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除了在氢弹原理中解决突破了热核武器物理等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型的基本完整设想,之后长期参加领导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并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
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于敏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在我国核武器领域,他被称为氢弹之父。他从1961年开始投身于国防建设,半个多世纪来一直刻苦钻研。他说,国家需要我,我一直全力以赴,所以就在武器研究领域里面,一直工作下来。
二:于敏,1944年考入北大工学院的机电系,之后转入物理系学习。1961年时任国家二级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找到了于敏,交给了他一项保密的工作:为我国氢弹研制做准备。当时,我国的各方面技术条件都相当落后,各方的资料几乎为零,于敏从零开始,他尽可能多的搜集国外的相关信息 尽全力进行氢弹的理论研究和设计探索。他说,氢弹有工程问题,又有技术问题,又有科学问题,是三者都有的一种尖端技术,所以要学的东西很多,我不懂的东西很多。
三:对于于敏来说 工作几乎就是他生命的全部。为了得到一个准确的数据,他甚至趴在地上 绘出一条条的特征线,然后马上跟大家讲解,于敏工作起来不分白天黑夜,有时会因突发一个灵感,半夜起床伏案工作。在一次实验中突然发现原设计中等的一个数据可能有问题,但这时试验装置已经下了竖井,他知道自己将要承担责任,还是立即报告上级要求暂停实验。经过一天一夜的排查,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才露出满意的笑容,向上级报告继续试验。
于敏这一生获得了无数荣耀,有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杰出科学家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等等。他那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贡献的精神 ,那宽大的胸襟和坚持不懈的毅力都值得我们学习。
除了氢弹之外,于敏院士还对我国核武器小型化、中子弹、气态助爆初级、高威比次级的原理设计都有重大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于敏在我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而且于敏院士还对我国核武器小型化、中子弹、气态助爆初级、高威比次级的原理设计都有重大贡献。
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于敏是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的核物理学家,也是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
周光召称他“毕生奉献、学界楷模”。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十几项重大奖项的于敏,曾经为了我国的核武器研究而“隐身”长达三十年之久,甚至直到今天,他的事迹也鲜见于报端。
创造世界纪录的“两弹元勋”
“这次改变决定了我的一生。”从事氢弹的研究,是于敏一生中最重大的转折。
国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核武器都是指氢弹。从理论到技术,氢弹都要比原子弹复杂得多。为了加快氢弹的突破,1961年1月,于敏被国家选派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34岁年轻有为的于敏,带领他的原子核理论研究小组,正处在重大成果突破的关键时刻。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一次次陷入困境又一次次突出重围,经历了我国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之后,于敏带领的科研队伍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的重大突破。
朱光亚院士评价称,在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作用被一同参与研究的同事们直接评价为氢弹的“首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代表获表彰科学家作了发言。
他在发言中总结道,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而中国人只用了2年8个月的时间,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
开创历史的“国产一号土专家”
于敏在回忆自己的“转行”心路历程时说到,“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我留下惨痛的记忆,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
于敏出生于1926年8月,他父亲当时是天津的一位小职员。他在天津耀华中学念高中时,就以门门功课第一的成绩闻名全校。1944年,于敏考进了北大工学院机电系。1946年,出于对理论研究的热爱,于敏转到理学院物理系,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他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1951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不久,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5岁的于敏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1957年,以朝永振一郎(后获诺贝尔物理奖)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访华代表团来华访问,年轻的于敏参加了接待。于敏的才华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回国后,发表文章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访华时,也称赞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以我国当时的条件,想要快速突破氢弹着实困难重重。不过,“土专家”有他自己的办法。此时,于敏“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去解决问题的特质得以发挥,他领导下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着,一篇又一篇的论文交到了钱三强的手里,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领域被攻克。
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惟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站到世界科技的巅峰。彭桓武院士说:“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没有老师,因为国内当时没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论,他是开创性的。”钱三强称,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制造核武器的“和平主义者”
于敏说,自己是一个和平主义者。正是因为怀抱着对和平的强烈渴望,才让本有可能走上科学巅峰的于敏,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默默无闻的核武器研发。
“我当然不愿意打仗,我打心眼里赞成核武器最好都彻底销毁、完全禁止。可是,在50年代,核大国几次威胁要使用核武器来打我们,你要想不受人家欺负的话,就不能没有核武器。”
于敏说,但我国的核武器是属于战略防御性质,完全是为了自卫。因此,技术路线也和国外不同。我国核武器是用先进技术打破核垄断,并不追求核武器的多样化。“我国的核武器是威慑力量,主要防备他国干预我国内政。”
“我想,核武器最终会被销毁。”于敏坚信,当全球战略多极化,霸权主义没有实战余地的时候,和平与发展将真正成为现实。
爱国、爱历史、爱诗词的“于老爷子”
“学术如山,性情如水。”于敏不仅以其学术贡献令后辈们高山仰止,更以平和善良的性格赢得了身边人的爱戴。一位昔日的老同事透露,由于极为平易近人,于敏私下里被同事和晚辈们亲切地称为“老于”、“于老爷子”。
和于敏一起工作过多年的郑绍唐研究员说,单位的晚辈们都很喜欢他,特别喜欢向他请教,因为他从来没有“怎么连这个都不懂”的苛责,有的只是悉心的指导,有时候,为了给后辈演示得更清楚,在病床上的他,一个推导过程就能写好几页。
曾经幽默地自嘲为“硬件老化了,软件也过期了”的于敏,在学生蓝可看来,“脑子永远只有20多岁。”
“老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 学生蓝可对老师的治学风格几近崇拜,这从她描述老师时候的用词就可以看出:“锲而不舍”、“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透过现象看本质”、“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学识广博”、“勇于创新”……
蓝可说,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国,“这一点从他的话里话外到处都能感受到”。
于敏虽然是一位大物理学家,但他最大的爱好是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和京剧。他从小就会背不少古诗词。他喜欢读的书有《资治通鉴》、《史记》、《汉书》、《三国志》、《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等。隔三岔五地,他还会去看上一次从小就爱看的京剧。
儿子于辛说,父亲最崇拜的历史人物就是诸葛亮和岳飞。诸葛亮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他座右铭,也从小就教育子女“只有淡泊名利、潜心做事,才能有所成”。而父亲教会他心爱的孙子的第一首诗,就是岳飞的《满江红》。
目前,88岁高龄的于敏仍是单位的重要“顾问”。每每遇到难题或重大决策时,就会想到要请“于老爷子”出山,以他平生所学,继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宝贵的咨询和建议。
于敏在我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而且于敏院士还对我国核武器小型化、中子弹、气态助爆初级、高威比次级的原理设计都有重大贡献。
于敏写的文章篇幅短而有力真是《功勋》。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于敏的才华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国后,发表文章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
于敏长期主持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为我国核武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我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对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于敏在回忆自己的“转行”心路历程时说到,“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我留下惨痛的记忆,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
于敏出生于1926年8月,他父亲当时是天津的一位小职员。他在天津耀华中学念高中时,就以门门功课第一的成绩闻名全校。1944年,于敏考进了北大工学院机电系。1946年,出于对理论研究的热爱,于敏转到理学院物理系,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他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1951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不久,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5岁的于敏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1957年,以朝永振一郎(后获诺贝尔物理奖)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访华代表团来华访问,年轻的于敏参加了接待。于敏的才华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回国后,发表文章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访华时,也称赞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以我国当时的条件,想要快速突破氢弹着实困难重重。不过,“土专家”有他自己的办法。此时,于敏“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去解决问题的特质得以发挥,他领导下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着,一篇又一篇的论文交到了钱三强的手里,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领域被攻克。
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惟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站到世界科技的巅峰。彭桓武院士说:“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没有老师,因为国内当时没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论,他是开创性的。”钱三强称,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两性和谐与权利的平等保护》,2008年5月,载《国际视野本土实践》《海峡两岸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保险比较研究》2007年9月,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5期《侵权损害赔偿中违法性概念的性质及其功用》,载于《中德私法研究》2007年第3卷发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铁路运营者的民事责任与事故的防控》载于《人民法院报》2007年5月15日(4000字)
1、于敏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今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2、袁隆平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生于北京,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3、钟南山钟南山,男,汉族,1936年10月20日出生于江苏南京,福建厦门人,呼吸内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新冠肺炎疫情的领军人物,“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长期致力于重大呼吸道传染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预防与治疗,成果丰硕,实绩突出。2021年11月,担任中国消防宣传公益使者。
邓稼先教授 袁隆平教授李四光先生
截至2020年8月11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有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钟南山。
(一)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今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
1丶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
2丶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申纪兰(1929年12月29日至2020年6月28日),女,汉族,出生于山西省平顺县,中共党员,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 。
申纪兰主要成就:
1丶争取同工同酬:申纪兰就带领西沟妇女在太行山上,和男人们展开了一场“劳动竞赛”活动,并争取到了“男女干一样的活,应记一样的工分”的要求。
1954年9月,申纪兰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她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倡议,被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
2丶完善联产承包:申纪兰在西沟村探索出了一条“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发挥的“双层经营”新路子。
3丶探索发展之路:申纪兰带领西沟人积极践行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4丶竭诚奉献老区:申纪兰虽已高龄,但她仍然在为平顺人民、为上党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忙碌奉献。
(三)孙家栋,男,汉族,中共党员,1929年4月8日出生,辽宁瓦房店人 [30]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丶是中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
2丶为中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李延年,1928年11月出生,男,汉族,河北昌黎人,中共党员,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1丶1945年10月入伍,原54251部队副政治委员。参加过解放战争、湘西剿匪、抗美援朝战争、边境防卫作战等大小战斗20多次,荣立特等功1次,三等功、小功若干次。
2丶始终保持老英雄、老党员、老军人的革命本色;居功不自傲;自身要求严;离休后被评为“先进离休干部”丶“优秀共产党员”。
(五)张富清,男,汉族,解放大西北系列战斗中英勇善战、舍生忘死,荣立西北野战军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和团一等功一次。
1丶被授予军“战斗英雄”称号、师“战斗英雄”称号和“人民功臣”奖章。
2丶建国后,他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到偏僻的湖北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60多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2018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张富清的事迹被人们发现。
(六)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
1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
2丶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
3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
(七)黄旭华,舰船设计专家、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
1丶长期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2丶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主持完成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和导弹核潜艇研制。
(八)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汉族,中共党员,药学家。
1丶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 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2丶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3丶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诺贝尔科学奖项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九)钟南山,男,汉族,中共党员,呼吸内科学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新冠肺炎疫情的领军人物 。
1丶长期从事呼吸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
2丶重点开展哮喘,慢阻肺疾病,呼吸衰竭和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规范化诊疗、疑难病、少见病和呼吸危重症监护与救治等方面的研究。
3丶首次证实了隐匿型哮喘的存在。他所领导的研究所对慢性不明原因咳嗽诊断成功率达85%,重症监护室抢救成功率达91%。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共和国勋章 百度百科-于敏 百度百科-申纪兰百度百科-孙家栋 百度百科-李延年 百度百科-张富清 百度百科-袁隆平百度百科-黄旭华 百度百科-屠呦呦 百度百科-钟南山
除了氢弹之外,于敏院士还对我国核武器小型化、中子弹、气态助爆初级、高威比次级的原理设计都有重大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于敏先生不但把原子核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实验现象和规律、唯象理论和理论基础。还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
于敏长期主持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为我国核武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我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对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于敏是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的核物理学家,也是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
周光召称他“毕生奉献、学界楷模”。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十几项重大奖项的于敏,曾经为了我国的核武器研究而“隐身”长达三十年之久,甚至直到今天,他的事迹也鲜见于报端。
创造世界纪录的“两弹元勋”
“这次改变决定了我的一生。”从事氢弹的研究,是于敏一生中最重大的转折。
国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核武器都是指氢弹。从理论到技术,氢弹都要比原子弹复杂得多。为了加快氢弹的突破,1961年1月,于敏被国家选派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34岁年轻有为的于敏,带领他的原子核理论研究小组,正处在重大成果突破的关键时刻。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一次次陷入困境又一次次突出重围,经历了我国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之后,于敏带领的科研队伍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的重大突破。
朱光亚院士评价称,在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作用被一同参与研究的同事们直接评价为氢弹的“首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代表获表彰科学家作了发言。
他在发言中总结道,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而中国人只用了2年8个月的时间,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
开创历史的“国产一号土专家”
于敏在回忆自己的“转行”心路历程时说到,“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我留下惨痛的记忆,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
于敏出生于1926年8月,他父亲当时是天津的一位小职员。他在天津耀华中学念高中时,就以门门功课第一的成绩闻名全校。1944年,于敏考进了北大工学院机电系。1946年,出于对理论研究的热爱,于敏转到理学院物理系,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他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1951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不久,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5岁的于敏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1957年,以朝永振一郎(后获诺贝尔物理奖)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访华代表团来华访问,年轻的于敏参加了接待。于敏的才华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回国后,发表文章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访华时,也称赞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以我国当时的条件,想要快速突破氢弹着实困难重重。不过,“土专家”有他自己的办法。此时,于敏“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去解决问题的特质得以发挥,他领导下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着,一篇又一篇的论文交到了钱三强的手里,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领域被攻克。
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惟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站到世界科技的巅峰。彭桓武院士说:“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没有老师,因为国内当时没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论,他是开创性的。”钱三强称,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制造核武器的“和平主义者”
于敏说,自己是一个和平主义者。正是因为怀抱着对和平的强烈渴望,才让本有可能走上科学巅峰的于敏,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默默无闻的核武器研发。
“我当然不愿意打仗,我打心眼里赞成核武器最好都彻底销毁、完全禁止。可是,在50年代,核大国几次威胁要使用核武器来打我们,你要想不受人家欺负的话,就不能没有核武器。”
于敏说,但我国的核武器是属于战略防御性质,完全是为了自卫。因此,技术路线也和国外不同。我国核武器是用先进技术打破核垄断,并不追求核武器的多样化。“我国的核武器是威慑力量,主要防备他国干预我国内政。”
“我想,核武器最终会被销毁。”于敏坚信,当全球战略多极化,霸权主义没有实战余地的时候,和平与发展将真正成为现实。
爱国、爱历史、爱诗词的“于老爷子”
“学术如山,性情如水。”于敏不仅以其学术贡献令后辈们高山仰止,更以平和善良的性格赢得了身边人的爱戴。一位昔日的老同事透露,由于极为平易近人,于敏私下里被同事和晚辈们亲切地称为“老于”、“于老爷子”。
和于敏一起工作过多年的郑绍唐研究员说,单位的晚辈们都很喜欢他,特别喜欢向他请教,因为他从来没有“怎么连这个都不懂”的苛责,有的只是悉心的指导,有时候,为了给后辈演示得更清楚,在病床上的他,一个推导过程就能写好几页。
曾经幽默地自嘲为“硬件老化了,软件也过期了”的于敏,在学生蓝可看来,“脑子永远只有20多岁。”
“老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 学生蓝可对老师的治学风格几近崇拜,这从她描述老师时候的用词就可以看出:“锲而不舍”、“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透过现象看本质”、“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学识广博”、“勇于创新”……
蓝可说,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国,“这一点从他的话里话外到处都能感受到”。
于敏虽然是一位大物理学家,但他最大的爱好是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和京剧。他从小就会背不少古诗词。他喜欢读的书有《资治通鉴》、《史记》、《汉书》、《三国志》、《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等。隔三岔五地,他还会去看上一次从小就爱看的京剧。
儿子于辛说,父亲最崇拜的历史人物就是诸葛亮和岳飞。诸葛亮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他座右铭,也从小就教育子女“只有淡泊名利、潜心做事,才能有所成”。而父亲教会他心爱的孙子的第一首诗,就是岳飞的《满江红》。
目前,88岁高龄的于敏仍是单位的重要“顾问”。每每遇到难题或重大决策时,就会想到要请“于老爷子”出山,以他平生所学,继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宝贵的咨询和建议。
云南原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发表侮辱英烈言论。7月6日上午,云南省教育厅发出通报,其中内容是对“网传罗崇敏发表有关言论”时间的调查报告。报告中表示,罗崇敏确实存在涉嫌违法犯罪嫌疑,现已按照规定,将其违法犯罪线索移交相关职能部门,等待依法办理。懂法的网友直接将这篇文章举报了,因为文章内容已经涉嫌违反《英烈保护法》。文章被举报以后,网友无不欢喜鼓舞。接到举报后,云南省教育厅迅速对事件展开调查,6月6日,云南省教育厅发布消息称:已会同相关部门成立工作组对该事件进行调查。
6月3日,罗崇敏发表署名文章《端午节:鼓励自杀的一天》,引起热议,被网友举报。 6月6日,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微信官方账号发布严正声明,称: 不是罗崇敏的州督察。任何人打着这个旗号宣传炒作,都是别有用心的。请不要相信媒体和网友,以免被误导! 6月6日,云南省教育厅网站发布《云南省教育厅已成立工作组调查“罗崇敏网上言论”》。全文如下: 近日,云南省教育厅原厅长罗崇敏发表了一篇声明,引起了公众的关注。省教育厅高度重视,已会同相关部门成立工作组调查此事。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经初步核实,罗崇敏,男,汉族,1952年2月出生,2008年1月至2012年8月任省教育厅厅长,2012年8月至2016年1月任省政府参事,2016年1月退休。期间于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任第9任国家督学,任期届满未续聘。2017年11月,因严重违纪,罗崇敏被省纪委开除党籍,退休待遇按其副处级非领导职务确定,由省教育厅管理。
导读:近日,云南省教育厅原厅长罗崇敏在网上发表了一篇“相关言论”。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表示:罗崇敏不是国家督学,请不要相信。云南省教育厅已成立工作组进行调查。
国务院监察:罗崇敏不是国家监察员。
据中国教育督导微信公众号消息,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6日发表声明,称罗崇敏不是国家督学。任何人打着这个旗号宣传炒作,都是别有用心的。请不要相信媒体和网友,以免被误导。
据此前报道,近日,云南省教育厅原厅长罗崇敏被指出版《端午节:鼓励自杀的一天》,侮辱共和国英雄烈士,涉嫌违反英烈保护法。
罗崇敏说了哪些不恰当的话?
2022年6月4日,端午节第二天,罗崇敏被网友举报。
网民“戴戴”报道了在2022年6月3日发表的署名文章《端午节:鼓励自杀的一天》。
开头写道:“统治者把屈原的生日庆典拖成了一个美好的民间祭日——端阳节...要用屈原来告诉人们,无论皇帝多么昏庸,臣妾都应该忠于君主,爱国。如果没有办法报效国家,你可以投河自尽——但你绝不会反对朝廷。然后开始宣扬所谓的“现代人的人生观”,说“生命权是人权最基本的权利(病句)”,得出一个莫名其妙的结论“自杀是违法的...“自杀秀”具有双重违法性:以自杀为手段是违法的;把自杀和某种目的联系起来,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就是扰乱社会秩序。"
云南省成立工作组调查罗崇敏的言论。
据云南省教育厅6日消息,近日,云南省教育厅原厅长罗崇敏发表谈话,引发社会关注。云南省教育厅高度重视,已会同相关部门成立工作组调查此事。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经初步核实,罗崇敏,男,汉族,1952年2月出生,2008年1月至2012年8月任云南省教育厅厅长,2012年8月至2016年1月任云南省政府参事,2016年1月退休。期间于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任第9任国家督学,任期届满未续聘。2017年11月,因严重违纪,云南省纪委给予罗崇敏开除党籍处分,降为副厅级非领导职务,确定其退休待遇,由云南省教育厅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