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土壤和沉积物期刊官网投稿

土壤和沉积物期刊官网投稿

发布时间:

土壤和沉积物期刊官网投稿

首先你得确定下你的论题吧,你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等等方式来找灵感,可以看下(土壤科学)等等这样的资料参考吧

沉积物颗粒大小排序:一般来说,河流上、中游因坡降大,流速快,沉积物颗粒大;下游坡降和流速均小,沉积物颗粒细小。河流中心流速大,岸边流速小(特别是凸岸),岸边的沉积物颗粒较中心的小。

分布规律:根据沉积物特点可分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沉积物比较复杂,主要为小砾石、沙、细沙、粘土、有机质等,常具水平微层理、交错层、沙质凸镜体、斜层理等结构。

沉积物简介

沉积物亦可以由风(风成过程(eolian processes))及冰川搬运。沙漠的沙丘及黄土是风成运输及沉积的例子。冰川的冰碛石(Moraine)矿床及冰碛(Till)是由冰所运输的沉积物。简单的重力崩塌制造了如碎石堆、山崩沉积及喀斯特崩塌特色的沉积物。每一种类型的沉积物有不同的沉降速度,依据其大小、容量、密度及形状而定。

谈净土洁食问题“万物土中生,食以土为本”, 土壤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据统计,2000年世界粮食总产量约为22亿吨,其中我国粮食产量约5亿吨。这些粮食均是在全球17亿公顷(我国占 1.2亿公顷)耕种土壤上生产的。正是因为这些土壤能提供作物生长的养分和水分,也就是具有土壤“肥力”,才能使粮食获得稳定的产量,才能维系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然而,事物总有两面性,一方面,土壤中如果没有充分的养分和水分,没有“肥力”,就不可能使作物正常生长,更谈不上获得稳定的产量,而另一方面,土壤中的养分元素含量,对作物生长讲,经常是供需不平衡的,必须注意调节,特别是人们有意无意地向土壤中加入了不利于作物生长的各种“有害”元素,使土壤及水体发生污染,就会导致农产品品质恶化,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土壤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质量的好坏。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引发农产品质量不良的因素,包括自然与人为两个方面,其中生态环境,即水、土、气、生等方面的污染,是导致农产品品质不良的重要根源。以往人们关注的是“蓝天、碧水”,认为只要天蓝,水碧,就能保证农业环境及其产品质量安全。岂不知,除了“蓝天、碧水”外,更重要的是保证土壤质量的安全,只有保证了“净土”、才能保证“洁食”,才能保证人类生命的健康与安全,最终才能保障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相反,如果没有“净土”,土壤中的有害气体将影响大气,土壤中的有毒物质也会影响到水体,致使天不再蓝,水不再碧,即使天蓝、水碧,也会有毒害物质飘在空中,溶在水中,或进入土中。因此,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而言,“净土、洁食”比“蓝天、碧水”更加重要,都是同等重要的战略性安全问题。土壤污染是农产品不安全的源头不洁净的土壤是指遭受不良物质污染的土壤。土壤污染包括重金属污染、农药和持久性有机化合物污染、化肥施用污染等多方面。随着人口增加及经济发展,我国面临的土壤环境安全问题越加突出。据统计,我国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面积达2000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1/6。因工业“三废”污染的农田近700万公顷,使粮食每年减产100亿公斤。其中,在一些污灌区土壤镉的污染超标面积,近20年来增加了14.6%,在东南地区,汞、砷、铜、锌等元素的超标面积占污染总面积的45.5%。有资料报道,华南地区有的城市有50%的农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的污染。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的城市有万亩连片农田受镉、铅、砷、铜、锌等多种重金属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也曾发生千亩稻田受铜污染及水稻中毒事件,一些主要蔬菜基地土壤镉污染普遍,其中有的市郊大型设施蔬菜园艺场中,土壤中锌含量高达517毫克/千克,超标5倍之多。其次,我国农药总施用量达131.2万吨(成药),平均每亩施用931.3克,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特别是随着种植结构的改制,蔬菜和瓜果的播种面积大幅度增长,这些作物的农药用量可超过100公斤/公顷,甚至高达219公斤/公顷,较粮食作物高出1~2倍。农药施用后在土壤中的残留量为50%~60%,已经长期停用的六六六、滴滴涕目前在土壤中的可检出率仍然很高。据调查,一些名特优农副产品中,有机磷检出率100%,六六六检出率95%,超标2.4%。另在全国16个省的检查结果,蔬菜、水果中农药总检出率为20%~60%,总超标率为20%~45%;因蔬菜、水果农药残留引起人畜中毒死亡事件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自1997年至2001年共发生因蔬菜农药残留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28起,中毒415人,个别地市高毒、高残留农药每年造成急性中毒5~7宗,受害人数约300人。类似的急性中毒事故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也有发生。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沿海大部分地区的大田耕地土壤中持久性毒害物质大量积累,2000年太湖流域农田土壤中,15种多氯联苯同系物检出率为100%,六六六、滴滴涕超标率为28%和24%。令人不安的是,许多低浓度有毒污染物的影响是慢性的和长期的,可能长达数十年乃至数代人。第三,过量施用化肥也会造成土壤污染。90年代,全世界氮肥使用量为8000万吨氮,其中我国用量达1726吨氮,占世界用量的21.6%。我国耕地平均施用化肥氮量为224.8公斤/公顷,其中有17个省的平均施用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上限225公斤/公顷,有4个省达到了400公斤/公顷。据31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目前在农业结构改制后的蔬菜、瓜果地里,单季作物化肥(折合纯养分)用量通常可达569~2000公斤/公顷以上,如一些蔬果种植大县的化肥平均用量已达1146公斤/公顷;滇池区蔬菜花卉基地,一季作物氮磷肥用量(纯养分)达687公斤/公顷,最高可达3300公斤/公顷;其化肥用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90公斤/公顷),较之世界用化肥首户的荷兰还高出一倍多;每年农田使用化肥氮进入环境的氮素达1000万吨左右,有些地区饮用水及农产品中,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含量均明显超标。2000年下半年,华南地区有的城市监测到菜地土壤硝酸盐含量超标率为33.1%;据中国农科院对某地32种主要蔬菜调查,蔬菜硝酸盐含量比80年代初增加了1~4倍,其中有17种蔬菜硝酸盐含量超过欧盟提出的最低量标准;2001年长江三角洲的个别省份农产品出口由于监测不合格而损失数亿美元。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的土壤污染正在向不同尺度的区域性发展,并对各种农产品品质产生严重影响。特别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土壤及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主要表现为:1.持久性微量毒害污染物已成为新的、长期潜在的区域性土、水环境污染问题;2.大气中有害气体细粒子和痕量毒害污染物构成了土壤与大气的复合污染,城市光化学烟雾频繁并加重;3.农田与菜地土壤受农药/重金属等污染突出,硝酸盐积累显著,已严重影响农产品安全质量及其市场竞争力;4.珠江三角洲和太湖流域土壤和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残留普遍,已发现一些多环芳烃和多氯联苯等有害污染物的潜在高风险区。造成如此严重的污染,除了自然原因外,人为活动是产生土壤与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近20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农业资源高强度的开发利用,使大量未经处理的固体废弃物向农田转移,过量的化肥与农药大量在土壤与水体中残留,造成我国大面积农田土壤环境发生显性或潜性污染,成为影响我国农业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应当指出,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潜伏性和长期性,其严重后果仅能通过食物给动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因而不易被人们察觉。因此,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土壤质量,控制与修复土壤污染,才能实现农业安全,保证人畜健康。值得商榷的几种认识针对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社会上有各种提法。如�建立“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绿色食品”、“生态农业”等。的确,21世纪的农业应该建立以“生态农业”为标志的现代化农业,但生态农业并不等于或不能完全保证农产品是安全的。如果不能从本质上实施生态农业的基本原则,杜绝有害物质的介入,不能通过整个农业生产体系与全程质量控制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则上述的这些提法均是无济于事的。下面就相关问题进行商榷。1.“有机”不能替代“无机”,有机肥并非是最“洁净”的人们一般认为有机肥培肥土壤是最安全的。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第一,农业增产的实践证明,1公斤化肥,可增产5公斤~10公斤粮食。我国粮食的增产,有30%~35%是靠施用化肥取得的,化肥的贡献不容忽视。正确地说,化肥和有机肥的配合施用才是最有效的增产措施。第二,从对环境的污染看,无论是化肥还是有机肥,只要施用不当,均会出现污染。过量施用化肥是有害的,但有机肥若用量过大,腐熟不全,施用季节不当,也会对水圈、生物圈与大气圈产生污染。特别应注意的是,当前农村中的有机肥有不少是来自含化学激素或重金属等饲料饲养的畜禽排泄物,不少企业制造的商品有机肥的原料也不纯净。因此,有机肥也会变成引发土壤污染的根源。第三,目前社会上提出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以及A级、AA级“绿色食品”等,是以不使用或少用化学合成物质(化肥、农药、食品添加剂等)为主要标准的,其中以有机食品为最高等级。然而,这些标准还有待于国家对土壤与农产品质量标准与监测体系全面建立和完善后才能真正做到。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2. “无土栽培”不能代替“净土”种植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已广泛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园或基地,并以高度集约的方式,进行无土栽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解决了部分城市的蔬菜、瓜果供给,获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但从国家的粮食总体需求来看,至少在近阶段(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仍然不能取代广阔的农业耕地。因此,必须在发展无土栽培蔬菜、瓜果的同时,继续强化全国耕地土壤肥力的培育与土壤污染防治,用“净土”生产粮食,造福于人民。3.目前的“生态农业”并非等于安全农业所谓“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理论为基础,以现代生态农业技术为手段,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通过农业与环境,生态与经济的平衡,达到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的最终目标。在建设生态农业过程中,必须注意贯彻生态学原理,做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将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列为首位,建立多层次的持续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并按区域特点建立生态区域模式。从而使现代生态农业在促进地区与国家经济发展方面起重要推动作用。生态农业是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与国家及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相结合,核心是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其中土壤与环境质量是农业生态工程的重要内容。这是一项需要投入实力,坚持不懈,科学实施的宏大工程。而目前多数地方多只是停留在口号和概念上,尤其不注意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大家应对此有清醒认识。4.“净土”不等于“洁食”的确,洁净的土壤只是生产质量安全农产品的基本保证。事实上,洁净基地生产出的清洁农产品,还需经过储存、运输、深加工、市场流通直至餐桌等诸多过程。只有经过了这些全过程质量控制,最后到达餐桌仍是清洁的,才算农产品的真正安全。因此,在农业安全生产中,除了从防治土壤污染这个源头抓起外,还必须注意防治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流通环节中所产生的污染问题,并通过建立与制定国家与地方一系列的农产品规范,完善质量认证、监测、管理、法制等体系建设,严格控制农产品的“全程清洁”生产,才能使农业安全得到可靠保障。保护和治理土壤与环境质量的建议1.开展全国土壤质量本底调查,建立全国土壤质量监测网络,为实现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提供保障我国土壤资源丰富,土壤类型复杂多样,不同利用方式、不同投入水平、不同管理模式均对土壤质量产生影响。虽然已经进行过两次全国性的土壤普查,但最近的一次已经过去了20多年,当时所获得的有关土壤环境质量的信息甚少,不能满足当今农业生产,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需要。如最近在太湖地区进行的土壤质量调查,其结果表明土壤质量的空间变异很大,环境质量状况令人担忧。如果不全面摸清各地土壤质量本底情况,针对不同质量土壤进行农业清洁生产,就根本不能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因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土壤质量的本底调查十分紧迫。目前,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在推动全国性的与土壤质量有关的调查,如国土资源部的农业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土壤污染调查;农业部的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中国科学院的土壤质量研究等。但从目前的进展来看,各部门的侧重点均有所不同,缺乏必要的统一与整合,造成工作重复和资源浪费。因此,建议国务院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加强资源和技术的整合,逐步、分区、分阶段地开展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国性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工作,并建立长期的动态监测体系。2. 尽快修订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加强土壤有机与激素类污染物质的监测和研究,并尽快与国际接轨目前,就农业生产中污染物而言,FAO(联合国粮农组织)迄今已公布了相关限制标准共2522项,美国则多达4000多项,其它发达国家的控制标准达数百项甚至上千项,而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中仅涉及62种化学污染物,所颁布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中,也仅规定了农药残留、重金属和硝酸盐含量控制标准,这与发达国家的限制标准不相适应。此外,美国、德国、英国、荷兰等西方国家对PCBs(多氯联苯)、PAHs(多环芳烃)、PCDD/PCDFs(二恶英类)等与人体健康威胁最大的有机污染物(环境激素)也制订了有关的质量控制标准。而我国新近颁布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仍是引用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且重金属仅限5种,农药仅限六六六和滴滴涕,其它有机污染物未涉及。因此,建议加强土壤中环境激素类物质的监测和研究,尽快修订有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尽快与国际接轨。3.大力开展农业清洁生产,加强土地质量保护和修复的研究开展农业清洁生产是解决农产品品质的根本措施。据江苏的经验,必须在摸清土壤与环境质量本底,抓好“净土”这个源头的基础上,选好主要农产品,明确技术规程,通过试验示范抓好并建立五大体系,即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规范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与认证体系;质量安全农产品管理与市场信息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与执法体系。对大面积遭受污染的土壤,必须开发行之有效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并对有关环境技术基础与原理,如土壤污染形成机制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持久性微量毒害物的环境行为、生态毒理及人体健康危害;污染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环境生物修复;农业面源污染及水体富营养化的修复过程与机理;痕量气体污染、细粒子污染及酸雨的形成、危害机制与防治等进行深入研究,以恢复和提高其土壤与环境质量水平。与此同时,应发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与产业。此外,应将生态环境资产损失计入生产成本,以绿色GDP指标来衡量和考核地区经济发展成就。4.制订土地质量修复和保护规划,加强规模化和标准化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应利用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的结果,制订土地质量修复和保护规划,包括质量安全农产品发展的生产基地布局、结构调整、污染防治、污染土壤修复、农业清洁生产规划等,加强污染土地整治与修复的资金投入。同时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胶东半岛、京津塘和东北等地区进行规模化和标准化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逐步在全国建成一批安全、优质(营养、保健)、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此外,应加强环保法规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和机制,制定更严格的环境标准。在保证国家现行环境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区域性新法规。在控制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的工作中,重点应该包括制定合理的土壤质量保护条例、湖泊和近海养殖规划,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和生态养殖,建设农村集中居住社区和污水废物集中处理,合理使用有机肥,推广使用绿色农药,推广精准施肥技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等。重视土壤、水体和大气持久性有毒物质及其长期危害效应的监测。5.加强土壤与环境质量的宣传与科普工作,进一步提高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必将严重影响到我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食物链安全、人体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必将影响到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命运。因此,土壤环境质量的健康和安全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及人民健康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大力开展土壤与环境质量的宣传与科普工作,让全社会都知道只有“净土”才有“洁食”,只有“洁食”才能“健康”,只有“健康”才能“稳定”,只有“稳定”才能保证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见,“净土、洁食”与“蓝天、碧水”是同等重要的国家生态与环境安全发展的长远战略。因此,我们建议国家要像治理沙尘暴,治理长江、黄河与水土保持一样,刻不容缓地对待和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土壤与环境污染问题。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使我们的天空更蓝,水更清,土壤更洁净,食物更安全。

土壤和沉积物期刊投稿

吸附是BTEX污染物进入环境中最重要的环境行为之一。BTEX进入河流渗滤系统中,吸附作用对其迁移转化过程,特别是对微生物降解作用都有重要影响。

(一)吸附的概念

吸附是固体表面反应的一种普遍现象。在液相与固相接触时,液相和固相表面之间常产生物质交换,这种现象称为吸附(沈照理等,1993)。在一定条件下,吸附作用对于溶质运移,特别是污染溶质运移,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吸附作用包括溶液中溶质进入固相中的所有反应,如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及其他化学反应。对有机化合物来说,吸收(absorption)和表面吸附(adsorption)是最主要的两类吸附过程。

(二)土壤沉积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机理

1.吸附动力学

对于有机污染物在土壤和沉积物中的吸附行为,早期的研究均把吸附过程作为一个快速平衡的过程,认为吸附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平衡,但实际吸附过程中,吸附平衡可能有的需要数天、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真正达到平衡。

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动力学过程才开始研究。大多数情况下,有机污染物在土壤和沉积物中的吸附是由一个快速阶段和一个慢速阶段两个阶段结合而成的,而二者之间却没有明显的分界。在不同情况下,这两个过程的时间也存在较大差异,从数小时到数天甚至更长时间。

2.土壤和沉积物有机质对吸附的影响

土壤对有机化合物的吸附作用实际是土壤中的有机质和矿物组分两部分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土壤中的矿物组分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作用是次要的,而且这种吸附多以物理吸附为主。因此,土壤对有机化合物的吸附机理研究主要从土壤有机质角度进行(Chou et al.,1982,1983;Chiou et al.,1979;丁应详等,1997;杨瑞强,2006;王文华等,1995)。

土壤和沉积物中的有机质主要包括腐殖质和部分分解的动植物残体,其对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广泛开展了土壤和沉积物中有机质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作用的研究,结果显示,有机质的吸附作用对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迁移、微生物降解等作用的影响都十分显著。

传统上认为,有机化合物在天然土壤中颗粒物上的吸附只与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有关,因此,经过有机碳标化过的分配系数(Koc)似乎成为一个常数,它可进行实际测量或通过统计模型加以预测。

Karickhoff等人指出,对于给定颗粒大小的土壤或沉积物,有机化合物在土壤或沉积物和水之间的分配系数直接与其有机碳含量有关,根据有机碳在土壤或沉积物中的含量foc对分配系数Kd进行了标准化,提出了有机碳标准化分配系数Koc的概念:

河流渗滤系统污染去除机理研究

这样,对给定的有机化合物而言,即使土壤或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变化比较大时,Koc值基本保持稳定。Schwarzenbach和Westall认为,只有当foc>0.1%时,Kd与foc之间才存在式(3-5)中的关系。

土壤和沉积物吸附有机化合物的差别,主要是由于土壤和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周围环境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有机质成分的极性出现了较大的差别而引起的。河流沉积物长期处于水环境中,受到极性较大的水溶解作用的影响使其有机质的极性小于土壤中有机质的极性,而非离子有机物在土壤和沉积物中的标化分配系数受到有机质极性的明显影响,沉积物的有机质部分的极性小于土壤的有机质的极性,致使沉积物中的标化分配系数大于土壤的标化分配系数。

3.土壤和沉积物吸附有机污染物的模型

在有关土壤和沉积物对有机污染物吸附和解吸的研究方面,大量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研究有机污染物辛醇-水分配系数(Kow)与其在土壤或沉积物中的标化分配系数(Koc)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Kow和Koc之间的某些关系没有普遍适用性。另一个是研究土壤或沉积物的性质对吸附和解吸过程的影响,与土壤有机质相比,土壤或沉积物中的矿物组分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是次要的,并且以物理吸附为主,因而在研究机理时主要考虑了土壤或沉积物中的有机质;然而,颗粒与表面的大小与吸附程度呈近似的正相关表明,土壤粒度分布及表面积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量非吸附现象的发现从根本上动摇了线性分配模型和非线性分配模型的基础,这是因为:

(1)有机化合物在土壤或沉积物中的吸附等温线常常表现为非线性;

(2)对非线性吸附有机化合物,Koc随土壤或沉积物性质的差异而变化,且试验值往往高于以经验式所获得的预测值;

(3)吸附速率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减慢,有些吸附平衡时间很长;

(4)吸附作用为吸热或放热过程,土壤或沉积物对非极性有机化合物的吸附焓随土壤性质的差异而发生变化;

(5)有机化合物的解吸过程存在滞后现象;

(6)不同性质的非极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或沉积物产生复合污染时,可能发生竞争吸附,这是线性分配模型所无法解释的。

因此,为了对所得的试验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人们又建立了 “多端元反应模型”、“双模式吸附模型” 等新模型来研究吸附机理。

(三)土壤和沉积物对BTEX吸附行为研究综述

BTEX污染物进入河流渗滤系统以后,存在挥发、吸附-解吸和微生物降解等多种环境行为,多种机制共同控制着BTEX在河流渗滤系统的迁移转化。其中,吸附作用是BTEX在河流渗滤系统中最重要的环境行为之一,直接影响到其在环境中的微生物降解等其他环境化学行为及其生物毒性效应。土壤对BTEX各组分吸附-解吸作用对BTEX的其他环境化学行为有显著的影响,而真正影响BTEX在河流渗滤系统中的迁移性以及生物有效性的最主要因素是其在吸附后能否被解吸。

Kim et al.(2003)根据试验确定的模型进行推测,经过25d降解之后,苯在土壤中的残留浓度为72%~97%,而在没有土壤的溶液中苯的残留浓度仅为2.5%,由此可见,吸附作用明显抑制了微生物对苯的降解作用。Baek发现,苯在砂质含水层土壤中迁移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不可逆的吸附作用(Baek et al.,2003)。通常,解吸过程比吸附过程要难得多,并不是所有的被吸附物质都可以被解吸,吸附过程并不完全可逆,这种现象称为解吸 “迟滞现象”。Choi et al.(2007a,b)研究了苯在加入五种不同含量活性炭的砂土中的解吸动力学行为,发现苯在这些砂土中的吸附-解吸过程存在着明显的迟滞现象,并且解吸迟滞部分随着活性炭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一些学者对解吸迟滞现象也给出了一定的解释,提出了 “微孔调节效应”。该假说认为,造成解吸迟滞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存在微孔吸着作用。在吸附过程中,有机化合物分子可通过热力学作用导致土壤有机质中的孔隙产生扩张,形成新的内在吸附表面。同时有机化合物也可能通过主动扩散进入那些孔隙较小的微孔中,而迫使其孔径变大,也使周围微孔变形。在解吸过程中,有机化合物分子离开其填充的微孔并使周围微孔恢复原来状态,与释放吸附的有机化合物分子之间存在滞后现象,造成一部分被吸附的有机化合物分子不能够被解吸,从而使有机化合物的吸附和解吸两个过程是在不同的物理状态下进行的,这是造成解吸迟滞的主要原因(Lu et al.,2002)。

影响BTEX在土壤或沉积物中吸附-解吸过程的主要因素包括BTEX各组分的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土壤或沉积物的组成、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其他一些环境因素,包括温度、pH值以及共存物质的相互影响等。大量的研究证实,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溶解度越小,对其在土壤上的吸附越有利。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BTEX各组分在土壤中的吸附量随各组分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大(Daifullah et al.,2003;Lo et al.,1998;Shar-masarkaret al.,2000)。但是,由于BTEX的辛醇-水分配系数和有机碳吸附系数都较低,因此,BTEX在土壤中的迁移性比较强。比较BTEX各组分的有机碳分配系数Koc,发现苯是最容易迁移的物质,其余依次是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邻二甲苯和乙苯(Zytner,1994)。

但是,Hawthorne et al.(2003)的研究发现了与之相反的结论,他们发现BTEX能够强烈吸附在人造煤气厂的土壤和烟灰中。其中,苯比BTEX其他组分和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的吸附性更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苯的分子相比于其他BTEX组分更小,因此更容易进入土壤中的微孔内部。土壤中BTEX的浓度不同时,所表现的吸附效应是不一样的,其吸附机理也不同。有研究表明,低浓度时,邻二甲苯在红壤上的吸附是非线性的。而当浓度增大时,线性吸附就成为了主要的吸附机制(Chen et al.,2007)。

土壤或沉积物中不同种类有机质对BTEX的吸附行为不同,土壤对BTEX的吸附作用强度和吸附等温线类型随土壤有机质的种类和含量比例不同而存在巨大的差异。Chen etal.(2007)发现,邻二甲苯在脂肪碳环富集的胡敏素上的等温吸附行为表现出很强的吸附亲和性以及较高的非线性。甲苯在自然腐殖质上的吸附动力学过程主要是由其在聚合的腐殖质中的传质过程所决定的(Shih et al.,2002,2006)。其中,甲苯在腐殖酸上的吸附量随腐殖酸密度的增加而下降,随温度上升而上升,其在腐殖酸上的吸附主要是扩散作用控制的。而甲苯在胡敏素上的吸附是可逆的,分配作用是甲苯在胡敏素上吸附的主要机制。目前对BTEX在不同种类的有机质上的吸附机理研究并不多见,今后需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温度是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或沉积物中吸附作用的重要影响因素,因为吸附是放热过程,对大多数化合物而言,温度越高,土壤对化合物的吸附作用越弱。但童玲等(2007)却发现,温度对BTEX在土壤上吸附的影响与前人研究相反的结果。当吸附达到平衡后,温度升高,土壤对BTEX的吸附量呈显著上升趋势。发生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BTEX属于挥发性有机物,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温度升高使吸附量减小的效应小于温度升高使溶解度减小的效应,从而引起了吸附量增加。Rowe et al.(2005)在测定两个温度下BTEX在膨润土防水毯上的吸附和扩散系数时,发现了与之相似的结果,低温时吸附和扩散系数比高温时低。Bornemann et al.(2007)研究了苯和甲苯单一或共存时,在不同温度下燃烧制备的木炭上的吸附,发现燃烧温度对苯和甲苯的吸附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高温会导致孔隙率增加,表面积增大,从而引起吸附量呈明显增加的趋势。另外,Kim et al.(2006)采用柱试验研究苯在砂土中的迁移过程时,发现随着水流动速率的增加,苯的不可逆吸附部分减少。

有机污染环境常常是多种有机污染物的共存体系,也就是存在复合污染。一种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化学行为不仅受到有机污染物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结构,以及该有机污染物和土壤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还会受到共存污染物的影响,从而使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行为及生态效应发生相应的改变。如果共存污染物使某个化合物的吸附作用减弱,则这种现象称为竞争效应。竞争效应是广泛存在的,不仅存在于有机污染物之间,也存在于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之间。有研究发现,当多种溶质共同存在时,改性膨润土对BTEX各组分吸附存在竞争效应(Lo et al.,1998;Shen et al.,2004)。Oy-anedel-Craver et al.(2007)研究了两种改性膨润土对苯和汞、铅、镉、锌同时进行吸附的行为,当重金属存在时,苯在苄基三甲基铵(BTEA)改性膨润土上的吸附受到了抑制,而在十六烷基三甲基铵(HDTMA)改性的膨润土上,只有铅存在抑制了苯的吸附,而其他重金属不存在抑制效应。当苯存在时,镉、铅、锌在两种改性膨润土上的吸附均受到了抑制,但汞的吸附未受到影响。此外,还有研究表明,细菌的存在会抑制苯在活性炭当中的吸附(Choi,2007a)。然而,也有研究发现,当BTEX不同组分共同存在时,由于烃的吸附能够有效增加有机黏土中有机质的含量,从而促进了黏土对其他BTEX组分的进一步吸附,表现了共吸附效应,共吸附效应通常会导致吸附等温线表现为非线性吸附,并且提高了BTEX混合物的吸附量(Sharmasarkar et al.,2000)。当BTEX相对于有机黏土的负荷量超过10g/kg时,土壤中有机黏土对BTEX混合物的吸附量往往比对BTEX单组分的吸附量更大(Jaynes et al.,1996)。

European Community Bureau of Reference1993年欧洲共同体标准物质局(European Community Bureau of Reference)在综合已有的沉积物重金属元素提取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步提取法(BCR方法),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样品中铜、铬、 镍、铅和锌形态分析。

谈净土洁食问题“万物土中生,食以土为本”, 土壤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据统计,2000年世界粮食总产量约为22亿吨,其中我国粮食产量约5亿吨。这些粮食均是在全球17亿公顷(我国占 1.2亿公顷)耕种土壤上生产的。正是因为这些土壤能提供作物生长的养分和水分,也就是具有土壤“肥力”,才能使粮食获得稳定的产量,才能维系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然而,事物总有两面性,一方面,土壤中如果没有充分的养分和水分,没有“肥力”,就不可能使作物正常生长,更谈不上获得稳定的产量,而另一方面,土壤中的养分元素含量,对作物生长讲,经常是供需不平衡的,必须注意调节,特别是人们有意无意地向土壤中加入了不利于作物生长的各种“有害”元素,使土壤及水体发生污染,就会导致农产品品质恶化,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土壤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质量的好坏。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引发农产品质量不良的因素,包括自然与人为两个方面,其中生态环境,即水、土、气、生等方面的污染,是导致农产品品质不良的重要根源。以往人们关注的是“蓝天、碧水”,认为只要天蓝,水碧,就能保证农业环境及其产品质量安全。岂不知,除了“蓝天、碧水”外,更重要的是保证土壤质量的安全,只有保证了“净土”、才能保证“洁食”,才能保证人类生命的健康与安全,最终才能保障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相反,如果没有“净土”,土壤中的有害气体将影响大气,土壤中的有毒物质也会影响到水体,致使天不再蓝,水不再碧,即使天蓝、水碧,也会有毒害物质飘在空中,溶在水中,或进入土中。因此,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而言,“净土、洁食”比“蓝天、碧水”更加重要,都是同等重要的战略性安全问题。土壤污染是农产品不安全的源头不洁净的土壤是指遭受不良物质污染的土壤。土壤污染包括重金属污染、农药和持久性有机化合物污染、化肥施用污染等多方面。随着人口增加及经济发展,我国面临的土壤环境安全问题越加突出。据统计,我国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面积达2000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1/6。因工业“三废”污染的农田近700万公顷,使粮食每年减产100亿公斤。其中,在一些污灌区土壤镉的污染超标面积,近20年来增加了14.6%,在东南地区,汞、砷、铜、锌等元素的超标面积占污染总面积的45.5%。有资料报道,华南地区有的城市有50%的农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的污染。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的城市有万亩连片农田受镉、铅、砷、铜、锌等多种重金属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也曾发生千亩稻田受铜污染及水稻中毒事件,一些主要蔬菜基地土壤镉污染普遍,其中有的市郊大型设施蔬菜园艺场中,土壤中锌含量高达517毫克/千克,超标5倍之多。其次,我国农药总施用量达131.2万吨(成药),平均每亩施用931.3克,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特别是随着种植结构的改制,蔬菜和瓜果的播种面积大幅度增长,这些作物的农药用量可超过100公斤/公顷,甚至高达219公斤/公顷,较粮食作物高出1~2倍。农药施用后在土壤中的残留量为50%~60%,已经长期停用的六六六、滴滴涕目前在土壤中的可检出率仍然很高。据调查,一些名特优农副产品中,有机磷检出率100%,六六六检出率95%,超标2.4%。另在全国16个省的检查结果,蔬菜、水果中农药总检出率为20%~60%,总超标率为20%~45%;因蔬菜、水果农药残留引起人畜中毒死亡事件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自1997年至2001年共发生因蔬菜农药残留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28起,中毒415人,个别地市高毒、高残留农药每年造成急性中毒5~7宗,受害人数约300人。类似的急性中毒事故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也有发生。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沿海大部分地区的大田耕地土壤中持久性毒害物质大量积累,2000年太湖流域农田土壤中,15种多氯联苯同系物检出率为100%,六六六、滴滴涕超标率为28%和24%。令人不安的是,许多低浓度有毒污染物的影响是慢性的和长期的,可能长达数十年乃至数代人。第三,过量施用化肥也会造成土壤污染。90年代,全世界氮肥使用量为8000万吨氮,其中我国用量达1726吨氮,占世界用量的21.6%。我国耕地平均施用化肥氮量为224.8公斤/公顷,其中有17个省的平均施用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上限225公斤/公顷,有4个省达到了400公斤/公顷。据31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目前在农业结构改制后的蔬菜、瓜果地里,单季作物化肥(折合纯养分)用量通常可达569~2000公斤/公顷以上,如一些蔬果种植大县的化肥平均用量已达1146公斤/公顷;滇池区蔬菜花卉基地,一季作物氮磷肥用量(纯养分)达687公斤/公顷,最高可达3300公斤/公顷;其化肥用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90公斤/公顷),较之世界用化肥首户的荷兰还高出一倍多;每年农田使用化肥氮进入环境的氮素达1000万吨左右,有些地区饮用水及农产品中,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含量均明显超标。2000年下半年,华南地区有的城市监测到菜地土壤硝酸盐含量超标率为33.1%;据中国农科院对某地32种主要蔬菜调查,蔬菜硝酸盐含量比80年代初增加了1~4倍,其中有17种蔬菜硝酸盐含量超过欧盟提出的最低量标准;2001年长江三角洲的个别省份农产品出口由于监测不合格而损失数亿美元。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的土壤污染正在向不同尺度的区域性发展,并对各种农产品品质产生严重影响。特别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土壤及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主要表现为:1.持久性微量毒害污染物已成为新的、长期潜在的区域性土、水环境污染问题;2.大气中有害气体细粒子和痕量毒害污染物构成了土壤与大气的复合污染,城市光化学烟雾频繁并加重;3.农田与菜地土壤受农药/重金属等污染突出,硝酸盐积累显著,已严重影响农产品安全质量及其市场竞争力;4.珠江三角洲和太湖流域土壤和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残留普遍,已发现一些多环芳烃和多氯联苯等有害污染物的潜在高风险区。造成如此严重的污染,除了自然原因外,人为活动是产生土壤与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近20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农业资源高强度的开发利用,使大量未经处理的固体废弃物向农田转移,过量的化肥与农药大量在土壤与水体中残留,造成我国大面积农田土壤环境发生显性或潜性污染,成为影响我国农业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应当指出,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潜伏性和长期性,其严重后果仅能通过食物给动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因而不易被人们察觉。因此,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土壤质量,控制与修复土壤污染,才能实现农业安全,保证人畜健康。值得商榷的几种认识针对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社会上有各种提法。如�建立“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绿色食品”、“生态农业”等。的确,21世纪的农业应该建立以“生态农业”为标志的现代化农业,但生态农业并不等于或不能完全保证农产品是安全的。如果不能从本质上实施生态农业的基本原则,杜绝有害物质的介入,不能通过整个农业生产体系与全程质量控制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则上述的这些提法均是无济于事的。下面就相关问题进行商榷。1.“有机”不能替代“无机”,有机肥并非是最“洁净”的人们一般认为有机肥培肥土壤是最安全的。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第一,农业增产的实践证明,1公斤化肥,可增产5公斤~10公斤粮食。我国粮食的增产,有30%~35%是靠施用化肥取得的,化肥的贡献不容忽视。正确地说,化肥和有机肥的配合施用才是最有效的增产措施。第二,从对环境的污染看,无论是化肥还是有机肥,只要施用不当,均会出现污染。过量施用化肥是有害的,但有机肥若用量过大,腐熟不全,施用季节不当,也会对水圈、生物圈与大气圈产生污染。特别应注意的是,当前农村中的有机肥有不少是来自含化学激素或重金属等饲料饲养的畜禽排泄物,不少企业制造的商品有机肥的原料也不纯净。因此,有机肥也会变成引发土壤污染的根源。第三,目前社会上提出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以及A级、AA级“绿色食品”等,是以不使用或少用化学合成物质(化肥、农药、食品添加剂等)为主要标准的,其中以有机食品为最高等级。然而,这些标准还有待于国家对土壤与农产品质量标准与监测体系全面建立和完善后才能真正做到。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2. “无土栽培”不能代替“净土”种植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已广泛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园或基地,并以高度集约的方式,进行无土栽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解决了部分城市的蔬菜、瓜果供给,获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但从国家的粮食总体需求来看,至少在近阶段(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仍然不能取代广阔的农业耕地。因此,必须在发展无土栽培蔬菜、瓜果的同时,继续强化全国耕地土壤肥力的培育与土壤污染防治,用“净土”生产粮食,造福于人民。3.目前的“生态农业”并非等于安全农业所谓“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理论为基础,以现代生态农业技术为手段,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通过农业与环境,生态与经济的平衡,达到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的最终目标。在建设生态农业过程中,必须注意贯彻生态学原理,做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将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列为首位,建立多层次的持续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并按区域特点建立生态区域模式。从而使现代生态农业在促进地区与国家经济发展方面起重要推动作用。生态农业是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与国家及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相结合,核心是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其中土壤与环境质量是农业生态工程的重要内容。这是一项需要投入实力,坚持不懈,科学实施的宏大工程。而目前多数地方多只是停留在口号和概念上,尤其不注意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大家应对此有清醒认识。4.“净土”不等于“洁食”的确,洁净的土壤只是生产质量安全农产品的基本保证。事实上,洁净基地生产出的清洁农产品,还需经过储存、运输、深加工、市场流通直至餐桌等诸多过程。只有经过了这些全过程质量控制,最后到达餐桌仍是清洁的,才算农产品的真正安全。因此,在农业安全生产中,除了从防治土壤污染这个源头抓起外,还必须注意防治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流通环节中所产生的污染问题,并通过建立与制定国家与地方一系列的农产品规范,完善质量认证、监测、管理、法制等体系建设,严格控制农产品的“全程清洁”生产,才能使农业安全得到可靠保障。保护和治理土壤与环境质量的建议1.开展全国土壤质量本底调查,建立全国土壤质量监测网络,为实现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提供保障我国土壤资源丰富,土壤类型复杂多样,不同利用方式、不同投入水平、不同管理模式均对土壤质量产生影响。虽然已经进行过两次全国性的土壤普查,但最近的一次已经过去了20多年,当时所获得的有关土壤环境质量的信息甚少,不能满足当今农业生产,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需要。如最近在太湖地区进行的土壤质量调查,其结果表明土壤质量的空间变异很大,环境质量状况令人担忧。如果不全面摸清各地土壤质量本底情况,针对不同质量土壤进行农业清洁生产,就根本不能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因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土壤质量的本底调查十分紧迫。目前,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在推动全国性的与土壤质量有关的调查,如国土资源部的农业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土壤污染调查;农业部的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中国科学院的土壤质量研究等。但从目前的进展来看,各部门的侧重点均有所不同,缺乏必要的统一与整合,造成工作重复和资源浪费。因此,建议国务院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加强资源和技术的整合,逐步、分区、分阶段地开展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国性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工作,并建立长期的动态监测体系。2. 尽快修订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加强土壤有机与激素类污染物质的监测和研究,并尽快与国际接轨目前,就农业生产中污染物而言,FAO(联合国粮农组织)迄今已公布了相关限制标准共2522项,美国则多达4000多项,其它发达国家的控制标准达数百项甚至上千项,而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中仅涉及62种化学污染物,所颁布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中,也仅规定了农药残留、重金属和硝酸盐含量控制标准,这与发达国家的限制标准不相适应。此外,美国、德国、英国、荷兰等西方国家对PCBs(多氯联苯)、PAHs(多环芳烃)、PCDD/PCDFs(二恶英类)等与人体健康威胁最大的有机污染物(环境激素)也制订了有关的质量控制标准。而我国新近颁布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仍是引用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且重金属仅限5种,农药仅限六六六和滴滴涕,其它有机污染物未涉及。因此,建议加强土壤中环境激素类物质的监测和研究,尽快修订有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尽快与国际接轨。3.大力开展农业清洁生产,加强土地质量保护和修复的研究开展农业清洁生产是解决农产品品质的根本措施。据江苏的经验,必须在摸清土壤与环境质量本底,抓好“净土”这个源头的基础上,选好主要农产品,明确技术规程,通过试验示范抓好并建立五大体系,即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规范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与认证体系;质量安全农产品管理与市场信息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与执法体系。对大面积遭受污染的土壤,必须开发行之有效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并对有关环境技术基础与原理,如土壤污染形成机制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持久性微量毒害物的环境行为、生态毒理及人体健康危害;污染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环境生物修复;农业面源污染及水体富营养化的修复过程与机理;痕量气体污染、细粒子污染及酸雨的形成、危害机制与防治等进行深入研究,以恢复和提高其土壤与环境质量水平。与此同时,应发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与产业。此外,应将生态环境资产损失计入生产成本,以绿色GDP指标来衡量和考核地区经济发展成就。4.制订土地质量修复和保护规划,加强规模化和标准化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应利用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的结果,制订土地质量修复和保护规划,包括质量安全农产品发展的生产基地布局、结构调整、污染防治、污染土壤修复、农业清洁生产规划等,加强污染土地整治与修复的资金投入。同时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胶东半岛、京津塘和东北等地区进行规模化和标准化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逐步在全国建成一批安全、优质(营养、保健)、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此外,应加强环保法规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和机制,制定更严格的环境标准。在保证国家现行环境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区域性新法规。在控制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的工作中,重点应该包括制定合理的土壤质量保护条例、湖泊和近海养殖规划,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和生态养殖,建设农村集中居住社区和污水废物集中处理,合理使用有机肥,推广使用绿色农药,推广精准施肥技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等。重视土壤、水体和大气持久性有毒物质及其长期危害效应的监测。5.加强土壤与环境质量的宣传与科普工作,进一步提高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必将严重影响到我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食物链安全、人体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必将影响到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命运。因此,土壤环境质量的健康和安全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及人民健康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大力开展土壤与环境质量的宣传与科普工作,让全社会都知道只有“净土”才有“洁食”,只有“洁食”才能“健康”,只有“健康”才能“稳定”,只有“稳定”才能保证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见,“净土、洁食”与“蓝天、碧水”是同等重要的国家生态与环境安全发展的长远战略。因此,我们建议国家要像治理沙尘暴,治理长江、黄河与水土保持一样,刻不容缓地对待和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土壤与环境污染问题。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使我们的天空更蓝,水更清,土壤更洁净,食物更安全。

土壤和沉积物期刊投稿经验

试验选取的土壤样品为2009年3月20日在黄河花园口采集的不同粒径的河流沉积物样品。样品采集后运回实验室经过自然风干、除杂、过2mm粗筛。根据试验需要测定了各种土壤样品的基本性质,包括密度、塑性、土壤级配,按照 《岩土工程勘查规范》(GB 50021—2001)确定试验所用三种不同土壤介质分别为粉土、细砂、粗砂。

另外,对三种不同土壤样品分别测定了其他一些相关参数,包括总有机碳、阳离子交换容量、可溶性盐总量、电导率、含水率等。

(一)土壤基本性质

分别称取一定量的三种土壤样品,过孔径为2mm、0.5mm、0.25mm、0.1mm和0.075mm筛,筛分结果见表3-1。

图3-2 样品采集过程

表3-1 土壤粒径组成 单位:%

按照三种土样的粒径组成,并结合塑性指数,根据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确定试验用三种土样分别为粉土、细砂和粗砂。

用量瓶法测得土样密度,其中粉土密度为2.72g/cm3,细砂密度为2.64g/cm3,粗砂密度为2.65g/cm3。

(二)土壤其他相关参数

将三种土壤样品送至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检测,获得以下主要理化性质参数(表3-2)。

其中,与土壤吸附特性相关的主要参数之一是阳离子交换容量,其含义是每百克干土所含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毫克当量数(沈照理等,1993)。本次分析采用乙酸铵交换法进行测定。另一个与土壤吸附能力相关的参数是总有机碳,它是土壤形成的主要标志,对土壤的性质以及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有很大影响(陈怀满,2005)。作为土壤和沉积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有机碳常用于指示土壤和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并成为土壤研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物化性质指标,本次采用重铬酸钾法进行测定。含水率表示一定量体积土壤中含有水分的数量,常以干土质量的百分比表示,本次分析采用烘箱法进行测定。可溶性盐总量是用一定的水土比例和在一定时间内浸提出来的土壤中所含有的水溶性盐分含量,由土壤中可溶性盐分的阴、阳离子组成,本次试验采用电导法测定。

通过样品采集、制备和基本理化参数的测定,获取了试验所需的三种土壤样品及其与BTEX迁移转化机理相关的主要理化性质参数,为室内模拟试验做好了充分准备。在此基础上,根据既定的试验方案进行了挥发动力学试验、静态吸附试验和淋滤试验。而本项研究最终的结论也是基于所采集土壤样品的基本理化参数获得的。

表3-2 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参数

分级萃取法。对土壤和沉积物中的重金属进行多步分级提取,根据某重金属与土壤或沉积物中组分链接、结合的牢固程度,将重金属用三步提取的方法划分为四部分,即水溶和交换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残渣态。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土壤中的微量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超过背景值,过量沉积而引起的含量过高,统称为土壤重金属污染。

土壤和沉积物期刊投稿要求

论文投稿期刊的格式是什么?格式是最基本要求,期刊投稿对格式的要求几乎是一致的,我们只要掌握了一般的格式也就基本掌握了所有学术期刊的发表格式要求了,论文发表的格式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内容这几个方面,每个细节都要重视起来,可能哪个环节没有注意到就会导致论文不能顺利的发表,格式看似简单,但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来看看期刊投稿对格式的一般要求:( 一 ) 题名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1 .准确得体 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这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准则。2 .简短精炼 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3 .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 外延和内涵属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4 .醒目 论文题目虽然居于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醒目位置,但仍然存在题目是否醒目的问题,因为题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现的内容是否醒目,其产生的效果是相距甚远的。(二)作者姓名和单位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者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厖。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依此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三)摘要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代写工程师论文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四)关键词关键词1; 关键词2; 关键词3; 关键词4; 关键词5 (要求5-8个关键词,各词间用分号";"隔开)(五)正文内容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问题-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d.结论。①篇幅:一般在3000~5000字左右;文稿章节采用三级标题顶格排序。一级标题形式如1、2、3排序;二级标题形式为1.1、1.2、2.1、2.2…;三级标题形式为 1.1.1、1.1.2、2.1.1、2.1.2…。②符号:正文、图表中的变量都要用斜体,英文缩写、计量单位、函数名称、运算符号、括号等都要用正体, 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及符号请注明, 文中的计量单位一律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③插图:要有图序、图名,插图要精绘,图字要清晰;插图和照片不得用复印件,必须是精绘图和原照片;图、表应安排在正文中的相应位置上;④表格:要有表序、表名,用三线表(表格的左、右端不封),采用小数点对齐式;⑤公式:公式须用字符格式录入。(请您认真校对稿件,避免出现拼写错误、漏字、多字等问题,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六)参考文献来稿一定要有参考文献,限著者阅读过和论文中引用过且正式发表的出版物,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勿引用;按在文章引用的先后顺序编号;列出主要参考文献即可,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1.期刊投稿一般是要给期刊发每位作者的照片和对应作者的简介的。2. 投稿论文时是需要填写关于作者的个人信息的,方便编辑和作者联系,在投稿的时候要看所投的稿件是怎么规定的。3. 阅读并遵守期刊的投稿须知非常重要。每个期刊都会针对各类文章提出详细的投稿要求,包括字数、作者数量、图表、作者的经济利益披露、剽窃、代写等。遵守投稿须知,论文不一定会被接收,但不遵守一定会被拒稿。

文章在投稿的时候首先就是必须要和杂志社征稿的内容相符合才可以,要符合主题的要求,比如说是庆祝建国多少周年的一些文章,那么你的论文内容就要向这方面靠拢。杂志社征稿,相对竞争也是比较激烈的,尤其是一些知名度比较高的杂志社,在正稿的时候会有很多投稿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竞争自然也会增加,那么就要求你的文章内容质量一定要高。文章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吸引审核者才是最关键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想办法让你的文章更加具有吸引力,可以在开头或者是引言的部分埋下伏笔。

土壤和沉积物期刊投稿邮箱

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试题集(下册)第四版内容简介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试题集(下册)第四版作者: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试题集》编写组 编出版社: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07月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包 装:平装-胶订是否套装:否ISBN:9787511133946Q:2949172385w:aw_online_edu定价:160.00《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试题集(下 第4版)》内容全面,包含水和废水、酸沉降、海水、空气和废气、生物、土壤、固体废物、沉积物、噪声、振动、辐射、室内空气、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中有害物质、质量管理、综合技术及自动监测等环境监测领域。本书目录第一章 环境空气和废气第一节 环境空气采样第二节 废气采样第三节 现场监测第四节 重量法第五节 电化学法第六节 容量法第七节 可见光光度法第八节 紫外分光光度法第九节 离子色谱法第十节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第十一节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第十二节 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第十三节 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苯并[a]芘第十四节 冷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测汞第十五节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汞第十六节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第十七节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第十八节 液相色谱法第十九节 气相色谱法第二十节 气相色谱一质谱法第二十一节 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一高分辨质谱法第二十二节 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饮食业油烟第二十三节 非分散红外吸收法第二十四节 镜检法测定石棉尘第二十五节 嗅辨法测定臭气浓度第二十六节 嗅辨员第二章 室内空气第一节 布点与采样第二节 物理性参数第三节 分光光度法第四节 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氨第五节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臭氧第六节 非分散红外吸收法第七节 气相色谱法第八节 重量法第九节 液相色谱法第十节 容量法第十一节 菌落总数第十二节 氡的测定第三章 生物第一节 细菌学监测第二节 水生生物群落监测第三节 初级生产力第四节 急性毒性试验第五节 致突变性试验第六节 液相色谱法第七节 酶底物法测定水中总大肠菌群和大肠埃希氏菌第四章 土壤和沉积物第一节 采样与制样第二节 重量法第三节 电化学法第四节 容量法第五节 分光光度法第六节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第七节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第八节 气相色谱法第九节 气相色谱.质谱法第十节 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第十一节 液相色谱法第十二节 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第十三节 冷原子荧光法测定汞第十四节 氢化物-非色散原子荧光法测定砷第十五节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汞第十六节 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石油类第十七节 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无机元素第十八节 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第五章 固体废物第一节 采样与制样第二节 电化学法第三节 容量法第四节 分光光度法第五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第六节 气相色谱法第七节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汞第八节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第九节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第十节 浸出毒性第十一节 气相色谱.质谱法第十二节 液相色谱法第十三节 荧光分光光度法第十四节 离子色谱法第十五节 重量法第六章 煤质第一节 采样第二节 制样第三节 水分第四节 硫分第五节 灰分第六节 发热量第七节 挥发分第八节 碳和氢第七章 质量管理第八章 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第九章 放射性测量第一节 放化分析第二节 核物理测量第十章 电磁辐射第一节 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第二节 低频电磁场强和干扰场强第十一章 加油站和储油库油气回收第一节 液阻第二节 密闭性第三节 气液比第四节 泄漏浓度第五节 油气排放浓度(非甲烷总烃)第六节 油气排放浓度(非甲烷总烃)采样第十二章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第一节 基础知识第二节 二氧化硫第三节 氮氧化物第四节 臭氧-第五节 颗粒物第六节 一氧化碳第七节 二氧化碳第八节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第九节 甲烷/非甲烷总烃第十节 长光程连续监测系统第十三章 便携式仪器第一节 便携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第二节 气相色谱仪第三节 便携式重金属分析仪第四节 便携式多参数测量仪第五节 FoxScreen-II Test型毒性分析仪(以色列(;heck Light公司)第六节 HQ30D型便携式溶解氧测定仪(美国哈希公司)第七节 RAD7测氡仪第八节 DR2800型便携式分光光度计(美国哈希公司)第九节 FIRST CHECK 6000型TVOC便携式测定仪(英国离子科学公司)第十节 Sentry M一2型便携式悬浮物分析仪(美国Myratek公司)第十一节 EX.MA3型有毒有害气体检测箱(北京美安科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十二节 Interscan 4170型硫化氢分析仪(北京天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第十三节 Niton XL2 600型便携式X荧光光谱仪(美国Niton公司)第十四节 HazMat ID型便携式化学物质检测仪(美国SENSIR.公司)第十五节 PhoCheck型光离子检测器(英国离子科学公司)第十六节 HYDROLAB 5多功能水质监测仪(美国哈希公司)第十七节 GASTEC检测管(北京科思特气体技术有限公司)第十八节 FJ-2000型个人剂量仪(山西中辐科技有限公司)第十九节 OTTADC便携式超声波流量计(德国奥特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十节 GV-100S型气体应急检测箱(日本Gastec株式会社)第二十一节 YSI 6600型水质多参数测定仪(美国维赛仪器公司)第二十二节 DREL 2800型通用水质实验室(美国哈希公司)第二十三节 TY2000一B型便携式气体检测仪(青岛明华电子仪器有限公司)第二十四节 现场嗅辨测量仪(NasaL Ranger Field)第十四章 环境监测仪器技术要求第一节 水质分析仪器第二节 降雨分析仪器第三节 环境空气分析仪器第四节 污染源监测仪器附录I 索引附录II 参加本书编写的单位及人员

首先你得确定下你的论题吧,你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等等方式来找灵感,可以看下(土壤科学)等等这样的资料参考吧

2013年SCIE收录土壤科学期刊34种,其中SCI收录22种。2012年JCR收录土壤科学期刊34种,其中影响因子3以上有2种、影响因子2以上有7种、影响因子1以上有13种.REVISTA BRASILEIRA DE CIENCIA DO SOLO《巴西土壤科学杂志》 1、ACTA AGRICULTURAE SCANDINAVICA SECTION B-SOIL AND PLANT SCIENCE《斯堪的纳维亚农业学报,B辑:土壤与植物科学》Bimonthly2. AGROCHIMICA《农业化学》Bimonthly3. APPLIED SOIL ECOLOGY《应用土壤生态学》 Monthly4. ARCHIVES OF AGRONOMY AND SOIL SCIENCE《农艺学和土壤学文献》 Monthly5. ARID LAND RESEARCH AND MANAGEMENT《贫瘠土地研究与管理》 Quarterly6.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土壤生物学与土壤肥力》 Bimonthly7. CANADI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加拿大土壤科学杂志》 Quarterly8. CATENA《连锁;土壤科学-水文学-地貌学杂志》 Monthly9. CLAYS AND CLAY MINERALS《粘土与粘土矿物》 Bimonthly10.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土壤科学与作物分析通讯》 Semimonthly11. COMPOST SCIENCE & UTILIZATION《肥料科学与利用》 Quarterly12. EURASIAN SOIL SCIENCE《欧亚土壤科学》 Monthly13.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欧洲土壤生物学杂志》 Bimonthly14.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欧洲土壤科学杂志》 Bimonthly15. GEODERMA《国际土壤科学杂志》 Monthly16.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SCIENCE《植物养料与土壤学杂志》Bimonthly17.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水土保持杂志》 Bimonthly18.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土壤学与植物养料杂志》 Quarterly19.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土壤与沉积物杂志》 Bimonthly20.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土质退化与开发》 Quarterly21. 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农业生态体系的营养循环》 Monthly22. PEDOBIOLOGIA《土壤生物学》 Bimonthly23. PEDOSPHERE《土壤圈》 Bimonthly 中国的24. PLANT AND SOIL《植物与土壤》 Monthly25. REVISTA BRASILEIRA DE CIENCIA DO SOLO《巴西土壤科学杂志》 Bimonthly26. SOIL & TILLAGE RESEARCH《土壤和耕作研究》 Monthly27. SOIL AND WATER RESEARCH《土壤与水研究》 Quarterly28.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土壤生物学与土壤生物化学》 Monthly29. SOIL RESEARCH《土壤研究》 Bimonthly30. SOIL SCIENCE《土壤科学》 Monthly31.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土壤科学与植物营养学》Bimonthly32.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美国土壤学会志》Bimonthly33. SOIL USE AND MANAGEMENT《土壤利用与管理》Quarterly34. VADOSE ZONE JOURNAL《渗流区杂志》Quarterly

  • 索引序列
  • 土壤和沉积物期刊官网投稿
  • 土壤和沉积物期刊投稿
  • 土壤和沉积物期刊投稿经验
  • 土壤和沉积物期刊投稿要求
  • 土壤和沉积物期刊投稿邮箱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