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华为发表的高水平论文

华为发表的高水平论文

发布时间:

华为发表的高水平论文

近日,华为携手产业伙伴举办了智能世界2030论坛。华为常务董事、ICT产品与解决方案总裁汪涛以“无界 探索 ,翻开未来”为主题演讲,发布了《智能世界2030》报告。这是华为首次通过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式,对未来十年的智能世界,进行系统性描绘和产业趋势的展望,帮助各行各业识别新机会,发掘新价值。 基于对未来的不懈 探索 ,过去三年,华为与业界1000多名学者、客户和伙伴深入交流,组织了2000多场研讨,参考了来自联合国、世界经济论坛、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的数据、方法;来自Nature、IEEE等科学杂志、论文的线索;和相关的产业协会、咨询公司报告的洞察等,集业界专家和华为专家的智慧,输出了面向下一个十年ICT技术及其应用的趋势洞察——《智能世界2030》报告。 报告在宏观层面提出了跨学科、跨领域的八大 探索 方向,阐述ICT技术如何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组织、个人带来哪些新机会;在产业层面,系统思考了通信网络、计算、数字能源以及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这四个领域的未来技术和发展方向。 智能世界2030:人类活得更 健康 、更有质量,食物更绿色、更充足,居住的空间更人性化,上班路上不再担心拥堵,生活在宜居的城市,享有可再生的绿色能源,把重复的、危险的工作交给机器,安全放心地享用数字服务等。围绕这些需求,华为提出了八个维度的展望: 到2030年,通过对公共卫生和医疗 健康 数据的计算建模,人类将从“治已病”到“治未病”,实现疾病的主动预防;同时借助物联网、AI等技术,治疗方案也将不再千篇一律。未来,人们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监测与分析每一份土地环境、每一株农作物长势的实时状态,通过精准的数据来提升产量。我们还能够依靠 历史 数据来预测未来的种植环境变化,提前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减产风险。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农艺知识相结合的科学决策体系,实现精准的农事操作,如水肥一体化实现精准的施水施肥,通过无人机实现察打一体,实现精准施药。 利用类似“垂直农场”这样的新种植模式,可以帮助我们通过数据来打造不受气候变化和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可全球复制的智能农业形态,普惠绿色饮食。 此外,每个人还可以按照自己对肉类的偏好,形成个性化的口感、营养成分的数据模型,通过3D打印,获得符合个人 健康 需求且口感最佳的人造肉。 面向2030年,我们通过ICT技术将更多的农田、农具、农作物等关键农业生产要素联接起来,收集并综合利用气候、土壤、农作物生长状态等多类数据,以提升粮食产量。构建智能化的社区新基础设施,通过ICT技术,将各智能设施产生的大数据汇集于统一 的社区管理系统,依托系统进行社区实时全局化管理,让人们享受到更便利的生活服务。 应用绿色设计和清洁能源技术实现建筑零碳排放。当被动节能式设计无法满足日常需求时, 通过节能管理系统进行主动干预,优化能源使用结构,精准调节室内环境,降低能耗。 5G+AIoT技术助力智能家居系统实现自适应。全屋智能家居系统根据客户的需求定制, 在更高速的网络和更精密的算法加持下,它可以自主感知用户在家中的即时性需求,提 供更自然、更贴心的服务。 2030年,通过传感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ICT技术,将从社区、建筑物和室内三个层面来对人们的居住环境进行改造,形成一套由外而内的全新的生活办公交互体验,打 造“懂你”的个性化空间。 2030年,人们的家中将遍布各类智能家居,生活、 娱乐 将被新的交互模式来重塑;楼宇将安装各种智能管控设备;社区也将拓展更丰富的智慧功能。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大带宽的联接来提供没有时延的居住体验。 华为预测:到2030年,全球光纤宽带用户数 量达16亿,万兆家庭宽带渗透率达23%。 到2030年,有了自动驾驶技术的新能源 汽车 ,让我们拥有专属的移动第三空间;新型的载人飞行器不但能提升紧急救援效率,降低应急物资的输送成本,甚至还将改变人们的通勤方式。 未来十年,电动化+智能化的大潮不可阻挡,ICT技术与 汽车 产业趋于融合。 汽车 产业将迎来智能驾驶、智慧空间、智慧服务和智能生产的大发展,华为希望以自身的ICT技术赋能产业智能化,帮助车企造好车。 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是依托自动驾驶等技术,极大的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给用户提供高效、无缝的出行体验。自动驾驶将率先在高速、园区等封闭道路场景中实现,并逐步覆盖开放道路中如城区在内的全场景。 未来, 汽车 作为全新智慧空间,在ICT技术加持下,人工智能、生物识别、车载光、AR/VR等技术使得座舱呈现出虚实结合的新特征。智能 汽车 将真正从“灵活的移动空间”成为“虚实融合的智能生活空间”。 华为预测,到2030年,中国自动驾驶新车渗透率将高于20%;电动 汽车 占新车销量比例将超过50%;车载算力将整体将超过5000TOPS;车载单链路传输能力将超过100Gbps。 除了日常的医、食、住、行,华为还 探索 了城市、能源、企业和数字可信的未来,期待和大家一起翻开2030, 探索 无限可能。 下一个十年,将是5G,光,AI,云,区块链,智能传感等ICT技术快速发展的十年,城市将会进入到万兆联接的时代:万兆的企业接入,万兆的家庭宽带接入,万兆的个人无线接入体验,华为预测:到2030年,全球万兆企业WiFi的渗透率将达到40%,全球万兆家庭用户渗透率将达到22%。 城市与ICT技术的结合与聚变必将会在未来产生巨大的裂变效应,大幅提升城市资源的利用率,治理的效率,用户的体验,从而真正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让城市更有温度,更宜居。面向2030年,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升级。利用人工智能、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5G、AR/VR等技术来打造新生产力,弥补劳动力缺口,帮助企业把握新的业务商机,拓展企业边界。 华为预测:到2030年,每万名制造业员工将与390个机器人共同工作,VR&AR 用户数达10亿。有100万家企业会建设自己的5G专用网络(含虚拟专网);云服务占企业应用支出比例达87%;AI计算占企业IT投资比例达7%。 未来,通过对产品设计、任务分配、设备功能、物流配送等环节的柔性化重塑,实现以人为中心的新生产模式。3D打印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商业化普及,甚至可以直接省去模具制造、产线调整等环节,让消费者自己设计,自己生产,打造全新的个性化生产模式。供应链也将会在数字化的助力下,变得可视化、网状化,增强企业的韧性以应对变化万千的市场环境。未来十年,人类将进入数字能源时代,全面推进低碳化、电气化、智能化转型。光伏、风电等新型可再生能源将逐步撼动传统化石能源地位,电力电子技术和数字化技术正深度融合,实现整个能源系统的“比特管理瓦特”,并在“能源云”上实现各种智能化应用。 华为预测,到2030年,在能源生产侧,风光新能源成为主力电源之一,可再生能源占全球发电总量比例50%;光伏装机达3000GW,光伏度电价格低至0.01美元;80%数字基础设施将通过绿能供电。在能源消费侧,终端电气化率将超过30%,电动 汽车 占新车销量的比例将超过50%,超过80%的数字基础设施将采用绿能供电。面向2030年,人类可以借助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和数字资产, 更精准地打击假新闻等数字造假行为,减少或数据盗用的隐患。隐私增强计算等技 术为多方实现安全加密的数据共享,在不影响隐私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数据价值的流通。 华为预测:到2030年,50%以上的计算场景将采用隐私增强计算技术;85%的企业将 采用区块链技术。 同时,以GDPR为代表的数字安全领域法律和规则,以及数据反垄断趋势将会拓展至 全球各地,进一步在个人与组织之间构建信用体系,加速组织在数字可信方面的合法合 规进程。 一个健全的数字可信生态需要多方共建。企业除了做好自身的防护和对合作方的管控, 还可与相关机构合作,共同打击违反信息安全、数据垄断相关的违法行为,保护用户数 据安全。企业还应该积极参与到加强全民数字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中,提升公民数据安全 和隐私意识,共建数字可信的智能世界。智能世界2030论坛的召开,是华为首次针对未来十年、系统性分享前沿研究和未来洞见,这将对人类 社会 发展,特别是全球数字化转型进程、数字经济发展等带来重要价值。 想象力决定了我们的未来能走多远,行动力决定了我们到达未来有多快,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未来。在迈向智能世界2030的道路上,仍有大量的挑战需要跨越。正如汪涛在演讲最后提到的:“最强的智是众智,最大的力是合力,我们坚信,思想的力量是世界进步的根本驱动,感谢您的一份助力,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迈向智能世界2030!”

《华为的冬天》讲话背景

2000年,华为全年销售额达220亿元,利润以29亿元人民币位居全国电子百强第一位。

2001年3月,正当华为发展良好的时候,任正非在企业内刊上发表了一篇《华为的冬天》

2015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3,950亿人民币,净利润369.1亿人民币,全球第一!

2016年,华为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解决方案供应商,业务遍及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华为智能手机稳居全球前三。

1987年,华为由任正非创办,如今这颗企业与品牌之树已经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硕果累累,全球各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与创业者学习华为,研究任正非;当我们回过头,重新温习任正非的讲话,也许我们能够找到孕育“参天大树”的“沃土”与“种子”……

华为十几万人,28年坚持聚焦在主航道,抵制一切诱惑;坚持不走捷径,拒绝机会主义,踏踏实实,长期投入,厚积薄发;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自我批判!

任正非的《华为的冬天》要向华为人传递和强调的理念与价值观就是“居安思危”;那么华为人要如何“居安思危”,如何“预防危机”呢?答案就是“优化管理”。《华为的冬天》全文中从提拔干部标准、考核制度、激励制度、利益分配制度、管理变革、建设IT的管理扁平化、自我批评、优化流程、工作模板化等三十多个方面提出理念、价值观以及方法、策略,归根结底就是“优化企业管理”。那么优化企业管理的目的是什么呢?答案是“提高时效”,即完成一个事情,如何做到用更少的人,更少的时间,这样可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提高团队效益。“提高时效”的方向就是“实现公司核心目标,提高公司竞争力”.

如果把对内对员工的企业管理比作“企业左脚”,把对外对顾客的品牌营销比作“企业右脚”,那么《华为的冬天》就是任正非给华为公司以及华为人提出的一篇《优化企业管理》的论文,是预防“企业左脚”得重病甚至瘫痪的“中医养生”之法,是给“企业左脚”的修身养性的“五谷杂粮”,是给“企业左脚”的刮骨疗伤的华佗之刀。因为曾经任正非给华为“中医养生”“刮骨疗伤”,所以才有华为今天健壮的体魄、精气神与红光满面。

1992年,任正非率领华为的高管代表团前往美国硅谷,参观了德州仪器、IBM等 科技 巨头公司,回来的路上,任正非写道:“我们自己的研发方法非常落后,要赶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自此开始,技术创新成为了华为不变的追求,从一台小小的交换机开始,一步步突破核心技术,缩小与欧洲发达国家的差距,一步步把业务拓展到全球。同时华为的技术范围也开始扩大,扎根于各类技术,从云到底层算力,从技术芯片到开发平台,从数据库到操作系统,华为的技术创新一个接一个。对此任正非表示,不断的创新,才能找到一个一个的机会点。也正是如此,华为才能不断的创造营收神话。 创新不是说说而已,许多公司的口号里面都有创新二字,但要想真正的创新还是要学习一下任正非,任正非关于创新有一个经典的论述:技术创新与商业创新双轮驱动是核心动力。创新就必须要有世界顶尖人才,华为要用顶级的挑战和顶级的薪酬吸引顶尖人才。2019年,任正非在华为EMT(经营管理团队)内部讲话中提到,要从全世界招进20~30名“天才少年”。 这就是华为的“天才少年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招聘博士级别的少年天才。 华为“天才计划少年” 的入职工资都是按年度工资制度发放的,共有三档, 分别为89.6万~100.8万元、140.5万~156.5万元、182万~201万元。 相信很多人看到工资之后都会羡慕不已,毕竟博士常有但百万年薪不常有,这些博士少年是如何成为华为的天才少年,拿下201万的年薪呢? 天才少年的7轮面试 要想拿到201万的年薪绝非易事,即便是名校的博士生也要经过一系列的筛选和审核,拿到最高档201万年薪的张霁对媒体公开表示,华为的面试需要经过七轮,包括简历筛选、笔试、初次面试、HR面试主管面试、若干部长面试、总裁面试。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筛选和审核,挑战和阻碍也在慢慢提高,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或者表现不好,都有可能功亏一篑。在那一年,与张霁一起拿到最高档210万的天才少年只有3人:钟钊、秦通、左鹏飞。钟钊出生于1991年,在华中 科技 大学读软件工程专业时就在大学生数模竞赛中获得了湖北一等奖。后去了中国科学院大学自动化研究所攻读硕士和博士。在学期期间一直都是学霸级的大佬。左鹏飞是华中 科技 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4级直博研究生。读博期间,左鹏飞每天8:30分进实验室,直到晚上9点多甚至10时多,才回寝室睡觉。5年的时间里左鹏飞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10余篇高水平论文,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和体系结构领域分别实现了华中 科技 大学 历史 上零的突破。 毕业时,除了华为的天才少年计划向他抛出橄榄枝,腾讯、阿里、深信服三家公司也纷纷表示欢迎左鹏飞,其中有一家公司开出了比华为年薪高40%的薪资,但最终左鹏飞选择了华为。除了纸面上的学历数据外,华为的天才少年在实操方面也都是大佬级的人物,2020年的天才少年 彭志辉(网名:稚晖君)就是凭借着超强的动手能力和技术实力走红网络的。 最初彭志辉做了一台外观只有硬币大小的迷你小电脑,不仅可以当语音助手,还能处理实时图像,甚至能当Web服务器,非常类似于《唐人街探案2》中女黑客KIKO在被关在监狱里组装出来的迷你电脑。从电路设计、结构设计,到PCB手工焊接、软件和算法开发全部是由他一人完成,所有的过程都浓缩在了3分多钟的视频里,在网上获得了500多万的播放。 彭志辉的发明创造一直没停,就在最近,彭志辉的自动驾驶自行车再次刷屏网络, 从设计建模到硬件改造再到AI智能化……他通过种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将一部普普通通的自行车,改造成了一台自动驾驶自行车。 在进入华为之前,彭志辉也收到了许多公司的offer,最终选择华为也是因为华为公司中有非常多的牛人,可以让他能够继续学习,不断进步,能够 探索 无限可能。 高薪是一种肯定,这些年轻人的成功少不了他们多年如一日的坚持努力, 张霁从一所三类本科院校一路拼搏、一路逆袭,直到如今凭借过硬的科研能力被华为高薪录用,他的付出与努力确实非常人可比。 华为天才少年给我们的冲击不仅仅只是201万这个薪资。 足够专注,足够努力只有发自内心地认同和喜欢一件事,才能激发奋斗的“小宇宙”。这也是华为“天才少年”给我们最重要的一点启示。 最后,用电影《天下无贼》中的一句经典台词作为结尾: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

在遭到了美国制裁之后,华为提出了创新2.0,创新2.0是基于对未来智能 社会 的假设和愿景,打破制约ICT发展的理论和基础技术瓶颈,是实现理论突破和基础技术发明的创新,是实现发明和创造的创新。

华为在接近10年投资超过4800亿元进行研发,希望将会和苹果、高通、英特尔公司一样,在智能手机、基带芯片和智能计算领域推出影响产业和人类进步的重大的技术创新。

也就是华为希望可以通过基础研究突破,构建新的技术标准和全球框架,从而突破美国的封锁,实现自救,要知道,当初美国就是通过发动信息革命、芯片革命,从而成为了全球 科技 、科学、产业发展的主导者,而实现这一切,就需要人才。

华为希望 采取“自建实验室、大学合作、资本运作“等多种方式实现创新2.0,把工业界问题、学术界的思想、风险资本的信念,整合起来,共同创新。

除此之外,华为还提出了“天才少年”计划,这是是任正非发起的用顶级挑战和顶级薪酬去吸引顶尖人才的项目,目的在于“(让)这些天才少年像‘泥鳅’一样,钻活我们的组织,激活我们的队伍”,任正非认为:

“天才少年”计划薪资共分为三档,最高年薪为182万-201万元;中档年薪为140.5万-156.5万元;抵挡年薪为89.6万-100.8万元,远远超出一般应届毕业生的薪资水平。目前,全球仅有4位天才少年拿到了最高档年薪。

除了去年的钟钊(本科毕业于华中 科技 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秦通(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毕业于香港 科技 大学机器人方向)、左鹏飞(本科和博士毕业于华中 科技 大学计算机专业)之后。

今年又有一位90后入选了华为的“天才少年”计划。同样是出自华中 科技 大学的张霁,而且他5月就已经入职了华为,堪称是刚毕业就收获了年薪201万的offer。

这四位可了不得,钟钊出生于1991年,本科就读于华中 科技 大学的软件工程专业。刚上大三的他,就在2012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中得到了湖北一等奖。

而后,前往中国科学院大学自动化研究所攻读硕士、博士,硕博阶段攻读专业都是“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它是以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的理论技术为核心,以数学方法与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研究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处理、分类和理解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构造具有某些智能特性的系统。

目前在光学字符识别、语音识别、人脸识别、视频追踪、医学图像处理等方面均有广泛应用。钟钊的导师是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刘成林,其多年来一直研究文档识别算法规模,有着“计较机的导师”之称。

钟钊是中国最早一批学习神经架构搜索(NAS)的,NAS属于深度学习领域难度比较高的研究方向, 你放眼全球,能够从事NAS研究的,数量差多就和熊猫一样,属于稀罕物。而华为目前也想进军automated machine learning领域,钟钊属于可遇不可的的天才。

出生于1993年的香港大学的博士生秦通,在IEEE TRO、ICRA、IROS、ECCV等国际顶级期刊和聚会会议发表多篇论文,得到IEEE IROS 2018最佳学生论文奖的能力。他还曾是浙江大学ZMART队2014年的队长。这支队伍用了5年的时间夺下了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的世界冠军。

左鹏飞以第一作者发表了高水平论文10余篇,其中,发表在OSDI'2018和MICRO'2018上的论文分别成为华科 历史 上首篇计算机操作系统顶级会议(OSDI/SOSP)论文和首篇计算机体系结构顶级会议(ISCA/MICRO/HPCA/ASPLOS)论文,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和体系结构领域分别实现了华科 历史 上零的突破;发表在MICRO'2019上的论文实现了在体系结构顶会MICRO上的再次突破。

而OSDI是计算机学界最顶级学术会议之一,MICRO是计算机体系结构最顶级学术会议之一,论文被这两个会议录用,其含金量甚至超过一些科学界国际顶尖期刊,难度相当于生物、医学领域在Nature/Science/Cell等期刊发文。 拥有这么多篇高质量的论文,可以说是无数系统领域研究者的梦想对象,可望不可及。

张霁1993年毕业,他本科仅就读于民办二本学校武昌理工学院,可是他却没有给自己的人生设限,而是不断努力,他硕士就读于武汉邮电大学,而博士则成功考取了华中 科技 大学。

我们可以来看看他作出的成绩:

可以说,这4位90后被称之为天才少年,毫无不为过,而且除了华为之外,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大企业也都向他们抛出过橄榄枝,像张霁就拒绝过360万年薪的offer。

希望这些天才少年可以在华为乘风破浪,开创颠覆主航道的技术和商业模式,作出革命性技术的突破,颠覆整个全球产业,打破美国长达75年的主导地位。

高水平论文为何难发表

有些同学发表论文时,系统会提示论文发表失败,但找不到原因。因为有些论文质量很差,虽然有几千字甚至上万字,但大部分都是从书籍、期刊和别人的论文中抄来的。然后拼凑,既没有论证,也没有明确的论据。这样的论文是不可能通过入选老师的评价的。所以要从自己的论文入手,找出自己论文发表失败的原因。事实上,论文发表失败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平时不做研究,没有选择合适的课题,积累大量的资料和经验。这是写论文的第一个前提。如果不做好这些准备,很容易导致论文发表失败。第二,写作能力差。对于那些根本不写,或者很少写文章的同学来说,他们甚至不知道规范要求是什么。这种情况,只能靠自己努力,实在没办法。以上两点就是论文发表失败的原因,希望大家在进行论文写作与发表时,都能保证原创度,顺利完成。

文章论点不符合或者是质量不过关啊,再就是涉及一些敏感的话题了吧,一般被拒是会告诉你原因的,你多跟编辑沟通一下,我之前在汉斯出版社的编辑给我解释的很详细

除非你的论文确有极高的应用或科技学术价值,(一般人是不可能的)你还是找代理人帮你发吧,花点钱,别想要稿费了,呵呵。你致电刊物的编辑部一般会有人告诉你怎么办的。

论文为什么难发?1、发文章的人远远多于杂志社的版面,造成供小于求的局面; 2、在我国发文章多数人是为了评职称,而这一群体既缺乏写作文章的经验,更不知如何投稿,从而导致盲目投稿,造成投稿通过率低的现象。我建议你找一个比较专业的地方, 我给你推荐个 诚信义论文 发表

西华大学发表高水平论文

近日,西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流体机械及工程团队成员闫盛楠博士在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一区,IF2020=9.709)上发表题为“Energy storage enhancement of paraffin with a solar-absorptive rGO@Ni film in a controllable magnetic field”的研究论文。 基于环境友好性及易获取性等主要特征,太阳能是化石燃料的最佳替代品之一。太阳能高效转换技术主要包括光电和光热利用,其中,光热储能是光热转换的重要应用,提高所用材料的太阳能吸收能力和储热能力至关重要。太阳能光热转换和储存已被证明是有效的太阳能利用途径。在相变过程中,相变材料可以储存和释放大量能量;因此,它们被认为是优良的太阳能存储介质。然而,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一般较低,导致传热过程缓慢,限制了相变材料的光热转换效率。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人员尝试将纳米颗粒掺入相变材料之中,并取得了优良的效果。但是,该种方法存在一定缺点,例如需要大量的纳米颗粒,造成成本较高;此外,一些纳米颗粒容易氧化或团聚,单位质量相变材料的光热吸收能力较低,而且纳米颗粒不易从相变材料中分离出来,会污染相变材料。 为改善上述缺点,团队成员将纳米颗粒(石墨烯)涂覆在导磁材料(泡沫镍)之上。泡沫镍是一种耐腐蚀的磁性材料,通常作为基底;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力学、光学和热性能,广泛用于与太阳能转换和存储相关领域,包括太阳能收集和光热催化等。在制备实验过程中,将泡沫镍作为基底,并将还原氧化石墨烯通过电化学还原方式涂覆在泡沫镍之上,制成复合膜;该复合膜具有耐腐蚀和抗氧化性,并可重复使用。在光热转换实验过程中,将该复合膜置于固态石蜡之上,并引入外部磁场,通过调控磁场强度,使复合膜伴随相变过程而紧贴固液相界面,改善石蜡光热转换特性。该方法结合了磁控调节与纳米颗粒强化光热吸收的优点。磁场调控下的表面式吸收方法可以在不污染相变材料的情况下调节相变过程,提升相变材料的光热存储能力。 结果表明,在泡沫镍上涂覆还原氧化石墨烯能够有效增强泡沫镍的光热吸收能力;通过调节磁场强度可以动态调整rGO@Ni复合膜的位置,使其紧贴固液相界面,且该复合膜易取出,不会污染石蜡;增大磁场强度提升了准稳态温度、储热能力和储热效率,并提高了单位质量石蜡的光热吸收能力以及相界面的移动速度。综上,该方法为太阳能转换和利用提供了一种有效解决方案。 据了解,闫盛楠,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多相流动及热质传递,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发表SCI收录论文7篇,EI收录论文1篇,现任西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师。(通讯员:西华大学翟元平)

去年,“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2019 届毕业生发表 46 篇 SCI 文章”引起热议,在过去近一年之后,近日,这个话题再度被提起。 我发现,当事人 邓汉宇博士 ,目前已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胸外组)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八年制本科 生导师 。担任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PLOS ONE等 多个SCI杂志审稿人 。据邓博士的ResearchGate(一个科研社交网络服务网站)显示,邓博士目前已经发表 文章82篇 。其中一篇发表在 EJSO 上的文章 入选了ESI前1%高被引论文 (谷歌学术显示该论文已被引25次)。 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题为:“ Sarcopenia is an independent unfavorable prognostic factor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fter surgical resection: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邓博士发微博表示:“我们的精准肺外科诊疗研究论文继续成为ESI(到十一月/十二月2019为止)高水平论文!(Web of Science统计中, 四川大学外科学研究方向中仅有的5篇高水平论文之一! )”。 01 争议不断 是“开挂”还是灌水? 去年,按照惯例,华西临床医学院公布了的2019届荣誉毕业生。但 3名荣誉毕业生发表的SCI数量之多,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质疑。 3个荣誉毕业生发表的文章分别为: 荣誉毕业生A:SCI论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响因子大于120分。 荣誉毕业生B:SCI论文30多篇。 荣誉毕业生C:发表SCI论文31篇,影响因子95.56分,其中第一/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0篇。 荣誉毕业生A就是争议最大的华西胸外科邓汉宇博士 ,从2016年入学以来,他已经发表SCI论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响因子 大于120 分,40多篇论文包括: Original research:16 篇 Comments: 9 篇 Meta 分析:10 篇 其余为 letter。 很多网友质疑其文章的真实性和质量,认为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类完成这么多篇文章,是否存在抄袭和灌水的可能。甚至有华西医学院内部人士匿名评论。 46篇文章多为 2-3 分左右的期刊或者杂志,其中一篇 11 分左右的高分文章是 letter to editor,SCI 论文中一些 comments,letter 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科研论文。 SCI杂志的文章的几种类型 Original Artical 论著: 这个是最为常见的一类,分为基础性和临床性文章。基础性文章就我国现在普遍在发的文章,属于前瞻性的一个研究,通俗的一个说法就是我们假设一个思路,然后通过实验来得出一个结论来证明我这个思路,得出的结果两种情况一个是阳性(符合我的思路)一个是阴性的(不符合)大家不要认为阴性的结国就发不了SCI,阴性的同样可以发SCI,可以想象它告诉了我们这样的思路是得不出来这样的结果,也是对国际科研的一个贡献。这类文章需要经过peer review,审稿周期较长,哪怕是低分杂志,从投稿到录用半年多是家常便饭。 Review: 也就是综述,是在对某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和思考。一般认为,学术文章没有综述是不可思议的。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ion)”区分开来。“文献综述”并非一般的“背景描述”,还需要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思考。 Meta分析: 针对一个不同研究得出的结果有争议的科学问题,利用统计学方法将这些研究(以RCT为主)的结果放在一起,得出结论的文章。 Comment、invitedcommentary、editorial评论: 对最新发表(时效性)的某篇论文进行评论,一般是杂志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受邀评论,被评论的文章往往具有重大临床或科研意义。录用周期较短,基本可以控制在一周内。 Letter to editor: 致编辑函/信是读者针对某篇感兴趣的文章写的读后感,或延续要告诉期刊内容。字数限制约300-500字,也有杂志要求不超过150字,一般无具体格式要求。杂志接受针对最新发表论文写的letter(时效性),超过规定的时间不再接收。 读者若具备相应研究基础,能提出独到观点,一般容易被杂志接收,甚至是一些顶级杂志。 因为不同类型的SCI撰写难易度和接受周期不一样,综合来看, 三年一作发46篇SCI是一个可以做到的事情。 网友争议的点主要集中在邓博士发表的文章类型和 文章质量。 根据 2019 年公布的影响因子,计算 Nature、Science、Cell 三大顶级期刊杂志影响因子总和为: 43.07+41.037+36.216=120.323 也就是说邓博士三年发表论文影响因子达到了 CNS 之和。 试想如果邓博士三年发了 CNS 级别杂志的一作文章,相信他作为博士毕业生的优秀代表不会引起任何非议。 因此,网络上对邓博士的评论,渐渐的分成了两个大阵营: 一种认为,这就是一种论文“灌水”行为。 孔柚: 我只能承认他很能写,是不是灌水,有没有含金量,也只有他本人知道了。 fromiccas: 不喜欢灌水型研究,真要比,井冈山大学不是还有人一年一百多篇吗?我是希望学生都能够在主流杂志上发表文章,但是我的学生能发到macromolecules我就心满意足了。做研究,要有代表性的方向,代表性的工作。 知行合一: 三年46篇,三年就是36个月,不到一个月一篇,这种短平快的东西做出来能有多大学术价值,我表示怀疑。 一种则认为,“承认别人的优秀没那么难,能发这么多篇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Jenny: 没问题啊,那是人家能力和实力,存在就是合理的。他又没造假。 E.: 如果没有科研条件去写高分的,小课题做的快,多发几篇也是错吗?况且 16篇research都是实实在在的呀,没事时看看别人的研究写写与自己课题相关的letter和meta 也是一种努力啊,为什么要说人家水?个人觉得他只是在能力范围能尽了全力而已。 木兰舟: 那也不可否认16篇original article。三年16篇还要怎样。 02 本人发文回应 瞎喷没用,干点实事提升自己才是正经 面对争议,2019年8月20日,邓博士本人在知乎上曾对此事进行了回应: 我是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9届荣誉毕业生本人(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我们荣誉毕业生是针对本科生,八年制是作为本科生进行评比,所以不涉及和传统博士的评比;其次,荣誉毕业生是同专业同学选举出来,而不是学院老师指定)。等最近忙空了,我想在知乎上给大家分享sci思维、写作、投稿等方面的经验,希望能够让没有sci的同学,也能够有机会发表sci,至少能够不为毕业而焦头烂额。在这里给大家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第一,我是华西临床医学院的8年制本硕博连读专业的学生(2011年入学)。华西的八年制,大概比清华北大录取线少20分左右吧。八年前,我高考失利,与清华北大无缘(可以去我的高中调查一下真相),于是选择学医,选择八年制。所以,本人学习能力可能比较强吧,因此读文献、写文章的能力也相对来说比较强吧。 第二,8年的时间里,我分成了两个阶段。前4年的本科学习,所以我花了高中努力程度的70%,轻松达到平均分90分的成绩,单科解剖学,诊断学等临床基础课程,专业第一。临床功底,可以去春雨医生或者好大夫检索一下我的治病救人诊疗经验以及病人对我的评价。后4年研究生的学习,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胸外科专业,因为我热爱这个专业,我每天看专业文献就像放松心情一样地娱乐,所以我会写原始研究,写meta分析,写letter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请注意,这是我的爱好,因为能够和全世界胸外科医师交流,这是我感觉愉悦的事情。)。做科研,在我最开始的时候,我是抵制的。后来培养了兴趣,尤其是我能够把临床问题,转化为科研(所以我的文章,都是临床的。关于基础研究,我确实不太通晓),为我的病人提供最新的诊疗意见,我觉得值了。(可以参考一下我在春雨或者好大夫平台发表的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三,我对待科研文章,如同对待挚友,进行交流和学习。 不做科研的医生,不是一名合格的医生,因为他不懂得思考和解决临床问题,一味地去接受他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想法,不去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医生,是很危险的。因为病人情况都是个体化的,医学作为实践性经验性学科,就是需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里补充一下——胸外科有很多没有一致定论的东西,包括早期肺癌的手术,如果一个医生不去思考如何为病人做一次最佳的切除范围,那他只会给病人和家属带来不必要的担心,甚至术后复发转移。我见过太多这些的医生,所以我才发出此感慨。 第四,关于灌水。 我很庆幸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发表在自己的专业杂志上,没办法我们胸外科相关的杂志,大概就是几分的水平。试问,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谁不想要呢?但我想,懂行情的人都会知道,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机会和资源!况且,各大医院的院长、主任们,也不见得都是发表高影响因子的文章吧。 第五,大家如果感兴趣,我很愿意和大家分享科研经验: 微博: 第六,我最后给大家解释一下,我在最后三年,也就是从2016年开始,在华西医院各科室实习一年,从2017年,在华西医院肺癌中心上临床作为住院医师参与一线工作(收治病人、值班等)一年半左右。 最后半年多时间里,完成专业博士毕业论文。 第七,我总结我以上所说的,我并不觉得自己怎么样怎么样,大学的八年里,相比于其他的荣誉毕业生,别人从一开始就叱咤风云,而我并不属于学院的知名人物(毕竟我不喜欢搞学生会工作,不喜欢互联网竞赛,不喜欢加各种协会……我们同一届的其他专业的,大多都没有听说过我这个名字),没想到在最后毕业的时候被选出来作为本科荣誉毕业生,我只是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没有白费。我常常给同学朋友开玩笑说,“我是拿了5年的励志奖学金,最后一年终于励志成功,拿到了国家奖学金”。 最后总结一下,我做这一次的正面回应网络各种形形色色的人,就是要让你们知道,大学里努力了的人,你们瞎喷、瞎黑,是没有用的!别一天没事干了,吃饱了就在网络上消化,干点实事,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和学习能力,对你自己才是最好的! 邓汉宇,男,中共党员,胸外科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胸外组)医师,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八年制本科生导师。师从于被誉为“中国肺外科第一人”的周清华教授,获四川大学临床医学学士学位及胸外科学博士学位。现为欧洲胸外科医师协会(ESTS)会员、美国外科医师学院(ACS)会员、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会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癌症转移专业委员会会员。 累计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JAMA Surgery、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World Journal of Surgery、European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Diseases of the Esophagus、Interactive Cardiovascular and Thoracic Surgery、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等杂志发表胸部肿瘤外科学相关英文SCI文章5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大于120分()。受邀作为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PLOS ONE、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Surgery等SCI杂志审稿人。多次受邀参加ISDE、OESO、ASCVTS、ESTS、MRS、WCLC等国际会议以及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年会、青年医师论坛、川渝食管癌年会及四川省胸心血管外科年会并作大会发言和壁报展示。荣获2017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医师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2019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医师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 虽然回应的最后言辞比较激烈,但 平心而论,邓博士绝对算得上优秀。 在现行评价体系下,每个医院的评价体系不同,邓博士虽有争议,但无可厚非。其发表在EJSO上的一篇一作文章还入选了ESI前1%高被引论文。 2月23日, 科技部正式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通知,明确要求破除“唯论文”论不良导向,鼓励发“三高”论文,过几年再看,会不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你怎么看? 本文由 科研大匠 综合自知乎、@邓汉宇ResearchGate、微博,华西医院等

近日,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向文良教授“发酵食品过程学”团队在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一区,IF:6.475)上发表题为“Tetracycline Residue Alters Profile of Lactic Acid Bacterial Communities and Metabolites of Ginger Pickle during Spontaneous Fermentation”的研究论文。 结果表明在四环素残留下,即使生姜发酵盐水中TC残留含量从4mg/kg下降到2.56mg/kg,但异型乳酸菌发酵仍然没有启动。TC残留影响了LABs的发生、繁殖和演替过程,LAB生物标记转变为Lab. parafarraginis, Lab. buchneri 和 Lab. kisonensis。随着TC残留对LAB群落的改变,有机酸和挥发性化合物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重要的挥发性化合物变量为香茅醇、烯丙基塞内酚、乙酸香叶醇、乙烯基硬脂醚、异硫氰酸苯乙酯、3-辛醇等。TC残留诱导LAB生物标志物的转化是重要挥发性化合物变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但更有趣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生物标志物都具有显著的正或负相关性。 综上,抗生素残留对蔬菜发酵过程有着不良的生态影响。因此,应将抗生素残留列为发酵蔬菜原料的质量控制指标。 据了解,向文良,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科技 部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四川省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泡菜协会常务理事、西华大学古法发酵(酿造)技术研究所所长。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国际合作项目、四川省重大 科技 专项、四川省 科技 支撑计划、四川省应用基础等国家及省部级各类纵向项目30余项,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四川省 科技 进步奖和成都市 科技 进步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出版教材3部、专著1部。(通讯员:西华大学蔡婷)

为什么要发表高水平论文

高水平论文是指在某一领域或学科中,具有一定创新性和深度的研究成果,能够对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的论文。其界定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研究问题的创新性:高水平论文需要解决新颖的、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问题,而不是重复已有的研究内容。

2. 研究成果的可验证性:高水平论文需要通过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得出能被验证的结论。

3. 研究成果的深度和广度:高水平论文需要深入探讨研究问题,提供对该领域或该问题的全面认识。

4. 结果的重要性和原创性:高水平论文需要提供重要的结论或新颖的研究方法,能够对该领域或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显著的贡献。

5. 文章的语言和表达:高水平论文必须具备清晰、简洁、准确和严谨的论述风格,遵守学术论文写作的规范和标准。

在评价高水平论文时,需要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的综合因素,以确定论文的质量和价值。高水平论文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也是学者们在学术领域中的重要成果,为该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又到一年招聘季,大多数学子开始纷纷投入就业求职大潮之中。然而,据媒体报道,一些在读硕士生反映,学校要求毕业前在相关期刊上发表论文,成了此时比找工作更让自己牵挂的大事。

事实上,硕士毕业是否需要发表论文,早已不算是新闻。早在2006年在北京召开的大学校长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7所大学就取消了“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的硬指标。之所以当下再次被提及,源自不少在读硕士生反映发表论文一事竟比找工作更头疼。

众所周知,硕士生不同于博士生。公开发表一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可为博士生就业添彩,而要求硕士生所发表论文,一般而言,论文的学术价值、含金量非但不够高,反倒繁荣了“货币化”发表市场和“代-写-代-发”中介业务,给硕士生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显然,这应引起社会公众高度关注,并好好思量一番。就业乃民生之本,对于那些不再考虑继续攻读博士的硕士毕业生而言,就业便是毕业季的头等大事。

当然,对于一些学校要求硕士毕业前发表论文,并不能简单给出好与坏、是与非的评判,最好置身于高校做出此项规定之初衷,以及师生的综合意见态度等具体情境中加以讨论。应该说,此种要求的初衷是美好的,但切莫忘记,初衷美好而有违初心的事情并不鲜见。倘若将硕士毕业硬性与发表论文关联挂钩,用计件制、记工分等办法计量评价,既没有关照到硕士生发表论文的难处,也未设身处地理解硕士生双重压力下的“为难”,难免有短期功利主义之嫌。

如今,我国已全面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社会经济的诸多方面都具有了“新时代”的特征。正因为社会经济发展对硕士的需求更趋多元,势必呼唤更灵活、科学、合理的检验、认定或评价方式,增设一些可替代性方案,使硕士生保持适度张力,扩大其自由选择空间。对此,可基于学校培养目标定位、学科专业特点,只要朝着有助于提升硕士生培养质量,能表征硕士生成长与发展的理念与方式,均可视为多样化成果的体现。譬如,出台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相关激励政策,允许多元化认定授权技术发明专利、省部级科技奖励、国家或行业标准、重大成果鉴定、成果转化或转让、申请学位相关领域专著、优秀案例、作品创作展(演)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大潮中,创新创业活动与成果也可予以折算对待。

实现高等教育领域内涵式发展,在自我价值多元化彰显的当下,硕士生教育应从“论文情结”回归到“人文情怀”的立场上来,围绕硕士生应具备哪些素质、能力和人格水平等来设计。其实,高校作为供给端,从人才培养全过程来论,学生修完培养环节所要求的全部学分,即有资格申请毕业。而发表论文确实难以视为培养过程的一个环节,仅仅是一种手段,显然是构筑不成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

我更加觉得,找工作不需要硬性要求学生过四级。

如何发表高水平论文万跃华

你这个太广泛了,工科,很大的。高水平的文章,肯定要理论吃的很透。手里要第一手的实验数据,深挖数据。从理论上深刻分析。

论文范文是指论文写作参考方面的范文,主要涉及到论文写作规范、论文格式要求、论文内容要求、不同的学校要求不同,但基本都是细微的差别,总体基本都相似。由于论文范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论文范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论文范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论文范文是指论文写作参考方面的范文,主要涉及到论文写作规范、论文格式要求、论文内容要求、不同的学校要求不同,但基本都是细微的差别,总体基本都相似。 为了探讨和掌握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论文范文进行分类。由于论文范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论文范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论文范文分为理论性论文范文、实验性论文范文、描述性论文范文和设计性论文范文。按议论的性质不同:可以把论文范文分为立论文范文和、驳论文范文。立论性的论文范文是指从正面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一篇论文侧重于以立论为主,就属于立论性论文范文。立论文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以理和事实服人。驳论性论文范文是指通过反驳别人的论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和主张。如果论文范文侧重于以驳论为主,批驳某些错误的观点、见解、理论,就属于驳论性论文范文。驳论文范文除按立论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要求以外,还要求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按研究问题的大小不同可以把论文范文分、为宏观论文范文和微观论文范文。凡属国家全局性、带有普遍性并对局部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论文范文,称为宏观论文范文。它研究的面比较宽广,具有较大范围的影响。反之,研究局部性、具体问题的论文范文,是微观论文范文。它对具体工作有指导意义,影响的面窄一些。另外还有一种综合型的分类方法,即把论文范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1.专题型论文范文。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范文。专题应用型论文范文是一种运用所学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知识,独立地探讨或解决本学科某一问题的论文范文,其基本标准应该是:通过论文范文,可以大致反映作者能否运用所学得的基础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本学科内某一基本问题的学术水平和能力。当然,它的选题一般也不宜过大,内容不太复杂,要求有一定的创见性,能够较好地分析和解决学科领域中不太复杂的问题。2.论辩型论文范文。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范文。3.综述型论文范文。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范文。4.综合型论文范文。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范文。

先是要写一篇好的文章,内容是要新颖。

出版图书10余部,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ISTP论文30多篇,承担与参与2项国家基金、2项浙江省基金和2项 浙江省社科规划,现任Thomson Reuters高级顾问、Elsevier Scopus内容甄选委员。同时还担任国内外多种刊物的审稿人。曾被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40多所高校邀请做论文投稿与课题申请报告。同时还担任国内外多种刊物的审稿人。

  • 索引序列
  • 华为发表的高水平论文
  • 高水平论文为何难发表
  • 西华大学发表高水平论文
  • 为什么要发表高水平论文
  • 如何发表高水平论文万跃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