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海岸线防控工作论文发表

海岸线防控工作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海岸线防控工作论文发表

它的标题就是《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统计自相似性与分数维数》中

最近正在读《规模》,一本用数理思维重新认识生物,生命,梳理复杂现象背后规律的大部头的著作。作者杰弗里维斯特是享誉全球的复杂性科学研究中心圣塔菲研究所前所长。 随着阅读的深入,书中许多观点刷新了我的认知,希望撰写这一系列文章来让更多的人获得认知升级,自己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巩固和提高读书效果。 我们通过一些测量工具,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比如一条线段的长度,正方形长度,三角形等等,往往会得到一个准确的数值。于是,我们把这种经验推而广之,在测量复杂图形的时候也认为测量结果会聚焦于某个数值附近,但是,作者发现,在查询英国海岸线长度的时候,不同的权威文献给出了不同的测量值,而这种些文献不大会范这种低级错误,这个现象引起了作者的思考。 我们都知道,折线,褶皱这种形状,很形象的例子就是我们火车站排队,虽然从入口排队的地方直线距离很短,但是通过这种曲折的布局,我们有过的路程比这个直线距离长好多倍的距离。这只是一种一阶的折叠,如果折线里面有嵌套折叠,继续不断嵌套下去,会发生什么?这个现象就是分形现象,一种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英国的海岸线就是一个典型的分形现象。用不同精度的测量工具测量出不同结果,精度越高,测量长度越长。为什么呢?因为精度越高,更小的分形,也就是更高阶的分形就会被测量到,如果精度不不断提升,测量数据越来越大,天呐,居然海岸线的长度没有聚焦于一个精确的数值,而是越来越发散。 作者突然获得一个发现,以前我们的经验都是错误的,而这个错误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时期就开始一直到了近代才被发现。这是一个伟大的洞见,从而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分形几何。发现这个现象的人叫理查森,他发现这个现象后论文发表在一本相对晦涩的杂志上,为了掩饰他研究战争的目的,起了一个晦涩的题目:《关于接近的问题:致命争吵统计数据附录》,没有引起学界的关注。 真正让这个理论走向大众的人叫伯努瓦 曼德尔布罗,他意识到了这个发现具有更加深刻和普遍的意义。分形学被应用到了测量任何可测量的物体,甚至包括时间和频率,这些例子包括我们的大脑,弄皱的纸球,闪电,河流网络及心电图和股市等时间序列,甚至催生出了金融物理学这门金融学的子学科。 至今,分形学热度不减,许多后来人基于这个理论制造出了山脉和风景逼真的画面和引人入胜的迷幻图案。甚至应用于音乐和绘画的鉴别真伪。因为不同的音乐家,像贝多芬,巴赫,莫扎特他们的作品分形数是不同的。分形理论更大的战场在生物学领域,基于分形理论,科学家正在将生命进行量化研究。 遇到事情想当然是人类的天性,真正有重大发现的人往往克服了这种天性,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探究,也许《思考,快与慢》中有更好的答案。 复杂科学是一门很有魅力的科学,需要深入去学习。下一篇,会有什么惊喜呢?

去找下汉斯的(海洋科学前沿)这本期刊吧

《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统计自相似和分数维度》(How Long Is the Coast of Britain? Statistical Self-Similarity and Fractional Dimension)是由本华·曼德博写的论文,最初在1967年于《科学》发表。在这篇论文内曼德博讨论了维度于1和2之间的自相似曲线。虽然曼德博没有用“分形”(fractal)这个词汇,但这些曲线都是分形。论文的首部分,曼德博讨论了路易斯·弗赖·理查森对海岸线与其他自然地理边界的测量出来的长度如何依赖测量尺度的研究。理查森观察到,不同国家边界测量出来的长度L(G)是测量尺度G的一个函数。他从不同的好几个例子里搜集资料,然后猜想L(G)可以透过以下形式的一个函数来估计:L(G)=MG1-D曼德博将此结果诠释成显示海岸线和其他地理边界可有统计自相似的性质,而指数D则计算边界的豪斯道夫维度。透过这个看法,理查森的研究的例子的有着从南非海岸线的1.02到英国西岸的1.25的维度。在论文的第二部分,曼德博描述了不同的关于科赫雪花的曲线,它们都是标准的自相似图形。曼德博显示计算它们的豪斯道夫维度的方法,它们的维度都是1和2之间。他亦提及填满空间、维度为2的皮亚诺曲线,但并未给出其构造。这篇论文很重要,因为它既显示了曼德博早期对分形的思想,同时又是数学物件和自然形式的联结的例子——曼德博以后很多工作的主题。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 -------------------------------------------------------------------------------- 欧几里得几何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特征长度的几何物体:一维空间:线段,有长度,没有宽度;二维空间:平行四边形,有周长、面积;三维空间:球,表面积、体积;自然界中很多的物体具有特征长度,诸如:人有高度、山有海拔高度等。有一类问题却比较特别,曼德布罗特Mandelbrot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也许你会认为,这个问题太简单了,要测量海岸线那还不容易,利用地图或航空测量都能获得答案。但是,1967年在国际权威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划进代的的论文,它的标题就是《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统计自相似性与分数维数》中,文章作者曼德布罗(Beonit Mandelbrot)是一位当代美籍法国数学家和计算机专家,当时正在纽约的IBM公司的活特生研究中心工作, 而他的答案却让你大吃一惊:他认为,无论你做得多么认真细致,你都不可能得到准确答案,因为根本就不会有准确的答案。英国的海岸线长度是不确定的!它依赖于测量时所用的尺度.原来,海岸线由于海水长年的冲涮和陆地自身的运动,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海湾和海岬,弯弯曲曲极不规则.假如你乘一架飞机在10000m的高空沿海岸线飞行测量,同时不断拍摄海岸照片,然后按适当的比例尺并计算这些照片显示的海岸总长度,其答案是否精确呢?否!因为,你在高空不可能区别许多的小海湾和小海峡。如果你改乘一架小飞机在500m高处重复上述的拍摄和测量,你就会看清许多原来没有看到的细部,而你的答案就会大大超过上次的答数。现在再假设你就在地面上,测量其长度时如以公里为单位,则几米到几百米的弯曲就会被忽略不能计入在内,设此时得长度L1;用长度为10m的量规来测量海岸线的长度,那么那些在空中看不清的拐弯处就会使海岸线长度变得更大,L2>L1;如如果你改到长度为1m的量规,上面忽略了的弯曲都可计入,结果将继续增大,但仍有几厘米、几十厘米的弯曲被忽略,此时得出的长度L3>L2>L1;如此等等,采用的量度越精密,海岸线就显露出更多的细节,而你获得的海岸线长度就越大(图19).可以设想,用分子、原子量级的尺度为单位时,测得的长度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这虽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说明随测量单位变得无穷小,海岸线长度会变得无穷大,因而是不确定的.所以长度已不是海岸线的最好的定量特征,为了描述海岸线的特点,需要寻找另外的参量.当然就人力而言,你可能会用1m量规测量后就停止测量,而物理学家可能会认为这种测量过程必须在原子层次上达到一个理论的极限,但从数学家理想化的观点看,这种越来越精细的测量过程则可以无限继续下去,这就意味着相应的测量结果将无限地增大,也就是说,所谓海岸线的长度并没有确切的数学定义,而通常我们谈论的海岸线长度只是在某种标度下的度量值。 Benoit Mandelbrot 说 ,其实任何海岸线的长度在某个意义下皆为无限长 ,或者说,海岸线的长度是依量尺的长短而定。海岸线长度问题,曼德尔布罗特最初是在英国数学家理查逊(Lewis Fry Richardson)的遗稿中一篇鲜为人知的晦涩的论文中遇到的。这个问题引起他极大的兴趣,并进行了潜心的研究.其中他所摸索的一大堆争议性主题,后来成为混沌理论(Chaos Theory)的一部份。当初 Lewis Fry Richardson 为了想要了解一些国家锯齿形的海岸线长度,所以翻阅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与荷兰的百科全书,他发现书上在估计同一个国家的海岸线长度时,竟然有百分之二十的误差,Lewis Fry Richardson 指出 :这种误差是因为他们使用不同长度的量尺所导致的。他同时发现海岸线长度 L 与测量尺度 s 的关系如下,其中,值得注意的是 log(1/s) 与 log(L) 呈线性关系,其斜率为一定值 d:, 即,其中lgk≈3.7,d≈0.24.很明显,如果我们以对lgL作图,所得到的直线斜率为d。曼德尔布罗特独具慧眼地发现了1961年理查逊得出的边界长度的经验公式L (r)= Kr1-a中的a就可以作为描述海岸线特征的这种参量,他称之为“量规维数”,这就是著名的分数维数之一.这一问题的研究,成为曼德尔布罗特思想的转折点,分形概念从这里萌芽生长,使他最终把一个世纪以来被传统数学视为“病态的”、“怪物类型”的数学对象,——康托尔三分集、科赫曲线等统一到一个崭新的几何体系中,让一门新的数学分支——分形几何学跻身于现代数学之林.--------------------------------------------------------------------------------不同量规测量海岸线长度的一个浅显的比喻 --------------------------------------------------------------------------------显然,用人的脚步来测量,和让一只蚂蚁来测量,得出的结果将有天壤之别,因为蚂蚁会爬过比人多得多的弯曲,从而测量的结果将比人的结果大得多。假设有一种无限小的生物,那么测量结果将是无穷大。不要忘了,在蚂蚁眼中,我们是比鲸还要大的庞然大物。关于观察尺度,《格列佛游记》里面有精彩的描述。当格列佛到了巨人国,他发现没有一个女人是漂亮的,因为在他小小的眼睛里,女人每一个狰狞的毛孔他都看得清清楚楚。作为阅读对象的文本可以比作英国的海岸线,说文本无定解,不是说文本什么都不是,它是英国的海岸线,可是它究竟有多长,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测量结果。可是以谁为准?蚂蚁的结果就不算数吗?--------------------------------------------------------------------------------请你为联合国特使支招-------------------------------------------------------------------------------- 问题:A、B两国有一段共同的陆地边界线,并向B国呈弧形弯曲(图20). 横跨边界线有一战略高地原属两国所共有. 20世纪80年代,A国对边界重新进行测量,测得的边界长度比原记载长度大,按新测长度这块高地完全落在A国境内. 于是A国向B国提出,要求将高地全部归属A国,引起两国争端. 为维护该地区和平,联合国派员往A、B两国斡旋,请你为联合国特使设计一调解方案.方案:向两国指出,国境线是一种分形曲线,用传统测量方法无法得到确定的长度,随着测量单位的减小,测得的长度会增大. A国新测得的长度比原记载长度大,正是她测量时采用了较原测量单位更小的码尺. 所以一方面可用分形几何理论向两国解释,另一方面还可同两国到边界进行测量演示.思考:1.为什么长度已不是海岸线的特征量?2.为什么在测量海岸线长度时,随测量单位的减小,海岸线长度会越来越大?3.了解科赫雪花曲线的生成过程,并对其进行探究,体会曼德尔布罗特为什么把科赫雪花曲线作为海岸线的数学模型.

中国海岸工程进展论文发表

建筑类的期刊,评中级的话,省级以上的期刊基本都可以,最关键的是正规,双刊号齐全,就是cn和issn,还要有邮发代号的,看看有没有,因为是通过邮局全国公开发行的,只要确定期刊正规,评职称肯定能用的,像比较有名众所周知的信远论文网,国信论文网,都能发,只要是正规就行,千万不要发在增刊,副刊,论文集上,评职称不管用的,具体的还是自己问吧。建筑类评职论文发表九品论文网。

研究方向 1.陆上、海上结构分析;2.波浪与建筑物相互作用(包括固定结构、浮体结构、超大型浮体结构);3.工程结构系统基于风险分析的可靠性模糊优化设计方法4.结构及结构系统的可靠性分析与设计方法;5.结构及结构系统的模糊优化设计方法;6.波浪、流及物质输移的数值模拟;7.海域使用论证、项目咨询; 主讲课程 1. 最优化原理与方法(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2. 结构可靠性分析与设计(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3. Fortran 语言及程序设计(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生);4. 海岸工程II(河海大学本科生);5. 结构方向专题(河海大学研究生);6. 海洋环境保护(河海大学研究生);科研项目1) “波浪力计算的高效高精度间断有限元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8.1~2008.12);项目负责人。2) “波浪力计算的间断有限元方法”,海岸灾害及防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发研究基金(2010.1-2012.12);项目负责人。3) “超大型浮体水弹性响应分析”,河海大学创新基金(2004.12~2006.12)。4) “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项目”。 山东省教委(2001.1~2003.12);5) “河口海岸城市防护工程综合水文灾害最优设计标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0.11~2001.5);6) “水利插板冲刷深度研究”。 胜利油田(1999.10~2001.12);7) “抗冰平台半自动式结构振动控制研究”。课题代号:1600-011920, 中国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997.1~1999.11);8) “波浪、近岸流及海洋工程结构交互作用下的计算机仿真”。 青岛海洋大学博士启动基金课题(1998.3~1999.10);9) “胜利油田防洪防浪水利插板在河口海岸中的工程应用”。中国石油总公司1998.1~1999.12);10) “青岛前海海岸工程设防标准研究”。青岛市建委委托的课题(1998.1~2000.12);11) “胶州湾海洋环境条件与工程结构相互作用的计算机仿真”。青岛市科委委托的课题 (1998.9~2000.12);12) “大型复杂结构体系的关键科学问题及设计理论研究”中的二级子课题“大型复杂结构选型及工程系统全局优化的设计方法”。国家科委“九五”攻关项目子课题(1998.9~2000.12);13) “近岸带灾害动力环境的数值模拟技术和优化评估技术研究”的子课题“风、浪、潮、流联合概率”。课题代号:96-922-03-03 ,国家科委“九五”攻关项目(1996.1~2000.12);14) “城市与工程减灾基础研究”中的二级子课题“抗灾结构的优化设计与可靠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94.2~1997.12);论文论著 张淑华、胡金枝等,用梁模型定性分析超大型浮体结构水弹性响应的若干性质,第十二届海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5),pp.588-594。韩满生、张淑华,超大型浮体结构水弹性响应板模型分析,第十二届海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5),pp.551-557。张淑华、马晴晴(缅甸)等,能量平衡方程式法求解不规则波波浪场的适用范围探讨,第十二届海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5),pp.362-366。张淑华、王义刚,不规则波近岸波浪场数值计算,第十二届海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5),pp.350-356。张淑华等,关于研究生创新教育的一点思考,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杂志,Vol.10,No.110(2004),pp.2015-2017;张淑华等,关于高等院校本科教改的一点思考,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杂志,Vol.10,No.110(2004),pp.2018-2020;王腾、张淑华,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杂志,Vol.10,No.110(2004),pp.2025-2026;张淑华, 用直接法分析超大型浮体水弹性响应(板模型),海洋工程,(中文版),Vol.24,No.1,EI收录;张淑华,海洋工程结构的模糊随机可靠度计算,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 vol.21,No.1 , pp.23;张淑华,海洋工程结构的模糊随机可靠性,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1, vol.21,No.1 , pp.10;张淑华,工程表决子系统的可靠性模糊优化设计,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EI收录,1998,Vol.18,No.10 , pp38-43;张淑华等,海洋资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环境保护,1998,总第24期,pp43-45, 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张淑华等,波と海浜流モデルの研究,日本INA 新土木研究所博士后论文,1995.6;张淑华等,串联系统的模糊可靠性,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4,Vol.14, No.9, pp.28-31;王光远、张淑华、顾平,论完全相关系统的可靠性,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学报 ,1994, Vol.27, No.1, p.1-5;张淑华、王光远,工程并联子系统的优化,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学报,1993, Vol.27, No.3, p.1-5;王光远、张淑华、潭东跃,考虑结构失效相关时串联工程系统造价与可靠度间的关系,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学报,1992, Vol.27, No.4, p.1-5;王光远、潭东跃、张淑华,失效相关串联工程系统可靠度的最优分布,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2,Vol.27, No.2,pp.1-5;王光远、张淑华、陈树勋,串联工程系统的全局优化,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学报 ,1991,Vol.27, No.4,pp.1-5;张淑华、白广忱,有限条法及其斜条元,黑龙江省力学学会年会论文集,1991, pp.114 -118, 获优秀论文奖;王光远、白广忱、张淑华,机械系统的全局优化,机械设计增刊,1991, pp.145-147;张淑华、顾迪民,轮胎式起重机箱形伸缩臂局部稳定性的再探讨,工程机械,1988,Vol.19 ,No.10,pp.14-17;顾迪民、张淑华,轮胎式起重机伸缩臂架截面形状的优化,建筑机械,1988,Vol. 5 ,No.9,pp.9-13;

工程师职称论文发表对刊物有什么要求? 1、首先得保证刊物正规,必须是正规期刊的正刊; 工程师职称论文发表,要是投递到假刊或者套刊这一类刊物上,发表出来是不能作为有效材料进行申报的。因此挑选期刊时一定要擦亮双眼。 为了防止此类事情的发生,一般正规的刊物都是在国家新闻出版署备案的,所以可以去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咨询或者登陆国家新闻出版署站进行查询刊物是否正规。 2、刊物要具备CN、ISSN刊号,这也是规定之一; 什么是CN 类、ISSN刊物? 所谓CN 类刊物是指在我国境内注册、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该类刊物的刊号均标注有CN字母,人们习惯称之为CN类刊物。 所谓ISSN 类刊物是指在我国境外注册,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该类刊物的刊号前标注有ISSN字母。现在许多杂志则同时具有CN和ISSN两种刊号。 3、刊物是否符合职称评审要求; 各地职称评审部门对刊物和论文数量有差别,可以参考当地职称评审对刊物的要求。 通常情况下,中级职称是需要一篇论文,而高级职称则是两篇,具体依照当地职称文件标准执行。 另外中级职称论文一般是要发表在普刊上,而高级职称多见于核心期刊,但这要求不是统一标准,最好事先咨询下单位意见和参考职称通知。

海岸侵蚀发表的论文

百度百科上有

[编辑本段]什么是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编辑本段]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出现全球变暖趋势的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摄氏度(2.5-10.4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 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另外,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60%的国家还同意将相关技术和信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技术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编辑本段]全球变暖的历史与预测 全球变暖是真实的,而且正在进行! 主流科学界一致对全球变暖是越来越清楚了,每天在改变我们的气候都是真实的,他们也正在进行中。在20世纪末年初以来,表面平均温度的地球增加了约1.1f ( 0.6摄氏度) 。在过去的40年中,气温上升约0.5f ( 0.2-0.3摄氏度) 。在过去400-600年,全球变暖,在20世纪是更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间, 7分之10的年,在20世纪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其中一个最强劲的下午1998是最热的一年,因为可靠的温度测量开始的。 此外,变化,在自然环境支持的事实,即地球正在变暖; 山区giaciers也在逐渐消退; 在过去四十年里,北极冰厚度已经下跌了大约40 % ; 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约快三倍超过了过去的100年相比在以前的3000年里 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植物和动物改变其范围和行为回应气候。 根据仪器记录,相对于1860年至1900年期间,全球陆地与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75度。自1979年,陆地温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温度快一倍(陆地温度上升了摄氏0.25度,而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13度)。根据卫星温度探测,对流层的温度每十年上升摄氏0.12度至0.22度。在1850年前的一两千年,虽然曾经出现中世纪温暖时期与小冰河时期,但是大众相信全球温度是相对稳定的。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估计,自1800年代有测量仪器广泛地应用开始,2005年是最温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记录高了摄氏百分之几度。 世界气象组织和英国气候研究单位也有类似的估计,曾经预计2005年是仅次于1998年第二温暖的年份。 在人类近代历史才有一些温度记录。这些记录都来自不同的地方,精确度和可靠性都不尽相同。在1860年才有类似全球温度仪器记录,相信当年的记录很少受到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从最近的千禧年内的多方记录所展示的长远展望,在过去1000年的温度记录中可以看到有关的讨论及其中的差异。最近50年的气候转变的过程是十分清晰,全赖详细的温度记录。到了1979年,人类更开始利用卫星温度测量来量度对流层的温度。 在2000年后,各地的高温记录经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罗诺镇录得摄氏41.5度,破139年来的记录。同年,8月10日,英国伦敦的温度达到摄氏38.1,破了1990年的记录。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测得最低温度为摄氏25.5度,破了1873年以来的记录。8月7日夜间,德国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气温记录。在2003年夏天,台北、上海、杭州、武汉、福州都破了当地高温记录,而中国浙江省更快速地屡破高温记录,67个气象站中40个都刷新记录。2004年7月,广州的罕见高温打破了五十三年来的记录。2005年7月,美国有两百个城市都创下历史性高温记录。2006年8月16日,重庆最高气温高达43度。台湾宜兰在2006年7月8日温度高达38.8度,破了1997年的记录。2006年11月11日是香港整个十一月最热的一日,最高气温高达29.2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最高温26.1度还要高。 据新华社电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古代农业活动曾使世界避免进入新冰川期。这说明,人类活动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可能持续了数千年。研究人员说,砍倒大树并开垦第一片田地的史前农民使大气中甲烷和CO 2等温室气体含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气温因此逐渐回升。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拉迪曼说:“要不是早期农业带来的温室气体,目前地球气温很可能还是冰川时期的气温。”拉迪曼承认,研究结果非常容易引起争议。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17日说,科学家通过两项最新研究预测,即使现在全世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本世纪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在18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连续发表两篇论文,从不同角度预测了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他们的成果将由联合国下属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评估,收录到2007年公布的下一份全球气候变化报告中。 在第一篇论文中,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魏格雷提出了一个较简单的数学模型来理解全球气候变化。他认为,由于海洋存在“热惯性”,对温室气体等外界影响的反应有所滞后,本世纪全球变暖的趋势只不过是以前排放温室气体的后果。 据魏格雷预测,到2400年,已存在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成分,将至少使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摄氏度;不断新排放的温室气体,又将导致全球平均气温额外升高2至6摄氏度。这两个因素还会分别引起海平面每世纪上升10厘米和25厘米。 他在论文中说,要遏制气候变暖的趋势,现在就必须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在极其低的水平,即使这样海平面上升的趋势恐怕也难以避免,每世纪10厘米的上升速度可能是最乐观的预测。 由杰拉尔德·梅尔等人发表的第二篇论文则预测,由于“热惯性”的存在,即使本世纪中人类不向大气排放任何温室气体,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也将至少升高0.5摄氏度,海平面将上升11厘米以上,其中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比科学家早先的预测值高了一倍多。梅尔对此解释说,这是因为以前的预测没有考虑到冰川融化等的影响。 梅尔的研究小组用两套数学模型,借助超级计算机模拟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低、中、高时的气候和海平面变化情况。[编辑本段]全球变暖的条件 地球气候变暖和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有关。但日本和丹麦科研人员近日指出,温室气体增加并非导致气候变暖的惟一原因,太阳活动变化在其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环境信息研究院的伊藤公纪教授制作了一张图表。从图上看,过去200年间地球平均气温和太阳磁场强度的变化曲线基本吻合。伊藤公纪由此推断,太阳活动对气候变暖也有影响,仅用温室气体增加解释气候变暖可能不够全面。 太阳活动对地球气温的影响已被专家们关注了很长时间。一般来说,太阳黑子多的时候,太阳活动剧烈。比如史料曾记载,公元17世纪时太阳黑子很少出现,当时的地球气候也相对寒冷。但地面获得的探测信息也显示,太阳活动强弱变化引起的太阳辐射能量变化幅度仅为0.1%,如此微小的变化似乎不足以对气候造成太大影响。 然而,最近国际空间科学界出现了一种假说,认为太阳活动的变化会改变地球上空的云量,“放大”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从而左右气候变化。提出这种假说的丹麦科学家推测,射向地球的宇宙射线可较稳定地使部分大气离子化,使云容易生成,从而吸收太阳的大量辐射,降低地球温度。但是,太阳活动高峰时释放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流,能干扰宇宙射线射向地球,使云不易形成,进而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目前,丹麦科研人员正在研究与云形成有关的各种因素,以论证上述假说。 也有日本专家提出,虽然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幅度只有0.1%,但他们发现这种能量变化能使地球大气对于太阳紫外线的吸收量变化幅度达到百分之几,这种吸收量的增加会使大气臭氧层温度升高。日本气象研究所第二研究部负责人小寺邦彦表示,臭氧层温度的变化会波及对流层,从而对寒流和季风造成影响,但目前尚不清楚上述机制能对地球气候变暖产生多大影响。为了继续研究这个课题,小寺邦彦等人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已于去年开始工作。[编辑本段]全球变暖的原因 全球变暖的原因很多,概括以后有以下几点: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危肋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绝灭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10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行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海岸带是海陆交互的过渡地带,人类很早以前就在海岸带地区居住和谋生,海岸线和环境的变迁已经对经济发展和人类居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使现今的人们对海岸带尤为关注。如何协调经济发展、环境变化和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是主要焦点。最佳的方法是实行海岸带综合管理(ICZM)。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本质是谋求各类自然资源的有效开发,不断解决和改善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资源管理和规划

水资源问题是山东省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实施山东半岛城市群战略的关键,而山东省,特别是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是不争的事实,针对这种缺水局面,水资源合理规划管理是实现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该实行以公平水价为调节杠杆、开源节流并举、开采补源并重、积极拦蓄地表径流、充分开发利用黄河水和开发利用微咸水的方针。

(一)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1.合理调控地下水位

通过以下措施调控地下水位:

1)在进行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的基础上,分区段确定地下水合理水位、警戒水位和限制水位值。

2)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实现调控地下水水位的目标。

3)建立和完善地下水、地质环境监测网,及时了解水位、水质现状,及时进行预警预报,并提交决策部门发布实施。

2.建立地下水库、应急水源地

在滨海河谷建设地下水库具有不占地、不动迁、周期短、水资源调节作用强、改善流域生态环境、防止海水入侵、有效解决淡水资源不足、提高抗旱防洪能力等优点。目前,沿海地区的烟台、青岛市均已完成了不同规模的地下水库建设工程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如烟台莱州王河地下水库供水工程已经显现了可观的综合效益。目前,橡胶坝和人工湖周围地下水位平均升高3.1m,一些地段上升了近8m,同时有效改善了地下水质。经定期采样化验显示,地下水氯离子含量比工程建成前平均降低了50%,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标准,解决了沿海10多个村的人畜饮水问题。王河地下水库的蓄水效益也十分明显,年平均入渗补给量约为3200万m3,每年农业灌溉供水量达1300万m3,可增产粮食330万kg,并且还使荒芜多年的大片海浸地得到重新开发。

据测算,仅山东半岛适宜建地下水库的位置就有54处,可建地下水库总面积近7900km2,可调节拦蓄地下水量40亿m3,采取人工补源等手段,每年能增加地下水可开采量15亿m3。

(二)地表水资源的优化调配

1.充分挖掘水资源潜力

山东省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大中型水库大多建在河流中上游,以防洪灌溉为主,调蓄能力不强,应从实际需要出发,发挥基础优势,借鉴外地经验,积极探索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打破过去一个流域、一座水库、一条河道、一个灌区的单一治水方式,多库串联、库河串联、水系联网,构筑水利工程网络体系,实现地表水、地下水统一优化配置,调剂余缺,以丰补歉,最大限度地挖掘水资源潜力,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初步实现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通过水系联网充分挖掘水资源潜力。

2.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

根据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的现状和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本着先急后缓的原则,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方位搞好调水、引水、拦水,加快水网工程建设步伐。一是超前运筹,科学规划。围绕缓解水资源紧缺矛盾,从统一联合调度、优化配置入手,编制海岸带水网建设的总体规划;二是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充分利用引黄工程、西水东调工程,通过调水、引水工程建设,逐步构筑起多库串联、水系联网、联合调度的大框架,实现水库之间,以及区域地表水、地下水之间的联合调度、统一配置的目标;三是加强管理,搞好保护。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实行计划用水。强化对水资源的保护,重点保护饮用水源,集中力量抓好水库上游污染治理、库面网箱养鱼和机动渔船清理,以及下游河道治理,保证水质满足功能需求;四是科学调度,合理调配。根据用水需求,对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实行水资源总量分配制度,合理调配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确保水资源配置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3.增强水利产业活力

在积极争取国家扶持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努力探索多元化的水资源工程建设管理运行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使水利工程在建设、运行和管理等各个方面明晰产权,理顺体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水利产业活力,为进一步搞好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有力保障。

(三)开源节流、联合调度工程

1.节水工程

在广开水源的同时,必须全面节流,最大限度地合理开发利用当地水源。农业节水是关键,目前引黄灌水亩次定额120m3左右,浪费严重,会导致土地次生盐渍化。工业节水主要是从现在的重复利用率不足35%提高到60%,到2010年力争达到90%。

2.微咸水利用工程

区内和邻近的天津、河北等地已进行了微咸水灌溉及养殖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应大面积进行推广。

3.鲁北平原岸段修建平原水库、拦引黄河水

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有库容1000万m3以上的水库11座,应继续选择低洼地段修建平原水库,以保证生活、生态、工农业发展的供水水源。

4.胶东半岛岸段河流下游河道修建拦蓄水工程

选择适当位置建拦水闸,既可阻挡海水,又可拦蓄淡水,增加地下淡水的补给量。

二、环境工程地质规划

山东半岛地处华北地震带,著名的郯庐大断裂横贯该区,对该区的区域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次级活动性构造在人类强烈经济活动影响下,会加剧其活动性,需要调查区内活动性构造的特性、分布、活动性规律,为大型工程项目选址提供地质依据。在冲积平原地区、滨海冲积海积平原地区、冲湖积平原地区、黄河三角洲地区,呈条带状或片状分布有软弱土层、饱和液化砂土,对工程建筑极为不利,会大幅增加工程造价,处理不当会对建筑物稳定性构成严重威胁。

鲁北平原岸段区域稳定性相对较差,并且存在地震、黄河尾闾河道摆动、地基承载力低、砂土液化、地面沉降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在胶东半岛局部岸段存在活动性断裂构造、软土、液化砂土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因此,在规划和管理决策中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1)鲁北平原岸段和胶东半岛岸段的局部地区新构造运动活跃,有遭受地震影响的可能,区域稳定性相对较差,一切建筑物都应设防加固。

2)黄河尾闾河道的稳定是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应尽量延长现行清水沟流路的使用寿命。

3)要进一步对规划的黄河十八户流路进行可行性论证。

4)对天然地基承载力低区,一般建筑不宜采用天然地基;对承载力较低区,土体稍做处理后,可作为一般建筑的持力层;对承载力中等区,土体不做或稍做处理,即可作为一般建筑的持力层;对承载力较高区,一般建筑物可直接采用天然地基。

5)对于中等和严重砂土液化区,应加强浅层地下水的开采,以降低地下水位,减小砂土液化的危害。

6)地面沉降是一种缓变的、不可恢复的地质灾害。为了减少由其引起或加剧的海(咸)水入侵、海岸侵蚀、风暴潮、洪水泛滥等灾害,应尽快建立地面沉降监测网络,查清地面沉降现状及引发因素,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

7)加强地面重要工程建设项目、地下工程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以海岸带综合管理理论为指导,开展地学、环境、海洋、生物、灾害等多学科研究论证。

三、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和规划

(一)逐步建立地方海洋法规体系,为海岸带综合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根据国家法律及相关法规制订出符合山东海岸带实际情况的法规制度。如青岛市已经制定了《青岛市海岸带规划管理规定》、《青岛市近岸海域环境保护规定》、《青岛市海域使用管理暂行规定》、《青岛市海域使用管理条例》、《青岛市海洋渔业管理条例》等一系列的法规和规章,为依法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

(二)建立健全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为海岸带综合管理提供保证

建立起以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为行政管理主体,国土资源、环保、规划、科技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分工负责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力度;成立高层次的海岸带开发管理协调领导小组,负责一些重大涉海问题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实施;建立重特大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制度,为海岸带污染事故及时处理和控制提供组织保障;成立海岸带组织监察队伍,为海岸带综合管理工作提供监督保证。

(三)制定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开发、保护规划,为海岸带综合管理提供科学支撑体系

通过制定科学的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开发保护规划,确定近岸海域的主导功能、兼顾功能和限制功能,明确划分近岸海域的开发利用区、治理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特殊功能区,并将其作为海洋开发、保护和管理的指导性规章予以实施;编制海洋产业发展规划,综合平衡港口、航运、渔业、旅游、临海工业、海洋科技等各行业的发展,提出环境保护和综合管理措施,把行业规划统一为综合规划。

(四)贯彻实施海域开发利用管理制度,促进海洋保护迈上新台阶

实施海域功能控制制度,按照海域功能区划要求,使各海域生产力布局合理;实施海域使用审批制度、海域有偿使用制度,并严格实行海域使用可行性论证制度,严格控制和管理近岸海域的开发利用活动;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实施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海洋生态环境可能产生明显影响的海洋工程上马前必须进行充分的环境影响评价;根据《渔业法》及其相关规定,严格实施捕捞许可证制度和伏季休渔制度。

(五)加强近岸海域环境资源调查和陆海交汇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以近岸海域环境资源调查为基础,以各项法规制度为依据,加强执法力度和综合整治工作的投入,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并完善其运行机制,建立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不断改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

四、海岸带环境变迁研究与监测预警

山东省海岸带在区域地壳升降活动和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下,海侵、海退活动与海岸线变迁频繁,从而带来了海岸带生态、地质环境的不断变化,其中以黄河三角洲最具代表性。

(一)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环境变迁

黄河以其极高输沙量,快淤快蚀的演化特点著称于世,而黄河的受水盆地(渤海)却较浅,河口水深仅数米至10余米,且坡降小,各种海洋动力因素复杂,致使高含沙水体在浅水河口塑造的黄河三角洲极不稳定,沉积环境多变,垂向序列复杂,三角洲进积、蚀退交替。因此,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环境的变迁与黄河三角洲的演化紧密相连,而三角洲的演化又与黄河的行水路线密切联系,行水河道的存在决定了区域的淤积和侵蚀。

通过对黄河三角洲1976~1996年近20年RS影像的分析处理,获得了大量的海岸带环境变迁信息,建立了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环境变迁信息系统和动态数据库。利用RS和GIS的技术集成,建立了黄河三角洲数字高程模型,综合分析了黄河三角洲海岸线的变迁规律,并根据海岸带变迁的实际情况分河口段、钓口段和黄河港段来具体分析论述其近20年的变迁,得出了不同地段不同年代的侵蚀淤积速率。

1)河口地区在1976~1981年间,清水沟流路尚未形成明显的沙嘴,尚处在摆动之中,但沙嘴已呈淤积延伸之势。1981~1984年,沙嘴明显向东淤积扩张,口门淤积速度达5km2/a,平均每年造陆面积约50km2。1985~1991年,沙嘴变化比较平稳,淤积速率约为2.4km2/a,1991~1996年,沙嘴淤积速度明显加快,使得1985~1996年平均淤积速率达12.1km2。从整个岸线变化情况看,可初步认为沙嘴变化存在短期幅度大,长期幅度小的规律。即一方面年际间的变化幅度大,一年内沙嘴淤进、蚀退可达5km;另一方面长系列年的变化幅度小,平均每年淤进1km左右,沙嘴的淤积主体随沙嘴的延伸而逐渐向海域推进。

2)钓口河地区海岸带的面积一直在缩小,在断流之前,1975~1976年的沙嘴处于延伸状态,延伸速率约为每年1.5km。断流之后,沙嘴及附近海岸线处于蚀退状态,1976~1984年,沙嘴共蚀退3.2km,平均每年0.4km。1985~1996年的沙嘴共侵蚀202km2,其中1985~1991年侵蚀98km2,1991~1996年侵蚀104km2。1985~1996年,岸线最大侵蚀断面速率达900m/a,一般为300~400m/a。钓口河流路断流以后变化的基本规律是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沙嘴及其附近海岸线处于蚀退状态,初期蚀退较快,以后逐渐减缓,以至达到暂时平衡状态。

3)黄河港地区地处M2分潮无潮点附近,钓口河没改道的1975~1976年间,海港附近的海岸线处于蚀退状态。1976~1984年间,由于钓口河附近岸线的大面积蚀退,部分泥沙在海洋动力的作用下,被带到这一区域,造成该区域海岸线的淤进。1985年建港后,由于海港防潮堤的突出,港口左侧,海洋动力作用加强,岸线处于蚀退状态。1988年,桩西油田建成之后,海岸线(以一般高潮线为标准)基本被固定下来,港口右侧的岸线由淤积状态转为蚀退状态,但蚀退幅度不大。总之,由于人为的影响,1985~1996年,该区海岸线基本未发生大的变化。

(二)海岸带环境综合监测预警

1.建立健全海洋监测、监视和评价网络

开展近岸重点海域赤潮监测预报研究工作,试验性发布赤潮警报,为沿海经济发展和海水养殖业服务;建立青岛市海洋预报台和海洋灾害预警报系统,实现海洋灾害预警报信息传输网络化,完善海岸防灾紧急救助系统,提高防抗海洋灾害的能力。

2.建立地质环境监测网络

以现有地质环境监测网络为基础,开展海岸带陆域以浅层地下水水位、水质、水温为主兼顾深层地下水的地下水动态监测,建立海水入侵监测、地下水污染监测网络体系;建立地面沉降长期监测点;开展海岸淤积、侵蚀定期遥感监测工作。完善海岸带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机制。

3.建立入海水环境监测

以现有水文勘测部门水环境监测网络为基础,加强入海河流的水环境监测;以环保部门的现有监测点为基础,开展独立入海排污口水质、流量监测。

4.建立统一的监测数据管理平台,实现监测数据共享

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本质决定了必须多学科协同工作,监测数据是实现优化决策的基础,也是实现综合管理目标的关键,实现数据管理的一体化、网络化,共享监测数据是必需的。

[编辑本段]什么是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编辑本段]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出现全球变暖趋势的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摄氏度(2.5-10.4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另外,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60%的国家还同意将相关技术和信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技术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编辑本段]全球变暖的历史与预测全球变暖是真实的,而且正在进行!主流科学界一致对全球变暖是越来越清楚了,每天在改变我们的气候都是真实的,他们也正在进行中。在20世纪末年初以来,表面平均温度的地球增加了约1.1f(0.6摄氏度)。在过去的40年中,气温上升约0.5f(0.2-0.3摄氏度)。在过去400-600年,全球变暖,在20世纪是更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间,7分之10的年,在20世纪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其中一个最强劲的下午1998是最热的一年,因为可靠的温度测量开始的。此外,变化,在自然环境支持的事实,即地球正在变暖;山区giaciers也在逐渐消退;在过去四十年里,北极冰厚度已经下跌了大约40%;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约快三倍超过了过去的100年相比在以前的3000年里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植物和动物改变其范围和行为回应气候。根据仪器记录,相对于1860年至1900年期间,全球陆地与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75度。自1979年,陆地温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温度快一倍(陆地温度上升了摄氏0.25度,而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13度)。根据卫星温度探测,对流层的温度每十年上升摄氏0.12度至0.22度。在1850年前的一两千年,虽然曾经出现中世纪温暖时期与小冰河时期,但是大众相信全球温度是相对稳定的。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估计,自1800年代有测量仪器广泛地应用开始,2005年是最温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记录高了摄氏百分之几度。世界气象组织和英国气候研究单位也有类似的估计,曾经预计2005年是仅次于1998年第二温暖的年份。在人类近代历史才有一些温度记录。这些记录都来自不同的地方,精确度和可靠性都不尽相同。在1860年才有类似全球温度仪器记录,相信当年的记录很少受到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从最近的千禧年内的多方记录所展示的长远展望,在过去1000年的温度记录中可以看到有关的讨论及其中的差异。最近50年的气候转变的过程是十分清晰,全赖详细的温度记录。到了1979年,人类更开始利用卫星温度测量来量度对流层的温度。在2000年后,各地的高温记录经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罗诺镇录得摄氏41.5度,破139年来的记录。同年,8月10日,英国伦敦的温度达到摄氏38.1,破了1990年的记录。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测得最低温度为摄氏25.5度,破了1873年以来的记录。8月7日夜间,德国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气温记录。在2003年夏天,台北、上海、杭州、武汉、福州都破了当地高温记录,而中国浙江省更快速地屡破高温记录,67个气象站中40个都刷新记录。2004年7月,广州的罕见高温打破了五十三年来的记录。2005年7月,美国有两百个城市都创下历史性高温记录。2006年8月16日,重庆最高气温高达43度。台湾宜兰在2006年7月8日温度高达38.8度,破了1997年的记录。2006年11月11日是香港整个十一月最热的一日,最高气温高达29.2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最高温26.1度还要高。

南昌防控论文发表

是的,疫情结束并不意味着研究和论文的意义就会消失。相反,这些研究和论文还有很多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具体来说,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1. 了解病毒:对新冠病毒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种病毒,包括它们的传播方式、病理学特征和影响等。这将为未来预防和控制类似病毒的爆发提供重要的参考。2. 提高治疗水平:针对疫情防控的论文和研究可以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新冠肺炎的特点和临床表现,从而更有效地治疗患者。3. 提高公共卫生意识:研究和论文也可以在大众中提高公共卫生意识和防疫意识,加强人们对生命和健康的尊重和保护,从而减少未来疫情的发生和传播。总之,即使疫情结束了,对疫情的研究和论文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可以为我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疫情提供帮助。

虽然疫情大规模爆发流行基本结束,防疫政策也做了重大调整,再论证疫情防控下的应急管理已没有意义,但论文如是追踪新冠病毒的可能变异方向,后果及相应的防控技术举措则是很有意义的。

如果论文选题是疫情防控下的应急管理工作由于现在防疫政策已做重下调整此论文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论文是着眼以后新冠病毒可能的变异方式及相对应的结果及人类应采取的更科学的应对措施则还是很有远见的也很有意义。

您好,当然有研究意义。尽管疫情被控制,但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疫情及其管理和控制等问题,有必要以尽可能全面的研究讨论来提出更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措施,以预防及时应对未来疫情。此外,疫情结束后,从社会和政治的角度深入研究社会的变革,以便在未来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也有重要研究意义。其次,疫情结束后,对疫情防控有研究价值的论文仍有很大意义。在疫情结束时,经验教训仍可以作为研究内容,为疫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见解。针对疫情防控的论文还可以研究新的理论模型、数学模型以及新的监测方法,为国家及社会建立疫情防控的智能系统提供有利的支持。疫情结束时的研究也可以引起国际上的关注,为疫情防控提供全球性的学术支持。

疫情防控论文发表

疫情是一种全球性的健康危机,它不仅对个人健康造成威胁,还对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影响。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经历了一系列严重的疫情,如SARS、H1N1流感和最近的新冠病毒。新冠病毒是一种引发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病毒,它在2019年首次在中国武汉市爆发,并迅速传播到全球范围。新冠病毒通过飞沫传播,感染者在感染初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但仍可通过飞沫传播病毒。预防新冠病毒感染需要采取多项措施。最重要的是保持健康生活习惯,如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避免拥挤的地方、佩戴口罩等。同时,疫苗接种也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在疫情期间,社会各界应该协作配合,共同应对疫情。政府应该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并向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公众也应该积极配合,遵守防疫规定,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综上所述,疫情是一场全球性的健康危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应对。我们需要从自身做起,保持健康生活习惯,同时也要积极配合政府的防疫工作。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疫情的了解,增强防控意识,以防止疫情的进一步传播。最后,我们希望疫情早日结束,全球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一、思路

1、第一段写疫情是一次大考。

2、第二段写疫情控制是关键。

3、第三段写中国疫情的防控重要性。

4、第四段写疫情防控成果。

二、论文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这是一次危机,其程度之严重、其局面之严峻无论怎么估计都不过分;这也是一次大考,无论如何都要交出一份成绩满分的答卷。

目前,疫情扩散蔓延势头得到进一步遏制,防疫抗疫阶段性成果进一步巩固,胜利在望,人心大振。在这样的时刻,打一场这样的人民战争、阻击战、攻坚战,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愈益引起世人瞩目并得到高度首肯和称赞,同时国家治理精细化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也愈益凸显,而且不可有丝毫轻视。

中国共产党有大担当。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迅速作出部署,全面加强对疫情防控的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果断决策、果断出击,发出了打赢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强大号令,采取了人类社会疫情防控史上最严厉、最坚决、最有效的非常之举。

扩展资料:

从疫情学到的东西:

1、人类在灾难面前是脆弱的,同时也是坚强的。

新冠疫情是残暴的,在武汉爆发期间,我国有四千多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国民经济也受到了巨大冲击。而在目前,世界上已经有十九万多人由于感染新冠而死去。我国在党的领导下,群策群力,全民抗疫,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进入了尾声。

2、珍爱生命,注重健康。

国内疫情过后,大家都非常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和健康的重要。只有健康地生活下去,我们人类才会有希望,才会不断地战胜各种各样的灾难,而且生活得更加幸福。

3、在重大灾难和灾害面前,所有人应当统一思想,共同面对。

我们伟大英明的党在疫情之初,就高瞻远瞩,对被疫情感染者实行隔离,国人宅家,封城武汉,最大限度地阻止了疫情的蔓延,全国人民一切行动听指挥,共同抗疫,终于取得了伟大的抗击新冠肺炎的胜利。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阻击战,需要全国人民的参与,让我们一起打赢它!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疫情的议论文800字,欢迎阅读参考!

究竟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如果之前还有人存在疑问,如今应该有了深刻感触。

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每一场疫情都是对全人类全方位的考验。病毒,地球上最古老的存在之一。它已诞生数十亿年,但是直到100多年前,人类才借助仪器观察到它的模样。从100多年前的西班牙大流感,到近20年来的SARS病毒、甲型H1N1病毒、MERS病毒、埃博拉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人类与病毒的斗争从不曾停止。但是,迄今为止,人类对病毒的认识依然少得可怜。

灾难来袭,呼唤担当。

信息分享透明高效,防控机制坚决有力,中国完成了一个个貌似不可能的任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甄别出病原体并第一时间同世界分享有关病毒基因序列、10天建成两座医院、对近6000万人实施封锁……这是处于疫情中心的中国“做好自己事情”的担当。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从近邻日本到非洲兄弟赤道几内亚,从俄罗斯到西班牙,一架架带着爱心的航班飞抵中国。这是“风雨同舟”的担当。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应对病毒,离不开专家的专业能力。“逆行”人群中,有德国专家,有俄罗斯专家,有世界卫生组织牵头成立的国际专家组。这是“守望相助”的担当。

“凡是不能杀死我的,终将使我更强。”面对疫情,反思必不可少。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全球气候开始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不断被挤压、城市化居住与日益频繁的人员流动则让病毒的传播防不胜防。有人说:“在把其他物种推向灭绝的过程中,人类也在忙着锯断自己栖息的那根树枝。”因此,不要把每次疫情当做单独事件处理,人类需要思考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是“命运与共”的担当。

“面对疫情,我们都是中国。”德国小伙在“爆款”视频中声援中国。“留下来!跟中国朋友一起奋战!”法国人朱利安用留在中国表达信心。这是“患难与共”的担当。

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疫情突袭,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感谢中国,避免疫情进一步传播。”四面八方,感激之情,发乎内心。“全力支持”、“共同努力”,温暖之意,溢于言表。

这个世界,人与人命运相连,国与国命运相通。面对疫情,隔岸观火,要不得;恶意攻击,更是有悖人类良知。积极担当、共克时艰,才是正解。

已亥末,庚子春,荆楚大疫,染者数万计,众惶恐,举国防,皆闭户,南山镇守江南都,率白衣郎中数万抗之,且,九州一心,共战疫,待疫尽去,国泰民安。

这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又是一个极具特殊意义的年份,这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5G商用元年,是奥运之年是……但这一切的一切都被突入而来的疫情给打破了……

从新年前夕当如今,我相信大多数同学和我一样,不断地从电视网络上接受前方的信息,也不断的冲击着我们认知的上限和下限,与十七年前不同的是,如今讯息密度达到每时每刻都在刷新,期间无数的负面消息,无疑是在放大我们的恐惧与愤怒。

但与十七年前相同的是,那些被冠以英雄称号的人们,他们依然在,是谈及人们在大街上唱国歌而哽咽的钟南山院士,是防疫一线人员与9岁女儿的隔空拥抱,是不辞辛苦给医疗队送蔬菜的秦师傅,是给警局送口罩不愿透露姓名的小伙子,是等妻子归来承包一年家务泣不成声的丈夫,是征集核酸检测小组直面危险时的.那简简单单的三个字“我做过”,是雷神山,火神山上那日夜兼程的工人师傅们,是奋战在防疫一线那累到虚脱的医生护士,是每一位被阴霾笼罩下的坚强的人们,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伟大的中国人民”。

其实我本人是比较反感那些什么梦想、未来、希望这些被念叨很多次的词汇,但是有些东西,在灾难面前,谁真的又有勇气直面这样的危险?是啊,不是我这种每天呆在家,只能干揪心的人,更不是靠那些害虫蛀虫、“键盘侠”的那些人,靠的是那些“伟大的中国人民”。

人啊,总是要仰望些什么,那高远、崇高的又与市井不那么挂钩信念,我可能帮不上什么忙,只能为那些在防疫一线的工作人员加油,但只要有信仰在,没有什么困难在之面前能称之为困难,做好自己改做的事,相信他们,伟大的中国民万岁!

论点是中国制度的优势,论据是中国在这次疫情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围绕相关制度,给出对应在疫情中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果来证明这个制度的优势。

议论文写作要体现出论点、论据和论证,而且论点要鲜明、准确,论点最好放在文章的开头,用一句话,而且是判断句式,把中心论点都摆出来,同时文章内容结构要严谨,逻辑性也要强,议论文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生动、符合逻辑。

下面是一则范例:

在这次抗疫斗争中,我们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的非凡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有力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只要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善于运用制度力量应对风险挑战冲击,就一定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给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冲击,也考验着各国的国家治理。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过去8个多月时间里,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付出巨大努力,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

一、抗疫斗争充分展现我们党无比坚强的领导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中,我们党正是依靠人民形成无比坚强的领导力。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我们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这次抗疫斗争,再一次充分展现了我们党无比坚强的领导力。

我们党无比坚强的领导力,体现为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新冠肺炎病毒是一种新病毒,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考,没有现成答案可以参考。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

我们党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实施集中统一领导,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召开21次会议研究决策,领导组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大会战,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明确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目标,周密部署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因时因势制定重大战略策略。

我们党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派出中央指导组,建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并提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控要求,确定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救治要求,把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作为突出任务来抓。

回望这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果断关闭离汉离鄂通道,实施史无前例的严格管控,无疑是危急关头最重要的决策。作出这一决策,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需要果敢的历史担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作出这一决策,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正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迅速形成统一指挥、全面部署、立体防控的战略布局,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积蔓延,有力改变了病毒传播的危险进程,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一个政党面对重大风险挑战时的表现,最能检验其领导力。我们党在抗疫大战中所发挥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展现了党无比坚强的领导力,充分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只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就一定能够形成强大合力,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

二、抗疫斗争充分展现中国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能够有效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凝聚起同心同德、奋勇前行的磅礴力量。在这次抗疫斗争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现出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发挥出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有力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

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要经受住这场历史大考,必须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充分发挥制度优势,迅速组织动员起各方面的力量。各行各业都自觉扛起责任,国有企业、公立医院勇挑重担,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在全国65万个城乡社区日夜值守,各类民营企业、民办医院、慈善机构、养老院、福利院等积极出力,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拼搏,数百万快递员冒疫奔忙,180万名环卫工人起早贪黑,千千万万志愿者和普通人默默奉献。依靠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数量庞大、构成多元的社会群体团结凝聚起来,使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

非凡的统筹协调能力。中国是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一项非常艰巨复杂的任务,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各方面关系都要协调。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19个省区市对口帮扶除武汉以外的16个市州,最优秀的人员、最急需的资源、最先进的设备千里驰援,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了医疗资源和物资供应从紧缺向动态平衡的跨越式提升。在抗疫形势最严峻的时候,经济社会发展不少方面一度按下“暂停键”,但群众生活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社会秩序总体正常。我们党准确把握疫情形势变化,立足全局、着眼大局,及时作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推动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产生活。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全面展开,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非凡的统筹协调能力。

三、非凡的贯彻执行能力

在这次抗疫斗争中,我们不仅采取了正确的防控措施,更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非凡的贯彻执行能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决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面落实“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在大战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

54万名湖北省和武汉市医务人员同病毒短兵相接,率先打响了疫情防控遭遇战。346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毅然奔赴前线,很多人在万家团圆的除夕之夜踏上征程。人民军队医务人员牢记我军宗旨,视疫情为命令,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我们用10多天时间先后建成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大规模改建16座方舱医院,迅速开辟600多个集中隔离点。

我们注重科研攻关和临床救治、防控实践相协同,第一时间研发出核酸检测试剂盒,加快有效药物筛选和疫苗研发,充分发挥科技对疫情防控的支撑作用。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作为、主动担责。依靠非凡的贯彻执行能力,我们不仅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国也成为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四、不断发挥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严峻的斗争深刻启示我们,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健全各方面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我们坚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做到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努力提高面向未来的“答卷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善于运用制度力量应对风险挑战冲击,我们就一定能够经受住一次次考验,不断化危为机,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 索引序列
  • 海岸线防控工作论文发表
  • 中国海岸工程进展论文发表
  • 海岸侵蚀发表的论文
  • 南昌防控论文发表
  • 疫情防控论文发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