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的核心分好多种,但是常用的两种,一个是科技核心期刊,一个是北大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级别最高,目录有很多,如果你有需要你可以加一下我,我给你发一下核心的目录。这样你就全部了解了。
您可以到官网查看一下医生专长,找相对的。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专业性学术刊物,系“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希望能够帮到您
您带母亲找哪位大夫看的?
中医学的论文篇2 浅谈中医学与气功 【摘 要】 中医学的气的概念和气机的变化,对气功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大力整理和应用中医理论指导气功和学术非常必要。中医学对于气功的指导地位的提升有助于规范中医气功学的术语和临床技术规范。 【关键词】 气功;中医学;内养功 中医学中对气的论述是权威的、实用的。千百年来在临床运用中经过严格的实践检验,对中医的气的理解有助于气功练习和指导病人有效地习练功法健身祛病。历来气功的解释多趋于使用佛家和道家术语,而使用中医术语进行是对气功诠释有助于加深对气功术语和气功医疗操作的规范,而且易于接受。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谈到了主观精神因素的平静恬淡,会使气机畅达回归到原来的自然状态,精神内守对于防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关于气:何为气?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特性。气的生成来自于: 1.1 先天之精气:即受之于父母的先天禀赋之气。其生理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肾藏之精气的生理功能; 1.2 水谷之精气:即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后所得的营养物质; 1.3 吸入之清气:即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 其中先天之精气为基础,奠定了总体的根基,后天之气补充和滋养先天之气使之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循环不止。水谷之精气和肺吸入的大自然之清新之气汇聚于胸中形成宗气,走息道司呼吸、贯心脉辅心行血。呼吸和心血的运行直接影响气血之运行,在气功中呼吸调节能很好的调节气血的运行可见一斑。 2 气的分布与分类 根据所在的部位、功能及来源的不同,气分可为以下三类。 2.1 元气: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主要由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化生,并受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补充和培养。元气根源于肾,通过三焦而循行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无处不在。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因此说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机体的元气充沛,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就旺盛;反之就会因元气虚衰而产生种种病变。 在气功练习中,动功能使气机调达,推动元气敷布三焦。静功意守丹田则有温补元气的功效,在练习中动静结合达到完美的练功效果。 2.2 宗气: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由肺吸入之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生成。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和脾胃之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与宗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又名为膻中。 宗气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走息道以司呼吸。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二是贯注心脉以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肢体的温度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若宗气不足,临床可见语声低微、呼吸微弱、脉软无力等症。 呼吸的停闭调节有助于宗气的生成和运行,改善气血的运行,加强心肺的功能,心主神明、主血脉、为一身之大主,肺主气,为脏腑之华盖,为相辅之官,心肺功能的提高对于防病治病是非常重要的,习练气功不能不行呼吸之功以改善一身之气血状态,气功一词由兹而生不足为奇。 2.3 营气: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因其富有营养,于脉中营运不休,故称之为营气。营气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血关系密切,可分不可离,故常常将“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营阴”。 营气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营养和化生血液两个方面,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是营气的主要成分,是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同时又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2.4 卫气:卫气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防御、温煦和调节三个方面,包括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调节脾胃功能的气功练习方法内养功是首选,早期时候的科研和临床都已证实。 3 气的功能 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3.1 推动作用:气的推动作用,是指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气是功能极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殖、生长与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推动经气的运行、血液的循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3.2 温煦作用:是指气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驱除寒冷。气维持并调节着人体的正常体温,保证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及经络的生理活动,并使血液和津液能够始终正常运行而不致凝滞、停聚。 3.3 防御作用:正如《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指气具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一方面,气可以护卫肌表,防止外邪入侵;另一方面,“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素问·评热病论》),气又可以与入侵的邪气作斗争,以驱邪外出。 3.4 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是指气可以保持胃、肾、子宫、大肠等脏腑器官位置的相对稳定;统摄血液防止其溢于脉外;控制和调节汗液、尿液、唾液的分泌和排泄,防止体液流失;固藏精液以防遗精滑泄。 3.5 气化作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生理功能效应,气化过程就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具体表现在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如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然后再化生为气、血、津液等;津液经过代谢,转化成汗液和尿液等。 气的各种功能相互配合,相互为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比如,气的推动作用和气的固摄作用相反相成,一方面,气推动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另一方面,气又控制和调节着血液和津液的分泌、运行和排泄。推动和固摄的相互协调,使正常的功能活动得以维持。 4 气机:气的运动形式 气机,即是气的运动。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升、降、出、入四个方面,并体现在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之中。人体之气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在,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因而气的功能是通过气机来实现的。升与降,出与入,以及升降与出入,相互为用,相反相成,共同完成人体内部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化过程。升者升其阳,降者降其阴,出者吐其故,入者纳其新。升降出入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是生命规律的高度概括。五脏中,心肺位置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位置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出入的枢纽。如肺呼气为出,吸气为入,宣发为升,肃降为降。六腑则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气机的升降出入应当保持协调、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气机失常又称气机失调,是气的运动紊乱,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形成疾病。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而引起人体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紊乱,导致体内出现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理状态。 气机失常是人体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出现紊乱的概括,也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与转归的内在表现。 4.1 气滞 “滞”是指阻塞,不畅之意。气滞,是指气机郁滞而阻塞不畅的病理状态。 气滞的发生多与情志不畅、痰饮、水湿、食积、瘀血、结石等阻滞有关。由于上述因素,影响到局部或全身气的运行,形成气机郁滞不畅,可出现胀满、疼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因此气滞可导致血行滞涩,而形成瘀血。若气滞导致水湿停滞,则可形成痰饮。 气滞还可以使某些脏腑功能失调而形成脏腑气滞,常见的肺气、肝气和脾胃气滞,可见脘腹胀痛,时作时止,得矢气、嗳气则舒,以及完谷不化等症。 4.2 气逆 “逆”是违背,不顺从之意。气逆,是指体内气机升降失常,当升者升之太过,或当降者不降而上逆的病理状态。气逆的发生,多由情志内伤、饮食寒温不适、痰浊壅阻及外邪侵袭等所致,与肝、肺、胃等脏腑关系密切。因肝主疏泄,升泄太过,肝气上逆,可见头痛而胀、目赤面红、烦躁易怒等症状,甚则导致血随气逆,出现咳血、吐血、中风、昏厥等症。因肺主肃降,肺失肃降而致肺气上逆,则见咳嗽、气喘、痰鸣等症。胃主降,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而见呕吐、嗳气、呢逆、腹胀等症状。 4.3 气陷 “陷”是升举无力,不足之意。气陷,是指在气虚的情况下,以气的上升不及和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气陷的发生常因素体虚弱,久病耗伤或思虑劳倦等所致。气陷多发生于脾脏,故又称“中气下陷”。脾主升清,一方面上输水谷精微于头目清窍,另一方面托举维系人体内脏器官位置的相对恒定。因此,在气虚升举无力的情况下,既可导致清气不能上养头目清窍,而见头晕、眼花、耳鸣等症;又可出现脏腑器官的维系乏力,而引起某些内脏的下垂,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还可兼见脘腹或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等症。此外,因气陷是因气虚发展而来的,故临床中常见疲乏无力、气短声低、少气懒言、面色不华、脉弱无力等气虚征象。 4.4 气闭 “闭”为闭塞,不能外达之意。气闭,是指气之出入障碍,气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而出现的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气闭多于情志刺激而气郁之极,或痰饮、外邪、秽浊之气阻阔气机所致。其发生,可因外感寒邪,束于肌表,阳郁而不达而无汗,感受秽浊之气而致闭厥、外感热病过程中的热盛内厥、突然遭受巨大的精神刺激所致的气厥等。临床上,还可因气机闭郁,壅于心胸,闭塞清窍,可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则见四肢逆冷,拘挛、两拳握固、牙关紧闭;肺气闭郁,气道阻滞,则见呼吸困难、气急鼻煽、面青唇紫;气闭于腑,则见二便不通。 4.5 气脱 “脱”即脱落、不内守之意。气脱,是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逸脱,从而导致全身性严重气虚不足,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气脱多由正不敌邪、正气骤伤,或正气长期持续耗损而衰弱,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或因大出血、大汗出、大吐泻等,使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所致。临床上,因气大量外散脱失,脏腑功能突然衰竭,常出现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等危象。 5 病因中七情对于气机的影响 七情的致病特性 过度的情志活动可以直接干扰气机运动,造成气机的紊乱,如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思则气结等,气功的练习可以干预气机运动,气机平和则机体有机会得到修复,阻断了致病因素。内养功初级静功中松静筑基法,在自然呼吸同时配合松静的练习,使大脑和身体同时放松和入静,改善和提高机体的内环境,使身体处于较舒适的状态,而得到将息温养。 七情内伤直接影响其相应内脏,使其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 5.1 直接伤及内脏 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相应的脏腑。因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而心是五脏六腑的统帅,它主宰着人的心理、情志活动。为此,七情致病均可损及心,并影响到其他脏腑,在七情致病中心起主导作用。另外,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故情志致病,以心肝脾三脏失调为多见。如过喜、惊吓、思虑劳神均可伤心,致心神不宁,症见心悸、失眠、健忘,甚则精神失常。郁怒伤肝,肝气郁结,证见两胁胀痛、善太息或咽中似有异物梗阻;妇女可见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肝气上逆,出现呕血、面红耳赤、晕厥。思虑忧愁伤脾,脾失健运,见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等症。若思虑劳神,不仅损伤心脾,而且可导致心脾两虚,同时会出现上述心神不宁及脾失健运的兼症。 5.2 影响脏腑气机 七情对内脏的直接损伤主要为影响脏腑气机,气血运行紊乱。《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致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见头胀痛、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喜则气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可缓和精神紧张,营卫通利;二是暴喜过度,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见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悲则气消,过度悲忧损伤肺气,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见气短声低、倦怠乏力、精神萎靡不振。恐则气下,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见溺频、溲多或二便失禁,甚则面白、昏厥、遗精。惊则气乱,突受惊吓,损伤心气,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见心悸、惊惶失措。思则气结,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致气机郁结,脾运无力,见食欲减退、脘腹胀满、便溏等。 5.3 七情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病情的发展 情绪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如肝阳上亢证,情绪的波动可诱发中风偏瘫,此时对于情绪的调摄,运用气功调神之法使患者能处于安静愉悦的状态,则可以避免和阻断,能处于安静愉悦。 6 气功对于气机的干预 气功练习中,调神运用合理的良性意念替代和阻断不良情绪的侵扰,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动功的练习可以使身体的气机得到调整,动功的练习在中医里也与中医肝藏血,主筋,主疏泄行气。 气功通过三调的合理练习,对身心有序的调节,可以安神定志、养气、行气活血、舒筋通络,达到健身祛病的目的。动功如内养功动功、五禽戏、八段锦等。吐纳如内养功的停闭呼吸法、六字诀等功法,辨证选功、辨证练功,符合中医学理论的规律,合理的使用三调为宗技术,指导患者通过调神、调息、调身高效而安全的练功、养生祛病,练养结合来调达气机。 在气功的练习中,随着功夫的提高会逐渐形成自然的深长的腹式呼吸,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自然提高了水谷精气的形成。使宗气生成和气血的生成有了生化之源。深长呼吸更能获得充足的自然清新之气,使宗气更加充足,气血的运行动力更强劲。 在气功练习中,由于是自我调控的功夫和技能,故在很多急重的情况下是很难完成这一技术操作的,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气功的练习需要在缓则治本的阶段来使用,对于气功自我练习的适应症上亦以慢性病或疾病的恢复期为主,总之,是以病人自身能够完成操作为前提。 总 结 通过上述的这些内容从生理到病因病机,中医学对于气的论述和实践运用都是完善而成熟的,用于临床亦行之有效。气功学,尤其是中医气功学或医学气功、医疗气功如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合理指导病患者辨证的习练气功,是我们中医气功学研究的的主要目标和方向。 猜你喜欢: 1. 中医学职称论文 2. 中医临床毕业论文 3. 中医学教学现状分析以及未来趋势论文 4. 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 ,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 ,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 ,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1】
试谈中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改革
摘 要:在医学课程中,生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
根据教学要求,中医学专业学生也要学习生理学。
针对该层次学生,我们认为采取“中西医融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医学专业 生理学 中西医融合
作为一名生理学教师,面对中医学专业同学,如何能够既突出中医学的特点,又讲好生理学的基础知识,是学好中医学专业的重点。
在中医专业教学工作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即:“中西医融合”。
1 对教师的要求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学好西医的基础。
但中医专业学生在学习生理学之前,往往先学习中医学基础理论,特别是中医学基础的“脏象学”部分,相当于中医的“人体生理学”。
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自成一套体系,当学生接触到西医生理学时,这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会对学生学习和理解造成困难。
因此,作为西医院校毕业的教师,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药学以及中医诊断学等内容,既可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又有利于更好地与学生探讨[1]。
另外,教师还需正视一个新问题:如何应对已从网络获得大量信息的学生?它迫切要求高校教师不断补充学术养份、拓展学术视野、更新学术理念,以保持对学术新知的热情,从而主动及时地给自己的学术生命输入新鲜血液[2]。
本教研室要求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在课余时间也要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积极关注前沿学术动态,了解学术热点,参加科研活动,撰写科研文章。
2 理论教学中要做到“中西医融合”
中西医都是科学,只是各自的研究方法、手段、发展背景的不同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3]。
在理论教学中,尽力寻找到一些生理学与中医学的共通点,在讲授的时候加以结合,以此构建中西医理论体系之间的沟通平台[4]。
第一,我们对中医学和西医学中内涵一致,仅仅是提法不同的内容进行整合。
打个比方,学习绪论这章时,根据内环境稳态内容,把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等普遍存在的规律与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的阴阳对立统一学说相比较,使学生在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上,对于中医理论的总纲―“阴阳学说”[3]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又如,在讲授器官生理作用时,把中医理论中脏腑的相关功能与之相比较:西医中心脏的泵血功能与中医学中心主血脉的功能是一致的;西医中肝的主要功能是:贮血和消化,这与中医学中肝主藏血、主疏泄的功能是一致的;西医中生成尿液是肾脏的主要功能,这与中医学中肾主水的功能是一致的。
通过“中西医融合”的方法将两大理论体系不断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从而达到融会贯通,为学生架设起一座沟通中西医学的桥梁。
第二,除了比较这些共通点,我们还特别提出中西医之间对器官生理功能和意义理解上的差异,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理解和记忆。
例如:中医学对心功能的阐述是“藏神,主血脉”,它除去包含西医生理学中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其中还囊括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
3 实验教学的“中西医融合”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其一切理论都源于实验[5]。
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如动脉血压调节实验中,学生通过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肝素、乌拉坦等药品,随后进行颈总动脉插管,就可以掌握静脉注射、动脉插管等操作方法。
同时通过牵拉、夹闭颈总动脉以及电刺激迷走神经等操作,来验证降压反射的相关理论,使学生对此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记得更牢固。
实验教学是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思维,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如何做好生理实验,如何通过实验得出相应的理论知识。
同时,在常规的实验项目中,我们还特地加入一些中医药学内容,以提高中医系同学的兴趣。
例如,实验5:调节动脉血压中,可以建议同学观察三七这种中药对动脉血压的影响;还可以观察中药木香对小肠平滑肌的影响。
4 根据不同专业区别对待
在我校,中医专业学生既有文科生,又有理科生,学生起点差异比较大,而且生理学教学课的时间有限。
因此,作为生理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同水平,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当然是在保证掌握基本内容的前提下。
例如:生物电现象的形成机制,对于药学专业,这部分内容熟悉即可,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其详细过程;但对于中医专业,该部分内容要求全面理解和掌握。
通过这种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区别对待,在有限的课时内,既做到了生理学基本原理和知识点的覆盖,又突出各专业的特色和重点。
5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而言,生理学内容较多,而课时少,如果采取“填鸭式”的讲授方法,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所以在要使学生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掌握好基本知识,作为教师必须抓住各章重点,突破难点。
抓住重点就是对教学大纲中所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进行详尽地讲解。
如呼吸运动的调节重点在于呼吸的反射性调节,而其中又以化学感受性反射尤为重要。
因此授课时主要讲授化学因素CO2,O2和H+对呼吸的影响,这样才能突出重点,做到层次分明。
也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住重点进行自学和复习。
至于难点内容,也就是学生认为难以理解、难于掌握的内容,可采取比喻的方法,从而化难为易。
教学中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能抓住要点,分清主次,更深入地了解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余畅,余华荣.“中西医结合”在生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4):339-340.
[2] 文菊华,陈懿,邓冰湘,等.五年制中医学专业生理学教学的体会[J].医药教育,2011,18(3):116.
[3]李保兰,韩曼.我校中医实验班生理学教学模式改革之探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8):363.
[4] 肖爱娇,闵建新,伍庆华.PBL教学法运用于中医院校医学专业生理学教学的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3,35(3):154-156.
[5] 刘海梅,闫福曼,徐进文,等.中医院校生理学推行TBL教学法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7):489-491.
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2】
浅析中医临床医学面临的挑战及策略
【摘 要】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
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
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
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
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 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
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1.1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
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
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
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
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
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
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
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1.2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
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
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
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
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
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
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
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
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
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
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 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一般受编辑青睐的论文特点:1、文章不能抄袭。编辑部都会用软件来检测文章的抄袭程度。2、观点新颖,原创。3、图文等书写符合规范,图片清晰。4、文章结构清晰,表达清楚。5、文章主题要符合刊物的收录范围。还有就是论文是否能够发表,不只是论文质量问题,还有就是期刊选择问题。比如核心期刊发表的难度可定要求比普通期刊发表大。建议根据自己发表需求合理的选择期刊是发表成功的必要条件。
我了解过这类的(世界肿瘤研究),这个领域的,只要你论文写的可以,一般都可以发表的,你不用担心
2001.8 夏黎明.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肺癌临床疗效探析,中国基础医学杂志,2001,8;522001.6 夏黎明.枳术丸加味治疗化疗后腹胀纳差的临床观察,新中医,2001,6;522001.4 夏黎明.华蟾素治疗晚期复发性肿瘤67例临床观察,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171997.4 夏黎明.益气补血汤治疗化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38例,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7,2;241999.10 夏黎明.《青囊秘诀》阴症阳症探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19(5);25中医抗癌300问、安徽科技出版社、夏黎明主编。现代中医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夏黎明编委。简明中成药辞典、上海科技出版社、夏黎明副主编。中国药摩疗法、安徽科技出版社、夏黎明编委。肿瘤学概论、人民军医出版社、夏黎明编委。
一般都是省级的比较多,你要用于评职呢 还是?
肿瘤防治中心设特诊治疗中心,建立专门的门诊和病区,安排著名的各科专家及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进行诊治,良好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受到海外各界人士欢迎。十多年来该院先后为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二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肿瘤患者治疗,共七万人次。该院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率先在全国同类医院实行电脑联网管理,在病房实现无纸处方,推出电话预约医生看病,磁卡挂号和试行门诊电脑诊病系统,远程会诊服务等新举措,大大方便病人,使候诊时间缩短一半以上。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该中心已建起了一幢8.8万平方米楼高25层,可安排病床1000张的医疗科研楼。该楼采用电脑网络智能化管理和全封闭中央空调、轨道物流自动化医疗运输系统,所有设备与国际水平同步,于2002年11月23日落成投入使用,成为亚洲最大的肿瘤学医教研基地。 2007年该中心现有在职职工92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有694人,正高职称26人,副高职称92人,中级职称249人;编制床位514张,实际开放900张。年门、急诊量24万人次,年接诊的肿瘤新病例约1万人,占广东省肿瘤新发病例的18%,住院8000人次,均居国内100余家肿瘤专科医院之首。医院为华南地区的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患者提供了大量的医疗卫生服务。该院的肿瘤整体诊治水平及医疗质量有强大的优势。国际上肿瘤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如手术、放疗、化疗、介入、免疫、基因及中医中药等治疗手段一应俱全。鼻咽癌诊治水平及5年生存率达国际先进水平。其它常见肿瘤如头颈肿瘤、食管癌、肺癌、乳腺癌、肝癌、大肠癌、宫颈癌、卵巢癌、淋巴瘤等临床治疗疗效和临床科研水平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为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该中心在全国率先推出肿瘤单病种首席专家负责制,制订各常见肿瘤综合治疗规范,并根据每一位病人的病情及实际情况,确定最优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2010年中心现有职工15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23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其中兼职1名),博士生导师48人,硕士生导师97人,在读研究生350余人。肿瘤专科医师和培训医师共70人,一年制肿瘤专科进修生90余人,硕士学位招生专业:肿瘤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麻醉学、分子医学;博士学位招生专业:肿瘤学、分子医学。中心有病床1072张,收治的病人来自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年门诊量达37万人次,出院3.4万余人次,数量逐年稳步上升。设有内科、放疗科、鼻咽科、头颈科、胸科、乳腺科、结直肠科、胃胰科、肝胆科、泌尿肿瘤外科、神经肿瘤外科、妇科、影像与微创介入中心、中医科、血液肿瘤科、内镜激光科与生物治疗科等专科等。中心为患者施行肿瘤综合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介入、微创、生物及中医中药等治疗措施。1998年中心在国内同行率先推出肿瘤单病种首席专家负责制,制定与实施单病种综合治疗规范,为每一位患者打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为肿瘤专科医院发挥自己的特色开辟了一个方向,也吸引了很多国内同行前来交流学习。中心对各肿瘤单病种的诊疗规范进行了不断的修订与完善,并制定了各大病种的诊治临床路径。2008年8月中心推出八大常见肿瘤多学科联合门诊,方便了患者就医,尤其是疑难患者的诊治,为患者带去福音,受到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和社会的好评。 头颈科规模与优势:现设2个病区,72张病床。有高级职称专业人员7人,其中博士导师2人,硕士导师4人,是国内专业技术力量最雄厚的头颈肿瘤专科之一,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特色与成就:主要诊治头颈部良恶性肿瘤,包括:喉癌、甲状腺肿瘤、口腔肿瘤、涎腺肿瘤、鼻腔及副鼻窦肿瘤、鼻咽、口咽和喉咽癌、鼻咽纤维血管瘤、头颈部皮肤肿瘤及脉管瘤、眼肿瘤等。经过多年的改良完善,颈淋巴结清扫术已成为规范的标准术式,其特色得到国内外学界公认。在多年科研及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保全喉功能的喉癌根治性手术及综合治疗,提高了喉癌患者的生存质量。采取手术结合化疗及局部立体放射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对鼻咽癌放射治疗失败后的病灶实施救援性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口腔肿瘤的治疗方面,在国内率先应用微波组织凝固治疗方法治疗口底癌及中晚期舌癌,使患者在根治肿瘤的基础上,保全下颌骨及面部外形;开展口腔癌前哨淋巴结的研究及分区性淋巴结清扫研究,改善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根据统计学多因素分析的研究结果,提出甲状腺单发结节的治疗行甲状腺腺叶加峡部切除术或腺叶次全切除术的方案;根据多年的资料统计,提出甲状腺腺叶加峡部切除术可作为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合理术式,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开展颅面联合手术,治疗侵犯颅底、颅内的副鼻窦、或头皮恶性肿瘤。对中晚期头颈部恶性肿瘤的术后缺损,采用局部皮瓣。肌皮瓣或游离组织瓣等多种方法进行修复,使患者的外形和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主张对局部晚期的头颈部恶性肿瘤行包括化疗、放疗和手术等在内综合治疗,积极探索局部晚期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合理治疗。开展化学药物注射疗法治疗头颈部脉管瘤,取得较好疗效。胸科胸科是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外科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中国较早建立的胸部肿瘤专科。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几代人的努力,目前是华南地区技术力量最为雄厚的胸部肿瘤专科。 胸科人才济济,目前有教授、主任医师4人(其中博导1人,硕导6人),副教授5人,主治医师5人,住院医师4人。目前有博士8人,硕士9人(包括在读生)。其中戎铁华教授为博士生导师,食管癌以及肺癌单病种的首席专家,并任中心党委书记,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广东省食管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名添主任医师是乳腺癌单病种的首席专家,中国抗癌协会广东省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胸科主要诊断和治疗胸部的良恶性肿瘤,包括肺部肿瘤、食管肿瘤、乳腺肿瘤、纵隔肿瘤、胸膜肿瘤与及胸壁肿瘤。其中包括最为常见的食管癌、肺癌和乳腺癌等。 胸科现设三个病区,拥有病房床位108张。30多年来,全科已开展食管癌手术3000多例、肺癌手术4000多例,乳腺癌手术5000多例,在食管贲门癌、肺癌、乳腺癌、纵膈肿瘤与胸壁肿瘤的外科治疗及综合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食管癌术后5年生存率39.2%,肺癌术后5年生存率39%,其中II期非小细胞肺癌5年生存率高达70%,乳腺癌术后10年生存率65%, 主要癌瘤治疗后的远期疗效已达国内先进水平。科室医务人员不断吸取、应用国内外的先进科研成果和技术经验,开展新的手术方式,不断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在我省率先将气管、支气管成型术、肺动脉成型术及左心房部份切除术应用于肺癌的手术治疗,并率先在我省开展治疗食管癌的食管大块切除术、食管剥脱术、经胸骨正中切口双肺肿瘤一期切除术、胸壁巨大肿瘤的切除胸壁三文治式重建术、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及乳房重建术、手辅助胸腔镜治疗双肺转移瘤等。食管支架术及气管、支气管支架术和纵隔镜疑难疾病诊断检查术开展例数在全国处领先地位。目前配备有国内最先进的食管超声检查仪。承担国家级、卫生部、省科委、卫生厅科研课题共12项。每年均在国内外发表高质量的论文15篇以上 。腹科腹科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重要科室之一,有着36年的悠久历史。目前共有医师12人,主任医师和教授4名,副主任医师和副教授3名,主治医师2名,其中博士导师1名,硕士导师3名。在读博士生3名,硕士生7名。培训来自全国几十个省区的进修医生。腹科主要诊疗的疾病包括:大肠肿瘤、胃肿瘤、乳腺肿瘤、胰腺肿瘤、腹膜后肿瘤、肾肿瘤、膀胱肿瘤、前列腺癌、睾丸肿瘤和皮肤、骨及软组织肿瘤。我科治疗手段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尤其大肠癌的诊治居全国先进水平。我们在腹部肿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减少术后复发转移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努力,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得到同行的肯定。每年收治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病人约1000名,绝大多数病人经过我们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得到了康复,相当多的病人得到了根治性的治疗而治愈“顽疾”。许多病人对我们的工作表达了衷心的感谢,院校领导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多次被评为“先进文明科室”。我们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成为全国知名的、华南地区主要的腹部肿瘤防治中心之一。现拥有70张住院病床。其中,大肠癌的诊疗水平属国内先进水平,尤其是直肠癌Miles术后人工肛的护理。我们于1996年举办省级结肠造口治疗师培训班,1998年经国家继续教育处批准,举办国家级教育项目:肠造口治疗师培训班,现已举办第四届,学员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型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也来自广大的基层医院;既有护理工作者,还有高级职称的医生。学员反映良好,人数逐年增多,2001年第四届已达50人,但仍有许多医护人员不能被招收而感到遗憾。更加令广大造口者和医护人员为之振奋的是,中国第一所造口治疗师学校 中山医科大学造口治疗师学校在我科万德森教授和医护人员的努力下,在院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于2001年3月正式成立,并成功的培养了第一批的11名学员,他们也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持有世界造口师协会颁发的具有国际认证的造口治疗师证书。我科历年培养了近千名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造口治疗师,至此逐渐成为我国造口治疗师的培训基地。为预防消化道肿瘤术后肝转移及腹腔种植,科室开展术中肠腔化疗、门静脉5-FU灌注和腹腔化疗;术后门静脉5-FU连续灌注、腹腔化疗泵埋植术等项目。主编《临床肿瘤学》、《社区肿瘤学》;合作主编《肝胆肿瘤学》;参加编写《肝病治疗学》、《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断规范(第三分册大肠癌)》;合译《肿瘤外科学》、《癌症化疗:原则与实践》等。主持多个国际性、全国性和地区性会议,包括第一届中-澳-纽国际肿瘤会议、历届广东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年会暨论文交流会。肝胆科肝胆科是中山大学肿瘤医院重点科室之一,早在1964年,华南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的前身)成立后便致力于原发性肝癌的研究,是华南地区最早从事肝癌研究的基地,也是中国最早开展肝癌外科治疗的医院之一,多年来一直肩负着该地区的肝癌防治疗研究工作。30多年来取得可喜的成就。先后成立了中山医科大学肝癌研究室、广东省肝癌研究协作组,并设有专科病房,1998年独立形成中山医科大学肝癌研究中心枣肝胆科。是国内唯一家集肝癌的外科、介入、放疗、中医中药等为一体的肝癌治疗专业科室,能为病人选择最优化的单病种治疗方案,取得最佳疗效。 肝胆科目前拥有专科病床62张,全科共有技术骨干15人,副高以上职称的有8人,在读研究生4人,博士生1人,博士后1人,还有其他相关专业人员组成25人的肝癌单病种治疗管理小组,负责全院肝癌的收治和制订最优化的治疗方案。已配备有专供肝癌诊断治疗的B超诊断仪2部(配有多种功能的超声探头,可供术前和术中定位诊断),DSA诊断治疗仪一台,美国达隆公司射频治疗仪一台,配合肿瘤医院先进的CT、MRI、放疗机器等先进设备,能为肝病患者做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切除、介入治疗、放疗、化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其中手术切除的疗效最好,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改进,肝癌的手术切除率也不断提高。在八十年代起,我科就开展对肝癌外科手术模式的改进,代替以往的规则性肝切除术,在国内首次对不规则性的肝切除的适应症、技术操作疗效进行全面研究。证实该术式操作简便,尤其是适用于合并肝硬化的病人,能提高手术切除率,提高肝癌的总体疗效。到目前为止,我科手术切除的肝癌病人近2000例(是目前国内切除例数最多的三家医院之一),其术后病人总的5年生存率达到40%,小肝癌手术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到55%以上,不少病人术后健康生存超过20年。针对肝癌术后复发率高、疗效差的特点,我科在国内最早开展利用术后的辅助性介入治疗降低肝癌手术后的复率、提高生存期的研究,并取得国家教委、卫生部科研的基金,证实术后介入治疗能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同时结合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研究,在国内首次提出肝癌术后复发高危人群的诊断标准和辅助治疗措施。 我科从1989年开展介入治疗10多年来,已为2000多例肝癌病人进行介入治疗,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不少病人获得二期切除的机会,也使很多中晚期肝癌病人的生存期得到延长。1996年起开展在B超引导下的非血管性介入疗法,包括无水酒精瘤内注射、微波治疗、射频治疗等肝癌的局部治疗,这些新兴的微创技术为肝癌病人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我科在不断提高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也积极开展各项科研工作,为临床进步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随着对肝癌研究的不断深入,单一的外科手术切除或介入治疗难以再提高疗效,如何将外科技术,介入治疗,放疗,中医中药等多种手段综合起来,这正是我科承担的国家九五攻关项目─肝癌的手术与介入治疗对比研究课题的重要内容。通过以上攻关课题,初步摸索了一套集外科、介入、放疗、中医等技术为一体的肝癌优化治疗模式,并对肝癌的病理、分子生物学、肝储备功能、药物敏感性等方面作出更深入的研究。妇科妇科作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外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十多年来,经历几代妇科肿瘤届著名老教授、老专家的不懈努力及辛勤耕耘,培养了一批具备娴熟手术操作技能的妇科医师队伍,以其雄厚的临床科研实力,不仅担负着繁重的临床工作,而且承担着妇科肿瘤的科研和教学任务,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在编医生15,其中高级职称 4 人,副高职称 6 人,中级职称 3 人,住院医师 2 人,硕士研究生导师 6 人。妇科拥有病床 70 张。医疗与临床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对常见的妇科肿瘤,如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外阴癌、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子宫肌瘤等制定了常规的诊疗方案,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尤其对宫颈癌、卵巢癌的诊治及护理水平已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对宫颈癌根治术手术的方法进行了大胆的改进,使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宫颈癌患者的 5 年生存80%。 多年来,我科的专家在国外及全国各地进行手术交流,赢得了同行的广泛赞誉。卵巢癌死亡率高居妇科癌瘤之首。彻底的手术是提高卵巢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卵巢癌细胞减灭术手术难度大,手术医师除了要掌握妇科的手术技巧外,还需有腹部外科、泌尿外科等手术基础。该科已有一些具丰富经验的妇科医师能胜任卵巢癌细胞减灭术的操作。我科于1964 年率先在国内提出和应用卵巢癌的腹腔化疗,并根据多年来的经验及临床研究结果,总结制定出了一系列化疗方案。经我科诊治的Ⅰ期卵巢癌5 年生存率达90%以上,Ⅱ、Ⅲ期卵巢癌按计划完成治疗者5年生存率达60% ,明显高于文献报道的总的 5 年生存率 30-40% 。除手术以外,化学治疗是一大特色。多年来,我们开展了腹腔化疗、腹壁下动脉、闭孔动脉颞浅动脉和甲状腺上动脉等部位插管行局部化疗,结合全身化疗、手术和放疗,明显提高了妇科的晚期癌瘤及复发瘤的疗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科研与学术交流医疗、科研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除了搞好临床工作外,我科还十分重视开展科研工作,加强内涵建设。每年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10 余篇。正在承担的课题有:省重点攻关项目“ P53 基因治疗高危宫颈癌的实验研究”、“上皮性卵巢癌细胞周期调节基因临床意义的研究”、“预测恶性肿瘤化疗药效及化疗药物敏感性”,省卫生厅基金“逆转卵巢癌耐药性的临床研究”、“肿瘤抑制基因 P53 配合动脉插管化疗治疗宫颈癌盆腔复发”,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晚期宫颈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榄香烯诱导宫颈癌 HeLa 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粉防己碱联合化疗逆转卵巢癌多药抗药性的实验与临床研究”,中心基金等多项基金。大部分课题的研究方向为近几年妇科肿瘤界研究的热点。还主编了《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子宫颈癌诊断和治疗》、《外阴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妇产科新手术学》、《妇科肿瘤学》等著作。积极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加相关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多次邀请国内外著名教授前来讲学。我科的专家曾先后到加拿大、澳洲、香港等地进行学术交流,曾成功主办了第四界全国暨国际妇科肿瘤学术会议和全国妇科肿瘤学习班,扩大了自身的影响。人才梯队与教学已有一支具有良好医疗、科研及教学素质的队伍。承担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及进修生等多种教学任务。曾连续两年承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卵巢癌学习班。选派中青年骨干前往澳洲、香港等地培训,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增强自身的科研实力。此外,还鼓励中青年医师在完成临床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已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将学科发展定向于保持和巩固我科的临床优势,并着力开展一些与临床相关的基础研究。力求使我科的临床科研水平步上新台阶,与国际水平接轨。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对外交流积极活跃,多年来通过多种形式与国外一流大学或医疗研究机构(M.D.Anderson癌症中心、瑞典Karolinska医学院)建立长期学术交流和合作伙伴关系,注重优化科研环境及创新机制。高频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学科在本领域的知名度,使我中心跻身为我国肿瘤发病机制与靶向药物治疗研究领域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和窗口之一。中心自成立以来,为华南乃至全国培养了一批批肿瘤防治专业人才,在教材建设方面亦作出了贡献:中心万德森教授主编的《临床肿瘤学》被列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曾益新教授主编的研究生教材《肿瘤学》获批卫生部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黄文林教授主编了全国研究生规划教材《分子病毒学》;姜文奇、张晓实教授等主编了国内第一部《肿瘤生物治疗学》。2004年中心举办全国首届肿瘤学研究生精品课程;2005年中心在国内率先探索开展肿瘤专科医师培训,积极进行在高校附属医院中把专科医师培训与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工作并轨的探索。中心正积极筹建亚洲一流的地下放疗中心和西大楼,以便为海内外的肿瘤患者提供更完善、更优质的服务。中心确立了建设成为“国内综合实力最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肿瘤学医教研基地”的壮美蓝图,并紧锣密鼓地开展相应的管理、信息、基建“三大工程”建设,“诚实、友爱、敬业、创新”,今天的肿瘤防治中心将继续秉承这一精神,求索于人类征服癌症的梦想征程!医师简介马骏医生简介硕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湖南医学院医疗系毕业获医学学士,1990年获中山医科大学临床肿瘤学硕士学位,2000年至2002年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专科培训,一直在本中心从事医疗、科研、教学工作,在鼻咽癌及头颈肿瘤的诊断、临床治疗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刘孟忠医生简介社会兼职: 广东抗癌协会癌症止痛和康复委员会委员主攻方向和特长: (1) 恶性肿瘤的综合放射治疗,对鼻咽癌等头颈肿瘤的早期诊断,放化疗和原发性肝癌等胸腹部肿瘤的综合放射治疗有一定经验。 (2) 恶性肿瘤的放射增敏剂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已参加和负责多种抗癌新药的临床试验。胡伟汉医生简介毕业于中山医学院医疗系,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从事医疗、科研、教学工作30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尤其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对鼻咽癌及鼻腔副鼻窦恶性肿瘤的治疗颇有造诣。研究方向包括鼻咽癌合并皮肌炎、放射治疗引起眼睛视路功能的损伤、鼻腔癌临床T 新分期的研究等,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著40余篇,并承担多项科研项鼻咽癌放射治疗对视路功能损伤的研究.胡伟汉,黄时洲,吴德正,等.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1995,4月):150-153.荣获中山医科大学96年度中青年科学论文二等奖。管迅行医生简介1951年出生于印尼,广州中山医科大学本科毕业。放疗科党支部副书记,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中山医科大学毕业后留校分配在本中心从事放射治疗工作近30年,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培养了多名硕士研究生。 本中心实行单病种诊疗规范及单病种专家负责制以来,本人负责乳腺癌的放射治疗,主持编修本科乳腺癌放射治疗指引。已接收治疗乳癌病例逾七百。主持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一一全身照射的研究10多年,本科已拥有水箱,电离室, “中国仿真人”一非均质等效辐照体模,多通道半导体剂量测量仪等,全身照射所需的先进仪器及一批技术精湛的研究小组成员,接收病例来自含括广州地区几乎所有的大医院,本中心的全身照射技术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陈凯医生简介1956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中山大学肿瘤医院门诊部主任、放疗科主任医师,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肿瘤学会委常委.1982年12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医疗系,获学士学位,从事临床医疗工作。1989年研究生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后一直从事肿瘤放射治疗工作,擅长于恶性的肿瘤放射治疗及综合治疗,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曾获全军及广东省科技成果奖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1997年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部合作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同恶性肿瘤热休克蛋白70基因表达与中医热证的关系》获资助,39770889课题第二负责人。中药单体对放射性骨髓损伤的防治研究、低剂量全身放疗对重症肌无力患者长期疗效的观察获2002年军队医院基金资助,课题第一负责人。参与申请了《人组织型纤维原激活剂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课题,获2001年广东省卫生厅基金资助。卢泰祥医生简介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现任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肿瘤医院副院长、科副主任、放射肿瘤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医师。广东医学杂志评审专家,家庭医生杂志评审专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技术咨询评审专家,广州市科学技术局技术咨询评审专家。主攻方向和特长与贡献:(1)主攻方向:主要从事头颈肿瘤放射治疗的临床和科学研究。(2)特长:鼻咽癌的放射治疗和头颈肿瘤的适形调强放射治疗。(3)贡献:从事放射肿瘤学临床工作20多年来,主要从事头颈肿瘤放射治疗工作,重点是鼻咽癌的放射治疗。曾参与了国家科委的七.五和八.五攻关科研课题,承担了广东省鼻咽癌防治的重点实验室建设和临床研究课题,有关改进鼻咽癌放射治疗技术研究的广东省重点攻关项目,建立了我科鼻咽癌放射治疗的规范。2001年1月在华南地区首次引进了“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技术”应用临床,并在我国首次应用这种技术的常规分割方法治疗鼻咽癌,取得了良好效果。曾4次分别参加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国际放射肿瘤学学术会议并2次在大会发言,宣读和讨论有关鼻咽癌放射治疗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新技术的论文。
李佩文,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肿科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主编《中西医临庆肿瘤学》、《恶性肿瘤术后治疗》、《乳腺癌综合治疗学》、《肺癌综合治疗学》等专著11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李利亚,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1998年获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部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临床治疗,肿瘤药物的临床试用等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项目“中药阻断肿瘤微血管的研究”工作。1997年5月14日,荣获美国国际职业妇女组织枚方中央研究奖励赏。
陈俊辉,肿瘤内科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肿瘤微创介入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