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王震发表的论文

王震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王震发表的论文

近年来在《Nonlinear Dynamics》、《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Kybernetika》、《Analysis 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物理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计算机工程与科学》、《计算机工程与设计》、《计算机工程与应用》、《动力学与控制学报》、《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的实践与认识》等重要学术期刊及会议发表录用论文近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十余篇,MR评论多篇,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十余次,主持并参与陕西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1项(已完成),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专项项目2项(在研),西京学院校级科研项目7项,教改项目1项。2010年,2012年获得西京学院校级优秀教师;2013年获得西京学院优秀教学能手;2011年,2012,2013年指导全国大学生“高教社杯”数学建模竞赛获陕西省二等奖,陕西省一等奖,国家二等奖;2011年指导全国大学生“电工杯”数学建模竞赛获全国二等奖;2011年受聘西京学院数学建模协会指导教师;2012年受聘西京学院数学教研室副主任;2012年获得陕西省首届公文写作大赛优秀奖,2013年获陕西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青年优秀论文奖二等奖。

1. 关于函数μ(n)的新均值定理 张德贤《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1) 2. 关于单素数幂的大筛法公式 张德贤《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2) 3. 一类缺项级数在超越点上值的代数无关性 张德贤《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1) 4. 关于Barban定理的推广 张德贤《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3) 5. Vidale-Wolfe微分对策广告模型 张德贤 戴桂林 王震 王斌《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 6. 关于Remsey环境模型的研究 王正林 张德贤 陈中慧《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2(4):657-662 7. 海洋环境管理模型及应用研究 张德贤 王正林 戴桂林 王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 8.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型及应用研究 张德贤 陈中慧 戴桂林 王琪 刘敬东《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1(1):143-145 ​

王震坡发表过的论文

去年,“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2019 届毕业生发表 46 篇 SCI 文章”引起热议,在过去近一年之后,近日,这个话题再度被提起。 我发现,当事人 邓汉宇博士 ,目前已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胸外组)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八年制本科 生导师 。担任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PLOS ONE等 多个SCI杂志审稿人 。据邓博士的ResearchGate(一个科研社交网络服务网站)显示,邓博士目前已经发表 文章82篇 。其中一篇发表在 EJSO 上的文章 入选了ESI前1%高被引论文 (谷歌学术显示该论文已被引25次)。 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题为:“ Sarcopenia is an independent unfavorable prognostic factor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fter surgical resection: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邓博士发微博表示:“我们的精准肺外科诊疗研究论文继续成为ESI(到十一月/十二月2019为止)高水平论文!(Web of Science统计中, 四川大学外科学研究方向中仅有的5篇高水平论文之一! )”。 01 争议不断 是“开挂”还是灌水? 去年,按照惯例,华西临床医学院公布了的2019届荣誉毕业生。但 3名荣誉毕业生发表的SCI数量之多,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质疑。 3个荣誉毕业生发表的文章分别为: 荣誉毕业生A:SCI论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响因子大于120分。 荣誉毕业生B:SCI论文30多篇。 荣誉毕业生C:发表SCI论文31篇,影响因子95.56分,其中第一/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0篇。 荣誉毕业生A就是争议最大的华西胸外科邓汉宇博士 ,从2016年入学以来,他已经发表SCI论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响因子 大于120 分,40多篇论文包括: Original research:16 篇 Comments: 9 篇 Meta 分析:10 篇 其余为 letter。 很多网友质疑其文章的真实性和质量,认为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类完成这么多篇文章,是否存在抄袭和灌水的可能。甚至有华西医学院内部人士匿名评论。 46篇文章多为 2-3 分左右的期刊或者杂志,其中一篇 11 分左右的高分文章是 letter to editor,SCI 论文中一些 comments,letter 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科研论文。 SCI杂志的文章的几种类型 Original Artical 论著: 这个是最为常见的一类,分为基础性和临床性文章。基础性文章就我国现在普遍在发的文章,属于前瞻性的一个研究,通俗的一个说法就是我们假设一个思路,然后通过实验来得出一个结论来证明我这个思路,得出的结果两种情况一个是阳性(符合我的思路)一个是阴性的(不符合)大家不要认为阴性的结国就发不了SCI,阴性的同样可以发SCI,可以想象它告诉了我们这样的思路是得不出来这样的结果,也是对国际科研的一个贡献。这类文章需要经过peer review,审稿周期较长,哪怕是低分杂志,从投稿到录用半年多是家常便饭。 Review: 也就是综述,是在对某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和思考。一般认为,学术文章没有综述是不可思议的。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ion)”区分开来。“文献综述”并非一般的“背景描述”,还需要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思考。 Meta分析: 针对一个不同研究得出的结果有争议的科学问题,利用统计学方法将这些研究(以RCT为主)的结果放在一起,得出结论的文章。 Comment、invitedcommentary、editorial评论: 对最新发表(时效性)的某篇论文进行评论,一般是杂志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受邀评论,被评论的文章往往具有重大临床或科研意义。录用周期较短,基本可以控制在一周内。 Letter to editor: 致编辑函/信是读者针对某篇感兴趣的文章写的读后感,或延续要告诉期刊内容。字数限制约300-500字,也有杂志要求不超过150字,一般无具体格式要求。杂志接受针对最新发表论文写的letter(时效性),超过规定的时间不再接收。 读者若具备相应研究基础,能提出独到观点,一般容易被杂志接收,甚至是一些顶级杂志。 因为不同类型的SCI撰写难易度和接受周期不一样,综合来看, 三年一作发46篇SCI是一个可以做到的事情。 网友争议的点主要集中在邓博士发表的文章类型和 文章质量。 根据 2019 年公布的影响因子,计算 Nature、Science、Cell 三大顶级期刊杂志影响因子总和为: 43.07+41.037+36.216=120.323 也就是说邓博士三年发表论文影响因子达到了 CNS 之和。 试想如果邓博士三年发了 CNS 级别杂志的一作文章,相信他作为博士毕业生的优秀代表不会引起任何非议。 因此,网络上对邓博士的评论,渐渐的分成了两个大阵营: 一种认为,这就是一种论文“灌水”行为。 孔柚: 我只能承认他很能写,是不是灌水,有没有含金量,也只有他本人知道了。 fromiccas: 不喜欢灌水型研究,真要比,井冈山大学不是还有人一年一百多篇吗?我是希望学生都能够在主流杂志上发表文章,但是我的学生能发到macromolecules我就心满意足了。做研究,要有代表性的方向,代表性的工作。 知行合一: 三年46篇,三年就是36个月,不到一个月一篇,这种短平快的东西做出来能有多大学术价值,我表示怀疑。 一种则认为,“承认别人的优秀没那么难,能发这么多篇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Jenny: 没问题啊,那是人家能力和实力,存在就是合理的。他又没造假。 E.: 如果没有科研条件去写高分的,小课题做的快,多发几篇也是错吗?况且 16篇research都是实实在在的呀,没事时看看别人的研究写写与自己课题相关的letter和meta 也是一种努力啊,为什么要说人家水?个人觉得他只是在能力范围能尽了全力而已。 木兰舟: 那也不可否认16篇original article。三年16篇还要怎样。 02 本人发文回应 瞎喷没用,干点实事提升自己才是正经 面对争议,2019年8月20日,邓博士本人在知乎上曾对此事进行了回应: 我是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9届荣誉毕业生本人(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我们荣誉毕业生是针对本科生,八年制是作为本科生进行评比,所以不涉及和传统博士的评比;其次,荣誉毕业生是同专业同学选举出来,而不是学院老师指定)。等最近忙空了,我想在知乎上给大家分享sci思维、写作、投稿等方面的经验,希望能够让没有sci的同学,也能够有机会发表sci,至少能够不为毕业而焦头烂额。在这里给大家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第一,我是华西临床医学院的8年制本硕博连读专业的学生(2011年入学)。华西的八年制,大概比清华北大录取线少20分左右吧。八年前,我高考失利,与清华北大无缘(可以去我的高中调查一下真相),于是选择学医,选择八年制。所以,本人学习能力可能比较强吧,因此读文献、写文章的能力也相对来说比较强吧。 第二,8年的时间里,我分成了两个阶段。前4年的本科学习,所以我花了高中努力程度的70%,轻松达到平均分90分的成绩,单科解剖学,诊断学等临床基础课程,专业第一。临床功底,可以去春雨医生或者好大夫检索一下我的治病救人诊疗经验以及病人对我的评价。后4年研究生的学习,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胸外科专业,因为我热爱这个专业,我每天看专业文献就像放松心情一样地娱乐,所以我会写原始研究,写meta分析,写letter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请注意,这是我的爱好,因为能够和全世界胸外科医师交流,这是我感觉愉悦的事情。)。做科研,在我最开始的时候,我是抵制的。后来培养了兴趣,尤其是我能够把临床问题,转化为科研(所以我的文章,都是临床的。关于基础研究,我确实不太通晓),为我的病人提供最新的诊疗意见,我觉得值了。(可以参考一下我在春雨或者好大夫平台发表的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三,我对待科研文章,如同对待挚友,进行交流和学习。 不做科研的医生,不是一名合格的医生,因为他不懂得思考和解决临床问题,一味地去接受他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想法,不去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医生,是很危险的。因为病人情况都是个体化的,医学作为实践性经验性学科,就是需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里补充一下——胸外科有很多没有一致定论的东西,包括早期肺癌的手术,如果一个医生不去思考如何为病人做一次最佳的切除范围,那他只会给病人和家属带来不必要的担心,甚至术后复发转移。我见过太多这些的医生,所以我才发出此感慨。 第四,关于灌水。 我很庆幸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发表在自己的专业杂志上,没办法我们胸外科相关的杂志,大概就是几分的水平。试问,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谁不想要呢?但我想,懂行情的人都会知道,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机会和资源!况且,各大医院的院长、主任们,也不见得都是发表高影响因子的文章吧。 第五,大家如果感兴趣,我很愿意和大家分享科研经验: 微博: 第六,我最后给大家解释一下,我在最后三年,也就是从2016年开始,在华西医院各科室实习一年,从2017年,在华西医院肺癌中心上临床作为住院医师参与一线工作(收治病人、值班等)一年半左右。 最后半年多时间里,完成专业博士毕业论文。 第七,我总结我以上所说的,我并不觉得自己怎么样怎么样,大学的八年里,相比于其他的荣誉毕业生,别人从一开始就叱咤风云,而我并不属于学院的知名人物(毕竟我不喜欢搞学生会工作,不喜欢互联网竞赛,不喜欢加各种协会……我们同一届的其他专业的,大多都没有听说过我这个名字),没想到在最后毕业的时候被选出来作为本科荣誉毕业生,我只是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没有白费。我常常给同学朋友开玩笑说,“我是拿了5年的励志奖学金,最后一年终于励志成功,拿到了国家奖学金”。 最后总结一下,我做这一次的正面回应网络各种形形色色的人,就是要让你们知道,大学里努力了的人,你们瞎喷、瞎黑,是没有用的!别一天没事干了,吃饱了就在网络上消化,干点实事,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和学习能力,对你自己才是最好的! 邓汉宇,男,中共党员,胸外科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胸外组)医师,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八年制本科生导师。师从于被誉为“中国肺外科第一人”的周清华教授,获四川大学临床医学学士学位及胸外科学博士学位。现为欧洲胸外科医师协会(ESTS)会员、美国外科医师学院(ACS)会员、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会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癌症转移专业委员会会员。 累计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JAMA Surgery、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World Journal of Surgery、European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Diseases of the Esophagus、Interactive Cardiovascular and Thoracic Surgery、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等杂志发表胸部肿瘤外科学相关英文SCI文章5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大于120分()。受邀作为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PLOS ONE、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Surgery等SCI杂志审稿人。多次受邀参加ISDE、OESO、ASCVTS、ESTS、MRS、WCLC等国际会议以及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年会、青年医师论坛、川渝食管癌年会及四川省胸心血管外科年会并作大会发言和壁报展示。荣获2017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医师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2019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医师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 虽然回应的最后言辞比较激烈,但 平心而论,邓博士绝对算得上优秀。 在现行评价体系下,每个医院的评价体系不同,邓博士虽有争议,但无可厚非。其发表在EJSO上的一篇一作文章还入选了ESI前1%高被引论文。 2月23日, 科技部正式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通知,明确要求破除“唯论文”论不良导向,鼓励发“三高”论文,过几年再看,会不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你怎么看? 本文由 科研大匠 综合自知乎、@邓汉宇ResearchGate、微博,华西医院等

导读

新能源 汽车 大数据的利用不仅在 汽车 产业内部释放了巨大的数据红利,未来也必将成为 汽车 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重要纽带。随着我国“新基建”的不断推进,高速低延迟的5G网络覆盖与新能源 汽车 充电桩的建设,势必会加速新能源 汽车 的发展与数据井喷。由此可见,大数据技术在新能源 汽车 上的应用会加快 汽车 产业向信息化与智能化迈进的脚步,而新能源 汽车 大数据与电力等行业的融合还将产生出巨大的蓝海市场。

2020中国 汽车 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SAECCE 2020) 将于 2020年10月27-29日 在 上海 汽车 会展中心 举办。迄今为止,SAECCE年会已成功举办26届,成为在国内举办的 汽车 行业标杆活动之一。

本专题分会以 “新能源 汽车 大数据应用——融合与机遇” 为主题,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主旨演讲和互动讨论。通过聚焦“大数据背景下新能源车辆全局优化式能量管理方法研究”等若干议题,共同交流新能源 汽车 大数据应用的主流技术与最新发展趋势,加速新能源 汽车 大数据技术成熟,并加大 汽车 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

N01:新能源 汽车 大数据应用——机遇与融合

会议时间&地点

2020年10月27日 13:30-18:00

上海 汽车 会展中心

协办单位

吉林大学 汽车 工程学院

会议主席

王震坡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新能源 汽车 国家大数据联盟秘书长

王震坡,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新能源 汽车 国家大数据联盟秘书长。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 科技 北京百名领军人才”、 科技 部“中青年 科技 创新领军人才”、 国家“万人计划”和机械行业“‘十二五’先进 科技 工作者”。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动力电池系统热失控与安全管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分布式驱动电动 汽车 集成与控制)、国家863计划项目(电动 汽车 充换电设施设计集成与管理)等纵向项目12项,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论文29篇(ESI高被引3篇),第一作者EI论文60余篇。第一作者出版专(译)著4部(“电动车辆动力电池系统及应用技术”入选“十二五”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授权第一发明人发明专利24项。获国家 科技 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1项排名第一),中国 汽车 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联合会议主席

许楠

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 汽车 工程学院

许楠,吉林大学 汽车 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专业 副教授兼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博士后,新能源 汽车 国家大数据联盟理事,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员,目前担任Applied Energy、IEEE Transaction on Vehicular Technology、IEEE Transaction on Power Electron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s和SAE Journal等国际期刊审稿专家。发表新能源 汽车 领域论文二十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13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吉林省 科技 发展计划项目以及企业的合作研究等项目。荣获国家教育部博士生新人奖,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国际清洁能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iCET2019),吉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重点培养计划等。

主要研究城市智能交通系统规划与评价、车辆全局优化式能量管理、人-车-路系统数据挖掘与分析、新能源车辆动力系统控制与评价、开放式绕组电机控制、智能辅助驾驶。

01

演讲嘉宾简介及演讲摘要提前看

大数据+区块链在新能源 汽车 动力电池溯源管理方面的应用研究

刘鹏

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新能源 汽车 大数据联盟副秘书长

演讲要点

1、新能源 汽车 动力电池发展现状。

2、新能源 汽车 动力电池溯源管理平台建设及应用现状介绍。

3、大数据及区块链技术在新能源 汽车 动力电池溯源管理方面的应用现状及最新研究。

4、动力电池数据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演讲摘要

概述近年来新能源 汽车 和动力电池发展数据研究现状,以及大数据平台建设及应用状况,并对大数据及区块链技术在新能源 汽车 动力电池溯源管理方面的应用及研究进行介绍,对动力电池数据管理方面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和展望。

一种基于数据的电动 汽车 全工况行驶能耗评价方法

袁新枚

吉林大学 汽车 工程学院教授

演讲要点

1、电动 汽车 能耗评价的需求。

2、一种新型的电动 汽车 能耗模型及基于数据的能耗评价方法。

3、仿真实验结果及讨论。

4、该方法在高速路充电站规划上的一个应用。

演讲摘要

智能网联新能源 汽车 的能量管理策略

宋珂

同济大学 汽车 学院燃料电池创新研究所所长

演讲要点

1、智能网联 汽车 概述。

2、智能网联 汽车 的通信技术。

3、智能网联新能源 汽车 能量管理技术发展历程。

4、智能网联新能源 汽车 能量管理技术发展趋势。

演讲摘要

智能网联 汽车 与新能源 汽车 将是未来 汽车 技术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当今 社会 和人们对这两项技术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使用智能网联技术(ICT),新能源 汽车 可以与外部世界(例如其他行驶车辆、道路基础设施,互联网等)进行信息实时交互,这就是所谓的车联网系统(V2X)。在对各种交通信息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车辆可以识别当前行驶状况并对未来驾驶状况进行有效预测,从而实现车辆动力系统能量管理的实时优化,以满足不同驾驶条件下的车辆驾驶需求。这不仅能大大改善新能源 汽车 的燃油经济性,也能够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介绍近年来智能网联技术在新能源 汽车 上的应用情况,基于智能网联技术的新能源 汽车 能量管理策略研究现状以及智能网联技术与新能源 汽车 技术协调发展的趋势。

大数据在新能源 汽车 安全风险防控的应用研究

张照生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副教授

演讲要点

1、新能源 汽车 安全情况统计分析。

2、新能源 汽车 安全预警与防控方法研究。

3、典型事故案例数据分析。

演讲摘要

基于新能源 汽车 国家监管平台数据,统计分析车辆报警、事故车辆相关情况,从大数据角度分析影响新能源 汽车 安全相关因素,提出新能源 汽车 安全预警和防控方法,并以具体事故案例分析新能源 汽车 预警情况,为新能源 汽车 安全管控及产业 健康 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大数据背景下新能源车辆全局优化式能量管理方

法研究

许楠

吉林大学 汽车 工程学院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新能源 汽车 大数据联盟理事

演讲要点

1、新能源车辆能量管理方法研究现状。

2、大数据背景下全局优化式能量管理方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信息-物质-能量"三层式全局优化架构的建立及应用。

4、全局优化式能量管理平台的应用前景。

演讲摘要

概述近年来新能源车辆能量管理方法研究现状,介绍大数据为全局优化式能量管理带来的机遇,明确全局优化式能量管理方法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信息-物质-能量”三层式全局优化架构以解决全局优化式能量管理方法实际应用问题。最后,针对全局优化式能量管理平台未来在区域交通能耗优化等方面的应用,提出了相关建议与展望。

数据驱动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管理算法 探索 研究

韩雪冰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助理研究员

演讲要点

1、基于云端大数据的电池管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2、基于数据可以有效的实现电池的安全预警。

3、基于数据可以有效的实现电池的寿命估计。

演讲摘要

在新能源 汽车 使用过程中,伴随着电池的使用,电池性能不断衰减,电池组内单体间的不一致性持续增加,一致性问题还可能导致电池组的失效,引发安全问题。随着云端数据的广泛应用,电动 汽车 的数据能被监测、记录。基于这些数据可以有效的评估电池组一致性、估计电池寿命,进行电池安全预警,实现更加安全可靠的电池管理。

大数据背景下基于储能应用的电动 汽车 电池的

二次利用

班伯源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演讲要点

1、退役电动 汽车 电池二次利用的必要性。

2、电动 汽车 锂电池的衰减现象的本质。

3、退役电动 汽车 电池二次利用的关键技术 SOH估算。

4、退役电动 汽车 电池二次利用国内应用实例。

演讲摘要

近年来电动 汽车 (EV)产业飞速发展,为了保证 汽车 的动态性能和行驶安全,电动 汽车 电池在一定服役时间或性能下降后就需要更换。退役 汽车 电池二次利用是将保留了足够的性能的退役电动 汽车 电池组,用于特定的储能系统中。在本报告中整理了锂离子 汽车 蓄电池二次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收集了SOH估算的相关方法,特别是针对目前大数据背景下的提出了整合电动车能源管理系统的SOH估算方法,列举了退役 汽车 电池可能的二次利用的利用场景。最后,根据目前国内退役电动 汽车 电池二次利用的现状,提出了相关建议与展望。

新能源车与外部环境的数据融合带来的机遇和

挑战

王川久

北京泓达九通 科技 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演讲要点

1、大数据让新能源车看的更远,了解的更多,同时我们对车辆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2、车辆与道路交通系统的关系。

3、大数据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4、几个大数据的应用场景。

演讲摘要

新能源 汽车 与外部环境的大数据交换,将使车辆更好的融入道路交通系统,提高整个交通系统的效率,同时车辆的设计、生产、销售、质量控制等各个环节均发挥出与以往不同的作用。

关于SAECCE 2020

2020中国 汽车 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SAECCE 2020) 将于 2020年10月27-29日 在 上海 汽车 会展中心 举办,诚邀 汽车 及相关行业的企业高层、技术领军人物、资深专家学者、广大 科技 工作者参与会议。SAECCE以“ 汽车 +,协同创新”为主题,围绕新能源 汽车 技术、智能网联 汽车 技术、 汽车 关键共性技术,深度探讨如何快速推动技术创新,重塑新型产业格局。

中国 汽车 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SAECCE)已成功举办26届,成为在国内举办的 汽车 行业标杆活动之一。此外,原定于今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七届国际智能网联 汽车 技术年会(CICV 2020)将和2020中国 汽车 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SAECCE 2020)合并举办。

SAECCE2020将组织1天(2场)全体大会、50多场专题分会、20多场(论文交流)技术分会,展览面积约10000平米,预计将吸引3000多位来自政府机构及行业组织、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代表参会及参观。

欢迎广大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以及广大 科技 工作者通过组团或个人报名的方式积极参与!

02

SAECCE 2020 日程架构

江南大学王震宇发表的论文

这个区别还是非常大的

amesim是机械、电子、液压等工程系统的仿真,偏重于系统层次。当然也可用于元件的仿真。

像液压仿真的话,amesim主要是元件外部特性的仿真,通过元件HCD库可以搭建自己的液压元件,至于具体的分析内部还是由公式来计算的。

而fluent是流场的仿真,更深入一个层次。

你要仿真一个系统用前者,要对一个元件的内部细节结构分析,看不同结构形状对流场的影响则用后者

200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水利与海洋工程学系,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05年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水工结构与水环境研究所支部书记。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入选浙江大学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出国研究专项计划(新星计划),2009-2010年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系访问。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作为骨干成员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完成浙江省级科研项目4项。已发表论文40余篇。主要研究领域为:水工结构工程、工程爆破、风力发电等。

吴震发表的论文

以下更新于2014年:获得的主要教学表彰/奖励所在蔬菜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是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华东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成员,近年来主要以番茄、大蒜、红香芋等为对象,以蔬菜优质高产、高效节本的安全生产为目标,在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逆境生理、蔬菜生物技术与分子生物学、蔬菜育苗技术、栽培生理、环境生理生态调控等方面开展广泛研究,并取得较好成绩。多次荣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南京农业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及江苏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师德先进个人、教学质量标兵等荣誉称号。国内外发表论文70余篇,多次受邀参加国际会议并作口头报告,国际会议论文10篇。获得专利2项(发明专利:一种大蒜脱毒苗繁殖的方法;实用新型:防虫避雨棚)。出版技术专著一部(蔬菜育苗实用新技术百问百答,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副主编教材两部(无土栽培学、园艺学各论南方本),副主编出版论文集一部(植物组织培养及工厂化种苗生产,2013年),参编教材6部。获得江苏省人民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无公害蔬菜生产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及其应用,2007年,排名第四;主要园艺作物工厂化技术研究与应用,2012年,排名第二。近期发表主要论文主要论著(近年来已发表的与本项目有关的主要论著目录和获得学术奖励情况)1. 期刊论文:Cao X(#),Wu Z(*),Jiang F L,Zhou R,Yang Z E,Identification of chillingstress-responsive tomato microRNAs and their target genes by high-throughputsequencing and degradome analysis,BMC Genomics,2014,12(15):1130-1146。Jiang, Fangling(#),Wang, Feng,Wu, Zhen,Li, Ying,Shi, Gongjun,Hu, Jingding,Hou, Xilin(*),Components of the Arabidopsis CBF Cold-Response Pathway Are Conserved inNon-heading Chinese Cabbage,Plan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er,2011,29(3):525-532。Cao X(#),Wu Z(*),Zhou R,Jiang F,A novel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DNA-based strategy for genetic diversity analysis and identification oftomatoes,Genet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2015,14(1):1650-1661。M Liu, Z Wu*, FL Jiang (2015) Selectionand validation of garlic reference genes fo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normalization.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PCTOC):1-10 doi:10.1007/s11240-015-0780-9Tian J(#),Jiang F,Wu Z(*),The apoplastic oxidative burst as a keyfactor of hyperhydricity in garlic plantlet in vitro,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Jiang Fangling, Jin Huiqing, Tian Jie,Cao Xue, Liu Min, Li Jieying,Wu Zhen*.The Effects of Exogenous H2O2 andAsA on Occurrence of Hyperhydricity and Production and Localization ofEndogenous ROS in Garlic Plantlet in Vitro.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12, 201201-195.Wu Z*,JIN Hui-Qing, JIANG Fang-Ling, TIAN Jie.The Occurrence of Hyperhydricity and Production and Location of Endogenous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the Garlic Plantlet in Vitro under Exogenous H2O2Stress. 28th 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 Congress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Horticultural Science,ISHC), 2010, Portugal Lisbon.Wu Z*,Chen L J, Long Y J. Analysis ofultrastructure an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of hyperhydric garlic(Allium sativumL.)shoots. In Vitro Cell.Dev.Biol.-Plant, 2009, 45:483-490.Z.Wu*,R.M.Song. Effects of Ethephon Treatmenton the Soluble Protein, Isoenzymes, and Their Activities in Muskmelon(Cucumismelo L.var. reticulatus Naud.). Acta Horticulturae, ISHS 2008, (774): 329-338.Z.Wu*,Y.J. Long, Q. Zhang and P.F. Li.Effectof Cold Treatment Time on Stem-Disc Culture of Garlic(Allium sativum L.). ActaHort. 764, ISHS 2007, 213-218周蓉,蒋芳玲,梁梅,邹滔,刘小娟,曹雪,吴震*,基于表型性状的番茄品种评价和遗传多样性分析,西北农业学报, 2012,(09):95-102。期刊论文梁梅,周蓉,邹滔,刘小娟,吴震*,番茄农艺性状与果实主要营养成分相关性分析,西北农业学报,2013,(5):91- 100。期刊论文夏冬,李洁英,王广龙,蒋芳玲,吴震*,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肥力和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生态学杂志,2014,(07 ):1826-1832。期刊论文周怀兵,蒋芳玲,胡根金,徐为圣,王东,吴震*,定植密度和单株留果穗数对春季大棚大果型番茄植株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江苏农业学报,2013,29(3):626-632。期刊论文周蓉,蒋芳玲,梁梅,邹滔,刘小娟,吴震*,用色差仪法定量分析番茄果实番茄红素的含量,江西农业学报,2012,(09):45-48。期刊论文王广龙,夏冬,杨泽恩,蒋芳玲,吴震*,幼苗质量对番茄植株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江苏农业科学,2014,(05 ):140-144。期刊论文于璐,蒋芳玲,周蓉,曹雪,吴震*,培养基类型和培养温度对引进番茄品种花粉活力的影响,江苏农业科学,2014,( 01):110-113。期刊论文胡宏敏,蒋芳玲,曹雪,吴震*,王广龙,黄瓜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CKO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园艺学报,2012,(06):1131-1140。期刊论文明村豪,蒋芳玲,王广龙,胡宏敏,周学超,吴震*,黄瓜壮苗指标与辐热积关系的模拟模型,农业工程学报,2012,( 09):109-113。期刊论文范伯圣,蒋芳玲,王旭,胡根金,王东,吴震*,源库调节对厚皮甜瓜植株生长和抗氧化特性及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西北植物学报,2013,33(4):741-746。期刊论文张琳,蒋芳玲,熊超超,孙萍萍,靳慧卿,田洁,吴震*,外源H_2O_2作用下大蒜试管苗活性氧代谢的变化及对AsA的响应,园艺学报,2011,(09):1707-1716。期刊论文蒋芳玲,徐磊,王克磊,吴震*,光照与基质含水量对不结球白菜光合特性的影响,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1,(06):25-30。期刊论文田洁, 蒋芳玲, 刘敏, 吴震*. 外源H2O2处理对大蒜试管苗玻璃化发生及玻璃苗特性的影响.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12, 201201-224.薄丽萍, 吴震*, 蒋芳玲, 徐金金, 吴汉花. 不结球白菜种子活力及抗氧化特性在人工老化过程中的变化. 西北植物学报, 2011, 31( 4) : 0724– 0730.靳慧卿, 蒋芳玲, 张琳, 孙萍萍, 熊超超, 田洁, 吴震*. 外源H2O2对大蒜试管苗玻璃化及活性氧代谢动态变化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2010, 22(6):53–57.郭菊叶, 蒋芳玲, 吴震*, 曾旋睿, 靳慧卿. 不同品种薹用大蒜花薹发育进程及其形态和解剖学观察. 上海农业学报, 2009, 3:42–46.曾旋睿, 蒋芳玲, 吴震*, 郭菊叶, 靳慧卿. 60Co–y射线辐照对大蒜试管苗增殖、生长及抗氧化特性的影响.西北农业学报, 2009, 18(6): 212–216.黄俊, 郭世荣, 蒋芳玲, 陈岚, 吴震*. 遮荫处理及恢复光照对白菜生长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园艺学报, 2008, 35(5):753–756.2.会议论文:Zhou R(#),Wu Z(*),Jiang F,Molecular Diversity Among TomatoCultivars (Solanum lycopersicum L.) From America, China, Netherlands AndPortugal,The 29th 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Congress 第29届国际园艺学大会,2014.08.17-2014.08.24。会议论文Cao X(#),Wu Z(*),Jiang F,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Screeningof Chilling Tolerance Tomato Seedlings,The 29th 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Congress 第29届国际园艺学大会,2014.08.17-2014.08.24。会议论文Zhou R(#),Wu Z(*),Jiang F,Genetic Diversity Of Species In TomatoClade Revealed By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Markers,The 29th 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 Congress 第29届国际园艺学大会,2014.08.17-2014.08.24。会议论文Liu M(#),Wu Z(*),Jiang F,Tian J,The Role of Plasma Aquaporin (AQPs) ofAllium sativum L.(garlic) in hyperhydricity of plantlet in vitro,The 29th 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 Congress 第29届国际园艺学大会,2014.08.17-2014.08.24。会议论文Jiang F L,Guo J Y,Wu Z*. 2010. The dynamic changes ofinner hormones during floral differentiation in bolting garlic cultivar. 28th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 Congress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Science,ISHC), Portugal Lisbon. Oral presentationWu Z*,JIN H Q,Jiang F L, Tian J. 2010.The Occurrence ofHyperhydricity and Production and Location of Endogenous Reactive OxygenSpecies in the Garlic Plantlet in Vitro under Exogenous H2O2 Stress. 28th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 Congress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Science,ISHC), Portugal Lisbon. 28th InternationalHorticultural Congress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Science,ISHC), Portugal Lisbon.3.专著:吴震,蒋芳玲.植物组培苗玻璃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392-396.(见《10000个科学难题——农业科学卷》,吴震.蒋芳玲为参编人)吴震,翁忙玲、蒋芳玲.蔬菜育苗实用新技术百问百答.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4.主持 “内源活性氧引发大蒜试管苗细胞膜异变和玻璃化发生的机理解析(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014-2017:31372056)”、“黄瓜幼苗徒长的生理和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2008-2011:BK2008342)、“主要蔬菜作物种子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8-2010:008BADB1B06),参加“长江三角洲现代农业区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研究集成示范”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8-2010;008BAD96B05)”、利用VIGS 技术探明调控番茄裂果的细胞壁松弛基因”(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2014-2017:BK20140712)等国家及省部课题30余项。近期主要的研究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372056、内源活性氧引发大蒜试管苗细胞膜异变和玻璃化发生的机理解析、2014/01-2017/12、80万元、在研、主持。2)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BK20140712、利用VIGS技术探明调控番茄裂果的细胞壁松弛基因、2014/07-2017/06、20万元、在研、主要参加。3)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08342、黄瓜幼苗徒长的生理和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2008/07-2011/06、8万元、已结题、主持。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8BAD96B05、长江三角洲现代农业区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研究集成示范、2009/01-2011/12、20万元、已结题、主要参加。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8BADB1B06、主要蔬菜作物种子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2008/01-2010/12、56万元、已结题、主持。-----------

获得的主要教学表彰/奖励研究主要以番茄、辣椒、黄瓜、大蒜等为对象,以蔬菜优质高产、高效节本的安全生产为目标,在蔬菜育苗技术、栽培生理、环境生理生态调控等方面开展广泛研究,并取得良好效果。多次荣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南京农业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及江苏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师德先进个人、教学质量标兵等荣誉称号。近期发表主要论文主要论著(近3年来已发表的与本项目有关的主要论著目录和获得学术奖励情况,按以下格式填写)1. 期刊论文:Jiang Fangling, Jin Huiqing, Tian Jie, Cao Xue, Liu Min, Li Jieying,Wu Zhen*.The Effects of Exogenous H2O2 and AsA on Occurrence of Hyperhydricity and Produc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Endogenous ROS in Garlic Plantlet in Vitro.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12, 201201-195.Wu Z*,JIN Hui-Qing, JIANG Fang-Ling, TIAN Jie. The Occurrence of Hyperhydricity and Production and Location of Endogenous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the Garlic Plantlet in Vitro under Exogenous H2O2 Stress. 28th 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 Congress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ISHC), 2010, Portugal Lisbon.Wu Z*,Chen L J, Long Y J. Analysis of ultrastructure an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of hyperhydric garlic(Allium sativum L.)shoots. In Vitro Cell.Dev.Biol.-Plant, 2009, 45:483-490.Z.Wu*,R.M.Song. Effects of Ethephon Treatment on the Soluble Protein, Isoenzymes, and Their Activities in Muskmelon(Cucumis melo L.var. reticulatus Naud.). Acta Horticulturae, ISHS 2008, (774): 329-338.Z.Wu*,Y.J. Long, Q. Zhang and P.F. Li.Effect of Cold Treatment Time on Stem-Disc Culture of Garlic(Allium sativum L.). Acta Hort. 764, ISHS 2007, 213-218胡宏敏,蒋芳玲,曹雪,吴震*,王广龙. 黄瓜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CKO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园艺学报.2012,39(6):1131-1140田洁, 蒋芳玲, 刘敏, 吴震*. 外源H2O2处理对大蒜试管苗玻璃化发生及玻璃苗特性的影响.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12, 201201-224.张琳, 蒋芳玲, 熊超超, 孙萍萍, 靳慧卿, 田洁, 吴震*. 外源H2O2作用下大蒜试管苗活性氧代谢的变化及对AsA的响应. 园艺学报, 2011, 38(9): 1707–1716.薄丽萍, 吴震*, 蒋芳玲, 徐金金, 吴汉花. 不结球白菜种子活力及抗氧化特性在人工老化过程中的变化. 西北植物学报, 2011, 31( 4) : 0724– 0730.范伯圣, 蒋芳玲, 胡根金, 王东, 吴震*. 留蔓数和留果数对厚皮甜瓜植株根系活力及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11, 27( 2) : 382–389.靳慧卿, 蒋芳玲, 张琳, 孙萍萍, 熊超超, 田洁, 吴震*. 外源H2O2对大蒜试管苗玻璃化及活性氧代谢动态变化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2010, 22(6):53–57.郭菊叶, 蒋芳玲, 吴震*, 曾旋睿, 靳慧卿. 不同品种薹用大蒜花薹发育进程及其形态和解剖学观察. 上海农业学报, 2009, 3:42–46.曾旋睿, 蒋芳玲, 吴震*, 郭菊叶, 靳慧卿. 60Co–y射线辐照对大蒜试管苗增殖、生长及抗氧化特性的影响.西北农业学报, 2009, 18(6): 212–216.黄俊, 郭世荣, 蒋芳玲, 陈岚, 吴震*. 遮荫处理及恢复光照对白菜生长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园艺学报, 2008, 35(5):753–756.2.会议论文:Jiang F L,Guo J Y,Wu Z*. 2010. The dynamic changes of inner hormones during floral differentiation in bolting garlic cultivar. 28th 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 Congress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ISHC), Portugal Lisbon. Oral presentationWu Z*,JIN H Q,Jiang F L, Tian J. 2010.The Occurrence of Hyperhydricity and Production and Location of Endogenous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the Garlic Plantlet in Vitro under Exogenous H2O2 Stress. 28th 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 Congress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ISHC), Portugal Lisbon. 28th 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 Congress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ISHC), Portugal Lisbon.3.专著:吴震,蒋芳玲.植物组培苗玻璃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392-396.(见《10000个科学难题——农业科学卷》,吴震.蒋芳玲为参编人)吴震,翁忙玲、蒋芳玲.蔬菜育苗实用新技术百问百答.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学生评价:为人正派,襟怀坦荡,谦虚谨慎;十分关心学生,平易近人;一丝不苟,严于律已,工作忘我,勤勤恳恳;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都接。吴震: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攻颅底、脑干肿瘤学,现任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肿瘤一病区主任,神经外科第二党支部书记,医院只要是病人,都会接。吴震工作三十多年来专注于颅底脑干肿瘤的诊治,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多项颅底脑干肿瘤临床课题攻关,使我国颅底脑干肿瘤疾病治疗水平再上新台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3项,省部级医学科技进步奖4项,市局级奖项1项。主持科研课题8项,近五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7篇,累计影响因子100余。

赵震发表的农业论文

可以。沈师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在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中接收调剂考生,欢迎本校优秀考生攻读我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学术学位硕士。

1999年度镇优秀教师2000年度镇先进个人2002-2003学年度镇优秀教师2003年度镇先进个人2003年度县优秀团员2004年度镇先进个人2004年度镇先进教师高淳县第五届优秀青年教师高淳县第五届县学科带头人2006年“高淳县优秀教育工作者”2006年“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论文、教学设计获奖、公开课情况:2002年论文《强化数学教学的生活性》获县三等奖2005年论文《构建民主开放的课堂,塑造生动和谐发展的学生》获县二等奖2005年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构建》获县二等奖2006年论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设计的思考和探索》获县二等奖2003年教学设计《轴对称图形》获县二等奖2003年教学设计《轴对称图形》获市二等奖

(一)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在中国法学教育中,历史最悠久。1898年在戊戌新潮中诞生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后易名为北京大学的京师大学堂,从一开始就在她的专门学第三门“高等政治学”内设有法律学课程。1902年根据清政府《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的规定,在大学专门分科政治科内设法律学目。1904年1月修订大学堂章程,改大学专门分科为分科大学堂,在政法科大学堂内设法律学门。1917年,国民政府对北洋大学与北京大学进行科系调整,北洋大学改为专办工科,法科移并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工科移并北洋大学。(二)法律学门学制四年,所设课程分为两类。一类为主课,设:法律原理学、大清律例要义、中国历代刑律考、中国古公历代法制考、东西各国法制比较、各国宪法、各国民法及民事诉讼法、各国刑法及刑事诉讼法、各国商法、交涉法、泰西各国法(罗马法、英吉利法、法兰西法、德意志法)。另一类为补助课,设:各国行政机关学、全国人民财用学、国家财政学。学生读完主课和补助课,尚可随意选修其他课程。修业期满,写出毕业课艺及自著论说,即为毕业。王家驹、程树德、芬来森(英国)、李方、王基磐、陈籙、沈觐扆、冈田朝太郎(日本)、白业棣(法国)、博德斯(法国)、震均鋆、科拔(英国)、王宝田、嵇镜、徐思允、巴和,为政法科最初的教员。(三)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将学款移作他用,京师大学堂处境艰难。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京师大学堂复又开学。教育总长蔡元培着手改革旧教育制度。5月改京师大学堂为国立北京大学校,改大学堂总监督为大学校长,以严复任之。1913年2月,改政法科为法科,以孙祥龄为学长。是年法科法律学门招新生一班。1917年1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在全面改革北京大学旧制的同时,对法科也进行一系列改革。11月聘李大钊为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兼为法律学门讲授社会立法;聘周家彦、左德敏、徐崇钦、黄振声、徐墀、黄右昌、陶履gōng、胡钧、马寅初、张祖训为法科本科教授;王彦祖、郭汝熙、朱锡龄、韩述组、林损、李景早、黄国聪、伦哲如、黄振华为预科教授;废政府官吏为专任教员。同时还改定了课程。年底,法律学门有本科生206人,预科生222人,成为全校大的学门。在改革法科教学制度的同时,在法律学门还设立法律学门研究所,以黄右昌为主任,聘王宠惠研究比较法律、张嘉森研究国际法、周家彦研究行政法、罗文斡研究刑法、左德敏研究保险法、康宝忠研究中国法制史、陈长乐研究美国宪法、王景歧研究中国国际关系及各种条约、徐崇钦研究商业及工厂管理法。1918年在体制上又出新举措,由黄拔声、黄右昌、梁宓、王景歧、孙孝移、雷孝敏、周家彦、康心孚、左德敏、陈介、鹏屠振、余启昌、何基鸿、组成法律学门教授会,实行教授治门。1919年旋又将法科法律学门改为法律学系,设系主任一人,由该系教授会选举产生。还将旧学制中均为必修课的各门课程,改为半为必修、半为选修课程。学生选修课程,可选该系课程,亦可选他系课程。这些改革措施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教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思想活跃起来,经常参加新闻研究会、哲学研究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团体举办的学术讲座,学习世界上先进的文化思想,投身新文化运动,参加五四爱国斗争,并组织法律研究会研讨国内外一系列重大法学问题。自此,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渐成中国近代法学教育和科研的重要阵地。(四)20年代,法律学系的课程设置日趋完善,师资力量有所增强发展,但后期由于北京大学屡有变故而法律系亦因之多有变动。1924—1925年,法律学系课程已达30余门,教员人数亦有所增加。所设必修课有:民法总则、民法债权总论、民法债权各论、民法物权、民法亲属、民法继承、民事诉讼法、商法商人通例公司条例、商法商事通例票据船舶、刑法总则、刑法分则、刑事诉讼法、宪法学、行政法总论、行政法各论、外国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经济学原理、专门研究(以论文和译书为研究方法)。选修课有:法律哲学、社会立法论、中国法制史、罗马法、刑事政策、法院编制法、破产法、法医学、社会学、财政学总论、第二外国语。主要教员有:余qǐ昌、张孝移、王世杰、张志让、梁仁杰、左德敏、林志钧、黄右昌、陈瑾昆、石志泉、白鹏飞、李浦、燕树棠、夏勤、杜国庠、程树德、林彬、冯承均等。然而1927年7月奉系军阀张作霖政府取消北京大学,将北京的九所高校合并为京师大学校,并北京大学法科到北京法政大学,称法科第二院,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复将京师大学校改为中华大学,8月16日又改为北平大学。迫于北京大学师生要求复校的强烈抗争,1929年8月南京政府恢复国立北京大学的名称,法律学系也随之恢复成为北京大学法律学系。(五)1930年12月,蒋梦麟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仿照美国改革教育制度。对法学教育的改革在于:设法学院,以周炳琳为院长。法学院设政治、经济、法律三系。法律系主任为戴修瓒。系设系务会议,由系主任及该系教授副教授组成,系主任为主席。法律学系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种,师资颇可观。必修课:党义(王先强)、政治学概论(浦薜凤)、经济学概论(卢郁文)、心理学(樊际昌)、国文、第一外国语、第二外国语、民法总则(燕树棠)、民法物编(余启昌)、民法债编总论(刘志敭)、民法债编各论(戴修瓒)、民法亲属编、民法继承编(林彬)、特种民事法(公司法、何基鸿,保险法、李浦,票据法、海船法,(戴修瓒)民事诉论法(李怀亮、石志泉)、刑事诉讼法(陈瑾昆)、刑法分则(林彬)、罗马法(赵之远)、强制执行法(于光熙)、行政法各编(白鹏飞)、国际公法(王化成)、国际私法(燕树棠)、英文法律选读(燕树棠)。选修课:中国法制史(程树德)、中国法制史专题研究(程树德)、法理学(赵之远)、社会学(许德珩)、德国法(何基鸿)、破产法(王家驹)、劳工法(何基鸿)、法医学(刘北霖)。学生学习实行学分制,每年上课至少在28周以上,四年修满132学分即为毕业。第一、二学年每学期选习至多不得超过22学分,第三、四学年每学期至多不得超过18学分。学生毕业,得学士学位。1934年成立法科研究所,由院长兼主任,负责培养法学研究生。(六)1937年平津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奉命南迁,于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38年春旋又迁往昆明,改校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此间原北京大学法律学系的部分师生奔赴抗日前线,部分师生编入西南联大法商学院,历时8年。法商学院由法律学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社会学系、商学系组成。由于组成西南联大的三校中,只有北京大学有法律学系,因而联大法商学院的法律学系即为原北京大学法律学系。西南联大8年期间,法律学系主任为燕树棠。其间先后在法律学系任教的教授除燕树棠外,有戴修瓒、蔡枢衡、芮沐、费青、陈瑾昆、罗文干、张企泰、李士彤、李祖荫、章剑、马质夫、赵凤喈;副教授有林良桐。联大法律学系注重法学理论研究和司法实务两方面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亦注重这两者的兼顾。所设课程有:国文、英文、中国通史、逻辑、自然科学、西洋通史、哲学概论、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法学绪论、民法概论、宪法、国际公法、刑法总则、刑法分则、民事诉讼法、商法、公司法、破产法、行政法、中国司法组织、中国法制史、国际私法、劳工法、社会立法、法理学、犯罪学、犯罪心理学、海商法、保险法、民事执行法、程序法、土地法、票据法、刑事政策、法医学、毕业论文。学生实行学分制,读完140学分左右方可毕业。每年招生20名左右,8年间在联大法律学系就读学生约200名,研究生3名。法律学系许多师生积极参加了爱国学生运动。(七)1946年5月,西南联大结束,三校复员。北京大学重迁北平,于是年秋开学。法律学系与政治学系、经济学系合为法学院。至共和国成立,其间法律学系主任先后由法学院长周炳琳和教授冀贡泉、费青担任。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师资力量亦有加强。课程方面,增加了比较宪法、司法制度研究等。此间在法律学系先后担任教授的有:燕树棠、费青、蔡枢衡、戴修瓒、芮沐、戴剑、李士彤、黄觉非、刘志yáng、冀贡泉、李祖荫、王克勤、张忠德、赵凤喈、龚祥瑞、严景耀(兼);副教授有汪暄。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数亦大大超过西南联大期间累计达600多人。处于中国革命趋于胜利前夕的法律学系师生,积极参加了进步的学生运动。(八)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为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带来变革的曙光。法律学系对课程设置作了较大调整。设有马列主义法律理论、国家法、新刑法原理、新民法原理、宪法原理、婚姻法、国际公法、审判工作、商事法原理、犯罪学、法医学、政策与法令、苏联法律研究、名著选读、国际公法研究、国际私法、毕业论文等课程。学生除学习这些专业课程外,还要学习其他系开设的一些课程。课程仍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共和国诞生前在法律系任教的教员此时多还在系任教。张志让、何思敬等教授曾来系兼课。1952年,新中国实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并入北京政法学院。由著名法学家、时任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钱端升教授出任北京政法学院首任院长。(九)1954年,在政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法委员会主任董必武的直接指导下,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得以重建。司法部教育司司长陈守一受命出任重建的法律学系第一届主任。“依靠老干部,大力培养青年教师,吸收有真才实学的老教师,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是重建法律学系的指导思想。1954年8月,法律学系新一届教职工41人在北京大学集结。他们分别来源于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政法机关和北京大学。其中包括一批欧美留学归来的教授、学者。1954年9月12日,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教授郑重宣布法律学系重新成立。重建后的法律学系设有系办公室、国家与法的理论教研室、国家法教研室、民法教研室、刑法教研室、资料室。1956年8月,在原有四个教研室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国家与法的历史教研室、审判法教研室、国际法教研室。当时法律学系办系指导思想和制定教学计划的基点是:“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1958年7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鼎丞,1958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马锡五都来系作过报告。法律学系教学计划从1954年至1966年前,先后共有六次较大的变化,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和要求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修改,几次教学计划的修改特点大致如下:(一)学制:由四年制改为五年制。(二)培养目标:开始为政法工作者、法律高级专门人才;五年制时期为法学家、政法研究人才与师资、理论研究人才。(三)法律专业课程(包括选修课),建系初期介绍苏联法学的课程略多些。1954年法律专业课26门课程中苏联课程比重较大,约有七门,中苏内容结合的课程约有六门,共十三门课,占法律专业课一半。1955年法律专业课31门,主要以讲中国内容课程为主,取消了苏联民法、刑法、诉讼法、劳动法、行政法及法院组织法。合并了苏联与人民民主国家法,将法医学改为必修,增开了国家与法的理论专题、检察监督、司法统计。1956年法律专业课27门必修课中取消了苏联国家与法的历史,苏联财政法,增加了政治学说史,我国的农业合作社法。1959年法律专业课26门课中必修课中增开了人民公社规章制度,公检法组织与任务、资产阶级国家法、国际关系史、资产阶级民商法、罗马法。1960年法律专业课19门,其中将刑法学、诉讼法、婚姻法等六门课合并为政法业务课,增开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介绍。1961年至1966年教学计划基本无多大变动,法律专业课程为21门课,增开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现代资产阶级法与批判,将刑、民法改为刑事政策与法律和民事政策与法律。重建后的法律学系第一次科学讨论会,是在1955年五月四日举行。法律学系自重建系以来,每年校庆,均举办科学讨论会。许多优秀论文参加学校评选,有的参加高校评选。由于法律学科的实践性强,师生注重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广泛参与国家有关法律的起草,经常出席国家机关的有关会议,并在法院审判活动中担任陪审员和律师。系主任陈守一教授担任北京市律师协会筹委会主任;民法、刑法、诉讼法等专业课程的教师十多人,担任兼职律师,多次担任重大民事、刑事案件的代理人和辩护人。1956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在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有重大影响的李万铭案等,该系兼职律师都曾出庭辩护。此间对外交流活动主要是与前苏联东欧国家进行,陈守一教授等曾四次出访前东欧国家,后者也有学者多次造访北京大学法律学系。从1954年到1956年,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每年招生120名左右,其中约半数来自在职干部。(十)从1957年到文化大革命前,由于政治运动和劳动的增多,法律学系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受到冲击。“反右”、“反右倾”、“大跃进”等,历史性地与法律学系师生的生活纠葛在一起,留下诸多沉重的回忆。在这一时期,教学计划中增大了劳动锻炼、实习和社会调查等方面内容的比重。学制改为五年。培养目标为“政法研究人才和师资”、“政法工作者”、“理论研究人才和师资”等。1960年将民法和刑法教研室合并为业务教研室。这十年中招生虽不曾中断但招生人数每有降低。1962年仅招生19人。本科生从1957—1966年共计招收约360人。1959年开始招收三年制研究生,至1966年共招收24人。(十一)文化革命十年中,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受到严重冲击。1970年,宣布了取消法律学系的决定。由于法律学系教职员团结一致,据理力争最终使法律学系得以保存,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免遭解散厄运的政法院系之一。教职员基本没有分散,图书资料基本没有流失,为以后恢复教学和研究工作保存了力量。1966—1971年6年间法律学系没有招生,也没有其它形式的教学活动。1972年,一批教师在刚刚得到平反之后,即致力恢复正常的教学工作。首先开办了北京市政法、公安干部短训班,随后举办了华北五省市政法干部培训班。1973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律学系三十六名教职员合并到北京大学法律学系,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恢复时他们中绝大多数又回到中国人民大学。1974—1976年,法律学系连续招收三届共计150余名工农兵学员,并同时举办多期干部培训班,为恢复法学教育和法制建设作出了贡献。这期间开设的课程逐渐增多,为几届工农兵学员及干部培训班学员开设的课程已有20余门: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国家与法的理论、中国法制史、中国宪法、外国宪法、西方国家政治法律制度、西方法律思想史、外国法制史、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民事诉讼法、婚姻法、劳改法、刑事侦查、国际法、法律文书等。(十二)1977年,随着正常的招生制度在全国得以恢复,北京大学法律学系迎来新的转机;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法律学系进入了大发展的新时期。在新时期,法律学系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逐步得以明确;把法学教育、研究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结合起来,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法制建设结合起来,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设置先进和完备的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加强学术研究、多出优秀的学术成果,培养一流的、多层次的法学人才,促进和发展国际法学教育和法律文化的交流,使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成为法学教学与法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对国家、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2009年,法律学系已成为北京大学最大的系之一。自1977年以来,先后担任法律学系主任的有陈守一、马振明、张国华、赵震江、魏振瀛、吴志攀。(十三)新时期伊始,法律学系即把师资队伍建设当作中心工作之一,招回和调进一批教学骨干。从1979年起,每年开展评定职称工作。同时注意挑选毕业的博士、硕士留系任教,注意吸引在国外学有所成的博士、硕士回系、来系任教。到1998年2月,全系在编教职员112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或相当于副教授职称的41人。在编和返聘教授中有博士生导师21人,享受国家级突出贡献津贴的28人。教师中获博士学位的有24人。另外,有一批知名人士受聘在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兼任教授。(十四)法律学系经常注意教学研究机构的建设。到1998年2月已设9个教研室;法学理论教研室、法律史教研室、宪法与行政法教研室、刑法与犯罪学教研室、民商法教研室、经济法教研室、国际经济法教研室、国际法教研室、诉讼法与司法鉴定学教研室。其中法学理论和国际法为国家教委批准的重点学科;另有资料室和办公室等教学管理和教学辅助机构,先后成立了由法律学系代管或隶属于法律学系的12个研究机构;国际法研究所、经济法研究所、犯罪问题研究中心、科技法研究中心、港澳台法律研究中心、立法学研究中心、金融法研究中心、比较法与法社会学研究所、法制信息中心、劳动法研究所、国际经济法研究所、税法研究中心。另设有同和律师事务所,燕园法律事务所,司法鉴定室。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这些研究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中,有的是国内所仅有的,有的是国内最先设立的。(十五)专业体系和课程设置体系,是法律学系在新时期中发展尤快的环节。首先,就本科生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来说:1979年,根据当时的急需在全国率先增设了国际法学专业,1980年又率先增设了经济法学专业,1993年再增设国际经济法学专业。这就形成一个包括法律学专业、经济法学专业、国际法学专业、国际经济法学专业在内的在国内属于尤为完整的法学专业体系。在发展专业体系的同时,法律学系的课程设置体系不断发展。经多次调整,1993年开始,本科生进校后任选专业,学满两个专业学分的可取得双专业毕业文凭。与此同时,再次修订教学计划,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的精神,加强了基础课比重。全系所开本科生专业课程已逾70门。其中全系各专业必修课17门:法理学、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法制史、西方法律思想史、外国法制史、宪法学、行政法学、民法概论、合同法、刑法学、国际法、国际私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法律文书、律师实务与律师道德;法律学业必修课6门:知识产权法、婚姻家庭法与继承法、企业法/公司法、司法鉴定学、犯罪学、劳改法;经济法学专业必修课9门:经济法总论、企业法/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计划法与投资法、财政法与税法、金融法/银行法、会计法与审计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环境法;国际法学专业必修课8门:中国外交史、国际环境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组织、海洋法、航空航天法、国际司法判例、专业外语;国际经济法专业必修课8门: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国际税法、海商法、国际技术转让法、国际经济组织、专业外语;全系各专业限制性选修课23门:现代西方法律哲学、立法学、当代西方法律思潮、中国司法制度、中国法律文化、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外国宪法、公务员法、罗马法、外国民商法、实用刑法学、青少年法学、外国刑法、刑事侦察学、刑事技术概论、法医学、保险法、中国经济立法史、司法精神病学、外国婚姻法、票据法、国际税法、国际法与国际组织专题。除专业课程外,还有若干门全校性公共课程。其次,就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来说:经过这些年发展,到1998年,已有12个专业36个研究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这12个专业分别是:法学理论、法律思想史、法制史、宪法学、行政法学、刑法学、民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国际经济法、国际法、环境法;法律学系有八个授予博士学位的专业,它们是:法学理论、法律思想史、宪法学、刑法学、国际经济法、国际法、环境法、经济法。(十六)法律学系注意将教学与学术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鼓励教员开好课、多开课、开新课,鼓励教员钻研学术、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到1997年,全系在新时期共编撰各类高等法学教材近百部,出版学术专著一百六十余部,发表论文一千四百余篇。各类工具书60余部。教材中有30余部系由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教员主持或参与国家教委、司法部组织编写的统编教材。获奖教材为:《法学基础理论》(新编本)、《宪法学概论》、《民法教程》、《民事诉讼法教程》、《国际法》、《经济法原理》等等。专著中有许多是属于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项目。许多教材由于编写与出版早、质量好,在法学教育界起了良好的作用。法律学系还于1978年创办了《国外法学》杂志,1988年又改刊为《中外法学》。法律学系法律图书馆是保存、管理图书资料工作进行得较好的图书馆。法律学系研制的《CHINALAW电脑辅助法律研究系统工程》,建立了中国法律数据库,填补了国内法学领域的一项空白。由香港知名人士邵逸夫先生捐款和国家教委拨款投资兴建的“法学楼”于1993年3月交付使用,为法律学系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物质条件。(十七)培养人才是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最主要的任务之一。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形成高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模式。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各具特点,但它们的共同点在于:要求学生或学员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和在不同程度上分别掌握该专业所需具备的理论、知识和能力。一方面,为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既重视基本理论又重视从实践出发,培养实用性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随着博士、硕士研究生在学生中比例的增加,更重视社会高层次法律专业人才的培养。从1977年到1997年,共招收本科生2906人,其中除1989级至1992级本科学生因军训实行五年制外,余皆实行四年学制。从1978年到1997年,共招收硕士研究生1402人,硕士研究生班约50人,博士生178人,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二百余人。自1977年以来,授予法学学士学位2418人,硕士学位887人,博士学位71人。1993年,面向全国招收已获得其他专业学士学位的大学本科毕业生35人,攻读法律课程,成为该系首批第二学士学位学生。从1993年开始,为提高在职人员的法学理论水平,推动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为国家培养较多的法律专业人才,法律学系在北京、深圳、汕头、昆明、广州、烟台等地举办硕士学位课程研修班。从1985—1988年,为最高人民检察院举办检察干部法律专修科,共培养大专层次学员600余人。1983—1989年承办经济法干部专修科,培养学员110人;1986—1990年为全国武警干部举办法律专科函授班,四年中,培养大专层次的毕业生5000人左右,并先后承担北京地区的函授教学任务及部分省市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教材编写和教学辅导任务。1985—1990年,支持烟台大学、宁波大学等创办法律学系。1980—1993年,与北京市司法局、九三学社联合创办北京市法律业余大学。北京大学法律学系的教职员也参与了北京大学分校法律学系的创办和管理。1988至1997年,最高人民法院和国家教委决定成立高级法官培训中心,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成为该中心的基地之一,每届招收学员60至70人,十年中为全国法院系统培养各类干部600余名。经国家教委批准,从1987年起与香港树仁学院合办法律本科文凭及学位教育,到2009年已招收11届,共1800余人,其中已有400多人获学士学位;从1991年始,又在法律本科文凭及学位教育的基础上,在香港招收民法专业、国际法专业的硕士学位研究生,到2009年已招7届,两专业共招硕士研究生70余人,1994年首届硕士学位学生毕业,有13人通过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与香港树仁学院合办法律本科文凭及学位教育以及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为香港回归培养了一批法律专门人才,该项教育荣获1997年北京市普遍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这十数年间,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招收学生、学员的人数、授予学位的人数培养人才的人数,大大超过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总人数。(十八)法律学系还是全校对外学术交流活动最为活跃的系之一。文化大革命以前,法律学系被列为绝密专业,对外交流活动很少。解密后,对外交往迅速发展。

  • 索引序列
  • 王震发表的论文
  • 王震坡发表过的论文
  • 江南大学王震宇发表的论文
  • 吴震发表的论文
  • 赵震发表的农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