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佛教学校论文发表会

佛教学校论文发表会

发布时间:

佛教学校论文发表会

佛教乃清修之教,许多信仰佛教的人即使不入佛门也时刻遵清规,只许吃素食,如:青菜、白菜、萝卜等素菜,讲究万物皆灵,生命平等,无尊贵之分,不可有杀孽之心。 素食对人体固然有好处,蔬菜水果类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但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有一位女士,如佛门弟子般吃素食,连续几个月后,身上冒出了许多似苔藓之物,实让人揪心! 人不可放肆杀生,地球上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需要我们和睦共处,但大自然也有大自然的规律,一条条食物链勾勒成食物网,草被羊吃,羊被狼吃……自然将生物分为了不同的等级,自然而然,人类站在食物链的顶端,直接或间接地食入绿色植物,可是,并不是所有植物都满足人体需要,正如那女子身生似苔藓之物又为何呼?佛教并非反自然之教,所以理应遵循大自然的规律,适当地吃一点荤食,则然,体不健,有何心修佛?应做到荤虽入口,但我心依正,真正的“清素”乃心之“清雅”。 “清者自清”,用于此事则是“我心已无杀心,此乃大自然之规,何遽不为天经地义也?”实不也!若真至清修,是用心用理修,方能摆渡,适量、少量食其,佛祖也会认之罢,仍是清者,此何遽不为大自然之理乎? 然也,清素之佛教,清雅之佛教。 初一:甘优

九华山佛学副院长宝藏是一位知名的佛教学者和宗教领袖。他的名字是宝藏,也被称为宝藏法师。他曾经担任过九华山佛学院院长,现在担任该学院的副院长。宝藏法师在佛教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学识渊博,擅长解释佛经中的佛理。他的讲座和著作都备受佛教信众和学者的关注和推崇。他的学术成就和贡献被广泛认可,他曾获得过多项学术奖项和荣誉称号。宝藏法师一生致力于佛教事业,他积极参与佛教教育和宗教活动,为佛教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教义和思想对于佛教信众的修行和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启示。总之,九华山佛学副院长宝藏是一位备受尊敬的佛教学者和领袖,他的学识和贡献对于佛教界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您好,现任山东佛教协会副会长是李晓霞女士。李晓霞女士出生于山东省滨州市,毕业于山东大学,拥有法学博士学位。李晓霞女士曾担任山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山东省佛教协会理事,山东省佛教协会秘书长,山东省佛教协会委员,山东省佛教协会研究员,山东省佛教协会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李晓霞女士曾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重要会议,并发表论文,受到了广泛的赞誉。李晓霞女士积极推动山东佛教协会的发展,为山东佛教协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至少也要看过《心经》,知道求佛到底要解决的是什么事情,有什么样的过程和结果吧~心经中最可以探究的就在于——“观自在菩萨”以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经理解了以后,可以了解一下《金刚经》或者《易筋经》

佛教院校论文发表会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藏传佛教学衔授予工作,促进藏传佛教人才培养,根据《宗教院校学位授予办法(试行)》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藏传佛教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藏传佛教院校,是指依据《宗教事务条例》、《宗教院校设立办法》设立,由中国佛教协会或省、自治区佛教团体举办,培养藏传佛教教职人员和专门人才的全日制高等院校。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藏传佛教学衔,是指藏传佛教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期满,成绩合格,或寺庙学经班学员达到同等学力,经藏传佛教院校学衔评定委员会对其政治思想表现、宗教操守、课程考试和辩经考试、论文答辩等情况进行全面审查合格后,获取的学衔。第四条中国佛教协会成立藏传佛教学衔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藏传佛教学衔授予的相关工作。藏传佛教学衔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由中国佛教协会选聘,报国家宗教事务局备案后,由中国佛教协会颁发聘书。藏传佛教学衔工作指导委员会日常工作由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负责。第五条国家宗教事务局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对藏传佛教学衔授予工作进行监督指导。第二章学衔等级及评定机构设置第六条藏传佛教学衔分初、中、高三级,分别为禅然巴、智然巴、拓然巴。第七条禅然巴、智然巴学衔由省、自治区佛教团体举办的藏传佛教院校授予。拓然巴学衔由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授予。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可以根据需要开办中级学衔班,授予智然巴学衔。第八条藏传佛教院校设立学衔评定委员会,负责学衔评定授予工作。第九条藏传佛教院校学衔评定委员会成员,经举办该院校的省、自治区佛教团体审定,分别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和藏传佛教学衔工作指导委员会备案。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学衔评定委员会成员,经中国佛教协会审定后,报国家宗教事务局备案。藏传佛教院校学衔评定委员会成员,由该藏传佛教院校院长签发聘书。第十条藏传佛教院校学衔评定委员会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学衔申请人资格审查委员会、辩经考评委员会和论文答辩委员会,履行下列职责:(一)审查学衔申请人的有关情况,包括政治思想表现、宗教操守、学力证明、课程考试和辩经考试、论文答辩材料等;(二)组织学衔申请人的辩经考试;(三)组织学衔申请人的论文评审和答辩工作。第三章申请学衔条件第十一条学衔申请人应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爱国爱教,遵纪守法;严守戒律,正信正行;具有相应的佛学理论知识和讲经说法能力,完成教学计划或相应课程的学习和修持,成绩合格,符合相应学衔的申请条件。第十二条申请禅然巴学衔,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较好地掌握因明学《释量论》、般若学《现观庄严论》、中观学《入中论》和《俱舍论》;(二)初步具备从事佛教研究工作的能力;(三)具备从事佛教教务活动的基本能力。第十三条申请智然巴学衔,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系统掌握因明学《释量论》、般若学《现观庄严论》、中观学《入中论》和《俱舍论》、戒律学《戒律本论》,并在相应研究领域有较深的造诣;(二)具备从事佛教研究工作的能力;(三)具备从事佛教教务活动的能力;(四)能够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简单交流和阅读。第十四条申请拓然巴学衔,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系统深入掌握因明学《释量论》、般若学《现观庄严论》、中观学《入中论》和《俱舍论》、戒律学《戒律本论》,并在相应研究领域有突出成果;(二)具备独立从事佛教研究工作的能力;(三)具备较强的从事佛教教务活动的能力;(四)能够较熟练地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阅读。第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具备申请学衔的资格:(一)道德品质和持戒守法方面犯有严重错误的;(二)课程考试中作弊,情节严重的;(三)论文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情节严重的;(四)在校期间受过留校察看以上纪律处分的。第四章学衔申请与授予第十六条学衔申请人申请学衔应当向藏传佛教院校提交本人填写的《藏传佛教学衔申请表》。第十七条符合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藏传佛教院校毕业生和寺庙学经班达到同等学力的学员,可以分别向所就读的藏传佛教院校、寺庙所在地的省、自治区藏传佛教院校申请禅然巴学衔。符合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藏传佛教院校毕业生和寺庙学经班达到同等学力的学员,可以分别向所就读的藏传佛教院校、寺庙所在地的省、自治区藏传佛教院校申请智然巴学衔。符合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藏传佛教院校毕业生和寺庙学经班达到同等学力的学员,可以向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申请拓然巴学衔。

佛罗里达佛教大学(Bodhisastra University Florida,英文缩写BOU) 是美国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研究型大学,主校区位于风光旖旎、气候宜人的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市区,交通便捷,周边有美国最美的海滩——迈阿密南滩、西礁岛,非卡亚博物馆和美国最大的装饰艺术区也近在咫尺。佛罗里达佛教大学所颁发的学位证书受到美国教育部认可,同时可以获得世界各主要国家、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享有广泛的学术声誉。佛罗里达佛教大学是由美国和亚洲地区多位宗教领袖共同建立的。现任校长为普罗马坤长老(Phra Vides Prommakun)。学校以人文科学、经济管理、公共管理、佛学研究、宗教学、艺术学闻名于世。学校师资力量雄厚,融人文与科学、理论与实践、东方与西方于一体,兼顾传统与现代化、人文精神与社会发展,已成为特色鲜明的国际领先的佛教大学。著名校友包括泰国僧王,泰国社会发展部部长皮谱那他(Pinprathap),柬埔寨僧王狄仁旺长老,以及众多的佛教尊宿和社会名流。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佛学人才,佛罗里达佛教大学面向亚洲地区招收佛学硕士、博士研究生。

The Lantern Festival is an activity held to commemorate the death of Buddhist reformer, founder of Gelug School and Master Zong Kaba. It is held every year on October 25, Tibetan calendar. On this day, herdsmen of all temples and villages belonging to this sect will light butter lamps on the shrine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temples and in the sutra hall of their homes, which will not go out day and night.

(燃灯节是为了纪念佛教改革家,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逝世而举行的活动,于每年藏历十月二十五日举行。这天凡属该教派的各大小寺庙、各村寨牧民,都要在寺院内外的神坛上,家中的经堂里,点酥油灯,昼夜不灭。)

2019年9月17日,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江苏省佛教协会、江苏佛学院、无锡市佛教协会协办,江苏佛学院慈恩学院承办的《2019年全国佛教院校联席会暨第八届全国汉传佛教院校学生论文联合发表会》在江苏无锡灵山君来波罗蜜多酒店举办。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演觉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教育委员会主任湛如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心澄法师,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常务副院长王长鱼,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宏度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吴国平居士,江南大学教授邓子美等出席会议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刘威主持。

佛教院校论文联合发表会

九华山佛学副院长宝藏,原名赵文斌,法名宝藏,是中国佛教协会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僧伽委员会委员,中国佛教协会教育科学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宗教文化交流委员会委员,中国佛教协会经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佛教协会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宗教文化交流中心特邀研究员。宝藏法师自幼就对佛法有着浓厚的兴趣,于1992年开始在九华山学习佛法,后前往泰国深造。回国后,宝藏法师先后在九华山佛学院、浙江佛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等地任教,多次赴海外国家进行佛教文化交流和宗教交流活动。宝藏法师的学术成果丰硕,有多篇论文发表于国内外学术期刊,出版有《论禅宗佛教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等专著。宝藏法师为人谦虚,深受学生和信众的尊敬和爱戴。

1 九华山佛学副院长宝藏是一位人物。2 宝藏法师,俗名张宝藏,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佛教协会通讯委员会成员、北京市宗教界联席会议副主席、北京市佛教协会会长等职务,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学者之一。3 宝藏法师在佛教教学、文化交流、寺院管理等方面经验丰富,他的讲座、著作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对佛教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0年:1、2010年2月1日—4日,出席中国佛教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北京),会后接受中央政治局常委贾庆林接见。2、2010年3月15至19日随终南山佛教文化代表团赴香港访问,3月18日下午在香港佛教文化院举办的佛教文化论坛上讲演《终南山佛教文化的历史地位》。3、2010年4月17日,出席由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主办,台湾华严学会、扶风县法门寺博物馆协办的“首届中国密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西安)。4、2010年5月11日,出席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西北道教史》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5、2009年8月5日,出席首届佛教准提菩萨文化研讨会(河北蔚县),并作《观音信仰的基本体系与基本特征》的主题发言。6、2010年6月20日,参与发起并筹办和出席在北京举行的“百态观音名相研讨会”,并做主题发言。7、2010年8月7日,出席由陕西省宗教局、陕西省环境保护厅、西安市国土资源局联合主办的“走进大秦岭”宗教文化论坛,在大会上发表《终南山佛教文化的现代价值》的讲演。8、2010年9月4日出席由陕西省环境保护厅、西安市国土资源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以“绿色秦岭、生态华山”为主题的“2010大秦岭生态论坛”(华阴)。提交论文《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的五大劣势及秦岭宗教文化的弥补作用》,并做大会发言。9、2010年9月6日出席陕西省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明·十六罗汉图学术研讨会”(西安),提交论文《罗汉信仰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及其现代意义》,并做大会发言。10、2010年10月15日,出席教育部“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暨第九届华夏儒商国学论坛(北京),在大会上主讲《观音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启示》。9、 2010年10月16日,出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中国佛学院、佛教在线联合主办的“佛教护国思想与实践”研讨会,提交论文《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佛教界的护国思想与实践》,并做大会发言。11、2010年10月25日出席山东省佛教协会主办的“明哲佛教教育思想”交流座谈会(烟台),并作大会发言《明哲长老佛教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12、2010年11月21日出席由陕西省电视台主办的“2010中华祈福文化高峰论坛”(西安),提交论文《倾听钟声背后的智慧之音》,并在大会上发言。13、2010年11月26日出席由北京华夏儒商学院在西安主办的首届华夏儒商易学论坛,并在开幕式上作《周易与陕西的渊源及其现代意义》的发言。14、2010年12月2日至3日出席由《中国宗教》杂志社主办、各全国性宗教团体会刊协办、上海市佛教协会和上海玉佛禅寺承办的“当代宗教媒体的定位与责任研讨会”(上海),提交论文《试论当代中国宗教媒体的社会责任》,并作大会发言。2009年:1、2009年2月6日,应邀参加了西安市旅游局主办的“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城市申报讨论会”,并就西安文化资源开发和旅游内涵扩展在会上发言。2、2009年3月21日,出席在国家图书馆召开的《中华大藏经续编》编委会工作会议,会议就中华大藏经续编的体例、进展计划等问题进行了讨论。3、2009年3月24-25日,出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台湾佛光大学共同主办“人间佛教的当今态势与未来走向”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扬州)。提交论文《人间佛教面临的核心理论问题》,并做大会发言。4、2009年3月28-4月1日,出席由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中国佛教教协会主办的世界佛教论坛(无锡)(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作为协办单位之一),在“佛教的心灵环保”分会场作题为《法显精神对现代心灵环保的启示》的发言。5、2009年4月20日上午,出席陕西省委统战部召开的“文化统战工作专题座谈会”,并被安排为第一位大会发言。6、2009年4月27日-29日,出席由中国嵩山少林寺、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主办的“禅宗中国——少林问禅百日峰会”,并在6月14日作“生命的特性与生命的关怀”和“信仰的力量”两场学术报告。7.2009年5月20日,出席由全球华人华侨联合会、中国六祖寺、韩国龙华寺等联合主办的“佛教六祖祭暨第二届禅文化全球之旅——韩国高峰论坛”。作为中方两位代表之一在大会上发了言。8.2009年6月27-30日,参加由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与道教研究中心、陕西省道教协会联合主办的“2009骊山问道”大型文化活动,并在本次会议高潮阶段的“儒释道三教和谐论”对话会中,与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赵馥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刘仲宇教授等等六位嘉宾分别代表儒释道三教,对和谐问题展开讨论和对话。9、2009年7月18日,出席山西省五台山普庵寺修复工作会议(深圳)。10、2009年7月26日上午,筹办并参加由美国木鱼项目和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西安佛教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国际杰出青年研究生佛教参学营”(西安)。主持开营仪式并主讲《印度佛教向中国的传播——以长安为考察中心》。来自美国、印度、澳大利亚、荷兰、德国、加拿大、法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的20位佛教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和7名佛教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以及三位从事佛教研究和教学的教授来到古城西安,与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的教授以及西北大学佛教方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一起,就长安佛教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活动。11、2009年9月19日,出席由陕西电视台主办的《2010盛世钟鸣 祈福四海》文化合作研讨会,就2010年新年鸣钟祈福活动阐述了自己的意见。12、2009年8月15日至16日出席由榆林市民族宗教局主办,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协办的2009中国榆林首届关公文化论坛。并在首场大会发言中发表了《关公信仰的基本特征与现代价值》的演讲。13、2009年9月12日,出席由山东大学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宗教系主办的“倓虚大师在近现代佛教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座谈会(淄博),在大会上发表《倓公妙解金刚经》。14、2009年9月14日,出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杂志社和兖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兖州佛教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兖州),并在大会上做题为《佛顶舍利的历史渊源》的发言。15、2009年10月27-30日,参与筹办并出席首届长安佛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西安)。提交论文《观音名称在长安的历史演变与争论》,在大会学术交流上做总结性评议。16、2009年11月22-23日,出席“和谐宗教与文明城市”迎世博学者论坛(上海),在大会上做题为《西部地区的宗教结构与社会文明》的发言。17、2009年11月26日,出席由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宗教文化研究院、宗教学系联合主办的“21世纪中国宗教研究的方法与议题”学术研讨会(北京),并在大会上做题为《从西部宗教的基本特征看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的方法与议题》的发言。18、2009年12月31日,出席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陕西文化产业高峰论坛”。发表了《陕西佛教文化资源的基本特征与开发建议》的论文。2008年:1、2008年7月5日,在北京出席《中华大藏经·续编》(汉文部分)编委会工作会议,并就编辑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在会上发了言。2、2008年12月29日参加由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持的《陕西省志民族宗教志》评审会议。《陕西省宗教志》是省宗教局主持、李利安教授负责编写完成的。3、2008年3月21至23日,出席第二届楚山绍绮禅师、能海上师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成都市隆重举行,提交论文《千手千眼观音信仰考》,并主持第一场大会。4、2008年4月16日,出席“山西晋东南地区观音文化研讨会”,提交论文《中国观音信仰的基本体系》,并作大会发言。5、2008年4月28日上午,出席佛舍利五重宝塔学术研讨会,并做大会发言,提出《佛舍利五重宝塔的四个特点及“句宗受为守”释义》。6、2008年5月11日—14日,出席应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协办的“释迦塔与中国佛教”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释迦牟尼佛舍利及其在佛教信仰中的地位》,并做大会发言。7、2008年5月24-25日,出席“首届中国近现代佛教学术研讨会”(江苏南京),提交论文《中国佛教界在抗日战争中的十大积极作用》,并作大会发言和点评。8、2008年10月23—25日,出席由陕西省政协主办的“陕西2008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并做大会发言《重塑终南山世界文化名山地位》。2007年:1、2007年11月4日上午,出席《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编辑委员会会议。会议标志着《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 续编》作为国家重大出版工程正式启动。2、2007年12月9日,纪念太虚大师圆寂6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奉化溪口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20多位学者及佛学院师生参加了开幕式,主持第二场大会。3、2007年10月11日上午,由山西省临汾市佛协主办、临汾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协办的法显学术座谈会开幕式在临汾市金海湾大酒店召开,做第一场大会发言。4、2007年10月14日至15日,出席在上海举行的“佛教与现代化”——纪念太虚大师圆寂60周年研讨会,并作为第一场大会的点评人,提交论文《佛教人间性与超人间性及当代人间佛教的困境与出路》5、 2007年12月8日至10日出席由奉化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奉化雪窦资圣禅寺主办,《中国民族报·宗教周报》协办的“潮音永辉——纪念太虚大师圆寂60周年学术研讨会”(奉化),提交论文《太虚大师与康寄遥居士》。6、2007年9月13-14,出席由闽南佛学院、香港文汇报、厦门大学联合主办,南普陀寺承办的“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2007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主题论坛”(厦门)。提交论文《当代中国佛教公众形象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7、2007年7月16日至18日出席由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等单位主办的“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研讨会——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西安),提交论文《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存在的几个薄弱环节》。2006年:广州:2006年12月,“禅宗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论禅佛教内在形态诸严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北京:2006年12月18-19日,中国宗教学会第六次全国会议及科学发展观与宗教研究学术研讨会。武汉:2006年12月15-17日,首届中国湖北禅宗文化论坛,提交论文《明末清初禅宗的圆融之路》。上海:“佛教伦理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2006年9月28-29,提交论文《论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成都:第三届国际玄奘学术研讨会,2006年9月20-23日,提交论文《玄奘对古代印度观音信仰的考察》。太原:“佛教本土化与晋阳佛教文化嬗变学术研讨会”,2006年8月19-23日,提交论文《浅析晋阳佛教文化的内涵、特色与开发利用》。广州:菩提达摩与中国禅宗学术研讨会,2006年5月28-30日,提交论文《〈菩提达摩来华时间考〉质疑》。2006年4月,在西安参加“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历史文化产业开发的基本原则》;2006年3月20-24日,在云南参加“普贤信仰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普贤十大行愿信仰的基本结构》、《普贤十大行愿的现代意义》;2006年3月4-6日,在台北参加“第五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观音菩萨与现代社会”,提交论文《古代印度观音信仰的起源》;2006年1月15-16,在泰国曼谷参加“大乘佛教:在构建和谐与世界和平中的作用”,提交论文《大乘佛教的社会力量构成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2006年1月9-11日,在山东大学参加教育部重大课题“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工作会议”。2005年:2005年12月24—28日,提交 “华岩论坛”论文《参与西安申办世界佛教论坛的经历与体会》(重庆);2005年12月,提交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宗教力量的基本结构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甘肃,兰州);2005年12月1—3日,在上海参加真禅法师与当代佛教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真禅法师佛学思想与实践的人间性特征》和《试析真禅法师佛学思想的基本特征》;2005年11月4-6日,在上海参加“中国宗教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提交论文《如何理解宗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2005年10月在成都参加纪念楚山禅师诞辰600周年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楚山禅师念佛禅思想的基本特征》;2005年9月在河北承德参加海峡两岸人间佛教的思想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佛教的人间性、超人间性及其与人间佛教的关系》;2005年8月在四川什邡参加马祖与中国禅宗文化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什邡马祖禅文化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基本原则和几点建议》;2005年5月在西安参加什邡马祖禅文化资源开发座谈会,大会发言题目为《佛教历史文化产业开发的基本原则》;2005年5月在西安参加“陕西省汉传佛教祖庭调研规划论证会”,大会发言题目为《陕西境内汉传佛教祖庭研究基本规划》;2004年:2004年11月6-7日,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参加“第一届中日佛学会议”;2004年10月17日,在西安参加“第十届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2004年9月,在北京参加“西部人文资源论坛”学术研讨会,以《历史文化产业的价值判定与开发原则》为题作大会发言;2004年8月29日,在西安参加“中日长安都市文化与韩国日本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空海在长安求法期间在语言文学方面的追求与成就》;2004年8月14—18日在五台山参加“中国五台山佛教文化论坛”,大会发言题目为《观音与文殊:悲智双运的理论价值及其实践意义》;2004年8月5—8日在山西太原参加“中国第二届净土宗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古代印度观音救难信仰与净土信仰的融合》;2004年6月11日—14日在无锡参加“人间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佛教的超人间性与人间佛教》;2003年:2003年12月20—21日在广州参加“华林寺与禅宗文化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华林寺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开发建议》;2003年12月在西安参加“中日长安佛教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2003年11月21—24日在西安参加“佛教与基督教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2003年11月5—8日在西安参加“玄奘大师与紫阁寺学术论证会”;2003年9月26—28日在杭州参加“首届吴越佛教文化与社会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从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看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儒教文化的对话》;2003年8月17日在西安参加中日“文化地理学视野中唐代长安的宗教与文学”学术研讨会;2002年:2002年11月15—22日在马来西亚沙劳越参加“马中中华文化艺术交流会”;2002年10月在北京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承办的“文化对话:可能性与界限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从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看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道教文化的对话》;2002年5月在西安参加首届终南山佛教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关于印度佛教观音信仰中国化问题的一些思考》;2001年:2001年11月在五台山参加五台山研究会年会,做《深挖区域文化内涵,加强实际应用研究》的主题发言;2001年3月在美国加州洛杉矶参加美国宗教学会西部分会2001年年会;2001年3月22—25日在美国芝加哥参加“美国亚洲学会(AAS)第53届年会”,并被安排为第143号研讨会“宗教正在中国消亡吗?”的论文评议人(共222个分类学术研讨会,参加人数超过2千人);2000年以前:2000年10月在美国香槟城参加“台湾海峡两岸关系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1999年8月在西安参加“中国西北大学与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金刚经在西天的产生及其向中土的传播》;1999年3月在铜川参加“第二届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金刚经〉玄奘译本对罗什译本的补正作用》;1997年9月在天台参加“第二届天台山与东亚佛教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法华经〉与南亚和东亚的观音信仰》;1997年8月在咸阳参加中韩“儒释道三教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儒道思想对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的影响》;1996年9月在西安参加中日“长安佛教与日本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中国汉传佛教的观音信仰体系》,并作大会主题发言;1995年9月在登封参加“纪念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金刚经六种汉语译本之比较》;1994年4月,在西安参加“第一届国际玄奘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金刚经玄奘译本浅析》;1992年10月在峨眉山参加“峨眉山与巴蜀佛教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秦巴山区佛教的几个特点》;1988年10月在常熟参加“印度宗教与中国佛教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关于金刚经的几个问题》;1987年7月在北京参加“中国南亚学会第4届年会”,提交论文“关于金刚经产生时间问题的再考证”。1986年在西安参加“全国隋唐佛教学术研讨会”。

各位护法、朋友们:新春好! 自前年宣布「封人」后,我的弘法岁月并未休息,依然在推动教育、阅读写作、课徒开示、复兴祖庭,及宣扬人间佛教中,一心建立善美净化的地球,而不敢有片刻的懈怠。年月忽忽的过了,转眼间,又届腊梅吐香的岁末年初,我衷心祈愿祝福,新的一年,各位护法、朋友们,「子德芬芳」,「众缘和谐」。

我一生欢喜做个「不请之友」。这一年来,佛光山各别分院举行法会,我无不欢喜前往为信众开示修持法要,只是对于一些会议及大型讲座,我已不再参与了。云游世界各道场,为徒众指导腊八粥的料理方法,「以粥代茶」,聊表佛门对世人的一份感谢之情。美术馆、滴水坊、社区大学的未来发展,我秉持的是「给」的人生哲学,给得越多,拥有的世界会更广阔。

针对佛光会和寺院在当代扮演的弘法角色,我提出活动设计要多元化,传教者必须要有接引信徒的热心。读书阅读研讨会、学术论文发表会、硕博士座谈会的学员大众,我提出「培育人才」的重要,并希望人人养成阅读习惯,因为,新世纪的新时代潮流,则是建立在「知识力」,阅读与知识,是应世无碍的妙方。 佛光会成立十六年之际,我用「过得欢喜,行得正派,活得自在,身心平安」这十六箴言,勉励全球佛光人,从生活中体证佛法;在大陆三峡博物馆、重庆华岩寺四川佛学院,讲说「生命的密码」及「以忍为力」;以「凤凰卫视与佛光山的因缘」、「心的管理」、「包容的人生哲学」、「和谐社会」等题,与鳯凰卫视刘长乐总裁进行对谈。

当代社会问题虽然层出不穷,但终究是人的贪瞋痴所致,佛法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我净化欲望,是永不变易的人类的安身之道。随缘讲演,随喜开示,不论语言、文字乃至我的题字等等,不过是我对佛法至诚恳切的信仰历程,经过岁月的淬练,成为少分的心得,希望这点心意,能够有助于人类心灵的开拓。 去年六月,旅美企业家赵元修、辜怀箴夫妇的热心介绍下,我到美国明尼苏达州梅约医疗中心进行身体检查。十天的诊疗中,这里的和谐、谦让与亲切,使我深受感动,不禁写下《梅约医疗中心检查记》一文,记录这里的所见所闻,并刊载于《讲义》杂志。

二十一世纪是地球村的世纪,宗教之间,更应彼此交流,和平共处。由于我是宗教委员会的主委,负责台湾宗教界的联谊工作,所以去年元旦夜,由基督教主办、十二个宗教团体承办的「2007年尊重与关怀音乐祈福大会」,高雄市 *** 举办的「跨宗教座谈会」,以及董氏基金会邀请七大宗教团体,针对「自杀防治」进行座谈等,共同为人类的未来寻求希望、和平与爱,这样的交流合作是令人可喜的。 位在台南的南台别院、日本的首座别院「宗教法人临济宗东京佛光山寺」、纽西兰北岛佛光山及南岛佛光山、澳洲中天寺天界宝塔相继落成启用后,历经二年多建设,扬州鉴真图书馆就在开春元旦这一天开馆了。未来,我们更计划在黄金海岸设立「世界佛教研究中心」,以促进佛学的研究、宗教的和谐为目标。

我在澳洲主持三皈五戒典礼期间,缅甸传来佛教僧侣遭受伤害的不幸事件。他们走出寺庙,代表人民对自由的心声;他们用平和的静坐,希望唤醒国家的进步。遗憾的是,象征大悲大勇的僧袍却遭暴力的血腥。武力是不能为世界带来和平的,我们虔诚向佛陀祈愿:支持缅甸僧侣,祝福缅甸僧侣。

历史上,佛教从不以武力屈服世人,佛教是用和谐包容,用慈悲用爱心,让人们欢喜信受。寺院的晨钟,皆是声声祈愿「干戈永息,甲马休征」。钟声扬十万亿佛土,愿洪钟阵阵,为三千法界钟生带来无有恐惧的和平。 唐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使得寒山寺的钟声响彻国际;如今,寒山钟声更远传台湾。承蒙苏州寒山寺性空长老与秋爽方丈厚爱,2006年重铸仿唐古钟「和合钟」的其中一口钟,赠予佛光山,并永结两寺和合之好,缔结为兄弟寺。为此,特于林口体育馆举行一场「和平钟声到台湾──两岸和平回向法会」,万人念念祝祷两岸的未来,同时扬起和平的钟声,不要发生让人民恐怖的争战。 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叶小文局长以「一弯浅水月同天,两岸乡愁夜难眠;莫道佛光千里远,兄弟和合钟相连」,我也以「两岸尘缘如梦幻,骨肉至亲不往还;苏州古刹寒山寺,和平钟声到台湾」一偈,表达对这段善因好缘的感想。

佛光山在二〇〇七年,还有值得一提的各地好事: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与韩国曹溪宗中央信徒会,缔结兄弟会;佛光大学与日本大谷大学结盟,签订「学术交流合作」协定;普门中学与远东科技大学,缔结为教育伙伴策略联盟。普门中学女子体操队,荣获全国运动会团体组成队冠军;纽西兰南岛佛光山荣获纽西兰国家级建筑大奖和环保绿建筑奖;中天寺为布里斯本旅游导览Day Trip Secrets Bri *** ane,列入广受欢迎的参拜胜地。

人间佛教从台湾本土传播到世界各地,今年是收获满满的一年。南华寺举办一场非洲史上首次集体佛化婚礼,日内瓦会议中心首次举办八关斋戒,印度加尔各答禅净中心的佛诞节云水佛车浴佛法会,重现佛陀打破封建种姓制度,让人人都有领纳佛法的平等权利。二〇〇八北京奥运圣火传到了荷兰荷华寺;世界佛光青年团由团长慧传法师领导,在瑞士联合国会议厅举行大会。这些历史的创举,背后都是无数佛光人长年耕耘,所展现的辉煌成果。 针对全球性普遍的社会问题,国际佛光会及佛光山全球各道场进行一系列响应「世界环保日」活动,诸如净滩、植树造林、环保体验营、节能节约的新生活等;欧洲发起「国际儿童绘画比赛」,以响应「国际消除贫穷纪念日」,将关怀人群及慈悲理念根植儿童心灵。甫成立的大专院校香海社团,规划「爱心『菲』扬」、「记录台湾.认识自己」公益旅行活动,教导年轻朋友深入民间疾苦,体认贫穷,并从中感恩这一切所有的幸福。 还有,数十年来不曾停步的「佛光山岁末新春敦亲睦邻」活动,慈悲基金会推动的「高雄市新移民家庭健康筛检」计划,伦敦佛光山举行的「全欧首座佛教团体举行关怀街头流浪汉祈福会」,佛光会举办的「助念讲习会」、「全国亲师教育巡回研讨会──家庭与学校」,南华大学举办的「少子化现象对高等教育之冲击与招生因应策略研讨会」,人间大学、亚洲大学心理系联合发起的「宗教咨商实验室」等等,这些社会教化的活动,体现佛教关怀人群的「行佛」精神。 因应时代趋势,佛光山着手建构行政资讯e化,为信徒提供更完善的服务,佛光山全球资讯网每年浏览人次超过五百万人次以上,每日提供即时「佛光新闻」、网路抄经、祈福、早晚课等,让网路成为修学佛法的道场;《人间福报》推出周末版,为社会大众设计丰富具深度的人文议题;人间佛教读书会让爱书人有阅读分享平台;人间卫视为迈向「亚洲华人NPO慈善媒体平台」愿景,节目创新内容,以带领国际人士深入了解华人对社会关怀的发心。 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问题也随之复杂化。解决人类问题,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一环。长年以来,我对僧伽教育与社会教育,一直倾尽心力,为教育这个「树人」的田地耕耘著。去年,宜兰佛光大学佛教研修学院开学了,这是第一所教育部承认的佛教高等教育学院。第一期共招收五十位学生,全程英文授课,培养台湾青年跃上国际舞台的能量;而由韩国李亨淑教练领队的佛光大学女子篮球队,为运动绩优选手规划完整的教育;南华大学雅乐团相继应邀至世界各地表演,都让世人认识佛教年轻、活泼的一面。 印度佛学院新校地开工,澳洲南天大学举行安基典礼,普门中学今年初将移址到十二亿元兴建的新校舍。

另外,「人间佛教学术研讨会」、「佛光山徒众佛学研究论文研讨会」的举办,是我对徒众深入经藏,以佛学弘法的期许。对于教育,我还预计成立「佛教教育联盟」,不仅是佛光山体系下的教育事业,台湾、日本、韩国、大陆佛教兴办的大学都能加入教育联盟,扩大佛教教育在全世界的影响力。 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为缔造书香社会而成立的「云水书坊」,是一个行动式的图书馆,把古今好书载到市井角落,开启了社教的另一种新风貌;「都市佛学院」纷纷在各别分院开班;马来西亚佛光山办有千人报考的「佛学会考」;人间佛教阅读研讨会及全民阅读博览会,分别以社会关怀、阅读与修行为主题,提出佛法人间化具有深广度的观点。此外,生死学、比较哲学、东亚佛教音乐、青年佛教学术会议、禅与人间佛教学术论坛,以及全国教师生命教育研习营、佛光英文佛学巡回阅读研讨会、欧洲佛光青年讲习会、国际佛光青年干部会议、佛光儿童夏令营、儿童欢乐念佛营、佛光缘美术馆全省义工的培训讲习会等,为人间佛教增添几许光彩。 文化艺术方面,马来西亚《普门杂志》与《星洲日报》合办「星云文学奖」,有七百余件作品参加;二〇〇六年成立的佛光山人间音缘梵乐团,举行「礼赞音缘--佛光山人间音缘梵乐团巡回音乐会」;依《释迦牟尼佛传》、《云水三千》改编的「佛陀传-─悉达多」音乐剧,于菲律宾热烈登场。未来将是佛教文艺百花齐放的飞扬世纪。 四月中旬,应邀到湖南长沙岳麓书院讲学,我感于这座千年学府乃智璿法师始建,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当得知正在筹建中国书院博物馆时,我欢喜赞助,略尽一点对文教事业的支持。

2007年的尾声,近二个月的时间,我走访了大陆各地。欣见大陆是一块佛教新兴的福田,民风淳善,人们欢喜念佛。到了苏州,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山水美景如佛国净土,而我期望徒众把嘉应会馆视为引度众生的「精神加油站」,一幅画、一杯茶、一碗粥,都能增加所有到访者的信心。会馆首次展出「石头记」,是为了相应于当地虎丘山的「生公说法,顽石点头」,道生大师倡导的「阐提成佛」的意义,这与我一生肯定人人「我是佛」的人间思想,是相谋合的。 此行中,我也应邀参加于上海浦东香格里拉饭店举行的「2007东方企业家第五届全球华人企业领袖高峰会议」,我以「财富分享与和谐社会」一题说明,世间的财富再多都是有限的,金钱未必能够为人类的生活与心灵带来真正富足与安乐,在追求有形的财富的同时,也要累积我们无形的财富,像智慧、道德、慈悲、惭愧心等等。有了财富,更要懂得分享、结缘、施舍、服务,取之社会,用之社会;有了财富,还要和谐,因为和谐可以创造财富,有财富要促进和谐的社会。 此外,我也应上海交通大学之邀,参观具有百年建筑历史,并拥有四万余名学生的现代学府。走进宏伟的校区,不禁令我惊叹与汗颜,我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 长年居住在广西的俗家大姐,年事已高,几次热情的邀约,我偷得浮生半日闲,前往柳州晤面。姐弟二人皆已老病,大姐儿孙满堂,其乐也融融。世俗的眼光,大姐福禄寿俱全,而我孤家一人,一甲子以云水为伴,以无为有,以众为我,却甘之如饴,无怨无悔。姐弟两人一念之间的选择,带来不同的人生际遇。 此行不只在繁华的北京、上海、南京,我特地飞往云南,参访了云南佛学院,也感受到大理国的佛教风光以及西双版纳少数民族的单纯热情。远眺昆明湖的艳丽、翠堤的秋景、金沙江上虎跳峡的澎湃雄奇……「香格里拉」的赞誉,果真名不虚传。尤其此处的藏传、南传佛教和谐融和,值得宗教间深思与学习。

这二个月的大陆弘法行,我日日参访、会客、课徒、讲说……像个轮子转动,没完没了。身体虽疲累,但精神饱足。我要求徒众「做中学」,自己也要身体力行,放空六根,至诚谦卑的游方,向大众虚心学习。 回首来台弘法历程,我归纳出五个十年:即自我健全,成立宜兰念佛会,创建佛光山,设立佛光会,促成佛教国际化,接下来就是要复兴「佛光祖庭-─大觉寺」。七十年前,我在这里剃度出家,六十年前,我在这里担任小学校长,一甲子时光,再回祖庭,昔日的风光犹在眼前;之于我,祖庭是成就我法身慧命的摇篮,与我血肉相连,复兴祖庭我义不容辞,也深心期许佛光弟子心中要有根,要有重振祖庭的抱负与使命。 走笔至此,眼下又是一个春秋。浮生悠悠人间千山路,想想,我的热血能为众生奔放多少?我的心意能为佛教奉献多少?赵州八十犹行脚,为的是探求内心至真至善的境界;我一介僧侣,年过八十,行脚世界各地,但求以「人生三百岁」的生命毅力,持守好我一生奉行的戒律:「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戊子年元旦,衷心祝祷人人开发本性所具的「子德芬芳」(注),各个国家能不分地域、种族、肤色,迈向「众缘和谐」,携手共创同体共生的人间净土! (注)子德芬芳: 1. 子,您也;祝福您的道德、事业增长,一切美好、芬芳。 2. 子,鼠年之意;祝福您在鼠年中,一切吉祥平安、顺利。 3. 子,子孙之意;祝福您的所有子孙前途无量,人格芬芳。

星云合十2008年元旦

第三届佛教院校论文发表会

儒家“成教化,助人伦”的思想实现教育感化的作用,帮助人们维护人伦纲常。主要是指一些字画,文章含有儒家教义以维护其礼教。孔子的儒学艺术批评观,对中国人物画的发展特别是对人物画的功能产生较大影响,曹植、谢赫、张彦远等人在绘画批评中都十分重视兴成教化的道德伦理作用,形成中国美术批评中的儒家传统精神。而中国古代壁画、卷轴人物画多有表现功勋英雄、帝王将相和令妃顺后、贞妇孝女的形象,这一方面促进了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提升了绘画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孔子的儒学艺术批评观,对其后中国绘画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人物画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人物画在表现礼、德和兴成教化方面有着独特的优胜之处,它以直观感性的形象,描绘帝王功臣、贞女烈士,从而感染观众,达到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儒家思想在美术批评中,也是主要体现在这一方面,而且在历史中,形成兴成教化的儒家艺术批评传统。南朝宋的文学家颜延之将图画的内容分成三种,“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1](P.120)绘画是用来图绘事物及人物形象的。陆机曾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1l(P.120)宣明事物的道理没有什么比语言更好,而保存事物的形状没有什么比绘画更善。在图形之中,天地万物都可以成为入画的对象,人物形象当然也是图画的重要对象了。我国绘画在表现人物包括神鬼(人化了的形象)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定的表现方法。中国古代人物画很发达,承载人物画的地方和物质材料,主要有楼台、庙宇的壁面,这是壁画,其他形式的人物画还有画像砖、画像石,以及帛画和后来的纸质人物画。历史传说、功臣伟业、社会生活等内容均是人物画表现的题材。我国在宋代以前,人物画在绘画中占据主导地位。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梳理绘画的源流及其绘画的教化功能时记载道:周官教国子以六书,其三曰象形,则画之意也。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洎乎有虞作绘,绘画明焉,既就彰施,仍深比象,于是礼乐大阐,教化由兴。故能揖让而天下治,焕乎而词章备。……故鼎钟刻,则识魑魅而知神奸;qí@①章明,则昭轨度而备国制;清庙肃而zūn@②彝陈,广轮度而疆理辨。以忠以考,尽在于云台;有烈有勋,皆登于麟阁。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败,以传既往之踪。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赋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1](P.120)张彦远说,从有虞就开始作绘画,彰施五彩。有助于礼乐大阐,兴成教化。烈勋形象被画在麒麟阁上,式昭盛德,戒恶思贤。张彦远还比较绘画与史记、诗赋在教化作用上的异同,认为历史记传虽然能叙事,但没有表现历史人物的直观形象,诗词赋颂虽然能歌咏其美德,但亦不能将其人物的直观形象呈现出来,惟有绘画,才能兼而有之,既能使人了解这些功臣形象的伟业盛德,又能让人直观其形状容貌,这种教化作用给人印象更深刻,更有其特殊性。这也是我国统治者在制订礼制,编撰历史、倡导歌赋的同时,还十分重视绘画的根本原因。绘画在社会中的政治作用、伦理教化作用,是其他表现形式不能代替的。在对绘画的观赏中,人们不仅受到教化作用,同时对绘画的形式、色彩、人物形神进行赏析,客观上也发展了大众的“欣赏形式美”的眼力,提高了审美感知力,这亦有助于我国美育的发展。《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流传后世的最古老的历史文献记录,所记起于尧舜,历夏、商、周三代而终于春秋中前期,其中保留了不少真实古老的史料。《尚书·商书·说命上》曾记载商代武丁高宗梦中得相名说,使百工求诸野而得诸傅岩。“恭默思道,梦帝赉予良弼,其代予言,乃审厥像。俾以形旁求于天下。说筑傅岩之野,惟肖,爱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尚书正义》)[2](P.174)高宗梦见说后,审视所梦之人刻其形象以四方旁求于民间,后在傅岩之地找到,后立说为相,代帝发言,作说命三篇。绘刻形象,成为武丁缘梦寻相的重要手段。商汤的宰相伊尹,背夏桀而归汤,协助汤伐桀,建立商朝。根据《史记·殷本纪》,《集解》引刘向《别录》,记商初宰相伊尹画“九主”以劝戒成汤。如果此说属实,则在商初,绘画中的人物形象,就具有劝戒帝王之重大作用。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为绘画提供了壁画形式。壁画一方面可以起到装饰殿堂的作用,另一方面壁画中的人物形象还能起到鉴戒贤愚的作用。《孔子家语》记载孔子曾观周明堂的壁画。《孔子家语》据考为伪作,但记载的思想倾向与孔子的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孔子家语·观周》记述: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诫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yǐ@③,南面以朝诸侯之图焉。孔子徘徊而望之,谓从者曰:“此周之所以盛也。夫明镜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孔子家语》借托孔子观察明堂中尧舜、桀纣、周公成王之像,说明周之兴盛的原因,同时也说明人物画具有明镜察形、往古知今的作用。有关壁画中的人物形象的教化作用,在后来的宫殿中也有记载。汉朝王延寿作《鲁灵光殿赋》,作者“察其栋宇,观其结构”,对灵光殿建筑进行赞叹,同时他还“俯仰顾盼,东西周章”,观赏建筑内部的“彤彩之饰”和“龙桷雕镂”。当时的灵光殿不仅雄伟壮丽,而且敷彩纹饰、雕龙画凤,装饰艺术水平也很高。王延寿本人也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功绩存乎辞,德音昭乎声。物以赋显,事以颂宣”,作了赋也是为了“稽古帝汉,祖宗睿哲钦明”。他在描绘灵光殿壁画形象时有一段精彩之辞: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上纪开辟,遂古之初。五龙比翼,人皇九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鸿荒朴略,厥状睢盱。焕炳可观,黄帝唐虞。轩冕以庸,衣裳有殊。下及三后,@④妃乱主。忠臣孝子,烈士贞女。贤愚成败,靡不载叙。恶以诫世,善以出后。[4](P.171)在宫殿建筑中作人物壁画以施教化作用,在秦汉魏晋时期较为普遍。何晏在《景福殿赋》中也有记载。魏明帝将东巡,恐夏热,故在许昌作景福殿,命人作赋,故有何晏此赋,赋中言:图象古昔,以当箴规。椒房之列,是准是仪。观虞姬之容止,知治国之佞臣。见姜后之解pèi@⑤,悟前世之所遵。贤钟离之谠言,懿楚樊之退身。嘉班妾之辞辇,伟孟母之择邻。[5](P.175)这说明壁画中的人物画已引起文学家们的重视,王延寿和何晏作赋颂殿时,都将人物画及其教化作用特别记颂,绘画的这种兴成教化的作用已经深入人心。东汉王充在其专著《论衡·别通》中对绘画的这种作用表示怀疑,他主要是从绘画与文学(历史、文学记载等)比较出发,认为文字记载可以将历史人物的言行事迹思想均准确地表现出来,而绘画只能空陈形象,而不知其言行和思想。这涉及到二门艺术,即文学与绘画各自的长处和局限的问题,也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表现特点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艺术家达·芬奇在比较绘画与诗的特点时曾说过:“在表现言辞上,诗胜画,在表现事实上,画胜诗。”[6](P.20)后来,德国启蒙学者莱辛则在他的美学专著《拉奥孔》中就诗与画的特点、界限及表现对象作过长篇论述。我国东汉时王充已触及到这个问题,晋朝陆机亦高度概括地说到画与言(文学、历史)的特点“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王充的意见是:“人好观图画者,图上所画,古之列人也,见列人之面,孰与观其言行?置之空壁,形容具存,人不激劝者,不见言行也。”“古昔之遗文、竹帛之所载灿然,岂徒墙壁之画哉?”[7](P.8)唐代张彦远对此大为不满,大笑其道,诟病其儒,说王充是:“对牛鼓簧,又何异哉?”王充认为历史人物故事及言行,文字已记载得十分清楚,不需要画家多此一举空置于壁。这当然是对绘画作用的一种否定意见。也许是王充只看到他自己所从事的文字工作即历史文学政论的重要性,而忽视其他形式的特点,由此对绘画作出错误的批评。但王充仍重视“激劝”的儒家教化作用,不过他认为这种作用只有文字记述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三国时期的大文学家曹植则与王充相反,对绘画评论比较中肯。他所作的《画赞序》《画说》收于《陈思王集》。为画作赞也就是对画的一种评论褒扬,这种方法起于汉代。官府为了表彰功臣、烈女,宣扬儒学,在宫殿庙宇上绘像,而在像旁书以赞词。《陈思王集》中《画赞》后是三十三篇四言诗式的赞词,可以说是对三十三幅人物画的每画一赞。这也可以看成是我国古代以诗的形式评论绘画的先例。《画赞序》是我国最早的专题论画评画的文章之一。盖画者,鸟书之流也。昔明德马后,美于色,厚于德,帝用嘉之。尝从观画,过虞舜之像,见娥皇女英,帝指之戏后曰:“恨不得如此人为妃。”又见陶唐之像。后指尧曰:“嗟乎!群臣百僚,恨不得戴君如是”。帝顾而咨嗟焉。故夫画所见多矣,上形太极混元之前,却列将来未萌之事。(画赞)[8]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异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节死难,莫不抗首;见放臣斥子,莫不叹息;见@④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画说》)[8](P.257)曹植的这两段绘画评论,可以说是儒家兴成教化观念在批评上的集中体现,由绘画表现的不同人物对象,而引起观众“仰戴”、“悲惋”、“切齿”、“嘉贵”等不同的情感反应,使观众在思想上受到启示。最后,曹植将图画的功能概括为“存乎鉴戒”。在中国绘画史上,这种具有政治、道德和伦理作用的故事人物画,大约起于周秦,而到汉魏特盛,直到隋唐期间的佛道仕女画,仍为人物画的兴盛期。唐宋以降,人物画逐渐衰落,山水花鸟代之而兴,人物画占主导地位的时代随之过去。宋代郭若虚论绘画中的古今优劣时说:“或问:‘近代至艺与古人何如?’答曰:‘近代方古,多不及而过亦有之。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鱼,则古不及近。何以明之?且顾、陆、张、吴,中及二阎,皆纯重雅正,性出天然,吴生之作,为万世法,号曰画圣,不亦宜哉?张、周、韩、戴,气韵骨法,皆出意表,后之学者,终不能到,故曰近不及古’。”[9](P.466)至于说到故事人物画的伦理作用,明代吴宽论道:“古图画多圣贤与贞妃烈妇事迹,可以补世道者,后世始流为山水禽鱼草木之类,而古意荡然。”(《匏翁家藏集》)[10](P.3)吴宽认为古画多画圣贤、贞妃烈妇。其作用是“补世道”,即对社会道德风化有一定作用。明代谢肇zhè@⑥对人物画的发展与作用说得更全面:今人画以意趣为宗,不复画人物或故事,至花鸟翎毛则辄卑视之。至于神仙佛像及地狱变相等图,则百无一矣。要亦取其省而不费力,若写生等画,不得不精工也。宦官妇女,每见人画,辄问甚么故事,谈者往往笑之。不知自唐以前,名画未有无故事者,盖有故事,便须立意结构,事事考订,人物衣冠制度,宫室规模大略,城郭山川形势向背,皆不得草草下笔,若非今人任意师心,鲁莽灭裂,动辄托之写意而已也。余观张僧繇,展子虞,阎立本辈,皆画神佛变相星曜真形,至如石勒,窦建德,安禄山有何足画,而皆写其故实,其他如懿宗射兔,贵妃上马,后主幸晋阳,华清宫避暑,不一而足。上之则神农播种,尧氏击壤,老子度关,宣尼十哲;下之则商山@⑦芝,二疏祖道,元达琐谏,葛洪移居。如此题目,今人却不画而古人为之,转相沿仿,盖由所重在此,习以成风,要亦相传法度,易于循习耳。(《五杂(卷七)·人部》)[10]这说明,唐以前的人物画很重视故事情节,所画内容多有鉴戒作用。除三国时曹植明确提出国画的功能是:“存乎鉴戒”外,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开篇就论道:“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11](P.1)谢赫亦认为图绘的根本作用是“明劝戒,著升沉”,这亦是他对绘画本质特点的看法。从曹植和谢赫的论评可以看出,儒家兴成教化、鉴戒贤愚的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已经被自觉地运用到绘画评论与绘画理论之中,并成为品评绘画作品思想内容与道德精神的重要标准。唐代张彦远将儒家兴成教化的批评观作进一步阐述,他的《历代名画记》中“叙画之源流”可谓儒家批评观的集大成。该篇开宗明义写道:“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这样,张彦远将绘画的根本特点之一规定为成教化,助人伦,将兴成教化提到绘画本体的高度,而与六籍同功,与四时并运。经过曹植、谢赫,再到张彦远,儒家绘画批评观可以说发展到极致,由于绘画具有礼教伦理作用而将与六籍同功。昔夏之衰也,桀为暴乱,太史终抱画以奔商;殷之亡也,纣为淫虐,内史挚载图而归周;燕丹请献,秦皇不疑;萧何先收,沛公乃王;图画者,有国之鸿宝,理乱之纪纲。是以汉明宫殿,赞兹粉绘之功;蜀郡学堂,义存功戒之道。马后女子,尚愿戴君于唐尧;石勒羯胡,犹观自古之忠孝;岂同博奕用心,自是名教乐事。[1]张彦远将绘画看作国之鸿宝,理乱之纪纲,绝非博弈之类的闲娱之事,而是“名教乐事”。由于绘画具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为统治者和社会所重视,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我国绘画的发展。仅以列女神女图为例,汉魏以降不断发展。《后汉书(卷一一四)列女传》中记载:“孝女叔先雄,父泥和堕湍水物故,雄感念怨痛,号泣昼夜,遂自投水死。后六日与父相持,浮于江上,郡县表之,为雄立碑,图像其形焉。”又同卷《列女传》记载:“皇甫规妻为董卓所酷,不屈,骂卓,死卓车下,后人图画,号为礼宗。”见之于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的有晋明帝的《洛神赋图》、卫协的《列女图》、陈公恩的《列女传仁智图》、《贞节图》、王yì@⑧的《列女传仁图》。此外还有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女史箴图卷》,陆探微的《姜后冕冠图》等。这些图多为贤母孝子,节妇烈女,或理想中的神女,其作用都有补于风教。如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根据西晋张华的《女史箴》一文而画,是我国尚能见到的最早专业画家的作品之一。画面主要描述古代宫廷仕女的节仪行为,宣扬女性道德。全图按题材划分,共12段,现存9段,均各有箴文。图中人物神态宛然,所画仕女端庄娴静,符合箴文中礼教内容。中国的人物画发展到唐代,一方面向仕女画发展,一方面向佛道人物画发展。此外,中国绘画到宋元后,山水画占居主流,总体上来看,人物画开始衰落。与此同时,兴成教化的批评观虽还有一定的影响。但已不再占主导地位,而只是和由道家发展出的山水自然主义批评观以及绘画本体即形式、形神、笔墨等批评观等并列而发挥作用。中国的人物画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仕女画繁盛期。仕女画纯粹为上层社会妇女生活的表现,再不受鉴戒贤愚目的之束缚了,它从那些列女图画中解放出来。表现题材亦不拘泥于贞妇烈女、贤妃惠后,而扩大到妇女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吹箫、扑蝶、游春、按筝、羯鼓等。其风格也一反过去鉴戒画的传统,而以丰肌厚体、艳姿丽态为重。张萱和周fǎng@⑨成为仕女画的代表画家。仕女画的兴盛说明绘画的题材在不断扩大,列女图毕竟在绘画对象上受到限制,此外,列女图也不能满足贵族阶层对绘画形象欣赏方面各方面的需要。以张萱和周fǎng@⑨为代表的仕女画,标志着我国绘画题材向日常生活发展,具有更强的现实性。同时,这些仕女画虽然脱离了鉴戒之目的,但在表现妇女生活方面仍有一定的度,传统儒家礼教的规范仍在隐约发挥作用。我们知道,法国在18世纪曾出现洛可可绘画风格、华托的《发舟西苔岛》、布歇的《出浴的狄安娜》、弗拉戈拉尔的《秋千》等,均为表现上流社会女子生活或神话中的美女,但她们是妖艳放荡的,有几分色情味道。相比之下,中国的仕女画仍有一定的道德规范,儒家传统的礼教精神发挥着隐性作用。表现帝王生活的人物画在唐五代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唐代阎立体的《历代帝王图》,是其代表作。《历代帝王图》描绘两汉至南北朝隋代的十三位帝王像。阎立本对每位帝王的特点、个性等进行研究后,做了深入细致的刻画。如将汉光武帝、魏文帝、吴主及晋武帝,都画得“貌宇堂堂”、“威武英明”,因为这些帝王都是开国之君,在历史上都有一番作为。作者对陈后主与隋炀帝的态度就不同了,将他们画得“萎靡不振”。显然,对前者,作者是抱着歌颂态度,而对后者则是含有怨惋及批判的态度。从中包含着作者试图引起统治阶级鉴戒的目的。所以这种鉴戒贤愚的作用,在唐代帝王画中依然存在。宋代的人物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方面人物画开始以道释人物为主,另一方面又向风俗画方面发展,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表现京城汴梁的城市商贸活动,画中多达几百人物。《清明上河图》说明,到宋代开始用人物画的形式表现广阔的生活画面,已经超出一般的鉴戒贤愚的作用而记录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道释人物画方面,成绩突出者北宋初年的武宗元,他曾师法吴道子,他所画的《朝元仙仗图》是一幅道教神话。图中表现南极天帝君和东华天帝君同去朝觐元始天尊的的行列,其形象衣带飘举,落笔纵逸,极有韵致。佛道人物画在宋代已被列为画院教授绘画的重要科目。《宋史·选举志》中载:“画学之业,曰佛道,曰人物,曰山水,曰鸟兽,曰花竹,曰屋木。”我国佛道画的兴盛,一方面是佛教与道教及其寺庙、石窟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佛道亦为我国的人物画发展开辟新的道路,客观上促进了我国人物画的发展。在佛道画中,鉴戒贤愚的作用,常常被揉进佛道故事劝善惩恶的思想之中。至于宋代统治者,仍然很重视绘画的教化作用。仁宗赵祯庆历元年(1041年),曾命画院高手描绘“前代帝王美恶之迹”作为规戒。赵祯自为之记,称为《观文鉴古图》,分为12卷,计120图。画成之后,还在崇政殿西阁四壁张挂,命侍臣参观。徽宗赵佶崇宁二年(1103年)“诏绘文武臣僚像于哲宗皇帝神庙御殿。”崇宁三年(1104年)六月,赵佶又命画手“图熙宁元丰功臣于显谟阁”。南宋时,绍兴十三年、嘉泰二年、宝庆二年,宫廷都曾诏画院画家描绘功臣像,如宝庆二年(1226年),特建昭勋崇德阁,画文武功臣23人。由于宋代设立画院,统治者要求画家们图绘功臣之像以示表彰和昭示大臣们建功立业,这比汉与唐朝似乎更加方便,因宋代画院直接为统治者所掌管。绘画的鉴戒作用看来已被统治者所深刻认识,成为实施统治、教育侍臣的工具之一。北宋郭熙是画院重要画家,他虽以山水画见长,并主要受老庄道家思想影响,但他谈到人物面时,仍对儒家兴成教化观表示首肯。他在《林泉高致集·画题》中说:“画之有益如是。然后重画。然则自帝王名公巨儒相袭而画者,皆有所为述作也。如今成都周公礼殿,有西晋益州剌史张牧画三皇五帝。三代至汉以来君臣贤圣人物灿然满殿,令人识万世礼乐,故王右军恨不克见。而今为士大夫之室,则世之俗工下吏务眩细巧,又岂知古人于画事别有意旨哉。”郭熙对成

重庆佛学院创办于1992年,2004年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成为汉语系高级佛学院,由重庆市民宗委主管,重庆市佛教协会主办,华岩寺承办。学院坐落于川东第一名刹——华岩寺,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特别是佛教教育源远流长,办学底蕴甚为深厚。近年来,在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国佛教协会,重庆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委、市佛教协会,九龙坡区委、区政府和社会各级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初步建成集育人、科研、培训于一体的现代佛教教育基地,是十方佛子精进学修的理想之地。一、底蕴深厚。学院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华岩寺时任方丈觉初和尚认为教育不力,佛教难兴,针对青年僧人普遍缺乏佛学及文化基础的实际,于1928年在华岩寺下院报恩寺创办了川东佛教联合中学,为青年僧人提供扫盲教育;1932年该校迁入华岩寺,改组为天台教理院。觉初和尚圆寂之后,继任方丈宗镜和尚继承其兴办教育的遗志,改组天台教理院,创立华岩寺佛学院,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宗教政策恢复以来,僧才奇缺,重庆市佛教协会积极响应中国佛教协会的号召,1991年华岩寺方丈心月和尚在寺内创办了三年制中专僧伽学校,竺霞法师、惟贤法师于1992年在市佛协驻地罗汉寺创办了重庆市佛学院;1995年,为整合资源,重庆佛学院迁入华岩寺,与华岩寺僧伽学校合并,正式命名为重庆佛学院,2004年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成为汉语系高级佛学院。悠久的办学历史,为学僧精进学修、学院健康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二、特色鲜明。学院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学修一体化,生活丛林化、管理科学化”的“三化”办学方针,围绕“培养爱国爱教、弘法利生、解行并重、德才兼备的现代化僧才”的办学宗旨,谨记“智行悲愿”的院训,立足重庆、着眼西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着力打造育人、科研、培训三大基地,经过不懈努力,逐步形成了“三传并弘,四众并摄,偏重唯识,注重管理”的鲜明特色。其中,“三传并弘”就是传授佛教的有关知识,让学僧能够全面了解和把握佛教,树立正见。“四众并摄”就是不仅重视对出家僧尼的培养,开设了男众本科班、研究班和女众本科班、研究班,也注重对在家居士的教育引导,开设了居士佛学基础班、大专班,另外还不定期举办面向居士的佛学讲座。“偏重唯识”就是充分利用传统优势,努力让学僧以唯识为切入点,精进学修。“注重管理”就是顺应佛教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设置管理学等方面的课程,为学僧走入社会、弘法利生夯实基础。三、条件良好。经过多年的努力,学院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特别是近年来在重庆市民宗委、市佛教协会和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占地12亩、建筑面积6000㎡的新校区建成投入使用,配备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电教室、阅览室、资料室、档案室和会议室、活动室、运动场、会客室等,教室、学僧寮房都配备了空调等设施设备,办学条件显著提升。同时,学院坚持开放办学,不断加强对外合作,与西南大学(宗教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佛教研究中心)等国内外相关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僧精进学修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四、力量雄厚。学院现有法师13人,其中研究生导师3人,常住法师9人,具有佛学院研究生学历6人;教师10人,其中教授2人,硕士1人。此外,学院还不定期邀请方立天、杨曾文、杨玉辉等专家学者和惟贤长老、星云大师、海涛法师等高僧大德来院作专题讲座,让学僧进一步拓展视野、增长知识、精进学修。在管理方面,重庆市民宗委积极协调,为学院争取了5个参公事业编制,目前已经从党政机关选调了4名对佛教有感情、懂业务的优秀公务员到岗工作。此外,学院实行规范管理,有效整合了各方面资源,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进一步增强了学院的办学力量。五、成就斐然。学院自上世纪90年代创办以来,已累计培养了700多名优秀僧才和100余名在家居士,分赴各地管理寺院,或到佛教院校任教、或继续求学深造,弘法利生、精进不懈,为佛教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培训方面,先后举办了宗教政策法规、佛教图书管理等专题培训近10期,培训学员300余人次。在学术研究方面,举办了华岩佛教论坛等学术研讨活动10余次、出版了《破山禅师语录》、《忠州佛教研究》等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上百篇,为推动佛教事业尤其是重庆及西南地方佛教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民族研究》、《中国文化研究》、《光明日报》、《文史哲》、《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史学月刊》、《中国农史》、《历史教学》、《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战线》等国家及地方核心学术期(报)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论文(部分)1、《朝阳城名与建置沿革述略》,《地名丛刊》1986年第5期。2、《漫话“图腾”对族名、姓氏的影响》,《历史大观园》1987年第1期。3、《西汉至辽代辽东辽西地区州郡县“侨置”述略》,《东北地方史研究》1987年第3期。4、《辽代前期辽帝对汉官的利用与限制》,《黑河学刊》1989年第3期,《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转载论点5、《辽代契丹人的饮酒习俗》,《黑龙江民族丛刊》1990年第1期。6、《谈谈辽金的谣谚》,《博物馆研究》1989年第2期。7、《略论辽代契丹和汉文化的“中和”及其原因》,《北方民族》1989年第2期。8、《略论辽代上层僧侣之特色》,《松辽学刊》1993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宋辽金元史》1993年第5期全文转载。9、《辽代契丹皇帝的丧葬、陵庙、造像与祭祖》,《辽金史论集》(七),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10、《辽朝对外战争中的“侦候”、“用间”与“反间”》, 《辽宁经济文化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11、《浅谈契丹人的尚白习俗》,《四平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12、《辽代若干社会问题与整治措施》,《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新华文摘》1909年第6期转载篇目。13、《辽代契丹人的“祈禳”活动及其特点与影响》,《内蒙古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14、《从辽诗及北宋使辽诗看辽代社会》,《烟台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转载论点;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史》(二)1994年第8期全文转载15、《辽代契丹人拜见方式小考》,《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16、《辽代契丹人“住所”论略》,《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5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1年第1期摘发论点。17、《略论汉武帝对乌桓和对秽、东沃沮、高句丽的不同治理方式》,《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1988年第8期全文转载。18、《唐代初期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羁縻州府考略》,《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19、《略论高句丽与“三燕”的战和关系》,《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20、《辽代乡村佛教邑社组织考探》,《人文精神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辑刊论坛》,沈阳出版社2000年出版。21、《辽代契丹贵族渔猎活动考述》,《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第3期,《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5期转载论点;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宋辽金元史》1993年第4期全文转载。22、《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学的民族特色》,《龙江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民族研究》1996年第4期全文转载。23、《南唐、契丹聘使及其目的》,《江海学刊》1993年第2期。24、《辽代契丹人音乐文化考略》,《晋阳学刊》1992年第1期。25、《辽代的自然灾害及赈恤措施》,《内蒙古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26、《古代北方民族对日、月的崇拜》,《满族研究》1990年第3期。27、《辽代契丹服饰考略》,《学习与探索》1990年第4期。28、《古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禁忌习俗刍论》,《学术交流》199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全文转载。29、《一部厚重的中华饮食文化史著—评〈中国饮食史〉》,《中国图书评论》2000年第6期。30、《辽代契丹人“文体游艺”考略》,《辽海文物学刊》1991年第2期。31、《东汉“辽东属国”考略》,《历史教学》1990年第2期。32、《辽代契丹人饮食考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1期。33、《略论辽夏“和亲”与辽夏关系的变化》,《史学月刊》1988年第5期,《新华文摘》1988年第12期转载篇目;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宋辽金元史》1988年第6期全文转载。34、《略论辽国军队的征调制度》,《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35、《古代东北地区诸民族崇尚习俗特征刍论》,《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满语研究》1998年第1期摘要。36、《考古资料与契丹社会史研究》,《光明日报》“历史周刊”2000年5月12日。37、《论辽代初期的腹心部与智囊团》,《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1期。38、《生态环境对辽代契丹习俗文化的影响》,《文史哲》2003年第5期,《文摘报》2003年10月5日论点摘要。39、《评〈契丹族文化史〉》,《历史研究》1996年第1期。40、《辽代石刻文化刍论》,《中国文化研究》1996年冬之卷,《新华文摘》1997年第1期转目。41、《辽代社会基层聚落组织及其功能考探—辽代乡村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2期,辽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一等奖。42、《辽代牧、农经济区域的分布与变迁》,《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宋辽金元史》2004年第6期全文转载。43、《论辽代家庭生活中佛教文化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1期摘要。44、《辽代宴会考论》,《辽海历史文化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45、《辽代激励机制之特色与社会功能初探》,《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46、《气候环境对辽代契丹骑兵及骑战的影响》,《辽宁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宋辽金元史》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47、《辽海经济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辽海文化十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48、《辽代“墓志人”之年寿状况及死亡原因考论——以墓志石刻为史料》,《北方文物》2008年第4期。49、《论佛教对辽代经济的负面影响》,《论草原文化》第五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中国·内蒙古第五届草原文化研讨会暨赤峰市第三届红山文化国际高峰论坛优秀论文优秀奖。50、《论辽人佛教信仰的功利性特征》,《论草原文化》第六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51、《石刻资料中的辽代丧葬习俗分析》,《民俗研究》2009年第1期。52、《辽代的寺田及其相关问题考探》,《中国农史》2010年第4期。53、《辽代佛教题材壁画考论》,《东北史地》2010年第1期。54、《辽代临时差遣使职及其职掌考探》,《辽金历史与考古》第二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55、《石刻所见辽代宫廷服务系统职官考——<辽史·百官志>补遗之四》,《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56、《辽代契丹人骑射文化述论》,《东北史研究》2010年第3期。

佛教学生论文发表会

佛教乃清修之教,许多信仰佛教的人即使不入佛门也时刻遵清规,只许吃素食,如:青菜、白菜、萝卜等素菜,讲究万物皆灵,生命平等,无尊贵之分,不可有杀孽之心。 素食对人体固然有好处,蔬菜水果类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但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有一位女士,如佛门弟子般吃素食,连续几个月后,身上冒出了许多似苔藓之物,实让人揪心! 人不可放肆杀生,地球上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需要我们和睦共处,但大自然也有大自然的规律,一条条食物链勾勒成食物网,草被羊吃,羊被狼吃……自然将生物分为了不同的等级,自然而然,人类站在食物链的顶端,直接或间接地食入绿色植物,可是,并不是所有植物都满足人体需要,正如那女子身生似苔藓之物又为何呼?佛教并非反自然之教,所以理应遵循大自然的规律,适当地吃一点荤食,则然,体不健,有何心修佛?应做到荤虽入口,但我心依正,真正的“清素”乃心之“清雅”。 “清者自清”,用于此事则是“我心已无杀心,此乃大自然之规,何遽不为天经地义也?”实不也!若真至清修,是用心用理修,方能摆渡,适量、少量食其,佛祖也会认之罢,仍是清者,此何遽不为大自然之理乎? 然也,清素之佛教,清雅之佛教。 初一:甘优

一、关于佛教的论文,这个题目太大了!佛教的经典如大海这么多,五部大论,大藏经,那不是三五年,十年八年能看完的。佛陀宣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一个世间人能有智慧参透!你能看到的佛教论文,你能写的佛教论文,只能是一个大概,或者一个细节!二、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一种教育。作为修行佛道的人,把佛教当做一种知识,当做一种文化,又是佛教的一种悲哀!因为佛教是教你了生脱死的,让你断除一切烦恼和痛苦的!如果你大家佛教当做一种文化知识,而没有实修,而没有去证悟,佛教很快就会毁灭掉了!

已发送,请查收~

楼主可以看看季羡林教授的《我和佛教研究》,深入浅出,很有帮助。

  • 索引序列
  • 佛教学校论文发表会
  • 佛教院校论文发表会
  • 佛教院校论文联合发表会
  • 第三届佛教院校论文发表会
  • 佛教学生论文发表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