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地质矿业发表论文

地质矿业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地质矿业发表论文

首先你是干什么用。 如果是要省级的话我有几个 很好发! 华北国土现代矿业都很好发。

吴凤鸣

(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

摘 要 本文论述了找矿哲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以及《找矿哲学概论》对找矿哲学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 找矿哲学 战略

前言

1981年,笔者有幸参加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地质专业组讨论中,共同发起成立“地质学辩证法专业组”,推举张文佑院士为学术带头人,责成笔者起草《倡议书》,1982年4月3日研究会钟林副理事长宣布批准成立以张文佑为首的7人“地质学辩证法专业组筹备组”,笔者被选为副组长,参与了筹备工作。由于笔者对自然辩证法仅有一般干部水平,难以承担起这项任务,迫切加强学习。

在筹备期间,偶然在《中国矿业报》上读到了朱训发表的《正确处理地质找矿中辩证关系》一文,如获至宝。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系统地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方法,剖析我国地质找矿工作,是一篇充满地质学辩证法的论文。于是我把自己的学习的心得以汇报形式,专程向钟林、龚育之、于光远等汇报,得到他们一致的高度评价和称赞,并决定责成笔者多方设法邀请朱训同志能在成立大会上做专题学术报告。

1983年4月,地质学辩证法专业组成立及首届学术年会上,朱训同志亲临大会,并作了《正确处理地质找矿中辩证关系》学术报告,不仅活跃了大会的学术气氛,也大大提高了研究会的声誉。

从此我便与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特别是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结下几十年不解之缘,也得到了这个难得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机会。其中朱训同志的找矿哲学及其《找矿哲学概论》问世后,有过更多的学习机遇,参加过历次的座谈会、研讨会,受益匪浅。特别是《找矿哲学概论(俄文版)》译成后,受朱训同志的委托对俄译本做过核校,虽然作用不大,但对全面领会《找矿哲学概论》基本理论内涵是很深刻的。

《找矿哲学概论(俄文版)》、《找矿哲学概论(英文版)》的出版,使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找矿理论走向世界,进入国际学术论坛,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一、《找矿哲学概论》受到中央领导及学术界的重视与高度评价

1992年《找矿哲学概论》问世后,受到中央领导人及理论界、地学界的重视与高度评价。

(1)1992年10月31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瑞环同志在阅读《找矿哲学概论》后,在《请地矿部同志转达我的一点意见》(以下简称《我的一点意见》)中,对该书做了高度评价,他说:“我看过朱训同志写的《找矿哲学概论》。这本书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找矿工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其他行业也有启示作用。我希望更多的同志像朱训同志那样,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指导生产和工作,从而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更快地发展。”

1992年11月4日~7日,为落实李瑞环同志信中的精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和江西省地质矿产局联合发起在南昌市召开了全国找矿哲学研讨会,有来自全国的地质矿产部门的专家、学者、教授、高级工程师近60人参加了讨论,会上交流找矿哲学论文近40篇。朱训教授在会上做了《关于找矿哲学的若干问题》的学术报告,与会代表认真学习了李瑞环同志的《我的一点意见》与《贺信》,他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召开座谈会,讨论找矿哲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大家倍感亲切,共同认为,李瑞环同志重视和倡导专业人员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指导专业科研工作,这在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深化进程中,更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代表围绕找矿哲学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认为《找矿哲学概论》是从哲学高度总结了新中国诞生以来我国地矿工作的历史经验,在此基础上开辟了哲学研究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领域,创立了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指导、有实践内容的找矿哲学学科体系,显示了作者在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上创造性的思维,是一项由中国特色的地学哲学研究成果。

(2)1993年1月20日,中国科协、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为落实李瑞环同志的批示,在北京召开了高层次找矿哲学座谈会,特邀请首都理论界、哲学界、地矿专家,以及科技、新闻界知名人士,对《找矿哲学概论》中找矿哲学理论内涵、范畴、结构、体系及现实意义作了评论。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原中宣部副部长龚育之主持座谈会,并发表以发扬理论同实践相结合的优良传统为题,称赞朱训同志的《找矿哲学概论》正是体现和继承了这种优良传统和典范。

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院士专门发来贺电:“欣悉中国科协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举行找矿哲学座谈会。这是我国科技界、理论界响应江泽民同志关于全党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落实李瑞环同志关于找矿哲学的指示,推动各行各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指导生产和工作的一项重要活动。我看过朱训同志写的《找矿哲学概论》。这本书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建立哲学应用学科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如果我们各行各业的领导同志都能结合工作实际,进行这种探索和研究,就会大大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从而推动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科技事业更快的发展。”

(3)1995年,出版了《找矿哲学的理论与实践》,这是在朱训同志主持下,编撰成的一部阐明找矿哲学及《找矿哲学概论》的综述性论述与解读,在《找矿哲学概论》的基础上,力求理论系统化,整理了江西找矿哲学研讨会的成果,地矿部总工程师找矿哲学学习班的资料,以找矿若干实例阐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在找矿勘查中的引导作用。

(4)1995年,为迎接1996年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首次在中国召开,组织力量翻译出版了《找矿哲学概论(俄文版)》和《找矿哲学概论(英文版)》。

1996年8月,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在北京召开。笔者是大会代表,受地学哲学委员会秘书处委托,带去《找矿哲学概论(俄文版)》、《找矿哲学概论(英文版)》各数十册。国际地质学史协会秘书长、美国天体地质物理学家阿尔文(Marven,U.B.)教授对该书高度评价,说“西方地质学家一般不愿论及哲学,认为谈哲学有一定争论性和风险性,尽量回避,……而中国同行,把哲学理论应用于地球科学研究,用于找矿,并取得成就,创立了独特的找矿理论,是一大创举,我一定好好阅读……”

讨论会结束后,笔者专访了俄罗斯地质学家奥泽洛娃(Ozerova,N.S.)、舍巴科娃(Shibakova,V),指着俄文版说,俄罗斯地质界一直把地学哲学作为一个专题研究,属于高层论坛,但还未作为一个学科,而且近年来研究者越来越少,至少“找矿哲学”概念,更少人问津,你们已撰写出专著出版,值得认真学习和借鉴……

当前《找矿哲学概论》有中文版(1993年、2008年增订版)、英文版、俄文版,以及俄罗斯科学院费多尔丘克院士摘译的莫斯科版,对推动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促进有中国特色的找矿哲学理论走向世界,进入国际学术论坛起着开创性的作用。当前《找矿哲学概论》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日益扩大与深化。

(5)2000年8月25日,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召开地学哲学研究回顾研讨会,对17年来研究会的研究成就进行了一次回顾与总结,参加研讨会的有副理事长王子贤、蒋志、石宝珩、杜乐天、吴凤鸣、毕孔彰、王恒礼等。

(6)2008年6月27日,全国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举办“朱训同志地学哲学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并纪念地学哲学委员会成立25周年研讨会”。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的知名学者余谋昌、吴义生、余际从教授对朱训同志的哲学思想及找矿哲学做了高度的理论上的概括,与哲学逻辑上的精辟分析。

二、《找矿哲学概论》的基本哲学理论内涵

2008年8月25日,笔者在全国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的《找矿哲学概论》再版座谈会上的发言(详见《地学哲学通讯》2008年第2期)中首先提出《找矿哲学概论》是地学哲学成就中标志性的论著。

《找矿哲学概论》是地学哲学的一面旗帜,它已形成或日趋完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是一部具有创新思维的、标志性的理论著述,其中心论题,论证了作为应用哲学一门独立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原理。

(1)五律:即主体客体一致律、阶梯序次递进律、系统发展协调论、点面结合律、过程转化律。

(2)五论:即唯物论、认识论、辩证论、矛盾论、主体论。

(3)该书2008年版本增加了找矿哲学的价值论,凸显出找矿自身的经济观,拉近了找矿哲学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整体性。

这三点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哲学分支学科,不但拓展了地学哲学研究的领域,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哲学学科的内涵。

三、找矿哲学理论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背景

1992年,《找矿哲学概论》出版前夕,我国地矿事业发展的实力已令世人所称赞,可以说《找矿哲学概论》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是在我国地矿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之上形成、发展的,也是建立在百万地质大军长期的地质实践基础之上的。这里引一点历史资料加以论证:1993年张文驹副部长在元旦新闻发布会上的宣称:“1978~1992年14年间累计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450处,探明储量的已有149种,有15种,诸如:石油、天然气、金、银,各居世界第三位……”1992年朱训部长在庆祝地矿部建部40周年发表的专论《发展地矿事业,促进四化建设》更有充分的论述,这里就不加赘述。这1450处大中型矿床的发现,主要是靠“找”、靠“找矿哲学”得来的。这时期我国已是矿种齐全、储量丰富、设备精良、人才积聚的号称百万地质大军的资源大国。就朱训同志个人的地质实践,当年指挥德兴铜矿的大会战,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作为地矿部的带头人,上述所列地矿系统的成就,基本上都是亲身经历过的,多年来丰富的领导地质大军的实践,通过思维的升华,从自然王国到必然王国的过渡,创造出新的理念,这完全是符合创新思维的发展理念过程。《找矿哲学概论》中的找矿理论的形成,就是以这些雄厚的物质为基础的。

四、成矿理论是找矿哲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理论升华

众所周知,矿业的发展是推动矿床学及其成矿理论研究的原动力。千百万矿产地是靠“找”、“找的哲学”而来的。那么,何处去找?如何来找?那就要靠从地质实践中得来的理论——中国成矿理论来指导。实践也证明:中国成矿理论的发展与找矿哲学的理论是完全互动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的找矿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找矿哲学理论是先导,是成矿理论的总结和升华,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突破和飞跃,是从自然王国向必然王国的过渡,它们相互渗透、互为交叉、耦合,中国成矿理论已呈现出繁花似锦、异彩斑斓的景象。我认为:中国成矿理论的繁荣和发展,也是找矿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条件。

1.矿床学的特点

从学习矿床学课认识到:矿床学属于地球物质科学的组成部分,专事研究矿物的来源、演化、运动机制、成矿类型及其时空规律的学科,是地质科学中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分支,其特点是:具有多样性、多解性、复杂性等,由于矿体形态、产状、类型不一,分布不均,又有颇大的区域差异性。因此,矿床学在成矿理论方面也是学科繁多,学派林立,诸如接触交代成矿论、围岩蚀变成矿论、热液成矿论、岩浆(火山)成矿论、花岗岩化成矿论、混合岩化成矿论、同生成矿论、改造-叠加成矿论、外生矿床陆源汲取成矿论等。这些传统经典型的成矿理论,在我国找矿勘探进程中,都有过辉煌的战绩,也有的是属于“非此即彼”一元论的理念,有一定的局限性。

2.中国成矿理论的哲学内涵

新中国诞生以来,中国矿床-地质学家潜心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方法,不断深化认识矿床学及其成矿理论自身固有的哲学内涵:内生与外生、深成与浅成、开放与封闭、均一与非均一、渐变与突变、膨胀与收缩、运移与沉淀、氧化与还原、饱和与稀释、同生与原生、尖灭与圈闭等。在这些理论哲学内涵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地质找矿的实践中,不断涌现出新的思维,创造出新的理论概念。

五、列举三个哲学找矿的典型实例

(1)远期的。大庆油田以两论(《矛盾论》与《实践论》)为指导,发现大庆油田,甩掉“中国贫油论”的帽子,验证了中国陆相生油理论,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胜利,也显示出形而上学的唯心论、先验论的破产。大庆油田两论起家,已早有共识,这里不再赘述。

(2)近期的。曹妃甸南堡油田的发现是哲学找油的典范。2008年在渤海湾畔之冀东海域曹妃甸港区,构造上属于黄骅凹陷带,构造十分破碎,用发现者的话来说,“一个盘子落地,又踏上几脚,地质结构十分复杂,多年来久攻不克。”他们经过认真的总结,组织大家学习,通过学习《找油哲学》,认识到“找到油的地方,是在人们的脑海里。”这一认识论上的突破,随之,在勘探方法上也有了质的改变,历经艰苦的攻坚,连续奋战,终于拿下了南堡油田,在储量上虽然不如想象那么大,但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上被称为“石油哲学”。

(3)据《中国矿业报》2011年9月22日报道:《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深部找矿重大突破纪实》。他们在2007~2009年在焦家、寺庄等地先后找到称之为“五朵金花”超大型金矿,在理论创新总结中,提出“阶梯式”成矿模式,笔者联想到朱训教授在《找矿哲学概论》中,就曾论及到的“阶梯序次递进律”一节,初步对照分析中认为在认识论上确有相互印证之处,只是有宏观与具体实践之别。笔者认为“阶梯式”成矿理论的创建,是否可以归于“阶梯序次递进律”的地质实践的检验与论证?至少也是哲学找矿的一个实例吧?

1. 第一作者,关于脉状热液金矿床成矿深度的思考,长春科技大学学报(全国金矿地质—找矿学术讨论会金矿专辑),20002. 第一作者,含金石英脉形成机制新探,长春科技大学学报(全国金矿地质—找矿学术讨论会金矿专辑),20003. 第一作者.Genetic implications of Te-minerals in gold deposits in Jiaodong Peninsula, eastern China. Bo-An Jang et al(eds), The 10th Korea-China joint geology symposium on Crustal Evolution in Northeast Asia. 20034. 第一作者.Geodynamic evolution of Eastern Kunlun orogenic belt, western China , Sun Ge et al (eds), Proceedings of Sino-German Cooperation Symposium on Paleontology, Geological Evolu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 Xinjiang, China, 20045. 第一作者.Precious ore deposits in De’erbugan metallogenic belt, Inner Mongolia Bo-An Jang et al(eds), The 8th Korea-China joint geology symposium on Crustal Evolution in Northeast Asia. 20016. 第一作者.煌斑岩与某些热液矿床关系新探——兼论幔源C-H-O流体的分异演化.地质找矿论丛,19957. 第一作者.胶东地区中新生代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48. 第一著者.胶东金矿地质及幔源C-H-O流体分异成岩成矿.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9. 第一作者.试论幔源C-H-O流体与大陆板内某些地质作用.地学前缘,199510. 第一作者.太古代脉状金矿床研究的某些新进展.地质科技情报,199511. 第一作者.再论胶东西部金矿带划分及其意义.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矿床学专辑),200312. 第一作者.自然界存在幔源“类岩浆”吗?中国地质,199513. 第一作者.内蒙拜仁达坝银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条件研究,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14. 第一作者.胶东西部金矿化空间定位机制研究, 胶东金矿地质研讨会论文集,199015. 第一作者.山东招远金矿床地质特征、金矿化时空分布及成矿预测,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报),1988,(2)16. 通讯作者,美国卡林型金矿与我国西部卡林型金矿的异同,地质与资源,200317. 通讯作者,青海东昆仑肯德可克钴铋金矿床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地质与勘探,200318. 通讯作者,青海东昆仑肯德可克钴金铋矿床成矿条件及成矿机理初探,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419. 通讯作者,青海东昆仑肯德可克金-有色金属矿床矿物特征研究,世界地质,2003,(1):50--5620. 通讯作者,青海驼路沟钴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地质找矿论丛,200421. 通讯作者,区域地球化学中大面积、低浓度分带异常评价——以督冷沟铜钴矿发现为例,地质地球化学,2003,16(3)22. 通讯作者,山东招远灵山-北截断裂的重新厘定及其意义,地质找矿论丛,200423. 通讯作者.地幔流体研究进展.地质科技情报, 2001,20(3):21-2624. 通讯作者.东南亚北加里曼丹新生代碰撞造山带演化与成矿.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32(2):193--20025. 通讯作者.马来西亚沙捞越Punda走滑构造及其动力学成因,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31(4)26. 通讯作者.额尔古纳地块北缘早古生代后碰撞花岗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科学通报,2005,50(20):2278--2288. SCI检索,英文版:WU Guang, SUN Fengyue, ZHAO Caisheng, LI Zhitong, ZHAO Ailin, PANG Qingbang & LI Guangyuan. 2005. Discovery of Early Paleozoic post-collisional granites in northern margin of the Erguna massif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2005 Vol.50 No. 23 .2733-274327. 通讯作者.吉林省东部韧性剪切带特征及其与金银成矿关系.地质与勘探,200428. 通讯作者.马来西亚沙捞越邦达、什兰江控矿角砾岩筒构造对比研究及其找矿意义.世界地质,200329. 通讯作者.马来西亚沙捞越西部Punda金铜矿床构造控矿作用及找矿意义,地质与勘探,200430. 通讯作者.上黑龙江盆地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矿床地质,2006,25(3)31. 通讯作者.辽东地区后仙峪及翁泉沟硼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现代地质,2007,21(4):645--65332. 通讯作者.额尔古纳成矿带西北部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岩石学报,2007,23(09):2227—2240.SCI检索33. 通讯作者. 胶东地区地幔捕虏体中黄铁矿含金性及其意义,黄金,2005,26(11):7--1034. 通讯作者.山东招远灵山沟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研究,黄金,2007,28(6):13--1735. 通讯作者.山东招远金岭金矿埠上矿区矿体空间定位机制研究,黄金,2007,28(1):13--1936. 通讯作者.吉林珲春小西南岔地区重砂金矿物的指示意义,黄金,2008,29(1):16--2037. 通讯作者.青海北巴颜咯拉山地区浊积岩中金(锑)矿成矿地质特征—以大场—加给陇洼一带为例.黄金,2007,28(9):8--1338. 通讯作者.内蒙拜仁达坝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矿物特征研究,世界地质,2008(待刊)39. 通讯作者.青海路沟钴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世界地质,2008(待刊)40. 通讯作者. 青海东昆仑乌兰乌珠尔铜矿金属矿物特征及意义,地质与资源,2006,15(3):191--19941. 通讯作者.Study on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of Gaotaigou borate deposit, south Jilin Province, Journal of Geoscientific Research in. Northeast Asia ,2006,():42. 通讯作者.青海东昆仑鸭子沟多金属矿的成矿年代学研究,地质科学,2008(待刊)43. 通讯作者.青海东昆仑卡尔却卡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世界地质,2008(待刊)44. 通讯作者.大功率电法在山东招远庄头刘家一带金矿勘查中的应用,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矿床学专辑),2003,33(增):53--5645. 通讯作者. 青海东昆仑肯得可克钴铋金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初探,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矿床学专辑),2003,33(增):47—5246. 通讯作者.马来西亚什兰江金矿床控矿角砾岩筒构造研究意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矿床学专辑),2003,33(增):41—4647. 第二作者.胶东西北部山上原家金矿金银矿物组合研究,黄金,2000,21(9):4--748. 第二作者. 河南枪马金矿床410脉深部成矿远景预测评价,黄金,2001,22(4):4--749. 第二作者(执笔). Northeast China's Mineral Resources Situation and Regional Cooperation, Journal of Geoscientific Research in. Northeast Asia 1999, (1):14—19,50. 第二作者,基于专家证据权重法的成矿远景区划与评价——以东昆仑地区金矿为例,地质科技情报,2006,25(1):41-4651. 第二作者. 韧性剪切带向剪破裂的转化与成岩成矿作用,地质力学学报,1997,3(1):38--4452. 第二作者,胶东地区裸露含金构造的地球化学评价,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3553. 第二作者,内蒙古虎拉林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黄金,2006,27(10):6—1254. 第二作者.内蒙古虎拉林金矿矿化富集规律和找矿远景评价.世界地质,2007,26(4):397-40255. 第二作者.北京市万庄金矿控矿构造类型及控矿特征,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34(2):206—21056. 第二作者.青海东昆仑成矿带综合选区研究.中国地质,2007,34(6):1101-110857. 第二作者.北京万庄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地质科技情报,2004,23():58. 第二作者. 基于专家证据权重法的成矿远景区划与评价——以东昆仑地区金矿为例.地质科技情报,2006,25(1):41-4659. 第二作者.青海大场金矿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地质意义,矿床地质,2005, 24(3):305-31660. 第二作者.山东招远金岭金矿埠南矿区1#脉流体特征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4,(3)61. 第二作者.中生代敦化-密山断裂大规模左旋平移及其对金矿床形成的控制作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2,62. 第二作者.专家证据权重法及其东昆仑地区的应用,地质与勘探, 2005, 41(4): 88−94.63. 第二作者.河南灵宝枪马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矿床学专辑),2003,33(增):34--4064. 第三作者(执笔).山东招掖成矿带构造岩浆活动与成矿,地球科学,1987,(4):65. 第三作者.基于GIS的区域重磁空间信息集成研究,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66. 第三作者.马来西亚沙捞越州的矿业及其投资环境,中国矿业,200467. 第三作者.脉金矿床深部成矿远景预测评价的石英热爆裂特征填图法,岩石学报,2000.SCI检索68. 第三作者.蒙古-鄂霍茨克成矿带中段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构造背景.矿床地质,2006a,25(增刊):51-5469. 第三作者.青海肯德可克钴铋金矿钴铋金的赋存状态及工艺特性研究,矿产综合利用,200570. 第三作者.动力系统转换与分级构造成金机理,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矿床学专辑),2003,33(增):27--3371. 作者之一. Preliminary metallogenic belt and mineral deposit maps for northeast Asia. 2003,多国合作项目成果。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发表,USGS PUBLISHING WAREHOUSE72. 第三作者.马来西亚砂捞越州的矿业及其投资环境,中国矿业,2004,(4):73. 第三作者.流体研究与成矿预测,矿床地质,1997,16(3):278-288(部分文章未统计)

矿山地质发表论文

1. 第一作者,关于脉状热液金矿床成矿深度的思考,长春科技大学学报(全国金矿地质—找矿学术讨论会金矿专辑),20002. 第一作者,含金石英脉形成机制新探,长春科技大学学报(全国金矿地质—找矿学术讨论会金矿专辑),20003. 第一作者.Genetic implications of Te-minerals in gold deposits in Jiaodong Peninsula, eastern China. Bo-An Jang et al(eds), The 10th Korea-China joint geology symposium on Crustal Evolution in Northeast Asia. 20034. 第一作者.Geodynamic evolution of Eastern Kunlun orogenic belt, western China , Sun Ge et al (eds), Proceedings of Sino-German Cooperation Symposium on Paleontology, Geological Evolu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 Xinjiang, China, 20045. 第一作者.Precious ore deposits in De’erbugan metallogenic belt, Inner Mongolia Bo-An Jang et al(eds), The 8th Korea-China joint geology symposium on Crustal Evolution in Northeast Asia. 20016. 第一作者.煌斑岩与某些热液矿床关系新探——兼论幔源C-H-O流体的分异演化.地质找矿论丛,19957. 第一作者.胶东地区中新生代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48. 第一著者.胶东金矿地质及幔源C-H-O流体分异成岩成矿.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9. 第一作者.试论幔源C-H-O流体与大陆板内某些地质作用.地学前缘,199510. 第一作者.太古代脉状金矿床研究的某些新进展.地质科技情报,199511. 第一作者.再论胶东西部金矿带划分及其意义.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矿床学专辑),200312. 第一作者.自然界存在幔源“类岩浆”吗?中国地质,199513. 第一作者.内蒙拜仁达坝银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条件研究,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14. 第一作者.胶东西部金矿化空间定位机制研究, 胶东金矿地质研讨会论文集,199015. 第一作者.山东招远金矿床地质特征、金矿化时空分布及成矿预测,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报),1988,(2)16. 通讯作者,美国卡林型金矿与我国西部卡林型金矿的异同,地质与资源,200317. 通讯作者,青海东昆仑肯德可克钴铋金矿床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地质与勘探,200318. 通讯作者,青海东昆仑肯德可克钴金铋矿床成矿条件及成矿机理初探,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419. 通讯作者,青海东昆仑肯德可克金-有色金属矿床矿物特征研究,世界地质,2003,(1):50--5620. 通讯作者,青海驼路沟钴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地质找矿论丛,200421. 通讯作者,区域地球化学中大面积、低浓度分带异常评价——以督冷沟铜钴矿发现为例,地质地球化学,2003,16(3)22. 通讯作者,山东招远灵山-北截断裂的重新厘定及其意义,地质找矿论丛,200423. 通讯作者.地幔流体研究进展.地质科技情报, 2001,20(3):21-2624. 通讯作者.东南亚北加里曼丹新生代碰撞造山带演化与成矿.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32(2):193--20025. 通讯作者.马来西亚沙捞越Punda走滑构造及其动力学成因,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31(4)26. 通讯作者.额尔古纳地块北缘早古生代后碰撞花岗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科学通报,2005,50(20):2278--2288. SCI检索,英文版:WU Guang, SUN Fengyue, ZHAO Caisheng, LI Zhitong, ZHAO Ailin, PANG Qingbang & LI Guangyuan. 2005. Discovery of Early Paleozoic post-collisional granites in northern margin of the Erguna massif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2005 Vol.50 No. 23 .2733-274327. 通讯作者.吉林省东部韧性剪切带特征及其与金银成矿关系.地质与勘探,200428. 通讯作者.马来西亚沙捞越邦达、什兰江控矿角砾岩筒构造对比研究及其找矿意义.世界地质,200329. 通讯作者.马来西亚沙捞越西部Punda金铜矿床构造控矿作用及找矿意义,地质与勘探,200430. 通讯作者.上黑龙江盆地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矿床地质,2006,25(3)31. 通讯作者.辽东地区后仙峪及翁泉沟硼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现代地质,2007,21(4):645--65332. 通讯作者.额尔古纳成矿带西北部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岩石学报,2007,23(09):2227—2240.SCI检索33. 通讯作者. 胶东地区地幔捕虏体中黄铁矿含金性及其意义,黄金,2005,26(11):7--1034. 通讯作者.山东招远灵山沟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研究,黄金,2007,28(6):13--1735. 通讯作者.山东招远金岭金矿埠上矿区矿体空间定位机制研究,黄金,2007,28(1):13--1936. 通讯作者.吉林珲春小西南岔地区重砂金矿物的指示意义,黄金,2008,29(1):16--2037. 通讯作者.青海北巴颜咯拉山地区浊积岩中金(锑)矿成矿地质特征—以大场—加给陇洼一带为例.黄金,2007,28(9):8--1338. 通讯作者.内蒙拜仁达坝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矿物特征研究,世界地质,2008(待刊)39. 通讯作者.青海路沟钴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世界地质,2008(待刊)40. 通讯作者. 青海东昆仑乌兰乌珠尔铜矿金属矿物特征及意义,地质与资源,2006,15(3):191--19941. 通讯作者.Study on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of Gaotaigou borate deposit, south Jilin Province, Journal of Geoscientific Research in. Northeast Asia ,2006,():42. 通讯作者.青海东昆仑鸭子沟多金属矿的成矿年代学研究,地质科学,2008(待刊)43. 通讯作者.青海东昆仑卡尔却卡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世界地质,2008(待刊)44. 通讯作者.大功率电法在山东招远庄头刘家一带金矿勘查中的应用,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矿床学专辑),2003,33(增):53--5645. 通讯作者. 青海东昆仑肯得可克钴铋金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初探,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矿床学专辑),2003,33(增):47—5246. 通讯作者.马来西亚什兰江金矿床控矿角砾岩筒构造研究意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矿床学专辑),2003,33(增):41—4647. 第二作者.胶东西北部山上原家金矿金银矿物组合研究,黄金,2000,21(9):4--748. 第二作者. 河南枪马金矿床410脉深部成矿远景预测评价,黄金,2001,22(4):4--749. 第二作者(执笔). Northeast China's Mineral Resources Situation and Regional Cooperation, Journal of Geoscientific Research in. Northeast Asia 1999, (1):14—19,50. 第二作者,基于专家证据权重法的成矿远景区划与评价——以东昆仑地区金矿为例,地质科技情报,2006,25(1):41-4651. 第二作者. 韧性剪切带向剪破裂的转化与成岩成矿作用,地质力学学报,1997,3(1):38--4452. 第二作者,胶东地区裸露含金构造的地球化学评价,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3553. 第二作者,内蒙古虎拉林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黄金,2006,27(10):6—1254. 第二作者.内蒙古虎拉林金矿矿化富集规律和找矿远景评价.世界地质,2007,26(4):397-40255. 第二作者.北京市万庄金矿控矿构造类型及控矿特征,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34(2):206—21056. 第二作者.青海东昆仑成矿带综合选区研究.中国地质,2007,34(6):1101-110857. 第二作者.北京万庄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地质科技情报,2004,23():58. 第二作者. 基于专家证据权重法的成矿远景区划与评价——以东昆仑地区金矿为例.地质科技情报,2006,25(1):41-4659. 第二作者.青海大场金矿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地质意义,矿床地质,2005, 24(3):305-31660. 第二作者.山东招远金岭金矿埠南矿区1#脉流体特征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4,(3)61. 第二作者.中生代敦化-密山断裂大规模左旋平移及其对金矿床形成的控制作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2,62. 第二作者.专家证据权重法及其东昆仑地区的应用,地质与勘探, 2005, 41(4): 88−94.63. 第二作者.河南灵宝枪马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矿床学专辑),2003,33(增):34--4064. 第三作者(执笔).山东招掖成矿带构造岩浆活动与成矿,地球科学,1987,(4):65. 第三作者.基于GIS的区域重磁空间信息集成研究,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66. 第三作者.马来西亚沙捞越州的矿业及其投资环境,中国矿业,200467. 第三作者.脉金矿床深部成矿远景预测评价的石英热爆裂特征填图法,岩石学报,2000.SCI检索68. 第三作者.蒙古-鄂霍茨克成矿带中段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构造背景.矿床地质,2006a,25(增刊):51-5469. 第三作者.青海肯德可克钴铋金矿钴铋金的赋存状态及工艺特性研究,矿产综合利用,200570. 第三作者.动力系统转换与分级构造成金机理,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矿床学专辑),2003,33(增):27--3371. 作者之一. Preliminary metallogenic belt and mineral deposit maps for northeast Asia. 2003,多国合作项目成果。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发表,USGS PUBLISHING WAREHOUSE72. 第三作者.马来西亚砂捞越州的矿业及其投资环境,中国矿业,2004,(4):73. 第三作者.流体研究与成矿预测,矿床地质,1997,16(3):278-288(部分文章未统计)

首先你是干什么用。 如果是要省级的话我有几个 很好发! 华北国土现代矿业都很好发。

给你几个不同层次的:吉林大学的《世界地质》,还有吉大、地大、北大、东北大学学报,这几个学校都有地质。除了世界地质以外都是中文核心期刊。《金属矿山》、《中国矿业》这两个都比较边缘,文章质量要求也不算太高,很容易发。《地球物理学进展》这个比较难发表一点,他的英文版《地球物理学报》应该是中国地质类期刊中SCI影响因子最高的了。还有你可以去CNKI,一般的高校网上图书馆都有入口,可以轻松查到上百中地质杂志。其实发表文章说白了就那么回事,发表了基本上没人看,也就自己图新鲜,看看自己的名字,如果不是那些非要找抄袭的JR,基本上没人仔细看,经历了硕博发论文的阶段后,猛然回头发现都是给钱就发的事,什么这编辑那编辑,P,强烈鄙视他们,一个个见到钱,垃圾都有创新意义。

矿山地质论文发表

1. 第一作者,关于脉状热液金矿床成矿深度的思考,长春科技大学学报(全国金矿地质—找矿学术讨论会金矿专辑),20002. 第一作者,含金石英脉形成机制新探,长春科技大学学报(全国金矿地质—找矿学术讨论会金矿专辑),20003. 第一作者.Genetic implications of Te-minerals in gold deposits in Jiaodong Peninsula, eastern China. Bo-An Jang et al(eds), The 10th Korea-China joint geology symposium on Crustal Evolution in Northeast Asia. 20034. 第一作者.Geodynamic evolution of Eastern Kunlun orogenic belt, western China , Sun Ge et al (eds), Proceedings of Sino-German Cooperation Symposium on Paleontology, Geological Evolu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 Xinjiang, China, 20045. 第一作者.Precious ore deposits in De’erbugan metallogenic belt, Inner Mongolia Bo-An Jang et al(eds), The 8th Korea-China joint geology symposium on Crustal Evolution in Northeast Asia. 20016. 第一作者.煌斑岩与某些热液矿床关系新探——兼论幔源C-H-O流体的分异演化.地质找矿论丛,19957. 第一作者.胶东地区中新生代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48. 第一著者.胶东金矿地质及幔源C-H-O流体分异成岩成矿.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9. 第一作者.试论幔源C-H-O流体与大陆板内某些地质作用.地学前缘,199510. 第一作者.太古代脉状金矿床研究的某些新进展.地质科技情报,199511. 第一作者.再论胶东西部金矿带划分及其意义.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矿床学专辑),200312. 第一作者.自然界存在幔源“类岩浆”吗?中国地质,199513. 第一作者.内蒙拜仁达坝银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条件研究,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14. 第一作者.胶东西部金矿化空间定位机制研究, 胶东金矿地质研讨会论文集,199015. 第一作者.山东招远金矿床地质特征、金矿化时空分布及成矿预测,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报),1988,(2)16. 通讯作者,美国卡林型金矿与我国西部卡林型金矿的异同,地质与资源,200317. 通讯作者,青海东昆仑肯德可克钴铋金矿床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地质与勘探,200318. 通讯作者,青海东昆仑肯德可克钴金铋矿床成矿条件及成矿机理初探,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419. 通讯作者,青海东昆仑肯德可克金-有色金属矿床矿物特征研究,世界地质,2003,(1):50--5620. 通讯作者,青海驼路沟钴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地质找矿论丛,200421. 通讯作者,区域地球化学中大面积、低浓度分带异常评价——以督冷沟铜钴矿发现为例,地质地球化学,2003,16(3)22. 通讯作者,山东招远灵山-北截断裂的重新厘定及其意义,地质找矿论丛,200423. 通讯作者.地幔流体研究进展.地质科技情报, 2001,20(3):21-2624. 通讯作者.东南亚北加里曼丹新生代碰撞造山带演化与成矿.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32(2):193--20025. 通讯作者.马来西亚沙捞越Punda走滑构造及其动力学成因,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31(4)26. 通讯作者.额尔古纳地块北缘早古生代后碰撞花岗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科学通报,2005,50(20):2278--2288. SCI检索,英文版:WU Guang, SUN Fengyue, ZHAO Caisheng, LI Zhitong, ZHAO Ailin, PANG Qingbang & LI Guangyuan. 2005. Discovery of Early Paleozoic post-collisional granites in northern margin of the Erguna massif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2005 Vol.50 No. 23 .2733-274327. 通讯作者.吉林省东部韧性剪切带特征及其与金银成矿关系.地质与勘探,200428. 通讯作者.马来西亚沙捞越邦达、什兰江控矿角砾岩筒构造对比研究及其找矿意义.世界地质,200329. 通讯作者.马来西亚沙捞越西部Punda金铜矿床构造控矿作用及找矿意义,地质与勘探,200430. 通讯作者.上黑龙江盆地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矿床地质,2006,25(3)31. 通讯作者.辽东地区后仙峪及翁泉沟硼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现代地质,2007,21(4):645--65332. 通讯作者.额尔古纳成矿带西北部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岩石学报,2007,23(09):2227—2240.SCI检索33. 通讯作者. 胶东地区地幔捕虏体中黄铁矿含金性及其意义,黄金,2005,26(11):7--1034. 通讯作者.山东招远灵山沟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研究,黄金,2007,28(6):13--1735. 通讯作者.山东招远金岭金矿埠上矿区矿体空间定位机制研究,黄金,2007,28(1):13--1936. 通讯作者.吉林珲春小西南岔地区重砂金矿物的指示意义,黄金,2008,29(1):16--2037. 通讯作者.青海北巴颜咯拉山地区浊积岩中金(锑)矿成矿地质特征—以大场—加给陇洼一带为例.黄金,2007,28(9):8--1338. 通讯作者.内蒙拜仁达坝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矿物特征研究,世界地质,2008(待刊)39. 通讯作者.青海路沟钴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世界地质,2008(待刊)40. 通讯作者. 青海东昆仑乌兰乌珠尔铜矿金属矿物特征及意义,地质与资源,2006,15(3):191--19941. 通讯作者.Study on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of Gaotaigou borate deposit, south Jilin Province, Journal of Geoscientific Research in. Northeast Asia ,2006,():42. 通讯作者.青海东昆仑鸭子沟多金属矿的成矿年代学研究,地质科学,2008(待刊)43. 通讯作者.青海东昆仑卡尔却卡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世界地质,2008(待刊)44. 通讯作者.大功率电法在山东招远庄头刘家一带金矿勘查中的应用,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矿床学专辑),2003,33(增):53--5645. 通讯作者. 青海东昆仑肯得可克钴铋金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初探,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矿床学专辑),2003,33(增):47—5246. 通讯作者.马来西亚什兰江金矿床控矿角砾岩筒构造研究意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矿床学专辑),2003,33(增):41—4647. 第二作者.胶东西北部山上原家金矿金银矿物组合研究,黄金,2000,21(9):4--748. 第二作者. 河南枪马金矿床410脉深部成矿远景预测评价,黄金,2001,22(4):4--749. 第二作者(执笔). Northeast China's Mineral Resources Situation and Regional Cooperation, Journal of Geoscientific Research in. Northeast Asia 1999, (1):14—19,50. 第二作者,基于专家证据权重法的成矿远景区划与评价——以东昆仑地区金矿为例,地质科技情报,2006,25(1):41-4651. 第二作者. 韧性剪切带向剪破裂的转化与成岩成矿作用,地质力学学报,1997,3(1):38--4452. 第二作者,胶东地区裸露含金构造的地球化学评价,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3553. 第二作者,内蒙古虎拉林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黄金,2006,27(10):6—1254. 第二作者.内蒙古虎拉林金矿矿化富集规律和找矿远景评价.世界地质,2007,26(4):397-40255. 第二作者.北京市万庄金矿控矿构造类型及控矿特征,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34(2):206—21056. 第二作者.青海东昆仑成矿带综合选区研究.中国地质,2007,34(6):1101-110857. 第二作者.北京万庄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地质科技情报,2004,23():58. 第二作者. 基于专家证据权重法的成矿远景区划与评价——以东昆仑地区金矿为例.地质科技情报,2006,25(1):41-4659. 第二作者.青海大场金矿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地质意义,矿床地质,2005, 24(3):305-31660. 第二作者.山东招远金岭金矿埠南矿区1#脉流体特征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4,(3)61. 第二作者.中生代敦化-密山断裂大规模左旋平移及其对金矿床形成的控制作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2,62. 第二作者.专家证据权重法及其东昆仑地区的应用,地质与勘探, 2005, 41(4): 88−94.63. 第二作者.河南灵宝枪马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矿床学专辑),2003,33(增):34--4064. 第三作者(执笔).山东招掖成矿带构造岩浆活动与成矿,地球科学,1987,(4):65. 第三作者.基于GIS的区域重磁空间信息集成研究,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66. 第三作者.马来西亚沙捞越州的矿业及其投资环境,中国矿业,200467. 第三作者.脉金矿床深部成矿远景预测评价的石英热爆裂特征填图法,岩石学报,2000.SCI检索68. 第三作者.蒙古-鄂霍茨克成矿带中段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构造背景.矿床地质,2006a,25(增刊):51-5469. 第三作者.青海肯德可克钴铋金矿钴铋金的赋存状态及工艺特性研究,矿产综合利用,200570. 第三作者.动力系统转换与分级构造成金机理,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矿床学专辑),2003,33(增):27--3371. 作者之一. Preliminary metallogenic belt and mineral deposit maps for northeast Asia. 2003,多国合作项目成果。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发表,USGS PUBLISHING WAREHOUSE72. 第三作者.马来西亚砂捞越州的矿业及其投资环境,中国矿业,2004,(4):73. 第三作者.流体研究与成矿预测,矿床地质,1997,16(3):278-288(部分文章未统计)

首先你是干什么用。 如果是要省级的话我有几个 很好发! 华北国土现代矿业都很好发。

采矿工程方面的文章可以发到《矿山工程》这本刊上哦,原稿论文或者评论文章是有关但不限于以下领域:矿山工程技术,矿山地质学,矿山设计,矿山地面工程,井巷工程,采矿工程,选矿工程,钻井工程,油气田井开发工程,石油、天然气储存与运输工程,矿山机械工程,矿山电气工程,采矿环境工程,矿山安全,矿山综合利用工程,矿山工程技术其他领域。

顶,读完博士后,回头看,除了那些高档一些的EI\SCI可能有些难度,其他全都那样的,有些装得有些品味吧,其实垃圾,不过不赞成的是,创新难度大,不能要求全部社会的人都去搞创新,不现实,生活本就这样,平淡而已,真正的,上至所谓的伟人,下至黎民百姓,都要生活,不能太苛求,哈哈。

发表地质矿产论文

张照志 刘永团

一、会议概况

(一)会议背景

2010年9月12日~22日,国家305项目办公室组织的中国地学领域研究新疆及“大阿尔泰地区”的地质矿产的专家赴哈萨克斯坦东哈萨克斯坦州乌斯季市,参加由哈中俄蒙四国共同召开的“大阿尔泰成矿省”国际学术讨论会。

中国代表团参会代表共24人,分别由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家305项目办公室”、新疆生态地理研究所、新疆阿勒泰地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和博(硕)士研究生生组成。虽然是第一次参加中亚地学领域的国际会议,多数中国专家认为本次会议比预想的效果要好得多,在友好的学术交的同时,初步了解了哈萨克斯坦地质科研机构和工作条件,中国专家、教授与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的同行之间建立了广泛的密切联系,为国家305项目研究团队开展多层次中亚国际合作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会议取得了满意成功。

(二)阿勒泰地区参会情况

2010年3月,应国家305项目办邀请,张照志、张涛、刘永团、王雯婧4人向哈萨克斯坦东哈州会议组委会提交了3篇英文论文摘要。4月,组委会邀请论文提交者参加会议。4月26日,张照志专门向地委副专员、行署常务副专员刘颂东,地委委员刘斌提交了《关于参加哈萨克斯坦国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请示》,27日批复同意参加。

9月13日~17日,阿勒泰地委副秘书长、研究员张照志同志带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3位博(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研讨会(附件一)。参会费用由“新疆阿勒泰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资源可利用性研究”项目中列支。

阿勒泰地委副秘书长、研究员张照志提交了名为《新疆阿勒泰矿业特区研究》的论文、摘要及多媒体,并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做了主题发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名博士,2名硕士研究生提交了2篇论文,摘要及展板等会议材料(附件二)。此次会议为阿勒泰地区利用周边国家矿产资源提供了宝贵的矿业基础信息资料。向周边国家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宣传了阿勒泰地区矿业经济发展情况,也为完成利用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资源等相关研究项目奠定了基础。

二、取得成果

本次哈中俄蒙国际“大阿尔泰地质学术会议”是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的中亚地区地学领域学术会议,也是新疆305项目研究团队第一次组团展示中国学者研究中亚的研究成果,通过学术会议了解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等国研究中亚的地学动态和研究成果,搭建中亚地学研究国际合作的平台。本次研讨会收集到丰富信息和资料,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认识,为阿勒泰地区利用周边国家矿产资源,以及地区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参加此次国际学术会议取得预期效果。

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为:亚洲中心大阿尔泰地区独特的稀有金属、金、多金属多样性与联系。会议地点在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市的阿尔泰科技园。共设置了4个主题学术报告:①矿床及成矿规律;②区域地质及地球动力学;③方法、技术、成矿预测及找矿实例;④矿产资源、生态、经济和管理。此次会议以地学主题研讨为主,矿产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等为辅。中俄哈蒙4国专家学者发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主题发言及讨论。

阿勒泰地区代表团提交的3篇论文属于第4个主题报告内容(附件1,2,3),涉及矿业经济及组织机制学术研讨的范畴。论文收录于会议公开出版的“大阿尔泰-中亚独特的稀有金属-金-多金属成矿省”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取得了如下成果:

1.对阿勒泰地区矿业经济,“走出去”利用周边国家资源等地区关注的问题在会议上进行了研讨,达到了宣传阿勒泰地质、矿业经济发展现状、利用周边国家资源等方面的目的。张照志研究员做了题为《中国新疆阿勒泰矿业特区研究》(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Mining Special Area of Altay Prefecture in Xinjiang, China)的主题发言,与会专家学者对阿勒泰地区矿业经济发展颇感兴趣。原定为15分钟的发言,延长至半小时。从研究员的学术研讨视角,而非行政管理人员的角度,主要对阿勒泰地区资源、区位区情、生态环境等进行了深入阐述,提出了阿勒泰矿业特区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特区建设的矿产资源基础等6大基本要素。在空间布局上提出有步骤地建设4大矿业园区的规划。最后阐述了特区建设有关组织领导等8方面的保障措施。哈方等国专家学者对阿勒泰地区矿业投资环境及政策进行了讨论与研讨。

张涛博士研究生等做了《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与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资源勘查合作机制研究》(Study on Mineral Resource Exploration Cooperation Mechanism for Altay Prefecture with Its Adjacent Regions in Neighbouring Countries)主题发言。刘永团硕士研究生等展出了《新疆阿勒泰利用毗邻哈萨克斯坦地区矿产资源的可行性研究》(Study on Feasibility of Utilization for Mineral Resources in Adjacent Regions of Kazakhstan by Altay of Xinjiang)展板。

2.了解大阿尔泰区域地质、成矿规律、地矿经济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动态及方向,对阿勒泰地区成矿规律、找矿、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地质专家学术报告可以归纳为10个方面:①矿区阿尔泰黄铁矿-金-多金属成矿省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作用、矿床分布规律和找矿前景;②大阿尔泰地区构造建造、深部构造、变质变形、变质相石炭系-泥盆系地层对比、划分;③矿种上除了有金、铜、铅锌、铜镍、稀有金属外,关注稀土、稀散元素矿床等,还有黑色页岩(板岩)的综合利用,而且注意了在黄铁矿-金-多金属成矿带注意铁矿带的找矿;④大阿尔泰地区地震与深部构造、岩浆作用、构造动力学、年代学、同位素、稀土地球化学;⑤遥感、地球物理方法、地球化学探矿、综合找矿方法、预测参数、找矿标志、找矿前景,成矿预测等;⑥选矿技术方面有金砷矿石生物氧化技术、放射性方法选金的硫化物矿石;⑦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床的经济技术评价;⑧注意到采矿过程中生态监测和减少采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⑨注意到采矿选矿中造成的跨镜污染问题和对策;⑩矿业企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上述研究对阿勒泰地区从事相关研究的企业、科研院所、地质队等所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也对国土资源管理等政府机构编制相关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如第③个主题研讨关注稀土、稀散元素矿床等,哈俄两国的研究成果对阿勒泰地区稀有金属找矿具有参考作用。还有,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床的经济技术评价同样对阿勒泰地区开展相关研究也将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等。

3.收集了一些的资料,了解了中俄哈蒙四国有关地质、成矿规律等方面的情况。收集了大会论文集、多媒体等大量资料。特别是在哈萨克斯坦,系统收集了第30~33届国际地质大会哈萨克斯坦代表团论文集。主要有:

(1)1996年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北京),出版《哈萨克斯坦地质矿产》论文集,主要内容包括: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及特征,煤炭盆地、石油、铀等能源资源前景,铜铅锌等有色金属矿床,稀有金属矿床,地下水,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等。

(2)2000年第31届国际地质大会(巴西),出版《哈萨克斯坦地质与矿产成因》论文集。主要内容包括: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地质与经济,区域地质、地球动力学、成矿学,矿床地质和有机可燃矿产,水文地质学和地质生态学,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等。

(3)2004年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意大利),出版《哈萨克斯坦地球科学》、《里海及咸海地区地质》论文集。前者收录了50篇论文。主要内容包括:地质服务和矿产资源,地质、地球动力学,矿床成因、矿床、模式、方法、技术、水文、地球安全与保护等。后者收录了来自阿塞拜疆、伊朗、俄罗斯、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地学论文,主要包括地质、地球动力学、矿物学、水文、现代地质作用、生态和地震监测等内容。

(4)2008年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挪威),出版《哈萨克斯坦地球科学》和《中亚成矿域》论文集。前者主要内容包括8个部分:区域地质、地球动力学、矿物成因、地震、特殊成矿作用、矿床、油气矿产成因、矿物原料基地、勘探技术与数学方法、地下水、生态、地质遗产等;服务和矿产资源,地质,地球动力学,矿床成因、矿床、模式、方法、技术、水文、地球安全与保护等。后者收录了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地学研究论文,包括5个部分:中亚成矿的主要问题、多金属与铜、金及稀有金属、铀及其他矿种来论述中亚成矿域的主要特征。

另外,此次会议也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为今后参加类似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积累了经验。

三、认识建议

(一)几点认识

1.哈方通关环境有待改善。中方代表团在吉木乃口岸通关时,哈方海关、边检等管理人员对中方人员有意刁难。9月13日中方代表团乘汽车处从吉木乃口岸出境,哈方海关不允许过关,找汽车手续不全的问题等。经过了近9个小时滞留,最后到晚上7:30才放行。从斋桑县出发连夜驱车600多公里,14日凌晨5:00才到乌斯季宾馆。

2.双方语言交流不畅。国际学术主题发言需要英文,但哈方及俄方专家主要以俄语演讲,对中方带来诸多不便。蒙古由于会议经费困难,参会专家相对较少。论文集中的情况也是如此,其中大多数论文摘要为俄文,造成中方人员交流困难。加之哈方翻译人员几乎为非地质专业技术人员,且非常年轻。语言障碍对此次学术交流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影响了学术交流的有效性。

3.会议组委会高度重视研讨会。会议组委会高度重视此次学术研讨会,凸显哈方对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重视。哈方派出能源矿产部副部长兼地质矿产委员会主席、地质资源科学院院长、教育科学部科学委员会主席参与组织会议并参加会议,会议规格高。东哈州州长、乌斯季市长都参加会议,东哈州立科技大学、东哈州地质与生态研究所、哈萨克斯坦地质矿产科学院和东哈州勘探公司抽调多名专家参与会议组织,东哈州政府和乌斯季卡缅诺尔戈尔斯克市政府参与协调。会议安排在东哈州乌斯季阿尔泰科技园召开,8天前哈俄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同一间会议室举行会议。学术气氛和设施满足学术会议需要。往返会场与代表团住地乌斯季宾馆之间,以及代表团集体活动的交通一直都安排大巴接送,并有警车开道,方便了参会代表的开会和生活。

4.会议接待规格高,对中方代表团非常重视。一方面,这与国家305项目办公室前期所做的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关。另一方面,我国对大阿尔泰地区地学研究投入大,研究人才多,成果丰富有关。会议期间,组委会专门安排了欢迎晚宴,为与会代表表演了具有哈萨克民族特色的歌舞。为了表达对中发代表团的尊重,哈方还专门安排了中国的舞蹈,令中方代表团成员感动。

从各位参会代表体会哈萨克斯坦国家目前还没有完全脱离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物价相当于中国的4~5倍,普通人民并不是很富裕。但是会议组织者,动员多家国家级矿业企业赞助会议,包括哈萨克斯坦国家矿业公司合作股份公司“Tau-Ken Samruk”,Kazzinc矿业有限公司和Kazakhsta勘探公司等多9家公司,使得会议注册费降低到30美元,使得老专家和学生代表费用也大幅度地降低。

5.论文报告稍显欠缺。就学术论文等交流成果而言,中方代表团提交的论文数量较少,学术报告只有7个,研究内容专而不宽,综合性不强,多属于纯学术文章。尤其缺乏大成矿区带的找矿评价、找矿方法、成矿预测、采矿、选矿技术等方面的文章。研究矿种局限于铜铁多金属等。但中国学者提交的论文采用的测试数据新,年代学、同位素等研究较为深入且较新,反映出中国对基础地质研究投入大。而哈、俄地学专家的报告内容虽涵盖了传统的地质勘探、矿业所有工作内容,但是数据大多是2000年左右的数据,数据相对陈旧。

6.会议代表年龄结构有所差异。中方代表团专家学者各年龄段的都有,年龄结构较合理。而哈、俄、蒙3国科研人员的年龄偏大,特别是40岁以下的专家很少。这与这些国家对地学投入较少、科研人员待遇较差有关。据了解,很少地学科研人员因无法忍受地学研究的过低待遇而流失到待遇较高的领域或行业。

7.资料收集难度较大。在参会过程中,阿勒泰代表团想收集有关东哈州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最新资料及相关数据,难度很大。我们也到了该市两家大的图书馆,准备购买有关书籍,但均没有如愿。为此次活动留下了些许的遗憾。

(二)对策建议

1.建议阿勒泰地区地勘单位、矿业企业等机构参加类似的地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大阿尔泰成矿带横跨阿勒泰地区,成矿条件好,找矿潜力巨大,大阿尔泰学术研讨会所研讨的内容多为基础性地学研究,同时涵盖了找矿方法、预测、经济技术评价、环境保护等内容,这些研讨主题为阿勒泰地区找矿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为提升阿勒泰地区地学研究水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2.建议阿勒泰地区重视利用周边国家矿产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利用对周边国家的考察、研讨等活动,收集整理积累周边国家资源、政策、市场等方面的资料与信息。形成系统的、动态的利用周边国家矿产资源的基础资料和信息系统。为阿勒泰地区利用周边国家矿产资源提供基础支撑。

3.争取由阿勒泰地区组织召开“大阿尔泰”地学国家学术研讨会。届时,可集聚中俄哈蒙四国知名地学研究专家学者齐聚阿勒泰地区,对阿勒泰地区地质找矿、矿业经济等进行研讨。组织召开这样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对于阿勒泰地区并非难事。但对宣传阿勒泰、促进阿勒泰地区地质找矿实现突破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4.建议阿勒泰地区以此国际学术研讨会为平台,建立良好的招商引资渠道。把阿勒泰地区需要招商引资的项目通过展板的形式公布,便于周边国家有关投资者参考。重点是为大阿尔泰地区周边国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及地学科研工作的合作提供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四、致谢

在办理出国手续以及参会等过程中,得到了国家305项目办公室王宝林主任、王小文处长等领导的帮助。参加此次会议得到了阿勒泰地委副书记、常务副专员刘颂东,地委委员刘斌,地委委员、秘书长曾舒拉等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阿勒泰地委副秘书长陈祺在与哈方的联系方面给予了中方代表团大力的帮助。阿勒泰地委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李富强对此次活动给予热情帮助。阿勒泰地委办林艳峰副主、李玉瑛科长、吴广平科长、赵江泽副科长、陈新远秘书等也给予代表团大力帮助。阿勒泰地区外办在办理出国手续方面给予了代表团的大力支持。中方代表团在经停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期间,县委、政府,吉木乃口岸,海关,边防等单位非常重视,为代表团提供了食宿、通关、协调等方面的便利。同时,也得到了阿勒泰地区第六批援疆干部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附件

附件1会议议程及人员名单(略)

附件2东哈萨克斯坦州及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市简介

一、东哈萨克斯坦州

东哈萨克斯坦州(简称东哈州),是哈萨克斯坦的14个州之一,位于哈萨克斯坦东部,面积28.33万平方公里,辖15区、10市。东哈州北与俄联邦的阿尔泰边疆区接壤,西北与哈萨克斯坦的巴甫洛达尔州相邻,西与卡拉干达州相邻,南与阿拉木图州相连,东和东南与中国交界,该州面积列哈萨克斯坦地委,人口则为第二。人口密度小于5.8人/平方公里,自然条件(地形、气候、土壤)的巨大差异使得东哈州一些地区人口分布很不平衡。2008年约163万人,其中哈萨克族和俄罗斯占90%以上。

东哈州的自然景观丰富,有荒漠、原始森林、永久冰川和高山。地貌大部分为高山丘陵,期间有盆地和河谷分布。水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是额尔齐斯河、乌尔巴河等,还有许多高山河流及高山湖泊,但是西部和西南部地区河流较少,流入阿拉湖和巴尔喀什湖盆地的河流在夏季时常变浅和干涸,此外,哈萨克斯坦的大型湖泊也多位于东哈州,如阿拉湖(面积2650平方公里,水深45米)、萨琴克科尔湖(736平方公里)、马尔卡科尔湖(455平方公里,水深27米)及斋桑湖,后者继而沿着额尔齐斯河河床形成了哈萨克斯坦最大的水库-布赫塔尔马水库,水面总面积达5500平方公里。此外,东哈州还有舒里宾和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两个大型水库,额尔齐斯河是世界大型河流之一,它发源于们股阿尔泰山脉的西部支脉,总长4300公里,其中1700公里在哈萨克斯坦境内,汇入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鄂毕河,流经东哈州的几乎整个河段都能通航,东哈州的另一优势是有利的地理位置,许多过境铁路线和航空线通过这里,将中亚与西伯利亚地区连接起来,自古以来塞米巴拉金斯克市就是中国、俄罗斯和中亚之间的交通枢纽。

东哈州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1月份平均气温-20~-16℃,7月份平均气温20~23℃,但在东北部的山区最低气温可达-55℃。东哈州西部地区冬天常见暴风雪,夏天常起沙尘暴,全州的降水也极不平衡,年均降水量300~500毫米。

东哈州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占有重要位置。矿产资源中有色金属储量大,多金属的共生矿多。东哈州是哈萨克斯坦少有的资源富集区,特别是矿产资源丰富,储备了全国51.5%的黄金矿、65.6%的钽、铌矿、47.9%的铜矿、47%的锌矿、27%的铅矿、37%的铁矿、27%的钼矿。有金属矿120个,非金属矿308个,年产有色金属70万吨。东哈州尤其是东北部的阿尔泰地区是重要的金属成矿区。森林面积349.9万平方公里,木材总蓄量为1.74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建立有马尔卡科尔湖自然保护区、西阿尔泰斯克保护区等。

矿业方面。从苏维埃政权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开始,东哈州就成为前苏联高度发达的工业区之一,采矿冶金联合体仍是东哈州的经济基础,哈萨克斯坦出产的所有镁、和镁合金、锌、镉、钛、精炼银,97%的黄金、86%的铅,40%的铜精矿及许多稀有和稀土金属都产自东哈州的有色冶金企业,该行业产值占全州产值的一半以上。铍及其制品加工在世界上也享受盛誉。

二、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市

东哈州州府,1999年人口31万人。1720年作为乌斯季卡缅纳亚要塞而兴建,1868年起称市。位于哈萨克斯坦东部,鲁德内阿尔泰山麓、乌尔巴河与额尔齐斯河的汇合处。机场可起降国际航班。距首都阿斯塔纳1038公里。该市是哈萨克斯坦有色冶金中心,有大型铅锌和其他稀有金属炼制厂。食品工业也比较发达。是哈萨克斯坦重要工业中心之一。这里有哈萨克斯坦大学、科技大学等高等学府。

在考察活动中发现,乌斯季卡缅诺尔戈尔斯克市没有宽阔的马路、鳞次栉比的高楼、繁华的市场,但是城市建筑物整洁,花团锦簇,植被繁茂,喷泉雕塑应有尽有,宽阔的额尔齐斯河河水清澈,微微翻波浪,除了语言障碍,一切都显得清爽宜人,参会的中国代表都感觉,这是个宜居的中等城市。这是一个既有遵循传统怀旧,又有文化底蕴很深的城市。承载着中亚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的宜居城市。城市管理也很有特色。

附件3英文论文(3篇)(见论文著作篇)

附件4部分会议及活动照片(略)

1.Cui Bin,Huang huiming,Zhao Lei,Metallogeny and prospectivity of the Dayaoshan region,Guangxi Province,China,2005, p.1519,in Minerral Deposit Research:Meeting the Global Challenge,editerd by Jingwen Mao ,Frank P.Bierlein,Springer,20052. Cui Bin, Alteration Zoning and Orgin Of the Tongg uanshan Stratabound Skar Copper deposit; Thephrastus Publication S.A. 1991, 《Skam-Their genesis and Metallogeny》。3. 李剑,崔彬,2004,中国有色金属资源约束问题的研究,中国矿业,2004,11.4. Cui Bin,1996, Synthetic Metallogeinic prediction in the Material field-energy field-and Spatial field-a case Study Jiu-Rui area in Jiangxi Province, China. In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Problems of Geology》, Moscow, 1996, P116-125.5. Cui Bin, The evolution of granites and mineralizing of copper and gold deposit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dies of Yangtze Valley, In 《Petrogeresis and Mineralization of Granitoids》。6. 李忠,崔彬,浙江金华金鸡岩金矿区构造应力场研究,1998,矿床地质,第17卷,增刊,第951-952页7. 崔彬,层控矿床研究与发展态势《当代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地震出版社,19998. 崔彬,2000, 成矿空间初探,地质与勘探,No3。9. CuiBin ,2000,Resources and Marketing Analysis on Diamond,The Second World Chinese Conference on Geological Sciences. Stanford,California,USA10.Cui Bin, 2001,Ore-controlling Conditions and Metallogenic Prediction of Gold Deposits in Middle Machaoving Fault Zone,Western Henan Province. The 3rd Coasts-Three Regions & World Chinese Conference on Geological Sciences, Hong Kong.11.崔彬,赵磊,2001, 湘南东坡矿田钨锡成矿系列流体同位素特征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Vol.20 No.P.328-33012.崔彬, 2002, 湘南东坡矿田钨锡成矿系列研究 矿床地质 增刊13,崔彬,赵磊,陈文, 湘南东坡矿田钨锡成矿系列硫同位素特征, 2002地质论评, Vol48, 256~258页.14.崔彬,杨明银,詹朝阳, 2002, 江西武山铜矿床黄铁矿标型特征研究, 地质与勘探,No5,P.44-4815,崔彬,詹朝阳,赵磊,铜官山铜矿床石榴子石成因矿物学研究, 地质论评, 2002年增刊,275-278页16,崔彬, 2002 安徽铜官山铜矿床硫同位素混合总体筛分 地质论评No217 崔彬, 2002 地球物质学中的创新思维 中国地质教育高层论坛18,杨明银,崔彬,魏世昆,张万平,李享洲,2003,鄂东南徐家山金矿田成因研究,地质科技情报,23卷,第2期,82-86页19、董连惠、崔彬等 2003 新疆东天山首次发现自然铜矿化带 矿床地质 No220、崔彬 杨上明 赵磊 詹朝阳 2003石油资源的合理发开和有效配置《中国地质矿产经济》论文集21、Cui Bin He Zhijun Bai Guangyu Gao Hongguang, 2003Discovery of Native Copper in East Tian Mountain, Xinjiang Autonomy Region and Contrast with Native Copper Deposit in Northeastern Yunnan Province <东天山国际会议论文集》22、崔彬 杨上明 赵磊 中国石油生产成本和国际竞争力分析 2003第二届国土资源管理与教育高级论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资源保障能力,论文集(The Second Senior Forum on National Land &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Proceedings), 第353-355页23、崔彬 赵磊 刘炎 李赋屏 矿业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003 第四届全国矿业城市论坛 资源。产业24、崔彬 赵磊 詹朝阳 李剑 硫同位素混合总体筛分 2003 全国同位素会议论文集 2003 地球学报25、 黄慧民 崔彬 广西大瑶山地区成矿系列研究 2003 地质与勘探26崔彬 和志军 白光宇 高宏光 中国大型自然铜矿床的发现与幔柱成矿作用 ,2003 两岸三地华人地质大会27,崔彬,赵磊, 湘南东坡矿田钨锡成矿系列流体同位素特征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1,Vol.20 No.P.328-33028、崔彬,赵磊,陈文, 湖南东坡矿田钨锡成矿系列硫同位素特征, 地质论评, 2002年增刊,第256-258页29、崔彬,詹朝阳,赵磊,铜官山铜矿床石榴子石成因矿物学研究, 地质论评, 2002年增刊,275-278页30、董建乐,崔彬,王科强,刘荫春,武玉梅,2002,冀东“长城式“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地质论评,第46卷,增刊,230-23531,崔彬,赵磊,和志军,湖南东坡矿田钨锡成矿系列,矿床地质,2002,21卷,第期,第页32、崔彬, 杨上明 , 赵磊, 詹朝阳, 2003石油资源的合理发开和有效配置《中国地质矿产经济》论文集33, 崔彬, 杨上明, 赵磊,2003, 中国石油生产成本和国际竞争力分析 , 第二届国土资源管理与教育高级论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资源保障能力论文集(The Second Senior Forum on National Land &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Proceedings), 第353-355页34,崔彬,赵磊, 刘炎, 李赋屏,2003, 矿业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第四届全国矿业城市论坛 资源。产业35,崔彬,赵磊,詹朝阳,和志军, 硫同位素混合总体筛分, 2003, 地球学报 (ACTA GFOSCIENTICA SINICA)ISSN1006-3021,2003,第24卷,第6期,第494-496页36,赵磊,李友枝,崔彬,张照志、李剑、柳玉龙,2003,克里阳钾镁煌斑岩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地球学报(ACTA GFOSCIENTICA SINICA),ISSN1006-3021, 第24卷,第6期,第599-602页37、CUI Bin ,ZHAO Lei ,ZHAN Zhaoyang ,HE Zhijuen ,Mixed Total Screening for Sulfu Isotope,32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摘要38、CUI Bin ,ZHAO Lei ,ZHAN Zhaoyang ,HE Zhijuen ,Mixed Total Screening for Sulfu Isotope,2004,地质学报外文版,39、崔彬、白光宇,2004, 从32届国际地质大会看矿床学及相关学科的进展 现代地质 2004, Vol 18,No4, P.460-46240、 王琴、崔彬,2004, 浅析探矿权评估方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地质与勘探 ,No.141、詹朝阳、崔彬、欧阳俞华,2004, 论我国铁矿资源的进口依赖形势,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Vol.17 No142、刘焱、崔彬、李宝山 , 2004,浅谈网络管理与矿产品管理 , 第六届中国矿业城市发展论坛论文集43、徐青、崔彬、李剑, 2004,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的取向 ,第六届中国矿业城市发展论坛论文集44、彭贤则,崔彬,2005,试论资源产业的高科技属性,湖北社会科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第2期,第81-82页

1.广东西部沉积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钱建平,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87,7(4):317-3262.粤西大地构造地球化学演化探讨,钱建平,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1989,134-1473.地质矿产勘查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钱建平,有色金属高教,1992,(1):7-12。4.广西珊瑚长营岭矿床矿液流向的确定及其意义,钱建平、张力、董忠,地质与勘探,1993,29(5):6-105.地质信息的基本特征及其研究意义,钱建平,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93,16(2):41-496.平桂地区中泥盆统过渡层的钨锡分布—兼评其“矿源层”问题,钱建平、欧阳成甫、韦炜烈,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94,14(1):41-497.广西灌阳地区碳酸盐岩层滑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系统,钱建平,矿物学报,1994,14(4):348-356,获全国第三届构造地球化学会议优秀论文一等奖8.云开成矿省的构造地球化学和成矿演化,钱建平,全国第四届构造地球化学学术研讨会文集,贵州科技出版社,1995,10:114-1169.The tectonic evolution and mineralization in Yunkai metallogenic province,South China,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Abstracts,volume l of 3,Qian Jianping,39210.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钱建平,世纪之交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的回顾与展望,原子能出版社,1998,8:347-35111.广西六岑金矿矿化类型、成矿阶段和矿床成因,钱建平,矿床地质,1998,17,增刊 :409-41212.广西珊瑚矿区中部成矿期构造应力场、热力场和地球化学场的耦合作用及成矿分析,钱建平,矿物学报,1998,18(4):514-524,获广西科协科技厅优秀论文二等奖13.在构造地质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钱建平,中国地质教育,1999年第2期:24-2514.构造地球化学浅议,钱建平,地质地球化学,1999,27(3):94-10115.桂林市及近郊土壤汞的分布和污染研究,钱建平、张力、刘辉利等,地球化学,2000,29(1):94-9916.贵州独山锑矿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动力热液成矿,钱建平、杨国清、李少游,地质地球化学,2000,28(2):56-6017.黔西南微细浸染型金矿基本特征和几点认识,钱建平,桂林工学院学报,2001,21(1):27-3418.黔西北威宁-水城铅锌矿带地质特征和动力成矿作用研究,钱建平,地质地球化学,2001,29(3):134-13919.构造动力成矿理论的若干问题,钱建平,地质地球化学,2002,30 (4):1-620.新疆伊吾北山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成矿演化,钱建平、刘家远、康红等,矿床地质,2002年,增刊,643-64621.新疆伊吾北山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矿床成因,钱建平、刘纯,中国新疆阿尔泰山地质与矿产论文集,地质出版社,2003.10,132-14022.The mercury pollution in atmosphere-soil-biology ecosystem along the trunk road in Guilin,Qian Jianping,Zhang Li,Ye Jun,Chen Huanzhen,Liang Yanpeng,Liu Baozhang,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V25,N(Suppl),2006,24023.安徽绩溪洪坑砚石矿的发现及其特征,第八届矿床会议论文集,钱建平、刘纯等,地质出版社,2006.11:442-44524.构造地球化学方法找矿的基本问题,钱建平,云南地质,2006,25(4):384-38625.桂林大气汞污染现状调查,钱建平、张力、迟占东等,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7,26(增刊):571-57226.桂林市岩溶塌陷的基本特征和防治对策,钱建平,矿产与地质,2007,2. 200-20427.Hg,Pb content distribution of traffic police’s hair,Guilin,China,J.P.Qian,L.Zhang,H.Z.Chen,et al. biogeochemisitry of trace element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remediation and human health,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Beijing,2007,7,491-49228.Source and Origin Analysis of Inflow of Water in Wang’ershan Gold Mine,Qian Jianping,Li Shuangli,Cao Chao,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ater-rock interaction wri-12,volume 2,Taylor & Francis Group,2007,1345-135029.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 analysis of inflow of water in Wang’ershan Gold Mine, Shandong,Qian Jianping,Li Shuangli,Cao Chao,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V27,Nl,2008,82-8930.安徽祁门廖家地区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地球化学找矿研究,钱建平、何胜飞、王富民、程金华,物探与化探,2008,32(5),519-52831.基础地质教育阶段的“兴趣驱动-实践贯通-强化能力”教学模式的实施及效果,钱建平,冯佐海,张桂林等,中国地质教育, 2008,17(3):90-9532.河北涿鹿南部遥感构造-地球化学特征及锰多金属成矿预测,钱建平,李梅,叶军等,第九届全国矿床会议论文集,地质出版社,2008.10,475-47633.Distribution of Hg pollution and analysis of its source in the soil-vegetable system of Guilin,Qian Jingping,Zhang Li,Chen Huazhen,et al.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2009,83:920–92534.桂林市菜地土壤-蔬菜系统汞污染研究,钱建平、张力、陈华珍等,地球化学,2009,38(4):369-37835.构造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及其在微细浸染型金矿中的应用,钱建平,地质与勘探,2009,45(2):60-6836.创建基础地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探索与实践,钱建平,胡云沪,陈三明等,中国地质教育, 2009,18(2):80-8537.桂林市环境问题及综合防治对策,钱建平,叶军,矿产与地质,2009,2:183-19138.金华山-洼孙家断裂带构造控矿规律和构造地球化学找矿,钱建平、陈宏毅、孙涛、王自国,中国大地出版社,2009.10,357-35839.桂东南地区区域成矿特征和找矿方向,钱建平、陈宏毅、谢彪武、赵少杰等,矿物学报,2009,29(增刊):455-45740.胶东招远金华山金矿成矿构造分析和找矿方向研究,钱建平、王自国、孙涛、陈宏毅,黄金,2010,31(1):9-1441.矿山-河流系统中重金属污染的地球化学研究,钱建平、江文莹、牛云飞,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0,29(1):74-8242.山东招远市前孙家金矿构造控矿规律和构造地球化学找矿,钱建平、孙涛、王自国、陈宏毅,地质与勘探,2010,46(1):10-19(获《地质与勘探》2009-2010年度10篇优秀论文)43.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应用条件试验及效果,钱建平、吴高海、陈宏毅,物探与化探,2010,34(4):497-50344.山东招远前孙家金矿床地质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钱建平、陈宏毅、孙涛、刘纯、白艳萍,地球化学,2010,38(3):213-22845.漓江水系汞的分布和污染研究,钱建平、张力、曹超、牛云飞、梁桂莲等,地球化学,2010,38(4):314-32546.Review of mercury pollution of automobile exhaust and research status in Guilin, Qian Jianping, Zhang Li, Ye Jun, Zhang Shuang, et al.,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Technology, 2010,1234-123747.胶东望儿山金矿成矿构造分析和成矿预测,钱建平,陈宏毅,王自国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1,25(3):531-54448.广西金山金银矿区成矿构造分析和构造地球化学找矿,钱建平,谢彪武,陈宏毅等,现代地质,2011,35(2):221-23149.Geological characteritics of the Sizhuang gold deposit in the region of Jiaodong,Shandong Province-A study on tectonic-geochemical ore prospecting of ore deposits,Qian Jianping,Chen Hongyi,Meng Yong,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2011,30(4):539-55350.桂林市汽车尾气汞污染,钱建平,张力,张爽,叶军,王仕铁,生态学杂志,2011,30(5):944-95051.胶东地区望儿山断裂带成矿构造分析和找矿方向研究,钱建平,蒙勇,陈宏毅等,矿产与地质,2011,25(3),177-18452.如何应对地质新技术发展带来的教学手段的变革,钱建平,陈宏毅,白艳萍,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16-1953.桂西北金矿成矿规律和若干问题,钱建平,矿物学报,2011,32,增刊:825-82754.水蓼对汞积累与分布的水培实验,钱建平,江文莹,张力,生态学杂志,2012,31(8):2119-212455.现代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钱建平,伍贵华,陈宏毅,地质找矿论丛,2012,27(3),355-36056.西藏谢通门县斯弄多铅锌矿区矿床地质特征和构造地球化学找矿,钱建平,黄德阳,谢彪武,陈宏毅,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3,37(2):29-4157.云南江城大团包铜矿区构造-蚀变-地球化学综合方法找矿研究,钱建平、覃顺桥、谢彪武、程小珍、朱森林,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3,37(2):213-22458.内蒙古东乌旗遥感构造和蚀变信息提取与找矿预测,钱建平、张渊、赵小星、赵少杰、李承礼,国土资源遥感,2013,25(3):109-11759.桂林市交警头发Hg、Pb含量及分布研究,钱建平、张力、李成超、黄栋,环境科学,2013,34(6):2344-234960.黔西南植被覆盖区遥感找矿预测,钱建平,赵小星,唐善法,陈珊珊,现代地质,2014,28(4):772-781

地质矿产论文发表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2厂 定额补助 四川省西昌市长安北路 机械加工、选矿设备的制造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6地质队 定额补助 成都市温江区柳城大道西段6号 地质矿产、固体矿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勘探、探矿工程施工、工程测量、地质灾害治理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8地质队 定额补助 崇州市金带街199号 为国家建设提供地矿勘查服务.

你说的这类发表的比较慢,因为不容易发表,所以才叫核心。

今年,是李春昱院士诞辰100周年,我们深切怀念这位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德高望重的地质学家!

李春昱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在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区域地质编图、大地构造、板块构造等诸多领域建树颇丰,他为我国地质事业发展做出的光辉业绩,他为推动地球科学发展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将永远彪炳史册。

地质事业的奉献者李春昱先生1904年5月8日出生于河南省汲县。1924年和黄汲清等人一同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28年毕业后一直从事地质事业。1929年秋,他与谭锡畴一起,历时25个月,深入荒僻的川西高原,踏遍了甘孜、阿坝的广大地区,进行了开创性的地质调查,成为最早进入这一地区开展地质调查研究的中国地质学家。他撰写的《四川西康地区地质矿志》,全面记述了川西高原区域地质构造及矿产资源状况,是研究和了解川西高原矿产的一部启蒙性著作,至今仍是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的典范之作。

1933年,他又与李学清等一起,对峨眉山等地再次进行地质考察,撰写了20多篇论文和专著,提出了许多新认识和见解,1933年发表的《四川石油地质概论》,成为我国最早研究四川石油地质著作。

1942年至1949年,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日子里,科研和生活条件极其艰难,李春昱在重庆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他凭借聪明才智,把该所从连工资都发不出、濒临倒闭的烂摊子,改造管理成当时亚洲一流的地质调查与科研机构。与此同时,他继续从事四川及西南地区地质矿产以及中国地质构造的研究,发表了30多篇论文和科研报告。他预测的四川中梁煤田,新中国成立后证实是一个大煤田,成为西南重镇重庆市的主要能源基地。他撰写的《中国大地构造之发展》、《中国矿产资源之前途》、《中国的中生代造山运动》等论著,促进了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他为一些重要地质论著和图件的出版筹集资金,为中央地质调查所和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全国各地调所的重建,呕心沥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1949年初,解放军兵临长江,南京国民党党政机关仓皇搬迁。李春昱与中央地质调查所的同事一起,冒着生命危险,一方面组织所内职工成立起“护所抗迁队”,保护全所职工生命财产安全,一方面采取巧妙的斗争艺术,与国民党政府周旋,成功抵制了国民党政府把中央地质调查所迁往台湾的命令,把这一全国最重要的地质机构及所属的东亚第一的地质图书馆和地质陈列馆,完整地交给了人民政府,为新中国地质队伍的创建和地质资料的完整保存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更鲜为人知的是,为了保证中央地质调查所学术科研不受反动党、团、特务分子的干扰,他和三位科学家作出了极大牺牲。抗战后期,蒋家王朝指令各级政府机构必须设立一个三人中统特务组织。为了应付这一严重事态,李善邦、李春昱和高振西这三个老国民党员,不顾自身的安危与毁誉,秘密商量后,竟自行填表加入中统,随即组成以他们为成员的地调所中统三人小组,用来抵制外派特务人员的胡作非为,以保持地调所正常的学术氛围和安宁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暗中保护了一些思想进步人士。他们迫于形势的做法可谓用心良苦。

李春昱先生是我国板块构造理论的先行者。

1972年恢复工作后不久,李春昱教授敏锐地洞察到国际上刚刚兴起的板块构造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及其在解决全球重大地质构造问题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立即投入到对板块构造理论的研究。在16年时间内,撰写和发表了与板块构造有关的论著达50 余篇(部)。从1972年底开始,他通过各种会议和在各省市讲学,向中国地质界介绍板块构造理论。1973年发表的《试谈板块构造》和《再谈板块构造》,1986年发表的《板块构造学说中几个基本问题》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起源、发展和展望》,是向中国地质界介绍板块构造理论最系统和最全面的文献,并在某些方面对经典的板块构造学说作了补充和发展(如古板块的概念、划分标准等);在短短的几年里,李春昱教授先后应邀到全国地质、石油、冶金、煤炭和化工行业讲学达40余次,为中国地质界了解板块构造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春昱教授是把板块构造理论应用于中国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的第一人。1973年,在年届古稀之时还率领西北地质研究所板块构造组的同事,亲赴西秦岭进行野外地质调查,确定了那里的混杂构造堆积,并见到蓝闪石片岩,肯定了古生代以来的板块构造运动,得出了板块构造理论同样适用于大陆内部古造山带研究的重要结论。于1975年发表的《用板块构造学说对中国部分地区构造发展的初步分析》,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板块构造在中国地质构造研究工作中的应用。1972~1976年,李春昱指导和参加编制1:500万亚洲地质图。这是我国首次编制出版的巨幅国际性地质图件,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应用和好评,荣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1~1982年,他采用板块构造理论观点,主编了1:800万亚洲大地构造图,受到国内外地质同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采用,获得198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0年他发表的《中国板块构造轮廓》、1981年发表的《对亚洲地质构造发展的新认识》等论著、1982年出版的《亚洲大地构造图及其说明书》,在中国地质科学研究的历史中,都具有划时代意义。

此外,李春昱教授还在系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撰文探讨和论述了板块构造理论在矿产勘查、地震预测、地热研究等方面的应用,从而推动了我国板块构造的研究和发展。

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李春昱先生,在60余载的地质生涯里,爱国敬业是他取得辉煌成就的力量源泉。李春昱先生一生矢志不渝地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地质事业,把祖国的荣辱作为自己的荣辱,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地质事业上。尽管在“反右”和“文化大革命”中,李春昱先生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但他矢志不渝,不断追求政治进步,在80高龄之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体现了李先生一生对真理和理想的追求。

求实创新是李春昱先生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他十分重视野外调查,曾长时间在川西高原进行地质矿产调查,取得了丰富的实际资料。他始终坚持地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中国地质实际相结合,丰富了板块构造理论;在学术研究上坚持百家争鸣,体现了地质大师的优良学风。

为人正直、襟怀坦白是李春昱先生优良品格的写照。他一生光明磊落,刚正不阿,坚持真理,敢于直言,表现了一位科学家的品格。

纪念和学习李春昱先生,就是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爱国敬业的精神风貌献身我国地质事业,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作出贡献;就是要大力弘扬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积极探索,追求真理,勇攀地质科学高峰。

(原载《地质勘查导报》2004年12月9日)

嵩山地区现代意义上的地质调查,开始于20世纪初。1936年,原开封地质调查所技士曹世禄,曾在嵩山周围做过路线地质调查,著有《河南汜水偃师登封洛阳伊阳宜阳临汝等县地质矿产》,载《河南省地质调查所汇刊》第五期,附有1∶40万比例尺的“河南省登封县偃师县地质图”。该地质图内容虽简,但可能是嵩山最早的地质图。在这份报告里,统计登封境内诸多小煤窑的生产状况,煤炭总产量约38780吨。

1948年,前河南地质调查所编印了一部《河南省煤矿志》,内附有1∶40万比例尺的“河南省登封县地质图”。

以上这些调查均系路线地质调查,目的以找煤和铁矿为主,调查路线布置在嵩山周边煤系地层分布区。

张伯声教授(1903~1990)

冯景兰教授(1898~1976)

1949年后为了恢复经济,发展工业,急需开发矿产资源。于1950年初河南地质调查所(同年七月改称中南军政委员会重工业部第一调查所)受河南省人民政府之命组织了河南省规模空前的地质调查。河南地质调查所收拢了因为连年战乱而失散的技术人员,组成了豫西矿产调查队,所内主要技术骨干韩影山、曹世禄、阎廉泉、谢恩泽等参加了这次调查。河南省人民政府还出面邀请了河南藉地质学家冯景兰(唐河县人)、张伯声(荥阳县人)作技术指导。调查队在野外工作三个月后,编写了《豫西地质矿产调查报告》,发现了巩县小关铝土矿,正确评价了平顶山煤田的远景储量,奠定了该两处煤、铝业生产基地的基础。张伯声教授在登封大塔寺西南沟中发现了片麻岩与石英岩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命名为“嵩阳运动”。认为其下的片麻岩为泰山系,称作“泰山杂岩”,不整合面以上的石英岩和片岩应为五台系,按照分布地点分别称作“嵩山石英岩”和“五指岭片岩”。上述成果除见于《豫西地质矿产调查报告》外,还撰写了论文《嵩阳运动和嵩山区的五台系》。

1954年,西北大学张尔道教授著有《河南嵩山前寒武纪地层》,把五佛山一带分布的一套轻微变质或不变质的岩层称为“五佛山系”,认为其层位与华北地区滹沱系相当,指出五佛山系与嵩山石英岩之间为不整合接触,最先认识并命名为“中岳运动”,还首次在五佛山系上部发现了藻类化石。在五指岭盘龙沟相当于朱砂洞灰岩的岩层中找到了三叶虫化石Redlichia(莱德利基虫),将该岩层划为寒武系下统。

同年,中南地质局456队在开展煤矿普查时,在过去一直认为是奥陶系的白云质灰岩中首次采到三叶虫化石Drepanura(蝙蝠虫),更正其岩层层位为上寒武统崮山组。

马杏垣教授(1919~2001)

1957年,北京地质学院马杏垣教授在登封一带进行路线地质调查,著有《关于河南嵩山区的前寒武纪地层及其对比问题》,改张伯声的“泰山杂岩”为“登封杂岩”,认为应属五台系,而把嵩山石英岩和五指岭片岩划为滹沱系。把五佛山系与山西中条山地区的“担石山石英岩”进行对比,认为五佛山系代表了滹沱系地槽回返后的坳陷式建造。论文发表后,引起地质界的重视和讨论,为此马杏垣教授发表了《对王植有关“关于河南嵩山区的寒武纪地层及其对比问题”和“五台山区地质构造基本特征的一些意见”的答复》一文,开展学术讨论。

1958年,杨志坚综合华北石油普查大队1957年石油普查成果,写成《豫西下古生界地层及其对比问题》,该文认为前人所划分的五佛山系应属于震旦系而非滹沱系,这种认识被人们接受并使用了相当长的时间。杨志坚把他定的震旦系进一步细分为大石门统和小顶山统。对登封送表和临汝焦谷山等地所见的紫红色含砾石英岩,第一次提出了属于冰川沉积即冰碛层的新认识,并认为冰碛层与其下的石英砂岩为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关系,命名为“豫西运动”,这一名称后来较少被引用。

王曰伦先生(1903~1981)

1959年,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前寒武纪地质和变质岩研究室嵩山地区前寒武纪地层研究组开始了在嵩山的研究工作。1960年王曰伦教授发表了论文《嵩山地质观察》,王泽九等1963年发表了《河南嵩山两个绝对年龄资料介绍》和《嵩山前寒武系地层报告》。报告进一步证实并肯定了“嵩阳运动”和“中岳运动”。命名五佛山系与寒武系之间的不整合为“少林运动”。王泽九测出登封郭家窑伟晶岩同位素样品钾氩法(K-Ar)年龄为23.45亿年。在登封三官庙相当于朱砂洞灰岩层位中也采到三叶虫化石Redlichia(莱德利基虫),将这层灰岩命名为“搬倒井灰岩”,将其下的砂砾岩命名为“关口砂砾岩”。从此,嵩山地区又有两个地名成为地质书刊中常见的熟面孔。于是,“搬倒井”除了王莽追刘秀的美丽传说外,又增加了新的光彩。

同年,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在登封召开“前寒武纪地层现场会议”,与会人员考察了嵩山前寒武纪地层和地质构造,交流了研究成果。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取得了共识,如肯定五佛山系应属于震旦系,不整合在五佛山系之上的关口砂砾岩则属于寒武系。

同年,马杏垣教授在嵩山五佛山群葡萄峪组页岩与骆驼畔组砂岩之间发现了假整合接触关系,命名为“偃师运动”。多年后经过进一步研究,认识到这种微弱交角不整合是重力滑动构造引起的各组之间发生滑动所造成的不协调关系,遂以科学务实的精神建议废除“偃师运动”这一名称。

同年,开封师范专科学校和郑州地质学校师生组队,在豫西开展1∶5万地质调查,编写了《豫西宜阳、彭婆、鸣皋、伊阳、大口、颍阳、临汝镇、杨楼等幅地质图综合说明书》。

1960年西北大学豫西地层队在登封唐窑、偃师五佛山一带实测了古生代地层剖面。河南省地质局科研所撰写了《河南省嵩箕地层分区宝临小区地层研究报告》。郑州地质专科学校豫西地层队编写了《河南省箕山地区地层研究报告》。这一阶段工作中实测了较多的地层剖面,采集到了一定数量的古生物化石,特别是对古生代地层研究较详,提高了本区地层的研究程度。

同年,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刘长安、林蔚兴等研究豫西冰碛层后,著有《华北南部古生代初期冰碛层及其层位意义》。以充分的调查材料,澄清了自1958年杨志坚提出豫西存在震旦纪冰碛层以后,长期以来关于其层位的争论。命名该冰碛层为“罗圈组”。他们的调查涉及嵩山西部。

从1959年开始,河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曾名区测队)开始了临汝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范围包括嵩山西部(东经1130以西),到1964年提交了最终报告。这是嵩山地区首次系统的地质矿产区域性调查,编制了1∶20万比例尺的地质图、矿产图、普通地貌图、水文地质略图、第四纪地质图。

从1964年起,北京地质学院将嵩山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几乎年年都有师生在嵩山实习,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填制的地质图精度不断提高。1972年编制的《河南省嵩山地区地质图》和1973年编制的《登封三官庙井湾区域地质图》,将嵩山群进一步划分为罗汉洞、五指岭、井湾和小花峪四个组。

从1966年至1976年10年间,嵩山地区地质工作进展缓慢,成果不多。然而一些具有强烈事业心的地质学家仍然念念不忘嵩山的地质研究工作。对嵩山情有独钟的马杏垣教授曾经只身来到嵩山,对于一位国内著名大学的知名教授来说,野外调查没有助手、没有基本生活保证、没有交通工具,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但这却是事实。马教授为了上山工作,去搭乘农民运石头的拖拉机,竟然被不明内情的车主赶下车来。幸好这种尴尬的情形被一位听过马教授学术报告的登封水利局干部发现,转告了附近的地质队,才得到了帮助。

从1974年起,河南地质局区调队在对许昌幅进行1∶20万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中包括了嵩山东段(即东经1130以东部分)。1977年完成任务,提交了最终调查报告。调查中在基础地质研究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例如在原划马家沟组中采到多种牙形石化石,进一步证明了嵩山地区乃至豫西缺失下奥陶统,中奥陶统直接假整合于上寒武统之上。嵩山第一次有了正规的中比例尺地质图。

1976~1980年间,由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物探所、湖北地质研究所、长春地质学院、西北大学、兰州大学、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以及有关地质队等对许昌铁矿区及外围的地质构造特征、前震旦纪地层对比、矿床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从而在嵩山地质构造、岩石特征、成矿条件、同位素测年、地层划分等方面都获得了新成果。西北大学编著了《华北南部前寒武纪地质及富铁矿科研论文》,武汉地质学院嵩山队1977年编写了论文《河南嵩山区前寒武纪构造变形史及古构造形式》。嵩山地质研究程度因此有了明显的提高。

1975年,马杏垣、索书田、阎立峰、王维襄发表了论文《河南嵩山地区震旦系古构造型式》,载《地质科学》2期。

1978年,马杏垣等发表了新作《河南嵩山区前寒武纪构造变形史及古构造形式》,载《地质科学》2期。

20世纪70年代后期,河南省煤田地质公司于登封芦店开展煤田普查时,在下三叠统红色砂岩之下,直接钻探到山西组二1煤,提示了一个新的控煤构造类型——滑动构造。

1980年,马杏垣等发表论文《河南嵩山前震旦岩群的变形变质史》。

1981年,马杏垣、索书田等在二十多年对嵩山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编著了《嵩山构造变形——重力构造、构造解析》,对嵩山地区的地质特征尤其是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极为详细和全面的总结和阐述。此书受到中外地质界的高度赞扬,荣获地质矿产部首批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3年,在登封召开的“前寒武纪地质构造”现场会上,专家们通过现场参观,对马杏垣教授从变形构造入手研究前寒武纪地质的技术方法和理论,给予了一致的好评。

1983年,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前寒武纪构造和太古代地球化学讨论会”的代表36人,其中包括外国学者13人到嵩山进行实地考察。嵩山地质构造的研究成果,得到各国构造地质专家的肯定。

1983~1989年,河南省地矿厅根据地矿部的统一安排,在全省完成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全省区域地质综合研究,编写了《河南省区域地质志》,编制了《1∶50万河南省地质图》,1∶100万《河南省岩浆岩图》和1∶100万《河南省地质构造图》。担任具体编图任务的河南区调队在工作过程中,补做了大量野外工作,在嵩山重测了关口—窖粮坑寒武系剖面,采集了丰富的三叶虫化石,使这条剖面成为全省研究程度最高的寒武系剖面之一。在登封大冶、徐庄海棠泉补测了奥陶系剖面,并对古生代岩相古地理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1986~1989年间,河南地质科学研究所与南京大学合作对区内太古宙花岗岩-绿岩进行研究,对登封群或称登封杂岩的生成和演化,取得了一定的新认识。

1987~1989年,河南区调队在嵩山东段开展1∶5万比例尺登封幅、密县幅和大隗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这是嵩山地区正规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的开始。在中生代地层中补采了较多的古生物化石。提出了嵩山地区存在第四系下更新统(距今约200万年前)冰碛层的新认识。

1991~1995年,地质矿产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简称地层清理。河南地层清理工作由区调队承担。五年中对河南省从元古宇至第三系的517个地层单位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中筛选出185个岩石地层单位供今后正式使用,废弃或停用332个地层单位。对未列入清理范围的太古宙地层,也从原来的76个地层单位中选用12个供今后正式使用。编写出版了《河南省岩石地层》。

1994~1996年,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筹委会将嵩山列为地质旅游路线之一(T335)。河南区调队在嵩山开展了前寒武纪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的研究(还包括箕山地区)。对嵩山前寒武纪地质构造及演化特征作了新一轮的研究。编写了地质旅行路线指南(英文)公开出版。撰写了《嵩山前寒武纪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

  • 索引序列
  • 地质矿业发表论文
  • 矿山地质发表论文
  • 矿山地质论文发表
  • 发表地质矿产论文
  • 地质矿产论文发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