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中俄首次联合发表论文

中俄首次联合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中俄首次联合发表论文

中俄关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俄建交以来,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包括:1949年中俄建立外交关系;1960年签署中俄建交协定;1989年中俄友好关系正式恢复;2001年中俄建立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4年中俄签署《中俄战略经济合作协议》;2016年中俄元首签署《中俄关系深化合作协议》;2018年中俄元首发表《中俄关系进入新时代》共同宣言;2019年中俄元首共同发表关于中俄关系发展的联合声明等。

在康熙时沙俄就侵占中国大片领土,清末更是疯狂,两国呈敌对关系.二战后五六十年代中俄是兄弟关系,苏联曾大力帮助中国.但是蜜月期维持不久,中俄就爆发了一系列边境冲突,中俄互为敌视.到了九十年代,俄罗斯独立,中俄才健康发展一直至今,,两国呈朋友关系.

双方就若干问题签署联合声明,大体为四个准则,涵盖了“人权”、“公权”、“国际法”与“国际关系”四个方面,其指向性也十分明显。

在这个声明当中,表示这两个国家之后会加强合作,而且会共同抗击疫情,而且也会加强全球治理等等方面。

中俄联合发表论文

历年获奖人物2015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杨克里斯特·杨森(瑞典),冲村宪树(日本),叶甫盖尼·维利霍夫(俄罗斯),彼得·史唐(美国),维尔特·伊恩·利普金(美国),卡洛·鲁比亚(意大利),约翰尼斯·弗兰肯(荷兰)。 甘中学(2010年)黑田吉益 (2001年)毛焕宇 (2001年)比约昂·艾利克·维尔汉姆·诺登斯强姆 (2001年)杨又迪 (2001年)米夏埃尔·佩策特 (2001 年)若则·依斯拉尔·瓦加斯 (2001年)库西 (2000年)潘诺夫斯基 (2000年)石本正一(1999年)卡马戈(Jose Alberto De Camargo) (1999年)萨朴汉(Sabourin Jean) (1998 年)J.L.利翁斯(J.L.Lions) (1998年)贝聿铭(IEOH MING PEI) (1997年)琼.皮埃尔.勒伯汉(JEAN-PIERRE LEBRUN) (1997年)林少明(ARTHUR SMLIM) (1997年)格.斯.比施根斯(G.S.BUSHGENS) (1996年)丁肇中(SAMUEL.C.C.TING) (1996年)乌里施瓦茨(ULI SCHWARZ) (1996年)原正市(HARA SHOICH) (1995年)豪依塞尔(HAUESSER) (1995年)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95年)杨振宁(CHEN NING YANG) (1995年)李政道(TSUNG DAO LEE) (1995年)陈省身(SHⅡNG SHEN CHERN)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 历年获奖 由中科院化学所推荐的Peter J.Stang教授和由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推荐的Jan-Christer Janson教授获奖。Stang是国际著名有机化学家,在物理有机化学、有机金属化学和超分子化学方面成果卓著,共发表论文400余篇、专著6本和综述性文章40余篇,是分子构筑与分子组装专业领域内论文被引用率最高的科学家之一。Stang长期致力于推动中美科技交流。他还培养了多名中国籍博士,并接纳了相当数量的中国博士后及访问学者,为培养中国科技后备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4月,在Stang的推动下,美国化学学会高层代表团在新中国成立后首次正式来华访问,这为促进中美双方在化学领域的合作创造了契机。Janson是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教授、国际著名生物分离科学家、瑞典乌普萨拉皇家科学院院士。从1980年起,Janson开始帮助中国同行提升蛋白质分离纯化的理论和技术水平,突破生物技术药物产业化的瓶颈,设计完成了一系列重组蛋白质药物的分离纯化过程并成功在中国实现产业化,其中包括乙肝疫苗、干扰素等。在其帮助下,过程工程所建立了分离纯化蛋白质的研究平台,并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创新,共同发表论文52篇。 法比奥·洛卡 Fabio Rocca 意大利法比奥·洛卡,意大利籍,男,1940年1月生。雷达遥感专家,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教授,意大利国家科学委员会成员、欧洲地球科学和工程协会和欧洲地球物理学会荣誉会员,曾经担任欧洲地球科学和工程协会主席。由湖北省推荐。作为欧洲空间局雷达遥感领域首席科学家,洛卡教授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利用SAR卫星星座实现串飞干涉模式,开创了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发展的新阶段,极大地促进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应用。90年代末他提出的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再次有力推动了雷达干涉测量遥感技术的飞跃发展,至今仍然引领着该领域的研究前沿。2004年以来,洛卡教授担任中国科技部-欧洲空间局对地观测领域国际合作项目“龙”计划一、二、三期“地形量测”专题欧方负责人至今,致力于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在中国对地观测及地球科学领域的应用与推广,与武汉大学、中国林业科学院和上海地质调查研究院等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和人员培训,在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极化干涉测量和极化层析成像等方向给予中方深入细致的指导,并带动了一批欧洲科学家积极参与中欧对地观测领域的合作计划,为促进相关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许忠允 Hse Chung-Yun 美国许忠允,美国籍,男,1935年2月生。木材科学家,美国农业部林务局南方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曾获美国农业部“最高科研创新奖”、中国政府“友谊奖”等奖项。由国家林业局和江苏省联合推荐。许忠允教授是改革开放以来中美林业科技合作的核心开创者。自1980年他促成首个中国林业代表团访美后,30多年来累计在美培养中国学者80多位,他结合美国科技经济发展和自身科研生涯的成功经验,把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和先进平台引入中国,指导开展林业科技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实施,为推动中国木材科学领域实施科技攻关、863等国家科技计划和“江苏杨树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技术指导和人才智力支持,为中国在人工林材性及快速评价、木竹材高效利用和生物质新材料等领域显著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国际知名专家,他来华62次,足迹遍及26个省市上百家单位,与中国林业科学院、国际竹藤中心、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了持久密切的合作关系。许忠允教授提名推举的多位中国学者在国际组织中担任要职,显著提升了中国林业的地位和话语权。杨·哈弗 Jan Eduard Harff 德国杨·哈弗,德国籍,男,1943年3月生。海洋地质学家,德国波罗的海海洋研究所地质室原主任,在多个重要国际学术机构担任要职。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和立陶宛科学院外籍院士,波兰什切青大学教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中山大学等国内多所大学、科研院所客座教授。由国土资源部推荐。杨·哈弗教授从事地质工作四十余年,成果丰硕。曾获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协会“克伦宾”奖、德国“布勃诺夫”奖等荣誉。杨·哈弗教授与中国合作长达20多年,为中国海洋地学作出重大贡献。他引进世界新技术,在沿海三大经济圈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重要创新成果;他搭建国内外海洋地学合作平台,促成五次重要合作,推荐中国科学家参加主持国际地质大会,极大提升了中国学者的国际地位;他提议建立中、德、波、英等多国长期合作机制,促进海洋地学广泛的国际合作,推动中国海洋地学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赫伯特·雅克勒 Herbert Jackle 德国赫伯特·雅克勒,德国籍,男,1949年7月生。发育生物学家,现任德国马普学会副主席兼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享有欧洲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等多个学术称号,荣获德国联邦总统创新奖等多项奖励。由中国科学院推荐。赫伯特·雅克勒教授专注于运用模式生物研究生化途径和调控网络的分子机制,先后在《Nature》、《Cell》、《Science》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学术论著53部,是引领当代果蝇发育生物学学科发展的代表性人物。雅克勒教授高度重视同中国的合作。自20世纪80年代起他便以学者的身份多次到中国讲学,为中国培养留学生。他出任马普学会副主席后,不断拓宽同中国的合作领域,并一步步把双方合作推向深入。2005年,在中德双方的共同努力和其积极促进下,中国科学院和德国马普学会在上海联合构建了一个新型的国际化研究机构:中科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标志着中德双方科技合作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一国际合作研究所的建立,为中国吸引和凝聚了一支高水平的国际科研人才队伍,建立了中国在国际计算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比较优势,为深化中国对外科技合作、完善对外科技合作政策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示范作用。日列布佐夫 G. A. Zherebtsov 俄罗斯日列布佐夫,俄罗斯籍,男,1938年9月生。空间物理学家,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发表论文240余篇,是俄罗斯空间天气领域的奠基人之一。曾获俄罗斯祖国服务奖、俄罗斯政府荣誉奖以及列宁100周年劳动英雄奖等多项荣誉。由中国科学院推荐。日列布佐夫教授在担任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日地物理研究所所长期间,积极推动俄罗斯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合作。俄方日地物理所在高纬度地区空间天气的研究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在中低纬度空间天气的研究有很强的互补性。2001年,在日列布佐夫教授的推动下,双方共同建立了中俄空间天气联合研究中心,在双边合作框架下,中俄科学家积极开展交流互访,成功申请合作基金20余项,合作发表论文80余篇,举办双边研讨会11次。并且参与中俄空间天气联合研究学术交流的俄方单位已涵盖俄罗斯主要空间天气研究机构。2012年4月,由日列布佐夫教授牵头,俄罗斯科学院日地物理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签署了第三期中俄空间天气联合研究中心合作协议与大纲,为未来五年双方合作奠定了基础。日列布佐夫教授还积极促进双方在地基观测设备方面的数据交换,支持中国科学院“子午圈计划”向北延伸,并在国际上率先与中国科学院签署了“国际子午圈计划”。王中林 Wang,Zhonglin 美国王中林,美国籍,男,1961年11月生。纳米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欧洲科学院院士,现任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高塔终身讲席教授、终身校董事教授和工学杰出讲席教授。由教育部推荐。王中林教授自1992年以来与包括厦门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中国多所教育和科研机构进行深度、高水平的教育及科研合作,强强联合共同攻克科学难题,获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性的科研成果,联合发表科技论文200多篇,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相关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他积极推动中国前沿科学研究中心及平台基地建设,参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研究平台、基地的组建和建设工作;通过促成中美联合办学、共同培养博士等为中国科技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改革做贡献;通过举办国际大会、促使中国出版社出版英文书籍等多种方式把国际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和优秀科研理念介绍给中国广大科学工作者和研究生,对中国纳米科技发展和教育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艾伦·牟俊达 Arun S. Mujumdar 加拿大艾伦·牟俊达,加拿大籍,男,1945年1月生。干燥学家,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加拿大化学研究院、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先后获国际干燥研究领域“世界顶级贡献奖”、“干燥终身成就奖”、“干燥领域杰出的全球领导奖”等国际奖项。由江苏省推荐。自1984年起,艾伦·牟俊达教授为中国的干燥领域高级人才培养、干燥新技术的研发及食品干燥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与主要合作单位江南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的长期合作中,联合培养博士(博士后)20多名、硕士10多名;已在国际重要刊物上联合发表SCI收录论文97篇;参与研发的干燥系列新技术在合作单位产学研基地海通食品集团、山东鲁花集团、无锡市林洲干燥机厂等10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实施,近三年经济效益超过33亿元,创汇2亿美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推动中国食品干燥及其设备产业领域的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倪军 Jun Ni 美国倪军教授,美国籍,男,1961年11月生。制造工程专家,密西根大学吴贤铭制造科学冠名教授、吴贤铭制造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特聘顾问、密西根学院院长。曾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总统教师奖、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William T. Ennor最高制造技术奖、国际制造工程师学会金奖、上海市政府海外科学家杰出贡献白玉兰金奖等奖项,任世界经济论坛先进制造全球议事委员会副主席。由上海市推荐。近20年来,倪军教授倾力开展中美两国制造领域合作研究,将美国车身制造2mm工程引入中国,推动了中国汽车车身制造技术进步,使20多个国产轿车车型的车身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合作开展发动机制造2m工程和薄壁构件微细制造研究,推动了中国汽车发动机制造和燃料电池极板制造技术进步。他创建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开拓国际合作办学和国际竞争力人才培养新模式,其教育体制改革成果在全国推广。他架设中美合作桥梁,促成美国通用汽车先进制造技术联合实验室、上海交大PACE中心等国际合作研究基地建立,为提升中国教学科研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 理查德·杰尔Richard N. Zare美国理查德·杰尔教授,美国籍,男,1939年11月出生。著名物理化学家和分析化学家,斯坦福大学化学系教授,曾获美国国家科学奖、以色列沃尔夫化学奖等多项奖项,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联合推荐。弗莱明·贝森巴赫Flemming Besenbacher丹麦弗莱明·贝森巴赫教授,丹麦籍,男,1952年10月出生。现任丹麦奥胡斯大学交叉学科纳米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他的研究领域涉及表面科学、分子电子学、扫描隧道显微学等领域,在物理、化学、纳米科技等多个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由中国科学院推荐。朗尼·汤普森Lonnie G. Thompson美国朗尼·汤普森,美国籍,男,1948年7月出生。世界著名的冰川环境和古气候学家,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5年获得“泰勒奖-地学环境成就奖”。由中国科学院推荐。黑川真一Shin-ichi Kurokawa日本黑川真一 教授,日本籍,男,1945年6月出生。国际知名的粒子加速器专家。他曾担任多个国际加速器学术组织的主席,荣获2011年粒子加速器领域的最高奖——维德奥奖等国际大奖。由中国科学院推荐。费立鹏Michael R. Phillips加拿大费立鹏教授,加拿大籍,男,1949年9月出生。国际知名的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家,现任上海市精神卫生研究所危机干预研究室主任。由上海市推荐。 1. 德乐思 德乐思,德国籍,男,1938年8月出生,国际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首任执行所长、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顾问。由上海市推荐。2. 江见俊彦 江见俊彦,日本籍,男,1935年2月出生,国际著名冶金专家。因其在钢铁冶金领域的卓越贡献,曾先后荣获瑞典工程院Brinell金质奖章等27项奖励。由江苏省推荐。3. 戴宇阁 戴宇阁,法国籍,男,1959年1月出生,医学专家,巴黎第七大学教授,法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受聘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顾问。由上海市推荐。4. 约翰·巴士威 约翰·巴士威,英国籍,男,1942年6月出生,食用菌生理和活性物质研究专家。由上海市推荐。5. 栗原博 栗原博,日本籍,男,1954年12月生,中药及保健品功能研发专家,暨南大学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副所长。由广东省推荐。6. 斯蒂芬·波特 斯蒂芬·波特,美国籍,男,1934年4月出生,国际第四纪联合会主席,国际著名的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聘客座教授。由中国科学院推荐。7. 岩本爱吉 岩本爱吉,日本籍,男,1950年2月出生,传染性疾病与病毒学专家,东京大学医科学研究所亚洲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由中国科学院推荐。8. 逯高清 逯高清,澳大利亚籍,男,1963年11月出生,纳米材料专家,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昆士兰大学副校长。由中国科学院推荐。 德国籍国际知名天体物理学家艾伯特·赫尔曼·格哈德·伯纳美国籍能源系统工程与智能控制专家甘中学。法国籍国际著名空间物理学家、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所长罗格·博奈。德国籍环境规划专家克劳斯·托普弗。德国籍建筑材料专家福克·荷弗里德·维特曼。 沈元壤(Yuen-Ron Shen),美国籍,男,1935年3月出生,物理学博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爱斯特 ·路德维希 · 温奈克(Ernst-Ludwig Winnacker),德国籍,男,1941年7月出生,化学博士,慕尼黑大学教授,著名生物化学家,曾任德国科学基金会主席、欧盟科学理事会秘书长。石 · 米歇尔(Michel Che),法国籍,男,1941年12月出生,博士,法国皮埃尔 · 玛丽居里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文森特 · 陈(Vincent Chan),美国籍,男,1949年9月出生,等离子体物理博士,美国通用原子公司能源部理论与计算科学中心主任,著名等离子体理论专家。有马朗人(Arima Akito),日本籍,男,1930年9月出生,理学博士,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著名核物理学家,现任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会会长。奥古斯汀 · 拉赫 · 戴维拉(Agustin Lage Davila),古巴籍,男,1949年3月出生,博士,古巴科学院院士,著名生物学家,古巴分子免疫学中心主任。布立顿 · 强斯(Britton Chance),美国籍,男,1913年7月出生,生物学博士,美国、英国、瑞典等六国科学院院士,前美国总统科学顾问。 罗斯高,Scott Douglas Rozelle,男,1955年7月生,美国籍,农业经济学博士,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教授,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国际学术顾问委员会主席。维克多·罗伊·斯夸尔,Victor Roy Squires,男,1937年12月生,澳大利亚籍,生态学和干旱地可持续管理专家。洛塔·雷,Lothar Hans Reh,男,1931年8月生,德国籍,能源、化工专家,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名誉教授。 国际水稻研究所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李向阳 (Xiang-Yang Li) 英 国刘锦川 (Chain-Tsuan Liu) 美 国尼·列·多布列佐夫 (N.L.Dobretsov) 俄罗斯彼得·格鲁斯 (Peter Gruss) 德 国 马丁 · 阿特肯斯(Martin Atkins),英国籍,男,1954年3月出生,中国BP技术项目经理,化学工程学家,从事催化及环境方面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工作。英格玛 · 恩博瑞(Ingemar Ernberg),瑞典籍,男,1948年11月出生,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微生物及肿瘤生物学中心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医学与癌症领域的研究工作。 沃尔夫·迪特·杜登豪森(Wolf-Dieter Dudenhausen),德国籍,男,1940年1月6日出生,1969年获理论物理博士,原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中央总司司长。艾菲特·雅可布森(Evert Jacobsen),荷兰籍,男,1947年出生,博士,国际知名的植物科学家,现任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植物科学院首席科学家。蒲慕明(Mu-ming Poo),美国籍,男,1948年出生,现任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神经生物学部主任,国际著名神经生物学家,在研究轴突导向和突触可塑性的分子与细胞机制方面有卓越的成就。内维尔·阿格纽(Neville Agnew),美国籍,男,1938出生,博士,美国盖蒂保护所从事文物保护的首席项目科学家,一位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文物保护专家。戴伟(David G. Evans),英国籍,男,1958年出生,1984年获牛津大学博士学位,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员。 丹尼尔·魏思乐(Daniel Vasella),瑞士籍,男,1953年出生,医学博士。魏思乐博士是瑞士诺华制药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百事可乐公司董事会董事、国际制药商联合会主席。肯 ·金特(Kenneth W. Gentle),美国籍,男,1940年10月出生,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聚变研究中心(FRC)主任,国际著名的核聚变专家。科拉多 · 科利尼(Corrado Clini),意大利籍,男,1947年7月17日出生,1975年获职业保健专业博士学位,2000年任意大利环境与国土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张汝京(Richard Chang),美国籍,男,1948年1月出生,电子工程博士。张汝京博士系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总裁兼执行官。荣久庵宪司(Kenji Ekuan),日本籍,男,1929年9月出生,博士,1995年任世界工业设计联合会(ICSID)参议员,世界设计组织主席,现任日本GK设计机构会长。 美国数学家邱成桐(Shing-Tung Yau)博士德国农业经济学家伏格乐(Jueregen Voegele)博士日本医学家水岛裕(Yutaka Mizushima)博士意大利阿基米德公司总裁马塔切纳(Elio Matacena)博士 诺伯特 · 昂格特(Nobert Angert),德国籍,男,1940年9月出生,1968年获得博士学位,加速器专家。罗伯特 · 迪盖特(Robert Degeilh),法国籍,男,1927年4月出生,1955年获博士学位,从1958年起开始PVB树脂和胶片的研制开发工作,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申请了多项技术专利。约瑟夫 · 汉密尔顿(Joseph H.Hamilton),美国,男,1932年出生,著名物理学家。曹韵贞(Yunzhen Cao),美国籍,女,1941年出生,美国艾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研究员。平野敏右(Toshisuke Hirano),日本籍,男,1939年出生,曾任国际火灾安全科学学会主席,是国际火灾与燃烧学术界有重要影响的学者。 黑田吉益 (2001年)毛焕宇 (2001年)比约昂·艾利克·维尔汉姆·诺登斯强姆 (2001年)杨又迪 (2001年)米夏埃尔·佩策特 (2001 年)若则·依斯拉尔·瓦加斯 (2001年) 库西 (2000年)潘诺夫斯基 (2000年) 石本正一 (1999年)卡马戈(Jose Alberto De Camargo) (1999年) 萨朴汉(Sabourin Jean) (1998 年)J.L.利翁斯(J.L.Lions) (1998年) 贝聿铭(IEOH MING PEI) (1997年)琼.皮埃尔.勒伯汉(JEAN-PIERRE LEBRUN) (1997年)林少明(ARTHUR SMLIM) (1997年) 格.斯.比施根斯(G.S.BUSHGENS) (1996年)丁肇中(SAMUEL.C.C.TING) (1996年)乌里施瓦茨(ULI SCHWARZ) (1996年) 原正市(HARA SHOICH) (1995年)豪依塞尔(HAUESSER) (1995年)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95年)杨振宁(CHEN NING YANG) (1995年)李政道(TSUNG DAO LEE) (1995年)陈省身(SHIING SHEN CHERN) (1995年)前身——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原国家科委设奖)获奖人 1、王正本(Wang Cheng-Ben),美国籍,科技管理学家2、中村实(Minoru Nakamura),日本籍,世界放射技师会(ISRRT)会长3、左天觉(Tien-Chioh Tso),美国籍,农业、烟草专家4、米歇尔 · 卡邦蒂尔(Michel Carpentier),法国籍,欧共体信息总司总司长5、米歇尔 · 苏蒂夫(Michel Soutif),法国籍,法国研教部仪器仪表委员会主席6、克劳斯 · 耶森(Klaus Jensen),丹麦籍,临床微生物学家7、雷彼德(Peter Reiter),芬兰籍,水利工程和冰工程学家 1、八岛继男(Tsuguo Yashima),日本籍,国际协力事业团官员2、吉塞佩 · 瓦朗蒂尼(Ginseppe Valentini),意大利籍,化学家,欧共体对外合作司司长3、赫门 · 约旦(Hermann L. Jordan),德国籍,航空航天专家4、奥洛夫 · 克劳森(Olof Claesson),瑞典籍,营养学家5、铃木皓(Akira Suzuki),日本籍,农业专家6、乔治 · 基沃斯(George A. Keyworth II),美国籍,核物理学家

申明一下。。。摘抄的。。。。非原创。。。按需要修改。中俄合作只因国防需要 中俄关系并不牢靠据俄新社2011年4月14日报道,自冷战结束后,中俄改善的政治经济关系影响了一系列国际安全问题的决策。中俄也扩大了经济安全合作。除此之外,他们对许多全球和地区问题所奉行的特有政策也具有很大相似性。但中俄对于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解决方式在很大程度却仍不协调,时有冲突。并且中俄经贸合作与同其他友好国家相比所占比重也很低,就更不用提和同盟国相比了。尽管中俄加强合作会对其他国家产生较大威胁(例如中俄对中亚的掌控),但仍有几个因素使得中俄不太可能形成这样的同盟。中俄政府关系或许已经达到历史最好时期,双方将彼此看作是发展中的战略伙伴,进行了大量的高层交流,发布了许多相互支持的声明,还做了许多可以证明中俄合作的事情。但中俄现在的良好局面不是由双方的共同价值和利益决定的,事实上,中俄现在的友好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国家安全上的考量。中俄在过去二十年经历了地缘政治的回潮,但中俄国防问题没有指向对方,而是聚焦在某些特殊地区和问题上,例如最明显的维持中亚的稳定、限制朝鲜核武发展等。大部分的中国决策者都很担忧国内外的分裂活动、西部的伊斯兰恐怖分子和就台湾和东南海领海争议同美国在亚太地区爆发冲突的可能性。而俄国分析师则忙着应对其背部高加索山地区的恐怖分子,维持其在欧洲影响力和管理同美国间的国防关系。美国也对俄罗斯国防安全带来了挑战。中俄的军事专家都不认为两国在短期会对彼此产生军事威胁。俄罗斯政府甚至还为中国军队提供经验丰富的海军、空军和防空平台。俄罗斯确信中国人民解放军只会用这些系统来应对其他国家。除此之外,中俄也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边境领土纠纷,并在中亚、朝鲜半岛和其他地区牵制了他们的对手。中俄领导承诺尊重对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拒绝公开谴责对方的外交内政。他们还公布了联合声明呼吁建立没有任何国家统治的多级世界。但尽管中俄关系有所改善,两国仍没有形成互信的国防联盟,并且在许多问题上奉行着相似但不同的政策。和同欧洲和北美的其他国家的贸易相比,中俄民间和经济交流不多。中俄国防关系最明显的变化是近几年俄罗斯出售给中国的武器在大幅减少。中国国防武器的增加和改良也使得俄罗斯官方面临了一个很难的抉择。直至现在,俄罗斯都拒绝将其最先进的武器,譬如远程弹道导弹、战略轰炸机、防空和导弹防御系统出售给中国,他们害怕中国获得这样的武器后会打破东亚的军力平衡。俄国政府也不愿将先进的陆战武器或战术空军支援战斗机出售给中国,因为这些在中俄陆战中会使解放军如虎添翼。相反,俄国已经将主要的先进海战和防空武器出售给了中国。俄罗斯在武器出售上的克制意味着仅靠从俄罗斯那采购的武器,中国很难对抗武器比其更先进的台湾、日本或美国。现在随着中国本土兵工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已经不愿采购俄罗斯低质的苏联时期武器,解放军只对先进的俄国武器感兴趣。但俄罗斯政府却不愿将这些武器出售给中国。除了出于国防安全的考量外,他们还害怕中国会抄袭他们的技术来制造武器接着以低价来卖给俄国潜在的客户上。中俄军贸的改变意味着双边的军工合作已经背离了他们冷战后的合作基础成为了主要的刺激因素。俄罗斯政府也不愿将其最好的核能技术和其他知识产品传授给中国,因为那将使低价的中国制造取代俄国成为第三方市场的出口方。双方的能源合作仍存在问题。双方不断地对外宣称两国签订了巨额石油和天然气合同,但直到最近都没有实现。俄罗斯能源公司试图引进欧洲和亚洲客户来抬高竞买。尽管这个方法提高了俄罗斯的议价权,但却使中国更加怀疑俄罗斯是否是个可靠的长期能源合作伙伴。两国政府还对彼此在中亚的活动有所怀疑,在东亚中俄国企再为石油和天然气进行着竞争。中国拒绝同意俄罗斯认定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是独立国家的决定。这两个地方是2008年8月,在战争中,俄罗斯从格鲁吉亚抢来的。在社会层面,中国民间交流也很有限。中国对俄罗斯无法确保在俄工作的中国人的安全,不尊重他们全力进行了谴责。俄罗斯则抱怨中国的污染涌入了俄国领土,担心大量的中国移民涌入远东地区会导致俄国东部的狭长地区实际上成为了中国的一部分。多年来错误的期待和令人沮丧的贸易令中俄长久期待的能源合作发展缓慢。考虑到中俄地域的接近,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国,而中国则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进口国也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中俄似乎很快就能形成统一战线。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要比波斯湾和非洲更方便中国采购,并且也不必冒着海盗和外国海军出现的危险。但中俄能源合作却很有限。技术障碍、价格冲突、运输设施的部长和相互的不信任导致中国只在相当低的程度上购买俄罗斯能源。在评估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关系时,区分实质合同和宣称的目标是很重要的。尽管中俄于2008年达成边境协议。但中俄边境的紧张局面也不时出现。而双方贸易的不平衡也是中俄关系紧张的另一个因素。尽管中俄都对美国的战略野心表示担忧,但双方并没有在这个领域展开广泛合作。而在东亚和中亚,中俄两国奉行的政策虽然基本相同,但却各怀心思。

独著《俄罗斯政治转型与对外政策》,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独著《俄哈关系论析》,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论文《中亚五国安全形势评析》,《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第11期。论文《俄罗斯的全球治理战略》,《南开学报》2012年第6期。论文《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的源起、目标与影响》,《新疆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论文《俄罗斯朝鲜半岛外交的实践、特点与趋势》,《当代韩国》2012年冬季号.论文《十年后的中俄关系》,《中国与世界观察》2012年第4期。论文《中俄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战略协作》,《太平洋学报》2012年第7期。论文《论俄罗斯与朝鲜半岛的关系》,《俄罗斯学刊》2012年第5期.论文《俄朝韩跨境天然气管道及其地缘政治影响》,《中国与世界观察》2012年第2期。论文《中国需高度重视人才外流问题》,载于《学习月刊》2012年第6期。A Survey of the Evolution of Party Systems in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Contemporary Political Society,Volume 1 Number 1 Summer 2011论文《中国在中亚经济存在引发的反响及对策》,《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1年11期;论文《俄韩能源合作迟滞的原因分析》,《国际石油经济》2011年9期;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Russian diplomacy on the Korean peninsula,Asia research network,Vol.8,Summer 2011The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ssian and the Korean peninsula,Asia towards deeper mutual understanding,n.4论文《论哈萨克斯坦三玉兹的关系》,《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1年1期;论文《俄罗斯的韩国学研究》,《当代韩国》2011年1期;论文《美俄关系重启的前景分析》,《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11期,转摘《难以消弭的冲突:美俄关系前景分析》,《中国社科文摘》2011年第4期;论文《中亚局势的现状与前景》,《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3期;文章《稳定有序地发展中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0月13日;论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俄关系》,《南开学报》2009年第4期;论文《30年来的中俄关系:从关系正常化到战略协作伙伴》被收录在论文集《改革开放与科学发展》中,吴志成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版;论文《新中国成立60年中俄关系的经验》被收录在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论文《中亚五国议会制度比较》,《新疆大学学报》2009年2期;参编著作《俄罗斯政治与外交》,时事出版社2008年版;记者专访《俄“跃进”强军意在复兴大国》,《南方日报》2012年9月5日记者专访《中俄贸易结构转变,隐忧伴生》,《中国产经新闻》2012年06月7日记者专访《90年代俄罗斯遭遇“智力流失”》,《中国产经新闻》2011年12月1日记者专访《俄罗斯归还半个黑瞎子岛的真正意图》发表在《北方周末报》2008年10月16日;记者专访《两极“圈地”所为何来》发表在《每日新报》2007年11月18日;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论文《浅析俄哈经济依赖关系》,《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年第4期;论文《从霍多尔可夫斯基案件看俄罗斯私营石油资本与政府的关系》,《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5年第11期;论文《论欧亚经济共同体》,《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4年第11期;论文《俄哈石油合作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4年第5期;论文《俄哈关系的新发展》,《国际政治研究》2003年第4期;译文《俄罗斯石油出口量增长受到管道运力不足制约》,《国际石油经济》2003年第11期;论文《冷战后俄罗斯的中亚地缘政治战略》,《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译文《纳扎尔巴耶夫2001年度总统国会咨文》,《中亚信息》2001年第12期;论文《中国新疆地区周边国家地缘战略关系分析》;《新疆社科论坛》2001年第2期。

中俄企业联合发表论文

1] 刘华芹. 针对中俄贸易现状 调整对俄出口战略[J]. 世界机电经贸信息 , 1997,(11) [2] 龚萍. 中俄贸易能否驶入快车道[J]. 时代经贸 , 2006,(04) [3] 支晓. 俄罗斯市场风情[J]. 中外鞋业 , 2003,(01) [4] 刘宝荣. 大选后的中俄贸易前景[J]. 黑龙江对外经贸 , 1996,(06) [5] 孙洪亮. 中俄贸易现状及进一步开拓俄罗斯市场的几点思考[J]. 黑河学刊 , 1998,(01) [6] 隆国强. 准确把握特殊性——进一步开拓俄罗斯市场的战略思考[J]. 国际贸易 , 2003,(02) [7] 邸阜生. 关于发展中俄贸易的几点看法[J]. 东欧中亚市场研究 , 1996,(08) [8] 陆健. 开拓俄罗斯纺织服装市场[J]. 纺织信息周刊 , 2005,(25) [9] 刘宝荣. 中俄贸易何日再现辉煌[J]. 国际贸易 , 1995,(08) [10] 吴承璘. 抓住时机,加快发展新时期中俄贸易[J]. 国际市场 , 2001,(07) (1)Marat Terterv 《与俄罗斯做生意》,刘鹏俊、赵海修译。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 年版。 (2)李传勋:《俄罗斯远东市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6年。 (4)王奇编著:《二战后中苏(中俄)关系的演变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资中药主编:《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下卷),三联书店2000年版。 (6)薛荣久主编:《世界贸易组织教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冯绍雷著:《制度变迁与对外关系—1992年以来的俄罗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 (8)邵继勇主编:《国际贸易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9)伶建舟、王勇编著:《铁碗普京》,时事出版社2000年版。 (10)娄芳著:《俄罗斯经济改革透视—从“休克疗法”到“国家发展战略”》,上 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俄】阿尔弗雷德科·赫著:《出卖苏维埃帝国》,袭因、邹用九译,新华出 版社2000年版。 (l2)【俄】利斯·叶利钦著:《午夜日记—叶利钦自转》·曹鳗西、张俊翔译,译 林出版社2001年版。 (13)那日著:<<中国周边市场>>,中国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14)刘兴范、王新力、金德有主编:<<中俄经贸指南>>,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年 版。 (15)赵维田著:《世贸组织(WTO)的法律制度》,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16)Battler Alex著;张健荣译: 《The 21st century: the world without Russia》, 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7) Terterov, Marat主编,吕博等译:《Do business with Russia》,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 年版。 (18) Kuchins, Andrew C. 主编,沈建译:《俄罗斯在崛起吗?》, 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申明一下。。。摘抄的。。。。非原创。。。按需要修改。中俄合作只因国防需要 中俄关系并不牢靠据俄新社2011年4月14日报道,自冷战结束后,中俄改善的政治经济关系影响了一系列国际安全问题的决策。中俄也扩大了经济安全合作。除此之外,他们对许多全球和地区问题所奉行的特有政策也具有很大相似性。但中俄对于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解决方式在很大程度却仍不协调,时有冲突。并且中俄经贸合作与同其他友好国家相比所占比重也很低,就更不用提和同盟国相比了。尽管中俄加强合作会对其他国家产生较大威胁(例如中俄对中亚的掌控),但仍有几个因素使得中俄不太可能形成这样的同盟。中俄政府关系或许已经达到历史最好时期,双方将彼此看作是发展中的战略伙伴,进行了大量的高层交流,发布了许多相互支持的声明,还做了许多可以证明中俄合作的事情。但中俄现在的良好局面不是由双方的共同价值和利益决定的,事实上,中俄现在的友好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国家安全上的考量。中俄在过去二十年经历了地缘政治的回潮,但中俄国防问题没有指向对方,而是聚焦在某些特殊地区和问题上,例如最明显的维持中亚的稳定、限制朝鲜核武发展等。大部分的中国决策者都很担忧国内外的分裂活动、西部的伊斯兰恐怖分子和就台湾和东南海领海争议同美国在亚太地区爆发冲突的可能性。而俄国分析师则忙着应对其背部高加索山地区的恐怖分子,维持其在欧洲影响力和管理同美国间的国防关系。美国也对俄罗斯国防安全带来了挑战。中俄的军事专家都不认为两国在短期会对彼此产生军事威胁。俄罗斯政府甚至还为中国军队提供经验丰富的海军、空军和防空平台。俄罗斯确信中国人民解放军只会用这些系统来应对其他国家。除此之外,中俄也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边境领土纠纷,并在中亚、朝鲜半岛和其他地区牵制了他们的对手。中俄领导承诺尊重对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拒绝公开谴责对方的外交内政。他们还公布了联合声明呼吁建立没有任何国家统治的多级世界。但尽管中俄关系有所改善,两国仍没有形成互信的国防联盟,并且在许多问题上奉行着相似但不同的政策。和同欧洲和北美的其他国家的贸易相比,中俄民间和经济交流不多。中俄国防关系最明显的变化是近几年俄罗斯出售给中国的武器在大幅减少。中国国防武器的增加和改良也使得俄罗斯官方面临了一个很难的抉择。直至现在,俄罗斯都拒绝将其最先进的武器,譬如远程弹道导弹、战略轰炸机、防空和导弹防御系统出售给中国,他们害怕中国获得这样的武器后会打破东亚的军力平衡。俄国政府也不愿将先进的陆战武器或战术空军支援战斗机出售给中国,因为这些在中俄陆战中会使解放军如虎添翼。相反,俄国已经将主要的先进海战和防空武器出售给了中国。俄罗斯在武器出售上的克制意味着仅靠从俄罗斯那采购的武器,中国很难对抗武器比其更先进的台湾、日本或美国。现在随着中国本土兵工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已经不愿采购俄罗斯低质的苏联时期武器,解放军只对先进的俄国武器感兴趣。但俄罗斯政府却不愿将这些武器出售给中国。除了出于国防安全的考量外,他们还害怕中国会抄袭他们的技术来制造武器接着以低价来卖给俄国潜在的客户上。中俄军贸的改变意味着双边的军工合作已经背离了他们冷战后的合作基础成为了主要的刺激因素。俄罗斯政府也不愿将其最好的核能技术和其他知识产品传授给中国,因为那将使低价的中国制造取代俄国成为第三方市场的出口方。双方的能源合作仍存在问题。双方不断地对外宣称两国签订了巨额石油和天然气合同,但直到最近都没有实现。俄罗斯能源公司试图引进欧洲和亚洲客户来抬高竞买。尽管这个方法提高了俄罗斯的议价权,但却使中国更加怀疑俄罗斯是否是个可靠的长期能源合作伙伴。两国政府还对彼此在中亚的活动有所怀疑,在东亚中俄国企再为石油和天然气进行着竞争。中国拒绝同意俄罗斯认定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是独立国家的决定。这两个地方是2008年8月,在战争中,俄罗斯从格鲁吉亚抢来的。在社会层面,中国民间交流也很有限。中国对俄罗斯无法确保在俄工作的中国人的安全,不尊重他们全力进行了谴责。俄罗斯则抱怨中国的污染涌入了俄国领土,担心大量的中国移民涌入远东地区会导致俄国东部的狭长地区实际上成为了中国的一部分。多年来错误的期待和令人沮丧的贸易令中俄长久期待的能源合作发展缓慢。考虑到中俄地域的接近,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国,而中国则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进口国也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中俄似乎很快就能形成统一战线。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要比波斯湾和非洲更方便中国采购,并且也不必冒着海盗和外国海军出现的危险。但中俄能源合作却很有限。技术障碍、价格冲突、运输设施的部长和相互的不信任导致中国只在相当低的程度上购买俄罗斯能源。在评估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关系时,区分实质合同和宣称的目标是很重要的。尽管中俄于2008年达成边境协议。但中俄边境的紧张局面也不时出现。而双方贸易的不平衡也是中俄关系紧张的另一个因素。尽管中俄都对美国的战略野心表示担忧,但双方并没有在这个领域展开广泛合作。而在东亚和中亚,中俄两国奉行的政策虽然基本相同,但却各怀心思。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双方战略利益的需要 摘要:今年是中俄建交58周年。1949年10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二天,伟大的苏联政府与苏联人民就向中国政府与中国人民伸出援助之手,第一个在外交上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对此,中国人民永远是不会忘记的。回顾58年中俄关系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历史背景,深深感到,中俄关系的发展,不仅对中俄两国人民的利益密切相关,而且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意义重大。无论中俄关系是向积极方向发展,还是向曾经出现过的消极方向发展,都是如此。 关键字:中俄 协作 关系 一、站在战略的高度珍惜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58年中俄关系的发展进程,由于复杂的历史和现实的、国际的和国内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中俄关系不是威胁,而是机遇。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需要与各国开展平等互利的合作。这将为世界各国,特别是俄罗斯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合作良机,同样可以带动俄罗斯的发展。

中俄联合发表成果论文

中俄两国目前的关系密切,随着普京的上台,两国之间加强了经济贸易合作,组成了战略协作伙伴。两国之间互相进行文化交流,如06年中国举行“俄罗斯年”,07年俄国举办了“中国年”活动。双方在军事上的合作发展迅速,双方军事关系也在不断扩大,安全合作逐渐增多。 纵观历史,虽然中国和当时的苏联由于种种原因,从结盟、对抗到相互隔绝、互不往来,经历了四十年的恩恩怨怨。但至苏联解体、中俄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发展十分顺利。 2004年是中俄两国关系全面深入发展的一年。近年来,中俄两国在政治、经贸、人文和民间等各领域全面、稳定和深入发展。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蓬勃发展不仅给两国人民带来实惠,而且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也起到积极作用。 两国之间深化战略合作基础。中俄两国继续充分发挥已建立的元首、总理及部门间的合作机制,重申尊重对方的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支持对方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一却努力。在台湾和车臣问题上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2004年是中俄建交五十五周年,也是双方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中俄两国元首年内成功举行了三次会晤,批准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为中俄关系长期、健康和稳定发展创造了更加良好的条件。 2004年又是中俄青年友好互访的一年,增进了相互了解。双方举办了中俄边界与地区合作论坛,加强了两国地方之间的合作。 2005年,是中俄关系在高位发展的一年;高层会晤显著,启动了战略安全嗟商机制,双方批准《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发表了关于二十一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密切配合与协作,举办了大规模空前的联合军事演习……一系列的进展一再地说明,中俄关系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作为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物质基础的经贸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两国在能源、投资和边贸等领域合作中均有重大突破。如200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了212.3亿美元,同比增长34.7%,为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并超过600亿美元的目标打下基础。 而且双方在能源合作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俄已成为我国主要供油国之一。2004年向我国供油约650万吨,2006年达1000万吨,2010年将达1500万吨。普京总统还明确承诺优先铺设通往中国的原油管道,将改组后的尤甘斯克公司的13%-20%的股份转让中方,切实履行铁路供油协议等。普京强调将坚定不移地加强与中国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 当前,国际形势和俄罗斯周边地区形势发生着深刻变化。美国打着“民主、自由”旗号,在世界各地加紧演变和渗透,在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策动“颜色革命”,使独联体几近支离破碎,俄的战略空间再遭挤压。美国的“民主改造”进程仍在继续,最终目的是防止俄的再度崛起。在此情况下,俄对中国的战略倚重明显增强,两国在国际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 在联合国问题上,中俄主张充分发挥安理事会常任理事国的主导作用,强调在联合国框架内实施反恐行动。 虽然中俄两国的关系逐渐加强,然而我们也应当清醒地意识到中俄目前的亲密是由于国际形势的逼迫。美国及北约的步步逼近迫使中俄两国互相靠近,两国都需要对方在政治及军事和经济能源上的互相帮助。 古训告诉我们“一山难容二虎”,半个世纪前的苏联和美国就是个教训,一旦美国及北约的压力不存在是,中俄的这种关系马上就会破裂,甚至走向对抗,因为没有一个国家喜欢一个强大的邻国,有个强大的邻国就会有很大的压力,就会产生侵略。 历史上俄国侵略中国的事件比比皆是。虽然目前中国都一直强调发展经济,军队处在自卫状态,也就是邓小平的韬光养晦政策。但目前美国等西方国家也看破了这点,所以一直打压中国。其实俄罗斯也一样有过韬光养晦政策,他们想把美国的注意力引向中国,然后自己有空间发展经济。 现在的国际局势对中俄不是很有利,已形成了北约、印度、日本、澳大利亚对中国包围的一种大包围圈。所以目前中俄只能互相依靠,走得更近了一步。但是万一中美开战的话,俄罗斯就会想坐收渔翁之利,它最少要等到中国消耗怠尽时才会出手的。所以目前中俄既相互依靠,又都在想方设法把美国的焦点引到对方身上,为自己找一个有利的位置。 谁把自己摆在最有利的位置,谁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当相互利益不同时,中俄关系也会走向破裂。

访问本身就是大成果 在首次以总统身份访问中国之前,梅德韦杰夫不止一次到过中国,尤其是在过去两年中俄互办“国家年”期间,他以俄联邦第一副总理身份担任俄方主席,为中国民众所熟悉;他也对中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结识了很多中国朋友。 在访华前接受中国媒体联合采访时,梅德韦杰夫首先就汶川大地震灾情再次向中国领导人和全体中国人民表示诚挚的慰问。他表示,相信中国和中国领导人能够解决这个艰难的问题。俄方已向中国地震灾区派遣飞机和救援人员参与抗震救灾工作,今后仍将力所能及地帮助兄弟的中国人民。 梅德韦杰夫说,俄中自2001年签署友好合作条约以来,两国在各方面的协作都不断向前发展,“这种关系如今处于最好的水平,成为两个大国战略协作的典范”。在过去的两年里,俄中互办“国家年”活动,见证了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和协作水平。现在要做的,主要是将这两年的成果转化为未来数十年经济和文化合作的动力,将两国关系在这两年中达到的高度保持下去。今后还将有许多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如中国的 “俄语年”和俄罗斯的“汉语年”,这实际上是俄中两年前开始的工作的延续。 谈到对中国为期两天的国事访问时,梅德韦杰夫说,这是他担任新职务后的第一次正式访问,对此十分期待,相信访问将是“充实和富有成果的”。他表示,希望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其他中国领导人举行内容丰富的会谈,并相信在会谈后将出现“有意义的新项目”和“有意义的新想法”,已签署的两国联合声明也反映了俄中对主要国际问题的共同立场。 上海合作组织副秘书长扎哈罗夫先生是俄罗斯人,对于梅德韦杰夫总统此次访华,他认为,中国和俄罗斯都是非常重要的国家,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俄对世界事务和各种国际组织也都有很大的影响。他说,梅德韦杰夫总统希望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中国是梅德韦杰夫访问的首个非独联体国家,意义非同凡响。中俄不是联盟国家,而是友好国家。俄罗斯把中国视为有前途的和可靠的朋友。 已年近古稀的万成才,过去几十年里多次作为新华社派驻莫斯科的记者,现在是新华社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他告诉本刊记者,在外交上,俄罗斯一般分成两个层次:近邻国家和远邻国家。近邻国家指的是独联体国家,是俄罗斯外交的优先方向。中国属于远邻国家,梅德韦杰夫担任总统的首次出访来到北京,是对推动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一大贡献。 几天前刚从俄罗斯访问归来的万成才十分感慨:中俄建交近60年,其间经历了中苏、中俄关系的风风雨雨和起起落落。中俄确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睦邻友好、携手前进,可以说是“命运的安排”,双方都应该对此珍惜再珍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李永全研究员认为,梅德韦杰夫总统首次出访,最重要的国家就是中国。访问首先标志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俄罗斯对外政策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俄罗斯政权顺利交接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仍然可以保持稳定和发展;预示着中俄之间务实合作也会向更有成效的方向发展。

俄罗斯是什么?是我们的邻国!是沙俄时期侵占清朝百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侵略者,至今也未归还!曾经是全世界无产者和共产国际的坚强后盾!曾经也是新中国的唯一支持者和协助者!中国80%以上的工业基础是苏联援助的结果!也是中国建国初期和现在先进武器的最大支持者和提供者!更是中国四川汶川地震的忠实援助者! 由此看来,俄罗斯确实是侵略过我们,我们一刻也不应该忘记我们被其侵占领土的事实,我们也要寻找机会索回我们的领土,不管条约是如何规定! 但我们更不应该忘记:虚弱无助的新中国,如果没有苏联的支援(也许他的支援是为了拉拢一个亲苏的小兄弟),我们也许什么都不是! 我们迄今为止,许多先进武器性能都不行,重型运输直升飞机也造不出来,我们虽然有钱了,可是我们拿着几倍的钱美国人和西方国家都不愿把先进武器卖给我们!为什么?就是因为瞧不起中国、从心里戒备中国、不信任中国! 在这种时候只有俄罗斯才能和我们达成协议,愿意出售武器给我们,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只有俄罗斯和中国是具有共同利益的,只有俄罗斯才是中国现阶段可以依靠的盟友和战略伙伴!(当然还有巴基斯坦,但巴一般只能是寻求我们的帮助) 在国际关系上,只有具有共同利益的国家才可能结盟和友好,否则就是一厢情愿和呓人说梦! 既然我们和俄罗斯具有共同利益,而且也是事实上的结盟者和伙伴,在俄罗斯与美国、格鲁吉亚斗法比拼的关键时刻,中国作为大国是不能含糊和骑墙的,更不能和稀泥、做老好人、当和事老,一定要坚定不移的支持自己的伙伴和盟友俄罗斯,并发动和带动上海合作组织其他成员一起支持俄罗斯,要让北约和对手感到上和组织的意志、压力和实力,要让他们感到假如为了一个北约东扩、为了小小的格鲁吉亚就和上合组织所有成员国翻脸就太不经济和划算了,因此还不如牺牲格鲁吉亚和那个自以为是的总统,转而寻求与俄罗斯妥协,等待更大的机遇! 所以,俄罗斯和格鲁吉亚战局不会由于中国的和稀泥和漠不关心而胜利,反而会由于中国和上合组织的强硬而胜利! 上合组织说白了只是一个由于中国经济实力来维护的半军事化组织,在组织中,由于中国的经济实力比较强,其实处于领导地位,因为各国在经济上都有求于中国,因此,对与上合组织成员国与他国的战争,中国无疑具有最大决定权和发言权,希望中国不失时机的发表强硬言论,避免含糊其辞,再说美国支持格鲁吉亚在奥运会开幕日向南澳替发动进攻,明摆着就是不给中国面子,所以中国也不必给美国留什么面子,而且中国与受美国蛊惑的越南正在南海争斗,以后也需要俄罗斯和上合成员国的支持,如果中国此刻不对俄罗斯支援,那么上合组织实际上就名存实亡了,以后中国出现危机,也不会有别人来支持的!因此无论如何,中国都要出头,为俄罗斯出面,也为中国自己的长远利益出面,坚定的支持俄罗斯的铁拳行动,必要时还要做好人力物力的帮助!这样,美国人才会害怕,西方和北约才会感到上合组织的力量,而不是现在的不屑和轻视! 坚定支持胡总雄起,中国雄起,上合组织雄起! 中国要为同时打赢两场反美霸权主义的战争而努力奋斗!(格鲁吉亚侵犯俄罗斯利益和越南侵犯中国南海利益都是美国搓弄的,因此打击这两个国家,实际上就是在抵抗美国的全球霸权主义,维护中俄两国和上合组织全体成员国的最高战略利益) 中国,你没有退路了,只有进攻,和俄罗斯、上和成员国一道坚定不移的进攻,拿出抗日和抗美援朝的勇气和智慧去进攻吧!

中俄企校联合发表论文

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中俄传统友谊等方面着手。

有关中俄关系的形式与政策的论文是怎样写的,写形式与政策论文有哪些相关的信息值得关注的地方。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2017中俄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2017中俄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篇1 浅谈中俄关系 如今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十分严峻,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关系也日趋复杂,每天打开电视,各种新闻节目总是将目光聚焦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摩擦上。台海问题,中日关系,钓岛局势,南海问题,中印边界,让我们这些平民百姓听了都头皮发麻。当然,不能让我们忽视的,还有与中国远隔万里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然而,我们有一个重要的邻居,他曾经辉煌,然后衰落,如今再度崛起,他与我们有着长达数千公里的边境线内,在历史上,我们与他亦敌亦友。而我们与他们的关系,却时常被民众所忽视。他就是俄罗斯。 中俄关系实际上是中苏关系的继续和发展。俄罗斯独立以后,由于中俄两国领导人和政府在两国关系上都采取冷静、郑重和从国家利益出发的原则,中俄关系不但没有停滞和倒退,而且在政治、经济、 文化 技术和军事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顺利和健康的展,两国关系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两国经济关系落后于政治关系、边界勘界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两国边境人员进出交往中的某些无序现象等问题有可能影响中俄关系的发展,必须引起重视,加以解决。中俄两国平等信任、睦邻友好关系形成和发展是由历史教训、国家利益、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等主导因素决定的。这些主导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和有深厚基础的,它们将对两国关系产生长远的影响。 中俄两国在亚洲互为两个最大的邻国,中国和俄罗斯亚洲部分的国土加在一起几乎占亚洲陆地面积的一半以上,两国之间有4300多公里漫长的边界线,两国又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和世界上5个核国家中的成员,中俄两国关系的性质和状况,对亚洲和世界的局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和重要的影响。在世纪之交和下个世纪,中俄关系的前景如何,对亚洲和世界会有什么影响,这是每个国人都应该关注的话题。 俄罗斯所拥有的中西伯利亚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在历史上曾是中 国的领土。古代时,我们便与这片土地产生了诸多的联系。而中俄关系密切起来则是从近代开始的。俄罗斯的前身苏联曾是共产主义的老大哥,是中国在革命时期重要的盟友,二者又是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同盟。在那几十年中,中俄关系(当时称中苏关系)度过了一段蜜月期。建国后,中国面临着美苏争霸的格局,作为共产主义国家,中国当然义无反顾的站在苏联这边。而苏联也很照顾中国,为中国援建了许多工厂和设施。在中国研制原子弹的初期,苏联专家也提供了很多帮助。 然而好景不长。在赫鲁晓夫上台后,他全盘批判斯大林,中苏关系开始紧张。政治上,苏联试图在中国建立电台,了解干涉中国政治,毛泽东极力反对。军事上,苏联反对中国的核弹研究。经济上,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要求中国按照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国方面不赞成,毛泽东批判苏联的是修正的社会主义。1961年,中俄 珍宝岛战役爆发,中俄关系降至冰点。苏联方面撤走了留在中国的专家。在经济方面,苏联也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助。 苏联解体后,作为苏联最大的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衣钵,中苏关系开始慢慢恢复。尤其是近些年来,在很多国际问题上,中俄两国有着相同的立场。中俄两国目前有着共同的敌人,那就是美国。所以按照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一原则,两国关系也理应越走越近。 中俄关系越来越密切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结果。从实力上来看,俄罗斯是一个合格的盟友。俄罗斯拥有大量的资源和强大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也在慢慢复苏。而中国则是目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个是全球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一个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二者联手,可以与美国相抗衡。 近年来,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又给中俄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俄也在近海区域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其用意不言而喻。2005年,两军成功举行“和平使命——2005”联合军事演习;2007年,我军赴俄罗斯参加上合组织成员国武装力量“和平使命——2007”联合反恐军事演习;2009年,中俄在沈阳军区洮南合同训练基地举行“和平使命——2009”中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中俄的军事演习已经常态化。我们且不想将来爆发战争,俄罗斯会与中国联手出击。假设台海终有一战,那么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对于中国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俄关系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因为两国的有着共同的利益。但内部其实暗流汹涌。事实上,中俄两国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中俄国防关系最明显的变化是近几年俄罗斯出售给中国的武器在大幅减少。中国国防武器的增加和改良也使得俄罗斯官方面临了一个很难的抉择。直至现在,俄罗斯都拒绝将其最先进的武器,譬如远程弹道导弹、战略轰炸机、防空和导弹防御系统出售给中国,他们害怕中国获得这样的武器后会打破东亚的军力平衡。 俄罗斯政府也不愿将其最好的核能技术和其他知识产品传授给 中国,因为那将使低价的中国制造取代俄国成为第三方市场的出口方。双方的能源合作仍存在问题。双方不断地对外宣称两国签订了巨额石油和天然气合同,但直到最近都没有实现。俄罗斯能源公司试图引进欧洲和亚洲客户来抬高竞买。尽管这个 方法 提高了俄罗斯的议价权,但却使中国更加怀疑俄罗斯是否是个可靠的长期能源合作伙伴。 两国政府还对彼此在中亚的活动有所怀疑,在东亚中俄国企再为石油和天然气进行着竞争。中国拒绝同意俄罗斯认定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是独立国家的决定。这两个地方是2008年8月,在战争中,俄罗斯从格鲁吉亚抢来的。在社会层面,中国民间交流也很有限。 综上所述,我们与俄罗斯既要合作,又要有所防备。历史的 经验 告诉我们,俄罗斯这个国家是有虎狼野心的。与中国合作也不过是权 宜之计,未来也不是不存在反咬一口的可能。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对俄罗斯的动作,也该要有些防范。 参考文献:新华网2012年04月23日 07:58 新京报(北京) 2012-04-29 02:13:01 《东欧中亚研究》1996年第6期 2017中俄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篇2 【摘要】5月7日,普京宣誓就任新一届俄罗斯总统。随着普京第三度入主克里姆林宫执掌俄罗斯政权,“新普京时代”的大幕也随之正式拉开。普京此次其再度当选俄国最高领导人,一方面对于俄罗斯乃至世界来说都将是一次变革,然而另一方面对我国来说其间将包含众多的“利弊得失”,中俄关系将得到新的发展。 【关键词】普京 中俄关系 近来世界局势变化多端,国家间博弈风云变幻,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普京再度入主克林姆林宫,成为俄新一任总统。其“硬汉”形象吸引着世人之目光,在其之前领导俄罗斯十数年中,俄罗斯逐步走出苏联解体之创伤,不断迈向世界大国之路,但其执政之强硬 措施 ,亦是使得世界望而生畏。俄罗斯作为一个真正的资源超级大国和国际上唯一可以与美国抗衡的军事大国,始终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在“新普京时代”中俄关系将会有怎样新的发展、存在怎样的机遇与挑战这是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首先:俄罗斯之于中国具有资源、安全、政治以及技术方面的重要意义。 安全方面,近两年来,中国周边环境并不和平,南边是东盟国家领土领海争端,西边中亚国家动乱,东边面临日本、韩国的压力。这种形势下,北边和俄罗斯关系的和睦就显得非常重要。 从政治角度看,在国际上中俄这两个大国之间的互相支撑尤其重要,在地缘关系上会影响到欧亚政治与军事力量的平衡。反之,如果没有中俄的互相支撑,不仅中国在国际上会孤立,俄罗斯也真的孤立了。 从能源角度看,尽管目前中国从俄罗斯获取能源占比不大,但是未来亟须思考就近获取能源的问题。俄罗斯是一个真正的资源大国,仅就中国急需的能源来源,截至2010年底,俄罗斯天然气储量世界第一,石油储量跃居世界第七,仅次于海湾国家和委内瑞拉。俄罗斯也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和石油输 出国 组织(OPEC)以外最大的原油输出国。而现在中国主要的能源来源地不但距离远,而且政治环境不稳定。 技术方面,尤其是军事技术方面,虽然中国国防现代化进展很快,但很多技术来源于俄罗斯。因此,在直到2050年今后的30多年内,与俄罗斯的良好关系将始终是中国健康成长的一根国际支柱。 中俄在其他领域的合作正在呈现出制度化走向。例如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协调及广受瞩目的军事合作。在伊核及朝核问题上,中俄两国配合得非常密切。双方都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都是多边会谈的积极参与者。两国的合作为把问题控制在政治、外交框架之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中俄关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两国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双方高层交往密切并已实现机制化,各领域互利合作发展迅速不断深化,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密切沟通与配合。胡锦涛同志指出,中俄两国都面临着维护和平稳定、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两国互利合作有着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中方高度重视中俄关系,愿同俄方一道,把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胡锦涛还说,中俄双方都重视两国立法机构的友好往来,希望中国全国人大和俄罗斯联邦会议及国家杜马充分发挥已有的对口合作关系和相关机制的作用,积极促进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发展。 与历史上的两国关系不同,目前的中俄关系既没有强烈的针对性,也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既有现实的互利考量,也有缔造长久和平的长远打算。两国共同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理性国家关系,因此有理由相信,这种关系将得到长久的发展.。中俄应共同努力打造理性国家关系,中俄战略协作关系对于一级世界造成的重心倾斜具有重要的平衡作用,对于中俄两国来说,也具有巨大的安全和经济价值。随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深化和发展,已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希望双方加倍努力,密切配合,推动中俄战略协作在今后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决定中俄关系今后走向的上述主导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和有深厚基础的,不会因为两国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它们将对两国关系产生长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21世纪中俄关系的前景及其对亚洲和世界的影响得出三点看法: (一)中俄两国在进入21世纪后将继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睦邻友好、平等互利的双边关系,两国在经贸、科技等各方面的合作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二)从地区和世界范围来看,中俄两国都将各自奉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在共同关心的地区性和世界性等国际问题上彼此会加强磋商和协作,但彼此 不结盟,也不针对任何第三国;(三)中俄睦邻友好、平等信任、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将会有利于亚洲的和平、稳定、发展和合作,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安全和发展。 回顾我们走过的历史,展望未来,中俄两国只有坚定不移的坚持睦邻友好合作,坚定不移的站在一起,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走上更好的发展道路。远亲不如近邻,当前的国际局势依旧很复杂,霸权主义仍然存在,强权政治依旧横行,我们两国既为邻邦,就应该互相合作,互相帮助,这是我们两国新的历史机遇,也是两国人民的殷切期望。只要中俄两国能携手共进,相信,这两个曾经在世界上无比辉煌的国家,必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天,重新创造新的辉煌! 2017中俄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篇3 摘 要:上任后首次外访的第一站就是俄罗斯,而俄罗斯梅德韦杰夫也在第一时间电话祝贺了.这也是中俄高层频繁交流的缩影,进入21世纪以来,中俄不仅加强了在国际政治事务上的合作,同时还涉及到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领域.随着俄罗斯经济的继续复苏,中国的不断崛起,中俄在国际社会中地位的不断提高,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中俄合作仍然是趋势所在,我们应该把握这一趋势,使中俄关系保持在健康发展的轨道上. 关键词:中苏关系;现状;新时期;展望 中俄关系的渊源始于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而分析当今局势必须以历史为依据,所以,我们从冷战中的中苏关系开始,分析中俄关系. 一、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全球对抗.美帝国主义支持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并且在中国共产党打败国民党掌握国家政权后,仍然对国民党进行支持,同时对中国进行封锁.因此,中国的外交政策“一边倒”,即全面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而苏联也派专家对新中国的建设进行指导,中苏关系发展迅速. 19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在1960年的布加勒斯特各党会议上,中苏发生争论,苏联不仅在会上组织围攻,而且在会后从中国撤退专家,撕毁合同,停止供应设备,对中国施加政治经济压力,迫使中国听从其指挥.而中国坚决反对苏联对我国内政的粗暴干涉,适时调整了对外政策,改为“两个拳头打人”,既反美也反苏,重点发展和亚非拉国家的关系,此时中苏关系开始转冷. 60年代末,中苏两党意识形态分歧逐渐演变为国家利益的冲突.1969年6月,勃列日涅夫扬言要对中国进行“坚决的反击”,公开发出了战争威胁,多次策划对中国实施核打击.不仅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而且在世界上,大国沙文主义严重,随意干涉别国外交和内政.此时美国深陷泥潭,对中国的态度转变并逐步建交.中国面对严峻的军事威胁,开始联美反苏. 80年代末,苏联穷兵黩武的政策使其经济衰退,国内问题严重,被迫转为守势.而中美关系也再度恶化,中国的实力不断增强,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但“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① 二、冷战结束后中俄关系的初步恢复 冷战结束初期,中俄两国立即达成一些协议,其中有两点最为重要:第一,中国承认俄罗斯是苏联的继承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第二,中俄两国确认1989年和1991年中苏两国领导人所签署的两个《中苏联合公报》依然是中俄关系的指导文件,中俄两国将继续坚持上述两个《中苏联合公报》所确立的基本原则②.这是实现中苏关系平稳地转变为中俄关系的重要步骤,也是中俄未来加深友好交往的利好因素,这为以后中俄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实际上,俄罗斯一直把自己看作是欧洲的俄罗斯,俄罗斯“大西洋主义”思想和“从渥太华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政治安全体系理念都昭示了俄罗斯急切地加入美欧政治安全体系的心情,而中国受困于影响,这一时期在外交关系上遇冷受挫.也就是说,俄罗斯亲西方的外交政策限制了俄罗斯对华政策的推进程度,而中国不稳定的国内形势又影响了两国探究新型关系的深度.同时中俄双方刚刚修复的关系还比较脆弱,历史的消极因素仍然存在,当时俄罗斯对西方国家的态度明显要强于对中国的态度,中俄两国的“互视友好国家”的关系就显得有些“低洼”,两国只确认了“好”邻居的状态. 然而,虽然俄罗斯努力融入西方国家,中国在俄罗斯的对外政策中并未占据重要的位置.但是美国惧怕俄罗斯过于强大,西欧各国对俄罗斯的态度也由热转冷,都对俄罗斯的未来感到担心.此时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实力不断增强,加上俄罗斯和中国的地缘优势,中俄开始接近. 三、中俄关系的现状 中俄也对双方关系发展进行了研究,采取了新举措,吸取了过去极端化的教训,避免了不是结盟就是对抗的宿命,摸索出一条既符合两国国情,又适合两国利益需要、更顺应时代潮流的合作道路.1996年两国确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这一关系性质以法律形式予以确定.普京认为该条约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长期内调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之间关系的文件”,是“世纪条约”但不是上个世纪的条约,这是未来世纪的条约,“因为它确定的是中国和俄罗斯作为友好国家在我们合作的基本方面彼此相互协作的原则”③.中俄这一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致力于战略上全面促进两国政治、经济、外交、安全和人文关系不断深化和拓宽,两国“世代友好,永不为敌”,永作“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④.不仅在政治和安全领域相互支持和依重,在经贸领域加强合作互惠,人文领域的合作日益广泛而富有成果,而且在 教育 、文化、政党、司法等方面交流频繁. 对两国未来的展望应充分考虑两国现阶段的国情以及今后的发展任务.在国内,中俄担负着相同的历史任务:对俄罗斯来说,就是要重振俄罗斯,实现强国富民的战略目标;对中国来说,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中俄两国在经济上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在区域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形势下,中俄需要加强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在国际上,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而且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崛起感到忧虑,并以各种方法减缓中俄崛起的速度.中俄现阶段都没有与美国争霸的实力和意愿.中俄都致力于为自身的发展营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维护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因此,为了突破西方在国际事务中的封锁,中俄必须走到一起,相互倚重. 四、中俄关系未来的展望 可以说,目前两国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双边关系发展已经比较稳定和成熟,能够经受得住一些国际重大事件的考验.虽然影响双边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依然很多,但是双方在考虑自身利益时,已经能够兼顾对方利益关切,而且随着两国国内政局的稳定,两国外交政策不断成熟,中俄关系仍会稳中有进.今后一段时期内,全球化会为两国合作提供更多的平台,而且两国在伊拉克问题,朝核问题等国际问题上也有了相互合作的经验.两国之间“要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扩大互利合作,共同对付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对彼此之间的分歧,要坚持对话,不搞对抗,从双方长远利益以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出发,妥善加以解决,反对动辄进行制裁或以制裁相威胁”⑤. 中俄毗邻而居,命运紧密相连,和则两利,不和则两害.两国和睦相处,加强合作不取决于愿意还是不愿意.因为两国除了难以割舍的深厚传统友谊,彼此还处于相似的战略环境,持有趋同的国际政治理念、拥有得天独厚的客观互补条件.深化中俄各领域合作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它既是两国政府高层的共识,也得到两国广大民众的拥护和支持.中俄各领域合作已全面启动,两国关系又处在了新的历史起点,面临着又一次的重要发展机遇.尽管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所起伏,但中俄深化各领域合作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人民日报》1991年12月13日、12月29日. [3] 普京.普京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 江泽民同志在莫斯科大学的演讲:共创中俄关系的美好未来.新华社莫斯科2001年7月17日电. 2017中俄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相关 文章 : 1. 2017论中俄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 2. 2017大国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 3. 2017国际形势与政策论文 4. 有关中国与俄罗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5. 2017年形势与政策论文

申明一下。。。摘抄的。。。。非原创。。。按需要修改。中俄合作只因国防需要 中俄关系并不牢靠据俄新社2011年4月14日报道,自冷战结束后,中俄改善的政治经济关系影响了一系列国际安全问题的决策。中俄也扩大了经济安全合作。除此之外,他们对许多全球和地区问题所奉行的特有政策也具有很大相似性。但中俄对于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解决方式在很大程度却仍不协调,时有冲突。并且中俄经贸合作与同其他友好国家相比所占比重也很低,就更不用提和同盟国相比了。尽管中俄加强合作会对其他国家产生较大威胁(例如中俄对中亚的掌控),但仍有几个因素使得中俄不太可能形成这样的同盟。中俄政府关系或许已经达到历史最好时期,双方将彼此看作是发展中的战略伙伴,进行了大量的高层交流,发布了许多相互支持的声明,还做了许多可以证明中俄合作的事情。但中俄现在的良好局面不是由双方的共同价值和利益决定的,事实上,中俄现在的友好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国家安全上的考量。中俄在过去二十年经历了地缘政治的回潮,但中俄国防问题没有指向对方,而是聚焦在某些特殊地区和问题上,例如最明显的维持中亚的稳定、限制朝鲜核武发展等。大部分的中国决策者都很担忧国内外的分裂活动、西部的伊斯兰恐怖分子和就台湾和东南海领海争议同美国在亚太地区爆发冲突的可能性。而俄国分析师则忙着应对其背部高加索山地区的恐怖分子,维持其在欧洲影响力和管理同美国间的国防关系。美国也对俄罗斯国防安全带来了挑战。中俄的军事专家都不认为两国在短期会对彼此产生军事威胁。俄罗斯政府甚至还为中国军队提供经验丰富的海军、空军和防空平台。俄罗斯确信中国人民解放军只会用这些系统来应对其他国家。除此之外,中俄也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边境领土纠纷,并在中亚、朝鲜半岛和其他地区牵制了他们的对手。中俄领导承诺尊重对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拒绝公开谴责对方的外交内政。他们还公布了联合声明呼吁建立没有任何国家统治的多级世界。但尽管中俄关系有所改善,两国仍没有形成互信的国防联盟,并且在许多问题上奉行着相似但不同的政策。和同欧洲和北美的其他国家的贸易相比,中俄民间和经济交流不多。中俄国防关系最明显的变化是近几年俄罗斯出售给中国的武器在大幅减少。中国国防武器的增加和改良也使得俄罗斯官方面临了一个很难的抉择。直至现在,俄罗斯都拒绝将其最先进的武器,譬如远程弹道导弹、战略轰炸机、防空和导弹防御系统出售给中国,他们害怕中国获得这样的武器后会打破东亚的军力平衡。俄国政府也不愿将先进的陆战武器或战术空军支援战斗机出售给中国,因为这些在中俄陆战中会使解放军如虎添翼。相反,俄国已经将主要的先进海战和防空武器出售给了中国。俄罗斯在武器出售上的克制意味着仅靠从俄罗斯那采购的武器,中国很难对抗武器比其更先进的台湾、日本或美国。现在随着中国本土兵工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已经不愿采购俄罗斯低质的苏联时期武器,解放军只对先进的俄国武器感兴趣。但俄罗斯政府却不愿将这些武器出售给中国。除了出于国防安全的考量外,他们还害怕中国会抄袭他们的技术来制造武器接着以低价来卖给俄国潜在的客户上。中俄军贸的改变意味着双边的军工合作已经背离了他们冷战后的合作基础成为了主要的刺激因素。俄罗斯政府也不愿将其最好的核能技术和其他知识产品传授给中国,因为那将使低价的中国制造取代俄国成为第三方市场的出口方。双方的能源合作仍存在问题。双方不断地对外宣称两国签订了巨额石油和天然气合同,但直到最近都没有实现。俄罗斯能源公司试图引进欧洲和亚洲客户来抬高竞买。尽管这个方法提高了俄罗斯的议价权,但却使中国更加怀疑俄罗斯是否是个可靠的长期能源合作伙伴。两国政府还对彼此在中亚的活动有所怀疑,在东亚中俄国企再为石油和天然气进行着竞争。中国拒绝同意俄罗斯认定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是独立国家的决定。这两个地方是2008年8月,在战争中,俄罗斯从格鲁吉亚抢来的。在社会层面,中国民间交流也很有限。中国对俄罗斯无法确保在俄工作的中国人的安全,不尊重他们全力进行了谴责。俄罗斯则抱怨中国的污染涌入了俄国领土,担心大量的中国移民涌入远东地区会导致俄国东部的狭长地区实际上成为了中国的一部分。多年来错误的期待和令人沮丧的贸易令中俄长久期待的能源合作发展缓慢。考虑到中俄地域的接近,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国,而中国则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进口国也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中俄似乎很快就能形成统一战线。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要比波斯湾和非洲更方便中国采购,并且也不必冒着海盗和外国海军出现的危险。但中俄能源合作却很有限。技术障碍、价格冲突、运输设施的部长和相互的不信任导致中国只在相当低的程度上购买俄罗斯能源。在评估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关系时,区分实质合同和宣称的目标是很重要的。尽管中俄于2008年达成边境协议。但中俄边境的紧张局面也不时出现。而双方贸易的不平衡也是中俄关系紧张的另一个因素。尽管中俄都对美国的战略野心表示担忧,但双方并没有在这个领域展开广泛合作。而在东亚和中亚,中俄两国奉行的政策虽然基本相同,但却各怀心思。

  • 索引序列
  • 中俄首次联合发表论文
  • 中俄联合发表论文
  • 中俄企业联合发表论文
  • 中俄联合发表成果论文
  • 中俄企校联合发表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