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万海同教授发表的学术论文

万海同教授发表的学术论文

发布时间:

万海同教授发表的学术论文

科研建设国家及省部级研究基地 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二次资源化工国家专业实验室高压过程装备与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物质化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工业生物催化浙江省工程实验室教育部膜与水处理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研究所 化学工程研究所 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 聚合与聚合物工程研究所 生物工程研究所 制药工程研究所 化工机械研究所 工业生态与环境研究所 科研成果(2009-2012)2012年度,化工系科研总经费14353.60万元,其中纵向经费占44.0%,横向经费占56.0%。国家基金共32项,经费达到2638万。发表学术论文被SCI收录217篇;被EI收录117篇;SITP:11篇;授权发明专利159项。 科研论文(篇) SCI收录 EI收录 ISTP收录 2009年 200 165 13 2010年 192 142 13 2011年 176 197 10 2012年 217 117 11 专利(件) 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登记或外观设计合计2009年 65 18 3 86 2010年 69 11 1 81 2011年 128 24 0 152 2012年 158 35 0 193 科研获奖 获奖年度 奖励名称 奖励等级 负责人 项目名称 2009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任其龙 食品功能因子高效分离与制备中的分子修饰与吸附分离耦合技术 2009 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罗英武、李伯耿 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反应过程基础 2009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何潮洪 雷公藤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质量控制技术 2009 教育部高等学校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杨健、郑津洋 CSMB耦合型模拟移动床集成反应分离设备 2009 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王乐勤、郑津洋、吴大转、谭善光、曾 胜 大型延迟焦化装置高压切焦泵技术研究与工业应用 2009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徐志南、林建平、蔡谨、黄磊 体内和体外高效合成功能性异源蛋白质的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 2009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徐志南 吗替麦考酚酯及其制剂(赛可平)的研究及产业化 2009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申屠宝卿 符合RoHS指令的电子电器专用阻燃耐漏电尼龙66系列工程塑料研发 2009 安徽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陈欢林、张林 环氧树脂高盐废水膜蒸馏浓缩-盐回收新工艺及装备 2010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王乐勤、吴大转 涡轮泵发射技术研究 2010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陈志荣 脂溶性维生素及类胡萝卜素的绿色合成新工艺及产业化 2010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陈新志、钱超 连续化低碳脂肪胺生产技术 2010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郑津洋 冲拔式车载大直径高压天然气无缝钢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2010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郑津洋、刘鹏飞、赵永志、杨健 70Mpa高压气态储氢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0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姚善泾、林东强、关怡新 扩张床吸附介质研制及生物分离机制研究 2010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吴绵斌 红豆杉的中医药综合利用研究 2010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三等奖 郑津洋、刘鹏飞 天然气长输管道安全预测预警关键技术与应急救援指挥辅助决策系统 2010 中国专利优秀奖 郑津洋 聚烯烃管道电熔焊接接头冷焊缺陷的超声检测方法 2011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杨立荣、吴坚平、徐刚 化学-酶法制备手性菊酯农药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2011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王乐勤、吴大转 流程工业高压离心泵理论、技术研究与应用 2011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金志江、张志新、许忠斌 高性能高参数减温减压装置 2011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曾胜 全自动电机转子动平衡机 2011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许忠斌 高效精密注塑系统及装备的研发 2012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杨立荣、吴坚平、徐刚 全有机溶剂中化学-酶法高效制备手性菊酯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2012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李伯耿、罗英武、范宏、王文俊、曹堃、吴林波、卜志扬 复杂高分子体系的反应动力学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2012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奖 一等奖 郑津洋、施建峰 聚烯烃及其复合管道安全检测与评价方法 2012 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闫克平、黄逸凡 海洋浅地层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探测技术及其应用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基础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发表论文有147篇被SCI收录,由World Scientific、Springer和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学术专(译)著11部,获得专利4项。在应用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运用小波分析和余弦变换,成功开发了“基于3G的移动视频自适应系统”,获得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资助,并获得国家专利进入市场推广阶段。应用这一技术建成的“数字北戴河”,使北戴河成为国内首个拥有应用于旅游行业的360度全景视频服务系统的城市。为河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开发的“河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系统”,构建了人口、地域、经济、资源、环境等多个维度的人口数字化模型和公共服务平台,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省级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和人口多维辅助决策系统,受到了国家人口计生委的高度评价,并向全国推广。数学学科已经形成了若干个在全国甚至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研究方向,如:代数与代数组合、代数拓扑与微分拓扑、微分动力系统、算子逼近与复分析、组合设计与组合几何、算子代数、量子计算与智能计算、近现代数学史等,这些方向不但取得了优异的研究成果,而且还形成了合理的研究梯队,正在并继续支撑着学院的发展。代数与代数组合方向在万哲先院士的支持和帮助下,在王仰贤教授的带领下,形成了一支优秀的研究团队,在李群李代数以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对于结合方案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出版专著《矩阵结合方案》,获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一项,并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培养了中科院百人计划获得者赵开明教授等优秀人才。在结合代数与环论的研究方面,以朱元森教授为代表的研究队伍,得到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主持召开的“环与根论国际学术会议”以及“数学辞海”第二卷的编纂工作在国际国内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代数拓扑与微分拓扑是数学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以吴振德教授为创始人和带头人的拓扑学研究团队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该方向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发表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有的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获得了同行的广泛关注。该团队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三项。微分动力系统研究梯队始建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在陈藻平教授和何连法教授的带领下,围绕动力系统理论中的核心研究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而独具特色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动力系统学界赢得了广泛赞誉。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研究成果三次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奖,该团队还被同行赞誉为是国内动力系统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北京大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刘培东教授为杰出代表,团队的年轻教师朱玉峻教授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该团队成功举办了全国“2012动力系统及相关课题学术会议”。组合设计与组合几何研究团队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康庆德教授、丁仁教授在国外留学回来后开始发展起来的,是我国最早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科研团队之一,现已构成一支优秀的研究团队,组合论的研究在国内外已经处于领先地位。三十多年来,该团队在区组设计的大集与超大集、图设计的大集与超大集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开拓性的工作,并得到了许多国际瞩目的研究成果;在铺砌与分划、三角剖分等问题的研究中取得了突出成绩,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及国内重要刊物上。自1991年至今该团队一直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并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项,河北省科技进步奖四项。该团队还培养了一大批组合论方面的优秀研究人才,如常彦勋教授、雷建国教授、苑立平教授等。算子逼近与复分析是函数论中的重要分支,郭顺生教授与黄沙教授是国内较早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该团队用概率方法解决算子对有界变差函数逼近的问题,并得到了开创性成果。此后,用统一光滑模对算子逼近的等价定理和拟中插式算子的逼近等问题进行了完整系统的刻划,填补了国际上有关研究的空白。在复方程函数理论及边值问题,Clifford数不可交换性、典型群上的调和分析以及相应于非欧度量下流形上的全纯函数性质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该团队先后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奖2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并在Springer出版社出版专著一部。由河北省“燕赵学者”蒋春澜教授所领导的算子理论与算子代数研究团队,近十几年来,引入复几何、K-群及指标理论,在算子理论与算子代数分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Inventiones Mathematicae》和《Advances in Mathematics》上。相应研究成果已获得国家教育部二等奖一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河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杰出青年基金B类,及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所培养的博士生纪奎的博士论文2010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该团队还成功举办了国际数学家大会“算子代数与应用卫星会议”及多次国际学术会议。 此外,学院在应用概率与精算数学、人工智能、学科教学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图像处理、智能仪器与虚拟仪器研究、密码学与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等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同济大学教授发表学术论文

郭贞明教授是上海同济大学著名的教授,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面有很深的研究和丰富的经验。他的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可,被国际期刊和国际会议重要刊物上引用了大量次数。他还曾获得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领域发表了大量论文,其中包括被SCI收录的论文50余篇,被EI收录的论文60余篇。郭贞明教授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和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徐瑞华,男,1963年出生,江苏苏州人。兰州交通大学运输系铁道运输专业毕业,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瑞华同志1978年~1982年在兰州交通大学(原兰州铁道学院)铁道运输专业学习,1984年~1987年在兰州交通大学运输系学习、获运输管理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1992年~1995年在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学习,获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博士学位。2000年在德国汉诺威大学运输、铁路建筑与运营管理研究所作高级访问学者。1998年评为教授,2000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运输管理工程系主任,兼任中国铁道学会运输委员会委员、上海系统仿真学会理事、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学报》编委。徐瑞华教授是同济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运输设施与营运管理方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主要从事运输组织现代化、运输系统仿真、计算机在轨道交通系统中的运用等方向的学术研究。近年来先后主持研究国家“863”计划、上海市及铁道部等单位科研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铁路青年科技拔尖人才”、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詹天佑铁道科技发展基金“第三届詹天佑青年奖”、上海市教委第五届曙光学者等奖励和荣誉称号 。

同济王少刚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科学家,他拥有多项重要的科学成果,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到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领域,他的研究成果深受业界的认可,他也是一位非常受欢迎的演讲家,他的演讲深受观众的喜爱。

同济王少刚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中国物理学、化学等科学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也创立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帮助促进了中国科学艺术和体育运动的发展。他还参与了一些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活动,努力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他的精神和努力为中国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他深受各界人士的尊敬和崇敬。

上海交大教授发表学术论文

上海交大徐异凌老师怎么样?上海交通大学的徐异凌教授是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在宏观经济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其研究领域涉及宏观经济学、金融经济学、能源经济学等。他曾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荣誉。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百篇,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做过大量主题报告,被国内外学术机构评为优秀学者,并被评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交大特聘教授”、“上海市高校青年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上海交大教授帮学生修改论文的时候的批评言论,遭非议明教授很有个性,他会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出最严厉的批评,他认为,温柔的语言不能够让学生警醒,所以用严厉的语言让学生知道,在学术和知识方面来不得半点虚假,学生肯定方面有教授,不满意的地方教授用严厉的语言说明了教授对学生负责任,就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在人生的道路上马马虎虎,严谨的地方就要严谨,该努力的时候就要努力,如果瘦的语言是为学生的前途着想,我想这是教授个人的自由,别人的言论而被批评,毕竟这个领域教授有发言权,希望学生能够接受错误,能够好好的改进,获得最后的认可!

我认为教授批评学生可以,但是不能用带有侮辱性词语批评。 1、正常的批评是对学生的教导,但带侮辱性的语言就是对学生的不尊重。现在的社会是一个讲尊重的社会,即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也要有基本的尊重,何况是教授。 2、教授亦是老师,为人师表。不能平时教导学生用词文明,尊重老师,而老师自己却用词粗俗,这是一种双标。当今社会是一个和谐互相尊重的社会,无论是教师还是长辈教育孩子都要清楚,自己是孩子的榜样,且孩子也需要被尊重。

件上海交大教授的批评言论,其起因、经过和结果,在这里没必要妄加评论了。我感觉,最有必要的是,透过这件事,我们发现了什么,去让我们深思。深思之一,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以前有句口号叫60分万岁,说的是大学生仅满足于及格。就上海交大教授在微信上说的话来看,现在的大学生还是60分万岁。且不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高境界,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格局也没有了。本来,考上大学,学到更高深的知识,有利于未来找到更好的工作,发展更好的人生。多好的机会啊,可惜学生不珍惜,不得不说,是这个社会的悲哀。当然了,还是有不少大学生在努力学习的,要不然我们国家的发展早就没了动力。但如果大学生都努力学习,我们国的的人才会更多,为这个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深思之二,教学环境畸型了,老师不敢对学生严格要求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观念逐步在向西方靠拢。老师对学生批评不得,更别说打下骂下了。从倪教授的言论中,很明显想把自己的弟子都培养成牛人。后来,交大对其违反师德师风问题进行了通报,倪教授也道了谦。不用想,倪教授再也不会想把自己的弟子往牛人里培养了。爱学不说,与我有什么关系。长此下去,老师都不管学生了,学生是可能放纵了,但换来了一生的卑微。虽然说,倪教授的话有点重了,但如果学生都在认真学习,他会这样说?这就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学生把这对话发到网上,很明显是想借社会舆论的力量整老师,还真达到目的了。所以说,社会应该给老师更好的教学环境。深思之三,西方哪套东西对中国学生真有用?我不是老师,但教育界兴起的类似素质教育的做法,我还是有耳闻的。很明显,类似的这种做法是从西方学来的,根本没考虑中国的国情。有人说了,西方的教育就是好啊,出了哪么多诺贝尔得奖者。别忘了,中国的自然科学教育落后了西方几百年,用这种方式去对比,实在是不合时宜。我们没出哪么多科学成就,完全是因为我们的基础差的原因,没钱就没有好的实验室,落后就没有良好的学术氛围。哪些不愿意回来的留学生,更重要的是国内无法为其提供做学问的环境。总之说,如果任由这种势头发展下去,绝对会影响我们国家的教育发展。一方面新时代的学生个性更加明显,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出现大量比较散漫的学生,和导师的要求无法匹配,面对教师严格要求,还是要锤炼自己。像这样把内部群聊公布,事情搞大,结果导致导师被学院停止工作,那么下面,这些学生该怎么毕业呢?

万阔教授发表的论文

李晓西,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经济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国务院研究室宏观经济研究司司长。兼任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市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高级经济顾问,并兼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等多所高校(研究单位)兼职教授。被国家多个部委和若干省市聘为顾问。曾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工作一年。从事研究的主要领域为宏观经济、区域经济、资源经济。20多年来,先后撰写了《宏观经济学:转轨的中国经济》、《现代通货膨胀理论比较研究》、《对经济改革的哲学分析》等十余部著作。郑贵斌,1954年生于山东淄博。工商管理专业博士,研究员。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山东省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山东省海洋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海洋经济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海洋经济学会副会长。主要兼职: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山东人学与中国海洋大学等院校的兼职教授,山东经济学院特聘教授,山东省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对外经济学会名誉会长,济南市规划专家组成员,青岛市政府经济顾问。?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海洋经济。主持国家和省级重大谍题20多项。1981年以来在《经济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400多篇,出版专著12部,合著10部,主编(合编)著作60多部。两次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曾获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北方十五省市优秀图书奖、山东省优秀图书奖与精品上程奖等多项奖励。论著和观点被《新华文摘》等报刊转载和多种媒体报道。?代表作主要有:《比较利益与协调发展研究》、《乡镇企业经济学》、《“海上山东”建设概论》、《蓝色战略》、《海洋经济前沿丛书》、《关于经济学学科体系分类的研究》、《现代经济学学科的演变与发展》、《海洋经济集成创新初探》、《海洋资源开发战略位理论与开发战略整合》等。

共有以下几位: 叶嘉莹教授 女,号迦陵。1924年6月出生于北京。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樊锦诗教授 樊锦诗,女,1938年生,现任敦煌文物研究院院长,自196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已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40余年,被誉为“敦煌女儿”。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浙江杭州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同年9月到敦煌文物研究所,1977年任副所长,1984年8月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1998年4月任敦煌研究院院长。1988年任副研究员,1994年任研究员。1995年为兰州大学兼职教授,1998年为兰州大学敦煌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99年被聘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名誉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 莫砺锋教授 男,1949年生于江苏无锡。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6年毕业于苏州高级中学,后在农村插队务农十年。1984年10月在南京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是新中国的第一位文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宋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陆游研究会会长、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等职。著有学术专著五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王兆鹏教授 男,汉族,1959年6月生于湖北鄂州。中共党员。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于武汉师范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至1987年在湖北大学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曾昭岷教授学习唐宋文学。1987年赴南京师范大学师从唐圭璋先生研治词学,199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后回湖北大学任教。1992年破格晋升教授,1997年至1999年任湖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2000年调至武汉大学任教。现为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湖北省古代文学学会会长、《宋代文学研究年鉴》主编。已出版《张元干年谱》(南京出版社1989)、《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两宋词人年谱》(文津出版社1992)、《唐宋词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全唐五代词》(合作。中华书局1999)等词学著作,发表学术论文100馀篇。其中《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获夏承焘词学奖一等奖。曾先后主编《词学通讯》和《词学研究年鉴》。1995年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学术兼职: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词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理事;湖北省古代文学学会会长;湖北省社科联学术委员;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词学研究年鉴》主编;《宋代文学研究年鉴》主编;《中国韵文学刊》副主编;《词学》杂志编委;《中华词学》杂志编委; 洪修平教授 男,1954年生,江苏省苏州市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77-1981年就读于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81-1984年在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读研究生,师从孙叔平、王友三教授,1984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系任教。1985年考取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师从严北溟教授,1988年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1994-1995年受南京大学委派,先后到美国贝鲁特学院、密西根大学和哈佛大学等校访问研究并讲学一年。2000年赴德国访问讲学三个月。现为南京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哲学系和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并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西北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玄奘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陕西老子思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部)副主编以及中国宗教学会理事等。以教学和科研的突出成就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江苏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并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施议对教授 男,1940年生,台湾彰化人。澳门大学社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师从夏承焘、吴世昌等词学大师专攻词学。。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杭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室研究生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硕士、文学博士。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澳门大学中文学院副院长等。现为澳门大学社会及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教授。有《宋词正体》(《施议对词学论集》第一卷)《今词达变》(《施议对词学论集》第二卷)以及《人间词话译注》等多种著作行世。 张宏生教授 男,1957年5月出生于江苏徐州,祖籍山东掖县。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12月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获得学士学位。1982年2月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并分别于1984年12月和1989年6月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基础学科教育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明清文学研究所所长。曾任香港浸会大学访问研究员(1996),美国哈佛燕京学社高级访问学者(1996—1997)。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史、词学和海外汉学等方面的研究。 赵晓岚教授 女,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唐宋诗词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已出版学术专著《姜夔与南宋文化》、《学者闻一多》(合著),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近年来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国家级权威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在全国多种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在国家八五重点项目《传世藏书·强村丛书》的整理中,任第一副主编,并参与《全唐诗》、《宋诗话全编》、《明诗话全编》等多部大型古籍整理及《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撰写工作。目前正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辛弃疾文化析论》的研究任务。所担任的本科与研究生的教学课程,一直以来广受欢迎,多次受到嘉奖。并曾做客《百家讲坛》。 参考:

海涛教授发表的论文

1. 论风险投资与新经济增长点之间的互动机理,东北大学学报,2001年1期2. 论风险投资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生产力研究,2002年1期3. 发展风险投资事业的困境与选择,探索与决策,2003年8期4. 开辟装备制造业发展新路,辽宁日报,2001年11月19日5. 中国软件产业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软件工程师,2001年6期6. 风险投资与IT行业的新经济增长点,同上,2000年5期7. 构筑下个世纪的生存发展——对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几点认识,同上,1999年1期8. 高校研究开发机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微观环境,研究与发展管理,1995年5期9. 东北大学软件中心对成果转化机制的探索,研究与发展管理,1994年3期10. 关于辽宁省装备工业发展的几点战略思考,辽宁经济,2002年2期

太阳能热泵系统的稳定性王海涛, 王造奇( 1.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环境工程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27;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 安徽 合肥 230022)摘 要: 在相同的压缩机频率、冷凝水温和相同的电子膨胀阀开度下, 文章对 PV/ T- SAH P 系统的动态性能进行了实验和分析, 就不同太阳辐照度和环境温度对 PV/ T- SAH P 系统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对比, 提出了光伏-太阳能热泵( PV/ T- SAH P)的系统稳定性原理, 指出 PV/ T- SAH P 系统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关键词: PV/ T- SAH P 系统; 最小过热度; 稳定性中图分类号: TK5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5060( 2008) 07- 1008- 04在太阳能热泵系统中, 蒸发器所吸收的热能大多数来自太阳能, 太阳辐照度随着季节、早晚时差的不同而不同, 而压缩机的容量又是额定的, 因此文献[ 1] 指出, 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 集热器的容量和压缩机的容量是否匹配直接影响系统的工作性能[ 1- 6] 。由于系统通常在非设计工况下运行, 按设计工况确定的集热器面积与压缩机的容量往往不匹配, 因此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光热、光电综合利用的直接膨胀式太阳能热泵系统 , 该系统中光伏组件与热泵装置的蒸发器结合成一体, 同时在系统设计时采用变频压缩机和电子膨胀阀( electronic expansionvalve, 简称 EXV ) , 通过改变压缩机容量来解决非设计工况下的不匹配问题。但是在实验中, 该系统出现不稳定情况, 或者称为振荡, 即系统在一定的工况下压缩机功率、各处制冷剂压力和温度等系统参数均发生周期性振荡。系统振荡对其经济性和安全性都是不利的, 所以保证稳定性是系统配置和控制的必要条件。1 实验装置及电子膨胀阀PV/ T-SAHP 太阳能热泵系统如图 1 所示。实验台如图 2 所示, 主要包括温度测量、压力测量、功率测量、流量测量、辐照强度测量及风速测量等几大部分。共有测点 53 个, 除工质流量由商家自带软件单独测量, 其他测点全部由数据采集仪实时采集记录。( 1) 数据采集。数据采集仪 Agilent34970A,配置 HP 34901A 采集模块 3 个, 共 54 个电压采集通道, 6 个电流采集通道, 实验过程一般 30 s 采集数据一次。图 1 PV/ T-SAHP 太阳能热泵系统( 2) 温度测量。采用 01 2 mm 铜康铜热电偶; 蒸发器进口、蒸发器出口、冷凝器进口、冷凝器出口、储水箱、压缩机进口、压缩机出口及百叶箱等共 20 个; 光伏蒸发器内部各处共计 23 个。( 3) 压力测量。制冷压力专用传感器( Huba506, Sw eden) , 0~ 30 @ 102kPa, 精度? 11 0%,响应时间小于 5 ms, 负载频率小于 50 Hz; 数量 4个; 位于蒸发器进口、蒸发器出口、冷凝器进口及冷凝器出口, 用于观察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及蒸发器进出口的压力变化。( 4) 日照辐射仪。TBQ-2( 锦州, 阳光) 型日照辐射仪 1 台; 安装位置与光伏蒸发器平行, 该表为热电效应原理, 感应元件采用绕线电镀式多接点热电堆。( 5) 功率传感器。WBP112S91 和 WBI022S( 四川维博) , 数量 2 个; 分别测试压缩机输入功率( 交流) 和 PV 模块输出光伏电流( 直流) 。系统采用浙江三花 DFP( L) 11 6-12 型电子膨胀阀, 四相步进电机驱动, 开阀脉冲 32 ? 20, 全程脉冲 500, 使用介质 R22, 阀的开度由研制的控制器控制。2 实验结果及分析21 1 实验条件2006 年 10 月 14 日、2006 年 11 月 6 日和2006 年 12 月 2 日, 在合肥地区( 北纬 31b53. , 东经 117b15. ) 进行了 PV/ T-SAHP 系统在相同的电子膨胀阀开度( 开度脉冲 400) 、相同的冷凝水温( 30 e ) 下的性能测试。测试期间的瞬时气象参数和冷凝水温如图3、图 4 和图 5 所示。试验过程中, 阀1、阀2、阀5、阀 6 关闭, 阀 3、阀 4、阀 7、阀 8 开启, 工质流动方向如图2 所示。压缩机定频( 50 Hz) 运行, 由公共电网供电。PV 电流输出, 经逆变器逆变后, 由外界负载消耗。测试期间, 水箱储水 80 kg, 水冷板式换热器水侧流速 01 217 kg/ s。2. 2 测试结果及分析21 21 1 测试结果说明由于秋天上午易出现多云天气, 为了更好地观察和对比, 在 3 d 的上午先把水加热到 30 e ,然后保持冷凝水温不变, 从 11: 21 分开始正式记录数据。从图 3 和图 4 可以看出, 3 d 午后的太阳辐照度变化明显, 易于比较。从图 6 可以看出系统压缩机功率的变化。2006 年 10月 14 日测试期间平均环境温度较高( 271 56 e ) , 当冷凝水温不变时压缩机运行稳定。11 月 6 日测试期间平均环境温度( 201 71 e ) 比第 7 期 王海涛, 等: 太阳能热泵系统的稳定性 100910 月 14 日的平均环境温度降低了 61 85 e , 太阳辐照度和 10 月 14 日相比变化不大, 但压缩机的功率在测试期间出现了振荡现象。12 月 2 日平均环境温度( 81 85 e ) 较前 2 次更低, 而此时压缩机的功率振荡更加剧烈。如图 7 所示, 说明了系统在不同的太阳辐照度和环境温度时系统光电效率 Gel 的变化。光电效率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而升高, 环境温度较低时( 2006 年 12 月 2 日, 测试期间平均环境温度71 4 e ) , 最高光电效率达到 131 4% 。与普通光伏模块( 12%) 相比, 光电转换效率明显提高, 波动很小。这主要得益于工质蒸发对光伏模块的冷却作用, 使得 PV/ T-SAHP 系统的光伏电池在高辐照条件下也能维持在较低的工作温度, 从而保证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图中 OPS 为蒸发器的工作过热度。图 7 测试期间光电效率变化21 2. 2 测试结果分析当蒸发器的几何尺寸和热工参数确定后, 在运行中存在一条最小稳定信号线( M inimum Stable Signal 线, 简称 M SS 线)[ 8] 。M SS 线以左, 蒸发器属于不稳定区; M SS 线以右为稳定工作区;在 MSS 线上则是临界值。图 8 表示了蒸发器MSS 线与不同静态过热度时的膨胀阀特性线, 当蒸发器负荷为 Q 时, 制冷系统工作于 A 点时处于临界稳定状态, 理论上讲为最佳稳定工作点。如果调小膨胀阀静态过热度, 使工作点处在不稳定区中, 系统将产生振荡。图 8 膨胀阀与蒸发器的匹配关系由 MSS 线理论很容易解释上述现象, 当环境温度很高时( 2006 年 10 月 14 日) , 集热/ 蒸发器出口制冷剂过热度很大, 此时系统工作在 MSS 线的右侧, 处于稳定工作区。当环境温度很低时( 2006年 12 月 2 日) , 集热/ 蒸发器出口制冷剂过热度很小, 此时系统工作在 MSS 线的左侧, 处于不稳定工作区, 压缩机出现剧烈振荡。PV/ T-SAHP 系统产生振荡, 对系统运行经济性与安全性均很不利, 由于对系统的稳定性缺少理论与定量研究, 为确保运行稳定性, 往往片面地增加蒸发器的运行过热度, 这就降低了蒸发器的利用率, 因为过热区制冷剂的放热系数还不到两相区最大放热系数的 1/ 5[ 8]。适当减小蒸发器的运行过热度, 可获得一定的节能效益, 但又不能1010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第 31 卷盲目地减少过热度, 追求运行经济性而导致系统产生振荡。只有对蒸发器和膨胀阀本身的动态特性做出定量分析, 并找出系统的临界稳定区( MSS线) 与条件, 找出影响系统稳定性的各种因素, 给出其定量关系, 才能在保证系统稳定性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利用蒸发器的有效传热面积, 获得最高的经济性。3 本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PV/ T-SAHP 系统中配置变频压缩机和电子膨胀阀的关键问题, 是以保证系统稳定性和变容量范围内系统最佳运行工况为目标, 确定合理的控制方案和控制算法。在该系统的研究开发过程中, 还有许多理论问题和实际应用问题要解决。31 1 系统静态和动态特性深入了解控制对象的特性是寻求合理的控制方案和控制算法的基础。对系统中各部件的静态和动态特性进行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 用理论建模的方法, 得出各部件的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然后根据各部件参数之间关系, 建立系统静态和动态模型。根据模拟计算和试验研究的结果, 分析系统静态和动态特性。31 2 系统稳定性原则由于该系统有变频压缩机和电子膨胀阀 2 个流量调节装置, 所以同样存在系统稳定性问题。在以上系统静态和动态研究的基础上, 分析满足系统稳定性条件下的电子膨胀阀特性要求,得出系统稳定性区域。31 3 控制方案和控制算法为减少电子膨胀阀流量调节对过热度的响应滞后, 电子膨胀阀对蒸发器出口端制冷剂过热度的检测可通过热敏电阻或压力信号。用 2 只热敏电阻检测时, 一个测量蒸发温度, 另一个测量蒸发器出口温度; 采用压力信号对蒸发器出口端压力进行测量, 并经物性程序将其转化为蒸发温度。由于蒸发器内压力的变化比温度的变化迅速, 因此控制器能及时地反应过热度的变化。电子膨胀阀流量调节对过热度的响应滞后问题, 也可以采用前馈加反馈的复合调节方法解决。如将压缩机转速作为前馈信号, 根据转速变化调节电子膨胀阀供液量, 再结合反馈进行复合调节。由于系统的非线性特性, 采用模糊算法有一定优势。也可考虑 PID 控制算法和模糊控制算法结合使用, 发挥各自算法的优点, 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4 结 论( 1) 变频压缩机和电子膨胀阀组成的 PV/ TSA HP 系统存在系统振荡问题。( 2) 变频压缩机和电子膨胀阀组成的 PV/ TSA HP 系统是一种最有发展前途的系统配置, 代表太阳能热泵系统的发展方向。需要对系统静态和动态特性进行深入了解,确定合理的控制方案和控制算法, 以保证系统稳定性和变容量范围内系统最佳运行。[ 参 考 文 献][ 1] Chaturvedi S K, Ab azeri M. T ransient simul ation of a capacit y-m odu lat ed, direc-t expan sion, sola-r assist ed heatpum p[ J] . Solar Energy, 1987, 39: 421- 428.[ 2] It o S, M iura N, Wan g K. Performance of a heat pump using dir ect expansion s ol ar collect ors [ J] . Solar Energy,1999, 65( 3) : 189- 196.[3] It o S , M iura N, T ak ano Y. Studies of h eat pu mps using direct expan sion t ype solar collect ors[ J] . J ou rnal of Solar Ener gy Engin eering, 2005, 127: 60- 64[ 4] Chatu rvedi S K, Chen D T , Kheireddin e A. T hermal perf orman ce of a variab le capacity direct ex pan sion s ol ar-assist ed heat pu mp [ J] .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 ement,1998, 39( 3) : 189- 196.[ 5] H aw lader M N A, Chou S K, Ullah M Z. T he perf ormanceof a solar assist ed heat pum p w at er h eating syst em[ J] . Applied T hermal E ngineering, 2000, 21( 10) : 1049- 1065[6] H uang B J, Chyng J P. Performance charact eristic of int egral t ype sola-r assist ed h eat pump [ J] . Solar Energy, 2001,71: 403- 414[ 7] H ulle Z R. T he MSS line: a new ap proach t o hu nting pr oblem[ J] . ASH RAE Journ al, 1972, 10: 43- 46.[ 8] Chen W, C hen Zhijiu, Zh u Ruiqi, et al. Experiment al investigation of a m inimum stabl e superheat control s yst em of anevaporat or[ J] . Int ernational Jou rnal of Refrigeration, 2002,25: 1137- 1142。

【教学工作】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为全校本科生讲授《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必修课,以及《社会学概论》人文选修课等课程。【科研工作】【主要科研方向】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医疗卫生政策史中国卫生改革发展史【主要科研项目】1.2010年,中国医科大学教学改革立项课题《高等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子课题负责人。2.2009年,卫生部课题《中国医药卫生监管体制研究》,课题主持人。3.2008年,中国医科大学本科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立项课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内容整合与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课题主持人。4.2006年,中国医科大学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立项课题“人文哲学社会科学对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课题主持人。5.2005年,沈阳市统战理论研究重点课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统一战线”,课题主持人。6.2005年,辽宁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滚动立项课题《高素质教育创新人才研究》,参加者。7.2004年,辽宁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滚动立项课题《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研究》,参加者。8.2002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辽宁卷)》,参加者,承担《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子课题执笔的科研任务。9.2001年,辽宁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滚动立项课题《高素质创新型管理人才研究》,参加者。10.2000年,辽宁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滚动立项课题《高素质医学创新人才研究》,参加者。11.1999年,辽宁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滚动立项课题《高素质创新人才研究》,参加者。12.1998年,辽宁省教委立项课题“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研究”,课题主持人。【主要科研成果】(一)期刊论文 1.《两次思想解放运动与两次伟大飞跃:关于延安整风运动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共同点比较研究的再思考》,《学理论》,2011年4月(上),第一作者;2.《关于公立医院改革中信息公开监管制度构建的探讨》,《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第3期,第一作者;3.《论张闻天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开拓性贡献》,《理论界》,2006年第4期 ,独立完成;4.《大学人文教育与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7期 , 第一作者;5.《科技人才原始创新能力培养对策的探讨》,《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独立完成;6.《关于基层统战工作的若干思考》,《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二作者;7.《浅谈〈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中的“五个结合”》,《辽宁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独立完成;8.《中共两次历史转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1期,独立完成;9.《论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5期,独立完成;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飞跃传承关系比较》,《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 独立完成;11.《全球化时代中国管理教育面临的挑战及改革对策》,《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独立完成;12.《抗战时期党的政策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3期,第二作者。(二)著作 1.《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辽宁卷)》,参编,白山出版社, 2002年12月第1版;2.《高素质创新人才研究》,编委,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3.《高素质医学创新人才研究》,副主编,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1年3月第1版;4.《高素质创新型管理人才研究》,副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2年2月第1版;5.《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研究》,副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5年2月第1版;6.《高素质教育创新人才研究》,副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6年4月第1版;7.《高素质文化创新人才研究》,主编(5/5),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三)教材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成人高等教育护理学专业系列教材,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8月版;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参编,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2版。【获奖情况】(一)综合获奖 2009年,推荐的文章《中国共产党对旗帜和道路选择的历史考察》,荣获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典文章推荐活动二等奖。2008年,获“中国医科大学工会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6年,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被评为中国医科大学社会科学部优秀共产党员; 2001年,获“中国医科大学优秀教师”荣誉称号。1999年,获“中国医科大学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二)科研成果获奖 2009年,撰写的论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两次伟大转折》,荣获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暨改革开放30周年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征文二等奖;2006年,撰写的论文《人文哲学社会科学对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获第三届辽宁省青年德育工作者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三等奖;2006年,撰写的论文《关于加强中共基层执政能力建设过程中统战工作的若干思考》,获沈阳市2005年度统战理论研究优秀论文三等奖;2004年,参加的《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辽宁卷)》科研项目,获辽宁省“十五”首批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年,参编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研究》、《高素质医学创新人才研究》、《高素质创新型管理人才研究》三本著作,获第四次全国人事科研成果一等奖;2003年,撰写的论文《两个先锋队与两个执政基础:论党的性质与党的执政基础的辩证统一关系》,获辽宁省高校学习十六大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03年,撰写的论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旗帜的历史必然性》,获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优秀论文三等奖;2001年,撰写的论文《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演变》,获辽宁省高校“两课”教学研究会第一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01年,撰写的论文《论“三个代表”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获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论文二等奖;2001年,撰写的论文《建国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与历史贡献》,获辽宁省高校纪念建党80周年优秀论文三等奖(三)教学成果获奖 2003年,参与制作的《〈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课件,获中国医科大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大赛优秀奖。2002年,参编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研究》(选修课教材),获2000年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 索引序列
  • 万海同教授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同济大学教授发表学术论文
  • 上海交大教授发表学术论文
  • 万阔教授发表的论文
  • 海涛教授发表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