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自闭症如何干预论文发表

自闭症如何干预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自闭症如何干预论文发表

第一、要进行交流和关爱,积极的创造机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保证每天固定的时间里单独与孩子交流,选择在饭后、睡前与孩子交谈;第二、有针对性的选择亲子游戏,来唤醒孩子对交往的渴望,合理的利用适合孩子的游戏,就可以促进其能力的提高,训练各种水平,从而帮助孩子摆脱孤独,打开心扉;第三、就是目标时间的训练,围绕目标泛化项目,从最简单的练习开始,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自闭症的干预是家人应该多带他到外面走走,多跟他进行沟通,多发现他的兴趣爱好

1、艺术康复训练法:艺术康复训练法即一般所谓的绘画治疗。其目的是借着绘画及其创造性的自由表现活动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从绘画过程中获得抒解与满足,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效果。2、行为康复训练法:行为康复训练法是自闭症教育治疗中最常被采用且有效的方法。其乃是应用个体自发性的反应行为,及所谓的操作制约,来改善与去除自闭症状与不适应行为或者形成适应行为与日常生活自理及专业技能。3、音乐康复训练法:音乐康复训练法可分为团体治疗与个别治疗;主要的治疗工具为大鼓和铜钹,让自闭症儿童即兴、自由的敲打以达到自我宣泄、解放及自我表现的目的。音乐治疗可协助自闭者集中注意力、培养想像力、稳定情绪、促进社会化与语言互动、发展新的休息技能与新的兴趣。

自闭症患儿的干预方法:有针对性地选择亲子游戏,以唤醒孩子对交往的渴望。比如说一些语言训练游戏、感官感知训练游戏、观察力训练游戏等等。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无疑是他们最主要的活动方式。合理利用适合孩子的游戏就可以促进其能力的提高,训练各种水平,从而帮助孩子摆脱孤独,打开心扉!

自闭症论文发表

1943年,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的儿童精神病医生凯纳发表了论文《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首次提出了“自闭症”这一概念,即英语autism。autism一词源于希腊语autor,原意为“自我”,用来描述自闭症的突出特征——自我兴趣。autism这个词,是从当时精神病学界对精神分裂症的描述中借用的词汇,原意是指病人试图从外部的真实世界中脱身出来,能回到他们内心的想象世界中去。凯纳对他收治的11名有各种问题行为的儿童进行了长期观察,由此总结出这些孩子所共有的症状,比如这些孩子具有正常的甚至是更吸引人的外表、与他人缺乏情感接触、拒绝交往、不说话或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喃喃自语、对周围环境有非常固定的要求、发病期通常在幼儿期等。凯纳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种过去没有确定的特殊疾病,于是将其命名为“婴幼儿自闭症”。在凯纳报告的11个案例中,包括8名男孩,3名女孩,全部出生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他们行为表现各异,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在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上自闭或孤立。这11个自闭症孩子中,3个孩子没有语言能力,而能说话的8个孩子,无法清楚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意思,文法怪异。大多数孩子的父母在孩子幼年时发现他们有很强的记忆力,例如对歌曲、动物名称、宗教祈祷文、历代美国总统的名字、诗歌及交响乐曲等具有非凡的记忆力。这些孩子的自闭还表现在抵抗外界事物对他们的“入侵”,比如摄食问题,有好几个自闭症孩子在年幼时拒绝进食,出现严重的进食障碍。另一个让他们恐惧的是声音的“入侵”,比如一些孩子对水流、汽车、电梯、搅拌机、电扇等声音会产生巨大的恐慌情绪。他们的动作被描述为固定的、刻板的和机械的,像“同一张照片”一样重复。

一般认为是1943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里敖.肯纳教授发表的论文“情感接触中的自闭性障碍”是世界学术界首次对自闭症所作出的最早的经典性描述。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一种状态。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治疗应尽早进行,对于他们的行为进行及时的矫正、反馈和强化,使他们逐渐表现正确的行为,融入群体中去。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实践探索》

[摘要]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之间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本文对自闭症进行了概念界定,分析了自闭症儿童的特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 自闭症 教育训练 实践探索

一、概念的界定

自闭症又叫阿斯伯格综合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种种状态。重度自团症儿童完全生活在自已的世界里,对外界视若无睹,听若未闻,难以与人沟通,群处、社交能力极差,情绪起伏不定,有些孩子还有自伤或伤人的行为。大部分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障问题,但约30%的孩子智力正常,其中10%的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过人的天赋,被称作“白痴学者”。

1943年,美国精神病医生利奥.凯纳(Leo Kenner)教授首先提出并确定了“自闭症”的概念。“自闭症”和“孤独症”同为英文Autism(源于希腊语“Auter”――自我)一词的译名。在精神病学中,该词意为“退缩与自我专注”;在描述“自闭症”突出特征时,该词意义“自我兴趣”。“自闭症”为台湾、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亚等国家与地区的使用词。“孤独症”为中国大陆地区医学界、特教界的使用词。“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身心发育障碍的疾病。1978年美国国立自闭症儿童及成人协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对自闭症提出定义为:“起病于30月前的行为综合症。其主要特征有:(1)发育秩序和速度紊乱;(2)对任何感觉刺激的反应异常;(3)言语、语言、认知和非语言的沟通障碍;(4)与人、事和物建立起合适关系的能力障碍。”这些定义为至今广泛应用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和它的临床修订版(ICD-9-Cm)以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DSM-3)诊断标准建立奠定了基础。

自闭症是一种婴幼儿发育障碍,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是一种严重情绪错乱的疾病。自闭症无种族、社会、宗教之分,与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无关。据统计,患病率大约为10~15人/万。从性别上看男孩明显多于女孩,国外文献报道男女约为26~57∶1。目前,估计在我国约有40万左右的自闭症患儿童。

二、自闭症儿童的特征

1.交往障碍

患儿自婴幼儿时期起就表现极度孤独,并且有拒绝与人进行交往的倾向,不会用目光注视、表情、姿势和手势与人交往,甚至与父母也缺乏情感交流。不会体察亲人的喜怒哀乐和痛苦,自己有痛苦、不适,也不会寻求别人的安抚和支持,有进他们对亲人的呼唤甚至也不产生反应,以致引起父母怀疑他们有听力问题。轻症者看起来并不强烈拒绝交往,但在与伙伴的活动中常充当被动角色,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缺乏社交――情绪的相互应答,不懂得如何建立友谊关系。

2.交流障碍

患儿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均有明显缺陷,沉默不语或很少使用语言。大约一半患者终生不语而倾向用手势或其它形式表达。有的即使会认、读、掌握大量的词汇,但常常不会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而时常表现为不顾周围的情景或别人在说什么,自顾自地讲话,或不管别人的感受,重复地询问或重复地对人讲一样的话,问一样的问题,或模仿重复别人的话,语调平淡,缺乏节奏,与人交谈缺少应对、言语表达缺乏灵活性,不会用语调和语气的变化来适应交谈的气氛。患儿常表现代词的运用困难,谈话中常不使用代词或使用混乱,故常常不知所云

3.兴趣和活动的局限

重复与刻板的特征倾向于采用僵化刻板,墨守陈规的方式应付五花余门的日常活动。患儿喜欢保持周围环境和活动固定不变,如长时间地玩某种物品、玩具、吃某种食品、出门走同样的路线,听同样的音乐或同一本书,如要改变则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或拒绝。大多活动增多,常出现特殊的、重复的刻板动作,如来回踱步、蹦跳、旋转。

4.智力发育障碍

约3/4的患儿有智力发育落后,但它在一般智力落后的背景下可能存在某方面较强的能力,通常以机械记忆能力强为多见。主要表现有,脑电图:自发脑电图异常率达10%~83%,大多表现为广泛异常,慢波增多,少数可见棘波或棘慢波,可能与患儿合并癫痫有关;脑影像学:头部CT可能异常所见,但常不一致,意见尚不肯定。头部核磁共振检查部分病例可见第4脑室扩大,大部分有小脑蚓部小叶发育不良,脑干明显变小。

三、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原则

自闭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尽管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他们与前两者等同对待,而是首先要看到他们是需要成长、需要爱、需要帮助的儿童。从全纳教育观出发,自闭症与正常儿童在发展需要上, 是相同的。正常儿童的身心特性在自闭症儿童身上也同样体现,只是方式和程度有别。基于此点,确定教学原则首先要兼顾共性,一般性的教学原则,比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依然适用,并充实了新的意义。现仅就自闭症教育训练中一些有特性的原则做一简述。

1.身心机能协同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既要注重提高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又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使两方面协调一致。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功能与注意力、语言、认识等多方面发展有关,对儿童进行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多种心理能力。自闭症儿童身体发育看似与正常无异,但实际上多伴有或轻或重的感知运动发育问题,如左右手不协调、手眼不协调、腕力差、触觉过敏、听觉超灵敏、肌力松懈、跳跃力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等,所以在训练中就要安排足量的运动训练、感知训练,以及语言训练、交往训练、认识训练等,交使这些内容有机结合协调起来。比如训练儿童左右手交替拍球,不单是为了发展他们大运动、精细运动及其协调性。

2.正向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要着眼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按照规律去逐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并开发潜能,在促进发展的过程中有序地使缺陷得到补偿,而不是着重于各种怪异行为的去除却忽略了正常行为的建立。

在开始进行矫正训练时,我们常会遇到这样失败的例子,有的老师偏重于矫正儿童的某一刻板行为,而几个月下来发现自闭症儿童虽然不咬衣角了,却咬上了铅笔或手指,老师的精力投入很大,但收效甚微。相反,有的老师以正向发展为主,在教儿童各种新技能的同时来替代、清除不良行为。

比如,有一个自闭症儿童爱用手指玩吐沫,很不卫生,我就采取教儿童漱口刷牙、嚼口香糖等同样能产生泡沫感、磨擦感的正常行为来逐渐取代玩吐沫的行为,以新行为抵消不良的旧行为,结果很快儿童就掌握了刷牙技能,并且不再玩吐沫了。这个做法首先从满足儿童需要――口腔需触觉刺激并有泡沫感出发,按照正常发展顺序来选择一项可替代的活动,再通过培养新行为抵消旧行为的方式来达到训练目的。当然,这并不是否认行为矫正的重要性,有些对儿童身心伤害较大的,如自伤行为等,应及时采用矫正策略认识疗法加以改变。正向发展与专门矫正是不矛盾的,两者相互协调、促进。单一地矫正某个怪异行为而忽略对正当行为的培养是片面的,矫正只有在培养过程中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而矫正效果直接影响着培养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在教育训练中,必须摆对发展与矫正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

3.及时反馈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中对儿童的不同行为表现随时随地给予肯定或否定反馈并及时强化肯定行为,以增加其出现频率,防止不当行为因忽视或经错误肯定而增加。

自闭症儿童会在不经意间做出各种各样的行动,有对有错,但往往自己不知是否符合规则,而一些不当行为的养成常常是由于在儿童刚开始做时被忽视,等儿童常出现此行为才被老师重视,再想改掉为时已晚。比如弱智学生入学后反而怪动作增多了,学会了同班不少学生的不好的行为。这是由于自闭症儿童视觉记忆很强,很容易不自觉地模仿别人的动作,如果此时没有得到任何反馈,就等于是默许这种行为,很快这个儿童就习得了某个不良行为。

通过训练,我看到随时反馈、及时强化在自闭症训练中是十分重要的,特别在刚换一个新环境时要格外注意他的一举一动,及时制止一些不应有的动作或言语模仿。

4.优化反应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训练前先把内容加工提纯,开始只让他接受最优化的刺激,得到简单而正确的反应后再变换刺激,增加复杂性。有人形象地把提纯比喻成吃葡萄时挖籽去皮而只给儿童吃果肉。

由于外界事物十分复杂多变,它所带来的信息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是巨大而繁多的,有时是难以承受的,并且这些儿童又难以辨别何为正确的要接受的信息,所以就更要提练。有时教自闭症儿童说话,但外界十分嘈杂,或不时有人与训练者插话,这种环境极不利于自闭症儿童掌握正确用语。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也是一样,每一行为各个动作都要简练有序,中间不允许多余动作或拖延时间,否则诸如东张西望玩手或其他用具、敲击等多余动作就会“乘虚而入”。

5.个别指导先行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优先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使训练双方能相互配合,在这个基础上使自闭儿童逐步融入小组或其他集体中。

自闭儿在新环境中很难适应集体氛围,有显著的沟通、社交和行为问题,若开始时未与训练者合作好,以后很难接受有效训练,在不适应的场合中也不能寻找别人帮助。因此个别训练、小团体协助是其走向大集体的一个过程环节,在训练中要优先考虑。当儿童能接受一定指令并对环境有所了解之后再进入小团体就容易了。

四、自闭症儿童训练的方法

1.游戏法

游戏可让自闭症儿童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可增进其语言的主动性,也能从中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孩子的游戏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他们在游戏中发展友谊,学习社会策略和增进社会能力。Lord(1984)以及Wing和Attwood(1987)研究指出自闭症对于社会沟通线索理解及表达存在困难,他们常常处于孤立状态或是徘徊在同伴团体中的边缘,可能会避免或抗拒别人社交性的邀请,被动的接受,很少或完全没有主动的社交,或者以其特有的方式接近同伴。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团体性游戏来提高自闭症儿童此项功能。我们经常会在游戏及小组课上设计一些互动的游戏项目,譬如“二人毛巾运球”让小朋友从游戏中学会与人合作,并与合作伙伴“分享”胜利的成果(如分吃一种食品)。同时,亦根据小朋友的能力设计一些戏剧性的游戏,如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在训练老师问过“老狼老狼几点了”之后,会让小朋友回答老师的问题,比如说小朋友会回答“三点了”,诸如此类还有音乐游戏“泼水歌”及“上学歌”等等,都可在游戏中增进儿童语言的主动性。

2.同步行动法

根据身体机能协同发展原则,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训练双方在训练过程中为了达到和谐、易沟通而同时进行某项技能训练或训练者做与自闭儿一样的活动,使自闭儿注意训练者的一言一行并自愿与训练者一起从事其他活动的一种方法。例如训练中自闭儿只顾一人玩球,不理睬训练者,这时训练者应主动寻找接近的机会,最好也是拿球来玩,并玩得比自闭儿要好,有时可把球滚、扔到自闭儿身边,看他是否注意球,若注意,说明可以进行接触,这时两人可一起玩一会儿球,然后再转入下一个训练项目,但要求步调一致。这种以球或其他自闭儿当前持有物为中介(或作训练诱导物)的方法在训练中十分常用,关键是选择好恰当时机。同时注意两者行动同步,不能片面强调让自闭儿服从训练者或一味顺从自闭儿童。

3.情境法

根据丰富环境原则,创设一定情境以提供适当的刺激,引起儿童注意并充分感知情境,然后进行角色练习,使其逐步学会目标情境下的内容。例如我们对酷爱音乐的自闭儿进行训练时,先给他提供一个熟悉的音乐情境,可放一段录音或唱个歌曲开头引起他注意,让他在此情境中演习某项技能,并给予一定的角色任务。完成后进行奖励,个别难执行的命令还可采取唱说结合的方式表达,以后逐渐取消音乐情境来让他完成角色任务或进行迁程训练,最终在无音乐情境中也能完成。

4.角色替代法

根据正向发展原则,在交往训练中,借助一定的中介人物(一般为儿童喜欢的物品,有时或是人)通过角色替代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例如儿童比较喜欢小熊或恐龙等,教师可以木偶或玩偶或面具操纵的方式,通过让被训练者扮演小熊来进行交流,或者让自闭儿拿小熊玩偶,训练者对玩偶发布指令,实际是让自闭儿来执行。这种方法是利用儿童只对物品或某个人感兴趣,通过角色转换来实现对其他物或人都感兴趣,以便按指令行事。如果自闭儿只对玩偶等感兴趣而不执行下一步指令,玩偶要立即消失,只有把握好出现与消失的分寸才能发挥角色替代的作用。

5.感觉统合训练法

感觉统合失常乃是由于脑功能障碍,无法将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及肌肉关节动觉等五种基本感觉的刺激加以统合并适切反应。感觉统合训练法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以上几种感觉刺激的输入,并适当的控制,让自闭症儿童依靠内在驱策力引导自己的活动,自动形成顺应性的反应,藉此促成这些感觉的组合和统一。

由于自闭症儿童个体差异很大,就感知而言,有的听觉灵敏,有的视觉敏锐,有的触觉过敏,有的嗅觉敏感……运动功能等都千差万别,因此在训练中就要因人而异选择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视听动训练法、触觉脱敏法、听觉统合训练、精神统合、感觉统合训练法,以及矫枉过正、过度练习法、行为矫正中的消退法、强化法等等。只要教育工作者端正认识,以科学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去对待这一需特殊帮助的“普通”群体,依据儿童的情况使用和创造合适的因人而异的训练方法,自闭症儿童走向社会的日子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全日本特殊教育研究联盟编,杨鸿儒译.自闭教育入门.台北:台湾大展出版公司,1999.

[2]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主办:孤独症儿童康复动态.1998,(2).

[3]朴永馨.特殊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4]肖非.特殊教育通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6]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

自闭症论文发表期刊

浅析孤独症的表现及治疗摘要:孤独症儿童被称为“星星宝宝”,他们身体的各项技能都是正常的,但是他们却囿于自己的世界中。本论文关注孤独症儿童的表现和治疗,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干预,以期助力孤独症儿童的成长。关键词:孤独症;表现;治疗;孤独症儿童被称为“星星宝宝”,他们听力正常,但是却无法听到其他人的呼声;他们的视力正常,但是却无法和其他人对视;在孤独症儿童的世界中,他们只拥有自己。因此关注孤独症儿童的表现及治疗对于其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一、孤独症儿童的表现分析孤独症谱系障碍属于一种广泛性的发育上的障碍,这是一种社会交往以及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刻板行为为主要特点。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孤独症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孤独症儿童主要存在如下的表现:(一)不看或少看很多孤独症儿童存在着与其他人接触上的异常现象,不少儿童对其他人眼部的注视程度明显减少,甚至很多孤独症儿童对他人的注视“视而不见”,他们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很多家长反应,一部分孤独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好像其他人的事和他们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他们只专注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对其他的事情都是不感兴趣的。(二)不应或少应孤独症儿童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反应不灵的现象,对其他人的呼唤不回应是一般孤独症儿童的常规表现之一。共同注意是指个体借助手指指向、眼神等与他人共同关注二者之外的某一物体或者事件。当家长发现孩子对自己的呼声没有反应,或者反应较少的时候,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三)不指或少指孤独症儿童和其他人存在情感上的交流障碍。他们在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的时候,也没有恰当的肢体语言,无法对自己的需求进行正确的表达。他们在表达肯定的时候,不会点头,在表示需要的时候,也无法用手指出,无法用手比划出自己的意愿出来。很多孤独症儿童将父母当成是自己生活正常进行的工具人,有吃饭需求的时候才会拉大人的手,因为存在情感障碍,因此无法搭理父母。(四)不语或少语很多孤独症儿童在语言上会出现延迟的现象,其表现较为复杂,主要包括说话迟缓、咬字不清楚、说话过于快或者过于慢,无法完整的说出一句话等等,很多孤独症的儿童在说话的时候往往都是说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语。(五)不当或少当孤独症患儿从12月龄起会出现对于物品的不恰当使用,包括旋转、排列以及对物品的持续视觉探索。言语不当表现为鹦鹉学舌现象明显、背诵广告词或重复他人的问题;难以交谈,如被动回答、答非所问、重复提问、话题单 一、滔滔不绝地以自我为中心的语言;自言自语地说听不懂的语言。行为的不当如看见陌生人不害怕,也不认生,没有距离感,甚至喜欢去碰一下、摸一下、推一下别人。一些孤独症的孩子还伴有感觉异常,比如听觉异常,总是喜欢通过敲敲打打的方式表达开心,另外一些孤独症儿童会出现视觉异常的现象或者味觉异常、嗅觉异常等等现象,这导致其看起来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二、孤独症儿童干预路径分析针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要集综合评估及干预指导为一身,提出了诸多提高社会性和沟通能力的新观点,涵盖了对孤独症的看法以及干预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才能让孤独症儿童的成长更为丰满充实。(一)制定具体的干预方案,科学干预面对孤独症儿童,我们要报以科学的态度,不能存在任何歧视的现象。孤独症儿童的成长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为了促进其像其他孩子一样成长,我们要制定具体的干预方案,争取做到科学干预,有效治疗。制定提高孤独症儿童社交互动的方案,促使孤独症儿童通过模仿、独自游戏、团队能力及社会性沟通的干预活动提升其社会性。而通过使用目标活动表,我们还能为谱系孩子制订个性化的社会性和沟通能力课程表,既可以在家进行,也可以在学校进行。(二)巧妙使用音乐活动,正确干预在孤独症儿童的成长中,其正确的社交能力方面有着较大的问题,他们不能针对性的进行交流和情感沟通,在与人交往中存在较大的障碍。在可以利用具有针对性的治疗进行转化,可以通过有组织的音乐活动进行。例如唱歌,节奏和与运动的结合,可以为他们提供环境刺激,以学习社交行为。对一个班级的孤独症儿童进行音乐疗法可以最大程度上的保障其性格的养成,增强孤独症儿童的合作,分享,服从秩序,纠正礼貌行为等方面的经验。在音乐治疗的过程中,很多旋律都是非常的简单的,歌词也是朗朗上口的,孤独症儿童非常容易在简单的旋律中记住歌词中的内容,形成最起码的行为习惯。例如,《找朋友》简单的歌谣使孩子们学习结交朋友的礼貌,正确的礼貌行为以及服从音乐秩序活动所带来的愉悦感,这是对孩子参与度的有力增强作用和合作,通常可以引起孩子们的注意。最大程度上的减少孤独症儿童的错误的行为,例如不遵守秩序,攻击性语言和随意的活动等等,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参加音乐是一种快乐的活动,在治疗中,治疗师可以熟练地将各种快乐的音乐活动,例如乐器演奏,唱歌,听音乐,音乐创作和在音乐伴奏下的移动,转变成一种刺激刺激,以增强正确的社交行为,让学生敞开心扉,交到朋友,养成优良的性格。(三)提高沟通,增强其交流技巧孤独症儿童成长中的最大阻碍就是沟通能力不够,交流技巧更是欠缺,通过有效干预治疗的方式,让孤独症儿童走进社交世界之中。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孤独症儿童在玩耍的过程中,享受生活美好,体会到生活的乐趣的同时增强沟通技巧。干预治疗对孤独症儿童来说,作用突出,意义巨大。音乐因为舒缓人心情的特性对于轻度和中度儿童基本语言能力的提升价值突出,对重度和非常重度的儿童非语言交流方法的养成也是很有必要的。认识孤独症的干预大有裨益,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有效的社会性治疗和沟通能力提升是其恢复的最好方式。家长是孩子重要的沟通对象,也是孩子通向社会的重要介质,一方面要学会与孩子沟通,另一方面要教孩子学会沟通。具体策略有:学会观察孩子的行为,了解其需求和功能,同时要了解孩子最感兴趣的事物,并正确运用;学习行为干预策略,不强迫孩子沟通;学习某些专业的沟通技能。家长应该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与互动,了解到孩子的内心世界,通过不断的和孤独症儿童进行沟通的方式提升对孩子的认识。只有真正的尊重和爱护孩子,孩子才会更加信任家长,喜欢与家长交流。孤独症的幼儿教师应该主动与父母沟通,以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表现,针对孩子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情况的预设,采取正确的解决措施。另外幼儿教师应该就幼儿在幼儿园出现的情况和家长如实进行沟通,这是有利于孤独症儿童成长的。(四)带孤独症儿童走出去,强化社会性孤独症儿童的有效干预方式之一就是促使其走出去,不能让孩子跟外面的世界分离。很多家长在面对生病的孩子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孩子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害怕其他的人歧视孩子,担心孩子心里更加脆弱,因此将孩子禁锢在家里,想要真正的治疗孤独症儿童,不要把自己和孩子封闭起来,要让更多的人去知道和了解孤独症。要学会去应付让自己束手无策的事情,挺起胸膛,带着家人和孩子走入社会。成年人在面对这样的孩子的时候,要端正心态,不能过分在意其他人的想法,只有自己接受孩子的不同,才能带动身边的人正确的面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成年人要多带孩子走出去,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例如一些亲子活动,绘本活动、积木搭建活动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交更多的朋友,强化其社会性。(六)成人正确控制脾气,耐心对待孤独症儿童在面对孤独症儿童治疗问题的时候,成年人要控制住自己的脾气,孤独症儿童存在着天生的特殊性。很多成年人在跟孤独症儿童沟通的时候,过于急躁,想要真正的实现孤独症儿童治疗。首先是要学会如何控制住自己糟糕的脾气,给孩子的行为找到恰当的表达途径,要懂得在公众场合如何使孩子从发脾气快速变得安静。其次是保持自己的心境开朗,懂得幽默,并且坚持锻炼身体,只有当家长的心态和身体情况良好的时候,才能够给孩子一个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最后是保持长久“作战”的心态。想要更好的陪伴孤独症儿童,成年人就要做好长久战的准备。(七)强化基础能力教育,提升其生活技能孤独症儿童的科学干预中,包括着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基础能力教育。为了让孤独症儿童更好的适应社会,就要不短提升其基础能力知识教育。孩子对于视觉方面的观察和手眼协调能力;语言的理解、表达和沟通能力;游戏技巧、社交技巧、小组活动的配合程度以及生活常规的执行能力。成年人要教育孤独症儿童学习能力孩子认字、写字和数学能力。当然,这一项的干预方法一般针对实际发育年龄在四岁或以上的孩子。自理能力从孩子一开始接受训练就要贯穿在整个训练计划里,包括穿衣、进食、梳洗和如厕等。成年人需要采用正确的方式教会孤独症儿童正确的上厕所,穿衣吃饭等等,提升孤独症儿童的社会适应性。(七)积极开展运动,提升康复可能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认为是以生命为游戏的,幼儿喜欢玩这是天性;他们可以安静地玩游戏,例玩拼图、积木、捏橡皮 也可以玩情景游戏益智游戏等等,游戏不单是游戏,对于幼儿而言,游戏是一种学习可以强身健体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收获快乐。想要实现孤独症儿童的科学干预就要做好运动技能方面的提升,在康复训练中确保孩子的粗大运动,例如带领孤独症儿童开展跑、跳、扔球等等方面的锻炼;另外,可以在家中带领孤独症儿童开展一系列的精细运动(,例如串珠、搭积木、扣扣子等等,通过这样的精细运动,促使孤独症孩子的手脚都得到充分的练习。(八)加强自然实践,让教学更具落地性为了促进孤独症儿童更好的成长,应该推进孤独症儿童走向自然。因此要广泛利用游戏的方式,在实际的游戏过程中,我们要从自然中发现教育的机会,让教育走进自然,让孤独症儿童从学习中获得愉悦感和审美力。当下孤独症儿童的生存环境相对闭塞,大自然对其体格与感官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在大自然中,孤独症儿童是处处充满好奇的,而要想使其天性得到应有的发挥,其前提是要促使其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以引导孤独症儿童与家长一起参与种植物的活动,同时锻炼其肌肉动作,并使孤独症儿童自己感受其中的快乐。其次,在自然中激发孤独症儿童的想象力、理解力、观察力。大自然可使其自由、轻松,借助自然的力量让孤独症儿童有意愿去观察事物,对事物产生好奇,丰富想象力等。让每一个孤独症儿童到大自然中去,与自然亲密接触,了解自然界中的关系,萌发无尽遐想。只有让孩子们亲身去体验,并在大人的帮助下理解并发挥想象的教育才能做到启发性。有这样一个事例:有一次,爸爸同儿子走在浓密繁茂的山间小路上,路旁的草丛中不时会露出不知名的野花。这个时候爸爸主动引导孩子说:“你看看这小花有多少花瓣呢?”听到爸爸这样说,孩子的兴致一下子就来了,他马上蹲下身子开始观察这朵野花,爸爸也主动蹲下来跟孩子一起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孩子询问爸爸花朵里面的构成,爸爸也都一一做了回答,这样孩子们的科学知识不仅提高了,审美趣味也得到了锻造。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这样的,引导孩子们走进科学,观察自然,这对于其干预治疗也是具备积极作用和价值的。科学设计游戏活动,强化幼儿参与(九)引导孤独症儿童关注生活,提升兴趣为了有效提升孤独症儿童的治疗效果,可以通过自然艺术游戏的方法提升教育质量,要着重关注游戏活动的科学化发展。自然艺术游戏活动应该是环环紧扣的,环节的相关性让孤独症儿童灵活地参与其中,感受游戏过程,提升参与意识,引导孤独症儿童乐于参与游戏,主动参与游戏,要不断的实现游戏过程创新化发展,通过教师参与、家长参与等等新奇的方式让孤独症儿童眼前一亮,提升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然后是强化游戏和自然的联系,让游戏走进自然。生活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土壤,自然是幼儿成长的必然沃土。通过生活化的游戏,孤独症儿童可以更好的认识生活,更好的理解生活。在游戏和自然的结合过程中,孤独症儿童的直接经验提升了,这是其自主学习的开始。例如,游戏中可以加入自然或社会的元素,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可以强化游戏和自然的联系,以扩展儿童的知识,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教师还应考虑游戏教学的问题,注重游戏和生活的结合,使所有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游戏,不断提高自己在游戏中的水平。教师应该为孩子们创造科学化的游戏环境,让孤独症儿童在自己熟悉的场所中开展游戏活动,让他们安心的玩耍,自然的成长,促进其全面发展。结束语:孤独症儿童的干预治疗是一场长久战,家长和教师都要树立正确的认识,正确面对孤独症儿童成长,并且制定相应的干预方针,通过多样的方式和手段促进其更好的融入社会,提升其社会性,促使其更好的走向社会,助力其成长。参考文献:[1] 李昕王欣安占周蔡二娟康健楠. 基于脑功能网络分析的孤独症儿童辅助干预效果研究[J]. 自动化学报, 2021, 047(011):2654-2663.[2] 赵楠, 潘威. 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中家长介入的优势,困境及应对策略[J]. 中国特殊教育, 2020(10):6.[3] 王碧涵胡冲葛耘. 基于回合操作教学法对自闭症儿童干预效果的个案研究[J]. 毕节学院学报, 2021, 039(005):138-145.[4] 陆翠薇, 李德阳, 夏禧凤,等.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传统康复治疗对孤独症儿童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J]. 福建医药杂志, 2021, 43(2):4.[5] 陈宇. 啦啦操运动对低龄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效果分析[J]. 体育风尚, 2021(9):26-27.[6] 刘戴煜, 王佳丽, 孟艳芳. 基于美术治疗和行为治疗的新型自闭症儿童干预治疗课程研究[J]. 2020.[7] 刘杰, 董萍, 王怡,等. 孤独症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及相关干预[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0.[8] 连福鑫, 王雁. 融合环境下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会交往同伴介入干预研究元分析[J]. 2021(2017-3):79-91.[9] 汤新晶. 心理行为干预在自闭症儿童中的应用经验分析[J]. 2021.[10] 王晨. 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干预模式的研究进展[J]. 健康必读 2021年5期, 295页, 2021.

注册域名费用有几元的,有几十元,看你注册域名后辍,时代互联在域名注册这块一般比同行都便宜。时代互联作为国内首批经ICANN(国际互联网域名体系最高管理机构)和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߅认证的注册商,同时获得了VeriSign国际互联网顶级域名管理机构认证,是国内首家通过香港互联网注册管理有限公司认证(HKIRC)的HK域名注册商。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一种状态。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治疗应尽早进行,对于他们的行为进行及时的矫正、反馈和强化,使他们逐渐表现正确的行为,融入群体中去。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实践探索》

[摘要]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之间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本文对自闭症进行了概念界定,分析了自闭症儿童的特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 自闭症 教育训练 实践探索

一、概念的界定

自闭症又叫阿斯伯格综合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种种状态。重度自团症儿童完全生活在自已的世界里,对外界视若无睹,听若未闻,难以与人沟通,群处、社交能力极差,情绪起伏不定,有些孩子还有自伤或伤人的行为。大部分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障问题,但约30%的孩子智力正常,其中10%的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过人的天赋,被称作“白痴学者”。

1943年,美国精神病医生利奥.凯纳(Leo Kenner)教授首先提出并确定了“自闭症”的概念。“自闭症”和“孤独症”同为英文Autism(源于希腊语“Auter”――自我)一词的译名。在精神病学中,该词意为“退缩与自我专注”;在描述“自闭症”突出特征时,该词意义“自我兴趣”。“自闭症”为台湾、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亚等国家与地区的使用词。“孤独症”为中国大陆地区医学界、特教界的使用词。“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身心发育障碍的疾病。1978年美国国立自闭症儿童及成人协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对自闭症提出定义为:“起病于30月前的行为综合症。其主要特征有:(1)发育秩序和速度紊乱;(2)对任何感觉刺激的反应异常;(3)言语、语言、认知和非语言的沟通障碍;(4)与人、事和物建立起合适关系的能力障碍。”这些定义为至今广泛应用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和它的临床修订版(ICD-9-Cm)以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DSM-3)诊断标准建立奠定了基础。

自闭症是一种婴幼儿发育障碍,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是一种严重情绪错乱的疾病。自闭症无种族、社会、宗教之分,与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无关。据统计,患病率大约为10~15人/万。从性别上看男孩明显多于女孩,国外文献报道男女约为26~57∶1。目前,估计在我国约有40万左右的自闭症患儿童。

二、自闭症儿童的特征

1.交往障碍

患儿自婴幼儿时期起就表现极度孤独,并且有拒绝与人进行交往的倾向,不会用目光注视、表情、姿势和手势与人交往,甚至与父母也缺乏情感交流。不会体察亲人的喜怒哀乐和痛苦,自己有痛苦、不适,也不会寻求别人的安抚和支持,有进他们对亲人的呼唤甚至也不产生反应,以致引起父母怀疑他们有听力问题。轻症者看起来并不强烈拒绝交往,但在与伙伴的活动中常充当被动角色,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缺乏社交――情绪的相互应答,不懂得如何建立友谊关系。

2.交流障碍

患儿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均有明显缺陷,沉默不语或很少使用语言。大约一半患者终生不语而倾向用手势或其它形式表达。有的即使会认、读、掌握大量的词汇,但常常不会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而时常表现为不顾周围的情景或别人在说什么,自顾自地讲话,或不管别人的感受,重复地询问或重复地对人讲一样的话,问一样的问题,或模仿重复别人的话,语调平淡,缺乏节奏,与人交谈缺少应对、言语表达缺乏灵活性,不会用语调和语气的变化来适应交谈的气氛。患儿常表现代词的运用困难,谈话中常不使用代词或使用混乱,故常常不知所云

3.兴趣和活动的局限

重复与刻板的特征倾向于采用僵化刻板,墨守陈规的方式应付五花余门的日常活动。患儿喜欢保持周围环境和活动固定不变,如长时间地玩某种物品、玩具、吃某种食品、出门走同样的路线,听同样的音乐或同一本书,如要改变则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或拒绝。大多活动增多,常出现特殊的、重复的刻板动作,如来回踱步、蹦跳、旋转。

4.智力发育障碍

约3/4的患儿有智力发育落后,但它在一般智力落后的背景下可能存在某方面较强的能力,通常以机械记忆能力强为多见。主要表现有,脑电图:自发脑电图异常率达10%~83%,大多表现为广泛异常,慢波增多,少数可见棘波或棘慢波,可能与患儿合并癫痫有关;脑影像学:头部CT可能异常所见,但常不一致,意见尚不肯定。头部核磁共振检查部分病例可见第4脑室扩大,大部分有小脑蚓部小叶发育不良,脑干明显变小。

三、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原则

自闭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尽管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他们与前两者等同对待,而是首先要看到他们是需要成长、需要爱、需要帮助的儿童。从全纳教育观出发,自闭症与正常儿童在发展需要上, 是相同的。正常儿童的身心特性在自闭症儿童身上也同样体现,只是方式和程度有别。基于此点,确定教学原则首先要兼顾共性,一般性的教学原则,比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依然适用,并充实了新的意义。现仅就自闭症教育训练中一些有特性的原则做一简述。

1.身心机能协同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既要注重提高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又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使两方面协调一致。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功能与注意力、语言、认识等多方面发展有关,对儿童进行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多种心理能力。自闭症儿童身体发育看似与正常无异,但实际上多伴有或轻或重的感知运动发育问题,如左右手不协调、手眼不协调、腕力差、触觉过敏、听觉超灵敏、肌力松懈、跳跃力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等,所以在训练中就要安排足量的运动训练、感知训练,以及语言训练、交往训练、认识训练等,交使这些内容有机结合协调起来。比如训练儿童左右手交替拍球,不单是为了发展他们大运动、精细运动及其协调性。

2.正向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要着眼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按照规律去逐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并开发潜能,在促进发展的过程中有序地使缺陷得到补偿,而不是着重于各种怪异行为的去除却忽略了正常行为的建立。

在开始进行矫正训练时,我们常会遇到这样失败的例子,有的老师偏重于矫正儿童的某一刻板行为,而几个月下来发现自闭症儿童虽然不咬衣角了,却咬上了铅笔或手指,老师的精力投入很大,但收效甚微。相反,有的老师以正向发展为主,在教儿童各种新技能的同时来替代、清除不良行为。

比如,有一个自闭症儿童爱用手指玩吐沫,很不卫生,我就采取教儿童漱口刷牙、嚼口香糖等同样能产生泡沫感、磨擦感的正常行为来逐渐取代玩吐沫的行为,以新行为抵消不良的旧行为,结果很快儿童就掌握了刷牙技能,并且不再玩吐沫了。这个做法首先从满足儿童需要――口腔需触觉刺激并有泡沫感出发,按照正常发展顺序来选择一项可替代的活动,再通过培养新行为抵消旧行为的方式来达到训练目的。当然,这并不是否认行为矫正的重要性,有些对儿童身心伤害较大的,如自伤行为等,应及时采用矫正策略认识疗法加以改变。正向发展与专门矫正是不矛盾的,两者相互协调、促进。单一地矫正某个怪异行为而忽略对正当行为的培养是片面的,矫正只有在培养过程中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而矫正效果直接影响着培养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在教育训练中,必须摆对发展与矫正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

3.及时反馈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中对儿童的不同行为表现随时随地给予肯定或否定反馈并及时强化肯定行为,以增加其出现频率,防止不当行为因忽视或经错误肯定而增加。

自闭症儿童会在不经意间做出各种各样的行动,有对有错,但往往自己不知是否符合规则,而一些不当行为的养成常常是由于在儿童刚开始做时被忽视,等儿童常出现此行为才被老师重视,再想改掉为时已晚。比如弱智学生入学后反而怪动作增多了,学会了同班不少学生的不好的行为。这是由于自闭症儿童视觉记忆很强,很容易不自觉地模仿别人的动作,如果此时没有得到任何反馈,就等于是默许这种行为,很快这个儿童就习得了某个不良行为。

通过训练,我看到随时反馈、及时强化在自闭症训练中是十分重要的,特别在刚换一个新环境时要格外注意他的一举一动,及时制止一些不应有的动作或言语模仿。

4.优化反应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训练前先把内容加工提纯,开始只让他接受最优化的刺激,得到简单而正确的反应后再变换刺激,增加复杂性。有人形象地把提纯比喻成吃葡萄时挖籽去皮而只给儿童吃果肉。

由于外界事物十分复杂多变,它所带来的信息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是巨大而繁多的,有时是难以承受的,并且这些儿童又难以辨别何为正确的要接受的信息,所以就更要提练。有时教自闭症儿童说话,但外界十分嘈杂,或不时有人与训练者插话,这种环境极不利于自闭症儿童掌握正确用语。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也是一样,每一行为各个动作都要简练有序,中间不允许多余动作或拖延时间,否则诸如东张西望玩手或其他用具、敲击等多余动作就会“乘虚而入”。

5.个别指导先行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优先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使训练双方能相互配合,在这个基础上使自闭儿童逐步融入小组或其他集体中。

自闭儿在新环境中很难适应集体氛围,有显著的沟通、社交和行为问题,若开始时未与训练者合作好,以后很难接受有效训练,在不适应的场合中也不能寻找别人帮助。因此个别训练、小团体协助是其走向大集体的一个过程环节,在训练中要优先考虑。当儿童能接受一定指令并对环境有所了解之后再进入小团体就容易了。

四、自闭症儿童训练的方法

1.游戏法

游戏可让自闭症儿童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可增进其语言的主动性,也能从中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孩子的游戏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他们在游戏中发展友谊,学习社会策略和增进社会能力。Lord(1984)以及Wing和Attwood(1987)研究指出自闭症对于社会沟通线索理解及表达存在困难,他们常常处于孤立状态或是徘徊在同伴团体中的边缘,可能会避免或抗拒别人社交性的邀请,被动的接受,很少或完全没有主动的社交,或者以其特有的方式接近同伴。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团体性游戏来提高自闭症儿童此项功能。我们经常会在游戏及小组课上设计一些互动的游戏项目,譬如“二人毛巾运球”让小朋友从游戏中学会与人合作,并与合作伙伴“分享”胜利的成果(如分吃一种食品)。同时,亦根据小朋友的能力设计一些戏剧性的游戏,如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在训练老师问过“老狼老狼几点了”之后,会让小朋友回答老师的问题,比如说小朋友会回答“三点了”,诸如此类还有音乐游戏“泼水歌”及“上学歌”等等,都可在游戏中增进儿童语言的主动性。

2.同步行动法

根据身体机能协同发展原则,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训练双方在训练过程中为了达到和谐、易沟通而同时进行某项技能训练或训练者做与自闭儿一样的活动,使自闭儿注意训练者的一言一行并自愿与训练者一起从事其他活动的一种方法。例如训练中自闭儿只顾一人玩球,不理睬训练者,这时训练者应主动寻找接近的机会,最好也是拿球来玩,并玩得比自闭儿要好,有时可把球滚、扔到自闭儿身边,看他是否注意球,若注意,说明可以进行接触,这时两人可一起玩一会儿球,然后再转入下一个训练项目,但要求步调一致。这种以球或其他自闭儿当前持有物为中介(或作训练诱导物)的方法在训练中十分常用,关键是选择好恰当时机。同时注意两者行动同步,不能片面强调让自闭儿服从训练者或一味顺从自闭儿童。

3.情境法

根据丰富环境原则,创设一定情境以提供适当的刺激,引起儿童注意并充分感知情境,然后进行角色练习,使其逐步学会目标情境下的内容。例如我们对酷爱音乐的自闭儿进行训练时,先给他提供一个熟悉的音乐情境,可放一段录音或唱个歌曲开头引起他注意,让他在此情境中演习某项技能,并给予一定的角色任务。完成后进行奖励,个别难执行的命令还可采取唱说结合的方式表达,以后逐渐取消音乐情境来让他完成角色任务或进行迁程训练,最终在无音乐情境中也能完成。

4.角色替代法

根据正向发展原则,在交往训练中,借助一定的中介人物(一般为儿童喜欢的物品,有时或是人)通过角色替代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例如儿童比较喜欢小熊或恐龙等,教师可以木偶或玩偶或面具操纵的方式,通过让被训练者扮演小熊来进行交流,或者让自闭儿拿小熊玩偶,训练者对玩偶发布指令,实际是让自闭儿来执行。这种方法是利用儿童只对物品或某个人感兴趣,通过角色转换来实现对其他物或人都感兴趣,以便按指令行事。如果自闭儿只对玩偶等感兴趣而不执行下一步指令,玩偶要立即消失,只有把握好出现与消失的分寸才能发挥角色替代的作用。

5.感觉统合训练法

感觉统合失常乃是由于脑功能障碍,无法将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及肌肉关节动觉等五种基本感觉的刺激加以统合并适切反应。感觉统合训练法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以上几种感觉刺激的输入,并适当的控制,让自闭症儿童依靠内在驱策力引导自己的活动,自动形成顺应性的反应,藉此促成这些感觉的组合和统一。

由于自闭症儿童个体差异很大,就感知而言,有的听觉灵敏,有的视觉敏锐,有的触觉过敏,有的嗅觉敏感……运动功能等都千差万别,因此在训练中就要因人而异选择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视听动训练法、触觉脱敏法、听觉统合训练、精神统合、感觉统合训练法,以及矫枉过正、过度练习法、行为矫正中的消退法、强化法等等。只要教育工作者端正认识,以科学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去对待这一需特殊帮助的“普通”群体,依据儿童的情况使用和创造合适的因人而异的训练方法,自闭症儿童走向社会的日子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全日本特殊教育研究联盟编,杨鸿儒译.自闭教育入门.台北:台湾大展出版公司,1999.

[2]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主办:孤独症儿童康复动态.1998,(2).

[3]朴永馨.特殊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4]肖非.特殊教育通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6]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

报社发表的自闭症论文

专业:儿科

职称:副主任医师

从医经验:46年神经内科临床诊疗经验

医生荣誉:

两湖儿科名医

院长级儿科名医

学术任职:

中华医学会全国小儿神经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儿科专委会委员

擅长领域:立足于传统中医理论,结合西医现代诊疗技术,擅长辩证施治多动症、抽动症、自闭症、遗尿症、智力低下、发育迟缓、语言障碍等儿童发育行为疾病,是精确治疗儿童发育行为疾病的儿科医生。

楚天舒原籍:湖北 ,毕业于武汉医学院(现同济医科大学),从事儿童疾病研究治疗40余年,曾多次在中华医学论坛上发表论述,并多次应邀参加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学术研讨交流会议。

从医经历:

1972-1992年在武汉某精神疾病医院从事临床工作

1992-2013在长春某康复医院担任院长

2013年初赴美国的医科大学——杜克大学医学院进修学习一年多

2014年楚天舒结束了在美国医科大学的1年进修学习后放弃了在长春的院长职务,毅然回到湖南坐诊,造福两湖患儿。

学术造诣:

在中医杂志发表自闭症研究论文10余篇,多篇被评为医学优秀论文,并对疑难杂症也有独特疗效。

从医四十余年,楚主任在工作中不仅治愈让孩子走向康复,更积极的帮助患儿尽可能地回归社会,为增进社区和公众对儿童疾病认识,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 ***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是一种脑部发育障碍所导致的复杂疾病,患者往往在社交沟通、互动及表达上有障碍,成因目前仍未有定论,普遍认为与遗传及基因变异有关。中央研究院基因体研究中心研究员庄树谆研究团队,首次系统性建构环状RNA(circular RNA1)在自闭症脑部的基因调控网路图谱,有助于增进对自闭症致病分子机制的理解。该篇论文已于今(109)年3月刊登在《基因体研究》(Genome Research)。

环状RNA是一种单链封闭式环型结构,且特别高度表现在神经系统。庄树谆研究团队利用大数据分析找到在自闭症患者大脑皮质中表现量异常的环状RNA,并预测其调控路径,结合分子生物实验后证实:环状RNA像海绵一样吸附特定的微RNA(miRNA),使其失去或降低对下游自闭症风险基因调控的能力。有关环状RNA、微RNA、与下游基因在自闭症脑部的调控网路关系,过去并未被有系统地探讨。

不过,中研院今天表示,基因体研究中心研究员庄树谆研究团队利用大数据分析,找到在自闭症患者大脑皮质中表现量异常的环状RNA,并预测其调控路径,再结合分子生物实验后证实,环状RNA像海绵一样吸附特定的微RNA(miRNA),使其失去或降低对下游自闭症风险基因调控的能力。

侦测在自闭症患者大脑皮质中表现异常的60个环状RNA。(图源:中研院)

侦测在自闭症患者大脑皮质中表现异常的60个环状RNA

中研院说,庄树谆所率领的大数据分析与神经科学实验室团队,透过先前开发的环状RNA侦测软体(NCLscan),设计大数据分析流程,从超过200个样本的转录体定序(RNA-seq)资料,找到60个在自闭症患者大脑皮质中表现异常的环状RNA。再经统计模型分析显示,根据此60个环状RNA的表现情形,能有效区别自闭症与非自闭症样本,因此可判定这些环状RNA与自闭症的发生应有关连。中研院表示,团队也进一步预测这些环状RNA的下游调控路径,建构出8170个环状RNA、微RNA、信使RNA(mRNA)间的交互调控网路,接着再透过基因富集分析,发现这些网路所调控的下游目标基因,显著集中在已知的自闭症风险基因。

环状RNA调控网路。( 图源:中研院)

环状RNA调控网路和自闭症风险基因高度相关

庄树谆所率领的大数据分析与神经科学实验室团队,透过先前开发的环状RNA侦测软体(NCLscan),设计大数据分析流程。从超过200个样本的转录体定序(RNA-seq)资料,找到60个在自闭症患者大脑皮质中表现异常的环状RNA;经统计模型分析显示,根据此60个环状RNA的表现情形,能有效区别自闭症与非自闭症样本,因此可判定这些环状RNA与自闭症的发生应有关连 。

为此,团队进一步预测这些环状RNA的下游调控路径,建构出8,170个环状RNA、微RNA、信使RNA(mRNA)间的交互调控网路 ,接着再透过基因富集分析,发现这些网路所调控的下游目标基因,显著集中在已知的自闭症风险基因。

庄树谆说,这个研究除设计大数据分析流程来建构环状RNA的调控网路关系,也结合分生实验验证,团队挑选一个在自闭症患者脑部表现量明显上升的环状RNA(命名为circARID1A),于人类神经细胞实验验证后发现,circARID1A确实可借由调控微RNA(miR-204-3p),影响下游多个自闭症风险基因的表达。

人类神经相关细胞实验验证circARID1A确实可借由调控miR-204-3p影响自闭症风险基因

庄树谆说明,这个研究除设计大数据分析流程来建构环状RNA的调控网路关系,也结合分生实验验证。团队挑选一个在自闭症患者脑部表现量明显上升的环状RNA(命名为circARID1A),于人类神经细胞实验验证后发现, circARID1A确实可借由调控微RNA(miR-204-3p),影响下游多个自闭症风险基因的表达 。

在人类神经相关细胞实验验证circARID1A确实可借由调控miR-204-3p影响自闭症风险基因的基因表达。(图源:中研院)

1987年7月至1991年7月在山东大学物理系本科学习,物理学专业,并获理学学士学位。1991年7月至1994年7月,在山东大学光电材料与半导体器件研究所硕士学习,半导体专业,并获得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7月至2006年3月,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习,物理化学专业,并获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1997年10月晋升讲师,2000年10月晋升副教授,2006年10月被聘为青岛大学特聘教授。1999年1月至2000年1月,在香港城市大学物理系访问。主讲过的课程有:《医用物理学》,《医学影像物理》,及《股票交易技巧》。

自闭症论文发表期刊网

1、中国知网:知网是目前我国最大也是最权威的一个论文发表网站,学生写论文的时候都要从中国知网上查找文献,并且在论文写完后也需要从上面进行查重。足以见出这个网站对于论文的重要性。所以能将论文发表在知网上,也侧面说明你这篇文章的质量还是非常不错的。

2、维普数据网:这也是一个比较巨大的期刊数据库,这个网站也比较权威,所以也是发表论文的一个好选择。

3、硕博论文网:硕博论文网涵盖了各种专业的论文,很多学生在写论文的时候 也需要去上面查找文献。在本网站发表医学论文还是十分不错的。

二、怎样分辨发表网站的质量——三个方面

1.专业程度:很多网站,页面乱七八糟,很多弹窗,一上来就问你老多问题,而你问他的时候,他却磨磨唧唧,总是回答不了你的问题,而且回答的也不在点子上,感觉沟通起来很累。沟通效率低,不专业,给他们文章看,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样的,多钱也不能找他们,因为你不知道他们后把你的文章弄成什么样,到后期再沟通会很麻烦。

2.夸大其词:有的论文网站感觉就像是淘宝上的卖家,热情的让你受不了,问到出刊时间,论文质量,就说保证怎么样,肯定怎么样,一定怎么样,反正话说的很大,感觉很厉害的样子,这样的多半是不靠谱的,想先忽悠住你,到时付了钱,再有变动就是他们说了算了。

3.假刊陈列:有的论文发表网站,看上去很厉害的样子,页面弄的好像比门户网站都好,这时要看看他们的期刊列表就行了。有的电子版期刊或者连万方数据库或者知网都不上的刊物,他们还在那陈列着,还给你推荐电子版期刊或推荐给你只上龙源的期刊,这样肯定不靠谱啊。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一种状态。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治疗应尽早进行,对于他们的行为进行及时的矫正、反馈和强化,使他们逐渐表现正确的行为,融入群体中去。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实践探索》

[摘要]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之间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本文对自闭症进行了概念界定,分析了自闭症儿童的特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 自闭症 教育训练 实践探索

一、概念的界定

自闭症又叫阿斯伯格综合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种种状态。重度自团症儿童完全生活在自已的世界里,对外界视若无睹,听若未闻,难以与人沟通,群处、社交能力极差,情绪起伏不定,有些孩子还有自伤或伤人的行为。大部分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障问题,但约30%的孩子智力正常,其中10%的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过人的天赋,被称作“白痴学者”。

1943年,美国精神病医生利奥.凯纳(Leo Kenner)教授首先提出并确定了“自闭症”的概念。“自闭症”和“孤独症”同为英文Autism(源于希腊语“Auter”――自我)一词的译名。在精神病学中,该词意为“退缩与自我专注”;在描述“自闭症”突出特征时,该词意义“自我兴趣”。“自闭症”为台湾、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亚等国家与地区的使用词。“孤独症”为中国大陆地区医学界、特教界的使用词。“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身心发育障碍的疾病。1978年美国国立自闭症儿童及成人协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对自闭症提出定义为:“起病于30月前的行为综合症。其主要特征有:(1)发育秩序和速度紊乱;(2)对任何感觉刺激的反应异常;(3)言语、语言、认知和非语言的沟通障碍;(4)与人、事和物建立起合适关系的能力障碍。”这些定义为至今广泛应用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和它的临床修订版(ICD-9-Cm)以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DSM-3)诊断标准建立奠定了基础。

自闭症是一种婴幼儿发育障碍,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是一种严重情绪错乱的疾病。自闭症无种族、社会、宗教之分,与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无关。据统计,患病率大约为10~15人/万。从性别上看男孩明显多于女孩,国外文献报道男女约为26~57∶1。目前,估计在我国约有40万左右的自闭症患儿童。

二、自闭症儿童的特征

1.交往障碍

患儿自婴幼儿时期起就表现极度孤独,并且有拒绝与人进行交往的倾向,不会用目光注视、表情、姿势和手势与人交往,甚至与父母也缺乏情感交流。不会体察亲人的喜怒哀乐和痛苦,自己有痛苦、不适,也不会寻求别人的安抚和支持,有进他们对亲人的呼唤甚至也不产生反应,以致引起父母怀疑他们有听力问题。轻症者看起来并不强烈拒绝交往,但在与伙伴的活动中常充当被动角色,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缺乏社交――情绪的相互应答,不懂得如何建立友谊关系。

2.交流障碍

患儿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均有明显缺陷,沉默不语或很少使用语言。大约一半患者终生不语而倾向用手势或其它形式表达。有的即使会认、读、掌握大量的词汇,但常常不会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而时常表现为不顾周围的情景或别人在说什么,自顾自地讲话,或不管别人的感受,重复地询问或重复地对人讲一样的话,问一样的问题,或模仿重复别人的话,语调平淡,缺乏节奏,与人交谈缺少应对、言语表达缺乏灵活性,不会用语调和语气的变化来适应交谈的气氛。患儿常表现代词的运用困难,谈话中常不使用代词或使用混乱,故常常不知所云

3.兴趣和活动的局限

重复与刻板的特征倾向于采用僵化刻板,墨守陈规的方式应付五花余门的日常活动。患儿喜欢保持周围环境和活动固定不变,如长时间地玩某种物品、玩具、吃某种食品、出门走同样的路线,听同样的音乐或同一本书,如要改变则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或拒绝。大多活动增多,常出现特殊的、重复的刻板动作,如来回踱步、蹦跳、旋转。

4.智力发育障碍

约3/4的患儿有智力发育落后,但它在一般智力落后的背景下可能存在某方面较强的能力,通常以机械记忆能力强为多见。主要表现有,脑电图:自发脑电图异常率达10%~83%,大多表现为广泛异常,慢波增多,少数可见棘波或棘慢波,可能与患儿合并癫痫有关;脑影像学:头部CT可能异常所见,但常不一致,意见尚不肯定。头部核磁共振检查部分病例可见第4脑室扩大,大部分有小脑蚓部小叶发育不良,脑干明显变小。

三、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原则

自闭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尽管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他们与前两者等同对待,而是首先要看到他们是需要成长、需要爱、需要帮助的儿童。从全纳教育观出发,自闭症与正常儿童在发展需要上, 是相同的。正常儿童的身心特性在自闭症儿童身上也同样体现,只是方式和程度有别。基于此点,确定教学原则首先要兼顾共性,一般性的教学原则,比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依然适用,并充实了新的意义。现仅就自闭症教育训练中一些有特性的原则做一简述。

1.身心机能协同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既要注重提高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又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使两方面协调一致。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功能与注意力、语言、认识等多方面发展有关,对儿童进行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多种心理能力。自闭症儿童身体发育看似与正常无异,但实际上多伴有或轻或重的感知运动发育问题,如左右手不协调、手眼不协调、腕力差、触觉过敏、听觉超灵敏、肌力松懈、跳跃力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等,所以在训练中就要安排足量的运动训练、感知训练,以及语言训练、交往训练、认识训练等,交使这些内容有机结合协调起来。比如训练儿童左右手交替拍球,不单是为了发展他们大运动、精细运动及其协调性。

2.正向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要着眼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按照规律去逐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并开发潜能,在促进发展的过程中有序地使缺陷得到补偿,而不是着重于各种怪异行为的去除却忽略了正常行为的建立。

在开始进行矫正训练时,我们常会遇到这样失败的例子,有的老师偏重于矫正儿童的某一刻板行为,而几个月下来发现自闭症儿童虽然不咬衣角了,却咬上了铅笔或手指,老师的精力投入很大,但收效甚微。相反,有的老师以正向发展为主,在教儿童各种新技能的同时来替代、清除不良行为。

比如,有一个自闭症儿童爱用手指玩吐沫,很不卫生,我就采取教儿童漱口刷牙、嚼口香糖等同样能产生泡沫感、磨擦感的正常行为来逐渐取代玩吐沫的行为,以新行为抵消不良的旧行为,结果很快儿童就掌握了刷牙技能,并且不再玩吐沫了。这个做法首先从满足儿童需要――口腔需触觉刺激并有泡沫感出发,按照正常发展顺序来选择一项可替代的活动,再通过培养新行为抵消旧行为的方式来达到训练目的。当然,这并不是否认行为矫正的重要性,有些对儿童身心伤害较大的,如自伤行为等,应及时采用矫正策略认识疗法加以改变。正向发展与专门矫正是不矛盾的,两者相互协调、促进。单一地矫正某个怪异行为而忽略对正当行为的培养是片面的,矫正只有在培养过程中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而矫正效果直接影响着培养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在教育训练中,必须摆对发展与矫正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

3.及时反馈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中对儿童的不同行为表现随时随地给予肯定或否定反馈并及时强化肯定行为,以增加其出现频率,防止不当行为因忽视或经错误肯定而增加。

自闭症儿童会在不经意间做出各种各样的行动,有对有错,但往往自己不知是否符合规则,而一些不当行为的养成常常是由于在儿童刚开始做时被忽视,等儿童常出现此行为才被老师重视,再想改掉为时已晚。比如弱智学生入学后反而怪动作增多了,学会了同班不少学生的不好的行为。这是由于自闭症儿童视觉记忆很强,很容易不自觉地模仿别人的动作,如果此时没有得到任何反馈,就等于是默许这种行为,很快这个儿童就习得了某个不良行为。

通过训练,我看到随时反馈、及时强化在自闭症训练中是十分重要的,特别在刚换一个新环境时要格外注意他的一举一动,及时制止一些不应有的动作或言语模仿。

4.优化反应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训练前先把内容加工提纯,开始只让他接受最优化的刺激,得到简单而正确的反应后再变换刺激,增加复杂性。有人形象地把提纯比喻成吃葡萄时挖籽去皮而只给儿童吃果肉。

由于外界事物十分复杂多变,它所带来的信息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是巨大而繁多的,有时是难以承受的,并且这些儿童又难以辨别何为正确的要接受的信息,所以就更要提练。有时教自闭症儿童说话,但外界十分嘈杂,或不时有人与训练者插话,这种环境极不利于自闭症儿童掌握正确用语。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也是一样,每一行为各个动作都要简练有序,中间不允许多余动作或拖延时间,否则诸如东张西望玩手或其他用具、敲击等多余动作就会“乘虚而入”。

5.个别指导先行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优先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使训练双方能相互配合,在这个基础上使自闭儿童逐步融入小组或其他集体中。

自闭儿在新环境中很难适应集体氛围,有显著的沟通、社交和行为问题,若开始时未与训练者合作好,以后很难接受有效训练,在不适应的场合中也不能寻找别人帮助。因此个别训练、小团体协助是其走向大集体的一个过程环节,在训练中要优先考虑。当儿童能接受一定指令并对环境有所了解之后再进入小团体就容易了。

四、自闭症儿童训练的方法

1.游戏法

游戏可让自闭症儿童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可增进其语言的主动性,也能从中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孩子的游戏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他们在游戏中发展友谊,学习社会策略和增进社会能力。Lord(1984)以及Wing和Attwood(1987)研究指出自闭症对于社会沟通线索理解及表达存在困难,他们常常处于孤立状态或是徘徊在同伴团体中的边缘,可能会避免或抗拒别人社交性的邀请,被动的接受,很少或完全没有主动的社交,或者以其特有的方式接近同伴。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团体性游戏来提高自闭症儿童此项功能。我们经常会在游戏及小组课上设计一些互动的游戏项目,譬如“二人毛巾运球”让小朋友从游戏中学会与人合作,并与合作伙伴“分享”胜利的成果(如分吃一种食品)。同时,亦根据小朋友的能力设计一些戏剧性的游戏,如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在训练老师问过“老狼老狼几点了”之后,会让小朋友回答老师的问题,比如说小朋友会回答“三点了”,诸如此类还有音乐游戏“泼水歌”及“上学歌”等等,都可在游戏中增进儿童语言的主动性。

2.同步行动法

根据身体机能协同发展原则,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训练双方在训练过程中为了达到和谐、易沟通而同时进行某项技能训练或训练者做与自闭儿一样的活动,使自闭儿注意训练者的一言一行并自愿与训练者一起从事其他活动的一种方法。例如训练中自闭儿只顾一人玩球,不理睬训练者,这时训练者应主动寻找接近的机会,最好也是拿球来玩,并玩得比自闭儿要好,有时可把球滚、扔到自闭儿身边,看他是否注意球,若注意,说明可以进行接触,这时两人可一起玩一会儿球,然后再转入下一个训练项目,但要求步调一致。这种以球或其他自闭儿当前持有物为中介(或作训练诱导物)的方法在训练中十分常用,关键是选择好恰当时机。同时注意两者行动同步,不能片面强调让自闭儿服从训练者或一味顺从自闭儿童。

3.情境法

根据丰富环境原则,创设一定情境以提供适当的刺激,引起儿童注意并充分感知情境,然后进行角色练习,使其逐步学会目标情境下的内容。例如我们对酷爱音乐的自闭儿进行训练时,先给他提供一个熟悉的音乐情境,可放一段录音或唱个歌曲开头引起他注意,让他在此情境中演习某项技能,并给予一定的角色任务。完成后进行奖励,个别难执行的命令还可采取唱说结合的方式表达,以后逐渐取消音乐情境来让他完成角色任务或进行迁程训练,最终在无音乐情境中也能完成。

4.角色替代法

根据正向发展原则,在交往训练中,借助一定的中介人物(一般为儿童喜欢的物品,有时或是人)通过角色替代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例如儿童比较喜欢小熊或恐龙等,教师可以木偶或玩偶或面具操纵的方式,通过让被训练者扮演小熊来进行交流,或者让自闭儿拿小熊玩偶,训练者对玩偶发布指令,实际是让自闭儿来执行。这种方法是利用儿童只对物品或某个人感兴趣,通过角色转换来实现对其他物或人都感兴趣,以便按指令行事。如果自闭儿只对玩偶等感兴趣而不执行下一步指令,玩偶要立即消失,只有把握好出现与消失的分寸才能发挥角色替代的作用。

5.感觉统合训练法

感觉统合失常乃是由于脑功能障碍,无法将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及肌肉关节动觉等五种基本感觉的刺激加以统合并适切反应。感觉统合训练法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以上几种感觉刺激的输入,并适当的控制,让自闭症儿童依靠内在驱策力引导自己的活动,自动形成顺应性的反应,藉此促成这些感觉的组合和统一。

由于自闭症儿童个体差异很大,就感知而言,有的听觉灵敏,有的视觉敏锐,有的触觉过敏,有的嗅觉敏感……运动功能等都千差万别,因此在训练中就要因人而异选择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视听动训练法、触觉脱敏法、听觉统合训练、精神统合、感觉统合训练法,以及矫枉过正、过度练习法、行为矫正中的消退法、强化法等等。只要教育工作者端正认识,以科学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去对待这一需特殊帮助的“普通”群体,依据儿童的情况使用和创造合适的因人而异的训练方法,自闭症儿童走向社会的日子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全日本特殊教育研究联盟编,杨鸿儒译.自闭教育入门.台北:台湾大展出版公司,1999.

[2]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主办:孤独症儿童康复动态.1998,(2).

[3]朴永馨.特殊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4]肖非.特殊教育通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6]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

医学核心论文发表网系《南方医科大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IM收录期刊)编辑部、《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编辑部、《神经解剖学杂志》(中文核心期刊)编辑部、《华西医学》(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编辑部、《药物不良反应杂志》(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杂志社、《中国美容医学》(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杂志社、《医学临床研究》(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杂志社、《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编辑部、《吉林医学》杂志社、《医学信息》杂志社、《内蒙古中医药》杂志编辑部等联合发起,《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社西北办事处承办的“为医务工作者提供专业知识学习(职称晋升政策、专科文献、执业医师模拟考试、期刊阅读)、论文写作辅导(论文写作知识、论文写作讲座)、进行学术交流(了解医学期刊知识、选择医学期刊投稿)、展示医学成就”的大型综合门户网站。

  • 索引序列
  • 自闭症如何干预论文发表
  • 自闭症论文发表
  • 自闭症论文发表期刊
  • 报社发表的自闭症论文
  • 自闭症论文发表期刊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