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方式无非就是在网上找对应的期刊(自然科学),然后找有这书的网站,你联系下客服人员,你要的答案就都可以解决了~
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文章需要做一下准备:
1、选择一本合适的期刊
science和nature的每本子刊所专注的领域不同,投稿前一定要仔细、谨慎选择刊物。
2、了解你的读者
就投稿而言,首要的读者就是编辑和审稿人。学会像编辑和评审一样思考问题。
3、准备稿件
投稿之前,要准备投稿信,详述所投稿件的主要意义、核心内容及发现,以及自己的名字电话、通讯地址等信息。
投稿可以使用science和nature的在线投稿系统。
4、评审过程
一般学术期刊都是先投到主编工作室,主编根据根据稿件摘要,了解研究领域及只要内容后,找两名(至少)评审员一同评审。
《Science》是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之一。该杂志于1880年由爱迪生投资1万美元创办,于189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的官方刊物。
《Nature》杂志1869年创刊于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涵盖生命科学、自然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等领域。自成立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SCIENCE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NATURE
当然不行,一般没有牛人的推荐,人家又不认识你,
99.9%的概率是,标题都不一定看完全就直接丢垃圾箱。
要先搞定一切才能去奋战啊,
下面谈一下投稿的基本过程,特别是与Cell、Nature、Science、PNAS等影响因子比较高的杂志有关的一些技术性问题,也许可以打破其神秘感。其实这些杂志的主编,编辑们都经常在介绍其政策,评审标准,过程,等等。他们也经常来中国访问。今天我来代替他们介绍一下。一个系列杂志叫Cell、Neuron、Immunity…..等等,原来都是从Cell分出来的。这个杂志的基本特点是它有一个非常强的编委Editorial Board。怎样的人可以当编委呢?他们往往是有名的科学家,而且也愿意并能够非常快地对投稿做出评估。这些科学家也经常被选来做评审reviewer。大家都知道每篇文章送到杂志社后,都要请该领域的2-3专家看,并匿名写出评审意见给作者。 你不知道是谁写的,但这些专家会给你提出批评,哪些地方不好,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做实验,怎么样做,这就叫杂志评审。 Cell、Neuron、Immunity等这些杂志的评审不少就是编委做的。因为现在杂志竞争的重要因素是发表要快,而做编委的专家能很快写出评审意见来。还有一个特点,Cell等杂志主编,编辑有非常大的权利,他们甚至可以象追星族那样去追科学家,去参加各种各样的科学会议,当看到你有非常重要的最新成果,他们会去竞争,会问你,你的文章写出来了没有,我保证给你多少时间发表,等等。另一个系列是Nature衍生出来的,这些杂志的特点是没有一个编委,但有一个评审专家库, 也就是说谁来评审,不是乱选的。这些杂志主编,编辑也有相当大的权利。这些是什么人呢?他们一般是读完博士,然后到非常好的实验室做博士后,这些人也许自己没有做出什么特别重大的贡献,没有什么好的文章,但他们欣赏能力特别好,文笔非常好,写得又快。你可不要小看他们,虽然自己没有做出什么伟大的工作来,但他们的思想水平学术水平都相当不错,看得多,写得快,Nature、Science的编辑大同小异,都是这样一批年纪不大的人,很活跃,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和活动。 Science杂志的编辑权利相对小些,因为他们还有一个编委会editorial board,有相当大的权利。一般过程是,当你的文章送到Science杂志社后,编辑先做一个初审,看一下是不是基本够格,然后他还要把文章的摘要Abstract送到编委会的某一个人那里,认可以后,才可以拿出去评审。两道关卡,大部分文章一下子就这样被砍掉了。 PNAS杂志是美国科学院院刊,文章有好有坏,院士自己投稿就不需要经过评审,叫做contribute。 院士原来一年可以五篇,后来减到四篇、三篇,就是院士自己写的文章,只要你投就给你发表,不需要经过评审,相信你是院士,投科学论文应该有责任心的。第二种叫做Communicate,不是院士自己的文章,是你的文章,院士觉得你的文章不错,他来给你通讯,投到PNAS杂志,这文章要评审,但是评审专家由院士自己来选。所以这个也不怎么样。还有一种叫Track C,就象一般杂志,你只要投过去,然后编辑部来给你选一个院士, 由他来找评审专家,相对来说,这比较客观些,所以Track C的文章质量就相对好一些。 我不是说院士的文章都很差,但院士有特权,可以把在其他杂志发不出去的文章,投到PNAS上去,所以在PNAS上有很多不怎么样的文章。
楼上的回答没有重点,我告诉你个《科学》杂志在线投稿地址吧: 与《科学》联系电话:美国 (1)-; 英国 (44)-1223-326500 传真:美国 (1)-; 英国 (44)-1223-326501 电子信: 关于编辑方面的一般问题: 读者来信: 返回审稿意见, 与《科学》周刊欧洲办公室联系: 在线投交读者来信:
natureenergy投稿难度:很难。周期长,难度大是natureenergy投稿的特点。在中国著名的科研论坛中,给出一份科技期刊杂志论文难易程度的评价,其中很多期刊被评为极难的级别,说明了投稿的难度非常大,虽然目前世界科研中心已经偏向美国,欧洲依旧维系着世界工科科技起源地的骄傲,美国社会更加的多元化,有很多类似中国务实的因素,美国科技类期刊讲究速度,缺少了杂志社的内部审核,直接送去外审的论文。
你给我留个邮箱,我发给你一篇science的论文,你可以看一看,不过如果你只是一个民科,我不建议你去投稿。如果你是一个科研工作者,最好先征求一下你导师的意见。
Nature 是科学领域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期刊之一,以其高水平、严谨的科学论文而著名。发表 Nature 论文的难度较大,以下几点具体阐述:
近两年投稿了8篇论文,总计投稿过上海农业学报、江苏农业科学、南方农业、中国油料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江苏农业学报、浙江农业学报、植物保护、植物遗传资源学报、中国生物防治学报、种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然科学版)、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13个农业类期刊,经历秒退、退修无数次、最后论文改得完全变样、小修后直接收录等事件,写论文过程中没有总结出太多经验,投稿过程中倒是有了一些小体会: 如果时间充裕,论文质量还不错,可以先从CSCD里学术水平较高的期刊投起,一般会得到两个结果:一是秒退,二是一段时间后给你退稿意见。脸皮要厚,不能惧怕秒退,退了再改投其它期刊,有些期刊的编辑很认真负责,他们虽然会退稿但同时会提出很多宝贵意见。比如我将一篇刚开始很粗糙的论文投到《中国农业科学》,几分钟后就收到退稿邮件,动作之迅速,让我惊叹,真的是毫不留情啊!不过想到它代表国内农业期刊中的老大哥,收稿量巨大、稿件要求高、目光犀利,一眼就能看穿你的论文水平,秒拒也是严谨负责、工作高效的表现。后来我又投到《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此期刊的审稿老师很负责任,为我仔细修改了论文,摘要、图表等地方表达不妥之处均作了详细标注和修改,尤其是摘要等地的措辞修改后一下子上了一个档次,为我接下来投下一个期刊打下了基础。在投稿到《植物保护》等期刊时也收到很多宝贵意见,非常感谢众多期刊背后辛勤付出的审稿老师。所以,投学术水平高点的期刊,万一遇到热心审稿老师为你把关的话,你的论文水平会改进不少呢。 投稿时遇到了两次假的投稿平台,都是在百度上搜索期刊网址,筛选后投了稿子,然后一两个月都没有消息,后来再从这个网址进去的时候已经关闭页面了。其中一个是投稿《江苏农业学报》,投稿后很久没有消息,于是在网上查了编辑部的电话,然后才得知他们换了网址,我投错平台了。所以,投稿后如果没有收到收稿信息,那么要尽早打电话确认编辑部是否已经收到稿件,避免耽误宝贵的论文发表时间。因为论文写好后的近期修改,很多数据、观点都还记得,拖得时间越长,数据分析等细节都会遗忘,再改起来会很吃力。还有一个是投稿《种子》期刊,在贵州种子管理站看到投稿链接,投稿后得到一个文章编号,但是没有收到确认消息,投稿后一个月网址居然打不开了,后来在贵州同学处问到《种子》编辑部的电话和投稿方式,才顺利投稿。所以,如果投稿后没有收到编辑部发来的收稿邮件,那么得确认是否投错稿件了,避免像我一样傻等耽误时间。 投稿论文要想投CSCD以上的期刊,必须使用国际单位,尤其是亩产等单位要避免,在一开始分析处理数据的时候就将单位换算过来,避免论文投出去后再修改工作量太大,要修改正文和表中的各处数据,也要重新做图,相当于一切重来了。 一篇文章投稿到《西南农业学报》上的办事点负责人手中后,一直没有收到编辑部任何修改或者退稿消息,期间催问过多次负责人,都说已经接收让我静待编辑排版,等了一年多后实在忍不住了,打电话问编辑部,编辑部说没有收到文章,让我从网络投稿平台重新投稿,后来居然收到改投增刊的消息。追问编辑部设立办事点的意义,也无人回答。就这样,《西南农业学报》的投稿之旅完美结束了,以后绕行。可悲的是这篇已完稿一年半的论文仍在漫漫投稿旅程中,何时或者能否达到目的地还是未知数,因为修改现在对我来说也是很头疼的事情,许多数据分析方法早都不记得了。 投稿到影响因子较低的非核心期刊,不需较多修改,也无需很长时间就可以收到收稿通知,如果试验数据确实含金量不高,或者项目结题急需,那投稿到这些期刊可以快速搞定一篇论文。但是若想投稿到质量较高的期刊,根据我的经历投稿到中文核心《江苏农业科学》、CSCD《上海农业学报》是个不错的选择,后者不需要参考文献的英文标注,前者除了文章题目、摘要和关键词,其余地方均不需要英文,光少了参考文献的英文标注就能降低至少一天的工作量。不过,今后期刊的投稿要求肯定会趋于一致,大多数期刊会像《中国农业科学》等期刊一样高要求、严标准,所以要提前做到心中有数,论文行文格式等按照最高标准来,紧跟趋势走,习惯后自然会提高写作效率。
《学习强国》平台以“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面向全国征稿。我也蠢蠢欲动,跃跃欲试,想要牛刀小试一次。 这个平台发稿虽然没有稿费,但是权威性比较高,上稿难度大,所以在此平台发稿一直是我的梦想。 以前有过上稿经历,再投一次也未免不可,万一上稿了呢。 对于过年,每个人都有一番滋味儿。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处于这之间的我,难得有这么好的一次机会回忆过年的记忆。以此为契机,回顾一下过年的记忆,也挺好。如果没有这次机会,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再专心梳理过年的记忆。 本稿件并非一气呵成。如果说起回忆,想必每个人脑海里都会有很多片段。从何说起,怎么说出,应该做一番思考排序。 开始可能不知道如何下笔。苏轼说:只可了于心,不可达于笔。也许无从下笔的感应就是这样吧。感觉有很多话要说,但是不知从何说起,或者想说又说不出口。 能够优先想到的片段,肯定是感触最深的那部分。想到多少写多少,一个片段写完,写下一个片段。有一部分能够想到,但是不知道如何表达。可以先把想到的记录下来,哪怕是只言片语,几个关键词。这是做好下步扩充完善的种子。 主要片段都梳理完了,进一步做修改调整。也可以边梳理边修改。写着写着,思路、框架就清晰了。这样就解决了下笔之初“不知从何说起”的困难。也许写到最后,已经忘记了最初的立意,而是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修改,主要是修改遣词造句,把话说明白,把文写精彩。啰嗦的话能去掉全部去掉,不凑字数。 调整,主要是调整文章逻辑结构。开始我拟的题目是《年的味道》。我把结构设计成回忆不同的“年的味道”,像搭积木一样,一块块的搭起来。最后,回到现实思考,总结升华。 初写时,心中没有想到那么多,就是一种强烈的回家过年的渴望做支撑。写到最后,我想到了既然回不了家,“此心安处是吾乡”,落脚到心安即吾乡上。感觉这样写才更有深度和高度。 “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立意就比仅仅是对过年的回忆高了许多。回顾通篇文章,围绕这一核心进行修改,成型定稿——《年的味道——不管在哪里过年,“此心安处是吾乡”》。 2月2日夜,第一次投稿。至到2月4日,都没有收到平台的电话或者信息。基本上确定没有上稿的可能了。 2月3日,我把稿件发给了同事群,请同事们提提意见。虽然已经投过稿了,但是我还是真心请大家挑挑毛病,以便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 我自己也在思考有哪些问题:撞题太多,后半段内容有些消极,没有配插图。 2月4日晚,我根据思考到问题对文章进一步修改。 平台上,关于写年的味道主题的文章太多,有一篇散文的标题直接是《此心安处是吾乡》,与我的副标准直接撞上了。其他正标题用“年味”、“年的味道”等关键词的太多了。我把标题改与了《真正的年味》。 后半段内容能删的全部删掉,不舍得删的部分,用积极向上语言表达出。初稿时自以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立意也不要了,直接转向真正的年味的总结。回忆年的味道是个美好的过程,记忆的片段表面是具体的事情,核心的是一种心情的满足。 找了手机上的三幅图片配上。 完成所有修改内容后,2月4日晚上再次投稿。 2月5日下午,平台编辑老师打电话确认信息,基本上确定可以已经用稿。当天就发稿了。 因为没有收到发稿提醒,我是2月6日下午才看到的。但是显示时间是2月5日,所以2月5日下午确认过信息后就发稿了,只是我没有发现。 这就是此次发稿的经历。虽然中间有些波折,不过也是不错的体验。写下这一经过,是一次很好的复盘的机会。总结经验,梳理成果,巩固提高。
首先,可以通过百度、谷歌、360、搜狗等搜索引擎来检索目标期刊杂志。
最常用的方式,莫过于使用“期刊名”+“投稿方式”或者“联系电话”等方式来查找相关期刊的联系信息。这种方式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查询到海量的目标期刊信息,我们可以经过筛选和不断的确认来最终定位我们的目标期刊。但这种方式的缺点是比较耗时费劲。
其次,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三大数据库平台不仅收录了大量的期刊杂志的全文,同时,也对收录期刊进行了整理和归类,部分期刊的联系方式可以在这些平台上找到。有的期刊如果找不到联系方式,可以在检索这类数据库时,使用组合查询。
例如“中国远程教育”+ "投稿"的形式,获取能查到期刊发布的投稿通知。此外,如果学校购买过知网的数据库,可以通过浏览目录页面的形式,找到相关期刊杂志的杂志封面、封底及目录页。具体请参见百度经验篇:投核心期刊的投稿指南。
这种方式的优点就是查到的信息准确,一般不要筛选,查到了就没有什么问题。
注意事项:
无论通过哪种方式查到了期刊的联系方式和投稿方式,当我们有幸被录用的时候,切不可掉以轻心。特别是投出后没有多久就收到录用通知,并且让我们几天之内就要汇款的时候,千万长个心眼,一定要找杂志社官方电话进行确认。
当然不行,一般没有牛人的推荐,人家又不认识你,
99.9%的概率是,标题都不一定看完全就直接丢垃圾箱。
要先搞定一切才能去奋战啊,
英文 自然杂志分为中国的自然杂志和英国的nature分述如下: 《自然杂志》是一本内容涵盖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学术性和知识性、动态性相结合的综合刊物 , 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机构审定的自然科学总论类国家中文核心期刊 , 也是我国多种检索和光盘版的全文收录源刊物。《自然杂志》的办刊宗旨是:介绍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最新成就和发展 , 传播自然科学知识,支持有创见的新思想与新学说,开展学术交流与争鸣,以帮助读者拓宽知识面,提高科学素养。根据本刊顾问钱伟长院士的建议 , 把刊物办成“沟通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桥梁”,要求来稿既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可读性,做到深入浅出,尽量避免非必要的专业术语,少用数学式和化学结构式,以便使其他专业的读者也能理解,并引起他们的兴趣。本刊设有:特约专稿、科学时评、专题综述、科技进展、科学人物、科学技术史、探索与假说等栏目。《自然杂志》的读者对象是 : 广大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中学教师及自然科学爱好者。英国Nature,英国著名杂志《Nature》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自从1869年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影响因子26(04年数据)。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Nature》网站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不仅提供1997年6月到最新出版的《Nature》杂志的全部内容,其姊妹刊物《Nature》出版集团(The Nature Publishing Group)出版的8种研究月刊,6种评论杂志,2种工具书。期刊列表:研究月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自然结构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Biology)评论周刊:《癌症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Cancer (2001)《药物发现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2002)《遗传学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Genetics《免疫学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2001)《分子和细胞生物学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神经系统科学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科学>杂志是由著名科学家拖马斯·爱迪生于1880年创办的,是迄今世界上发行量最多的综合性科学周刊.它从前一直由美国科学促进会负责管理,后来为了保证刊物的独立发展又独立出来.促进会对杂志社进行宏观监控,该刊主要报导科学新闻、研究成果和科研发展趋势,其办刊宗旨是让科学家掌握科学前沿发展动态,紧跟科技发展趋势. 科学杂志英文名:Science Magazine 《科学》是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该杂志于1880年由爱迪生投资1万美元创办,于189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的官方刊物。全年共51期,为周刊,全球发行量超过150万份。 多数科技期刊都要向读者收取审稿、评论、发表的相关费用。但《科学》杂志发表来稿是免费的。其杂志的资金来源共有三部分:AAAS的会员费;印刷版和在线版的订阅费;广告费。 《科学》杂志属于综合性科学杂志,它的科学新闻报道、综述、分析、书评等部分,都是权威的科普资料,该杂志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是AAAS也是《科学》杂志的宗旨。在全球,《科学》杂志的主要对手为英国伦敦的《自然》杂志,该杂志创办于1869年,曾发表了大量的达尔文、赫胥黎等大师的文章。21世纪的 前4年中,二者为率先发表人类基因排列的图谱而激烈竞争。 《科学》杂志的主编唐纳德·科尼迪毕业于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为斯坦福大学第八任校长,著名的环境科学教授
《Nature》系列期刊投稿指南1、《自然》系列期刊对作者的承诺(保证)《自然》系列期刊的编辑努力为作者提供高效、公正和充满关切的投稿、同行评议及发表经历。作者期望被接受发表的投稿都是经过同行以最严格的专业标准进行过评审,他们也希望编辑是根据其提供深刻和有益分析的能力来挑选同行评审的专家。编辑在选择《自然》期刊的内容需要权衡诸多因素,但他们会在尽可能保持最高决策质量的前提下努力减少做出决定的时间。经过评审后,编辑会努力提高一篇论文的可读性,因此对读者来说,通过建议和对文章的编辑,所有的研究工作都将这样的形式呈现,即对领域内专家来说它是易读的,对直接领域外的科学家来说它是可以理解的。通过我们的高级在线出版系统,研究工作会以在线开工发布而不被延误。在每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自然》系列期刊为3000多位注册记者提供新闻,内容涉及到即将出版的所有研究论文。大约80多万注册用户会通过电子邮件收到目录内容,在期刊的主页、目录页以及“新闻和观点”栏目中,许多论文都以“亮点方式”突出介绍以方便非专业读者阅读。在所有的这些工作过程中,《自然》系列期刊的编辑坚守根据相关政策制定的编辑方针、伦理和科学标准,这些政策都刊登在我们期刊的网站上,我们也会周期性地评估这些政策以确保它们能持续地反映科学界的需求。2、如何在《自然》系列期刊上发表您的研究工作《自然》系列期刊是由每周出版的多学科《自然》杂志和8种每月出版的期刊组成。《自然》杂志发表在某一学科内具有高最影响、其它领域的科学家也会感兴趣的研究工作;8种学术期刊的名称是根据其报道领域命名的,它们都发表在其领域中质量最高、影响力显著的论文,这8种期刊的名称分别是:《自然生物技术》、《自然细胞生物学》、《自然遗传学》、《自然免疫学》、《自然材料学》、《自然医学》、《自然方法学》、《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自然》杂志的主页有它们的直接链接)。所有的这些期刊都是国际性的,它们在美国、英国和日本出版和印刷。点击这里 可获得更多这些期刊间相互关系的信息。 《自然》杂志和《自然》系列月刊的影响因子位居世界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之列。每种期刊的影响因子都在可以其期刊的主页上找到。期刊的崇高声望让作者受益良多,但也意味着论文发表的竞争异常激烈,因此有许多投稿未经同行评审就被拒绝。 《自然》系列期刊与绝大多数其它期刊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均没有编辑委员会,取而代之的是,论文是否出版是由具备深厚专业背景的编辑在与科学界作广泛的商议后决定的。这篇文章只是为您提供这些非凡期刊的常规编辑过程。虽然所有的期刊都基本相似且有共同的编辑方针() ,但所有的作者在投稿前都需要参考所投稿期刊的《读者指南》 ,以获得在该期刊准备和发表论文的至关重要的详细信息,因为期刊间存在差别。3、编辑过程下面的部分概述了期刊的编辑过程,描述了编辑在投稿和发表过程中是怎样如何处理稿件的。您可以通过进入在线投稿系统了解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并了解您的稿件的状态。4、投稿前询问在将论文全文投稿前,研究人员也许可以从编辑处获得非正式的反馈信息。这种服务的目的是节省您的时间――如果编辑认为论文不适合发表,您可以将论文及时投到其它期刊,而不被耽误。如果您希望使用投稿前询问服务,请使用您选择的期刊的在线系统发送一段话,解释您的论文的重要性,以及论文的摘要或概述段和相关的引用目录,以便编辑能够将投稿与其它相关工作进行对比判断。编辑也许会很快邀请您递交完整的论文(这并不意味着发表的任何承诺),或许告诉您这篇论文不适合在该期刊发表。如果接到的是否定的回应,请不要回复。如果您确信自己论文的重要性,那就不要在乎编辑的疑惑,您可以通过期刊的在线投稿系统递交论文的全文。编辑会对您的工作做更详尽的评估。5、初次投稿当您准备投稿时,请根据期刊的要求使用在线投稿系统 。当期刊收到您的投稿时,它会为您提供一个编号并安排一位编辑,这位编辑负责阅读论文,征询科学顾问和编辑部同事的非正式建议,并将您的投稿与本领域最近所发表的其它论文进行比较。如果论文看起来新颖、引人注目,所描述的工作即很直接又有深远的意义,那么编辑会将论文送出去作同行评审,通常会送给两个或三个独立的专家。然而,因为期刊只能在某一领域或次领域发表极少数的论文,因此许多论文未经同行评审就被拒绝,即使这些论文描述的可能是可靠的科学结果。6、投稿在《自然》系列期刊间的转移在部分情况下,编辑不能发表您的论文,但他(或她)也许会建议说这篇论文更适合在其它的《自然》系列期刊上发表。如果您愿意将论文重新投到所建议的期刊,那么您只需要简单地链接到编辑提供的网址,将您的论文和审稿意见转给新期刊。这一过程全在您的掌握(控制)之中:您可以选择不使用这种服务,取而代之的是您可以使用期刊常用的在线投稿服务将论文投到其它的《自然》期刊或《自然》出版集团的期刊,而且如果您愿意,您可以选择在投稿中是否包含审稿人的意见。7、同行评议当编辑决定将论文送出去评审时,他会给通讯作者发一封电子邮件告知这一信息。编辑挑选的审稿人的依据是:独立性;对论文做出全面、公正的技术方面评价的能力;目前或最近是否评审过相关投稿;以及在规定的短时间内是否能对投稿做出评审等。您也可为自己的论文推荐审稿人(包括详细的地址信息),只要他们是独立的科学家。尽管编辑不一定会采纳这些信息,但这些信息常常是有用的。编辑会考虑您的要求排除一定数量的指定姓名科学家作为审稿人。8、决定和修订订后它又会怎么样地好。在收到所有审稿人的意见后,编辑会在编辑之间讨论这份投稿,然后再给作者写信。在这封信中,编辑或是拒绝发表您的论文,或是建议您修改后重投,或者说论文不需要进一步的修改就可发表。如果编辑建议您修改论文,他或她会提供特别的建议,并在信中陈述这种修改是大改还是小改,以及是否会与审稿人进一步讨论您再投的修改稿件。9、接受以后 您的论文被接受以后,文件编辑(或副编辑)会对这篇论文做出版前的准备,他们会对文章进行推敲、润色,以便文字和图具有可读性,对直接领域外的读者来说也是清晰明白的,并且让论文符合期刊的风格。文件编辑将为英语为非母语的作者提供建议,并且在编辑这些论文时特别小心。10、出版后所有的论文都会在印刷版本的形式出版,在期刊的网站上以PDF和HTML格式全文刊登。如果编辑和审稿人认为补充信息对于论文的结论至关重要(比如大的数据表格或有关一种方法的详细信息),而且许多专家对此的兴趣甚于论文的其它部分,那么补充信息将随同论文一同在电子网络版发表。许多链接和导航服务会提供给《自然》系列期刊以在线形(HTML)出版的所有论文。 我们的新闻发布服务将包括所有论文和通讯作者的详细联系方式,这意味着您的工作会引起世界上所有主流媒体机构的关注,他们也许会选择在报纸或其它媒体中对您的工作进行特别报道。部分论文会在《自然》杂志、《自然》出版集团的出版物和专门的网站上被突出介绍或概述。《自然》出版集团出版的期刊不要求作者的版权,但是会要求您签署一份独家的出版许可文件。这允许您可以在您自己或研究所的网站上以PDF格式刊登您的论文。11、对决定的不同意见如果一位期刊的编辑不能发表一篇论文,也不建议再投稿,那么我们强烈建议您将论文发表在别的期刊上。然而,如果您确信编辑或审稿人严重曲解您的论文,那么您可以给编辑写信,解释您认为该决定不正确的科学理由。请记住编辑会优先处理最新的投稿和被邀请重投的稿件,因此会需要数周时间才能得到有关不同意见的回信。在这一期间,您绝对不能将您的论文投到别处。为了您的研究论文能够不被耽误地发表,我们因此建议如果您的论文被拒绝了您就将论文投交到别处,而不要将时间花在与编辑进一步的交流上。(信息来源:,图书馆叶爱菊老师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咨询电话:86914532)
朋友,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文萃》《半月谈》《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转业军官》《中国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报刊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分两种:
网上投稿就是期刊有网上投稿系统,将论文在网上提交。
纸质投稿一般需要将稿件打印几份,邮寄给期刊编辑部,有的期刊还要求需要论文的软盘或光盘;EMAIL投稿就是将论文以附件形式发给编辑;
《微电子学》比较好的,之前也是投的这个,编辑说创新不足,给拒稿了,哎。还好学长给的莫’文网,一周时间就帮忙改好了,重新投就录了
没有投过IEEE和EI,只说说投稿SCI期刊的经验。不同的期刊投稿方式、过程、状态大致相同,但审稿时间差距非常大,几天到一年、甚至几年的都有。对于大部分期刊,从投稿到接收(或拒稿)大概在1到6个月可以完成。现在大部分SCI期刊都是同行评议(peer-review)型。投稿给编辑部后,编辑转发给相关领域的几个审稿人(通常是2-4个),审稿人审稿后给出意见发回给编辑,编辑综合各审稿人的意见和自己的意见,作出决定。不同期刊有不同的论文类型,大致包括full article、communication、review,以及牛人受邀写的文章等,通常communication较full article容易发些,而且审稿周期也短些。投稿的大致流程是这样的(不同期刊、不同出版商略有不同):按照要求把论文正文、cover letter和相关信息都放到期刊网站的一个投稿系统上。完成后,投稿状态显示“Submitted to Editorial Office”或类似字样。投稿后,期刊编辑部会给通讯作者发email,通知签署版权协议,投稿状态可能会改为"Forms Awaiting Completion"或"Submissions Waiting for Author's Approval",也可能不改,取决于不同期刊。完成后,状态改回“Submitted to Editorial Office”或改为"Submissions Being Processed"。这个过程也就一两天就会完成。然后技术编辑会审阅论文格式,如果格式不对,打回修改。这个过程也不会很长,一周之内肯定能完成。通过技术编辑后,管学术的编辑先大概看一下,如果文章不符合期刊主题,或者文章实在太烂,会直接拒稿,但拒稿信措辞通常很婉转,类似于“不是你不好,只是我们不合适”、“你是个好人,肯定可以找到别人的”之类的。拒稿后状态会改成"Submissions with a Decision"或者"Manuscripts No Longer Under Consideration"。这个过程大概一周之内也能完成,所以你的文章如果投稿一周多后还没有消息,应该就是通过编辑这一关,送审了。我最快的一次,签署版权协议后不到24小时就被编辑拒稿,悲催啊。如果编辑觉得还可以,就会选择几个这个领域的同行(可能是你在投稿信息里推荐的,也可能不是,一般都是匿名评审,你不会知道审稿人是
在电子产品微型化、多功能化的发展趋势下,单个焊点所承载的电流密度和焊点的服役温度与日俱增,这就给微电子封装焊点的可靠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电迁移失效作为微电子产品一种新的失效形式,而逐渐引起广泛的关注。电迁移效应的物理本质是在电子风力驱使下,焊点中的原子沿着电子流方向由阴极不断向阳极迁移的现象。电迁移效应加速电子元器件的失效,缩短了电子产品的有效使用寿命,严重的影响了微电子封装焊点的可靠性。基于以上研究,本文采用引线对接焊点为研究对象,在排除电流拥挤效应和焦耳热效应对电迁移效应造成干扰的前提下,首先研究了在1.78×10~4A/cm~2电流密度、100℃和125℃条件下加载对Cu/Sn-3.0Ag-0.5Cu/Cu焊点可靠性的影响。结果发现电流加载下阳极和阴极界面IMC的生长呈现明显的极性效应,阳极界面IMC的生长被增强,阴极界面IMC的生长被抑制。认为是Cu原子的扩散主导界面IMC的生长,在电子风力、化学势梯度和背应力三者的综合作用下,阳极界面IMC的生长与加载时间呈抛物线关系。焊点的抗拉强度随着加载时间迅速下降,断裂模式由纯剪切断裂转为微孔聚集型断裂,并最终向脆性断裂转变,断裂位置由钎料中向阴极界面处转移。作为对比分析研究了Cu/Sn-3.0Ag-0.5Cu/Cu焊点在100℃、125℃、150℃等温时效对焊点可靠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界面IMC随时效时间的延长而不断生长,时效温度越高界面IMC的生长速率越大,约为相同温度下电迁移试样阳极界面IMC生长速率的1/30。时效时间延长,焊点的抗拉强度下降,其下降速率约为相同温度下电迁移试样的1/9。高温长时间时效,界面处有Kirkendall空洞出现。焊点的断裂模式由纯剪切断裂变为微孔聚集型断裂,但断裂位置始终位于钎料中。同时还研究了Cu/Sn-3.0Ag-0.5Cu/Ni焊点在130℃等温时效过程中界面IMC的生长情况,发现母材Ni侧的界面IMC的生长速率比母材Cu侧稍慢,界面IMC的成分十分复杂。最后对Cu/Sn-9Zn/Cu焊点在1.78×10~4A/cm~2电流密度、125℃加载条件下的电迁移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了阴极和阳极界面IMC都增厚,且阴极界面IMC生长速率更大的异常现象。分析界面IMC成分后认为,是由Sn原子的扩散主导IMC的生长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