”、“字酬一金”,明显是经过王懿荣判断认购后的提高要价。故王-孟即使在早年购藏了少量甲骨,也应在王懿荣之后。最关键的是,他们既没能及时地留下原始文字(直接证据)、也没有足够学术能力(逻辑推断),在初见甲骨文时作出正确鉴定诠释。故当年的王-孟二人,与范姓估人并无明显差别,更没有本质的不同,不足以成为此一科学发现的发现人。第四步,作者论证了仅有“王懿荣”、“刘鹗”二位发现人可议之后,指出“刘鹗发现说”完全无需牵扯那篇内容道听途说、1931年才见报的汐翁“龟甲文”;只凭刘鹗遗留的1902年相关原始日记(11月5日“晚间刷龟文,释得数字,甚喜”等)、1903年公开出版的1058片有字甲骨原拓和自序的《铁云藏龟》(内容即有“为殷人之确据也”的鉴定、还有四十余字的释读)、及1904年登载于《时报》的广告(详述见后),再加1902年日本内藤湖南登门访问初见甲骨的回忆文字、1904年孙诒让《契文举例》中的援引《藏龟》研究文字等作为有力旁证辅证,即可构成一联串确凿、完整的证据链,充分满足前述现代学术发现的三项全部条件。第五步,指出“王懿荣发现说”之“重大缺陷依旧,这就是迄今仍没能发现王氏任何确凿文字、或其它任何原始直接证据,证明王公在1900年前后发现甲骨并做出过正确的鉴定诠释”。其率先购藏甲骨之说的辅证,仅来自刘罗的早期著述判断、和王氏后人的后期著作;况且现存的几项间接证据,最多也只支持王懿荣最早收藏甲骨文、具备鉴定甲骨文的能力,但都不是原始直接证据。故合情合理、几全其美之法,是把王懿荣的“收藏发现人”与刘铁云的“鉴定传播发现人”合二为一,把二人一起定为“甲骨文联合发现人(Co-discoverer)”,将甲骨文学术发现确定为“王懿荣-刘鹗联合发现说”。至此,《新论》作者总结道:“如此裁决,应是既有足够现代学术规范支撑、又符合中国特殊历史国情的万全之策。它至少可有四大好处:一在国际科学规范上更加严谨完备,华夏文化源头甲骨文之百年公案可得到稳妥的、至少是阶段性的解决;二可使甲骨文发现时间不致推迟,仍然维持1899年不变;三是王懿荣的历史贡献不被埋没;四则肯定褒扬了中国学术转型期学人间相惜-相继-相成的佳话。“其实,此‘王刘联合发现说’之说,正与前‘中研院’院长、中国近代第一个人类学博士李济在其生前最后一本专著《安阳》中,对王懿荣和刘鹗二人的评价论断不谋而合、异曲同工:‘如果王懿荣是中国古文字学新学派的查理﹒达尔文,刘铁云就像托马斯﹒赫胥黎一样与他并列,这已是被一致公认的事实。’遗憾的是这个评价已被学术界遗忘久矣。……衷心期待在一百多年的争论之后,我们无需再向世界同行费力解释,人类文明重要源头之一甲骨文的发现人自身并没留下一字证据。”《新论》此说的提出,使“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在史实和学术上的明显缺憾,被百年后论证的“合伙人”刘铁云的证据链圆满补足。

甲骨文发现于:清末甲骨文是写在下列的哪个上的?:龟甲甲骨文是写在哪上面的:龟骨甲骨文是写在哪上面的?:龟骨甲骨文最先出土于:河南甲骨文的发明地是:安阳事实上,关于甲 骨文发现的年代,归纳起来至少有1894年、1898年、1899年、1998- 1899年之间、1900年等几种说法。关于甲骨文发现者,大家提到的有 王懿荣、王襄、孟定生、刘鹗、端方、胡石查等人。下面简单把这些 情况介绍一下。 甲骨文发现于1894年之说比较晚出,影响也比较小,胡厚宣先生 曾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关于胡石查提早辨认甲骨文的问题》(载《第 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编集, 1993年10月)。据胡先生文,胡石查发现甲骨之说,漏洞不少,不可 为据。因此,此说可以略而不谈,读者如有兴趣,可以阅读胡先生文。 在各种说法中,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是大家说得最多的。但是关于 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年代,起码有1898、1899、1898-1899年之间、 1900年有四种说法。先看王懿荣1900年发现甲骨文之说。 刘鹗的《铁云藏龟》是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书,此书自序写于 1903年的9月,其中有这样的话:“龟版己亥(1899)岁出土在河南汤 阴县属之牖里城。既出土后,为山左贾人所得,咸宝藏之,冀获善价。 庚子岁,有范姓客,挟百余片走京师,福山王敏公懿荣见之狂喜,以 厚值留之。后有潍县赵君执斋得数百片,亦售归文敏。”这一段话清 楚地说明王懿荣看到甲骨是在庚子岁即1900年。有人就据此而认为甲 骨发现是在1900年。如丁福保《古钱大辞典拾遗》《总论》第8页上: “王文敏公,名懿荣,字廉生,福山人。……光绪二十六年河南汤阴 附近,地名小屯者,土中出古龟甲兽骨,上刻古文,公始定为殷商遗 物,得之至为宝贵,古龟甲刻辞之见重于世,自公始发之。”

如何发表甲骨文论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王八担”、“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于1898年为古董商、金石学家所识别,之后在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大规模挖掘,有大量的龟甲兽骨出土,加上别地的零星采集,至今已收集十几万片,其中单篇文章最长者达百余字,可以看出应用文雏形。(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2年第3期《应用文的雏形——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还有一个故事: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叫王懿荣的人,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觉得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研究它的学科就叫做“甲骨学”。 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5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1000多字。 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几片刻有图案符号的兽甲骨(资料照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范围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及在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1.甲骨文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2.甲骨文对历史所起的作用、影响和意义3.甲骨文与文化遗产的密切关系4.甲骨文所代表的时代文化和背景5.甲骨文对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性

甲骨文解读论文发表

近日,破译一个甲骨文可以获奖10万元的“悬赏令”时隔3年再次引发网友热议,这一出自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悬赏令”中称,破译未释读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10万元。北青报记者23日从中国文字博物馆工作人员处获悉,2016年博物馆首次征集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至今,仅有一人获得10万元最高奖金。北青报记者获悉,获奖者为当时在南开大学任职的蒋玉斌,其获奖论文释读了甲骨金文中的“蠢”字。专家介绍,“悬赏令”发布后,激发了不少年轻学者的热情,目前仍有逾千字的甲骨文等待释读。事件甲骨文发现120年之际 博物馆“悬赏10万认字”再引热议“悬赏认字,这笔钱真的好拿么?”近日正逢甲骨文被发现120年之际,不少网友关注到了中国文字博物馆此前发布的“破译甲骨文悬赏令”,这条悬赏令称,破译未经释读的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可奖励10万元。“认一个字就能拿10万元钱,这样的好事是真的么?”对于网友的疑问,北青报记者联系到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向北青报记者证实,这一悬赏令不但有效,而且已经有人拿到了10万元的奖金。2016年11月,中国文字博物馆首次发布《征集评选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的奖励公告》,宣布对破译未释读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10万元;对存争议甲骨文作出新的释读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5万元。2019年5月23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再次发布《征集评选第二批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的奖励公告》(以下简称《奖励公告》),重申了上述奖励措施。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表示,此次征集成果截止时间为2019年10月31日,逾期将不予受理。与此同时,根据《奖励公告》,释读的成果应以未发表的成果为主,也可以是2016年10月首批成果征集评选公告发布以来至此次公告规定的截止日期前,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集上公开发表的甲骨文考释类论文。解读悬赏为破解甲骨文释读瓶颈 需经2名同行专家推荐根据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公告,之所以要“悬赏认字”是为了“充分调动海内外甲骨文研究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解决甲骨文释读目前面临的瓶颈问题,推动甲骨文释读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然而,想要获得这笔奖金并不容易,根据《奖励公告》的要求,参评者须撰写《甲骨文释读成果科学论证报告》,经2名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同行专家推荐后,报送中国文字博物馆。随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组织甲骨文释读成果评选专家委员会,对所征集的研究成果进行严格评审和科学鉴定后,提出建议奖励成果和作者名单。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和公示,公示无异议的研究成果作者才能获得奖金。一名中国文字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首次评选中的审议专家云集了国内各地10多名知名学者,对递交上了的成果进行了严格的审议,“有些释读报告可能因为记录这种文字的甲骨文数量有限,属于‘孤证’,虽然释读很精彩,但因为‘孤证不立’,没能获奖。能够获奖的都是经过专家们一致认可的成果。”成果3年来仅1人获全奖 获奖论文释读“蠢”字2018年,中国文字博物馆公布了首批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的获奖名单,当时就职于南开大学的蒋玉斌获得了一等奖,其获奖论文题为《释甲骨金文的“蠢”—兼论相关问题》。首都师范大学王子杨则获得了二等奖。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向北青报记者证实,一等奖即为全额将金10万元,二等奖为5万元。自从2016年首次发布《征集评选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的奖励公告》至今,仅有以上两人获奖,获得全奖的更是只有蒋玉斌一人。北青报记者从知情人处获悉,目前,蒋玉斌已前往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任职,根据该研究中心官方微信号发布的蒋玉斌获奖论文显示,该论文结合甲骨卜辞等文献资料,对卜辞中用于作乱方国名称前一个用为“蠢动”之“蠢”的字进行了释读。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表示,首次征集活动中,全国各地约有几十篇论证报告提交到博物馆,除了一部分来自科研机构的工作人员,也有一部分来自普通人。今年5月第二次征集活动进行至今,中国文字博物馆再次收到了几十篇论证报告,这些报告将经过专家的严格评审和科学鉴定,选出新的获奖者。专家“悬赏认字”年轻学者热情 仍有上千字待释读长期从事殷商史和甲骨文研究的天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朱彦民告诉北青报记者,目前已知的甲骨文单字各方统计并不相同,但整体而言,大约在4300字左右,这个数字也随着考古发掘和新材料的出现不断增加。与之相比,经过120年来几代研究学者不断考证,相对能够确定含义的单字只有1500个左右。“这几年来,不少年轻学者加入到甲骨文的释读工作之中,带来了很多成果,但相对而言,由于多数常用字已被成功释读,当前的甲骨文释读工作确实处在一个瓶颈期,新的释读成果也需要一个长期理解、接受的过程,因此确认含义单字的增长速度并不快。”“之前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认字’的悬赏之后,确实激发了不少人研究甲骨文的热情,特别是一些年轻的研究者,比如据我所知,此前获奖的蒋玉斌、王子杨都是新生代的研究者。”朱彦民介绍,目前,甲骨文研究界仍在努力释读一些尚未确认含义的关键字,“这些关键字的解读,有助于我们了解我们祖先的社会和文化,有时一块甲骨上就一两个字是‘拦路虎’,一旦破译了这些关键字,我们就能够了解整片甲骨中的内容,进而了解到我们此前不知道的历史。”“这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力量成为了释读甲骨文的主力军。相比他们的前辈,现在的年轻人可以通过网络更方便的获得甲骨文的材料,也能够轻松地和其他研究者分享成果和收获。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甲骨文的释读工作将诞生很多值得我们期待的发现。”朱彦民说。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王八担”、“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于1898年为古董商、金石学家所识别,之后在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大规模挖掘,有大量的龟甲兽骨出土,加上别地的零星采集,至今已收集十几万片,其中单篇文章最长者达百余字,可以看出应用文雏形。(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2年第3期《应用文的雏形——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还有一个故事: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叫王懿荣的人,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觉得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研究它的学科就叫做“甲骨学”。 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5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1000多字。 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几片刻有图案符号的兽甲骨(资料照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范围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及在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3000多年以前,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老文字。要比象形文字进步一些,发展出大篆,小篆等以后的文字

emmmmm是原始人类刻在一些动物骨子上的字,要是想了解详细你可以去看看一本书《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书名是叫这个来着、、吧】虽然看起来似乎好像大概是讲美术史的,其实开头有讲到甲骨文,没想到吧,文字最开始也就是画画=-=

  • 索引序列
  • 安阳历史甲骨文论文发表
  • 甲骨文论文发表
  • 甲骨文文创论文发表
  • 如何发表甲骨文论文
  • 甲骨文解读论文发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