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散文的开始,气势磅礴。贡献:开启了散文的格式,气概。
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在我国发展史上的意义和贡献:先秦散文在我国散文史上独树一帜,是源头,又是高峰,而且包含许多特色,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概括的说,先秦散文共可分为二类,一类是以记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主的历史散文;一类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散文,通称诸子散文,又称哲理散文。它们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的地方,这些特色广泛的表现在内容、体裁、风格、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文体上:先秦散文众体兼备,百花齐放。就历史散文而言,《国语》、《战国策》为国别体;《春秋》、《左传》、《竹书纪年》为编年体。《尚书》、《国语》和《战国策》以记言体为主;《春秋》、《左传》、《竹书纪年》以叙事为主。就诸子散文而言,《论语》是语录体,《老子》、《孙子兵法》是散韵结合的格言体;内容上:先秦散文、史、哲不分,学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不少作品既是历史学、哲学,还兼具文学色彩。由于作者的思想、气质、政治流派不同,他们的文章便明显的表现初步同的风格个性。如:《论语》的风格是雍容和顺;《孟子》则灵活善譬,多辞好辩;《庄子》想象丰富;《荀子》结构谨严,论断缜密;《韩非子》辞锋峻削,说理透僻等等;性质上:先秦散文都是密切为现实服务的产物,不存在为艺术写作的文章。许多著作的目的性非常明确,作家首先想到的事实用价值,而不是美学欣赏。如:在历史散文方面,历史散文的写作,主要是为了记载和总结历史上统治阶级的经验教训,以资借镜,并指导当时的政治斗争。先秦散文的这些特点,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两千多年来,先秦散文著作中博大的思想内容,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在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教育、伦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其中有些思想成为中国力带来政治统治的思想,民族的精神。
先秦的历史散文对后世历史家和古文家的写作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叙事文的影响。叙事散文在我国过去的历史著作中占有极高的地位,但它的渊源则远在先秦。司马迁作《史记》本是想要上继《春秋》的,不仅采用《尚书》和大量地采用《左传》、《战国策》的史料,而且汲取它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例如《赵世家》极似《左传》,平原君、魏公子等列传又极似《战国策》。《春秋》的褒贬是非以及《左传》直书无隐的精神,一直为司马迁以来的"良史"所继承,成为过去史家撰着的原则。从司马迁起,史家之有论赞,也是受了《左传》的启示。《左传》的作者常常通过"君子"或他人的口来表示自己的观点以及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批评,这对过去统治阶级来说,也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需要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有以下作用:
1、研究生毕业都要求核心,因为大部分的学长学姐们发表的都是北核南核,但是发表国际sci核心已经成为现代的主流趋势。成功发表水平较高的论文是能为奖学金评比加分的。
2、可以显示研究的水平与价值;
3、提高研究者的研究水平;
4、推广经验,交流认识;
5、推动教育科研活动自身不断完善。
6、如果是在校期间,用来评奖学金是最直接的好处,如果是面临毕业,这个是比较好的优势,如果是面临就业,会是优秀的敲门砖。
扩展资料:
1、发表论文的过程
投稿-审稿-用稿通知-办理相关费用-出刊-邮递样刊
一般作者先了解期刊,选定期刊后,找到投稿方式,部分期刊要求书面形式投稿。大部分是采用电子稿件形式。
2、发表论文审核时间
一般普通刊物(省级、国家级)审核时间为一周,高质量的杂志,审核时间为14-20天。核心期刊审核时间一般为4个月,须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道程序。
3、期刊的级别问题
国家没有对期刊进行级别划分。但各单位一般根据期刊的主管单位的级别来对期刊划为省级期刊和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主管单位是省级单位。国家级期刊主管单位是国家部门或直属部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论文发了肯定是没坏处的,就算学校没规定,我觉得还是发一两篇好,最近能看到的效果的就是奖学金的评定了,如果你发表过论文,并且期刊也不错,对奖学金的评定很有帮助的;其次,如果你毕业决定继续深造,读博,发表论文对你以后的身价也是有提升效果的,期刊越好,效果越显著,就算找工作,也可以放到个人简历里,都是有好处的。现在发表论文也不难,网上代理机构很多,只要分清真假,很容易发表,我宿舍的都是通过百姓论文网发表的
发表论文对毕业生有什么好处
研究生,顾名思义,是要有一定研究能力的。而论文写作是研究能力和理论表达能力的主要表现方式之一。研究的成果主要有两种:现实成果和理论成果。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一个综合性考察。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是评价高校教学水平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对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综合水平的一个总体检验。通过大学毕业论文的写作,可以使大学生熟悉科学技术研究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基本的论文格式与规范,初步了解科研创作的一些技巧,了解本专业方向的一些研究内容,掌握文献资料查找的基本方法。
能锻炼人的逻辑,有历史思维
一篇论文虽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才华,也不一定能对社会直接带来巨大的效益,对专业产生开拓性的影响。但是经过多个高校的实践证明,毕业论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保证人才的重要措施。包括职称论文等,也是一样的。
1、编写论文是检测学员在学校学习培训成效的关键对策,都是提升教学水平的关键步骤。在校大学生在大学毕业前都务必进行论文的编写每日任务。申请办理学士学位务必递交相对的学术论文,经论文答辩根据后,即可获得学士学位。能够那么说,论文是完毕大学生活衣食住行迈向社会发展的一个中介公司和公路桥梁。论文是在校大学生才气的第一次显出,是向中华民族和老百姓所缴纳的一份有分量的试卷,是投身于社会主义社会智能化基本建设工作的新生报道书。一篇论文尽管不可以全方位地体现出一个人的才气,也不一定能对社会发展立即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对技术专业造成超前性的危害。实践经验,编写论文是提升教学水平的关键步骤,是确保较好优秀人才的关键对策。2、根据编写论文,提升写作能力是干部队伍建设“四化”基本建设的必须。中共中央规定,以便融入智能化基本建设的必须,领导成员组员理应逐步推进“革命化、低龄化、知识化、系统化”。这一“四化”的规定,也包括了对党员干部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的规定。
3、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写作能力是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化和文明创建的必须。在新的历史时间阶段,不论是提升全族的科学研究文化艺术水准,把握当代科学知识和创新管理方式,还是塑造社会主义社会新手,都规定人们的党员干部具备较高的写作水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做为领导班子和行政机关的做事工作人员,要写标示、通告、小结、调查研究报告等应用文;要写使用说明、广告词、解说词范文等说明文;也要写科学论文、经济评论等议论文。在现如今信息内容社会发展中,信息内容针对加速社会经济发展速率,获得优良的经济收益充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功效。创作要以规范字为数据信号,是转达信息内容的方法。信息内容的来源于、信息内容的搜集、信息内容的存储、梳理、散播这些都不可或缺创作。以上就是大学生要完成毕业论文的相关意义,其实,这个写作的过程也见证了从一个学生走向社会的过程。
欧阳定稿 欧公文易都是修改到妙处.情有人买他的(醉翁亭记)稿,初说'徐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 徐皆山也',五字而已.
初中学生可以写历史散文我可以新总结: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被动接受,记硬背的学习,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历史对学习历史,改变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空间的,写历史散文,它是一个灵活的教学方法,它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有历史知识,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关键词: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历史散文“灵活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历史系学生的兴趣空间的多样化;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从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历史和现实问题的分析,加深爱情和他们的国家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学习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迎接新的挑战世纪“,这是一个”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历史上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征文的历史,它是一个灵活的教学方法,它不仅可以巩固课堂知识多的历史,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在这里,历史征文,将讨论个人的看法。 一,题目是“小而新,”既然是一个小纸,你无法找到大的完美主义者。主题应该是具体的,比如“读课文收益”,“一事一议一补”,“一人一评估”等,只要有问题的一个很好的说明。所谓“新”是新观点的话题,不要人云亦云,不要固守总之,在勇气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提出有事实根据的自己的看法。标题从何而来?只要用心去思考,启发式课堂教学中,经常关注的实际问题,故意引导小适当的话题,有很多珍贵的历史题材可写。例如,我看到拿破仑;启示1949年1月20日杜鲁门对我们的就职演说中,楼兰的感情因此消亡;昭君什么可以描述。经过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问题,同时也指导学生的写作方法。的说法提出了新的,简洁的,创造性的,并注意管教的渗透,联系热点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材料是“精而真正的”不要急于动笔选择的主题,必须先准备材料。材料从何而来? 1。读了这本书,在材料摘编你需要的。 2。实地考察,收集素材。 3。问投影片,教师和其他人。 4。随着互联网的方便查找和下载。有材料,该材料还必须整理,识别,对比,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正式写作,可以勾勒出第一列,先写什么,写什么,有一个整体的布局,这样才能使文章层次清楚,连贯。论文写作的历史是做历史的结合,这是材料的统一视图最重要的事情。是否有历史,文章失去了灵魂,一些评论家,没有历史,没有血肉的文章。只有历史与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文章的生命力。三。写“准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散文的开头,第一段应该努力来点,与主题直接接触,明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这也将是一个有点悬念,引起读者的关注和追捧。要结束的亮点,发人深省,余味无穷。因此,一些经历过的文件的开头和结尾是为此而努力。历史写作提纲是文章的设计。首先,提出的论据(包括一般分分分),然后论证。参数,包括历史事实,名人名言讨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明确的。因为有几个分论点,其中引用的论据,第一次写东西,写东西,一般根据作者自己的习惯。如果有必要,或长篇文章,您可以添加字幕,以获得清晰的效果。培训的形式,一般有三种类型:。 1,直接提交意见的对象和内容。评论的对象有人物,事件,机构,出版物和现象。评论内容无非是原因,性质,系统状态,影响,效果等。如:在民主革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 2。提供一些材料命题分析。如:根据下面的讨论,请国外有关事实,谈谈你对爱国主义的看法希特勒的“爱国主义”,日本侵略者和,有我们的爱国主义。对于希特勒的所谓“爱国”共产党人的日本侵略者,必须坚决反对。日本共产党和德国共产党人都是他们国家的战争的失败主义者。 ......我们的口号是保卫祖国,抗击侵略者。对于我们来说,失败主义是罪恶,是责无旁贷的,为抗日胜利而战。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位置”在1938年10月3。提出一个或几个观点,论据或行为一驳。如:隋炀帝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的历史。有人说他是“一个是结束了,”有人说他“不能关机”,请做出点历史唯物主义评价。 历史征文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和分析推理的能力,虽然比教科书较高,但仍衍生材料,一般是设计命题课本知识的重点。因此,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引导学生注重思维,改变材料的角度来看,升华认识的焦点。了解基础知识的角度转换方法主要有三种方式:1,提供的材料或想法,创建一个新的局面,以加深了解,增进分析能力。 2知识已形成结论,问:“为什么?”事实总结培训,演示,查看能力。 3问题联络相关的知识给学生方面,能力比较分析。 例如,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根据教材归纳的基础是:根本原因是政治和经济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改变权力的帝国主义之间的平衡国家,创造了他们之间新的冲突,形成了形势的几个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是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争夺两个疯狂的准备扩军结果的直接原因。竞争巴尔干是冲突的三个主要方面之一,巴尔干成为争夺和欧洲帝国主义阿森纳的焦点。广场上的半岛萨拉热窝遇刺引发了战争爆发的导火索。如果我们再改造他们问的问题不同的角度,可以加深他们的知识,培训和更多的知识和理解,思维,提高组合的历史水平。可以设问:有人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灾难的机会,如果不是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奥匈帝国王储夫妇,战争不会爆发杀害。请您谈谈对这个观点的看法(了解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问的问题二:在巴黎和会上,德国在代表的“凡尔赛宫”的时候,文中说:“有些人希望我们认识到,我们是战争的唯一的罪魁祸首,我自己也承认这是人的空话。“说说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为德国战争罪行的代表进行狡辩推脱的一面,但也可以看出,有一定的道理在此声明从根本原因和直接看的原因,帝国主义国家都发动战争罪人特别渴望发动战争,尽管德国是战争的发动者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罪魁祸首)问问题三:结合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理由讲帝国主义和战争之间的关系。或:为什么是帝国主义战争?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决定永远不会消失,只是层的不同,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政策的实施,因此必然导致战争,帝国主义是现代的..根源战争)问问题四:比较一战和二战爆发的原因异同。 问的问题五: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国家是如何在巴尔干战争和竞争? 问这个问题六:为何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并结合当今形势,请你做一个对战争与和平的前景。 (世界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对于一个持久和平仍是世界顶级的重大政治问题,但我们已经看到和平,防止诸多有利因素对战后世界各地的战争仍然是可能的。)历史散文写作应力求清晰,准确,生动。 主题和论点来搭配,正好,标题的切口要小,如“在整个世界的现代技术,19世纪中叶,中国经济现代化探索的进化”比,“世界文明的进程英国的现代化“容易证明。要查看紧密结合,给出一致的主题,事实必须紧扣所选择的点。例如,要选择那些论据必须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事实,当“中国19世纪中期,经济现代化的局限性。”至于政治目的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产阶级,资本积累不足,对中国的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等的弱点;理解为彰显个性,观点要鲜明,突出,特别是有创造力。 1,生动性,这种观点要明确,并不矛盾,含糊不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说实话,了解明确的。 2,准确度,这是一个证据是真实的,可靠的。如果参数是不准确的,尽管尖锐的角度来看的话,不能让人相信。论据是历史的,它应该注重历史数据,当您使用和典型的必须是真实的。不能使用道听途说或从小说,电影中看到的虚构材料作为参数。其次,参照历史数据,不能断章取义,各取所需,但不能证明白了任意歪曲历史的观点。第三,不能做出结论基于孤证。 3,形象生动,使文章的图像必须有感情,语言,生动活泼。非常敏感的小论文言之无物,空洞的肥皂盒。作文写完后,也应仔细多次修改。文章的结构,参数文本必须进行调整,检验,鉴定和审查。除了自己的,也应该帮助的同学问老师,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只知道如何写历史文章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多写,只写在地上多练,以逐步改善小论文的质量。我希望学生们大胆落笔写的一个小的历史,因为新的东西会带来新的希望!
秦始皇,生于公元前259年死于公元前210年,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嬴姓,名政。秦庄襄王之子。13岁即王位,39岁称帝。战国末年,秦国实力最强,已具备统一东方六国的条件。秦王政初即位时国政为相国吕不韦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亲理国事,免除吕不韦的相职,并任用尉缭、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秦王政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随后,他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律。将原六国贵族豪富迁至关中、巴蜀,以防止他们的分裂复辟活动。又明令禁止民间收藏武器,销毁没收得来的武器,铸造12个金人。 在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只要向政府申报土地数额,交纳赋税,其土地所有权就得到政府的承认和保护,并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统一全国币制。为发展全国水陆交通,又实行“车同轨”,修建由咸阳通向燕齐和吴楚地区的驰道,以及由咸阳经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区修筑了“五尺道”,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 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颁行全国。并利用战国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终数六,因而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符传、法冠、舆乘等制度都以六为数。水主阴,阴代表刑杀,于是以此为依据加重严刑酷法的实施。始皇三十四年,下令销毁民间所藏《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随后因求仙药的侯生、卢生逃亡,牵连儒生、方士四百余人,而将其全部坑杀于咸阳。 秦始皇即位后,派蒙恬率兵出击匈奴,还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结起来,修筑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在征服百越地区后,设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数由统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余郡,其版图“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墓,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名山胜地刻石纪功,炫耀声威。为求长生不老之药,又派方士徐(即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至东海求神仙等等,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三十七年,秦始皇巡游返至平原津得病。于是作书命长子扶苏送葬,并继嗣帝位。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秦始皇病死。赵高勾结始皇少子胡亥和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并赐扶苏死。秦二世胡亥即位后不久,即爆发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想时,就讲到时机未到当然“不可以有为”,而当“变生”之机,则要“应天则命”,积极有力,至于“变道已成”,方 归于无为,即“功成则事损,事损则无为”(《周易注·革卦》),反映了王弼追求社会大治、太平的愿望。当然,王弼的追求有强烈的时代内容和儒家色彩,他断言, “贤愚有别,尊卑有序,然后乃亨,故先元吉而后乃亨”(《周易注.鼎卦》),还是以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为标帜。 第三,王弼还吸收《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主动精神,主张在“改命创制”的过程中发挥人为的主观能动性,称: “夫能辉光日新其德者,唯刚健笃实也”(《周易注·大畜卦》),强调: “成大事者,必在刚也”(《周易注·小过卦》),表明王弼在援儒入道时,已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道家消极无为的阴柔之道,而溶铸了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历史意识。这是《周易》史观影响于魏晋时期历史哲学发展的一个积极成果。 《周易》史观的积极精神在唐代有了新的进展。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可说是应用变易进化观念鉴别史实,考察史变的杰出代表。他以秉笔直书的实事求是态度, “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他明确反对正统儒家那种“爱憎由己,厚诬来世”的史学态度,指出: “论成败者,固当以人事为主。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 (《史通》卷十六《杂说》上)特别是他承王弼以来“物无妄然,必有其理”的易学传统, 引进“势”的观念,考察史事变迁和治政得失,指出: “古今不同,势使之然”,强调:“世异则事异,事异则治异”,批评那些“必以先王之道持今世之人”如守株待兔者。(《史通》卷八《模拟》篇)在《易传》和韩非的基础上进一步闸发了社会古今之异和历史进化之势。 与刘知几相呼应,柳宗元和刘禹锡也继承、发展了《周易》的变易史观,对唐代的历史哲学作出了贡献。柳宗元将天人关系新论贯彻于社会历业领域的考察,虽仕途坎坷,身囚山水,仍潜心史事,常有创见。他把韩非“势”的观念和《周易》变易史观结合起来,具体分析郡县制代替封建制的过程是“非圣人之意也,势也”(《封建论》),着重探讨了社会历史的必然性问题.又指出:惟人之初,争斗不断, “于是有圣人焉,曰黄帝,淤其兵车,交贯乎其内,一统类,齐制量”,以后有尧, “置州牧四岳,持而纲之,立有德有功有能者参而维之”(《贞符》,见《柳宗元集》卷一),肯定了社会礼义制度和道德伦理两方面的演进都有个自然而必然的趋势。而刘禹锡则提出“数存,然后势形乎其间’的思想,从势数结合的角度,确立了历史观上的理势合一论,进一步发展了《易传》关于社会历史进程及人事秩序特殊性问题的探讨。他说: “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故余曰: ‘天与人交相胜耳’”。又称: “天之道在 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则,其用在是非”。 (《天论》上)明确区分了自然作用和人事功能,强调人依靠礼义、法制,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天地之化育井交相取胜,发展出一种积极的、能动的社会历史意识,丰富了唐代历史哲学的内涵。 北宋思想家李觏站在事功之学的立场上解释易理,其著《易论》十三篇曾专就“人事”而言,侧重探讨了社会人事的历史变迁问题。称: “八卦之道在人, 靡不由之也”, “圣人作易,本以教人”。又继承王弼义理之易的传统,指出易理之用无非是使“人事修而王道明。”(《文集》卷四《删定易图序论》),又称:“若夫释人事而责天道,斯孔子所罕言”,强调“为人上者必以王制从事,则易道明而君道成矣。”主张把社会历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加以研究,排斥了圣人,天意对人事的干预,从社会人事本身来解释历史变迁的趋势和原因。王安石则从“新故相除”的阴阳自然之道推导出“有处有辨, 新故相除者,人也的结论。”(参见《杨龟山先生集·字说辨》)在承认天道自然的基础上,肯定了人事有为能辅助天道。又称: “五事者,人所以继天道而成性者也”,以为“道”既“为万物之所以生”之本, “不假乎人之力”,又“涉平乎形器,故待人力而后万物成也”(《洪范传》)。以注重人为作用的变易进化史观作为其变法新政的理论依据,与李觏相配合,实开有宋—代历史哲学之新风。 三、促成理学正统史观之分化 以儒家为代表的正统史观,在宋代理学那里发展到了顶峰。理学家以天理史观的形式,把正统儒学历来提倡的神意史观、圣人史观作综合的概括并加以理性化的闸发,把历史哲学纳入其复古主义的、保守主义的思想体系中,很大程度上把《周易》史观在后来发展中所积定起来的积极的、进取的因素加以抹煞或有意的忽视了。 不过,宋代理学家几乎都曾精研《周易》,深受易理熏陶。从周敦颐著《易通》,张载治学“以易为宗”(《宋史》本传)而成《横渠易说》,程颐作《伊川易传》、到朱熹融会易学史上之象数派和义理派撰就《周易本义》,我们可以看到易理对理学的体系构建和思维方式的积极影响。这种影响也不能不在历史哲学领域发生作用,促成了理学正统史观的内在矛盾。 矛盾表现之一,宋代理学家在史观上既尊《春秋》为宗,亦奉《周易》为源,尤注重易理对考察社会人事的指导意义,透露了某些突破正统史观的倾向。朱熹就讲到:“上古之书莫尊于《易》,中古后书莫大于《春秋》,然此两书皆未易看。……若要谈此两书,且理会他大义。 《易》则是尊阳抑阴,进君子而退小人,明消息盈虚之则。《春秋》则是尊王贱伯,内中国而外夷狄,明君臣上下之分”。 (《朱于语类》六十七)他又发挥易之“明消息盈虚之理”,称:“易之为书,因阴阳之变以形事物之理,大小精粗,无所不备”(《文集》卷四十三《答李伯谏》),据此解释历史研究中的“执古御今”说,认为“执古” “便是易书里面文字言语,御今,便是今日之事”。 (《文集》卷八十五)这和董仲舒等正统儒家持《春秋》以为“奉天法古”之本的形而上学历史观还是有区别的。 矛盾表现之二,是理学家一般吸收了易学“物无妄然,必有其理’的思想,也受柳宗元理势合一观念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承认历史发展中客观趋势的存在,和朱熹所述“陶铸历代之偏驳,会归一理之纯粹”,又“一本于圣人之述作”的史学主旨亦有相违之处。朱熹治史,一方面断言:古今史事之变是“合于天理之正,圣人之心”(《通鉴纲目后序》),以圣人心术为历史变迁进程的主宰。另一方面,他又承认历史发展本身毕竟有着“非人力之可为”的“当然之理”。说: “圣人固视天下无不可为之时,然势不到亦做不得”,意识到历史中还有圣人心术难测,难御的客观趋势的存在,认为“会做事底的人必先度事势,有必可做之理方去做”,进而肯定:历史发展“势不容己,柳子厚亦说得是”(均见《朱于语类》卷一二二),显然和柳宗元的理势论历史观有点接近了。 矛盾表现之三,引进易理的“物极必反”, “传承因革”的思想来考察社会历史的变迁过程,这和理学正统史观的复古、保守倾向有对立的一面。二程已承认“物理极而必反,故泰极则否,否极则泰”(《伊川易传·否卦》)的一般发展原则。朱熹则认为“易中详识物情,备极人事,都是实有此事”(《朱子语类》七十二)又将易理引伸于社会历史进程的考察,提出: “若夫古今之变,极而必反,如昼夜相望,寒暑之相代,乃理之当然,非人力之可为。是以三代相承,有相因袭而不得变者,有相损益而不可常者。”(《古史东论》)肯定了社会历史发展中有着“相因相革”的必然过程。他还讲一步分析社会历史因革变易的原因在有“弊”,指出: “科举是法弊,大抵立法只是立得人之法”, “任法不任人,乃是法弊。人弊可以易人,法弊则必当变法”。 (《朱干语类》一O九)强调“革弊须从原头理会”(《朱子语类》—O八),在复古史观的框架内也包含了某
学习艺术理论的重要意义1.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正确的艺术观就是对艺术的本性及其一般规律的正 确理解和认识。生活每天都在提出问题:是艺术还是非艺术?今天出版的成千上万的“写真集"是艺术吗?所谓“行为艺术”是艺术吗?我们怎样确定艺术品的标准?艺术学理论将回答这些问题,帮助大家树立起正确的艺术观。2.树立正确的艺术创造观艺术院系的学生必然要从事艺术创作,树立正确的艺术创造观对自己的学校学习和将来工作都有直接意义。-切进步的艺术家都应当确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理念,创造出优秀的为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而不可以“游戏人生”的态度创作。3.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艺术院系的学生要从事艺术创造,必须首先学会欣赏他人的作品,艺术理论的系统学习可以帮助大家迅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中华民族美术过去之灿烂 傅抱石 近时外国人对于中华民族性的批评,总是离不了说中国是"自尊"、"自大"的民族。殊不知中国人的"自尊"和"自大",是有原因的,是有道理的。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必须保守着这种"自尊"、"自大"的好国民性。今日的中国,尤其有急切的需要和重大的意义。 单论美术这一项,其发达之古,创造之精,莫说东方,就是世界上也难寻其匹。日本还在请中国人办外交主政事的时候,我们已把西域的美术精华吃下肚子。吐出以后的唐宋光辉之花。埃及是最古不过的了,然而把那粗笨的刻画,和我们三代的玉器铜器比上一比,若根据他的遗物,他就发展到与三代同一时期也办不到的。"铜器时代",哪一民族拿得出如此雄壮伟大神妙不可言状的宝贝?虽一二遗留,它的价值,除供考古学者的摩娑研究,物器本身,已没有什么,然中华民族在世界美术史上有了最伟大最先进的创造是无疑的。虽然有许多学者,硬说我们古代那批宝贝,某种是间接学自波斯的,某种又是直接从印度偷来的,总而言之,说我们中国人是没有多大用的东西,然而这无非是因为我们的宝贝太高贵,把他们吓得没有什么可说。眼见中国如何贫弱,所以他们还要这样说:"中国何德何能?龟甲铜器,《春秋》三传,完全是伪造,你汉人尚能做什么呢" 虽然,他们尽管侮辱,若是有人送他们一个同治年的瓷器,或是乾隆年的雕漆,保证他脑筋中起不可思议的作用,佩服得五体投地。难道这又是从英吉利法兰西偷来的么? 展开东方艺术系统图来看一看,所谓"古代系"、"希腊系"、"印度系"、"中国系"的四大系中,实际上只中国与印度的二大系。假使中华民族不负起吸收、融化和创造的责任,到现在朝鲜有美术么?日本有美术么?"印度系"又走得几步路呢?关于这些理论,姑且不论。总之我们就是说:中华民族曾经包办东亚的美术,是东亚美术名正言顺的不祧之祖,也不为过。 我中华民族特别的长处,是不但能够闻一知十,而且是只要和别的民族文化见见面,就会造出比人家更好的文化。一般美术史学者,他们把中国自三国至五代(约西纪二○○--一○○○年)的一个时期,定为"佛教艺术时代"(德人Hirth氏)或是"古典时代"(英人Bushell氏)或是"西域艺术攫取时代"(日人伊东忠太氏),述说当时以后的美术,完全没有独自的发展,而决定中国的中世美术史。我可以举一个极简单的例,来证明这种述说的不确。诚然,中国的美术,受了不少印度的影响。但是要明白,这些影响,到了六朝初期,早被中华民族聪明的脑袋将它化得干净。譬如说,张墨顾恺之的《维摩变相图》,陆探微载安道的《无量寿佛》则学印度的么?印度有没有?云岗龙门巩县等佛窟两足交叉的弥勒像,又是学印度的么?印度的弥勒像,是否两双脚交叉还是并垂呢?像这种例,举不胜举,一二学者,觉得中国人太不可方物,于是拼命从佛教经典内,拖出中国佛教艺术的前身来。似乎带哭带骂地说:"中国真聪明!印度没有的东西也会造!你看呵!菩萨头背后那道圆光,印度又那里有呢?"我们并不否认人家如此地讥评,这正是我们所欣慰的事。美术是什么?佛教美术又是什么?朝鲜日本的古美术,都是中国美术的儿孙,然不能说朝鲜日本便没有它自己的美术。这一切,都是中华民族在美术上特殊的伟大的表现!是世界美术史上最光荣灿烂的一页! 只是创造,创造得不高明是不行的;只是吸收,吞进去受不住也是不行的。中华民族,有无量成绩做本身最高度文化的证明。纪元前一千年的工世,能作出就是现在五千年后也还是奉为标准的"形式"和"纹样"。葡萄花纹,就说是外国货,然"云纹"、"雷纹"、"蟠纹"、"饕餮纹"总是本号自造!并且形体周备,意匠完美,会在砖瓦头上刻字描画!会将一双雀子,站在乌龟背脊上做灯盏!檐会飞!柱会雕!凡是与生活有关系的器物,哪一样不施以美的设计?秦始皇为防胡人而筑的万里长城,其雄伟盖世的气慨,又谁不咋舌吃惊? 绘画较工艺发达稍迟一点。古书上,舜皇帝的妹子,以及"苍颉作书,史皇作画"等等传说,姑不信它。在今日可得见的古代绘画作品,汉朝的已有很多了。孝堂山武梁祠的石刻画,固然不是二十世纪图案最发达的欧洲画家可以"便化"得出来,就是一块汉画像砖上的人物,也够使现代东西方的人物画家惊异。藏在英国大英博物馆橱内的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那画上的人物,态度优美而庄重,线条遒劲,布置闲雅,第四世纪的东西,我们不知道那时候欧洲的人物画如何?再说唐代的阎立本,它的驰名世界的《历代帝王像》,听说尚有十三张在福建林氏家中(一说梁鸿志君所)。这稀世的宝物,它的唐代初期绘画的黄金时代,充分表示无遗。日本帝室御物有一张《圣德太子像》,中间画圣德太子,左右画山背大兄王和殖栗王。这张画,他们的确经过许多人研究,据旧法隆隆寺《寺传》上说,是百济国阿佐太子到日本画的。许多人不以为然,说《圣德太子像》的服制全是"本邦的古仪"!但是除此以外,可没有第二张和这画逼肖的作品。是天上掉下来的么?实事求是的先生们,不得不怀疑了,不得不恭维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了。因为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也是中间画皇帝,两边画侍臣侍女的。于是《圣德太子像》的本源(布置或笔法),便牵在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上。 经晚唐五代而至宋徽宗的花鸟,即今日还原色印在日本寻常小学生的画帖上。不过不说是中国的,但说"距现在有八百多年一个叫做宗的皇帝"而已。绘画到了徽宗时期,无论花鸟,山水,一切部门,都有杰出的大家,彪炳史乘!南渡后,刚刚一百二十年,霹雳一声,蒙古人打定了天下,可怜当时那班画家们,忍着精神上的痛夺,拼命向笔墨间抒其抑郁之孤愤幽绪!黄公望,他叫出"寄乐于画"的口号,以刺激那些利欲熏心的分子。倪云林也曾说过"余之画,不过草草,聊写胸中之逸气耳"!这种艺人的本色,也是当代社会的反面。我们看倪云林的山水,存着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元四大家中,王蒙为了母舅的关系,做过一下泰安知州,在画史上,虽然他的挥洒高妙,有时也逃不了峻刻批评。至明代则文沈唐仇是适合当时代的产物,谨严之中,复邃幽趣。至于清初的八大山人与苦瓜和尚,他们的行径和笔墨,又岂独在一山一水一花一鸟之间?尤其石涛的诗,"梅花"、"遗民"可说是常常应用。我们在三百年之后,应不应该向这些民族艺人表示诚恳的敬意? 雕刻的遗迹,随便说吧,如云岗巩县天龙山等多数的佛窟,真不知接受了几何人的瞻仰和崇拜。东方固是第一大艺术,西方也未见得有出其右者。我们要知道,这成千成万的石佛,都是先民一刀一刀,一尊一尊,累月经年所造成,若说是没有伟大力量的民族办得到,那现在也不让云岗独霸一部东方雕刻史了。 这无量数的遗宝,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寄托。唯有这些遗宝,中华民族在世界美术上始值得自豪,值得人家不远万里费长久时间,来研究我们一张纸或是一块石头。 然则中国美术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呢?这可分做两方面说:一方面,以异民族的关系,突然接触"形式"、"色彩"与自己绝对不同的美术品,自然产生一种奇异。或者本来存有某种用意(如对于工艺品),因之有些人,拼命地研究。这些人,是把中国美术推崇得真比天还要高不可攀。一方面,就美术品的评价上,中国美术品,大至开山打洞,小至一把扇子、一个酒杯,都具有不可形容的独特境界。这种境界,是中华民族的境界,是东方的境界,也即是世界两种境界之一的境界。因此,与欧洲美术,显然划清了路线,而此辔齐奔。 他们的绘画,是"色彩"和"面"的结合;中国的绘画是"线条"和"点"的交响乐。过惯了都市文明的他们,现在也需要枯淡清冲的刺激,在绘画上,已有相当的证明。不过以欣赏的趣味或能力如何,所以有的欢喜唐宋的谨严,有的欢喜元人的淡逸。 他们的雕刻,是不穿衣服的多;中国的雕刻,则多穿衣服。人体的曲线固属美妙,而衣服飘举,隐约如见,又何尝不美?他们的材料,多用金属,用石头;中国的材料,多用木,用泥,用麻,用漆,这是种种环境造成的分歧当不因此显其轩轾。 中国的美术,无论建筑、雕刻、绘画、工艺,创作上固各有伟大的贡献,理论上更是发世界所未发。东晋有顾恺之的《论画》,南齐的谢赫的《六法论》。当第四五世纪,即有如此完善的绘画理论,可说是惊人的成功。如顾恺之说的:"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完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王微说:"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画寸眸之明"是何等的透彻合理呵!本来美术不像科学,不一定读熟了理论才去制作,也不一定有理论便有作品。但是世界美术史家们,常常贬人而誉已。我以为这些精湛的论著,是值得特笔大书,任他们存着怎样的偏见,也绝不能稍稍摇动。 在另一种情形之下,"中国美术"这个名词,稍稍费解。它的含义,似乎加了一层限制。欧美人所谓"中国美术",至多包括到嘉道以前。那时候,足迹到过中国的还不多,仅仅从一些布教师或商人的手中,得受中国美术的洗礼。日本人就根本不说出"中国美术"四个字。虽然是一本一本图谱或论著,自序文至版权页都是中国的美术品或研究,但总名之曰"东洋",或名为"支那古代美术",置于印度朝鲜之间。我们自己对于这种现象,应该明白西洋人与日本人的中国美术观,在可能内,他们是以不提起为妙的。此中道理,非常简单。 那种中国美术在世界上,不是被人轻视么?当然!在现在民族竞争的时代,谁肯对我们中国人说出半个好字?事实上,我们早知道有若干的"中国通",在贩卖中国的美术,在靠谈谈中国美术吃饭!更说具体一点,中国美术实在好得使一切不愿谈的人而又不得不谈,更不得不把中国美术似通非通地来利用。美国大来公司邮船上所印的旅客单,也装饰了中国六朝的佛像,江西不值钱的樟木箱子,到了支加哥会变成无上的美术品。日本不必论,著是不相当研究过中国美术,想做美术家是很困难的事。近年上田恭辅氏的《支那美术工艺骨董图说》,翻开封面便是"震惊世界的支那工艺美术"十一个大字。这点,也可见中华民族美术在世界的力量和地位了。 中华民族美术的进展,恰像一条弯弯曲曲的线,这条线,随美术的部门而曲折不同,同时随民族意识的强弱而曲折不同。我们要推究它曲折的痕迹,推究何以盛何以衰的原因,做今后民族美术建设的参考。 美术是一面社会的镜子,它的发生,成长,或是灭亡,都有它背后的一切做主人,使它不得不顺着而同一步骤,同一进退。前面说过,中国美术发达最早的是工艺,如玉器、铜器等,在三代已有精致的作品。因为朝廷设了玉府,召了许多琢玉的人从事研究制作,铜器也定有制度,形式大小等等,都有一定的标准。在这统一的机构指导之下,所以呈露当时代工艺极盛的时期。以后秦汉承继三代有组织的宏规,遂蔚成中华民族独立的伟大的美丽轮廓,造型的样式上,也愈见复杂,一一合于生活的需要了。绘画也可以用此种在统一下始得发展的方式来证明它的盛衰。绘画上黄金时代的唐宋,在唐有玄宗的好艺,育成吴道子李思训阎氏兄弟(立德立本)许多凌铄古今的大画家,山水画之勃兴,佛像画之转变,这不都是玄宗的功劳么?宋代更是值得我们崇仰,徽宗皇帝,他不但扩充翰林图画院的机构,并且高等官吏都要考一考绘画,当时的文臣武臣,有几个不能伸纸挥洒的呢?基于这种原因,一直到南宋中期的绘画,人材之多,发达之速,元明清固然不能及,即两晋六朝又哪能相提并论?其次雕刻,隋唐佛教造像之盛,梁武帝的优崇佛寺,是我们不能忘记的。至于最近的清代康雍乾三朝,不是朝廷的奖进,那中国美术史可以划明代为最后的一个阶段。现在我们所资为最丰富最可靠的美术参考资料,大部分是这三朝的成绩。 现在我们足以相信,相信中华民族美术的建设,是在先负起时代的使命,而后始有美术的可言;是在造成统一的倾向,而后始有"广大"、"庄重"、"永远"的收获。我们过去的痕迹,很明白地呈在眼前,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日的中国美术,时代的使命是什么?统一的倾向是怎样?前者可以把近几十年的美术看一看,自然可以发觉我们应该走的大道,后者就是审度目前的缓急,决定这些大道,走哪一条?如何走法
艺术史当然也概莫能外,这种由历史引发的智慧、魅力与美感,对于丰富一个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一个人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了中国艺术的历史,才能提高一个人的艺术修养与人文素质,进而树立民族自信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以他们的不断传承和新的创造,继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111111111111111111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