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发表sci论文没有教授的名字

发表sci论文没有教授的名字

发布时间:

发表sci论文没有教授的名字

SCI论文没有个人简介的!我们写SCI论文里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一、论文选题不够新颖,不能抓住编辑的眼球互联网上存在的每篇文章都有它存在的理由,SCI论文的创新性和罕见度是审稿人关注重点,如果论文写的没有研究意义,那肯定会被拒稿的。所以如果你有新颖的论文创新点一定要表达出来,创新性可以是新疗法、新技术、新的材料的内容。一个好的论文选题思路从何而来:(1)学术会议:(2)熟读文献;(3)借鉴他人的优秀经验。二、论文摘要字数过多撰写论文摘要最常见的错误就是篇幅过长,太多的细节描述或介绍过于笼统会让人感觉到内容表述不清。审稿人时间宝贵,一般都是通过摘要内容来决定是否有兴趣接着阅读下去的,所以在写作摘要的时候,内容不能过多,还需要引起读者的注意。三、语法错误对母语非英语母语国家的小伙伴来说,英语论文写作的最常见的就是语法问题了。写作英文论文时要避免出现低级错误和中国式英语。例如论文句子前后单复数是否统一、时态是否一致、词组搭配是否恰当等,这些错误都是可以避免的。我们在写英文论文之前,需要多阅读一些参考文献,小编建议同学们准备一个英语词句本,总结出哪些常用句型和常用短语,经常复习,可以把一些写的好的句子记录下来,积累素材,为以后写文章时用。因为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想法不知道怎么用英语清楚的表达。四、论文格式不符合期刊要求小编了解到,曾有一些学者准备投寄稿件,但由于他们对于英文的打字和格式不太熟悉,所以在格式方面出现诸多错误,导致直接被拒稿,得不偿失。SCI论文格式要求很严格的,如果没做好论文投稿前的准备工作,会被拒稿的,因此,我们在进行投稿前务必多花时间了解一下想要投稿的杂志在稿件格式方面的规定和要求。

本人亲身经历,完全可以。

工程领域,导师给个大方向就没影了,实验室缺测量仪器、比较抠门。研一下学期用了半年调研、选题、可行性分析,做了模型装置验证效果。后来又用了半年,通过实验不断地优化装置,再用半年做实验记录数据,写论文。研三9月份第一次投稿投的领域top刊,因写论文吹的有点过被审稿人揪住被拒,后来转投二区sci,很快接收、出版。

在整个过程中,导师除了添乱没啥用,最后还想抢一作。实验室的师兄师姐帮了很大忙,从搭建装置、做实验、处理数据、写论文、投稿、修回,都有帮忙。没有仪器就自己联系别的老师借用,放心都会借用的。需要买的设备不敢买整机,都是买模块自己调。

其间,遇到的最大问题还是选题,必须保证要有创新性、自己还得能做出来。在大部分时间内,都是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出来的,这时多亏师兄们的建议,虽然他们不完全懂我想做的,但是在你觉得无路可走开导你的思路是非常有用的。

个人的时间变:

研一上结束时,开始调研、选题。

研一下,实验各种方案,分析可行性。

研一暑假,开始搭建装置,边实验边优化。

研二上11月份,观察到细微的预期效果,感觉稳了。

研二下,前期主要做实验,后期处理数据、画图,然后写文章、翻译、润色。

研三上9月份,初投。11月份,二投。

研三下2月份,接收、出版。写大论文,6月毕业。

这个老师在读博士的时候非常聪明能干、科研能力很强。他发表了好几篇自己作为唯一作者的高质量的sci论文。凭着这几篇论文,他顺利地就职于一所不错的高校成为了一名终身轨助理教授。在正常的情况下,他会在6年之后拿到教职,并且晋升为副教授。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看似要冉冉升起的科研好苗子,6年之后居然差点拿不到终身教职,也就是说他差一点就要走人了。这在他们学校是非常罕见的,由此可见他的科研生涯非常不顺利。

原因是什么呢? 在非升即走的终身轨制度下,能否拿到终身教职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有足够多的科研成果。更直白点来说,就是看发表的学术论文够不够多。

仔细看一看这位老师的简历就会发现,他发表的论文并不多。他没能够发表足够多论文的原因就是他所有的论文基本上都是自己一个人写的,和他合作写文章的人屈指可数。因此他的科研成果产量太低。

至于为什么他的合作者很少,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他自己不喜欢和人合作,很强势,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第二个原因是,别人看到他的简历,一看基本上都是他自己单独发的文章,很容易就知道他不会是个好的合作者,因此也不会主动找他合作。

再加上,他和博士生导师的关系也一般,毕业后也未能和导师以及师兄师姐有过任何合作。久而久之,他的事业只能靠他一个人单打独斗。

而进入中年的他,精力不如读书时候好,结婚生子之后更是被生活琐事所累,工作时间有限。一个人的单打独斗终究是艰难的,有时候一年连一篇文章都发表不了。

一般情况下,研究生都是和自己的导师一起发表学术论文的。原因很简单。论文的方向是导师给的,科研经费是导师申请的,学生是在导师(或导师指导过的师兄师姐)的指导下做的科研。

如果一个研究生自己发表的所有学术论文里面完全没有导师的名字,难免让人有一些不好的揣测。

第一种揣测:这个研究生和导师对论文有不同意见。导师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比如论文质量不高),没有批准这篇论文,要求学生改进,但是学生有不同意见,私自发表。或者导师想当一作,学生反对,于是自己作为唯一作者,私自发表。

第二种揣测:这个研究生没有协作精神,很难相处,导师完全管不了,只好任其自由发展。

第三种揣测:学生人品有问题。认为导师只是动动嘴皮子,对论文的贡献不足以作为作者之一。

以上三种就是高校老师知道一个研究生自己独自发表了学术论文之后的真实想法,基本上都是比较负面的。

说实在的,我认为研究生和自己的导师争学术论文的作者顺序这件事情很没有必要。不管学生发表的文章有没有挂导师的名字,也不管导师的名字排在哪里,只要是读研究生期间和毕业论文有关的学术成果,一般人缺省地都会认为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特别是那些和导师研究领域相关的科研。

读研阶段根本没有必要去证明自己很独立。和独立相比,协作精神显然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和自己的导师都无法合作完成一篇论文的话,很难让人相信他会是个好同事、好合作者。 就像我上面提到的那个大学老师,他和同事相处得不算好,也没有什么科研方面的合作者。

研究生可以独立发文章,但是不能所有的文章都是自己单独发表的。除非你有合理的解释并且导师愿意给你写很强的推荐信,否则的话,和自己的导师至少要有一两篇合发的文章才算是合情合理的。

如果你去看看当代的学术期刊,就会发现 几乎95%以上的论文都是由多个作者合作完成的,很少有单独作者的论文。 至少在我所处的领域是这种情况。究其原因,我认为有几点。

第一、和他人合作可以取长补短。 比如说,一个人擅长理论证明,另一个人擅长应用和编程。那么这样两个人就可以在一起合作完成他们一个人无法完成的既有好的应用又有理论支持的高质量论文。

第二、和他人合作可以极大地提高产量。 比如说,自己一个人一年拼了命最多发表2篇sci论文。但是在和他人合作的情况下,自己只需要负责自己擅长的那一部分就可以了。于是,一年可以发表5篇、10篇、甚至更多的论文。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有名的教授一年可以发表几十篇论文的原因。这些论文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们数目庞大的合作者。

第三、有时候科研很苦,有人一起作伴会更有乐趣、可以走得更长远。 科研之所以苦,是因为它总是与挫折为伴。很多新的想法经过实验检验后都被证实是没有用的。如果是一个人做科研的话,就很容易想要放弃。但是,如果有合作者的话,情况就有所不同。你取得的一点点进步,有人和你一起分享、为你鼓舞。你陷入困境的时候,有人帮你想办法。你想放弃的时候,你不想连累合作者,于是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正因为和他人合作有很多好处,所以大多数科研人员都愿意(或者是不得不)和他人合写论文。

研究生读研阶段可以只靠自己发表sci论文,但是会有一些负面影响,不值得提倡。 如果不需要导师,就没有必要读研。 既然读研了,就应该和导师好好地合作,做一些双方都感兴趣的科研工作、合写几篇论文。

好的读研经历应该是让研究生和导师都受益、双赢的。 而不是学生和导师都觉得对方是多余的、是摆设。作为研究生,如果想在学术界立足,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和他人的协作能力,可以从改进自己和导师的关系开始努力。

什么都是有圈子的,对圈外人比上天还难。回答字不多,但好理解吧?

圈子很重要,非常重要,特别重要。重要的事情说3遍。

本人亲身经历,完全靠自己发一篇还不错的SCI文章比较困难,除非你在英语方面有较高的水平 ;但是,如果你选择发一篇开源期刊的SCI论文,难度则会有所降低,基本上可以完全靠自己发1篇。

另外, 发表1篇SCI论文,硕士生完全靠自己发出来可能性太小,比例基本小于5%;博士生能够独立发出来的则相对较高,但占比也不会超高30%。 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发表SCI论文对于中国研究生来说不得不承认是有一定困难的,除了文章的创新点的挖掘外,还包括英文写作能力、专业英语表达、有效回应审稿人等一系列问题。 当然还必须考虑学术内卷严重的问题,作者只是自己一个“弱小”的研究生的话,从结果可信度上就会受到质疑 。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SCI: SCI英文名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的缩写,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 ,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 SCI论文则是被SCI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在国内,SCI论文通常被认为是具有一定高水平的学术文章,非常值得被拿来参考学习和引用。 在国内的很多单位绩效考核、学生毕业等也因此将SCI论文的发表数量和期刊质量作为重要的选择依据。

那么,为什么说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只靠自己发表1篇SCI论文难度很大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SCI论文不是像国内常见的通过花钱买发表等一些学术不端手段就能简单完成的, SCI的期刊审稿过程本身非常严格,一般采取的是2-3人匿名评审,有时候会多达5人之多 ;而审稿人也会要求在一定时间内返回自己对文章的范围、学术价值、语言等全方面的评述,其中如果有一人给出的结论为拒稿的话,编辑通常会选择拒稿。 因此,SCI的拒稿率也是非常高的 。

SCI论文强调必须有明确的创新点、扎实的数据分析以支撑所得出的结论、文章背景论述必须科学合理迫切、综述必须切题、结果必须有价值讨论环节、语言表达需清晰明确等, 这一系列的要求自然对文章的质量进行了保证,而也正是这种高要求使得文章的发表难度加大 。

不论硕士还是博士研究生(可能博士研究生要比硕士研究生对文献阅读掌握的更加熟悉)在科学问题挖掘和分析方面都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领悟、分析、实验、讨论等步骤完成的,且科学的路总是崎岖不堪,跟别说没有辅导的情况下。

SCI论文难写的另外一个客观原因在于其逻辑表达与中文论文的差异性。 首先,在文章结构方面 ,SCI论文强调研究方法独立成章、重视讨论要胜过结果、数据分析及处理环节需要足够严谨等,所以在其写作习惯方面初学者就会感到非常别扭,没有中文 科技 论文的直叙方便; 其次,在语言表达方面 ,英语具有天生的简洁和意思的直接表达性,所以对于英语写作水平是有一定要求的,这一点在我国的研究生身上是普遍欠缺的; 最后,在深度挖掘方面 ,中文小论文更加看重方法的高大上、内容描述的全面性,一篇文章可能有几个论点,但是SCI论文要求必须在一个创新点上深挖、讨论、明确, 必须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因此,SCI论文的写作逻辑需要基于大量的外文期刊文章的阅读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和把握,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

不得不说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研究生的质量水平却在逐年下降,最主要的方面就体现在研究生的自身能力方面。一方面, 写论文是需要耐得住寂寞地去累积研究领域的参考文献,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并进行批判性总结之后提出自己的创新点的,读文献的基本功显然研究生是普遍不足的 ;另一方面, 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提升是一个客观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断不可揠苗助长,自身能力水平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成长和沉淀的 ,而基于经验,研究生几乎70%的小论文发表都集中在研究生三年级阶段,个别优秀的学生则在研究生一年级和二年级发表了文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是基于导师、师兄师姐等的他人协助下完成的。

研究生研究能力不够是另外一个事实,当前能认真做自己研究的学生真是稀少,大部分都只是为了拿到一张毕业文凭,也没有对sci论文发表的太高的述求。

SCI论文从准备、写作、完成发表、审稿、修改、录用等整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一方面,研究生通常学制为3-5年,第一年主要任务主要为理论课的学习和考试;第二年则开始细致地研究文献并参与一些科研项目,这一年研究能力才开始提升;第三年则基本上可以进行一些自主写作,对于研究领域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创新点也能和导师等进行深入讨论。 可以说研究生的时间是非常紧凑的 。

另一方面,SCI论文从构思到写作完成基本上按照经验需要1年时间之久,而从投稿到最终录用时间至少也得1-2年之久 ,但不排除一些比较快速的半年就可以见刊的期刊。这样看来,假设从研究生一年级就开始准备写SCI论文,假设一年级就具备了一定的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客观时间来看也需要在研究生三年级的时候才能有50%的可能发表,而 这其中还并没有考虑上课、读文献、拒稿再重投、好几个月之后拒稿再重投等系列问题 。

因此,从时间来看,硕士生独立完成基本不可能,博士生独立完成也需要到博士四年级或者五年级。

这是一个难倒无数学生的问题,导师给不给论文版面费。虽然很多SCI期刊是不收取版面费的,但是也有一大部分的开源期刊是需要高额的版面费,通常在1万到1.5万元之间,有的会更高。这些经费对于一名学生来说显然是巨大的。

(1)研究生全程只靠自己发表一篇SCI文章太难了;

(2)研究生在能力养成和论文写作到发表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SCI论文从准备、写作、完成发表、审稿、修改、录用等整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正常时间需要2年之久;

全程靠自己发表SCI论文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因如下:一、研究课题的创新性和前瞻性自己没法完全掌握;二、实验的开展需要老师和同门的支持,无论是经费、实验仪器、实验方法及经验都离不开大家的探讨;三、论文的结构、逻辑以及语言的修改自己是无法做到很完美的;四、发表论文时必须带上导师的名字,否则没法毕业;五、论文的返回与修改有时候也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完成。另一方面,在没有前期的实验基础条件,实验开展起来也是非常吃力的,除非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都很高,能够很快地解决困难,但是刚开始大家基本都是白纸一张,所以基本是不可能独立完成的。因此还是不建议完全靠自己,因为你的独立会给你带来孤独,无法融入群体中去。

这要看你是什么专业。对于不需要做实验的学科,比如数学等,只靠学生自己发表SCI是可能的。我就有数学专业的博士同学在读书期间自己发表了SCI。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比如化学,实验物理,生物这些,想要发表需要实验数据支撑的SCI论文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没有导师提供实验平台,如试剂,测试仪器等。但是,这些学科的学生还是可以自己写SCI综述论文的。只不过一般发表综述时杂志 社会 要求作者提供相关研究方向的个人论文清单。如果学生自己的研究背景比较薄弱的话,可能文章的档次不会太高。

总而言之,对于科研能力和思考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自己发表SCI是可能的。

考研闲聊,跟你聊聊。

题主的意思是,读研后,不经过任何科研训练,不经过导师的任何指导,全部靠自己摸索能不能发论文?

我认为很难,因为sci发文都是有套路的,如果没有任何指导,即使你的点子石破天惊,但是不懂按照套路包装,也大概率发不出论文,甚至编辑都不给你送审。

文章的结构怎么梳理?格式怎么调整?期刊偏重什么文章,哪些表述要避免?哪些表述要强调?参考文献怎么做?这些都是套路。你就是按照别人的文章抄,很多细节的问题没人提点,也很难改正。经验丰富的审稿人,把文章拿来,随便看两眼,就知道是新手还是老手的文章,那都是十几年看文献的功夫,你靠自己瞎搞,恐怕很难过关。

肯定是可以的。但是过程会很曲折,很曲折。回忆起来都是泪[捂脸]

1. 关于作者署名我们实验室从师兄开始,发的SCI基本上都是参与者有谁就挂谁的,基本不挂关系户。这一次,我也是仿照以往的情况署上了作者的名字,但是漏掉了给做好前期工作现在已经毕业读博士去的师兄,和我的这个课题的实际申请人L教授。漏掉师兄,很不应该,但是关于L教授,是我事先根本没有想到的。因为L教授已经从我们学校调走已经一年多,早已和课题组没有太大的联系,关于他和我们这个课题的关系我也不甚清楚,所以真的没有想到要把他加上。因此,在这里,我要提醒给位初次投稿的虫友们,写文章投稿之前一定要把作者的署名确定好,尽量去问问老板的意思,自己也要思量周全,也许你很反感增加关系户,但是你不应该漏掉每一个对文章有实际或者潜在贡献的人。我的文章在投稿之前老板并没有就这些问题细看,所以后来发现的时候也晚了,因此,我觉得,也许老板不会给你审稿,但是关于文章的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他们还是能把握的,所以尽量投稿之前还是给老板看看,如果最后出现像我这样的问题就满郁闷了,因为越到后面增加作者一直是一件满敏感的事情。关于这一点的解决方法我在后面说。此外,在我的初稿中,老板是第二作者加通讯作者。修改意见回来后,我在他心情好的时候问了下能不能把他放到后面,他同意了(后来实验室也开始沿用这个做法)。这样的做法是可以让周围的同学成为第二作者,而且也许同学写文章的时候你也有成为第二作者的可能,尽管很多学校不会因为第二作者算你的文章,但是对于出国或者是找一般企业工作的人来说,多一篇第二作者的文章也是聊胜于无的事情(尽管很多老板现在都是这样做的,但是我想,万事也都有个开头)。于是,在修改稿的时候把老板的名字换到了最后,其他人都往前进行了挪动,在response里面也没有提这个事情,最后一点问题也没有。2. 关于图片质量这个问题论坛上问的虫子也很多。很多期刊要求图片质量到600dpi并且要TIF格式。其实可以通过PS或者corel draw等作图软件导出这个图片,然后导出的时候选择TIF格式和600dpi,再选在LZW压缩,另外把尺寸改小一点(10000X10000的可以改到2000X2000就够用了,太大的话一张图片几十兆)3. 关于Supporting InformationSupporting Information是ACS下面期刊常见的部分,一般在文章的末尾处会有著名。内容一般是一些私下提交给审稿人的参考信息(例如详细的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等)但是不在文章里面发表的(有的是为了保密又得是为了简洁)。当时我由于经验不足,把一个不属于这个范畴的东西当成了Supporting Information传了过去,当然,审稿的时候没有造成什么影响,但是编辑在回复里面却让我按照模版把Supporting Information这一章节补上。这个时候我才去看Supporting Information到底是什么,才知道原来自己摆了乌龙。唉,现在想想就觉得好笑。没有办法,只有跟编辑写信问询,申请不写Supporting Information,并承认自己前期的错误,好在编辑啥也没说就同意了(实际上这些信件是助编处理的)。4. 关于Table of Contents Graphic关于这一点经常看见有虫子在问。这个并不是ACS下面独有的,貌似RSC及其他出版集团下面也有这个要求。我当时也不太清楚这个东西到底是啥。后来去看了别人的文章才知道没有什么神秘的,实际上就是一张你文章中有代表性的图片而已(可以是示意图也可是是电镜,也肯以将文章里面的几个图合在一起编辑成新图)。ACS的TOC除了一张图以外还要有一段不超过60words的说明。也就是简要说明你文章的中心思想就行了。TOC在初稿的时候并不如何强调标准,但是在修改稿的时候非常重要。而且修改稿的时候可以对初稿的TOC进行改动,不用对编辑说明也行的(我就完全改了图,还改了不少单词)。5. 关于copyright3,4,5这三条都是编辑在审稿意见回来之后要求一定要弄好的重点。Copyright任何投稿都会遇到,也经常看到虫子问copyright的问题,无非是关于提交copyright的时间和里面的一些具体地方怎么填,还有就是如何给编辑。我在初稿的时候直接忽略掉的copyright,因为我看木虫上有人说copyright只是在接收后才有实际意义,那么也就是说晚点交copyright并不影响我正常的审稿。因此,对于大家来说,如果没有特别的要求的,一般不用太早提交copyright。Copyright的填写主要还是用pdf软件在上面直接打字,只需要在“Original Signature(s)”这里亲笔写上和你文章作者顺序一致的作者的英文名就行了。另外,也许你会碰到“Print Authorized Name(s) and Title(s)”这样的文字,Title的意思相当于作者的身份。例如:张三是教授,李四是硕士,那么这里就用软件打上“San Zhang (Professor),Si Li (Master)”就行了。版权填好以后扫描后传给编辑(我是扫描成图片然后把图片做成PDF传回的)。6. 关于通讯作者邮箱在我投稿之前,我仅仅认为通讯作者邮箱就是一个邮箱而已,就是老板邮箱的代名词,没有认真的对待,但是恰恰通讯作者邮箱让我大涨了一番见识。我也是投稿之前用的是老板的126邮箱。后来在投稿20天后突然莫名的收到了审稿意见回复(系统上突然从第二部飞到了第五步),当时真是十分惊讶。忙问老板,老板打开他又想一看,才发现早在10天以前编辑就发邮件给通讯作者邮箱说正在邀请审稿让我耐心等待了…郁闷…白担心会被编辑直接砍掉了。后来由于又要给编辑问询,又怕还出这样的事情,于是乎起了更换通讯作者邮箱的念头,老板也没有意见,于是在修改的时候直接在系统中作者信息那把通讯作者邮箱换成了我注册的一个新邮箱(我设置的密码)。关于更换通讯作者邮箱,我犹豫了好久是否再给编辑问询信,后来想想怕把编辑惹毛(前面因为Supporting Information已经问询一次了)就算了。庆幸的是,编辑啥也没说,顺利搞定。因此,建议各位初次投稿的虫子,特别是自己写文章自己投的虫子,通讯作者是老板的,没错,但是通讯作者邮箱最好用自己的或者自己帮老板申请一个新的,专门对付这次投稿(当然,你有本事的话要到老板邮箱密码也行)。这样的话后期你就不会像我一样郁闷了,并且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会快很多(试想一下,当一封重要邮件躺老板邮箱里面,老板又联系不上或者不方便转给你会不会郁闷?)。因为,投稿过程中,编辑只会和通讯作者联系的。7. 关于是“大修”还是“小修”我发现很多虫子很关心这问题,仿佛大修接收的可能性一半对一半,小修的可能性就到8成了,而修改重投就是没有希望的。其实,能不能接收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按照审稿人的意见好好修改,而并不是“大修”还是“小修”。这些词并不像“如朕亲临”的金牌那么神奇。另外,我们也不能忽略除了大修小修以外的一个情况“修改后重投”,其实只要改好了,重投也是很有希望的,所以很多是这个状态的虫子完全不用灰心,相反应该振作起来,一举攻克最后一关。总的来说,论坛上就有小修不重视,不按照审稿人意见修改而被拒稿的(审稿人觉得自己被忽视了),也有被编辑打回重投,但是按照审稿人意见修改好后重投直接接收的。所以,希望刚投稿的虫子们多注意本质(怎么修改),少在乎现象(是大修还是小修)。8. 关于英语的修改看到很多虫子问英语不过关,怎么修改的问题。我说说我的经历。两个审稿人给我的审稿意中,英语评价都是Fair,说“有很多的文字错误”让我修改(实际只举出2个)。其实很多情况下是审稿人对母语非英语的作者的偏见而已。为了认真修改,我找了师兄帮我改了一遍。找了老板,请他找他美国的同学帮忙再改。综合两者的意见最后敲定。最后在修改稿原文中把修改过的地方全部用红笔标出,并且在response中逐条列举出:P1, L15 (gas) → P2, L15 (gases),以显示自己的确对文章的语言进行了认真修改。最后,很顺利,两个审稿人都没有就语言说什么。9. 关于引用未出版的参考文献这个问题在论坛上也看过几次了。我这次也碰到了,和大家说说。我有篇重要文献还没有出版,俺引用了,后面用的是“in press”代替。但是后来想想不对,参考文献只有作者的名字(而且是中国人的文章,名是简写的),没有页码卷数,没有标题,要别人怎么搜?10. 关于二审到接收的等待时间这一点,太多的虫子揪心了。几乎天天都有虫子问这个。我也很理解大家的心情,毕竟我也是大家中的一员。但是修改稿投出后我恨不得每天刷新100次邮箱。一周后还没有消息,人就开始十分焦急,情绪低落。其实,我和大家一样,因为在论坛上看了一些说修改后当天接收或者一周接收之类的帖子,认为这个时间就是定理,才会这么着急的。另外,我们也都有一个惯性思想就是审稿意见也就那么长时间(1,2个月,难道二审要1个月以上不成)。实际上,事实正有可能如此,甚至我看到的绝大部分情况都是超过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接收的。因为,对于有可能接收的稿件,也要考虑出版的安排以及编辑手头的工作量等诸多问题。在这里我很感谢Thomas2000大哥当时对我安慰,他和我投一个期刊,是1个月大修变小修,小修到接收整整四个月,并且说“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算是平复了我焦急的心理。俺甚至还趁这段时间去外地玩了半个月,呵呵。11. 关于增加作者前面第1点说到了我没有把师兄和L教授列为作者的事情。修改的时候也没有增加(其实修改的时候是很好的增加作者的机会),接收以后才发现了漏掉了师兄(但是还是没想起来L教授,汗)。这个情况相信也有虫子遇到过。这个时候我是先直接写信和期刊的主编联系(不是出版编辑部,尽管这个时候稿件已经转到出版编辑部准备排版了),叙述了自己的疏忽以及师兄的一些贡献(做了很多前期的研究,并且提供了很多理论依据),最后附上一句“不知您是否能允许我们弥补我们的疏忽”(具体写法参加二楼的附件3)。发过去后编辑很快同意了(加为二作)。但是我还是漏掉了L教授,这个也是我的一大遗憾。后来在校样的时候在尝试这一招就不管用了,编辑拒绝。所以,希望大家在刚开始的时候把作者什么的都决定好,省得后面一堆麻烦。就算要加也要在修改的时候加,过了修改的话也行,但是要写尽快联系编辑,机会只有一次。对了,申请加作者的同时一定要附上新的版权哦~~12. 关于更换插图我是接收了以后才发现期刊的彩印是免费的(汗),于是在接收后去信给编辑更换彩色示意图,并附上了图片(和增加作者在一起写的一封邮件,具体写法参加二楼的附件3)。编辑很快同意了,没有什么问题。我说这个只是想说明大家初稿或者修改的时候最好把这些都考虑好,不要像我一样弄的焦头烂额不得安宁。13. 关于校样ACS的校样非常人性化,编辑帮我修改的很多语言上的问题,然后排版,并把修改的地方做出了标示。基本没有什么问题,只需要三言两语回封信就可以了。14. 还有一点经验之谈不要说俺迷信,哪怕没有金币,俺现在看着祝福文章顺利接收的帖子是必顶的,看到被拒稿的肯定要安慰一番,觉得为别人送上祝福和安慰我自己也会好受一些,也许人品也会提高一些,下次发文也有信心一些,呵呵。当时,也正是很多虫子在我修改的时候给我鼓励和帮助,才使得我最后有信心有动力修改了文章并且顺利接收。多关心鼓励下别人,你也会得到一丝快乐,总有一天,幸福的事情也会降临在你头上,阿窗~~~总结:其实讲了这么多没有谈什么投稿的经验,大多是教训,而且是拿个人在做反面教材,希望大家不要犯和我相同的错误,能少走点弯路,能够在投稿过程中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说的很乱,大家可挑感兴趣的看。最后,祝投稿顺利

没有个人简介的,具体的格式可以参考期刊的具体要求。

sci论文发表没有我的名字

没属你名字,代表你的公关能力不行

有影响。小论文先发表没名字这篇论文几乎和你没关系了,小论文挂名的底线是自己老师是一作,自己是二作。一般都是先发表小论文,然后再发表大论文。很多高校硕、博毕业生也只要求,小论文与大论文研究的方向相关即可。

第一步:登录web of science查询论文是否被检索开具sci论文检索证明前,必须保证sci论文被成功检索,通常sci论文发表见刊后2个月左右,sci论文才会被检索,建议作者先登录web of science查看sci论文是否被检索,能查询到,说明sci论文被检索。第二步:打印sci论文首页打开web of science查询自己sci论文打印出来,为开具sci论文检索证明提供相关材料,如sci论文标题和期刊名称。第三步:找到学校图书馆办事窗口大学图书馆开具sci检索证明,一般会设置相应办事窗口。作者通过学校图书馆办事窗口,提交打印出sci论文页面,并说明开具sci检索证明。如果学院要求导师签字,建议作者提前找导师打印签字。第四步:工作人员开具检索证明工作人员会根据作者提供的打印件核实、开具和盖章。而且作者要进行登记,支付一定费用,大概几十元左右,作者才能拿到sci检索证明

没有个人简介的,具体的格式可以参考期刊的具体要求。

发表的sci论文没有我的名字

有影响。小论文先发表没名字这篇论文几乎和你没关系了,小论文挂名的底线是自己老师是一作,自己是二作。一般都是先发表小论文,然后再发表大论文。很多高校硕、博毕业生也只要求,小论文与大论文研究的方向相关即可。

是否在标题下不重要.作者栏里必须有你的名字,才能算你的论文。

应该算吧,标题下面的名字只能写主要编辑人

1. 关于作者署名我们实验室从师兄开始,发的SCI基本上都是参与者有谁就挂谁的,基本不挂关系户。这一次,我也是仿照以往的情况署上了作者的名字,但是漏掉了给做好前期工作现在已经毕业读博士去的师兄,和我的这个课题的实际申请人L教授。漏掉师兄,很不应该,但是关于L教授,是我事先根本没有想到的。因为L教授已经从我们学校调走已经一年多,早已和课题组没有太大的联系,关于他和我们这个课题的关系我也不甚清楚,所以真的没有想到要把他加上。因此,在这里,我要提醒给位初次投稿的虫友们,写文章投稿之前一定要把作者的署名确定好,尽量去问问老板的意思,自己也要思量周全,也许你很反感增加关系户,但是你不应该漏掉每一个对文章有实际或者潜在贡献的人。我的文章在投稿之前老板并没有就这些问题细看,所以后来发现的时候也晚了,因此,我觉得,也许老板不会给你审稿,但是关于文章的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他们还是能把握的,所以尽量投稿之前还是给老板看看,如果最后出现像我这样的问题就满郁闷了,因为越到后面增加作者一直是一件满敏感的事情。关于这一点的解决方法我在后面说。此外,在我的初稿中,老板是第二作者加通讯作者。修改意见回来后,我在他心情好的时候问了下能不能把他放到后面,他同意了(后来实验室也开始沿用这个做法)。这样的做法是可以让周围的同学成为第二作者,而且也许同学写文章的时候你也有成为第二作者的可能,尽管很多学校不会因为第二作者算你的文章,但是对于出国或者是找一般企业工作的人来说,多一篇第二作者的文章也是聊胜于无的事情(尽管很多老板现在都是这样做的,但是我想,万事也都有个开头)。于是,在修改稿的时候把老板的名字换到了最后,其他人都往前进行了挪动,在response里面也没有提这个事情,最后一点问题也没有。2. 关于图片质量这个问题论坛上问的虫子也很多。很多期刊要求图片质量到600dpi并且要TIF格式。其实可以通过PS或者corel draw等作图软件导出这个图片,然后导出的时候选择TIF格式和600dpi,再选在LZW压缩,另外把尺寸改小一点(10000X10000的可以改到2000X2000就够用了,太大的话一张图片几十兆)3. 关于Supporting InformationSupporting Information是ACS下面期刊常见的部分,一般在文章的末尾处会有著名。内容一般是一些私下提交给审稿人的参考信息(例如详细的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等)但是不在文章里面发表的(有的是为了保密又得是为了简洁)。当时我由于经验不足,把一个不属于这个范畴的东西当成了Supporting Information传了过去,当然,审稿的时候没有造成什么影响,但是编辑在回复里面却让我按照模版把Supporting Information这一章节补上。这个时候我才去看Supporting Information到底是什么,才知道原来自己摆了乌龙。唉,现在想想就觉得好笑。没有办法,只有跟编辑写信问询,申请不写Supporting Information,并承认自己前期的错误,好在编辑啥也没说就同意了(实际上这些信件是助编处理的)。4. 关于Table of Contents Graphic关于这一点经常看见有虫子在问。这个并不是ACS下面独有的,貌似RSC及其他出版集团下面也有这个要求。我当时也不太清楚这个东西到底是啥。后来去看了别人的文章才知道没有什么神秘的,实际上就是一张你文章中有代表性的图片而已(可以是示意图也可是是电镜,也肯以将文章里面的几个图合在一起编辑成新图)。ACS的TOC除了一张图以外还要有一段不超过60words的说明。也就是简要说明你文章的中心思想就行了。TOC在初稿的时候并不如何强调标准,但是在修改稿的时候非常重要。而且修改稿的时候可以对初稿的TOC进行改动,不用对编辑说明也行的(我就完全改了图,还改了不少单词)。5. 关于copyright3,4,5这三条都是编辑在审稿意见回来之后要求一定要弄好的重点。Copyright任何投稿都会遇到,也经常看到虫子问copyright的问题,无非是关于提交copyright的时间和里面的一些具体地方怎么填,还有就是如何给编辑。我在初稿的时候直接忽略掉的copyright,因为我看木虫上有人说copyright只是在接收后才有实际意义,那么也就是说晚点交copyright并不影响我正常的审稿。因此,对于大家来说,如果没有特别的要求的,一般不用太早提交copyright。Copyright的填写主要还是用pdf软件在上面直接打字,只需要在“Original Signature(s)”这里亲笔写上和你文章作者顺序一致的作者的英文名就行了。另外,也许你会碰到“Print Authorized Name(s) and Title(s)”这样的文字,Title的意思相当于作者的身份。例如:张三是教授,李四是硕士,那么这里就用软件打上“San Zhang (Professor),Si Li (Master)”就行了。版权填好以后扫描后传给编辑(我是扫描成图片然后把图片做成PDF传回的)。6. 关于通讯作者邮箱在我投稿之前,我仅仅认为通讯作者邮箱就是一个邮箱而已,就是老板邮箱的代名词,没有认真的对待,但是恰恰通讯作者邮箱让我大涨了一番见识。我也是投稿之前用的是老板的126邮箱。后来在投稿20天后突然莫名的收到了审稿意见回复(系统上突然从第二部飞到了第五步),当时真是十分惊讶。忙问老板,老板打开他又想一看,才发现早在10天以前编辑就发邮件给通讯作者邮箱说正在邀请审稿让我耐心等待了…郁闷…白担心会被编辑直接砍掉了。后来由于又要给编辑问询,又怕还出这样的事情,于是乎起了更换通讯作者邮箱的念头,老板也没有意见,于是在修改的时候直接在系统中作者信息那把通讯作者邮箱换成了我注册的一个新邮箱(我设置的密码)。关于更换通讯作者邮箱,我犹豫了好久是否再给编辑问询信,后来想想怕把编辑惹毛(前面因为Supporting Information已经问询一次了)就算了。庆幸的是,编辑啥也没说,顺利搞定。因此,建议各位初次投稿的虫子,特别是自己写文章自己投的虫子,通讯作者是老板的,没错,但是通讯作者邮箱最好用自己的或者自己帮老板申请一个新的,专门对付这次投稿(当然,你有本事的话要到老板邮箱密码也行)。这样的话后期你就不会像我一样郁闷了,并且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会快很多(试想一下,当一封重要邮件躺老板邮箱里面,老板又联系不上或者不方便转给你会不会郁闷?)。因为,投稿过程中,编辑只会和通讯作者联系的。7. 关于是“大修”还是“小修”我发现很多虫子很关心这问题,仿佛大修接收的可能性一半对一半,小修的可能性就到8成了,而修改重投就是没有希望的。其实,能不能接收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按照审稿人的意见好好修改,而并不是“大修”还是“小修”。这些词并不像“如朕亲临”的金牌那么神奇。另外,我们也不能忽略除了大修小修以外的一个情况“修改后重投”,其实只要改好了,重投也是很有希望的,所以很多是这个状态的虫子完全不用灰心,相反应该振作起来,一举攻克最后一关。总的来说,论坛上就有小修不重视,不按照审稿人意见修改而被拒稿的(审稿人觉得自己被忽视了),也有被编辑打回重投,但是按照审稿人意见修改好后重投直接接收的。所以,希望刚投稿的虫子们多注意本质(怎么修改),少在乎现象(是大修还是小修)。8. 关于英语的修改看到很多虫子问英语不过关,怎么修改的问题。我说说我的经历。两个审稿人给我的审稿意中,英语评价都是Fair,说“有很多的文字错误”让我修改(实际只举出2个)。其实很多情况下是审稿人对母语非英语的作者的偏见而已。为了认真修改,我找了师兄帮我改了一遍。找了老板,请他找他美国的同学帮忙再改。综合两者的意见最后敲定。最后在修改稿原文中把修改过的地方全部用红笔标出,并且在response中逐条列举出:P1, L15 (gas) → P2, L15 (gases),以显示自己的确对文章的语言进行了认真修改。最后,很顺利,两个审稿人都没有就语言说什么。9. 关于引用未出版的参考文献这个问题在论坛上也看过几次了。我这次也碰到了,和大家说说。我有篇重要文献还没有出版,俺引用了,后面用的是“in press”代替。但是后来想想不对,参考文献只有作者的名字(而且是中国人的文章,名是简写的),没有页码卷数,没有标题,要别人怎么搜?10. 关于二审到接收的等待时间这一点,太多的虫子揪心了。几乎天天都有虫子问这个。我也很理解大家的心情,毕竟我也是大家中的一员。但是修改稿投出后我恨不得每天刷新100次邮箱。一周后还没有消息,人就开始十分焦急,情绪低落。其实,我和大家一样,因为在论坛上看了一些说修改后当天接收或者一周接收之类的帖子,认为这个时间就是定理,才会这么着急的。另外,我们也都有一个惯性思想就是审稿意见也就那么长时间(1,2个月,难道二审要1个月以上不成)。实际上,事实正有可能如此,甚至我看到的绝大部分情况都是超过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接收的。因为,对于有可能接收的稿件,也要考虑出版的安排以及编辑手头的工作量等诸多问题。在这里我很感谢Thomas2000大哥当时对我安慰,他和我投一个期刊,是1个月大修变小修,小修到接收整整四个月,并且说“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算是平复了我焦急的心理。俺甚至还趁这段时间去外地玩了半个月,呵呵。11. 关于增加作者前面第1点说到了我没有把师兄和L教授列为作者的事情。修改的时候也没有增加(其实修改的时候是很好的增加作者的机会),接收以后才发现了漏掉了师兄(但是还是没想起来L教授,汗)。这个情况相信也有虫子遇到过。这个时候我是先直接写信和期刊的主编联系(不是出版编辑部,尽管这个时候稿件已经转到出版编辑部准备排版了),叙述了自己的疏忽以及师兄的一些贡献(做了很多前期的研究,并且提供了很多理论依据),最后附上一句“不知您是否能允许我们弥补我们的疏忽”(具体写法参加二楼的附件3)。发过去后编辑很快同意了(加为二作)。但是我还是漏掉了L教授,这个也是我的一大遗憾。后来在校样的时候在尝试这一招就不管用了,编辑拒绝。所以,希望大家在刚开始的时候把作者什么的都决定好,省得后面一堆麻烦。就算要加也要在修改的时候加,过了修改的话也行,但是要写尽快联系编辑,机会只有一次。对了,申请加作者的同时一定要附上新的版权哦~~12. 关于更换插图我是接收了以后才发现期刊的彩印是免费的(汗),于是在接收后去信给编辑更换彩色示意图,并附上了图片(和增加作者在一起写的一封邮件,具体写法参加二楼的附件3)。编辑很快同意了,没有什么问题。我说这个只是想说明大家初稿或者修改的时候最好把这些都考虑好,不要像我一样弄的焦头烂额不得安宁。13. 关于校样ACS的校样非常人性化,编辑帮我修改的很多语言上的问题,然后排版,并把修改的地方做出了标示。基本没有什么问题,只需要三言两语回封信就可以了。14. 还有一点经验之谈不要说俺迷信,哪怕没有金币,俺现在看着祝福文章顺利接收的帖子是必顶的,看到被拒稿的肯定要安慰一番,觉得为别人送上祝福和安慰我自己也会好受一些,也许人品也会提高一些,下次发文也有信心一些,呵呵。当时,也正是很多虫子在我修改的时候给我鼓励和帮助,才使得我最后有信心有动力修改了文章并且顺利接收。多关心鼓励下别人,你也会得到一丝快乐,总有一天,幸福的事情也会降临在你头上,阿窗~~~总结:其实讲了这么多没有谈什么投稿的经验,大多是教训,而且是拿个人在做反面教材,希望大家不要犯和我相同的错误,能少走点弯路,能够在投稿过程中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说的很乱,大家可挑感兴趣的看。最后,祝投稿顺利

没有发表论文的教授

肯定是不符合标准的。不过陈好这事好像是乌龙事件,陈好工作室发文表示这是中戏官网操作失误才导致她在正教授一栏,她本人没有参与过评选。

高校有一个流行说法:“教学是公家田,科研才是自留地。”究其原因,职称评定跟科研论文挂钩,而与教学任务无关,所以教学连副业都算不上。2014年4月,清华大学女讲师方艳华根据“就职9年未评职称必须离职”规定面临“非升即走”,然而世界各地毕业生、共计50多封4万余字的请愿书,希望学校将这位“因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导致科研成果不足”的老师留在教学岗位。后来,方艳华转岗为职员。类似的还有上海交大普通讲师晏才宏,2005年3月12日死于肺癌。他去世三天内,交大BBS上竟发表了学生千余篇悼念文章,晏才宏的教学水平和师德广受交大师生赞扬。有学生描述他上课的境界:一杯茶、一支粉笔,从不带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知识早已烂熟于胸,例题信手拈来,讲课条理清晰、自成体系。他的电路课被誉为“魔电”,几乎场场爆满,座无虚席。这样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至死也没评上副教授?主要原因是——他没有论文。

好教师不受重视,受伤害最大的自然是学生。学生们经过千辛万苦的高考、花高昂的学费进入大学,却发现获得的教育差强人意。很多课堂上老师们并没有精心准备,似乎心不在焉,疲于应付。那么高校为何要“重科研、轻教学”?因为科研成果才被认为是学校的硬实力,是大学排名的重要指标,是校领导的重要政绩,也是争取财政拨款的重要来源。过去10多年来,我国的985、211院校,大都提出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在学校办学者看来,要办成研究型大学,必须增大研究生教育体量,必须重视学术研究,于是很多大学制订的考核教师的指标,都强调学术研究指标,包括发表论文、申请课题、课题经费等,本科教学工作只是工作量的要求,而且,如果科研突出,有无这一工作量,都无伤大雅;反之,如果一名教师重视教学,在学术研究中投入精力不够,发布论文数不多,哪怕他的教学再受学生欢迎,也很难在考核、评价尤其是职称评审中获得有利的结果。根本原因在于,今天的高校实行行政主导,而非开放办学,社会公众的质疑,甚至学生们的抱怨,都无法影响高校的办学战略——高校办学只对行政计划的主导者负责。要反对的不是论文,而是只重数量,不重质量

梦想当主持人的陈好,最后成为了中戏教授

梦想当主持人的陈好,最后成为了中戏教授,陈好初中时,就曾在青岛电视台某少儿栏目当过主持人,之后上高中,陈好又在3个节目中当过主持人,1996年,陈好出演了人生第一部电影《埋伏》

当年一个制片人找到还在中戏读书的陈好对她说“你长得很有灵性,感觉很适合我那个剧中的一个角色,我那部剧的主演是宁静还有张铁林,就是剧中你的角色有些戏比较大 胆,你要不要接?”

陈好初中时,就曾在青岛电视台某少儿栏目当过主持人,之后上高中,陈好又在3个节目中当过主持人,这几段支持人的经历让她乐在其中,还因此成为班里的“小富婆”。

1996年,陈好出演了人生第一部电影《埋伏》,虽然戏份不多,但是戏中的主演也是陈好父亲的朋友滕汝俊非常看好她,觉得陈好外形靓丽又很有表演天赋,可以考虑做演员。

但是陈好的梦想却是成为一名主持人,她高考填报的志愿是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系,但是滕汝俊和陈好父亲告诉陈好,可以多报几个艺术院校试一下。

于是陈好又填写了3个艺术院校,其中就包括中戏。但是命运却给她开了个玩笑,通知书寄来了,却并没有她想要的北京广播学院。

就这样陈好开始了她中戏的学习之旅,陈好在大学时一直担任班长和团支书,深受同学们和老师的喜欢。

1998年,陈好和师兄刘烨合作自己的荧幕处女作《那人、那山、那狗》,可惜这部剧戏火人不火,不过也让陈好获得了很多人的关注。

2000年,《乱世英雄吕不韦》剧组的制片人找到陈好,邀请她出演剧中的芸姜一角,并告诉她和她搭档的都是大明星,陈好有些犹豫,毕竟剧中有些地方牺牲太大,但是陈好权衡利弊,还是答应出演。

虽然这部剧中陈好不是主角,但是在剧中的表现却是可圈可点,特别是在监狱中被赵高大刑逼供的戏,芸姜为了掩护吕不韦,被用上了各种刑罚,受尽了侮辱,却依然没有出卖吕不韦,眼神中的那种坚定感染了很多观众。

随着这部剧的播出,陈好开始在圈内小有名气,此后陈好和徐峥合作主演了《李卫当官》,剧中那个男装英气逼人,女装温润如水的岳思盈不知迷倒了多少人。

2003年,陈好受邀出演《粉红女郎》中的万人迷,这个角色让陈好彻底火遍全国,从此陈好就是万人迷的代名词。

之后陈好又出演了多部经典影视剧,《天龙八部》中的阿紫,《三国》里的貂蝉。

正当观众以为陈好会在影视圈大展拳脚的时候,陈好却选择了淡出娱乐圈继续读研究生,提升自己,在2013年,陈好顺利获取了硕士学位,成为了娱乐圈的真正学霸。

而读完书的陈好,或许已经厌倦了娱乐圈的各种纷争,她选择了留在中戏担任教学老师。2020年,就有网友曝出陈好已经是中戏的教授。

但是近日有网友发帖称陈好成为中戏的教授,名下却没有发表一篇论文,纷纷质疑她没有论文是怎么取得教授职称的?

有网友分析称,论文并不是评职的唯一标准,教学成果出众的也可以评教授,但是翻遍中戏的宣传栏,陈好并没有什么出众的教学表现。

虽然陈好的演技大家都非常认可,但是陈好评职教授表现出来的种种不合理之处,让网友议论纷纷。

陈好演艺经历

参演电影作品(1997-2009)(7张)

1998年,参演了由霍建起执导,滕汝骏、刘烨主演的剧情片《那山、那人、那狗》,陈好在片中饰演侗族姑娘,这是其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 [1] 。1999年,出任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九州任逍遥》节目主持 [2] 。

2000年,陈好出演了由张铁林、宁静领衔主演的古装传奇剧《乱世英雄吕不韦》,她在剧中饰演用情最深、遭遇最惨的侍女“芸姜” [13] 。随后,她又与王学兵搭档,主演了都市警 匪剧《欲望阻击》,在剧中扮演个性独立、开放的现代女性“肖肖” [14] 。

2001年,陈好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当演员,并出演了首部网络话剧《第一次的亲密接触》,饰演身患绝症的美丽女孩“轻舞飞扬” [15] ;9月,与徐峥、唐国强、杜志国等联袂主演的古装喜剧《李卫当官》首播,陈好在剧中饰演知书达理、敢爱敢恨的“岳思盈”,该剧被评为2001年台湾最受观众喜爱十部电视剧之一 [4] 。

2002年,与佟瑞欣领衔主演了由郭宝昌执导的民国情感剧《宅门逆子》,陈好在剧中饰演为了成全爱人而牺牲自己“张素馨” [16] ;随后又与刘小锋、何赛飞等主演了古装喜剧《选妃记》,陈好在剧中一人分饰两角 [17] 。

剧照中的陈好(13张)

2003年4月30日,与刘若英、张延、薛佳凝等主演的都市轻喜剧《粉红女郎》播出,陈好出演仪态万千,美艳动人的“万人迷“,由此获得了第5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最受观众欢迎女演员奖 [18-19] ;12月11日,与胡军、林志颖、刘亦菲等共同主演的古装武侠爱情剧《天龙八部》首播,她在剧中饰演美貌俏丽,但为人刁蛮阴戾的“阿紫”,凭借这一角色获得了北京地区春节期间最佳人气女明星奖 [4] [20] ;12月13日,与张卫健、关咏荷、薛佳凝等联袂主演的古装剧《天下无双》播出,陈好扮演无往而不利的.官宦小姐“如意” [17] 。

2004年4月8日,受法国电影节组委会邀请,与姜文、蒋雯丽、徐静蕾等为“法国电影展映”活动各部参展影片做代言人 [21] ;9月26日,与胡兵、白冰冰、刘怡君等领衔主演的都市轻喜剧《双响炮》播出,陈好在剧中饰演身手矫健的捍妻“吕霞”,凭借该角色获得了第五届大众电视“双十佳”最佳女演员称号 [5] 。

2005年10月16日,陈好以歌手的身份推出了首张同名个人专辑《陈好》 [22] ;10月26日,与孙兴、李威、张耀扬等共同演绎的超越时空现代剧《我的武林男友》播出,陈好饰演单纯可爱的女孩“Cary” [23] ;11月16日,与焦恩俊、薛佳凝领衔主演的古装轻喜剧《我爱河东狮》在台湾中视首播,陈好扮演集美貌、文才、歌艺于一身的“杜月红” [24] 。

2006年3月27日,陈好与贾一平搭档主演的都市青春爱情剧《美女也愁嫁》首播,她在剧中饰演发愁婚嫁的美女记者“沈恬”;6月16日,与范伟、王志文等共同主演的喜剧电影《求求你,表扬我》在东京首映 [25] ;11月1日,与唐国强、黄海冰、廖京生等领衔主演的古装剧《大敦煌》播出 [26] 。

2007年,与李立群、恬妞、李修贤等联袂出演了由刘仕裕执导的古装宫廷剧《皇上二大爷》,陈好饰演工于心计的蛇蝎美人“郑妃” [27] 。

2008年,与罗海琼、邵峰、于和伟等主演了由高希希执导的年代剧《纸醉金迷》,陈好转型饰演由于生活所迫,最终堕落成交际花的女大学生“田佩芝”,并凭借该角色获得了第四届首尔国际电视节评审团特别奖,成为在首尔电视节获单人奖的首个中国人 [6] [28] 。

2009年6月16日,由沈东执导,程瑶瑶、倪萍、唐国强等主演的公益电影《寻找微尘》上映,陈好在片中首次出演警察 [29] ;6月19日,由姚光华执导的民族奇幻动画电影《马兰花》上映,陈好为女主角小兰担任配音 [30] ;9月16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历史电影《建国大业》上映,陈好在片中扮演抗日名将傅作义之女傅冬菊 [31] ;11月13日,陈好时隔四年发行第二张专辑《幸好》,依然选择的是温暖情歌路线,还首度尝试了异域风情的电子曲风 [32] 。

陈好(9张)

2010年3月28日,陈好凭借专辑《幸好》获得了第14届华语榜中榜最佳跨界女歌手奖 [7] ;5月2日,由高希希执导,陈建斌、于和伟、陆毅等主演的古装战争剧《三国》首播,陈好饰演绝色美女“貂蝉”,凭借这一角色获得了第六届韩国首尔国际电视节中国地区最受欢迎女演员第一名 [33] ;9月7日,陈好在话剧《日出》中出演交际花“陈白露”。

2011年8月6日,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演员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举行,陈好与赵薇、蒋雯丽、冯远征等被选为副会长 [34] 。

2012年2月20日,陈好产后复出,接拍了由郑晓龙、小岛执导的都市喜剧《新编辑部故事》 [35] ;4月24日,陈好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60周年之际再登话剧舞台,再次出演话剧《日出》 [36] 。

2013年4月22日,与吕丽萍、黄海波、井柏然等共同主演的都市喜剧《新编辑部故事》首播,陈好在剧中饰演时尚海归女魔头“安妮” [37] 。2014年,陈好进入中央戏剧学院任教 [38] 。

2015年4月29日,与王志文、朱丹、刘蓓等领衔主演的都市家庭轻喜剧《待嫁老爸》播出,陈好出演渴望成名的女演员“文雅” [33] 。

2020年9月,作为教师代表,担任《闪亮的名字——2020最美教师》发布仪式讲述人 [74] 。

陈好的事情和翟天临还有所区别,其中最大的区别博士是学历,教授是职称。此处仅讨论有没有可能教授没有文章的,结论是,没有,但是正高级职称可能没有文章。这种可能就是正高级职称被聘到高校任教,比如说陈好,他是一级演员,一级演员就是正高级职称,所以进学校统一称为教授也只能说不严谨,但是从职称序列上来说不算太过分。或者说网站做得不够细化,看到正高级就划分到教授那一栏了。

高级职称,包括高校中的教授,企业中的高级工程师,研究所的研究员,医院的主任医师等等。而“国家一级演员”职称是中国文艺界的专业技术职称,是演员在艺术上做出一定贡献而被给予专业肯定,它与其他包括教授在内的正高级职称属于同一级别,分属不同领域。

而通常高校官网,教师名录会按照职称级别排序,一级演员和正高级教授属于同一级别的老师。事实上这里用“正高级”教师会更严谨一些,这一点是中戏的工作失误。另外所有职称上报申请都是有档案记录的,说学校说谎的可以洗洗睡了,什么级别的职称一查便知,不存在偷偷摸摸申请一个教授的情况。

其他成果也能被认可为学术成果,艺术类的比如音乐,如果音乐作品被省级电视台播出是一个档,中央电视台播出就更高的一个档。美术类的开画展也可以被认定为成果。这个得看学校颁发的评职文件。具体到陈好的身上,得看中央戏剧学院有没有相关文件的规定。我没有中央戏剧学院的相关文件,所以不知道该校的规定,有相关文件的可以看看。

比如在高等教育序列就是教授,一到四级教授。在科研序列就是研究员。所以高校最常见的是“教研系列”。在医疗卫生领域,就是主任医师,在中学教育就是正高级(没错这几年中小学教师),工程师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农林水产、出版、法律、公证等行业还各有各的职称系列。达到正高级、副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统称“高级知识分子”,即高知。所以大部分自媒体经常错用这个词,并不是有个学位就叫高知了,必须是评上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才算高知。这个职称管理呢,一般认为是从苏联学来的。苏联设定了一套非常复杂的职务、职称、职级体系,为的是方便管理和方便发放福利。

论文发表没有我的名字

最好的方法是找你的导师与他商量商量。毕竟你已经付出努力了。也许导师在发表他的文章的时候,会把你的姓名也署上。

如果是普通研究发表的论文,那你就想方设法去搞明白,为什么没属你的名字。是因为老师太贪,还是里面绝大部分是老师的原创。搞清楚后,如果是老师的原创,你就不要蹦哒了,他不属你名,说明和你关系一般,你就好好想想怎么维护吧。如果是你的原创,那你肯定人际交往能力很差,即使老师吃相难看,但一般都会分点出来。你去想想怎么打好和老师的关系。人是群体动物,落单的,一般会被淘汰。

很多大学都有这种潜规则。尤其到了研究生,或者博士阶段。导师带领学生做项目……建议你私下和导师沟通一下你的想法,但适当注意分寸。毕竟你的证书还在他手里攥着。当然,如果你已经完全无所谓,就非要这事有个说法……那就另当别论。搜集证据,可以举报你的导师。现在高校正严打,应该他也会心虚的。

不过以我个人在学术圈的见闻,这样的情况是极少数。大多数情况是,发表一篇文章的作者署名,只要是参与过一定工作,对成果有一定贡献的人员,甚至包括曾经参与的客座研究人员,目前已经不在组里,都会写上人家的名字,至少会征询人家的意见。如果参与的工作微乎其微,或者因为某些原因对方不愿意正式署名,那么至少要在文后致谢中提及。

  • 索引序列
  • 发表sci论文没有教授的名字
  • sci论文发表没有我的名字
  • 发表的sci论文没有我的名字
  • 没有发表论文的教授
  • 论文发表没有我的名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