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设有土木工程系、建筑系、市政工程系、力学部、实验中心5个教学单位;学院现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10门。 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和建筑与土木工程、项目管理2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在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建筑节能与设计、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工程力学等8 个二级学科方向(含2 个目录外二级学科)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设有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 4 个本科专业。其中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山东省品牌专业,结构工程为校级重点学科,土木工程专业为学校品牌专业,2012年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业评估,积极实施“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力争到2015年,申请土木工程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加强建筑学学科建设工作,力争申请获得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力争在1~2个二级学科实现省级重点学科的突破。 坚持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面向海内外广揽优秀人才,重点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加大高层次学历人员培养力度,鼓励和支持在职年轻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或到博士后流动站学习,每年选派部分老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进修或科研合作,提高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近年来,引进培养博士17人,取得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由30%提高至70%以上;学院现有师资队伍中有教职工85 人,其中高级职称41 人,硕士以上学位61 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2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3人、国家一级注册规划师1人、中国城镇供排水协会(CWA)工业给水排水委员会委员1名、中国核心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理事1名、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3人,学校优秀教学奖获得者3名,学校青年教学能手4名,8名教师具有国内外著名高校访学经历,一支高层次的学术梯队和骨干教师队伍已基本形成。力争到2015年教师总量达到100名左右,高层次学科带头人达到2名左右,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30名左右,具有海外访学背景的教师达到15名左右。名师简介于衍真女,1957年7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给水排水专业。1999年获教授任职资格,同年受聘教授职务。现任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全面主持学院党务工作 ,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三八红旗手,济南大学市政工程、环境工程学科硕士生导师,任济南市饮用水安全研究会常务理事、济南市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济南市土木建筑学会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卫生厅涉水产品评审专家、济南市自主创新产业重大专项评审专家、山东省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委员会理事、山东省建筑学会教育委员会理事。在教学方面,任国家精品课程、山东省精品课程——《水力学》课程负责人,山东省省级教学团队——《水力学》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山东省品牌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负责人。济南大学特聘岗——重点岗教师,环境工程学科及市政工程学科的建设中,做出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作为市政工程学科的学科建设负责人,积极承担教学与科研工作,担任了《水力学》、《水质工程学》、《城市市政工程规划》、《给水排水管道系统》等多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教学,教学认真、教学质量好,教学效果优秀,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好评,在2004年济南大学第一届教学工作会议上被评为济南大学第一届优秀教学奖(共10名),多次被评为济南大学优秀教师。在教学中主持了“强化土建类学生创新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实践”、“适应开放式教学需要的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等多项国家、山东省的教学研究项目,并获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获山东省优秀学士论文指导教师,主持的水力学课程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主编教材《水工艺处理技术与设计》、参编《钢铁工业环保技术手册》,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 在科研方面,申请人围绕着环境保护的课题,科研方向明确,积极探索废渣的综合利用与废水处理的研究,其科研成果在环境学科及市政学科领域里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废渣的综合利用与废水处理的研究中,创新性地提出了以废治废的科研思路,为环境保护领域开辟了一个新的发展前景。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与完成了国家自然基金“氧化聚硅铁协同介孔磁性滤料BAF脱氮除磷机理及生物相原位分析”,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高藻引黄水库水常规工艺强化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子课题——藻渣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活化沸石曝气生物滤池中生物相分析及净化效能机理研究”等国家、省级研究课题十多项;并完成了多项与企业联合的项目,获得了山东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及市级科研奖励十多项,获得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 》、《中国给水排水》等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近20篇学术论文被SCI、EI、ISTP收录。邱立平男,教授,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院长,分管学院学科建设、科研、研究生教育及国有资产管理等工作。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博士后,市政工程学科教授、学位点负责人、硕士研究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工程学科博士生联合指导教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业给水排水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给水排水研究会理事、山东省土木建筑学会市政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山东省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山东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卫生厅涉水产品评审专家,美国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高级访问学者(2009.09-2010.02)。主要从事给市政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讲《废水处理理论与工艺》、《水质工程学》、《给排水工程管道系统》、《水处理微生物学》、《水及废水处理工艺系统》、《环境生物化学》等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2008年获山东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奖,目前主持《水质工程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多年来致力于废水生物处理理论与技术、水深度处理及回用技术及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在研项目,完成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高校科研计划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完成省级鉴定2项,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 、EI 等收录20余篇,已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目前重点关注及感兴趣的领域:1)水及废水的生物过滤处理理论与技术;2)水及废水的物化-生化组合处理技术;3)微污染水源水处理;4)回用水的深度处理技术;5)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刘增夕男,硕士学位,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副教授,副院长。1986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数学力学系,1995年6月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建筑工程系。主讲《结构力学》,《有限元法》,《高等结构动力学》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FRP加固混凝土结构性能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外刊物及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的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强化土建类学生创新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实践》(已结题,2位),主持济南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深入贯彻学分制全面提高学院教学教务管理效率》。近年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完全学分制下高等教育技术问题》,《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督、反馈体系的构件》等。济南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一项,2006年教学管理先进个人。近年来主要从事加固混凝土结构性能研究及设计理论研究工作。主持济南大学科研基金《C/GFRP加固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第1位;高性能碳纤维复合筋-CFRP 筋的开发及利用(省教委科技攻关项目,第 4 位);唐山市陡江电厂灰坝工程对李家峪村房屋开裂影响原因分析(部级鉴定,第3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用于混凝土梁柱节点的抗震加固技术,山东省科技厅鉴定,第2位;高性能碳纤维复合筋-CFRP的开发及利用,山东省科技厅鉴定,第4位。徐新生男,1963年3月生,博士,济南大学A4级教授,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学科硕士生导师,济南大学第二、第三届重点岗教师,济南大学第二届优秀教学奖获得者,兼任山东省土木建筑学会鉴定加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混凝土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时被聘为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专家。主讲土力学、基础工程、结构CAD等课程,参与编写教材2部,主持国家级教学研究项目1项、省级精品课程1门和校级精品课程1门,主要参与3项省级教改项目,获得省级教学三等奖2项。近年来主要从事FRP筋混凝土结构性能及设计理论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刊物及学术会议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EI收录5篇,ISTP收录5篇,主持省教委科技计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累计投入研究资金120余万元。其中一项获得省级鉴定,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年度科研经费60万元以上。刘俊岩男,现任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土木系副主任、院聘教授,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济南大学城市环境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山东省土木建筑学会施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校施工学科研究会理事。20多年来一直从事建筑施工、管理以及岩土工程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在教学方面,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了“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学”、“高层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等多门课程,并承担了指导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生产管理实习等教学任务。在科研方面,刘俊岩教授主要围绕着工程建设标准、现代施工技术等课题,积极探索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新技术、新标准,其科研成果在国内建设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基坑工程的研究方面成果较为丰富,著有《深基坑工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高层建筑施工》(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等学术专著;主编完成的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基坑工程监测的专项技术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还担任国家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的编制组长,推动了我国基坑工程监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为基坑工程安全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刘俊岩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建设部专项课题研究项目2项、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项,厅级科技项目多项。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山东省安全生产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 在社会服务方面,刘俊岩教授利用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积累的工程实践经验,积极为社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近年来主要在基坑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监测、桩基工程、地基处理与加固、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等方面承担了多项工程项目和技术服务,并担任了工程建设标准的咨询专家和宣贯教师,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彭晓彤男,1973年10月生,2005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副教授,结构工程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钢结构。主要从事钢结构稳定理论、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方法、节能方向的研究。主持和参加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钢结构设计规范组项目、济南大学博士基金等项目研究,在国内外重点期刊上发表论文十多篇,多篇被EI检索。彭亚萍女,中共党员,教授,工学博士,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2005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结构工程专业。主要从事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以及结构工程、抗震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2004年获济南大学首届青年教学能手荣誉称号。目前任土木工程专业校级品牌专业负责人,“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位点负责人。燕彬男,1997年硕士毕业于天津大学结构工程专业,获得硕士学位;2001-2004年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攻读结构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9年晋升教授职称,2005被批准为结构工程专业的硕士生导师。土木工程学科负责人,主讲《高等土力学》、《基础工程》、《土力学》等课程。胡伟男,本科,教授,第一批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山东省土木工程学会理事,结构工程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层混凝土结构设计、结构抗震、建筑结构可靠度分析评估、建筑物改造与加固技术等领域的研究。承担山东省建设厅科技攻关项目数项,获得《后装组合锚具》、《现浇混凝土肋梁楼盖用石膏模板》实用新型专利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楼盖开洞改造技术》发明专利。发表论文数十篇。目前主要从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杨令强男,工学博士,1972年9月出生,现为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副教授,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结构工程和生命线工程的破坏分析与安全评价,2003年6月毕业于天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获博士学位,主讲《有限元及大型程序设计》、《混凝土非线性原理》等研究生课程和《混凝土原理》、《结构抗震设计》和《特种结构》等本科生课程,主持和参加“利用水弹性模型研究小湾拱坝坝踵的破坏”(国家电力公司)、“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拱坝温控措施优化和横缝开度仿真计算研究”(96-221-05-05-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拱坝强度裂缝的产状研究和人工缝的理性设置”(59778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拱坝系统破坏过程的计算机仿真研究”(5907938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拱坝变协调、变维、非保守系统的随机分析”(59449003)等国家级科研项目,云南省章鸠河调水、糯扎渡导流洞分析、天津市引滦入津模型试验、地下防渗墙研究、日照水库加固效果研究等省部级研究课题,在国内外重点期刊上发表论文四十多篇,多篇被SCI、EI检索。付英女,1970年生,辽宁开原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山东大学博士后。现任济南大学副教授,市政工程系主任,水处理技术研究所所长,市政工程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美国UMBC高级访问学者。民革山东省优秀党员。德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顾问,山东土木工程学会会员。主要从事市政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水工艺设备基础》、《专业导论》、《水工艺与工程新技术》、《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及《专业外语》等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在科研上始终致力于混凝剂制备及应用技术、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及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应用技术的研究。主持参与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的授权,在国内外主要学术期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近60篇,其中近30余篇被SCI、EI收录。段琪庆男,1964年出生,1986年7月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后在山东省测绘局工作,历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局长业务助理等职。1997年7月在济南大学工作,任建筑系系主任,高级工程师。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国土厅专家组成员,山东测绘学会理事,山东省测绘学会教育分会副主任委员。主讲测量学、测量实习、地理信息系统、摄影与航空、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电力电讯规划等多门课程。刘寒芳女,1969年出生,1987年就读于沈阳建筑大学建筑学专业,1991年分配至山东省纺织设计院,1993年被派往上海,与香港A1建筑事务所合作,2002年调至济南大学土建学院任教。担任的主要课程有:建筑设计原理、建筑设计、中国古典园林等。现为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学教研室主任。谢群男,1979年2月出生,山东聊城人,副教授,同济大学工学博士,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结构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建筑物鉴定加固改造以及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震研究,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编“十一五”精品规划教材一部,发表教研论文两篇。主讲《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高层建筑结构》等专业课程,并指导土木工程专业高层建筑框剪结构毕业设计。刘燕女, 1978年4月生,2001年毕业于山东建筑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青岛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2007年在同济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讲基础工程、建设法规、土木工程施工等课程,近年来主要从事地下建筑结构与基坑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14篇,其中EI、ISTP收录共4篇。目前承担一项院级教学研究课题,1项校级博士基金项目秦磊男,1974年7月生,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土木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结构检测加固、建筑结构可靠度分析评估;发表论文10几篇,其中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多篇、SCI收录论文3篇、EI多篇,承担济南大学博士基金1项;张守彬男,1980年生,副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市政工程系教师。先后承担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给水排水管道系统》(Ⅰ)、《给水排水管道系统》(Ⅱ)、《水质工程学》(Ⅱ)、《水处理生物学》、《专业外语》、《工业水及废水处理》、《水工艺仪表与控制》以及环境工程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Ⅰ)等本科教学任务;作为组长或骨干教师承担承担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本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理论与技术研究。在曝气生物滤池填料开发、处理机理研究、脱氮除磷效能及工艺特性研究方面取得了优异成果,授权国家发明专利申请2项(第二位)。目前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余篇,被SCI/EI/ISTP检索5篇,IWA(国际水协)论文1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篇。王晓东男,1971年生,工学博士,现为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副教授,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市政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高等水化学》等研究生课程,以及《专业外语》、《水分析化学》等本科生主干课程;以水处理理论与技术为研究方向,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的理论研究工作及示范工程建设工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其中SCI、EI、ISTP收录多篇。张刚男,1975年生,山东桓台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学博士,现为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市政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给水处理工艺理论》、《水处理反应动力学与数值模式》等研究生课程,以及《水质工程学》、《给水排水管道系统》、《水工程经济》等本科生主干课程;以水处理理论与技术为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接触絮凝机理及动力学方面的理论研究,以及高效固液分离技术与装备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的理论研究工作及示范工程建设工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多篇。
不是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学院有很多硕士专业:0817化学工程与技术(按一级学科报名,含081701化学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化学工程方向)、081702化学工艺、081704应用化学、081705工业催化四个二级学科)07030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有:081700 化学工程与技术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首批"985工程"的9所高校之一,是中国的顶尖高校,理工科强校,实力和成果显赫。是国家确定的建设九所世界一流大学之一,国家重点建设的这9所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精锐部队,国家教育部的支持和鼓励这9所重点“985工程”高校建立中国版的“常青藤大学联盟”,即“C9”。这九所著名大学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据报道,这几所大学虽然其数量不到全国高校总数的1%,但年度科研经费,两院院士以及国家重点学科拥有量等关键指标却占到30%—40%的比例,而重点实验室却占全国高校的近50%,年科研经费约占1/3。 从优势学科来讲,哈尔滨工业大学九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涵盖了40个二级学科,这都是哈工大的强势专业。比如航天、飞行设计、空间技术、机械、机电、精密设计、材料科学与工程、焊接、土木工程、建筑、市政工程、环境工程、给排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全国第一),能源、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自动化、信息与通信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车辆工程(1985年迁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管理科学与工程,武器类: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信息对抗技术等等门类的专业是强项,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可见只要是工科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都不差。这些工科学科在全国相同门类的评比当中都是排在前面的。所以说学科实力是比较平均的,实力是比较强的。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威海校区还发展有船舶工程,海洋工程等专业,随着国家对航天和国防的不断重视及投资的加大,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地位和发展也在不断进步提高。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风气好,学习气氛浓厚,是求学的好大学,以下事实可证明: 在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哈尔滨工业大学以19项二级指标全部为A的优异成绩获得“优秀”评价。评估专家组组长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院士感慨地说:“哈工大是一本书,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我们要好好学习哈工大这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实力超群,是造就工学杰出人才的理想之地。 2010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演讲引用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学院甘阳教授论文 发布时间:2010-12-30 9:10:32 哈工大报讯(杨名/文)近日,2010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海姆在演讲中引用了我校甘阳教授的论文。 石墨烯是当今物理、化学、材料、电子、生物等各领域的研究热点,迄今ISI检索的论文超过9000篇。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由于他们自2004年开始的一系列石墨烯的开创性研究工作,共同获得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0年12月初,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到瑞典参加诺贝尔奖颁奖盛典,安德烈•海姆教授于12月8日在斯德哥尔摩大学作了演讲,诺贝尔奖官方网站对他们的演讲进行了现场直播。 安德烈•海姆教授在讲述石墨烯的研究历程中,引用了不到20篇原始论文,展示了目前几种能获得石墨烯的方法,包括他们自己发明的胶带剥离法(Scotch Tape Method),在介绍用石墨解理获得石墨烯的方法时,他列出了1995-2003年发表的5篇原始论文,其中一篇就是哈工大化工学院甘阳教授于2003年作为通讯作者发表在《表面科学》(Surface Science)上的论文,这也是安德烈•海姆教授在整个诺贝尔演讲中引用的唯一一篇出自中国的论文(论文摘要)。 甘阳教授等在这篇题为“石墨中超结构和晶界作用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的论文中(下面简称2003论文),独立提出了制备石墨烯的一种新方法,即用扫描隧道显微镜针尖可控扫描石墨样品表面,原位剥离石墨片层获得单层石墨烯,并同时原位研究了石墨烯中晶界的结构、超点阵的起因及二者间的相互作用,论文投稿后修改了几个字就很快被《表面科学》接受发表。 但2003论文发表时,石墨烯研究热潮还没有开始,石墨烯这一术语在国际学术界也尚未普及,论文摘要和正文中用的是“单层石墨片”(Graphite Monolayer)而没有采用石墨烯一词。所以,论文发表后,尽管剑桥大学的杜拉坎(Durkan)教授在其2005年的一篇综述中用较大篇幅对2003论文进行了详细讨论,但2003论文在石墨烯研究界却少有人知。2009年起,石墨烯中晶界和超点阵的结构和性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论文也开始受到关注和评价。 哈尔滨工业大学获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拨资金8.26亿元 发布时间:2010-12-30 9:22:38 哈工大报讯(张德严/文)2010年为“十一五”收官年及“十二五”启动年,我校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申报工作再传捷报。目前我校共获批化学楼、科技创新大厦、基础科研楼等“十二五”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项,项目总投资近9亿元,其中国拨资金8.26亿元,总建筑面积近24万平方米。化学楼项目将于近期获得初步设计批复,科技创新大厦、基础科研楼项目将于近期获得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 化学楼项目补充了我校教学实验面积,满足了化工学院、理学院化学系、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及校档案馆的发展需求,将促进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开展。科技创新大厦、基础科研楼项目将解决我校科研用房不足的问题,为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建设完善的科技创新平台、社会服务平台和基础与交叉科学研究平台提供了优良的科研设施条件。通过“十二五”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必将为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毕业生就业形势喜人 发布时间:2010-12-31 8:23:18 哈工大报讯(张婧 王佳妮/文)随着2010年步入尾声,2011年元旦和春节也即将来临。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本年度的第一波招聘“大潮”也渐渐平息,全国各地的毕业生们可以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在为继续寻觅合适的职位而废寝忘食,也有人已经与心仪的用人单位签订协议。深圳研究生院2011届硕士毕业生们在求职大军中过关斩将,频频传来喜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部2009级材料学硕士生黄卓与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科部2009级电气工程硕士生罗佳华就是其中的两位幸运儿。 知名企业争先恐后 毕业生捷报频传 经历了近两个月的等待,11月初,黄卓终于接到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录用通知书。“对我来说,这应该算是一个小小的转行。”就读于材料学专业的黄卓应聘的是工程工艺工程师职位,被录用的是芯片工程师,“我现在每天从实验室回到寝室,都要坚持学习有关芯片设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再经历入职后3个月的培训期,我想我应该可以胜任这份工作了。”他自信地说。 在深圳研究生院就业协会担任副主席的黄卓,对于今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非常关注。“今年就业形势很好”,他将其形容为“大河没水小河干,大河有水小河满”。身为2009级材料班班长的他,统计了班级同学目前的就业情况,全班45人已有39人确定了就业去向,其中不乏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二院、国家电网公司、因特尔公司等热门单位。他认为今年就业形势好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危机过后,经济形势好转,很多企业需要增添人力,就业机会大大增加。对此,已经被艾默生(中国)网络能源有限公司录用的罗佳华也有同样的感触:“今年电力行业的很多名企都早早出来‘抢人’,不少同学已经跟中兴通讯、华为技术、上海台达等著名企业签订了协议。” 学生发展处(部)负责就业工作的顾文蕙介绍,今年学院的研究生就业形势好过去年,“今年参加深圳研究生院主办的深圳大学城人才招聘会的用人单位超过100家,为历年规模最大。”此外,来深圳研究生院招聘宣讲的单位全部是国内外知名企业,据统计,连续五年来深圳研究生院招聘的公司包括西门子迈迪特(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日立环球存储产品(深圳)有限公司、深圳理邦精密仪器有限公司、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等。 顾文蕙说,为使深圳研究生院毕业生顺利就业并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学院和深圳市乃至全国众多知名企业联系密切,“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近四年来都将我院作为全国校园招聘的第一站;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也在学院的大力争取下,在今年11月首次来我院举办了专场招聘会。” 记者从学生发展处(部)处长俞晓国口中得知,今年深圳研究生院有40余位毕业生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约,较去年翻了一番。俞晓国说,华为招聘负责人曾谈到深圳研究生院毕业生吸引人之处,一方面是参与项目经验丰富,科研和动手能力较强;另一方面是做事认真、踏实肯干,这一风格深受华为公司技术管理人员的赏识;此外,深圳研究生院毕业生对华为认同度较高,且对相关科研信息的掌握较全面,能够很快地融入公司氛围,适应工作岗位。 俞晓国还介绍,深圳研究生院今年10月与深圳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签署了《共建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的合作协议书》,通过加强与深圳市政府的合作,积极促进学生就业。深圳市人才中心将为签约高校设立“毕业生深圳就业服务基地”,为其提供毕业生就业推介、人事档案管理、实习推介、就业技能培训等综合配套专项服务。学院和深圳市人才中心有效合作,一道为毕业生们的求职路保驾护航。 培养模式自主选择 学术应用双管齐下 聊起找工作的经历,两位毕业生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学院的特色培养模式和导师对他们的影响。这些因素决定着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无疑是影响毕业生质量和求职门槛的关键。 罗佳华是典型的实验室培养出来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平日里长期“驻扎”实验室。提起导师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研究中心主任张东来,这位不善言辞的小伙儿却忍不住打开了话匣子。“张老师每周都会给我们开会,聊学习、聊工作、聊生活,什么话题都可以交流。有他在身边督促着,进步很快。”在罗佳华眼里,导师不仅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为人处事的经验也十分丰富。 “他常常指导我们哪些事是最重要的要先做,或是一些关键的事要怎么做才能达到效果。”罗佳华说找工作时,张东来常叮嘱他们怎么面试、怎么准备,着装、表达要注意些什么。“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说面试一定要表现得自信不怯场,尤其在‘技术面试’时,这一点让我很受用”。当记者问起他算不算张东来的得意门生时,罗佳华笑答:“算是众多之一吧……”,表情里带着几分腼腆和几分自信。 而黄卓提到自己的导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部主任李明雨时也是滔滔不绝:“李老师时常叮嘱我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事前要有计划,执时行要积极稳妥。”而对于找工作,李老师则嘱咐大家应把工作做在平时,要根据社会需求全方位地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对于实验室培养和校企联合培养两种模式的区别,罗佳华的理解是前者偏重理论,后者偏重实践。当然这只是培养过程的区别,和毕业时的职业选择没有绝对的联系。罗佳华说,身边很多实验室培养的硕士生毕业时选择了去企业就业,同样,校企联合培养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攻博也未尝不可。罗佳华认为,在实验室学习,接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可能更全面更深入,这更符合他个人的发展定位和学习需要。关于最新推出的“学术型”、“应用型”培养类别之分,罗佳华说,大部分同学对此并不了解,所以产生了诸多困惑。黄卓也提到,不少学生担心,不同培养类别的选择是否会体现在毕业证书上,最终导致证书“含金量”存在差异呢? 记者了解到,除了传统的全日制工学硕士外,2009年起,深圳研究生院招收了第一届全日制工程硕士。对此,俞晓国说,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全日制工学硕士和全日制工程硕士在招生时就已作了区分,毕业时也会拿到相应的学位,不会受到培养模式的影响。 教务处副处长王昕告诉记者,根据学校本部的相关要求,今年深圳研究生院已经进行了全日制工学硕士分类培养的培养模式改革,其中学术研究型培养系列重点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为将来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学术研究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应用研究型培养系列侧重于对研究生工程或管理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锻炼和提高,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技术应用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截至日前,深圳研究生院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已达到99%,其中,4成以上毕业生选择留在深圳工作,前往京沪深就业的比例为51.8%。根据各学科部对345位毕业生第一份签约工作薪酬情况进行调查,月薪5000元至9000元的比例占到75%以上,月薪7000元至9000元的人数比例为50.7%,月薪超过一万元的占到4.9%。 在深圳研究生院特色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类别不断创新与完善过程中,相信深圳研究生院会向深圳市乃至全国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和国家发展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博士)
胡伟,男,1982年7月生,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副教授,海南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导师。2008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岩土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10月起任海南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专职教师;2009年7月高聘为海南大学副教授;2010年9月破格提升为副教授;2011年6月被批准为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2011年12月至加拿大皇家军事学院做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现主要担任《工程力学》、《土力学》、《基础工程》、《专业外语》等课程及大四毕业设计指导等教学工作;主要从事地基与基础工程、岩土体本构关系与数值模拟、岩土工程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研究。至今在《岩土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力学》、《工程力学》、《应用力学学报》、《工程地质学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等国内权威学术期刊及国际国内会议论文集上发表近30篇学术论文,其中EI检索12篇,ISTP检索1篇。参编《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教材一部,主编一部《地基处理理论与技术进展》(副主编)。参与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项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现主持一项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海南省教育厅项目、两项海南大学校级科研课题。 Email:。
这个专业是其部的主要专业,大学对其的重视程度很大,其他类的相比之下略逊与它,如果不是对其他专业特别感兴趣的话,那么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发展趋势、国家重视度都是很高的哦。
2022年6月23日,胡海岚在法国巴黎参加了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的颁奖典礼,并且成功地获得了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这彰显了胡海岚对我国以及世界的伟大贡献。胡海岚一直致力于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对于我国抗抑郁药的研发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
胡海岚出生于浙江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便十分聪慧和勤奋,并且父母也非常重视教育,这使得胡海岚成绩十分优异,最终考入了北京大学。在北京大学时,她选择了生物专业,在那个年代,与大多数的同学在毕业时就选择工作不同,胡海岚选择了继续读书。她前往加州大学读研和读博,历经14年, 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认可,成功进入世界生物重点实验室。
在博士毕业之后,胡海岚选择了继续在实验室里进行科学研究。经过多年的学习之后,胡海岚认为,自己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在美国的高薪工作,回到了祖国,致力于推进中国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回国后,胡海岚受邀加入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抑郁症是困扰我国许多人的一种神经疾病,多年来,也未能找到成功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方法。胡海岚认识到了我国在这方面成果的缺失,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她在实验室的刻苦耕耘,使得她重新阐释了抑郁症发生的原因,她在这方面取得的成果也成功为抗抑郁药的研发做出了贡献。她不仅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女性,她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成果为全世界的女性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能够促进中国女孩树立远大的志向,使她们爱上科学,在未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胡海岚教授在神经科学,特别是抑郁症方面的重大发现,促成了新一代抗抑郁药物的研发。她获得了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女科学家奖,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第12届IBRO-Kemali国际奖。
胡海岚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并作为骨干参加了科技部973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研究工作,截至2019年8月,胡海岚共培养培养5名博士毕业生,为研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崭新的分子靶点。
主要是针对抑郁症所研发的药物。抑郁症作为一种不好治的双重疾病,研究难度非常大,但是胡海岚却获得了很好的研究结果。
刘志伟,男,汉族,1962年12月生,甘肃通渭人。现为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中国《文选》学会理事。曾在《文学遗产》、《光明日报》与《中国典籍与文化》等发表论文多篇;著有《魏晋文化与文学论考》等专著;主编兰州大学系列重点出版项目“两岸文化星系” 丛书,首辑收入所著《“英雄”文化与魏晋文学》。主持国家教育部和古委会等省部级项目,参加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曾为北京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曾应邀赴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佛光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马来西亚马华公会(MCA)中央党校等进行学术交流、讲学活动,曾兼任台湾佛光大学史学系所客座教授、马来西亚华人公会(MCA)中央党校学术顾问兼客座教授、河南省中原文化与资源研究中心特聘教授等。
附:主要论著目录著作:1. 《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户籍赋税制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2. 《经营文化:中国社会单元的管理与运作》(与陈春声合作主编),香港教育出版公司,19993. 张声和家族文书,香港华南研究出版社,1999。4. 《18-19世纪羊城风物——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藏广州外销画》,(与刘明倩合作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5. 《清代全史》第五卷(合作),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6.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下卷)》(合作),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7. 《梁方仲文集》(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论文:1. 关于明代徭役制度的两点商榷,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 1982年第四期。2. 广东摊丁入地新论,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89年第一期。3. 简论明清时期广东沙田的所有权,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 1982年第一期。4. 明代均徭中的银差与力差,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 1982年第二期。5. 明代市舶司迁移电白、澳门说质疑, 《广东史志》, 1986年第一期。6. 明代一条鞭法改革前广东地区赋役制度考述, 《明清广东社会经济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7,广州。7. 明末潮州地方动乱与“民”“盗”界限之模糊, 《潮学研究》, 第7辑,1998年。(与陈春声合作)8. 明清时期广东仕宦开海思想的历史发展, 《学术研究》, 1986年第三期。(与戴和合作)9. 明清时期广州城市经济的特色, 《广州研究》, 1986年第一期。10. 明清珠江三角洲地区里甲制中“户”的衍变, 《中山大学学报》, 1988年第三期。11. 清代后期广东丝织工场的个案研究,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87年第三期12. 清代经济运行的两个特点——关于市场经济的论纲,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0年第三期。13. 清代广东地区图甲制中的“总户”与“子户”,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91年第二期。14. 明清珠江三角洲传统市场的发展,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回顾与前瞻》,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2。(与陈春声合作)15. 清代前期广东地区的里甲差役及其改革, 《十四世纪以来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广东高教出版社, 1992年16. 略论清初税收管理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 《中山大学史学集刊》(第一辑),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2年。17. 神明的正统性与地方化关于珠江三角洲北帝崇拜的一个解释, 《中山大学史学集刊》,第二集,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4年。18. 明代广东地区的“盗乱”与里甲制, 《中山大学史学集刊》(第三辑),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19. 清末民初的乡村自治--沙湾《辛亥年经理乡族文件草部》介绍, 《庆祝王钟翰教授八十五暨韦庆远教授七十华诞学 术论文合集》,黄山书社, 1999。20. 隆记茶行史事补, 广州博物馆编:《镇海楼论稿》,广州美术出版社, 1999。21. 试论清代广东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88年第二期。22. 系谱的重构及其意义:珠江三角洲一个宗族的个案分析,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92年第四期。23. 宗族研究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王宾和阿让?热?比松编:《狮在华夏——文化双向认识的策略问题》,中山大学出版社 , 1993。24. Lineage on the Sands: The Case of Shawan, in Helen Siu & David Faure ed. Down to Earth.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1995.25. 大族阴影下的民间神祭祀:沙湾的北帝崇拜, 《寺庙与民间文化》,台湾:汉学研究中心出版, 1995年。26. 移情与史学研究之境界----读《柳如是别传》,《柳如是别传与国学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与陈春声合作)27. 传说、附会与历史真实:珠江三角洲族谱中宗族历史的叙事结构及其意义, 《中国谱牒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28. 地域空间中的国家秩序:珠江三角洲沙田-民田格局的形成, 《清史研究》, 1999年第2期。29. 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 《历史研究》, 2000年第三期。(《历史研 究》五十年文选(社会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7月)。30. 宗族与沙田开发——番禺沙湾何族的个案研究, 《中国农史》, 1992年第四期。31. 族谱与文化认同——广东族谱中的口述传统, 《中华谱牒研究》,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32. “虚席以待”背后:牛津大学聘任陈寅恪事续论, 《陈寅恪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 2000年。33. 祖先的世系与文化认同——关于明清时期广东地区家谱的几个问题, 纪宝坤等(编):《族谱与海外华人移民研究》,新加坡华裔馆, 2002。34. 海外商业活动与乡族纽带——以沙滘楚旺房陈氏族谱为例, 纪宝坤等(编):《族谱与海外华人移民研究》,新加坡华裔馆, 2002。35. Beyond the Imperial Metaphor: A Local History of the Beidi (Northern Emperor) Cult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Fall 2001), 2002.36. 女性形象的重塑:姑嫂坟的传说,《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37. 满天神佛:华南的神祗与俗世社会, 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编:《岭南历史与社会》,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2003。ISBN962-937-086-7, 2003。38. 边缘的中心——“沙田-民田”格局下的沙湾社区, 《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3。ISBN7-100-03720-4, 2003。39. 地域社会与文化的结构过程———珠江三角洲研究的历史学与人类学对话, 《历史研究》2003年第一期。40. 大洲岛的神庙与社区关系,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41. 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三期。(与萧凤霞合作)42. 宗法、户籍与宗族——以大埔茶阳《饶氏族谱》为中心的讨论,《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四期。43. 十八十九世纪广州洋人家庭的中国佣人,《史林》2004年第四期。(与程美宝合作)44. 从域外寻找Canton,《广州艺术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一期。45. Lineage, Market, Pirate, and Dan: Ethnicity in the Pearl River Aelta of South China, in Pamela Kyle Crossley, Helen F. Siu, Donald S. Sutton (Ed),Empire at the Margins: Culture, Ethnicity, and Frontier in Early Modern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5.(与萧凤霞合作)46. 历史叙述与社会事实——珠江三角洲族谱的历史解读,《东吴历史学报》,第14期(2005年)。47. 丛乡豪的历史到士人的记忆————由黄佐《自叙先世行状》看明代地方势力的转变,《历史研究》2006年第6期。书评、笔谈、随笔:1. “移民”----户籍制下的神话,《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25期,2001年10月。2. 《明清土地契约文书》评介, 《中国史研究》, 1990年第一期。(与叶显恩合作)3. 《最早来华的摄影家》一文补正, 《历史大观园》, 1994年第6期。4. 1987年广州国际清代区域经济史暨全国第四届清史学术讨论会纪要, 《清史研究通讯》, 1988年第二期。5. Academics between communism and commerce, (美国)Academe Vol.85, No 4, 1999.7-8.(与程美宝合作)6. 陈寅恪与“牛津”缘一面的真相----牛津大学聘请陈寅恪档案, 《明报月刊》, 1999年四月号(与程 美宝合作)7. 从梁方仲教授的学术贡献看史学的功能, 《学术研究》, 1994年第5期。8. 地方史研究的人文主义取向, 姜伯勤:《石濂大汕与澳门禅史》,学林出版社, 1999。9. 读《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补编》,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85年第二期。(,与汤明 合作)10. 对清代区域经济特点的探索, 《南方日报》, 1988年3月28日。11. 纪念汤明燧教授学术报告会综述, 《广东学术通讯》, 1993.10-1112. 嘉靖《增城县志》评介, 《广东史志》, 1986年第四期。13. 揭示传统中国政治斗争的经济和文化内涵----读《明代政争探源》, 《广东社会科学》, 1992年第二 期。(与陈春声合作)14. 经济史研究的科学化追求与人文关怀--读《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 《历 史研究》, 1994年第5期。(与郑振满合作)15. 开放的历史及其现代启示——读《华南丝区:地方历史的变迁与世界体系理论》, 《农村经济与社会 》, 1988年第五期。16. 理解传统中国“经济”应重视典章制度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二期。(与陈春声合作)17. 历史学本位的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研究, 中国历史学年鉴1997,三联书店,1998年。(与陈春声合作)18. 牛津与中国研究, 东方文化, 1996年第2期。19. 评沈清松《创造性的对比与第三条路的探索》, 载周英雄、陈其南编《文化中国:理念与实践》,台北:允晨文化公司, 1994年出版。20. 评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 《东方文化》,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1993第二期 。21. 尚余孤瘦雪霜姿--汤明遂传略, 汤明燧文集,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与陈春声、戴和合作)22. 社会主义与对外开放(笔谈), 开放时代, 1988年第一期。23. 数字化时代的历史学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 2000.13,14期。24. 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培养现代学术意识, 《改革与实践》,中山大学教务处编,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与陈春声合作)25. 寻找香港文化的根源(从历史中寻找“香港文化”), 明报月刊, 1997年1月号。与程美宝合作)26. 应重视传统农业发展的社会空间,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4年第1期。9与陈春声合作)27. 一份神诞活动的通告,《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四期,1996.7.28. 对《珠江三角洲田野考察介绍》的几点补充,《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七期,1997。附:答陈泽泓先生,《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十期,1998。29. 简介《许舒博士所藏张声和家族文书》,《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八期,1997。30. 征求解读一张地契,《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十期,1998。31. 文化建设必须以学术与教育为本,《岭南学术论坛》2004年第四期。32. 《区域、结构、秩序——历史学与人类学对话》特约评论人语,《文史哲》,2007年第五期。
一、主要论文1.《〈唐钞文选集注〉陆机诗注的价值》,《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年第2期,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2009年第8期;2.《孔融〈杂诗·其一〉作于光和三年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1期;3.《胡须:魏晋“英雄”权力意志异化的象征符号(上)》,《语文知识》2007年第1期;4.《胡须:魏晋“英雄”权力意志异化的象征符号(上)》,《语文知识》2007年第2期;5.《试论魏晋诗赋创作的韵式探索》,《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6.《边让考论》,《古代文献的考证与诠释——海峡两岸古典文献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7.《一部“老而更成”的杜诗研究专著——郑文教授〈杜诗檠诂〉评介》,《图书与情报》2006年第5期;8.《文子与道家的文艺思想》,《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9.《陆机研究的反思与展望》,《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10.《刘邵与古典“英雄”概念的基本内涵》,《光明日报》2006年6月2日“文学遗产”栏目;11.《〈语林〉与〈世说新语〉“捉刀”条考论》,《文学遗产》2004年第5期;12.《两汉王朝政治中的宗庙祭祀与孔子崇拜》,《儒教文化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韩国成均馆大学2004版;13.《试论魏晋诗赋的骈偶化》,《文选与文选学》,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1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英雄”传记——试论王粲〈英雄记〉》,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15.《“英雄”价值观念与曹操的家族文化教育》,《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16.《从陆机诗赋论看其诗学赋学价值—兼论诗赋研究的思维模式与方法》,《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17.《子建尘埃与魏晋文化创造》,《海峡两岸历史文学与历史文学创作论文集》,台湾佛光大学出版社2002版;18.《题材选择与魏晋诗赋演进》,《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19.《至慎与佯狂——阮籍人格之“谜”试解》,《昭明文选与中国传统文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20.《古今〈虬髯客传〉研究反思》,《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21.《文选音乐赋发微》,《文选学新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22.《文选音乐赋创作程式与美学思想发微》,《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23.《嵇康兄弟之谜与兄弟关系考辨》,转载于《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11期;24.《不无危苦之辞,为以悲哀为主——试论庾信后期的文学理论主张》,转载于《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11期;25.《从音乐意象看魏晋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兰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26.《阮籍真的是癫狂证患者吗?——与刘康德先生商榷》,《社科纵横》1995年第2期。27.《论〈咏怀·其一〉对阮籍〈咏怀〉诗的范式意义》,《诗赋论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8.《走向文化反思的逻辑起点——从庾信看由南入北文士的文化幻灭感》,《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29.《从音乐意象看音乐与阮籍的文学创作关系》,《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30.《关于〈论魏晋六朝作家“文心”与“人心”的分裂〉一文若干错误的订正》,《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1专辑;31.《从庾信看北朝后期文人的“节操”问题》,《兰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32.《意象密合的构成方式——庾信艺术新论之一》,《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88专辑;33.《庾信〈枯树赋〉写作年代考辨——与沈家庄同志商榷》,《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87专辑。二、独著或参与著作1.《魏晋文化与文学论考》,33万6千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2.执行主编《两岸文化星系》大型系列丛书,收入《“英雄”文化与魏晋文学》,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幼学琼林助读》,(上、下册),45万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4.《陇上画师张维垣》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5.撰写《中国历代乐府诗精品鉴赏》北朝乐府10余万字,北京广播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6.撰写赵泰靖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评析魏晋南北朝部分10余万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三、主持或参与项目1.主持《“英雄”文化与先唐小说关系研究》,国家教育部项目;2.主持《陆机集校笺》,国家古委会项目;3.主持《魏晋文化与文学》省教委项目;4.主持《陆机研究》,省社科项目;5.参加赵逵夫教授主持国家教育部项目《唐前诗赋探微》、西北师大科技创新项目《先秦文论全编》、《两汉赋评注》、《魏晋南北朝赋评注》等项目。四、获奖1.《从音乐意象看音乐与阮籍的文学创作关系》,获甘肃省社科奖;2.《幼学琼林助读》获甘肃省唐代文学学会奖;3.《魏晋文化与文学》系列论文获甘肃省社科奖;4.《魏晋文化与文学论考》获甘肃省政府图书奖;5.《英雄文化与魏晋文学》获甘肃省教委社科奖;6.所主讲《魏晋南北朝文化史》获甘肃省精品课程奖。五、教学1995年起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06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教学方面,除为本科生主讲《汉魏六朝文学》、《先秦文学》外,还为研究生、本科生开设《魏晋南北朝诗研究》、《〈文选〉与魏晋南北朝诗学》、《汉魏六朝文学专题》、《魏晋文化与文学》、《魏晋南北朝赋》、《魏晋南北朝文化史》、《梁代文化批判》、《庾信研究》、《世说新语研究》、《唐前文言小说研究》等专业必修或选修课。
(一)近5年内发表主要论文: 1. Qiu JF, Xu L, Wu ZY. Diagnosis and surgical treatment of giant splenic artery aneurysms with portal hypertension: report of 4 cases. Hepatobiliary Pancreat Dis Int, 2004,3 (4): 526 -529.2. Cao H, Hua R,Wu ZY. Effects of combined splenorenal shunt with devascularization and devascularization only on hemodynamics of the portal venous system in patients with portal hypertension. HBPD Int, 2005,4(3):385-388.3. Wu Zhiyong, Chen Xuesong, Qiu Jiang feng, et al. Role of PGI2 in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hyperdynamic circulatory state of portal hypertensive rats.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5,11(5):752-755.4. Hua Rong, Cao Hui, Wu Zhi-Yong. Effects of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on hyperdynamic circulation associated with portal hypertension. HBPD Int, 2006,5(2):215-218.5. Chen W, Qiu J-F, Zhang Z-Q, Luo H-F, RoselloCatafau J, Wu Z-Y*. Gene expression changes after hypoxic preconditioning in rat hepatocytes. HBPD Int, 2006, 5(3):416-421.6. Qiu JF, Zhang ZQ, Wu ZY*. Cystamine ameliorates liver fibrosis induced by carbon tetrachloride via inhibition of tissue transglutaminase.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7,13(32):4328-4332.7. Liu H, Cao H, Wu ZY*. Isolation of kupffer cells and their suppressive effects on T lymphocyte growth in rat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tation.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7,13(22):3133-3136.8. Wu ZY. Hemodynamic Study of portal hypertension(Editorial). Hepatobiliary Pancreat Dis Int,2007.6(5):457-458.9. Xu Q, Gu L,Wu ZY*. Operativ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cholelithiasis and liver cirrhosis.Hepatobiliary Pancreat Dis Int,2007,6(5):479-482.10. Cao H, Liu H and Wu ZY*. Effects of combined immune therapy on survival and Th1/Th2 cytokine balance in rat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Chin Med J (SCI), 2007, 120(20): 1809-1812.11. Gu L, Liu W, Xu Q, Wu ZY*. Retroperitoneal Schwannoma mimicking hepatic tumor.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 2008, 121(17): 1751-1752.12. Xu J, Cao H, Liu H and Wu ZY. Role of nitric oxide synthase and cyclooxygenase in hyperdynamic splanchnic circulation of portal hypertension. HBPD Int, 2008, 7(5): 503-508.13. 吴志勇.罗蒙. 门静脉血流动力学与门体静脉分流术的术式选择(专家论坛).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2):1683-1685.14. 陈炜.罗蒙.孙勇伟.吴志勇*. 术中门静脉压力动态测定在门静脉高压症术式选择中的作用. 中华外科杂志, 2008, 46(22):1703-1706.15. 吴志勇.罗蒙.邱江锋.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高血流动力学的发生机制与治疗(专家论坛).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8,14(2):73-76.16. 吴志勇. Ⅳ型肝门胆管癌扩大与缩小手术的合理选择(专家论坛).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28(9):715-717.17. 张志奇.邱江锋.赵刚.陈炜.吴志勇*. 5-酯氧合酶抑抑制剂AA-861治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8, 23(8):606-609.18. 吴志勇.赵刚.胆胰肠结合部术中损伤的合理治疗方式(专家论坛).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09,8:174-17519. 赵刚.张志奇.吴志勇*等.tTG基因RNAi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对HSC的影响. 中华外科杂志, 2009, 47(9): 701-704.20. 吴志勇.罗蒙. 肝内胆管癌的新认识(专家论坛).外科理论与实践.2009.14(2):135-139(二)近5年内发表主要专著:1. 杨镇.《门静脉高压症的最新外科治疗》.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5.316-3212. 王祥瑞,杭燕南.《急性肺损伤-基础与临床》.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5.143-1483. 萧树东.《消化内科专题讲座》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5. 301-3054. 王钦尧.《肝胆胰结合部临床外科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527-5445. 郑树森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五年制《外科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85-3956. 陈孝平.“全国高等学校8年制教材《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7-84,729-7347. 张阳德.“十一五规划教材药学专业《外科学总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1-558. 陈孝平,刘允怡.“全国专科医师培训规划教材《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29(三)近5年内获得主要科研奖项:1. 第一完成人. 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名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 2007.7.2. 第一完成人. 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项目名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 2007.7.
胡茜教授在《中国美容医学》上发表的论文有:《垂直提升联合整形术治疗眼睑松弛》,《下睑袋分型及术式选择》,《阶梯状分离法在眼袋整形术中的应用》,《眉区解剖在经额颞部除皱术中的应用于研究》,《从口内入路法矫治鼻孔宽大畸形》。胡茜教授在《中国医学美容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有:《脂肪抽吸术的改进及并发病的预防》。胡茜教授《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有:《肿泡眼的重睑成型术》。胡茜教授在《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有:《纹眉失败后眉型的整形修复》,《微创法肿胀麻醉用于腋臭治疗》。胡茜教授在《中国基层医学》上发表的论文有:《微创法提上睑肌腱膜折叠前矫治轻度上睑下垂》。胡茜教授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有:《老年性上睑皮肤松垂的临床矫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