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月,挪威人阿蒙森乘着“弗拉姆”号船,经过半年多的航行,来到了南极洲的鲸湾。阿蒙森在那里建立了基地,准备度过6个月漫长的冬季。同时,阿蒙森也着手南极探险的准备工作,他率领3名队员,带着充足的食物,分乘3辆雪橇。从南纬80度起,每隔100千米建立一个食品仓库,里面放置了海豹肉、黄油、煤油和火柴等必需品,仓库用冰雪堆成一座小山,小山上再插一面挪威国旗。这样,在茫茫雪地上,很远就能发现仓库的位置。阿蒙森一共建立了3座食品仓库。 当阿蒙森回到鲸湾的时候,英国人斯科特率领的探险队也到了,两个竞争对手进行了友好的互访。阿蒙森看到斯科特带的西伯利亚小马和摩托雪橇。而他自己率领100多条爱斯基摩狗组成的雪撬队探险,阿蒙森坚信,爱斯基摩大狗有着比西伯利亚小马更惊人的耐寒能力,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10月20日,阿蒙森带领4名队员,分乘4辆由爱斯基摩狗拉的雪橇,正式向南极进发了。斯科特在11月1日,也踏上了南极探险之旅。两支探险队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展开了一场争夺光荣与梦想的竞争。 阿蒙森前进的速度很快,他用了4天时间就赶到一号仓库。在到达南纬85度时,出现在他面前的是连绵起伏的南极高原。阿蒙森下令,把较为瘦弱的24条狗杀掉,用18条强壮的狗牵拉3辆雪橇,带足60天的粮食,轻装上路。这时,南极地区天气异常恶劣。暴风雪连续刮了5天5夜,为了抢先赶到南极,阿蒙森他们顶风冒雪,艰难的前进。12月15日,阿蒙森终于率先到达了南极。 与此同时,恶劣的天气好给斯科特他们带去了灾难的探险队带来了,他们西伯利亚小马部在探险途中全部冻死。虽然斯科特在1月18日也到达了南极,但由于他们的体力衰竭,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在归途中相继倒下了。8个月后,营救人员发现了他们的遗体,和斯科特留下的一本日记。 挪威的两位伟大极地探险家弗里德约夫??南森和罗阿尔??阿蒙森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是历史的巧合之一。阿蒙森1872年出生于挪威南部的萨普斯堡,比南森年轻11岁。他放弃了原来计划的医生职业,决定献身于极地研究。作为一名合格的海员,他曾经在一艘航行于北极海域的商船上工作过。后来,他以大副的身份参加了1897至1899年“贝尔吉克号”在南极首次越冬的探险。 在以往航行中获得的经验,为阿蒙森提供了充足的信心。他决定挑战困扰航海家达300年之久的“西北航线”。探险家们长久以来一直意识到北美大陆以北有一条连接欧亚的航道,但是从未有任何一条船能够完成全部航程。阿蒙森购买了排水量45吨造型坚固的“格约亚号”。船上装备有风帆和一个13匹马力的引擎。“格约亚号”于1903年夏季从奥斯陆峡湾缓缓驶出,六名船员准备在布满坚冰的“西北航线”水域完成航行。 “格约亚号”于1906年8月突破最后一段航线成功地完成了航行。水手们在航行过程中还收集到了宝贵的科学数据,其中最重要的是有关地磁和北磁极准确位置的观测。此外,他们还积累了有关“西北航线”沿途爱斯基摩人的人种学资料。 在初战告捷的鼓舞下,阿蒙森将注意力转向北极。他计划在白令海峡北部让自己的船冻结在浮冰上。然而,他无法得到必要的经济资助。1909年9月传来了美国人罗伯特??皮尔里和弗雷德里科??库克抵达北极的消息。阿蒙森遂决定推迟探索北极,并同时争取在罗伯特??法尔康??斯科特之前抵达南极,而这时斯科特已经率领一个大型远征队出发了。 阿蒙森于8月份驾驶由南森提供的“前进号”向南出发。当时,船只为了通过白令海峡必须绕道合恩角。因此,当“前进号”驶向南方时,没人猜测他已经改变了计划。 当船只在马德拉岛停泊时,阿蒙森通知探险队员他们将继续向南,而不是向北航行。斯科特收到一份电报,得知挪威探险队正在向南极进发的消息。那之后的戏剧性竞赛至今仍然吸引着读者。 阿蒙森在鲸湾安营扎寨。这里与斯科特的出发地点麦克默多海峡相比距离南极更近。不过,鲸湾与南极之间的地形尚无人知晓,而斯科特却可以沿着他的英国同胞沙克尔顿1908年标明的路线前进。阿蒙森与四名伙伴、四部雪橇和五十二条极地犬于1911年10月19日离开营地。阿蒙森的目标只有一个:尽快到达南极。这项任务在两个月之后完成,比斯科特和他精疲力竭的队员们提前5个星期。斯科特抵达南极时发现了阿蒙森的旗帜和帐篷。 挪威国旗于1911年12月14日在南极上空冉冉升起。为了抵达一个冰川交错的高大山脉的脚下,挪威探险队曾穿越遍布危险的罗斯屏障。在当时看来,继续前进的征程上充满了风险。然而,由于他们技术娴熟和运气较好,探险队员们奋力登上了海伯格冰川,翻越了山脉,并最终抵达了通往南极的高原。 对于像阿蒙森这样的探险天才已经不存在挑战了。然而他还想做一件事情:在空中探索北冰洋。他和探险队于1925年乘坐“N25号”和“N26号”水上飞机冒险远征。飞机在北纬88度被迫在冰上着陆。但探险队成功地使其中一架飞机重新起飞,于三星期后返回斯瓦尔巴德群岛。 美国人林肯??埃尔斯沃思资助并和阿蒙森共同参加了这次飞机探险。翌年,阿蒙森、埃尔斯沃思和意大利人安贝托??诺比尔共同领导了从斯瓦尔巴德群岛乘“挪威号”飞艇飞越北极前往阿拉斯加的探险飞行。这些探险家飞越了此前人所未知的地域,填补了世界地图上最后一个空白点,白色的荒原。 阿蒙森为极地探险而生,并为极地探险而死。当诺比尔两年后乘坐“挪威号”的姊妹飞艇 “意大利号”进行第二次北极飞行时,探险队失踪。阿蒙森参加了前往寻找飞艇的搜救队。另外一只搜救队发现了飞艇和仍然活着的诺比尔。但是,阿蒙森与他的伙伴却再也没有回来。
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探险故事1000字的相关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探险故事1000字篇1
星期六的下午,我和我的伙伴:“小鱼”、“肥猫”、“子弹王”相约晚上去既神秘又恐怖的“鬼屋”探险。
晚饭后,我们陆续在约定的地点会合,每个人都带着一把手电筒,怀着既高兴又激动的心情向着“鬼屋”的方向出发了。伙伴们中,除了我以外,其余三个人都怕这个世上真的有鬼,所以他们带上了防身武器――仿真玩具枪,还装满了了子弹咧。
“鬼屋”在市郊的一处荒凉的地方,其实“鬼屋”只不过是一栋长期没有人在那儿居住的破房子,是人们传说中那里夜晚经常闹“鬼”罢了,所以称为鬼屋。“鬼屋”周围杂草丛生,最高的杂草有大人那么高,在“鬼屋”的旁边还有一栋早已废弃的工厂,在惨白的月光衬托下,这栋“鬼屋”似乎比山坟还阴森可怕。
当我们慢慢来到鬼屋附近时,他们三人胆小,所以推举我为“开路先锋”,要我走在最前面“冲锋”,还塞给我了一把超酷的好“枪”,以作防身之用。因为我在四个人之中年龄是最大的、也是最勇敢的,所以不好意思推辞,只好担当下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拿着手电筒,举着“枪”,蹑手蹑脚地靠近“鬼屋”。我身为“开路先锋”,第一个走进“鬼屋”,我瞪大眼睛,像一只猎狗一样警惕而又小心翼翼地探寻着里面的情况,发现没什么动静,便挥一挥手,招呼伙伴们进来,大家见房屋里只有几只死老鼠和空瓶子等杂物,感觉没那么可怕,便壮了胆子,欲上第二层楼。我们踮起脚上楼梯,走着走着,突然一阵大风吹来,把破窗弄得“吱――”的一声怪响,吓得我们缩成一团,大家都不敢大口喘气了,过了许久,我见没有什么事情发生,便下令继续前进。我们颤颤兢兢地走到第三层,房间里仍是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于是,大家的胆子大了一些,便希望上顶层去一探究竟。然而顶层是最神秘的一层,也是最恐怖的一层,听人家讲就是在那顶层经常“闹鬼”,即使胆子再大的人也会感到害怕的。当我们开始上顶层的时候,个个心里砰砰直跳,紧张极了,尤其是走在前面的我,更加紧张,只要每走一步,我那发抖的脚,越来越不听使唤,我有点后悔当领队了,于是,我要大家手拉手并排前进,有什么事可以相互地拉一下同伴的手,增添我们的勇气。我们个个屏住气、一步一步地、轻轻地往上挪动,生怕惊动了“鬼”。突然,我们身后吹来一阵阴冷的风,吓得我们毛骨悚然,好像七魂丢了三魄似的……过了好久,我们才回过神来,这时有人想临阵脱“逃”,而有的人想继续走下去,伙伴们的议论,最后还是决计走完第四层楼,一睹顶层的神秘。之后,我们便鼓起勇气继续前行,终于艰难地走到了“鬼屋”的顶层。我们打着手电筒,举着“枪”,四处探寻,看看究竟有什么“鬼怪”。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我们连一个“鬼影”都没找到,当大伙松口气,准备打道“回府”的时候,而我的脚却像灌了铅似的――走不动了,因为我发现门的对面有点光,在隐隐约约地晃动着,有点像人们传说中的“鬼火”,难道这个世上真的有鬼吗!我不敢多想!!!便告诉伙伴们,他们见后,先是大吃一惊,然后猛地拉着我的手飞一般地跑下楼去,连一口粗气也不让我喘。后来,我们定了定神,缓过气后,又再上去仔细一看,原来是一面镜子,反射了手电筒的光,各自想起刚才自己那惊慌失措的样子,不由得大笑起来……
夜色已经很深了,我们四个小伙伴像打了个胜战的“将军”一样,有说有笑地高声谈论着今晚探险的感受,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地、高高兴兴地回去了。这次既惊险又好笑的“鬼屋”探险的经历,既锻炼了我们的胆量,又使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其实世上并没有鬼,是人们自己吓唬自己。
探险故事1000字篇2
今天,是胡旻羽的生日,我们大家都为他庆祝。他邀请了:我、李毅、李亚南、胡定琛、林嘉豪、薛世豪、王兴泽。由于今天要上课,我们就等呀等,终于,熬过了“上课”的魔爪。到了下午6点时,所有的人都到齐了。接着,我们就大吃特吃,(因为这样才有力气去探险呀)吃完了以后,我们就进行小组。于是,我就和胡旻羽、薛世豪还有李亚南一组。我们带上了手电,然后,就选了队长。胡旻羽是我们队长,李毅是他们的队长。就去胡旻羽家去拿我们的“生命”水。带上了四瓶水后,我们就去青山公园去探险了。
我们刚走进去,就觉得有什么东东在我们后面,我们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子弹手枪,准备射击。“砰砰砰!”“切,我还以为是什么东西呢,”原来是树叶沙沙沙的声音。我们走到了楼梯口,看看左右是否有僵尸。(这僵尸使我们编的)我们看了看我们手枪里的弹夹,发现我们没有子弹了,只有回到目的地去装子弹了。
装完子弹后,我们拿起手电筒,侦察僵尸。“啊,有僵尸!”听到这,我们拿起我们的手枪,左扫扫,右扫扫。总算把僵尸收拾干净了。我们到达了联络站,(亭子里)发现手电没有电了。于是,就有李毅的充电器去充电。然后,就用薛世豪的Iphone4来照明了。我们小队已经没有多少子弹了,我们就只能筹起来了。我们现在总共有200发,现在每个小队只能分到100发子弹了。
为了让队长安全,我们小队队员只有10发子弹。现在,我们就和李毅小队开始探险了。
为了保险起见,每个小队有一台对讲机,要是有危险,就对讲,这样就可以安全了。
“队长,我去前面侦察。”我自告奋勇。“好!就让豆豆去前面侦察。”我用手电侦察左左右右。我们走路要小心,一不小心,你就会被鬼给抓住。
“啊啊啊啊啊啊!救命呀!”这是从李毅的对讲机穿来的。“切,我还以为是什么,原来是他们在搞飞机。”
我们到了最最危险的时刻了,听说会有僵尸出没,我们就上弹弹夹,准备与僵尸决一死战。没想到的是,居然真的有僵尸。(植物大战僵尸的僵尸)于是,我们前面的勇气一下子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赶快把枪丢到地上,马上撒腿就跑。随后,胡旻羽对李毅说:“我们这发现真的僵尸,请赶快救援!”听到这,李毅就赶了过来,用手里的M4A1和僵尸对战。
“砰砰砰!”看来他们已经打起来了,随后,李毅的队员们也要帮助队长,就上去与僵尸决一死战。看到这里,我们也上去与僵尸决一死战取了。我们用夹击术,让这僵尸被我们团团耍。打的时候,我们与僵尸保持200米的距离,这样才可以避免被僵尸抓。最后,我们把僵尸干掉了。我们赶快逃出这个“鬼地方。”
终于到了出口,可是,我们还在“鬼公园”里。因为胡明宇要讲讲这个鬼故事。在那个XXX的一天,胡旻羽一个人在晚上7-8点的时候,到了池塘边的亭子里,他发现有一个老奶奶在那里。胡明宇就坐过去。随后,胡明宇就听见老奶奶讲:“孩子,这个亭子里有骨头人,每当月红之夜,到这亭子里的人,被骨头人顶上的或是赶了什么坏事,就要被杀。如果跑掉了话,骨头人就会让你进来,成为骨头人。”“太可怕了!”我和李毅吓死了,就赶快跑到李亚南身边。随后讲完了鬼故事,我们就一同去了胡旻羽家玩电脑了。
探险故事1000字篇3
1910年斯科特率领的探险队到达罗斯岛,在埃文斯角登陆时,阿蒙森的小型南极探险队也来到了罗斯冰障另一侧的鲸湾。
阿蒙森探险队只有5个人,驾着由52条爱斯基摩狗拉的4架雪橇。他们在鲸湾建了营地,每向南一个纬度(110公里)便设一个仓库,存贮了大量的食品和燃料,为了防止迷失方向,他们每隔一段距离就在雪地上插一个标竿。
阿蒙森探险队进入南极腹地之后,遇到了重重困难。有一次,一架雪橇掉进了一条冰缝,费了好大力气才把它拖上来。在离南极点550公里的时候,出现了上坡路,暴风雪又不停,怎么办?阿蒙森决定,把活着的42条狗中的24条体弱的杀掉,由剩下的18条壮犬拖3架雪橇。只带两个月的口粮,向南极极点冲刺。“一定要赶到斯科特之前!”阿蒙森的队员们互相勉励着。1911年12月14日下午3点,阿蒙森探险队到达了南纬90度,站到了南极极点上,5个人的5双手共同抓住一根旗杆,把一面挪威国旗升到了极点上空。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他们唱起了国歌……。
当挪威探险队员在极地庆胜利的时候,斯科特的队伍还在暴风雪中挺进。斯科特是驾西伯利亚矮种马拉雪橇的,这种马适应不了南极的严寒,又都陷入雪中,一匹一匹地死去了,最后只好用人力拉雪橇。暴风雪、冻伤、体力下降,打击一个接一个地向斯科特袭来。1月16日,已经胜利在望了,队员却发现了挪威的旗子,显然,对手走到了他们的前边.这是极为沉重的精神打击,有的队员精神几乎要垮下来了。
“前进!”斯科特吼着。
1月18日,斯科特探险队到达了南极极点,他们在挪威人的帐篷里看到了阿蒙森留下的信.他们把英国国旗插在帐篷旁边,他们成了到达南极极点的亚军。
第二天,精疲力尽的斯科特队踏上归途,他们按照科学探险的惯例,仍然沿途收集各类岩石标本,书写探险日记。他们的口粮不足了,有的队员手指甲冻掉了,狂风咆哮着,两名队员牺牲了。
3月29日,斯科特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将坚持到底.但我们的末日已经不远了。这是很遗憾的,但恐怕我已经不能再记日记了"。
8个月后,搜索队找到了他们的帐篷和遗体,人们在斯科特身边发现了18公斤岩石和各种化石标本-他们在死亡将临的时候仍然 没有丢下科学,仍然为人类保留着科学财富!
挪威著名极地探险家罗阿德阿蒙森历尽艰辛,闯过难关,终于成为人类第一个登上南极点的人。 阿蒙森从小喜欢滑雪旅行和探险,他是世界西北航道的征服者,曾经3次率探险队深入到北极地区。1897年,他在比利时探险队的航船上担任大副,第一次参加了南极探险活动。1909年,当他正在“先锋”号船上制订征服北极点的计划时,获悉美国探险家罗伯特皮尔里已捷足先登,他便毅然决定放弃北极之行的计划,改变方向朝南极点进发。 1910年8月9日,阿蒙森和他的同伴们乘探险船“费拉姆”号从挪威启航。他在途中获悉,英国海军军官斯科特组织的南极探险队,也是以南极点为目标,早在两个月前就出发了。这对阿蒙森来说,是一个不是挑战的挑战,他决心夺取首登南极点的桂冠。 经过4个多月的艰难航行,“费拉姆”号穿过南极圈,进入浮冰区,于1911年1月4日到达攀登南极点的出发基地——鲸湾。阿蒙森在此进行了10个月的充分准备,于10月19日率领5名探险队员从基地出发,开始了远征南极点的艰苦行程。前半部分大约六七百千米的路程,他们乘狗拉雪橇和踏滑雪板前进。后半部分路程主要是爬坡越岭,尽管遇到许多高山、深谷、冰裂缝等险阻,但由于事先准备充分,加上天公作美,他们仍以每天30千米的速度前进。结果仅用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就于12月14日胜利抵达南极点。阿蒙森激动的心情简直难以言表。他们互相欢呼拥抱,庆贺胜利,并把一面挪威国旗插在南极点上。他们在南极点设立了一个名为“极点之家”的营地,进行了连续24小时的太阳观测,测算出南极点的精确位置,并在点上叠起一堆石头,插上雪橇作标记,还在南极点的边上搭起一顶帐篷。阿蒙森深信斯科特很快就能到达南极点,而自己的归途又是相当艰难的,任何意外都有可能发生。于是,他便在帐篷里留下了分别写给斯科特和挪威哈康国王的两封信。阿蒙森这样做的用意在于,万一自己在回归途中遇到不幸,斯科特就可以向挪威国王报告他们胜利到达南极点的喜讯。 阿蒙森在南极点上停留了3天。12月18日,他们带着两架雪橇和18只狗,踏上了返回鲸湾基地的旅途。1912年1月30日,他们再乘“费拉姆”号离开南极洲,于3月初抵达澳大利亚的霍巴特港。 阿蒙森伟大的南极点之行,轰动了整个世界,人们为他所取得的成就欢呼喝彩
┏ (^ω^)=
悲剧并不局限于戏剧中,现实中也有。
不过,有的悲剧是伟大的。这里,我要讲的关于我们学的课文——《伟大的悲剧》。
稍微了解南极的人知道,南极洲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这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洲的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
阿蒙森的队伍最先到达极点,然后凯旋而归。可斯科特的队伍慢了他们近5个星期,虽然也到达了极点但回归的途中,南极寒冷的天气提前来到,无情地袭击他们。
在恶劣的条件下,他们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着,进行了2个月的搏斗。最后他们体力不支,长眠于白茫茫的冰天雪地之中。
真是一场骇人听闻的悲剧。这些英雄,之所以称为英雄,是因为他们拥有高尚的品德,视死如归的精神。
首先是禁卫军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伙,在关键时刻保护同伙,而向死神飞奔。而最后,他们抱着绝望,骄傲地等待死亡。
他们无怨无悔地爬进睡袋。尤其是斯科特,到生命最后关头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表达他无私的爱和真诚的情义。
所以,当他们与世长辞后,连最高权威的国王也跪下来悼念他们,可知他们在人们眼中的地位——至高无上。 有句话说得好,“死亡不是生命的终止,而是生命的升华。”
这就像课文中的那句话: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这已经表现他们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是无比高尚的。
虽然他们去世多年,但我相信,他们的高尚精神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永远不会被人们放弃或遗忘。悲剧,是伟大的……。
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且唯一无土著人居住的大陆。
又称第七大陆。 位于地球最南端 , 与其他大陆隔南大洋相望,是地球上最偏远、最寒冷、领土主权悬而未决的大陆。
地理 南极洲为通 常 所说的南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南部水域所包围 。 与南美洲最近的距离为965千米,距新西兰2000千米、澳大利亚 2500 千米、非州南端 3800 千米。
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中国与印巴大陆面积的总和,居世界第五位。整个南极大陆被一巨大的冰盖所覆盖。
平均海拔2350米。南极横断山脉将南极大陆分成东、西两部分,东南极冰盖最高点为4100米。
西南极的文森山海拔5140米,是南极最高峰。 水资源 南极洲 98% 的地域被一个直径 4500 千米的永久冰盖所覆盖,其冰架延伸到其周围的海域,夏季冰架面积为 265 万平方千米,冬季可扩展到南纬55°,面积达1880万平方千米;冰盖平均厚度为2000米,最厚处达4750米;冰盖总贮冰量为2500万立方千米,占全球冰总量的90%,如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50~60米。
气温 南极素有寒极之称,其低温的最根本原因是冰盖将80%的太阳辐射反射掉了,大陆永久冰封雪盖。南极仅有冬夏两季之分,4~10月为冬季,11~3月为夏季,沿海地区夏季月均气温0℃左右,内陆地区为-35~-15℃ , 冬季沿海月均气温为-30~-15℃,内陆地区为-70~-40℃;位于东南极的前苏联东方站在1983年6月记录到的最低温度为-88.3℃。
气温随纬度和海拔的增高而下降,东南极比西南极低。南极虽然贮存了全球 75% 的淡水 ,但因其以永久固态方式存在,故南极异常干燥,有白色沙漠之称。
沿海地区年降雪量相当于900毫米,而内陆仅为50毫米。在南纬 50°~70°南大洋水域,低压气旋不断,有时环南极水域中的低压气旋可同时有6个之多,并自西向东运动,风速可达85千米/小时。
南极大陆的冷空气自海拔高的极点地区向地势较低的沿海区运动,形成强烈的下降风,风速最大可达300千米/小时。 3000万年前南极是个气候温和、草丰林茂、动物成群的大陆。
到了2800万年前,冰盖逐渐形成,绝大多数动植物便绝迹了,已不存在高等动物和开花植物,仅有 340余种植物,其中包括200多种地衣、85种苔藓、28 种伞状菌和25种欧龙牙草。沿海有两种显花植物和近千种海藻。
南极陆地上仅有一些微生物和少数无脊椎动物生存于植物丛、地衣、泥沼中。在南极发现的无脊椎动物有 387种 。
与南极大陆贫乏的生物种类相比较,南大洋生物资源异常丰富,其生态系中有个稳定的食物链即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磷虾→乌贼、鱼类→企鹅、鸟类→海豹→鲸 ; 磷虾是南大洋食物链中关键的一环,其总贮量为6.5亿吨;除此 ,乌贼贮量为 1亿吨和近2万种鱼类。南极共有21种企鹅 , 大都生活在南纬 45°~55°地区。
矿物 根据近 30 多年在南极进行地球物 理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和依据板块构造理论对有亲缘板块拼接的结果证实,南极洲存在着丰富的煤、铁、石油与天然气。煤资源主要存在于南极横断山脉,为二叠纪煤,贮相较浅,煤块呈凹凸状。
铁矿贮存于东南极的因德比地到威尔科斯地之间的地区,但是最大的铁矿在查尔斯王子山脉 , 其范围绵延数十千米 , 此外,南极洲还有金、银、铂、铬、锡、铅等多种金属矿藏。 地质 南极洲原是古冈瓦那大陆的核心部分。
大约在1.85亿年前古冈瓦那大陆先后分裂为非洲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澳洲板块并相继与之脱离。大约在1.35亿年前非洲南美板块一分为二,形成了非洲板块与南美板块。
大约在5500万年前澳洲板块最后从古冈瓦那大陆上断裂下来飘然北上,于是只剩下了南极洲。东南极与西南极在地质上截然不同。
东南极是一个古老的地盾,距今约30亿年。而西南极是由若干板块组成,在地质年龄上远比东南极年轻。
探索 发现经过 18 世纪起,探险家们纷纷南下去寻找传说中的南方大陆。1772~1775 年英国J.库克船长历时 3年8个月,航行97000千米、环南极航行一周,几次进入极圈 ,但他最终未发现陆地。
1819年沙俄派别林斯高晋率东方号与和平号两船,历时两年零21天分别在南纬69°53′、西经82°19′和南纬 68°43′、西经73°10′发现了两个岛。1823年2月英国人J.威德尔南下到南纬 74° 15′ , 创造了当时南下的最高纬度。
1837年9月~1840年11月法国 D.迪尔维尔曾力图超过威德尔创造高纬度纪录未成,但他以夫人的名字命名他于 1840年1月19日发现的岛屿为阿德雷地,并命名其沿海水域为迪尔维尔海,后人还以其夫人的名字命名了一种企鹅,即阿德雷企鹅。随后,英国的J.罗斯于1841年驶入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罗斯湾,,但他为冰障所阻无法到达他预测的南磁极——南纬75°30′、东经154°。
1908年英国的 E.沙克尔顿挺进到南纬88°23′,离南极点仅差180千米 ,但由于食品耗尽而折回。1909年 D.莫森 、E.戴维斯和 A.麦凯首次到达当时为南纬72°24′,东经155°18′的南磁极。
1911年12月14日和1912年1月17日挪威的L.阿蒙森和英国的R.斯科特率领的探险队先后到达南极点。 从1772年库克扬帆南下到19世纪末,先后有很多探险家驾帆船去寻 找南方大陆 , 历史上把这一时 期称为帆船时代。
20世纪初到。
斯科特:挖槽。。到南极点了。。
威尔逊:挖槽。。。是啊。。
奥茨:我们回去吧。。。
斯科特:哦。。
一个月后。。。
阿门森:挖槽。。。他们来过了,,,
探险队员甲:555555这么多年。。。努力白费了。。
探险队员乙:9494.。。
阿门森:俺们回去吧。
探险队员丙:俺不回。。按九死不悔。。
阿蒙森:,,,,
后来阿蒙森一干人等全死了
牛顿发现了经典力学的许多定律,奠定了人类走向现代化的基础。特斯拉发明了交流电,使人类能够远距离大规模输送电能。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够发展得如此迅速,一方面得益于选择了正确的发展路线,即走上工业道路,而另一方面则离不开众多投身于科学事业的科学家们。
这些科学家中,有的因为对人类贡献巨大而闻名世界,有的因为研究领域离普通人的生活过远,所以并不被公众所熟知,甚至还有因为种种原因倍受争议,而尼古拉·特斯拉就是其中一位备受争议的科学家。
尼古拉·特斯拉的一生可谓是充满了“光环”,因为他光记录在案的发明专利就有近千项。而他之所以被人们知晓,还是因为他发明和改进了现代交流电系统。
在他去世之后,关于他的争议不仅并未就此停歇,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有人将他称为“接近神的人”,但是也有的人对他不屑一顾,认为对他的描述有些言过其实。
然而,不管后来者怎么评价他,他对人类做出的贡献都是不可抹去的。有人曾计算过,如果交流电专利没有被尼古拉·特斯拉拿出来免费供人类使用,那么他将会是有史以来地球上最富有的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能够被称为“巨匠”的科学家,在其去世之后人们却并未发现他留下任何有价值的手稿,要知道一位科学家是不可能没有记载各种灵感的手稿笔记的,那么他有价值的手稿去了哪里呢?
人们开始将怀疑的目光放到了CIA的身上,毕竟特斯拉去世之后CIA的人曾频繁出入他去世的地方。再者,声称特斯拉没留下有价值手稿的人也是CIA。
不过CIA却对外表示确实没有找到特斯拉有价值的手稿,而且近几年的解密文件中也显示,CIA当时确实没有找到特斯拉留下的有价值手稿。
那么问题来了,记载特斯拉各种奇思妙想的手稿究竟哪去了呢?是被他自己毁掉了吗?如果确实是他自己毁掉的,那么他为什么要毁掉呢?对此许多人提出了三种猜测。
一、因为反重力飞行器
1911年,特斯拉发表了几篇论文,文中提到了一种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非常科幻的飞行器——反重力飞行器。
据尼古拉·特斯拉所述,该飞行器并非传统的空气动力,不需要翅膀不需要化学能的推进,能够在空中保持相对静止。
由于尼古拉·特斯拉报告中只对该飞行器进行了大体的描述,并未给出详细的设计原理以及设计思路,所以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尼古拉·特斯拉疯了,这种飞行器不可能被制造出来,而这个说法上几年被彻底推翻了。
科学家研究发现,如果飞行器的材质是超导体,那么它在地球这个巨型磁场中确实能够实现特斯拉描述的那种飞行状态,科学家们将之称为“量子悬浮”。
目前这项技术因为还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仅仅处于刚走出理论的初级阶段,但是一旦未来能够成熟化,那么必然将会是人类交通工具的一场革命。
所以说人们猜测特斯拉去世之前摧毁手稿,可能因为手稿中记载了这种革命性的技术,特斯拉为了防止落入有心人的手中才将其摧毁。
二、因为死光武器
尼古拉·特斯拉研究过“死光武器”是个众所周知的“秘密”,但是大多数人认为这项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尼古拉·特斯拉并没能将它搬进现实。但是许多证据显示,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左右尼古拉·特斯拉已经就已经将其制造了出来。
例如尼古拉·特斯拉曾在1935年5月16号发表过一篇论文,文中提到了一个神秘的武器,特斯拉称它为“在自然媒介下投射集中能量的新技术”
相信许多朋友已经发现了,特斯拉所说的“集中能量”其实就是指的激光,所以这项技术应该就是传说中的“死光武器”。更主要的是,文中还给出了一些设计图,并在设计图下面附上了一些公式。
事实上,尼古拉·特斯拉是一位鉴定的和平主义者,他本意并非要研究大范围杀伤性武器,而是研究如何使用电成本再下降一些。但是在实验过程中他发现只要调整某些参数,那么被聚集起来的电束将拥有巨大的威力。
再一次采访中他表示,一旦这种电束被用于战争,那么将会是一场无法预估的灾难。所以人们推测,正是因为手稿上记载了这种武器的详细设计,特斯拉不想它成为某些人手中的工具,所以才会将它毁掉。
三、因为人造地震
1898年,在东休斯敦大街46号特斯拉做了一场试验,此次实验是为了测试他发明的“振荡器”。由于“振荡器”威力巨大,导致实验室周围许多大楼出现不同程度的摇晃、损毁,特斯拉不仅遭到可周围住户的警告,也遭到了警方的警告。
在随后的采访中特斯拉表示,如果他愿意,他完全能够在几分钟之内将长1834米高41米的布鲁克林大桥摧毁,此番言论在当时引起了恐慌。
或许你会认为尼古拉·特斯拉只是在危言耸听,但是事实上他确实有这个能力。1912年,尼古拉·特斯拉用他发明的“振荡器”摧毁了一个十层楼高的钢架。
1935年,尼古拉·特斯拉又将他发明的“振荡器”放入封闭的深井中,此举造成了大量房屋坍塌,有人因此控告他试图摧毁半个纽约城。而这次的实验就是后世有名的“特斯拉实验”,实验中用到的效应被人们称为“特斯拉效应”。
遗憾的是,人们只知道他进行了实验,并不知道能够造成如此大破坏的“振荡器”是如何制作出来的,所以人们怀疑他手稿上记载了制造的方法,由于不想外泄造成灾难,所以特斯拉将这些记载摧毁了。
以上就是人们对于特斯拉摧毁手稿原因的猜测。当然了,猜测毕竟只是猜测,而特斯拉有价值手稿消失的原因可能远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简单。
他一生发明无数。交流电、无线技术、都是他的作品,通古斯大爆炸是他的杰作,曾制造过比原子弹氢弹更厉害千倍的武器。你也许听过:赫兹、奥斯特、法拉第、库伦、麦克斯韦、卢瑟福 这些人,但是你一定不知道:爱迪生、牛顿、爱因斯坦、等等和他比根本不是一个档次,诺贝尔奖在他手里就是个玩具。他把只有在科幻小说及人们想象中的梦境变为现实,他一生致力于科研工作、淡泊名利,只为增进全人类的福祉。他一生独立开发并取得专利七百种,合作开发达一千种以上,帮忙开发的更是数不清,却分文未放入自己囊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自创立开始的三十年里,他一个人就被评选出九次,与爱迪生一起二次,而他把这十一次的诺贝尔奖全部让贤;他一生中的每项计划都完美无暇且执行力极高,不管任何的理论、设计直到成品,从来没有失误,换言之,他经手的作品不需要去进行错误修正,是他帮助并带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他的肖像从FBI成立的第一天就张挂在机密大楼,一百年后的FBI工作人员仍继续在为他进行消毒,FBI却始终否认与此科学家的密切关联,然而他被释出的FBI档案却是史上最丰富的。纵观诺贝尔得奖历史,科学家们研究他的作品,从而得到启发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比率占了27%,间接得到启发的比率超过65%,他被科学家称为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两个公认的旷世天才中的一个。有一位科学家曾经这样说过:如果当时各国政府和财阀全力支持他的想法的话,人类社会至少会前进一百年以上!他是谁?他就是塞尔维亚裔美籍发明家、物理学家、机械工程师、电机工程师和未来学家尼古拉·特斯拉,1856年7月10日出生前南斯拉夫克罗地亚的斯米良,1943年1月7日在美国辞世,终生未娶。他被认为是电力商业化的重要推动者,并因主要设计了现代交流电力系统而最为人知。他在迈克尔·法拉第发现的电磁场理论的基础上,在电磁场领域有着多项创造性的发明。现代的无线通信和无线电同样是以他的多项相关的专利以及电磁学的理论研究工作为基石。
1936年,80岁寿辰之际,特斯拉发表了一份共计10页的论文。这份论文从未全文出版过,它是特斯拉的大统一场理论。这份论文题为《The Dynamic Theory of Gravity》,就是所谓的《引力的动态理论》,其实正确译法应为《引力的动力学理论》,这个理论被誉为是大统一场理论的先驱。在论文中特斯拉阐述道,弯曲空间是完全不会发生的,因为作用和反作用是共存的,一个弯曲会被拉直所抵消。《引力的动态理论》中没有任何关于火星登陆、人造星球、空间传送、时间旅行、引力门系统、引力墙、光子墙或粒子墙的内容。
实际你要问的应该是奈奎斯特定理(Henry Nyquist),1924年,主要是一个在无噪声的情况下的最大传输速率的问题。对于一个带宽为W赫兹的理想信道,其最大码元(信号)速率为2W波特。这一限制是由于存在码间干扰。如果被传输的信号包含了M个状态值(信号的状态数是M),那么W赫兹信道所能承载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信道容量)是:C =2×W×log2M(bps)(log以2为底)如果是数字信号M为2.
曼乇斯特不太了解香农定理:香农定理则描述了有限带宽;有随机热噪声信道的最大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信号噪声功率比之间的关系. 在有随机热噪声的信道上传输数据信号时,数据传输率Rmax与信道带宽B,信噪比S/N关系为: Rmax=B*Log⒉(1+S/N) 在信号处理和信息理论的相关领域中,通过研究信号在经过一段距离后如何衰减以及一个给定信号能加载多少数据后得到了一个著名的公式,叫做香农(Shannon)定理。它以比特每秒(bps)的形式给出一个链路速度的上限,表示为链路信噪比的一个函数,链路信噪比用分贝(dB)衡量。因此我们可以用香农定理来检测电话线的数据速率。 香农定理由如下的公式给出: C=Blog2(1+S/N) 其中C是可得到的链路速度,B是链路的带宽,S是平均信号功率,N是平均噪声功率,信噪比(S/N)通常用分贝(dB)表示,分贝数=10×log10(S/N)。 香农,1816年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加洛德。在大学中他就表现出了对数理问题的高度敏感。他的硕士论文就是关于布尔代数在逻辑开关理论中的应用。后来,他就职于贝尔电话研究所。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通信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研究基地里,他受着前辈的工作的启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所披露的奈奎斯特的《影响电报速率的一些因素》和哈特莱的《信息的传输》。正是他们最早研究了通信系统的信息传输能力,第一次提出了信息量的概念,并试图用教学公式予以描述。而香衣则创造性地继承了他们的事业,在信息论的领域中钻研了8年之久,终于在1948年也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发表了244页的长篇论著,这就是上面提到的那篇《通信的数学理论》。次年,他又在同一杂志上发表了另一篇名著《噪声下的通信》。在这两篇文章中,他解决了过去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经典地阐明了通信的基本问题,提出了通信系统的模型,给出了信息量的数学表达式,解决了信道容量、信源统计特性、信源编码、信道编码等有关精确地传送通信符号的基本技术问题。两篇文章成了现在信息论的寞基著作。
连续信号(通常称作“模拟信号”)与离散信号(通常称作“数字信号”)之间的一个基本桥梁。它确定了信号带宽的上限,或能捕获连续信号的所有信息的离散采样信号所允许的采样频率的下限。
严格地说,定理仅适用于具有傅里叶变换的一类数学函数,即频率在有限区域以外为零。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泊松求和公式的一种形式)提供了实际信号的解析延拓,但只能近似该条件。
直观上我们希望,当把连续函数化为采样值(叫做“样本”)的离散序列并插值到连续函数中,结果的保真度取决于原始采样的密度(或采样率)。
采样定理介绍了对带宽限制的函数类型来说保真度足够完整的采样率的概念;在采样过程中"信息"实际没有损失。定理用函数的带宽来表示采样率。定理也导出了一个数学上理想的原连续信号的重构公式。
该定理没有排除一些并不满足采样率准则的特殊情况下完整重构的可能性。(参见下文非基带信号采样,以及压缩感知。)
非均匀采样
香农的采样定理可以延伸到非均匀采样,也就是采样的时间间隔非一定值。非均匀采样的采样定理指出针对band-limited的信号,只要平均采样频率满足奈奎斯特条件,就可以从采样信号完整重建原始信号。因此虽然均匀采样在信号重建的算法上比较简单,但这不是完整重建的必要条件。
非基带及非均匀采样的泛用理论是在1967年由亨利·蓝道提出。简单的说,蓝道证明了平均采样率至少需要是信号占据带宽的二倍,但前提是已知信号的频谱及其占据的带宽。
在1990年代末期,此研究已延伸到信号占据带宽的数量已知,但实际在频谱上位置未知的情形。在2000年代已利用压缩感知发展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此理论用信号处理的语言写成,在2009年的论文中发表。
论文中证明,若频率的位置未知,则采样率需至少为奈奎斯特准则的二倍。换句话说,因为不知道光学频谱的位置,需要将采样率乘二为代价。注意此最小采样率的要求不一定保证其数值稳定性。
我觉得是有可能的,他发明的东西也比较多,让人们运用到很多的地方,他也有可能把设计过飞碟和滑轮。
《A New System of Alternate Current Motors and Transformers》1888年《Phenomena of Alternating Currents of Very High Frequency》1891年《The Tesla Effects With High Frequency and High Potential Currents》《Experiments with Alternate Currents of Very High Frequency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Methods of Artificial Illumination》1891年《Experiments with Alternate Currents of High Potential and High Frequency》1892年《On Light and Other High Frequency Phenomena》1893年《On the Dissipation of the Electrical Energy of the Hertz Resonator》1892年《Tesla's Oscillator and Other Inventions》1895年《Earth Electricity to Kill Monopoly》1896年《On Electricity》1897年《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s for Electro-therapeutic and Other Purposes》1898年《Plans to Dispense With Artillery of the Present Type》1898年《Tesla Describes His Efforts in Various Fields of Work》1898年《On Current Interrupters》1899年《The Problem of Increasing Human Energy》1900年《Tesla's New Discovery》1901年《Talking With Planets》1901年《Inventor Tesla's Plant Nearing Completion》1902年《The Transmission of Electrical Energy Without Wires》1904年《Electric Autos》1904年《The Transmission of Electrical Energy Without Wires as a Means for Furthering Peace》1905年《Tuned Lightning》1907年《Tesla's Wireless Torpedo》1907年《Possibilities ofWireless》1907年《The Future of the Wireless Art》1908年《Mr. Tesla's Vision》1908年《Nikola Tesla's New Wireless》1909年《Dr. Tesla Talks of Gas Turbines》1911年《Tesla's New Monarch of Machines》1911年《The Disturbing Influence of Solar Radiation On the Wireless Transmission of Energy》1912年《How Cosmic Forces Shape Our Destinies》1915年《Some Personal Recollections》1915年《The Wonder World To Be Created By Electricity》1915年《Nikola Tesla Sees a Wireless Vision》1915年《Tesla's New Device Like Bolts of Thor》1915年《Wonders of the Future》1916年《Electric Drive for Battle Ships》1917年《Presentation of the Edison Medal to Nikola Tesla》1917年《Tesla's Views on Electricity and the War》1917年《Famous Scientific Illusions》1919年《The True Wireless》1919年《Electrical Oscillators》1919年《Rain Can Be Controlled and Hydraulic Force Provided》1920年《When Woman is Boss》1926年《World System of Wireless Transmission of Energy》1927年《Nikola Tesla Tells of New Radio Theories》1929年《Our Future Motive Power》1931年《Tesla Cosmic Ray Motor May Transmit Power 'Round Earth》1932年《Pioneer Radio Engineer Gives Views On Power》1932年《The Eternal Source of Energy of the Universe, Origin and Intensity of Cosmic Rays》1932年《Tesla 'Harnesses' Cosmic Energy》1933年《Tesla Invents Peace Ray》1934年《Tesla on Power Development and Future Marvels》1934年《Dr. Tesla Visions the End of Aircraft In War》1934年《The New Art of Projecting Concentrated Non-dispersive Energy Through Natural Media》1935年《A Machine to End War》1935年《Tesla Predicts Ships Powered by Shore Beam》1935年《Tesla Tries to Prevent World War II》1944年《Mechanical Therapy》 《My Inventions》是特斯拉在63岁时完成的自传,1917年8月~1919年7月,在《Electrical Experimenter》发表,共分为6篇文章,里面回忆了他60余年来的部分生活和经历。1、My Early Life(我的少年生活)2、My First Efforts At Invention(我早期的发明努力)3、My Later Endeavors(我是如何构想旋转磁场的)4、The Discovery of the Tesla Coil and Transformer(发明特斯拉线圈和变压器)5、The Magnifying Transmitter(放大发射机)6、The Art of Telautomatics(自动遥控的艺术) 早在1894年,特斯拉就在《纽约时报》上首次论述他的关于光、物质、以太和宇宙的理论。1931年,特斯拉在75岁生日之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正试图驳斥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证明那是错误的。特斯拉说,他的解释没有爱因斯坦的那么复杂,一旦准备完毕可以完全公诸于世时,大家将会看到他的结论是有根有据的。1936年,80岁寿辰之际,特斯拉发表了一份共计10页的论文。这份论文从未全文出版过,它是特斯拉的大统一场理论。他说,这一理论“对天体在其影响下的运行,给予了如此令人满意的说明,以致那些毫无根据的推测和错误的概念,诸如弯曲空间,可以就此终结”。然而,在他的关于天体物理学和天体力学的众多论著中,这一引力理论从未被阐明过。在论文中特斯拉阐述道,弯曲空间是完全不会发生的,因为作用和反作用是共存的,一个弯曲会被拉直所抵消。不承认以太的存在以及它必不可少的作用,想解释任何关于宇宙的现象都将是不可能的。尽管爱因斯坦带来了一场革命,但特斯拉仍然确信,“物质当中没有能量,能量是从周围环境中获得的”。他认为,这既适用于最庞大的天体,也严格适用于分子和原子。然而,这一次,他错的离谱。这份论文题为《The Dynamic Theory of Gravity》,就是所谓的《引力的动态理论》,其实正确译法应为《引力的动力学理论》,这个理论被誉为是大统一场理论的先驱。另外,特斯拉在81岁时发表了一份声明《Prepared Statement by Nikola Tesla》来宣传《引力的动态理论》。 与爱因斯坦的理论不同的是:特斯拉的理论是一个基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延伸出来的理论。这个理论从没被正式出版过,而在特斯拉逝世后美国政府将他的研究报告列入绝密档案。虽然我们仍然能够找到少量曾引用过这篇论文的内容,但其整体内容还是未知。特斯拉这个理论的中心思想,认为以太是存在的,而且是引力的存导介质,而不是引力场;而透过电磁场的高速转动,可以带动以太旋转,从而改变引力的大小与方向。
尼古拉特斯拉是一位可以跟爱迪生相提并论的科学家,天才人们发现了他生前没有公布的专利,很可能研究过飞碟。
尼古拉·特斯拉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那些消失的手稿据说是被CIA拿走了,因为这些科学研究要是成真了,会带来不少经济利益,但是这一点还是猜测,不能证实。
后来的科学家们都觉得是因为特斯拉自己发明的东西太过强了,如果使用在不正当的路途上面会造成人类的灾难,所以才会自己将自己的发明亲手毁掉。
《A New System of Alternate Current Motors and Transformers》1888年《Phenomena of Alternating Currents of Very High Frequency》1891年《The Tesla Effects With High Frequency and High Potential Currents》《Experiments with Alternate Currents of Very High Frequency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Methods of Artificial Illumination》1891年《Experiments with Alternate Currents of High Potential and High Frequency》1892年《On Light and Other High Frequency Phenomena》1893年《On the Dissipation of the Electrical Energy of the Hertz Resonator》1892年《Tesla's Oscillator and Other Inventions》1895年《Earth Electricity to Kill Monopoly》1896年《On Electricity》1897年《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s for Electro-therapeutic and Other Purposes》1898年《Plans to Dispense With Artillery of the Present Type》1898年《Tesla Describes His Efforts in Various Fields of Work》1898年《On Current Interrupters》1899年《The Problem of Increasing Human Energy》1900年《Tesla's New Discovery》1901年《Talking With Planets》1901年《Inventor Tesla's Plant Nearing Completion》1902年《The Transmission of Electrical Energy Without Wires》1904年《Electric Autos》1904年《The Transmission of Electrical Energy Without Wires as a Means for Furthering Peace》1905年《Tuned Lightning》1907年《Tesla's Wireless Torpedo》1907年《Possibilities ofWireless》1907年《The Future of the Wireless Art》1908年《Mr. Tesla's Vision》1908年《Nikola Tesla's New Wireless》1909年《Dr. Tesla Talks of Gas Turbines》1911年《Tesla's New Monarch of Machines》1911年《The Disturbing Influence of Solar Radiation On the Wireless Transmission of Energy》1912年《How Cosmic Forces Shape Our Destinies》1915年《Some Personal Recollections》1915年《The Wonder World To Be Created By Electricity》1915年《Nikola Tesla Sees a Wireless Vision》1915年《Tesla's New Device Like Bolts of Thor》1915年《Wonders of the Future》1916年《Electric Drive for Battle Ships》1917年《Presentation of the Edison Medal to Nikola Tesla》1917年《Tesla's Views on Electricity and the War》1917年《Famous Scientific Illusions》1919年《The True Wireless》1919年《Electrical Oscillators》1919年《Rain Can Be Controlled and Hydraulic Force Provided》1920年《When Woman is Boss》1926年《World System of Wireless Transmission of Energy》1927年《Nikola Tesla Tells of New Radio Theories》1929年《Our Future Motive Power》1931年《Tesla Cosmic Ray Motor May Transmit Power 'Round Earth》1932年《Pioneer Radio Engineer Gives Views On Power》1932年《The Eternal Source of Energy of the Universe, Origin and Intensity of Cosmic Rays》1932年《Tesla 'Harnesses' Cosmic Energy》1933年《Tesla Invents Peace Ray》1934年《Tesla on Power Development and Future Marvels》1934年《Dr. Tesla Visions the End of Aircraft In War》1934年《The New Art of Projecting Concentrated Non-dispersive Energy Through Natural Media》1935年《A Machine to End War》1935年《Tesla Predicts Ships Powered by Shore Beam》1935年《Tesla Tries to Prevent World War II》1944年《Mechanical Therapy》 《My Inventions》是特斯拉在63岁时完成的自传,1917年8月~1919年7月,在《Electrical Experimenter》发表,共分为6篇文章,里面回忆了他60余年来的部分生活和经历。1、My Early Life(我的少年生活)2、My First Efforts At Invention(我早期的发明努力)3、My Later Endeavors(我是如何构想旋转磁场的)4、The Discovery of the Tesla Coil and Transformer(发明特斯拉线圈和变压器)5、The Magnifying Transmitter(放大发射机)6、The Art of Telautomatics(自动遥控的艺术) 早在1894年,特斯拉就在《纽约时报》上首次论述他的关于光、物质、以太和宇宙的理论。1931年,特斯拉在75岁生日之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正试图驳斥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证明那是错误的。特斯拉说,他的解释没有爱因斯坦的那么复杂,一旦准备完毕可以完全公诸于世时,大家将会看到他的结论是有根有据的。1936年,80岁寿辰之际,特斯拉发表了一份共计10页的论文。这份论文从未全文出版过,它是特斯拉的大统一场理论。他说,这一理论“对天体在其影响下的运行,给予了如此令人满意的说明,以致那些毫无根据的推测和错误的概念,诸如弯曲空间,可以就此终结”。然而,在他的关于天体物理学和天体力学的众多论著中,这一引力理论从未被阐明过。在论文中特斯拉阐述道,弯曲空间是完全不会发生的,因为作用和反作用是共存的,一个弯曲会被拉直所抵消。不承认以太的存在以及它必不可少的作用,想解释任何关于宇宙的现象都将是不可能的。尽管爱因斯坦带来了一场革命,但特斯拉仍然确信,“物质当中没有能量,能量是从周围环境中获得的”。他认为,这既适用于最庞大的天体,也严格适用于分子和原子。然而,这一次,他错的离谱。这份论文题为《The Dynamic Theory of Gravity》,就是所谓的《引力的动态理论》,其实正确译法应为《引力的动力学理论》,这个理论被誉为是大统一场理论的先驱。另外,特斯拉在81岁时发表了一份声明《Prepared Statement by Nikola Tesla》来宣传《引力的动态理论》。 与爱因斯坦的理论不同的是:特斯拉的理论是一个基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延伸出来的理论。这个理论从没被正式出版过,而在特斯拉逝世后美国政府将他的研究报告列入绝密档案。虽然我们仍然能够找到少量曾引用过这篇论文的内容,但其整体内容还是未知。特斯拉这个理论的中心思想,认为以太是存在的,而且是引力的存导介质,而不是引力场;而透过电磁场的高速转动,可以带动以太旋转,从而改变引力的大小与方向。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够发展得如此迅速,一方面得益于选择了正确的发展路线,即走上工业道路,而另一方面则离不开众多投身于科学事业的科学家们。
这些科学家中,有的因为对人类贡献巨大而闻名世界,有的因为研究领域离普通人的生活过远,所以并不被公众所熟知,甚至还有因为种种原因倍受争议,而尼古拉·特斯拉就是其中一位备受争议的科学家。
尼古拉·特斯拉的一生可谓是充满了“光环”,因为他光记录在案的发明专利就有近千项。而他之所以被人们知晓,还是因为他发明和改进了现代交流电系统。
在他去世之后,关于他的争议不仅并未就此停歇,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有人将他称为“接近神的人”,但是也有的人对他不屑一顾,认为对他的描述有些言过其实。
然而,不管后来者怎么评价他,他对人类做出的贡献都是不可抹去的。有人曾计算过,如果交流电专利没有被尼古拉·特斯拉拿出来免费供人类使用,那么他将会是有史以来地球上最富有的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能够被称为“巨匠”的科学家,在其去世之后人们却并未发现他留下任何有价值的手稿,要知道一位科学家是不可能没有记载各种灵感的手稿笔记的,那么他有价值的手稿去了哪里呢?
人们开始将怀疑的目光放到了CIA的身上,毕竟特斯拉去世之后CIA的人曾频繁出入他去世的地方。再者,声称特斯拉没留下有价值手稿的人也是CIA。
不过CIA却对外表示确实没有找到特斯拉有价值的手稿,而且近几年的解密文件中也显示,CIA当时确实没有找到特斯拉留下的有价值手稿。
那么问题来了,记载特斯拉各种奇思妙想的手稿究竟哪去了呢?是被他自己毁掉了吗?如果确实是他自己毁掉的,那么他为什么要毁掉呢?对此许多人提出了三种猜测。
一、因为反重力飞行器
1911年,特斯拉发表了几篇论文,文中提到了一种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非常科幻的飞行器——反重力飞行器。
据尼古拉·特斯拉所述,该飞行器并非传统的空气动力,不需要翅膀不需要化学能的推进,能够在空中保持相对静止。
由于尼古拉·特斯拉报告中只对该飞行器进行了大体的描述,并未给出详细的设计原理以及设计思路,所以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尼古拉·特斯拉疯了,这种飞行器不可能被制造出来,而这个说法上几年被彻底推翻了。
科学家研究发现,如果飞行器的材质是超导体,那么它在地球这个巨型磁场中确实能够实现特斯拉描述的那种飞行状态,科学家们将之称为“量子悬浮”。
目前这项技术因为还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仅仅处于刚走出理论的初级阶段,但是一旦未来能够成熟化,那么必然将会是人类交通工具的一场革命。
所以说人们猜测特斯拉去世之前摧毁手稿,可能因为手稿中记载了这种革命性的技术,特斯拉为了防止落入有心人的手中才将其摧毁。
二、因为死光武器
尼古拉·特斯拉研究过“死光武器”是个众所周知的“秘密”,但是大多数人认为这项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尼古拉·特斯拉并没能将它搬进现实。但是许多证据显示,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左右尼古拉·特斯拉已经就已经将其制造了出来。
例如尼古拉·特斯拉曾在1935年5月16号发表过一篇论文,文中提到了一个神秘的武器,特斯拉称它为“在自然媒介下投射集中能量的新技术”
相信许多朋友已经发现了,特斯拉所说的“集中能量”其实就是指的激光,所以这项技术应该就是传说中的“死光武器”。更主要的是,文中还给出了一些设计图,并在设计图下面附上了一些公式。
事实上,尼古拉·特斯拉是一位鉴定的和平主义者,他本意并非要研究大范围杀伤性武器,而是研究如何使用电成本再下降一些。但是在实验过程中他发现只要调整某些参数,那么被聚集起来的电束将拥有巨大的威力。
再一次采访中他表示,一旦这种电束被用于战争,那么将会是一场无法预估的灾难。所以人们推测,正是因为手稿上记载了这种武器的详细设计,特斯拉不想它成为某些人手中的工具,所以才会将它毁掉。
三、因为人造地震
1898年,在东休斯敦大街46号特斯拉做了一场试验,此次实验是为了测试他发明的“振荡器”。由于“振荡器”威力巨大,导致实验室周围许多大楼出现不同程度的摇晃、损毁,特斯拉不仅遭到可周围住户的警告,也遭到了警方的警告。
在随后的采访中特斯拉表示,如果他愿意,他完全能够在几分钟之内将长1834米高41米的布鲁克林大桥摧毁,此番言论在当时引起了恐慌。
或许你会认为尼古拉·特斯拉只是在危言耸听,但是事实上他确实有这个能力。1912年,尼古拉·特斯拉用他发明的“振荡器”摧毁了一个十层楼高的钢架。
1935年,尼古拉·特斯拉又将他发明的“振荡器”放入封闭的深井中,此举造成了大量房屋坍塌,有人因此控告他试图摧毁半个纽约城。而这次的实验就是后世有名的“特斯拉实验”,实验中用到的效应被人们称为“特斯拉效应”。
遗憾的是,人们只知道他进行了实验,并不知道能够造成如此大破坏的“振荡器”是如何制作出来的,所以人们怀疑他手稿上记载了制造的方法,由于不想外泄造成灾难,所以特斯拉将这些记载摧毁了。
以上就是人们对于特斯拉摧毁手稿原因的猜测。当然了,猜测毕竟只是猜测,而特斯拉有价值手稿消失的原因可能远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简单。
1936年,80岁寿辰之际,特斯拉发表了一份共计10页的论文。这份论文从未全文出版过,它是特斯拉的大统一场理论。这份论文题为《The Dynamic Theory of Gravity》,就是所谓的《引力的动态理论》,其实正确译法应为《引力的动力学理论》,这个理论被誉为是大统一场理论的先驱。在论文中特斯拉阐述道,弯曲空间是完全不会发生的,因为作用和反作用是共存的,一个弯曲会被拉直所抵消。《引力的动态理论》中没有任何关于火星登陆、人造星球、空间传送、时间旅行、引力门系统、引力墙、光子墙或粒子墙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