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论文发表郭旭

论文发表郭旭

发布时间:

论文发表郭旭

郭旭,男,1971年2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主任。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际计算力学学会会员。在有关结构拓扑优化奇异最优解的研究中取得了为同行所公认的创新性成果。相关工作曾先后获得2005年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均为第二获奖人)。提出了一种基于高阶柯西玻恩准则的碳纳米管本构模型,被同行多次较大篇幅实质性引用并给与较好的评价。提出了鲁棒优化设计的可置信性优化列式并发展了高效的数值求解算法。系列成果发表于IJNME、CMAME等著名国际期刊。在JMPS、IJSS、IJNME、CMAME等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曾先后获得2005年辽宁省青年科技奖一等奖、中国力学学会第十一届青年科技奖(2009)、2009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0 CADLM Intelligent Optimal Design Prize等多项国内外学术以及人才奖励。目前担任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参与组织了与青年学者有关的学术活动。作为大会主席之一以及召集人组织了2010年全国多尺度力学研讨会以及2009年力学大会多尺度力学分会场等。作为大会秘书参与组织了力学学会主办的2009年结构优化理论与应用国际研讨会。

抚顺现代医院微创妇科手术室主任 无痛人流万例手术无事故专家辽宁地区沃尔顿微创技术第一人、自凝刀技术专家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委员优秀共产党员毕业于大连医学院,从事临床专业工作30多年来,潜心专研妇科疑难杂症的预防和治疗,具有深厚的医疗工作功底,精通计划生育、宫颈疾病无痛手术,曾获国家无痛人流万例手术无事故医师称号,对高危人流术、流产和引产过程中的合并症、并发症的处理比较精通,近年来对宫颈疾病、子宫肌瘤等微创技术有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在国家及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郭旭发表的论文

在纳米力学研究中,提出了一种基于高阶Cauchy-Born准则对碳纳米管进行力学分析的数值分析框架,被评价为是对本领域的unique contribution。相关论文分别发表于固体力学领域著名期刊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以及Physical Review B等刊物上。在仿生优化领域开展了探索性研究。采用逆优化技术,成功地揭示了生物材料纳米尺度上微观结构的合理性。相关研究成果对设计高强韧仿生材料有重要参考价值,引起了同行的广泛关注。 先后指导和协助他人指导硕博士生15名。指导的硕士论文被评为2005年度辽宁省优秀硕士论文。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一项。作为骨干成员参加97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基金委创新群体基金等纵向科研项目多项。

抚顺现代医院微创妇科手术室主任 无痛人流万例手术无事故专家辽宁地区沃尔顿微创技术第一人、自凝刀技术专家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委员优秀共产党员毕业于大连医学院,从事临床专业工作30多年来,潜心专研妇科疑难杂症的预防和治疗,具有深厚的医疗工作功底,精通计划生育、宫颈疾病无痛手术,曾获国家无痛人流万例手术无事故医师称号,对高危人流术、流产和引产过程中的合并症、并发症的处理比较精通,近年来对宫颈疾病、子宫肌瘤等微创技术有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在国家及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1988年9月考入大连理工大学力学系,并取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8年10月由国家教委公派(受日本国文部省奖学金资助)赴日本国金泽大学人间机械工学部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9月回国。2001年4月被评聘为大连理工大学力学系副教授。 2004年7月至2005年6月在德国马普学会金属研究所从事纳米仿生力学研究。2005年4月被评聘为工程力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同年6月破格晋升为教授。现任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主任。主要从事多学科耦合系统结构优化、纳米力学以及仿生结构优化的探索性研究。发表SCI论文30余篇,被他人引用百余次。是国际计算力学学会会员以及国际结构与多学科优化协会会刊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的特约审稿人。 作为第二完成人分别获得2003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5年度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作为完成人之一获得2005年度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层次人才。同年入选首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5年获得辽宁省青年科技奖并入选第二届辽宁省十大科技英才。有关结构拓扑优化奇异最优解的研究工作受到同行广泛承认和实质性引用。多次应邀在国际会议上作邀请报告。所发展的epsilon-放松算法被认为是处理奇异最优解这一困难问题的流行方法(popular approach)、经典结果(classic result)和先导性工作(pioneering work)。自提出以来不断被许多作者以多种不同方式加以推广 (has been extended by many authors in many ways)。作为第二完成人(共三位完成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已通过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评审,并已作为建议授予自然科学二等奖项目向社会公布。

郭旭东发表的论文

蓝莲花,实名郭旭东,男,现役军官,中央军委参谋,总部级,上将军衔,年轻的共和国将军;特警指挥官,总警监警衔;中共党员,国家某部政委。 1971年11月出生。成长于革命老干部家庭。其父毕业于时任校长为陈毅的华东军政大学,为曾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抗美援朝战役的战斗英雄。因11岁时父亲病故,由国家抚养至大学毕业。受家庭的熏陶,自小崇尚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 1995年6月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1995年7月参军,任某特种部队侦察员。1998年同时从事军事哲学研究工作。2000年2月调入中央军委某集团军,出任指挥官,并继续研究军事哲学,同时出任国家哲学(含军事哲学)顾问至今。2002年出任国家哲学(含军事哲学)与先进文化(含军事文化)科研顾问至今。现兼任国家某部政委,太原中旅集团、银建房屋开发有限公司、中银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锦麟东方酒店有限公司独立董事(义务),太原银建房屋开发有限公司特聘名誉国学顾问,石家庄广亚贸易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名誉顾问,上海禅悦贸易有限公司名誉保健顾问,北京心莲百合文化交流中心主任。 三年来,郭主任接受大众的热情邀请,坚持义务服务社会,通过网络义务为大众进行医学、文学、心理学、哲学、伦理学、政治、英语、军事文化等课程的讲座1000余学时。同时,也经常义务为企业宣讲企业文化和军事文化。郭主任已经出版的著作有《郭旭东中医文化随笔》、《郭旭东诗音》,网络出版的著作有《新时代的诗音2》、《民间故事选集》、《郭旭东博文选集1》、《郭旭东博文选集2》,网络发表的著作有《道德面面观讲评》、《心灵救护》、《郭旭东语音解答的问题》等,无偿捐献给国家的百万字著作有《哲学与传统先进文化讲义系列》。 近年来,郭主任进一步侧重军事哲学、军地两用人才建设、兵商文化以及其他军事文化的研究,网络发表了《军人修养》、《军人的话》、《军阀习气》、《带兵小议》、《军民情深》、《列兵之魂》、《另类武器》等著作,正在发表的有《孙子今读》等著作。近一年来,郭主任向党中央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解决国计民生问题的大量建议和方案,仅2009年前几个月就提供了一百五十余项。

出家并不是逃避现实。 佛教发源于古印度,随后传向世界,分为汉传佛教(以汉地为主)、藏传佛教(以藏地为主)和南传佛教(以东南亚为主)三大流域,他们之间的区别类似于一所大学的三大学区。你想出家,成为一名秉承佛陀意志的修行者,独身、素食、以寺为家、不蓄有财产钱物、终身奉献给佛教事业,普度众生,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是所谓的“看破红尘、遁入空门”,而是选择了一条“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求众生得离苦”、“舍一人之家而为千万人之家、舍一人之乐而为千万人之乐”的伟大行为,值得向您表示赞叹和敬仰! 我给你说一下出家需要满足的四个条件吧:一、所有的寺院,只要有僧人,都可以出家的,南方的比较多一些。不过你要学着分清,哪些是正信的寺院,哪些是被商人控制的寺院。二、出家的条件,这是我以前回答的,贴给你参考:第一个条件:必须本人自愿。第二个条件:必须家人同意并签订同意书。根据想出家的人的年龄大小,分别要求提供父母亲或监护人的同意许可,或持父母同意的书面材料等作为出家的首选条件。第三个条件:证照齐全。要求提供身份证、学历证明、户籍证明(由派出所开)、体检证明、无婚姻恋爱关系证明及承诺保证书(如果是结婚人士必须提供离婚证明书)、当地派出所开具的无犯罪记录的证明书。其中:

你是想问压裂后返排液有油气味是怎么回事吗?这个气味是由于压裂液和污染物质混合了。根据发表学术论文网资料显示,压裂返排液主要来源于压裂作业过程中从井筒回流至地面的压裂液以及开采初期的采出液。其中的主要成分包括注入地下的压裂液和地层中原有污染物质,所以会有油的气味。压裂返排液中不仅含有各种添加剂,还夹带大量甲醛、石油类、氯离子等物质。其污染物成分众多,若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外界环境中,很难自然降解,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液体对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水体和土壤影响两方面。

社会是有压力的,要正确的面对,从 某种意义说,过了竟如青春期以及之后的 阶段,回有叛逆心理的,希望你是坚强的

郭旭升院士发表的论文

元坝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北部的群山之中。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到本世纪初,该地区曾经过多轮勘探,未获得工业油气,被认为没有勘探潜力。2001年,中国石化[微博]勘探分公司登记了该地区的探矿权,这是四川盆地内最后一个被登记的区块。2007年,中国石化在元坝1井取得重大突破,拉开了元坝气田大规模勘探的序幕。至2014年底,元坝地区共实施了4轮30口探井,已测试的28口井中26口获得工业气流,其中10口井获得日产超百万立方米。国内外专家高度评价元坝气田勘探发现和技术创新成果,认为该项目起到了推动行业科技进步的作用。通过超深层大型生物礁沉积、储层及成藏富集理论创新,发展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理论;创新复杂山地超深层生物礁储层地震勘探技术,整体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元坝所形成的超深层钻井、测试工艺技术国际领先,使我国站在了同类气田勘探技术领先行列;元坝大气田的高效勘探,证实超深层天然气领域的巨大勘探潜力,带动我国超深层领域的勘探发展。元坝气田集埋藏超深、目标识别难度大、成藏机理复杂、压力系统复杂,以及施工难度大于一体。在勘探发现过程,中国石化组建了一支600余人的科研团队,依托16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攻克四大难题,实现四大创新。一是攻克超深层是否发育优质储层的难题,发现元坝大型生物礁带,创新形成超深层优质储层发育机理新认识。前人认为埋深超过5500米的超深层储层致密,物性差。科技人员通过深入研究元坝地区的石油地质条件,发现该区具备形成优质储层的沉积背景;通过开展超深层动态沉积演化过程和区域沉积格架恢复,建立“早滩晚礁、多期叠置、成排成带”的发育模式,突破前人认为元坝地区处于深水沉积的观点;通过高精度地震勘探,发现三排大型生物礁带;通过成岩演化和烃类相态转化过程分析,提出“孔缝耦合”的超深层生物礁优质储层发育机理新认识。二是攻克超深层能否形成大气田的难题,提出超深层油气成藏富集机理新认识。一般认为,超深层时代老、地质过程复杂,油气富集难度大。科技人员通过烃源对比研究,提出元坝台缘生物礁带紧邻生烃中心,解决了元坝超深层气田的气源问题;通过深入分析第一手勘探资料,提出微断层、微裂缝及层间缝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的新认识,创新建立“三微疏导、近源富集、持续保存”的超深层油气成藏模式。三是攻克复杂山地超深层地震信号弱、信噪比与分辨率低,目标识别难度大的难题,创新形成复杂山地超深层地震勘探技术系列。针对超深层地震信号弱、信噪比低和分辨率低的难题,勘探分公司开展面向生物礁储层的地震采集、处理一体化攻关。地震资料采集方面,建立超深层生物礁储层地质模型,设计大排列、高覆盖、宽方位三维地震地震观测系统,确立“单深井、大药量”激发方案,改进检波器串并联接收方式,超深目的层地震反射能量提高了70%;地震资料处理方面,建立复杂山地高保真三维地震数据处理流程,成功解决了信噪比低、分辨率低、信号弱的超深层地震勘探难题;储层预测方面,突破传统的一元孔隙-速度模型,创新形成“基于非均质孔缝双元结构模型”的孔构参数反演技术,超深层储层预测厚度与实钻误差小于7%,孔隙度误差小于10%,探井钻遇储层成功率100%,探井成功率达92%。四是攻克超深复杂井钻探工程事故多、周期长、成本高、效率低的难题,创新形成复杂超深井完井和测试技术。元坝气田的探井具有超深层、超高产、超高温、超高压和高含硫的特点,中国石化创新形成特种井身结构、非常规井身结构及气体钻、复合钻等钻井新技术和新工艺,以及“四高一超”气田压力控制测试及储层酸压改造技术体系。通过技术创新,元坝气田第四轮探井比第一轮井钻井周期缩短了160多天,杜绝了井喷失控和硫化氢泄漏等重特大安全环保事故,测井成功率100%,储层酸压改造成功率100%,并创造了多项测试作业世界纪录。

哈哈,我是北林的研究生,生物学院的。北林生物学院还是挺好的,所以我就介绍一下我们生物学院的这些教授吧。

首先,看一下我大生物院的导师吧,(官网截图,绝对真实~):

这些导师里,最出名的当然是男神尹伟伦院士啦,他是我们学校的前任校长,最帅男神。他是生物学、森林培育学家。

尹伟伦院士在森林培育和生物学学科交叉领域工作,针对中国林地生产力和生态效益低下的难题开展研究。

院士的工作和要处理的事情应该有很多吧,但是尹伟伦院士还是会给研究生上课的。虽然我不是他的研究生,但是是同一个学科的,所以有幸能上他的实验课。尹老师讲的特别认真,板书写的特别工整,然后还有现场实验指导,真的是特别棒的上课体验。虽然是实验课,但大家都是很兴奋的呀,因为平时见到尹伟伦院士的机会不多,这么近距离的接触,并且还能交流、讨论,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呀,哈哈哈。

别看尹伟伦院长这么强大,但是平时在学校,他也是特别平易近人,对学生都是特别好,而且别看他年级大,在校园里还是经常骑自行车上班,身体特别好,脸上始终带着亲切的笑容。

除了尹伟伦院士之外,还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林金星院长。

林院长是我们学院的现任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科研能力也是特别强的,唯一的缺点就是普通话并不是很标准。

林院长除了科研能力强,对学生也特别关心。林金星院长是细胞学科的,有一年,其他学科的两位研究生因为一些原因提出换导师的想法,林院长权衡利弊最后同意了。但是有一位同学,同学科的导师没有接收,林院长出于对学生无私的关心,自己接收了这位同学。之后这位同学在林院长实验室工作和学习也是很顺利,并且现在也在林院长那读博士生,前途也是很好的呀,哈哈。

简单的介绍两位我们生物院的教授,有机会的话再给大家介绍介绍,哈哈哈。

北林研究生来简单介绍一下景庆虹教授好啦。

最一开始了解到景老师是在学校的辩论会上,当时景老师作为点评嘉宾,他的点评发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通过学习公共关系实务这门课程,被老师上课的风格和节奏深深吸引。课堂上基本讲的都是干货,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把较难理解和容易混淆的概念区分清楚,使得没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听起来也不费劲。课堂氛围轻松愉快,会有一些互动,多是考察学生对关于案例和当下热点事实的一些思考和见解。可以看出来老师很希望我们学以致用。

景老师是现任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公共关系文化传播与应用研究所所长,并兼任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理事;中国公共关系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培训中心客座教授;《中华儿女》、《公关世界》杂志特邀记者,栏目撰稿人;北京市写作协会会员。2006年被评为“中国公关教育20年十大杰出人物”。

主要科研方向:文化学、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礼仪学、口才学、传播与沟通技巧、危机管理等。

出版著作或论文:自1993年至今,主撰、主编、参编并出版《中国古文化博览》、《走进21世纪的中国两性关系》、《生态危机管理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学》、《大学生社交礼仪》、《公关员》、《口才学教程》、《公关经理教程》、《市民文明礼仪读本》、《农民文明礼仪读本》、《舌战京城》等专著、教材、指导书、论文集3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近400万字。

希望回答对你有所帮助,也希望你有机会去听老师上课

北林的知名教授很多,关键还是看你自己的专业和方向。这里的老师大多数都很不错,北林是林学和风景园林学双一流学科的高校,这些老师的专业技能也是过硬。我是园林学院的学生,简单举几个身边老师的例子,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此外,贾桂霞老师,罗乐老师,赵惠恩老师都很不错,他们的专业造诣和为人都很值得我学习。

在这样的环境中,只恨自己没有上心努力学习了。希望能抓住一切时间来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不辜负这美好的青春吧。我爱北林,爱这里的老师!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文旭发表论文

面子威胁行为理论调控策略

论文摘要:布朗与列文森提出了面子威胁行为理论模式及其相应的策略.深入研究了礼貌现象。它既不同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也不同于利奇的礼貌理论,而是鲜明地反映了社会交流与人类思维灵活的交互关系。本文拟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采用社会认知的反射性评价理论和冲突管理模式理论,并结合句法特点来研究面子威胁理论的意义。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面子威胁行为理论  调控策略  社会心理学基础

1.引言

布朗与列文森认为格赖斯的合作原则框架本质上是正确的.而直言不讳威胁面子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也遵循格赖斯所提出的准则(1987:94)。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已经“在言语交际中约定俗成”(刘润清、文旭,2006:154),以此作为达到最大效果的指导原则。然而,尽管格赖斯藉由会话含义说进一步支持他的理论.并解释了表面上违反合作原则的非合作的言语行为,但并没有阐释清楚人们生成和了解话语的根本动机。例如,x是A的学生,他想找份工作,因此A为他写了一封介绍信.如下: DearSir, Mr.X’ScommandofEnglishisexcellentandhisattendance totutorialshasbeenregular. Yours,ere.

这封信并没有提供介绍信所需的足够多的信息量,因此违背了量的原则。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推测出A的隐含意义,但另一方面我们却无法抓住他提供少量信息的动机。利奇(1983:80)认为合作原则(cp)解释了真值语义学中的命题意义,却无法阐释人们为什么不直接表达意图。鉴于CP的弱点他描述了礼貌原则(PP),认为“PP不是对CP的必要补充,而是将CP从困境中拯救出来”(ibid.)。就前文的例子而言.他认为PP的赞誉准则似乎可以解释。此外。利奇还打算研究语用学原则是如何在更大范围内以社会和心理学为指向来应用的,由此说明礼貌是人们不指明的主要动机。

浅议在英语教育中如何引入正向迁移理论

论文关键词:普遍语法认知策略无知假设最小方案 论文摘 要: 在英语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将正向迁移理论引入其中,有效提高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本文主要从正向迁移理论的四个方面来论述该理论的内涵和应用效果,包括普遍语法、认知策略、无知假设、最小方案,以期能够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世界上虽然存在着多种语言,但每种语言的学习与掌握方式却有着相通之处,所以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也经常运用到迁移理论,也即通过已知知识去掌握未知知识的过程。语言迁移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负向迁移理论,二是正向迁移理论。负向迁移理论也叫干扰,是由于在学习外语中对母语规则的生搬硬套造成的错误或者不恰当形式。正向迁移是母语有利于促进外语学习和掌握的现象,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普遍语法的内涵和应用 普遍语法的正向迁移可以加深对所学习外语的深层理解,从而把握住语言学习的关键部分。人类世界中有很多语言类型,大部分语言从表面看都是毫不相干的,但是仔细研究语言的语法就会发现语言的相互差异性及其有限,更多的是一种相通性,这也是我们能在一定程度上根据已经掌握语言语法去学习另一种语言语法的原因。普遍语法的内容有所有语言都使用有限的离散语音,在此基础上再组成单词和句法成分,用有限的单词和句法成分又能组成无限的句子。每一种语言的构词法和语法之间都有一定的交集存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我们有意无意之中就运用到了已知语言的语法规则,或运用到了语言间存在共性的语法部分。 在英语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普遍语法的学习有效掌握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结构对应关系,将汉语的语法知识迁移到英语的学习中,对比加深记忆,并有效理解不同的语言现象背后的相通关系,提高学生英语理解和认知能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观察英语句法成分和语法成分的构成与汉语的异同,并鼓励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提高英语遣词造句的能力。 语音的初期练习方面也可以根据相似的读音来记忆英语的读音,熟悉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标准的发音方式纠正英语的读音,这样能练就比较地道的英语发音。 二、认知策略的内涵与应用 认知策略是语言的学习和实际运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学习观念对整个学习过程有着深刻的影响,如果我们认为母语对外语的学习具有干扰作用,那我们就会有意识地排斥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有利因素,发挥不了已有语言知识的积极作用。反之我们将母语对外语的学习作用看做是一种辅助认知方法,或者是一种语言策略和调解,那么我们就能很好地发挥母语的积极作用,有效帮助我们尽快掌握外语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在英语的教育中我们可以一边梳理汉语的语言知识,一边讲解英语的语言知识,运用比较教学法,突出英语和汉语的相关性。这一点在基础词汇的认知上十分有效。不同国家的人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认知都有相似点,这包括所用词汇的性质和语言描绘的顺序,因为人类的活动都基于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生产顺序上。英语和汉语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基本的道德认识和人论思想却又有一致性,所以两种语言中的凝固词通常的顺序都是相同的,遵循一种线性发展路径。我们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巧用这些内在规律去记忆和推断英语词汇,根据已知的汉语词汇去扩大英语的词汇量,比较着记忆又不觉得枯燥乏味,还能提高学生对外语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无知假设的内涵与应用 正向迁移中的无知假设的大概内容是,在学习外语中,我们会根据母语的习惯来推测外语的知识和运用技巧,这能暂时弥补外语知识能力不足以应付沟通的需要,求助于已有知识可以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 我国的英语语言环境较弱,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也相对较少,很少应用到英语口语,即使学了十几年的英语也还停留在哑巴英语的阶段,所以有意识地创设语言环境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汉语交流中我们可以随时思考如何进行英语的转换,以促进英语语言的使用意识。教学过程中可以多组织一些用英语交流的活动,假设自己身处于纯英语的环境中,克服实际交流的思维障碍。对于英语口语中出现的错误要引导学生加以正确认识,多数情况下是汉语思维习惯的影响,而不是智力水平的欠缺,勿打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表达错误并晓之以理,逐渐提高语言学习的自信心。 四、最小方案的.内涵与应用 正向迁移中的最小方案可以削弱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干扰程度,重视学习过程的普遍性,弱化母语的作用,这就需要对母语和外语的基本语言情况进行有效的梳理和存储,在比较学习法中强化和突出外语的语法功能和相关知识,也就相对弱化了母语的功用。 最小方案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使用汉语的人们用英语进行写作的时候都会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汉语思维的迁移能够对英语语篇的逻辑构思和分析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即我们通常是用汉语的语法句法形式来调遣英语的单词和句法成分,短期内可以掌握英语写作的基本构成,但英语写作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所以要将汉语的思维的影响降到最小,不是压制汉语思维的作用,而是培养对汉语思维和英语思维差异的理解力和敏感度,在写作中能够进行迅速的思维转换,转换的速度越快,越不容易体现出汉语思维的而影响力,最终就能彻底进行英语逻辑的思考,这是正向迁移的学习效果。 总结 :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正向迁移理论在英语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给教师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英语教育具体方法,而且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接受,并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领会正向迁移理论的关键点,并恰到好处地融入到具体实践中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值得我们进一步借鉴和探究。 参考文献: [1]文旭.词序的拟象性探索[J] [2]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 [3]张丹,石建美.正向迁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语言的模糊性是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的一个重要区别,模糊语言广泛存在于自然语言的使用中.本文首先介绍了两类模糊限制语,然后试图就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分别从会话含义、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等视角进行语用分析.据笔者的统计,从1994年到2004这十年间被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所收录的论文中,语言文字方面以“模糊”为关键词的论文总共就有1005篇[1],难怪早在2000年陈维振和吴世雄在总结我国模糊语言学发展史时就说“模糊语言学是中国语言学诸分支学科中起步较晚却发展最快、影响面最广的一门分支学科”。虽然石安石(1988)指出我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赵元任早在1959年就在《汉语的歧义问题》开篇就提出了要区别“歧义”(ambiguity)、“模糊”(vagueness)和“笼统”(generality),开创了我国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先河,但国内真正揭起的模糊语言学热却开始于伍铁平发表在《外国语》1979年第4期的论文“模糊语言初探”,因此许多学者都认为我国的模糊语言学研究诞生于这篇论文的发表。对语言模糊性的研究自然避免不了回答模糊性的根源问题,虽然从模糊语言学诞生那一刻起,学者们就开始了对语言模糊性根源的探索,但从伍铁平(1979)指出语言模糊性是和语言中的通感(synaesthesia)现象以及语言表达的经济性相联系在一起、到当前一些学者从现象学、认知语言学和符号学等角度来对这个问题进行新的阐释,语言学家仍然没有一个一致答案,相反这引发了更多学者从更广泛的领域对这个问题进行再思考,从而加深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科学认识。这正如陈维振(2001)在谈到外语研究创新时说的“对于语言研究中同一个研究对象而言,采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它,就会得到不同的发现”, 而语言研究的创新正是这种不同的发现的结果。关于国外在语言模糊性根源研究方面的状况,伍铁平(1999:95-132)的《模糊语言学》第四章基本上有了概括性介绍,本文拟对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做一个总结,并从系统观点出发对语言模糊性及根源和前人的研究进行反思。1.我国语言学界对模糊性根源的探索历程。1.1.语言模糊性的界定。在模糊学的大家庭里,模糊语言学、模糊修辞学、模糊数学、模糊系统理论和模糊推理等分支虽然对模糊性关注的角度不同,但就模糊性本质的认识则大同小异。在国内第一部对模糊学这个横向学科的各个分支作简单介绍的《模糊学引论》中,苗东升(1987:19-25)将模糊性与近似性、随机性和含混性作了区别,认为模糊性是事物类属的不清晰性,是“事物在性态和类属方面的亦此亦彼性,亦即中介过渡性”。虽然我们在谈论语言模糊性时会从语言的各个层面进行考虑,如王逢鑫(2001)在其专著《英语模糊语法》中,就从语音、实词、虚词和语法四个层面举了丰富的实例对语言英语的模糊性进行了总结;但大部分学者对模糊性的界定都集中到了语义模糊性上,尤其是模糊(fuzziness)与含糊(vagueness)、概括(generality)和歧义(ambiguity)的区别和联系上。这方面的资料很多,读者可以参考石安石(1988),张乔(1998a, b) ,伍铁平(1999:143),刘佐艳(2003)等。张乔还系统地从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方面对这四个术语进行了辨别,基本上把这四个术语各自管辖的范围作了一个划定。张乔(1998a:174-175)认为:模糊词语的模糊性是语言本身所固有的;即使是模糊词语,它的内涵也是明确的,外延的模糊“也只集中在边缘成分上,中心成分一般都是不模糊的”。另外,曹聪孙(1989)和将有经(1991)等学者还根据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的相区别,提出了模糊语言和模糊言语这对概念。他们认为模糊语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前者指语言的模糊性,后者指模糊词语和模糊结构这样具有模糊性的语言单位。模糊言语是语言应用中人们可以觉察到的各种没有具体含义而不影响成功交际的话语,是个人在交际中的产物。陈志安、文旭(1996)将两者的关系总结为:“模糊语言是产生模糊言语的基础,但模糊言语却不一定都要表现为模糊语言,非模糊语言也能构成模糊言语[2]”。1.2.学者们关于语言模糊性根源的不同回答:关于语言模糊性产生的根源,国内学者曾经就此展开过热烈的讨论。国内流转较广的模糊语言学方面的专著,如张乔(1998a,b)和伍铁平(1999)在总结我国模糊语言学的发展时都谈到了当事人的观点。这场辩论开始于石安石(1988)《模糊语义及其模糊度》的发表;随后,符达维(1990)用《模糊语义辨析》对其进行了点评。石安石(1991)用《模糊语义再议---答符达维同志》进行了答复。他们争论的焦点是客体的模糊是否是造成了语义的模糊的原因。符达维区分了客体模糊、主体模糊和语义模糊;而石安石(1994:94-96)认为“在笼统或概括的条件下,对模糊语义的形成,具有决定的因素”有两个,即“语言符号的有限性和离散性与许多事物的连续性的矛盾”以及“人类思维和交际的需要”。对“客体的模糊造成了语义的模糊”的观点,石安石持否定态度。其他一些学者也参加了这场辩论,除了陈维振(2000)在总结时提到的外,近年来吴振国(2001)、赵德远(2001)、唐锋卢(2003)和张华茹(2004)等也对前辈学者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再思考。陈维振(2001)《从现象学的角度反思范畴和语义模糊性研究》,陈维振、吴世雄(2003)《有关范畴本质和语义模糊性的再认识》,张良林(2004)《语言模糊性的符号学解释》和赵亮(2004)《从索绪尔的语言理论来看模糊语言》还从新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释。除了这些专门讨论模糊性根源的论文外,不少学者还在不同的时间内就不同学者的意见进行了总结,这方面的研究有陈志安、文旭(1996)、吴世雄、陈维振(2000,2001)、姚鸿琨(2001)等,以吴世雄、陈维振的总结比较有概括性,他俩将国内外的观点概括为三类:第一种观点认为语言符号的模糊性来源于事物的模糊性;第二种观点认为,语言的模糊性源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第三种观点认为,模糊性是语言符号本身的基本属性。下面让我们再来看一下我国模糊语言学研究比较深入的伍铁平和张乔二位在语言模糊性根源方面的探索。吴铁平(1989)在《再论语言模糊性》首次较系统地提出相关思想,这篇文章后来被收到其专著《模糊语言学》里面作为第五章。他谈到“在讨论模糊性时,必须区别本体的模糊性(ontological fuzziness)和认识上的模糊性(epistemological fuzziness,或者叫观念上的模糊性)这样两种不同的现象。(1999:141)”前者即是客观存在的模糊性,如颜色词反映了客观世界中颜色本身就是一个没有泾渭分明的连续统;后者指的是像亲属称谓这种属于“认识上或者观念中的模糊性在语言中的反映”的模糊性。

  • 索引序列
  • 论文发表郭旭
  • 郭旭发表的论文
  • 郭旭东发表的论文
  • 郭旭升院士发表的论文
  • 文旭发表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