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气象干部培训中心山西省气象信息中心(山西省气象档案馆)山西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山西省气象影视中心、山西省专业气象台山西省人工降雨防雹办公室山西省雷电防护监测中心山西省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山西省观象台(太原国家气候观象台)山西省气候中心(省卫星遥感减灾服务中心、省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山西省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省气象技术装备中心)山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山西省气象台(省气象决策服务中心)山西省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
天津市气象台(天津市海洋气象台、海河流域气象中心)天津市气候中心(天津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天津市气象卫星遥感中心)天津市气象科学研究所天津市气象技术装备中心天津市气象信息中心(天津市气象档案馆)天津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天津市气象科技服务中心 (天津市专业气象服务台、天津市气象影视中心)天津市防雷中心天津市气象局后勤服务中心天津市气象学会秘书处
2012年9月24日,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主要从事气候变化和大气环流的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在《Journal of Climate》、《Climate Dynamics》、《J.G. R.》、《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0多篇。2006年获得“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和技术工作奖—杰出青年奖”,2004年被授予“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1994年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的研究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特征地质时期东亚季风-生态-水文相互作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藏高原热源和热力过程对ENSO影响的研究”,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项目“西部植被覆盖变化对我国区域气候的影响”。研究方向:东亚季风和气候变化机理1980-1984年 就读成都气象学院天动专业本科1984-1987年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1988-1999年 成都气象学院教师其中1993-1994年 德国慕尼黑大学访问学者1995-1999年 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博士(在职)1999-2001 北京大学博士后2001年-2005年 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气候所所长,博士生导师2006年 获得中国气象局度科技人才奖—杰出青年奖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中尺度灾害天气短时(2-12小时)预报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王晓峰大气气溶胶及其区域气候效应项目负责人:陈葆德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非常规检验新技术研发项目负责人:李佳雷达资料在登陆台风数值预报中的应用研究项目负责人:马雷鸣热带气旋的遥感监测分析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李青青华北电网风力预估数值预报系统项目负责人:王晓峰华东区域风力预估数值预报系统20项目负责人:王晓峰观测资料对数值天气预报的影响性综合评价研究项目负责人:李泓台风涡旋初始场生成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王栋梁台风预报结果可信度预估关键技术及业务应用项目负责人:余晖上海中尺度天气集合预报业务系统研制项目负责人:陈葆德登陆台风科学试验观测技术方法预研究项目负责人:赵兵科数值预报模式实时检验技术2项目负责人:李佳长三角近海风浪预报系统的研究和开发项目负责人:于润玲 北京冷暖冬年环流特征及其与前期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作者:沈爱华青藏高原云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葆德保险气象服务探讨 作者:周正强从2008年初我国南方雪灾反思上海城市气象灾害的防御作者:李永平Chaba(0417)台风变性前后热力结构特征 作者:钟颖旻东亚阻塞高压与我国降水关系的分析及预测 作者:沈爱华1997/1998 El Nino事件的热力学诊断分析 作者:岳彩军热带气旋降水客观分离业务化探讨 作者:鲁小琴河南“758”大暴雨的中尺度集合预报试验 作者:谭燕2007年国内台风模式路径预报效果评估 作者:马雷鸣 (一)台风监测及资料综合应用技术开发方向1台风移动监测技术研究、外场观测系统建设方向2基于多元监测资料的台风年鉴整编技术及系统研究方向3台风再分析资料库建设方向4中国台风网及台风论坛支撑技术研究(二)台风理论及预报技术研究方向1台风生成和路径变化理论及客观预报技术研究方向2台风结构和强度变化理论及预报技术研究方向3登陆台风的风雨分布及其变化理论和预报技术研究方向4台风致灾机理、利弊影响评估及工程防御技术研究方向5台风气候变化机制及台风短期气候预测技术研究方向6台风影响下的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台风的影响机理和预报技术研究方向7台风预报技术业务中试平台及台风早期预警系统建设(三)台风数值预报技术研究方向1台风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系统的开发方向2多元监测资料的融合(同化)及台风再分析关键技术开发方向3台风集合预报系统研究方向4区域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系统开发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是以开展热带气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国家级公益性研究所,承担着来自国家、部门及地方等不同来源的科研项目,经过全所科研人员的努力,在热带气旋路径、强度及结构变化的理论研究、热带气旋集合预报技术研究、热带气旋数值模拟、海-陆-气耦合模式开发研究及热带气旋监测信息资料处理等方面,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科研成果。多年来,台风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国内、外各级刊物上公开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个人、集体多次荣获省、部、局级科技进步奖等优胜表彰,许多科研成果被用于水利、电力、港口等各行各业经济建设工作中,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服务。
要选择新闻出版部署可以查到的杂志期刊,论文不同用途要求会不一样。而且要求论文要在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检索网站上检索到。大学生发论文更要慎重,重复率不能超过规定的指标,否则会涉及学术不端。评职称发论文,也要看相关评审文件的要求。
第一,首先需要清楚的知道发表论文的要求,然后根据相关要求选择正规且合适的刊物1 )确保刊物是新闻广电总局认可的正规的,有CN和ISSN双刊号;2)省级或者国家级的刊物;3 )发表后文章能在知网检索到,意思就是说这个刊物得是知网收录的;4)为了赶上评审,和大家就得提前几个月甚至半年时间准备好文章并成功发表,因为一般刊物的发表周期都是3个月左右,收到刊物后文章检索还需要2-3个月时间,不然发表后到评审了检索不到文章就麻烦了。根据这些要求去进行严格筛选,所以需要提前半年准备。第二,选定刊物后根据刊物的要求去准备文章,投其所好以便成功发表!第三,一切准备就绪后就可以安排发表了,一般的发表流程是投稿——审稿——文章通过就发电子版录用通知书,没通过就告知退稿或修改——付版面费——出刊邮寄杂志——网上检索文章。更多发表问题加友更方便
一、文章质量要符合发表的基本要求文章的质量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但也有一个大致通用的标准,即,观点正确,文字通畅,逻辑严密,结构合理,结论有创新,等等。如果您有了这样的文章,就可以进行下一步投稿的事情了。但是,由于我国学术界的特殊情况,文章质量达到发表的要求并不是太难的事情,或者经过我们的修改就可以发表。关于质量,可以参考日本质量专家的话,质量的核心是实用性。二、文章的选题要符合刊物的定位,不能乱投稿大家都知道,每一个刊物或者杂志都有自己特定的宗旨、栏目和专业定位,投稿前必须先对此进行了解,弄清楚目标杂志是哪个方面的。还要搞清是季刊、双月刊、月刊还是半月刊、周刊,这直接影响您的稿件发表的速度。三、文章格式要规范,还需控制字数学术性期刊的格式是非常严格的,论文的格式可以参照你所投刊物的要求去做。至于字数,因为很多刊物是按计空格字数收费的,所以,您要根据需要确定文章的字数,省得花冤枉钱。比如,高校评中级职称一般3500字就可以了,社会上评高级会计师、高级工程师等,3000字以上即可。还要注意,如果文章有图表,则要适当增加版面。四、提前投稿,尽量提前2—3个月投稿一般的学术刊物,从接收稿件到样刊出来,需要2-3个月。如果是核心刊物,则需要半年,或许更长时间。虽然最近几年,有很多刊物变成了月刊、半月刊,甚至旬刊,但还是提前准备为好。
以中级职称论文为例,因为中级职称论文的要求就是论文发表的基本要求,中级职称评定对论文的要求并不算高,比较适中,一般要求发表1-3篇职称论文即可,发表刊物是省级或是国家级就可以,要求看上去确实不高,但有一些细节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主要还是集中在论文的写作上,虽说要求不高,但也需要申报人员认真对待的,如果抱着浑水摸鱼走走过场的心态,按照当下职称评审制度的考核标准,很难通过评审,如今的职称评审越来越注重申报人员能力水平的考核,职称论文就是其中一个关键的科研成果形式,如果在论文写作达标过程中有疑问或者需要专业指导,可以登陆职称驿站咨询在线编辑。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现有职工405人,其中研究员、正研级高级工程师30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98人。许健民董超华 蔡 斌 卢乃锰 黄 签钱建梅 师春香 施进明 杨 军 杨忠东张凤英 张其松 赵立成 赵风生许健民,正研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1965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气象科研、业务及卫星气象的应用服务工作。他非常重视气象事业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工作。许健民院士在长期工作中,为了解决大量的气象资料存储难的问题,提出并实施完成了 “实时气象数据库”和“气象专用程序库”。为此,他撰写出版了“用磁带交换资料的技术”一书,对气象人员使用国外资料起了积极作用;为适应我国远程导弹试验的气象保障任务,他提出在常规气象资料十分匮乏的热带太平洋地区利用非常规资料进行天气分析,并在中央气象台创建了我国热带天气分析业务系统;在1987年东北大兴安岭森林火灾期间,他主持了森林火灾实时监测服务,及时提出并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技术和服务措施,及时准确地为中央领导和公众提供了大量有用的火情信息,为灭火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国务院的表扬;1991年夏季江淮流域发生严重洪涝灾害,他提出了用气象卫星资料客观有效地监测洪涝,得出了87个县淹没情况和受灾严重程度的比较表,为国务院和民政部提供了准确的水情信息,受到国家防洪指挥部表扬;在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应用系统工程建设中,解决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云图高精度定位的难题,使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图像的定位精度达到了像元级,全面实现了实时、全自动、高精度,为风云二号卫星观测资料的应用做出了贡献。在2001年10月召开的国际气象卫星协调组织第29届会议上,该项工作受到高度评价;他提出了卫星云导风产品快速算法和云高度指定中区分薄卷云和低云的新算法,分别受到了气象卫星协调组织会议和国际云导风会议的高度评价。许健民院士被世界气象组织聘任为卫星专家工作组成员,在促进气象科技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我国卫星气象工作在国际上的影响做出了贡献。在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8篇;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篇;在国内重要科技刊物上发表论文11篇;撰写出版著作2本;翻译出版和审核出版译著5本。研究方向:气象卫星产品的应用董超华 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1969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曾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主任,现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科技委主任。主要从事卫星大气探测遥感理论、反演方法和应用研究。曾主持国家卫星应用技术重点项目:云对卫星原始资料质量的影响、国家“八五”台风暴雨攻关和国家“863”项目有关遥感资料处理和应用等方面的课题。在科技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气象卫星业务产品释用手册一本,译文十多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2项,司局级自然科学奖一等1项和科技进步奖三等1项;被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目前承担的项目和课题:FY-3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工程建设技术负责;国防科工委民用航天重点科研项目“风云三号(FY-3)卫星高光谱分辨率红外大气探测仪性能指标和模拟试验研究”等。研究方向:气象卫星遥感反演理论、反演方法和资料应用研究。蔡斌,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风云三号应用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1970年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自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我国卫星气象的业务、科研技术工作。曾在北京大学、北京工学院进修,作为访问学者曾赴美国NOAA工作。70年代,气象卫星、卫星遥感是国际前沿课题。急国家所需,广泛调研,深入探索,为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卫星遥感仪器确定技术方案进行了开创性工作。提出、落实卫星技术要求,进行仪器机载飞行试验,多次参加气象卫星发射,提出地面系统总体方案,参加地面应用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工程建设。先后担任极轨卫星总体室主任,FY-1卫星应用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2001年被中国气象局任命为气象卫星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目前正从事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FY-3卫星及遥感仪器的需求分析与技术评估工作;紫外、可见、红外、微波星载仪器的定标工作;FY-3应用系统的总体设计工作。涉及的领域和专业包括卫星总体技术、卫星遥感、遥感仪器及定标、应用系统总体设计、卫星数据接收与地面系统运行控制。曾参加过多次国际会议,发表科学技术论文十多篇,联合撰写出版著作二本。卢乃锰,正研级高工,硕士生导师南京气象学院毕业,学士学位。1993-1994年在美国国家环境卫星资料和信息服务局工作,2001年被中国气象局正研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评为正研级高级工程师。现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气象局沙尘暴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降水工作组(IPWG)成员。独立提出了“多通道协和降水反演”和“风云一号气象卫星蓝通道植被指数”的概念。开发了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降水估计业务系统和静止气象卫星沙尘暴业务系统;在国内外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了“中国遥感卫星微波辐射校正场预先研究”、“利用微波和光学遥感数据共同反演云系内部微物理结构和降水场参数”等一系列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和课题的研究工作。目前在研的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部专项“西部生态环境20年要素演变的卫星遥感研究”、国家973项目中“新型卫星遥感资料的红外和微波降水估计方法研究”专题等。研究方向:大气参数反演,微波辐射校正黄 签 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82年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同年进入中科院研究生院/中科院遥感所攻读硕士研究生,1985年研究生毕业,获中科院理学硕士学位。1985-1994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遥感研究室工作,现在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工作,任学科负责人。曾主持完成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NOAA卫星中国小比例尺假彩色影像地图的制图试验”课题成功研制完成了中国第一幅结合数字影像处理和地图制图学、符合国家地图规范的中国小比例尺卫星影像地图,作为国家地图产品由测绘出版社发行。分别获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最佳展示成果奖和地矿部科技成果三等奖,为该产品著作权人。1996年承担科技部九五攻关重中之重项目(3S技术综合应用)第一课题,负责“国家级基本资源环境与遥感动态服务体系”中极轨气象卫星深加工产品运行子系统的研制和运行,提供以季度为周期的全国最低云量影像数据基底和植被指数系列产品。1999年参加海洋863-818-11-02“大洋渔业遥感”项目,负责多种气象卫星海表温度反演产品系统的设计和建设。主要代表性论著和作品有:“A Photomap of China with NOAA AVHRR Data”和“Small Scale Cartography from Space – Application of NOAA Satellite to map China”(英文、国际会议文献)、“中国卫星影像地图”(测绘出版社、著作权人)、《风云纵览 -- 风云一号C星图集》(气象出版社、编委、图像美工处理)、《神舟三号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影像图》(北京科技周)等。目前主要从事遥感图像处理,制图应用和环境遥感应用分析工作。现阶段承担的研究项目主要包括:国家十五863信息技术领域-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主题“EOS/MODIS中国1/100万影像地图系列产品化”课题、国家十五863资源与环境领域-海洋监测主题“大洋渔场环境信息获取和应用技术”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科学,“西部生态环境20年要素演变卫星遥感研究”项目子课题。钱建梅 正研级高级工程师1978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一直从事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工程建设和应用软件研发工作。先后参与多个气象卫星地面系统的应用工程设计和实施,包括国家重点引进项目NOAA系列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国家重点工程风云二号、风云二号(02)批、风云一号(02)批、风云三号应用系统,主要负责数据存档管理、实时业务调度与控制、数据分发、卫星高速数据接收与图象处理等多个应用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在FY-1(02)批气象卫星存档管理系统建设中,在国内首次使用大型自动磁带库实现气象卫星数据自动存档和下载服务业务系统,并提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分层管理方法,提出以数据库为纽带,元数据为核心,从主机到存储进行端到端数据管理的设计思路,解决此前卫星资料存取的老大难问题,大大提高了卫星数据的使用效率。曾在国内重要科技刊物上发表论文7篇;主持编写或参加编写30多篇/册气象卫星应用系统项目建议书、工程设计技术报告。研究方向:数据存档与管理、系统集成。师春香,研究员 1990年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探测专业硕士毕业,之后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静止和极轨卫星资料处理和应用相关的研究工作。主要成就和从事的领域包括: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中国之暴雨”项目中担任子课题负责人;参加了GEWEX/GAME/ HUBEX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重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开发了FY-1C/D和FY-1C/1D全球SST、FY-2C大气可降水业务产品、云湿度廓线、高云检测业务产品。研究了卫星云图神经网络客观云分类方法、卫星云图云系自动提取方法,卫星云图面降水估计神经网络方法等。利用卫星数据对98年夏季青藏高原中小尺度系统进行了研究;对98年夏季长江流域中小尺度对流云团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对98年武汉特大暴雨进行了研究;用MODIS和GMS5云分类数据分析2001年上海特大暴雨等。在FY3地面应用系统中任“产品质量检验系统主任设计师”,负责“应用示范系统”陆面数据同化系统的初步设计。参加了三部论著的翻译和编写,发表论文20余篇。作为“暴雨系统的卫星遥感理论和方法”课题的主要参加人员获得2005年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一等奖。施进明 正研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现担任全国气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委员,气象电子学会委员,气象百科全书分编委,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高科技企业星地通公司总经理。1978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专业,同年分配到航天部17所,从事软件研发工作。1985年因建设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需要,调到中国气象局卫星气象中心至今。多年来担任我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主任设计师,负责设计国家级遥感卫星地面应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存储系统,并主持软件工程实施工作。主要成就:主持完成“总装备部卫星资料存档与检索”等多个科研课题,负责编写《航天遥感数据编目检索方法》国家军用标准,担任科技部国家MODIS共享平台建设技术组成员,目前负责嫦娥工程运行控制系统建设。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多次,曾获中国气象局通令嘉奖、立功、全国气象先进工作者多次。论文论著:《气象卫星资料处理软件再工程的战略规划及实施》气象通信与信息技术2004.09(第一作者);《气象卫星资料处理业务中的并行计算技术》气象通信与信息技术2005.09(独著);《高可用业务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气象仪器装备2000.3(第一作者);《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微机接收处理系统-开发应用与发展》气象仪器装备2000.3(第一作者);《航天遥感数据编目检索方法》总装军标出版社2002/4/24(主编著);《Internet气象卫星资料服务中的应用》计算机科学2002Vol.29No.8 (第二作者)等。工作领域:气象通信与信息技术;构建大型计算机、网络和存储系统。杨军 正研级高工,硕士生导师1988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探测专业硕士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现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从事气象卫星资料的接收处理工作,在计算机软、硬件开发、通讯、图形图象处理、遥感资料处理等方面有一定科研工作基础。参加了我国FY-1、FY-2气象卫星地面系统的科研及建设工作,任运行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参与日本GMS展宽资料微机处理系统研制、一体化气象卫星数据摄入卡研制、静止气象卫星中规模利用站系统研制等工作。参与中国辐射校正场科研工作以及95重点攻关项目35课题。此外还参与多个业务系统开发研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曾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二次及司局级一、二等奖多次。国家高技术项目:“863-308-20-02星载对地观测轻小型传感器及卫星数据处理技术”项目负责人之一。中国辐射校正场:“数据库检索与存档系统研制”子专题负责人。研究方向:卫星遥感信息处理技术。杨忠东,研究员,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系统发展室副主任。从事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处理和信息产品开发方面的科研和应用系统工程建设工作,曾参加和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科研课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308-14-05”课题(1999年-2001年)“MODIS资料处理及其环境和灾害应用技术研究”的负责人之一。财政部项目(Y0101)“西北地区土壤水分、沙尘暴监测预测研究”下属专题(Y0101-01-03)(2001年-2003年)“利用新型遥感卫星资料监测西部地区地表参数和动态变化”负责人,项目专家组成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01AA135060课题(2001年11月-2003年12月)“气象卫星对地观测数据综合处理原型系统”负责人。2000年9月至2001年9月期间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空间科学工程中心下属的气象卫星合作研究所做访问学者,从事MODIS数据处理与遥感信息产品开发研究工作。参加IMAPP软件包开发研制工作,合作完成MODIS云分类研究工作,独立完成“应用小波变换方法剔除MODIS数据条带噪声”研究工作。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20余篇科研论文,完成专著一本、工程技术报告3份。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地址:中关村南大街46号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邮政编码:1000812011年10月8日, 北京 ——微软(中国)有限公司与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宣布将建立联合实验室,携手研发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大数据、高性能并发处理技术,从而为全国各级气象卫星机构和用户提供更先进的卫星数据与产品应用和服务。作为承担国家级气象卫星资料在天气预报、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监测等应用的权威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卫星中心一直致力于拓展气象卫星数据的应用服务领域。通过建立“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微软公司联合实验室“,微软中国云计算创新中心将协同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的相关团队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携手,共同在云计算、大数据(Big Data)、高性能计算(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海量并行处理(Massively Parallel Processing)等前沿领域开展合作研究,为国家气象卫星中心未来的技术方向、总体系统架构规划和设计提供具有前瞻性、建设性的技术平台、解决方案及参考数据,为下一代卫星数据处理系统构建坚实的IT基础架构。“云计算正在深刻改变所有行业。“执掌商用平台云服务部门的微软全球副总裁Tom Casey在其演讲中表示,”随着气象卫星数据观测技术的进步,海量卫星数据的处理、存储与利用给IT带来了全新需求与挑战。与此同时,微软一直在云平台上对高性能并行处理及非结构化数据的管理应用进行重点投入,我们已为帮助中国气象局建立未来的IT技术储备做好准备。”微软和中国气象局的合作肇始于2005年的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工程建设,双方在海量空间数据库应用、大规模并行运算等领域深入合作,进一步提高了气象卫星工程系统的技术水平和卫星应用效益。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表示:“中国正在成为全球云计算、高性能计算的研发中心和重要新兴市场,很高兴看到我们与伙伴们共同致力于中国公共服务事业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这也是我们多年来成长的重要动力。“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魏彩英女士出席了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对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与微软联合打造战略合作研发平台表示祝贺,”在过去的六年里,我们与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在研究海量数据存储、并行处理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我们将共同推进气象卫星大规模并行计算、海量数据管理、空间数据发布和服务等领域的先进IT架构和技术发展,使气象卫星在国家气象防灾减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更好地发挥效益。 “至此,微软与中国政府在云计算领域的协作已全面扎实地展开,其中包括:超过70%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工程师参与全球云计算产品、技术和服务开发;2010年9月在上海成立了助力中国政府、客户和合作伙伴实现云计算潜力的微软云计算创新中心;与上海、成都、无锡、济南等地方政府和企业在云计算领域紧密合作以提升信息化水平、实现产业升级;以及今天助力中国气象卫星事业发展的 “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微软公司联合实验室”。
中尺度灾害天气短时(2-12小时)预报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王晓峰大气气溶胶及其区域气候效应项目负责人:陈葆德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非常规检验新技术研发项目负责人:李佳雷达资料在登陆台风数值预报中的应用研究项目负责人:马雷鸣热带气旋的遥感监测分析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李青青华北电网风力预估数值预报系统项目负责人:王晓峰华东区域风力预估数值预报系统20项目负责人:王晓峰观测资料对数值天气预报的影响性综合评价研究项目负责人:李泓台风涡旋初始场生成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王栋梁台风预报结果可信度预估关键技术及业务应用项目负责人:余晖上海中尺度天气集合预报业务系统研制项目负责人:陈葆德登陆台风科学试验观测技术方法预研究项目负责人:赵兵科数值预报模式实时检验技术2项目负责人:李佳长三角近海风浪预报系统的研究和开发项目负责人:于润玲 北京冷暖冬年环流特征及其与前期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作者:沈爱华青藏高原云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葆德保险气象服务探讨 作者:周正强从2008年初我国南方雪灾反思上海城市气象灾害的防御作者:李永平Chaba(0417)台风变性前后热力结构特征 作者:钟颖旻东亚阻塞高压与我国降水关系的分析及预测 作者:沈爱华1997/1998 El Nino事件的热力学诊断分析 作者:岳彩军热带气旋降水客观分离业务化探讨 作者:鲁小琴河南“758”大暴雨的中尺度集合预报试验 作者:谭燕2007年国内台风模式路径预报效果评估 作者:马雷鸣 (一)台风监测及资料综合应用技术开发方向1台风移动监测技术研究、外场观测系统建设方向2基于多元监测资料的台风年鉴整编技术及系统研究方向3台风再分析资料库建设方向4中国台风网及台风论坛支撑技术研究(二)台风理论及预报技术研究方向1台风生成和路径变化理论及客观预报技术研究方向2台风结构和强度变化理论及预报技术研究方向3登陆台风的风雨分布及其变化理论和预报技术研究方向4台风致灾机理、利弊影响评估及工程防御技术研究方向5台风气候变化机制及台风短期气候预测技术研究方向6台风影响下的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台风的影响机理和预报技术研究方向7台风预报技术业务中试平台及台风早期预警系统建设(三)台风数值预报技术研究方向1台风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系统的开发方向2多元监测资料的融合(同化)及台风再分析关键技术开发方向3台风集合预报系统研究方向4区域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系统开发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是以开展热带气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国家级公益性研究所,承担着来自国家、部门及地方等不同来源的科研项目,经过全所科研人员的努力,在热带气旋路径、强度及结构变化的理论研究、热带气旋集合预报技术研究、热带气旋数值模拟、海-陆-气耦合模式开发研究及热带气旋监测信息资料处理等方面,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科研成果。多年来,台风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国内、外各级刊物上公开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个人、集体多次荣获省、部、局级科技进步奖等优胜表彰,许多科研成果被用于水利、电力、港口等各行各业经济建设工作中,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服务。
找准了期刊社就可以发表了,可以在早发表网上期刊投稿,一共就一个月的时间就发好了。
发表论文通常只有两种渠道,要么自己投,要么找论文发表机构代投,不管走哪种渠道,最后都是要发表到期刊上的。
期刊,也叫杂志,在上个世纪在出版界曾经是重量级的存在,那个时候互联网还没有兴起,人们阅读文章获取资讯远远没有现在方便,杂志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传播媒介。
但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纸媒已经大大没落了,很多期刊被砍掉了,剩下来的大多数不得不自谋出路,学术期刊更是如此,因为这个受众面是很窄的,基本没法盈利,所以只能靠收取版面费来维持,当然,有国家财政拨款的那种不在这个范围。
我们现在发表学术论文,出于严谨性权威性等原因的考虑,还是要发表到纸质期刊上,编辑会用电子邮箱或者内部的系统来收稿,但不会有一个网络平台有发表论文的资质,即使是知网和万方这样的网站,也只是论文数据库,并不是论文发表平台。
所以发表论文的时候,还是要先去选取目标期刊,然后再找到这本期刊的投稿邮箱,或者是找到靠谱的论文发表机构,由代理进行代投,最后都是发表到纸质期刊上的,见刊后一两个月左右被知网收录,就可以检索到了。
你好,1、明日白天 晴 最高:13℃2、明日夜间 晴 最低:4℃ 空气质量:优 风力:西北风4-5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