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福建农业杨清发表论文

福建农业杨清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福建农业杨清发表论文

- Liu SP, Zhu YP, Xie C, Jue DW, Hong YB, Chen M, Hubdar AK, Yang Q(2012)Transgenic Potato Plants Expressing StoVe1 Exhibit Enhanced Resistance to Verticillium dahliae. Plant Mol Biol Rep,- Wei Q, Feng ZH, Wang QY, Wang B, Zhang YF, Yang Q (2012) Increased accumulation of anthocyanins in transgenic potato tubers by over-expression of 3GT gene. Plant Biotechnol Rep,6: 69–75- Wang QY, Chen Q, He ML, Mir PY, Su JY and Yang Q (2011): Inhibitory effect of antioxidant extracts from various potatoes on the proliferation of human colon and liver cancer cells, Nutr Cancer. 63(7):1044-1052- Xie YJ, Cui WT, Yuan XX, Shen WB, Yang Q (2011) Haem Oxygenase-1 is Associated with Wheat Salinity Acclimation by Modulating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Homeostasis.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53( 8): 653-670- Xie YJ, Xu S, Han B, Wu MZ, Yuan XX, Han Y, Gu Q, Xu DK, Yang Q and Shen WB (2011) Evidence of Arabidopsis salt acclimation induced by up-regulation of HY1 and the regulatory role of RbohD-derive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synthesis. Plant Journal, 66(2):280-292- Li C, Huang B, Yan XH, Wang LJ, Yang Q, and Wei WH, Cloning,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repetitive sequence flanking telomere and homologous to canrep in Brassica napus. Botanical Studies,2010, 51: 421-430- Guo JL, Yu CL, Fan CY, Lu QN, Yin JM, Zhang YF, Yang Q(2010)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potato TFL1 gene involved in tuberization regulation. 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ue, 103:103-109- Zhang F, Wang Z, Huang QS, Huang LP, Yang Q (2010)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PGIP-encoding Gene from Solanum torvum. Agriculrural Sciences in China, 9(6):921-927- Wang Z, GuoJL, ZhangF, Huang QS, HuangLP, and YangQ(2010)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Analysis by cDNA-AFLP of Solanum torvum upon Verticillium dahliae Infection. Russ. J. of Plant Physiology, 57(5):676-684- Wang Z, Chen CQ, Yuan XX, Xu S, Yang Q, Shen WB (2009) Mitigative effect of exogenous carbon monoxide on cell death in rice suspension-cultured celld under salt stress. Plant Physiology Communications, 45(7):643-646- Zeng BY, Wang Z, Zhang YF, Yang Q, Lu W. (2009) Cryopreservation of rice (Oryza sativa L.) embryonic cell suspensions by encapsulaition-dehydration. Plant Physiology Communications, 45(6):603-606- Hong He, Rachid Serraj, Qing Yang(2009)Changes in OsXTH gene expression, ABA content, and peduncle elongation in rice subjected to drought at the reproductive stage. Acta Physiol Plant 31(4):749–756- Liu SQ, Xu L, Jia ZQ, Xu Y, Yang Q, Fei ZJ, Chen HM, Huang SW (2008) Genetic association of ETHYLENE-INSENSITIVE3-like sequence with the sex-determining M locus in cucumber (Cucumis sativus L.). Theor Appl Genet. 117:927-933- Guo JL, Yang Q. (2008) Molecular cloning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a LFY homologous gene from poato. Plant Mol Biol Rep 26:324-334- Liang F, Shen LZ, Chen M and Yang Q (2008) Formation of intercellular gas space in the diaphragm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aerenchyma in the leaf petiole of Sagittaria trifolia. Aquatic Botany, 88(3):185-195- Liang F, Wang Z, Guo JL, Shen LZ and Yang Q (2008) Dynamic changes of mineral element in the cell wall of growth cells detected by CSEM-EDX. Pre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35(2):1-11- ZOU HW, WU ZY, ZHANG XH, WANG YQ, YANG Q, CAO MQ, and HUANG CL (2008)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aize ZmASK1, a Homologue to Shaggy/GSK-3-like Gene, Involved in Plant Responses to Abiotic Stresses. ACTA AGRONOMICA SINICA, 34(2): 184−191- Zhang JJ, Hao GP, Wu ZY, Zhang XH, Wang YQ, Yang Q, Cao MQ, Liu SG and Huang CL (2008) Nucleotide variation in ATHK1 region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and its association study with drought tolerance.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7 (3): 224-233- Xing YJ, Yang Q, Ji Q, Luo YM, Zhang YF, Gu K and Wang DZ (2007)Optimization of 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parameters for sweet potato embryogenic callus using-glucuronidase (GUS) as a reporter.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 6 (22): 2578-2584- Guo JL,Yang Q,Liang F, Xing YJ and Wang Z (2007) Molecular Cloning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a Novel CONSTANS-like From Potato. Biochemistry, 72(11):1241-1246- GUO Q, XIANG AL, YANG Q and YANG ZM(2007)Bioinformatic identification of microRNAs and their target genes from Solanum tuberosum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52(17):2380-2389- Zhang SH, Yang Q and Ma RC (2007) Erwinia carotovora ssp. carotovora Infection Induced Defense Lignin Accumulation and Lignin Biosynthetic Gene Expression in Chinese Cabbage (Brassica rapa L. ssp. pekinensis).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49 (7): 993-1002- Qiao F, Yang Q, Wang CL, Fan YL, Wu XF and Zhao KJ (2007) Modification of plant height via RNAi suppression of OsGA20ox2 gene in rice. Euphytica, 158 (1-2): 35-45- Jiang MH, Huang XQ, Li L, Li Y and Yang Q (2007) Effects of genotype and hormones on the regeneration of transgenic potato plant. Seeds, 26(8): 1-4- Zhang SH, Yang Q and Ma RC (2006) Isol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BrMyb from 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 diseased Chinese cabbage.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6 (5): 516-522- Zhang Y, Guo JL, Lu QN and Yang Q (2006) Cloning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PHYA cDNA from wild potato (Solanum pinnatisectum). Plant Physiology Communications, 42(6): 1081-1086- Xiao X., Zhang XH, Yang Q, Zou HW, Wu ZY, Yu R, Cao MQ and Huang CL (2006)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ZmSPK1, A Protein Kinase from Maize, in Transgenic Arabidopsis. Acta Agriculturae Boreali-Sinica, 21(3): 1-4- Li YY, Wang Z, Liang F, Shen LZ, Yan JY, and Yang Q (2006) RAPD analysis of the genomic DNA of CMS line 70 and its maintainer line 71 in onion. Biotechnology Bulletin, 6: 100-102- Lu QN,Yang Q and Zou HW(2006)Effects of cerium on the accumulation of anthocyanins and expression of anthocyanin biosynthetic genes in in-vitro potato tissue . Journal of rare earths, 24(4):479-484- Lu QL and Yang Q (2006) 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anthociaynin biosynthetic genes in wild potato.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 5 (10): 811-818- Zou HW, Wu ZY, Xiao X, Zhang XH, Cao MQ, Jia WS, Huang CL and Yang Q (2006) Gene expression analyses of ZmPti1, encoding a maize Pti-like kinase, suggest a role in stress signaling. Plant Science 171: 99-105- Zou HW, Yang Q, Zhang XH, Zhao JR, Wu ZY, Wang FG and Huang CL (2006)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aize ZmSPK1, a Homologue to Nonfermenting1-Related Protein Kinase2. African Jounal of Biotechnology 5 (6): 490-496- Shi RJ, Yin Y, Wang Z, Chen M and Yang Q (2006) Cloning and analysis of full-length cDNA of StoVe1 gene from Solanum torvum. Plant Physiology Communication 44(4):638-642 (in Chinese)- Xu LL, Lu D, Lu W, Zhang RX and Yang Q (2006) Establishment of suspension cell line of rice (Oryza sativa L.) and effects of different media on biomass. Plant Physiology Communication 44(4):612-616 (in Chinese)- Li Y Y, Yang Q and Yan J Y and Chen M (2006) Cytoplasmic Male-Sterility of Onion (Allium cepa L.) 63A Is Associated with Premature Degeneration of the Tapetum. Acta Agronomica Sinica 32(3):369-372- Zhang y, Yang Q and Chen M (2006) In-vitro production of microtubers from wild potato.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 33(2):369- Wang YH, Wu ZY, Zhang XH, Huang CL and Yang Q (2006) Stable transfortion of phaC2 gene in tobacco chloroplast genome and maternal inheritance of transgene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14(2):213-218(in Chinese)- Shi RJ, Zhao ML and Yang Q (2006) Cloning and analysis of glutathione reductase gene from Leymus multicaulis.Journal of Northwest Sci-tec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34(2):61-67(in Chinese)- Qiao F, Fan YL, Yang Q and Zhao KJ (2006) RNAi molecular mechanism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lant functional genomics research. Biotechnology belletin 4: 20-24- Xiao X , Zhang X , Yang Q , Zou HW , Wu ZY , Yu R , Cao MQ and Huang CL (2006)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ZmSPK1 , A Protein Kinase from Maize , in Transgenic Arabidopsis. Acta Agriculturae Boreali-Sinica 21(3):1-4- Wang YH, Wu ZY, Zhang XH, Chen GQ, Wu Q, Huang CL and Yang Q (2005) Synthesis of medium-chain-length-polyhydroxyalkanoates in tobacco via chloroplast genetic engineering. Chinese Science Belletin 50 (11): 1113-1120- Shi RJ, Zhao ML and Yang Q (2005) Cloning and Analysis of cDNA segment of glutathione reductase in Leymus multicaulis. Acta Bot. Boreal.-Occcident. Sin. 25(5): 881-886 (in Chinese)- Zhao CL, Guo WM, Yang Q and Chen JY (2005) Cloning of full-length F3’H of Nanjing hongxu (Prunus Mume) by gDNA-based TAIL-PCR. Acta Bot. Boreal.-Occcident. Sin.25(12): 2378-2385七、科研合作1. 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马铃薯研究中心2.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八、讲授课程1. 现代分子生物学(硕士/博士, 获校级和省级优秀研究生课程)2. 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硕士/博士,校级研究生重点建设课程)3. 分子细胞生物学(硕士,博士)4. 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博士)5. 细胞工程(本科)

学院董事长简介兰思仁,男,畲族,1963年9月出生,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董事长,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委员、中国林学会森林公园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副理事长、福建省林学会理事长、福建省人民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1983年8月参加工作,曾任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福建省世界银行贷款造林项目办公室副主任,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福州植物园)管理处主任、党委书记(期间挂职任中共龙岩市新罗区委副书记);福建省林业厅产业发展处处长,福建省林业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期间挂职任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副司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长期从事林业、园林、森林公园建设和城市景观设计等方面研究,著有《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主编和参编《中国森林旅游学》等科技著作4部,发表论文50多篇,主持多个市级区域林业发展规划和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获部省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运盛青年科技奖”、“福建省青年科技奖”。学院党委书记简介翁善波,男,1953年2月生,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党委书记,福建农林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员。1975年10月毕业于福州大学机械制造专业。1984年任福建林学院总务处副处长,1989年任福建林学院林工系党总支副书记兼副主任,1990年9月任福建林学院林工系党总支书记,1995年9月任福建林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兼学工部长,1995年12月任福建林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2000年10月任福建农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09年7月任福建农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长期致力于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兼任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常务理事、福建省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理事长,在高校后勤管理研究领域有较深厚的积累。学院院长简介黄一帆,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院长,福建农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福建省重点学科临床兽医学学科带头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兼任中国绿色食品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中国中兽医学分会理事、中国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分会常务理事、华东区中兽医研究会副理事长、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中兽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长期从事动物医学教学及科研工作。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奖二等奖1项,获中国畜牧兽医学会表彰的“为我国畜牧兽医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证书。出版著作3部,发表科研论文70多篇。金山学院党委专职副书记林金菊,女,1956年11月生,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常务副书记兼副院长、副研究员。1980年毕业于福建林学院森林采伐与运输机械化专业。先后担任学生政治辅导员、学生处秘书、党总支副书记(主持)、教务处副处长(正处级)等职。长期从事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曾获省“三育人”先进个人、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校“师德标兵”、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多次获得校“学生工作先进个人”。主持或参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获得优秀教学成果奖多项。金山学院常务副院长郭文硕,男,回族,1963年8月生,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常务副院长、金山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福建农林大学森林保护研究所所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福建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先后担任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党总支委员、林学院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系主任、林学院资源与环境系主任、福建农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中国农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挂职)等职务。兼任中国林学会森林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林学会森林保护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福建省植物病理学会理事、福建省青年科学家协会理事等。曾被评为“福建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福建农林大学优秀教师”、“福建农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长期从事“森林病理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近年来主持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福建省科技厅重点科研项目、福建省计委农林水产高科技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研究项目10多项,其中:1、《锥栗疫病的研究》获2002年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毛竹叶斑枯病的研究》获2001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完成人);3、《防治马尾松毛虫绿僵菌的研究与应用》获2003年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第三完成人);培养博士研究生毕业2人,硕士研究生毕业13人。发表科研论文30多篇。金山学院党委副书记童庆满,男,1974年1月出生。福建清流人,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副书记,助理研究员。1995年毕业于福建农业大学地环系农业土壤与化学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1995年7月起在福建农业大学校办秘书科工作,1999年12月任福建农业大学党(校)办秘书科副科长,2003年1月任福建农林大学党(校)办正科级秘书,2007年8月任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 ,2011年9月任现职。金山学院副院长朱朝枝,男,1963年3月生,福建云霄人,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副院长、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福建农林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福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会秘书长、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承担《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农村发展规划》、《农村发展研究法》、《农业现代化专题》、《持续发展与推广学》等本科、硕博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近10年来,每学年均为本科生授课320学时,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学生和同行的好评。被中宣部等14部委联合授予“中国暑期大学生三下乡先进个人”、被团中央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和“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称号, 并先后获得“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福建省新长征突击手”、“福建省优秀教师”、“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07年被授予“福建省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荣誉称号;独立主编全国“十五”、“十一五”统编教材7本,其中《农村发展规划》获全国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奖”;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主持的《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于2006年获福建省精品课程称号,2009年获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负责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2009年入选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培养博硕士研究生50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推广与农村发展、农业多功能性产业培植等领域研究工作。先后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3 部,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社会科学课题研究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项目设计20余项。金山学院副院长郑国华,男,1965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园艺系果树专业,历任园艺系园艺教工党支部委员,园艺系园艺场场长,泉州市洛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现任园艺学院教授委员会委员,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园艺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教学承担了果树专题、果树史、园艺产品运销学、果树栽培学、果树生理学、果树生态学、科技论文写作等研究生、本科生课程。科研主要研究方向:园艺植物生理生态与采后处理。近几年承担的科研项目有:“亚热带果蔬保鲜出口的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橄榄优质丰产高效栽培与示范推广”、“枇杷抗冻机理及创新栽培技术推广研究”、“冰核细菌与枇杷冻害关系研究”、“早熟水蜜桃引种及推广研究”、“早熟水蜜桃引种及标准化栽培新技术研究”等。培养硕士研究生毕业7人,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获得奖励或荣誉有: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2009年被福建农林大学评为“本科教学评建工作先进个人”, 2009-2010年度被福建农林大学评为“支持工会工作优秀党政领导”, 2010年度被福州总工会评为“优秀工会积极分子”,2010年度被福建农林大学评为“师德标兵”。金山学院副院长洪涛,男,1976年1月生,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副院长,管理学硕士,助理研究员。1999年7月毕业于福建林学院水土保持专业。先后在福建农林大学学生处、武平县东留乡党委(挂职)、校迎评促建办公室、校教务处、金山学院工作,历任学生处秘书、乡党委副书记(挂职)、学院办公室主任、学院党委秘书、学院工会副主席等职。曾获福州市总工会“先进工会工作者”、校“优秀党务工作者”、校“本科教学评建工作先进个人”。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简介肖知亮,男,1972年5月生,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农业推广硕士,副教授。1997年7月毕业于福建林学院交通系森林工程专业。先后任学生政治辅导员、学院团委副书记、学院党总支秘书、校学生处资助中心副主任、金山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等职。长期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曾多次获校“学生工作先进个人”、“校优秀党务工作者”。主持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项目、福建省计生委项目等课题研究。

兰思仁,1963年9月生,农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福建省世界银行贷款造林项目办公室副主任,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主任、党委书记(其间挂职任中共龙岩市新罗区委副书记),福建省林业厅产业处处长。2006年1月起任福建省林业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其间挂职任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监督管理司副司长)。

福建农林大学校长是郑金贵。简介:郑金贵男,汉族,1949年10月生,泉州永春人1、现任职位:现任福建农林大学校长(正厅级)、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1年10月获福建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学位。 1984年1至6月赴国际水稻研究所进修。1985年5月至1998年8月,历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研究员;1998年8月调任福建农业大学校长, 1999年福建省教育厅评定为博士生导师,2000年10月任福建农林大学校长。2、荣誉称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农业部“海峡两岸农业技术合作中心”首席科学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福建省委省政府表彰的“福建省杰出科技人员”、“福建省优秀专家” “福建省有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人员”,3、兼职: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农业部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的第一带头人,中国作物生物技术学会副会长、中国遗传学会理事、中国农学会理事、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委员 福建省科协副主席等。4、研究成果:长期从事作物遗传育种、作物生物技术、农产品品质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10篇,出版著作5部(均为独著或第一作者);培养博士后5人,博士生15人,硕士生35人。

福建农业杂志杨清发表论文

没有可比性郑亚水,男,汉族,1963年5月出生,广东吴川人,199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7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现任国家税务总局吴川市税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林鹏发(笔名老鹏),男,籍贯龙海,医师。先后在《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中国社会报》《中国中医药报》《农民日报》《文汇报》《人民代表报》《福建日报》《福建人事导报》《福建科技报》《厦门日报》《厦门特区工人报》《广州日报》《泉州晚报》《闽南日报》《诗刊》《六月杂志》《福建畜牧兽医杂志》《福建农业科技杂志》《福建农业杂志》《管理观察杂志》《网络财富杂志》《龙海通讯》等报刊杂志发表评论、散文随笔、诗歌、通讯、论文等各类作品800余篇(包括专著累计上百万字), 以文会友, 以文辅政,志求真理,曾得到施性谋(时任副省长)的表扬和勉励(赠言):“达观世事坦诚心,大胆文章豪放笔”。

- Liu SP, Zhu YP, Xie C, Jue DW, Hong YB, Chen M, Hubdar AK, Yang Q(2012)Transgenic Potato Plants Expressing StoVe1 Exhibit Enhanced Resistance to Verticillium dahliae. Plant Mol Biol Rep,- Wei Q, Feng ZH, Wang QY, Wang B, Zhang YF, Yang Q (2012) Increased accumulation of anthocyanins in transgenic potato tubers by over-expression of 3GT gene. Plant Biotechnol Rep,6: 69–75- Wang QY, Chen Q, He ML, Mir PY, Su JY and Yang Q (2011): Inhibitory effect of antioxidant extracts from various potatoes on the proliferation of human colon and liver cancer cells, Nutr Cancer. 63(7):1044-1052- Xie YJ, Cui WT, Yuan XX, Shen WB, Yang Q (2011) Haem Oxygenase-1 is Associated with Wheat Salinity Acclimation by Modulating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Homeostasis.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53( 8): 653-670- Xie YJ, Xu S, Han B, Wu MZ, Yuan XX, Han Y, Gu Q, Xu DK, Yang Q and Shen WB (2011) Evidence of Arabidopsis salt acclimation induced by up-regulation of HY1 and the regulatory role of RbohD-derive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synthesis. Plant Journal, 66(2):280-292- Li C, Huang B, Yan XH, Wang LJ, Yang Q, and Wei WH, Cloning,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repetitive sequence flanking telomere and homologous to canrep in Brassica napus. Botanical Studies,2010, 51: 421-430- Guo JL, Yu CL, Fan CY, Lu QN, Yin JM, Zhang YF, Yang Q(2010)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potato TFL1 gene involved in tuberization regulation. 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ue, 103:103-109- Zhang F, Wang Z, Huang QS, Huang LP, Yang Q (2010)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PGIP-encoding Gene from Solanum torvum. Agriculrural Sciences in China, 9(6):921-927- Wang Z, GuoJL, ZhangF, Huang QS, HuangLP, and YangQ(2010)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Analysis by cDNA-AFLP of Solanum torvum upon Verticillium dahliae Infection. Russ. J. of Plant Physiology, 57(5):676-684- Wang Z, Chen CQ, Yuan XX, Xu S, Yang Q, Shen WB (2009) Mitigative effect of exogenous carbon monoxide on cell death in rice suspension-cultured celld under salt stress. Plant Physiology Communications, 45(7):643-646- Zeng BY, Wang Z, Zhang YF, Yang Q, Lu W. (2009) Cryopreservation of rice (Oryza sativa L.) embryonic cell suspensions by encapsulaition-dehydration. Plant Physiology Communications, 45(6):603-606- Hong He, Rachid Serraj, Qing Yang(2009)Changes in OsXTH gene expression, ABA content, and peduncle elongation in rice subjected to drought at the reproductive stage. Acta Physiol Plant 31(4):749–756- Liu SQ, Xu L, Jia ZQ, Xu Y, Yang Q, Fei ZJ, Chen HM, Huang SW (2008) Genetic association of ETHYLENE-INSENSITIVE3-like sequence with the sex-determining M locus in cucumber (Cucumis sativus L.). Theor Appl Genet. 117:927-933- Guo JL, Yang Q. (2008) Molecular cloning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a LFY homologous gene from poato. Plant Mol Biol Rep 26:324-334- Liang F, Shen LZ, Chen M and Yang Q (2008) Formation of intercellular gas space in the diaphragm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aerenchyma in the leaf petiole of Sagittaria trifolia. Aquatic Botany, 88(3):185-195- Liang F, Wang Z, Guo JL, Shen LZ and Yang Q (2008) Dynamic changes of mineral element in the cell wall of growth cells detected by CSEM-EDX. Pre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35(2):1-11- ZOU HW, WU ZY, ZHANG XH, WANG YQ, YANG Q, CAO MQ, and HUANG CL (2008)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aize ZmASK1, a Homologue to Shaggy/GSK-3-like Gene, Involved in Plant Responses to Abiotic Stresses. ACTA AGRONOMICA SINICA, 34(2): 184−191- Zhang JJ, Hao GP, Wu ZY, Zhang XH, Wang YQ, Yang Q, Cao MQ, Liu SG and Huang CL (2008) Nucleotide variation in ATHK1 region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and its association study with drought tolerance.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7 (3): 224-233- Xing YJ, Yang Q, Ji Q, Luo YM, Zhang YF, Gu K and Wang DZ (2007)Optimization of 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parameters for sweet potato embryogenic callus using-glucuronidase (GUS) as a reporter.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 6 (22): 2578-2584- Guo JL,Yang Q,Liang F, Xing YJ and Wang Z (2007) Molecular Cloning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a Novel CONSTANS-like From Potato. Biochemistry, 72(11):1241-1246- GUO Q, XIANG AL, YANG Q and YANG ZM(2007)Bioinformatic identification of microRNAs and their target genes from Solanum tuberosum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52(17):2380-2389- Zhang SH, Yang Q and Ma RC (2007) Erwinia carotovora ssp. carotovora Infection Induced Defense Lignin Accumulation and Lignin Biosynthetic Gene Expression in Chinese Cabbage (Brassica rapa L. ssp. pekinensis).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49 (7): 993-1002- Qiao F, Yang Q, Wang CL, Fan YL, Wu XF and Zhao KJ (2007) Modification of plant height via RNAi suppression of OsGA20ox2 gene in rice. Euphytica, 158 (1-2): 35-45- Jiang MH, Huang XQ, Li L, Li Y and Yang Q (2007) Effects of genotype and hormones on the regeneration of transgenic potato plant. Seeds, 26(8): 1-4- Zhang SH, Yang Q and Ma RC (2006) Isol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BrMyb from 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 diseased Chinese cabbage.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6 (5): 516-522- Zhang Y, Guo JL, Lu QN and Yang Q (2006) Cloning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PHYA cDNA from wild potato (Solanum pinnatisectum). Plant Physiology Communications, 42(6): 1081-1086- Xiao X., Zhang XH, Yang Q, Zou HW, Wu ZY, Yu R, Cao MQ and Huang CL (2006)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ZmSPK1, A Protein Kinase from Maize, in Transgenic Arabidopsis. Acta Agriculturae Boreali-Sinica, 21(3): 1-4- Li YY, Wang Z, Liang F, Shen LZ, Yan JY, and Yang Q (2006) RAPD analysis of the genomic DNA of CMS line 70 and its maintainer line 71 in onion. Biotechnology Bulletin, 6: 100-102- Lu QN,Yang Q and Zou HW(2006)Effects of cerium on the accumulation of anthocyanins and expression of anthocyanin biosynthetic genes in in-vitro potato tissue . Journal of rare earths, 24(4):479-484- Lu QL and Yang Q (2006) 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anthociaynin biosynthetic genes in wild potato.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 5 (10): 811-818- Zou HW, Wu ZY, Xiao X, Zhang XH, Cao MQ, Jia WS, Huang CL and Yang Q (2006) Gene expression analyses of ZmPti1, encoding a maize Pti-like kinase, suggest a role in stress signaling. Plant Science 171: 99-105- Zou HW, Yang Q, Zhang XH, Zhao JR, Wu ZY, Wang FG and Huang CL (2006)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aize ZmSPK1, a Homologue to Nonfermenting1-Related Protein Kinase2. African Jounal of Biotechnology 5 (6): 490-496- Shi RJ, Yin Y, Wang Z, Chen M and Yang Q (2006) Cloning and analysis of full-length cDNA of StoVe1 gene from Solanum torvum. Plant Physiology Communication 44(4):638-642 (in Chinese)- Xu LL, Lu D, Lu W, Zhang RX and Yang Q (2006) Establishment of suspension cell line of rice (Oryza sativa L.) and effects of different media on biomass. Plant Physiology Communication 44(4):612-616 (in Chinese)- Li Y Y, Yang Q and Yan J Y and Chen M (2006) Cytoplasmic Male-Sterility of Onion (Allium cepa L.) 63A Is Associated with Premature Degeneration of the Tapetum. Acta Agronomica Sinica 32(3):369-372- Zhang y, Yang Q and Chen M (2006) In-vitro production of microtubers from wild potato.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 33(2):369- Wang YH, Wu ZY, Zhang XH, Huang CL and Yang Q (2006) Stable transfortion of phaC2 gene in tobacco chloroplast genome and maternal inheritance of transgene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14(2):213-218(in Chinese)- Shi RJ, Zhao ML and Yang Q (2006) Cloning and analysis of glutathione reductase gene from Leymus multicaulis.Journal of Northwest Sci-tec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34(2):61-67(in Chinese)- Qiao F, Fan YL, Yang Q and Zhao KJ (2006) RNAi molecular mechanism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lant functional genomics research. Biotechnology belletin 4: 20-24- Xiao X , Zhang X , Yang Q , Zou HW , Wu ZY , Yu R , Cao MQ and Huang CL (2006)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ZmSPK1 , A Protein Kinase from Maize , in Transgenic Arabidopsis. Acta Agriculturae Boreali-Sinica 21(3):1-4- Wang YH, Wu ZY, Zhang XH, Chen GQ, Wu Q, Huang CL and Yang Q (2005) Synthesis of medium-chain-length-polyhydroxyalkanoates in tobacco via chloroplast genetic engineering. Chinese Science Belletin 50 (11): 1113-1120- Shi RJ, Zhao ML and Yang Q (2005) Cloning and Analysis of cDNA segment of glutathione reductase in Leymus multicaulis. Acta Bot. Boreal.-Occcident. Sin. 25(5): 881-886 (in Chinese)- Zhao CL, Guo WM, Yang Q and Chen JY (2005) Cloning of full-length F3’H of Nanjing hongxu (Prunus Mume) by gDNA-based TAIL-PCR. Acta Bot. Boreal.-Occcident. Sin.25(12): 2378-2385七、科研合作1. 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马铃薯研究中心2.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八、讲授课程1. 现代分子生物学(硕士/博士, 获校级和省级优秀研究生课程)2. 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硕士/博士,校级研究生重点建设课程)3. 分子细胞生物学(硕士,博士)4. 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博士)5. 细胞工程(本科)

福建农业类期刊

没有停刊。截止2023年4月5日,福建农业学报是还在运行中的,没有停刊。福建农业学报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福建省及周边地区农业科学领域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相关科研成果。

一、《农业工程学报》

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由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学术期刊。

本刊编委会决定,2000年农业工程学报第6期拟将以英文正文和中文摘要形式集中向国内外隆重介绍中国农业工程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情况和近阶段的最新研究成果。

二、《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双月刊)

曾用刊名:(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农业管理科学)1985年创刊,刊发三农研究的最新成果,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刊发各高校、科研机构的前沿理论成果。

本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

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三、《茶业通报》(季刊)

创刊于1957年,由安徽省茶业学会主办。

交流国内外茶叶科学技术,介绍茶叶商业知识,发表茶树病虫害防治、制茶、茶叶机械、茶叶审评检验、茶叶贸易出口、经营管理、名茶等方面科学研究成果、典型经验及动态。

主要栏目:综合、生态、生化、栽培、植保、制茶与检验、经贸。

四、《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本刊是新疆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

主要刊登农业生物技术、作物遗传育种及栽培、植物保护、土壤农化、农业生态、资源与环境科学及基础学科等方面的具有创新性、适用性的学术论文、研究简报、以及反映最新科研成果的快报等,涵盖了农林牧各学科。

五、《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全国唯一的一种有关油料作物专业学术期刊。

主要刊登油菜、大豆、花生、芝麻、向日葵、胡麻及其它特种油料作物有关品种资源、遗传育种、栽培生理、土肥植保、综合加工利用以及品质测试技术等方面的首创性研究论文、综述专论等。

根据学术堂的了解,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业经济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的农业也在不断发展中,很多农业领域的专家也针对自己所擅长的专业进行过深入的实验和研究.农业期刊也是我国工程师交流的一个主要平台,有专业性的农业期刊也有综合性的期刊.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一部分比较好发表的农业类省级期刊:园艺类省级期刊推荐:《南方园艺》期刊周期:双月刊期刊级别:省级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45-1237/S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9-069X主办单位:广西柑桔研究所广西果蔬研究所主管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广西园艺》现用名《南方园艺》,是广西柑桔研究所,广西果蔬研究所主办的省(区)级专业刊物,主要刊载果树种质资源、优良品种选育、实用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采后商品代处理,以及贮藏运输、果品加工、产销信息、国外果树等有关文章,兼报道蔬菜、花卉等方面的内容,并刊登与之相关的各种生产资料.本刊执行理论联系实际、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刊方针.本期刊面向基层,面向果农、菜农、花农,为广西果树、蔬菜、花卉生产、科研及教学服务,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实实在在地成为广大读者的好帮手.本期刊是广西柑桔研究所,广西果蔬研究所主办的省(区)级专业刊物,主要刊载果树种植资源、优良品种选育、实用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采后商品代处理,以及贮藏运输、果品加工、产销信息、国外果树等有关文章,兼报道蔬菜、花卉等方面的内容,并刊登与之相关的各种生产资料.农业畜牧类期刊推荐:《福建畜牧兽医》期刊周期:双月刊期刊级别:省级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35-1103/S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3-4331主办单位: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福建省农业厅畜牧兽医局;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福建省畜牧兽医总站主管单位: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福建省农业厅畜牧兽医局;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福建省畜牧兽医总站《福建畜牧兽医》杂志是由福建省农科院主管,由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福建省农业厅畜牧兽医局、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福建省畜牧兽医总站联合主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畜牧兽医优秀科技期刊、全国畜牧兽医专业核心刊物.杂志为宣传党的畜牧业政策,报道我省畜牧业最新科研成果、兽医临床和畜牧生产经验、传播最新科技信息及为基层畜牧兽医干部专业养殖户传播畜牧兽医科技经验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深受省内外畜牧兽医行业同仁欢迎.省级农业科技论文发表期刊推荐:《新疆农业科学》期刊周期:月刊期刊级别:省级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65-1097/S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1-4330主办单位:新疆农业科学院;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农学会主管单位:新疆农科院《新疆农业科学》创刊于1958年,是由新疆农科院、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农学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是新疆创办最早、最具影响力的农业学术刊物之一.作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七次荣获新疆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五次荣获新疆期刊奖.刊物的宗旨是"繁荣农业科学、促进农业生产",突出报道新疆干旱、半干旱及绿洲农业的科技成果与先进技术.主要刊登作物育种与栽培、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园艺特产、林业、农田水利、畜牧兽医水产、农业机械、生物技术等文章.五十余年来刊物的发展与自治区农业生产与农业科技发展紧密结合,跟进学术前沿,追踪科技创新成果,为促进学术与科技信息交流,推进科技进步,加速农业科研、教育和生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涉及这方面期刊挺多的,你看吧——《生态学杂志》《福建农业学报》《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辽宁农业科学》《农业生物技术学报》《土壤学报》《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植物生态学报》《甘肃农业》《天津农林科技》《云南农业教育研究》《农业新技术》《浙江农业学报》《上海农业学报》《现代农业科学》《三明农业科技》《现代农业科技》《热带农业科学》《农业科技通讯》并不是每个期刊上面全是有关病虫害防治研究方面的文章,但是都有涉及。 ——【中州期刊联盟】

福建农业学术论文

云裳燕坞黄建:男,1951年4月出生,福建福州人。教授。中共党员。1982年福建农学院植保系毕业留校任教,1987年获硕士学位,1991年获博士学位,1996年获英国皇家学会奖学金赴英国国际昆虫研究所和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进行一年的博士后研究。

扩展资料:

现为福建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植物保护学院院长,福建省昆虫学会常务理事,国际膜翅目专家协会会员,国际生物防治组织会员。主要从事昆虫寄生蜂分类。农作物害虫生物防治与综合治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主讲/园艺昆虫学》、《昆虫学研究技术》、《昆虫学专业英语》等课程。负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研究项目,已在国同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出版《中国蚜小蜂科分类》学术专著1部。

对中国蚜小蜂的系统分类研究入选国家“八五”优秀科技成果,填补了我国及东洋区北部好小蜂科系统研究的空白,为蚜小蜂的分类鉴定和研究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理论和科学依据,达到国内该领域研究的领先水平。

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国家星火奖四等奖、西南西北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等多项奖励。被授予“福建省属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福建省优秀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事迹被收入《国际名人传记词典》、《亚洲名人录》、《中国当代农业科技专家名录》、《中国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词典》、《中国教育专家名典》。《当代中国科学家与发明家大词典》等。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现代农业的含义、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以及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和农村农业人才情况,提出了从统筹协调管理体制,制定农村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依托高校加强农业技术人才培养;依托科技特派员制度,吸引相关人才到农村贡献才智;建立并运作好农业专家人才数据库;出台相关政策吸引人才服务于农业农村等六方面,构建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支撑体系。引言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相比,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简而言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建设将作为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过程贯穿新农村建设的始终。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给农业注入更多的现代理念和方式,更多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的素质、效率和竞争力。 1 福建省农业发展与农业农村人才的现状 1.1 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简单地概括,我省农业发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①特色农业发展迅速。水果、茶叶和食用菌占了相当的比重,根据2006年统计数据,我省以发展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1100多个,参与农户达30多万户。②闽台农业合作深入拓展。近年来,我省闽台农业合作进一步扩大,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扩大到福建全省。根据2006年统计数据,全省累计批办农业台资项目近2000个,引进台湾农业良种2500个,先进与实用技术800多项。③农村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较快。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销售收人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带动了40%以上的农户发展生产。根据2006年统计数据,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6000多个。④外向型农业持续增长。福建近年来积极利用对台优势和对外优势,着力在闽台农业合作、培育特色产业和优势品种、推广订单农业、引进涉农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寻求突破,外向型农业逐渐成形。⑤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产业化水平不高;产和销结合不紧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加工企业技术、装备、管理水平落后行业指导和服务滞后。 1.2 我省农村农业人才的现状 2006年末,福建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1403.18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220.6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87.0%。全省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423.07万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5.71万个。农村劳动力呈现以下的分布特点:①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技术人员偏少。2006年末,全省农业从业人员613.87万人。按年龄分,20岁以下占3.0%,21-30岁占11.9%,31-40岁占25.4%,41-50岁占27.4%,51岁以上占32.2%;按文化程度分,文盲占9.5%,小学占51.6%,初中占34.4%,高中占4.1%,大专及以上占0.4%。农村从业人员将近60%在41岁以上,小学学历占了51.6%。农业技术人员9.24万人,占农业从业人员总数的1.5%。②年青并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业转移速度加快。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399.48万人。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及以下占16.2%;21-30岁占41.4%;31-40岁占26.3%;41-50岁占11.5%;50岁以上占4.7%。文盲占1.0%;小学文化程度占20.5%;初中文化程度占66.1%;高中文化程度占10.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2%。③农村劳动力集中在农作物种植业,而加工、营销等直接为农业服务的人才欠缺。2006年末,全省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423.07万户,其中以农作物种植业经营户达到362.18万户,占85.6%。 2 发展现代农业及其人才支撑体系的对策建议 根据福建农业发展情况和农村人才现状,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强农村人才建设,构建农村人才体系。 2.1 统筹与协调管理体制,制定农村成人教育发展规划。把农村成人教育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纳入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对农村成人教育进行整体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建立全方位铺开、全领域推进、各层次相互衔接、各类别相互沟通的农村教育体系;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协调,有效整合、利用农村中小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等农业教育院校等的教师、校舍资源,健全和充实农村成人教育管理机构,建设好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创建与新农村相适应的新型多功能的农村成人教育示范基地。 2.2 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引进农村师资队伍人才与利用高等农业院校师资力量结合的办法,完善农村农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等农业教育横跨高等教育和农业,具有很强的行业性和发展的特殊性,担负着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双重使命,是农业智力的依托和培养基地。他们可以为农村成人教育培养、培训专业师资队伍,也可以送培下乡,成为农村成人教育的特聘兼职教师。 2.3 依托高校加强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就我省而言,可以充分发挥福建农林大学农科、工科等学科门类齐全,办学基础良好,教学经验丰富等优势条件,结合福建省地域特点、现代农业发展情况以及海峡西岸建设特点,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村适用技术人才和现代农业管理人才。 2.4 依托科技特派员制度,吸引相关人才到农村贡献才智。科技特派员制度由福建省南平市首创,“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是这一制度的高度概括。它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成功实践,是城市反哺农村、有效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生动体现,是政府公共资源应用于农村的重大措施。 作为科技特派员制度发源地的福建省,自1999年开始逐步推广这一制度。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福建省委、省政府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管理体制上,党委(政府)统筹协调,各方合力推动;在工作部署上,围绕“三农”需要,全面综合服务;在工作方法上,注重力量整合,健全科技队伍;在激励机制上,坚持政府引导,市场机制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服务农村农业中,取得显著成效,并日渐成为促使农民增收的催化剂,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我国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引起了国际机构和组织的极大关注,科技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IFAD)、中德合作项目办公室(GTZ)日本国际办力事业团(JICA)等国际机构和组织进行了有效沟通与合作,为利用国外资源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福建也可发挥自己的优势,争取更多的海外资金参与科技特派员项目开发。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对科技特派员制度进行完善和延伸,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和机制的创新实践和持续发展,落实和提高科技特派员相应的待遇,鼓励科技特派员以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科技服务,取得合法报酬,以吸引更多的农业人才到农村贡献才智。 2.5 建立并运作好农业专家人才数据库。集中建立我省农业专家人才数据库,形成松散形的人才管理模式,掌握全省农业人才分布情况,根据农业技术问题,随时查找相应的农业专家为农村农民提供服务,使人才的使用处于流动的状态,提高人才利用效率,避免了人才资源浪费。 农业专家数据库的信息内容应包括专家的主要研究领域、技术专长以及研究成果,专家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和学术报告,专家承担及已完成的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专家最新研究动态等。农业专家数据库是动态的,其建设内容随着各专家学者每项研究成果的获得以及论文的发表进行不断更新,从专家数据库中,可以随时了解各专家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更好地应用于农村农业服务。 2.6 出台相关政策吸引人才服务于农业农村。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和其他种种原因,越来越多的知识人才积聚在城市,城市人才挤过独木桥,就业竞争空前激烈,人才浪费空前严重。城市人才相对过剩与乡村人才极度紧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政府部门可根据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人才需求,人才政策向农业农村倾斜,人才培养发展重心放在农业农村,人才配置农业农村倾斜,建立人才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导向机制。把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发展为多下乡、长驻乡,扎根农村,扎实服务,帮助农村培训科技队伍,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和科技人员现场服务。着力营造乡镇村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解决好乡村人才的待遇、职称、工作条件等问题。参考文献:[1]张祥明.新农村建设中福建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研究.继续教育研究-2008(11).-17-19.[2]郑诚乐林义章林碧英吴少华郝志龙.创建福建地域特色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思考.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2).-91-93.[3]福建省科技厅农业科技处.科技特派员创业助农富——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巡礼.中国农村科技-2009(2).-56-57.[4]孔祥智李圣军.科技特派员:产生背景、运行特征和对策建议——福建省南平市案例分析.新疆农垦经济-2008(5).-16-21.[5]福建:科技特派员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中国农村科技-2008(8).-74-77.[6]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科技教研部课题组.福建省南平市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中国科技论坛-2007(10).-117-121.[7]桂秀梅.河北农业大学重点学科专家数据库的建设研究.兰台世界:下半月-2008(11).-18-19.

农学的我不太清楚,像环境类的论文发表的重要期刊有: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water research 环境工程 给排水等。还有就是各重点大学的学报上,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同济大学学报 清华大学学报等等。

已有的研究表明,海峡两岸间一方面是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科技水平、资本实力、劳动力资源以及市场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是语言相通、地理相近等天然优势,因而农业资源的差异性与互补性十分明显,农业发展与农产品贸易等具有一定的互补优势与合作潜力[1-2]。诚如《两岸经贸论坛共同建议》所指出的:“两岸农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两岸应结合双方的农业优势,强化研发、技术管理及行销的能力,互惠双赢,扩大两岸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①。本文拟就海峡两岸农业循环经济的提出与发展进行简要分析、对比,得出两岸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异同以及两岸合作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以期促进两岸农业循环经济的协同发展。一、中国农业循环经济的提出与发展人与自然是一对永恒的矛盾。随着人类改造和支配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尤其是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掠夺式资源开发等,直接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日益紧张。面对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以及生态失衡的巨大压力,通过对以往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深刻反思,永续发展战略已逐步成为全球的共同选择与潮流。值得关注的是,20世纪90年代末,由德、日、美等国家首先提出并加以实践的新型经济发展范式——循环经济[3-4],通过近年的发展演变,现已被看作是实施永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最佳模式,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一些发达国家已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中国大陆,“循环经济”也正由一个陌生的名词和概念,逐渐上升为指导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战略,并从内涵和外延上都有很大的发展。目前,大陆已在辽宁、贵阳、广西贵港、广东南海、内蒙古包头、新疆石河子、湖南长沙等地区进行试点。但从总的来看,即使是在工业体系,循环经济也刚刚起步,在属于薄弱环节的农业更是困难重重。但这并不意味着循环经济在农业上难以取得进展,恰恰相反,农业同样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何况与一般循环经济相比,由于农业自身及其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独特性,农业发展循环经济还具有许多先天的优势!受循环经济思想与方法的启发,在多年卓有成效的中国生态农业等持续农业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只有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加以引导和拉动,才能协调好现代农业各系统和层次以及农业生产与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最终全面实现生态品质、生物产量以及经济收入三者间的良性循环。于是,人们试图通过模拟和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重构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进而逐步开发出了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型农业,以使农业系统能够更和谐地融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过程中[5]。从总的来看,在我国正式发表的文献资料中,最早提及农业循环经济的当属吴天马(2002)的《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文[5],最早出现“循环型农业”或“循环农业”一词的,当属陈德敏与王文献(2002)共同撰写的《循环农业——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模式》一文[6]。然而,2003年全国上下在这方面的学术研究还相当少;直到2004年,才有一些文献对此进行探讨;刚刚过去的2005年,各地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与理论研究,则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良好势头。二、大陆循环型农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一)关于发展模式尽管循环经济在我国的提出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但我国其实早就有了循环经济的实践,如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不少案例也已总结出来(解振华②,2003)。从现实看,一些地方丰富多彩的农业循环经济实践已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涌现出了诸如河南天冠企业集团、广西贵糖、北京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上海崇明的前卫村模式以及辽宁省“四位一体”日光大棚生态农业示范区等先进典型。其中,辽宁省农民首创的以生物技术为主体、以沼气为纽带“四位一体”日光大棚能源生态工程,实质上就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循环经济,是农业现代化新路线的体现。此外,福建圣农集团有限公司通过主抓肉鸡主业链、生物工程副业链和有机肥副业链“一主两副”产业链③,近年来也走出了一条“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型农业发展之路;江苏省宿迁市则根据循环型农业的发展优势与影响因素,也逐步开发出了适合当地发展的7个模式:“生态家园”循环模式、食用菌生物链循环模式、有机农业开发模式、设施农业生态模式、立体种养循环模式、农林牧渔结合型循环模式和花卉苗木生态农业模式(高良敏等,2004)。与此同时,刘慧娥等(2005)提出了通过采用节能、环保、绿色、清洁生产等一系列农业高新技术,构建以生态农业为核心的“低消耗-无污染-高产出-再利用-佳效益”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刘志(2005)、王鲁明等(2005)分别根据陕西及山东青岛的实际,归纳、总结了当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典型模式及其技术支撑体系;黑龙江及另外一些民族地区也发展出了一些典型的模式(陈青,2005;李玉明,2005;袁久和,2005)。李书民等(2005)则探讨了以畜牧业为核心,实现农作物秸秆三段循环利用与畜禽粪污两段利用的主要技术路线;汪怀建(2005)探讨了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农业生态工程模式;王奎旗等(2005)提出了我国水产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社会大循环”、“企业间循环”、“企业内循环”三个可供选择的基本模式,等等。但以上述各种模式并不代表我国循环型农业的全部,各地在研究、设计具体发展模式时,还应从当地实际出发,既可以采用一种模式,也可以多种模式并用。而且不论实行什么模式,都必须严格遵循生态学的客观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使经济和谐地融入到自然生态的物质循环之中。限于篇幅和现实条件,我们无法就各地蓬勃发展的循环型农业进行系统分析、归类,但黄贤金等(2004)曾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发展循环型农业大体可以采用的模式:区域循环模式、能源综合利用模式、生态养殖模式、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以及绿色和有机农业模式;并认为上述每一类型模式又包含有一些具体的实践形式,如:生态养殖模式,就包括基于农牧结合的畜禽养殖模式、稻田生态养殖模式、高效集约式养殖和健康养殖模式等[7]。(二)关于发展方向对于如何发展我国的循环型农业,吴天马较早提出了两种面向循环经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路径):一是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的渐进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二是以有机农业建设为基础的跨越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认为前者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实践意义,应大力提倡,而后者则为从根本上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实现途径[5]。陈德敏等也认为,要实现农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以至社会效益的最优化,必须实施农业清洁生产,并以我国的生态农业为基础,发展我国的循环型农业[6]。2005年10月,在《经济日报》举办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高层研讨会”上,国家环保总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杨朝飞针对我国农产品各种污染过于严重,出口越来越困难的现实,认为生态农业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而循环经济下的生态农业应该是农业发展的最终方向④。对此,季昆森(2005)也撰文指出:一般认为,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应用就是生态农业;实际上,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运用有更广阔的领域,其实质就是循环经济原则在发展生态农业上的运用,可称之为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三)关于发展策略与德国等先行国家相比,我国无论是在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从总的来看,源于对传统农业环境后果的反思以及受循环经济思想的启发而提出的“中国循环型农业”,目前甚至还没有比较明确、统一的定义,全国上下就农业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理解性或者概念性的初始发展阶段,尤其是对于物质循环和价值增殖等揭示农业循环经济最本质内容的量化研究和系统分析更是难得一见,仍有许许多多的理论、技术、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问题亟待学术界研究解决。具体来说,一是迫切需要对循环型农业进行更系统、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科学解释,真正理解和把握农业循环经济丰富的科学内涵及其发展方向;二是鉴于各地丰富多彩的实践已在某种程度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对各地比较有代表性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如:立体农业,农业生产物质循环利用(规模化养猪业等),土地、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的优化配置模式(休闲观光农业),农业一、二、三产业的产业链联接模式(新型农业产业化),以及生物能的开发利用(循环农业发展的新领域)等,进行更系统、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主要进行物质代谢分析及经济效益核算等,重点突出案例中的循环过程和效益评价及生态性三个方面),努力做到既总结经验(与理论研究相呼应),又努力发现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或措施,也是非常迫切和有益的;三是在全国还没有出台统一的、标准的循环型农业评价指标体系之前,对循环型农业进行全方位探索和多视角的科学研究,逐步建立一个适合当地特点的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与发展规划,也是学术界需要大力研究的现实课题;四是人们还应从各地资源及环境等禀赋以及当前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有选择地分析、比较有关国家或国内先进地区(包括台湾地区)循环型农业发展的一般经验与教训,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层面,对循环型农业的发展战略与制度 (政策)创新进行研究,为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提供扎实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三、海峡两岸循环型农业协同发展之探讨(一)台湾循环型农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尽管台湾岛内鲜有诸如“循环型农业”等提法,但台湾省在永续农业的发展、研发与发展策略等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另一方面,我们也已注意到,台湾地区是世界经济、社会较发达的地区之一。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台湾地区因经济快速成长,以致工业、农业污染严重,人民健康与生活环境也日益受到威胁。一方面是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尤其是对饮食安全等越来越重视,绿色(有机)蔬果产品广受消费者的青睐;另一方面是人类活动已对环境造成危害及长远的不良后果,并逐渐地恶化、蔓延,正在对自身居住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负面作用。因而,面对循环经济时代的到来,两岸人民都应该从更高层次上重新探索人类到底应该生产什么、怎么生产,怎样消费、怎样生活……如:养猪业一直是台湾地区最重要的畜牧业,其产值多年来高居台湾单项农产品之首,但如何减少养猪业产生的废水污染却是直接影响并决定该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之一。据报道,2004年台湾地区废污水BOD的日产生量为4223吨,其中673吨为畜牧废水,为有效控制养猪废水污染,环保部门依据“水污染防治法”制定了具体的“放流水标准”,为达到上述管制标准,1990年来他们开始辅导业者设置废水处理设备。目前,台湾养猪场主要采用包括固液分离、厌气处理和好气处理三个阶段的“三段式废水处理系统”。但从总的来看,养猪业仍面临着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处境,还须进一步改善其技术效率(萧景楷等,2006)。又以岛内香菇生产废弃物(废渣)处理问题为例。2004年台湾地区的香菇总产量为4866吨,其中袋栽香菇4714吨,约占总产量的97%。除了木屑等残渣外,袋栽香菇还产生了大量的塑料废弃物。显然,面对如此大量的废弃物,各乡镇垃圾处理场已无法代为处理,而且如此大量的废弃物也不是传统之掩埋与焚烧方法等所能解决的问题。为此,有学者提出通过立法与民间协助,进行“源头减量”与“资源回收与再生”,以降低废弃物清理成本及避免废弃物清理时所产生的环境问题;更进一步地,他们提出了基于经济诱因机制的“课税”与“补贴”的“两政策工具”,等等(魏乾城等,2006)。再以国人比较熟悉的茶叶为例,台湾地区半发酵茶的制造技术堪称世界翘楚,其品种、栽培技术、花园设施等方面均领先于大陆;而且台湾省自1987年开始引进有机农业的理念,自1995年试作,至1998年已有35户共22公顷投入有机茶生产行列,而且有机茶生产规模仍在不断成长当中……诚如台湾有机农业发展协会执行秘书陈琦俊所言:人类唯有再度回到“与大自然共生”的原点,来取得安全的食粮,才是环境和人类永续生存之道。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一切恰恰也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祖国大陆所需要进一步面对和妥善解决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两岸循环型农业的发展均处于初始发展阶段,而且都迫切需要进一步推进循环型农业和永续农业的发展,其发展前景看好。(二)海峡两岸循环型农业协同发展的策略选择为促进两岸循环型农业的协同发展,结合当前循环型农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建议尽快研究、建立起两岸循环型农业交流与合作的制度性安排。一是要充分利用两岸现有科技合作政策和人员往来的渠道,积极开展两岸循环型农业研究人员的互访讲学、互聘客座研究人员、交换培养研究生等,通过人员的交流带动产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发展;二是要通过两岸科技交流机构的协商讨论,每年轮流在两地举办1次以上综合性的循环型农业理论与实践发展研讨会,为两岸循环型农业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者们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和成果共享的新平台。从总的来看,福建省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建议由闽台科技交流协会牵头组织、发动两岸有关科研、教学单位从事循环型农业研究与实践工作人员积极参与,率先举办海峡两岸循环型农业理论与实践发展学术研讨会;三是要深入研究、探讨两岸循环型农业交流与合作的具体项目与方式方法。审视近年两岸农业技术合作项目,目前尚无循环型农业方面的项目。从两岸农业资源与科技和市场整合的现实需要出发,可以考虑共选项目、共同研发、分别出资、成果共享等的具体方法与途径。而且我们建议,作为全国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福建省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在漳州、泉州等传统对台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区内,增设闽台(两岸)循环型农业合作示范区;四是要以本次两岸经贸论坛为契机,抓紧抓好新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与“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尤其是要积极创造便利条件,欢迎台湾农民、农业企业到大陆投资、兴业,积极寻求与台湾循环型农业专家与投资者们多种形式的合作与共同发展。可以肯定,通过上述努力与制度安排,必将有力促进两岸同行专家与实践探索者们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在此基础上,我们建议从大陆及台湾地区循环型农业的提出与内涵、发展的历程与成效、研究的进展与成果、发展的模式与方向、发展的策略与目标,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潜力等方面,深入分析、比较两岸循环型农业的发展现况与前景,得出两岸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异同以及两岸合作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与此同时,还应进一步研究、探讨两岸循环型农业合作的目标、模式、途径及其配套措施等,进而提出框架性的两岸循环型农业合作发展的策略及目标,以期促进海峡两岸循环型农业的协同发展。四、结束语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中逐渐探索和总结出来的具体实践模式,农业循环经济也已在全球悄然兴起,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文章首先简述了中国农业循环经济的提出与内涵,着重探讨了大陆循环型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初步分析、比较了两岸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异同及两岸协同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从以上分析与讨论中可以看出,两岸在循环型农业发展、研发与管理过程中,既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又呈现出了互补的态势;通过两岸交流与合作,既可以充分了解台湾地区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业发展和永续农业的运行轨迹和政策措施,进一步了解台湾地区有关永续农业的一系列发展模式与经验教训;通过两岸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对比分析,还可以提出一些可相互借鉴的发展模式与对策措施,以及两岸循环型农业合作发展的目标、模式及其配套措施等,达到既促进两岸循环型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优化与共享,促进两岸循环型农业的协同发展,又可为海峡两岸共同迎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挑战开创出新的契机。注释:①刚刚结束的两岸经贸论坛,就如何加强和深化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问题”又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肯定。本次论坛由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海研中心与中国国民党国政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海峡经济科技合作中心与两岸和平发展基金会共同承办,时间:2006年4月14日至15日,地点:北京。②解振华. 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N]. 光明日报,2003年11月3日.③①肉鸡主业链,即以种鸡饲养、鸡苗孵化、饲料加工、肉鸡饲养、肉鸡加工、深加工为主的肉鸡主业链;②生物工程副业链,即以鸡下脚料,如用鸡羽毛开发多肽氨基酸、鸡肠子提取胰蛋白酶等开发利用为主的生物工程副业链;③有机肥副业链,即以鸡粪加工成生物有机肥,带动有机种植业,实现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④韩超. 循环经济与农业实践——经济日报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高层研讨会(2005年9月24日至25日)侧记. 经济日报网站,2005-10-10.【参考文献】[1]彭作奎. 加入WTO后两岸农业发展的互补性与合作前景[A]. 见:加入WTO的两岸农业:投资、贸易与合作[C].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2-31.[2]邓启明,李建华,黄献光. 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的现状与发展[J]. 农业经济问题,2005(12):34-37.[3]冯之浚主编. 循环经济导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欧明豪,宣亚南,郭忠兴,等. 循环型农业若干问题探讨——以江苏省为例[A]. 见:黄祖辉,杨列勋,陈随军主编.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集[C].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450-459.[5]吴天马. 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 环境导报,2002(4):4-6.[6]陈德敏,王文献. 循环农业——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模式[J]. 经济师,2002(11):8-9.[7]黄贤金主编. 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福建农业职称论文发表

职称论文投稿一般在杂志社网站注册投稿。职称论文要求在知网、万方、维普任何一个网站查到。多省文件规定:在公开发行的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本专业论文三篇以上。论文查重率10-30%,中级以后发表的在副高评审合格之前永远有效。未指定刊物名称。领导说详情搜:高级职称论文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中国职称大学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必搜最关键的“郑密路航海路”)、高级经济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农经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会计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审计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统计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政工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工程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教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等。 发表论文有收费的,有不收费的,还有给稿费的,收费的占多数。如果你文章质量比较高,可以投稿不收费的期刊试试。收费的期刊,几百块到几千块不等。

我大部分都是找靠谱的出版媒介进行协助。不怕笑话,我是基层专技人员,很多时候找不到发表的办法,自己写的论文,有时候也不一定完全通过,但是有发行单位跟我联系,有些迟疑当中发了自己第一篇职称需要的论文。发论文,首先要找靠谱的公司,然后说明你要发几篇,怎么发,发表要求啥的。可以自己投稿,自己投稿就是要知道论文的基本格式,记一下参考文献,实在写不了或者想偷懒的时候,可以交给给你发表论文的公司,一般会收一点写作费用。文章准备好之后,拿去投稿检查重复率,通过之后拿到录用通知,等3-6个月左右,期刊就出来了。帮我发论文编辑说过要有校对和排版,时间虽然长了点,但是比较安心说起来就是找靠谱的公司,安排好发表时间。评职称真的是我们奋斗在基层的同志的一个机会了,真的不想因为一篇论文又耽误一年两年的,我都提前一年半年联系发表。最后给点进来看到我的回答的朋友们一个祝福,希望都能顺顺利利的通过职称评审。

中级以后在公开发行的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本专业论文三篇以上。详搜:郑密路论文网。北京一篇5000字,其他3篇3000字。论文查重率10-30%,2000-3000字以上,中级以后发表的在副高评审合格之前永远有效。未指定刊物名称。要求合法(有CN刊号且能在新闻出版总署网站查到)、正刊,不能是增刊、专刊、特刊。必须是第一作者,提前一年发表且能在在维普、知网、万方检索到。

高级经济师先考后评。我看到:通知:部分论文取消、条件放宽。查阅各省最新职称政策可搜:高级职称论文郑州郑密路全国办。 搜:高级经济师论文郑州郑密路全国办、(任何)论文郑州郑密路全国办、高级经济师论文选题郑州郑密路全国办、高级经济师论文范文郑州郑密路全国办、高级经济师论文辅导郑州郑密路全国办、高级经济师报考条件郑州郑密路全国办、高级经济师评审条件郑州郑密路全国办、高级经济师考试科目郑州郑密路全国办、高级职称(高级经济师、农经师、会计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人力资源管理师、教师)论文(论文选题、论文范文、论文辅导、报考条件、评审条件、考试科目)郑州郑密路全国办、中国职称大学郑州郑密路全国办等。即 搜:高级经济师论文郑州郑密路全国办、高级会计师(农经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论文郑州郑密路全国办。 搜:高级经济师评审条件郑州郑密路全国办、高级会计师(农经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评审条件郑州郑密路全国办。 搜:高级经济师报考条件郑州郑密路全国办、高级会计师(农经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报考条件郑州郑密路全国办。 搜:高级经济师考试科目郑州郑密路全国办、高级会计师(农经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考试科目郑州郑密路全国办。 搜:高级经济师论文范文郑州郑密路全国办、高级会计师(农经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论文范文郑州郑密路全国办。 搜:高级经济师论文选题郑州郑密路全国办、高级会计师(农经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论文选题郑州郑密路全国办。 搜:高级经济师论文辅导郑州郑密路全国办、高级会计师(农经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论文辅导郑州郑密路全国办。 ......在百度第11-19页,360第15-27页,搜狗第17-27页。 详搜:中国职称大学郑州郑密路全国办、郑州论文大学郑密路全国办、郑州职称论文大学郑密路全国办、郑州高级职称论文大学郑密路全国办、河南高级经济师学院郑州郑密路全国办、河南高级会计师(农经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学院郑州郑密路全国办。价格:普刊1000-5000元,核心3-5万。未指定刊物名称。要求第一作者,多省文件规定:在公开发行的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本专业论文三篇以上。北京一篇5000字,其他省3篇3000字。论文查重率10-30%,评审合格之前永远有效。期刊必须有CN刊号,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能查到。是正刊,不能是增刊、专刊、特刊。论文被维普、万方知网任何一个网站收录。必须是第一作者。北京一直答辩,河南2020年后不答辩,山东一直不答辩。

  • 索引序列
  • 福建农业杨清发表论文
  • 福建农业杂志杨清发表论文
  • 福建农业类期刊
  • 福建农业学术论文
  • 福建农业职称论文发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