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在国际环境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提倡谦虚礼貌的表达和行为方式,具有典范和代表意义。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日本文化毕业论文发表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日本文化毕业论文发表篇1 浅谈刺身与日本文化 摘 要: 刺身是日本著名料理。它既是日本人口中的美味、日本人眼中的艺术品,又是日本文化的传承,更引起了舌尖上的“战争”。对于日本刺身究竟意味着什么?本文从上述几个方面以刺身为中心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 刺身 文化 食鱼 鲸 刺身,是将鱼贝类等食材切成片、条、块等形状,蘸上酱油、山葵泥等调味品食用的日本料理。传统刺身以鱼贝类为主,但现在可用于刺身原料的食材范围广泛,马肉、鸡肉、魔芋、蘑菇、动物肝脏、豆皮、面筋都能做成美味的刺身料理。 刺身的刺,是“刺穿”、“扎”的意思。古代日本渔民在将鱼去皮、剔骨、切割成可食用的鱼片后,由于无法辨认鱼的种类,便将鱼鳍扎到鱼片上以方便确认。这种方式当时被称为“刺身”。后来,这种方式渐渐不用了,但刺身的叫法被保留下来。如今,刺身作为日本料理代表性的菜式已为世人熟知,成为日本料理文化的代名词。 一、玉盘珍馐 刺身的原料虽然种类丰富,但主要食材仍然是鱼。常见的如金枪鱼、加级鱼等。在人口百万以上的国家中,日本人人均食用的鱼量为世界之最,平均每人每天74.2克,是名副其实的食鱼大国。 刺身用鱼是新鲜的鱼,“鲜”是刺身的重要特征。 “鲜”首先是新鲜。新鲜的刺身鲜嫩、爽口。由于未经烹饪的鱼肉没有遭到高温的破坏,鱼肉中含有的丰富蛋白质等各种营养素没有丝毫流失,对人体很有益处。难怪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到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日本人对生食鱼肉始终青睐有加。为保持鱼肉新鲜,日本人或用活缔放血法或用冷冻法最大限度地保持肉质新鲜,新鲜是刺身的“生命”。 “鲜”的另一层意思就是时令。刺身的季节性很强。如同时令蔬菜水果一样,日本人在春夏秋冬食用时令鱼,每个季节日本人都能品味季节特有的味道,吸取时令食物中丰富的营养物质。春吃竹荚鱼、鲣鱼、银鱼;夏吃石鲈、粗单角鱼、白丁鱼、飞鱼;秋吃斑、鲑鱼、蓝点马鲛、青花鱼;冬吃黄鱼、鳕鱼。而且,不同季节的刺身盘中饰物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春用山茶花、八重樱、南天竹;夏用虎杖、紫阳花、瓠子;秋用小菊花、桑叶、银杏叶;冬用蜜柑枝、里白、松叶。时令鱼搭配时令花、叶、枝,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才是地道的刺身料理。 二、视觉盛宴 日本料理是用眼睛享用的料理。刺身就能通过食器与摆盘体现出这一特点。 刺身的器皿多用浅盘,材质可分为漆器、瓷器、竹制、陶器。形状有圆形、椭圆形、角形、扇形、树叶形、莲座形,等等。食器造型之多、形状之奇特令人赞叹。并且,食器上有种种花纹、图样。菱纹、鳞纹、云锦手(图)?摇?摇?摇?摇?摇 ?摇?摇(云锦手图片)、流水(图)?摇 ?摇?摇?摇(流水图)、龟鹤、祥瑞等。不同节日、不同季节搭配使用的食器都有要求。例如,蓬莱、松菱、鹤等花纹只能用于正月;丹顶鹤、松竹梅仅用于喜寿宴请。不同季节、不同菜式使用不同纹样的食器,的确是一种视觉享受。 此外,刺身的摆盘同样非常讲究。如果是多人份的刺身料理,可用“平盛”。 在大盘中满满地摆上五颜六色的料理,让人一眼望去就能感受到无比豪华绚烂。有经验的料理人也会采用“散盛”。 将食物散开摆放,露出盘面(余白),通过余白与食物色彩的搭配,与食物相映成趣。 若是同一种料理摆放多块,则可用“流盛”。 同样形状、同等大小的刺身自右向左倾斜摆放,错落有致,仿佛庭院中的细流,使人感觉恬静、清雅。 摆盘中最具代表性的方式是将食物摆成山形。 在底部平坦的食器中,将食物摆成富士山一样的形状,天小地大。这种摆盘既能呈现出“散盛”的平面图画效果,又能利用上层空间,展示出3D立体效果。对日本人而言,料理不仅是画卷,更是立体空间物体。只有对点、线、面的基本摆放熟练有加的料理人才能摆出3D美感。可见,刺身料理既是味觉的学问,又是视觉的艺术。 三、文化传承 刺身料理体现了日本饮食传统――鱼食。 日本四面环海,河川资源丰富,新鲜鱼贝唾手可得。日本人食用鱼肉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绳文时代的贝冢遗迹显示,当时日本人食用的鱼类包括鲫鱼、香鱼、鲽、比目鱼、河豚、青花鱼、�鱼、加级鱼等。除了鱼肉之外,当时人类也食用四脚动物肉。但进入文明社会后,随着佛教在日本的影响逐步扩大,日本多位天皇颁布了“杀生禁断令”,在此过程中,鱼与肉变得不可兼得,日本人渐渐舍肉而取鱼。从此,鱼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长久广泛地影响着日本。例如,在日语中,打马虎眼说成“�を�iむ”。由于青花鱼容易腐烂,为了尽快卖掉,卖鱼时鱼贩会快速数数,就会出现在数量上捣鬼的现象,后来演变为日本人常说的打马虎眼。比如,烂船也有三千钉,日本人用“腐っても�”表示。加级鱼从古至今都受日本人喜爱,与其他鱼相比加级鱼的细胞分解速度较慢,所以,放置同样时间,其他鱼腐烂了,加级鱼的损害就比较小,于是就有了这种说法。 除了鱼食外,刺身里料理还体现了日本饮食另一传统――生食。 在原始社会人类都是生食,进入文明时代后各民族的生食就逐渐淡出历史。日本的生食习惯却始终延续,直至今日。生鱼、生菜、生肉、生蛋,日本人崇尚食物的原生态。保持食物本来的味道,口味清淡是日本料理的特点。由于日本四季分明,无论是鱼类、果蔬还是农作物都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在这种气候风土中生活的日本人养成了重视时令物、喜爱时令味的饮食习惯,并且生食法最能保留住时令味、锁住营养,这从侧面反映出日本人崇尚自然,注重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 四、舌尖上的“战争” 刺身食材的种类繁多,鲸肉就是其中之一。日本是世界上少数食用鲸肉的国家之一。虽然日本仅有2%的人经常性食用鲸肉,但每年市场供应的鲸肉却多达3000吨。日本人食用的鲸肉也包括海豚肉。海豚是高智商的海中动物,是亲近人类主动保护人类的高级动物。这种本应得到人类友善的回报和宠爱的动物,却遭到肆无忌惮地捕杀,难逃人类的口腹之欲。 为何喜吃鲸肉?日本人认为,鲸是营养丰富的食材;鲸消耗掉了大量鱼类资源,威胁到了人类的食物安全;食鲸是日本的传统,捕食鲸是日本历史的组成部分。 然而,事实是目前13种大型鲸类中,已有两种濒临灭绝。而且,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鲸是海洋生态系统的一环,大规模捕杀包括海豚在内的鲸势必损害海洋生物链条,破坏海洋环境。 为了加强对鲸类资源的管控,《国际捕鲸管理公约》早在1986年就已经禁止商业捕鲸。但日本依然我行我素,引起了澳大利亚、美国等世界多国的反对。阿根廷、巴西等九个拉美国家甚至成立了“布宜诺斯艾利斯集团”,集体反对日本在南极海域的鲸类保护区域捕鲸。 但舌尖上的“战争”依然持续。也许,日本民主党众议员议员冈田克也与澳大利亚前外长斯蒂芬・史密斯的谈话最能代表日本人的态度。“日奥都有各自的文化,饮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人自古就有吃鲸肉的传统。澳大利亚或许也存在着日本人无法理解的饮食习惯。我们应该互相理解”。 日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长期的实践生产中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呈现出了鲜明的民族情调,吸引着世界各国人民。任何一种文化的延续都是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结果。不合时宜、糟粕性的文化应该被剔除。 日本文化注重兼收并蓄、推陈出新。相信善于学习的日本人能够找到真正“崇尚自然,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能够进一步发扬日本刺身文化的方式。 有关日本文化毕业论文发表篇2 浅论日本语言背景文化 任何一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这些特点除了表现在行动上之外,更多的表现在语言上。日本民族具有内敛、含蓄、不爱张扬的个性特点.这些特点表现在语言上就是不断地使用大量的委婉语.日语的委婉表现体现出日本民族独特的语言、文化心理及独特的民族思维方式。日语委婉表现也是日本社会文化的一种体现,我们从中可以窥视到日本社会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在现代语言交际中,使用得体的委婉语以避开不愉快或不愿说出口的表达,可以使交际双方都得体不失面子,这已成为日本社会的一种倾向.日本是一个重视人际关系,以和为贵的社会,集体意识很强,注重协调精神,这种心理状况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要能够正确使用委婉语。 1、正文 1.1、概述 委婉表现是日语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特别是在面对面的对话中,可以说如果不使用这种委婉表现谈话就不能顺利进行。毋庸置疑,这是由日本社会文化、思维方式及行为习惯所引起的。语言是一种社会的存在,它与某一地域社会(民族、国家)紧密相连。这些地域社会的文化(该地域社会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成为语言的背景。而语言的意思则基于这些背景之上被人们所理解,起到传情达意的作用。 日语委婉表现的最大决定因素是日本人的内外意识或者说是人际关系意识。与欧洲人相比日本人的自我意识较为淡薄。他们很在意包含自己人的「うち」(骨肉亲人,亲戚朋友等)和自己人以外的人即「そと」之间的区别。大多数的委婉表现都是对「そと」一方而说的。因此,委婉表现也可以被认为是与对方之间距离的体现。这与日语中的敬语从根本上是一样的。 1.2、具体表现 每个民族都有因民族历史的沉淀和心理深层的构筑不同所造成的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在进行语言的研究中,如何把握住我们自身对该语言的理解的心态,将会很大程度影响我们对该语言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心态会有不同的理解结果。在日语的学习和研究中,较为明显的就是对委婉语(暧昧语或模糊语)的理解。 一个中国人(甲)和一个日本人(乙)在初次打交道时会有如下对话: 甲:今晩ご都合がよければ一绪に映画を见に行こうか。 (今晚您有空的话,一起去看电影吧) 乙:もし残业がなければいいですが…… (如果今晚不加班的话……) 中国人会很自然地理解为:今晚加班就不去,不加班就去。当甲得知乙晚上不加班的消息时去候邀,却总不见乙来。甲过后去兴师问罪时,乙也会觉得很奇怪。实际上乙的回答有种回绝心理,加班只是托词而已。若是真心赴约,出于谨慎,乙方常常会再给甲一个确认,确定今晚的约会。这个时候乙常常会在下班时说「今晩残业がないので、一绪に映画を见に行こうか。」。但也并不是事事如此,有时乙很愿意接受邀请,但为预防有事脱不开身而不能赴约,便事先向甲言明有此可能,让对方有心理准备,以免届时被动。甲对乙这种模棱两可的回答非常迷惑,不知乙到底是去还是不去。其实这是日语委婉表现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拐弯抹角的说法。正如当对方钢琴声很吵而希望对方能够停止这种行为时,往往是说「お嬢さんのピアノは上达しましたね。夜中の十时ごろまで稽古していますね。」(您女儿练钢琴真是辛苦啊,都练到晚上十点左右。),而不直接去和对方说明。 两个熟悉的人在路上相遇时,经常会说一声「さあ,どうも」便擦肩而过。这个「どうも」后接的词也是很暧昧的。如:「昨日、わざわざおいでくださいまして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昨日承蒙您光临,谢谢),回答时用「やあ、どうも。」。这个「どうも」从上下文看应是「こちらこそ、どうもお世话になりました。」(我得到你的关照,我才应谢谢您),或「こちらこそ、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我才应表示感谢)的意思。从这两个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どうも」后面省略了词语。 「どうも」大致有以下几种意思:1)怎么也(下接否定)。 如:「どうも覚えられない。」(怎么也记不住)2)实在,太。 如:「どうも失礼します。」(实在太失礼了)3)总觉得。如:「どうも风邪らしい。」(像是感冒了) 而现代日语中,「どうも」的应用范围极广,它既可以表示歉意又可以表示谢意,有时还单纯地表示一般寒暄、告别等。如: (1)当别人帮了你的忙,表示由衷的感谢时说「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2)当学生帮老师擦完黑板时,老师说「どうも、ご苦労様。」 (3)当你在公共汽车上碰了人时说「どうも、すみません。」 (4)当你见到不久前帮了你的忙,给过你好处的人时说「この间、どうも。」 另外,两个情投意合的人在分别的时候,有时说声「じゃあ,どうも」便分开了,这个词下接的部分也是极不明了的。中国人听了上述对话感到日语不可思议。本来日本人在对话中就有避免明确说出事物的是非,避免对某一事物加以断定的习惯。也可以说日本语言中的这种表现方式是日本人的传统生活态度以及整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 这些委婉的语言都来源于委婉的语言思维,日本人的委婉的思维又与日本文化的柔性紧密相关。古代日本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在关西及日本九州地区,那里多丘陵,湖泊,河流,气候温暖,称得上日本的水乡。在气候温暖的水乡靠种水稻而谋生的农户,受到了整日伴水劳作的影响,懂得以柔克刚的道理,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充满了柔性。 委婉语用以表达含蓄委婉,退让等复杂的心情。这也是日语的一大特点,应视“语境”来确定它所略去的部分或蕴涵的意思。否则就会觉得难以理解。 2、结语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日语也不例外。在其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受到日本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日语中的委婉语就是受到日本集团主义的影响而逐步产生和形成的。因此,对日语的研究离不开对日本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应该从大文化的角度对照异文化之间的差异,学会正确看待这些差异,随时把握好自己的心态,这样才能在对外交际中始终保持主动地位从而更好地使外语起到交际功能。猜你喜欢: 1. 日本文化毕业论文优秀范文 2. 日本文化毕业论文发表 3. 日本文化毕业论文优秀例文 4. 日本文化方面毕业论文免费下载范文 5. 有关日本文化毕业论文范文
一篇2003年博士论文后的参考文献,中文部分的安胜姬,张兰英,郑松志.1999.二异氰酸酯与壳聚糖交联产物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9 (2):197~199包光迪.1955.甲壳质及其提炼.化学世界.10(3):137~138包启明.1958.甲壳质纤维制造法.化学世界.13(9):388~389包启明.1959.甲壳质的新的利用-离子交换纤维和离子交换织物.化学世界 1959(6):271~272本星义明,栗田工业株式会社.1986.架桥されたュソニセクマソナソ球状粒子及びその制法JP昭62-236839. 昭61-04-08.本星义明,栗田工业株式会社.1987.架桥グルコマソナソィォソ交换体.JP平1-94949. 昭62-01-06蔡希陶.1937.中国产之蒟蒻属植物.中国植物学杂志.4(1):1~5.常敏毅.1987.抗癌本草.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306~308.陈开勋.1999.新领域精细化工.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313~342陈玲,杨连生,余淑君,颜盛发,张力田.1997.制备羧甲基淀粉的研究食品工业科技1997(2):9~12陈志勇,张玉霞,袁彦超.2002a.红麻纤维对Zn2+、Cd2+、Cu2+、Ni2+离子的吸附.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5(2):186~188陈志勇,栗印环,张艳青2002b.硫氨脲基红麻纤维的制备及其对Ni2+、Cr3+、Mn2+的吸附性研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5(3):333~335陈中兰,陈龙生.2002a.新型鳌合纤维素富集原子吸收测定痕量的铅、镉、铜和镍.离子交换与吸附.18(5):464~469陈中兰.2002b.吡咯烷二硫代甲酸铵螯合纤维素对Cd2+的吸附机理.应用化学.19(11):1097~1099冲增哲、黑田俊朗、岸田典子著.古明选译.1990.魔芋科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57~171崔志敏,朱锦瞻,罗儒显.2002.两性甘蔗渣纤维素的合成及应用研究.离子交换与吸附.18(3):232~240董绮功,张军平.2003.新型含氮、硫纤维素螯合树脂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4(4):719~723董绮功,张军平,李亚荣.2002.聚硫醚型纤维素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应用化学.19(l):94~96范田园,魏树礼,周喜林.1999.利福平乙基纤维素微球的制备及质量评价.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9(2):43~44方华丰,周宜开.1999.壳聚糖微球的研究进展.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20(5):315~318冯长根,白林山,任启生.2003a.二甲胺修饰戊二醛交联壳聚糖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离子交换与吸附.19(3):263~268冯长根,白林山,任启生.2003b.壳聚糖衍生物吸附剂在蛋白质分离纯化中的应用.离子交换与吸附.19(3):282~288冯淑英. 1995.包醛氧淀粉与氧化淀粉治疗慢性肾衰疗效比较.中国疗养医学. 19954(3):74~76冯叙桥,赵静,张盛林.1995.魔芋的利用与加工.食品与机械. 1995(5):12~13冯亚青,刘燕.2002.氧化纤维素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的研究.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35(6):766~768傅伟昌,王继薇.2002.两性化螯合棉纤维的合成与吸附性能研究.林产化工通讯.36(3):9~11高洁,汤烈贵主编.1996.纤维素科学(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 龚盛昭.1999.利用蔗渣或稻草制各重金属废水处理剂—纤维素黄原酸酯的试验.甘蔗糖业.1999(5):43~45.古卓良,凌树森.1998.白魔芋精粉对荷瘤小鼠的抑瘤和免疫增强作用.营养学报.20(3):343~347贵州省中医研究所.1970.贵州草药(第二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70郭国瑞,钟海山,王科军,滕丽莉.1997.微波作用下甲壳素的脱乙酰化和壳聚糖的羧甲基化.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3):57~59杭州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室.1982.分析化学手册(第二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616~625.何东保,石晓明,石毅,詹东风2002.羧甲基魔芋葡甘聚糖/壳聚糖凝胶化性能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22(2):70~74何永炳,孟令芝,陈富偈,胡翎,陈远荫.1998a.棉杆纤维素的改性Ⅰ.棉杆纤维含氮衍生物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应用化学15(3):243~245何永炳,孟令芝,陈富偈,吴成泰,唐玉蓉.1998b.绵杆纤维的改性(Ⅱ)─氮杂冠醚化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离子交换与吸附14(3): 236~238胡翎,孟令芝,李庆云,何永炳.1999.棉杆纤维素的改性(Ⅲ)—多乙撑多胺纤维素醚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应用化学.16(1):44~47化学工业部晨光化工研究院成都分院.1993.珠状交联葡甘聚糖的制备方法. ZL93110973.6.1993-04-20.黄海兰,曲荣君. 2003.CMC-Na/TETA-B62型蛇笼树脂对Ag+、Cr3+和Hg2+的吸附性能.离子交换与吸附.19(1):43~48黄海兰,曲荣君.2002.CMC-Na/DETA-B62型蛇笼树脂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 离子交换与吸附.18(3):217~222黄卡玛,刘永清,唐敬贤.1996.电磁波对化学反应非致热作用的实验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7(5):764~768.黄宁兴,郑文杰,谢红鹰,黄任鹏,欧阳健明. 1999.两种磁性微球的载药特性.广州化工.27(3):34~37.吉林大学.1989.微波干法制备阳离子淀粉.CN1050024,1989-09-09.纪春暖,成国祥.2003.蛇笼型螯合树脂CMC/EDA/B-62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23(1):35~38贾成禹,陈家任.1991.魔芋葡甘露聚糖新载体制备和对葡萄糖淀粉酶的固定化.生物化学杂志.7(3):359~364贾云.1997.改性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对铜离子去除的研究[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4(1):31~35江苏新医学院.1997.中药大辞典(缩影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329~ 333江西省卫生局.1970.江西中草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97景世兵,永野伸郎,西鸟羽刚,宫田苑重,伊泽敏雄,日下多,吉本宏,山口达明. 1994.新型聚胺基糖表面处理氧化纤维口服吸附剂对肾衰模型鼠的研究.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1994(2):104~108.具本植,张淑芬,杨锦宗.2001.交联阳离子淀粉(DS=0.95)的干法制备及其脱色性能.化学研究与应用.13(1):59~62.雷国元.2000.重金属离子吸附剂的研究进展.国外金属矿选矿.2000(10):2~6雷建都,谭天伟.2002.壳聚糖血红蛋白分子印记介质的制备及优化.化学通报.65(4):265~268李斌,谢笔钧,任熙儒.2002.魔芋葡甘聚糖的羧甲基化改性及其应用研究.粮油科技.2002(3):29~31李波,谢笔钧.1999.国外魔芋葡甘聚糖的开发研究现状.农牧产品开发.1999(8):6~7李恒,龙春林.1989.药用植物磨芋的考证.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2):87~92李恒.1997.中国植物志(第十三卷第二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84~89.李继平,宋立民,张淑娟.2002.磁性交联壳聚糖对稀土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中国稀土学报.20(3):219~221李时珍(明).1975.本草纲目(校点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19l~1192李松林.1993.花磨芋和疏毛磨芋的比较研究[J].中药材.16(5):114李致冉,田瑞亭.1990.关于地瓜淀粉变性的研究.山东化工.1990(1):1~4梁想,尹平河,赵玲,白燕,黄长江.2000.海带生物吸附含铜废水的试验.广州环境科学.2000.15(4):13~15林友文,陈伟,罗红斌,唐威.2001.可再生羧甲基壳聚糖树脂的制备及对Cu2+的吸附性能.福建医科大学学报.35(1):57~60刘峥.2000.壳聚糖缩合呋喃甲醛螯合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化学研究. 11(4):36~39刘钟栋.1998.微波条件下小麦羧甲基淀粉的制备及结构分析研究.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14(3):243~251楼益明.1991.羧甲基纤维素生产及应用.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93罗道成,易平贵,刘俊峰,胡忠于.2002.改性壳聚糖对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材料保护.35(1):11~13罗立新.2002.淀粉氧化改性粘合剂发展现状及展望.包装工程.2002(10):65~ 70罗盛旭,钱倚剑,王旻.1999.壳聚糖吸附剂对低级醇类吸附作用的研究.化学世界.40(9) :477.马百平.1993.魔芋的药用研究概况.中草药.24(1):49孟令芝,杜传青,符兆林,何永炳,陈远荫.2000a.多孔纤维素球衍生物的制备与性能.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43~46孟令芝,杜传青,龙凯,陈莉,何永炳.2000b.纤维素-铝-硅复合物的制备及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环境科学与技术.2000(2):6~9潘海燕,冀兰涛,丁清波.2002.梧桐落叶对重金属吸附的初步研究.黑龙江环境通报.26(1):91,15庞杰,刘佩瑛.1999.魔芋葡甘聚糖改性剂流变学特性研究.成都,西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 庞杰,孙远明,冯彤.2000.魔芋淀粉改性研究.粮食与饲料工业2000(3): 41~42庞杰,孙远明,乐学义,刘佩瑛. 2000.六偏磷酸钠对魔芋葡甘聚糖干法改性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2(1):59~61彭长宏,汪玉庭,程格.1998接枝羧基壳聚糖的合成及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环境科学.19(5):29~33彭湘红,陆茜,李忠铭,王敏绢.2001.多孔球状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应用.精细石油化工.2001(1): 44~46.青岛海洋大学.1996.一种制备甲壳质微球载体的方法.CN1145410A.1996-03- 19曲荣君,王春华,阮文举.1997.多胺交联纤维素树脂的合成及吸附性能(X1).林产化学与工业.17(3):19~24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1986.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86邵自强,廖双泉,李晓萌,白松,谭惠民.2001.棉纤维蒸汽闪爆改性及其化学反应性能.火炸药学报.2001(1):44~46山下晋三,金子东助编,纪奎江,刘世平,竺玉书,黄应昌,李德宝等译.1990.交联剂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51~52四川石油局天然气研究所.1987.羟乙基羧甲基魔芋增稠剂. CN1003446B. 1987-04-27.史黎明,刘爱芳,方存梅,谭廷华.1998.淀粉微球的制备及性能试验.西北药学杂志.13(2):71~72.施介华,刘清.2003.取代基效应对三苯甲酸纤维素酯类吸附剂的吸附性能的影响.分析化学.31(3):336~340苏敬等撰(唐).1981.新修本草(尚志钧校).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81孙多先,吴水珠.1994.壳聚糖和甲壳素接枝丙烯酸功能膜的pH刺激响应性研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94(3):23~25孙二虎.1990.蘑芋古今称考.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4):86谭茵,王瑞淑.1995.魔芋精粉对五种二价金属离子的体外结合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2(4):195~197唐爱民,梁文芷.2002.纤维素的功能化.高分子通报.2002(1):1~9唐慎微.1957.重修改和绎史证类备用本草(影印).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83唐慎微撰(宋).1982.重修改初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汤荣生,穆军,张道宪,王磊.1996.魔芋精粉及其改性产物成膜性能研究.食品科学.17(7):62~65田汝川,赵慰深,高铭适,于九皋,李金声,白主心,刘瑛.1983.2-氯3-羟基丙基交联淀粉醚的研制及其含氮置换物用于除去重金属.天津大学学报.1983 (2):107~120.王爱琴.1999.壳聚糖衍生物与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兰州: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论文王爱民.1983.不溶性淀粉黄原酸化二硫的制备及应用.工业水处理, 13(1): 32~34王春华,曲荣君,王海霞,高士芹,杜爱君.2000a.蛇笼型螯合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工业水处理.20(3):11~15.王春华,曲荣君,蒋涛.2000b.蛇笼型螯合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II·CMC/ B-62/TETA体系.离子交换与吸附.16(1):7~12王格慧,宋湛谦.2000.多胺型整合棉纤维的制备与吸附性能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20(2):9~12王格慧,宋湛谦,王连生.2002.树皮的化学改性及其吸附特性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22(2):12~16王关民,郑亚西.2002.TBP纤维棉对铁(III)的吸附性能及其应用研究.矿物岩石.22(2):97~99王蕾,王立身.2002.粒状壳聚糖-纤维素复合体对卷烟烟气中湿焦油及烟碱的吸附作用.科技开发动态.2002(4):15~17王念孙.1983.广雅疏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98王文晟,谢笔钧,胡慰望,马东兰. 1994.没食子酸(TNC)对魔芋葡甘聚糖干法改性的研究.食品科学1994(7):3~7.汪玉庭,程格.1996.接枝羧基淀粉去除水体中有毒重金属离子的研究.环境污染与防治.18(2):16~18.汪玉庭,程格,朱海.1998.交联壳聚糖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3.邬应龙,郝晓芸. 1998.摩芋葡甘聚糖颗粒阻溶剂的筛选与应用.食品科学. 19 (9):17~20乌云,耐登,贾长宽.2002.羧甲基淀粉的快速制备工艺研究.内蒙古石油化工. 27:46~47吴其濬(清).1955.植物名实图考.北京,商务印书馆.955吴万兴.1989.魔芋精粉中甘露聚糖含量测定研究.食品科学.19(3):56~58吴小芹.1992.树皮开发利用的若干途径.广东林业科技.1992(3):26~28,37吴奕真.2002.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聚电角质复合物微球的吸附性能.福建环境.19(3):33~36武汉大学.1999a.复合魔芋胶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CN 1301790A.1999-12-24武汉大学. 1999b.可降解增强型包装膜的制备方法.CN1301783A.1999-12-24武汉大学,武汉金丰环保塑料制品有限公司.1999c.生物全降解农用薄膜的制备方法.CN1301788A1999-12-24.武汉大学,武汉金丰环保塑料制品有限公司.1999d.可溶可食性包装膜的制备方法.CN1301791A. 1999-12-24.武汉大学.2001a.魔芋生物全降解纤维及其制备方法.CN1356416A.2001-12- 20武汉大学. 2001b.魔芋精粉或其化学改性产物的种衣成膜剂及其配置方法. CN1328081A. 2001-12-26.萧统.1977.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谢雅明.1983.可溶性甲壳素的制造和应用.化学世界. 1983(4):118~121谢虞升,李汉保,宋炳生.1998.天然澄清剂与乙醇沉淀对中药口服液中钙含量影响比较.中草药.29(7):459~461解战峰,邓娟,常建华.2002.用麦杆纤维素制备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研究.离子交换与吸附.18(3):255~260解战锋,李宝平.2003.稻壳纤维素强酸性阳离子交换剂.应用化学. 20(2):167~ 170熊鸿燕,张波,刘育京,涂瀛.1999.交联淀粉碘的制备基对水中细菌杀灭效果的研究.中国消毒学杂志.16(1):1~6.徐丽英,何彦霏,奚昊敏.2001.氧化淀粉水处理剂的研究.净水技术.20(2):27~ 29徐锁洪,严滨.1999.改性羽毛对重金属吸附性能的研究.工业水处理.19(6):27 ~28严俊.1984.甲壳素的化学和应用.化学通报.1984(11):26~31严俊,张丹莺,罗立新,徐荣南.1989.高交联大孔苯乙烯-二乙烯苯树脂的吸附性能研究.离子交换与吸附.5(3):186~190颜伟荣,俞耀庭.2002.重症肌无力免疫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3(10):1887~1890杨超雄,吴锦远.1998.纤维素基磁性聚偕胺肟树脂的研究I树脂吸附二价重金属离于.纤维素科学与技术.6(2):36~44.杨冬梅,徐淑英.2002a.纤维纱螯合树脂的合成及其对金离子的提取.辽宁工学院学报.22(4):49~51杨冬梅,徐素英.2002b.利用废报纸合成树脂并提取废水中的铜离子.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21(2):99~101杨福顺,卓仁禧.1990.侧链含5-氟尿嘧啶甲壳胺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的研究.高分子学报.1990(3):322~326杨洪,宁黔冀,祝红杰.2002a.养殖海带对Pb2+、Ni2+吸附性能的初步研究.海洋通报.23(3):50~55杨洪,宁黔冀.2002b.化学处理海带粉对La3+,Ce3+的吸附.海洋科学. 26(5):21~ 22,71杨兴钰,张香才,郭能,白一穷,杨自善.2001.魔芋葡甘露聚糖的化学修饰及应用研究.湖北化工2001(4):20~21杨玉玲,周凤娟,李新华.2001.交联—羧甲基复合变性淀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中国粮油学报.16(6):47~50.叶君,熊犍,苏英芝,谢国辉.2002 微波辐照下羧甲基纤维素的制备.造纸科学与技术.21(5):23~25印寿根,李朝兴,徐欢驰,李欣,何炳林.1996.珠状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应用.高分子通报.1996(2):100~104.尹小红,常建华.2003.纤维素强阴离子交换剂对Cr(VI)的吸附性能.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8(1):33~35于九皋,杨冬芝.2003a.新型淀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肌酐的吸附研究.药学学报38(3):191~195.于九皋,杨冬芝.2003b.新型肌酐吸附剂的研究.高分子学报.2003(1):1~6余艺华,顾汉卿,何炳林,郑治纲,白铁环,王宗泽.1997.磺化羟乙基化交联壳聚糖对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的吸附性能研究.高分子学报.1997(5):606~610俞宁,李纯茂.1996.利用棉杆皮,棉铃壳处理重金属废水.环境保护. 1996 (9): 20~21张德峰.2000.轻度交联羧甲基化复合变性淀粉的研究.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6(6):154~156.张东华,汪庆平.1998.硼砂在魔芋精粉生产中的应用.食品工业科技.1998 (3): 37~38张红雨,冀兰涛,王乃岩,沈宁红.2002.梧桐树落叶碎屑对水中重金属吸附的初步研究.精细化工.19(2):80~82张健,张黎明.2002.疏水化水溶性两性纤维素接枝共聚物与粘土的相互作用.物理化学学报.18(4):315~320张立实,王瑞淑.1998.魔芋精粉对大鼠消化道铅吸收和慢性铅中毒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5(1):79~81张秋华,骆赞椿,蔡小洪.1994.水溶性羧甲基甲壳素的制备.精细化工. 11(4): 36~37张升晖,宋新建,米远祝.1999.魔芋精粉的交联化学改性研究.食品工业科技. 20(6):19~21张淑媛,李自法.1991.不溶性淀粉黄原酸酯用于处理含镍废水.水处理技术. 17(5):329~332.张彤,徐莲英,蔡贞贞. 2001.壳聚糖澄清剂对中药水提液中锌、锰、钙及重金属元素铅的影响.中成药.23(4):243~245张燕萍.2001.变性淀粉制造与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95~99,323张永华.1998.半干法制备阳离子淀粉.化学世界.1998(11):591~593.张正娴译,丁长银校.2002.纤维性CMC综述.纤维素醚工业.10(1):33~35张贞浴,师奇松,李丽萍,汪成,李胜民.2002.可降解的控制农药释放材料(淀粉基)的研究.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19(1):92~94.张中勤.1995.球状纤维素颗粒的研制.生物技术.1995(5):46~48张中勤,宋清.1998.球状再生纤维素离子交换剂的制备.离子交换与吸附. 14 (1):23~30.张中勤,朱建华.1997.新型固定化酶载体─球状纤维素单宁树脂的研制.生物技术.1997(5):37~39赵雅萍,王军锋.2003.载铁(III)-配位体交换棉纤维素吸附剂对饮用水中砷(V)和氟联合去除的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4(4):643~647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1996.一种以木薯淀粉为基材的螯合树脂的制备方法.ZL96119190.2 1996-12-3.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工委后勤部军事医学研究所.1997.新型微波反应装置.ZL97201861.1,1997-03-19庄云龙,石荣莹,原义光.2000.磷酸酯淀粉絮凝剂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纸与造纸.2000(4):47~48.周韫珍,曹崇运.1989.磨芋对实验性高血脂大鼠脂质水平的影响.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8(5):333~336周永国,齐印阁,王秀娟,杨越冬.1999.壳聚糖金属离子配合物吸附尿素性能研究.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5(4):677~679.邹新禧.1991a.超强吸水剂.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1.邹新禧.1991b.SGPAC型整合剂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研究.离于交换与吸附. 7 (1):15~20.邹新禧.1996.两性淀粉螯合剂吸附性能的研究.功能高分子学报. 9(3): 468~ 474.邹新禧.1998.阴、阳离子化红薯淀粉螯合剂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的研究.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8(9):87~91朱伯儒,史作清,何炳林.1996a.大孔球形纤维素离子交换剂的制备及其对蛋白质的吸附富集性能研究Ⅰ.大孔球形纤维素的制备研究.离子交换与吸附.12(6):522~525.朱伯儒,史作清,何炳林.1996b.天然高分子吸附剂研究进展.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8(3):69~76. 朱文均.1999,魔芋葡甘聚糖的化学改性及其应用性能的研究.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5(1):81~86朱玉琴,汤列贵.1995.纤维素接枝共聚物.化学通报.1995(9):18~21朱兆富,刘东强,朱素梅,胡永利,刘宝昌.2002.高吸附性甜菜纤维的制备和性能研究.中国糖料.2002(2):27~29祝志峰.2001.交联淀粉囊材对含羧基类除草剂的缓释性能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2(7):1163~1165.
1. 黄远新,张凯,赵勇,王季春,吕长文,何凤发,唐道彬. 叶原基形态对甘薯茎尖脱毒培养的影响[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6(1):1-6.2. 黄远新,王晓雯,林呐. 植物茎尖培养实验的教学实践[J]. 生物学通报,2013,48(9):56-57.3. 黄远新. 黑麦减数分裂时期的定位观察[J]. 生物学通报,2008,43(11):53-55.4. Yi Zhang, Jin-Xiong Mao, Kun Yang, Yun-Feng Li, Jian Zhang, Yuan-Xin Huang,Fu-Cheng Shen, and Chao-Di Zhang.Characterization and mapping of a male-sterility mutant, tapetum desquamation (t), in rice[J].Genome,2008,51: 368–374.5. 黄远新,谭鹃,黄玉兰,冯超. 紫花苜蓿离体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研究[J].草业与畜牧,2008,6:1-3,10.6. 黄远新. 农作物遗传改良中的自然辩证法刍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244,247.7. 黄远新. 脱毒甘薯高产栽培与调控分析[J].耕作与栽培,2008,2:56-57.8. 黄远新,卢跃进. 与时俱进做好高校班主任工作[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163-165.9. 黄远新,何晓阳,朱利泉,彭兴中,朱亚平. 生命科学实验平台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7):866-868,886.10. 黄远新,何晓阳,朱利泉,周志云. 生命科学洁净实验室建设[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2:92-95.11. 黄远新,何晓阳,朱利泉,彭兴中,朱亚平. 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平台建设与管理探析[J].农业教育研究(西南大学),2006,3:62-65.12. 崔翠,何凤发,周清元,王季春,黄远新. 山葵试管苗快繁体系优化初探[J].园艺学报,2006,33(4):876-878.13. 黄远新,王季春,唐道彬,何凤发. 生姜茎尖离体培养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05,1:24-25.14. 何晓阳,朱利泉,朱亚萍,黄远新. 实验教学中心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5,9:44-45.15. 黄远新,何凤发,玉永雄,胡艳. 青蒿花序轴离体培养的初步研究[J].四川草原,2004,4:15-17.16. 黄远新,王季春,何凤发,唐道彬,崔翠,李海超,刘中文. 竹姜分生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体系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26(5):566-569.17. 黄远新,何凤发,殷家明,林呐.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初探[J].农业教育研究(西南农业大学),2004,2:62-65.18. 朱利泉,何晓阳,黄远新. 微型化、绿色化和体系化建设是提高生物科学类实验教学水平的基础[J].农业教育研究(西南农业大学),2004,2:23-26.19. 黄远新,玉永雄,胡艳. 南方紫花苜蓿不同外植体离体培养的研究[J].中国草地,2003,25(3):42-47.20. 黄远新,何凤发,张盛林. 魔芋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25(4):309-312.21. 何凤发,王季春,张启堂,黄远新,唐道彬. 甘薯茎尖脱毒与快繁技术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24(6):509-511.22. 崔翠,何凤发,王季春,周清元,黄远新. 光照时间和碳源对试管结薯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23(6):547-548.
截止到2022年12月31日,世界范围内总共有41,642篇SCI;在全球共41,642篇SCI撤稿中,国内有19,421篇,高于第二位美国的5,607篇。其他主要国家数据如下:德国、英国、日本、法国、加拿大和印度,分别是收录了3.3万篇、2.8万篇、2.4万篇、2.2万篇、1.6万篇和1.2万篇。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2022年第二批获得植物新品种权的979个农作物新品种,安康市农科院育成的魔芋新品种“安魔芋128”名列其中。“安磨128”由安康市农科院马铃薯作物研究所科研人员通过魔芋与白魔芋杂交,历时6年选育而成,2018年通过专家鉴定。2019年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组织专家进行了3年多的试验评审。“安磨128”符合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要求,成为国内首个授权的魔芋新品种。魔芋是我国西南山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多年来,软腐病的高发严重阻碍了魔芋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安康市农科院魔芋育种团队从抗病新品种选育入手,将安康花魔芋与凉山白魔芋杂交,攻克了花期不遇、花粉保存、组培快繁等重大技术难题。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成功选育出抗病力强、繁殖系数高、品质优良的杂交魔芋新品种“安魔芋128”,有效解决了魔芋病害高发、种芋严重短缺的问题。经过多年多点试验,该品种适宜在陕南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区种植。平均亩产1540.18公斤,比安康魔芋增产44.1%。平均繁殖系数为15~20,干物质含量为20.21~23.54%,KGM含量为51.23~58.8%。对软腐病和白绢病有较强的抗性。“安魔芋128”的选育成功,填补了我国魔芋品种的空白,特别是对解决软腐病和芋头种植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魔芋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近年来,安康市农科院围绕魔芋产业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为魔芋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已申请保护魔芋新品种4个,授权魔芋专利7项(发明专利5项),制定魔芋标准2项,发表论文21篇,出版著作3部,获得省市魔芋科技成果奖3项。
在2022年,各国的SCI数量将有所增长。根据统计,中国将拥有最多的SCI文献,其数量将超过2.5万篇,美国将拥有约2.2万篇SCI文献,而德国和日本分别将拥有约1.5万篇和1.2万篇SCI文献。此外,加拿大、法国、英国、意大利、韩国和印度也将拥有大量SCI文献,各自的数量将在1万篇以上。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全球化的推进,未来各国关于科学研究和发展的投资也将不断增加,因此,2022年各国的SCI数量将进一步增加。
一篇2003年博士论文后的参考文献,中文部分的安胜姬,张兰英,郑松志.1999.二异氰酸酯与壳聚糖交联产物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9 (2):197~199包光迪.1955.甲壳质及其提炼.化学世界.10(3):137~138包启明.1958.甲壳质纤维制造法.化学世界.13(9):388~389包启明.1959.甲壳质的新的利用-离子交换纤维和离子交换织物.化学世界 1959(6):271~272本星义明,栗田工业株式会社.1986.架桥されたュソニセクマソナソ球状粒子及びその制法JP昭62-236839. 昭61-04-08.本星义明,栗田工业株式会社.1987.架桥グルコマソナソィォソ交换体.JP平1-94949. 昭62-01-06蔡希陶.1937.中国产之蒟蒻属植物.中国植物学杂志.4(1):1~5.常敏毅.1987.抗癌本草.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306~308.陈开勋.1999.新领域精细化工.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313~342陈玲,杨连生,余淑君,颜盛发,张力田.1997.制备羧甲基淀粉的研究食品工业科技1997(2):9~12陈志勇,张玉霞,袁彦超.2002a.红麻纤维对Zn2+、Cd2+、Cu2+、Ni2+离子的吸附.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5(2):186~188陈志勇,栗印环,张艳青2002b.硫氨脲基红麻纤维的制备及其对Ni2+、Cr3+、Mn2+的吸附性研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5(3):333~335陈中兰,陈龙生.2002a.新型鳌合纤维素富集原子吸收测定痕量的铅、镉、铜和镍.离子交换与吸附.18(5):464~469陈中兰.2002b.吡咯烷二硫代甲酸铵螯合纤维素对Cd2+的吸附机理.应用化学.19(11):1097~1099冲增哲、黑田俊朗、岸田典子著.古明选译.1990.魔芋科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57~171崔志敏,朱锦瞻,罗儒显.2002.两性甘蔗渣纤维素的合成及应用研究.离子交换与吸附.18(3):232~240董绮功,张军平.2003.新型含氮、硫纤维素螯合树脂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4(4):719~723董绮功,张军平,李亚荣.2002.聚硫醚型纤维素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应用化学.19(l):94~96范田园,魏树礼,周喜林.1999.利福平乙基纤维素微球的制备及质量评价.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9(2):43~44方华丰,周宜开.1999.壳聚糖微球的研究进展.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20(5):315~318冯长根,白林山,任启生.2003a.二甲胺修饰戊二醛交联壳聚糖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离子交换与吸附.19(3):263~268冯长根,白林山,任启生.2003b.壳聚糖衍生物吸附剂在蛋白质分离纯化中的应用.离子交换与吸附.19(3):282~288冯淑英. 1995.包醛氧淀粉与氧化淀粉治疗慢性肾衰疗效比较.中国疗养医学. 19954(3):74~76冯叙桥,赵静,张盛林.1995.魔芋的利用与加工.食品与机械. 1995(5):12~13冯亚青,刘燕.2002.氧化纤维素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的研究.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35(6):766~768傅伟昌,王继薇.2002.两性化螯合棉纤维的合成与吸附性能研究.林产化工通讯.36(3):9~11高洁,汤烈贵主编.1996.纤维素科学(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 龚盛昭.1999.利用蔗渣或稻草制各重金属废水处理剂—纤维素黄原酸酯的试验.甘蔗糖业.1999(5):43~45.古卓良,凌树森.1998.白魔芋精粉对荷瘤小鼠的抑瘤和免疫增强作用.营养学报.20(3):343~347贵州省中医研究所.1970.贵州草药(第二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70郭国瑞,钟海山,王科军,滕丽莉.1997.微波作用下甲壳素的脱乙酰化和壳聚糖的羧甲基化.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3):57~59杭州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室.1982.分析化学手册(第二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616~625.何东保,石晓明,石毅,詹东风2002.羧甲基魔芋葡甘聚糖/壳聚糖凝胶化性能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22(2):70~74何永炳,孟令芝,陈富偈,胡翎,陈远荫.1998a.棉杆纤维素的改性Ⅰ.棉杆纤维含氮衍生物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应用化学15(3):243~245何永炳,孟令芝,陈富偈,吴成泰,唐玉蓉.1998b.绵杆纤维的改性(Ⅱ)─氮杂冠醚化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离子交换与吸附14(3): 236~238胡翎,孟令芝,李庆云,何永炳.1999.棉杆纤维素的改性(Ⅲ)—多乙撑多胺纤维素醚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应用化学.16(1):44~47化学工业部晨光化工研究院成都分院.1993.珠状交联葡甘聚糖的制备方法. ZL93110973.6.1993-04-20.黄海兰,曲荣君. 2003.CMC-Na/TETA-B62型蛇笼树脂对Ag+、Cr3+和Hg2+的吸附性能.离子交换与吸附.19(1):43~48黄海兰,曲荣君.2002.CMC-Na/DETA-B62型蛇笼树脂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 离子交换与吸附.18(3):217~222黄卡玛,刘永清,唐敬贤.1996.电磁波对化学反应非致热作用的实验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7(5):764~768.黄宁兴,郑文杰,谢红鹰,黄任鹏,欧阳健明. 1999.两种磁性微球的载药特性.广州化工.27(3):34~37.吉林大学.1989.微波干法制备阳离子淀粉.CN1050024,1989-09-09.纪春暖,成国祥.2003.蛇笼型螯合树脂CMC/EDA/B-62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23(1):35~38贾成禹,陈家任.1991.魔芋葡甘露聚糖新载体制备和对葡萄糖淀粉酶的固定化.生物化学杂志.7(3):359~364贾云.1997.改性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对铜离子去除的研究[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4(1):31~35江苏新医学院.1997.中药大辞典(缩影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329~ 333江西省卫生局.1970.江西中草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97景世兵,永野伸郎,西鸟羽刚,宫田苑重,伊泽敏雄,日下多,吉本宏,山口达明. 1994.新型聚胺基糖表面处理氧化纤维口服吸附剂对肾衰模型鼠的研究.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1994(2):104~108.具本植,张淑芬,杨锦宗.2001.交联阳离子淀粉(DS=0.95)的干法制备及其脱色性能.化学研究与应用.13(1):59~62.雷国元.2000.重金属离子吸附剂的研究进展.国外金属矿选矿.2000(10):2~6雷建都,谭天伟.2002.壳聚糖血红蛋白分子印记介质的制备及优化.化学通报.65(4):265~268李斌,谢笔钧,任熙儒.2002.魔芋葡甘聚糖的羧甲基化改性及其应用研究.粮油科技.2002(3):29~31李波,谢笔钧.1999.国外魔芋葡甘聚糖的开发研究现状.农牧产品开发.1999(8):6~7李恒,龙春林.1989.药用植物磨芋的考证.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2):87~92李恒.1997.中国植物志(第十三卷第二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84~89.李继平,宋立民,张淑娟.2002.磁性交联壳聚糖对稀土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中国稀土学报.20(3):219~221李时珍(明).1975.本草纲目(校点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19l~1192李松林.1993.花磨芋和疏毛磨芋的比较研究[J].中药材.16(5):114李致冉,田瑞亭.1990.关于地瓜淀粉变性的研究.山东化工.1990(1):1~4梁想,尹平河,赵玲,白燕,黄长江.2000.海带生物吸附含铜废水的试验.广州环境科学.2000.15(4):13~15林友文,陈伟,罗红斌,唐威.2001.可再生羧甲基壳聚糖树脂的制备及对Cu2+的吸附性能.福建医科大学学报.35(1):57~60刘峥.2000.壳聚糖缩合呋喃甲醛螯合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化学研究. 11(4):36~39刘钟栋.1998.微波条件下小麦羧甲基淀粉的制备及结构分析研究.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14(3):243~251楼益明.1991.羧甲基纤维素生产及应用.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93罗道成,易平贵,刘俊峰,胡忠于.2002.改性壳聚糖对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材料保护.35(1):11~13罗立新.2002.淀粉氧化改性粘合剂发展现状及展望.包装工程.2002(10):65~ 70罗盛旭,钱倚剑,王旻.1999.壳聚糖吸附剂对低级醇类吸附作用的研究.化学世界.40(9) :477.马百平.1993.魔芋的药用研究概况.中草药.24(1):49孟令芝,杜传青,符兆林,何永炳,陈远荫.2000a.多孔纤维素球衍生物的制备与性能.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43~46孟令芝,杜传青,龙凯,陈莉,何永炳.2000b.纤维素-铝-硅复合物的制备及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环境科学与技术.2000(2):6~9潘海燕,冀兰涛,丁清波.2002.梧桐落叶对重金属吸附的初步研究.黑龙江环境通报.26(1):91,15庞杰,刘佩瑛.1999.魔芋葡甘聚糖改性剂流变学特性研究.成都,西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 庞杰,孙远明,冯彤.2000.魔芋淀粉改性研究.粮食与饲料工业2000(3): 41~42庞杰,孙远明,乐学义,刘佩瑛. 2000.六偏磷酸钠对魔芋葡甘聚糖干法改性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2(1):59~61彭长宏,汪玉庭,程格.1998接枝羧基壳聚糖的合成及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环境科学.19(5):29~33彭湘红,陆茜,李忠铭,王敏绢.2001.多孔球状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应用.精细石油化工.2001(1): 44~46.青岛海洋大学.1996.一种制备甲壳质微球载体的方法.CN1145410A.1996-03- 19曲荣君,王春华,阮文举.1997.多胺交联纤维素树脂的合成及吸附性能(X1).林产化学与工业.17(3):19~24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1986.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86邵自强,廖双泉,李晓萌,白松,谭惠民.2001.棉纤维蒸汽闪爆改性及其化学反应性能.火炸药学报.2001(1):44~46山下晋三,金子东助编,纪奎江,刘世平,竺玉书,黄应昌,李德宝等译.1990.交联剂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51~52四川石油局天然气研究所.1987.羟乙基羧甲基魔芋增稠剂. CN1003446B. 1987-04-27.史黎明,刘爱芳,方存梅,谭廷华.1998.淀粉微球的制备及性能试验.西北药学杂志.13(2):71~72.施介华,刘清.2003.取代基效应对三苯甲酸纤维素酯类吸附剂的吸附性能的影响.分析化学.31(3):336~340苏敬等撰(唐).1981.新修本草(尚志钧校).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81孙多先,吴水珠.1994.壳聚糖和甲壳素接枝丙烯酸功能膜的pH刺激响应性研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94(3):23~25孙二虎.1990.蘑芋古今称考.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4):86谭茵,王瑞淑.1995.魔芋精粉对五种二价金属离子的体外结合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2(4):195~197唐爱民,梁文芷.2002.纤维素的功能化.高分子通报.2002(1):1~9唐慎微.1957.重修改和绎史证类备用本草(影印).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83唐慎微撰(宋).1982.重修改初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汤荣生,穆军,张道宪,王磊.1996.魔芋精粉及其改性产物成膜性能研究.食品科学.17(7):62~65田汝川,赵慰深,高铭适,于九皋,李金声,白主心,刘瑛.1983.2-氯3-羟基丙基交联淀粉醚的研制及其含氮置换物用于除去重金属.天津大学学报.1983 (2):107~120.王爱琴.1999.壳聚糖衍生物与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兰州: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论文王爱民.1983.不溶性淀粉黄原酸化二硫的制备及应用.工业水处理, 13(1): 32~34王春华,曲荣君,王海霞,高士芹,杜爱君.2000a.蛇笼型螯合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工业水处理.20(3):11~15.王春华,曲荣君,蒋涛.2000b.蛇笼型螯合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II·CMC/ B-62/TETA体系.离子交换与吸附.16(1):7~12王格慧,宋湛谦.2000.多胺型整合棉纤维的制备与吸附性能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20(2):9~12王格慧,宋湛谦,王连生.2002.树皮的化学改性及其吸附特性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22(2):12~16王关民,郑亚西.2002.TBP纤维棉对铁(III)的吸附性能及其应用研究.矿物岩石.22(2):97~99王蕾,王立身.2002.粒状壳聚糖-纤维素复合体对卷烟烟气中湿焦油及烟碱的吸附作用.科技开发动态.2002(4):15~17王念孙.1983.广雅疏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98王文晟,谢笔钧,胡慰望,马东兰. 1994.没食子酸(TNC)对魔芋葡甘聚糖干法改性的研究.食品科学1994(7):3~7.汪玉庭,程格.1996.接枝羧基淀粉去除水体中有毒重金属离子的研究.环境污染与防治.18(2):16~18.汪玉庭,程格,朱海.1998.交联壳聚糖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3.邬应龙,郝晓芸. 1998.摩芋葡甘聚糖颗粒阻溶剂的筛选与应用.食品科学. 19 (9):17~20乌云,耐登,贾长宽.2002.羧甲基淀粉的快速制备工艺研究.内蒙古石油化工. 27:46~47吴其濬(清).1955.植物名实图考.北京,商务印书馆.955吴万兴.1989.魔芋精粉中甘露聚糖含量测定研究.食品科学.19(3):56~58吴小芹.1992.树皮开发利用的若干途径.广东林业科技.1992(3):26~28,37吴奕真.2002.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聚电角质复合物微球的吸附性能.福建环境.19(3):33~36武汉大学.1999a.复合魔芋胶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CN 1301790A.1999-12-24武汉大学. 1999b.可降解增强型包装膜的制备方法.CN1301783A.1999-12-24武汉大学,武汉金丰环保塑料制品有限公司.1999c.生物全降解农用薄膜的制备方法.CN1301788A1999-12-24.武汉大学,武汉金丰环保塑料制品有限公司.1999d.可溶可食性包装膜的制备方法.CN1301791A. 1999-12-24.武汉大学.2001a.魔芋生物全降解纤维及其制备方法.CN1356416A.2001-12- 20武汉大学. 2001b.魔芋精粉或其化学改性产物的种衣成膜剂及其配置方法. CN1328081A. 2001-12-26.萧统.1977.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谢雅明.1983.可溶性甲壳素的制造和应用.化学世界. 1983(4):118~121谢虞升,李汉保,宋炳生.1998.天然澄清剂与乙醇沉淀对中药口服液中钙含量影响比较.中草药.29(7):459~461解战峰,邓娟,常建华.2002.用麦杆纤维素制备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研究.离子交换与吸附.18(3):255~260解战锋,李宝平.2003.稻壳纤维素强酸性阳离子交换剂.应用化学. 20(2):167~ 170熊鸿燕,张波,刘育京,涂瀛.1999.交联淀粉碘的制备基对水中细菌杀灭效果的研究.中国消毒学杂志.16(1):1~6.徐丽英,何彦霏,奚昊敏.2001.氧化淀粉水处理剂的研究.净水技术.20(2):27~ 29徐锁洪,严滨.1999.改性羽毛对重金属吸附性能的研究.工业水处理.19(6):27 ~28严俊.1984.甲壳素的化学和应用.化学通报.1984(11):26~31严俊,张丹莺,罗立新,徐荣南.1989.高交联大孔苯乙烯-二乙烯苯树脂的吸附性能研究.离子交换与吸附.5(3):186~190颜伟荣,俞耀庭.2002.重症肌无力免疫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3(10):1887~1890杨超雄,吴锦远.1998.纤维素基磁性聚偕胺肟树脂的研究I树脂吸附二价重金属离于.纤维素科学与技术.6(2):36~44.杨冬梅,徐淑英.2002a.纤维纱螯合树脂的合成及其对金离子的提取.辽宁工学院学报.22(4):49~51杨冬梅,徐素英.2002b.利用废报纸合成树脂并提取废水中的铜离子.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21(2):99~101杨福顺,卓仁禧.1990.侧链含5-氟尿嘧啶甲壳胺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的研究.高分子学报.1990(3):322~326杨洪,宁黔冀,祝红杰.2002a.养殖海带对Pb2+、Ni2+吸附性能的初步研究.海洋通报.23(3):50~55杨洪,宁黔冀.2002b.化学处理海带粉对La3+,Ce3+的吸附.海洋科学. 26(5):21~ 22,71杨兴钰,张香才,郭能,白一穷,杨自善.2001.魔芋葡甘露聚糖的化学修饰及应用研究.湖北化工2001(4):20~21杨玉玲,周凤娟,李新华.2001.交联—羧甲基复合变性淀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中国粮油学报.16(6):47~50.叶君,熊犍,苏英芝,谢国辉.2002 微波辐照下羧甲基纤维素的制备.造纸科学与技术.21(5):23~25印寿根,李朝兴,徐欢驰,李欣,何炳林.1996.珠状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应用.高分子通报.1996(2):100~104.尹小红,常建华.2003.纤维素强阴离子交换剂对Cr(VI)的吸附性能.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8(1):33~35于九皋,杨冬芝.2003a.新型淀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肌酐的吸附研究.药学学报38(3):191~195.于九皋,杨冬芝.2003b.新型肌酐吸附剂的研究.高分子学报.2003(1):1~6余艺华,顾汉卿,何炳林,郑治纲,白铁环,王宗泽.1997.磺化羟乙基化交联壳聚糖对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的吸附性能研究.高分子学报.1997(5):606~610俞宁,李纯茂.1996.利用棉杆皮,棉铃壳处理重金属废水.环境保护. 1996 (9): 20~21张德峰.2000.轻度交联羧甲基化复合变性淀粉的研究.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6(6):154~156.张东华,汪庆平.1998.硼砂在魔芋精粉生产中的应用.食品工业科技.1998 (3): 37~38张红雨,冀兰涛,王乃岩,沈宁红.2002.梧桐树落叶碎屑对水中重金属吸附的初步研究.精细化工.19(2):80~82张健,张黎明.2002.疏水化水溶性两性纤维素接枝共聚物与粘土的相互作用.物理化学学报.18(4):315~320张立实,王瑞淑.1998.魔芋精粉对大鼠消化道铅吸收和慢性铅中毒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5(1):79~81张秋华,骆赞椿,蔡小洪.1994.水溶性羧甲基甲壳素的制备.精细化工. 11(4): 36~37张升晖,宋新建,米远祝.1999.魔芋精粉的交联化学改性研究.食品工业科技. 20(6):19~21张淑媛,李自法.1991.不溶性淀粉黄原酸酯用于处理含镍废水.水处理技术. 17(5):329~332.张彤,徐莲英,蔡贞贞. 2001.壳聚糖澄清剂对中药水提液中锌、锰、钙及重金属元素铅的影响.中成药.23(4):243~245张燕萍.2001.变性淀粉制造与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95~99,323张永华.1998.半干法制备阳离子淀粉.化学世界.1998(11):591~593.张正娴译,丁长银校.2002.纤维性CMC综述.纤维素醚工业.10(1):33~35张贞浴,师奇松,李丽萍,汪成,李胜民.2002.可降解的控制农药释放材料(淀粉基)的研究.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19(1):92~94.张中勤.1995.球状纤维素颗粒的研制.生物技术.1995(5):46~48张中勤,宋清.1998.球状再生纤维素离子交换剂的制备.离子交换与吸附. 14 (1):23~30.张中勤,朱建华.1997.新型固定化酶载体─球状纤维素单宁树脂的研制.生物技术.1997(5):37~39赵雅萍,王军锋.2003.载铁(III)-配位体交换棉纤维素吸附剂对饮用水中砷(V)和氟联合去除的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4(4):643~647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1996.一种以木薯淀粉为基材的螯合树脂的制备方法.ZL96119190.2 1996-12-3.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工委后勤部军事医学研究所.1997.新型微波反应装置.ZL97201861.1,1997-03-19庄云龙,石荣莹,原义光.2000.磷酸酯淀粉絮凝剂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纸与造纸.2000(4):47~48.周韫珍,曹崇运.1989.磨芋对实验性高血脂大鼠脂质水平的影响.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8(5):333~336周永国,齐印阁,王秀娟,杨越冬.1999.壳聚糖金属离子配合物吸附尿素性能研究.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5(4):677~679.邹新禧.1991a.超强吸水剂.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1.邹新禧.1991b.SGPAC型整合剂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研究.离于交换与吸附. 7 (1):15~20.邹新禧.1996.两性淀粉螯合剂吸附性能的研究.功能高分子学报. 9(3): 468~ 474.邹新禧.1998.阴、阳离子化红薯淀粉螯合剂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的研究.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8(9):87~91朱伯儒,史作清,何炳林.1996a.大孔球形纤维素离子交换剂的制备及其对蛋白质的吸附富集性能研究Ⅰ.大孔球形纤维素的制备研究.离子交换与吸附.12(6):522~525.朱伯儒,史作清,何炳林.1996b.天然高分子吸附剂研究进展.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8(3):69~76. 朱文均.1999,魔芋葡甘聚糖的化学改性及其应用性能的研究.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5(1):81~86朱玉琴,汤列贵.1995.纤维素接枝共聚物.化学通报.1995(9):18~21朱兆富,刘东强,朱素梅,胡永利,刘宝昌.2002.高吸附性甜菜纤维的制备和性能研究.中国糖料.2002(2):27~29祝志峰.2001.交联淀粉囊材对含羧基类除草剂的缓释性能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2(7):1163~1165.
一篇2003年博士论文后的参考文献,中文部分的安胜姬,张兰英,郑松志.1999.二异氰酸酯与壳聚糖交联产物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9 (2):197~199包光迪.1955.甲壳质及其提炼.化学世界.10(3):137~138包启明.1958.甲壳质纤维制造法.化学世界.13(9):388~389包启明.1959.甲壳质的新的利用-离子交换纤维和离子交换织物.化学世界 1959(6):271~272本星义明,栗田工业株式会社.1986.架桥されたュソニセクマソナソ球状粒子及びその制法JP昭62-236839. 昭61-04-08.本星义明,栗田工业株式会社.1987.架桥グルコマソナソィォソ交换体.JP平1-94949. 昭62-01-06蔡希陶.1937.中国产之蒟蒻属植物.中国植物学杂志.4(1):1~5.常敏毅.1987.抗癌本草.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306~308.陈开勋.1999.新领域精细化工.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313~342陈玲,杨连生,余淑君,颜盛发,张力田.1997.制备羧甲基淀粉的研究食品工业科技1997(2):9~12陈志勇,张玉霞,袁彦超.2002a.红麻纤维对Zn2+、Cd2+、Cu2+、Ni2+离子的吸附.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5(2):186~188陈志勇,栗印环,张艳青2002b.硫氨脲基红麻纤维的制备及其对Ni2+、Cr3+、Mn2+的吸附性研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5(3):333~335陈中兰,陈龙生.2002a.新型鳌合纤维素富集原子吸收测定痕量的铅、镉、铜和镍.离子交换与吸附.18(5):464~469陈中兰.2002b.吡咯烷二硫代甲酸铵螯合纤维素对Cd2+的吸附机理.应用化学.19(11):1097~1099冲增哲、黑田俊朗、岸田典子著.古明选译.1990.魔芋科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57~171崔志敏,朱锦瞻,罗儒显.2002.两性甘蔗渣纤维素的合成及应用研究.离子交换与吸附.18(3):232~240董绮功,张军平.2003.新型含氮、硫纤维素螯合树脂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4(4):719~723董绮功,张军平,李亚荣.2002.聚硫醚型纤维素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应用化学.19(l):94~96范田园,魏树礼,周喜林.1999.利福平乙基纤维素微球的制备及质量评价.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9(2):43~44方华丰,周宜开.1999.壳聚糖微球的研究进展.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20(5):315~318冯长根,白林山,任启生.2003a.二甲胺修饰戊二醛交联壳聚糖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离子交换与吸附.19(3):263~268冯长根,白林山,任启生.2003b.壳聚糖衍生物吸附剂在蛋白质分离纯化中的应用.离子交换与吸附.19(3):282~288冯淑英. 1995.包醛氧淀粉与氧化淀粉治疗慢性肾衰疗效比较.中国疗养医学. 19954(3):74~76冯叙桥,赵静,张盛林.1995.魔芋的利用与加工.食品与机械. 1995(5):12~13冯亚青,刘燕.2002.氧化纤维素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的研究.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35(6):766~768傅伟昌,王继薇.2002.两性化螯合棉纤维的合成与吸附性能研究.林产化工通讯.36(3):9~11高洁,汤烈贵主编.1996.纤维素科学(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 龚盛昭.1999.利用蔗渣或稻草制各重金属废水处理剂—纤维素黄原酸酯的试验.甘蔗糖业.1999(5):43~45.古卓良,凌树森.1998.白魔芋精粉对荷瘤小鼠的抑瘤和免疫增强作用.营养学报.20(3):343~347贵州省中医研究所.1970.贵州草药(第二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70郭国瑞,钟海山,王科军,滕丽莉.1997.微波作用下甲壳素的脱乙酰化和壳聚糖的羧甲基化.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3):57~59杭州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室.1982.分析化学手册(第二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616~625.何东保,石晓明,石毅,詹东风2002.羧甲基魔芋葡甘聚糖/壳聚糖凝胶化性能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22(2):70~74何永炳,孟令芝,陈富偈,胡翎,陈远荫.1998a.棉杆纤维素的改性Ⅰ.棉杆纤维含氮衍生物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应用化学15(3):243~245何永炳,孟令芝,陈富偈,吴成泰,唐玉蓉.1998b.绵杆纤维的改性(Ⅱ)─氮杂冠醚化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离子交换与吸附14(3): 236~238胡翎,孟令芝,李庆云,何永炳.1999.棉杆纤维素的改性(Ⅲ)—多乙撑多胺纤维素醚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应用化学.16(1):44~47化学工业部晨光化工研究院成都分院.1993.珠状交联葡甘聚糖的制备方法. ZL93110973.6.1993-04-20.黄海兰,曲荣君. 2003.CMC-Na/TETA-B62型蛇笼树脂对Ag+、Cr3+和Hg2+的吸附性能.离子交换与吸附.19(1):43~48黄海兰,曲荣君.2002.CMC-Na/DETA-B62型蛇笼树脂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 离子交换与吸附.18(3):217~222黄卡玛,刘永清,唐敬贤.1996.电磁波对化学反应非致热作用的实验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7(5):764~768.黄宁兴,郑文杰,谢红鹰,黄任鹏,欧阳健明. 1999.两种磁性微球的载药特性.广州化工.27(3):34~37.吉林大学.1989.微波干法制备阳离子淀粉.CN1050024,1989-09-09.纪春暖,成国祥.2003.蛇笼型螯合树脂CMC/EDA/B-62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23(1):35~38贾成禹,陈家任.1991.魔芋葡甘露聚糖新载体制备和对葡萄糖淀粉酶的固定化.生物化学杂志.7(3):359~364贾云.1997.改性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对铜离子去除的研究[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4(1):31~35江苏新医学院.1997.中药大辞典(缩影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329~ 333江西省卫生局.1970.江西中草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97景世兵,永野伸郎,西鸟羽刚,宫田苑重,伊泽敏雄,日下多,吉本宏,山口达明. 1994.新型聚胺基糖表面处理氧化纤维口服吸附剂对肾衰模型鼠的研究.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1994(2):104~108.具本植,张淑芬,杨锦宗.2001.交联阳离子淀粉(DS=0.95)的干法制备及其脱色性能.化学研究与应用.13(1):59~62.雷国元.2000.重金属离子吸附剂的研究进展.国外金属矿选矿.2000(10):2~6雷建都,谭天伟.2002.壳聚糖血红蛋白分子印记介质的制备及优化.化学通报.65(4):265~268李斌,谢笔钧,任熙儒.2002.魔芋葡甘聚糖的羧甲基化改性及其应用研究.粮油科技.2002(3):29~31李波,谢笔钧.1999.国外魔芋葡甘聚糖的开发研究现状.农牧产品开发.1999(8):6~7李恒,龙春林.1989.药用植物磨芋的考证.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2):87~92李恒.1997.中国植物志(第十三卷第二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84~89.李继平,宋立民,张淑娟.2002.磁性交联壳聚糖对稀土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中国稀土学报.20(3):219~221李时珍(明).1975.本草纲目(校点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19l~1192李松林.1993.花磨芋和疏毛磨芋的比较研究[J].中药材.16(5):114李致冉,田瑞亭.1990.关于地瓜淀粉变性的研究.山东化工.1990(1):1~4梁想,尹平河,赵玲,白燕,黄长江.2000.海带生物吸附含铜废水的试验.广州环境科学.2000.15(4):13~15林友文,陈伟,罗红斌,唐威.2001.可再生羧甲基壳聚糖树脂的制备及对Cu2+的吸附性能.福建医科大学学报.35(1):57~60刘峥.2000.壳聚糖缩合呋喃甲醛螯合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化学研究. 11(4):36~39刘钟栋.1998.微波条件下小麦羧甲基淀粉的制备及结构分析研究.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14(3):243~251楼益明.1991.羧甲基纤维素生产及应用.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93罗道成,易平贵,刘俊峰,胡忠于.2002.改性壳聚糖对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材料保护.35(1):11~13罗立新.2002.淀粉氧化改性粘合剂发展现状及展望.包装工程.2002(10):65~ 70罗盛旭,钱倚剑,王旻.1999.壳聚糖吸附剂对低级醇类吸附作用的研究.化学世界.40(9) :477.马百平.1993.魔芋的药用研究概况.中草药.24(1):49孟令芝,杜传青,符兆林,何永炳,陈远荫.2000a.多孔纤维素球衍生物的制备与性能.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43~46孟令芝,杜传青,龙凯,陈莉,何永炳.2000b.纤维素-铝-硅复合物的制备及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环境科学与技术.2000(2):6~9潘海燕,冀兰涛,丁清波.2002.梧桐落叶对重金属吸附的初步研究.黑龙江环境通报.26(1):91,15庞杰,刘佩瑛.1999.魔芋葡甘聚糖改性剂流变学特性研究.成都,西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 庞杰,孙远明,冯彤.2000.魔芋淀粉改性研究.粮食与饲料工业2000(3): 41~42庞杰,孙远明,乐学义,刘佩瑛. 2000.六偏磷酸钠对魔芋葡甘聚糖干法改性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2(1):59~61彭长宏,汪玉庭,程格.1998接枝羧基壳聚糖的合成及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环境科学.19(5):29~33彭湘红,陆茜,李忠铭,王敏绢.2001.多孔球状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应用.精细石油化工.2001(1): 44~46.青岛海洋大学.1996.一种制备甲壳质微球载体的方法.CN1145410A.1996-03- 19曲荣君,王春华,阮文举.1997.多胺交联纤维素树脂的合成及吸附性能(X1).林产化学与工业.17(3):19~24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1986.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86邵自强,廖双泉,李晓萌,白松,谭惠民.2001.棉纤维蒸汽闪爆改性及其化学反应性能.火炸药学报.2001(1):44~46山下晋三,金子东助编,纪奎江,刘世平,竺玉书,黄应昌,李德宝等译.1990.交联剂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51~52四川石油局天然气研究所.1987.羟乙基羧甲基魔芋增稠剂. CN1003446B. 1987-04-27.史黎明,刘爱芳,方存梅,谭廷华.1998.淀粉微球的制备及性能试验.西北药学杂志.13(2):71~72.施介华,刘清.2003.取代基效应对三苯甲酸纤维素酯类吸附剂的吸附性能的影响.分析化学.31(3):336~340苏敬等撰(唐).1981.新修本草(尚志钧校).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81孙多先,吴水珠.1994.壳聚糖和甲壳素接枝丙烯酸功能膜的pH刺激响应性研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94(3):23~25孙二虎.1990.蘑芋古今称考.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4):86谭茵,王瑞淑.1995.魔芋精粉对五种二价金属离子的体外结合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2(4):195~197唐爱民,梁文芷.2002.纤维素的功能化.高分子通报.2002(1):1~9唐慎微.1957.重修改和绎史证类备用本草(影印).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83唐慎微撰(宋).1982.重修改初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汤荣生,穆军,张道宪,王磊.1996.魔芋精粉及其改性产物成膜性能研究.食品科学.17(7):62~65田汝川,赵慰深,高铭适,于九皋,李金声,白主心,刘瑛.1983.2-氯3-羟基丙基交联淀粉醚的研制及其含氮置换物用于除去重金属.天津大学学报.1983 (2):107~120.王爱琴.1999.壳聚糖衍生物与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兰州: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论文王爱民.1983.不溶性淀粉黄原酸化二硫的制备及应用.工业水处理, 13(1): 32~34王春华,曲荣君,王海霞,高士芹,杜爱君.2000a.蛇笼型螯合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工业水处理.20(3):11~15.王春华,曲荣君,蒋涛.2000b.蛇笼型螯合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II·CMC/ B-62/TETA体系.离子交换与吸附.16(1):7~12王格慧,宋湛谦.2000.多胺型整合棉纤维的制备与吸附性能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20(2):9~12王格慧,宋湛谦,王连生.2002.树皮的化学改性及其吸附特性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22(2):12~16王关民,郑亚西.2002.TBP纤维棉对铁(III)的吸附性能及其应用研究.矿物岩石.22(2):97~99王蕾,王立身.2002.粒状壳聚糖-纤维素复合体对卷烟烟气中湿焦油及烟碱的吸附作用.科技开发动态.2002(4):15~17王念孙.1983.广雅疏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98王文晟,谢笔钧,胡慰望,马东兰. 1994.没食子酸(TNC)对魔芋葡甘聚糖干法改性的研究.食品科学1994(7):3~7.汪玉庭,程格.1996.接枝羧基淀粉去除水体中有毒重金属离子的研究.环境污染与防治.18(2):16~18.汪玉庭,程格,朱海.1998.交联壳聚糖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3.邬应龙,郝晓芸. 1998.摩芋葡甘聚糖颗粒阻溶剂的筛选与应用.食品科学. 19 (9):17~20乌云,耐登,贾长宽.2002.羧甲基淀粉的快速制备工艺研究.内蒙古石油化工. 27:46~47吴其濬(清).1955.植物名实图考.北京,商务印书馆.955吴万兴.1989.魔芋精粉中甘露聚糖含量测定研究.食品科学.19(3):56~58吴小芹.1992.树皮开发利用的若干途径.广东林业科技.1992(3):26~28,37吴奕真.2002.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聚电角质复合物微球的吸附性能.福建环境.19(3):33~36武汉大学.1999a.复合魔芋胶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CN 1301790A.1999-12-24武汉大学. 1999b.可降解增强型包装膜的制备方法.CN1301783A.1999-12-24武汉大学,武汉金丰环保塑料制品有限公司.1999c.生物全降解农用薄膜的制备方法.CN1301788A1999-12-24.武汉大学,武汉金丰环保塑料制品有限公司.1999d.可溶可食性包装膜的制备方法.CN1301791A. 1999-12-24.武汉大学.2001a.魔芋生物全降解纤维及其制备方法.CN1356416A.2001-12- 20武汉大学. 2001b.魔芋精粉或其化学改性产物的种衣成膜剂及其配置方法. CN1328081A. 2001-12-26.萧统.1977.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谢雅明.1983.可溶性甲壳素的制造和应用.化学世界. 1983(4):118~121谢虞升,李汉保,宋炳生.1998.天然澄清剂与乙醇沉淀对中药口服液中钙含量影响比较.中草药.29(7):459~461解战峰,邓娟,常建华.2002.用麦杆纤维素制备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研究.离子交换与吸附.18(3):255~260解战锋,李宝平.2003.稻壳纤维素强酸性阳离子交换剂.应用化学. 20(2):167~ 170熊鸿燕,张波,刘育京,涂瀛.1999.交联淀粉碘的制备基对水中细菌杀灭效果的研究.中国消毒学杂志.16(1):1~6.徐丽英,何彦霏,奚昊敏.2001.氧化淀粉水处理剂的研究.净水技术.20(2):27~ 29徐锁洪,严滨.1999.改性羽毛对重金属吸附性能的研究.工业水处理.19(6):27 ~28严俊.1984.甲壳素的化学和应用.化学通报.1984(11):26~31严俊,张丹莺,罗立新,徐荣南.1989.高交联大孔苯乙烯-二乙烯苯树脂的吸附性能研究.离子交换与吸附.5(3):186~190颜伟荣,俞耀庭.2002.重症肌无力免疫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3(10):1887~1890杨超雄,吴锦远.1998.纤维素基磁性聚偕胺肟树脂的研究I树脂吸附二价重金属离于.纤维素科学与技术.6(2):36~44.杨冬梅,徐淑英.2002a.纤维纱螯合树脂的合成及其对金离子的提取.辽宁工学院学报.22(4):49~51杨冬梅,徐素英.2002b.利用废报纸合成树脂并提取废水中的铜离子.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21(2):99~101杨福顺,卓仁禧.1990.侧链含5-氟尿嘧啶甲壳胺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的研究.高分子学报.1990(3):322~326杨洪,宁黔冀,祝红杰.2002a.养殖海带对Pb2+、Ni2+吸附性能的初步研究.海洋通报.23(3):50~55杨洪,宁黔冀.2002b.化学处理海带粉对La3+,Ce3+的吸附.海洋科学. 26(5):21~ 22,71杨兴钰,张香才,郭能,白一穷,杨自善.2001.魔芋葡甘露聚糖的化学修饰及应用研究.湖北化工2001(4):20~21杨玉玲,周凤娟,李新华.2001.交联—羧甲基复合变性淀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中国粮油学报.16(6):47~50.叶君,熊犍,苏英芝,谢国辉.2002 微波辐照下羧甲基纤维素的制备.造纸科学与技术.21(5):23~25印寿根,李朝兴,徐欢驰,李欣,何炳林.1996.珠状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应用.高分子通报.1996(2):100~104.尹小红,常建华.2003.纤维素强阴离子交换剂对Cr(VI)的吸附性能.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8(1):33~35于九皋,杨冬芝.2003a.新型淀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肌酐的吸附研究.药学学报38(3):191~195.于九皋,杨冬芝.2003b.新型肌酐吸附剂的研究.高分子学报.2003(1):1~6余艺华,顾汉卿,何炳林,郑治纲,白铁环,王宗泽.1997.磺化羟乙基化交联壳聚糖对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的吸附性能研究.高分子学报.1997(5):606~610俞宁,李纯茂.1996.利用棉杆皮,棉铃壳处理重金属废水.环境保护. 1996 (9): 20~21张德峰.2000.轻度交联羧甲基化复合变性淀粉的研究.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6(6):154~156.张东华,汪庆平.1998.硼砂在魔芋精粉生产中的应用.食品工业科技.1998 (3): 37~38张红雨,冀兰涛,王乃岩,沈宁红.2002.梧桐树落叶碎屑对水中重金属吸附的初步研究.精细化工.19(2):80~82张健,张黎明.2002.疏水化水溶性两性纤维素接枝共聚物与粘土的相互作用.物理化学学报.18(4):315~320张立实,王瑞淑.1998.魔芋精粉对大鼠消化道铅吸收和慢性铅中毒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5(1):79~81张秋华,骆赞椿,蔡小洪.1994.水溶性羧甲基甲壳素的制备.精细化工. 11(4): 36~37张升晖,宋新建,米远祝.1999.魔芋精粉的交联化学改性研究.食品工业科技. 20(6):19~21张淑媛,李自法.1991.不溶性淀粉黄原酸酯用于处理含镍废水.水处理技术. 17(5):329~332.张彤,徐莲英,蔡贞贞. 2001.壳聚糖澄清剂对中药水提液中锌、锰、钙及重金属元素铅的影响.中成药.23(4):243~245张燕萍.2001.变性淀粉制造与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95~99,323张永华.1998.半干法制备阳离子淀粉.化学世界.1998(11):591~593.张正娴译,丁长银校.2002.纤维性CMC综述.纤维素醚工业.10(1):33~35张贞浴,师奇松,李丽萍,汪成,李胜民.2002.可降解的控制农药释放材料(淀粉基)的研究.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19(1):92~94.张中勤.1995.球状纤维素颗粒的研制.生物技术.1995(5):46~48张中勤,宋清.1998.球状再生纤维素离子交换剂的制备.离子交换与吸附. 14 (1):23~30.张中勤,朱建华.1997.新型固定化酶载体─球状纤维素单宁树脂的研制.生物技术.1997(5):37~39赵雅萍,王军锋.2003.载铁(III)-配位体交换棉纤维素吸附剂对饮用水中砷(V)和氟联合去除的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4(4):643~647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1996.一种以木薯淀粉为基材的螯合树脂的制备方法.ZL96119190.2 1996-12-3.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工委后勤部军事医学研究所.1997.新型微波反应装置.ZL97201861.1,1997-03-19庄云龙,石荣莹,原义光.2000.磷酸酯淀粉絮凝剂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纸与造纸.2000(4):47~48.周韫珍,曹崇运.1989.磨芋对实验性高血脂大鼠脂质水平的影响.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8(5):333~336周永国,齐印阁,王秀娟,杨越冬.1999.壳聚糖金属离子配合物吸附尿素性能研究.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5(4):677~679.邹新禧.1991a.超强吸水剂.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1.邹新禧.1991b.SGPAC型整合剂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研究.离于交换与吸附. 7 (1):15~20.邹新禧.1996.两性淀粉螯合剂吸附性能的研究.功能高分子学报. 9(3): 468~ 474.邹新禧.1998.阴、阳离子化红薯淀粉螯合剂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的研究.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8(9):87~91朱伯儒,史作清,何炳林.1996a.大孔球形纤维素离子交换剂的制备及其对蛋白质的吸附富集性能研究Ⅰ.大孔球形纤维素的制备研究.离子交换与吸附.12(6):522~525.朱伯儒,史作清,何炳林.1996b.天然高分子吸附剂研究进展.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8(3):69~76. 朱文均.1999,魔芋葡甘聚糖的化学改性及其应用性能的研究.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5(1):81~86朱玉琴,汤列贵.1995.纤维素接枝共聚物.化学通报.1995(9):18~21朱兆富,刘东强,朱素梅,胡永利,刘宝昌.2002.高吸附性甜菜纤维的制备和性能研究.中国糖料.2002(2):27~29祝志峰.2001.交联淀粉囊材对含羧基类除草剂的缓释性能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2(7):1163~1165.
出生年月 1978年4月籍贯 湖北学历博士,食品科学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专业,食品科技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武汉 2002.4-2005.3本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科技系,华中农业大学,武汉 1996.9-2000.6工作经历2005.06 -至今,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任教;2006.09 -至今,任生物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2007.10 -至今,被认定湖工大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独立培养研究生8名,联合培养研究生2名;2008.09 -至今,任湖工大生物工程学院任院分工会副主席;2008.12 -至今,被认定湖北工业大学食品科学副教授资格。学术团体及社会兼职食品科学重点学科学术骨干;国家教育部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常务会员;湖北省生物物理学会 副秘书长;湖北省食品工业协会 会员;湖北省魔芋产业协会 会员;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 专家库成员;武汉市标协专家库成员;主要成果培养:指导5名本科生获湖北省优秀术士学位论文一等奖,4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指导3名本科生获校创新杯一、二、三等奖各一项;指导2名研究生获“华扬”奖学金;获奖: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北省科技发明奖二等奖;湖北省第十二届优秀科技论文三等奖;学术:参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高新技术》;发表学术论文37篇,其中EI收录5篇,SCI收录2篇;科研:承担或参与国家863、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教育厅、武汉市晨光计划、校重点基金、枝江酒业、倍拓集团、久共和有限责任公司、武烟集团等15项科研项目;专利:获1项国家发明专利;在研项目主持或参与国家863、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教育厅、武汉市科技局晨光计划、校重点 基金、枝江酒业、倍拓集团、久共和有限责任公司、武烟集团等15项科研项目;涉及到食品加工工艺、食品化学、高新合成材料、食品微生物、药用高分子、机械仪器设备等领域,具体包括有功能食品添加剂、禽畜肉深加工、焙烤食品、药辅材料、饮料开发、高分子化学合成、高新仪器设备、食品微生物等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2022年第二批获得植物新品种权的979个农作物新品种,安康市农科院育成的魔芋新品种“安魔芋128”名列其中。“安磨128”由安康市农科院马铃薯作物研究所科研人员通过魔芋与白魔芋杂交,历时6年选育而成,2018年通过专家鉴定。2019年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组织专家进行了3年多的试验评审。“安磨128”符合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要求,成为国内首个授权的魔芋新品种。魔芋是我国西南山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多年来,软腐病的高发严重阻碍了魔芋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安康市农科院魔芋育种团队从抗病新品种选育入手,将安康花魔芋与凉山白魔芋杂交,攻克了花期不遇、花粉保存、组培快繁等重大技术难题。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成功选育出抗病力强、繁殖系数高、品质优良的杂交魔芋新品种“安魔芋128”,有效解决了魔芋病害高发、种芋严重短缺的问题。经过多年多点试验,该品种适宜在陕南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区种植。平均亩产1540.18公斤,比安康魔芋增产44.1%。平均繁殖系数为15~20,干物质含量为20.21~23.54%,KGM含量为51.23~58.8%。对软腐病和白绢病有较强的抗性。“安魔芋128”的选育成功,填补了我国魔芋品种的空白,特别是对解决软腐病和芋头种植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魔芋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近年来,安康市农科院围绕魔芋产业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为魔芋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已申请保护魔芋新品种4个,授权魔芋专利7项(发明专利5项),制定魔芋标准2项,发表论文21篇,出版著作3部,获得省市魔芋科技成果奖3项。
一篇2003年博士论文后的参考文献,中文部分的安胜姬,张兰英,郑松志.1999.二异氰酸酯与壳聚糖交联产物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9 (2):197~199包光迪.1955.甲壳质及其提炼.化学世界.10(3):137~138包启明.1958.甲壳质纤维制造法.化学世界.13(9):388~389包启明.1959.甲壳质的新的利用-离子交换纤维和离子交换织物.化学世界 1959(6):271~272本星义明,栗田工业株式会社.1986.架桥されたュソニセクマソナソ球状粒子及びその制法JP昭62-236839. 昭61-04-08.本星义明,栗田工业株式会社.1987.架桥グルコマソナソィォソ交换体.JP平1-94949. 昭62-01-06蔡希陶.1937.中国产之蒟蒻属植物.中国植物学杂志.4(1):1~5.常敏毅.1987.抗癌本草.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306~308.陈开勋.1999.新领域精细化工.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313~342陈玲,杨连生,余淑君,颜盛发,张力田.1997.制备羧甲基淀粉的研究食品工业科技1997(2):9~12陈志勇,张玉霞,袁彦超.2002a.红麻纤维对Zn2+、Cd2+、Cu2+、Ni2+离子的吸附.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5(2):186~188陈志勇,栗印环,张艳青2002b.硫氨脲基红麻纤维的制备及其对Ni2+、Cr3+、Mn2+的吸附性研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5(3):333~335陈中兰,陈龙生.2002a.新型鳌合纤维素富集原子吸收测定痕量的铅、镉、铜和镍.离子交换与吸附.18(5):464~469陈中兰.2002b.吡咯烷二硫代甲酸铵螯合纤维素对Cd2+的吸附机理.应用化学.19(11):1097~1099冲增哲、黑田俊朗、岸田典子著.古明选译.1990.魔芋科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57~171崔志敏,朱锦瞻,罗儒显.2002.两性甘蔗渣纤维素的合成及应用研究.离子交换与吸附.18(3):232~240董绮功,张军平.2003.新型含氮、硫纤维素螯合树脂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4(4):719~723董绮功,张军平,李亚荣.2002.聚硫醚型纤维素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应用化学.19(l):94~96范田园,魏树礼,周喜林.1999.利福平乙基纤维素微球的制备及质量评价.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9(2):43~44方华丰,周宜开.1999.壳聚糖微球的研究进展.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20(5):315~318冯长根,白林山,任启生.2003a.二甲胺修饰戊二醛交联壳聚糖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离子交换与吸附.19(3):263~268冯长根,白林山,任启生.2003b.壳聚糖衍生物吸附剂在蛋白质分离纯化中的应用.离子交换与吸附.19(3):282~288冯淑英. 1995.包醛氧淀粉与氧化淀粉治疗慢性肾衰疗效比较.中国疗养医学. 19954(3):74~76冯叙桥,赵静,张盛林.1995.魔芋的利用与加工.食品与机械. 1995(5):12~13冯亚青,刘燕.2002.氧化纤维素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的研究.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35(6):766~768傅伟昌,王继薇.2002.两性化螯合棉纤维的合成与吸附性能研究.林产化工通讯.36(3):9~11高洁,汤烈贵主编.1996.纤维素科学(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 龚盛昭.1999.利用蔗渣或稻草制各重金属废水处理剂—纤维素黄原酸酯的试验.甘蔗糖业.1999(5):43~45.古卓良,凌树森.1998.白魔芋精粉对荷瘤小鼠的抑瘤和免疫增强作用.营养学报.20(3):343~347贵州省中医研究所.1970.贵州草药(第二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70郭国瑞,钟海山,王科军,滕丽莉.1997.微波作用下甲壳素的脱乙酰化和壳聚糖的羧甲基化.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3):57~59杭州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室.1982.分析化学手册(第二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616~625.何东保,石晓明,石毅,詹东风2002.羧甲基魔芋葡甘聚糖/壳聚糖凝胶化性能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22(2):70~74何永炳,孟令芝,陈富偈,胡翎,陈远荫.1998a.棉杆纤维素的改性Ⅰ.棉杆纤维含氮衍生物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应用化学15(3):243~245何永炳,孟令芝,陈富偈,吴成泰,唐玉蓉.1998b.绵杆纤维的改性(Ⅱ)─氮杂冠醚化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离子交换与吸附14(3): 236~238胡翎,孟令芝,李庆云,何永炳.1999.棉杆纤维素的改性(Ⅲ)—多乙撑多胺纤维素醚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应用化学.16(1):44~47化学工业部晨光化工研究院成都分院.1993.珠状交联葡甘聚糖的制备方法. ZL93110973.6.1993-04-20.黄海兰,曲荣君. 2003.CMC-Na/TETA-B62型蛇笼树脂对Ag+、Cr3+和Hg2+的吸附性能.离子交换与吸附.19(1):43~48黄海兰,曲荣君.2002.CMC-Na/DETA-B62型蛇笼树脂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 离子交换与吸附.18(3):217~222黄卡玛,刘永清,唐敬贤.1996.电磁波对化学反应非致热作用的实验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7(5):764~768.黄宁兴,郑文杰,谢红鹰,黄任鹏,欧阳健明. 1999.两种磁性微球的载药特性.广州化工.27(3):34~37.吉林大学.1989.微波干法制备阳离子淀粉.CN1050024,1989-09-09.纪春暖,成国祥.2003.蛇笼型螯合树脂CMC/EDA/B-62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23(1):35~38贾成禹,陈家任.1991.魔芋葡甘露聚糖新载体制备和对葡萄糖淀粉酶的固定化.生物化学杂志.7(3):359~364贾云.1997.改性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对铜离子去除的研究[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4(1):31~35江苏新医学院.1997.中药大辞典(缩影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329~ 333江西省卫生局.1970.江西中草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97景世兵,永野伸郎,西鸟羽刚,宫田苑重,伊泽敏雄,日下多,吉本宏,山口达明. 1994.新型聚胺基糖表面处理氧化纤维口服吸附剂对肾衰模型鼠的研究.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1994(2):104~108.具本植,张淑芬,杨锦宗.2001.交联阳离子淀粉(DS=0.95)的干法制备及其脱色性能.化学研究与应用.13(1):59~62.雷国元.2000.重金属离子吸附剂的研究进展.国外金属矿选矿.2000(10):2~6雷建都,谭天伟.2002.壳聚糖血红蛋白分子印记介质的制备及优化.化学通报.65(4):265~268李斌,谢笔钧,任熙儒.2002.魔芋葡甘聚糖的羧甲基化改性及其应用研究.粮油科技.2002(3):29~31李波,谢笔钧.1999.国外魔芋葡甘聚糖的开发研究现状.农牧产品开发.1999(8):6~7李恒,龙春林.1989.药用植物磨芋的考证.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2):87~92李恒.1997.中国植物志(第十三卷第二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84~89.李继平,宋立民,张淑娟.2002.磁性交联壳聚糖对稀土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中国稀土学报.20(3):219~221李时珍(明).1975.本草纲目(校点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19l~1192李松林.1993.花磨芋和疏毛磨芋的比较研究[J].中药材.16(5):114李致冉,田瑞亭.1990.关于地瓜淀粉变性的研究.山东化工.1990(1):1~4梁想,尹平河,赵玲,白燕,黄长江.2000.海带生物吸附含铜废水的试验.广州环境科学.2000.15(4):13~15林友文,陈伟,罗红斌,唐威.2001.可再生羧甲基壳聚糖树脂的制备及对Cu2+的吸附性能.福建医科大学学报.35(1):57~60刘峥.2000.壳聚糖缩合呋喃甲醛螯合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化学研究. 11(4):36~39刘钟栋.1998.微波条件下小麦羧甲基淀粉的制备及结构分析研究.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14(3):243~251楼益明.1991.羧甲基纤维素生产及应用.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93罗道成,易平贵,刘俊峰,胡忠于.2002.改性壳聚糖对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材料保护.35(1):11~13罗立新.2002.淀粉氧化改性粘合剂发展现状及展望.包装工程.2002(10):65~ 70罗盛旭,钱倚剑,王旻.1999.壳聚糖吸附剂对低级醇类吸附作用的研究.化学世界.40(9) :477.马百平.1993.魔芋的药用研究概况.中草药.24(1):49孟令芝,杜传青,符兆林,何永炳,陈远荫.2000a.多孔纤维素球衍生物的制备与性能.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43~46孟令芝,杜传青,龙凯,陈莉,何永炳.2000b.纤维素-铝-硅复合物的制备及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环境科学与技术.2000(2):6~9潘海燕,冀兰涛,丁清波.2002.梧桐落叶对重金属吸附的初步研究.黑龙江环境通报.26(1):91,15庞杰,刘佩瑛.1999.魔芋葡甘聚糖改性剂流变学特性研究.成都,西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 庞杰,孙远明,冯彤.2000.魔芋淀粉改性研究.粮食与饲料工业2000(3): 41~42庞杰,孙远明,乐学义,刘佩瑛. 2000.六偏磷酸钠对魔芋葡甘聚糖干法改性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2(1):59~61彭长宏,汪玉庭,程格.1998接枝羧基壳聚糖的合成及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环境科学.19(5):29~33彭湘红,陆茜,李忠铭,王敏绢.2001.多孔球状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应用.精细石油化工.2001(1): 44~46.青岛海洋大学.1996.一种制备甲壳质微球载体的方法.CN1145410A.1996-03- 19曲荣君,王春华,阮文举.1997.多胺交联纤维素树脂的合成及吸附性能(X1).林产化学与工业.17(3):19~24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1986.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86邵自强,廖双泉,李晓萌,白松,谭惠民.2001.棉纤维蒸汽闪爆改性及其化学反应性能.火炸药学报.2001(1):44~46山下晋三,金子东助编,纪奎江,刘世平,竺玉书,黄应昌,李德宝等译.1990.交联剂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51~52四川石油局天然气研究所.1987.羟乙基羧甲基魔芋增稠剂. CN1003446B. 1987-04-27.史黎明,刘爱芳,方存梅,谭廷华.1998.淀粉微球的制备及性能试验.西北药学杂志.13(2):71~72.施介华,刘清.2003.取代基效应对三苯甲酸纤维素酯类吸附剂的吸附性能的影响.分析化学.31(3):336~340苏敬等撰(唐).1981.新修本草(尚志钧校).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81孙多先,吴水珠.1994.壳聚糖和甲壳素接枝丙烯酸功能膜的pH刺激响应性研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94(3):23~25孙二虎.1990.蘑芋古今称考.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4):86谭茵,王瑞淑.1995.魔芋精粉对五种二价金属离子的体外结合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2(4):195~197唐爱民,梁文芷.2002.纤维素的功能化.高分子通报.2002(1):1~9唐慎微.1957.重修改和绎史证类备用本草(影印).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83唐慎微撰(宋).1982.重修改初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汤荣生,穆军,张道宪,王磊.1996.魔芋精粉及其改性产物成膜性能研究.食品科学.17(7):62~65田汝川,赵慰深,高铭适,于九皋,李金声,白主心,刘瑛.1983.2-氯3-羟基丙基交联淀粉醚的研制及其含氮置换物用于除去重金属.天津大学学报.1983 (2):107~120.王爱琴.1999.壳聚糖衍生物与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兰州: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论文王爱民.1983.不溶性淀粉黄原酸化二硫的制备及应用.工业水处理, 13(1): 32~34王春华,曲荣君,王海霞,高士芹,杜爱君.2000a.蛇笼型螯合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工业水处理.20(3):11~15.王春华,曲荣君,蒋涛.2000b.蛇笼型螯合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II·CMC/ B-62/TETA体系.离子交换与吸附.16(1):7~12王格慧,宋湛谦.2000.多胺型整合棉纤维的制备与吸附性能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20(2):9~12王格慧,宋湛谦,王连生.2002.树皮的化学改性及其吸附特性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22(2):12~16王关民,郑亚西.2002.TBP纤维棉对铁(III)的吸附性能及其应用研究.矿物岩石.22(2):97~99王蕾,王立身.2002.粒状壳聚糖-纤维素复合体对卷烟烟气中湿焦油及烟碱的吸附作用.科技开发动态.2002(4):15~17王念孙.1983.广雅疏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98王文晟,谢笔钧,胡慰望,马东兰. 1994.没食子酸(TNC)对魔芋葡甘聚糖干法改性的研究.食品科学1994(7):3~7.汪玉庭,程格.1996.接枝羧基淀粉去除水体中有毒重金属离子的研究.环境污染与防治.18(2):16~18.汪玉庭,程格,朱海.1998.交联壳聚糖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3.邬应龙,郝晓芸. 1998.摩芋葡甘聚糖颗粒阻溶剂的筛选与应用.食品科学. 19 (9):17~20乌云,耐登,贾长宽.2002.羧甲基淀粉的快速制备工艺研究.内蒙古石油化工. 27:46~47吴其濬(清).1955.植物名实图考.北京,商务印书馆.955吴万兴.1989.魔芋精粉中甘露聚糖含量测定研究.食品科学.19(3):56~58吴小芹.1992.树皮开发利用的若干途径.广东林业科技.1992(3):26~28,37吴奕真.2002.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聚电角质复合物微球的吸附性能.福建环境.19(3):33~36武汉大学.1999a.复合魔芋胶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CN 1301790A.1999-12-24武汉大学. 1999b.可降解增强型包装膜的制备方法.CN1301783A.1999-12-24武汉大学,武汉金丰环保塑料制品有限公司.1999c.生物全降解农用薄膜的制备方法.CN1301788A1999-12-24.武汉大学,武汉金丰环保塑料制品有限公司.1999d.可溶可食性包装膜的制备方法.CN1301791A. 1999-12-24.武汉大学.2001a.魔芋生物全降解纤维及其制备方法.CN1356416A.2001-12- 20武汉大学. 2001b.魔芋精粉或其化学改性产物的种衣成膜剂及其配置方法. CN1328081A. 2001-12-26.萧统.1977.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谢雅明.1983.可溶性甲壳素的制造和应用.化学世界. 1983(4):118~121谢虞升,李汉保,宋炳生.1998.天然澄清剂与乙醇沉淀对中药口服液中钙含量影响比较.中草药.29(7):459~461解战峰,邓娟,常建华.2002.用麦杆纤维素制备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研究.离子交换与吸附.18(3):255~260解战锋,李宝平.2003.稻壳纤维素强酸性阳离子交换剂.应用化学. 20(2):167~ 170熊鸿燕,张波,刘育京,涂瀛.1999.交联淀粉碘的制备基对水中细菌杀灭效果的研究.中国消毒学杂志.16(1):1~6.徐丽英,何彦霏,奚昊敏.2001.氧化淀粉水处理剂的研究.净水技术.20(2):27~ 29徐锁洪,严滨.1999.改性羽毛对重金属吸附性能的研究.工业水处理.19(6):27 ~28严俊.1984.甲壳素的化学和应用.化学通报.1984(11):26~31严俊,张丹莺,罗立新,徐荣南.1989.高交联大孔苯乙烯-二乙烯苯树脂的吸附性能研究.离子交换与吸附.5(3):186~190颜伟荣,俞耀庭.2002.重症肌无力免疫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3(10):1887~1890杨超雄,吴锦远.1998.纤维素基磁性聚偕胺肟树脂的研究I树脂吸附二价重金属离于.纤维素科学与技术.6(2):36~44.杨冬梅,徐淑英.2002a.纤维纱螯合树脂的合成及其对金离子的提取.辽宁工学院学报.22(4):49~51杨冬梅,徐素英.2002b.利用废报纸合成树脂并提取废水中的铜离子.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21(2):99~101杨福顺,卓仁禧.1990.侧链含5-氟尿嘧啶甲壳胺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的研究.高分子学报.1990(3):322~326杨洪,宁黔冀,祝红杰.2002a.养殖海带对Pb2+、Ni2+吸附性能的初步研究.海洋通报.23(3):50~55杨洪,宁黔冀.2002b.化学处理海带粉对La3+,Ce3+的吸附.海洋科学. 26(5):21~ 22,71杨兴钰,张香才,郭能,白一穷,杨自善.2001.魔芋葡甘露聚糖的化学修饰及应用研究.湖北化工2001(4):20~21杨玉玲,周凤娟,李新华.2001.交联—羧甲基复合变性淀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中国粮油学报.16(6):47~50.叶君,熊犍,苏英芝,谢国辉.2002 微波辐照下羧甲基纤维素的制备.造纸科学与技术.21(5):23~25印寿根,李朝兴,徐欢驰,李欣,何炳林.1996.珠状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应用.高分子通报.1996(2):100~104.尹小红,常建华.2003.纤维素强阴离子交换剂对Cr(VI)的吸附性能.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8(1):33~35于九皋,杨冬芝.2003a.新型淀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肌酐的吸附研究.药学学报38(3):191~195.于九皋,杨冬芝.2003b.新型肌酐吸附剂的研究.高分子学报.2003(1):1~6余艺华,顾汉卿,何炳林,郑治纲,白铁环,王宗泽.1997.磺化羟乙基化交联壳聚糖对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的吸附性能研究.高分子学报.1997(5):606~610俞宁,李纯茂.1996.利用棉杆皮,棉铃壳处理重金属废水.环境保护. 1996 (9): 20~21张德峰.2000.轻度交联羧甲基化复合变性淀粉的研究.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6(6):154~156.张东华,汪庆平.1998.硼砂在魔芋精粉生产中的应用.食品工业科技.1998 (3): 37~38张红雨,冀兰涛,王乃岩,沈宁红.2002.梧桐树落叶碎屑对水中重金属吸附的初步研究.精细化工.19(2):80~82张健,张黎明.2002.疏水化水溶性两性纤维素接枝共聚物与粘土的相互作用.物理化学学报.18(4):315~320张立实,王瑞淑.1998.魔芋精粉对大鼠消化道铅吸收和慢性铅中毒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5(1):79~81张秋华,骆赞椿,蔡小洪.1994.水溶性羧甲基甲壳素的制备.精细化工. 11(4): 36~37张升晖,宋新建,米远祝.1999.魔芋精粉的交联化学改性研究.食品工业科技. 20(6):19~21张淑媛,李自法.1991.不溶性淀粉黄原酸酯用于处理含镍废水.水处理技术. 17(5):329~332.张彤,徐莲英,蔡贞贞. 2001.壳聚糖澄清剂对中药水提液中锌、锰、钙及重金属元素铅的影响.中成药.23(4):243~245张燕萍.2001.变性淀粉制造与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95~99,323张永华.1998.半干法制备阳离子淀粉.化学世界.1998(11):591~593.张正娴译,丁长银校.2002.纤维性CMC综述.纤维素醚工业.10(1):33~35张贞浴,师奇松,李丽萍,汪成,李胜民.2002.可降解的控制农药释放材料(淀粉基)的研究.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19(1):92~94.张中勤.1995.球状纤维素颗粒的研制.生物技术.1995(5):46~48张中勤,宋清.1998.球状再生纤维素离子交换剂的制备.离子交换与吸附. 14 (1):23~30.张中勤,朱建华.1997.新型固定化酶载体─球状纤维素单宁树脂的研制.生物技术.1997(5):37~39赵雅萍,王军锋.2003.载铁(III)-配位体交换棉纤维素吸附剂对饮用水中砷(V)和氟联合去除的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4(4):643~647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1996.一种以木薯淀粉为基材的螯合树脂的制备方法.ZL96119190.2 1996-12-3.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工委后勤部军事医学研究所.1997.新型微波反应装置.ZL97201861.1,1997-03-19庄云龙,石荣莹,原义光.2000.磷酸酯淀粉絮凝剂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纸与造纸.2000(4):47~48.周韫珍,曹崇运.1989.磨芋对实验性高血脂大鼠脂质水平的影响.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8(5):333~336周永国,齐印阁,王秀娟,杨越冬.1999.壳聚糖金属离子配合物吸附尿素性能研究.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5(4):677~679.邹新禧.1991a.超强吸水剂.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1.邹新禧.1991b.SGPAC型整合剂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研究.离于交换与吸附. 7 (1):15~20.邹新禧.1996.两性淀粉螯合剂吸附性能的研究.功能高分子学报. 9(3): 468~ 474.邹新禧.1998.阴、阳离子化红薯淀粉螯合剂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的研究.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8(9):87~91朱伯儒,史作清,何炳林.1996a.大孔球形纤维素离子交换剂的制备及其对蛋白质的吸附富集性能研究Ⅰ.大孔球形纤维素的制备研究.离子交换与吸附.12(6):522~525.朱伯儒,史作清,何炳林.1996b.天然高分子吸附剂研究进展.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8(3):69~76. 朱文均.1999,魔芋葡甘聚糖的化学改性及其应用性能的研究.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5(1):81~86朱玉琴,汤列贵.1995.纤维素接枝共聚物.化学通报.1995(9):18~21朱兆富,刘东强,朱素梅,胡永利,刘宝昌.2002.高吸附性甜菜纤维的制备和性能研究.中国糖料.2002(2):27~29祝志峰.2001.交联淀粉囊材对含羧基类除草剂的缓释性能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2(7):1163~1165.
斯蒂芬.霍金,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现年60岁,出生于伽利略逝世周年纪念日,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担任的职务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的教授职务,那是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教授。他拥有几个荣誉学位,是皇家学会会员。他因患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2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光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 霍金教授是现代科普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是1988年撰写的《时间简史》,这是一篇优秀的天文科普小说。作者想象丰富,构思奇妙,语言优美,字字珠玑,更让人咋惊,世界之外,未来之变,是这样的神奇和美妙。这本书至今累计发行量已达2500万册,被译成近 40种语言。1992年耗资350万英镑的同名电影问世。霍金坚信关于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数学来表达,世人应当可以通过电影——这一视听媒介来了解他那深奥莫测的学说。本书是关于探索时间本质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读物,是一本当代有关宇宙科学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它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观念。本书一出版 即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时间简史》对我们这些喜用言语表达甚于方程表达的读者而言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书。她长于一个对人类思想有接触贡献者之手,这是一本对知识无限追求之作,是对时空本质之谜不懈探讨之作。 《时间简史续编》 作为宇宙学无可争议的权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间简史续篇》是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学说的读者而编的。该书以坦白真挚的私人访谈形式,叙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历程和研究工作,展现了在巨大的理论架构后面真实的“人”。该书不是一部寻常的口述历史,而是对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头脑之一的极为感人又迷人的画像和描述。对于非专业读者,本书无疑是他们享受人类文明成果的机会和滋生宝贵灵感的源泉。 《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间所写文章和演讲稿共13篇结集而成。讨论了虚时间、有黑洞引起的婴儿宇宙的诞生以及科学家寻求完全统一理论的努力,并对自由意志、生活价值和死亡作出了独到的见解。 《时空本性》80年前广义相对论就以完整的数学形式表达出来,量子理论的基本原理在70年前也已出现,然而这两种整个物理学中最精确、最成功的理论能被统一在单独的量子引力中吗?世界上最著名的两位物理学家就此问题展开一场辩论。本书是基于霍金和彭罗斯在剑桥大学的6次演讲和最后辩论而成。 《未来的魅力》本书以斯蒂芬·霍金预测宇宙今后十亿年前景开头,以唐·库比特最后的审判的领悟为结尾,介绍了预言的发展历程,及我们今天预测未来的方法。该书文字通俗易懂,作者在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还穿插解答了一些有趣的问题,读来饶有趣味。 回答者:yjzxsr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1-28 18:08--------------------------------------------------------------------------------霍金他被称为全世界最聪明的大脑之一,1963年,霍金被诊断患有肌肉萎缩症,即运动神经病,全身只有两个手指可以动,1965年获得理论物理学博士位,1974年3月1日,霍金在《自然胚发表论文》简述了自己的发现——黑洞是有辐射的。在几个星期内,全世界的物理学家都在讨论他的研究工作。霍金的新发现,被认为是多年来全世界物理学最重要的发展,该论文被称为“物理学上最深刻的论文之一” 回答者:LEITH6512345 - 秀才 二级 11-29 14:31--------------------------------------------------------------------------------霍金是谁?他是一个大脑,一个神话,一个当代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一个科学名义下的巨人……或许,他只是一个坐着轮椅,挑战命运的勇士。 智慧的大脑诞生了 史蒂芬·霍金,出生于1942年1月8日,这个时候他的家乡伦敦正笼罩在希特勒的狂轰滥炸中。 霍金和他的妹妹在伦敦附近的几个小镇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多年以后,他们的邻居回忆说,当霍金躺在摇篮车中时非常引人注目,他的头显得很大,异于常人———这多半是因为霍金现在的名声与成就远远异于常人,邻居不由自主地要在记忆里重新刻画一下天才儿童的形象。 不过霍金一家在古板保守的小镇上的确显得与众不同。霍金的父母都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他的父亲是一位从事热带病研究的医学家,母亲则从事过许多职业。小镇的居民经常会惊异地看到霍金一家人驾驶着一辆破旧的二手车穿过街道奔向郊外——汽车在当时尚未进入英国市民家庭。然而这辆古怪的车子却拓展了霍金一家自由活动的天地。 霍金热衷于搞清楚一切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此当他看到一件新奇的东西时总喜欢把它拆开,把每个零件的结构都弄个明白——不过他往往很难再把它装回原样,因为他的手脚远不如头脑那样灵活,甚至写出来的字在班上也是有名的潦草。 霍金在17岁时进入牛津大学学习物理。他仍旧不是一个用功的学生,而这种态度与当时其他同学是一致的,这是战后出现的青年人迷惘时期——他们对一切厌倦,觉得没有任何值得努力追求的东西。霍金在学校里与同学们一同游荡、喝酒、参加赛船俱乐部,如果事情这样发展下去,那么他很可能成为一个庸庸碌碌的职员或教师。然而,病魔出现了。 病魔出现了 从童年时代起,运动从来就不是霍金的长项,几乎所有的球类活动他都不行。 到牛津的第三年,霍金注意到自己变得更笨拙了,有一两回没有任何原因地跌倒。一次,他不知何故从楼梯上突然跌下来,当即昏迷,差一点死去。 直到1962年霍金在剑桥读研究生后,他的母亲才注意到儿子的异常状况。刚过完21岁生日的霍金在医院里住了两个星期,经过各种各样的检查,他被确诊患上了“卢伽雷氏症”,即运动神经细胞萎缩症。 大夫对他说,他的身体会越来越不听使唤,只有心脏、肺和大脑还能运转,到最后,心和肺也会失效。霍金被“宣判”只剩两年的生命。那是在1963年。 起初,这种病恶化得相当迅速。这对霍金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他几乎放弃了一切学习和研究,因为他认为自己不可能活到完成硕士论文的那一天。然而,一个女子出现了。 轮椅出现了 霍金的病情渐渐加重。1970年,在学术上声誉日隆的霍金已无法自己走动,他开始使用轮椅。直到今天,他再也没离开它。 永远坐进轮椅的霍金,极其顽强地工作和生活着。 1991年3月,霍金在一次坐轮椅回柏林公寓,过马路时被小汽车撞倒,左臂骨折,头被划破,缝了13针,但48小时后,他又回到办公室投入工作。 又有一次,他和友人去乡间别墅,上坡时拐弯过急,轮椅向后倾倒,不料这位引力大师却被地球引力翻倒在灌木丛中。 虽然身体的残疾日益严重,霍金却力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泼好动的——这听来有点好笑,在他已经完全无法移动之后,他仍然坚持用惟一可以活动的手指驱动着轮椅在前往办公室的路上“横冲直撞”;在莫斯科的饭店中,他建议大家来跳舞,他在大厅里转动轮椅的身影真是一大奇景;当他与查尔斯王子会晤时,旋转自己的轮椅来炫耀,结果轧到了查尔斯王子的脚趾头。 当然,霍金也尝到过“自由”行动的恶果,这位量子引力的大师级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左右下,跌下轮椅,幸运的是,每一次他都顽强地重新“站”起来。 1985年,霍金动了一次穿气管手术,从此完全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极其艰难地写出了著名的《时间简史》,探索着宇宙的起源。霍金取得巨大成功,但生活的现实取代了爱情的浪漫,他和简的婚姻走到了尽头。 来自直觉的启示:黑洞不黑 霍金的研究对象是宇宙,但他对观测天文从不感兴趣,只有几次用望远镜观测过。与传统的实验、观测等科学方法相比,霍金的方法是靠直觉。 “黑洞不黑”这一伟大成就就来源于一个闪念。在1970年11月的一个夜晚,霍金在慢慢爬上床时开始思考黑洞的问题。他突然意识到,黑洞应该是有温度的,这样它就会释放辐射。也就是说,黑洞其实并不那么黑。 这一闪念在经过3年的思考后形成了完整的理论。1973年11月,霍金正式向世界宣布,黑洞不断地辐射出X光、伽马射线等,这就是有名的“霍金辐射”。而在此之前,人们认为黑洞只吞不吐。 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到黑洞辐射机制,霍金对量子宇宙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霍金获得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 畅销书之王:《时间简史》 霍金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在全世界的销量已经高达2500万册,从1988年出版以来一直雄踞畅销书榜,创下了畅销书的一个世界纪录。在这本书里,霍金力图以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来讲解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运、黑洞和时间旅行等。 在《时间简史》一书的开头,霍金指出:“有人告诉我,我在书中每写一个方程式,都将使销量减半。于是我决定不写什么方程。不过在书的末尾,我还是写进一个方程,爱因斯坦的著名方程E=mc2。我希望此举不致吓跑一半我的潜在读者。”现在看来,霍金完全是多虑了。 回答者:liu940427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11-30 21:49--------------------------------------------------------------------------------霍金教授1942年出生于英国牛津,这一天正好是伽利略的300年忌日。霍金教授毕业于牛津大学的大学学院,并获得了自然科学一等荣誉学位。1963年,霍金教授被诊断患有肌肉萎缩症,即运动神经病,全身只有两个手指可以动。1965年获得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1974年3月1日,霍金教授在《自然》上发表论文,阐述了自己的新发现——黑洞是有辐射的。在几个星期内,全世界的物理学家都在讨论他的研究工作(霍金所指的辐射被称为霍金辐射)。霍金的新发现,被认为是多年来理论物理学最重要的进展。该论文被称为“物理学史上最深刻的论文之一”。1975—1976年间,在其获得6项大奖中有伦敦皇家天文学会的埃丁顿勋章、梵蒂冈教皇科学学会十一世勋章、霍普金斯奖、美国丹尼欧海涅曼奖、马克斯韦奖和英国皇家学会的休斯勋章。1978年他获得物理界最有威望的大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1979年,被任命为著名的、曾一度为牛顿所任的剑桥大学卢卡逊数学教授。1988年,霍金的惊世之著《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A Brief History of Time:from the Big Bang to Black Holes)发行。从研究黑洞出发,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归宿,解答了人类有史以来一直探索的问题:时间有没有开端,空间有没有边界。这是人类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佳作。该书被译成40余种文字,出版了1000余万册。霍金教授的通俗演讲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他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他试图通过自己的书籍和通俗演讲,将自己的思想与整个世界交流。2000年初,霍金在美国白宫做了演讲,这是世界之夜(Millenium Evenings)活动的一部分,克林顿总统亲切会见他并向他表示祝贺。2001年10月又一部力作《果壳中的宇宙》(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出版发行。该书是《时间简史》的姐妹篇。在该书中,霍金揭示了自《时间简史》发表以来,理论物理学的伟大突破。令人感兴趣的是,他在科幻系列剧“星舰奇航记”中饰演过自己,并与爱因斯坦及牛顿一起打桥牌。 斯蒂芬.霍金,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现年60岁,出生于伽利略逝世周年纪念日,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担任的职务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的教授职务,那是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教授。他拥有几个荣誉学位,是皇家学会会员。他因患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2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光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 霍金教授是现代科普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是1988年撰写的《时间简史》,这是一篇优秀的天文科普小说。作者想象丰富,构思奇妙,语言优美,字字珠玑,更让人咋惊,世界之外,未来之变,是这样的神奇和美妙。这本书至今累计发行量已达2500万册,被译成近 40种语言。1992年耗资350万英镑的同名电影问世。霍金坚信关于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数学来表达,世人应当可以通过电影——这一视听媒介来了解他那深奥莫测的学说。本书是关于探索时间本质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读物,是一本当代有关宇宙科学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它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观念。本书一出版 即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时间简史》对我们这些喜用言语表达甚于方程表达的读者而言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书。她长于一个对人类思想有接触贡献者之手,这是一本对知识无限追求之作,是对时空本质之谜不懈探讨之作。 《时间简史续编》 作为宇宙学无可争议的权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间简史续篇》是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学说的读者而编的。该书以坦白真挚的私人访谈形式,叙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历程和研究工作,展现了在巨大的理论架构后面真实的“人”。该书不是一部寻常的口述历史,而是对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头脑之一的极为感人又迷人的画像和描述。对于非专业读者,本书无疑是他们享受人类文明成果的机会和滋生宝贵灵感的源泉。 《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间所写文章和演讲稿共13篇结集而成。讨论了虚时间、有黑洞引起的婴儿宇宙的诞生以及科学家寻求完全统一理论的努力,并对自由意志、生活价值和死亡作出了独到的见解。 《时空本性》80年前广义相对论就以完整的数学形式表达出来,量子理论的基本原理在70年前也已出现,然而这两种整个物理学中最精确、最成功的理论能被统一在单独的量子引力中吗?世界上最著名的两位物理学家就此问题展开一场辩论。本书是基于霍金和彭罗斯在剑桥大学的6次演讲和最后辩论而成。 《未来的魅力》本书以斯蒂芬·霍金预测宇宙今后十亿年前景开头,以唐·库比特最后的审判的领悟为结尾,介绍了预言的发展历程,及我们今天预测未来的方法。该书文字通俗易懂,作者在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还穿插解答了一些有趣的问题,读来饶有趣味。 霍金他被称为全世界最聪明的大脑之一,1963年,霍金被诊断患有肌肉萎缩症,即运动神经病,全身只有两个手指可以动,1965年获得理论物理学博士位,1974年3月1日,霍金在《自然胚发表论文》简述了自己的发现——黑洞是有辐射的。在几个星期内,全世界的物理学家都在讨论他的研究工作。霍金的新发现,被认为是多年来全世界物理学最重要的发展,该论文被称为“物理学上最深刻的论文之一” 霍金是谁?他是一个大脑,一个神话,一个当代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一个科学名义下的巨人……或许,他只是一个坐着轮椅,挑战命运的勇士。 智慧的大脑诞生了 史蒂芬·霍金,出生于1942年1月8日,这个时候他的家乡伦敦正笼罩在希特勒的狂轰滥炸中。 霍金和他的妹妹在伦敦附近的几个小镇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多年以后,他们的邻居回忆说,当霍金躺在摇篮车中时非常引人注目,他的头显得很大,异于常人———这多半是因为霍金现在的名声与成就远远异于常人,邻居不由自主地要在记忆里重新刻画一下天才儿童的形象。 不过霍金一家在古板保守的小镇上的确显得与众不同。霍金的父母都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他的父亲是一位从事热带病研究的医学家,母亲则从事过许多职业。小镇的居民经常会惊异地看到霍金一家人驾驶着一辆破旧的二手车穿过街道奔向郊外——汽车在当时尚未进入英国市民家庭。然而这辆古怪的车子却拓展了霍金一家自由活动的天地。 霍金热衷于搞清楚一切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此当他看到一件新奇的东西时总喜欢把它拆开,把每个零件的结构都弄个明白——不过他往往很难再把它装回原样,因为他的手脚远不如头脑那样灵活,甚至写出来的字在班上也是有名的潦草。 霍金在17岁时进入牛津大学学习物理。他仍旧不是一个用功的学生,而这种态度与当时其他同学是一致的,这是战后出现的青年人迷惘时期——他们对一切厌倦,觉得没有任何值得努力追求的东西。霍金在学校里与同学们一同游荡、喝酒、参加赛船俱乐部,如果事情这样发展下去,那么他很可能成为一个庸庸碌碌的职员或教师。然而,病魔出现了。 病魔出现了 从童年时代起,运动从来就不是霍金的长项,几乎所有的球类活动他都不行。 到牛津的第三年,霍金注意到自己变得更笨拙了,有一两回没有任何原因地跌倒。一次,他不知何故从楼梯上突然跌下来,当即昏迷,差一点死去。 直到1962年霍金在剑桥读研究生后,他的母亲才注意到儿子的异常状况。刚过完21岁生日的霍金在医院里住了两个星期,经过各种各样的检查,他被确诊患上了“卢伽雷氏症”,即运动神经细胞萎缩症。 大夫对他说,他的身体会越来越不听使唤,只有心脏、肺和大脑还能运转,到最后,心和肺也会失效。霍金被“宣判”只剩两年的生命。那是在1963年。 起初,这种病恶化得相当迅速。这对霍金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他几乎放弃了一切学习和研究,因为他认为自己不可能活到完成硕士论文的那一天。然而,一个女子出现了。 轮椅出现了 霍金的病情渐渐加重。1970年,在学术上声誉日隆的霍金已无法自己走动,他开始使用轮椅。直到今天,他再也没离开它。 永远坐进轮椅的霍金,极其顽强地工作和生活着。 1991年3月,霍金在一次坐轮椅回柏林公寓,过马路时被小汽车撞倒,左臂骨折,头被划破,缝了13针,但48小时后,他又回到办公室投入工作。 又有一次,他和友人去乡间别墅,上坡时拐弯过急,轮椅向后倾倒,不料这位引力大师却被地球引力翻倒在灌木丛中。 虽然身体的残疾日益严重,霍金却力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泼好动的——这听来有点好笑,在他已经完全无法移动之后,他仍然坚持用惟一可以活动的手指驱动着轮椅在前往办公室的路上“横冲直撞”;在莫斯科的饭店中,他建议大家来跳舞,他在大厅里转动轮椅的身影真是一大奇景;当他与查尔斯王子会晤时,旋转自己的轮椅来炫耀,结果轧到了查尔斯王子的脚趾头。 当然,霍金也尝到过“自由”行动的恶果,这位量子引力的大师级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左右下,跌下轮椅,幸运的是,每一次他都顽强地重新“站”起来。 1985年,霍金动了一次穿气管手术,从此完全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极其艰难地写出了著名的《时间简史》,探索着宇宙的起源。霍金取得巨大成功,但生活的现实取代了爱情的浪漫,他和简的婚姻走到了尽头。 来自直觉的启示:黑洞不黑 霍金的研究对象是宇宙,但他对观测天文从不感兴趣,只有几次用望远镜观测过。与传统的实验、观测等科学方法相比,霍金的方法是靠直觉。 “黑洞不黑”这一伟大成就就来源于一个闪念。在1970年11月的一个夜晚,霍金在慢慢爬上床时开始思考黑洞的问题。他突然意识到,黑洞应该是有温度的,这样它就会释放辐射。也就是说,黑洞其实并不那么黑。 这一闪念在经过3年的思考后形成了完整的理论。1973年11月,霍金正式向世界宣布,黑洞不断地辐射出X光、伽马射线等,这就是有名的“霍金辐射”。而在此之前,人们认为黑洞只吞不吐。 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到黑洞辐射机制,霍金对量子宇宙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霍金获得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 畅销书之王:《时间简史》 霍金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在全世界的销量已经高达2500万册,从1988年出版以来一直雄踞畅销书榜,创下了畅销书的一个世界纪录。在这本书里,霍金力图以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来讲解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运、黑洞和时间旅行等。 在《时间简史》一书的开头,霍金指出:“有人告诉我,我在书中每写一个方程式,都将使销量减半。于是我决定不写什么方程。不过在书的末尾,我还是写进一个方程,爱因斯坦的著名方程E=mc2。我希望此举不致吓跑一半我的潜在读者。”现在看来,霍金完全是多虑了。 参考资料:r 回答者:aaa5337447 - 助理 二级 12-1 18:22--------------------------------------------------------------------------------史蒂芬·威廉姆·霍金於1942年1月8日(伽利略逝世300年忌日)生於英格兰 牛津。他父母原住在伦敦北部,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牛津被认?是一个生 育孩子较安全的地方。他八岁时,他家搬到圣·爱尔本斯,伦敦北面20英里的一 个小镇。十一岁时,史蒂芬到圣·爱尔本斯学校上学,然后上牛津的"大学学院 "(University College)--他父亲上过的学院。虽然他父亲想让他学医,但他 却想学数学。而大学学院没开数学专业,所以他选择了学物理。在大学学院学了 三年,没花多大工夫,他被授予自然科学甲等荣誉学位。 然后史蒂芬到康桥做宇宙学研究,那个时候在牛津还没有一个人从事宇宙学研 究。他的导师是丹尼斯·西马,虽然他本希望弗雷德·霍依尔做他的导师的,弗 雷德·霍依尔当时正在康桥工作。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在刚维尔·塞斯学院先是 做助研,后来便做职业研究工作。1973年史蒂芬离开天文学院来到应用数学和理 论物理系。自1979年,史蒂芬做"路克斯"数学教授。这个职位是1663年根据莱 佛仁德·亨利·路克斯的遗嘱以路克斯留下的钱作?基金创建的。路克斯曾经是 该大学的英国议员。第一个获得"路克斯"数学教授职位的是依扎克·巴罗, 然后是依扎克·牛顿。 史蒂芬·霍金一直从事宇宙的基本定律的研究工作。与罗杰·彭罗斯一起,他 发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暗示了空间和时间是从大爆炸奇点处开始而至黑洞结 束。这些结果显示把广义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结合起来是必要的,这是二十世纪前 半世纪的另一个科学发展。他发现的这样一个结合的一个后果是黑洞不应该是完 全黑的,黑洞向外辐射,最终蒸发,消失。另一个推测是宇宙在想象的时间裏没 有边缘,它是无限的。这将意味著宇宙形成的方式完全是由科学定律决定的。 他发表的著作包括:与G.F.R.艾利斯合著的《时空的大规模结构》,与W.以色 列合著的《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世纪眺望》和与W.以色列合著的《重力300年》 。史蒂芬·霍金有两部畅销书:他的最畅销书--《时间简史》,和后来的《黑 洞、婴儿宇宙及其他》。 霍金教授有十二个荣誉学位。1982年他被授予CBE,1989年获荣誉夥伴称号。 他获得过许多奖励,奖金,奖牌。他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和美国国家科学学会会员。 史蒂芬·霍金继续把他的家庭生活(他有三个子女和一个孙子女),他的理论 物理研究与广泛的旅行和演讲结合起来。
这个是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时间简史续编》 作为宇宙学无可争议的权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间简史续篇》是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学说的读者而编的。该书以坦白真挚的私人访谈形式,叙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历程和研究工作,展现了在巨大的理论架构后面真实的“人”。该书不是一部寻常的口述历史,而是对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头脑之一的极为感人又迷人的画像和描述。对于非专业读者,本书无疑是他们享受人类文明成果的机会和滋生宝贵灵感的源泉。 《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间所写文章和演讲稿共13篇结集而成。讨论了虚时间、有黑洞引起的婴儿宇宙的诞生以及科学家寻求完全统一理论的努力,并对自由意志、生活价值和死亡作出了独到的见解 《时空本性》80年前广义相对论就以完整的数学形式表达出来,量子理论的基本原理在70年前也已出现,然而这两种整个物理学中最精确、最成功的理论能被统一在单独的量子引力中吗?世界上最著名的两位物理学家就此问题展开一场辩论。本书是基于霍金和彭罗斯在剑桥大学的6次演讲和最后辩论而成。 《未来的魅力》本书以史蒂芬·威廉·霍金预测宇宙今后十亿年前景开头,以唐·库比特最后的审判的领悟为结尾,介绍了预言的发展历程,及我们今天预测未来的方法。该书文字通俗易懂,作者在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还穿插解答了一些有趣的问题,读来饶有趣味。 《果壳中的宇宙》该书是霍金教授继《时间简史》后最重要的著作。霍金教授在这本书中,再次把我们带到理论物理的最前沿,在霍金教授的世界里,真理甚至比幻想更令人眼花缭乱,缤纷多彩。霍金教授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制约我们宇宙的原理,并加之以他独特的热情,邀请我们一起进行宇宙之旅,做非凡的时空遨游。 《时间简史》(1988年撰写)霍金畅销书-《时间简史》这本书是霍金的代表作。作者想象丰富,构思奇妙,语言优美,字字珠玑,更让人咋惊,世界之外,未来之变,是这样的神奇和美妙。这本书至今累计发行量已达2500万册,被译成近40种语言。 在这本书中,霍金将试图勾勒出我们心目中的宇宙历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在第一讲里,他将简要地回顾过去关于宇宙的构想,并说明我们是如何得到目前的图像的。这或许可以称之为宇宙史的历史。 第二讲将解释牛顿和爱因斯坦的两种引力理论为什么会都得出这样的结论——宇宙不可能是静态的,它不得不或是膨胀,或是收缩。而这又意味着,在前200亿年到前100亿年之间,必定有某一时刻,那时宇宙的密度为无穷大,这就产生了所谓的大爆炸。它可能就是宇宙的开端。 第三讲将谈谈黑洞。黑洞是当某个巨大的星球,或者更大的天体,受其自身引力吸引而自行塌缩(塌陷并紧缩)时形成的。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任何蠢得掉进黑洞的傻瓜都会永远消失,他们将无法再逃出黑洞。而有关他们的历史,则将到达一个奇点,一个痛苦的终点。不过,广义相对论是经典理论——也就是说,它没有考虑量子力学的不确定原理。 第四讲将讲述量子力学如何允许能量从黑洞泄漏出来。黑洞并不像人们所描绘的那样黑。 第五讲将把量子力学思想应用于大爆炸和宇宙的起源。这就得出了这样的设想:时空可能在范围上有限,但没有边缘。这或许类似于地球表面,但它多了两维。 第六讲将说明这个新的边界条件如何能解释这个问题:尽管物理学定律是时间对称的,但过去与未来为什么如此大不相同? 最后,第七讲将讲述我们正如何试图找寻一种统一的理论,它能把量子力学、引力以及物理学中其他所有相互作用都包容在内。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真正理解了宇宙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 该书不是一部寻常的口述历史,而是对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头脑之一的极为感人又迷人的画像和描述。对于非专业读者,本书无疑是他们享受人类文明成果的机会和滋生宝贵灵感的源泉。《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间所写文章和演讲稿共13篇结集而成。讨论了虚时间、有黑洞引起的婴儿宇宙的诞生以及科学家寻求完全统一理论的努力,并对自由意志、生活价值和死亡作出了独到的见解。在三年工作量并不巨大的学习之后,他获得了一等自然科学荣誉学位,之后进入剑桥大学研究宇宙学,当时牛津大学还没有宇宙学这个专业。尽管他希望能够跟当时在剑桥的弗雷德·霍伊尔(Fred Hoyle)身边做研究,但是他的导师却是丹尼斯·西艾玛(Dens Scama)。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成为一名研究员,后来成为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Gonvlle and Caius College)的教授。 1992年耗资350万英镑的同名电影问世。霍金坚信关于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数学来表达,世人应当可以通过电影——这一视听媒介来了解他那深奥莫测的学说。本书是关于探索时间本质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读物,是一本当代有关宇宙科学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它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观念。《时间简史续编》 作为宇宙学无可争议的权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间简史续篇》是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学说的读者而编的。该书以坦白真挚的私人访谈形式,叙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历程和研究工作,展现了在巨大的理论架构后面真实的“人”。 《乔治开启宇宙的秘密钥匙》中文版发行于2008年年初,这本书由史蒂芬·霍金、其女儿露西·霍金、其学生克里斯托弗·加尔法德所著,是史蒂芬·霍金的“儿童科普三部曲”之一,这本书当中论黑洞以及很多部分都简述了霍金的新想法,这本书在国内外好评如潮。编辑本段霍金趣事 霍金虽然身体的残疾日益严重,但霍金却力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完成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泼好动的--这听起来有些好笑,他在已经完全无法移动之后,他仍然有唯一可以活动的手指驱动着轮椅在前往办公室的路上“横冲直撞”;当他与查尔斯王子会晤时,旋转自己的轮椅来炫耀,结果轧到查尔斯王子的脚趾头。编辑本段获得奖项 霍金 1、 1989年获得英国爵士荣誉称号 2、 是英国皇家学会学员和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3、 伦敦皇家天文学会的埃丁顿勋章 4、 梵蒂冈教皇科学学会十一世勋章 5、 霍普金斯奖 6、 美国丹尼欧海涅曼奖 7、 马克斯韦奖 8、 英国皇家学会的休斯勋章 9、 1978年获物理界最有威望的大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 10、与彭罗斯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 11、1988年霍金的书《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获沃尔夫基金奖编辑本段大事年表 1942年 1月8日生于英国牛津 1950年 举家迁往圣奥尔本斯 1959年 入英国牛津大学 1962年 牛津毕业,去剑桥读研究生 1963年 被诊断患(卢伽雷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 1965年 获剑桥博士学位,与珍妮.怀尔德(简·瓦尔德)结婚 1967年 长子罗伯特出生 1970年 女儿露西出生/开始使用轮椅 1973年 首部著作《空时的大型结构》出版 1974年 霍金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阐述了自己的新发现——黑洞是有辐射的。并成为英皇家学会会员 1977年 被任命为剑桥大学引力物理学教授 1979年 次子蒂莫西出生/被任命为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广义相对论评述:纪念爱因斯坦百年诞辰》出版 1981年 参加梵蒂冈宇宙学大会,宣布无边界构想/《超时空和超引力》出版/被授予大英帝国高级骑士 1985年 在瑞士病倒/实行气管造口手术从而失去语言能力,使用带造音器的计算机1988年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出版 获沃尔夫基金奖 1989年 被授予大英帝国荣誉爵士 1990年 与妻子离异 1991年 《时间简史》同名电影上映 1993年 《“黑洞与婴儿宇宙”及其他论文》出版 2001年10月又一部力作《果壳中的宇宙》出版发行 2007年,霍金与露西吉高佛尔德合著的儿童科幻小说《乔治通往宇宙的秘密钥匙》于9月6日率先在法国出版发行。这本书是霍金写的第一本儿童读物,霍金在书中向儿童解释了自己关于时间和宇宙方面的学说。 如果现在卢伽雷氏症得到诊断了,那么,也许霍金就不是现在的“巨人”了.编辑本段后感 霍金 霍金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现年66岁,出生于伽利略逝世周年纪念日,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 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担任的职务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地教授职务,那是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教授。他拥有几个荣誉学位,是皇家学会会员。他因患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4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 霍金教授是现代科普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是1988年撰写的《时间简史》,这是一篇优秀的天文科普小说。作者想象丰富,构思奇妙,语言优美,字字珠玑,更让人咋惊,世界之外,未来之变,是这样的神奇和美妙。这本书至今累计发行量已达2500万册,被译成近 40种语言。1992年耗资350万英镑的同名电影问世。霍金坚信关于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数学来表达,世人应当可以通过电影——这一视听媒介来了解他那深奥莫测的学说。本书是关于探索时间本质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读物,是一本当代有关宇宙科学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它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观念。本书一出版即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时间简史》对我们这些喜用言语表达甚于方程表达的读者而言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书。她长于一个对人类思想有接触贡献者之手,这是一本对知识无限追求之作,是对时空本质之谜不懈探讨之作。 《时间简史续编》作为宇宙学无可争议的权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间简史续篇》是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学说的读者而编的。该书以坦白真挚的私人访谈形式,叙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历程和研究工作,展现了在巨大的理论架构后面真实的“人”。该书不是一部寻常的口述历史,而是对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头脑之一的极为感人又迷人的画像和描述。对于非专业读者,本书无疑是他们享受人类文明成果的机会和滋生宝贵灵感的源泉。 《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间所写文章和演讲稿共13篇结集而成。讨论了虚时间、有黑洞引起的婴儿宇宙的诞生以及科学家寻求完全统一理论的努力,并对自由意志、生活价值和死亡作出了独到的见解。 《时空本性》80年前广义相对论就以完整的数学形式表达出来,量子理论的基本原理在70年前也已出现,然而这两种整个物理学中最精确、最成功的理论能被统一在单独的量子引力中吗?世界上最著名的两位物理学家就此问题展开一场辩论。本书是基于霍金和彭罗斯在剑桥大学的6次演讲和最后辩论而成。 《未来的魅力》本书以霍金预测宇宙今后十亿年前景开头,以唐·库比特最后的审判的领悟为结尾,介绍了预言的发展历程,及我们今天预测未来的方法。该书文字通俗易懂,作者在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还穿插解答了一些有趣的问题,读来饶有趣味。编辑本段霍金生平 1942年 1月8日出生于英国的牛津。 1962年 在牛津大学完成物理学学位课程,搬到剑桥大学攻读研究生,1963年霍金被诊断患有运动神经元疾病。 1965年 被授予博士学位。他的研究表明:用来解释黑洞崩溃的数学方程式,也可以解释从一个点开始膨胀的宇宙。 1970年 霍金研究黑洞的特性。他预言,来自黑洞(现在叫霍金辐射)的射线会减少。 1974年 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继续证明,黑洞有温度,黑洞发出热辐射,以及气化导致质量减少。 1980年 任剑桥大学数学鲁卡斯教授(艾萨克·牛顿曾任此职)。 1988年 出版《时间简史》,成为关于量子物理学与相对论最畅销的书。 1996年 至今继续在剑桥大学工作。编辑本段霍金名言 1.当你面临着夭折的可能性,你就会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你有大量的事情要做。 2.是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 3.宇宙有开端吗?如果有的话,在此之前发生过什么? 4.宇宙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 5.活着就有希望。 6.时间有没有尽头? 7.我注意过,即使是那些声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们无力改变”的人,在过马路前都会左右看。 8.科学家和娼妓都是做他们喜欢的事赚钱。 9.一个人如果身体有了残疾,绝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 10.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全力以赴。 根据中非Boshongo人的传说,世界太初只有黑暗、水和伟大的Bumba上帝。一天,Bumba胃痛发作,呕吐出太阳。太阳灼干了一些水,留下土地。他仍然胃痛不止,又吐出了月亮和星辰,然后吐出一些动物,豹、鳄鱼、乌龟、最后是人。 这个创世纪的神话,和其它许多神话一样,试图回答我们大家都想诘问的问题:为何我们在此?我们从何而来?一般的答案是,人类的起源是发生在比较近期的事。人类正在知识上和技术上不断地取得进步。这样,它不可能存在那么久,否则的话,它应该取得更大的进步。这一点甚至在更早的时候就应该很清楚了。 亚里士多德:宇宙无开端 宇宙已经存在了无限久的时间 例如,按照Usher主教《创世纪》把世界的创生定于公元前4004年10月23日上午9时。另一方面,诸如山岳和河流的自然环境,在人的生命周期里改变甚微。所以人们通常把它们当作不变的背景。要么作为空洞的风景已经存在了无限久,要么是和人类在相同的时刻被创生出来。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喜欢宇宙有个开端的思想。例如,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相信宇宙已经存在了无限久的时间。某种永恒的东西比某种创生的东西更完美。他提出我们之所以看到发展处于这个情形,那是因为洪水或者其它自然灾害,不断重复地让文明回复到萌芽阶段。信仰永恒宇宙的动机是想避免求助于神意的干涉,以创生宇宙并启始运行。相反地,那些相信宇宙具有开端的人,将开端当作上帝存在的论据,把上帝当作宇宙的第一原因或者原动力。 宇宙开端前 时间无意义 时间是绝对的,时间从无限的过去向无限的将来流逝 如果人们相信宇宙有一个开端,那么很明显的问题是,在开端之前发生了甚么?上帝在创造宇宙之前,他在做甚么?他是在为那些诘问这类问题的人准备地狱吗?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十分关心宇宙有无开端的问题。他觉得,不管宇宙有无开端,都会引起逻辑矛盾或者二律背反。如果宇宙有一个开端,为何在它起始之前要等待无限久。他将此称为正题。另一方面,如果宇宙已经存在无限久,为甚么它要花费无限长的时间才达到现在这个阶段。他把此称为反题。无论正题还是反题,都是基于康德的假设,几乎所有人也是这么办的,那就是,时间是绝对的,也就是说,时间从无限的过去向无限的将来流逝。时间独立于宇宙,在这个背景中,宇宙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 直至今天,在许多科学家的心中,仍然保持这样的图景。然而,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他的革命性的广义相对论。在该理论中,空间和时间不再是绝对的,不再是事件的固定背景。相反地,它们是动力量,宇宙中的物质和能量确定其形状。它们只有在宇宙之中才能够定义。这样谈论宇宙开端之前的时间是毫无意义的。这有点儿像去寻找比南极还南的一点没有意义一样。它是没有定义的。 实证主义方法研宇宙问题 我们按照我们构造世界的模型来解释自己感官的输入 如果宇宙随时间本质上不变,正如20世纪20年代之前一般认为的那样,就没有理由阻止在过去任意早的时刻定义时间。人们总可以将历史往更早的时刻延展,在这个意义上,任何所谓的宇宙开端都是人为的。于是,情形可以是这样,这个宇宙是去年创生的,但是所有记忆和物理证据都显得它要古老得多。这就产生了有关存在意义的高深哲学问题。我将采用所谓的实证主义方法来对付这些问题。在这个方法中,其思想是,我们按照我们构造世界的模型来解释自己感官的输入。人们不能询问这个模型是否代表实在,只能问它能否行得通。首先,如果按照一个简单而优雅的模型可以解释大量的观测;其次,如果这个模型作出可能被观察检验,也可能被证伪的明确预言,这个模型即是一个好模型。 根据实证主义方法,人们可以比较宇宙的两个模型。第一个模型,宇宙是去年创生的,而另一个是宇宙已经存在了远为长久的时间。一对孪生子在比一年前更早的时刻诞生,已经存在了久于一年的宇宙的模型能够解释像孪生子这样的事物。 哈勃发现星系飞离我们 恒星并非均匀地分布于整个空间 另一方面,宇宙去年创生的模型不能解释这类事件,因此第二个模型更好。人们不能诘问宇宙是否在一年前确实存在过,或者仅仅显得是那样。在实证主义的方法中,它们没有区别。 在一个不变的宇宙中,不存在一个自然的起始之点。然而,20世纪20年代当埃德温.哈勃在威尔逊山上开始利用100英寸的望远镜进行观测时,情形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哈勃发现,恒星并非均匀地分布于整个空间,而是大量地聚集在称为星系的集团之中。 哈勃测量来自星系的光,进而能够确定它们的速度。他预料向我们飞来的星系和离我们飞去的星系一样多。这是在一个随时间不变的宇宙中应有的。但是令哈勃惊讶的是,他发现几乎所有的星系都飞离我们而去。此外,星系离开我们越远,则飞离得越快。宇宙不随时间不变,不像原先所有人以为的那样。它正在膨胀。星系之间的距离随时间而增大。 最重要发现:宇宙在膨胀 宇宙膨胀是20世纪或者任何世纪最重要的智力发现之一 宇宙膨胀是20世纪或者任何世纪最重要的智力发现之一。它转变了宇宙是否有一个开端的争论。如果星系现在正分开运动,那么,它们在过去一定更加靠近。如果它们过去的速度一直不变,则大约150亿年之前,所有星系应该一个落在另一个上。这个时刻是宇宙的开端吗? 许多科学家仍然不喜欢宇宙具有开端。因为这似乎意味着物理学崩溃了。人们就不得不去求助于外界的作用,为方便起见,可以把它称作上帝,去确定宇宙如何起始。因此他们提出一些理论。在这些理论中,宇宙此刻正在膨胀,但是没有开端。其中之一便是邦迪、高尔德和霍伊尔于1948年提出的稳恒态理论。 在稳恒态理论中,其思想是,随着星系离开,由假设中的在整个空间连续创生的物质形成新的星系。宇宙会永远存在,而且在所有时间中都显得一样。这最后的性质从实证主义的观点来看,作为一个可以用观测来检验的明确预言,具有巨大的优点。在马丁.莱尔领导下的剑桥射电观测天文小组,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对弱射电源进行了调查。这些源在天空分布得相当均匀,表明大部分源位于银河系之外。平均而言,较弱的源离得较远。 稳恒态理论与观测冲突 微弱的源比预言的更多,这表明在过去源的密度较高 稳恒态理论预言了源的数目对应于源强度的图的形状。但是观测表明,微弱的源比预言的更多,这表明在过去源的密度较高。这就和稳恒态理论的任何东西在时间中都是不变的基本假设相冲突。由于这个,也由于其它原因,稳恒态理论被抛弃了。 还有另一种避免宇宙有一开端的企图是,建议存在一个早先的收缩相,但是由于旋转和局部的无规性,物质不会落到同一点。相反,物质的不同部分会相互错开,宇宙会重新膨胀,这时密度保持有限。两位俄国人利弗席兹和哈拉尼科夫实际上声称,他们证明了,没有严格对称的一般收缩总会引起反弹,而密度保持有限。这个结果对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十分便利,因为它避免了有关宇宙创生的难以应付的问题。因此,这对于苏联科学家而言成为一篇信仰的文章。 他只是一个坐着轮椅,挑战命运的勇士。
霍金教授1942年出生于英国牛津,这一天正好是伽利略的300年忌日。霍金教授毕业于牛津大学的大学学院,并获得了自然科学一等荣誉学位。1963年,霍金教授被诊断患有肌肉萎缩症,即运动神经病,全身只有两个手指可以动。1965年获得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1974年3月1日,霍金教授在《自然》上发表论文,阐述了自己的新发现——黑洞是有辐射的。在几个星期内,全世界的物理学家都在讨论他的研究工作(霍金所指的辐射被称为霍金辐射)。霍金的新发现,被认为是多年来理论物理学最重要的进展。该论文被称为“物理学史上最深刻的论文之一”。1975—1976年间,在其获得6项大奖中有伦敦皇家天文学会的埃丁顿勋章、梵蒂冈教皇科学学会十一世勋章、霍普金斯奖、美国丹尼欧海涅曼奖、马克斯韦奖和英国皇家学会的休斯勋章。1978年他获得物理界最有威望的大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1979年,被任命为著名的、曾一度为牛顿所任的剑桥大学卢卡逊数学教授。1988年,霍金的惊世之著《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A Brief History of Time:from the Big Bang to Black Holes)发行。从研究黑洞出发,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归宿,解答了人类有史以来一直探索的问题:时间有没有开端,空间有没有边界。这是人类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佳作。该书被译成40余种文字,出版了1000余万册。霍金教授的通俗演讲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他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他试图通过自己的书籍和通俗演讲,将自己的思想与整个世界交流。2000年初,霍金在美国白宫做了演讲,这是世界之夜(Millenium Evenings)活动的一部分,克林顿总统亲切会见他并向他表示祝贺。2001年10月又一部力作《果壳中的宇宙》(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出版发行。该书是《时间简史》的姐妹篇。在该书中,霍金揭示了自《时间简史》发表以来,理论物理学的伟大突破。令人感兴趣的是,他在科幻系列剧“星舰奇航记”中饰演过自己,并与爱因斯坦及牛顿一起打桥牌。 斯蒂芬.霍金,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现年60岁,出生于伽利略逝世周年纪念日,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担任的职务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的教授职务,那是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教授。他拥有几个荣誉学位,是皇家学会会员。他因患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2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光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 霍金教授是现代科普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是1988年撰写的《时间简史》,这是一篇优秀的天文科普小说。作者想象丰富,构思奇妙,语言优美,字字珠玑,更让人咋惊,世界之外,未来之变,是这样的神奇和美妙。这本书至今累计发行量已达2500万册,被译成近 40种语言。1992年耗资350万英镑的同名电影问世。霍金坚信关于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数学来表达,世人应当可以通过电影——这一视听媒介来了解他那深奥莫测的学说。本书是关于探索时间本质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读物,是一本当代有关宇宙科学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它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观念。本书一出版 即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时间简史》对我们这些喜用言语表达甚于方程表达的读者而言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书。她长于一个对人类思想有接触贡献者之手,这是一本对知识无限追求之作,是对时空本质之谜不懈探讨之作。 《时间简史续编》 作为宇宙学无可争议的权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间简史续篇》是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学说的读者而编的。该书以坦白真挚的私人访谈形式,叙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历程和研究工作,展现了在巨大的理论架构后面真实的“人”。该书不是一部寻常的口述历史,而是对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头脑之一的极为感人又迷人的画像和描述。对于非专业读者,本书无疑是他们享受人类文明成果的机会和滋生宝贵灵感的源泉。 《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间所写文章和演讲稿共13篇结集而成。讨论了虚时间、有黑洞引起的婴儿宇宙的诞生以及科学家寻求完全统一理论的努力,并对自由意志、生活价值和死亡作出了独到的见解。 《时空本性》80年前广义相对论就以完整的数学形式表达出来,量子理论的基本原理在70年前也已出现,然而这两种整个物理学中最精确、最成功的理论能被统一在单独的量子引力中吗?世界上最著名的两位物理学家就此问题展开一场辩论。本书是基于霍金和彭罗斯在剑桥大学的6次演讲和最后辩论而成。 《未来的魅力》本书以斯蒂芬·霍金预测宇宙今后十亿年前景开头,以唐·库比特最后的审判的领悟为结尾,介绍了预言的发展历程,及我们今天预测未来的方法。该书文字通俗易懂,作者在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还穿插解答了一些有趣的问题,读来饶有趣味。 霍金他被称为全世界最聪明的大脑之一,1963年,霍金被诊断患有肌肉萎缩症,即运动神经病,全身只有两个手指可以动,1965年获得理论物理学博士位,1974年3月1日,霍金在《自然胚发表论文》简述了自己的发现——黑洞是有辐射的。在几个星期内,全世界的物理学家都在讨论他的研究工作。霍金的新发现,被认为是多年来全世界物理学最重要的发展,该论文被称为“物理学上最深刻的论文之一” 霍金是谁?他是一个大脑,一个神话,一个当代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一个科学名义下的巨人……或许,他只是一个坐着轮椅,挑战命运的勇士。 智慧的大脑诞生了 史蒂芬·霍金,出生于1942年1月8日,这个时候他的家乡伦敦正笼罩在希特勒的狂轰滥炸中。 霍金和他的妹妹在伦敦附近的几个小镇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多年以后,他们的邻居回忆说,当霍金躺在摇篮车中时非常引人注目,他的头显得很大,异于常人———这多半是因为霍金现在的名声与成就远远异于常人,邻居不由自主地要在记忆里重新刻画一下天才儿童的形象。 不过霍金一家在古板保守的小镇上的确显得与众不同。霍金的父母都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他的父亲是一位从事热带病研究的医学家,母亲则从事过许多职业。小镇的居民经常会惊异地看到霍金一家人驾驶着一辆破旧的二手车穿过街道奔向郊外——汽车在当时尚未进入英国市民家庭。然而这辆古怪的车子却拓展了霍金一家自由活动的天地。 霍金热衷于搞清楚一切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此当他看到一件新奇的东西时总喜欢把它拆开,把每个零件的结构都弄个明白——不过他往往很难再把它装回原样,因为他的手脚远不如头脑那样灵活,甚至写出来的字在班上也是有名的潦草。 霍金在17岁时进入牛津大学学习物理。他仍旧不是一个用功的学生,而这种态度与当时其他同学是一致的,这是战后出现的青年人迷惘时期——他们对一切厌倦,觉得没有任何值得努力追求的东西。霍金在学校里与同学们一同游荡、喝酒、参加赛船俱乐部,如果事情这样发展下去,那么他很可能成为一个庸庸碌碌的职员或教师。然而,病魔出现了。 病魔出现了 从童年时代起,运动从来就不是霍金的长项,几乎所有的球类活动他都不行。 到牛津的第三年,霍金注意到自己变得更笨拙了,有一两回没有任何原因地跌倒。一次,他不知何故从楼梯上突然跌下来,当即昏迷,差一点死去。 直到1962年霍金在剑桥读研究生后,他的母亲才注意到儿子的异常状况。刚过完21岁生日的霍金在医院里住了两个星期,经过各种各样的检查,他被确诊患上了“卢伽雷氏症”,即运动神经细胞萎缩症。 大夫对他说,他的身体会越来越不听使唤,只有心脏、肺和大脑还能运转,到最后,心和肺也会失效。霍金被“宣判”只剩两年的生命。那是在1963年。 起初,这种病恶化得相当迅速。这对霍金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他几乎放弃了一切学习和研究,因为他认为自己不可能活到完成硕士论文的那一天。然而,一个女子出现了。 轮椅出现了 霍金的病情渐渐加重。1970年,在学术上声誉日隆的霍金已无法自己走动,他开始使用轮椅。直到今天,他再也没离开它。 永远坐进轮椅的霍金,极其顽强地工作和生活着。 1991年3月,霍金在一次坐轮椅回柏林公寓,过马路时被小汽车撞倒,左臂骨折,头被划破,缝了13针,但48小时后,他又回到办公室投入工作。 又有一次,他和友人去乡间别墅,上坡时拐弯过急,轮椅向后倾倒,不料这位引力大师却被地球引力翻倒在灌木丛中。 虽然身体的残疾日益严重,霍金却力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泼好动的——这听来有点好笑,在他已经完全无法移动之后,他仍然坚持用惟一可以活动的手指驱动着轮椅在前往办公室的路上“横冲直撞”;在莫斯科的饭店中,他建议大家来跳舞,他在大厅里转动轮椅的身影真是一大奇景;当他与查尔斯王子会晤时,旋转自己的轮椅来炫耀,结果轧到了查尔斯王子的脚趾头。 当然,霍金也尝到过“自由”行动的恶果,这位量子引力的大师级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左右下,跌下轮椅,幸运的是,每一次他都顽强地重新“站”起来。 1985年,霍金动了一次穿气管手术,从此完全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极其艰难地写出了著名的《时间简史》,探索着宇宙的起源。霍金取得巨大成功,但生活的现实取代了爱情的浪漫,他和简的婚姻走到了尽头。 来自直觉的启示:黑洞不黑 霍金的研究对象是宇宙,但他对观测天文从不感兴趣,只有几次用望远镜观测过。与传统的实验、观测等科学方法相比,霍金的方法是靠直觉。 “黑洞不黑”这一伟大成就就来源于一个闪念。在1970年11月的一个夜晚,霍金在慢慢爬上床时开始思考黑洞的问题。他突然意识到,黑洞应该是有温度的,这样它就会释放辐射。也就是说,黑洞其实并不那么黑。 这一闪念在经过3年的思考后形成了完整的理论。1973年11月,霍金正式向世界宣布,黑洞不断地辐射出X光、伽马射线等,这就是有名的“霍金辐射”。而在此之前,人们认为黑洞只吞不吐。 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到黑洞辐射机制,霍金对量子宇宙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霍金获得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 畅销书之王:《时间简史》 霍金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在全世界的销量已经高达2500万册,从1988年出版以来一直雄踞畅销书榜,创下了畅销书的一个世界纪录。在这本书里,霍金力图以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来讲解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运、黑洞和时间旅行等。 在《时间简史》一书的开头,霍金指出:“有人告诉我,我在书中每写一个方程式,都将使销量减半。于是我决定不写什么方程。不过在书的末尾,我还是写进一个方程,爱因斯坦的著名方程E=mc2。我希望此举不致吓跑一半我的潜在读者。”现在看来,霍金完全是多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