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浙大英专生论文发表情况

浙大英专生论文发表情况

发布时间:

浙大英专生论文发表情况

xx年xx月xx日于xx学校发表了《xx》论文。就业推荐表在校发表论文情况要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本人没有写无即可;本人有,要写清论文发表的时间,地点和名称,比如,xx年xx月xx日于xx学校发表了《xx》论文,这样方便用人单位对其真实性的核查。就业推荐表是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重要依据,直接关系毕业生的切身利益。

就英语研究生来说,浙大不是怎么太强的学校,属于A级别,上外,北外,北大等都属于A+级别的,但是很多人就是冲着浙大的名声去的。文学方面除非考博,不然真的就是搞搞研究的,但是其中英语专业是除外的,就业前景还是乐观的。浙大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就业去向基本上就是从事翻译工作,最多的是去高校工作。09年招生情况: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招生学院及代码 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复试办法及内容 备 注 及 参 考 书050201▲英语语言文学01文学02语言学03翻译学 050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44 ①101政治②二外222俄或223日或224德或225法③712英语语言与文学④812英语翻译与写作 面试:专业综合听力:二外听力 英语语言与文学:《美国文学选读》陶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英国文学选读》王守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语言学教程》(修订本)胡壮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英语翻译与写作:《翻译问题探讨》纽马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陈刚,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二外参考书目同050202俄语语言文学专业。

浙大sci论文发表情况

2021年8月,2021莫斯科国际大学排名发布,浙江大学排名世界第97位。

浙江大学是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交叉学科等13个门类,设有7个学部、39个专业学院(系)、1个工程师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7家直属附属医院。

学校现有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舟山、海宁等7个校区,总占地面积6890108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797.1万册。截至2021年底,学校有全日制学生63136人、国际学生5609人、教职工9778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含双聘)3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31人、文科资深教授15人。

学科排名:

根据2019年3月ESI公布的数据,浙大18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排名前1‰,居全国高校第一;5 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排名前50位、7 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排名前100位,均居全国高校第二;1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排名前万分之一,居全国高校第三。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浙大共有39个一级学科被评为A类学科,其中A+等级学科11个,A等级学科11个,A-等级学科17个。

以上内容参考:浙江大学官网——学校简介

郑强1960年9月出生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下。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系主任,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85年到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从事新型有机硅材料研究。1988在成都科技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1988年至1990年在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研究所从事聚烯烃形态结构与性能研究。1990年至1994年在四川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92年至1994年作为中日联合培养到日本京都大学学习,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僖教授和时任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PPS)主席、日本流变学会(RSJ)会长T. Masuda教授;1994年获四川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10月至1995年3月以客座研究员身份在日本京都大学工学部从事多组分体系动态流变学研究。 现任浙江大学求是学院院长、副教务长,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系主任。兼任教育部高分子材料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流变学委员会委员、中国高分子科学委员会聚合物表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学术成就: (1) 将动态流变学方法引入两类最典型的排斥效应(Repulsion effect)导致相容的共混体系,对其相分离和相行为进入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长时区域特征流变响应以及时温叠加失效与相分离的定性和定量特征温度概念,丰富了多组分复杂体系流变学理论。 (2) 将流变方法引入粒子填充导电复合材料体系,探索了小应变、大应变及体积膨胀与导电结构网络的变化及导电机制的关联,发现了非浓度唯一的动态逾渗现象形成的转变的微观机制。 (3) 建立动态流变光散射组合方法,为获得真实Spinodal温度开辟了新途径。 近年来负责主持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和骨干教师基金各1项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十多项。在Macromolecules, Polymer, J. Polym. Sci. Part B: Polym. Phys., Chinese J. Polym. Sci.,《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材料研究学报》、《复合材料学报》等本学科相关领域的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33篇,EI收录论文17篇。主讲研究生课程4门,培养硕士、博士各8人。 曾荣获浙江大学“竺可桢基金优秀教师奖”(1998年),浙江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1999年),“浙江大学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称号(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1年)。2004年再次获得浙江大学学生心中最喜爱的老师。 被称为“最牛愤青教授”的郑强在浙江大学、江苏大学等地进行了多场关于“当代大学生的成才之道与历史责任”的演讲。演讲中,个性张扬的郑强敢怒敢言,痛陈现代社会中的种种不是,锋芒直指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制度等,深受当代大学生热爱。 浙江大学知名教授郑强在一次演讲中说过:“学校有些女生不自重,我们的女生见到垃圾一般的外国男人都要讨好。” 此言一出,一位自称有美国黑人男友的浙大女生(姑且称之为“浙大女”)在网上进行了猛烈回击:“在浙大,象我这样有外国男友的女生很多,我漂亮年轻,而且成绩优秀,追求我的人很多,但是我就是看不上中国男人……今天我必须站到网上来挑战权威,痛骂你一场。” 近日名为《女大学生狂骂浙大知名教授——郑强》的帖子在网上迅速转载,跟帖者多是痛骂发帖女子,一旦有人顶贴,立马被网友骂个狗血淋头。 “浙大女”:“宁愿嫁给美国黑人,可以早拿绿卡” “浙大女”称自己才貌双全,有一个美国黑人男友,她说“那些垃圾般的中国男人甚至来攻击我的父母,男生们都骂我骚。” “浙大女”在帖子里大篇幅地挖苦了中国的男生:“事实上男生们才是精神被老外强奸到高潮屡出。” “在浙大一等女生睡豪宅别墅,二等女生睡酒店公寓,三等的就只能陪这帮猥琐中国男睡睡寝室的小床……中国男生连竞争的欲望都没有,就直接败了下来。” “浙大女”针对郑强教授的“有些女生不自重”进行了抨击:“我宁愿嫁给美国黑人,可以早拿绿卡,嫁给美国黑人精神上是平等的,嫁给美国黑人肉体上高潮是真实的,所以嫁给美国黑人是我们自重的结果。” “浙大女”还给女同胞打起了预防针“我几个学姐的男友考到美国立马就将她们甩了,下场那个惨:四年洗衣、贴钱,陪睡,这才是真贱。” 帖子的最后把矛头对准了郑强教授:“这是个负责任的教授讲的话吗?你不想办法让现在的大学男生学会责任,只是给他们找推责任的借口。啥教授啊?你也就一个酸秀才罢了,充其量也就算还有丁点血性的秀才。典型的意淫教授。真是什么样老师教什么样的学生。” 网友骂声一片 “大学教会了你什么?” 如此“好黄好暴力”的帖子,哪能不惹得网友们拍砖,该帖子迅速被雅虎、西祠、MOP等网站和论坛转载,大部分网友都立场一致地把矛头对准了“浙大女”。 网友“bolater”说,看了这贴,无语。年轻人啊,说出来的话想想是不是有意义! 网友“大学生”说:大学教会了你什么?没有祖国,没有你说的“民族魂”,你能上大学吗?你能找到你所谓的优秀外国男友吗?郑教授只是说“有些女生”,而你却张口把国人否定了,敢问你父母是中国人吗?世上总有好的也有坏的,外国人也不见得都是好人。我们都理智点,客观点,我们的祖国一直在努力,相信中国一定会强大。 也有网友强烈要求人肉这个“欠抽”的女生。 在网友骂声一片下,也有网友顶“浙大女”,“支持该女生对某些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男生无情的攻击,支持该女生对某些想搞对象却因才能实力不强搞不到对象而因此痛恨老外并且迁怒于女生的猥琐男生的痛骂。” 不过这样的回帖只是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 也有网友理性地说,在一个问题上意见不同,可以当面提出来,也可以大家来讨论,没有必要对一个教授进行人身攻击。 浙大学生称郑强为“最牛愤青教授” 记者了解到,郑强教授是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的教授,在今年年初被任命为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 在浙江大学,郑强教授以激情的演讲被学子们称为“最牛愤青教授”,演讲中,个性张扬的郑强敢怒敢言,痛陈现代社会中的种种不是,锋芒直指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制度等,先后在浙江大学、江苏大学等地进行了多场关于“当代大学生的成才之道与历史责任”的演讲。 一个听过他演讲的学生透露,尽管郑教授的有些言辞比较偏激,但是很有警示意义。 他的同事也说,在生活中和工作中,郑教授一直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 浙江在线记者试图联系上郑强教授的助理,未果。 记者在网上搜索,找不到原帖,今年3月28日转载在校内网上的一个帖子是记者所能找到的最早的。 郑强教授相关语录 1.我们漠视历史的价值,总以为楼宇越新越好,但你到法国市中心看看,几乎没有什么新建筑,他们以历史积淀为自豪,而我们以不断地拆楼建楼来折腾自己。 2.教育的本职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靠教育来谋生和发达也是可以的,却被我们过度重视了。 3.大家都在嘲笑俄罗斯,但我知道俄罗斯将来一定会发达,因为那里的人2天没吃饭了饿着肚子还排队,而我们有2个人也要挤的不可开交。 4.将来中国即使发达了,但你看看那些开着豪华车的富翁们从车窗外向外吐痰、扔垃圾。你就知道,如果没有教育,中国再富裕也不会强大。 5.读书是为了承担责任。但现在的教育让女人承担了太多责任,让男人逃避了太多责任。 6.人类历史,实际就是一连串冲动。所以大家不要鄙视冲动,因为冲动都是可爱的。 7.中国的篮球不缺乏技术,不缺乏金钱,但他们缺乏责任感,哪怕是对消费者的责任感。 8.会唱歌的人用气息发音,所以不累。当我看到你们说话时喉头是动的,我就知道你唱歌肯定不好。 9.未来20年,中国人崇拜的将是知识而不是官员。这一点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这个民族对知识的尊重,无以复加。但现在在中国有点钱的人,有点小权的人——哪怕是个科长,也可以照样把大学教授弄得没有尊严。这种貌似聪明的聪明,洋洋自得的市侩,是多么肤浅啊。 10.一个男人,只可以给自己的父母和妻子下跪,只可以对自己的老师鞠躬,绝对不应当对权贵与金钱低头。但如今,大多数人正好反了。 11.教育应该让中国懂得自尊。但是现在我们看到外国人就低头,女生看到外国垃圾一般的男人都想讨好。同志们,在外国人面前我们多么地没有尊严。在留学的日本东京大学的人当中,我是唯一回来的,但日本人反而敬重我,因为我活得有灵魂,活得有骨气。

该校在《2008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8中国大学综合评定为第3,自然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2,2008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8,2008中国大学理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5,工学100强中名列第2.。浙江大学的科研经费一直稳定增长,仅次于清华大学,居于第2位 (98年前人均科研经费列第一位)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居于第1位。发表EI论文连续几年保持第2或第3位。发表SCI论文居前3位。SSCI,ISTP等稳居前3。多年来,浙江大学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累计获国家三大科技奖一,二,三等奖近90项 台湾“教育部”高等教育评鉴中心的“2007世界大学科研论文质量评比”排名,浙江大学位居大陆地区高校第三。 2007年11月15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2006年度高等学校科技论文产出统计结果,浙江大学情况如下:国内和国际论文总数14178篇,位居全国第一; SCIE收录论文数3034篇,位居全国第一; EI收录论文数2760篇,位居全国第三; ISTP收录论文数1432篇,位居全国第三; CSTPCD收录国内论文数6952篇,位居全国第三; MEDLINE收录论文数1420篇,位居全国第一; SSCI收录论文数20篇,位居全国第四; SCI论文被引2692篇6615次,位居全国第三; SCI十年累积被引13490篇43111次,位居全国第二;国内论文被引17789次,位居全国第一。 全球排名在前500名之列。

郑强,1960年9月出生。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系主任,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85年到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从事新型有机硅材料研究。1988在成都科技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1988年至1990年在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研究所从事聚烯烃形态结构与性能研究。1990年至1994年在四川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92年至1994年作为中日联合培养到日本京都大学学习,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僖教授和时任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PPS)主席、日本流变学会(RSJ)会长T. Masuda教授;1994年获四川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10月至1995年3月以客座研究员身份在日本京都大学工学部从事多组分体系动态流变学研究。 现任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系主任。兼任教育部高分子材料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流变学委员会委员、中国高分子科学委员会聚合物表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学术成就:(1) 将动态流变学方法引入两类最典型的"排斥效应(Repulsion effect)"导致相容的共混体系,对其相分离和相行为进入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长时区域特征流变响应以及时温迭加失效与相分离的定性和定量特征温度概念,丰富了多组分复杂体系流变学理论。(2) 将流变方法引入粒子填充导电复合材料体系,探索了小应变、大应变及体积膨胀与导电结构网络的变化及导电机制的关联,发现了非浓度唯一的动态逾渗现象形成的转变的微观机制。(3) 建立动态流变光散射组合方法,为获得真实Spinodal温度开辟了新途径。 近年来负责主持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和骨乾教师基金各1项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十多项。在Macromolecules, Polymer, J. Polym. Sci. Part B: Polym. Phys., Chinese J. Polym. Sci.,《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材料研究学报》、《复合材料学报》等本学科相关领域的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3篇,EI收录论文17篇。主讲研究生课程4门,培养硕士、博士各8人。 曾荣获浙江大学“竺可桢基金优秀教师奖”(1998年),浙江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1999年),“浙江大学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称号(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1年)。

浙大化学系论文发表情况

科研建设国家及省部级研究基地 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二次资源化工国家专业实验室高压过程装备与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物质化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工业生物催化浙江省工程实验室教育部膜与水处理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研究所 化学工程研究所 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 聚合与聚合物工程研究所 生物工程研究所 制药工程研究所 化工机械研究所 工业生态与环境研究所 科研成果(2009-2012)2012年度,化工系科研总经费14353.60万元,其中纵向经费占44.0%,横向经费占56.0%。国家基金共32项,经费达到2638万。发表学术论文被SCI收录217篇;被EI收录117篇;SITP:11篇;授权发明专利159项。 科研论文(篇) SCI收录 EI收录 ISTP收录 2009年 200 165 13 2010年 192 142 13 2011年 176 197 10 2012年 217 117 11 专利(件) 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登记或外观设计合计2009年 65 18 3 86 2010年 69 11 1 81 2011年 128 24 0 152 2012年 158 35 0 193 科研获奖 获奖年度 奖励名称 奖励等级 负责人 项目名称 2009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任其龙 食品功能因子高效分离与制备中的分子修饰与吸附分离耦合技术 2009 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罗英武、李伯耿 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反应过程基础 2009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何潮洪 雷公藤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质量控制技术 2009 教育部高等学校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杨健、郑津洋 CSMB耦合型模拟移动床集成反应分离设备 2009 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王乐勤、郑津洋、吴大转、谭善光、曾 胜 大型延迟焦化装置高压切焦泵技术研究与工业应用 2009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徐志南、林建平、蔡谨、黄磊 体内和体外高效合成功能性异源蛋白质的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 2009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徐志南 吗替麦考酚酯及其制剂(赛可平)的研究及产业化 2009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申屠宝卿 符合RoHS指令的电子电器专用阻燃耐漏电尼龙66系列工程塑料研发 2009 安徽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陈欢林、张林 环氧树脂高盐废水膜蒸馏浓缩-盐回收新工艺及装备 2010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王乐勤、吴大转 涡轮泵发射技术研究 2010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陈志荣 脂溶性维生素及类胡萝卜素的绿色合成新工艺及产业化 2010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陈新志、钱超 连续化低碳脂肪胺生产技术 2010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郑津洋 冲拔式车载大直径高压天然气无缝钢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2010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郑津洋、刘鹏飞、赵永志、杨健 70Mpa高压气态储氢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0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姚善泾、林东强、关怡新 扩张床吸附介质研制及生物分离机制研究 2010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吴绵斌 红豆杉的中医药综合利用研究 2010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三等奖 郑津洋、刘鹏飞 天然气长输管道安全预测预警关键技术与应急救援指挥辅助决策系统 2010 中国专利优秀奖 郑津洋 聚烯烃管道电熔焊接接头冷焊缺陷的超声检测方法 2011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杨立荣、吴坚平、徐刚 化学-酶法制备手性菊酯农药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2011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王乐勤、吴大转 流程工业高压离心泵理论、技术研究与应用 2011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金志江、张志新、许忠斌 高性能高参数减温减压装置 2011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曾胜 全自动电机转子动平衡机 2011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许忠斌 高效精密注塑系统及装备的研发 2012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杨立荣、吴坚平、徐刚 全有机溶剂中化学-酶法高效制备手性菊酯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2012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李伯耿、罗英武、范宏、王文俊、曹堃、吴林波、卜志扬 复杂高分子体系的反应动力学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2012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奖 一等奖 郑津洋、施建峰 聚烯烃及其复合管道安全检测与评价方法 2012 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闫克平、黄逸凡 海洋浅地层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探测技术及其应用

作为一种“尊贵”的象征,黄金在 历史 长河中一直以其化学惰性示人。但纳米尺寸的金颗粒与二氧化钛相结合后却性情大变,成了促进多种催化反应的高级主攻手。科学界普遍认为金与二氧化钛的界面是起到了关键作用的活性中心,但一直以来,研究人员未曾看到过真实催化过程中其活性界面原子级别的动态演变,因而无法进一步对其界面的活性进行精准调控。

打开这个催化反应“黑匣子”,看清楚催化过程如何发生是科学界长久以来的梦想。经过近五年的研究,浙江大学电子显微镜中心张泽院士团队的王勇教授联合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高嶷研究员、丹麦 科技 大学Wagner教授和Hansen博士等团队,在环境透射电子显微镜中,首次在原子尺度下一氧化碳催化氧化过程中观察到催化剂界面活性位点的可逆变化,并据此实现了界面活性位点的原子级别原位调控。这项成果对今后设计更好的环境催化剂、高效稳定地处理污染气体具有重要意义。

这项研究北京时间2021年1月29日,被国际顶级期刊《科学》在线刊登,这是该团队继2020年1月24日之后第二次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原位催化方向的学术论文。

电镜底下现原形,

打开催化“机关”

负载在二氧化钛表面的金颗粒是将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的重要催化剂,也是工业催化研究中的常见组合。

浙大团队依托其擅长的原位环境电子显微学技术开展催化反应研究,在原子层面清楚地看到了整个催化过程。这个纳米催化剂长什么样呢?王勇介绍,金颗粒像一个磁体,牢固地贴在由二氧化钛制成的底座上。

科研人员首次发现两大现象:一是看到一氧化碳催化氧化时二氧化钛表面的金颗粒发生面内(外延)转动(约9.5 ),首次通过可视化实验直观证实了界面是活性中心。二是从催化反应环境回到氧气环境时,金颗粒又神奇的转回到原来的位置。

侧视视角观察金在二氧化钛表面的转动

这个过程就像武侠剧中,通过旋转机关打开隐避门一般,金属颗粒通过转动合适角度后可增加界面活性位点数量,从而提高催化效率。

看清“黑匣子”的难度在哪里?袁文涛介绍,高质量样品的制备、观察角度的选择、电子束的干扰都会影响实验的顺利开展。正如审稿人所说:“目前已有一系列工作报道纳米颗粒在不同气氛环境下发生可逆的结构变化,但在原子层次获取他们的结构演变细节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要完成这个实验,需要制备原子级别平整的金-氧化钛界面。”王勇说,这样才能实现金颗粒的可控转动。此外,找准观察角度非常重要,一方面是能够看清晶格的排布,另一方是能够更好地描述现象。“一开始我们从侧面去观察,(对非本专业人来说)旋转不是很明显,开始审稿人不太相信,后来我们重新设计实验从顶上往下俯视,角度稍有一点变化,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审稿人肯定说:“所有这些都是利用原位电镜完成,他们把侧视图和俯视图观察到的信息关联起来,这真了不起。”

俯视视角观察金在二氧化钛表面的转动

还原事实真相,四两拨千斤

浙大科研团队这次看到的催化剂转动,一度被人们认为是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正如其中一个审稿人曾提到“整个颗粒的转动是难以置信的”。

这是因为金颗粒和二氧化钛结合在一起时形成了化学键,“焊接”非常牢固(有外延关系),即便是被高能量的电子束轰击也都岿然不动。

张泽解释,一样东西的存在要保持能量的最低状态,不同的环境中,物体所需最低能量也是不同的。这就好比,在低海拔地区需要100摄氏度才会沸腾的水,到了高海拔地区可能90摄氏度就沸腾了。

如何打破化合键的“定力”,让它动起来从而实现对界面的操控?

王勇说,用“蛮力”是行不通的。“这就需要用巧劲。氧气通入后喜欢吸附在金-二氧化钛界面处,可以把金颗粒‘托起来’。”王勇说,我们和高嶷理论团队密切合作,结合一系列理论计算发现当实验中把一氧化碳通入与氧气发生催化反应,本质上是消耗了部分界面氧,“桩托”就不稳定了,这样四两拨千斤地把原来需要很大力气才能推动的金颗粒转动了;当我们停止通一氧化碳时,界面氧得到补充,金颗粒又转回原位了。

“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发现,催化剂颗粒在反应前和反应后都处于同一位置,但在反应的过程中转动了一定的角度,如果没有原子尺度的原位实验观察是不可能发现这个现象的。”张泽院士说。

前沿与应用,科研两条腿走路

对科学家而言发现一个现象,理解其中的规律后,更重要的是利用得到的规律改造现实世界。

在实验中,浙大研究者发现当实验温度达到500摄氏度时,不同气氛环境下金颗粒可在两个角度间可逆转动而形成两种界面结构,如果在催化性能好的那个结构时把温度降下来,比如说降到室温,就可以“锁定”这个界面结构,在低温催化反应时展现优异的催化效率。王勇说:“这一发现为未来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开拓了新的视野。而且,别的材料、别的反应的调控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去思考。”

利用温度和气氛调控金-二氧化钛界面结构

与此同时,金颗粒二氧化钛催化剂对于消除一氧化碳、防止中毒和保护环境具有积极作用,这将为研发更廉价高效、安全稳定的催化剂打开一扇新窗户。

张泽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说:“科学研究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走到世界前沿,发现新现象,找到新规律;另一条应服务国民经济发展,期望我们的科学发现能助力高效稳定催化剂的研发,这样才能为国解忧,为民造福。”

论文的第一单位为浙江大学,浙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袁文涛博士为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朱倍恩博士、浙大材料学院博士生方珂为共同第一作者;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浙大电镜中心王勇教授为通讯作者,高嶷研究员、Wagner教授、Hansen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浙大团队学术带头人张泽院士对此工作给予了重要指导和支持。此外,杨杭生教授、博士生李小艳和欧阳参与了该工作。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中科院青促会、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上海超算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共同资助和支持。

郑强,1960年9月出生。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系主任,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85年到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从事新型有机硅材料研究。1988在成都科技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1988年至1990年在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研究所从事聚烯烃形态结构与性能研究。1990年至1994年在四川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92年至1994年作为中日联合培养到日本京都大学学习,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僖教授和时任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PPS)主席、日本流变学会(RSJ)会长T. Masuda教授;1994年获四川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10月至1995年3月以客座研究员身份在日本京都大学工学部从事多组分体系动态流变学研究。 现任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系主任。兼任教育部高分子材料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流变学委员会委员、中国高分子科学委员会聚合物表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学术成就:(1) 将动态流变学方法引入两类最典型的"排斥效应(Repulsion effect)"导致相容的共混体系,对其相分离和相行为进入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长时区域特征流变响应以及时温迭加失效与相分离的定性和定量特征温度概念,丰富了多组分复杂体系流变学理论。(2) 将流变方法引入粒子填充导电复合材料体系,探索了小应变、大应变及体积膨胀与导电结构网络的变化及导电机制的关联,发现了非浓度唯一的动态逾渗现象形成的转变的微观机制。(3) 建立动态流变光散射组合方法,为获得真实Spinodal温度开辟了新途径。 近年来负责主持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和骨乾教师基金各1项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十多项。在Macromolecules, Polymer, J. Polym. Sci. Part B: Polym. Phys., Chinese J. Polym. Sci.,《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材料研究学报》、《复合材料学报》等本学科相关领域的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3篇,EI收录论文17篇。主讲研究生课程4门,培养硕士、博士各8人。 曾荣获浙江大学“竺可桢基金优秀教师奖”(1998年),浙江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1999年),“浙江大学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称号(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1年)。

历届学院学生在读期间,科研与学术成果卓著。如2000、2001级学生在校期间,累计发表论文40篇,有部分论文在IEEE上发表;在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挑战杯”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4个、省级奖项14个;2003至2005年期间,在国际、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获得国际特等奖3人次、国际一等奖9人次、国际二等奖27人次。毕业生前景广阔。读研率达80%以上,其中出国读研率在20%以上,一大批毕业生已在其研究或工作领域崭露头角。部分获奖情况浙江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奖二等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获团系统组织工作奖第五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彭伊莎(05理科班,理学院)国际数学建模竞赛:潘姚华(05混合班)、赵心怡(05文科班)等三支队伍9位同学获得国际一等奖,占浙江大学所获一等奖的75%浙江省“网新国际杯”程序设计竞赛:欧阳嘉林(06工科平台)等五位同学获得一等奖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吴昊(05混合班)、朱旸(05混合班)、刘泽(07混合班)等多位同学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被SCI, EI或ISTP收录)。

浙江大学李昕论文发表情况

这学期进实验室跟老师做课题,还没开题老师就给了300篇专业文献,除了几篇德语的,其他全是英语的。格式嘛,大部分是pdf,少量word。要我两周内翻好给她。我本来英语就不好,时间又这么紧,赶紧上百度翻译,打开word,把word里的文字复制到百度翻译里,再把翻译好的文字复制回word,再把格式调整好。这样差不多花了一个小时,都快翻吐了,才翻好一篇。.我学长推荐的北京译顶科技挺不错的,你可以联系看看,那边做润色做的挺好统一了解

2022年夏季硕士、博士提交答辩申请的截止日期为2022年4月15日全年有四次提交答辩申请机会,截止日期分别为1月中旬(春季)、4月中旬(夏季)、7月中旬(秋季)、10月中旬(冬季)1.学分要求和出口准(2014-2016级):学分要求和出口标准(2017级-2019春季):http://office.chem.zju.edu.cn/2017/0914/c34493a1707283/page.htm2.对于博士生,如果于申请学位的小论文在投稿中或者有正面返修意见的,预计在2022年6月10日之前能顺利被录用的,征得导师同意后,可以提交外审特批申请,经学科委员会主任同意后,可先行提交答辩申请报告,外审论文。电子版外审特批申请(外审特批申请表.doc)于2022年4月10日之前发到,纸质版申请表交到教八-501黄老师处,附审稿过程的证明(投稿系统截图等)。论文发表情况可能会对盲评意见有一定影响,请同学们认真考虑,请示导师意见后,再确定是否要申请外审特批。3.发表论文的期刊类别详见:浙江大学期刊查询系统4.申请学位的同学务必到学信网核对新华社拍的照片()(硕转博的同学必须再次参加图像采集,硕士生阶段采集的照片不能用于博士毕业),新华社照片用于毕业证和学位证,未采集照片的同学无法制作证书。5.学位论文按照《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编写规则》纂写(论文封面的所在学院填写“化学系”)。6.系统里填写“论文信息”--“研究方向”时,不能过细过窄,建议填写二级学科方向,总字数不超过8个,以便盲审时能快速有效地匹配专家。另外,建议不要提前到淘宝上查重论文,如在淘宝上进行了查重,可能会影响学校系统里的查重率结果。7.从即日起,答辩相关事宜按化学系关于研究生学位申请的实施细则(2021冬).pdf执行,特别注意有以下情况者,需由系里统一组织答辩:(一)学位论文经专家评阅复审通过的研究生;(二)学位论文经过学术观点分歧申述通过的研究生;(三)“学位论文总体等级评价”全部为“C(一般)”的研究生;(四)超过基本修业年限2年及以上的博士研究生;(五)超过基本修业年限1年及以上的硕士研究生。8.从2020夏季答辩季开始,当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盲评意见为“大修改”或“不同意答辩”,送原专家复审后可以答辩的,该研究生的答辩委员会成员由学科学位评定委员会指定,成员必须是C9高校或中科院专家,或者其他学校的杰青、长江及以上同领域专家。9.学校会同步抽检论文,相关规定详见浙江大学印发《浙江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及结果处理办法(试行)》的通知.pdf

历届学院学生在读期间,科研与学术成果卓著。如2000、2001级学生在校期间,累计发表论文40篇,有部分论文在IEEE上发表;在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挑战杯”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4个、省级奖项14个;2003至2005年期间,在国际、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获得国际特等奖3人次、国际一等奖9人次、国际二等奖27人次。毕业生前景广阔。读研率达80%以上,其中出国读研率在20%以上,一大批毕业生已在其研究或工作领域崭露头角。部分获奖情况浙江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奖二等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获团系统组织工作奖第五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彭伊莎(05理科班,理学院)国际数学建模竞赛:潘姚华(05混合班)、赵心怡(05文科班)等三支队伍9位同学获得国际一等奖,占浙江大学所获一等奖的75%浙江省“网新国际杯”程序设计竞赛:欧阳嘉林(06工科平台)等五位同学获得一等奖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吴昊(05混合班)、朱旸(05混合班)、刘泽(07混合班)等多位同学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被SCI, EI或ISTP收录)。

浙大管院博士发表论文情况

学院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浙江省重点学科﹑3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博士点(其中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创业管理博士点)﹑8个硕士点﹑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会计硕士、工程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农业推广硕士等5个专业学位点﹑9个本科专业。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12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37人、博士生导师26人、副教授52人。学院现有在站博士后人员40人,在校学生3900人,其中博士生280人、硕士生540人、MBA专业学位1200人、EMBA专业学位740人、工程硕士学位460人、本科生680人。学院位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智能化管理大楼,各类教学设施齐全,建有现代化教学实验中心、图书情报信息中心和完善的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系统。 学院于2006年成功地通过了AMBA国际MBA质量认证,在办学水平上走上国际新台阶。学院积极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韩国、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著名海外高校与研究机构开展广泛的学术合作交流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共建了多个国际合作研究中心和课程项目,如:浙江大学-剑桥大学全球化制造与创新管理联合研究中心、浙江大学-隆德大学创新与创业联合研究中心等,开展学位课程项目、管理培训课程等高层次管理教育培训。学院每年选送20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MBA和EMBA学生去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美国西北大学、加拿大UBC大学、剑桥大学、法国欧洲管理学院(INSEAD)、瑞典隆德大学和皇家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内外院校商学院交流与学习,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2009年,学院与全球创业管理教育领先的美国百森商学院、法国里昂商学院建立了战略联盟,启动了中美法三校联合培养全球创业管理硕士生项目(GEP项目)。首期GEP班由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65名学生组成,学生先后在法、中、美三校进行各4个月的学习,包括创业启动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创业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以及欧洲、中国和美国创业相关的文化、法律、环境等方面知识,并完成一项当地创业项目。GEP项目是中美法三所名校按国际标准,联合培养全球创业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很好尝试,对于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强师资交流具有深远影响。 企业管理系拥有三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企业管理博士点和技术经济与管理博士点,一个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二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企业管理和技术经济与管理,四个本科专业: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企业管理学科是浙江省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企业管理系师资力量雄厚,结构良好,共有39教师,其中博士生导师7人,教授12人,副教授17人,讲师10人。设有企业组织与战略研究所、企业投资研究所、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营销管理研究所和决策优化研究所,形成了以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和学科理论研究为中心的教学科研基地,每年为国家输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开拓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高素质的毕业生。多年来,企业管理系教师重点研究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解决企业运作中的重大管理问题。自1998年至2004年,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课题30项,省部级研究课题34项,并承担了100多项企业咨询研究课题,其中50万以上的咨询课题6项,获省级以上各项奖励12项,在SSCI,EI以及国内重要刊物上发表文章数百篇。浙江大学企业管理系是国内最早开展企业组织、战略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单位之一,拥有一批在国内和国外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在高科技、全球化和信息化对企业管理学科带来挑战的背景下,企业管理系将紧跟国际理论发展前沿,探讨企业管理的变革,研究改进资源管理与战略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并根据中国企业的实践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从而进一步在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企业组织与发展战略方向、组织运营管理方向和投资与决策优化方向上形成独特的研究风格和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旅游管理系旅游管理专业建于1980年,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旅游局投资布点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也是我国第一个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点,拥有旅游管理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在我国率先招收旅游管理博士后。旅游管理系现有教师2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教授5人,副教授8人,讲师6人,师资博士后1人。设有旅游研究所和饭店管理研究所,在多年的研究、教学和实践中,确立了中国饭店优化管理模式研究,旅游开发、规划与战略研究,旅游与休闲消费行为研究等三个主要的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并在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规划于旅游规划的旅游规划交叉研究,融饭店规划、设计、建设、运行于一体的饭店综合发展研究,融节庆、会展、专题活动、民俗活动、文化活动、艺术活动的设计、规划、管理于一体的旅游社会文化活动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近年来,旅游管理系承担国家、省市及企业各类研究项目80余项,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4部。旅游管理系不仅培养(旅游)管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而且是国家旅游局全国旅游饭店总经理岗位培训基地、全国旅行社总经理岗位培训基地、全国旅游饭店销售部经理岗位培训基地。旅游管理系立足浙江省,面向全国,为旅游业的发展着力打造、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教育人才和科研人才。旅游管理系坚持教学、科研、实践并重原则,以领先的科研为基础,把为全国旅游企业和政府旅游主管部门提供咨询与服务作为己任,并在咨询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企业效益、社会效益。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管理学、旅游学、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景区管理、休闲学、会展与节事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 会计与财务管理系拥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两个本科专业,以及资本市场与会计研究中心,财务与会计研究所两个研究机构。会计与财务管理系拥有一支精干、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与科研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财务会计理论与会计信息、审计理论与实务、管理会计与实务、资本市场与投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投资银行业务创新,其中复式会计理论、审计制度、金融衍生产品会计、金融工程管理技术、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的地位。会计与财务管理系在本科生的培养中,按照专业执业人员的要求,培养具有扎实的会计与财务知识、技能和操作能力,既熟悉中国实际又了解国际惯例的实用型高级管理人才。会计与财务管理系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强调运用模型和定量分析的方法,通过实证分析,提炼会计与财务的新方法和新规律。客观性和逻辑性是会计与财务管理系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个鲜明特色。会计与财务管理系的教学与科研人员重点研究会计学的理论和方法、企业资本动作和金融企业的管理。近三年,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课题9项,省部级研究课题7项,并承担了20多项企业委托研究课题,出版专著和教材12部,在国内核心刊物和国外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8篇被ISIP、SSCI 、EI 收录;获省级以上各项奖励4项。本科专业核心课程: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企业税务、跨国公司财务、证券投资、金融衍生工具、商业银行管理、投资银行管理。 浙江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系是我国最早设立的(1978年)管理科学系之一,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点、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为浙江省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系师资结构合理,现有教师24名,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教授9人,副教授13人,讲师4人。设有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研究所、管理工程研究所以及电子商务教育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科技产业管理、信息技术与管理变革、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工程管理、物流管理、科技教育管理等,以出色的技术创新与战略管理、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著称。1998年以来,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8项,在SCI、EI、SSCI以及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本科专业核心课程:信息管理、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与商务智能、面向对象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统计、应用运筹学、管理学、生产与运行管理等。

浙江大学博士毕业要求发表的论文不同院系的标准是不完全相同的,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同,有的可以发表几十篇,有的只能达到三五篇,一般来说,基本会要求发表3-5篇SCI论文。除国内期刊外,还要求有SCI收录或EI收录的论文,对论文篇数也要求不同,所以最好向本学院或本系的研究生秘书咨询确认。

  • 索引序列
  • 浙大英专生论文发表情况
  • 浙大sci论文发表情况
  • 浙大化学系论文发表情况
  • 浙江大学李昕论文发表情况
  • 浙大管院博士发表论文情况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