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6篇(《科学通报》中英文同时发表的只算1篇)。正式发表的论文中,国际及国内SCI/EI收录杂志4篇(国际和国内各2篇);中文专业核心刊物6篇;一般学术期物4篇;会议论文集论文3篇。参加全国学术研讨会6次;培养硕士研究生5人,博士生1人。上述指标均超过原设计指标100%以上。
项目完成后,2012年初又合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支持,项目名称:扬子克拉通大陆岩石圈地幔深部动力学过程:金刚石及其包裹体约束(项目批准号为:41272086 )。
1966年,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著名论文,这是一篇对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证明了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袁隆平的发现,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水稻育种课题的选定,而是冲破了陈旧理论的束缚,开创了一个在世界上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领域。
齐帆齐微课。齐帆齐第4期28天写作成长营第(12)篇,1611字,累计16416字。第2周主题写作:缅怀袁隆平。2021年5月22日,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 那天凌晨云南7.4级地震,那里人员的安危正在牵动着大家的心。担心还没落地,双星陨落的消息已传遍了整个朋友圈。后来又有因极端天气引发的越野马拉松的悲剧。很多人心里沉甸甸。 袁隆平的故事更是刷屏了几天朋友圈。大家都在用各种方式缅怀着这位"水稻之父"。随着了解的深入,小尘老师越发敬佩这位袁老。 缅怀一个人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他精神永存。从袁老的故事中,我萃取了5个对我触动比较大的方面。 1.学会表达 本来小标题是准备用"坚持写作"。后来想了想,现在除了写作还可以用视频来表达。而且现在的短视频相对也比较方便,影响力更广。所以最后决定用学会表达。 袁老就因为他一直坚持写作,学会了表达,才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因为一篇论文而脱离险境,也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改变他命运的那篇论文就是,1966年2月,发表在《科学通报》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文中阐述了他发现的水稻植株的雄性不育现象,并提出了培育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开展水稻杂交优势育种的设想和思路。 这篇文章发表后,被国家科委九局的熊衍衡同志发现,他将此文呈报给了当时的九局局长赵石英。赵局长发现这篇论文背后的价值,通过请示上级领导后,为袁老获得继续从事研究的权利与时间,使刚刚起步的杂交水稻研究得到了保护,避免了被扼杀在摇篮中的可能后果。 他是幸运的,遇到了发现他的"伯乐",由此躲过一个大劫。 如果袁老没有及时记录,没有写成论文,那他可能就是另一种命运了。 现在我们写作,不至于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命。但坚持写作,学会表达,你就更容易被人看见,也能获得更多的机会。 比如我前不久参加的一个省级活动,并在活动中发言。这样的机会也是因为我坚持写作而获得的。如果没有写作,作为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是很难被领导看见。不要说在那样高大上的会场上发言,就是参与会议的资格都很难获得。 坚持写作,学会表达。你的优秀就会被放大,被更多人看见。你更容易找到同行者,也更容易遇见你生命中的贵人。2.足够专业 谈起专业,袁老真的是令人佩服。他与水稻打交道了一辈子。从开始的为解决大家的温饱问题,为提高产量而奋斗,到后来的研究水稻在特殊地方的种植等等。袁老无时不刻让大家看到他的专业。 他研究了一辈子水稻,对水稻的各种状态了如指掌。对水稻的透彻感悟了然于心。当后辈请教他一些问题时,他总能说中要害,给大家以启发,以帮助。也更能引起大家的敬佩之情。作为一名老师,专业性是非常重要的。当你足够专业时,您讲解知识,引导学生,与学生互动就更为轻松。也更能做到点子上,节约彼此的时间,又让彼此更舒服。3.毅力足够 袁老能有今天的成绩,更来自于他的毅力。 特殊时期,他的试验田被毁,有的故意搞破坏。袁老却不为所动,毁了就传来,被损坏了就重新做。昨天也听到一个有关毅力的演讲。听完后我深有同感,当你足够坚定时,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当你毅力足够的时候,你更容易专注于一件事,更容易出成绩。4.成全别人 一个很有成就的人,并不一定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袁老不一样。 袁老离开后,大家都自发地,用各种方式对他进行悼念。 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我都会问自己,是什么让袁老这么受大家的欢迎呢? 这跟他的成就有关,但一定还跟其他东西有关。是什么东西呢? 这个谜团直到我看到一则他与一些学生合影的视频。合影的时候他已近90岁高龄,站太久人受不了。 这样的合影对学生来说又是一种非常好的机会,老师很重视,学生也非常重视。袁老就那样,一个人站着,学生们一一上台和他合影。居然耗费了好几十分钟。 袁老对过来跟他请教的老师也都是很细心地解答。5.坚持锻炼。 为什么把这个放在最后?因为这个是非常重要。如果把其他东西比作了0,那健康就是这些零前面的1。没有了1,后面再多东西也都等于0。 袁老到90岁高龄,人自己走时,他绝对不让人呼。他很多事也都坚持自己做。生命在于运动,因为他坚持锻炼,才有了那样一个很棒的身体。今天我用这种特殊的方式,缅怀袁老。希望他的精神永存。
(1)需要尽早进研究组进入研究状态。从开始进入到成功发表论文,一般至少需要1年的时间。(2)需要导师/研究生密切细致的指导。一篇高水平研究成果需要很多周期,方向选题、文献调研、方案设计、代码实现、实验改进、论文写作、投稿参会、后期宣传,等等。这些环节对大部分本科生而言都是第一次经历。有些比较容易,例如代码实现、做实验等,同学可以多参与;但有些则需要导师/有经验的研究生来把握和决定,例如方向选题、论文写作等。所以本科生想少走弯路,就需要密切的指导与合作。(3)需要保证学业时间外的充分长期投入。本科生学业很忙,学术研究是锦上添花,不可能喧宾夺主。因此需要同学能够长期充分投入学业之外的时间,如果不能把研究放在高优先级,很容易就被其他杂事耽误了。
大致有几种方法:1,利用网络,找到发表原创文章的网站,把自己的大作发布上去即可,优点:很容易走红,点击率高,缺点:借予网络的特性,也很容易被别人抄袭!,原创网址我知道的有:榕树下。2,通过邮递方式投稿,优点:能很好的保护自己的版权,缺点:命中率低,建议往一些比较正规的杂志报社投稿,比如《辽宁青年》,《读者》,同样也可以网上投递,3,搜集征文信息.优点,成名的捷径,已经采纳,很快多家报社都会转载,缺点:版权容易受到侵害,建议找一些比较正规的杂志编辑部组织的征文活动。以上方式,务必本人保管好底稿,以便查证,即使自己的大作不被采用,将来可以修改后再次投递,自己不会蒙受丢稿的损失,还有提醒阁下:成名贵在坚持!文章投出去怎么就没有发表,有多种原因:你的文章质量不高;虽然质量高但投错了地方,不信你将一篇研究中学化学教学的论文投到《有机化学杂志》看结果如何,这就是投错了地方。下面谈谈怎样提高投稿的命中率。大多数报刊杂志都有相对稳定的作者群和稿源,要在激烈的用稿竞争中获胜,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使自己的作品尽可能变成铅字,让你的研究成果为的人认可和受益,也让大家与你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投稿时须注意以下5个问题:1.投稿要对路每种报刊杂志都有自己特定的报(刊)方针和宗旨,有自己的读者对象,投稿前必须先对此进行了解,搞清它的发行出版周期是双月刊、季刊、月刊还是半月刊、周刊,如果是报纸的话,是日报、周二报、周报还是半月报、月报,接下来要了解各种报刊都开设了哪些栏目,各栏目都发表些什么样的文章,可能的话还应该了解一下报刊的刊历史,看看近年都发表过什么样的文章,对照一下你研究的问题以及撰写的论文原来有没有人研究过写过,研究现状如何,原来发表过的此类文章是从哪些角度写的,你的文章有无创新发展。此外,还应对报刊的发稿动态和走向以及下一步热点稿件是哪一类进行研究,最后看看你撰写的文章适合于哪些报刊的哪些栏目,投寄时最好在信封上注明栏目名称,以便于编辑人员及时准确地处理稿件。要做到这一点,平时对有关报刊必须多看、多翻阅,至少对近期目录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投稿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致于把中学化学教学方面的稿件寄给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报刊。例如:中学化学教学研究的权威杂志——《化学教育》是中国化学会主的综合性学术月刊。经常在每年第一期刊登《化学教育》栏目简介,《化学教育》征稿简则。如果要向这家杂志投稿,就必须仔细研究这两篇文章。其它几家杂志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化学等也会对其读者对象、投稿要求、杂志栏目等方面进行介绍。2.注意把握时机教研论文按时效性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时效性强,与教学进度配合(例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的新教材教学参考,各种同步练习等),另一类时效性不强,与教学进度无关。后者什么时候投稿都行,而前者必须掌握一定的提前量,到底提前多长时间投稿,一般报刊都会通过报刊启示提醒读者和作者。正常情况下,如果报刊没有规定,与教学进度配合的稿件,双月刊、月刊应提前4—6个月。总的说来,新闻类稿件越及时越好,报刊发行周期越短,提前量相应要小些。投稿最忌讳“马后炮”,一般不是很出色的稿子,“马后炮”是很难发表的,比如:与下学期一开学要学的内容有关的稿件,一般在上学期期末最迟在假期当中就要发,这样才能给教师备课提供借鉴和参考,如果你等到教完这部分内容后再写出来投出去,那就成了“马后炮”,这类稿件不是极有价值一般不会保留到第二年再发。这便产生了矛盾,因为大多数与教学进度有关的稿件都是在教学后发现了问题才研究撰写出来的,而此时已经错过了投稿时机。怎么?笔者的经验是可以先写出来慢慢加工仔细斟酌,到第二年合适的时候再投出去,这样经过冷加工后,稿件会更成熟。有些报刊采用期长达几个月甚至半年,即使只有一个月,由于不能一稿多投,等到收到答复,再投给其它报刊也已错过了时机。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上述法,只是最好有个发稿记录,记下何时发给谁?结果如何?再投稿时心中有数。3.注意格式要规范如果稿件是手写的,要注意书写认真规范,整洁清楚,无错别字,标点符号准确无误,而且必须使用方格稿纸誊清,注明每页字数。如果是打印稿,还应注意字不可太小,一般正文部分以三号字或小三号字为宜,页脚须注明页数与字数,便于编辑排版时参考。一般报刊编辑部都不收复写稿和复印稿。不少报刊编辑部对稿件格式都有详细而明确的要求,投稿前要认真研究。正规论文的格式应该是标题、标题之下是通讯地址、通讯地址之后是加小括号的邮政编码,然后空格后是作者姓名。较长的论文在正文之前应有200—300字的“摘要”,和不超过5个的关键词,以便于编辑阅稿时节约时间,了解要点,通常正文之后还应注明“引文出处”或“备注”以及主要参考书目,参考书目要写清书名、出版社名、版本、编著者等。如果是第一次投稿,最好文后加“作者简介”,以方便编辑了解情况,建立作者档案,同时这也是自我推销的需要。当然,简介必须实事求是,不可海吹,因为稿件最后能否采用,不是看你的简介来决定,关键还是稿件的质量,提高命中率的根本还在于稿件质量。4.适当控制字数不同的刊物,对论文字数的要求不同,而且差别很大,有的喜欢长篇大论,有的喜欢短小精悍,投稿时应对各刊物发表的文章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出一些规律,这样投稿才有针对性。一般说来,寄给报刊发表的文章,应尽量短些,选题最好小一点,内容实用些,可操作一些,让别人看了能受到启发教育或拿过来就可以用;而参加评选的论文,理论性应强些,选题可稍大点,字数亦应适当多一些,这样才能将问题说清说透。通常组织论文评选的部门下通知或发启示时,对论文选题、格式、字数都有明确要求,撰写时应充分注意,如果没有要求,笔者以为参加评选的论文字数以3000-5000字为宜,一般不要少于3000字,也不要多于7000字,根据选题只要论述清楚了就行,不必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字数多少上。就发表的文章来看,字数多少的差别亦很大,这主要与选题性质、报刊容量、些读者对象等因素有关,一般理论性较强的选题可稍长些,应用性较强的选题应短些,投给杂志的稿件可稍长些,而投给报纸的稿件应尽量短些,面向教师及研究工作者的论文可稍长些,面向学生的作品应尽量短些,选题较大的、学术性强的论文可稍长些,选题很小、学术性不强的、普及性的作品应尽量短些。这里的“稍长”或“稍短”是相对而言,没有严格规定,在笔者看来,“稍长”一些的文章可掌握在3000-5000字之间,当然,如果1500-2000字能解决问题则最好;“稍短”一的文章以不超过2000字为宜,如果500-1000字顶多1500字能说清问题则最好。不论哪类文章,在控制字数的同时应十分注意文章的科学性和可读性。所谓科学性是指文章的观点不能出错,引用的论据资料应准确无误,论证过程应经得住推敲;所谓可读性主要是指文字表述要让人喜闻乐读,一看题目就想看内容,一看内容就让人爱不释手,非一口气读完不可,当然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时间磨炼,文字功底是练出来的。例如:《化学教育》的“化学与社会”栏目字数应在5000字以内,“复习指导”字数应在3000字内,“调查报告”字数在3000字内,“实验教学与教具研制”字数在500—2000。5.讲究投稿策略刚开始投稿的人,将稿子投出后总希望尽快得到编辑部的回音。事实上,由于编辑部每天要处理的稿件无以数计,所以,不少刊物收到稿件后常常连收稿通知都懒得发,这挫伤了不少作者的积极性,甚至有人从此不再写稿。还有个别刊物大量地照顾“关系稿件”,眼睛只盯住几个“名人”,结果使很多新人退避三舍。但应该承认,任何刊物都会考虑自己的信誉,真正有生命力的刊物在用稿上一定会坚持认稿不认人的原则,只要稿件对路时机合适,质量属于上乘之作,任何编辑部都没有舍优求次的道理。基于这种考虑,从撰稿者角度出发,笔者以为,投稿时应注意以下策略:一是持之以恒,管寄不管发,即经常投稿,投出后就不要再去想它,不要指望它一定能发表,压低期望值,用不用让编辑部去考虑,事实上你想也没有用;二是猛打猛冲,以多取胜,越不发越寄,时间长了,编辑就会有印象,特别是一些稿源充足级别较高的刊物,很可能你寄的稿子连仔细看都未来得及就提出了处理意见,“屡投屡退,屡退屡投”就可能感动上帝,如果你写的稿件确有水平,不用说,只仔细看一次就可能改变你的命运,甚至连你以前投的稿子都会引起编辑的注意;三是认准的路走到底,只要你感到你的稿件确有价值,就可以反复投,也可以转投其它同类刊物,相信是金子就一定有被人发现认可的时候;四是由低到高,循序渐进,一般来说,刊物的级别越低,发行范围越小,稿源越不足,同样质量的稿件投给这样的刊物就可能增加命中的机会,刚开始写稿打知名度的新人尤其应注意这一点,梦想一鸣惊人一口吃成个胖子是不现实的;五是趁热打铁,即收到刊物的采用通知后马上再寄,趁编辑部对你的稿子还有印象,继续开拓。六是注意对准档次,即投稿时注意稿件的质量与刊物的级别影响对应一致,这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原来发表过文章有一定知名度的作者,可以“好稿子”对“高级别”刊物,这样可以扩大影响、创牌子、打名声,提高知名度,当然作品一定是“拳头产品”,如刊物多次发表过你的稿子属于“熟门熟路”,可采取中档稿子对高级刊物的策略;第二种情况是原来未发表过文章,没有什么名气,门路不熟,属于淌路子的作者,可采用“田忌赛马”的法,以好对中、以中对低,如此可取得“三局二胜”的效果。最后说一下“一稿多投”。各刊物都有自己的规定,都反对“一稿多投”,都要求过了采用期之后再改投它刊。但是很多稿子时效性很强,特别是配合教学进度的稿件常常是“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在这种情况下,有两个法:一是按规定,过期改投或留待明年再投,二是采取变相的“一稿多投”,变通的法就是作好投稿记录,收到采用通知后立即通知其它刊物,不要再发。一般说来,知名度不大、刚开始写稿的作者,特别是质量一般的稿件,即使一稿多投,也很少会出现几家刊物同时采用的情况。从这个角度出发,从维护作者权益的角度出发,笔者赞成第二种法,各报刊杂志编辑部似亦不应反对这种法。要说责任的话,作者写稿很不容易,你不用又不及时通知作者,耽误了用稿时机,这个责任编辑部应该负,不知笔者的看法是否正确。一、稿件首先要书写整齐,字迹不要潦草,稿纸要用方格纸。不少作者在这一方面不太注意,抄写得乱七八糟,字迹潦草。更有甚者,随便将一首诗抄在烟盒上或写在用过的稿纸背面。有些作者虽然用稿纸抄写但未用方格稿纸等等。对于这一类来稿,编辑一般都不会认真去阅读。一是阅读起来太费劲。二是编辑感觉到作者创作不严谨,投来的稿件质量肯定好不到那里去。三是不用方格稿纸抄写,若稿件刊用修改起来也不方便,算行距,字数也不好计算。二、投稿时作者要谦虚。不少作者投稿时总爱附言。作者附言可以说五花八门。附言适当地介绍一下自己未尝不可,但要言简意赅,谦虚有礼。记得我刚参加工作在一家市级文学刊物作编辑工作时看到过不少类似的附言:我是某协会会员,某华人文学联谊会会员``````在全国各地文学大赛中多次获奖,可以说我是有一定影响的作家、诗人。今寄诗作几首,在你们这类市级刊物上发表应该是绰绰有余吧``````。诚想,有哪一位编辑愿发这种骄傲自大的作者稿件。你既然这么高的水平,既然眼中没市级刊物,何以给市级刊物投稿呢!当时,我还年轻,耐着性子看完诗作,其实所谓的诗作连上县级刊物的水平都达不到,纯粹是作者自吹自擂罢了。再者作者往往不了解自己的创作水平,总认为自己的稿件水平高,真应了那句“孩子是自己的好”的谚语,来稿时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稿件,甚至讲已得到了某主编的肯定或得到了某位作家的赏识。其实,稿件的好与坏,编辑阅完便知,作者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往往适得其反。因此,投稿时作者一定要谦虚,不要过高地宣传自己。三、投稿要有的放矢。目前,国内报刊林立,据不完全统计,文学报刊在国内有一千余家,再加上各类报纸的文学副刊,那就数不胜数。经常有作者埋怨自己的稿件得不到编辑的赏识,除了质量外,不外乎是作者没找对投稿的报刊。其实,每一家报刊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用稿的标准,不能写完稿不加选择就投,那肯定是不容易投中。一般来讲,报纸副刊发表的文章都要比纯文学刊物发表的作品水平低,而且报纸副刊发表的文学作品一般都要配合本时期报纸宣传主题,也可以说是应景之作。如果是这种稿件,一般不易在纯文学刊物发表。当然,也有一些大报副刊发表的文学作品水平并不低,这要看是什么报了。文学刊物一般分为市级、省级、中央级。通常来讲,级别的不同,所选稿件质量就不同,比如说《小说月报》、《小说选刊》可以说选载的都是小说精萃,一般作者的作品不易被选中。如何让自己的稿件提高命中率,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创作水平,根据自己的创作水平向相应的报刊投稿,这样就容易投中。四、稿件最好不要寄给某一位编辑。作编辑久了,认识的文友也就多了。因此,编辑的私人信件或寄给编辑的稿件就多了,案头上压满了来信、来稿,处理都处理不完。编辑部都有专门的收发人员,来稿及时登记,及时分发,一般都不会积压,反而寄给某一位编辑的稿件常常会积压,得不到及时处理。五、稿件要自留底稿,便于一稿多投。现在所有报刊都不退稿,一是工作量大;二是支付不起大量的邮费。一般来讲二个月(有约定的除外)内未见采用通知可另投它刊。稿件还是要多投几家报刊(同一时间不要一稿两投),说不定被哪一家报刊选上了。未发表不一定就是水平低,关键是要有的放矢的投稿。六、给报纸副刊投稿切忌投长稿。众所周知,报纸副刊的容量极其有限,稿件字数太多,版面无法容纳,编辑修改起来费时费脑,在这种情况下,编辑一般都会选择其它稿件,稿件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七、寄稿时要在稿末写清固定地址、邮编、姓名,以便编辑联系。不要认为这是一件小事,有不少作者往往忘了在稿末写地址,使编辑无法与作者取得联系。
1966年,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著名论文,这是一篇对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证明了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袁隆平的发现,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水稻育种课题的选定,而是冲破了陈旧理论的束缚,开创了一个在世界上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领域。
(1)需要尽早进研究组进入研究状态。从开始进入到成功发表论文,一般至少需要1年的时间。(2)需要导师/研究生密切细致的指导。一篇高水平研究成果需要很多周期,方向选题、文献调研、方案设计、代码实现、实验改进、论文写作、投稿参会、后期宣传,等等。这些环节对大部分本科生而言都是第一次经历。有些比较容易,例如代码实现、做实验等,同学可以多参与;但有些则需要导师/有经验的研究生来把握和决定,例如方向选题、论文写作等。所以本科生想少走弯路,就需要密切的指导与合作。(3)需要保证学业时间外的充分长期投入。本科生学业很忙,学术研究是锦上添花,不可能喧宾夺主。因此需要同学能够长期充分投入学业之外的时间,如果不能把研究放在高优先级,很容易就被其他杂事耽误了。
1966年,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著名论文,这是一篇对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证明了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袁隆平的发现,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水稻育种课题的选定,而是冲破了陈旧理论的束缚,开创了一个在世界上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领域。
本项目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6篇(《科学通报》中英文同时发表的只算1篇)。正式发表的论文中,国际及国内SCI/EI收录杂志4篇(国际和国内各2篇);中文专业核心刊物6篇;一般学术期物4篇;会议论文集论文3篇。参加全国学术研讨会6次;培养硕士研究生5人,博士生1人。上述指标均超过原设计指标100%以上。
项目完成后,2012年初又合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支持,项目名称:扬子克拉通大陆岩石圈地幔深部动力学过程:金刚石及其包裹体约束(项目批准号为:41272086 )。
大致有几种方法:1,利用网络,找到发表原创文章的网站,把自己的大作发布上去即可,优点:很容易走红,点击率高,缺点:借予网络的特性,也很容易被别人抄袭!,原创网址我知道的有:榕树下。2,通过邮递方式投稿,优点:能很好的保护自己的版权,缺点:命中率低,建议往一些比较正规的杂志报社投稿,比如《辽宁青年》,《读者》,同样也可以网上投递,3,搜集征文信息.优点,成名的捷径,已经采纳,很快多家报社都会转载,缺点:版权容易受到侵害,建议找一些比较正规的杂志编辑部组织的征文活动。以上方式,务必本人保管好底稿,以便查证,即使自己的大作不被采用,将来可以修改后再次投递,自己不会蒙受丢稿的损失,还有提醒阁下:成名贵在坚持!文章投出去怎么就没有发表,有多种原因:你的文章质量不高;虽然质量高但投错了地方,不信你将一篇研究中学化学教学的论文投到《有机化学杂志》看结果如何,这就是投错了地方。下面谈谈怎样提高投稿的命中率。大多数报刊杂志都有相对稳定的作者群和稿源,要在激烈的用稿竞争中获胜,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使自己的作品尽可能变成铅字,让你的研究成果为的人认可和受益,也让大家与你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投稿时须注意以下5个问题:1.投稿要对路每种报刊杂志都有自己特定的报(刊)方针和宗旨,有自己的读者对象,投稿前必须先对此进行了解,搞清它的发行出版周期是双月刊、季刊、月刊还是半月刊、周刊,如果是报纸的话,是日报、周二报、周报还是半月报、月报,接下来要了解各种报刊都开设了哪些栏目,各栏目都发表些什么样的文章,可能的话还应该了解一下报刊的刊历史,看看近年都发表过什么样的文章,对照一下你研究的问题以及撰写的论文原来有没有人研究过写过,研究现状如何,原来发表过的此类文章是从哪些角度写的,你的文章有无创新发展。此外,还应对报刊的发稿动态和走向以及下一步热点稿件是哪一类进行研究,最后看看你撰写的文章适合于哪些报刊的哪些栏目,投寄时最好在信封上注明栏目名称,以便于编辑人员及时准确地处理稿件。要做到这一点,平时对有关报刊必须多看、多翻阅,至少对近期目录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投稿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致于把中学化学教学方面的稿件寄给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报刊。例如:中学化学教学研究的权威杂志——《化学教育》是中国化学会主的综合性学术月刊。经常在每年第一期刊登《化学教育》栏目简介,《化学教育》征稿简则。如果要向这家杂志投稿,就必须仔细研究这两篇文章。其它几家杂志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化学等也会对其读者对象、投稿要求、杂志栏目等方面进行介绍。2.注意把握时机教研论文按时效性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时效性强,与教学进度配合(例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的新教材教学参考,各种同步练习等),另一类时效性不强,与教学进度无关。后者什么时候投稿都行,而前者必须掌握一定的提前量,到底提前多长时间投稿,一般报刊都会通过报刊启示提醒读者和作者。正常情况下,如果报刊没有规定,与教学进度配合的稿件,双月刊、月刊应提前4—6个月。总的说来,新闻类稿件越及时越好,报刊发行周期越短,提前量相应要小些。投稿最忌讳“马后炮”,一般不是很出色的稿子,“马后炮”是很难发表的,比如:与下学期一开学要学的内容有关的稿件,一般在上学期期末最迟在假期当中就要发,这样才能给教师备课提供借鉴和参考,如果你等到教完这部分内容后再写出来投出去,那就成了“马后炮”,这类稿件不是极有价值一般不会保留到第二年再发。这便产生了矛盾,因为大多数与教学进度有关的稿件都是在教学后发现了问题才研究撰写出来的,而此时已经错过了投稿时机。怎么?笔者的经验是可以先写出来慢慢加工仔细斟酌,到第二年合适的时候再投出去,这样经过冷加工后,稿件会更成熟。有些报刊采用期长达几个月甚至半年,即使只有一个月,由于不能一稿多投,等到收到答复,再投给其它报刊也已错过了时机。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上述法,只是最好有个发稿记录,记下何时发给谁?结果如何?再投稿时心中有数。3.注意格式要规范如果稿件是手写的,要注意书写认真规范,整洁清楚,无错别字,标点符号准确无误,而且必须使用方格稿纸誊清,注明每页字数。如果是打印稿,还应注意字不可太小,一般正文部分以三号字或小三号字为宜,页脚须注明页数与字数,便于编辑排版时参考。一般报刊编辑部都不收复写稿和复印稿。不少报刊编辑部对稿件格式都有详细而明确的要求,投稿前要认真研究。正规论文的格式应该是标题、标题之下是通讯地址、通讯地址之后是加小括号的邮政编码,然后空格后是作者姓名。较长的论文在正文之前应有200—300字的“摘要”,和不超过5个的关键词,以便于编辑阅稿时节约时间,了解要点,通常正文之后还应注明“引文出处”或“备注”以及主要参考书目,参考书目要写清书名、出版社名、版本、编著者等。如果是第一次投稿,最好文后加“作者简介”,以方便编辑了解情况,建立作者档案,同时这也是自我推销的需要。当然,简介必须实事求是,不可海吹,因为稿件最后能否采用,不是看你的简介来决定,关键还是稿件的质量,提高命中率的根本还在于稿件质量。4.适当控制字数不同的刊物,对论文字数的要求不同,而且差别很大,有的喜欢长篇大论,有的喜欢短小精悍,投稿时应对各刊物发表的文章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出一些规律,这样投稿才有针对性。一般说来,寄给报刊发表的文章,应尽量短些,选题最好小一点,内容实用些,可操作一些,让别人看了能受到启发教育或拿过来就可以用;而参加评选的论文,理论性应强些,选题可稍大点,字数亦应适当多一些,这样才能将问题说清说透。通常组织论文评选的部门下通知或发启示时,对论文选题、格式、字数都有明确要求,撰写时应充分注意,如果没有要求,笔者以为参加评选的论文字数以3000-5000字为宜,一般不要少于3000字,也不要多于7000字,根据选题只要论述清楚了就行,不必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字数多少上。就发表的文章来看,字数多少的差别亦很大,这主要与选题性质、报刊容量、些读者对象等因素有关,一般理论性较强的选题可稍长些,应用性较强的选题应短些,投给杂志的稿件可稍长些,而投给报纸的稿件应尽量短些,面向教师及研究工作者的论文可稍长些,面向学生的作品应尽量短些,选题较大的、学术性强的论文可稍长些,选题很小、学术性不强的、普及性的作品应尽量短些。这里的“稍长”或“稍短”是相对而言,没有严格规定,在笔者看来,“稍长”一些的文章可掌握在3000-5000字之间,当然,如果1500-2000字能解决问题则最好;“稍短”一的文章以不超过2000字为宜,如果500-1000字顶多1500字能说清问题则最好。不论哪类文章,在控制字数的同时应十分注意文章的科学性和可读性。所谓科学性是指文章的观点不能出错,引用的论据资料应准确无误,论证过程应经得住推敲;所谓可读性主要是指文字表述要让人喜闻乐读,一看题目就想看内容,一看内容就让人爱不释手,非一口气读完不可,当然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时间磨炼,文字功底是练出来的。例如:《化学教育》的“化学与社会”栏目字数应在5000字以内,“复习指导”字数应在3000字内,“调查报告”字数在3000字内,“实验教学与教具研制”字数在500—2000。5.讲究投稿策略刚开始投稿的人,将稿子投出后总希望尽快得到编辑部的回音。事实上,由于编辑部每天要处理的稿件无以数计,所以,不少刊物收到稿件后常常连收稿通知都懒得发,这挫伤了不少作者的积极性,甚至有人从此不再写稿。还有个别刊物大量地照顾“关系稿件”,眼睛只盯住几个“名人”,结果使很多新人退避三舍。但应该承认,任何刊物都会考虑自己的信誉,真正有生命力的刊物在用稿上一定会坚持认稿不认人的原则,只要稿件对路时机合适,质量属于上乘之作,任何编辑部都没有舍优求次的道理。基于这种考虑,从撰稿者角度出发,笔者以为,投稿时应注意以下策略:一是持之以恒,管寄不管发,即经常投稿,投出后就不要再去想它,不要指望它一定能发表,压低期望值,用不用让编辑部去考虑,事实上你想也没有用;二是猛打猛冲,以多取胜,越不发越寄,时间长了,编辑就会有印象,特别是一些稿源充足级别较高的刊物,很可能你寄的稿子连仔细看都未来得及就提出了处理意见,“屡投屡退,屡退屡投”就可能感动上帝,如果你写的稿件确有水平,不用说,只仔细看一次就可能改变你的命运,甚至连你以前投的稿子都会引起编辑的注意;三是认准的路走到底,只要你感到你的稿件确有价值,就可以反复投,也可以转投其它同类刊物,相信是金子就一定有被人发现认可的时候;四是由低到高,循序渐进,一般来说,刊物的级别越低,发行范围越小,稿源越不足,同样质量的稿件投给这样的刊物就可能增加命中的机会,刚开始写稿打知名度的新人尤其应注意这一点,梦想一鸣惊人一口吃成个胖子是不现实的;五是趁热打铁,即收到刊物的采用通知后马上再寄,趁编辑部对你的稿子还有印象,继续开拓。六是注意对准档次,即投稿时注意稿件的质量与刊物的级别影响对应一致,这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原来发表过文章有一定知名度的作者,可以“好稿子”对“高级别”刊物,这样可以扩大影响、创牌子、打名声,提高知名度,当然作品一定是“拳头产品”,如刊物多次发表过你的稿子属于“熟门熟路”,可采取中档稿子对高级刊物的策略;第二种情况是原来未发表过文章,没有什么名气,门路不熟,属于淌路子的作者,可采用“田忌赛马”的法,以好对中、以中对低,如此可取得“三局二胜”的效果。最后说一下“一稿多投”。各刊物都有自己的规定,都反对“一稿多投”,都要求过了采用期之后再改投它刊。但是很多稿子时效性很强,特别是配合教学进度的稿件常常是“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在这种情况下,有两个法:一是按规定,过期改投或留待明年再投,二是采取变相的“一稿多投”,变通的法就是作好投稿记录,收到采用通知后立即通知其它刊物,不要再发。一般说来,知名度不大、刚开始写稿的作者,特别是质量一般的稿件,即使一稿多投,也很少会出现几家刊物同时采用的情况。从这个角度出发,从维护作者权益的角度出发,笔者赞成第二种法,各报刊杂志编辑部似亦不应反对这种法。要说责任的话,作者写稿很不容易,你不用又不及时通知作者,耽误了用稿时机,这个责任编辑部应该负,不知笔者的看法是否正确。一、稿件首先要书写整齐,字迹不要潦草,稿纸要用方格纸。不少作者在这一方面不太注意,抄写得乱七八糟,字迹潦草。更有甚者,随便将一首诗抄在烟盒上或写在用过的稿纸背面。有些作者虽然用稿纸抄写但未用方格稿纸等等。对于这一类来稿,编辑一般都不会认真去阅读。一是阅读起来太费劲。二是编辑感觉到作者创作不严谨,投来的稿件质量肯定好不到那里去。三是不用方格稿纸抄写,若稿件刊用修改起来也不方便,算行距,字数也不好计算。二、投稿时作者要谦虚。不少作者投稿时总爱附言。作者附言可以说五花八门。附言适当地介绍一下自己未尝不可,但要言简意赅,谦虚有礼。记得我刚参加工作在一家市级文学刊物作编辑工作时看到过不少类似的附言:我是某协会会员,某华人文学联谊会会员``````在全国各地文学大赛中多次获奖,可以说我是有一定影响的作家、诗人。今寄诗作几首,在你们这类市级刊物上发表应该是绰绰有余吧``````。诚想,有哪一位编辑愿发这种骄傲自大的作者稿件。你既然这么高的水平,既然眼中没市级刊物,何以给市级刊物投稿呢!当时,我还年轻,耐着性子看完诗作,其实所谓的诗作连上县级刊物的水平都达不到,纯粹是作者自吹自擂罢了。再者作者往往不了解自己的创作水平,总认为自己的稿件水平高,真应了那句“孩子是自己的好”的谚语,来稿时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稿件,甚至讲已得到了某主编的肯定或得到了某位作家的赏识。其实,稿件的好与坏,编辑阅完便知,作者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往往适得其反。因此,投稿时作者一定要谦虚,不要过高地宣传自己。三、投稿要有的放矢。目前,国内报刊林立,据不完全统计,文学报刊在国内有一千余家,再加上各类报纸的文学副刊,那就数不胜数。经常有作者埋怨自己的稿件得不到编辑的赏识,除了质量外,不外乎是作者没找对投稿的报刊。其实,每一家报刊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用稿的标准,不能写完稿不加选择就投,那肯定是不容易投中。一般来讲,报纸副刊发表的文章都要比纯文学刊物发表的作品水平低,而且报纸副刊发表的文学作品一般都要配合本时期报纸宣传主题,也可以说是应景之作。如果是这种稿件,一般不易在纯文学刊物发表。当然,也有一些大报副刊发表的文学作品水平并不低,这要看是什么报了。文学刊物一般分为市级、省级、中央级。通常来讲,级别的不同,所选稿件质量就不同,比如说《小说月报》、《小说选刊》可以说选载的都是小说精萃,一般作者的作品不易被选中。如何让自己的稿件提高命中率,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创作水平,根据自己的创作水平向相应的报刊投稿,这样就容易投中。四、稿件最好不要寄给某一位编辑。作编辑久了,认识的文友也就多了。因此,编辑的私人信件或寄给编辑的稿件就多了,案头上压满了来信、来稿,处理都处理不完。编辑部都有专门的收发人员,来稿及时登记,及时分发,一般都不会积压,反而寄给某一位编辑的稿件常常会积压,得不到及时处理。五、稿件要自留底稿,便于一稿多投。现在所有报刊都不退稿,一是工作量大;二是支付不起大量的邮费。一般来讲二个月(有约定的除外)内未见采用通知可另投它刊。稿件还是要多投几家报刊(同一时间不要一稿两投),说不定被哪一家报刊选上了。未发表不一定就是水平低,关键是要有的放矢的投稿。六、给报纸副刊投稿切忌投长稿。众所周知,报纸副刊的容量极其有限,稿件字数太多,版面无法容纳,编辑修改起来费时费脑,在这种情况下,编辑一般都会选择其它稿件,稿件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七、寄稿时要在稿末写清固定地址、邮编、姓名,以便编辑联系。不要认为这是一件小事,有不少作者往往忘了在稿末写地址,使编辑无法与作者取得联系。
1972年,竺可桢写了一篇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联系挪威冰川学家画出的一万年雪线图和丹麦学者对格陵兰岛冰芯研究得出的1700年以来格陵兰岛气温图,根据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物候资料,指出中国五千年历史气候可以分为4次暖期和4次寒冷期。
这篇论文影响很大,后来中国的历史学者研究中国历史气候多受这篇论文启发。
2004年12月《科学通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气候变化与中国的战争、社会动乱和朝代变迁》的文章,文章中引述国外科学家根据树木年轮、湖泊钻孔、冰芯、珊瑚和历史文献得出的近1150年北半球气温变动曲线,将公元850-1911年划分成16个气候期,8个寒冷期和8个温暖期,联系中国战争记录,得出寒冷期战争频率较高的结论。
从公元850年起,8个冷期有7个导致朝代的建立和灭亡以及国家大动乱。
古代社会经济依赖农业和畜牧业,气候变化也会引起农产品产量的变化,进而影响王朝税收和人口。
如果联系马尔萨斯循环规律,除了人口增长外,气候变冷也会加剧劳动生产率的下降,造成饥荒、战乱。
气候变化模型非常复杂,在大的时间尺度上,影响气候的因素非常之多。
目前科学家已经提出的影响因素就有:地球轨道的变化(米兰科维奇循环)、大气层成分组成(二氧化碳、氧气、甲烷浓度)、板块运动(海洋、陆地在地球上的位置)、太阳的活动周期(黑子周期)、地月相互作用、陨石撞击、大火山喷发。
地球在亿年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有人认为还与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有关。
关于气候变化对人类历史影响的研究,欧美科学家研究的比较多,比如欧美科学家通过研究『温盐环流』,提出了北大西洋1600年气候周期。
很多关于中国的历史气候研究也是国外科学家先研究出来,国内学者引进。
下面将中国历史时期分10个阶段,说说气候变迁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上面论文中说到的会简略些。
最后有张秦汉以来中国气候变化图,是中科院地理所《地球科学进展》月刊所载,注释和原图链接附后。
1、大约距今4200年前,即公元前2200年,发生了一次全新世气候变冷事件,古气候学称之为『4.2千年事件』。
此次变冷事件是全球性的,持续了整个公元前22世纪,导致建造胡夫金字塔的埃及『古王国时期』的终结,陷入百余年的动荡和饥饿。
在中国导致山东地区龙山文化南移,龙山文化原地被较为粗糙的岳石文化取代。
『4.2千年事件』结束之后,大约在公元前2100年-2050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引发了黄河中下游的大洪水。
根据目前考古资料,二里头文化一期最早开始年代是公元前2080年左右,这个时间差不多是传说中的夏朝开始成型的时候,夏朝的形成原因可能就是,治理这次变暖后大洪水引发的对人力物力的组织管理。
同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055年,古埃及也重新开始统一。
2、大约公元前1600年夏商换代,同时期古埃及底比斯王朝从前1650年到1555年也面临亚洲移民政权希克索斯王朝的威胁。
《竹书纪年》记载,在约公元前1618年夏商更迭之时出现“黄色的青蛙、昏暗的调养、三个太阳、七月结霜和五谷凋零”的现象。
根据现代考古和“风暴石碑”的记载,埃及也发生了地震、蛙灾、瘟疫、冰雹、有毒气体、蝗虫、河流枯竭等灾难。
《国语·周语》载:“伊洛竭而夏亡。”说明这个时期中国也发生了河流枯竭的事。
有历史学家把这些事和同时期希腊发生的『米诺斯火山爆发事件』联系在一起。
据地质学家测定,米诺斯火山(又叫锡拉火山或圣托里尼火山)爆发事件大约发生在前1628-1645年间,这次火山爆发是有人类历史1万年来最大的火山爆发。
大火山爆发影响了气候,导致了“火山冬天”,气温降低,作物减产死亡,引发饥荒、动乱。
夏商时期虽然换代时期发生了一些气候异常,但是整个夏商时期,气候其实是非常温暖的,已经有诸多文字记录和考古发现证明了这个判断。
代表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中出土了獐和竹鼠亚热带动物的骨骼。
在河南安阳的殷墟中,出土了獐、竹鼠、貘、水牛、象等亚热带和热带的动物骨骼。
河南的古称“豫州”,“豫”字就是一个人牵着大象的标志。
[1]半坡遗址(距今6800-5300)和殷墟遗址(距今3400-3055)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很长的,在此不得不解释下『4.2千年事件』。
按照冰期理论,『4.2千年事件』是全新世(距今11700年至今)间冰期的一个冰段,只是前22世纪气候有一个变冷和回升的过程。
类似事件还有『5.9千年事件』和『8.2千年事件』。
3、公元前1059年武王伐纣,公元前1044年周朝建立。
西周初年,气候还处在温暖期。
《诗经》中作于西周初年的诗多次出现“兕觥”这种用犀牛角做的饮酒容器,《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豳风·七月》:“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
灭国者五十。
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也可看出,西周初年中原还有犀、象这种热带动物。
大约从周昭王和穆王时期开始,气候开始变冷。
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时汉水有两次结冰,分别发生在公元前903和前897年,《竹书纪年》又提到结冰之后就发生了大旱。
[2]
这次寒冷期持续了大约1-2个世纪,可能长时间的寒冷影响了经济,削弱了周室,周孝王后动乱不断,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前810年前后短暂宣王中兴,前771年周幽王时犬戎陷镐京。
4、公元前770年,春秋时代开始后,气候又进入温暖期。
这次温暖期持续时间很长,大约800年,一直到公元第一个世纪。
这次温暖期是中国上古的辉煌时代,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先秦诸子、秦王扫六合、楚汉之争、秦皇汉武,这个时期中国历史璀璨绚丽,无数风流人物登上历史舞台,留下传世的文字、不朽的功业、动人的传说。
这个时代可以看做是我们民族的少年时代,意气风发、力争上游。
这个时期华夏走出混沌,出现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秦朝,也在汉代形成了汉民族国家的观念。
5、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是一个长达600年的寒冷期,这个寒冷期大约开始于公元初年,终结于隋朝初期。
这个寒冷期包括三国、魏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大乱世。
王莽执政和两汉迭代时期处于温暖期向寒冷期过渡的较寒冷期(前30年-30年),值得一提的是,东汉处在这个大寒冷期的一个较温暖期,这个温暖期大约是公元30-180年。
180年以后气候开始变冷,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拉开了大乱世的序幕。
200年官渡之战,208年赤壁之战,220年三国开端。
勒内·格鲁塞所著《草原帝国》中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在亚洲的历史进程中,存在过两种支配力,一种是亚洲外缘的古定居文明(中国、印度、伊朗)的支配力,它以同化的方式一点一点地、不顾一切地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的“蛮夷之地”,从长远的观点看,同化的作用比武力更强大。
第二种支配力是从这个大陆的心脏波涛般汹涌而来的、游牧民的猛烈的力量,这种力量的产生是因为他们处于饥饿之中,还因为贪食的狼总要以某些方式,随时搞到较好的、人们豢养的家畜』。
欧亚大陆的心脏指的是西伯利亚森林南缘的欧亚草原带,这个草原带上的游牧民族因饥饿而南下的时候,往往会改变定居文明的历史进程。
游牧民族饥饿的原因是气候来到了一个寒冷期,原来适宜的温度带南移。
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是公元四世纪欧洲开始的蛮族入侵,同时代中国发生五胡乱华。
在欧洲,蛮族入侵引发的民族大迁徙大约于7世纪初停止,在中国,匈奴、鲜卑、羯、羌、氐北方游牧民族登上历史舞台,左右了中国三百年的历史进程,直到公元590年隋统一中国。
欧洲和亚洲历史的这种同步,单一原因的解释是比较乏力的,但是气候因素是个关键。
东亚和欧洲的气候变冷并不同步,不过趋势是相同的,欧洲有一定滞后性。
[3]
大约在4世纪初,中国气候来到了一个极寒期,这时西晋统一中国不久。
游牧民族的内迁从东汉气候变冷后就开始了,只是酿成永嘉之乱(311年)恰巧在这个西晋极寒期。
在欧洲,公元350年,匈人突然出现在东欧草原灭掉阿兰国,此后一个世纪匈人在欧洲达到极盛,公元453年匈人首领阿提拉骤逝,匈人随之分崩离析,消逝在历史长河中。
中国气候在公元500年左右又变得极其寒冷,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但并无证据表明北魏迁都与这次气候变冷有关。
六世纪末的气候变暖,伴随着华夏的重新统一。
这次统一,气候是一个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气候变暖使北方的人口、经济相比南方更有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隋的统一方式和秦国的统一有些相似,同样是先取得了蜀地,经过四五十年统一中国,甚至两次统一战争都用了十年左右。
『前277年,秦国置蜀郡,前230年,秦灭韩,开始攻灭六国,前221年,秦灭齐,统一中国;554年,西魏取得梁州、益州,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589年,隋灭南陈,统一中国。
』西魏取得梁州、益州是在540年以后气候开始变暖的时期,这种两次相似的统一方式值得玩味。
三国归隋的这次统一背后值得注意的东西还很多,比如北魏对基层的重组、关中本位政策。
尤其是隋唐统一时期,关陇地区重要性的提升和维持,可能和隋唐温暖期关陇地区的气候有很大关系。
6、公元600年至公元1050年是一个大温暖期,这个温暖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隋、唐、五代、北宋。
隋唐时期八水绕长安,柑橘在长安可以结果。
这个中古时代温暖期持续了约500年,比上古时代800年的温暖期短,但同样是一个辉煌的历史时期。
隋唐是封建王朝的顶峰,这个时代的文化璀璨夺目,这个时代英雄辈出。
和上个温暖期一样,朝廷都经略西域,长安洛阳都很繁华,政制都有创新、文化都很繁荣。
这个大温暖期中公元850-965年是一个较寒冷期。
这个一百年的较寒冷期发生了唐末民变、唐亡、五代战乱。
859年浙江裘甫起义,868年庞勋起义,875年王仙芝、黄巢起义、881年黄巢入长安,884年黄巢兵败自刎,唐末民变历时25年。
907年唐朝亡,五代十国小乱世开端,979年北宋灭北汉,统一中国。
公元966-1109年又是一个较温暖期,是为北宋(960-1127)年间。
7、公元1050年至1200年是一个寒冷期。
北宋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十二月二十,泉州大雪。
北宋政和元年(1111 年),太湖全部结冰。
公元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
南宋淳熙五年(1178 年),福州荔枝全部被冻死。
这个期间值得注意的是,金灭辽、宋发生在气候骤寒的一个时期(1110-1152年)[4]。
在公元1050-1100年,埃及、墨西哥、英国、巴勒斯坦、法国在半个世纪先后发生了大饥荒。
8、公元1200年至1350年是一个温暖期。
1209年开始,蒙古各部统一后开始对外扩张。
1234年蒙古联宋灭金,1227年蒙古灭西夏,1278年,元灭南宋。
1368年明灭元。
从1127年靖康之变到1368年明灭元,中国北方被游牧民族统治了两百余年,比永嘉之乱后的大乱世稍微短一点。
9、1350年至1900年是一个寒冷期,广义的小冰期,也叫明清小冰期。
根据竺可桢的划分,这次小冰期里面比较温暖的时期有公元1550-1600年和公元1770-1830年,比较寒冷的时期有公元1470-1520年、公元1620-1720年和公元1840-1890年。
其中有一个最寒冷时期是公元1650-1700年,期间汉水五次结冰,太湖与淮河四次结冰,洞庭湖三次结冰,鄱阳湖于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也结了冰。
据说当时京杭大运河一年的封冰期长达109天。
长时间的寒冷会影响农耕社会的经济,导致税收减少,进而削弱王朝的权力。
1350年前后气候变冷后就爆发了元末农民起义(1351-1367),1351年红巾军起义爆发,1352年朱元璋参加红巾军,1368年明军陷大都。
1627年陕西澄城饥民暴动,明末民变开始,1644年李自成陷北京城,这17年处于1620-1720的较寒冷期。
明亡和小冰期导致的饥荒有关,但饥荒肯定不是单一因素。
公元1650年-1710年,日本、孟加拉、法国、爱尔兰、芬兰、波兰、爱沙尼亚先后发生大饥荒,有些地区饥荒还不止发生了一次。
光绪三年(1877年),山西、陕西等地发生饥荒,死亡人数达1300万人,有人分析这是因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
在明清小冰期,马尔萨斯循环规律被学者们提到的次数非常多。
10、1900年至今是一个温暖期,生产率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让气候不再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
即便是现在的温暖期,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还是东部和南部,也没有恢复隋唐时的情况,用单一的气候因素来解释好像是比较乏力的。
应该是因为地理大发现后,全球各地经济联系变得紧密,海洋变得重要了,加上气候变冷的因素,导致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东移、南移。
也因为一些人为的生态破坏,比如明代修长城和近代的工业发展等,北方的地理环境难以恢复到隋唐时的温暖潮湿、水多林密。
1966年春,陈景润向世界宣告,他得出了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好的结果(1+2),即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两个数之和,其中一个是素数,另一个为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1966年,第17期《科学通报》上发表了陈景润的论文.(原文200多页,不乏冗杂之处.) 1972年,陈景润改进了古老的筛法,完整优美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改进了1966年的论文.1973年,《中国科学》杂志正式发表了陈景润的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该文和陈景润1966年6月发表在《科学通报》的论文题目是一样的,但内容焕然一新,文章简洁、清晰.该论文的排版也颇费周折.由于论文中数学公式极多,符号极繁,且很多是多层嵌套,拼排十分困难.科学院印刷厂派资深排版师傅欧光弟操作,整整排了一星期.所以只贴陈景润先生在论文之开始:【命P_x(1,2)为适合下列条件的素数p的个数:x-p=p_1或x-p=(p_2)*(p_3) 其中p_1,p_2 ,p_3都是素数.用x表一充分大的偶数.命Cx={∏p|x,p 2}(p-1)/(p-2){∏p 2}(1-1/(p-1)^2 ) 对于任意给定的偶数h及充分大的x,用xh(1,2)表示满足下面条件的素数p的个数:p≤x,p+h=p_1或h+p=(p_2)*(p_3),其中p_1,p_2,p_3都是素数.
论文 时间论文名称作者期刊名称1931Thermodyliamicstudyofthephysicate-quilibriaintheSystem:iron-carbon.Chu—PhayYapAm.Inst.MiningMet.Eng.Tech.Pab.(381):261932Thefreeenergyoftransitionofiron(a→←γ).Chu-PhayyapTrans,FaradaySoc,(28):781~7881933Inflaence of surface energy in disperse systemsChu-PhayYapphil.Mey.(16):80~961933Acriticalstudyofsomeiron-richironsil-iconalloysChu-PhayYapJ,Phys.Chem.(37):951~9671955论在中国采用吹氧转炉方法炼钢问题叶渚沛科学通报(9):10~161957科学与社会——科学将往何处去叶渚沛科学通报(1):1~8.1982化工冶金研究所的方向任务(1957)叶渚沛化工冶金(纪念叶渚沛逝世十周年专刊)(3):1~31956论在中国采用吹氧转炉方法炼钢问题叶渚沛钢铁(第1期)1955论在中国采用吹氧转炉方法炼钢问题叶渚沛科学通报(第9期)1939二,纯铁炼厂筹设之动机与其功用叶渚沛资源委员会月刊(第9期)1940重庆炼铜厂概况叶渚沛资源委员会月刊(第1期)1981关于合理利用包头稀土稀有资源的建议叶渚沛化工冶金(第3期)1981论在中国采用吹氧转炉方法炼钢问题叶渚沛化工冶金(第3期)1959用蒸汽鼓风增加原有鼓风机容量叶渚沛钢铁(第17-24期)1955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的几点建议叶渚沛科学通报(第12期)1981钢铁-化肥联合企业在发展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意义叶渚沛化工冶金(第3期)1981论强化高炉冶炼过程的基本问题叶渚沛化工冶金(第3期)1981谈谈现阶段在我国发展技术科学(工程科学)的意义叶渚沛化工冶金(第3期)1957科学与社会—科学将往何处去?叶渚沛科学通报(第1-24期)1955论在中国采用吹氧转炉方法炼钢问题叶渚沛科学通报(第9期)1955无烟煤用作高炉燃料叶渚沛科学通报(第5期)1956有关我国冶金工业发展的若干科学问题叶渚沛科学通报(第3期)1957论炼铁高炉熔炼法的新方向叶渚沛科学通报(第19期)1981展望我国高炉冶炼叶渚沛化工冶金(第3期).1981攀枝花钒钛铁矿的合理利用与钢铁基地建设流程方案的探讨叶渚沛化工冶金(第3期)1981高炉冶炼的发展趋势与“三高”炼铁叶渚沛化工冶金(第3期)1981化工冶金研究所方向任务叶渚沛过程工程学报(第3期)1981攀枝花钒钛铁矿的合理利用与钢铁基地建设流程方案的探讨叶渚沛过程工程学报(第3期)1981展望我国高炉冶炼叶渚沛过程工程学报(第3期)1981高炉冶炼的发展趋势与“三高”炼铁叶渚沛过程工程学报(第3期)1981论在中国采用吹氧转炉方法炼钢问题叶渚沛过程工程学报(第3期)1981关于合理利用包头稀土稀有资源的建议叶渚沛过程工程学报(第3期)1981钢铁-化肥联合企业在发展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意义叶渚沛过程工程学报(第3期)1981对新参加科学工作同学们的意见叶渚沛过程工程学报(第3期)1981关于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建议叶渚沛过程工程学报(第3期)1981论强化高炉冶炼过程的基本问题叶渚沛过程工程学报(第3期)1981以氧气转炉为中心配套地采用新技术发展我国钢铁工业叶渚沛过程工程学报(第3期)1981关于发展我国经济的几点意见叶渚沛过程工程学报(第3期)1981谈谈现阶段在我国发展技术科学(工程科学)的意义叶渚沛过程工程学报(第3期)著作 时间书名作者出版社1959《论强化高炉冶炼过程的基本问题》叶渚沛科学出版社1988《 叶渚沛选集》叶渚沛著;马积棠选编冶金工业出版社1965《高功率湿石球热风炉》叶渚沛等编中国科学技术委员会1963《微粒学》叶渚沛编化工冶金研究所2012《叶渚沛纪念文集》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编科学出版社1998《人民科学家叶渚沛》老苗子等编著科学出版社
1. J., Tan, H., Zheng, Q., Fu, F., Liang, Y., Zhang, J., Yang, X., Wang, T., Chong, K., Wang, X., and Zuo, J. (2008) LEAFY COTYLEDON1is a key regulator of fatty acid biosynthesis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Plant Physiol., DOI: 10.1104/pp.108.126342.2.Wang, X.*, Niu, Q-W.*, Teng, C., Li, C., Mu, J., Chua, N.-H., and Zuo, J. (2008) Overexpression of PGA37/MYB118and MYB115promotes vegetative-to-embryonic transition in Arabidopsis. Cell Res., DOI: 10.1038/cr.2008.276. (* 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3. Teng, C.*, Dong, H.*, Shi, L.*, Deng, Y., Mu, J., Zhang, J., Yang, X., and Zuo, J. (2008) Serine palmitoyltransferase, a key enzyme forde novosynthesis of sphingolipids, is essential for male gametophyte development in Arabidopsis. Plant Physiol., 146:1322-1332.(* 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4. Shi, L.*, Bielawski, J.*, Mu, J.*, Dong, H., Teng, C., Zhang, J., Yang, X., Tomishige, N., Hanada, K., Hannun, Y.A., and Zuo, J. (2007).Involvement of sphingoid bases in mediating reactive oxygen intermediate production and programmed cell death in Arabidopsis.Cell Res., 17:1030-1040. (* 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5. Feng, H., Chen, Q., Feng, J., Zhang, J, Yang, X., and Zuo, J (2007)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Arabidopsiseukaryotic translationinitiation factor 5A-2 (eIF-5A-2) that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by regulating cell division, cell growth and celldeath.Plant Physiol., 144:1531-1545.6. Dong, H.*, Deng, Y.*, Mu, J., Lu, Q., Wang, Y., Xu, Y., Chu, C., Chong, K., Lu, C., and Zuo, J. (2007) The Arabidopsis Spontaneous Cell Death1 gene, encoding a z-carotene desaturase essential for carotenoid biosynthesis, is involved in chloroplast development,Cell Res., 17:458-470. (* 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7. Feng, H.*, An, F.*, Zhang, S., Ji, J., Ling, H., and Zuo, J. (2006) Light-regulated, tissue-specific, and cell differentiation-specific expression of the ArabidopsisFe(III)-chelate reductase gene AtFRO6.Plant Physiol., 140:1345-1354. (* 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8. Zheng, B.*, Deng, Y.*, Mu, J., Ji, Z., Xiang, T., Niu, Q.-W., Chua, N.-H., Zuo, J. (2006) Cytokinin affects circadian-clock oscillation in a phytochrome B- and Arabidopsis Response Regulator4-dependent manner. Physiol.Plant., 127: 277–292.(* 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9. Zuo, J., Hare, P.D., and Chua, N.H. (2006) Applications of chemical-inducible expression systems in functional genomics and biotechnology. In“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ArabidopsisProtocols”, eds. Salinas, J., and Sanchez-Serrano, J.J., pp 329-342. Humana Press, NJ.10. Sun, J., Hirose, N., Wang, X., Wen, P., Xue, L., Sakakibara, H., and Zuo, J. (2005) The Arabidopsis SOI33/AtENT8gene encodes a putative equilibrative nucleoside transporter that is involved in cytokinin transport in planta. J Integrat.Plant Biol., 47:588-603.11. Sun, J.*, Niu, Q.-W.*, Tarkowski, P., Zheng, B., Tarkowska, D., Sandberg, G., Chua, N.-H., and Zuo, J. (2003) The Arabidopsis AtIPT8/PGA22 gene encodes an isopentenyl transferase that is involved in de novocytokinin biosynthesis. Plant Physiol. 131:167-176. (* 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12. Zuo, J., Niu, Q., Ikeda, Y., and Chua, N.-H. (2002) Marker-free transformation: Increasing transformation frequency by the use of regeneration-promoting genes. Curr. Opin. Biotechnol. 13:173-180.13. 邓岩* 王兴春* 杨淑华 左建儒(2006)细胞分裂素: 代谢、信号转导、交叉反应与农艺性状改良. 植物学通报, 23:478-498. (* 同等贡献)14. 张健* 徐金相* 孔英珍* 纪振动* 王兴春* 安丰英* 李超* 孙加强 张素芝 杨晓辉 牟金叶 刘新仿 李家洋 薛勇彪 左建儒 (2005) 化学诱导激活型拟南芥突变体库的构建及分析. 遗传学报 32:1082-1088. (* 同等贡献)15. 郑丙莲 张素芝 孙加强 邓岩 左建儒(2003)细胞分裂素信号转导:已知的简单性与未知的复杂性. 科学通报 48:885-891, 2003. 回国前发表的主要论文1. Zuo, J., Niu, Q., Frugis, G., and Chua, N.-H. (2002) The WUSCHELgenepromotes vegetative-to-embryonic transition in Arabidopsis.Plant J. 30:349-359 (cover story).2. Zuo, J., Niu, Q., Moller, S., and Chua, N.-H. (2001) Chemical-regulated, site-specific DNA recombination in transgenic plants. Nat.Biotechnol. 19:157-161.3. Zuo, J., Niu, Q., Nishizawa, N, Wu, Y., Kost, B., and Chua, N.-H. (2000). KORRIGAN1, an Arabidopsis1,4-b-glucanase localizes to thecell plate by polarized targeting and is essential for cytokinesis. Plant Cell 12:1137-1152.4. Zuo, J., Niu, Q., and Chua, N.-H. (2000) An estrogen receptor-based transactivator XVE mediates highly inducible gene expression inplants. Plant J. 24:265-273.5. Zuo, J., and Chua, N.-H. (2000) Chemical-inducible systems for regulated expression of plant genes. Curr. Opin. Biotechnol. 11:146-151.6. Zuo, J., Rungger, D., and Voellmy, R. (1995) Multiple levels of regulation of human heat shock transcription factor 1. Mol. Cell. Biol.15:4319-4330.7. Zuo, J., Baler, R., Dahl, G., and Voellmy, R. (1994) Activation of the DNA-binding ability of human heat shock transcription factor 1 mayinvolve the transition from an intramolecular to an intermolecular triple-strand coiled-coil structure. Mol. Cell. Biol. 14:7557-7568.8. Tatzelt, J., Zuo, J., Voellmy, R., Scott, M., Hartl, U., Prusiner, S.B., and Welch, W.J. (1995) Scrapie prions selectively modify the stressresponse in nuroblastoma cell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2:2944-2948.9. Hedge, R. F., Zuo, J., Voellmy, R., and Welch, W.J. (1995) Short circuiting stress protein expression via a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herbimycin A. J. Cell. Physiol. 165:186-200.10.Xia, W., Guo, Y., Vilaboa, N., Zuo, J., and Voellmy, R. (1998)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 of heat shock factor HSF1 probed byphosphopeptide analysis of factor 32P-labeled in vivo. J. Biol. Chem. 273:8749-8755.11.Ananthan, J., Baler, R., Morrissey, D., Zuo, J., Lan, Y., Weir, M., and Voellmy, R. (1993) Synergistic activation of transcription is mediatedby the N-terminal domain of Drosophila fushi tarazu homeoprotein and can occur without DNA binding by the protein. Mol. Cell. Biol.13:1599-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