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东,黑龙江省呼兰县人,1967年7月生,博士,教授,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2002年获博士学位,200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学科:外国哲学研究方向:现代西方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代表性著作:《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批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独立。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代表性论文: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哲学研究,2003年9期,独立。
王晓东,男,1943年9月26日 生,1967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1978-1981年在山东医科大学读泌尿外科研究生。1981年至今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泌尿外科从事泌尿外科临床工作。从事泌尿外科40余年,曾在国内多家医院(北京友谊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上海华山医院,新华医院)研修。能完成泌尿外科常见病,急诊及疑难杂症的诊断及治疗。能独立完成泌尿外科常见手术及高难手术。尤其在泌尿外科成形手术方面有较高的手术效果。1993年以后主要从事男性性功能障碍,性传播性疾病及前列腺疾病的科研及临床工作。在男科病及前列腺疾病诊治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并主编《前列腺炎与前列腺增生症》、《性病防治900问》和《尿路结石的防治》等三部著作,参编大专院校教材“尿流动力学”及“泌尿外科主治医师533问”等著作。在省级及以上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曾获生卫生厅二等奖2次。
因为他的实力够强,所以他才能如此自信,那些没有实力的人才会不自信。
原因是他的基础很扎实,学的很好,而且也对自己所掌握的东西很有把握。
写毕业论文 《浅论钱绍武先生的教学》以及《论线的精神》。1985年自创油墨画《穿和服的小女孩》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登于《艺术报》。1990年在家乡创建《岳飞》十二米立像。1992 年雕塑《生命之源》等参加意大利、米兰、“中国当代艺术大展”并收入目录本。1994年 在扬州市博物馆、高邮市博物馆两地博物馆举办个人艺术展。1996年在北京中国画研究院展览馆举办“回归 自然·王晓水墨人体小品展”,北京电视台、《人民政协报》、《中国日报》(海外版) 、《中国艺术报》、《中国青年报》等16家新闻媒体予以介绍。1997年“水墨人体”画参 加欧洲六国《中国画佳作巡回展》获佳作奖。参加“'98中国艺术博览会、'98首都艺术博 览会”,广受好评。作品及传略发表和刊登编入《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录》、《中国美 术全集》、《20世纪国际美术精作博览》等画集、典、册、报刊近六十种。长期潜心于具 有中国特色的东方人体艺术美的研究探索。艺术表现形式:雕塑、水墨、剪纸、版画、线 描、水彩、粉画、诗歌、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
主要从事水土保持试验研究、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及科研管理工作。主持或参加黄土高原世行贷款项目、黄委会基金项目、国家“948”项目等十余项科研课题(项目)。主持完成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规划等十余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区域界定及产沙输沙规律研究”获2003年度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的国家“948”项目“水土保持优良植物引进”获2003年黄委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项目主持人,主持完成的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大汶河流域莱芜项目区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典型小流域设计报告》和《大汶河流域泰安项目区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典型小流域设计报告》,于2001年7月获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初步设计二等奖。在国家及省部级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会10余次。出版《淤地坝试验研究与实践》专著一部(副主编)
[1] Wang J. H., Shi J. X., Discussion of Boundary Conditions of Transpiration Problems Using LTNE Model, ASME J. of Heat Transfer, Jan. 2008,Vol.130, No.1. [2] Wang J. H., Wang H. N., A Discussion of Transpiration Cooling Problems Through an Analytical Solution of Local Thermal Non-Equilibrium Model, ASME J. of Heat Transfer, Oct. 2006, Vol. 128, 1093-1098.[3] Shi J. X., Wang J. H., Inverse problem of transpiration cooling for estimating wall heat flux by LTNE model and CGM method, International J.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09)52: 2714-2720.[4]Liu H. C., Wang J. H.,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Synthetical Performances of Fluid Flow and Heat Transfer of Semiattached Rib-channels,International J.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10)53:[5] Wang J. H., Gan M., Detect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enetrating Pores of Porous Materials,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58(2007)8-12.[6] Shi J. X., Wang J. H., Optimized Structure of Two Layered Porous Media with Genetic Algorithm for Transpiration Cooling, International J. of Thermal Science, (2008)47:1595 -1601.[7] Shi J. X., Wang J. H., Inverse problem of estimating space and time dependent hot surface heat flux in transient transpiration cooling process, International J. of Thermal Science, (2009)48:1398-1404[8] Wang J. H., Han X. S.,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Transpiration and Ablation Cooling, Heat Mass Transfer, (2007)43:274-284.[9] Wang J. H., Wang H. N., Sun J. G., Wang J.,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Control Ablation by Transpiration Cooling, Heat Mass Transfer, (2007) 43:471-478.[10] Shi J. X., Wang, J. H., A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Laminar Boundary Flow Layer with Transpiration Cooling, Transp Porous Med, 2008. 9, DOI 10.1007/s11242 -008-9279-8.[11] Peng L. M., Wang J. H., Li H., Zhao J. H., He L., Synthesis and Micro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Ti-Al 3 Ti Metal-intermetallic Laminate Composites, Scripta Materialia, 52 (2005) 243-248.[12] Peng L. M., Wang J. H. , Li H., He L., Zhao J. H., Synthesi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ernary Molybdenum Carbosilicide and Its Composite, J. of Materials Science, 40 (2005) 2705-2707.[13] Peng L.M., Li H., Wang J. H. , Processing and Mechanical Behavior of Laminated Ti- Al 3 Ti Composites, J.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 A 406 (2005)309-318.[14] Wang J. H., Messner J., Stetter H.,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ranspiration Cooling, Part I- An Application Investigation on Infrared Measurement Technique, International J. of Rotating Machinery, April 2003, Vol 9, No. 3, 154-163.[15] Wang J. H., Messner J., Stetter H.,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ranspiration Cooling, Part II- Comparison of Cooling Methods and Media, International J. of Rotating Machinery, Aug. 2004,Vol 9, No.10, 355-363.[16] Peng L. M., Li H., Wang J. H., Gong, M., High Strength and High Fracture Toughness Ceramic-iron Aluminid3 (Fe 3 Al) Composites, Materials Letters 60 (2006) 883-887.[17] Peng L. M., Li H., Wang J. H., Gong, M., Synthesis and Micro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Aluminum Borate Whiskers, Ceramics International 32 (2006)365-368.[18] Peng L. M., Wang J. H., Li H., Gong M., Processing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ultiphase Composites Based on Mo-Si-Al-C system, J.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420(2006) 77-82.[19]贾闪,王晓春,王建华, 具有发散冷却功能的曲目结构边界层特性实验研究,航空动力学报,(2010)第25卷,第2期.[20] 周杰,王建华,气动汽车高压气体减压过程的能量损失与补偿,液压与气动,(2007)第7期,28-32.[21] 谢远远,王建华,发散冷却控制烧蚀过程的数值研究,航空动力学报,(2008)第23卷,第8期.[22] 时骏祥,王建华,发散冷却最小冷却介质注射量的数值研究,航空动力学报,(2007)第22卷,第2期.[23] 马龙,王建华,吴向宇,杜治能,利用红外技术进行层板冷却特性实验研究,航空动力学报,(2007)第23卷,第4期.[24] 孙纪国,王建华,烧结多孔结构的渗透和流阻特性研究,航空动力学报,(2008)第23卷,第1期.[25] 李谦,王建华,吴向宇,杨士杰,冷却介质在层板内流动特性研究,第一部分,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再现复杂流场,实验流体力学,(2007)第21卷,第4期.[26] 王储,王建华,杜治能,杨士杰,冷却介质在层板内流动特性研究,第二部分,数值模拟复杂结构内流场,实验流体力学,(2007)第21卷,第4期. [1]Wang J. H.,Liu Y. L., Wang X. C., Du Z. N., Yang S.J., Characteristics of Tip Leakage of the Turbine Blade with Cutback Squealer and Coolant Injection, Proc. of ASME Turbo Expo 2010 Power for Land, Sea, and Air, June 14-18, 2010, Glasgow, UK, GT2010-22566.[2]Wang J. H.,Liu H. C., Mao M., Li X., Zhang Z. Q.,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Fluid Flow and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s of Semiattached Rib Channel Design, Proc. of ASME Turbo Expo 2010 Power for Land, Sea, and Air, June 14-18, 2010, Glasgow, UK, GT2010-22563.[3]Zhang H., Wang J. H., Wu X. Y., Lu H. Y., A Simplified Approach to Design Transverse Ribs Which Array Alternately in Rectangular Channel,Proc. of ASME Turbo Expo 2010 Power for Land, Sea, and Air, June 14-18, 2010, Glasgow, UK, GT2010-22562.[4] Wang J. H., Lv X. J., Liu Q.D., Wu X. Y.,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Cooling Performance of a Laminated Configuration Using Infrared Thermal Image Technique, Proc. of ASME Turbo Expo 2008 Power for Land, Sea, and Air, June 8-12, 2009, Orlando, Florida, USA, GT2009-59838.[5] Wang J. H., Xu H. Z., Lv X. J., DuZ. N., Yang S. J., A Nn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Fluid-Thermal- Structure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of Laminated Film Cooling Configurations, Proc. of ASME Turbo Expo 2008 Power for Land, Sea, and Air, June 8-12, 2009, Orlando, Florida, USA, GT2009-59604.[6] Wang, J. H., Xu, H. Z., Liu, Y. L., Du, Z. N., Yang, S. J.,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on Turbine Airfoil Cooling Designs, Part I-An Investigation on Flow Features by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Proc. of ASME Turbo Expo 2008 Power for Land, Sea, and Air, June 14-17, 2008, Berlin, Germany, GT2008-50673.[7] Wang, J. H., Xu, H. Z., Liu, Y. L., Wu, X. Y., Yang, S. J.,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on Turbine Airfoil Cooling Designs, Part II-An Investigation on Heat Transfer Features by Infrared Thermal Imaging Technique, Proc. of ASME Turbo Expo 2008 Power for Land, Sea, and Air, June 14-17, 2008, Berlin, Germany, GT2008-50674.[8] Wang, J. H., Messner, J., Casey, V. M., Performance Investigation on Film and Tran- spiration Cooling, Proc. of ASME Turbo Expo 2004 Power for Land, Sea, and Air, 14-17 June 2004, Vienna, Austria,GT2004-54132, ISBN: 0-7917-3739-4.[9] Wang H. N., Wang, J. H., A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Ablation and Transpiration Cooling Using the Local Thermal Non-equilibrium Model, Proc. of 42nd AIAA/ASME/ SAE/ASEE Joint Propulsion Conference & Exhibit, 09-12, July, 2006, Sacarmento California, USA 2006-AIAA-5264.[10] Wang, J. H., Messner, J., Stetter, H.,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ranspiration Cooling, Part I- An Application Investigation on Infrared Measurement Technique, Proc. ISROMAC-9, 10-14 Feb. 2002, Honolulu, Hawaii, USA.[11] Wang, J. H., Messner, J., Stetter, H.,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ranspiration Cooling, Part II- Comparison of Cooling Methods and Media, Proc. ISROMAC-9, 10-14 Feb. 2002, Honolulu, Hawaii, USA.[12] Stetter, H., Wang, J. H., Basic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a Transpiration Cooling Method for Turbine Nozzle Guide Vane Using Evaporating Liquids, Proc. of 4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Turbomachinery, 20-23 March 2001, Firenze , Italy , ISBN 88-86281-57-9.[13] Stetter, H., Wang, J. H., Messner, J.,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ranspiration Cooling, Part I- Feasibility Test and Performance Estimation, Proc. ISROMAC-8, 26-30 March 2000 Honolulu, Hawaii, USA, Vol. 1, pp.778-785, ISBN#0-9652469-9-x.[14] Wang, J. H., Stetter, H.,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ranspiration Cooling, Part II- Performance Comparison With Film Cooling, Proc. ISROMAC-8, 26-30 March 2000, Honolulu, Hawaii, USA, Vol. 1, pp.786-792, ISBN#0-9652469-9-x.
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总结汇报
展示青春风采,争当文明标兵
——教师进修学院20xx级3+2小教年级组创县“青年文明号”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欢迎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来我校检查青年文明号创建工作。接下来由我来为大家简要汇报一下我校20xx级3+2小教年级组近一年来在争创县“青年文明号”工作中的一些做法,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年级概况
云阳教师进修学院20xx级3+2小教年级组是一个拥有28名教师队伍的集体,承担着11个班的教育教学任务,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达到70%,组内党员同志14名,占50%,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党员共7名。组内同志以“丰富自己,幸福他人”的年级理念,团结一心,互帮互助,刻苦钻研、开拓创新,通过“展示青春风采,争当文明标兵”的文明创建活动,以主人翁的姿态向社会展示“青年文明号”的风采。
二、创建“青年文明号”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管理,创造良好创建氛围。
我组自申报“青年文明号”以来,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成立了创建 “青年文明号”领导小组,周艺云校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为创建工作提供了经费上的保障和各种便利条件,使创建工作迅速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根据创建的要求,领导小组与年级组共同制定了切合本组实际情况的创建宗旨、实施方案、口号、目标、奖惩制度、公开承诺、服务公约及考核标准,具体规定了“青年文明号”成员的行为规范、文明用语、服务承诺等。并在年级办公室张贴了创建“青年文明号”公示牌,通过宣传栏、标语、广播、会议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青年文明号”,使我组教师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开展创建 “青年文明号”的活动目的和重要意义,形成了良好的创建氛围,增强创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也在全校掀起了争先创优的热潮。
(二)结合实际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
教师礼仪既是教师向社会展示良好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赢得学生尊重的信任的重要法宝,因此,我们在全年级师生中广泛开展以“热爱学生,忠诚教育”为主题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
1、师德表率,感染学生。
身教重于言行,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年级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平日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之间见面相互礼貌问好,相互帮助;不在班上、校园内乱扔废弃物,见到地面上有一点杂物主动弯腰捡起来教师的示范效果让同学们深受教育。年级组还召开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云阳县规范办学行为十条禁令》学习研讨会,还邀请了学院党委书记,全国文明礼仪教育专家余绍龙给全年级教师做了“教师文明礼仪教育”专题讲座,详细阐述了礼仪教育对加强教师师德师风的作用,这些措施有效的提高了年级组教师的认识,加强了教师的文明礼仪修养。
2、大力宣讲礼仪,提升学生认识。
各班主任在班里大力宣讲礼仪,学习礼仪,通过班会时间多次组织学生学习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相关礼仪知识,并利用黑板报、漫画、手抄报等途径宣讲礼仪知识,设立文明礼仪监督岗,监督检查学生的不文明的行为,让广大学生掌握一般礼仪的做法,充分认识到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创设了“人人讲文明,人人重礼仪”的浓厚氛围。
3、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让礼仪教育重在实践。
这些活动包括“我身边的不文明行为”调查和认识活动,“我读书,我快乐”读书活动、“文明礼仪宣誓仪式”、“学生仪容仪表检查”、“教室寝室文化布置评比”、“文明礼仪知识竞赛”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内容充实、富有针对性的学习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参与性、自觉性,规范了同学们的言行举止,仪容仪表,让文明礼仪潜移默化地到同学们的日常行为习惯中去,整个年级也始终能浸润在浓郁的文明有礼、热情友好、宽容谦让、诚实守信的和谐氛围中。
(三)开展公益志愿者活动,倡导奉献精神
“奉献”是青年文明号的精神内涵。在校党委的领导和团委的指导下,年级组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倡导爱心助人、奉献社会的信念,立足校园,走进社会,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1、建立健全青年志愿者组织机构,确保志愿者活动的组织力、凝聚力。
2012级3+2小教年级组青年志愿者活动由校团委直接领导,具体工作由校团委和青年志者协会策划、组织和实施。建成以校团委为总站,志愿者协会为龙头,以11个班级为分队的多层次的服务体系,组成了一支不断壮大发展的有序的青年志愿者队伍。目前我年级共有学生560人,其中有教师志愿者13人,学生志愿者120人,为了让志愿活动产生好的效果,还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务培训中心”,聘请刚分到学校的、曾经在大学里有青年志愿者服务经验的年轻教师担任辅导教师,对学生志愿者进行文明礼仪、语言艺术、管理艺术等方面的指导,重点强化了同学们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志愿者服务精神,提升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思维能力、服务能力,逐渐形成了的良好志愿活动环境。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年级组通过一系列奖励评比活动,如评选“优秀青年志愿者”等,激发老师和学生参与积极性,利用校园广播站、黑板报等宣传阵地树立典型,弘扬正气,突出青年志愿者活动在校园中重要地位。
2、认真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年志愿者活动,提高志愿者活动的参与性、基层性。
(1)、立足校园,当好服务人。
青年志愿者帮助需要帮助的师生和家长,如送生病同学去医院、介绍学习方法给学习困难的学生,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等,还在校园内广泛开展植绿护绿、清扫垃圾、美化环境等活动,利用课余时间轮流到学校各部门进行义务劳动,协助老师打扫阶梯教室、电子阅览室、图书馆、塑胶球场等场所,各部门老师对志愿者的服务给予了好评。在校运动会、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重要活动中,青年志愿者主动参加裁判工作和服务员工作。在每年开学迎接新生,青年志愿者都冲在第一线,帮助新生和家长熟悉校园环境,完善各种报名手续。面对部分同学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现状,还成立“文明交通劝导”队,于放学时段在学校门口对学生进行文明劝导,有序过马路。
(2)、走向社会,做好社会人。
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以来,经常性地深入到县福利院、养老院进行志愿者服务活动,利用周末到社区定点服务,他们深入社区居委会宣传与居民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交通法规、禁毒宣传等;打扫街道、清扫垃圾、修剪花草、搜集废旧电池、发放宣传单、辅导小学生,开展“红烛家教”活动等。对于部分困难学生,青年志愿者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慈善二日捐,一元捐”活动,如我校困难学生王金莎,父亲患脑堵塞,家庭经济困难,青年志愿者号召全校学生共为她募捐善款16753.7元,为她的家庭解决了燃眉之急。青年志愿者们不仅在物质层面给予受助对象直接服务,更在精神层面给予他们服务,以每年9月重阳节为契机,开展“敬老月”活动,组织学生看望慰问退休教职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部分班级的青年志愿者学生还与退休教职工进行“一助一”结对,定期到退休教职工家打扫卫生,看望老教师。
(四)、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提升青年文明号成绩
1、师徒结对,重在关注。
每年,我们年级组都会为新入校的青年教师进行一个非常隆重的徒弟拜师会,在拜师会上,徒弟与师傅签订一份结对协议书,在协议中规定,徒弟每月至少上一次公开课,每学期期末上好一次汇报课,写一篇教学论文,专心研读一本教育理论书。最后,由师傅和年级组对其进行考核。这样一对一进行师徒结对,让我们的师傅无时无刻能关注到我们徒弟的成长,“手把手”把我们的徒弟带入轨道。
2、 开展专业竞赛,营造竞争氛围
为提高年级青年教师的综合能力,年级组举行多项专业竞赛,如开展了“我爱我岗”教师演讲比赛,青年教师说课比赛,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青年教师公开课等活动,这些活动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增长了他们教育教学的能力。
3、督促青年教师加强自我学习
教师们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了解你的学生:选择理论下的师生双赢》,《家庭作业的迷思》,陶行知的《陶行知教育名篇》,于永正的《课堂教学精品录》和《于永正文集》,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和《骨干教师专业成长》,弗兰克麦考特的《教书匠》,韩兴娥《踏上阅读的快车道》,王晓春《今天怎样做教师》,以及《师资建设》、《中小学德育》、《中国教育学刊》等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著作,并及时书写读书笔记、读书随笔和感悟。
(五)、加强团组织建设,扩张发展空间
1、在学校团委的领导下,每学期对各班团支部进行一次考评工作,内容为团支部各项建设,如开展节日活动,召开团组织生活会,过团组织生活等,并以此作为“五四青年节”表彰的重要依据,来推进年级组团组织整体建设的发展,使年级团工作不断跃上新台阶。
2、注重队伍建设,增强团队意识。经常性召开团支部书记会议,不断加强对团干部工作内容、方法、手段的指导,培养了一支具有较高思想素质和较强工作能力的干部队伍。每年“五四青年节”前组织开展优秀团干和优秀团员评选活动,要求评选出的团干部要有“五好”即思想政治好、团结奉献好、服务青年好、学习进取好、一专多能好。
3、严格把关纳新程序,积极稳妥发展团员。以团支部为基础,团委为主导,团校为主要阵地,培养、推荐优秀学生加入共青团,并创办团校培训班,对入团积极分子进行统一考试,对于团校结业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坚持“科学规范、注重教育、积极发展、严格管理”的原则做好团员发展工作,保证团员队伍发展、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为团组织输入新鲜血液。
三、创建以来取得的经验和成绩
(一)、主要经验
1、领导重视是创建活动成功的根本。
自从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学校领导与给了高度的重视,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周艺云校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将创建工作纳入到本学期的学校的5件大事之一,并多次召开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会议,研究实施的措施,制度,落实奖惩责任,让创建工作有序的开展起来。
2、全员参与是创建活动成功的基础
全年级师生积极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你追我赶,集思广益,为创建工作建言献策,全年级共召开创建工作筹备会议6次,每次会议都不断的总结前阶段的经验,弥补不足之处,提出下阶段的计划安排,年级学生也在教师的带领下,积极参与,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3、措施落实是创建活动成功的保证。
在创建活动开始之初,就制定了《“青年文明号”奖惩制度》,落实了根据创建活动评优评先等10项措施,赏罚分明,对于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纠正,极大了提升的创建的效果和进度,形成了良好的创建氛围。
(二)、主要成绩
1、年级教师教学工作成绩显著
在各级各类评优评先活动中,本组共有十二人次荣获各类荣誉称号。其中,获市级荣誉称号1人,县级荣誉称号10人,12人次被学院表彰为年度考核和师德考核优秀, 其中,罗毅老师被表彰为“云阳县十佳师德标兵”,组内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课题8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项,市级重点课题1项,市级4项,县级课题2项,黄冠老师参与的重庆市重点课题《重庆市中等师范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暑假圆满结题,获得“优秀”等级。黄冠老师参与主编了全国文明礼仪教材《初中生文明礼仪》(第九册),本书由全国教育专家顾明远教授作序,教师的论文发表或获奖58篇,其中市级获奖41篇,县级获奖19篇。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全国竞赛获奖3人次,重庆市竞赛获奖10人次,校级获奖一等奖17次,二等奖33次,三等奖42次。
2、青年教师成长迅速
年级组青年教师积极进取,成长迅速,教师参与各级各类竞赛获奖36人次,
其中,6月在重庆市“励耘杯”教学技能比赛中,年级青年教师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级1项,三等奖3项,7月,左茂铃老师在重庆市中小学优秀阅读指导课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青年黄琼老师被县教委表彰为“师德先进个人”,郭春梅被县教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
3、学生表现出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由于本年级学生都是中职学生,入校时,学生表现出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好,纪律意识淡薄,年级组以创建活动为契机,狠抓学生的不文明行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全年级学生仅上半学期就获得教室、寝室流动红旗56面,6班获得全校文明礼仪主题班会一等奖,7班获得全校教室、寝室文化布置一等奖, 10班获得艺体节舞蹈、合唱比赛一等奖,学生表现出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在全校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文明礼仪教育受到了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的好评。汇报完毕
朱岳衡团队是一个由多位科学家、工程师和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他们在不同领域都有着深厚的研究经验和专业知识。以下是朱岳衡团队的其他成员:1. 王晨光:拥有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是和机器学习领域的专家。他在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2. 张宏伟:是一位电子工程师,拥有多年的硬件设计和嵌入式系统开发经验。他在智能硬件和物联网领域有着广泛的研究。3. 李文博:是一位生物学家,拥有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他在生物信息学和基因组学等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4. 张伟:是一位机械工程师,拥有多年的设计和控制经验。他在技术和自动化领域有着广泛的研究。5. 郭宇:是一位计算机科学家,拥有和机器学习方面的博士学位。他在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以上是朱岳衡团队的部分成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研究经验为团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朱岳衡团队的其他成员包括:1. 王磊:副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方向的研究。2. 刘宇飞: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方向的研究。3. 陈鹏飞:助理教授,主要从事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和社交网络分析等方向的研究。4. 杨洁:讲师,主要从事大规模数据管理与分析、云计算和物联网等领域的研究。5. 郭媛媛:博士后,主要从事医学影像处理、计算机辅助诊断和智能健康监测等方面的研究。
朱岳衡团队是由一群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他们都是在不同领域有着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专家。其中包括:1. 陈峰:朱岳衡团队的联合创始人之一,拥有丰富的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经验,曾在微软和谷歌等知名公司工作。2. 王晓峰:朱岳衡团队的联合创始人之一,拥有多年的和机器学习经验,曾在IBM和微软等公司工作。3. 郭宇航:朱岳衡团队的高级研究员,拥有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曾在百度和阿里巴巴等公司工作。4. 王瑞:朱岳衡团队的高级研究员,拥有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方面的专业知识,曾在微软和谷歌等公司工作。5. 邓志强:朱岳衡团队的高级研究员,拥有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方面的专业知识,曾在IBM和微软等公司工作。6. 李伟:朱岳衡团队的高级研究员,拥有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方面的专业知识,曾在百度和阿里巴巴等公司工作。以上就是朱岳衡团队的一些成员介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和成就,为团队的发展和成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简述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要简洁)简述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要简洁)背景: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日用物品严重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1921年2月,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喀琅斯塔得发生水兵兵变,被迅速平息下去。可是,苏维埃政权的处境仍十分危急。列宁说:“我们在1921年春天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再次,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从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内容:第一,农业方面:1921年3月21日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第二,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第三,流通方面(商业方面):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简述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1、背景:1921年初,国内战争结束。苏俄取得了胜利,然而它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战争使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也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不满情绪影响了政治稳定。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根据列宁的报告,决定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由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2、内容:(1)实行粮食税,税后余粮由农民自行支配;(2)采取租让制与租赁制等方式,把外国资本与私人资本重新引入国有企业,并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允许自由贸易;(3)废止平均主义的实物分配制,实行以工人技术熟练程度和生产效率为标准的劳动报酬级差制。苏俄新经济政策新的经济政策是列宁和布林什维克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作用)它从俄国的实际出发.发展经济、巩固工农联盟为主要目标,通过利用市场机制和商品货币关系较快地恢复了国民经济,稳定了政治形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心措施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心不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在于经济方面。在苏联发现战时共产主义不再适合实际国情时,列宁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存在,通过资本经济为社会主义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苏俄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俄共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这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他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受到工人和农民的支援,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局限性近十年来,关于苏联新经济政策失败的原因,目前学术界仍众说纷纭,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已有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都集中在苏联共齤产党特别是领袖人物的社会主义观对新经济政策的终结所起的作用,或者思想文化方面、政治制度和党内权力斗争等,当然有的研究也提出当时的客观环境的作用。关键词:新经济政策、失败原因、终结自苏联剧变后,新经济政策问题再次引起社会主义理论工作者的极大关注。许多人把新经济政策看作是一种更加理想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深入挖掘其内涵。然而新经济政策在20年代的苏联毕竟是一种失败的选择。它为什么会失败?迄今人们并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多数学者较多强调的是当时国际国内的社会历史条件,许多论著已分别从当时国内外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方面作了大量分析,本文主要从思想文化方面、政治和行政方面、以及斯大林个人因素等等,总结各方学者关于新经济政策失败的原因。一、思想文化方面孙国慧认为“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终结有多种原因,在思想文化方面主要包括新经济政策理论不够明确和完善,新经济政策没有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和接受,俄国历史传统上的专制主义和村社传统的影响,当时苏联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以及急于求成的赶超心理等”。另一学者李述森则认为,“新经济政策得不到布林什维克党意识形态观念的支撑”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这是因为“新经济政策是一个政治决定,布林什维克党意识形态的核心仍是反市场经济。”“既然是一个政治问题,因此,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并没有带来布林什维克党意识形态观念的转变,市场经济仍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的、异己的东西。布林什维克党的意识形态观念没有实现相应的转型,导致新经济政策不可能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之上。列宁去世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空间不断受到挤压,直至最终被取消②”。王晓荣学者提出的观点中有一部分是与孙国清学者相似的原因,在这里不再做相同的叙述。同时除了和其他学者的观点有重叠的部分外,王晓荣学者还提出了个人独特的一些见解。王晓荣认为当时的苏共内部盛行“教条主义的思想方法”。因为王晓荣通过研究陆续解密的苏联绝密档案得出,“在党内争论中,许多人引以为据的常常是传统社会主义理论,把新经济政策中的一些并不是资本主义的做法也当作资本主义,认为实行新经济政策将会导致资本主义复辞。”“斯大林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时,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某些设想当作现实社会主义的理想模式,直接废弃适合当时苏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经济政策,盲目追求社会主义的‘经典模式’。结果不仅使苏联本国步入僵化的教条主义,而且把苏联的建设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在社会主义阵营推广,造成教条主义盛行,严重遏制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对于王晓荣的教条主义的思想方法,郑异凡学者同意这一看法。另外郑异凡提出“苏共内部领导人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诠释直接影响新经济政策的命运”。对此郑异凡解释为“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并不新,只是1918年春政策的继续;斯大林和季诺维也夫等人强调新经济政策仅仅是退却,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要求转入进攻;布哈林则认为新经济政策中的决定因素是运用市场机制。这些不同诠释直接影响新经济政策的命运,所以正是领导层对这一政策没有取得共识,断章取义,各人有各人的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列宁的言论中找到对自己有利的解释,谁执掌最高权力,就按照谁的主张办。在政治上高度集权的状态下,斯大林一旦大权在握,就在他信誓旦旦要坚持新经济政策,把取消新经济政策斥为‘反革齤命谣言’后不久,就凭他个人一句话,轻轻松松地送新经济政策‘见鬼去了’!”。这时候,国内大部分学者对从思想文化方面解释新经济政策都是不可避免的承认这几个观点。如高继文的对新经济政策失败原因分析是“一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新经济政策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援;二是国内普遍存在着着急于发展的焦急赶超心理;三是社会历史传统力量影响至深,不利于新经济政策的推行。”。如刘剑飞认为“缺乏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支撑是新经济政策失败的直接原因”,因为“列宁逝世后,列宁的后继者们除以布哈林为代表的少数人尚能拥护和支援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外,大多数领导人对新经济政策认识不足”,并且“大多数领导人不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切合苏联社会现实的,他们不去对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认真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或者说他们对列宁主义根本就没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从而不能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于是“新经济政策在实践中由于缺乏完整的理论支援而被终结了”。王晓荣认为“由于历史实践的局限,新经济政策本身具有稚嫩性和不完备性”。这是因为“由于历史实践的局限,列宁和俄共(布)在提出和实施新经济政策时,没有彻底弄清有关社会主义的一些问题。”例如最基本的“关于经济落后的俄国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时间问题”还有“关于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问题”至于“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和“在解决党如何掌握国家政权与如何组织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上”,苏联领导人们“由于在这些重要的理论问题上认识不清楚,使新经济政策本身具有稚嫩性和不完备性”。同时,“民粹主义思想的不良影响”也是王晓荣认为影响新经济政策失败的一个因素,“长期的村社传统培养了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习惯势力,成为农村发展商业关系和个体经济的强大阻力”,“这种村社传统又成为民粹主义思潮产生的社会基础”。“在民粹主义思想影响下,许多人十分迷恋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和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担心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会把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引向资本主义方向,这是新经济政策遭致废弃的一个远因”。②“教条式地理解和搬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结论;急于加快发展的赶超思想”也是王晓荣对新经济政策失败的观点之一。②二、政治和行政方面近年来,许多学者已经注意到苏联的政治体制对新经济政策失败的影响,尤其集中于从决策角度分析了新经济政策的确立与民齤主集中制决策机制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分析这一政策的过早终结,但也有其他角度的观点。黄蓉芳认为,“新经济政策的过早夭折,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决策体制的转变———从民齤主(的)集中制到极端集中制的转变”。黄蓉芳对此解释为“如果说在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前,各种政策建议还能反映到决策层,并有可能被接受的话,那么在1928—1929年斯大林要‘抛开’新经济政策之时,对斯大林不顾党的决议自行其事的行为,并没有制约机制。”于是,当斯大林决定要废除新经济政策时,即使当时有不同的意见,但并没有人敢提和相当有效的制约斯大林个人独齤裁的机制。王晓荣则提出,“新的经济政策的推行,有赖于政治上的支援和配合。苏联在实施新经济政策取得初步成效后,在要不要坚持既定方针的问题上,俄共齤(布)党内出现了认识分歧”,所以是“党内理论观点分歧影响了新经济政策的命运”“在政治体制没有进行相应改革,党内民齤主不健全的情况下,党内理论观点的分歧同政治斗争搅在一起,理论和政策之争的结果往往不取决于它们本身的是与非,而取决于争论各方在政治斗争中的输赢胜败,这使新经济政策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内斗争的结局”。李述森认为,“在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新经济政策既是因政治需要而出台的,也是因政治问题而被中止的,是政治因素决定了它的兴衰命运”。首先,“一是政治考虑新经济政策的先天不足。”,因为“新经济政策虽然是意在发展经济的政策,但它的出台却不是布林什维克党认识到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结果,而是出于保住政权的考虑。”一旦形势改变,苏联领导人会毫不犹豫的改变政策。其次,“二是政治发展趋势:与新经济政策本质的背离”当“集权体制越发展,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空间就越狭小。当一齤党专政演变成个人专制后,新经济政策就终结了。”第三个政治因素是“党内权力斗争:推动新经济政策走向终结”。在这里李述森指出“目前国内学者们倾向于把新经济政策在20年代末被中止归咎于斯大林,指责斯大林没有很好地领会列宁的思想,把新经济政策当成了权宜之计。这种指责是有失公允的。应该说,无论谁获得了最高领导地位,都会作出类似的抉择。”②,斯大林只是顺应当时集权的需要而做出的选择而已。刘剑飞认为,“没有民齤主化政治土壤是新经济政策失败的根本原因”在它的论文中,他说“任何理论的产生、形成和完善离不开相应的政治土壤,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不能没有政治的民齤主化和法制化。换言之,苏联推行任何新的经济政策都要有赖于政治上的支援和配合,经济改革要求有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作保证”,“质言之,是苏联政治体制原因扼制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的确立,导致了新经济政策的终结”。①任晓伟则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历史过程”,列宁时期新经济政策的三大内在矛盾影响了新经济政策的失败。主要是“计划和市场的矛盾”、“意识形态与实践的矛盾”、“政治与经济的矛盾”这三大内在矛盾“不可避免地与战时共产主义的计划遗产、传统的意识形态以及这一时期重新开始集中化的政治体制发生著结构性矛盾。”,最终为苏联从新经济政策向计划经济的转变提供动力。刘长江指出,“对于新经济政策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苏联共齤产党的政策变化”,“实际上,在新经济政策的制定与终结的过程中,苏联的经济学家提出的解决苏联面临的经济问题特别是农村经济问题的设想方案,对苏联共齤产党的政策选择都发挥了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而高继文认为,“没有适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党内民齤主生活部健全,政治斗争严重妨碍了新经济政策的的执行和深化”这是导致新经济政策失败的重要原因。因为“斯大林通过组织手段逐渐控制了党内大权,监督机关名存实亡”,“斯大林动用组织手段去反对反对派,使他们的理论观点败于权势之下。这种不正常的争论中,理论、政策争论的内容和观点越来越居于次要地位,争论的胜败结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的权利大。反对派的失败首先是政治和组织上的失败,他们的观点即使正确也难以取胜”,“从这个侧面看,新经济政策终结的重要原因在政治方面”。如郑异凡认为,“新经济政策夭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的问题之一是领导层对这一政策没有取得共识,各人有各人的理解,谁执掌最高权力,就按照谁的主张办。更重要的是,政治体制的改革不同步,经济体制得不到政治体制的保障”,当“斯大林一旦大权在握,就凭他个人一句话,轻轻松松地送新经济政策‘见鬼去了’”[1]简述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原因。1.实行的原因: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2.主要内容:(1)农业方面:推行粮食税,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用劳工。(2)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3)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4)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也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3.评价:(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逐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实践表明,新经济政策可以作为在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内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结果第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第二,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第三,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怎样评价苏俄的新经济政策评价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第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第二,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第三,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苏俄的新经济政策(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使苏俄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3)内容:新经济政策包括: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起初实行产品交换,后允许自由贸易;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实行工资级别制。(4)实质: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5)作用: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到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了。
王晓荣,女,1994年宝鸡文理学院毕业,1995年9月登上凤县双石铺中学的讲台,从此就坚守着双中初三年级班主任和化学教学的一隅,她就是王晓荣老师,在双中平台成长的名师,学生眼中的良师,家长公认的严师。 年年毕业班,谁堪重任?王晓荣说:“带毕业班压力大,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带着这样的使命感,她甘为人梯,躬耕在教育的天地里,书写她满腔的师者情怀。爱字当头,赤诚以待。一朝身为孩子王,赤诚热爱没商量。 王晓荣深知做学生工作把握好爱的尺度的重要性。以身作则,平等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对差生呵护有加,是她班务工作的核心理念。从1996年担任班主任工作至今,每年接手的班集体都各有千秋。 2004年9月,她担任初三(8)班的班主任工作,该班58名学生,29名学生在品德、心理或学习方面有一定的问题。为了让这样的班“好”起来,她费尽心机,刚接过班的一个月内,她几乎没有上下班时间。 记的当时班上有一名学生赵某,他的父亲是个矿老板,当赵老板把三百多万元投进矿洞,没有开采出一块有用的“石头”时,就带着小情人和他们的孩子跑了,此后杳无音信,扔下了身无分文的赵某。赵某在本地没有亲朋好友。这个孩子的衣、食、住都成了问题。为了不影响赵某学习,她把赵某接回了家,担当起一个母亲的责任,替赵某还清了欠所有同学的债务,打发了几起要债之人。她的细心呵护,唤起该生对生活的希望,目前这个学生已经大学毕业了。 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她自己都率先垂范。她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化学生,让学生懂得,实实在在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班从她手里走过,可无论多么乱的班到她手里就好了,多么烦心的学生,到她那里就变的听话了! 教风严谨,全力以赴。 王晓荣老师在双石铺中学的工作状态,真正可以用“以校为家,废寝忘食”来形容。她一有空就扎进教室里,虚心听取学生的心声,孜孜不倦研究化学课的上法。把实验教学作为探讨化学教学的切入点,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整天钻进实验室里,探讨问题的根源,做学生的知心人和教改实验的率先垂范之人。 先后参加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的研究”等十几项课改实验,实验效果显著,试验班成绩遥遥领先。所代98级四班当年中考平均分高出全县第二名将近40分。这期间撰写的论文有41篇先后获县、市、省、国家级等次奖,有3篇论文在省级杂志上发表。 每年中考,她所带化学科成绩都名列全县前茅。先后被评为宝鸡市初中第三轮目标教学实验先进个人,宝鸡市素质教育实验教改先进个人,陕西省教改试验先进工作者。勇挑重担,桃李春风。 为了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脱颖而出,学有所专,她担任了近九年的化学奥赛辅导工作。先后培养了王康等42名学生获省级等次奖,王康,任勇以化学奥赛宝鸡市第一名的成绩被宝中破格录取。她辅导的学生先后有45名考入宝中。她本人多次被评为陕西省优秀辅导员。 工作出色,必硕果累累。 2005年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2007年被评为宝鸡市优秀教师;2009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1999年和2010年先后两次被评为凤县优秀教师。荣誉的光环并没有使她炫目,那个点染着淳朴笑容,散发着迷人魅力的老师王晓荣,醉于桃李,仍进取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