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陕西黄土高原论文发表

陕西黄土高原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陕西黄土高原论文发表

陕西是中国旅游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资源品位高、存量大、种类多、文化积淀深厚,地上地下文物遗存极为丰富,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全省现有各类文物点3.58万处、博物馆151座、馆藏各类文物90万件(组),文物点密度之大、数量之多、等级之高,均居全国首位。“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及其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佛教名刹法门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西安城墙,中国最大的石质书库西安碑林,仅古代帝王陵墓就有72座。 扩展资料:陕西省,简称陕或秦,又称三秦,为中国西北一省级行政单位,省会古都西安,位于中国内陆的腹地,属于黄河中游和长江上游,地理坐标处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面积约21万平方千米,人口3733万,下辖西安1副省级市、宝鸡等9地级市及1农业示范区。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为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关中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上古时为雍州所在,是黄帝的葬地。西周初年,周成王以陕原为界,原西由召公管辖,后人遂称陕原以西为“陕西”。陕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中华之源,历史较长时期简称秦。与其他省份的经济发展速度相比,陕西属于中等发展省份,经济总量居全国中等水平。 陕西境内主要河流有黄河、渭河、无定河、延河、泾河、北洛河、汉江、嘉陵江、丹江等。北山山脉、南山山脉(即秦岭)横断陕西,将全省分为三部分。境内最高峰为秦岭主峰太白山,秦岭的华山、终南山、骊山、五台山(南五台)、翠华山都久负盛名。境内第一大淡水湖为陕北榆林的红碱淖。 陕西,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据《国语》载,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陕原”(今河南三门峡陕县境内)为界。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有人类诞生初期80万年前的西安蓝田猿人,这里是仰韶文化最集中的发现地,这里有最具原始社会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遗址和中国较早的城市西安杨官寨遗址,有世界四大古都的长安,这里是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生于宝鸡市)和黄帝(生于武功县)的诞生地、部族发源地及陵寝所在地,相传也是更为久远的华胥古国或华胥氏的所在。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元祖,她分别繁衍了女娲、伏羲,后来女娲、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帝、黄帝二帝又是少典的后裔,故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皆源于华胥氏。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旅游空间回答帮助,谢谢~~

陕西简称陕或秦,位于我国内陆腹地,黄河中游,是中国毗邻省市区最多的省份。陕西省旅游景点众多,周、秦、汉、唐这些中国古代的辉煌时期给陕西留下了丰厚的人文遗产,黄土高原、秦岭巴山的自然风光也令人陶醉。陕西全省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至500公里,土地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1%。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北部是陕北高原,南部是秦巴山区,中部是关中平原,。陕西境内主要河流有黄河、渭河、汉江、嘉陵江等。秦岭是陕西境内最大的山脉,横贯全省东西。境内最高峰为秦岭主峰太白山,秦岭的华山、终南山、骊山、五台山(南五台)、翠华山都久负盛名。境内第一大淡水湖为陕北榆林的红碱淖。陕西交通发达,有中国第四大的机场,航班通达国内外60多个大中城市。“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横贯西安,西延铁路从古城西安向北“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西康铁路“横断”秦岭可直达重庆。西安还是仅次于北京的全国第二大公路交通枢纽,共有9条国道呈放射状通往全国各地,交通十分便捷。住宿的选择余地也很大,从家庭小旅馆到全国连锁店,从普通星级酒店到五星级豪华酒店都有。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各地气候差异较大。陕南具有北亚热带气候特色,关中及陕北大部具有暖温带气候特色,长城沿线以北具有温带气候特色。陕西自然资源丰富,矿产多,储量大,探明矿产居全国前十位的矿种50多种,探明矿产保有储量潜在价值为42.61万亿元。陕西是我国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半坡遗址发现的谷子和菜籽壳,证明当时的半坡人已从事农业生产和种植蔬菜等。

近代社会仅仅数百年时间,频发的战乱使 黄土高原的原始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剧增,人 们为了满足其自身生存的需求,对土地、植被等自然资源实行掠夺式开 发利用,特别是广种薄收这一古老的农业生产方式直接地、彻底地破坏 了农业生产自身的生态环境条件. 科学研究证明:良好的草灌乔植被在黄土高原治理中至少 有三大效应.一是消减洪峰涵养水源的作用.草灌树冠可以对降雨起到 再分配作用,特别是对暴雨动能阻滞效果显著,使地表土层能最大限度 地吸收有效降雨,大面积的乔灌流域区,可以对暴雨产流时间延长3倍 以上,并可涵养水源,有效调节河道径流量;二是改良土壤结构,防止 侵蚀效应.良好的草灌森林土壤使土壤表层及深层毛细管孔隙增大,具 有有效的入渗能力,比裸露地和农地的入渗能力提高20倍以上,可以改 变表层土内径流速率,增加土壤水分贮存量,即使是次生林与人工草灌 区,其拦沙效益可达到80-100%;三是改善小气候的作用.乔灌草达 到一定规模面积后便能改善小气候.可以有效遏制频发的沙尘暴天气, 减低燥热高温的地表温度,降低区域强度水分蒸发量,提高地面湿度, 减轻早、晚霜及干旱危害.数十年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只 有在这一特殊的地域里实施种草植树、恢复植被及相配套的水土保持工 程的综合措施,才能使黄土高原治理收到最佳效果,而生物措施、植被 建设是控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本”工程,首要的措施应当是种草 固土.

自然环境变迁的后果 自然环境变迁的后果——《第七章 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的后果、原因、规律》第一节王元林载《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自然环境从地质时代经过历史时期的变迁而至现今,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各因子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今日黄土高原童山秃秃,林草稀少,沟壑多布,侵蚀冲刷严重,出现许多人地矛盾,成为中国二十多个贫困地区之一,这正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破坏这一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清楚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带来的后果,面对现实,制订相关政策,为当前这一地区的治理服务。 一、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带来的最大恶果是水土流失日益加剧。新石器时代,泾洛流域植被良好,森林茂盛,草地肥美,各种动物栖息其间,这从今天泾洛流域数以千百计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大量动植物遗存足可证明。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原始农业逐渐发展起来。起初,人们在河谷平原和高原之地小范围开垦,对侵蚀冲刷影响不大。随着人口增多,人们已不仅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经营,就是生态环境脆弱之地,秦汉时已出现大规模地开垦高潮,陇东、陕北就是其中代表。随后虽然东汉以后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地区多以游牧民族为主,但农业在一些小的地区仍有经营①。隋唐人口增多,隋代陇东、陕北每县就有上万户,陇东、陕北人口达120多万人,远远超过了西汉。唐天宝时陇东陕北人口近百万。陕北洛水流域近31万人口,是西汉时的近2倍。宋金在陇东、陕北更是驻有大量军队,人口激增。以后各代,这一地区人口一直居高不下。明嘉靖时,虽人口较明初有所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学术月刊》1962年第2期。减少,但仍达近60万,加上逃户,亦有七八十万之多。再加上沿边驻有延绥、固原镇兵,人口亦当超过百万。“土人耕牧,锄山为田”,开荒耕坡,“虽悬崖偏陂,天地不废”。清乾嘉时这一带人口达285万人之多。虽然陕北仅44万人,但开荒已至山坡险岭,即使梁峁之地也不放过(详后)。一般情况下,每增加一人,需增加耕地0.2—0.3顷。陕北、陇东自然还要多些。这样伐林垦荒,带来的结果只能使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农垦之外,历代在泾洛上游曾置有牧马苑,牧马啃食草根,苑田种植苜蓿或粮食,过度地放牧也会破坏当地植被,加重水土流失,只不过不如垦荒带来的后果严重罢了。一般人对黄土高原垦荒带来的后果认识还不是那样清楚。据调查和推算,黄土高原在有森林覆盖的条件下,土壤年侵蚀模数很小,只有100—200吨/平方公里,而毁林开荒,其年侵蚀模数可达10000—20000吨/平方公里,增加100倍。陇东庆阳、平凉,再加上陇西的定西地区,有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以梁状为主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一般年侵蚀模数在8000吨/平方公里左右①。泾水上游侵蚀模数最强烈,年侵蚀模数可达1万吨/平方公里左右。环县北部丘陵沟壑区年侵蚀模数7769吨/平方公里,庆阳北部丘陵沟壑区7412吨/平方公里,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5746吨/平方公里。而黄龙山、子午岭、关山(六盘山脉)土石山地森林区年侵蚀模数分别是238吨/平方公里、500吨/平方公里、800吨/平方公里②。其间森林起到的作用还是巨大的。陇东陕北间子午岭,在同治回民起义前,垦殖指数高达25%—30%,其侵蚀强度相当于现在延安一带,而年侵蚀模数已达8000—10000吨/平方公里③,水土流失已十分严重了。而今,泾洛流域水土侵蚀仍然十分严重。陇东、陕北大部分市县水土流失面积占到总土地面积的80%以上,环县、庆阳、镇原、泾川竟占到100%,而森林较多的合水(水土流失面积占到总土地面积57.75%)、富县(42.05%)、黄陵(48.36%)、黄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山西大学黄土高原地理研究所:《黄土高原整治研究》,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3—14页、18页。 ②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开发分区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年,第87页。③唐克丽等:《黄土高原人类活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人民黄河》1994年第2期。(49.14%),水土流失所占总土地面积稍低。陕北历史上人口密度少,开发程度远较陇东低,今森林仍保持不少,水土流失也就自然不如陇东严重,洛水含沙量自然也没有泾水大。就是渭北旱塬一带,长武(92.97%)、彬县(93.84%)、旬邑(84.27%)、淳化(91.60%)、白水(91.63%)等,水土流失在总土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巨大①。昔日洛川塬所在洛川县,今水土流失面积150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83%。这里耕地面积较大,占垦殖指数25.6%,耕地中夏粮又占很大比重,夏收后农田休耕,又正值雨季,暴雨易使裸露的地表发生面蚀和沟蚀;沟头延伸,沟道深切,沟坡变陡,又引起土体的崩塌、滑坡等重力侵蚀。朱牛乡的月合沟在1923—1955年的32年间,沟头延伸247米(平均每年7.7米),沟床被切深8.6米,沟道加宽15.4米,共损失塬面耕地19.2亩,流失土壤77.6万立方米。这样的沟壑在黄土高原地区不胜枚举。沟壑的增多,沟道面积增大,使地形更加破碎。今泾洛流域除原外,大量的梁、峁、沟等破碎地形遍地皆是。洛川朱牛乡沟道面积已达48.5平方公里(总土地面积仅有90多平方公里),坡度大于25。的陡坡又占沟道面积的53%②。洛川塬地如此,其他破碎地形沟壑之多,面积之大,就可想而知了。如此大量的土壤表层土被冲刷,土壤肥力自然下降。据统计,被冲刷的土壤中,每吨约含氮肥0.8—1.5公斤,磷肥1.5公斤,钾肥20公斤。黄土高原每年要损失肥分5000万吨,比黄土高原农业年施化肥量多好几倍③。历史时期,包括泾洛流域在内的黄土高原地区毁林开荒,轮荒乱垦,使宋时陇东陕北“腴田”、“肥田”后皆成为瘠田、薄田。志丹人曾流传的这样俗语:“山保安,牛羊山,米粮川”,当地应是富庶;而清咸丰时,保安(今志丹)“瘠贫之区,水土最劣,以耕稼则多不毛”④,水土流失造成的恶果已显露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黄土高原地区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数据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第222—223页。 ②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黄土高原地区重点县综合治理与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54页。③山西大学黄土高原地理研究所:《黄土高原整治研究》,第18页。④咸丰《保安县志》卷一《地理志》。泾洛流域水土流失,像其他黄土高原地区一样,带来的更大灾难是河流中的泥沙增多,河患频增。今黄河泥沙含量已多达16亿吨,其中陕西省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就达8亿吨,占到三门峡以上输沙量的一半。大量的泥沙淤积在下游河道中,使河道淤高,行洪不畅,易发生河患。今黄河下游成为“悬河”,正是历史上泥沙淤积所造成的。而黄河下游洪水灾害不断,其根源正在包括泾洛流域在内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来的泥沙。历史上黄河下游大约有1575次洪水灾害(包括溢、决、改道),其中先秦时仅发生过7次漫溢,1次改道。西汉时,黄河下游发生3次漫溢,7次决口,2次改道,共发生12次河患。除其他原因外,西汉时由于在包括泾洛上游的黄土高原屯垦,发展农业,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水土流失,河患也随之增多。东汉以后至隋的五百年间,黄河出现了相对安流的局面,这与黄土高原地区多以畜牧为主,水土流失程度大大减轻有关。唐和五代时,黄河河患增多,与唐五代时变牧为农有关①。宋金元时期黄河河患远超以前各代,平均每10年分别发生6.5、5.5、27.3次。元时记载人口虽少,但编户数字并不等于实际数字。明代共发生454次河患,平均每10年发生16.4次。清代发生485次,平均每10年发生17.9次。民国发生103次河患,平均每10年发生41.9次②。河患愈演愈烈,这无疑与人口增多,开垦荒坡沟地,水土流失加重有关。其间水土流失带来的恶果不堪设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郑肇经:《中国水利史》,商务印书馆,1993年影印本,第102—104页。②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二、引起泾洛流域生态失衡,各种自然灾害日益增多。泾洛上游为黄土高原腹地,生态环境脆弱,历史上人们在这里发展农牧业,大力垦田,轮作荒田。特别是秦汉时移民屯垦,使这一流域农田栽培植被面积扩大。唐宋金时期,这里为边防之地,人口增多,屯田面积大增,森林大为减少。明清民国时期,泾洛流域森林遭到彻底破坏。森林破坏,农地增加,水土流失加重,使这里本来就脆弱的自然环境难以恢复,原来森林被覆土壤,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减少侵蚀的作用也就不复存在。人为干预自然环境能力的增强,无节制地破坏自然,使这一流域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增多,发生频率增加。虽然不是呈直线式上升,但灾害日益增多的态势已十分明了。将历史上泾洛流域发生的旱涝、雹灾、霜冻、蝗灾、风沙、地震以及饥荒等灾害作一综合对比可以发现,泾洛流域在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上半叶、6世纪下半叶至9世纪末、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13世纪下半叶至14世纪初、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上半叶、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期出现6次灾害多发期。这些灾害常常相伴发生,甚至一年中几种灾害并行,旱涝、旱蝗、旱雹、旱震、旱与风沙等灾相互联系,这些大灾多相连发生,增加了灾害的危害性。大灾之后,又常出现瘟疫、饥荒,这在明清民国时期表现最为明显。6大灾期中,第一灾害多发期发生28次大旱,5次洪涝。第二灾害多发期仅西魏至北周和隋代,就发生17次旱灾,8次雨涝。唐代旱灾年达110次,涝灾65次(其中旱涝同年22次),冰雹30次,霜雪冻48次,蝗灾(包括五代)21次。第三灾害多发期为北宋初期,时间不足五六十年,却发生旱灾20次,雨涝12次,蝗灾9次,雹灾霜冻也发生不少。第四灾害多发期为元代,旱灾25次,涝灾10次,蝗灾7次,雹灾12次,虽第三、四灾害期发生次数不如第二灾害期,但其发生频率仍十分频繁。明清民国时期自然灾害增多,土壤瘠薄,陇东陕北农业难有太大起色,自然环境恶化的兆头已经显露出来。明至1949年泾洛流域共有12次大旱灾期,3次大涝期。这些旱涝灾害常常是毁灭性的。如万历第一大旱期(1582—1583年)的大旱,“人相食”,死尸枕藉。万历第二大旱期(1586—1587年)陕北延安“饥民多死亡”,陇东各县大饥。天启崇祯大旱期(1627—1631年),麦苗尽枯,饥荒尤甚,人死过半,导致了明末大起义。崇祯末(1639—1641年)、康熙末(1720—1721年)、光绪初(1877—1878年)、光绪末(1899—1901年)、民国(1928—1931年)等大旱期亦危害巨大。除气候原因外,明、清、民国泾洛流域少被覆,易发生干旱。明代泾洛流域有63次雹灾记录,清代泾洛流域雹灾记录达247次,而民国则是年年有雹灾记录。霜雪冻灾明代有52次,清代、民国有148次。虽存有记录的失误,但清代、民国霜雪冻灾应高于明代。明代泾洛流域蝗灾达45次,清代26次,民国11次,如此等等。由于泾洛流域大部分地区仰于天泽,灾害发生的多少无疑影响收成的丰歉。水旱之外,泾洛上游即使霜雪雹灾也容易导致饥荒出现。上游陇东、陕北出现饥荒的次数和规模远多于下游关中,与上游自然灾害多,自然环境恶劣有关。明以前泾洛流域饥荒出现的次数少。唐代,关中饥荒出现49次。宋代,泾洛流域发生16次饥荒。金代饥荒3次,元代27次。明代,泾洛流域共出现123次饥荒,全流域的饥荒45次,泾洛下游饥荒28次,上游陇东达30次,陕北洛水上游达20次。清代饥荒发生次数更加频繁,共有167次饥荒,全流域饥荒7次,泾洛下游45次,陇东97次,陕北18次(统计数字不全面)。虽危害程度较明代小,但发生频率无疑是历代最高的。饥荒的出现除了人为原因外,大多与自然灾害有关。明清泾洛流域自然灾害增多,尤以陇东、陕北发生频繁,大量的统计数字和无数事实足以证明,正是明清在泾洛上游锄山为田,开山至顶,肆意毁林开荒,使垦田数增多,水土流失面积亦增大,抵御灾害的能力大大降低。自然灾害增多,饥荒频增,脆弱的生态环境已经恶化。 三、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变迁,不仅使河流水文状况恶化,而且使河湖湮塞,引起水荒。由于历史时期大量砍伐林木,森林植被破坏,植物被覆作用降低,不但加速了水力侵蚀,河流泥沙增多,也使河流洪枯量变化大,暴涨暴落。唐时洛水、华池水等流域经过农业开垦,林木减少,洪水时“漂沙圻岸去,漱壑松柏秃”,水土流失较大,而像苇谷等一些小的支流,碧波荡漾,与洛水、华池水等还是有区别的,这里侵蚀较弱。清代,葫芦河(即华池水)流域的子午岭林区还未遭到破坏,河水清澈,仍可灌溉附近稻田①,河水清浊显而易见。上述元时灵台的达溪河也还清澈,到清时也已浊浪滚滚。明嘉靖时称今汭水还较泾水清澈,今情况虽然仍是汭清泾浊,但汭水已开始变混浊,上游华亭、崇信一带林木减少,农田多辟。历史上称作黑水的诸河(古油水以及今直罗河等)今已难窥其原貌,多已变浑。原来称作宁江的九陵川,清时水色澄碧,今也已变浑浊。不胜枚举的事例足以证明,河流多已变浑,清流已少见。_____________________①道光《鄜州志》卷二《舆地部·水利》。由于森林被覆减少,河流冬枯夏涨、暴涨暴落特点异常显著。甘泉境的洛水支流,“春夏盈而秋冬涸”。即使洛水冬春时仅“水深二三尺,面阔七八丈”,可涉足而过,而夏季暴涨时,河川“一望无涯,浪高一二丈”。泾水流域亦是同样。崇信县各河“旱则河水清盈,汗下欲涓滴”,“潦则汹涌奔腾”,水势浩大,汹涌澎湃,“漫无抑制”,洪涸特征十分明显。暴涨暴落,河患日益增加。历史上泾水支流在平凉、泾川、灵台、镇原、庆阳、环县、宁州、正宁、合水、邠州等县城旁都发生过河患。而且,河道泛滥亦趋亦烈。洛水流域的保安、鄜州、黄陵、同州发生过多次河水侵城的事件。鄜州城不断地内缩,就是受历史上洛水数十次泛滥的影响。就连一些小的支流也在明清时常常为患,平凉城东的浚谷水、泾川的古泾州城和今城外的诸沟水等等皆是如此。河水含沙量大,暴涨暴落,泛滥不断,自然难以航行。西周时,泾水已有航运。此后,“泾河水急石多,深浅不一,商船不致往来”。明清虽曾有试航之举,但由于泾水水浅石多,难以行舟。洛水亦仅可行小船,航行里程仅在大荔以下。形成今天泾洛两河难于航行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泾洛流域水文状况恶化。 泾洛流域自然环境的变迁,还使这一流域水资源枯竭,水利工程难以实施,人们生产、生活难以正常进行,出现水荒。人们原来居于原上,随着河流的下切,水源远在深谷之中,往来取水十分不便。包括德靖砦、栲栳砦、金汤寨、凤川寨等宋金时的军寨,虽然修建时就建于高处,以利军事需要;但仍考虑到在河川池泉之旁,以利饮用之便。随着河流下切,饮水已成为军寨生存的主要问题。其后这些军寨大多废弃,除军事原因外,饮水不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明清泾洛上游居民多向川谷泉池边迁徙,就是考虑到水源问题。宁州城居马莲水、城北河、九龙水之交,而明时,城“内乏井泉”,与数百年来河流下切有关。类似情形在庆阳等处屡见不鲜。笔者去陇东、陕北考察,水窖和池塘遍布各个乡村,吴旗、志丹一带,有些在田间地头,甚至公路两旁,利用地势将雨水汇聚、沉淀,以便使用。在这里,人们把水看作异常珍贵之物,节约用水已成人们的习惯。人们饮水都如此困难,农业生产只有靠降雨来决定丰歉了。建国前,陇东、陕北的水利工程寥寥无几,正与河道下切、难以饮用有关。今泾洛上游一带人们往往打数十丈甚至近百丈的深井,就是因为地表水难以饮用而不得不利用地下水。渭北旱塬一带,“居民每苦地高乏水”,也修地窖以聚雨水。明清泾洛下游掀起打井高潮,与地表水枯竭,流水微小难以满足灌溉需要有关。泾洛流域河流泥沙较多,河患频繁,还使泾洛下游诸湖面积缩小或消失,流域内诸泉湮废。除气候原因外,还因森林减少,泥沙增多,湮塞泉泽。泾洛下游的阳华(华泽、赤岸泽等)及其他诸湖的湮废就是如此。甚至黄河下游的大野等大湖泽的消失,也是包括泾洛流域在内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河道变迁,泥沙淤积的结果。四、历史时期泾洛流域植被和土壤的变化,使这一流域土壤承载力低,三料(燃料、饲料、肥料)短缺,土壤肥力下降,粮食亩产降低,土瘠民贫,农业生产徘徊不前。今天,造成黄土高原贫苦的主要原因就是这里生态环境失衡,水土流失严重,人地矛盾尖锐。大量的林木减少,地表裸露。明时,陇东“山无木兮山顶秃”,“山头但有农驱犊”,濯濯童山之上仍植糜种菽①。清时,陇东土壤“瘠硗”,沟坡之苗多仰天泽,稼穑难成②。历史时期泾洛流域由于人们长期的垦殖开发,致使原来开垦时还较肥沃的土地,开垦二三年后被迫撂荒,自然肥力尽失。这在陇东、陕北各州县都是如此。不断地撂荒轮耕,不断地去开垦新的土地,使泾洛流域农业一方面垦殖面积不断增加,水土流失面积也随之扩大。而另一方面,土壤贫瘠,广种薄收,人民仍然贫困不堪。洛川l县一带民众就流传这样的俗语:“种上万万顷,哪怕一亩打半升”,人们不管收获,“有牛没牛尽管种”③。虽辛苦耕种一年,收获却寥寥无几。正如咸丰时保安县人所言,“荒山容易起风沙”,“不管年荒与岁丰,十年总有九年穷”④。原来是“牛羊山,米粮川”的保安,土地承载力大大降低,已难与昔日相比。道光时卢坤所作《秦疆治略》,几乎陕北和渭北旱塬各州县都是“地瘠民贫”。其实,陇东一带“原以土质肥沃,农产富裕”,故历史时期这里人口密度基本上较洛水流域大。加之这里原面较陕北一带大,自然条件优越,故历代开垦多所致力。由于滥垦滥伐,“垦殖无方”,只知扩大耕地面积,撂荒轮作,粗放式经营,“致使土地利用失调”,表层耕土“受雨水冲蚀而流走”,“良田败坏,沟壑纵横。耕田面积日渐支碎”。虽有施肥,但地力消耗和水土流失,使农业单产降低,经济衰微。昔日茂密森林,今为濯濯童山。昔日良田与草原,今为“不毛之沙漠”⑤。随着建国后这一地区人口的膨胀,人均耕地更少,人地矛盾更为突出。为了解决当地粮食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走原来开荒种地,扩大耕地面积的老路子,使水土流失更为严重。人们越穷越垦,越垦越穷,农业终是恶性循环。传统的粗放农业是今日这一地区积贫积穷的重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康熙《宁州志》卷一《地理·山川》引(明)李绅《山水歌》。②(清)张澍:《天心篇》,收入《历代咏陇诗选》。③民国《洛川县志》卷二四《方言谣谚志·俗谚》。④咸丰《保安县志》卷八《艺文》,(清)彭瑞麟《保安杂咏》。⑤民国《甘肃乡土志》第七章第八节《水土保持》。泾洛流域森林草原减少,水土流失严重,不但使土壤承载力降低,粮食亩产减少,而且使这一地区像其他黄土高原地区一样,燃料、饲料、肥料等三料出现短缺。长期以来,泾洛上游以林木、树枝草灌和作物的秸杆为燃料,树木烧光,就去刨树根。树根、秸杆烧完,就去刨草皮,挖草根,烧牛马粪。这样,自然使三料短缺,生计难以维持。宁夏、固原地区就是三料严重断缺之地①。甘肃庆阳地区华池县,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开荒种田,特别是建国后人口剧增,大量烧柴用材,使这里的子午岭林区的森林和草原受到严重破坏。到80年代初,除东部几乡在子午岭深林区外,其余全县其他地方已无林可砍,无荒可垦。相应地,水土流失加重。柔远河在上世纪60年代输沙量401.7万吨,70年代增加到456.3万吨。同时,全县大小7700余条沟至70年代末就有6300多条干枯②。农业降产,薪材短缺,饲料、肥料亦成问题,自然环境已恶化。 历史上,受水土流失和人们耕垦的作用,泾洛上游形成沟谷坡地的黄绵土及原地的黑垆土,前者肥力瘠薄,后者成为黄土高原较优良的土壤。而关中受人类长期耕垦和施肥作用,形成耕作性较好的填土。土壤的肥瘠自然影响到农业生产。关中由于自然条件好,地势平坦,土壤肥美,灌溉便利,虽经自然和人类长期作用,但自然环境恶化的程度远较陇东陕北轻,自然灾害也远较陇东陕北少。有些还因人类的参与,而使自然环境更适宜于人类的发展。前言关中出现的塿土,盐碱地改良自然对促进农业生产起到促进作用。同时,还应指出的是,关中泾洛下游森林减少,湖陂大多干枯,地下水位下降,沿山及滨河一带,砾石、沙子多随洪流而淤积散布,洪潦成灾,原来的“淤田”已变成了“淤沙”。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北山旱塬一带地形破碎,“地瘠民贫”,农业生产环境亦受到很大影响。沙苑自然环境恶化,水草减少,湖泉干枯,已多出现风沙和沙徙现象,屯垦田地多为风沙侵占。可见,泾洛下游自然环境的变化,也带来一定的不良后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黄土高原整治研究》,第20页。②新编《华池县志》第一编《地理志》。总之,历史时期泾洛流域自然环境的变迁,给这一流域带来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一方面使许多不良的如盐碱土、沙土等土壤得到了改造,培育出了更适宜于农业生产的填土、黑垆土等。历史上关中有“膏壤”、“沃野”、“天府之国”的美誉,对粮食生产,推动社会进步仍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另一方面,人们毁林垦荒,滥垦滥殖,纵火烧山,锄山为田,使泾洛上游和渭北旱塬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空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形更加破碎。土壤肥力流失,河患增加,甚至对黄河下游河道和湖泽等都带来了严重危害。而同时,由于森林草原植被遭到破坏,泾洛流域自然灾害明显增多,尤以旱灾最易发生,自然环境的免疫力大大降低。河患频仍,暴涨暴落,泥沙含量大,多浑浊不堪,难于通航。湖泉池陂大多湮废,人们生产、生活用水已成问题。由于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单产降低,广种薄收,土壤承载力降低,燃料短缺等,农业陷入恶性循环,人们越穷越垦,越垦越穷,使包括泾洛上游在内的黄土高原地区成为中国现今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陕西黄土高原论文发表网站

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横跨中国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主要由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陇中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组成。黄土高原东西长1000余公里,南北宽750公里,包括中国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之上,海拔高度800~3000米。黄土高原属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大地构造单位主要包括陕北陇东地台、华力西褶皱带、太平洋式燕山褶皱带、陇西地块、中条山地块、吕梁山地块和汾渭下游沉带等,并以秦岭地轴和鄂尔多斯地台为南北二大界线。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除许多石质山地外,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地貌起伏大,山地、丘陵、平原与宽阔谷地并存,四周为山系所环绕。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黄土高原之上孕育了黄土地独特的文化,产生了以“窑洞”为代表的民居和以信天游、安塞腰鼓为代表的民间文艺。

这个怎么回答?分开一项一项百度吧

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黄土分布70%,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但由于缺乏植被保护,加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

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34°~40°,东经103°~114°。东西千余千米,南北70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

陕西黄连抑菌论文发表

自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首先发现幽门螺旋杆菌(HP)并提出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致病因素以来,国内外广大学者对此竞相开展研究并取得很大进展。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HP感染上亦取得一定成绩,其优势已初见端倪,现将见诸报端抗HP感染治疗作一综述:

大量的体外实验和临床验证发现许多中药具有抑杀HP,抗HP感染的功效。

张琳等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HP对 三七、厚朴敏感,对乌梅、元胡 中度敏感,对 黄连、大黄 高度敏感;

宋希仁等用精制醇提大黄片(每片0.25g,相当于生药1g),3粒~4粒,1日3次治疗,HP转阴率为36 .9%;

马凤友以单味蒲公英冲剂治疗消化性溃疡91例,治愈率为94.4%,并认为蒲公英对HP有较强杀灭作用;

邓世友等用槟榔治疗HP感染胃病321例,二周后HP清除率为68.8%,四周至半年后的根除率为62.5%,HP阴转病例中胃炎和溃疡病治愈率95.5%;

徐州、周德端 、段国勋 、王瑛 、梁凤凌 、汪俊林 、杨晓华 选治疗脾胃病常用中药70味,进行体外幽门螺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敏感药物抑菌杀菌浓度测定及联合药敏试验等实验研究。

结果显示: 幽门螺杆菌对17味中药敏感: 其中,对 黄连 高度敏感; 对 大黄、黄芩、丹参、玄胡、生地、牙皂、甘草 中度敏感; 对 白花蛇舌草、陈皮、柴胡、石斛、白芨、吴茱萸、熊胆、连翘、知母 低度敏感; 大黄、黄连、丹参、黄芩、甘草、玄胡、生地 等具有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而其余药物只有抑菌作用; 敏感药物相互配伍,其抑菌作用多为协同或相加;而 白芨、生地 与它药配伍则多为无关,甚至拮抗。

袁佩英用 鸦胆子乳剂 治疗HP相关胃病,HP转阴率为49.5%,说明许多单味中药具有良好的抗HP感染作用。 此外,据研究证实,中成药三九胃泰、猴菇菌片对慢性胃炎之所以有效,可能与其能抑制和杀灭HP有关。

对幽门螺杆菌有效中西药物筛选的实验研究姚希贤,王丙信,李仲兴,白文元(河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科石家庄050000)摘要本研究经药敏试验从20种清热解毒中药中筛选出 丹皮、乌梅、大黄、黄柏、三七、丹参、白芍、黄连 8种对幽门螺杆菌有效。

许多学者认为清热解毒药有杀灭HP的作用,常用药物有蒲公英、半枝莲、金银花、连翘、白花蛇舌草、黄连等,但各家配伍不同。

张伯平用“胃炎宁”( 蒲公英、地锦草、蓬莪术、广木香、吴茱萸、生甘草 )治疗HP阳性胃炎,发现HP转阴率为87.5%;

吴滇等用“清热解毒养胃汤”( 龙胆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乌梅、甘草、全当归、杭芍随症加减 )治疗HP相关胃炎31例,结果治愈22例,总有效率93.6%;

张琳等采用清热解毒化瘀为主,选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为基本方,参照中药对HP抑菌试验,组成了“活胃号方”( 黄连、大黄、白花蛇舌草、三七、丹参、黄芪、党参、桂枝、白芍、厚朴、葛根、乌梅、鸡内金 )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00例,结果发现临床症状有效率为98. 1%,胃镜有效率85.4%,病理有效率为79.6 %,HP清除率81.4%;

张立营等用“二黄三七汤”( 大黄、黄连、三七、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黄芪、丹参、砂仁、半夏、枳壳、甘草 )治疗HP相关胃病130例,HP清除率为96%;

龚琼模采用中药“胃炎煎”( 川黄连、川厚朴、吴茱萸、蒲公英、虎杖、丹参、生甘草 )治疗HP相关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80例,总有效率92.5%,HP阴转率87.5%;

王吉伯拟“苦参益胃汤”( 蒲公英、苦参、黄连、干姜、半夏、黄芪、甘草)治疗HP相关性胃病,HP转阴率为94.4%;此外,类似上述报道很多,故而不难看出,清热解毒法抗HP感染是确有疗效的。

有些学者以扶正祛邪法为治则,采用黄芪、党参等组方,加入清热解毒之品治疗HP感染。

徐建国等拟“清幽汤”( 党参、白术、白芍、吴茱萸、半夏、当归、枳壳、木香、砂仁、川连、黄芩、地锦草、炙甘草 )治疗HP阳性胃炎及溃疡,发现HP阴转率57.2%;

朱日学用益气活血法( 党参、黄芪、白芍、丹参、仙鹤草、白术、红花、黄芩、山楂、神曲、木香、甘草 ) 治疗50例气虚血瘀证HP相关性胃炎,HP转阴率34.1%;

房静远以补益脾气、清热解毒、扶正祛邪为治则,药用 黄芪、白术、白芍、藿香、公英、白花蛇舌草、炙甘草 为主,中虚气滞加 党参、半夏 ;肝胃不和加 佛手、枳壳 ;肾阴不足加 沙参、麦冬、乌梅 治疗HP感染性胃病,HP 抑杀有效率为80%,HP阴转率30%;

陈芸芸等用“胃乐号”( 黄连、大黄、黄芩、川厚朴、柴胡、鹿衔 草等)和“胃乐号”( 党参、黄芪、白术、黄连、广木香 等)治疗HP感染慢性胃炎,HP总抑杀率为76.67%……。

上述治法均提示中药在祛邪的同时,注重扶正,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变HP赖以生存的条件,提高HP的清除率和根除率。

此外,日本香川医科大学寺田总一郎等研究表明,黄连解毒汤、半夏泻心汤、四逆汤、六君子汤和黄连汤有较好的抗HP作用。

目前,中医药治疗HP感染虽然报道很多,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来看,中医药对HP感染治疗尚处于临床观察、临床验证总结阶段,许多研究工作处于低水平重复,可信度不高。故今后在研究工作中,还需进一步从病理、药理、动物模型方面深入研究,以求对中药的作用机制有新的阐明,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本研究选用公认抗HP效果较好的黄芪、苦参、蒲公英、黄连、生甘草五味药作研究对象,对由不同剂量的这五种药物组成的三组优化组方抗HP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耐药性诱导反应实验研究探讨其耐药性,从而为中药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拓宽中药的应用范围。

制备培养基及培养皿的,激活并鉴定幽门螺旋杆菌,制备菌液,实验分组分为实验组(中药诱导组、甲硝唑诱导组、克拉霉素诱导组),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

采用多步诱导法进行HP的体外耐药试验,另选临床耐药率很高的甲硝唑和目前抗HP疗效好的克拉霉素作同步试验;

观察在药物浓度逐渐增加的培养基上转种的HP 最低抑菌浓度(MIC) 的变化;

将诱导出的耐药菌株连续转种10次后测定MIC,以判断耐药是否稳定;

将敏感性下降的诱导株在无药培养基上转种3次后检测M1C值,测定三组优化组方对甲硝唑敏感性下降诱导株的M1C值。

近年来,由于幽门螺杆菌耐药性增加,研究新的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成为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国内外学者已开始从天然产物中筛选新的抗幽门螺杆菌活性物质,希望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开辟一条新的途径。如 大蒜、茶叶、葡萄酒、蜂蜜、多刺揽仁、人参 等多种天然产物均有较好的抗幽门螺旋杆菌作用。

以往研究已证实中药 黄芩、黄连、大黄、金银花、蒲公英、黄柏、乌梅、虎杖、厚朴、苍术、桂枝、高良姜、紫花地丁、秦皮、玄胡、板兰根、诃子、白果 等中药皆有很好的抗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

复方中药体外实验显示, 猴头菇口服液 能抑制Hp刺激TNF— 产生,对该菌所致的脂质过氧化具有抗氧化能力,从而起到保护胃上皮细胞,促进胃炎愈合的作用。

此外,该口服液也具有一定的刺激淋巴细胞的作用,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最终起到抗Hp感染的作用。

徐艺等对脾胃常用方剂及清幽养胃方做抑菌试验

高度敏感为左金丸,其最小抑菌浓度(MIC)是1:320, 中度敏感为香连丸和清幽养胃方,MIC分别为1:80和1:20。

刘波等用中药经方 逍遥散、黄芪建中汤 进行了抗Hp的试验,中药制剂浓度分别为40、50、55mg/rnl。结果,在所选浓度范围内,这两种中药制剂对Hp均有一定的杀灭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杀菌作用增强。

谭圣娥、于文清、楚敏、杜平华、谢振家等19--23均用中成药进行抑Hp的实验。 结果表明这些中成药物: 疡必愈止痛片、胃康胶囊、胃治灵、胃灵索及胃康胶丸 都有较强的抑杀Hp的作用,提示抑杀Hp可能是治疗Hp相关性胃病的重要作用机制。

王芳等24位探讨四黄调胃汤对Hp黏附环节的抑制作用, 本实验显示: 四黄调胃汤 既可以有效地抑杀Hp。又能阻断Hp对胃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过程;既是治疗Hp相关胃病的优良方剂,也能有效地预防Hp的感染及复发,为探讨中药抗Hp的机制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蒋振明等中药复方抑Hp的试验显示, 清胃冲剂和双黄连口服液 在一定浓度下(1:1、1:2、1:4)对Hp均具有抑菌作用。两个以清热药为主的中药复方均有抑菌作用,这为进一步开展抗Hp的临床研究提供了依据。

1、清热去火。黄连在中医里配以其他辅助药物,即适用于湿热证,也适用于火热证。黄连苦、寒,泻火解毒功效很强。 2、治疗疟疾。在我国中医里,黄连一直都是用来治疗疟疾等严重腹泻,黄连中含有黄连素,黄连素具有抑菌抗菌作用,对于痢疾杆菌,结核杆菌,肺炎球菌,伤寒杆菌以及白喉杆菌等具有抑制作用,对痢疾杆菌的作用最强,是治疗细菌性胃肠炎,痢疾等消化道疾病的特效药。 3、治疗消化道炎症。由于黄连苦涩作用,会使黄连素在胃肠道中停留的时间增长,对于消化道严重的治疗效果明显。 4、降低血糖,黄连中的黄连素对血糖的调控与药物的剂量和给药的方式有关,在治疗糖尿病患者时,可适当加入少量的黄连素,能明显的降低血糖。

陕西黄连抑菌论文发表时间

1、想要拿到杂志,一般要经历以下过程:投稿、审稿、录用/被退稿、修改润色、终审、定稿、校对、排版、印刷、出刊、邮寄。正常周期是1-3个月左右。 下面再讲一下其他的发表注意事项,更多发表细节可加我而已贰贰叁期叁叁久。2、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广电总局合并为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期刊品质的审核愈发严格,杂志社对稿件的要求也对应提高,在审稿及修改等流程上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 3、外部出版环境变化剧烈,一批品质差的杂志相继倒闭,原本已经定稿的一批文章无法正常见刊,可发表期刊的减少,大批量稿件的转投,导致发表竞争更加激烈。 4、为了评审核心期刊,应对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各类审核,多数想要寻求发展的期刊,不断压缩版面,稿件质量精益求精,这导致论文被退稿或返修的几率大幅增加。 5、面对年审等突发时间,杂志的刊期会出现突发变动,可能原本已经计划出刊的文章会有推迟见刊,作者应为各种因素预留时间,避免因意外情况导致的延期出刊。 6、在整体出版环境变化的的过程中,期刊的版面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高,这是不可扭转的大趋势,提前准备发表,不仅更放心,也更加省钱!提早发表论文的优点 发的越早您的文章在网上的点击率越高,引用率越高,对您评职更有利,还能加印象分。再说还能提升您的知名度. 这边写作需要较长的周期时间 现在发表需要一个月以上见刊 上网时间需要90个工作日后 网上才能显示您的论文 提前发表的好处 1丶提前一年发表更有说服力。 2丶评职时会加2-3分的印象分。 3丶出刊后上期刊网,网站上点击率高也会加分。 4丶发表完文章后可安心去考计算机和英语。 5丶每年都有高峰期,赶上高峰期会拖延发表时间,耽误评职。 6丶例如中高级工程师至少要发表2--3篇文章,提早发表可放在不同期的期刊上,更有说服力,同一期同一作者的两篇文章,有的地区会无效。所以分期发表是有好处的。

论文发表一般需要的时间如下:1、普刊即省级国家级一般安排周期是1到3个月;2、本科学报的安排周期一般为2到4个月;3、北大核心以上级别期刊的安排周期一般为6到8个月,审稿周期为一个月;4、科技核心期刊从投稿到录用发表,一般是3到6个月。

评职称都是按刊物的刊期来算的,如果刊物是9月的刊,那就是9月的,哪怕是7月收的刊物。

严格意见上来讲,就没有发表时间这一说,都是出版时间,按《出版物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连续出版物是不允许提前出刊的,像这种9月的刊期,8月出版的,都是违法操作的,就是为了评职称提前拿到刊物而操作的。

按相关规定,连续出版物一般为当月或次月出版,一般来说,月刊为每月15日出版,旬刊为每月5、15、25日出版,半月刊为每月10日、20日出版。

概念

职称论文发表,顾名思义,就是在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用于评定职称。“论文”是指精深而有系统的学术文章,是课题研究、问题讨论的表达形式。论文发表就是专门对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领域中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分析论证的文章发表在国家正式出版物上,由于利益驱使,市面上充斥着很多假刊,发表论文前一定要认真鉴别,避免上当。

发表论文 多久能发表 ?有很多人快到评职称提交评估材料的时间,各种考试都通过了,但还没有发表文章,即使加急发表,但也不能保证100%的发表成功,比如参加各类考试而耽误些文章,导致文章不符合杂志的要求,同时期刊杂志上也有各种各样的出版延误的原因,如版面已经排满,这是很耽误时间的,或许几个月,甚至是一年之后才会有版面的情况也是很有可能的,所以把握好发布时间是至关重要的,那么 什么时候发表论文最为合适 呢?职称评审一年只有一次,一年的延迟对于作者来说会带来什么样的损失,不言而喻,下面具体讲下发表论文什么时候发表最为合适。 省级、国家级期刊建议至少提前8个月准备;一般来讲,杂志社为了确保每期杂志正常出刊,都会提前将当期之后1-3个月的稿件提前安排好,而一些创刊较早,认可度更高的热门期刊,来稿量较大,发表周期可能就会更久。提前准备,意味着杂志的可选择性更多。 核心期刊建议至少提前12个月准备;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 核心期刊 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需要更早准备。 因此我们建议大家,评职称之前3-6个月收到刊物就行,不要提前太多,也不要迟于3个月。原因是这样的:太早发表,可能评职称的要求变了,还要重新发表,而且刊物容易丢失;太晚发表也不行,如果刊物发行延迟,势必影响晋职,另外,刊物在知网收录还需要1-2个月的时间,所以最好能提前3个月-6个月的时间拿到刊物,这样比较保险。

陕西黄连抑菌论文发表机构

发表论文注意事项(1)合理选刊是发表论文的关键,一般核心期刊最难发表,国家级期刊次之,省级最简单。根据中高级职称论文的发表要求,小编建议大家评中级职称选省级期刊,评高级职称选国家级期刊,评行业内最高职称发核心期刊。(2)我们投稿的论文不一定会完全符合杂志社的审核要求,如果文章被退回,但附有修改建议,可以按照要求修改以后继续投稿。如果直接被拒绝,可以重新写文章投稿,或者去别的期刊投稿。(3)无论是什么专业的论文,除了专业性以外,论文主题一定更要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不能写负能量的文章。(4)要想顺利发表一篇论文,必须遵循三个原则:专业性强,且和工作岗位相关;写作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严格按照投稿期刊的格式。建议大家在写作之前多读一些专业文献和范文,了解更多的专业术语和写作要求。(5)投稿之前,一定要咨询好论文发表周期。大部分期刊的发表周期为2-3个月,但有的期刊比较热门,投稿人多,可能排到4个月以后,如果时间充裕还好说,如果错过了评职称时间就悔之晚矣。(6)在发表论文时,可能会遇到一些特殊期刊,例如增刊、电子期刊、内部期刊等,这些期刊是不能用于职称评审的。此外,还有一些假刊也要注意。大家在投稿之前可以去国家新闻总署的官网上查询真伪。发表论文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己买本杂志根据杂志版权页上的投稿方式去自己投稿,一种是自己找个靠谱的代理机构去代理投稿,下面介绍一下这两种方式的利弊,你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一下合适的投稿方式,自己投稿的利弊:好处就是省钱,只需要给杂志社出版面费就可以,需要出版面费就说明文章要发表了,不用担心投出去的钱白费了。但是弊端也是有的,第一,杂志社的审稿时间很长而且都是来稿不退,使作者的等待时间也很长,也不知道稿件是否被录用,很可能就错过了评职称交材料的时间。第二,杂志社的审稿比较严格,一般都是三次审核,文章质量要保证好才能通过审稿。第三,杂志社的编辑审稿量很大,有时候可能会看不到某些稿件,如果自己的稿件没有被看到,写的再好也无济于事。第四,投稿要自己选择期刊,但是就自己对杂志的了解来说,可供自己选择的期刊并不多,所以自己投的稿件很可能不符合杂志社的办刊宗旨,这样的稿件也不会通过的。找代理投稿的好处:第一,就是快速,最快的一个月左右,比自己投稿要省时间多了。选定了刊物就可以向客服咨询什么时候能发表,看能不能赶在自己交评职称的材料之前发表。这样心里就有底了。第二,网站会根据作者的文章给作者推荐合适的期刊,这样就不会投稿无路了。第三,网站和杂志社都是有合作的,可能有些杂志只在网站征稿不对外征稿,这样的话只能通过网站在这个期刊上发表文章了。第四,文章能通过网站的审核也就能通过杂志社的审核,就能顺利发表了,如果能发表,网站人员会及时通知作者发表的时间,这样作者心里就不再茫然了。发表行业鱼龙混杂,必须得保证自己发的杂志是正刊,也不能是增刊)。找代理机构认准以下几点;一、首先选择国家新闻出版广电局能查到的正规杂志二、其次是某宝担保交易,更有保障三、最后录用通知下来后,亲自打版权页或者收录网站(知网、维普、万方、龙源)上查稿电话查稿确认录用后,再付款。

国家核心期刊是我国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哪里可找到这些核心期刊呢,下面我给大家写一个查找下载的教程,希望能帮助到有需求的朋友

嗯,楼二说的不错,我还去过他们单位拿书。

在期刊上发表,找期刊可以找一些期刊目录,选择期刊或者是发表,可以让编辑操作。按照你的需求或者说是情况给你介绍适合的期刊,这样精准度还高一些。可以问问壹品优刊

  • 索引序列
  • 陕西黄土高原论文发表
  • 陕西黄土高原论文发表网站
  • 陕西黄连抑菌论文发表
  • 陕西黄连抑菌论文发表时间
  • 陕西黄连抑菌论文发表机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