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 1952年创办于江苏无锡,战功卓著的刘先胜中将为首任校长。1956年正式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序列招生。1957年成立江苏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学校北迁徐州,1959年与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徐州师范学院。60年代初,全国高校布局调整,周恩来总理指示:“徐州地区地域辽阔,要有大学”,学校因此得以保留。从此,学校扎根苏北,艰苦创业,逐步发展。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4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以原徐州市教师进修学院为基础设立徐州师范专科学校,1989年该校并入我校。1996年学校更名为徐州师范大学。1999年原煤炭部所属的徐州工业学校并入。2011年学校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建校以来,全校师生秉承“崇德厚学,励志敏行”的校训,经过不懈努力,各项事业都有了快速发展。2020年,学校跻身《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内地高校前50;列U.S.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国(内地)大学第102位,“中国大学评价”第116位,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学校现有泉山、云龙、奎园、贾汪 4个校区,占地2457亩,校舍面积93.4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11亿元;图书馆藏书318万册。设有22个专业学院以及敬文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和教育部批准设立的首个非独立法人中俄合作办学机构——江苏师范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联合工程学院,另设有独立学院科文学院。现有59个本科招生专业,3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11个学科门类。具有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研究生推免权。现有专任教师1688人,其中正高346人、副高631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62.3%,具有海外研修经历教师占比43%。拥有院士、“长江学者”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8人次。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88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4500余人,学历教育留学生530余人。建校以来,学校已向社会输送了二十余万名毕业生,一大批取得突出成就的校友活跃在海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各个领域。,学校 2004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15年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项,全国研究生教育成果奖1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4项。建有国家级部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5个;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6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教材和规划教材6部,各类省级精品课程68门、精品教材和重点教材74部。承担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项,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项,江苏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项。获“中央支持地方财政专项”47项,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学校被教育部、国家语委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培训基地”、全国唯一一家“经典诵读教育”学科(领域)培训机构,获评“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学校现有 6个省优势学科、12个省重点学科,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4个学科入榜2020“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16个学科入榜2020“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拥有国家“2011”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发改委科技创新平台1个,部省级科研平台44个。近五年来,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439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1项(重大项目13项、重点项目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4项(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学校位列2021中国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排名第44位;2020软科中国大学文科实力排名第72位。自然指数(Nature Index)连续三年进入“中国内地高校Top100”。发表Science、Nature、PNAS等国际一流期刊论文22篇。2020年首次以第一单位、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部级科研奖励14项。20个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案例库。“留学生群体与民国的社会发展”研究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库。拥有2个江苏省重点培育建设智库,在“一带一路”研究及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智库成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国情手册》获首届“中国智库学术成果优秀报告奖”。,学校注重政产学研合作,强化原始创新和集成攻关,鼓励学科交叉融合,致力服务国家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积极搭建校地、校企产学研平台,建立和完善了以政产学研相结合为核心的技术转移体系。与徐州、连云港、泰州等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各类产学研合作基地 200余家。技术转移中心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江苏省科技服务业“百强机构”荣誉称号。牵头成立淮海经济区乡村卓越教师教育联盟。获批设立淮海经济区首家雅思考点。作为苏北地区唯一的江苏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2017年获批江苏省军转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基地。,作为全国首批 “有资格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学校相继与英、美、澳、俄等国的104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接收53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校学习。学校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委托培养高校”“留学江苏目标学校”,牵头成立全国中俄合作办学高校联盟并成为首届理事长单位,牵头成立江苏-俄罗斯高校合作联盟,加入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联盟、江苏-加拿大高校合作联盟。获评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机构。在马来西亚设立全球首个海外孟子学院。设有“一带一路”研究院、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伊比利亚美洲研究中心,其中3所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设立“一带一路”研究院海外分院5所。与哈佛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知名高校联合建设科研平台。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中国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江苏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共建“中拉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等国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和学分互认项目,与哈佛大学、香港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合作开展师资和管理人员培训项目。,学校是江苏省苏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基地、江苏省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江苏省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示范基地。党委学工部被国务院授予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咖啡时光·教授有约”主题教育网站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优秀思政网站。学校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学生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等高级别奖项。学校受教育部委托组织开展“推普脱贫攻坚”大学生志愿者培训,相关活动被《新闻联播》等栏目广泛报道。,学校获首批 “全国文明校园”并蝉联该荣誉称号,被授予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连续十次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五次被表彰为“江苏省文明校园”,五次被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迈入新的发展时期,江苏师大人将继续发扬“守正出新,坚志勇为”的校园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为全面建设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奋斗!
1.住宿中等条件,空调当然可以用 ,食堂很多,蛮便宜的,还有很多小吃 2.都装空调的,环境就是正常的四人间,放心吧~ 3.数学学院还不错,研究生的话也还可以,学校现为江苏师大,在硬件软件都有改善。关键在自己能力了,学校只是一个平台。 4.学习环境也蛮好的~考研只要你一心想考,并努力,应该能考上的。
需要,根据查询江苏师范大学官网得知,在发布的博士招聘简章中明确标有条件就是在本学科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篇及以上,胜任核心课程讲授任务,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者优先等。
江苏师范大学保研要求如下:
1、获得所在学校(经教育部批准的推荐高校)推荐免试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品德端正,积极向上,身心健康。
3、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成绩优秀。
4、学术研究兴趣浓厚,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培养潜质。
5、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和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记录。
6、品行优良,无任何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江苏师范大学保研申请程序:
获得推免资格的考生须登陆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按照要求进行信息注册、上传照片、网上缴费、专业目录查询、填报志愿、接受复试通知及待录取通知等操作。
我校对考生的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初审合格后,通过研招网对其发送复试通知;收到复试通知的申请人,应在48小时内登陆研招网确认是否同意参加复试,复试具体安排以接收学院通知为准。
考生复试时需提交以下材料:本科院校提供的推免资格证明;身份证、学生证原件及复印件;加盖申请人所在院校教务处公章的本人历年在校学习成绩单原件及复印件。
国家级外语考试成绩证明;对申请有参考价值的其他材料,如本科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等;接收学院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申请人对全部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若因申请材料不实导致的一切后果由申请人自行承担。
首页论文范文教师教学论文教师教学行为失范原因及矫正探析公务员期刊网摘要:教师教学失范行为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预设的教育目的,其教学行为可能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违反了教育教学规律,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1]分析发现,一些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素质不高、教师价值观偏差;一些学校管理不当、评价机制功利化;职业竞争压力大、教师物质待遇偏低是形成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主要原因。有鉴于此,首先,需要教师建立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加强自我反思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完善师德管理,建立全面的教师评价机制。再次,需要社会提供支持与政策保障,努力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关键词:教师;教学失范;策略一、教师教学失范的原因教师的教学失范行为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要分析教师教学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更好的认识教学失范行为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同时对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从教师自身、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社会三个维度对形成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一)教师自身原因1.一些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此种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教师的教育公平观念欠缺。这些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在教学活动中过分追求高升学率,只关心学生的学习,不过问学生的成长,将精力全部投放在优等生的身上,忽视甚至歧视后进生。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教育思想比较古板,易言之,传统的教育观念已深深地扎根于一些教师的脑海中,形成教学思维定势。[2]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支配与从属的关系。教师不必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一味的向学生灌输大量知识,出现了“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其实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形成平等对话的关系,教师要给予学生表达思想的自由与权力,而不是控制学生,让学生服从自己。这种教师职业角色的扭曲会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失范行为,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严重影响了学生创造性精神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违背了现代教育观念。2.一些教师素质存在缺陷。教师素质包括专业能力、思想品德、职业道德、言行举止等。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一大因素,[3]教师应该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比如纯粹的向学生讲授知识,忽视教师与学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这样就偏离了教学目标,教育质量也不能得到保障。有些学校在选拔教师时往往只关注教师的学历和专业技能,忽视教师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这样就会把那些品德有缺陷或者不具备职业道德的人选进教师队伍。这些教师本身素质就不高,如果以后不提高自我修养,不能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那么就会产生教学失范行为,直接影响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大大降低教学效果。[4]3.一些教师价值观的低俗。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商品买卖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对教师的价值观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比如教师看到原本不如自己的人可以轻轻松松的获得高额的工资,而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明明具有极大的价值,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却经济待遇差,社会地位低下,由此内心产生不平衡,价值观念有所变化。教师为了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在社会上兼职赚钱,精力分散,不能集中于日常的教学工作,对教学活动敷衍塞责,从而形成教学失范行为。[5](二)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原因1.一些学校管理不当。第一,学校对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视不够,造成其放任自流,学校应该根据教育教学的要求加大对教师的管理力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应该要制定严格、详细的监督与考核机制,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监督与考核,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并改善其教学失范行为。第二,学校对教师常规教学行为的管理趋于形式化。学校只对教师的科研成果、学历等方面有严格、具体的要求,而对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教学行为的管理方面只是流于形式,走过场,[6]这种管理方式必然会使教学失范行为层出不穷。2.一些学校评价机制过分功利化。目前,对教师的考核、评定仍然与学生的成绩、升学率挂钩,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仅仅依据学生的成绩对教师进行奖励与惩罚,不关注教师平时的表现,这就使得教师一味的追求升学率,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成长和心理健康状况,甚至放弃对后进生的教育,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好学生身上。为了学生能够取得好成绩,教师采取各种手段,比如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增加学生作业量等。这种评价机制不仅会打击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削弱教师的创造性,产生教学失范行为,而且会导致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三)社会原因1.职业竞争压力大。随着我国实施和不断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教师的教学质量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是与之而来的,教师职业竞争压力也不断增加,教师长期处于压力下,会造成精神紧绷,会变得越来越缺乏信心和耐心,从而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消灭教师的教育热情。这些心理问题都会造成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产生。2.教师的物质待遇偏低。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因而,教师的劳动具有较高的价值,教师这一职业的物质待遇应等同于社会创造性劳动者所享有的物质待遇。然而,现今教师的待遇水平低下,教师的物质待遇与其创造性劳动、对社会所产生的巨大价值不成正比。[7]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会导致教师心理不平衡,教师为了增加其收入,提高其社会地位,必然会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手段,从而形成教学失范行为,比如课外办补习班,进行有偿家教,或者将教师这一职业当作副业,在社会上兼职获利。二、矫正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策略教师的教学失范行为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不重视的话,势必会影响教师的形象和学生的发展,因此,要从多方面入手,努力矫正教师教学失范行为。(一)教师要加强自我教育1.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观。一方面,教师要保证教育公平,不能片面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要关注学生的成长状况和心理发展情况,也不能只重视优等生,忽视甚至歧视后进生。另一方面,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转变传统教育观念。[8]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要热爱、关心、尊重他的每一位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角色观,[9]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对话,形成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得到全部发挥。2.加强教师反思自律。教师缺乏自我反思,同样会导致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产生。教师要敢于并且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思考在教学活动中,其教学行为是否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否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是否偏离了教学目标,从而能够及时矫正教学失范行为。科学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产生。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学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引领教师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献身于伟大的教育事业。教师要以正确的心态对待教师这一职业,热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严格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正确对待得失,摆正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避免外部环境的影响,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重视1.完善学校师德管理。学校领导要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约束教师的教学行为,使其进行合理的教学活动。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其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学校不能只关注教师的科研成果、学历层次,必须加大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明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帮助教师矫正其教学失范行为,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同时,学校还要发扬民主,多多听取教师意见,给予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2.建立全面的教师评价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多元化的、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不能仅仅根据学生的成绩、升学率来对教师进行管理、考核和奖惩。学校在对教师考评的时候,也不能只考虑教师的专业素质,而是要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还关系到民族的未来,所以要将教师的职业道德纳入评价机制的首位。对道德失范的教师要给予惩罚,严重者应将其踢出教师队伍,以保证教师队伍的纯洁性。(三)社会要为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转变提供条件1.提供社会支持与政策保障。一方面要完善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从社会体制层面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支持与政策保障,促使“尊师重教”风气的形成,努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使教师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社会的人文情怀,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支持,促使其教学失范行为的转变。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帮助教师及时纠正失范教学行为。2.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国家和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增加教师的经济收入,使其收入与其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成正比。同时,国家要倡导“尊师重教”,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使教师得到更多的尊重与爱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不仅影响着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其本身的言行举止也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遵循教育规律,尽力矫正教学失范行为,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参考文献:[1]李吉.教师课堂教学失范行为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6(7).[2]马会梅.教师教学失范行为与教育控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肖美艳,曾令泰.中小学教师教学行为失范现象的成因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7(4).[4]林正范,徐丽华.对教师行为研究的认识[J].教师教育研究,2006(2).作者:顾晶子 程岭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上一篇论文: 提升会计专业教师教学信息化水平研究下一篇论文: 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升教师教学论文更多>小学教师教学研究(4篇)01-10教学反思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作12-13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教学能力转变05-09师德建设研究论文(4篇)08-01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研究02-13中小学数学的教师教学技能提升04-26查看更多文章请输入关键词免责声明: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社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工信部备案:辽ICP备2020015853号-3首页打电话期刊推荐咨询加急咨询
江苏师范大学 总共有4个校区,分别为泉山校区、云龙校区、奎园校区、贾汪校区。 一、江苏师范大学总共有几个校区 泉山校区地址为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云龙校区地址为云龙区解放路321号、奎园校区地址为泉山区奎南路7号、贾汪校区地址为徐州市贾汪区大泉街道育才路2号。二、江苏师范大学简介 江苏师范大学 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1952年创办于江苏无锡,战功卓著的刘先胜中将为首任校长。1956年正式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序列招生。1957年成立江苏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学校北迁徐州,1959年与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徐州师范学院。60年代初,全国高校布局调整,周恩来总理指示:“徐州地区地域辽阔,要有大学”,学校因此得以保留。从此,学校扎根苏北,艰苦创业,逐步发展。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4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以原徐州市教师进修学院为基础设立徐州师范专科学校,1989年该校并入我校。1996年学校更名为徐州师范大学。1999年原煤炭部所属的徐州工业学校并入。2011年学校更名为 江苏师范大学 。建校以来,全校师生秉承“崇德厚学,励志敏行”的校训,经过不懈努力,各项事业都有了快速发展。学校位列《泰晤士高等教育》2022世界 大学排名 中国(内地)大学50-72位,U.S.News2022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国(内地)大学第94位,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 学校现有泉山、云龙、奎园、贾汪4个校区,占地2106亩,校舍面积96.8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53亿元;图书馆藏书330万册。设有22个专业学院以及敬文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和教育部批准设立的首个非独立法人中俄合作办学机构—— 江苏师范大学 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联合工程学院,另设有独立学院科文学院。现有59个本科招生专业,3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11个学科门类。具有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研究生推免权。现有专任教师1781人,其中正高370人、副高660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62.2%,具有海外研修经历教师占比43%。拥有院士、“*”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66人次。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0076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280人,学历教育留学生380人。建校以来,学校已向社会输送了二十余万名毕业生,一大批取得突出成就的校友活跃在海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各个领域。 学校2004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15年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项,全国研究生教育成果奖1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4项。建有国家级部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5个;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6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教材和规划教材6部,全国优秀教材(基础教育类)二等奖2项,1人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各类省级精品课程107门、江苏省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精品教材和重点教材85部、江苏省优秀培育教材5部。承担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项,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项,江苏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项。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实验室1个。学校被教育部、国家语委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培训基地”、全国唯一一家“经典诵读教育”学科(领域)培训机构,获评“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学校现有6个省优势学科、10个省重点学科,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数学4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4个学科入榜2020“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16个学科入榜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拥有国家“2011”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发改委科技创新平台1个,部省级科研平台44个(理工科14个)。近五年来,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504项(自然科学343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9项(重大项目14项、重点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4项(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国家杰青1项,国家优青3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1项。学校位列2021中国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排名第44位;2020软科中国大学文科实力排名第72位。自然指数(Nature Index)连续三年进入“中国内地高校Top100”。发表Science、Nature、PNAS等国际一流期刊论文25篇。2020年首次以第一单位、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部级科研奖励14项(自然科学5项)。20个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案例库。“留学生群体与民国的社会发展”研究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库。拥有2个江苏省重点培育建设智库,在“一带一路”研究及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智库成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国情手册》获首届“中国智库学术成果优秀报告奖”。
编著出版的著作和教材陈琳著 《数字影像技术》(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陈琳主持建设《数字影像技术立体化数字教学资源》,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ISBN978-7-89469-769-1,2011年(获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一等奖,2011年)陈琳、赵锡安、李忠、徐明、郑权等《聋人手语900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获第二届全国教育影视优秀作品大赛二等奖,2011)陈琳主编《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8月,163万字王运武、陈琳著《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6月,37万字陈琳主编 《现代教育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47万字(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江苏省精品教材,已发行近10万册)陈琳著 《数字影像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40万字(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陈琳参编 《大学摄影选修课教程》,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年1月(全国高校摄影联合会组织编写)陈琳著 《大学摄影创新教程》,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年2月,30万字 (获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一等奖,已发行数万册)陈琳主编 《现代教育技术》,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版(获全国高校优秀畅销书二等奖,徐州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第二版发行约10万册)陈琳编著 《美能达照相机选购使用指南》,浙江摄影出版社2002年第2版,24万字陈琳编著 《数字照相机》,江苏科技出版社2002年1月版,15万字陈琳参编 《摄影师职业资格培训教材》,中国摄影出版社,2000年12月版,50万字陈琳编著 《美能达照相机选购使用指南》,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年第1版24万字陈琳编著 《135单反照相机》,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年10月版,14万字陈琳参编 《实用摄影手册》,福建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30万字陈琳编著 《摄影新知识指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版,22万字陈琳编著 《最新照相机使用问答》,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年9月版,25万字陈琳编著 《数字照相机性能选购使用》,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10月版陈琳著 《数字摄影》,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年10月版,19万字(获江苏省高校摄影著作奖,全国首部系统论述数字摄影的著作)陈琳编著 《现代摄影器材问答百题》,福建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18万字陈琳编著 《摄影实用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版,14万字陈琳、杨鸿德主编《现代教育技术》,河海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陈琳、高文虎著《投影技术与投影教学》,南京出版社,1994年1月版,18万字杨家良、陈琳、吴中江主编《电化教育教程》,河海大学出版社,1991年1月版,20万字陈琳参编 《电化教育简明教程》,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22万字发表的论文(1997年以后的主要部分)《中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教育研究》,2012年4期《创新与引领:教育技术学硕士生培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师范大学为例》,《现代教育技术》,2012年8期《终身学习信息资源建设的战略意义与模式创新》,《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年4期(与李凡,王矗,殷旭彪,陈耀华,蒋艳红,赵伟林合作)《创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公建众享模式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12年1期(与王矗,李凡,蒋艳红,陈耀华合作)《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广告新形式探析》,《现代传播》,2012年4期《促进深层学习的网络学习资源建设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12期(与李凡,王矗,殷旭彪,陈耀华,蒋艳红,赵伟林合作)《高校教材建设的时代性要求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11年11期(与蒋艳红,李凡,王矗合作)《网络发言人制度传播优势探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12期(与丁晔,王健合作)《从2010年世博会看电影传播新形式新发展》,《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2期《有效网络阅读资源建设研究》,《情报杂志》,2011年1期《影像画面构成设计研究》,《影像技术》,2010年6期 《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10年10期(2010年获中国教育技术协会论文一等奖,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1-4全文转载)《基于网络的学科信息传播平台——学科网构建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12期(与王运武,徐华平合作)《立足学科建设,创建教育技术学人的数字化学术家园——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网建设回顾与展望》,载《深化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2010教育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中国教育技术改革发展三十年》,《电化教育研究》,2009第2期,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 2009-07全文复印(与王运武合作)《基于实践的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思考》,《中国电化教育》,2009第3期(与周惠颖,徐华平,王运武合作)《我国教育游戏研究述评及展望开放教育研究》,《开放教育研究》,2009年5期(与研究生张琪合作)《媒介生态学视角下的数字短片发展探究》,《电影文学》,2009年12期(与研究生 张伟合作)《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09年7期(与张琪合作)《应用促进公平:特殊教育中的信息技术研究进展》,《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4期(与研究生周惠颖合作)《网络阅读心理的不良倾向及其调整》,《中小学电教》,2009年5期(与研究生 王健合作)《基于〈聋人手语900句〉论多媒体电子书的制作》,《现代教育技术》,2009年4期(与研究生 杜荣良合作)《聋人手语动画开发的实践研究——以〈手语100句〉的开发为例》,《现代教育技术》,2009年2期(与胡永斌和研究生张汇芬合作)《苏北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跨越式发展战略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8第12期《改革教育技术本科教育 培养基础教育信息化人才》,《现代教育技术》,2008年12期《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思考》,《现代教育技术》,2008年第8期 (与研究生合作)《多视角下的教育信息化透视》,《开放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与研究生合作)《从CSSCI看新世纪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地位的变化》,《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2期《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变化透视》,《现代教育技术》,2008年2期(与研究生合作)《从CSSCI看〈电化教育研究〉的学术影响》,《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1期(与研究生合作)《移动学习——未来聋生学习的新视窗》,《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年24期(与研究生合作)《景影差异论》,《影像技术》,2007年1期《摄影用光创意手法论》,《影像技术》,2007年6期《中国教育技术学学科地位的世纪提升》,《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9期《观念为先、能力为上、创新为本——教师教育类专业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材建设的实践与体会》,《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9期《中国摄影学科的困境及出路》,《美术与设计》,2007年3期《中国教育技术本科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现代教育技术》,2007年6期《中国教育信息化必须防止的倾向性问题》,《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开创信息技术类课程新的“干线式”教学方法》,《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第5期《从微观层面着眼课堂多媒体教学的优化》,《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第12期《教育技术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断层扫描》,《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第11期(与研究生合作)《数字影像技术课程的创设与教学》,《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数字化拍摄中的清晰表现》,《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第4期《遭遇数字尴尬》,《大众摄影》2006年7期《数字拍摄中噪波的产生与消除》,《影像技术》2006年第1期《教育游戏发展的思考》(学术版),《教育信息化》2006年第9期(与研究生合作)《信息技术对摄影艺术的影响》,《文艺研究》2005年第10期《数字影像分辨率的均衡匹配》,《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12期《网络课程质量速度统一观》,《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1期《数字影像获取中的色彩控制》,《影像技术》2004年4期《数字照相机规范》,《影像技术》2004年1期《数码相机操作与使用》,《影像材料》2004年4期《影楼数字化战略》,《影像材料》2003年第6期、2004年1期《中国教育信息化优化发展之战略思考》,《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获中国教育技术研究会论文一等奖)《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的优化制作》,《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第1期《数字相机国际语言解析》,《中国摄影》2003年第10期《数字影像的色彩控制》,《中国摄影》2003年第11期《专业扫描仪特殊修饰功能的利用》,《中国摄影》2003年第8期《数码摄影中的曝光控制》,《照相机》2003年第1期《专业型数码相机“专”在何处》,《摄影与摄像》2003年第1期《几种数码彩扩方法的比较》,《照相机》2003年第7期《信息技术对摄影深层次影响的思考》,《影视技术》2003年第1期《数字影像输出催生数字相纸》,《影像技术》2003年第1期《数字影像银盐相纸化的途径与要求》,《影像技术》2003年第3期《数字照相机成像芯片》,《影像材料》2003年第2、5期《数字相纸优势谈》,《影像材料》2003年第2期《中国教育信息化优化发展之战略思考》,《盐城师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2003年3期收录《网络课件质量速度统一观》,《自然科学研究》2003年第1期《数字照相机色彩分割记录方式与特点》,《影像技术》2003年第4期《TIPA给我们的启示》,《影像材料》2002年第6期《多媒体教学异常现象原因及解决办法》,《远程教育杂志》2002年第6期《大学摄影教学改革之路该如何走》,《高校摄影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构建未来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新体系》,全国师范院校电教专业委员会年会交流,获二等奖《关注数码胶卷》,《摄影与摄像》2002年第7、8期《试探动画的教学功能与数字化制作》,《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2期《音频数字化媒体与加工处理数字化》,《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4期《现代教育媒体的数字化整合》,《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12期《摄影教学的革命》,《影像材料》2001年第6期《聚焦数字影像新技术》,《影像材料》2001年第3期《构建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新体系》,《盐城师院学报》2000年第3期《单反数字照相机的特殊操作与设定》,《中国摄影》2000年第1期《全面认识专业闪光灯的特殊功能》,《中国摄影》2000年第2期《试探构建网络影展体系》,《中国摄影》2000年第9期《投影片数字化制作方法再探》,《感光材料》2000年第1期《数字摄影热点问题探讨》,《感光材料》2000年第2、3、4、5、6期《数字照相机特殊性能指标辨析》,《摄影与摄像》2000年第1期《试探数字照相机用存储媒体的特色与使用》,《照相机》2000年第2期《试探数字照相机的特殊结构与组成》,《照相机》2000年第9、10期《数字音频产品与应用》,《电声技术》2000年第12期《幻灯片复制技术》,《教育传播与技术》1998年第1期《关于数字照相机在教育中应用的探讨》,《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第6期《数码相机的特殊使用》,《摄影与摄像》1999年第1、2、3、4期《试探数字照相机选购要点》,《照相机》1999年第1期《计算机屏幕影像拍摄》,《感光材料》1999年第2期《数码照相机分辨率辨析》,《摄影与摄像》1999年第5期《数字照相机特有功能纵横》,《摄影与摄像》1999年第7、8期《专业数字摄影设备的种类与选择》,《照相机》1999年第9期《关于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考》,《盐城师院学报》1999年第4期《色调分离多次曝光制作彩色投影片》,《感光材料》1998年第1期《数字相机性能综观》,《感光材料》1998年第2期《投影片数字化制作方法初探》,《感光材料》1998年第3期《数字摄影新发展扫描》,《感光材料》1998年第5期《数字摄影概论》,《人像摄影》98年1、2、3、4、5、6、7、8、9、10、11、12期99年1、2、3、4、5、6、7、8、9、10、11、12期《数字影像系统新景观》,《照相机》1998年第2期《关于数字摄影特色的思考》,《照相机》1998年第3期《影像稳定功能镜头透视》,《照相机》1998年第9期《分区套式多次曝光制作彩色投影片》,《电化教育研究》1998年第1期《数字摄录一体机纵横》,《中国电化教育》1998年第6期
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政策
(1)我校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实行100%全覆盖。其中一等奖学金每生每年12000元(获奖比例为20%),二等奖学金每生每年9000元(获奖比例为30%),三等奖学金每生每年6000元(获奖比例为50%)。
(2)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按有关文件评定,奖学金标准为20000元/人。
(3)助学金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6000元(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
(4)设立研究生创新工程项目,其中省级创新工程理工科类资助经费15000元/项,人文社科类资助经费8000元/项。
(5)设立研究生“三助一辅”(助研、助教、助管、辅导员)岗位,提供相应助学金,平均报酬每人每年约5000元。
江苏师范大学学分认定一个学期认定一次各学院:本学期本科生学分认定工作即将开始,具体要求通知如下:一、认定范围1.校内跨专业修读的课程2.校外修读的课程3.全国大学外语四、六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等4.参军复员学生的军事体育类课程5.创新教育学分二、认定原则1.认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学分,其已修读课程的教学内容须与拟认定课程内容相同或相近内容达到60%及以上,学分相同或高于拟认定课程;学分低于相应课程1学分及以内的,经所在学院认定,教务处复核后,方可替代,认定后课程成绩按已修读课程成绩记载。2.校外修读的课程内容和学分数与本专业教学计划内课程差异较大或无对应课程时,可申请认定为专业任选课或博雅课程。并按实际课程名称、学分和成绩记入成绩系统。3.跨专业修读的与本专业教学计划无关的课程以及在本专业修读的其他方向的课程可认定为博雅课程。4.学分不能重复认定,课程及学分认定后不得更改。三、认定办法1.校内跨专业修读的课程已修读课程和拟认定课程内容相同或相近的,可选择替换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课程内容相关度不高的,可替换博雅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2.校外修读的课程校外课程和拟认定课程内容相同或相近的,可选择替换人才选择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课程内容相关度不高的,可替换博雅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使用校外课程的课程名和学分。校外修读课程成绩,如为百分制则按原成绩录入,如为等级制须按我校成绩与等级对应关系换算成百分制成绩。3.全国大学外语四、六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参加全国大学外语四、六级考试成绩达到及格分数,可认定一门基础或提高类外语课程的重修(3-4学分)。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文科一级、理工科二级)成绩合格者,可申请免修对应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修。上述成绩按70分记。4.参军复员学生军事体育类课程学分认定非体育专业的参军复员学生凭参军复员证,其军事体育类课程可以免修,成绩按85分记。5.创新教育学分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得奖励,参加各级职业技能(应用能力)鉴定获得各级职业技能(应用能力)证书,参加科学研究公开发表论文或获得专利,承担校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并结题等,可按规定获得创新教育学分,成绩按85分记。在校期间创新教育学分认定不超过8学分。(1)学生在校级及以上学科竞赛或技能竞赛中获奖,根据竞赛级别和获奖等级可认定相应的创新教育学分,一般省级不超过2学分,国家级不超过4学分。(2)学生取得除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完成的技能证书以外的职业技能(应用能力)证书,可认定创新教育学分,每证2学分。职业技能(应用能力)证书须为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统一颁发的。(3)学生在校期间以“江苏师范大学”为第一单位,以学生本人为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的论文(一般文科在2个版面及以上,理工科在1个版面及以上)可认定创新教育学分。在省级期刊上发表一篇,可获2学分;在中文核心期刊(以北京大学版为准)上发表一篇,可获4学分;在SCI、EI、CSSCI源期刊上发表论文,可获8学分。以“江苏师范大学”为第一单位,学生本人为专利所有人的,可认定创新教育学分,发明专利4学分,其它专利2学分。(4)学生在校期间承担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并结项可认定创新教育学分。省级2学分,国家级4学分。同一项目按最高级别认定。(5)音乐、美术、文学等专业学生的作品入选省级及以上展演的,视其级别可认定2-8学分。四、学分认定办理程序1.本科教务系统申请栏目对应关系(1)校内跨专业修读的课程:学籍成绩-转专业学分认定;(2)校外修读的课程:学籍成绩-校外课程学分认定;(3)全国大学外语四、六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学籍成绩-社考等级学分认定;(4)参军复员学生的军事体育类课程;学籍成绩--参军复员学分认定;(5)创新教育学分:实践环节-创新学分-创新学分申报。2.学生需在本科教务系统相应栏目申请,并上传相关材料原件,送审后打印“江苏师范大学学分认定申请表”,学生所在学院领导签署意见并加盖单位公章后报送教务处分管领导审批。审批后,教务处信息中心负责处理认定课程的学分和成绩,并留存审批材料。3.校(境或国)外修读课程及境外实习或实践等学分认定,需由学生在教务系统上传附件,并提交书面学分认定意向,经学院审核后,由学生所在学院教务秘书将校外成绩导入教务系统并对应认定课程,送审后打印申请表,后续流程同上。4.所有教务系统外的课程、活动、考级成绩均须提供证明材料原件和复印件,以供核准备案。具体要求如下:(1)校(境或国)外修读课程的成绩单,课程简介以及实习或实践的相关证明材料。(2)论文、专利、证书等。五、认定时间及要求1.认定时间为2021年9月27日至10月20日。2.请学生所在学院做好审核,并按要求以学院为单位上交纸质申请表和相关材料。
姓名:韩永华出生年月:1971年9月4日学位学历:博士职称:副教授学科专业:遗传学 1990年9月- 1994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1994年9月- 1997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1997年7月-2009年4月:广西师范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2000年9月-2003年8月: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博士生2007年4月-2009年4月: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在职博士后2009年4月-2011年5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统招博士后2011年5月-至今: 江苏师范大学副教授、校聘教授 自工作以来先后承担过本科生的《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及研究生的《分子遗传学》、《植物组织培养》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因教学效果好,2005年获得广西师范大学第五届教学优秀青年教师称号。科研上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分子细胞遗传学,近几年先后在《PNAS 》和《遗传》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目前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和校博士学位教师科研启动基金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加部省级基金2项。
赵长胜, 男,1957年12月生,辽宁彰武人,满族;1984年加入九三学社;现任江苏师范大学系主任;教授,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主要研究方向:GPS与测量数据处理;在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8部,获得省、市级科研奖励8项,在研项目5项。
江西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等2022年海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参考书目中有《中学政治学科教学论》这本书陈美兰,女,1966年3月出生,江苏金坛人,先后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和马哲硕士学位。现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大思政格局下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研究》;近年来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6篇被人大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出版著作两部。获2018年度江苏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先进个人称号。
石枫教授有结婚,石枫教授先当了3年中学教师,后来在江苏师范大学读硕士毕业后留校工作,并经历结婚,生子,后来去深造,成为博士。
1、论点(证明什么)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率分论点)⑴明确:分论点可以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⑵方法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后,归结出中心论点;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实验室固定人员为16人,兼职研究人员20人。研究人员中教授12人,副教授10人,讲师10人,其中博士后3人,博士7人。实验室以五个硕士点为支撑,目前已有150余名研究生与本科生在实验室从事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各类研究课题30余项,研究经费200余万元;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和SCIE收录100余篇。实验室总建筑面积达5800m2,主要仪器设备有:核磁共振仪(400MHz)、气-质联动分析仪(气6890A,质5793N)、高效离子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红外分光光度计、高压层析系统、中压层析系统、荧光光谱仪、毛细管电泳仪、凝胶成像分析处理系统、双波长飞点扫描仪等。 药用植物的研究与开发可分为四个层次:1、直接利用植物体的第一次开发;2、纯化或改造有效成分的第二次开发;3、利用组合生物或组合代谢产物的第三次开发;以及4、利用组合DNA技术的第四次开发。根据上述情况,本实验室将研究方向、目标和任务定为:以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尤其是海洋藻类植物资源以及菌物资源为对象;从中筛选抗肿瘤、抗病毒、抗衰老的稀有或新的活性物质为主要目标;以四个研发层次所包含的生物高新技术为手段;对于抗肿瘤、抗病毒、抗衰老为主的活性物质进行提取、分离、纯化与结构研究;对于活性物质的药理学与毒理学进行研究;对活性物质的理化性质进行必要的结构修饰与改造,以提高、优化或发现其新的药用活性;从有机合成及代谢调控角度对于活性物质的前体、中间体及活性成份进行研究;从不同代谢物的组合中研究和发现药用植物的作用机理;对相应的药用植物、药用海藻以及药用菌物的生物学特性在物种水平、细胞水平以及分子水平进行必要的实验研究,为抗肿瘤、抗病毒、抗衰老活性物质的研究、开发与生物平台的建设,如组培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或基因工程以及有机药物合成方面,使本实验室成为本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品开发为一体的药用植物生物技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为本省生物制药与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需要,根据查询江苏师范大学官网得知,在发布的博士招聘简章中明确标有条件就是在本学科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篇及以上,胜任核心课程讲授任务,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者优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