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南京大学科研团队论文发表

南京大学科研团队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南京大学科研团队论文发表

量子计算、通讯、加密——这些技术名词听起来还很高大上,离进入平常百姓的生活还很远。

不过,借助无人机的力量,最近量子通讯移动组网方面取得一次关键进展。而获得这个进展的主角是一所国内大学科研团队——南京大学团队。该团队首次使用光学中继,减少信号损耗,还将中继节点放到了载荷只有几千克的小型无人机上。

这一进展,有望在未来使得无人机组网的量子通讯成为可能。

包括美国物理学会和中国《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 等在内的国际权威机构和期刊,近日刊登了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论文 Optical-Relayed Entanglement Distribution Using Drones as Mobile Nodes.

论文详细介绍了该团队最近的一项实验,首次将光学中继的节点放到了出于飞行状态的小型无人机上,在分发距离1公里的情况下,仍然高度保持了光子对的纠缠特性,证明了量子链路的有效性。

常规的电子通讯采用电或波信号,通过光纤或空气传播,而量子通讯作为目前最前沿的通讯技术方向,其工作原理是量子的纠缠效应,也即两个粒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后成为纠缠粒子,分别放在通信的双方,对其中一个粒子进行测量便可立即得知另一个粒子的状态。因为这种效应,量子通讯几乎无法被截取和窃听,可以被用于加密通讯。

此前,自由空间内的光量子通讯,已经在距离超过1000千米的卫星和地面站之间成功实现。不过卫星的造价和运维昂贵,难以适应地面上随时发生、不断变化的需求,通信量较低,如果要实现更大范围更长时间的覆盖,需要全球卫星组网。

而在固网量子通讯方面,光纤可以用于远距离传输,但链路范围受限于光纤网络基础设施,并且光纤也有传输损耗,同样需要中继点。

而南大团队的这项研究证明了,采用相对更为廉价的小型无人机等设备,完全可以在相对更近的距离内组建量子通讯网络,并且由于无人机的可移动性,组网可以更加灵活,网络的可用性也比卫星量子通讯更高 (卫星通讯存在窗口限制)。

南大学生刘华颖、田晓慧、范鹏飞、顾昌晟等人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谢臻达、龚彦晓、祝世宁教授等人为共同通讯作者。

在去年年初的前序实验中,团队已经证明了无人机网络在雨天等多种气象条件下工作的能力。结合该团队在量子纠缠光源制备技术突破的基础上,本次研究又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

谢臻达教授透露,这次实验采用的量子纠缠光源重量只有468克,加上光信号收发一体系统,重量仅3.7千克,最终,单架无人机的起飞重量只有35千克左右。 这一实验,在自由空间光量子通讯领域内,首次实现关键器件的高度集成化、轻量化,并且实现了光链路可靠连接。

简单来说,在无人机A上,量子纠缠分发系统采用水晶将一枚光子分裂成一对纠缠的光子,其中一枚发送给距离400米的地面站1,另一枚通过距离200米的中继无人机B,发送给和B距离400米的地面站2。整个通信网络的横跨长度为1千米。

为了解决自由空间光量子通讯常见的光衍射导致的损失,团队设计了一套光的准直系统,在无人机B上重塑接收到光子的波前,使得光子能以更高效率被中继,让地面站更容易光测到。

团队进行测试后发现,两个地面站收到的光子能够保持纠缠特性(CHSH S值为2.59 0.11),证明了整个系统虽然相对低成本,但在小巧、灵活的基础上,仍然能够达成量子通讯的基准目标。

谢臻达表示,希望未来能够通过高空无人机、气球等更多种类的平台,构建更长距离(300公里)的通讯链路。除了拉长通讯距离之外,这样做还可以改善自由空间光量子通讯在不同天气和污染情况下的通讯质量。

前面提到,当下的量子通讯要么在纯地面(光纤),要么在地面-太空(卫星)完成。而南大团队的这项研究,获得了不少国际上的量子通讯专家的赞赏。大多数人都认为这项研究填补了两者之间的空白,让更大范围的量子通讯组网成为可能。

想象在未来,那些有量子通讯需求的用户,不再需要等待卫星通讯窗口,或者必须要前往特定的地面光纤通讯站——只用无人机,即可随时随地完成组网,实现通讯。

届时的量子通讯网络,链接结构可能是这样的:用户端设备——布满低空的小型无人机——高空无人机和气球——量子通讯卫星+地面光纤系统,最终实现全球量子通讯组网。

近日,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张利剑教授课题组与德国乌尔姆大学 (Universität Ulm)Martin B. Plenio教授课题组、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刘子文博士和澳大利亚悉尼 科技 大学俞能昆教授合作的成果"Experimental Quantification of Coherence of a Tunable Quantum Detector"发表于 《物理评论快报》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5, 060404 (2020), DOI: 10.1103/PhysRevLett.125.060404)。该工作从量子资源理论的角度出发,对量子探测器利用量子资源的能力进行了研究,首次在实验中量化了一类量子探测器--可调弱场零差探测器—在不同配置下对相干性这一量子资源的利用能力。 图1. 量化探测器相干性的实验原理图 量子探测器的结构和应用场景比经典探测器更为复杂,因而用来量化经典探测器性能的参数,如探测效率、噪声强度等,无法全面描述量子探测器的性能,而应该从量子资源的角度出发,提出量化量子探测器性能的新方法。量子相干性是量子技术超越传统设备性能的基本资源,而实现此优势的先决条件是测量设备可以有效提取量子态和量子操作中的相干性。基于最近发表的量子操作相干性的资源理论,研究团队将其推广并用来定量研究量子探测器提取相干性的能力,并针对一类重要的量子探测器—可调弱场零差探测器—探测量子相干性的能力进行研究,利用量子探测器层析(quantum detector tomography)实验重构该探测器的测量算符,进而计算探测器的相干性。通过对可调弱场零差探测器在不同配置下相干性的实验标定,研究团队得到导致该量子探测器探测相干性能力变化的因素,对将来进一步使用这类探测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同时该工作首次以资源理论的角度对量子测量进行了实验研究,为准确评估量子测量设备的性能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2. 不同本地振荡器和干涉对比度下可调弱场零差探测器的相干值变化趋势。 量子相干性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计量学和量子生物学等量子技术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量子相干性作为一种资源的定量评估引起了广泛兴趣,并有大量工作针对相干性的产生和调控展开研究。但是要将量子相干性应用到更加广阔的领域,仅仅产生和调控相干性是不足够的,我们还必须能够探测相干性,而本工作正是填补了这一空白,从而完善了量子相干性的研究框架,将量子相干性的应用进一步推广。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徐慧超,许飞翔和乌尔姆大学博士研究生Thomas Theurer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本研究得到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Dario Egloff的大力支持和参与,张利剑教授和Martin B. Plenio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南京大学为论文第一单位。该研究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A0306202,2017YFA03037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以及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的大力支持。论文链接:

北京大学陶澍团队发表论文

新冠疫情爆发后,筛选出来的抗新冠的药物。因为研发新药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新冠爆发突然,为了加速进程,当时该实验室就用已经上市的药物对病毒培养模型进行筛选,实验室筛选了几千个药物,最后得到了几个有效的药物,其中最有效的就是千金藤素。

通过童贻刚团队利用独有的药物筛选平台对数千种药物进行筛选,并且从筛选的结果中得知金藤素抗新冠的功效。

我们都知道自从新冠病毒出现之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严重的影响。而且相关地区都进行了紧张的防疫工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新冠病毒能够早日结束。

专利人揭千金藤素抗新冠的发现过程。

其实在2022年2月的时候,童贻刚团队就发现千金藤素具有超强抗新冠病毒的活性,并且在2022年3月发表了相关的论文。随后的两年时间内,各国的研究团队都在不断寻找控制新冠病毒的有效药物。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童贻刚团队在之前发表的论文也成为了各国研究团队的参考意见,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多位专家都证实了千金藤素拥有抗新冠病毒的功效。

千金藤素只是一款候选抗新冠药物。

但是尽管在这种情况下,也有很多专家表示千金藤素控制新冠病毒的能力,只是在研究的过程中进行发现。而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千金速腾只能成为一款候选新冠药物。毕竟想要成为真正的抗新冠药物,还需要经过多种实验进行考证。只有在经过相关的实验之后,如果能够确定千金藤素,确实是一种比较不错的药物才能正式成为抗新冠药物。

我个人的看法。

最后我个人觉得专利人揭千金藤素抗新冠的发现过程,让我觉得这是一种突破。而且我个人觉得在这种情况下,新冠病毒一定能够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控制以及消失。因此我们就能拥有比较正常的生活秩序,毕竟只有新冠病毒消失之后,我们的生活才不会被进行影响。

据他们团队的负责人回应说,他们是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后不久,就开始致力于研究新冠病毒,是经过很多次的研究才发现了这种千金藤素,发现了这种对于治疗新冠病毒有着很大的疗效。

北化研究团队利用独有的药物筛选平台,从数千种药物中筛选出3种药物:千金藤素(千金藤碱)、西拉菌素、盐酸甲氟喹,进行对比试验,最后发现千金藤素效果最佳,10μM的千金藤素抑制xCoV病毒复制的倍数为15393倍,通俗地讲如果面对15393个新冠病毒个体,只要使用了10μM的千金藤素,就能把新冠病毒干到只剩下一个,也就是说千金藤素对抑制新冠病毒传播扩散很有效。这里面的意义是:它是全球第一个发现的,还因此受到了专利保护。

南科大王阳刚团队发表论文

胡玥在五年发表了60多篇论文惹争议,她发表的论文存在的问题是署名为第一作者的比较少,大多是通讯作者或联合通讯作者。胡玥作为一个以“2008年”湖北省理科前800名的成绩考入华中理科大学的优秀学霸,在大一的时候就展现出了自己过人的天赋,在大二的时候就跟随导师一起研究课题,参加比赛,并且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这种天才学生多几篇论文其实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在胡玥发表的论文当中,只有二十余篇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署名,这就说明了胡玥发表的论文并不都是她一个人的成绩,而是一个团队的成绩。一个人五年之间发表60篇论文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一个团队在5年时间里发表60篇论文则是有可能的事情。胡玥在很早的时候就加入了韩宏伟教授的科研团队当中,所以这些论文有很多都是来自团队的力量。

很多人将胡玥比作美女博导、博导外貌的天花板、学霸天花板。因为,胡玥在2018年就成了副教授,并且在2019年就正式成为了博士生导师。这已经能够说明胡玥的学术水平了,不然博士生导师的职位是拿不下来的。

5年发表60多篇论文,平均每月就有一篇论文,甚至还多。这样的成绩对于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人员都是非常有优异的。但在这些论文中,胡玥作为第一作者的并不多,这在胡玥之后的研究生涯中可能会成为一个阻力。在之后发表论文时,用自己的名字作为第一作者,这样才能更有知名度。

她发表的论文没有问题,有网友计算出她平均每三个月发表一篇论文,这样的效率是非常高的,所以很多网友会担心她今后的发展。

编译 | 王博

最近,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理论物理学家Jorge Hirsch很郁闷。

他因为与同行在室温超导性问题上的争论,被预印本网站arXiv禁言了。在长达6个月的时间里,他将无法在该网站发表论文

Hirsch认为该禁令“非常不公平”,而且对他的研究有很大影响,“如果我不能发表论文,我就无法工作。”

Science杂志调查,Hirsch并非唯一受影响的科学家,他只是其中受处罚最重的。arXiv管理人员以手稿中包含煽动性内容和非专业性的语言为由,删除并拒绝发布几篇持反对意见的论文。

室温超导体研究争议

此次事件的导火索,是2020年10月14日发表在Nature上的一篇论文。

该论文由罗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Ranga Dias领导的团队发表,论文发现了一种含氢材料,它在超高压力作用下,可以在接近室温变为超导体,而不必冷却到超低温度。这是科学家追求了长达一个世纪的顶峰,但同时,这一大胆的研究结论也引发了争议。

文章发布一个月左右,Hirsch请Dias提供一些实验的原始数据,他说Dias一再拒绝他。

后来,Hirsch从Dias的一位合著者那里要到了一些数据,并于2021年8月向arXiv和Physica C提交了他自己的分析。

同年9月,一篇题为“关于超导体的交流磁化率的全面解析:这可能是一场科学”在线上发布。随后,Physica C于11月删除了该文章,理由是其中包含未经原团队许可发布的数据。arXiv则在12月将文章撤下。

2021年11月29日,Dias和他的合作者之一、拉斯维加斯内华达大学的物理学家Ashkan Salamat在arXiv上发布了对Hirsch的回应,其中提供了一些原始数据。

12月初,Hirsch提交了两篇分析这些数据的论文,又发表了3篇论文回应Dias及其同事。ArXiv的管理人员将这5篇全部屏蔽。Hirsch还表示,已经有多份提交被延迟了数周甚至更久,即使在发布之后,论文也被删除。

上周,ArXiv删除了Dias和Salamat的一篇论文,理由是“内容具有煽动性和非专业性语言”。

Hirsch不只为自己抗辩,他在给arXiv管理员的电子邮件中,也为Dias和Salamat的论文辩护。“它提出了科学论点,应该允许科学界自行判断其优点,而不是被你武断的、自以为是的礼仪标准所阻止。”

来自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物理学家、预印本服务器的董事会主席Ralph Wijers说,Dias和Salamat已受邀修改论文中的冒犯性语言,并重新提交。同在上周,Hirsch的一篇论文的修改版(他是该论文的第二作者)得以发表,文章删减了对2020年Nature杂志中关于数据操纵的断言。

然而,Hirsch的其他违规论文近期无法修改了,因为他是这些论文的第一作者或唯一作者。2月7日,arXiv禁止他发帖6个月,包括对之前论文的修订。

扼杀了科学辩论?

arXiv的这番操作,将物理学界的学术争议引到了自己身上。

对一些科学家来说,arXiv的禁令几乎等于扼杀了科学辩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物理学家Nigel Goldenfeld给很多科学家群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其中写道:“那些关心该问题,并有能力评估双方论点的科学家应该被允许使用预印本进行学术讨论。”该校的另一位物理学家Daniel Arovas对此表示赞同:“即使各方表达出一些令人反感的指责意见,也不过是纯粹的科学交流,而压制这种交流将会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但arXiv的管理人员却认为该决定与科学无关。“在文章发表的整个链条中,没有一篇论文是因为我们不喜欢它的科学内容而被拒绝的,”Ralph Wijers说,“人们的情绪受到了太大的影响,变得过于尖酸刻薄。”

arXiv创办于1989年,现已拥有超过200万份预印本,成为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宇宙学家、数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的重要交流中心。预印本通常会在提交后的一两天内发表,从而实现对复杂的科学进行近乎实时的讨论。早在30年前,物理学家就比其他领域的学者更早地接受了arXiv,因为在这里发表文章无需同行评审。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学家、美国物理学会主席Frances Hellman曾表示:“这对物理学界来说意义非凡”。

arXiv大概每个月会收到1.5万份论文发布申请,但并非所有的都能发表出来。大约有200名左右的志愿版主会审核这些论文,以确保它们是符合平台定位的正规科学研究。那些看起来不科学或使用“非专业”语言的论文,可能会被拒绝。

arXiv的科学主管Steinn Sigurdsson表示,拒稿是非常“罕见的”,可能只有1%的论文会被拒绝。牛津大学理论物理学家、arXiv咨询委员会成员Paul Fendley表示,适度的管控有助于确保论文内容不掺杂私人情绪,比如对其他科学家的谩骂。“如果我们对这些东西全盘接受,那arXiv和Twitter有什么区别?”

Sigurdsson说他无法讨论此案,但同时他也指出,除了反复发布煽动性内容之外,还可能出于其他原因而实施禁令。作者也可能因重复提交对特定论文的回复,和联系arXiv的管理员及董事会成员进行投诉而被禁止——所有这些违规行为都源于Hirsch。Sigurdsson说,在单篇文章下,“我们不希望被单独的评论淹没”。他认为,“我们的版主是一台噪音抑制机器。”

其他物理学家担心版主会做出武断的决定。剑桥大学物理学家布赖恩约瑟夫森表示,版主“似乎太热衷于”删除有争议的论文。“而且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偏见可能是什么。”

Hellman表示,对于超导体话题的争议也可能来源于物理学的精神,这是一种历来就鼓励好斗的精神。“物理学界文化具备进攻性,且不太受欢迎,这也可能导致最终论文中出现一些指责性的语言。当这些指责性的语言出现时,我会害怕并本能地回避。”对此,Hellman期待看到一些改变。

原文链接:

特约的论文栏目是特约评述、专家观点、研究论文、科普文章等栏目。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综述某一重要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评论研究现状,提出尚待解决的问题,并指明今后的研究方向。一般约请科学大家或知名教授撰写,作者亦可向编辑部自荐。介绍某一课题高水平研究成果。来稿要求内容充实,推论严谨,数据可靠、完整,文字精练,结论正确,用英文撰写欢迎发表系列论文和团队论文。

科研团队发表论文

你好,做科研的话,一般来说有了某些结果的时候就可以写成文章,然后这个论文发出去之后说明你的科研成果得到了专家的认可。

现在做科研发论文已经成了一项要求,也就是要把自己的科研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出去。从而就可以判断一个人在这方面他的能力。如果一个人连论文都写不出来都发表不了,就说明这个人他的科研能力很差的。

因为对于科研来说的话,你就是要做一些学术论文,把这些东西发表出来的话,人家才知道你能够做出成果,就是你需要把一些知识弄出来,然后让别人去借鉴或者是成为一些大家所知道的知识。

第一,小论文字数及重复率要求在职研究生小论文字数要求不会太高,一般在3000字到5000字左右就可以了,根据学员所学的专业内容以及自己的写作方向,把字数控制在这个区间内是比较好的,因为需要发表到期刊或者报纸杂志,或者其它刊物上,所以对文字量的把握一定要十分准确,因为太长或者太短不利于排版。所以这是要公开发表的,因此对重复率要求也比较高,通常重复率要求在10%左右,如果重复率过高会影响发表。第二,发表投递要注意的事项当学员完成论文写作发表论文投递的时候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投递的时机。我们要知道,尤其是研究生这种小论文,大家都是集中发表的,所有毕业生几乎都在同一时间发表论文,这时候大家就要尽早发表,因为越早发表就越容易抢到先机,毕竟大家有这么多人在学习研究生课程,而学的专业是有限的,所以相同专业的学员发表的论文内容可能比较相近,这时候后发的人可能就面临查重的问题,所以先发就能避免很多烦恼。另外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一定要把论文写作时候的参考文献标注清楚,以及文中引用的地方都要明确地标注出来,以脚注的方式标注。另外论文写作一定要有严谨的写作风格,避免错别字以及用词不当,因为公开发表要求质量较高。

北京团队发表论文

这个是 已经我6000块

【新智元导读】 2月25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唐传祥研究组与合作团队在《自然》上发表研究论文《稳态微聚束原理的实验演示》,报告了一种新型粒子加速器光源「稳态微聚束」的首个原理验证实验。与之相关的极紫外光源有望解决自主研发光刻机中最核心的「卡脖子」难题。

最现代的研究用光源是基于粒子加速器的。

这些都是大型设施,电子在其中被加速到几乎是光速,然后发射出具有特殊性质的光脉冲。

在基于存储环的同步辐射源中,电子束在环中旅行数十亿转,然后在偏转磁体中产生快速连续的非常明亮的光脉冲。

相比之下,自由电子激光器(FEL)中的电子束被线性加速,然后发出单次超亮的类似激光的闪光。

近年来,储能环源以及FEL源促进了许多领域的进步,从对生物和医学问题的深入了解到材料研究、技术开发和量子物理学。

现在,一个中德团队证明,在同步辐射源中可以产生一种脉冲模式,结合了两种系统的优点。

2月25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唐传祥研究组与来自亥姆霍兹柏林材料与能源研究中心(HZB)以及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TB)的合作团队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稳态微聚束原理的实验演示》(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steady-state microbunching )的论文。

报告了一种新型粒子加速器光源「稳态微聚束」(Steady-state microbunching,SSMB)的首个原理验证实验。

该研究与极紫外(EUV)光刻机光源密切相关,有望为EUV光刻机提供新技术路线。

SSMB光源首个原理验证实验,中德团队登上Nature

同步辐射源提供短而强烈的微束电子,产生的辐射脉冲具有类似于激光的特性(与FEL一样),但也可以按顺序紧密跟随对方(与同步辐射光源一样)。

大约十年前,斯坦福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杰出访问教授、著名加速器理论家赵午和他的博士生Daniel Ratner以提出了「稳态微束」(SSMB)。

赵午教授

该机制还应该使存储环不仅能以高重复率产生光脉冲,而且能像激光一样产生相干辐射。

来自清华大学的青年物理学家邓秀杰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这些观点,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研究。

2017年,赵午教授联系了HZB的加速器物理学家,他们除了在HZB操作软X射线源BESSY II外,还在PTB操作计量光源(MLS)。

MLS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设计优化运行的光源,在所谓的 「低α模式 」下运行。

在这种模式下,电子束可以大大缩短。10多年来,那里的研究人员一直在不断开发这种特殊的运行模式。

HZB的加速器专家Markus Ries解释说:「现在,这项开发工作的成果使我们能够满足具有挑战性的物理要求,在MLS实证确认SSMB原理」。

「SSMB团队中的理论小组在准备阶段就定义了实现机器最佳性能的物理边界条件。这使我们能够用MLS生成新的机器状态,并与邓秀杰一起对它们进行充分的调整,直到能够检测到我们正在寻找的脉冲模式」,HZB的加速器物理学家Jörg Feikes说。

HZB和PTB专家使用了一种光学激光器,其光波与MLS中的电子束在空间和时间上精确同步耦合。

这就调制了电子束中电子的能量。

「这使得几毫米长的电子束在存储环中正好转了一圈后分裂成微束(只有1微米长),然后发射光脉冲,像激光一样相互放大」,Jörg Feikes解释道。

「对相干态的实验性探测绝非易事,但我们PTB的同事开发了一种新的光学检测装置,成功地进行了探测。」

SSMB概念提出后,赵午持续推动SSMB的研究与国际合作。

2017年,唐传祥与赵午发起该项实验,唐传祥研究组主导完成了实验的理论分析和物理设计,并开发测试实验的激光系统,与合作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了实验数据分析与文章撰写。

揭示SSMB作为未来光子源潜力的关键一步,是在真实机器上演示其机制。在新的论文中,研究人员报告了SSMB机制的实验演示。

SSMB原理验证实验示意图

实验表明,存储在准等时环中的电子束可以产生亚微米级的微束和相干辐射,由1,064纳米波长激光器诱导的能量调制后一个完整的旋转。

结果验证了电子的光相可以在亚激光波长的精度上逐次相关。

SSMB原理验证实验结果

在这种相位相关性的基础上,研究人员通过应用相位锁定的激光器与电子轮流相互作用来实现SSMB。

该图示直观地展示了如何通过激光调制电子束来产生发射激光的微束,是实现基于SSMB的高重复性、高功率光子源的一个里程碑。

有望解决EUV卡脖子难题

没有顶尖的光刻机,是我国半导体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光刻机的曝光分辨率与波长直接相关,半个多世纪以来,光刻机光源的波长不断缩小,芯片工业界公认的新一代主流光刻技术是采用波长为13.5纳米光源的EUV(极紫外光源)光刻。

大功率的EUV光源是EUV光刻机的核心基础。简而言之,光刻机需要的EUV光,要求是波长短,功率大。

EUV光刻机工作相当于用波长只有头发直径一万分之一的极紫外光,在晶圆上「雕刻」电路,最后将让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包含上百亿个晶体管,这种设备工艺展现了人类 科技 发展的顶级水平。

而昂贵的EUV光刻机也正是实现7nm的关键设备,目前,荷兰ASML是全球唯一一家能够量产EUV光刻机的厂商,而由于禁令,我国中芯国际订购的一台EUV仍未到货。

如果中国大陆无法引入ASML的EUV光刻机,则意味着大陆将止步于7nm工艺。

目前ASML公司采用的是高能脉冲激光轰击液态锡靶,形成等离子体然后产生波长13.5纳米的EUV光源,功率约250瓦。而随着芯片工艺节点的不断缩小,预计对EUV光源功率的要求将不断提升,达到千瓦量级。

SSMB光源的潜在应用之一是作为未来EUV光刻机的光源。它们产生的类似激光的辐射也超出了 "光 "的可见光谱,例如在EUV范围内,最后阶段,SSMB源可以提供一种新的辐射特性。脉冲是强烈的、集中的和窄带的。可以说,它们结合了同步辐射光的优势和FEL脉冲的优势。

可以说,基于SSMB的EUV光源有望实现大的平均功率,并具备向更短波长扩展的潜力,为大功率EUV光源的突破提供全新的解决思路。

EUV光刻机的自主研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基于SSMB的EUV光源有望解决自主研发光刻机中最核心的「卡脖子」难题。

关于作者

本文的通讯作者唐传祥教授是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导师。

1992年9月-1996年3月,考入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硕博连读。1996年3月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博士学位论文为“用于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多腔热阴极微波电子枪的研究”。

1996年4月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

1996年7月 1998年6月期间,作为访问学者到德国DESY工作2年。在DESY工作期间,主要进行超导加速结构的优化及测量研究,并与J. Sekutowicz, M.Ferrario等合作提出了Superstructure的超导加速结构。

1998年6月回国后,继续在清华大学从事加速器物理、高亮度注入器、汤姆逊散射X射线源、自由电子激光、新加速原理与新型加速结构、电子直线加速器关键物理及技术、加速器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参考资料:

是真的。根据查询企查查官网显示,北京双竹文化传播中心,于2018年发表论文,是一家以从事文化艺术业为主的企业,成立于2007年,位于北京市,企业注册资本10万人民币,实缴资本10万人民币。

  • 索引序列
  • 南京大学科研团队论文发表
  • 北京大学陶澍团队发表论文
  • 南科大王阳刚团队发表论文
  • 科研团队发表论文
  • 北京团队发表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