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研究生取消发表论文指标

研究生取消发表论文指标

发布时间:

研究生取消发表论文指标

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一方面是学生在本科期间没有太多精力去发表论文。另一方面不能以论文的发表来判断一个人的才华。这样也让人才衡量机制更完善。

清华之所以会出台这样的规定,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在本科期间是没有太多精力去发表论文的。另一方面为了避免现在高校为论文弄只看论文,并以论文作为学位提升的标准,是不合理的。

主要是因为有明确规定硕士生需要完成个人培养计划、并且达到所在学科或专业的一定要求、还要完成学位论文工作,才可以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杜慧滨教授不让研究生发表论文是真的在本校的一次专家会议上,我曾郑重地向校方建议:取消现行关于研究生必须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将此规定改为 ,研究生在读硕或读博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学校将视情予以不同程度的奖励或资助。这就是要把强迫性或强制性的要求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变为引导性或鼓励性的要求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这个变动的实质性意义在于,改变由于现行不合理的规定所导致的研究生普遍以金钱购买或以不正当手段搞人际关系来获取论文(大多数甚或绝大多数是垃圾文章)发表权的现状,从而为改善学术环境,端正学术风气做出积极的贡献。但是,学校并未采纳我的建议, “研究生发表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因为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能力与研究生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或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研究生所必须掌握的是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或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能力,而不是发表论文的能力。道理很明显,即使研究生撰写出了具有发表价值的学术论文,其论文也未必就能发表,因为论文的发表与否取,除了论文本身的学术质量或学术水平以外,还取决于许多非学术因素——其中有些因素(甚至关键因素)是外在于研究生而为研究生自身所无法控制的,从而对于研究生来说是属于“天”而非“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以是否发表论文来衡量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或学术水平,这就是以其有否“成事”来断定其有否“谋事”,亦即所谓“以成败论英雄”,这是明显不合理的,何况研究生学习期限一般为3-4年,如此短期的“成败”(有否发表论文)根本不足以证明一个研究生是否为“英雄”(其能力和水平是否够得上硕士或博士的标准)。

取消论文发表指标

会影响到之后的学业,并且也会影响到之后的教育方式,而且不利于博士的培养,也会出现很多教育方面的问题,并且也会引起很多博士生的不满。

现有的职称评审规则的制定本身就不是完美的,各地执行的标准不一样,也造成很多职称评审出现各种问题。论文造假就是职称评审孕育而生的,买卖 论 文的大有人在,因为要评职称必须要这个,所以存在即合理。取消论文指标,起码是个进步,但是步子大不大,还是需要时间的检测。当然,在中国的人际关系里,人脉还是很重要的。

会影响到博士生之后的发展,会出现各种压力,毕业的模式会多样化,而且也会影响到考核的情况,影响博士的水平,并且也会影响到之后博士生的数量。

主要是因为有明确规定硕士生需要完成个人培养计划、并且达到所在学科或专业的一定要求、还要完成学位论文工作,才可以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取消学生发表论文硬指标

去年年底,和一个已经辞职去学校教书的原同事聊天,聊起了她去年参加的高级职称评审的事情。她说她参评的工程类高级职称,如果通过了,将得到和学校副教授一般的待遇,可惜没过。 问其原因,论文太少而且发文的刊物级别不高,她感叹说:“如果有一篇SCI就好了!” 我说高工不需要太高的刊物级别的,有的同事在区内的省级刊物发一篇就把副高得了。她说到了高校后标准就不一样了,至少要一篇EI才行,并且把她们学校的论文奖励标准发给我看了,一看震惊了,发表一篇SCI论文按不同级别奖励8000-20000,我的天哪?高校真是太有钱了! 这SCI是什么东西,值得高校老师和学生们不遗余力的去苦苦追求。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SCI论文是指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这种论文被大部分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引入作为职称晋升和学位评定的标准。比如博士毕业就必须发表过SCI论文,要评教授更是硬指标。 这就导致很多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不得不将很多精力浪费在于SCI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上。而且SCI论文都必须用外文撰写,又使得他们不得不不得不分出一部分精力用在外语上,挤占很多应该真正用在科研上的时间。 据了解一般SCI论文的版面费在1000-1500美元左右,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就是7000-10000人民币左右,但是也有少数期刊的版面费非常高,达到15000元以上。早上在今日头条上还看到一篇文章说我国每年花在SCI论文发表上的费用都够造一艘航母了,这还真不是危言耸听啊! 其实这些SCI论文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就是阳春白雪,没有多少人能够用得上,即使看到了也看不懂,在国内的科技工作者想看看不到,想用用不了。比如我在工作中也会参考一些外文资料,但顶多就接触过一些美国SAE论文而已,那是相当于EI水平,SCI几乎没遇到过。 想想这次疫情,关于新冠病毒的论文大都首发在国外的SCI检索刊物上。如果不是2020 年 1 月 21 日,南开大学副教授高山在中文核心期刊《生物信息学》上发表关于《武汉 2019 病毒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被复旦大学张永振教授的指控,大部分国人都不知道这个病毒早被发现而且已经早就开展研究了。 而且国内专家在国外刊物发表论文的指出在去年12月中旬即存在人传人的现象。假如这些文章都在国内发表,是否能早些引起广泛关注,早做控制,是否能避免更多的悲剧。 国家教育部,科技部估计已经痛中思痛了吧!终于认识到了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要求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了。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破除论文“SCI至上”提出明确要求。《意见》要求,要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改进学科和学校评估,在评估中要突出创新质量和贡献,审慎选用量化指标。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以及作为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这条对于我的那位从企业过去学校的同事应该是一大利好吧!至少不用去跟其他老师比拼英语了。 该《意见》还要求扭转考核奖励功利化倾向,学校不宜设置对院系和个人的论文指标要求,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文首那份奖励表中的SCI发文奖金如果用到国内核心期刊发文奖励上是不是更容易激励国内高校教师学生的高水平论文发表,促进国内学术水平的进步,我们拭目以待。 该《意见》还对科学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有了新要求:学校不宜将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我一直想读个工程博士,但一直受制于英语水平不高,怕发不了SCI论文毕不了业,这样一来,唯一的障碍扫清了,今年该考虑了,要不然就老了。

清华之所以会出台这样的规定,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在本科期间是没有太多精力去发表论文的。另一方面为了避免现在高校为论文弄只看论文,并以论文作为学位提升的标准,是不合理的。

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一方面是学生在本科期间没有太多精力去发表论文。另一方面不能以论文的发表来判断一个人的才华。这样也让人才衡量机制更完善。

主要是因为有明确规定硕士生需要完成个人培养计划、并且达到所在学科或专业的一定要求、还要完成学位论文工作,才可以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取消发表论文的指标

主要是因为有明确规定硕士生需要完成个人培养计划、并且达到所在学科或专业的一定要求、还要完成学位论文工作,才可以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上年,清华大学就早已撤销博士研究生论文发表总数的指标值了,取代它的的是要递交一份汇报,汇报里要详解自身的学术研究成效。今年,清华大学撤销留学人员笔试题目门槛,撤销博士研究生论文发表数量指标,又取消了申请办理研究生学位无需论文发表的规定。

取消了博士研究生论文发表总数的指标,看起来令人释放压力很大。可是前提条件是必须递交一份详解自身的学术讨论。换句话说,这一份汇报能看得出很多人的具体工作能力。这比毕业论文难多了。撤销毕业论文总数,所应对的工作压力是和朋友之间的市场竞争工作压力,根据学术讨论,朋友之间比照,决战出更出色的。终究招收比较有限,总要分离出来个高矮。许多 学员担忧自身会变成吊车尾的那一个,反倒加重了内卷化。

如今的许多毕业论文,不可以被称为科学研究了,许多都变成了功利性的物品,论文代写,想办法用手机软件降重,把关键字更换,这一类毕业论文基本上便是生编硬造,针对学术研究的科学研究屈指可数。不但浪费时间,错过良好的机会哦!更不可取。清华那样的现行政策,并没有说彻底不调查,只是调查学术研究工作能力,因此 ,并没有减少门槛,仅仅更潜心实际操作工作能力。你能不交毕业论文,但你需要有工作能力大学毕业。

由于没有毕业论文限定,老师的主导权很有可能更变大,是好是坏,仅有用时间来认证。终究如今的毕业论文水准不是太好,还比不上安稳来做一些真实的科学研究。缺点也很显著,假如和老师关联好,是否会有加水行为,假如与老师关联差,是否会危害真本事的人大学毕业。

第1点就是如果发论文的话就非常的麻烦,而且过程也很复杂,第2点就是硕士学位的人基本上就是很有文化修养,也不必发论文,第3点就是论文其实只是一个代表性,没有什么特殊的实质性。

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一方面是学生在本科期间没有太多精力去发表论文。另一方面不能以论文的发表来判断一个人的才华。这样也让人才衡量机制更完善。

取消论文发表硬指标

主要是因为有明确规定硕士生需要完成个人培养计划、并且达到所在学科或专业的一定要求、还要完成学位论文工作,才可以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你要问你攻读博士学位的学校,有的一篇不要,有的要几篇还需要看期刊等级……不一而论,关键是论文要写好是关键的及关键

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一方面是学生在本科期间没有太多精力去发表论文。另一方面不能以论文的发表来判断一个人的才华。这样也让人才衡量机制更完善。

去年年底,和一个已经辞职去学校教书的原同事聊天,聊起了她去年参加的高级职称评审的事情。她说她参评的工程类高级职称,如果通过了,将得到和学校副教授一般的待遇,可惜没过。 问其原因,论文太少而且发文的刊物级别不高,她感叹说:“如果有一篇SCI就好了!” 我说高工不需要太高的刊物级别的,有的同事在区内的省级刊物发一篇就把副高得了。她说到了高校后标准就不一样了,至少要一篇EI才行,并且把她们学校的论文奖励标准发给我看了,一看震惊了,发表一篇SCI论文按不同级别奖励8000-20000,我的天哪?高校真是太有钱了! 这SCI是什么东西,值得高校老师和学生们不遗余力的去苦苦追求。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SCI论文是指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这种论文被大部分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引入作为职称晋升和学位评定的标准。比如博士毕业就必须发表过SCI论文,要评教授更是硬指标。 这就导致很多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不得不将很多精力浪费在于SCI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上。而且SCI论文都必须用外文撰写,又使得他们不得不不得不分出一部分精力用在外语上,挤占很多应该真正用在科研上的时间。 据了解一般SCI论文的版面费在1000-1500美元左右,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就是7000-10000人民币左右,但是也有少数期刊的版面费非常高,达到15000元以上。早上在今日头条上还看到一篇文章说我国每年花在SCI论文发表上的费用都够造一艘航母了,这还真不是危言耸听啊! 其实这些SCI论文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就是阳春白雪,没有多少人能够用得上,即使看到了也看不懂,在国内的科技工作者想看看不到,想用用不了。比如我在工作中也会参考一些外文资料,但顶多就接触过一些美国SAE论文而已,那是相当于EI水平,SCI几乎没遇到过。 想想这次疫情,关于新冠病毒的论文大都首发在国外的SCI检索刊物上。如果不是2020 年 1 月 21 日,南开大学副教授高山在中文核心期刊《生物信息学》上发表关于《武汉 2019 病毒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被复旦大学张永振教授的指控,大部分国人都不知道这个病毒早被发现而且已经早就开展研究了。 而且国内专家在国外刊物发表论文的指出在去年12月中旬即存在人传人的现象。假如这些文章都在国内发表,是否能早些引起广泛关注,早做控制,是否能避免更多的悲剧。 国家教育部,科技部估计已经痛中思痛了吧!终于认识到了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要求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了。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破除论文“SCI至上”提出明确要求。《意见》要求,要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改进学科和学校评估,在评估中要突出创新质量和贡献,审慎选用量化指标。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以及作为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这条对于我的那位从企业过去学校的同事应该是一大利好吧!至少不用去跟其他老师比拼英语了。 该《意见》还要求扭转考核奖励功利化倾向,学校不宜设置对院系和个人的论文指标要求,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文首那份奖励表中的SCI发文奖金如果用到国内核心期刊发文奖励上是不是更容易激励国内高校教师学生的高水平论文发表,促进国内学术水平的进步,我们拭目以待。 该《意见》还对科学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有了新要求:学校不宜将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我一直想读个工程博士,但一直受制于英语水平不高,怕发不了SCI论文毕不了业,这样一来,唯一的障碍扫清了,今年该考虑了,要不然就老了。

  • 索引序列
  • 研究生取消发表论文指标
  • 取消论文发表指标
  • 取消学生发表论文硬指标
  • 取消发表论文的指标
  • 取消论文发表硬指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