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城市管理学论文发表笔记

城市管理学论文发表笔记

发布时间:

城市管理学论文发表笔记

037讲:领导模式实现 -- 三步走! 上节是“权变领导”那一课,有两个核心要点:第 一,就是要对下属分类、分析;第二,就是要通过有效的领导方式设计,能够带动最多的下属跟你走 。 本节课接着这个话题,讲解领导模式实现的三步走策略。 a.把领导力转化为追随力; b.用价值观牵引最多的下属; c.省出精力和时间,用个性领导的方法,抓住重点人物。 1 .第一步:领导力=追随力=业绩 先讲第一步,把领导力转化为追随力。有一个方程式,叫做: 领导力=追随力=业绩 。什么意思呢?就是衡量一个人领导力强不强,看的是他能把多少人转化为追随者。我们在昨天的课,花了很多时间,去讲如何分析和了解下属,其实就是为了通过有效的领导力设计,牵引最多的人跟着你一起走。 核心都是要将 “ 领导力 ” 转变成 “ 追随力 ” ,最后由大家共同创造出价值 。也就是说:领导者的一个重要功夫,是要善于把自己的领导力,转换成下属的追随力、创造力,然后由下属转化为业绩。 “追随力”,是个新概念,哈佛有一位教授在解释这个概念时说:“ 追随者决定着企业的成败 。”这句话,我不能再同意了。讲个故事给你听。90年代初期,清华的老校长高景德教授在去世前几天获得了国家颁发给大学校长的最高奖。他在病榻上接过奖杯说的第一句话就是: “ 工作是同志们做的。 ” 当时听这句话,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受,随着阅历增长,越来越觉得这句话了不起,这句话里面就包含了一个追随力的问题。 上一周,我们一起向早年的乔布斯致敬,并且讨论了战略型领导模式。从一些同学的留言中,我看到他们觉得乔布斯很伟大,但离自己非常远。其实,很多伟大的战略型领导者,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学了今天的课,我希望能帮你建立这样的意识:学会观察我们身边的领导者,判断出哪些是值得你追随的领导者。因为他们的战略高度和他们影响下属的能力是非常强的,你按照他们的话去做,一定有前途。 高景德校长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我进入清华大学之后的第一位校长。他远不如乔布斯那样知名,但在我心目中,他却是清华历任校长中的佼佼者。我下面和你讲讲高校长“征地”这一件事。 记得我刚进清华时,学校周边都是成片的农田。八十年代初期,农村户籍虽然不能说低微,但每个有农村户籍的人都希望换成城市户籍,享受只有城里人才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待遇。我不知道高景德校长从哪里来的远见卓识,决定用学校后勤里的种种工作,把那些农民从土地中置换出来,成了“农转非”(转成非农业户口)的学校职工。我那时还不知道,食堂里的很多师傅,都是刚从农田里走出来、到清华上班的农民。那时,学校的工作值钱,土地不值钱,所以,高校长的这一决定,并不被所有的领导和干部认同。 为此,高校长虽然制订了“征地”的工作方向,但大量艰苦的工作,都是靠自己去推动,靠学校内部的各级管理者一点点去落实的。我听过一些中层领导的回忆,讲高校长和他们集体开会,然后个别交流的故事。高校长学问大,是苏联的正博士。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苏联的教育体系,一般只给博士毕业生副博士学位。在那时国内的待遇上,苏联留学回来的副博士,就相当于欧美国家毕业的正博士。 而高校长留学归国,得的就是正博士学位。他有学问、有魅力,同时又善于尊重和团结主要干部,所以,这种领导力就创造了追随力,高校长讲话,做工作,大家都会听。然后,领导力和追随力一起发挥作用。这件大事,后来就居然办成了。后来,我工作之后,听了很多老同志回忆当时的旧事,才深刻理解了高校长那句“工作都是同志们做的”,还真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谦虚话。 宁向东点评: 顺便多说一点,高校长的这一远见,为清华大学至少储备了二十年的发展用地。今天回头看,如果没有高校长当年的农转非战略,今天就不会有清华科技园等新区,学校只能在固有的土地上发展,那就不可能有今天绿树成荫的清华园了。所以,真正有战略的领导者,不仅仅只有乔布斯,我们身边就有很多。 “工作是同志们做的”,是给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每当我想起这句话,头脑中就自然地反射出一个方程式:领导力=追随力=业绩。这是今天要讲的建立领导模式的第一步。2. 第二步:价值观牵引 讲完了第一步,接着讲第二步,用价值观牵引最多的下属,用你的领导方式去牵引更多的下属。昨天,我们留的思考题是,如果组织里面的下属,经过分析之后发现非常分散,在四个象限里都有,领导者该怎么办?我看了同学们的留言,谈了很多方法。现在和你分享我自己的观念,不一定对,供你参考。我觉得如果一个领导者,面对着形形色色的下属,管理的工作会大得惊人,正常情况下,是没有办法有效领导的。所以, 如果人太杂,就一定要对人员进行调整转化,这是回避不了的事情 。 调整的原则很简单,就是想办法让更多的人和自己的频率相通。无论是先改变观念,还是先改变行为,总之,就是要让频率相通,如果多数人频率不通,作为领导者,仅仅沟通一项,就会被累死。 解决了下属的频率问题,你规划的领导模式其实就有了落地的可能。昨天的领导模式设计中,有一点我们没有讨论,就是 “ 行为中的价值观 ” ,这是很重要的。很多企业现在都讲企业文化,大家也都觉得公司简介里印的、墙上贴的那几句话,就是企业文化。我觉得不是,中国绝大多数的企业文化,就是领导者文化,或者老板文化。墙上写的那些什么“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之类的,都不是企业文化,说到底就是一句口号。 我去一些企业讲课,老板中午,或者晚上陪我吃个饭,但他并没有一天都坐在那里认真听课。而他还口口声声说要打造“学习型组织”,把这个作为文化,你相信吗?请老师去讲课,顶多算是“组织型学习”,这和建立“学习型组织”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所以,无论你现在是不是领导者,有一件事你要认识透: 就是下属之所以会追随领导者,不是认同了你说的,纸上印的,而是认同了你是如何做的,所以,领导者要格外注意种种行为背后所隐藏的价值观 。 3. 第三步:个性领导 以上是第二步,下面讲领导模式实现的第三步。就是好的领导者,除了要善于用他的价值观和管理模式去影响最多的追随者之外,还 要学会运用 “ 个性领导 ” 的方式,抓住关键的少数 。解释一下,就是当领导者用他的目标、行动和理念,吸引了绝大多数的下属之后,他就可以腾出时间了,他必须要利用这些时间去解决个别关键下属的追随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凝聚最核心的人,团结最多的人,帮助自己把计划一点点落实,进而达成组织的目标。 今天我要交付给你的一个核心概念是“个性领导”。这个概念仅从字面理解很容易形成误导,以为是靠你的个性来进行领导。个性领导,用我们中国的大白话说,就是“看人下菜碟”,就是讲 领导者要学会对下属各个击破,和每个人培养独特的影响关系 。 当然,这里面有个成本核算的问题。因为作为领导者,你的精力是有限的,你首先要判断的是,花时间和某个下属建立这样的影响关系,值还是不值。如果值,就要注意去发展这种成对的关系,并且保持连续性,形成积极互动。比如,对于有些具有好奇心的追随者可以采用提前告知的方法,来让他产生亲近感和追随感,明天全公司都要知道的事情,提前一天在办公室里和他打个招呼,这就会让下属产生极其强烈的归属感。 我看到过盖洛普公司的一个研究,这个研究跟踪了100多万个工作团队后发现,一旦一个人感到他没有得到重视,他的能力没有得到肯定,他的努力没有得到激励的时候,他对工作的专注度就会非常低,他大约只有9%的概率会把心思花在怎么搞好工作上,这一点其实我们都有体会;而一旦我们觉得自己的能力受到领导重视,自己是领导很关心的人,这个时候的工作投入程度会非常高,按照盖洛普的研究,这时候的工作投入度会上升到73%。 这个统计就说明, 当下属觉得自己被领导者充分重视之后,他们工作的内在动机会被大大强化 。这就是为什么领导者要注意培育和那些重要下属之间独特的领导关系,也是为什么我今天要向你介绍“个性领导”概念的原因,这是你实现领导模式的第三步。 课后思考 今天课后的推荐阅读是我自己写的一篇文章,写的是历任清华校长中我最敬佩的两位——梅贻琦校长和高景德校长。梅贻琦校长,我从未见过,我只是到他在新竹的墓地去拜谒过几次;高景德校长,虽然我听他训过话,但他高我甚多,虽同处过一室,其实也遥远如在天边。但是,你从我文章里可以感受到那种追随的感觉,你帮我想想为什么他们对我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呢?

哈尔滨工程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考研分享?

一、专业选择

本科的专业方向是社会保障,是公共管理120400的二级学科,而社会保障相对是冷门专业,所以开设的院校不是很多,选择的余地不是很大,所以在咨询了老师的意见之后选择了大类的公共管理进行考研,也不算跨专业,我在本科阶段虽然没有在这个领域有多高的兴趣但是也可以接受,在老龄化的背景之下这个专业的发展前景还是可以的,加上我虽然选择的是公共管理,但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公共管理是有社会保障研究方向的,所以我在考取哈尔滨工程大学之后在选择研究方向和导师也比较有利。

二、院校选择

选择院校时考虑的因素如下:地理位置、该专业实力、招生人数,有没有院校歧视等等。城市是我考虑的第一要素,希望在一线城市就读,同时也不想离家太远,所以选择了离家不远的北京,第二要素的是专业实力,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公共管理虽然不是热门学科但是综合实力还不错,毕竟是211大学,学科地位也还可以,该专业的就业也不错,就业面比较广。第三要素是报考人数,哈尔滨工程大学每年的公共管理专业招生人数在23人左右,算着推免有33个人左右,考上的胜算还是比较大的,都说考研是选择大于努力的征途,差距其实最大就在招收人数这里。

然后就是院校歧视,通过各方面咨询哈尔滨工程大学公共管理每年一志愿中有大量的本科院校一般包括很多三本的学生,所以这个学校的这个专业没有院校歧视,而我的本科是一个双非学校所以还是比较看重有没有院校歧视的。

综合考虑,我选择报考哈尔滨工程大学。2021届考研,哈尔滨工程大学是一所211院校,公共管理专业学校内部不自主划线,每年都是按照国家线进行复试,同时经过一番询问之后,哈尔滨工程大学公共管理一志愿报考人数每年都不怎么多,可能是理科院校的文科专业关注度没有那么高所以一志愿很占优势,复试比较简单,对于一志愿比较友好,而北京的学校普遍比别的地方难一些,基于以上分析我选择了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公共管理考研。

三、初试复习经验

参考书目主要有:

1. 《公共经济学》:高培勇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公共财政概论》:杨志勇,高等教育出版社。

以上两本教材结合看,根据大纲看就可以。

3.《公共管理学》:张成福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行政管理学》:夏书章第6版,中山大学出版社;郭小聪第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社会研究方法》:风笑天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电子政务》:徐晓林,杨锐 第一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7.《西方行政学说史》:丁煌 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

政治备考:

1.基础打好(9-10)

看徐涛老师的强化班+徐涛老师的《核心考案》,非常建议如果你看徐涛老师的就买徐涛老师的课和对应的书。不建议肖秀荣老师的书+徐涛老师的课,因为课的顺序和书的内容不是一一对应的话还要去翻找,很浪费时间和影响心情。另外肖秀荣老师的《1000题》人手必备。可以听完一章徐涛老师课的就要做对应的题,这样可以帮助记忆巩固提高。千万不要攒着一起写(不要拖着1000题不想做,后来听到别人都开始二刷了才开始着急,就猛的赶进度结果刷完一遍没有质量只有速度,什么都没记住)

2.巩固提高(10-11)

徐涛《背诵手册》+肖秀荣《1000题》二刷。《1000题》二刷很重要,一刷很多没有记住的可以在二刷巩固,在《肖八》出来前有时间的话非常建议三刷。《背诵手册》建议定好计划,每天背诵多少页按你的时间安排来定。切记今天偷懒,指望明天再补上。

3.考前冲刺(11月底-考前)

主要《肖八》+《肖四》。今年肖老爷子选择题被反压了,但是大题我觉得大部分都中了还是很可以的,所以今年大家还是要以打好基础为重点,不要一心全指望着压题(毕竟没人知道考务组的老头们会给大家怎样的惊喜)打好基础是12月前的事,12月后还是要以肖八选择题,肖四选择题+大题背诵为主。

英语备考:

1.单词部分:

单词是学英语的基础,所以千万不能偷懒,从你备考开始就要一直背!背诵究其本质,其实是对同一知识的反复记忆,所以,如果想要牢记,可以按着艾宾浩斯记忆法走,每天按时复习前几天的单词。如果你喜欢纸质书,那可以根据艾宾浩斯曲线,在纸上规划好单词数。不过,我更推荐墨墨背单词软件,有一点不能变:每天复习的任务一定要复习到位。每天背的量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定,可以每天100-200个。到最后肯定有十几个到几十个单词会弄混,到时候专门摘出来写在便利贴上反复看,也可以直接无视。

2.语法长难句部分:

只有学会了语法、长难句,才能初步读懂文章,才能对文章进行拆解;而且学完语法长难句,后面做题真的能事半功倍。语法长难句这块,我自己看的是刘晓艳老师的课,很清晰明了。视频内容找个考研公众号搜一下就有,可以1.5倍速或2倍速播放,提高效率。

3.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部分:

当你单词和语法熟练掌握之后,基础、甚至是中等难度的文章和语句拆析基本就没什么问题了。考研是一个选拔性的考试,有难的和考研逻辑分析能力题,我们也需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阅读推荐唐迟讲的阅读课。

需注意:一定要留出最近3年的三套题不做,在最后一个月里,每周做一套,下午做全部做完,培养做题的感觉。

4.新题型和翻译部分

翻译属于吃力不讨好类:你会的单词和句子,你现在就能翻译出来,但难就难在要翻译的内容一般像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你想要把这么长的句子理顺、写美,等于是想让自己变成一个英语大佬,这里面的时间精力太大。而考研是一个追求效率的学习过程,所以我的应对政策就是我能翻译的点就写出来,放上去,一大段的,能翻译几个部分就写几个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不连贯也不管了,就「踩点拿分,这样的话4、5分应该是有的。如果你想要啃,再加上现在时间还充裕,你可以去看下别的答主的翻译方法,我当时时间很紧,所以没有吃透这部分。

新题型可以跟一些老师的课,跟着老师走就可以。比如新东方的刘琦老师,可以多听几个老师的课,选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做题。

5.作文部分:

推荐潘赟老师。潘老师的“九宫格作文法”!只要是考过研的学生,基本上都听说过这个写作方法。她的作文课也是教你如何掌握应试技巧,英一英二大小作文的框架如何搭建,反正作文拿基础分是没问题的。但是如果想拿高分,还是得自己多积累语料库,这样才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专业课备考:

专业课(683公共管理学和883专业综合-政治学和社会学)

书籍:683: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学》蔡立辉,王乐夫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二版

883:《政治学概论》(第二版),孙关宏、胡春雨、任军峰,复旦

大学出版社,2019年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五版),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

资料: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2022年考研真题,学姐的全套的资料重点和笔记,课后习题答案,PPT,思维导图。

3—6月哈尔滨工程大学公共管理考研考三本书,并且考题的灵活性不大,几乎都在书上有原题,所以重点就是进行背诵,从3月份就要开始进行专业课的背诵,第一遍可以直接复习新祥旭上岸学姐的复习资料和笔记进行背诵,有做笔记习惯的同学可以直接自己做笔记,建议自己拿笔记本做笔记,不要直接做笔记在书上,这样方便后期直接拿着背诵,3个月的时间可以把三本书的内容有大概的了解,尤其是对于一些跨考的同学,对于原专业的同学在第一遍做笔记就可以开始第一轮的背诵,这一轮的背诵不要求特别精准,要求是必须有基本的了解。

6—8月从6月开始要进行第二轮复习,第二轮的复习可以自己架构一定的思维导图和逻辑架构图,方便自己把各个部分串联起来,把握内容之间的联系点,然后结合课本细节展开第二轮的复习背诵,这一轮复习中要清晰记忆,把每个内容加入自己的理解,尽量精准。

8-12月从八月开始第三轮复习也该开始了,第三轮的复习背诵依然是重点,要求也更加精准,第三轮复习我们对于内容就熟悉很多了,所以在第三轮复习中可以使用真题,在笔记或者书上把真题画出来,找到真题集中分布的地方,去进行细节的补充,把握真题的出题思路和题型。以及对课后习题进行重点背诵,每年都有真题出在课后习题部分的原题。

12月-考试剩余20多天考试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三轮复习中自己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做一个汇总,每一章节抽出2-3个知识点进行重点的复习和背诵,最好做在几张信纸上,可以在考前再冲刺一下。

总结:

1.不要执着于某个知识点,快速多背诵几遍。

2.一定要理解记忆,不要死记,明白这部分的意思就会背得很快,实在背不下来可以记住关键词,按着自己的理解回答。

3.框架很重要。

4.一定要分析透真题,总结考点频率,有些考点几乎每年都会考。

3.一定要多练真题来熟悉答题点。

4.学会用自己的话表达。

5.总结万能答题模板术语。

6.考试一定要把握好时间,提前算好每一道题型用多少时间,做到心中有数,可以考前进行模拟练习。基本上从试卷发下来的那一刻,就不停地写,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并不多,所以知识点一定要熟。

复试备考经验

复试分为两部分:笔试+面试

笔试部分:无论笔试得分高分低,都不要轻视放弃,一定要认真准备,拿我们专业的来说,即便是380多分的依旧被刷掉。因此,把复试当做初试来认真准备,丝毫不要懈怠。笔试考试的科目参考招生简章以及咨询上岸的学长学姐问问是否还有其他内部的考试书目。

面试部分:面试部分在尚硕辅导机构找的学姐帮助进行的一对一辅导,在此真心推荐,学姐超级负责,辅导得非常耐心,初试排名不是特别高,然后复试综合后提高了两名,成功被录取。我觉得面试还是非常有必要报个班进行培训一下的,提前适应面试的环节和氛围让自己在面试的时候不会那么紧张、不知所措。

人生是一条单行道,本无撤退可言,也没有必要去后悔,仔细想想,其实每个人都在既定的轨道里不徐不疾地前行。或许此刻尚且未来不明,但努力的过程中。曾见星归于洼,日升于晨,和枯燥的数据四目相对,和冗长的报告苦战到底,

熬过的迷惘都将成为日后前进的光亮,似乎一切都不是那么难熬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可你自己不能忘了那团火的存在。如果结局不如你所愿,就在尘埃落定前奋力一搏。

考研期间,每天的学习量很大,我曾经想过放弃,尤其是后期新增专业课,换大纲,我每天都很焦虑,觉得自己肯定考不上,甚至想换学校,但是当时换学校肯定是来不及了,所以在朋友的鼓励和陪伴下,我调整心情,放松心态去攻克这一难关。虽然每天都会很累,但是每当我完成今天的任务,多背了一章内容的时候就会很充实。考研不代表没有娱乐,没有休闲,所以当你觉得学习累了,就去适当放松一下,做做运动,吃点美食,休息过后继续前行。当你觉得坚持不住要放弃的时候,你放眼望去看看身边的人,大家都在努力,你为什么要放弃,可能努力过后你没有成功,但是不努力你一定不会成功。享受考研的过程,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相信自己,你就是最棒的!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城市社会学论文发表笔记

社会学作为人文社科专业,目前主要集中在理论教学、田野调查等领域,社会学专业实验室建设成为深化社会学专业改革的必经途径。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学论文范例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虐待老人问题的社会根源

“由于生理性衰老这一自然规律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成员和群体在利益关系和分配关系上的重新调整等原因”[1],老年群体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中的社会经济地位不断下降,在物质资源占有和政治权利保障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这不仅限制了老年群体对于自身需求和愿望的满足,而且其利益诉求也容易受到忽视和侵害,甚至当利益受到侵害时,老年人往往出于畏惧、“家丑不可外扬”等心理,不能勇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本文以中国现实社会情境为研究基点分析了社会转型期虐待老人问题的特质表现和治理困境,并且通过对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和反思,从“个体化”理论和风险社会视角深入挖掘这一问题的社会性根源,并以此为前提从减轻个体不安全感与促进社会整合角度规划治理路径,从而在社会生活中帮助遭受虐待行为的老年群体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一、失控:社会结构双重变迁下虐待老人问题的独特形态

发达国家虐待老人事件的产生是在全球人口老龄化的作用下,由老年人数量激增所引致的一种必然现象。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除了人口结构老化这一普遍性原因外,该问题的“井喷”还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进程密切相关,这一点在中国体现得尤为明显。与改革开放前的欠发达的社会相比,在社会转型速度呈加速状态的现代社会中,中国虐待老人问题无论是“在发生机制和问题性质,还是在数量规模、表现形式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呈现出新特点”[2],致使该问题难以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失控”已经成为其特殊标识。基于我国当前“社会转型化”和“人口老龄化”两种同步性社会变迁的时代背景,笔者总结了我国虐待老人问题相比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独特形态。

(一)老年群体具有受虐待的高危性,呈现地域和城乡的“阶梯式”分布形态

由于生理机能下降、智力衰退以及在经济和照料服务上的较强依赖性等因素所造成的相对劣势,老年人在遭受虐待方面具有明显的普遍性。2010年,我国家庭内老年人虐待发生率为13.3%,呈现阶段性增长的趋势,远高于虐童、虐妻等的比率,已经演变为高危性的社会问题之一。而且,我国农村家庭内老年人遭受虐待的比例显著高于城市(农村:16.2%,城市:9.3%)。而且虐待发生率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升高而降低,西部地区为21.8%,高于全国其他地区,而京津沪地区最低,仅为5.4%。我国区域和城乡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公民文化素养等方面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是虐待老人问题呈现“东少西多、乡增市减”分布格局的制度性成因。

(二)问题形成的根源难以确定,社会影响的“公共性”和“社会性”开始凸显

在现代社会中,老年人自身的生理劣势(体格缺陷或老年痴呆症等疾病)、家庭关系的紧张(代际冲突、子女拒绝承担赡养义务)等因素的复合和集中加剧了虐待老人行为的发生风险。在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中,传统风险要素可能会演化为新的风险或者相互交融,极大地增加了虐待行为发生的不确定性,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也面临更大挑战。而从问题的预防和控制角度来看,传统社会的法律和道德体系以“孝”为其精神内核,一旦违反孝道必然会受到古代法律的严厉制裁,从而有效预防和遏制该问题的产生和加剧。但随着传统社会控制手段在现代化进程的强烈冲击下迅速瓦解,加之家庭关系导致自我调节功能弱化,使得对于这类问题的控制力和约束力大为减弱,其影响也扩散至家庭边界之外,成为影响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

二、虐待老人问题的治理困境:心理冲突与保护机制失效的交织

一方面,受虐老人对施虐者存在复杂心理。多数虐待老人事件发生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基于“血浓于水”的血缘关系,受虐老人出于保护子女的情感,往往将之归于自己管教不严或教育不当,把责任归于自身。并且受“家丑不可外扬”的文化传统的影响,有些老人往往担心这类事件的传播会损害家庭的声誉,而不愿主动向相关部门寻求帮助。此外,“养儿防老、老来从子”的依赖心理,也使不少老年人在生活上和心理上严重依赖施虐者。很多老人依赖于子女的生活照料,一旦其子女受到法律制裁,他们将无法继续获得照料,因而在寻求帮助前会感到担忧,多数选择忍气吞声,接受被虐待的现实。

另一方面,事前预防和事后处置的社会控制措施相对缺乏。道德与法律作为规范人类行为和调节社会关系的两种手段,具备有效防止和遏制虐待老人的重大功能。但我国现有法律对有关虐待老人的规定,主要见于《宪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条文中,对虐待老人的概念阐释和类型界定十分模糊,导致难以在法律上对这类行为量刑定罪。一些司法部门对涉老案件也不够重视,执行乏力,未能使判决得到有效落实;有的基层干部常常将虐待老人行为看作是“家内事”而听之任之,责任意识严重缺乏。此外,在以“孝道”为核心的传统价值体系和道德系统日渐式微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形成和完备之际,施虐者的行为缺乏心理约束,尊老敬老意识淡薄。而社会舆论作为重要的外在控制手段也难以对其施虐行为形成有效限制,致使无法从源头上遏制该问题的发生。

三、破解治理困境:原因分析视角和策略规划的重构与再造

对于现代虐待老人现象的形成原因,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理论分析。国外学者认为虐待老人与家庭暴力类似,强调施虐者和受虐者的个体因素。在美国学者对老年人受虐待的原因分析中,较为流行的解释有压力论、暴力循环论、个人行为论和老人无能论[3]。而国内一些学者则更关注个人在家庭和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关系,其中“外在情景因素论”认为虐待老人是受虐者及施虐者外在社会环境和经济情况的反映,老年人对照顾者的过于依赖的关系及社会孤立都会导致老年虐待风险的产生[4]。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在对虐老问题的原因阐释过程中,无论是主张受虐者或施虐者的主观因素,还是强调个体与个体、社会的互动关系状态,都反映出“单向化”的研究取向,即仅从“施虐者→受虐者”“受虐者→施虐者”“受虐者→社会”等思维路径探究问题。这种个体化思维和单向式视角很容易忽视对于在由施虐者和受虐者所构成的虐待事实中主客体互动关系的考察。而且,虐待事件在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中出现了某种差异性分布,因此社会文化类型背景应作为分析该问题发生机制的一项关键因素。 这种由文化背景所决定的原因阐释论在实践中导致的后果就是治理策略出现某种程度上的偏差。例如,美国保障受虐待老人的合法权益主要是通过向其提供包括机构支持、社工服务在内的涉及广泛的专业领域和不同的社会资源的综合性社会支持来实现[3]。美国在解决公共性的社会问题上弱化了政府作为直接“干预者”的角色,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的作用,依靠社会中介机制实现问题的自我解决。但是这种对策设计机制在我国缺乏社会资源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的支持,“强国家―弱社会”的权力格局导致社会资源分配处于不均衡状态,长期“抑制了社会组织和自主性社区成长”[5],因而依靠社会服务来解决虐待老人问题很难取得理想效果。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可能导致“政府社区治理的行为失范严重,表现为越位、缺位和错位”[6]等现象,难以为受虐者提供全面、有效的制度保障和司法保护,对于施虐者的法律惩处和道德塑造也常常难以落实,导致问题的进一步积聚和恶化。

因此,当前解决虐待老人问题治理困境的关键,在于拓展理论和经验研究的视野和深度,立足于“社会转型”的历史变迁背景和当代中国社会现实,从制度层次和文化领域挖掘其社会性根源,从而在根本上提出切实有效的治理策略和建议。

四、个体化与风险社会的共生互构:社会转型期虐待老人问题的历史变迁

(一)现代性的精神困境

西方社会学家鲍曼对“个体化社会”的理论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关于“个体化”含义的理解上,他认为个体化社会的结构形态是“社会形塑了其成员的个体性,个体则在他们通过交往编织成的相互依存之网中,采取合理、可行的策略,用他们的生活行动造就了社会”[7]。并指出个体化“所承载的是个体的解放,即从归属于自己、通过遗传获得、与生俱来的社会属性等的确定性中解放出来。这种变化被正确地看作现代的境况中最明显和最有潜在优势的特征”[8]。但同时也意味着个体与传统知识结构、固有信仰和社会规范“脱钩”,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的代价是安全感开始丧失。风险社会在社会转型期“碎片化”社会结构中其威胁也呈几何级增长,解放了的个体的御险能力也迅速降低,并且“社会变迁中集体规范的缺乏势必在价值观和心理层面影响到个体安全”[9],原本为个体在生活和心理上都甚为依赖的社会保障机制(如单位制)的瓦解使现代人的社会心理出现剧变,“心灵安全”的丧失成为现代社会影响个体心智结构的突出问题。

(二)个体化社会的本土化表达:自我主义与制度变革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以及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过程中所形成的“二元经济模式”,使处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中国社会具有典型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交织融合的时代特征,中国社会“个体化”的发育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某种异变,在社会结构急剧变迁的时代背景下主要受到了“自我主义传统、转型期的制度环境”[10]等本土传统和现实状况的有力形塑。一方面,中国传统社会的“个体”是在“差序格局”中的角色地位,这种以“己”为中心所构筑的关系网络是依据个体来确定生活边界并作为风险屏障,显然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精神,并且与西方“团体格局”中具有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公民”概念形成鲜明反差。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前的“总体性社会”在剧烈的制度变革推动下将大量组织化的个体推向社会领域,被单位制和组织化生活所模塑的个体精神世界受到强烈冲击。不仅个体与社会联系纽带出现断裂,而且在既无传统儒家孝道伦理又无集体主义约束的情况下,衍生出大量“个人只强调自己的权利,无视对公众或他人的义务与责任”的“无公德个人”[11],建构具有现代意义的市民社会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可见,中国个体化社会的到来在使个体充分解放的同时,道德性缺失也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不断膨胀的自我主义导致封闭稳定的家庭结构逐渐丧失向心力,加之外部控制机制的缺失,使家庭关系在持续紧张中激化出特殊矛盾。

五、社会转型期虐待老人问题的时代治理导向

消除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往往要通过在“自己的自我规范和社会责任中重新建立平衡”[12],进而建构起“本体性安全”,即“大多数人对其自我认同之连续性以及对他们行动的社会与物质环境之恒常性所具有的信心,这是一种对人与物的可靠性感受。”[13]这意味着必须通过培育公民“责任伦理”来加强社会团结,重构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消除个体化所带来的负向效应,最终塑造具有强烈公共道德的现代意义上的公民,从而破解个体与家庭张力的时代难题。

(一)依靠制度建设完善老年群体的法律保障系统

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对于现代国家提出了新的治理要求,以行政性管控为目标的政府在职能应用上应淡化行政色彩,推动“管理”向“治理”升级,强化在基层社会问题领域的服务性功能。具体而言,要以制度为先,进一步细化和明确《老年人权益保障》在禁止和预防各种形式的家庭老年人虐待方面的规定和惩罚措施,做到有法可依,提供坚实可靠的法律保障。此外,严格执法是治理该问题的关键环节。政府应协同立法、司法等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优化执法效率,提高执法水平,着眼于实际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提高控制手段的应用性和嵌入性,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努力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服务性社会组织建设

“社区”是搭建政府和家庭沟通渠道的桥梁,能够依靠其地缘性优势吸收政府的相关资源和控制手段“嵌入”家庭之中,并及时将问题反馈给上级部门,从而使问题得到有效处理和解决。社区在“社会治理”的政治语境中的协同治理的主体性地位必须得到法律形式的认定和自治权力的让与,政府与社区对于“权力蛋糕”应进行合理分配,对基层社会事务的处置权限也应进行制度化界定。同时,必须充分发挥社区建设的自主性,针对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引导服务型社会组织深入到社区内部,例如在涉及虐待老人事件中,就可以在社区内部设置公益性或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和法律求助咨询中心,为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相对处于弱势的老年群体搭建问题反映平台,及时、有效地介入到问题家庭的矛盾之中,减轻事件发现不及时或治理效果不理想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反应效率和解决效果。

(三)推动具有中国意蕴的时代性家庭伦理的建构和发扬

我们必须着眼于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内核与传统文化中的伦理精髓进行“流程再造”,重点挖掘和创造体现时代精神和传统美德的行为规范,提升家庭生活对于每一个原子化个体的吸附力,从而弥合个体与家庭、社会之间的“断裂”状态。通过对传统伦理的“扬弃”并与现代价值观念加以融合,对于中国“家文化”的复归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唤起公众对于老年群体社会地位和价值的认同和尊重,从而为防止虐待老人行为的发生奠定心理基础,这也是治理虐待老人问题的根本之道。

>>>下页带来更多的社会学论文范例

社会学论文提纲范文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事实(客观事实:社会行为、社会结构、社会问题等;主观事实:人性、社会学心理等)的拥有多重范式的学科。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社会学论文提纲范文,欢迎参考阅读。

篇一:社会学论文提纲

(以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程度的实证研究为例)

摘要

1、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1. 2 研究视角

1. 3 文献综述

2、研究设计

2.1 研究思路

2.2 核心概念界定

2.3 研究方法

2.4 研究区域与对象

2.5 研究样本结构

2.6 被调查儿童父母的相关情况

2.7父母在外打工情况

2.8 小结

3、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状况

3.1 学习社会化状况

3.2 生活技能社会化状况

3.3 交往社会化状况

3.4 规范社会化状况

3.5 小结

4、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4.1 监护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无法对儿童学业提供帮助

4.2 与监护人沟通过少,留守儿童孤独感较高

4.3 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致使留守儿童劳动负担加重

4.4 与父母缺乏沟通,导致亲情疏远

5、加速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对策

5.1 家庭支持

5.2 监护人支持

5.3 学校与教师支持

5.4 农村社区支持

5.5 社会支持

6、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篇二:社会学论文提纲

(以日常生活视域下城市社区楼宇农业经营活动研究为例)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研究缘起

1.2研究意义与目的

2、研究设计

2.1核心概念

2.2分析视角与理论依据

2.3实证研究方法

3、城市社区楼宇农业生活方式兴起的根本原因

3.1中国城市生活异化表现

3.2城市生活异化给城市社区居民带来的危害

3.3楼宇农业是城市社区居民应对城市生活异化的新型生活方式

4、城市社区楼宇农业经营场所和主体是家庭

4.1城市社区经营楼宇农业人的数量在增加

4.2城市社区家庭成员经营楼宇农业的低龄化趋势

4.3城市社区家庭经营楼宇农业的多域化趋势

5、城市社区居民经营楼宇农业的动机

5.1城市社区居民为改善居住环境经营楼宇农业

5.2城市社区居民为丰富生活内容经营楼宇农业

5.3城市社区居民为打发闲暇时光经营楼宇农业

5.4城市社区居民为保障家庭提供食物安全而经营楼宇农业

6、城市社区楼宇农业生活方式的多元功能

6.1扩大城市社区绿色空间的功能

6.2改善城市社区生态环境的功能

6.3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功能

6.4传承农业文明的功能

7、研究结论及讨论

7.1研究结论

7.2讨论

7.3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篇三:社会学论文提纲

引 言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目的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概念使用

(二)国外相关概念使用

三、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研究的实践价值

四、论文结构安排

五、研究方法

(一)多学科理论相结合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三)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

六、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社会工作的族群议题背景

一、中国族群现状与发展

(一)族群构成多样且增长迅速

(二)族群分布广泛

(三)各族群之间差异明显

(四)族群流动人口问题日益突出

二、理论研究与实务实践的发展

(一)社会工作的`族群议题

(二)中国民族工作机制创新

第二章 族群社会工作的核心概念与相关概念辨析

一、核心概念辨析

(一)族群

(二)民族

(三)社会工作

(四)民族、族群与社会工作

二、相关概念辨析

(一)国内相关概念的辨析

(二)国外相关概念的辨析

第三章 民族社会工作的提出、应用与局限

一、民族社会工作概念的提出与应用

(一)政治语境中的概念

(二)专业术语概念

二、民族社会工作概念的局限

(一)未能体现和把握民族议题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矛盾

(二)未能体现社会工作社会性

(三)与社会工作个别化原则不匹配

(四)“民族”概念在中西语言中无法有效对接

第四章 族群社会工作的理论依据

一、族群理论

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三、多元文化理论

四、生活世界与公民社会理论

五、治理理论

六、社会工作建制化与二律悖反命题

七、社会工作个别化原则

第五章 族群社会工作的提出与阐释

一、族群社会工作概念的正当性

(一)体现和把握民族议题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矛盾

管理学论文发表笔记

第一篇 绪论 (一)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的基本特征: 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 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3.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 3、管理的任务: 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4、管理的基本职能: 1.计划 2.组织 3.人员配备 4.领导 5.控制 5、掌握管理两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重要意义: 1.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学习引进国外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 3.结合实际,随机制宜的学习运用。 6、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7、管理学的特点: 1.一般性 2.多科性 3.历史性 4.实践性 8、管理学研究的内容与范围(三个层次或侧重点): 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其研究内容分为:生产力方面、生产关系方面、深层建筑。 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3.从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或工作出发,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 9、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 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 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10、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 1.唯物辩证法 2.系统方法 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11、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12、系统的特性: 1.整体性 2.目的性 3.开放性 4.交换性 5.相互依赖性 6.控制性 13、系统的观点: 1.整体观点 2.“开放性”与“封闭性” 3.封闭则消亡的观点 4.模糊分界的观点 5.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 6.信息反馈观点 7.分级观点 8.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 9.等效观点 (二)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管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六个阶段: 1.古典管理理论 2.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3.管理理论丛林 4.战略管理 5.全面质量管理 6.学习型组织管理 2、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 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5.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 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 7.实行职能工长制。 8.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3、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中管理的十四原则: 1.分工 2.职权与职责 3.纪律 4.统一指挥 5.统一领导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7.个人报酬 8.集中化 9.等级链 10.秩序 11.公正 12.任用期稳定 13.首创精神 14.集体精神 4、韦伯理想行政组织体系—三种权力类型: 1.理性—合法的权力 2.传统的权力 3.超凡的权力 5、韦伯—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 1.明确的分工 2.自上而下的等级体系 3.人员的考评和教育 4.职业管理人员 5.遵守规则和纪律 6.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 6、梅奥—霍桑试验的结论: 1.职工是“社会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意度 4.存在着霍桑效应 7、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范围: 1.个体行为 2.团体行为 3.组织行为 8、3C环境—企业外部环境的主要特征: 1.变化 2.顾客 3.竞争 9、战略管理的特点: 1.系统性 2.长远预期性 3.对外抗争性 4.灵活应变性 10、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11、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2.领导作用 3.全员参与 4.过程方法 5.管理的系统方法 6.持续改进 7.基于实事的管理 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12、卓越绩效标准的核心价值观: 1.领导作用 2.以顾客为导向 3.有组织的和个人的学习 4.尊重员工和合作伙伴 5.灵敏性 6.关注未来 7.管理创新 8.基于事实的管理 9.公共责任与公民义务 10.重在结果和创造价值 11.系统观点 (三)管理环境、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1、一般环境因素: 1.经济环境 2.政治和法律环境 3.社会文化环境 4.科技环境 5.全球化环境 2、具体环境因素: 1.顾客 2.供应商 3.竞争者 4.其他因素 3、外部组织环境的类型: 1.简单和稳定的环境 2.复杂和稳定的环境 3.简单和动态的环境 4.复杂和动态的环境 4、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5、管理道德:组织的管理者做出决策或采取行动所依据的准则。

一、管理活动 1 .识记 ( 1 ) .管理的概念或定义(周三多)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 2 )管理的基本职能 ― 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2 .领会( l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蔡茂生)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2)管理的性质——即管理二重性(蔡茂生)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跟有效组织社会生产力相关的属性。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相联系的属性。管理的二重属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 3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蔡茂生)科学性 A 、管理是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的,这些规律具有客观性。 B 、管理学为管理工作提供了指导性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艺术性在实践中,必须灵活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经验和技巧都很重要。统一性在管理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相辅相成。砰)管理者的角色(亨利一明茨伯格 Henry mintzberg )A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 B 、信息角色:监督人角色、传播者角色、发言人角色。 C 、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冲突管理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谈判者角色。( 5 )、管理者的技能(罗伯特一卡茨 Katz ) a .概念技能 b .技术技能 c .人际技能霍桑试验 ― 是指梅奥领导的于 1924 一 1932 年在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试验。梅奥在总结霍桑实验成果的基础上写出了 《 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 》 一书,并于 1933 年出版。梅奥开创了人际关系学说,并为后续的行为科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学习型组织 ― 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核心资源 ― 是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能被完全模仿和不能被完全替代的资源,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a .工作定额。 b .标准化。 c ,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d .差别计件工资制。 e .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泰罗 ― 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另外,与泰罗同时代的吉尔布雷斯夫妇和甘特等也对科学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吉尔布雷斯夫妇 ― 对于科学管理理论的贡献是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甘特 ― 对科学管理理论的贡献是“甘特图”(用线条来表示时间进度的计划图),和计件奖励工资制。亨利一法约尔的一般管理(也称为组织管理)理论要点:理论要点:管理的五种职能、企业的六种基本活动、一般管理的十四条原则。管理的五种职能是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企业的六种基本活动是指:技术活动、商业活动、则一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一活动、管理活动(管理是六种活动中的一种)。管理的十四条原则是指: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马克斯一韦伯的行政组织管理理论要点:韦伯认为等级、权威和行政制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理想的行政组织应当以理性一合法的权威(或权力)作为基础,而不是以个人崇拜式权威或传统世袭式权威作为基础。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应具有以下特征(或特点) : 赖骏宇1、 具有明确的分工。2、 清晰的指挥链或等级体系。3、 正规的员工选拔和任用制度。4、 实行任命制。5、 具有专职的行政管理者。6、 行政管理者不是企业的所有者。7、 行政管理者必须遵守规章制度。8、 理性的人际关系。韦伯认为,具备以上特点的这种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是达到目标、提高效率的最有效形式,是理想的行政组织形式。韦伯被称为组织管理(或理想行政组织管理)之父。行为管理理论(形成于 20 世纪 20 年代,早期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 a )梅奥通过霍桑实验,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学说要点:l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3、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b )行为科学——应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研究人类行为的一般理论。 ( c )行为管理理论 ― 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麦克雷戈的 XY 理论、麦克兰-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数量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是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组织中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l 、运筹学——以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使用人财物等资源的技术,运筹学是数量管理理论的基础。 2 、系统分析——解决管理问题要从全局出发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制定出正确的决策。3、决策科学化——决策要以充足的事实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计算,遵循科学的程序,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从而做出正确决策。系统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是指运用系统理论中的范畴、原理,对组织中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特别是组织结构和模式进行分析的理论。系统管理理论认为:( 1 )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要素构成的。( 2 )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用系统的观点来进行管理,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防止部门主义和本位主义。权变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是 20 世纪 70 年代在美国形成的。权变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与环境之间的联系,研究环境变量(自变量、解释变量)与管理方式(因变量、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权变管理理论认为,不存在某种到处适用的、一成不变的、绝对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管理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环境寻求相应的合适的管理模式。权变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卢桑斯。其后的菲德勒、豪斯、赫塞等吸收了权变的观点。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戴明和朱兰是质量管理之父。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盛行于 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日本产品之所以畅销全世界就是得益于实行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的本质是顾客需求和期望驱使企业持续不断的改善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的要点是:关注顾客、注重持续改善、关注流程、精确测量、授权于员工(全体员工而不仅仅是管理人员)。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 ― 是彼得一圣洁。彼得一圣洁提出了以五项修炼为基础的学习型组织理念。学习型组织与传统型组织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对待变革的态度、对待新观点的态度、对创新责任人的认识、对待错误与学习的态度、对组织竞争优势的认识、对管理者职责的认识。核心能力理论核心能力理论是由 21 世纪 80 年代的资源基础理论发展而来。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的战略应该建立在企业的核心资源上。核心资源——是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能被完全模仿和不能被完全替代的资源,它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资源进一步发展为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企业的一项能力要成为核心能力需要满足 5 个条件:1 、不是单一技术或技能,而是一簇相关技术和技能的整合; 2 、不是物理性资产; 3 、能创造关键价值; 4 、独特的竞争优势;5 、开辟新市场的能力。道德的概念道德通常是指那些用来明辨是非的规则或原则。功利观、权利观、公平观、综合观等道德观的含义:功利观—— 认为决策要完全依据其后果或结果做出。功利观或功利主义的目标是为尽可能多的人谋求尽可能多的利益(提示:是为尽可能多的人而不是为个人或少数人)。权利观——认为决策要在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如个人隐私权、言论自由权、游行自由权等)的前提下做出。公平观——要求管理者按公平的原则行事。综合观——主张把实证(现在是什么)和规范(应该是什么)两种方法并入到商业道德中,即要求决策人在决策时综合考虑实证和规范两方面的因素。道德准则——指在帮助有关主体判断某种行为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或这种行为是否为组织所接受。此外,组织的道德标准要与社会的道德标准兼容,否则这个组织很难为社会所容纳。社会责任——企业不仅承担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还应承担“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后者就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古典社会责任观——认为企业只应对股东负责。社会经济观——认为企业要对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崇尚道德的管理的特征: A .把遵守道德规范看作责任。 B .以社会利益为重。 C .重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D .视人为目的。 E .超越法律。F .自律。G .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道德发展阶段、个人特征、结构变量、组织文化、问题强度提升员工道德修养的途径:1 、招聘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2 、确立道德准则。 3 、设定工作目标。 4 、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 5 、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估。 6 、建立正式的保护机制。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的关系:A、 古典观的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的关系:企业最大限度的满足了股东的利益,就是尽了最大的社会责任:如若相反,则不仅损害了股东的利益,也会损害社会的整体利益。股东的利益,也会损害社会的整体利益。 B .社会经济观的社会责任和利润取向的关系: ( l )企业不仅要对股东负责,还要对利益相关者负责。 ( 2 )短期、静态来看,企业从事社会责任活动,要付出代价、支付额外成本,给股东利益造成不利影响;但长期来看,企业在利他的同时也在利己。 C .简而言之: ( l )在古典观下:企业在实现利润目标的过程中就在承担着社会责任,从而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是完全一致的。 ( 2 )在社会经济观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或许会使短期利益受到损害,但换来的是比短期的利益多得多的长期利益,从而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相容。国际化经营 ——是涉及两个或更多国家的经营活动。国际化经营的方式:( 1 )国际贸易、( 2 )知识产权的使用、( 3 )劳务输出、 ( 4 )国际间接投资、 ( 5 )国际直接投资国际化经营的发展阶段: ( l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可分为:初始发展阶段( 19 世纪至二战前)、高速发展阶段(二战后至 20 世纪 80 年代)、全球竞争阶段( 20 世纪 80 年代后至今)。 ( 2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可分为:出口贸易阶段、非股权安排阶段(比如特许经营、技术转移、合同制造)、直接投资阶段国际化经营的特征:(1) 跨国界经营(2) 多元化经营(3) 资源共享(4) 全球战略和一体化管理国际化经营的动机:( 1 )利用优势能力、( 2 )为了占领世界市场、 ( 3 )获取关键性战略资源、( 4 )抵御和分散风险、( 5 )反击竞争对手。国际化经营的环境要素: ( l )政治与法律环境、 ( 2 )经济与技术环境( 3 )文化环境、 ( 4 )自然地理环境。国际化经营的竞争战略:根据全球一体化压力和当地反应压力两个纬度综合分析选择四种全球竞争战略: ( 1 )国际模式利用现有能力向国际市场拓展(适合双低压力的情境) ( 2 )多国模式设在多个国家的子公司作为独立的业务单位来运营(适合当地反应压力高的情境)( 3 )全球模式将全球视为单一的市场,公司总部统一经营(适合全球一体化压力高的情境)( 4 )跨国模式专业化工厂符合本地反应的要求,通过复杂的协调机制进行全球一体化(适合双高压力的情景)信息——信息是由数据生成的,是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得到的,如报表、账册和图纸等。信息被用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为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有用信息的特征:1 、高质量。质量是有用信息最重要的特征。 2 、及时。多数管理工作需要及时的信息。 3 、完全。为了管理工作的有效完成,信息必须是完全的。信息管理工作过程: 1 、信息的采集 2 、信息的加工 3 、信息的存储 4 、信息的传播 5 、信息的利用 6 、信息的反馈信息系统的要素——信息系统一般包括 5 个基本要素:输入、处理、输出、反馈、控制第二部分决策与计划决策——是指管理者识别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面对的问题的相关因素是确定的,从而建立的决策模型中的各种参数是确定的。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决策者可能不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也不知道概率。不确定性决策的风险最大。风险型决策——也称随机决策,决策者不知道那种自然状态会发生,但能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以及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风险型决策的常用方法是决策树。战略决策——是指组织为了长期的发展,制定出目标和方针,以及为达到发展目标而采取的重大措施所做出的决策。战略决策对组织最重要,牵涉组织的全局,且具有长期性和方向性。战略决策包括组织目标和方针的确定,组织结构的调整,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技术改造等等。战术决策——又称管理决策,或策略决策,是属于战略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具体决策。战术决策是为了实现战略决策目标,对管理上的具体问题进行的决策。(如企业内部的财务决策、定价决策、企业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的制订,设备的更新,以及资金的筹措等等)业务决策——又称日常管理决策,是日常工作中为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而作出的决策。比如工作任务的日常分配和检查,工作日程或生产进度的安排和监督,岗位责任制的制定和执行,库存的控制以及材料的采购等。业务决策牵涉范围较窄,只影响局部。决策的原则——决策遵循的原则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因为决策者很难收集到反映一切情况的信息;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决策时所预测的未来状况也是不全面的。决策的依据——适量的信息是决策的依据。信息量过大不经济;过少则不足以做出决策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决策理论: ( 1 )古典决策理论:古典决策理论是基于“经济人“的假设,并且决策者是完全理性的。古典决策理论主要盛行于 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古典决策理论认为:决策的目的是获取最大利益。 ( 2 )行为决策理论:行为决策理论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西蒙。西蒙的著作是《管理行为》,在书中他提出了“有限理性”标准和“满意度”原则。西蒙的行为决策理论要点:1 、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2 、做决策易受知觉偏差影响。 3 、做决策受时间和资源的限制。 4 、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也会影响决策。 5 、决策者往往只求满意的结果而不愿费力去寻求最佳方案。决策的分类(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个人决策与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非确定型决策)< 1 >从决策的重要性程度来分类: 赖骏宇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业务决策 < 2 >从决策的主体分类个人决策 ― 是指单个人作出的决策。集体决策 ― 是指多个人一起作出的决策。集体决策的优点A .能更大范围地汇总信息。 B .能拟订更多的备选方案。 C .能得到更多的认同。 D .能更好地沟通。 E .能作出更好的决策。集体决策的缺点 A .所化时间较多。 B .易产生“从众现象”。 C .责任不明。< 3 >从决策所涉及的问题分类程序化决策——解决例行问题的决策。非程序化决策——解决例外问题的决策。〈4〉从环境因素可控程度分类: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决策的过程: l 、诊断问题(识别机会)、 2 、明确目标、 3 、拟定方案、 4 、筛选方案、 5 、执行方案、 6 、评估效果。决策的影响因素: a .环境因素 b .组织自身的因素 c .决策问题的性质 d .决策主体(决策者个人)的因素。决策的基本方法——定性决策力一法和定量决策方法:定性决策方法: 1 、集体决策方法: A .头脑风暴法:属于常用的集体决策方法,主要用于收集新设想,有四个原则a 对别人的建议不作任何评价。 b 建议越多越好。 c 想法越新颖,越奇异越好。 d 可以补充和完善己有的建议以使它更具有说服力。 B .名义小组技术:当在集体决策中,如对问题的性质不完全了解且意见分歧严重,可采用此法。内容:成员互不通气,成员一个接一个地陈述自己的方案和意见,小组成员进行投票。德尔菲技术:用来听取对某一问题或机会的专家意见。内容:专家们单独发表自己的意见,综合后再反馈给各位专家,让他们再次进行分析并发表意见。如此反复多次。 2 、有关经营活动友血.的决策方法: A .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波士顿分析法)—— 从市场占有率和业务增长率两个纬度进行分析,把企业的下属经营单位分成四大类:金牛,明星,幼童,瘦狗。 B .政策指导矩阵(壳牌分析法)——从市场前景吸引力和下属经营单位的竞争力两个角度来分析其现状和特征。定量决策方法: A .确定型决策方法线性规划—— 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数学规划。量本利分析法——又称保本分析法或盈亏平衡点分析法,是通过考察成本、利润、产量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盈亏变化的规律来为决策提供依据的方法。 B .风险型决策方法——常用的风险型决策方法是决策树法。C .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1 )最悲观:小中取大法; ( 2 )最乐观:大中取大法; ( 3 )后悔最小: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管理学原理论文发表笔记

第一篇 绪论 (一)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的基本特征: 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 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3.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 3、管理的任务: 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4、管理的基本职能: 1.计划 2.组织 3.人员配备 4.领导 5.控制 5、掌握管理两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重要意义: 1.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学习引进国外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 3.结合实际,随机制宜的学习运用。 6、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7、管理学的特点: 1.一般性 2.多科性 3.历史性 4.实践性 8、管理学研究的内容与范围(三个层次或侧重点): 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其研究内容分为:生产力方面、生产关系方面、深层建筑。 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3.从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或工作出发,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 9、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 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 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10、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 1.唯物辩证法 2.系统方法 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11、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12、系统的特性: 1.整体性 2.目的性 3.开放性 4.交换性 5.相互依赖性 6.控制性 13、系统的观点: 1.整体观点 2.“开放性”与“封闭性” 3.封闭则消亡的观点 4.模糊分界的观点 5.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 6.信息反馈观点 7.分级观点 8.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 9.等效观点 (二)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管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六个阶段: 1.古典管理理论 2.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3.管理理论丛林 4.战略管理 5.全面质量管理 6.学习型组织管理 2、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 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5.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 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 7.实行职能工长制。 8.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3、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中管理的十四原则: 1.分工 2.职权与职责 3.纪律 4.统一指挥 5.统一领导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7.个人报酬 8.集中化 9.等级链 10.秩序 11.公正 12.任用期稳定 13.首创精神 14.集体精神 4、韦伯理想行政组织体系—三种权力类型: 1.理性—合法的权力 2.传统的权力 3.超凡的权力 5、韦伯—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 1.明确的分工 2.自上而下的等级体系 3.人员的考评和教育 4.职业管理人员 5.遵守规则和纪律 6.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 6、梅奥—霍桑试验的结论: 1.职工是“社会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意度 4.存在着霍桑效应 7、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范围: 1.个体行为 2.团体行为 3.组织行为 8、3C环境—企业外部环境的主要特征: 1.变化 2.顾客 3.竞争 9、战略管理的特点: 1.系统性 2.长远预期性 3.对外抗争性 4.灵活应变性 10、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11、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2.领导作用 3.全员参与 4.过程方法 5.管理的系统方法 6.持续改进 7.基于实事的管理 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12、卓越绩效标准的核心价值观: 1.领导作用 2.以顾客为导向 3.有组织的和个人的学习 4.尊重员工和合作伙伴 5.灵敏性 6.关注未来 7.管理创新 8.基于事实的管理 9.公共责任与公民义务 10.重在结果和创造价值 11.系统观点 (三)管理环境、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1、一般环境因素: 1.经济环境 2.政治和法律环境 3.社会文化环境 4.科技环境 5.全球化环境 2、具体环境因素: 1.顾客 2.供应商 3.竞争者 4.其他因素 3、外部组织环境的类型: 1.简单和稳定的环境 2.复杂和稳定的环境 3.简单和动态的环境 4.复杂和动态的环境 4、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5、管理道德:组织的管理者做出决策或采取行动所依据的准则。

第五篇 领导工作 (十三)领导工作概述 1、领导工作:是指对组织内个体和群体行为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使个体和群体能够自愿而有信心的为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而努力。 2、领导工作的实质: 就是管理者根据组织的目标和要求,在管理过程中学习和运用有关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沟通、激励等手段,对被施加影响力,使之适应环境的变化,以统一意志和行动,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3、正式的权力和个人的权力: 正式的权力(职位的权力)分为奖赏的权力、强制的权力、合法的权力。 个人的权力(非职位的权力)分为专家的权力、榜样的权力。 4、领导和管理的区别: 领导是为组织的活动指出方向、创造态势、开拓局面的行为;管理则是为组织的活动选择方法、建立秩序、维持运动的行为。 5、领导工作的作用: 1.有效、协调的实现组织目标 2.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 3.有利于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 6、领导工作的原理: 1.指明目标原理 2.目标协调原理 3.命令一致原理 4.直接管理原理 5.沟通原理 6.激励原理 7、指明目标原理:是指领导工作越能式全体人员明确理解组织的目标,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做的贡献就越大。 8、目标协调原理:是指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能取得协调一致,人们的行为就会趋向统一,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取得的效果就会越好。 9、命令一致原理:是指管理者在实现目标过程中下达的各种命令越一致,个人在执行命令中发生矛盾就越小,领导与被领导双方对最终成果的责任也就越大。 10、直接管理原理:是指管理者同下级的直接接触越多,所掌握的各种情况就越准确,领导工作也就越有效。 11、沟通管理:是指管理者与下属之间越是有效、准确、及时的沟通,整个组织就越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整体。 12、激励原理:是指管理者越能了解下属的需求和愿望,并给予满足,就越能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使之为组织做出更大的贡献。 13、的修养的内容: 1.懂得的知识 2.移情作用 3.客观性 4.自知之明 14、领导艺术的内容: 1.决策艺术 2.用人艺术 3.授权的艺术 4.指挥和激励的艺术 5.集中精力抓主要环节的艺术 6.领导变革的艺术 (十四)团队 1、团队:是指完成相互依存的任务、实现共同使命的一群人。 2、团队给组织带来的好处: 1.协同过程设计或问题解决 2.客观分析困难和机会 3.促进跨职能的沟通理解 4.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5.更大的创新 6.运营成本的减少 7.增加对组织使命的 8.对变化更灵活的反应 9.人员离职流动率及缺勤率的降低 3、团队给个人带来的好处: 1.问题解决技能的提高 2.个人交往能力的提高 3.对业务过程理解的加深 4.培养未来领导角色的新技能 5.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 6.满足感和认同感 7.感觉自己参与团队完成的事情远远大于个人所能 4、团队的类型: 1.过程改进团队 2.工作团队 3.自我管理团队 5、过程改进团队:是指改进或开发某个具体业务过程的项目团队。 6、工作团队(自发型团队):对某一特殊过程负责,成员在一个共同的环境里协同工作。 7、自我管理团队:是指直接管理所在过程或部门的日常运作的员工群体。 8、团队形成的条件: 1.指导委员会 2.团队的结构、领导和成员 3.团队的推进者 9、团队发展的阶段: 1.形成阶段:成员首次聚在一起,团队要阐明其目标,确定每个成员的角色,制定规划。 2.震荡阶段:成员仍作为个体在思考并做出决定,团队可能涉及到争执、挑战的权力、重新确立目标以及竞争性和戒备性行为。 3.规范阶段:关注实现与团队相关的挑战,个人已融合到团队中。 4.执行阶段:团队已经成熟为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整体,在实现目标上取得重大进展。 (十五)沟通 1、沟通:是指将某一信息传递给客观或对象,以期取得客体做出相应反应效果的过程。 2、沟通的含义: 1.沟通是双方的行为,而且还要有中介体。 2.沟通是一个过程。 3.编码、译码和沟通渠道是沟通过程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它始于主体发出信息,终于得到反应。 3、沟通的三种表现形式: 1.人—人之间的沟通 2.人—机之间的沟通 3.机—机之间的沟通 4、沟通过程的七个环节: 1.沟通 2.编码 3.媒体 4.沟通的客体 5.译码 6.做出反应 7.反馈 5、人与人沟通的特殊性: 1.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既包括语言文字的沟通,也包括非语言的沟通。 2.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仅是消息的交流,而且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的交流。 3.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心理因素有着重要意义。 4.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会出现特殊的沟通障碍。 6、沟通的目的: 是信息分享,使组织的所有行为在既定目标上保持一致。 7、沟通的作用: 1.使组织中的人认清形式 2.使决策更加合理有效 3.稳定员工的思想情绪,统一组织行动 8、正式沟通的优缺点: 优点:沟通效果好,比较严肃,约束力强,易于保密,可以使信息沟通保持权威性。 缺的:刻板,沟通速度很慢,有信息失真或扭曲的可能。 9、正式沟通的形式: 1.链式沟通 2.环式沟通 3.Y式沟通 4.轮式沟通 5.全通道式沟通 10、非正式沟通的优缺点: 优点:沟通形式不拘,直接明了,速度快,容易及时了解到正式沟通难以提供的“内幕消息”。 缺点:难于控制,传递的信息不确切,可能导致小集团,影响组织的凝聚力和人心稳定。 11、其他沟通联络方法: 1.发布指示 2.会议制度 3.个别交谈 12、选择沟通方法要考虑的因素: 1.沟通的性质 2.沟通人员的特点 3.人际关系的协调程度 4.沟通渠道的性质 13、沟通的原则: 1.明确的原则 2.完整性原则 3.使用非正式组织的原则 14、有效沟通的要求: 1.表达清楚 2.传递准确 3.避免过早评价 4.消除下级人员的顾虑 5.管理者积极进行沟通 6.对情报沟通过程加以控制 15、沟通的障碍: 1.主观障碍 2.客观障碍 3.沟通方式的障碍 16、沟通联络的控制: 1.搜集工作 2.加工处理信息 3.传递的控制 (十六)激励 1、行为的基本心理过程: 当人产生需要而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紧张的心理就转化为动机,并在动机的推动下,向目标前进。目标达到后,需要得到满足,紧张不安的心理就会消除。随后,又会产生新的需求,引起新的动机和行为。 2、经济人的假设: 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限度的满足自己的利益,工作动机是为了获取经济报酬。X理论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 管理方式是:组织以经济报酬来使人们服从和做出功效,并应以权力与控制体系来保护组织本身及引导职工。其管理的重点是提高效率,完成任务。其管理特征是订立严格的工作规范,加强法规和管制。为了提高士气,用金钱刺激,对消极怠工者严厉惩罚。 3、社会人的假设: 认为社会性需求的满足比经济上的报酬更能激励人们。只有在顾全群体利益时,个人利益才能得到保证。 管理方式是:强调除了注意工作目标的完成外,更应注意从事此项工作的人们的要求。不应只注意指挥、监督,更应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养职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应只注意对个人的奖励,更应提倡集体奖励制度。 4、自我实现人的假设: 认为人们除了社会需要外,还有充分运用自己的能力,发挥自身潜力的欲望。Y理论是对这种假设的概括。 管理方式是:安排好组织工作方面的条件和作业的方法,使人们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更好的为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而努力。 5、复杂人的假设: 认为人是复杂的,不仅因人而异,而且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地点、时期也会有不同的表现。人的需求随各种变化而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改变。超Y理论是对这种假设的概括。 管理方式是:根据具体的人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管理措施。通常认为这是管理学的权变理论。 6、激励理论的分类: 1.激励内容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激励需要理论 2.激励过程理论:期望理论、波特—劳勒模式 3.行为改造理论:激励强化理论、归因论 7、需要层次理论内容: 人的需求以层次的形式出现,并由低级需求向高级需求发展。当一级需求得到满足时,这级需求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个人的需求分为生理的需求、安定或安全的需求、社交和爱情的需求、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8、双因素理论内容: 双因素是指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包括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薪金等。保健因素不能直接起激励职工的作用,但能防止职工产生不满情绪。激励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晋升等。激励因素才能产生使职工满意的积极效果。 9、激励要求理论内容: 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三种:成就、权力、社会需要。 10、期望理论内容: 人们在预期他们的行动将会达到某个目标的情况下,才会被激励起来去做某些事情以达到这个目标。激励程度是期望价值和认为达到目标的概率的乘积。 11、波特—劳勒模式内容: 激励不是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应该仔细评价他的报酬结构,把努力—成绩—报酬—满足等连锁关系整合到管理系统中去。 12、强化:是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的过程。 13、激励强化理论内容: 1.积极强化 2.惩罚 3.消极强化或逃避性学习 4.消失 14、应用强化手段时应遵循的原则: 1.要设立一个目标体系 2.要及时反馈和及时强化 3.要使奖酬成为真正的强化因素 4.要多用不定期奖励 5.奖惩结合,以奖为主 6.因人制宜,采取不同的强化模式 15、归因论内容: 归因论研究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把行为归结为外部原因还是内部原因,一个方面是人们获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归因倾向。成功或失败可以归于四个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机遇。 16、激励的方式: 1.思想政治工作 2.奖励 3.职工参加管理 4.工作内容丰富化 5.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 17、有效激励的要求: 1.坚持物质利益原则 2.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3.随机制宜,创造激励条件 4.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作用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管理的含义 一、管理的定义 管理活动自古即有,但什么是“管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字面上看,管理有“管辖”、“处理”、“管人”、“理事”等意,即对一定范围的人员及事务进行安排和处理。但是这种字面的解释是不可能严格地表达出管理本身所具有的完整含义的。关于管理的定义,至今仍未得到公认和统一。 二、管理的基本特征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管理的概念,理解管理学研究的特点、范围和内容,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把握管理的一些基本特征。(一)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管理存在,因此,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称文化现象。从科学的定义上讲,存在管理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1.必须是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包括生产的、行政的??等活动。2.有一致认可的、自觉的目标。(二)管理的“载体”就是“组织”。(三)管理的任务、职能、层次。(三)管理的任务、职能、层次。(四)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07简答:如何理解?)。(五)管理者的角色。

管理学论文发表笔记app

我觉得这个还是要综合考虑。如果你的经济实力不错,英语也不错的话,可以考虑endnote,这个毕竟是国外做的还不错的老牌子,但是价格不菲,也不怎么支持中文。国内软件我比较欣赏notefirst。敢于创新,支持中文和国标,固有的文献收集、管理、分类、备注等功能都有。而且notefirst支持单机和互联网的结合。可以网络备份,不用在写论文的时候必须带自己的电脑。这是我的建议。

我们是用蓝点有款叫“通用管理软件”来做档案管理的,想来和你文献管理应该差不多吧

一、EndNote X7(参考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 X7是一个著名的参考文献管理软件,用来创建个人参考文献库,并且可以加入文本、图像、表格和方程式等内容及链接等信息,能够与 Microsoft Word 完美无缝链接,方便地插入所引用文献并按照格式进行编排。EndNote 有着易用的界面和强大的文献搜索功能,对中文也支持良好,是科研工作者不可多得的好助手,无论是文献的检索、管理、文献全文的自动获取,还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文献引用插入、SCI 期刊模板等方面,均可为用户提供强大帮助。文献管理软件我之前介绍过国产的NoteExpress,而 Endnote X7 则是最经典的文献管理软件,有着更强大的功能,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极大改善科研工作者的生存质量。软件特色文献检索工具:可以在软件界面搜索多个数据库,而无需逐一打开数据库网站。文摘及全文的管理工具:可以帮助我们高效管理大量的文献信息。引文编排工具:可以自动帮助我们编辑参考文献的格式。文献共享与协作工具。下载地址:EndNote X7二、Mendeley(文献管理软件)Mendeley是一款开源性质的跨平台文献管理工具,mendeley desktop是一套颇具潜力的文献管理软体。强大的功能特色,免费的使用权限,还能从各种PDF中直接提取文献的便捷,都显示着Mendeley Desktop是一款非常出色的文件管理软件!软件特色第一:免费使用。第二: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能自动从pdf文件中提取文献信息。Mendeley文献管理软件的强大功能:1.自动导入本地文献,不用逐字输入(功能超强)。a.监视文件夹。b.文献各方面信息的导入,甚至包括文献后面的引用文献。c.文献信息的完善,几乎不用手动输入,可以一键googlescholar自动完成几乎所有信息,包括DOI,url。2.添加右键copyLatexCitation,自动保存数据库为BibTEX格式,非常方便使用LATEX编写文章的人。3.可以支持在Mendeley窗口查阅文献,做标记,做笔记。直接保存在窗口右侧,点击就可查看,非常方便。有MSword(Word2003插入文献遇到问题请看下面解决办法)。OpenOffice,MSwordforMacOS插件,方便文献引用和插入

notefirst文献管理软件还不错,也是网友推荐的。是真的免费,也是真的支持中文~

  • 索引序列
  • 城市管理学论文发表笔记
  • 城市社会学论文发表笔记
  • 管理学论文发表笔记
  • 管理学原理论文发表笔记
  • 管理学论文发表笔记app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