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最新催化期刊论文发表

最新催化期刊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最新催化期刊论文发表

近日,我校理学院薛绍林教授课题组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在制备高质量的光催化剂及光催化降解四环素水污染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制备主要曝露{110}晶面的四方棱柱形γ-In2Se3及其光催化降解四环素》(Synthesis of Tetragonal Prismatic γ-In2Se3 Nanostructures with Predominantly {110} Facets and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Tetracycline, DOI: 10.1016/j.apcatb.2019.118218)为题,发表于环境、化工领域著名期刊《应用催化B-环境》(Applied Catalysis B - Environmental)。该论文第一作者为硕士研究生魏晓帆,通讯作者为薛绍林教授。近年来,社会快速发展,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涌现。其中倍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是抗生素造成的水污染。例如,四环素(TC),一种典型的抗生素,由于其能够治疗细菌性疾病,被广泛应用到药物和饲料添加剂中,在抗生素生产和使用中排名第二。但是,只有很小一部分四环素会被人或动物吸收代谢,其余全部以排泄物或本身存在于环境中,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去除多余四环素,保护环境刻不容缓。研究表明半导体催化剂可以利用太阳能对四环素进行彻底降解,无二次污染,可长效多次使用。因此,寻找高效的半导体催化剂是解决四环素污染引起的环境问题的关键。γ-In2Se3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可见光和紫外光的光学吸收性能,关于其在光催化降解水污染领域的研究并不多见。此外,由于晶体生长过程的驱动力来自于总表面能的降低,自然条件下晶体倾向于沿高能晶面方向生长以降低其表面能,导致高能晶面的含量通常较低,而高能晶面通常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因此,对半导体材料进行晶面调控,曝露晶体特定晶面以增大纳米材料的光催化活性,可以通过此策略调整光催化剂表面原子结构,而进一步增强、优化光催化性能,引起了科研人员关注。研究课题组通过EDTA(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辅助,合成了主要曝露{110}晶面的四方棱柱形γ-In2Se3,如图1所示。EDTA在水中作为桥状络合物,当其加入反应体系后会迅速电离成阴阳离子。在In2Se3纳米颗粒聚集并沿高能晶面生长的过程中,溶液中由EDTA电离形成的阴离子-COO-可以与In3+结合形成络合物,γ-In2Se3{110}晶面最外层原子为In3+,EDTA可以吸附在{110}晶面,当EDTA的量充分时,可以有效抑制晶体沿{110}面的生长,使{110}晶面得到曝露。

不水。应用催化b在化学领域可以是top期刊,在上面发的文章很是高水平了。

应用催化b很水,因为根据资料显示,该应用的质量很高,用户体验感不错,得到用户一致好评,其b很水可以查询到,因此应用催化b很水

浙江工业大学化工学院贾义霞课题组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手性合成与不对称催化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在J.Am.Chem.Soc.、Angew.Chem.Int.Ed.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一系列研究论文。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设有化学工程、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化学工艺、材料学、农药学、化学等7个学科,其中工业催化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应用化学、工业催化、新材料及加工工程为浙江在职研究生重中之重学科,化学工程、材料学为浙江省重点学科。最近,浙江工业大学化工学院贾义霞课题组在不对称傅克反应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在国际顶级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上以“Dual Catalysis for the Redox Annulation of Nitroalkynes with Indoles: Enantioselective Construction of Indolin-3-ones Bearing Quaternary Stereocenters”为题发表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以硝酮为烷基化试剂的不对称傅克烷基化反应,并利用三氯化金/手性磷酸组合催化剂,实现了邻硝基苯乙炔与吲哚的环化/烷基化反应的高效串联,高选择性地构筑含有2-位季碳手性中心的吲哚酮类化合物,为含有该类结构的重要天然产物和生物活性分子的合成提供了快速有效的方法。该研究主要由浙江工业大学刘人荣老师和叶仕春硕士完成,二年级本科生陈净标同学参与了最优催化剂¬——五氟苯基手性磷酸的合成。这一工作是该课题组在不对称傅克反应领域继J. Am. Chem. Soc. 2013, 135, 2983后报道的第二个重要研究结果。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以及浙江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等在职研究生项目的大力支持。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

催化新材料与技术期刊投稿

1.分子催化

内容侧重于配位催化、酶催化、光肋催化、催化过程中的立体化学问题、催化反应机理与动力学、催化剂表面态的研究及量子化学在催化学科中的应用等。 《分子催化》工业催化过程中均相催化剂、固载化的均相催化剂、固...

2.催化学报

《催化学报》(月刊)创刊于1980年,由中国化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主办。 《催化学报》主要报道能源、环境、有机化工、新材料、多相催化、均相催化、生物催化、光催化、电催化、表面化学、催化动力...

3.工业催化

《工业催化》主要报道我国化工、石化、炼油、生物工程、医药、环保、新能源等方面催化新技术、新工艺,催化剂和工业助剂的研制,催化剂性能的测试与表征,催化反应器的开发,催化剂新成果、新产品的应用技术等。...

4.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化学反应动力学、催化剂及催化反应工程、反应工程技术及其分析、反应装置中的传递过程、流态化及多相流反应工程、聚合反应工程、生化反应工程、反应过程和反应器的数学模型及仿真、工业反应装置结构特性的研究、反...

“理工科”所涉及的领域太宽广了,看你所研究的课题是哪方面的咯,每一个专业领域都有他的专业期刊

中英文都可以刊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期刊缩写:CHINESE J CATAL中文名称:催化学报发行国家:中国出版社: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影响因子(IF):0.665(期刊主页介绍为0.990,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期刊主页:简介: ISSN: 0253-9837,本刊开辟有研究快讯、研究论文和综述等栏目。内容主要包括多相催化、均相络合催化、生物催化、光催化、电催化、表面化学、催化动力学以及有关边缘学科的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成果。 根据美国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2012年6月29日公布的2011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催化学报》2011年SCI影响因子首次突破1.0, 达到1.171, 总被引频次为1529, 5年影响因子为0.945. 其中, 影响因子和5年影响因子均位居SCI收录的中文化学类期刊第1名, 也是历年来我国中文化学类期刊SCI影响因子的最高值. 这表明,《催化学报》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同行阅读和参考, 该刊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 《催化学报》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广大作者、审稿专家和读者多年来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向您表示衷心感谢!英文文章为选择部分高质量的中文稿要求作者翻译,在爱思维尔出版社的网上刊出,内容跟中文版一样。目的是提高催化学报的国际影响力。2006年本刊与Elsevier合作在ScienceDirect网络平台上出版《催化学报》英文电子版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旨在促进国内外催化领域的学术交流,进一步扩大中国催化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该英文版期刊与中文版期刊同步出版,其文章由本刊编委会从中文版中挑选并由作者进行翻译. 英文版期刊中文章的引用信息与中文版期刊中的同一篇文章完全相同.

催化期刊投稿

国际陶瓷期刊送审需要1-3个月。国际陶瓷期刊审稿周期在1-3个月左右,具体周期以杂志社公布为准。期刊外审是期刊审稿的第二环节,外审是由外部专家组成的,通常有2-3人,审稿组的外部专家一般是专业内对本专业本研究方向颇有研究的专业人士,对文章中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内的内容进行审核,以确保文章的专业性、严谨性和客观性。

中英文都可以刊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期刊缩写:CHINESE J CATAL中文名称:催化学报发行国家:中国出版社: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影响因子(IF):0.665(期刊主页介绍为0.990,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期刊主页:简介: ISSN: 0253-9837,本刊开辟有研究快讯、研究论文和综述等栏目。内容主要包括多相催化、均相络合催化、生物催化、光催化、电催化、表面化学、催化动力学以及有关边缘学科的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成果。 根据美国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2012年6月29日公布的2011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催化学报》2011年SCI影响因子首次突破1.0, 达到1.171, 总被引频次为1529, 5年影响因子为0.945. 其中, 影响因子和5年影响因子均位居SCI收录的中文化学类期刊第1名, 也是历年来我国中文化学类期刊SCI影响因子的最高值. 这表明,《催化学报》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同行阅读和参考, 该刊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 《催化学报》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广大作者、审稿专家和读者多年来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向您表示衷心感谢!英文文章为选择部分高质量的中文稿要求作者翻译,在爱思维尔出版社的网上刊出,内容跟中文版一样。目的是提高催化学报的国际影响力。2006年本刊与Elsevier合作在ScienceDirect网络平台上出版《催化学报》英文电子版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旨在促进国内外催化领域的学术交流,进一步扩大中国催化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该英文版期刊与中文版期刊同步出版,其文章由本刊编委会从中文版中挑选并由作者进行翻译. 英文版期刊中文章的引用信息与中文版期刊中的同一篇文章完全相同.

请问题主,我也是投的catalysis science & technology的minireview,送审40多天了还没有消息,请问你当时审稿周期有多长

催化投稿期刊

牛人帮你解读催化方面的杂志(对大家投稿很有帮助)lichao5263我对Topics in Catalysis和Catalysis Today杂志感兴趣。现在我已经在Topics in Catalysis实现零的突破,期望在不久的将来也能在Catalysis Today上发表文章。这两本杂志发表会议专辑、祝寿专辑和专题文集。也就是说参加某些会议,比如北美催化学会、美国化学会、国际均相-多相催化关系会议等,有可能有会议论文可以发。一般,有名人物的邀请报告大会报告发表在Topics in Catalysis、Catalysis Today杂志上,其它百余篇口头报告和墙报发表在Studies in SurfaceScience and Catalysis上,甚至没有地方发表。能轮到发表是好事情,但是这些专辑的缺点是发表前的等待时间非常久,至少一两年。因为只要有一个人投稿比较慢,别人都得等他。所以很多人选择写那种“自由体”文章,即用点已经发表的旧数据,用点没有发表过的不能独立成文的废数据,用点以后即将发表的新数据“凑”成一篇文章。论档次么,个人感觉Topics in Catalysis比Catalysis Today更好一点,因为前者选择文章更精,是个贵族杂志,很多有名的人都在上面发文章,而且档次不高的学术会议也包不到Topics in Catalysis发表会议论文专辑。Topics in Catalysis上各种类型的文章都有的。有的象典型的科研论文,有的象Accounts,有的是“自由体”文章。和发表在Applied Catalysis上的文章相比,Topics in Catalysis上的文章更具有自由度,更加随便一点。有的文章虽然报道了部分新的数据,但是连实验部分也没有的:原来,新的实验是塞到小综述里面,作为小综述来讲的。有的文章实验结果部分和发表在其它催化杂志上的结果部分没有多少区别,只是在Introduction部分讲了很多背景知识,用了一些时髦的卡通图说明大气环境污染的途径,说明这一个领域发表文章数目的柱状图,这显然是把开会时秀的图也用上了。这在其它严肃催化杂志上是不可以的。还有的文章要么纯粹讲催化剂量子化学结构模型,要么用某种单一的仪器进行表征,要么综述文献,要么单一地讲沸石分子筛的合成,连活性曲线也没有的。而Catalysis Today上很多文章介绍最新实验的居多。但有的专辑比较偏,比如介绍反应器的文章,介绍等离子体在催化中应用的文章。Catalysis Letters虽然名字叫“催化快报”,但是其实文章长度的自由度比较大,从3页到15页都有的。一般要求6页,但是我也看到有的文章看起来象是被Journal of Catalysis退稿了才发表在Catalysis Letters。个人感觉Catalysis Letters发表的文章良琇不齐,有的差的文章只相当于催化学报上文章的水平。大部分文章具有一定新颖性,但是做实验并不全面。好比说有的文章就只有动力学曲线,有的有机催化的文章只用表告诉读者什么反应多少产率,有的文章催化剂表征也没有的。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更适合发表报道新催化剂用于和工业生产有关的反应,如费-托合成、加氢脱硫水气变换、蒸气重整、烷基化。一个目前正在热起来的方向为固体催化剂的有机催化,如精细化学品的选择氧化、手性催化等。大体上,如果作者能在文章中说最近某化学公司公开了某反应的流程,但是对催化剂配方没有详细报道,本文详细研究这个反应,这样就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有时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还报道改性的中孔分子筛和复合氧化物的催化。仔细阅读了2007年1月27日的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发现里面的文章很多上是没有专门的讨论部分的。大体上,典型的文风是这样的:报道一个有工业应用价值反应的新催化剂,测试了不同条件下催化剂的效果,运用各种仪器进行表征,并进行初步解释。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Chemical和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具有同质性,区别是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Chemical更多发表均相催化、金属有机催化.鼓励的方向是离子液催化、超临界催化、emulsion催化。这里面发表的多相催化的文章和在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上发表的文章没有非常大的区别,细微的差别就是如果反应是别人不感兴趣的探针反应,如异丙苯裂解、异丙醇脱水,更适合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Chemical。固载型的均相催化剂的催化也适合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Chemical。如果只是报道催化剂合成,没有报道反应活性的文章不适合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Chemical。现在做光催化非常热门,很多文章泛滥,投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投不中的光催化文章可以考虑送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Chemical。总体感觉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Chemical比较朴素,发表普通的文章。最近一年该编辑部修改了办刊方向,更加强调机理研究,不欢迎纯粹催化剂制备和表征(而没有详细反应)的文章,想必投稿更困难,每期发表的稿件也少了很多。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主要发表环境催化,如汽车尾气催化、臭氧分解、氯化有机物催化燃烧、污染水的湿氧化、光催化、加氢脱氯等。Catalysis Communications我从来没有投过。要求是最多只能引35篇文献,图不能超过5章,没有Supporting Information。Journal of Catalysis是催化类最好的杂志,也是名流经常出没的杂志。浏览每一期杂志,发现上面经常出没的都是一些大头,比如Iglesia、Lercher、Baiker、De Vos、Jacobs、Corma、Niemantsverdriet、Davis、Li等人。一般无名小辈发表文章非常困难。不过最近该杂志也有不少中国人名字在那里出没。通过阅读一些最新文献,发现现在Journal of Catalysis固然保持一种工作非常细致的传统,一个新的动向是更加强调新颖性。比如有的材料工作者用材料学的方法合成出各种形状的CeO2,测其催化活性;有的材料工作者用材料方法把金属颗粒包在沸石“胶囊”里面达到特定的催化目的;有的催化工作者用emulsion介质做手性催化;有的催化工作者研究了金催化剂的别人从来没有报道过的有机催化反应,拓宽了金催化剂的应用;有的催化工作者说金块也有催化活性的,打破了以前的成见。以上这些就是创新性。这些文章的数据未必很多,但是具有创新性,也一样能发表。并且这类文章比较general,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大众口味,有点向JACS的长文章的风格靠拢。可以说,大概有些Journal of Catalysis研究简报的文章就是投Angew Chemie投不中才发Journal of Catalysis研究简报的,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否则审稿人就要说你可以投Catalysis Letters的。至于长文章,光催化效果好,只有几条活性曲线,是投不中那个杂志的。一般,要刻苦工作一年才能出篇Journal of Catalysis长文章。

1.分子催化

内容侧重于配位催化、酶催化、光肋催化、催化过程中的立体化学问题、催化反应机理与动力学、催化剂表面态的研究及量子化学在催化学科中的应用等。 《分子催化》工业催化过程中均相催化剂、固载化的均相催化剂、固...

2.催化学报

《催化学报》(月刊)创刊于1980年,由中国化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主办。 《催化学报》主要报道能源、环境、有机化工、新材料、多相催化、均相催化、生物催化、光催化、电催化、表面化学、催化动力...

3.工业催化

《工业催化》主要报道我国化工、石化、炼油、生物工程、医药、环保、新能源等方面催化新技术、新工艺,催化剂和工业助剂的研制,催化剂性能的测试与表征,催化反应器的开发,催化剂新成果、新产品的应用技术等。...

4.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化学反应动力学、催化剂及催化反应工程、反应工程技术及其分析、反应装置中的传递过程、流态化及多相流反应工程、聚合反应工程、生化反应工程、反应过程和反应器的数学模型及仿真、工业反应装置结构特性的研究、反...

催化裂化论文发表

概述: 稀土人物收录了为中国稀土研究、发展、应用和保护所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和学者。郭伯生 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1955~1957年在乌克兰第城农学院学农,1962年毕业于莫斯科精细化工学院稀有和分散元素工艺系。1963~1972年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从事锂、铷、铯元素的提取研究,任专题组长。1973~1975年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科研办公室从事钛民用和稀土、钼微肥的推广。1975~1977年任稀土研究室副主任。1978~1983年任院科办副主任,从1982年起兼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稀土农用研究室主任。1984~1991年任中国有色总公司稀土农用技术开发中心主任。1991年调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稀有稀土局副局长。1993~1994年任中国稀土开发公司总经理,1995~1996年任该公司总工程师。李东英 1920年12月14日生于北京,中共党员。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工。1948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1951~1953年和1956~1958年,两次在苏联进修有色金属选矿及稀有金属冶金。1983~1985年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常务董事、科技部主任。从事工作50年来,主要做的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工作。1949年研究解决了生产固体黄药(选矿捕收剂)的工艺和设备,至今仍在沿用。五、六十年代组织并参与利用我国资源提取各种稀有金属和制备半导体材料的生产工艺,以满足经济建设和国防尖端的需求。 自60年代至今,长期从事稀土和钛的开发和应用推广工作。特别是于1972年首先倡议并组织实施将稀土用于农业增产,获得成功。20多年来经全国各方的努力试验和推广,已在农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水果、林业、牧草以及养殖业得到广泛的应用,获得巨大的效益,属世界首创,现居领先地位。七、八十年代从事我国重大资源(攀枝花、包头白云鄂博、金川)综合利用和重要有色金属(钨、锡、铝)行业的开发方针政策的研究。 80年代初受国家科委之命,领导制订了我国的“材料技术政策”,主持编写了《有色金属进展》大型产业丛书。获奖情况:198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89年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一等奖。范中碧 1939年7月生于武汉,教授级高工,196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工系,同年分配到原石油部(现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从事炼油催化剂研发工作,1984年任催化裂化催化剂研究室副主任,1993年任主任至今。 1962年至1966年参加了我国催化裂化催化剂工业的初创工作,为我国第一个微球型硅酸铝催化裂化催化剂的成功开发,填补我国炼油催化剂一项空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获国家科委奖励;参加了我国稀土Y型(REY)分子筛新型催化材料的研究,在此基础上1974年首次开发成功我国稀土Y型稀土(REY)高活性裂化催化剂,配合了我国炼油提升管催化裂化新工艺的开发,从而在完全依靠国内技术的情况下,催化裂化完成了一次飞跃,获国家科学二等奖。 其间与兰州炼油化工厂合作攻关项目“催化裂化催化剂生产科技进步”攻关项目,1998年获得原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一种含磷的稀土氢Y型分子筛催化裂化催化剂及生产工艺”获国家发明专利,不仅首创了分子筛催化裂化催化剂一种理想的生产工艺,而且发现了催化裂化一种性能独到的高温固体酸性催化材料,1997年获原石化总公司发明专利金奖,中国国家专利优秀奖和第十一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1999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女职工双文明建功立业竞赛"全国先进女职工荣誉称号。刘行仁 1937年10月生于湖北天门,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1962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从事固体发光研究工作,曾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员。 1999年7月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与长春物理所整合后,现任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计委稀土专家组成员,中国稀土学会理事兼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科学会理事,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科技人才。 1983~1985年在美国进修稀土复合氟化物合成、晶体结构及光谱性质和无辐射能量传递。在进修期间曾任纽约市中国访问学者及留学人员负责人之一。他长期从事固体发光材料及其光学光谱性质和离子间的能量传递研究。较早地提出光子转移,即光子剪裁的原理,丰富和发展光子剪裁内容。他依据交叉驰豫原理,使不需要的Tb3+的5D3能级跃迁发射的光子剪裁,转移到所需要的5D4能级上,从而使5D4→7FJ能级跃迁发射的光子数增值,发射强度大大增强。 他所研制的“高亮度稀土磷光体-HG3”于1984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第一名);鉴于对固体中某些三价稀土离子的发光特性和能量传递的研究成果,1995年被授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名)等奖项。他在国内外刊物上公开发表190余篇论文。陈家镛 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1922年2月17日生于中国四川省金堂县。1939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当时设在重庆的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1943年毕业后在中央大学化学系担任普通化学(无机化学)及有机化学助教。1947年秋赴美国留学,在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厄巴纳-香宾(Urbana- Champaign)校园化工系研究生院攻读学位,于1949年春获硕士学位,1951年获博士学位。此后即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化工系担任博士后副研究员 1952年秋他原来的博士论文导师H.F约翰斯顿(Johnstone)教授邀他回伊利诺大学化工系开展“用纤维层过滤气溶胶的研究”。1954年初接受美国杜邦(DuPont)化学公司薄膜部的约克斯(Yerkes)研究所的聘请、担任研究工程师,参加研究和开发聚酯连续聚合以使该产品能顺利投入生产。 才鸿年 金属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生于1940年1月29日,北京市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研究生)。 曾任兵器工业52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顾问。主持薄装甲和我国第一代复合装甲的研究工作,发明了焊后不回火薄装甲钢,并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为我国第一代复合装甲材料与结构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主持火炮身管自紧技术及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参加了自紧身管疲劳寿命的研究,先后创立了火炮身管液压自紧技术和高效液压自紧技术,使炮管强度提高60%~100%,并成倍提高疲劳寿命。首次应用这项技术的“XXX火炮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述成就已载入《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其科研成果已用于十多种兵器装备,现仍在用于有关重点武器装备的研制。为表彰才鸿年在科技工作中做出的贡献,1984年授予国家级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授予兵器工业功勋奖和政府特殊津贴。发表论文31篇,出版专著一部,撰写研究报告30余篇。卢忠效 1935年10月31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中共党员,教授级高工。1961年毕业于前苏联乌拉尔工学院冶金系,同年回国后分配到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工作,1961~1964年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稀土研究室从事稀土金属制备研究,曾任金属组组长、专题组组长。 近几年主要从事稀土和稀有金属的软科学研究和项目的评估工作,先后 撰写了“‘八五’期间稀土科学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我国稀土科技现状及其发展应采取的对策”、“我国稀土科学基础研究进展与'九五'研究重点建议”、“‘八五’稀土科技进展及‘九五’研究重点建议”及“90年代我国稀土科技新进展”等文章,收入国家计委稀土专题软科学基金和计委稀土专家组调研报告。另外还撰写了“面向21世纪稀有金属”、“我国稀有金属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参与编写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报告”和“中国有色金属发展50年”等。获奖情况:曾获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国家科委颁发的工业新产品奖和国家科学大会奖以及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和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等。洪广言 1940年2月16日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从事稀土研究至今。 1962~1972年从事稀土元素分离提取、稀土络合物的研究。参加包头矿的“451”会战和江西稀土矿中分离提取稀土的工艺实验。1971年首次用溶剂萃取法分离出99.9999%的高纯Y2O3。1972~1977年从事无机液体激光器的研究,首次研制出用稀土液体激光器作为光源的YJG1型激光微区光谱仪,获全国科技大会奖。余成洲 1934年8月22日生于上海,1959年毕业于原苏联乌拉尔工学院(现为国立乌拉尔工业大学)有色金属冶金专业,同年分配到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工作,教授级高工。 历任课题组组长、室副主任、主任、院副总工程师。先后在稀土冶炼、稀土金属、稀土永磁、磁疗、贮氢材料、镍氢电池等6大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作。 现担任国家“863”九五重中之重项目--镍氢电池产业化关键技术课题负责人,兼任国家计委稀土专家组成员,全国稀土永磁协作网专家组成员、中国稀土行业协会专家组成员、国家科技部镍氢电池专家组成员、稀土协会理事、南开大学、中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 马鹏起 1936年11月生于江苏省泰兴县。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62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放射化工专业。同年分配到包钢冶金研究所工作。翌年改为冶金部包头冶金研究所,历任技术员、课题组长、湿法冶金研究室负责人。1971年研究了萃取计算理论应用于单一稀土的萃取分离工艺,实现了萃取过程中单一稀土元素的高纯度和高收率的统一,发表了“萃取计算及其应用”一文。 1975~1993年先后担任冶金部包头稀土研究院(原包头冶金研究所)副院长和院长。任职期间,主持过多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重大科研项目。1993~1997年担任包头钢铁公司总工程师。1997年底在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办了科工贸一体化的大漠稀土有限责任公司,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张 镛 1935年10月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1年2月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有色金属和黄金学院稀有金属冶金专业,回国后先后担任核工业化工冶金研究所副所长,核工业生产技术司副司长,中国宝原开发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总工程师兼中国核工业稀土公司总经理及中国核工业黄金开发办公室主任和中国核工业稀土应用开发办公室主任等职,历年兼任中国黄金学会首届理事、中国铀矿冶学会副秘书长,第二、第三届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稀土专家组(后为国家计委稀土专家组)成员。曾天元 金属冶金专业,同年分配到北京有色冶金设计总院工作至今,先后任该院稀冶室专业组长、副主任、主任、所长。 1962~1975年参加稀土萃取分离、稀土变价元素分离等试验研究;1975~1977年作为“技术领导小组”成员,组织和参加“伯胺萃取法从包头矿中分离钍和混合稀土”试验,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77~1980年作为课题组副组长,主持和参加的“伯胺萃钍和硝酸钍制备”工业试验中,首次从包头稀土矿中分离出近百公斤放射性钍产品,并亲手操作钍产品的浓缩,该项目与同期合作组织参加的“伯胺萃取氯化稀土”工业试验,同获冶金部科技成果四等奖、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该成果被应用于独居石处理中钍的分离与提纯工业生产。 苏 锵 生于1931年7月15日,广东广州人。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化工系(1948~1950年,中山大学化工系;1950~1952年,北京大学化工系;1952年院系调整至清华大学化工系),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从事稀土研究工作至今已40余年。历任稀土研究室课题组组长和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主任,发光学会副理事长,《稀土》、《化学学报》、《中国化学》、《无机化学报》、《应用化学》副主编和1989年第二届国际稀土光谱讨论会主席,1997年第三届国际F元素会议国际科学委员会会员。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共培养博士生9名,硕士生16名。1990年由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World Scientific)出版(稀土光谱)的英文论文集一本,1993年由河南科学出版社《稀土化学》专著一本,1994年主编《变价稀土元素化学与物理》会议论文集一本。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获钇—钡—铜—银—氧高温超导体的发明专利一项。 袁承业 有机化学家。浙江上虞人。1948年毕业于国立药学专科学校。1955年获苏联科学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8年建立与领导了核燃料萃取剂研究组,解决了我国国防工业的急需。 70年代结合我国有色金属的综合利用研制成功分离稀土及钴镍的多种萃取剂。与合作者在大量实验数据基础上进行“萃取剂的结构与性能研究”,以后又用量子化学、分子力学、模式识别、因子分析及相关分析进行处理,从而将萃取剂化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与研究生在有机磷化学的基础研究方面获得很好的成果。王淀佐 矿物加工及冶金专家。辽宁省锦县人。1934年3月23日出生。1961年中南工业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1990年当选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名誉院长、教授,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发展了浮选理论,在矿物加工工程的研究中,系统分析浮选剂结构-性能关系,建立起浮选剂分子设计理论,用一系列定量判据和计算公式,并通过分子结构的“组装模型”对各基团预测计算组装设计特定用途的药剂;从理论上统一解释了硫化矿浮选研究中长期争论的三大问题,在实践上发展了电化学控制及无捕收剂浮选;提出盐类矿物浮选的4条规则,推进了浮选理论的定量化和实用性;提出“粗粒效应”,丰富了细粒选矿理论。黎乐民 化学家。广东电白人。1959年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毕业, 1965年该校技术物理系研究生毕业。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早年研究配位化学和萃取化学,把两项滴定法推广应用到生成复杂萃合物的情况。1977年以后主要从事理论研究。系统研究了稀土化合物的电子结构,阐明其成键特征、相对论效应的作用以及稳定性规律。提出双层点电荷配位场模型与定义分子中原子和原子轨道的方法。提出从光谱数据直接求振动力常数的诱导自洽方法;用量子化学方法导出正弦型同系线性规律;对芬太尼类麻醉镇痛剂电子结构与药效找到较好的关联指数。发展了用密度泛函理论处理多重态结构的理论方法。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黎乐民 化学家。广东电白人。1959年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毕业, 1965年该校技术物理系研究生毕业。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早年研究配位化学和萃取化学,把两项滴定法推广应用到生成复杂萃合物的情况。1977年以后主要从事理论研究。系统研究了稀土化合物的电子结构,阐明其成键特征、相对论效应的作用以及稳定性规律。提出双层点电荷配位场模型与定义分子中原子和原子轨道的方法。提出从光谱数据直接求振动力常数的诱导自洽方法;用量子化学方法导出正弦型同系线性规律;对芬太尼类麻醉镇痛剂电子结构与药效找到较好的关联指数。发展了用密度泛函理论处理多重态结构的理论方法。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李冠兴 核材料专家。1940年1月4日出生于上海市。1966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 现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202厂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廉 周廉院士是我国著名的超导和稀有金属材料专家。1940年3月出生于吉林省舒兰县。1963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同年分配到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工作;1969年响应国家支援三线号召,调到宝鸡有色金属研究所工作;1979年,由教育部派往法国国家科学院进修,1982年回国;1984年起,任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常务副院长;1994年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8年,当选为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和西研稀有金属新材料股份分公司董事长,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国家超导技术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稀有金属材料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际低温工程材料委员会委员,国际钛会执委会委员和国际生物工程材料委员会委员等职。肖纪美 材料科学家 1920年12月7日出生。材料科学家。湖南凤凰人。别名继美、 志新。1943年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毕业。1948年赴美留学,翌年获密苏里矿冶学院冶金学硕士学位,1950年获密苏里大学冶金学博士学位。后在美国林登堡热处理公司、爱可产品公司及美国坩埚钢公司从事产品分析和科研工作。1957年回国,历任北京钢铁学院(后改名北京科技大学)金属物理学教授兼金属物理教研室主任、材料失效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合金钢、晶界吸附、脆溶沉淀、晶间腐蚀、断裂科学、氢损伤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发现了“氢致滞后塑性”现象,提出了反映缺口下应力腐蚀断裂韧性新参量,对钛合金氢致开裂及水溶液中应力腐蚀断裂的动态程,提出了氢损伤机理。 应用断裂力量,分析和解决了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许多重要断裂问题。 著有《金属的韧性和韧化》、《应力下的金属腐蚀》等;撰有《材料的失效分析,性能预测和结构设计》、《高强度钢水介质应力腐蚀研究》等论文200多篇。周寿增 教授,博士生导师,1960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为北京科技大学)金相热处理专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曾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功能材料教研室主任,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现为北科大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并任金属学会功能材料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表材料学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磁学与磁性材料分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应用磁学会委员等。 赖兆添 1953 年 12 月生于江西省龙南县。 1977 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化工碳素专业,长期从事稀土工业的开发和管理工作,尤其在稀土矿山的开发与管理、稀土矿开采工艺的改进与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发展稀土深加工应用以及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的创建和正常动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1989 年在《稀土》刊物上发表名为“稀土工业的降温与加热”的论文; 1989 年 12 月在《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专业家组调研报告汇编》中发表名为“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开采现状与国家要采取的政策”的论文; 2003 年 12 月在《稀土信息》中发表论文“浅谈加强离子型稀土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 1985~2000 年主持龙南稀土工业的开发与管理,首先提出“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销售、统一管理”的龙南稀土工业管理办法并付诸实施。新建龙南稀土冶炼厂、龙南稀土金属材料厂,初步形成龙南稀土工业“开采——冶炼——应用”的体系;与科研单位合作,在龙南首次试验和推广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原地浸矿工艺。并于 2004 年 8 月在赣南稀土矿 D 级储量可靠程度研究中获科技进步三等奖。习家辉 德国福特旺根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国稀土农用网”创始人,中国农用稀土应用推广第二春发起人,“依农科技”创始人。依农科技企业法人。 2004年参与国家科委“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稀土应用工程”重大项目,“稀土农用新材料、新技术在西部地区的应用与示范”攻关课题。 主要研究方向:如何利用稀土为农业增产、增收、提质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 百度百科“稀土人物”,“农用稀土”,“稀土农用”,“益植素”等词条创建人。 主要著作:《稀土在农业中的科学应用技术》《如何培育和打造你的员工》。

先后从事气固流动与分离、相变传热、油气水三相分离、紫外消毒以及加油站地下储油罐机械清洗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和粒子成像测速(PIV)、粒子动态分析仪(PDA)等流场实验测量技术有机结合,实现分离和传热设备的优化设计,在利用CFD手段进行复杂多相流流场的模拟优化方面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先后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石化、中石油以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多项,目前共发表学术论文1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被SCI检索2篇、EI检索7篇、ISTP收录1篇。 (1)射流旋转流场中气固两相湍流流动和分离特性研究为满足重油超临界梯级分离工艺中对沥青成粒和溶剂回收过程的要求,综合利用离心分离和重力沉降分离技术,提出了一种利用多股射流组合形成旋转流场的、具有离心分离功能的新设备。为了解和掌握其内流场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以及气固分离特性,本人博士论文期间通过实验测量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射流旋转流场中气相流动特性、气固两相流动和分离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了阵列式射流旋转流场的分区特性,并对射流旋转流场进行了流动区域划分,通过回归计算得到了包含结构参数和操作参数在内的描述气相流场分区流动特性的经验关联式,为认识该新型旋转流场提供了新途径,同时提出了设备设计和操作的优化方案,为新设备的优化设计和工业放大提供了理论基础。(2)重油催化裂化沉降器防结焦技术研究针对催化裂化装置内沉降系统的结焦问题,利用CFD技术探讨了削减或抑制油气结焦和过度裂化的结构设计方案。以某炼油厂1.4 Mt/a催化裂化装置的反应-沉降系统(装置总高21m,直径7m)为例,分析了油气结焦和过度裂化的原因,对比了粗旋出口与顶旋入口采用不同连接方式时油气流动和油气停留时间的变化规律,建立了计算油气停留时间的自定义标量方程计算方法,不但为已有装置的结构改进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为新结构的开发提供了数据基础。(3)紫外消毒装置的数值模拟研究对于目前受到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紫外消毒技术,为了克服传统优化设计采用生物实验方法不仅过程繁杂、难以获得消毒系统内辐射剂量分布而且研发成本较高的缺点,在结合辐射模型计算光强分布、DPM方法追踪粒子运动轨迹和UDF编程计算粒子有效剂量的基础上,建立了紫外消毒装置的CFD模拟方法,解决了常规数值模拟不能计算有效剂量分布的瓶颈问题,为紫外消毒系统的结构设计和优化操作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刘美丽, 毛羽, 王娟, 王江云. 气粒两相流与夹套耦合传热的数值模拟.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2011, 27(2): 121-126.刘美丽, 毛羽, 王江云, 王娟. 催化裂化沉降器内流场模拟与连接结构优化.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5(3): 173-178. (EI)刘美丽, 毛羽, 王江云, 王娟. FCC粗旋与顶旋连接方式对顶旋气量分配的影响.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10, 26(5): 718-724. (EI)刘美丽, 毛羽, 王娟, 王江云. 气粒两相流动与夹套耦合传热的数值模拟.第六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长沙,2010.

化工论文格式范文

导语:化学工程其实就是指一系列的化学生产活动,在现代的环保减排理念之下,化学工程的整个过程应该节能减排和低碳环保。下面是我分享的化工论文格式的范文,欢迎阅读!

题目:化学工程中的化工生产工艺

摘要:

化学工程其实就是指一系列的化学生产活动,在现代的环保减排理念之下,化学工程的整个过程应该节能减排和低碳环保。也正是随着这些理念的出现,一系列新型的化学工艺以及加工生产技术逐渐走进化学工程当中。综合生产效益和生产效率的两个点,化工生产应该在环保化的基础之上促进高效化发展。将对化学工程中的化工生产工艺进行全面的分析。希望对相关技术人员有所启发。

关键词:化学工程;化工生产工艺;化工技术

目前,化学生产工艺在化学生产中的发展一直处于开发阶段,而化学工艺的研发在近几年却变得逐渐火热起来,其护腰原因还是因为化工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的自然环境造成了污染。随着节能环保和低碳生活理念的持续火热,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重,因此,化工生产就应该及时做出改变。在过去,化工生产的污染排放问题一直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解决,化工废料污染的排放,给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污染。

1我国化工生产的现状

机械工业、煤矿工业和化学工业是我国三大工业主体。之所以化学工业能够成为三大工业中的一部分,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化学工业能够生产出大量我们生活所需的物件,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进而推动了我国农业和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肥料是支撑我国农业不断发展的基础要素,在很多程度上维持这我国的经济水平稳定。但是,在化学生产过重,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化学废料并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范围的污染,尤其是化工企业所排放出来的“三废”。

1.1化工生产效率较低

我国三大工业存在一个相同的问题,那就是整体生产效率较低。而在化学工业这方面,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生产环境较为恶劣,再加上化工生产设备存在质量问题。例如,在生产化学肥料时,反应器皿往往不能达到正常化学反应所需的温度,进而导致化学反应不充分,最终导致废气问题出现。另外,如果化学反应不充分,那么最终形成的化学产品合格率就比较低,难以满足人们生活的使用需求。

1.2对自然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化工生产可以说是我国目前最为严重的污染源之一,尤其是重金属和化学废料的污染。从化工厂附近的水源当中抽取检测发现,水中的污染物严重超标,进而导致水源受到污染,间接影响到周围的土质,导致范围内的环境出现失衡问题。另外,化工企业为了节约生产成本,违反国家的环保法律,直接将一些化工废料排入到自然环境当中,进而造成大范围严重的化工污染。而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生产的连续性较低,进而导致整个化学工程反应迟缓,工程的进度受到严重的影响,进而导致整个生产环节出现脱节现象,这就会导致化工生产受到较大的影响。而导致脱节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还是应该化工生产工艺不合格所导致的。简单来说,我国的化工生产主要存在生产效率低、企业环境保护意识差“、三废”处理不科学和化工生产技术低下等问题。也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化工生产的发展。

2降低我国化工生产污染的措施

从分析我国化工生产现状发现,我国的化工生产技术和环境还不是很完善,各个工作环节都还存在缺陷。而针对这些问题的特点,我们就应该对化工工艺进行改进,而从化工工艺角度来看,我们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做起呢?笔者经过实践工作总结了解,要想降低化工生产中的污染问题就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2.1优化反应环境,强化反应条件

反应条件是化工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为了达到最高效的化工反应,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废料的出现量,反应条件就必须做到最好。所以,提升化工生产质量的关键点就在于提高化工生产中的反应条件。所使用的催化剂必须在一定反应时间之后才能够使用,进而保障生产过程中的高效性,降低化学废料的产出量。

2.2做好废料环保处理工作

目前,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化工生产中产生的`重度污染物不能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当中。另外,还有我们常见的废气,这些化工生产废料都应该在经过处理之后才能够进行排放。化工生产废水的排放必须采用化学综合的方式来对其进行处理。其工作原理非常简单,就是通过化学反应的原理,将废水中的重金属物质通过沉淀的方式过滤出来,进而降低废水的污染度。

2.3从化工生产技术入手

只有从化工生产技术入手,才能够从化工生产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例如,生产氧气的方式有很多,那么哪一种生产方式才是最有效和最环保的呢?因此,我们应该针对生产环境的不同,选择科学的生产方式,对于原料的选择更是应该灵活应对。

3结论

化工生产中的工艺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更多的技术点还有待进一步的强化,自然和化工生产之间的平衡点我们还未找到,因此,则应该更加努力的加强研究,对传统化工工艺进行优化。

参考文献

[1]李积云.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的工艺解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2):22.

[2]王杲,吴晶.关于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的工艺的分析[J].化工管理,2015(18):167.

[3]刘伟,李霞.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煤化工特色建设浅谈[J].河南化工,2014(5):61-63.

[4]高改轻.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的工艺解析[J].民营科技,2014(7):73.

题目:化学工程技术创新在石化工业装置实践研究

摘要: 化学工程技术是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对推动整个石化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化学工程技术能有效解决石化工业装置建设中的问题,并且能对其进行改造,让石化工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本文主要通过讲述石化工业装置中关于工业炉的改造,以体现化学工程创新在其中的意义。

关键词:化学工程;技术创新;石化工业;装置建设

引言

化学工程是研究化学工业为代表的,是对石化工业的生产过程中有关化学过程与物理过程的原理和规律进行研究,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解决工业装置的建设。随着石化工业的不断发展,石化工业所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因此重视化学工程技术的创新,并在石化工业装置建设中得到实践与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而同时,随着石化工业装置建设的发展,化学工程技术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一、石化工业装置建设中的主要改造的部分

在石化工业装置中,工业炉是整个生产工艺中的重点设备,无论是炼油、有机原料的炼成和合成树脂的工艺都需要借助不同工业炉完成。比如在炼油中,最为常见的石化工业装置有裂解炉、转化炉和加热炉等。它们能够按照不同的作用,不同的工艺要求,发挥不同的效果。但目前大多数的石化工业装置仍然是根据其外形将工业炉分为五类:

1.管式加热炉:按形状分为圆筒炉、立式炉、箱型炉。管式炉炉体一般由钢架及筒体(或箱体)组成,炉内衬有耐火材料和隔热材料,还有炉管系统、炉配件和烟囱等部分。根据其受热形式有纯辐射式和辐射-对流式。管式加热炉是石油化工行业最常用的炉型,以后各节主要围绕管式加热炉展开介绍。

2.立式反应炉:这类炉的炉体基本上是受压容器,如甲烷化炉、中(低)温变换炉、气化炉、二段转化炉等;另一部分类似平顶(底)或锥形顶(底)的常压容器,如沸腾炉、蓄热炉、煤气发生炉等,炉体多数均有复杂的内件和衬耐火材料,催化剂填料等。

3.卧式旋转反应炉:炉体呈卧式旋转筒体,内部装有螺旋输运器或加热炉管,外部有传动及减速装置,如HF旋转反应炉等。

4.带传动、升降投料装置的反应炉:这类炉设备类似容器,但外部有投料提升装置,炉内有内衬或砌筑耐火和隔热材料,如电热炉等。

5.其他工业炉:焚烧炉:用于废气、废液、废渣的焚烧。将其中有害物质经焚烧转化为无害物质排出。如污泥焚烧炉、硫磺回收装置焚烧炉。干燥炉:用于干燥工艺物料。热载体炉:塑料厂用的较多。当化学工程技术得到创新,石油化工装置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以发挥化学工程技术的作用,提升自我生产率。所以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石油工业事业的发展,并且配合化学工程技术的创新发展,石化工业装置的主体——工业炉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改造。

二、化学工程技术创新在炼油方面的实践与进展

1.催化裂化技术

在炼油装置中的创新体现催化裂化是石油炼制过程之一,是在热和催化剂的作用下使重质油发生裂化反应,转变为裂化气、汽油和柴油等的过程。催化裂化的主要工程需要在裂解炉中完成,裂解炉,主要以石油馏分为原料,进行热裂解生产烯烃,其结构特征为:立管加热裂解炉。裂解炉大多数为立式钢架结构炉体,将几种不同管径组合成一组,炉底有油气联合喷嘴;对流室在顶部,为卧式盘管,预热原料或燃料等。如今催化裂化技术已经成为石化工业装置建设中的核心技术,是石化工业炼油都需要用到的一种方式。在这项技术中就体现了许多化学工程技术的创新之处,如自动开发的高效雾化喷嘴,PV高效旋风分离器、油浆旋液除尘和烟气能量回收等。这些技术的创新与使用,很好的解决了炼油中长期存在的回收烟气压力、取出多余热量等难题。有效的提升了炼油的效率和环保性,让炼油取得了更好的经济效益。

2.炼油装置

炼油装置中的核心部分为常压装置,是处理炼油的重要装置。能有效提升其处理能力,降低能耗,提升拔除率。镇海炼化与SEI对炼油装置大型化开发应用了一系列化学工程创新技术,如在两段闪蒸、三级蒸馏节能型常压蒸馏技术应用其中,并使用真空技术来降低低压降、高减压的拔除率,是其研发出的炼油装置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长减压装置。经过实际的投入运用,该常减压设置的处理能力达到了102%,总拔除率达到了79.12%,整个装置的能耗量低至每吨11千克标油。

3.催化重整技术创新

在炼油装置中的体现催化重整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对油馏分中的烃类分子结构进行重新排列成新的分子结构的过程。石油在炼制的过程中需要在加热、氢压和催化剂发挥作用的共同环境中,让原油中蒸馏所得的轻汽油馏分转变成富含芳烃的高辛烷值汽油,并副产液化石油气和氢气的过程。催化重整中可以用作汽油调合组分,也可以使用芳烃抽提制取苯、甲苯和二甲苯,副产的氢气是炼油厂中重要的氢气来源。需要注意的是,制氢装置转化炉的结果与其他工业炉的结构不同,炉管里都装有催化剂,并在关于制氢反应过程是在炉管内完成的。炉内温度较高,达到1000°C,反应介质出口温度为800°C左右。而催化重整技术的创新主要是在其中应用了新型再生器催化剂分布器,能均匀的分布下料,有效提升反应器的利用率和催化剂的再生治疗。该技术在进气方式及气体分配流动技术也有所创新改进,通过改善气体的轴向及径向分流的均匀性及提升了气体在径向床成内的压力降和气体在轴向的压力分布情况。这些技术方面的创新都有助于提升整个催化重整技术的效果。

4.新型塔板、填料和冷换设备

在改进炼油中相关的化学工程技术中,选择合适的材料能有效保证创新技术的效果发挥,并能帮助炼油厂的合理成本管理。新型规整的填料或乱堆填料已经成为催化裂化中吸收稳定塔和常减压塔的主要材料。高效换热器也已经成为常减压装置的主要构件,其能很好的回收烟气热能,将热炉热效率提升到90%以上。此外,表面蒸发冷凝器、表面多孔管换热器也已经在炼油装置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普及。

三、化学工程技术创新在有机原料方面

1.乙烯成套技术

自“九五”计划以来,我国乙烯事业就开始快速的发展,仅2000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乙烯产量就达到287×104t,并且在乙烯成套技术方面有了很好的创新和发展。石化股份公司对裂解炉和分离工艺技术进行了创新改进,通过在文丘里管流量控制技术对裂解原料在众多的辐射段炉管中的流量实现了精密的均匀分布控制;应用“湿壁”模型解决了废热锅炉结焦的问题。此外,在底部供热和侧壁供热中是由辐射段,建立有效的供热模式系统,让供热更快、更为均匀。乙烯分离技术一直是化学工程技术集中度非常密集的一个范围,并且对于乙烯大型化节能效果与深冷条件都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通过对该技术的不断研究与创新,在通过多种考虑后,石化公司选择中型乙烯作为乙烯分离技术创新、改进的切入点。如今该项技术已经成功的在石油化工中得到使用。

2.甲苯歧化和烷基转移成套技术

甲苯歧化和烷基转移技术是芳烃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单元,是满足石油化工对二甲苯需求的有效的措施之一。上海石油化工研究将HAT系列作为催化剂,并以此为基础研制出大型轴向固定床反应器和反应器进口气体分布器,以提升甲苯歧化反应的效率,并提升对二甲苯的回收率,满足了石油化工对二甲苯日渐增大的需求。如今一套甲苯歧化和烷基转移成套技术所使用的40×104t/a已经安全、稳定的使用了6年。

3.苯乙烯成套技术

在苯脱氢制成苯乙烯的成套技术中,乙苯脱氢轴径向反应器是该项技术的创新点。对反应器中的原料与反应物料流向进行更合理、更环保、更节约的改进,能降低对催化剂的使用量,并提升乙苯烯的制成率。华东理工大学在6×104t/a和10×4t/a的反应器中进行多次实验后,终于建立了两维气体的数学模型,并计算出反应器入口处轴向催化器的气封高度。另外,也有研究发现使用新型的高效静态混合器,是解决原有反应器入口处乙苯与水蒸气在高温和高速流动状态发生的质量偏离及乙苯脱氢转化率偏低的问题的最好方式。

4.化工型MTBE合成及裂解一体化成套技术

化工型MTBE合成及裂解一体化技术为制出高纯度的聚合级异丁烯,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就以下两点进行了创新:(1)使用带有环柱形催化剂装填构件,以实现深液层塔盘的催化蒸馏技术的使用;(2)在预反应器中是由外循环工艺,改变床层抽出的位置。这两点的创新抓住了化工型MTBE合成及裂成一体化技术的关键所在,因此其所发生的效果也是颠覆性的。在MTBE裂解单元中使用固体酸裂解工艺技术,并适当的放大固定床反应器,并对裂解产物分离和精馏塔系进行合理的设计。目前该项技术已经得到很好的使用,以燕化公司为例,其所生产的高纯度异丁烯很好的与丁基橡胶合成。

结论

化学工程技术的创新对石化工业装置建设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也正是因为石化工程装置建设要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不断自我发展,自我突破,才为化学工程技术提供了良好创新环境。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所以只有不断注重化学工程技术的创新,重视合理的引进、吸收国外的经验,并根据本国的国情与条件进行合理的研究,是能有发现好的创新点,大大提升化学工程技术的效率。

  • 索引序列
  • 最新催化期刊论文发表
  • 催化新材料与技术期刊投稿
  • 催化期刊投稿
  • 催化投稿期刊
  • 催化裂化论文发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