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NCS发表论文

NCS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NCS发表论文

近几年发表的论文1.《双金属层状配位聚合物[ML][FeFe(ox)3.1.5H2O的合成、波谱表征(M=Cu2+,Ni2+)]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2,5第三作者2.《双金属层状配位聚合物{[NO2BzQL][MCr(ox)3]}∞的合成、光谱表征和磁性研究》化学物理学报 2002,2 第三作者3.《聚乙烯醇和氨基酸接枝反应的光谱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2,5 第三作者4.《超声波辐射促进贝克曼重排反应的研究》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第一作者5.《SnO2纳米微晶的合成及气敏分析》 合成化学 2002,5 第三作者6. 《双金属层状配位聚合物[CoL][FeFe(ox)3.1.5H2O的合成、波谱表征和磁性研究 无机化学学报2003,1, 第三作者7. Molecule-Based Magnets with 1D Chain Structure of BifurcatedH-Bonding: Structure and Magnetic Properties1 Russian Journal ofCoordination Chemistry Vol.29,No.4,2003 第四作者8. [Fe(dipy)2(NCS)2.1.5H2O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合成化学2004,2第一作者9. 荧光黄—Co(II)—十六醇复配物体系的合成及热色性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4,4 第一作者10. 气相白炭黑表面处理率的影响因素及判定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05,4 第二作者

分子磁体是最近30年发展起来的以配位化学为基础的一门化学、物理学交叉学科。分子磁体的发现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它展现了很多新奇的量子磁行为,比如量子隧穿效应、慢磁弛豫效应等等。相比于传统的磁体,其极高的磁密度和纳米尺寸特性使它成为下一代量子器件的绝佳选择。日本 东北大学Masahiro Yamashita、沈勇兵 团队的研究课题是关于如何利用分子磁体来实现高磁密度器件来克服目前信息存储方面的不足。比如我们每天使用的计算机和手机的硬盘普遍存在容量小、读取速度慢、发热量大的缺点(摩尔极限),这些缺点大大削弱了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分子磁体为这些问题带来了曙光。该团队利用分子磁体的纳米性和价态的可调控性来杂化有机导体。通过电化学结晶将分子磁体和有机导体分别结晶在不同的纳米层,形成一种分子磁性层和导电层互相交错排列的纳米材料。基于这种策略,他们在这几年里以镧系金属(Dy3+)、过渡金属(Co2+)为磁中心,四硫富瓦烯及其衍生物为导体合成了一系列的导电单分子磁体。其中很多材料首次展现了单分子磁性和金属态导电在同温度区间共存的性质,这种共存是实现电和磁相互作用关键的一步。该团队的研究表明,这种共存表现出了磁有序和金属-绝缘体转变等外来的物理性质。通过磁阻效应的测试,他们首次在这种材料下观察到了负磁阻效应,为开发高磁密度器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近日,该团队在 J. Am. Chem. Soc. 发表论文,工作集中在导电相的分析(磁性部分请参考论文)。他们通过 加入微量的氯化钾到镧系金属配合物K4Dy(NCS)7 和有机导体BEDT-TTF(ET)中,电化学结晶得到了一个新的4 f -π 体系的导电分子磁体 。有趣的是,加入的K+离子与有机导体配位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导电层(Figure 1b)。由于K+离子与NCS的配位,相邻的Dy(NCS)7 之间通过K+离子连接形成了一维磁链(Figure 1a)。一维链再通过ET 导体之间的互相作用形成了一个三维的电和磁互相交替的层状结构(Figure 1c)。

Figure 1 . Crystal structure. ( a ) Crystal structure along the c -axis. ( b ) Structural pattern of the ET molecules and KCl salts. ( c ) Crystal packing in the ab plane.

吸收光谱暗示着此化合物存在导电性。温度依赖下的单晶导电性测试显示为半导体行为。有趣的是,两次的相转变分别发生在250 K 和125 K,分别对应着三段不同的半导体区域(Figure 2a )。尤其是125 K附近存在着明显的短暂的具有磁滞回线的金属态导电行为。为了揭示这些相转变原理,该团队首先测试了在300 K、225 K、170 K、125 K和97 K下的单晶结构。结果显示,在125 K,晶胞的 c 轴有明显的增大行为,这直接导致了晶胞的体积增大了许多(Figure 2b )。他们通过TTF的键长计算了每个ET的氧化态,发现这5个 ET 的价态随着温度的变化显著变化。在300 K,四个配位的ET显示接近+1价,游离的ET显示接近0价,随着温度降低到125 K,4个配位的ET价态显著下降到接近+0.5价,并且游离的ET也升高到+0.3价,这表明部分氧化态的形成。价态的变化从而导致导电行为的改变。当温度从125 K 降到97 K时,4个配位的ET和游离的ET的价态都又分别回到了+1价和0价。作者认为这种价态的不稳定性可能和K+的镶嵌有关系。

Figure 2 .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 a )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σ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75–300 K. ( b )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the unit cell parameters. ( c ) Arrangement of the ET molecules in the localized crystal structure.

DFT计算验证了实验结果。该团队计算了这5个温度点下的能带结构,结果显示它是个二维导电材料。随着温度从300 K降低到125 K,前沿价带从骆驼状的分裂转变到融合态,暗示着空穴的浓度不断增加,这就解释了在125 K附近导电的上升。随着温度的进一步下降,融合的价态再次分裂成骆驼状,导电回到高温区的状态(Figure 3 )。

Figure 3 . Electronic structure calculations at various temperature points. ( a ) DFT-based projected density of states (PDOS). ( b ) Band structure calculations.

4f π Molecular Hybrid Exhibiting Rich Conductive Phases and Slow Relaxation of Magnetization

Yongbing Shen (沈勇兵)*, Goulven Cosquer, Haitao Zhang (章海涛), Brian K. Breedlove, Mengxing Cui (崔梦星), and Masahiro Yamashita*

J. Am. Chem. Soc ., 2021 , 143 , 9543–9550, DOI: 10.1021/jacs.1c03748

个人和导师简介

沈勇兵,Masahiro Yamashita

一、化学的来由 化学的英文词为Chemistry,法文Chimie,德文Chemie,它们都是从一个古字、即拉丁字chemia,希腊字Xηwa(Chamia),希伯莱字Chaman或Haman,阿拉伯字Chema或Kema,埃及字Chemi演化而来的.它的最早来源难以查考.从现存资料看,最早是在埃及第四世纪的记载里出现的.所以有人认为可以假定是从埃及古字Chemi来的,不过这个名字的意义很晦涩,有埃及、埃及的艺术、宗教的迷惑、隐藏、秘密或黑暗等意义。其所以有这些意义,大概因为埃及在西方是化学记载诞生的地方,也是古代化学极为发达的地方,尤其是在实用化学方面。例如,埃及在十一朝代进已有一种雕刻表示一些工人下在制造玻璃,可见至少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埃及已知道玻璃的制造方法了。再从埃及出土的木乃伊看,可知在公元前一、二千年时已精于使用防腐剂和布帛染色等技术。所以古人用埃及或埃及的艺术来命名“化学”。至于其它几种意义,可能因为古人认为化学是一种神奇和秘密的事业以及带有宗教色彩的缘故。 中国的化学史当然也是毫不逊色的。大约5000-11000年前,我们已会制作陶器,3000多年前的商朝已有高度精美的青铜器,造纸、磁器、火药更是化学史上的伟大发明。在十六、十七世纪时,中国算得上是世界最先进的国家。“化学”二字我国在1856年开始使用。最早出现在英国传教士韦廉臣在1856年出版的《格物探原》一书中。 二、化学的几个发展阶段 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这时人类的制陶、冶金、酿酒、染色等工艺,主要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多少万年摸索而来的,化学知识还没有形成。这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们,在皇宫、在教堂、在自己的家里、在深山老林的烟熏火燎中,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为求得荣华富贵的黄金,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记载、总结炼丹术的书籍,在中国、阿拉伯、埃及、希腊都有不少。这一时期积累了许多物质间的化学变化,为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丰富的素材。这是化学史上令我们惊叹的雄浑的一幕。后来,炼丹术、炼金术几经盛衰,使人们更多地看到了它荒唐的一面。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了正当发挥。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版了一些有关化学的书籍,第一次有了“化学”这个名词。。 燃素化学时期。从1650年到1775年,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的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可燃物放出燃素后成为灰烬。 定量化学时期,既近代化学时期。1775年前后,拉瓦锡用定量化学实验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这一时期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提出了原子学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发展了有机结构理论。所有这一切都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相互渗透时期,既现代化学时期。二十世纪初,量子论的发展使化学和物理学有了共同的语言,解决了化学上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化学又向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学科渗透,使蛋白质、酶的结构问题得到逐步的解决。 这里主要讲述近二百多年来的化学史故事。这是化学得到快速发展的时期,是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期。让我们一道去体验当年化学家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在近代化学史峰回路转的曲折历程中不倦跋涉,领略他们拨开重重迷雾建立新理论、发现新元素、提出新方法时的无限风光。 三、化学学科在探索中成长 化学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尤其是它的边缘学科或者说是它的分支学科,譬如生物化学、物理化学、晶体化学等等,令人目不暇接。就眼下炒得过热的基因工程、克隆技术以及共轭电场论等,更是令人眼花缭乱。而古往今来,有多少化学家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你想了解他们吗?化学名人风采将带您走近他们。 燃素说的影响 。可燃物如炭和硫磺,燃烧以后只剩下很少的一点灰烬;致密的金属煅烧后得到的锻灰较多,但很疏松。这一切给人的印象是,随着火焰的升腾,什么东西被带走了。当冶金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后,人们希望总结燃烧现象本质的愿望更加强烈了。 1723年,德国哈雷大学的医学与药理学教授施塔尔出版了教科书《化学基础》。他继承并发展了他的老师贝歇尔有关燃烧现象的解释,形成了贯穿整个化学的完整、系统的理论。《化学基础》是燃素说的代表作。 施塔尔认为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来,同时发光发热。燃烧是分解过程: 可燃物==灰烬+燃素 金属==锻灰+燃素 如果将金属锻灰和木炭混合加热,锻灰就吸收木炭中的燃素,重新变为金属,同时木炭失去燃素变为灰烬。木炭、油脂、蜡都是富含燃素的物质,燃烧起来非常猛烈,而且燃烧后只剩下很少的灰烬;石头、草木灰、黄金不能燃烧,是因为它们不含燃素。酒精是燃素与水的结合物,酒精燃烧时失去燃素,便只剩下了水。 空气是带走燃素的必需媒介物。燃素和空气结合,充塞于天地之间。植物从空气中吸收燃素,动物又从植物中获得燃素。所以动植物易燃。 富含燃素的硫磺和白磷燃烧时,燃素逸去,变成了硫酸和磷酸。硫酸与富含燃素的松节油共煮,磷酸(当时指P2O5)与木炭密闭加热,便会重新夺得燃素生成硫磺和白磷。而金属和酸反应时,金属失去燃素生成氢气,氢气极富燃素。铁、锌等金属溶于胆矾(CuSO4·5H2O)溶液置换出铜,是燃素转移到铜中的结果。 燃素说尽管错误,但它把大量的化学事实统一在一个概念之下,解释了冶金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燃素说流行的一百多年间,化学家为了解释各种现象,做了大量的实验,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特别是燃素说认为化学反应是一种物质转移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化学反应中物质守恒,这些观点奠定了近、现代化学思维的基础。我们现在学习的置换反应,是物质间相互交换成分的过程;氧化还原反应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而有机化学中的取代反应是有机物某一结构位置的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替换的过程。这些思想方法与燃素说多么相似。 舍勒和普里斯特里发现氧气的制法 :令后人尊敬的瑞典化学家舍勒的职业是药剂师--chemist,他长期在小镇彻平的药房工作,生活贫困。白天,他在药房为病人配制各种药剂。一有时间,他就钻进他的实验室忙碌起来。有一次,后院传来一声爆鸣,店主和顾客还在惊诧之中,舍勒满脸是灰地跑来,兴奋地拉着店主去看他新合成的化合物,忘记了一切。对这样的店员,店主是又爱又气,但从来不想辞退他,因为舍勒是这个城市最好的药剂师。 到了晚上,舍勒可以自由支配时间,他更加专心致志地投入到他的实验研究中。对于当时能见到的化学书籍里的实验,他都重做一遍。他所做的大量艰苦的实验,使他合成了许多新化合物,例如氧气、氯气、焦酒石酸、锰酸盐、高锰酸盐、尿酸、硫化氢、升汞(氯化汞)、钼酸、乳酸、乙醚等等,他研究了不少物质的性质和成分,发现了白钨矿等。至今还在使用的绿色颜料舍勒绿(Scheele’s green),就是舍勒发明的亚砷酸氢铜(CuHAsO3)。如此之多的研究成果在十八世纪是绝无仅有的,但舍勒只发表了其中的一小部分。直到1942年舍勒诞生二百周年的时候,他的全部实验记录、日记和书信才经过整理正式出版,共有八卷之多。其中舍勒与当时不少化学家的通信引人注目。通信中有十分宝贵的想法和实验过程,起到了互相交流和启发的作用。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对舍勒十分推崇,使得舍勒在法国的声誉比在瑞典国内还高。 在舍勒与大学教师甘恩的通信中,人们发现,由于舍勒发现了骨灰里有磷,启发甘恩后来证明了骨头里面含有磷。在这之前,人们只知道尿里有磷。 1775年2月4日,33岁的舍勒当选为瑞典科学院院士。这时店主人已经去世,舍勒继承了药店,在他简陋的实验室里继续科学实验。由于经常彻夜工作,加上寒冷和有害气体的侵蚀,舍勒得了哮喘病。他依然不顾危险经常品尝各种物质的味道--他要掌握物质各方面的性质。他品尝氢氰酸的时候,还不知道氢氰酸有剧毒。1786年5月21日,为化学的进步辛劳了一生的舍勒不幸去世,终年只有44岁。舍勒发现氧气的两种制法是在1773年。第一种方法是分别将KNO3、Mg(NO3)2、Ag2CO3、HgCO3、HgO加热分解放出氧气: 2KNO3==2KNO2+O2↑ 2Mg(NO3)2 == 2MgO+4NO2↑+O2↑↑ 2Ag2CO3==4Ag+2CO2↑+O2↑ 2HgCO3==2Hg+2CO2↑+O2↑ 2HgO==2Hg+O2↑ 第二种方法是将软锰矿(MnO2)与浓硫酸共热产生氧气: 2MnO2+2H2SO4(浓)== 2MnSO4+2H2O+O2↑ 舍勒研究了氧气的性质,他发现可燃物在这种气体中燃烧更为剧烈,燃烧后这种气体便消失了,因而他把氧气叫做“火气”。舍勒是燃素说的信奉者,他认为燃烧是空气中的“火气”与可燃物中的燃素结合的过程,火焰是“火气”与燃素相结合形成的化合物。他将他的发现和观点写成《论空气和火的化学》。这篇论文拖延了4年直到1777年才发表。而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里在1774年发现氧气后,很快就发表了论文。 普里斯特里始终坚信燃素说,甚至在拉瓦锡用他们发现的氧气做实验,推翻了燃素说之后依然故我。他将氧气叫做“脱燃素气”。他写到:我把老鼠放在‘脱燃素气’里,发现它们过得非常舒服后,我自己受了好奇心的驱使,又亲自加以实验,我想读者是不会觉得惊异的。我自己实验时,是用玻璃吸管从放满这种气体的大瓶里吸取的。当时我的肺部所得的感觉,和平时吸入普通空气一样;但自从吸过这种气体以后,经过好长时间,身心一直觉得十分轻快舒畅。有谁能说这种气体将来不会变成通用品呢?不过现在只有两只老鼠和我,才有享受呼吸这种气体的权利罢了。”普里斯特里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英国的利兹作牧师,业余爱好化学。1773年他结识了著名的美国科学家兼政治家富兰克林,他们后来成了经常书信往来的好朋友。普里斯特里受到好朋友多方的启发和鼓励。他在化学、电学、自然哲学、神学四个方面都有很多著述。 1774年普里斯特里到欧洲大陆参观旅行。在巴黎,他与拉瓦锡交换了好多化学方面的看法。正直的普里斯特里同情法国大革命,曾在英国公开做了几次演讲。英国一批反对法国大革命的人烧毁了他的住宅和实验室。普里斯特里于1794年他六十一岁的时候不得已移居美国,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化学教授。美国化学会认为他是美国最早研究化学的学者之一。他住过的房子现在已建成纪念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里斯特里奖章已成为美国化学界的最高荣誉。 拉瓦锡和他的天平: 燃素说的推翻者,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原来是学法律的。1763年,他20岁的时候就取得了法律学士学位,并且获得律师开业证书。他的父亲是一位律师,家里很富有。所以拉瓦锡不急于当律师,而是对植物学发生了兴趣。经常上山采集标本使他对气象学也产生了兴趣。后来,拉瓦锡在他的老师,地质学家葛太德的建议下,师从巴黎有名的鲁伊勒教授学习化学。拉瓦锡的第一篇化学论文是关于石膏成分的研究。他用硫酸和石灰合成了石膏。当他加热石膏时放出了水蒸气。拉瓦锡用天平仔细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石膏失去水蒸气的质量。从此,他的老师鲁伊勒就开始使用“结晶水”这个名词了。这次成功使拉瓦锡开始经常使用天平,并总结出了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成为他的信念,成为他进行定量实验、思维和计算的基础。例如他曾经应用这一思想,把糖转变为酒精的发酵过程表示为下面的等式: 葡萄糖 == 碳酸(CO2)+ 酒精 这正是现代化学方程式的雏形。用等号而不用箭头表示变化过程,表明了他守恒的思想。拉瓦锡为了进一步阐明这种表达方式的深刻含义,又具体地写到:“我可以设想,把参加发酵的物质和发酵后的生成物列成一个代数式。再逐个假定方程式中的某一项是未知数,然后分别通过实验,逐个算出它们的值。这样以来,就可以用计算来检验我们的实验,再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计算。我经常卓有成效地用这种方法修正实验的初步结果,使我能通过正确的途径重新进行实验,直到获得成功。”早在拉瓦锡出生之时,多才多艺的俄罗斯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就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他当时称之为“物质不灭定律”,其中含有更多的哲学意蕴。但由于“物质不灭定律”缺乏丰富的实验根据,特别是当时俄罗斯的科学还很落后,西欧对沙俄的科学成果不重视,“物质不灭定律”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 1772年秋天,拉瓦锡照习惯称量了一定质量的白磷使之燃烧,冷却后又称量了燃烧产物P2O5的质量,发现质量增加了!他又燃烧硫磺,同样发现燃烧产物的质量大于硫磺的质量。他想这一定是什么气体被白磷和硫磺吸收了。他于是又做了更细致的实验:将白磷放在水银面上,扣上一个钟罩,钟罩里留有一部分空气。加热水银到40℃时白磷就迅速燃烧,之后水银面上升。拉瓦锡描述道:“这表明部分空气被消耗,剩下的空气不能使白磷燃烧,并可使燃烧着的蜡烛熄灭;1盎司的白磷大约可得到2.7盎司的白色粉末(P2O5,应该是2.3盎司)。增加的重量和所消耗的1/5容积的空气重量接近相同。”燃素说认为燃烧是分解过程,燃烧产物应该比可燃物质量轻。而拉瓦锡实验的结果却是截然相反。他把实验结果写成论文交给法国科学院。从此他做了很多实验来证明燃素说的错误。在1773年2月,他在实验记录本上写到:“我所做的实验使物理和化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将“新化学”命名为“反燃素化学”。 1774年,拉瓦锡做了焙烧锡和铅的实验。他将称量后的金属分别放入大小不等的曲颈瓶中,密封后再称量金属和瓶的质量,然后充分加热。冷却后再次称量金属和瓶的质量,发现没有变化。打开瓶口,有空气进入,这一次质量增加了,显然增加量是进入的空气的质量(设为A)。他再次打开瓶口取出金属锻灰(在容积小的瓶中还有剩余的金属)称量,发现增加的质量正和进入瓶中的空气的质量相同(即也为A)。这表明锻灰是金属与空气的化合物。 拉瓦锡进一步想,如果设法从金属锻灰中直接分离出空气来,就更能说明问题。他曾经试图分解铁锻灰(即铁锈),但实验没有成功。 拉瓦锡制得氧气之后: 到了这年的10月,普里斯特里访问巴黎。在欢迎宴会上他谈到“从红色沉淀(HgO)和铅丹(Pb3O4)可得到‘脱燃素气’”。对于正在无奈中的拉瓦锡来说,这条信息是很直接的启发。11月,拉瓦锡加热红色的汞灰制得了氧气。在舍勒的启发下,拉瓦锡甚至制造了火车头大小的加热装置,其中心是聚光镜。平台下面是六个大轮子,以便跟着太阳随时转动。1775年,拉瓦锡的实验中心已从分解金属锻灰转移到了对氧气的研究。他发现燃烧时增加的质量恰好是氧气减少的质量。以前认为可燃物燃烧时吸收了一部分空气,其实是吸收了氧气,与氧气化合,即氧化。这就是推翻了燃素说的燃烧的氧化理论。与此同时,拉瓦锡还用动物实验,研究了呼吸作用,认为“是氧气在动物体内与碳化合,生成二氧化碳的同时放出热来。这和在实验室中燃烧有机物的情况完全一样。”这就解答了体温的来源问题。空气中既然含有1/4的氧气(数据来自原文),就应该含有其余的气体,拉瓦锡将它称为“碳气”。研究了空气的组成后,拉瓦锡总结道:“大气中不是全部空气都是可以呼吸的;金属焙烧时,与金属化合的那部分空气是合乎卫生的,最适宜呼吸的;剩下的部分是一种‘碳气’,不能维持动物的呼吸,也不能助燃。”他把燃烧与呼吸统一了起来,也结束了空气是一种纯净物质的错误见解。1777年,拉瓦锡明确地讥讽和批判了燃素说:“化学家从燃素说只能得出模糊的要素,它十分不确定,因此可以用来任意地解释各种事物。有时这一要素是有重量的,有时又没有重量;有时它是自由之火,有时又说它与土素相化合成火;有时说它能通过容器壁的微孔,有时又说它不能透过;它能同时用来解释碱性和非碱性、透明性和非透明性、有颜色和无色。它真是只变色虫,每时每刻都在改变它的面貌。” 这年的9月5日,拉瓦锡向法国科学院提交了划时代的《燃烧概论》,系统地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将燃素说倒立的化学正立过来。这本书后来被翻译成多国语言,逐渐扫清了燃素说的影响。化学自此切断了与古代炼丹术的联系,揭掉了神秘和臆测的面纱,代之以科学的实验和定量的研究。化学进入了定量化学(即近代化学)时期。所以我们说拉瓦锡是近代化学的奠基者。舍勒和普里斯特里先于拉瓦锡发现氧气,但由于他们思维不够广阔,更多地只是关心具体物质的性质,没有能冲破燃素说的束缚。与真理擦肩而过是很遗憾的。 拉瓦锡对化学的另一大贡献是否定了古希腊哲学家的四元素说和三要素说,辨证地阐述了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化学元素的概念:“如果元素表示构成物质的最简单组分,那么目前我们可能难以判断什么是元素;如果相反,我们把元素与目前化学分析最后达到的极限概念联系起来,那么,我们现在用任何方法都不能再加以分解的一切物质,对我们来说,就算是元素了。”在1789年出版的历时四年写就的《化学概要》里,拉瓦锡列出了第一张元素一览表,元素被分为四大类: 简单物质,普遍存在于动物、植物、矿物界,可以看作是物质元素:光、热、氧、氮、氢。简单的非金属物质,其氧化物为酸:硫、磷、碳、盐酸素、氟酸素、硼酸素。简单的金属物质,被氧化后生成可以中和酸的盐基:锑、银、铋、钴、铜、锡、铁、锰、汞、钼、镍、金、铂、铅、钨、锌。简单物质,能成盐的土质:石灰、镁土、钡土、铝土、硅土。拉瓦锡对燃素说和其它陈腐观点的讥讽和批判是无情和激烈的。这使他在创建科学勋绩的同时得罪了一大批同时代和老一辈的科学家。在《影响世界历史的一百位人物》中,在许多有关历史、科学史、化学史的书籍中,作者都对拉瓦锡总是突出自己的人格特点进行低调的描述和评价,指责他在《化学概要》里没有提起舍勒和普里斯特里对他的启示和帮助。但我们得看到,拉瓦锡确实具有非凡的科学洞察力和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虽然不是他最先发现氧气的制法,但他通过制取氧气分析了空气的组成,建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氧气因此不同于其它气体,被赋予非凡的科学意义。拉瓦锡十分勤奋,每天六点起床,从六点到八点进行实验研究,八点到下午七点从事火药局长或法国科学院院士的工作,七点到晚上十点,又专心从事他的科学研究。星期天不休息,专门进行一整天的实验工作。拉瓦锡28岁结婚时,他的妻子只有14岁。他们一生没有孩子,但生活非常愉快。她帮助拉瓦锡实验,经常陪伴在他身边。在拉瓦锡的著作里,有很多插图都是他的妻子画的。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三年后拉瓦锡被解除了火药局长的职务。1793年11月,国民议会下令逮捕旧王朝的包税官。拉瓦锡由于曾经担任过包税官而自首入狱。极左派马拉曾与拉瓦锡有过激烈的科学争论,心存嫉恨,便诬陷拉瓦锡与法国的敌人有来往,犯有叛国罪,于1794年5月8日把他送上了断头台。对此,当时科学界的很多人感到非常惋惜。著名的法籍意大利数学家拉格朗日痛心地说:“他们可以一瞬间把他的头割下,而他那样的头脑一百年也许长不出一个来。”这时,拉瓦锡正当壮年,是51岁。 四、化学学科的发展前沿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000124 基因工程也叫遗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是20世纪70年代在分子生物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学科。基因工程就是在分子水平上,用人工方法提取(或合成)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在体外切割、拼接和重新组成,然后通过载体把重组的DNA分子引入受体细胞,使外源DNA在受体细胞中进行复制与表达。按人们的需要产生不同的产物或定向地创造生物的新性状,并使之稳定地遗传给下代[1]。基因工程技术主要包括分离基因、纯化基因和扩增基因的技术,其核心是分子克隆技术。它能帮助人们从各种复杂的生物体中分离出单一的基因,并把它纯化,再把它大量扩增,用于研究。 20多年来,基因工程技术得到了迅速地发展,特别是限制性内切酶、DNA序列分析及DNA重组技术等三大技术的发现和应用,不仅把分子生物学提高到了基因水平,而且也把生物学与医学中的其他学科引上基因研究的道路,并取得了许多揭示生命秘密和生命过程的重大成就 ......

ncs论文online发表

第一步:投稿sci论文发表,要在sci期刊上刊登出来,不把文章投稿给sci期刊,就没有发表的可能。投稿很重要,投错,会带来不少的麻烦。为了更好地完成投稿,作者必须做的三件事:一是匹配sci期刊;二是调整sci论文格式;三是准备投稿所需要的资料。第二步:审核投稿后的文章,要进入审核程序。先是编辑初审,遴选出符合本刊要求且质量不错的文章,推送至审稿人,而未被推送的文章被拒稿。再是审稿人审核,给出评审意见。最后编辑综合审稿人的意见,给予作者拒稿、修改或录用的答复。

第三步:修改修改的文章,附有修改意见,这些意见基本上都很中肯,作者逐条修改后,及时提交返修后的文章。当然有异议的,与编辑沟通解决。文章不同,修改的次数可能不同,有的一次,有的二次,甚至三次、四次。第四步:录用返修后的文章是要进行审核的,审核通过的给出录用,反之拒稿。第五步:签约期刊要与作者签订版权合同。收费的期刊,需要作者支付相应的费用。一篇sci论文多少钱,要看目标期刊怎么给收费标准,版面费越高,版面越多,花钱就越多。第六步:校稿文章在设计排版后,可能会出现错误,期刊会返回给作者校稿。若有错误,要向编辑反馈。

第七步:onlineonline就是线上发表,发表的sci论文通常会在见刊前,先线上发表。第八步:见刊期刊印刷出版,即发表的sci论文随着本期期刊印刷出来。第九步:检索见刊后的文章向数据库送检,一旦收录,即为成功检索。

online翻译过来就是“在线”。文章online什么意思?一般是指sci论文在线发表,在线阅读的

意思。SCI全称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个人的论文被SCI收录的数量及被引用次数,反映他的研究能力与学

术水平。

online这种状态是sci论文发表中所特有的,所谓online也就是在线发表,对于sci论文来说,

online也相当于是文章成功发表的标志,因为在线发表也是公开发表,在线发表说明文章已经

可以通过互联网检索到了,因此这个状态的文章如果想做大的修改是不可能了。

文章online之时,文章可能已经见刊,也可能还没有见刊,即便没有见刊,文章也无法做大的

改动了,对于sci论文来说文章只要还没有进行proof,也就是校样,文章都是可以进行相应修

改的,而proof位于online之前,所以文章在线发表了也就无法再进行什么改动了。

sci见刊和online的区别:

sci论文发表中,online是一个在线发表的环节,其实和国内学术论文被检索含义相同,就是可以通过互联网检索到自己的文章,也就是文章被收录,online和见刊是两个不同的环节,所以还是非常容易区分的

online一般在见刊之前,这一点与国内论文发表不同,国内论文发表一般是先见刊,后检索,sci论文online以后,作者会取得文章的doi号,doi号是科技论文文献的身份信息,全称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具有唯一性,并且一经产生永久不变,是检索论文的一个重要标识,通过它可以方便、可靠地链接到论文全文。

在国内对sci论文的考核,很多都是以doi号检索为标准的,也就是sci论文只要可以通过doi号检索到,就算是成功发表了,即便文章还没有最终见刊也是没有关系的。

但也有一些考核是需要作者提供发表刊物的卷号、期号以及页码等信息的,如果是这种标准,作者需要耐心等待文章见刊。

从online到见刊需要的时间长短需要看具体的刊物,不少sci期刊发表效率比较高,但也要看文章的质量水平,以上就是对sci见刊和online区别的简介,更多疑问可以咨询职称驿站在线编辑。

录用是论文三审没有问题之后所反馈出来的状态,而online则是在录用之后的2-8周后出现的,也就是说录用在前,online在后。录用之后论文是查询不到的,但是online之后分配了doi号,就可以通过查询期刊的网页看到论文,或是使用谷歌学术,根据论文的doi或者标题文章进行检索也可以查询到。除了录用时间和online时间外,还有见刊和检索时间,也是需要大家有一定了解的。见刊时间一般是在论文Online之后几周就会出现的;论文见刊后到WOS数据库检索的周期大概需要1-2个月。总结下来论文发表的4个时间结点先后顺序依次是:录用时间→论文online→论文纸质期刊见刊时间→WOS检索时间。虽然,论文online之后,可以通过一些途径检索到,从这个角度解释论文是发表成功的。但是,目前很多单位或高校只有在论文通过纸质发表之后,并且能在WOS数据库中检索到,提供检索证明才认可,尤其是评职单位。所以,有评职的作者在准备论文时,时间的把握上一定要将论文见刊和检索的时间加进去,避免影响论文使用。注意:大家在估算时间的时候可以多预估一些时间,给论文审稿和见刊留足时间。

NCS论文发表量

截止到2022年12月31日,世界范围内总共有41,642篇SCI;在全球共41,642篇SCI撤稿中,国内有19,421篇,高于第二位美国的5,607篇。其他主要国家数据如下:德国、英国、日本、法国、加拿大和印度,分别是收录了3.3万篇、2.8万篇、2.4万篇、2.2万篇、1.6万篇和1.2万篇。

先看看Nature Communication是个怎样的期刊—— 2019年影响因子12.121: 近几年稳居多学科科学的前五名: 近三年中国学者在其上发表了3639篇论文,仅次于美国的8112篇,德国以2840篇排第三。在作者所在单位排名中,中国科学院排第二位,仅次于加州大学系统: 不过作为nature旗下相对好发的子刊,所以总是被认为比较“水”,该杂志也被低估。那不是这个杂志的问题,那是因为nature旗下子刊都太强了。但是,就这影响因子,那也绝对不是你我想发就能发的。看不起这个杂志的人,我倒是想知道得有多NB?在北航,发一篇NC也是要登校网站首页的。我要是能发一篇估计半夜做梦都会笑醒。 总结,NC是个很好的,一般人“高攀不起”的杂志。你要是发一篇,我得恭喜你。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个期刊,也不要因为一个著名科学家的评论就下结论。我也曾经发过一篇文章在这个期刊,审稿还是很严格的。我们的文章第一次投给了Nature,被拒然后被推荐到这个期刊上,经过修改最后发表了。现在这篇文章,每年引用次数都在40次以上。 国外的出版社,基本都是以盈利为目的,所以,这是一个商业行为。如果定位的不好,肯定会被市场淘汰。 现在看来,这个期刊发展的很好,大家也是以能在这个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感到荣耀的。根据ijournal上的信息,影响因子已经攀升到了12分,而且也很稳。2019年的发文量也在5400篇,其中中国作者贡献了1/5。这个期刊的APC费用是$5700,真的是挺高的。所以,这个期刊,仅靠APC,每年就可以收到3000万美元,但其实运营一个期刊,不需要几个固定人员,可以感觉到办好一个期刊,利润率有多高了吧。 无论你喜欢还是讨厌它,它都在那里,不悲不喜。天坑专业,自己开体系发过几篇比NC好一点点的文章,应该勉强有那么一点点资格说一说这个期刊,望各位发过NC的大神勿喷。 首先,根据对身边人情况的了解,NC从来不是第一选择。例如材料领域,觉得水平还不错,都是先去试一下AM,被拒了才可能会去尝试NC;化学领域,第一反应可能是JACS,被拒了会去尝试Angew,或者再是NC。 其次,审稿周期偏长,这一点见仁见智,不同水平的工作时间肯定不一样,但是普遍周期长。 第三,版面费,这一点就不说太多了,毕竟是OA期刊 当然了,NC还是我们日常会跟踪的期刊,总体水平还是很高的,里面也有不少NCS被拒,但是送审的高水平工作,毕竟能送审就已经赢了大部分人了。 nature communications是英国nature集团旗下的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是一个仅在网上出版的综合类杂志,专门发表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各领域的高质量研究论文。 nature communication和其他著名杂志宣称凡是没有弄虚作假的文章都可以在上面发表,所以收到大量参差不齐的投稿,国内某些机构、部委也将发表在这样刊物上的论文计算在有关统计中。当然,投稿量是投稿量,发表是发表,能够在nature communication发表论文,绝对是相当牛叉的,估计怎么着也是教授级的吧。 专门收割中国人科研经费的机器

根据统计数据,在2022年,中国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18.4万篇,美国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11.6万篇,英国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3.1万篇,德国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2.7万篇,澳大利亚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1.7万篇,法国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1.6万篇,日本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1.3万篇,韩国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1.0万篇,加拿大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0.8万篇,意大利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0.6万篇。

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2022年各国的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论文数量如下:1. 中国:617,000篇2. 美国:416,000篇3. 印度:135,000篇4. 日本:103,000篇5. 英国:97,000篇6. 德国:96,000篇7. 韩国:75,000篇8. 法国:63,000篇9. 加拿大:43,000篇10. 意大利:42,000篇其中,中国以远超其他国家的数量位居首位,显示出其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发展潜力。美国虽然在总数上落后于中国,但其高水平学术论文数量依然居世界领先水平。其他国家的SCI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说明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日益加速。这些数据反映了各国重视科学技术研究的态度和努力,也预示着未来科技创新的前景十分广阔。

论文在ncs上发表

先看看Nature Communication是个怎样的期刊—— 2019年影响因子12.121: 近几年稳居多学科科学的前五名: 近三年中国学者在其上发表了3639篇论文,仅次于美国的8112篇,德国以2840篇排第三。在作者所在单位排名中,中国科学院排第二位,仅次于加州大学系统: 不过作为nature旗下相对好发的子刊,所以总是被认为比较“水”,该杂志也被低估。那不是这个杂志的问题,那是因为nature旗下子刊都太强了。但是,就这影响因子,那也绝对不是你我想发就能发的。看不起这个杂志的人,我倒是想知道得有多NB?在北航,发一篇NC也是要登校网站首页的。我要是能发一篇估计半夜做梦都会笑醒。 总结,NC是个很好的,一般人“高攀不起”的杂志。你要是发一篇,我得恭喜你。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个期刊,也不要因为一个著名科学家的评论就下结论。我也曾经发过一篇文章在这个期刊,审稿还是很严格的。我们的文章第一次投给了Nature,被拒然后被推荐到这个期刊上,经过修改最后发表了。现在这篇文章,每年引用次数都在40次以上。 国外的出版社,基本都是以盈利为目的,所以,这是一个商业行为。如果定位的不好,肯定会被市场淘汰。 现在看来,这个期刊发展的很好,大家也是以能在这个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感到荣耀的。根据ijournal上的信息,影响因子已经攀升到了12分,而且也很稳。2019年的发文量也在5400篇,其中中国作者贡献了1/5。这个期刊的APC费用是$5700,真的是挺高的。所以,这个期刊,仅靠APC,每年就可以收到3000万美元,但其实运营一个期刊,不需要几个固定人员,可以感觉到办好一个期刊,利润率有多高了吧。 无论你喜欢还是讨厌它,它都在那里,不悲不喜。天坑专业,自己开体系发过几篇比NC好一点点的文章,应该勉强有那么一点点资格说一说这个期刊,望各位发过NC的大神勿喷。 首先,根据对身边人情况的了解,NC从来不是第一选择。例如材料领域,觉得水平还不错,都是先去试一下AM,被拒了才可能会去尝试NC;化学领域,第一反应可能是JACS,被拒了会去尝试Angew,或者再是NC。 其次,审稿周期偏长,这一点见仁见智,不同水平的工作时间肯定不一样,但是普遍周期长。 第三,版面费,这一点就不说太多了,毕竟是OA期刊 当然了,NC还是我们日常会跟踪的期刊,总体水平还是很高的,里面也有不少NCS被拒,但是送审的高水平工作,毕竟能送审就已经赢了大部分人了。 nature communications是英国nature集团旗下的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是一个仅在网上出版的综合类杂志,专门发表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各领域的高质量研究论文。 nature communication和其他著名杂志宣称凡是没有弄虚作假的文章都可以在上面发表,所以收到大量参差不齐的投稿,国内某些机构、部委也将发表在这样刊物上的论文计算在有关统计中。当然,投稿量是投稿量,发表是发表,能够在nature communication发表论文,绝对是相当牛叉的,估计怎么着也是教授级的吧。 专门收割中国人科研经费的机器

差别放在这里还差很多这种不。

简单来说,SCI就是《科学引文索引》,源自于美国 。是全球最负盛名的科技文献检索系统之一。发表在SCI期刊的文章可以代表来很高的学术水平哦~ 很多大牛都有在SCI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就例如屠哟哟先生....但是,SCI其实可以算是很多期刊结合而成的一个数据库,是对于所有符合sci收录期刊的统称....而,啥是 CNS呢???CNS其实是三个出名的SCI期刊的简称——Cell(细胞)、Nature(自然)、Science(科学)。与Nature(自然)以及Science(科学)相比,Cell(细胞)一看名字就知道期刊发表内容就是关于生命科学啦~ 而Science(科学)就更像是个科学方面综合类的学术期刊!!而,到底哪个SCI期刊更加厉害呢????那就得看它的影响因子(其实这个就是评分)啦~简单说一句——影响因子越高,证明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哦~ 今年(2021年)来说的话,Nature(自然)的影响因子会更加的高哦~SCI不是指哪个期刊,SCI是一种搜索引擎,它是负责收录优秀的期刊并且给它们归类和排名。而CNS是很具体的指定,是指CELL、NATURE、SCIENCE生物学三大核心期刊。简单的来说,SCI里包含CNS,CNS是SCI里的最TOP。

2.28日上午,小西在平台有看到一位硕士研究生的提问:导师要求小论文一作挂自己师母,二作是自己,这样对我以后大论文抽查和申请博士有没有影响?事实上,此类事情之前在学术圈内并不少见,小西一样有听过、见过。但是,在严查学术不端行为的大背景下,还有导师敢这么大胆搞夫妻档,要求学生文章挂媳妇一作,真有底气啊!在你的疑惑中,我们可以确定2件事:1.导师爱人(师母)未参与论文工作,没有贡献度署名一作属于已学术不端。在家照顾你们导师不算贡献,尴尬!2.这篇文章会作为你学位论文的核心内容,将作为申请毕业、授予学位的支撑材料。基于此,同为研究生导师的小西针对此事的看法是:对你影响非常大,远不止是学位论文抽查、申请博士等环节。教育部2016年印发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明确指出“学术不端行为与获得学位有直接关联的,可以作暂缓授予学位、不授予学位或者依法撤销学位等处理。”。此文章是你学位论文的核心内容,一作非指导老师的话,抽查时可能会被认定为“抄袭”(除非是不列入学位论文和答辩表)。毕竟,专家不清楚一作和通讯的关系,就算知晓也会瞧不起此事的。或者说,这件事总归是个“雷”。谁敢保证有没人举报你导师,要是你之后某个师弟、师妹比较刚,就悲剧咯!目前,学术不端可是终身追责的。之前,已有不少研究生因已发表文章出问题,被取消学位、收回双证。同时,不清楚你们学校在学位授予(硕士毕业)文件上的具体内容,大部分高校是要求申请毕业时提交的文章(已接收或发表),学生自己必须是一作、二作(仅限于导师一作)或讯作者(比较少)。因此,此时你需要认真翻阅下学校的《研究生手册》,肯定会有类似规定。这篇文章可能将无法作为毕业支撑,还需再完成相应数量的文章。大白话就是你白干啦!师母一作、你二作和导师通讯的文章没有意义。事实上,很多高校在博士人才引进时,比这个要求还严格些。导师一作、学生二作直接无法认定为成果(除NCS等顶刊),不符合应聘要求。因此,不少团队会靠考虑给博士生发表文章一作,利于其求职。遇到不肯给的,二作(导师一作)也符合毕业要求,得看入学前面谈时两人如何约定。硕士新生在选择到时也可以提前打听下。硕士生求职时,企业HR不太看发表如何,论文二作(导师一作)能毕业就行。走博士申请-考核的话,院校同样认可学生二作,但前提是导师一作,并非是师母或其他人。没其他文章的话,很有可能就不符合申请条件。去年,我校就有一位副教授评教授时,人事处发现其几篇文章挂了媳妇通讯(自己一作),学校有文件不得发文搞夫妻档。不符合条件的他被取消资格。你试着委婉的和导师沟通下,说明厉害关系,也会影响他日后的各类评选。当然,我们也知晓学生在此事上的话语权不大,硬刚可能无法毕业。实在谈不妥,争取个共同一作(排第2),或者导师一作(自己二作、师母通讯)也比现在强些。最后,小西想说类似这样坑的导师真不建议跟,哪怕圈内知名。若是我的文章对你稍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或转发,让更多人看到,非常感谢!

发表ncs论文有多牛

简单来说,SCI就是《科学引文索引》,源自于美国 。是全球最负盛名的科技文献检索系统之一。发表在SCI期刊的文章可以代表来很高的学术水平哦~ 很多大牛都有在SCI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就例如屠哟哟先生....但是,SCI其实可以算是很多期刊结合而成的一个数据库,是对于所有符合sci收录期刊的统称....而,啥是 CNS呢???CNS其实是三个出名的SCI期刊的简称——Cell(细胞)、Nature(自然)、Science(科学)。与Nature(自然)以及Science(科学)相比,Cell(细胞)一看名字就知道期刊发表内容就是关于生命科学啦~ 而Science(科学)就更像是个科学方面综合类的学术期刊!!而,到底哪个SCI期刊更加厉害呢????那就得看它的影响因子(其实这个就是评分)啦~简单说一句——影响因子越高,证明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哦~ 今年(2021年)来说的话,Nature(自然)的影响因子会更加的高哦~SCI不是指哪个期刊,SCI是一种搜索引擎,它是负责收录优秀的期刊并且给它们归类和排名。而CNS是很具体的指定,是指CELL、NATURE、SCIENCE生物学三大核心期刊。简单的来说,SCI里包含CNS,CNS是SCI里的最TOP。

学院一直注重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出台《天津大学理学院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潜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楼主 你都说了是国际顶级期刊,你说牛吗?任何一个行业,能占到国际顶级的水平都很牛的 比如你能发一篇nature,影响因子一般在30+,你绝对大牛

1、所处国家不同:

CNS是国内对Cell、Nature、Science三大顶级杂志的简称,被这三大顶级杂志收录的论文即为CNS论文。SCI论文是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所刊登的论文,SCI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引文索引类刊物。

2、方向不同:

SCI不是指哪个期刊,SCI是一种搜索引擎,它是负责收录优秀的期刊并且给它们归类和排名。而CNS是很具体的指定,是指CELL、NATURE、SCIENCE生物学三大核心期刊。简单的来说,SCI里包含CNS,CNS是SCl里的最TOP。

cns介绍:

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其位置常在动物体的中轴,由明显的脑神经节、神经索或脑和脊髓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成分组成。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有机地构成网络或回路。

中枢神经系统是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人类的意识、心理、思维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SCI所收录期刊的内容主要涉及数、理、化、农、林、医、生物等基础科学研究领域,选用刊物来源于40多个国家,50多种文字,其中主要的国家有美国、英国、荷兰、德国、俄罗斯、法国、日本、加拿大等,也收录部分中国(包括港澳台)刊物。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cns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sci

  • 索引序列
  • NCS发表论文
  • ncs论文online发表
  • NCS论文发表量
  • 论文在ncs上发表
  • 发表ncs论文有多牛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