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3大学是什么意思
在2020东京奥运会上苏炳添跑出了9秒83的成绩,成为第一个跑进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亚洲人。苏炳添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他说,“从赛场到课堂,从起跑线到讲台,我在暨南园完成了人生的许多转折,实现了许许多多的梦想。我也很高兴通过我的努力,让母校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983大学’。我跑进9秒83的路,也如母校走过的路一样,充满了曲折和困难。”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曦表示,暨南大学素有“华侨最高学府”的美誉。建校115年来,该校始终秉承“宏教泽而系侨情”的办学宗旨,恪守“忠信笃敬”的校训,锐意进取、奋勇向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侨牌和名牌,也成为深受全球华侨华人和广东父老乡亲喜爱的金字招牌。
苏炳添说很开心让母校成为983大学
在今年的东京奥运会上,苏炳添跑出了9秒83的成绩,成为第一个跑进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亚洲人,也突破了亚洲纪录。“暨南大学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苏炳添说,2009年,他考入暨南大学,先后获得了本科和硕士学位。2018年,他正式成为暨南大学的一名教师。从赛场到课堂,从起跑线到讲台,他在暨南园完成了人生许多的转折,实现了许许多多的梦想。“我也很开心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母校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983大学’”。苏炳添说,暨南大学是一所饱经风雨沧桑的大学,从南京到福建,从上海到广州,历经三落三起。“我跑进9秒83的路,也如母校走过的路一样,充满了曲折和困难。我的身高只有1米72,100米要比博尔特(牙买加运动员)多跑7步。我只能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站到和别人同一起跑线。”
大学的辅导员是干嘛的
辅导员制度是目前大学普遍采取的一种学生管理制度。新生入学时,从高年级学生或教师中挑选专职或兼职人员担任学生的辅导员,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每个辅导员一般管理一个或数个班级。他们的年龄虽不大,却有着高学历,能考上大学辅导员岗位的至少都要求具备研究生学历。近几年,研究生毕业的人都热衷于往高校里发展,选择考上某某大学的辅导员成为首选。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引导学生养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
大学的三好学生有用吗?
大学评三好学生当然有用。可以看出一个学生的能力和品格。思想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生活简朴,热爱劳动,爱护公物,关心集体,积极参加校、学院及班级各项集体活动,担任—定的社会工作并在各项社会活动中能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同学中享有较高威信。德育考评为优。在学院组织的学生宿舍个人文明卫生检查中,其分数学年度排名在本学院同年级前40%。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用,谢谢采纳
周政,男,1964年6月出生,湖南省新化县人,重庆新桥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留德博士、硕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第三医大学医疗本科,1991年获医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从事神经外科工作20余年,在临床工作方面主要擅长于颅脑创伤、颅内肿瘤以及脑血管疾病的手术及血管内治疗,尤其是脑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及颅内巨大肿瘤手术,早在1992年就率先在西南地区开展了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治疗,特别是在脑动静脉畸形、颅内动脉瘤及颌面部巨大血管瘤的栓塞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重庆市科技进步奖肾上腺髓质脑内移植治疗PD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二等奖的主要参与者,发表论文30余篇,获校医疗成果奖2项,科研方向主要从事于颅脑创伤后NGF对细胞的保护及功能的研究以及脑血管疾病的外科及基础研究。
庆祝暨南大学建校115周年暨董事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暨南大学举行。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回顾了暨南大学115年的发展历程,并表示全体暨南人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庆祝暨南大学建校115周年暨董事会成立100周年大会现场。
在东京夏季奥运会上打破亚洲纪录的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苏炳添,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他说,“从赛场到课堂,从起跑线到讲台,我在暨南园完成了人生的许多转折,实现了许许多多的梦想。我也很高兴通过我的努力,让母校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983大学’。我跑进9秒83的路,也如母校走过的路一样,充满了曲折和困难。”
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苏炳添作为教师代表发言。
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曦表示,暨南大学素有“华侨最高学府”的美誉。建校115年来,该校始终秉承“宏教泽而系侨情”的办学宗旨,恪守“忠信笃敬”的校训,锐意进取、奋勇向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侨牌和名牌,也成为深受全球华侨华人和广东父老乡亲喜爱的金字招牌。
宋献中指出,拥有115年历史积淀的暨南大学,必定能够攻坚克难、砥砺前进,在建设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中,创造华侨高等教育的新辉煌。
考研终于结束了,我成功格拉斯哥项目,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我总分396分,英语76,政治65,业务一126,业务二129。我去年毕业后原本打算出国。却因为一些意外没有去成我的dream school。在无意之中,看到了南开大学格拉斯哥项目,我当时就觉得可以弥补我的遗憾。于是,我放弃了刚刚找到的工作,开始考研。
我从4月底才真正开始各科的学习。前期每天学8h左右,但到5、6月份因为一些事情,耽误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从暑假8月开始,每天保持至少10h,但一周也会放假一天。从11月开始到考前,每天保持12-14h左右,这段时间情绪波动很大,也会陷入自我怀疑,状态不好的时候就休息。
参考书目:
国际关系学
1.《国际政治学概论》李少军主编上海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王逸舟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世界政治:趋势与变革》(原版影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5版)[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国际关系史
1.《国际关系史》刘德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国际关系史》袁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国际关系史(现代卷)》方连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战后国际关系史》方连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补充参考教材:
倪世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
秦亚青《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经典导读》、
唐贤兴《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时殷弘《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
公共课学习经历
(一)政治
我是从7月份开始学习政治的,按照马原-史纲-毛中特-思修的学习顺序,前期先自己预习一节肖秀荣《精讲精练》,然后看一节徐涛相应的强化班网课,做好笔记,紧接着做相应的1000题。
后面因专业课压力太大,时间紧迫,我没有看思修网课,而是直接看书然后做题。到10月下旬我才将1000题完整刷了一遍。接着花了将近5天,每天5小时左右,二刷1000题,然后复习错题。(不太建议大家这样做,有点突击的意味在,但能给自己一些心理安慰。)这个阶段没有刻意去记、背主观题。
后面到了冲刺阶段,11月份,肖八选择题做了4遍左右,有很多小程序可以反复刷题,学弟学妹们自行查找就好。主观题没有做,但是看了肖八题目和相应的答案,留个印象,有个思路,看看答案是怎么回答的。与此同时,开始跟着记、背腿姐《冲刺背诵手册》,
建议这本书后面关于马原的主观题全背,不多,只有几小页,这样上考场才会有备无患,无论考到哪个原理都可以答出来,再结合材料,但这样就会多拿几分。到了12月份,肖四选择题做了3遍左右。关于选择题,无论肖八肖四,其实我第一遍做,只有一次做到过40分,普遍均分在35左右。这里想给学弟学妹们提个醒,无论模拟题得了多低的分数,都不要心灰意冷,因为这都不是真正的考试。
考试时也讲求一个状态,我考政治的时候,因为考场查验考生信息速度过慢,我迟到了五分钟才进去考场,也或许正因为如此,我还没来得及去紧张,就开始做题了,最后客观题超常发挥,如果没有在检查的时候修改答案,客观题分数应该会更高。心态真的很重要。
对于主观题的背诵学习,因为21年肖大大压中了太多原题了,江湖上也流传着所谓“押题大小年”,所以我没有把重点全部都放在肖四上。我购买了张修齐老师的主观题35分模板,
一共10页纸,张修齐老师是肖秀荣老师肖四肖八网课主讲人,他的这份模板质量也非常高,我背诵了3遍左右。然后搭配肖四来作为补充,我只背诵了模板中未涉及的内容,也是背了2-3遍。最后考试时,看到主观题,不夸张的说,是一直写到考试快结束才停笔的程度,而且每道题都写得满满当当。本以为主观题可以冲40的,可能因为天津旱区,最后只有36分,不过也很满足了。所以学弟学妹们如果觉得时间不够用,可以借鉴我这个主观题学习方法,即腿姐《冲刺背诵手册》+张修齐老师主观题35分模板+肖四主观题,不必再观看任何视频。但押题有风险,模板也有风险,所以如果时间充足,建议学弟学妹们还是按照网上其他点赞量高的经验贴来进行政治的学习,可以观看市面上好评率高的网课视频,多背多记,这样更保险一些。
(二)英语一
对于英语的学习,可以说,开始的最早,前期投注的心血也较大,但到中后期,因为专业课的压力,每天只有约1.5小时学英语。
首先是单词部分,我花了约一个月时间把实体书《红宝书》背了一到二遍,背诵的过程中,没有刻意去记忆单词的拼写,主要是有印象就好。
关于这一点,我也咨询了其他几个英语70+的朋友,我们一致认为,去记单词拼写,既耗时费力,且用处不大,只有写作环节才能展现出个人词汇量的积累水平,但能用上的高级词汇很少,且试卷中其他部分考察词汇量也只是考察你是否认识这个单词,是否知道怎么运用。所以,我认为,去记单词拼写,成本远大于收益。(当然,时间充足的学弟学妹们可以去记拼写哈,这样会准备地更加充分!)之后我开始用墨墨背单词app背《红宝书》,因为这本书实在太厚太重了,背过一遍就不想再掀开,因此不建议学弟学妹们买实体书,直接背电子版就可以。
在APP上背过《红宝书》后,我又添加了其他的书籍,如大纲词汇、恋练有词词汇、恋练有词词组等,这些与《红宝书》都有很多重合的地方,所以主要目的也是查缺补漏。此外,在真题中不认识的单词一定要记笔记,也反复去背、记,尤其是近三年的真题。背单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停,一直背到考前。
其次,关于长难句。当时我快速看了一遍刘晓艳老师的长难句,讲的很通俗易懂,英语水平不太高的学弟学妹也可以掌握。
唐迟老师的长难句也还可以,且只有几节课,不会占用太多时间。英语水平较好的同学不看也是可以的哈,但是个人感觉如果有时间的话,快速看一遍有利于梳理整体的框架,更有助于后面的学习。
再次,关于真题。建议学弟学妹们可以在看完长难句后就开始真题的练习。首先是阅读,网上有很多经验贴也都说,真题先做阅读,我也是这样去学习的。因为后期学习专业课压力太大了,所以总共真题我也只做了两遍。我当时一刷买的资料是张剑的《黄皮书》,二刷时只买的题目。
第一遍我做的是01-21年真题,留了18-20年三年真题先不做,当考前整套模拟。英语水平尚可的学弟学妹在做阅读时,建议一开始就掐点做,一篇尽量控制在15分钟以内,最多不要超过20分钟。做完一篇或者四篇阅读,去看唐迟老师相应的视频讲解。第一遍做完后,开始第二遍阅读(可以从10年开始做),同时开始做完形填空、新题型、翻译,俗称“小三门”。
小三门我看了三位老师的网课,分别是宋逸轩完型、刘琦新题型、唐静翻译。刚开始做的时候,也是会错一大堆,多做几篇,掌握了一些技巧后,慢慢地会好很多。关于写作,我没有特意去看网课,也没有着重去背诵王江涛老师的《考研英语高分写作》,因为时间真的不够。我在网上买了所谓的“定制模板”,大小作文共10篇,最后考试的时候作文确实写的不怎么样,以至于我最后英语成绩大小最多才得了18分。所以建议学弟学妹们还是早点开始准备写作吧,踏踏实实积累。英语也流传着“大小年”,22年确实比21年试卷简单一些,尤其是阅读部分,所以学弟学妹们在备考英语时,对于真题,有时间的话,刷3-4遍都不为过,模拟题没必要买,好好利用真题,足以应对考试。
(三)专业课
毫无疑问,考研初试要想得高分,专业课必须要得高分,而且作为未来的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专业素养也特别看重,所以专业课是考研备考的重中之重。南开大学国关国政专业考察的两门专业课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关系史(周政院和日研院的试卷都是一模一样的)。
就我个人而言,大三上学期的时候主要是在读各种参考教材,之后去南开听了几次课(我本科就读在普通的二本学校),和南开周政院的国政班老师(比如韩召颖老师、王翠文老师)、日研院老师、还有在读的研究生学长学姐进行了一些交流,对南开考研的更具体情况进行了解,之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兴趣确定了具体的考研目标。
1、邢悦《国际关系入门》第二版,这本书必背,且要仔仔细细地背,南开之前很喜欢在这本书里出题,21年就出过一个要求列出中英期刊的简答题,如果看的论文比较少,但能把这本书的附录准备到,这道题目得分也是不会低的。
2、黄日涵《国际关系学精要》,这本书很基础,包含历史与理论,内容也通俗易懂,建议全背。
3、黄日涵《国际关系实用手册》,这本书主要针对名词解释,内容也很全,今年历史考到了《与台湾关系法》的内容,我们跨考生如果没有看这本书,这道题就不容易得分了。
4、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这本书是复习国际关系史这门专业课的必背书籍,非常重要,如果能把这本书掌握扎实,专业课二分数不会低。这本书有两版,建议买第一版,感觉第一版排版更清晰一些。
5、杰克逊《国际关系学理论与方法》,这本书是南开本科生用书,因备考时间紧张,我只读了一遍,做了笔记。这本书附录的名词解释必背,其他的正文内容可以用作补充,当然,时间充裕的学弟学妹熟读,甚至全背。
大三下学期的时候,就开始玩命搞专业课了,把主要教材又翻了两遍,整理了一些笔记,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专业课的资料。在7月到9月的时候开始自己动手整理真题答案,个人觉得动手整理答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尽管手头有前辈们整理的很不错的资料,但还要自己动手动脑再做一遍,我觉得这对于提高专业能力很重要。我整理时主要参考的有教材、论文、学长学姐的资料、还有一些专著。
名词解释、论述题答案等整理得自我感觉满意之后,就要开始背了。进入10月份我开始狂背专业课,笔记、名词解释、真题答案、南开老师论文,这些都要背,要一直坚持到考研结束,不能间断,反复去背,越熟越好。我觉着自己开始背的时间有点晚了,建议大家8月或9月就开始背。
11月的时候开始整理时事热点问题,我是把时事分成名词解释和论述两种类型来整理,主要依靠的材料有新闻、报刊、论文等。对于时事,我是在2月就开始做记录,平时都积累在一个本子上,到11月份的时候再统一整理,感觉效果不错,大家可以借鉴。到12月的时候,可以尝试着默写一些名词解释,或者自己给自己出一些模拟题,练一下手感。
特别强调一下,论文这一部分大家一定要足够重视,南开老师的论文、国内学术权威的论文都要看,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要尽力去记。南开大学国际关系理论的出题老师是刘丰老师,国际关系史的出题老师是吴志成老师,所以这两位老师的论文必须要认真读。
看书容易背书难,必须要把资料背诵4遍以上,历年真题7遍以上。南开的出题风格注重基础,而且南开历年真题重复性很大,今年南开历史的命题居然和2000-2010年的方向开始靠拢。国际关系概论的话就是要复习好基础名词解释,背好文科考研网给的资料国际关系史的话也差不多,背熟历年真题和答案如果做到这两点的话,由于南开重视基础知识,可以有基本盘了。
答题技巧方面在答题纸上一定要写满12页。国际关系概论的论述题要求两题1500字,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每题写满3页纸,历史也是如此。答题方法可以从三大理论流派入手或者背诵老师的框架。
复试
复试的内容是有四个版块,分别是专业测试1,2和英语测试1,2。专业测试1围绕自我介绍展开,专业测试二抽题,考察的是时政知识,涉及的面很广,甚至有同学被问到北约的题目这就要求我们对于时政知识紧抓不放,在考后也要浏览时政新闻。
英语测试2是专业英语知识,需要积累,可以浏览外刊获取专业词汇语料。英语测试1围绕个人简历展开。
寄语:
南开近几年出题风格不太稳定,但一直都很注重考察考生的基础,所以学弟学妹们在备考的过程中,一定不要盲目依赖所谓的速成资料,也不要过分依赖经验贴,经验可以借鉴但不可复制,学弟学妹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总体上还是要一步一步来,脚踏实地,能早准备就早准备,前期背的东西越多,后期越有底气,越不容易慌。
其次,希望学弟学妹们在备考过程中多加注意身体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虽然是句老生常谈的话,但真的很有道理。
最后我想说,既然选择了考研这条路,希望大家还是能够坚持下去。只要在考试那天坐到了考场上,并且把卷子写得满满当当,就有很大的被录取的机会。考研人数在逐年增多,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每年弃考的也大有人在,我们真正的竞争对手其实只有我们自己。
加油,各位学弟学妹,愿你们初心未负,梦想终成。
论文当然写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内容了,
最好是中文核心,一级学会主办的期刊,期刊影响引子高的。
这些相对来讲会好一些。论文写的内容要根据你的研究方向来定。
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体现在对科研工作者学术水平的衡量方面,如在相当一批教学科研单位申请高级职称、取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等,都需要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或若干篇论文。 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 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 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 您可以通过一些期刊网站代理发表论文,那样会省点时间和精力。。。我去年评职称时,是通过一个叫爱投稿的网站发表的论文,那里的编辑帮我把论文审核了一下并确定了选题,到最后发表大约用了小半年。我觉得服务还可以,最重要的是他们那里先发表再付款,这样我感觉比较安全,您也可以去试下,希望您的问题早日解决。。。
有省级期刊,国家级期刊,核心期刊。省级期刊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部门、委办、厅、局、所,省级社会团体和机构以及各高等院校主办,在新闻出版部门有登记备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私:六零16四八26四国家级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
也不一定说是专门的期刊,只能说是适合投这方面内容的期刊。
1925年12月5日,毛泽东主编的《政治周报》在广州出版。这是在国共两党合作的情况下,由国民党宣传部主办的一个刊物,其目的是要“打破北方及长江的反革命宣传”。它在抨击和揭露以戴季陶为首的国民党右派的斗争中,起了积极的作用。毛泽东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身份主编《政治周报》,并为该刊创刊号撰写《发刊理由》。此文论述了办报思想,明确提出办报的目的是"为了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还提出了用事实说话的宣传原则。1925年8月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在广州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特邀李漱清协助办报。李漱清虽已年过半百,仍辞别妻儿欣然前往广州,到宣传部图书室工作,帮助毛泽东主编《政治周报》。后来毛泽东又推荐李漱清到湖南省政府工作。
马克思主义学说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以后,在长时间里,其影响主要限于欧洲。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经历了从个人到团体、从萌芽到思潮的转变过程。1、1917年十月革命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萌芽。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与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孙中山、朱执信、梁启超等人开始关注了解马克思主义,不过这时候中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2、1918年李大钊等开始著书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是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十月革命后,他于1918年7月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认定资本主义文明“当入盛极而衰之运”。919年9月、11月,他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并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做了比较系统的介绍。这表明,李大钊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3、 1919年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打开了大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知识界得到传播。 在李大钊等的影响和当时形势的推动下,一批爱国的进步青年,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各自的摸索,逐步划清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1919年。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同志备受鼓舞,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
他敏锐认识到这场革命将对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从中看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希望,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在宣传十月革命过程中,他的思想认识迅速提高,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进而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1919年五四运动后,他更加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理论。
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优秀的中华文化之中。
提高了农民的思想认识,为革命奠定群众基础。有利于共产党的发展壮大
当然可以,可以发,能发表的刊物很多,主要看你对期刊级别有什么要求。普通期刊像《科教导刊》《文教资料》等等刊物可以,核心的话可以发表《理论月刊》《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等等刊物。
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发表论文如下:
一般可以发表论文。首先明确一个观念,就是学生在校期间是可以自己发表论文的,学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没关系,因为能否发表论文和所学的科目没关系。
所以大学生可以自己写论文发表。不管是学术论文还是其他文章,大学生都可以自己进行投稿,只要论文质量达到了期刊发稿标准,期刊或杂志就会择期进行发表。
论文发表正文的格式:
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提出问题,论点。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写了二十万字关于思政的论文可以出版,根据相关内容发现我们可以知道,写了二十万字关于思政的论文可以出版,所以,写了二十万字关于思政的论文可以出版
初期1923年8月,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张秋人被当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他参加上海区国民运动委员会,帮助国民党改组,协助王荷波领导工人运动。1924年1月,任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6月,任团江浙皖区兼上海地方执委会秘书(书记)。9月,补选为团中央委员,任并为上海、杭州的党、团发展做了大量工作。期间,曾两次到绍兴指导发展青年团的工作。同时,还担任上海非基督教大同盟领导成员,在上海《民国日报》和《中国青年》等报刊上发表大量声讨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文章,为上海及江浙一带反帝运动的著名领导人。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1926年3月,张秋人到广州,继毛泽东和沈雁冰之后,接任国民党政治委员会机关刊物《政治周报》编辑。共编辑了《政治周报》第八期到第十三期,每期都有亲自撰写的重要政论文章,有两期都是他的文章。 这些文章不但发挥了革命宣传作用,而且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党史资料。《政治周报》停办后,他到第六期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任教员。不久,调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与恽代英、萧楚女并誉为“广州三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到武汉黄埔分校工作,与向警予等一起从事党的宣传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1927年4月,国民党右派在杭州大肆逮捕共产党员,中共浙江省委遭到严重破坏。7月,汪精卫叛变革命,张秋人回到上海。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中央派他接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明知自己在浙江认识的人多,容易暴露而随时可能被捕,仍勇敢地接受任务。行前对友人风趣地说:“看来,我的头要砍在杭州了。”9月27日到杭州,当晚召开了会议,改组了省委,讨论了整顿组织和在农村举行秋收暴动等问题。9月29日,夫妇俩在西湖边突遇几个黄埔军校的反动学生,便拉着妻子跳上游船,用英语悄声说:“遇着危险了。你不要慌张,赶快想办法把旅馆里的文件销毁或转移。”便纵身跳入湖中,把随身带的文件踩入湖底。被捕后,面对死刑的威胁,依然谈笑风生,孜孜不倦地读书。有人问他:“你既然等着枪毙,为什么还爱读书呢?”回答说:“我们作,就要认真学习,岂能坐以待毙。”他的革命言行,极大地激励和鼓舞了青年难友为革命努力学习,寻求真理的信心和勇气。遇害1928年2月8日,张秋人突遭提审,法官问他姓名、年龄,他便怒目圆睁,厉声喝道:“老子张秋人!”随即抓起砚台向法官掷去,并一脚踢翻案桌。当日,遇害年仅三十岁。1931年,毛泽东在瑞金回忆说:“张秋人是个好同志,好党员,很有能力,很会宣传,很有群众基础,可惜他牺牲得太早了。”当年在狱中的失学青年薛暮桥,在张秋人的教育启发下,发愤学习,后来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以十分崇敬的心情,缅怀“监狱大学”的教师时说:“张秋人同志同我们永别了,但他为党勤奋学习的精神,永远铭记在我的心里。”张秋人,男,汉族,浙江诸暨人,1898年出生,1928年2月8日牺牲。张秋人出生于佃中农家庭。1915年考入绍兴越才中学,1917年转入宁波崇信中学学习。1920年夏,因积极参加五四运动而被剥夺免费保送上大学的资格,被迫赴上海求职。在上海,结识了陈独秀等人,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投身于革命活动。1921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党创办的上海平民女校义务教员,并协助指导杭州等地的建团工作。同年夏,经陈独秀介绍往长沙会晤毛泽东后,应聘为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英语教员,以此为掩护,积极参与湘南地区中共领导的青年和学生运动。1923年5月因发动学潮被迫离湘返沪。8月,出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924年1月,被选为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委会候补委员。6月,任青年团江浙皖区兼上海地方执委会秘书(即书记)。9月,补选为团中央委员,并任团中央局农工委员。在三省一市从事青年运动和国民革命,开展建团、建党工作。同时,领导江浙沪一带反对帝国主义宗教侵略的“非基督教大同盟”,此间多次回宁波、绍兴等地指导群众爱国运动,亲自撰写文章,带头游行和演讲。1924年9月25日,团中央派他任《中国青年》编辑,并为《团刊》和《平民之友》撰稿。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发表了《广州的青年革命军》等十几篇文章。1925年1月,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委会委员。从5月起,全力投入“五卅”惨案后的反帝爱国运动,组织发动沪、杭、甬、绍等地群众的声援斗争。同年秋,任芜湖第一个中共支部书记和团地委负责人,领导当地党团员,团结国民党左派,加快了当地的革命形势的发展。1926年3月,党组织调他去广州继毛泽东、沈雁冰之后接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机关刊物《政治周报》编辑,主编了8―13期。他连续发表文章,分析、评论当时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鼓动人民进行革命,显示了杰出的宣传鼓动才能。5月,任教于毛泽东主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不久,调到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讲授各国革命史、国民革命概论和苏俄研究等课程。和恽代英等人一起,以各种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宣传党的民主革命纲领。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遭国民党反动派重金通缉,离广州经武汉,于7月初秘密到达上海。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为加强中共浙江省委的领导力量,他遵照党中央决定,冒着极大的危险,于9月27日前往杭州,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到任后当天即召开在杭中共党员活动分子会议,改组了省委。9月29日,在西湖刘庄附近遭国民党特务逮捕。被捕前,他一面用英语嘱咐妻子赶快回旅馆转移党内文件;一面纵身跳入湖中,把藏在身边的党员名单踩入湖底泥中,保护了党的机密和组织的安全。1928年初,他被当作“要犯”转押于杭州浙江陆军监狱。在狱中,他置生死于度外,每天坚持读书五、六小时,还向难友们讲述各国革命历史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道理,郑重勉励难友:“我们共产党人,活一天就要为革命工作一天。在监牢里既然不能为革命工作,就要认真学习,岂能坐以待毙!”直到牺牲前一天晚上,还讲了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的历史,给难友们上了最后一课。1928年2月8日,敌人传唤他开庭,他明白已到了最后时刻,遂将衣物送给难友,从容诀别。在狱中刑庭上,他趁敌人不备,抓起审判桌上一块砚石,猛力掷向法官,并掀翻了审判桌。在刑场上,他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革命必然成功!”等口号,连中7弹,壮烈牺牲。遗体由其兄迁葬回家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修葺了烈士墓,并列为省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 1933-):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关注最底层人的经济学家
阿马蒂亚·森简介
由于阿马蒂亚·库马尔·森(Amartya Kumar Sen )对福利经济学几个重大问题做出了贡献,包括社会选择理论、对福利和贫穷标准的定义、对匮乏的研究等作出精辟论述,1998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被称为关注最底层人的经济学家。
瑞典皇家科学院将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将授予了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阿马蒂亚·森,以表彰他“在福利经济学的基础研究课题上作出数项关键性的贡献阿马蒂亚·森简介,举凡公共选择的一般理论、福利与贫穷指标的定义,到对饥荒的实证研究皆属其贡献范围”。
阿马蒂亚·森的学术研究历程及成就贡献
阿马蒂亚·森于1933年出生于印度孟加拉邦桑蒂尼克坦。早年求学于加尔各答大学总统学院。在大学期间,他开始学的是自然科学,后转向了经济学。促使他选择学习经济学的原因之一,是在他9岁多的时候即1943年,他的家乡印度孟加拉邦发生了大饥饿,死亡人数高达数百万。这件事对他以后生活道路选择和学术生涯有重要影响。不过他一接触经济学即表现出对经济学的强烈兴趣。当然,作为一个学生,他对数学、自然科学、哲学也很感兴趣。在加尔各答大学,经济学教学仅仅限于标准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他最早接触的经济学著作包括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和希克斯的《价值与资本》,并曾以极大的兴趣阅读萨缪尔森《经济学》教科书,尽管后来他对萨缪尔森的一些观点也提出了不少批评。当然,斯密、李嘉图和穆勒等人的古典主义经济学也是他的兴趣所在。此外阿马蒂亚·森简介,他对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著作,肖伯纳的文学,马克思的政治主张都有强烈兴趣。
1953年大学毕业后,随即去了剑桥大学,这使他有机会接触不少著名经济学大师。他常与这些著名经济学家讨论问题,并从中获得了很大教益。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莫里斯·多布(Maurice Dobb)和皮埃罗·斯拉伐(Piero Sraffa)曾作过他的老师。他亦与丹尼斯·罗伯逊(Dennis Robertson)有不少交往。在剑桥大学的第二年,阿马蒂·森即开始在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夫人指导下写作论文。他曾与多布一起讨论过阿罗(K.Arrow)的名著《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通过与多布的讨论,他发现了一些具有挑战的问题,并学会了对这些问题作深入研究的方法。
1955年在剑桥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后,曾一度回到印度并于1956-1958年担任加尔各答杰得弗帕(Jadavpur)大学教授。不久即回到英国,并于1959年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主要探讨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选择问题,即探讨了资本贫乏的国家在何种条件下可以采用资本密集型技术的问题。该博士论文次年以《技术选择》(1960年)为题正式出版,这是他所发表的第一本著作。阿马蒂亚·森还从1957年起担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士直至1963年。1963年起又回到印度,担任德里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至1971年。期间先后以客座身份担任麻省工理学院助理教授(1960—1961年)和伯克利加州大学教授(1964—1965年)。在这一时期,他先后发表了有关农业发展中劳动力剩余、机械化与农场规模生产之间关系的论文;两篇有关农民居民户经济行为的重要论文“合作性企业的劳动力配置”(1966)和“有无剩余劳动力的农民与二元性(1966)。两篇同样重要的有关外部性与集体储蓄决策方面的论文—“论优化储蓄率”(1961)和“不保险、保险与社会折扣率”(1967)也先后得以发表。时他开始发表有关社会选择理论与福利经济学方面的论文,诸如“分配、转移与利特尔(Little)福利准则”(1963年)、“偏好、投票与多数决策的转移”(1964)、“多数决策的不可能性”((1966年)、“帕累托自由的不可能性”(1970年)等论文。有关社会选择理论与福利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在《集体选择与社会福利》(1970年)这一代表性著作中达到了最高峰。此外,他还在《哲学》与《哲学季刊》等刊物上发表了有关社会与道德哲学方面的论文。
1971年回到了英国,于1971—1977年担任伦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这一时期的主要贡献包括,1972年曾与达斯格普塔(P.Dasgupta)和马格林(S.Marglin)合作出版了《项目评价指南》一书,该书后来成为发展项目评估方法的标准范本。这一时期的其他贡献与他对福利经济学、伦理学和哲学的兴趣有关,同时也包括他对不平等及贫困测度的统计理论等方面的贡献,其思想反映在他于1973年所出版的《论经济不平等》一书中。这一时期森对他早期有关技术选择与发展的贡献赋予了新的内容,尤其对不同工作组织方式之间的差异(如雇用劳动与家庭生产)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并于1975年出版了《就业、技术与发展》一书。阿马蒂亚·森认为,不同的工作组织方式产生不同的劳动的主观价值,雇用劳动的成本高于家庭劳动的成本。他据此解释了发展中国小型家庭农场采用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的原因。因此他指出,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说,仅仅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我们无法确定什么是最有效率的技术,而必须考虑不同的生产安排中的要素投入的比例或规模,考虑不同工作组织方式中劳动负效用的差异。尽管这一时期森继续对发展问题予以关注,但在整个70年代,阿马蒂亚·森对福利与社会选择理论给予了更多的注意。这一时期,他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不平等与贫困测度方面的论文。他提出了低于贫困与穷人排序基础上的测度问题。这一测度方法与测度不平等的基尼(Gini)系数密切相关,并进一步促进了这一领域技术性较高的著作的出版。同时他还出版了有关资本理论与聚集理论、伦理与道德哲学方面的论文。1976年他被印度授予马哈拉诺比斯奖(MahalanobisPrize)。
从1977年起,阿马蒂亚·森担任了牛津大学万灵学院德拉蒙德(Drummond)政治经济学教授。这一教授职位此前只有西尼尔(N.Senior)、希克斯(J.Hicks)、埃奇沃思(F.Edgeworth)等杰出经济学家担任过。这一职位可以反映出他在牛津大学经济学团体中的领导地位。这一时期他发表了有关福利经济学与一般新古典经济学的批判性著作。他在担任这职位期间,热心地投入到饥饿、贫困以及其他发展问题的研究,包括性别分工与不平等等问题,有关贫困与饥饿方面的论文先后发表于《经济与政治周刊》与《剑桥经济学杂志》等刊物中,同时他对哲学与伦理学问题有进一步的研究,尤其是对人性假设的新古典模式进行了批判。因为传统模式只注重物质利益而忽视人的价值、权利与动机之间的关系。
阿马蒂亚·森担任过的团体职位
随着阿马蒂亚·森学术地位的上升,他被先后推举担任一些重要经济学学术团体职位。其中包括:
当选为1982年美国经济学协会外籍荣誉院士
担任1984届经济计量学会会长
1986—1989届国际经济学会会长等学术职位。
1988年起森担任了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与哲学教授
1989年担任了印度经济学会会长
1994年担任过美国经济学会会长
1998年离开哈佛大学到英国剑桥三一学院任院长,不过他仍为哈佛大学荣誉退休教授。
他曾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写过人类发展报告,当过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的经济顾问。值得一提的是,森尽管长时间在英美国家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但他仍保留了印度国籍,并经常参与印度经济发展计划的制订工作。因而,他也就成为了自1969年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以来获此殊荣的首例第三世界国家公民。
阿马球蒂亚·森的主要学术贡献
一、解决"投票悖论”
阿马蒂亚·森对公共选择理论的四项主要贡献之一,是解决了名为"投票悖论"的问题。这问题可以用包括三个人物和三项选择的例子来解释。假设人物1选择是a,其次是b,最后是c;人物2的选择顺序是b、c、a;人物三是c、a、b。他们的选择可以表示为:就人物1和3的组合而言,a的选票多余b;但在人物1和2之间,b的选票多于c;在人物2和3之间,c的选票多余a。这里出现一种投票悖论,破坏得多数票者获胜的规则。投票悖论对公共选择问题显然是一种固有的难题,所有公共选择规则都不能避开这个问题。
阿马蒂亚·森建议的解决方法实际上非常简单,假设将人物1的选择中a和b的项目互掉如下:3-cab,2-bca,1-bac。现在b胜过c(人物1和2),c胜过a(人物2和3),而b也胜过a(人物1和2),投票悖论已告消失,惟有b获得大多数票而获胜。阿马蒂亚·森在以上的例子中察觉,所有人物均同意a项并非最佳。因此,理应可将这种论证伸展至符合以下三种条件中任何一种选择模式:(1)所有人物同意其中一种选择不是最佳,(2)同意某一项不是次佳,或(3)同意某一项不是最差。至于有四项或四项以上的选择情况时,每个包括三项选择的子 *** 须符合这三种条件之一。这就是阿马蒂亚•森著名的价值限制理论,它产生的结果是得大多数票者获胜的规则总是能达成唯一的决定。
二、引入“个人选择”
他的第二个主要贡献,就是引入了个人选择的概念,令公共选择理论内容更丰富。除了社会上可供选择的元素外(譬如 *** 的税收政策),他印入私人方面的元素(譬如个人利得)。私人元素的排列全由这些元素的拥有人来评估,这种情况与社会元素是有所不同的。他证明了,在尊重个人权益与做出集体决定之间,有基本的矛盾存在。换言之,没有一个集体决议机制能与尊重个人并存。
三、挑战“不可能定理”
阿马蒂亚•森克服了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罗的不可能定理衍生出的难题,在这方面充分显示出他的睿智。他的另一项贡献是关于如何比较人际间的满足水平。
以前的学术文献主要提出了两种处理方法,而阿马蒂亚·森对这两种方法均具贡献。其中一种方法是,就阿罗所定出的四个假设(公理),逐一地加以放宽,并考察放宽的后果。这些公理本身没有什么不好,但更好的做法是增加它们的信息内容。阿罗假设不可将不同人之间的满足程度互相比较,但阿马蒂亚·森却引入满足感的可度量性和可比较性。他和其他学者证明了,如果可具备更多的信息,实在可以扩展合理的社会福利函数的范围。一旦个人的满足水平可视为人际间可比较的,则你已可以做出不同种类的社会评价。
阿马蒂亚•森的主要代表著作:
《技术选择》(Choiceofchniques,1960)
《集体选择与社会福利》(CollectiveChoiceandSocialWelfare,1970)
《论经济不公平》(OnEconomicIneguality,1973)
《就业、技术与发展》(EmploymentTechnologyandDevelopment,1975)
《贫困的水平》(1980年)
《贫穷和饥荒》(PovertyandFamines,1981)
《选择、福利和量度》(ChoiceWelfareandMeasurement,1982)
《资源、价值和发展》(ResourcesValueandDevelopment,1984)
《商品与能力》(1985年)
《伦理学与经济学》(1987年)
《饥饿与公共行为》(与让•德雷兹合作著,1989年)
《生活标准》(1987年)
《不平等的再考察》(1992年)
《以自由看待发展》(Development as Freedom,1999年)
Rationality and Freedom, 2004.
Inequality Reexamined, 2004.
The Argumentative Indian, 2005.
他的两本论文集:
《选择、福利和测度》(1982年)
《资源、价值和发展》(1984年)。
1956年,美国政治学家G.A.阿尔蒙德首次使用“政治文化”一词。当代政治文化研究起始于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g.a.almond)。1956年,阿尔蒙德在美国《政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比较政治体系”,首次提出“政治文化”这一概念。阿尔蒙德认为 ,政治学研究的重点逐渐向研究人们在政治体系中的行为过度 ,而人类的行为一定会受思想意识即引导与驱动人们政治行为动因的指导 ,所以必须深入研究 ,找到隐藏在人们行为背后的动机 ,他将之称为导向(orientation) 。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