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国际发表与论文发表钟勇

国际发表与论文发表钟勇

发布时间:

国际发表与论文发表钟勇

1.吴姓古已有之。第一,舜子孙封于。因“于”音与“吴”音相近,顺后有吴姓。武权是颛顼的始皇帝,后为武氏。我少康皇帝的时候,有弓箭手吴贺,后面还有吴。2.他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在商朝,黄帝的第十二个孙子(周)建立了周部落。泰王有三个儿子,其中最小的儿子李稷很有才华。他有一个儿子,姬昌。姬昌出生时,圣瑞出现,于是泰王选姬昌继位。长子太伯和次子钟勇知道父亲的意思是先把皇位传给李稷,再传给姬昌,于是决定自动放弃皇位,一起南下满静(周人敌视楚国)。太伯和把中原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当时落后的江南,被当地原住民推举为国君,史称吴。泰伯死后,钟勇继位。在(姬昌为文王,其子为)灭商后,的第三孙成了诸侯,国号改称吴,太伯以其名为。钟勇第十九代孙守孟为王,建都于今江苏吴县。寿孟的第四子吉杂本应继位,却避而远之,逃到鄢陵务农为生。从此,王武守盟的后代分成了两个分支:一个在政治上有所发展,出现了赫率、伏羲等名将;另一个是吉扎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数众多,构成了今天吴姓的绝大多数。吴国被越国灭后,其后人以国为氏,称吴氏。吴是当今第九大姓氏,在数百个姓氏中排名第六。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吴也是第十大姓氏。1977年,中国历史学家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关于“姓氏”的论文中指出,吴是世界十大华人姓氏之一。

警惕高校的SSCI综合征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文,要求高校破除论文“SCI至上”的现象,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类似的现象在我国人文社科领域也不同程度存在,即对国际期刊“SSCI至上”。一是在大多数高校的科研奖励中,发表SSCI论文的奖金远高于中国期刊论文;二是在学术评价中,SSCI论文的权重远大于中国绝大多数期刊论文,往往只有中国的权威期刊(一个学科通常只有一个权威期刊)才能相媲美;三是在职称评定中,发表SSCI论文具有极大优势,甚至一些在境外刚刚毕业的博士因发表了多篇SSCI论文就被名校聘为教授、博导。

在中国台湾地区的高校,由于在学术评价机制中过度推崇SSCI论文,以至于“SSCI至上”已成为科研文化的一部分。“SSCI至上”的学术文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早在2014年就被台湾学者形象地称为“SSCI综合征”(SSCI syndrome)。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大陆地区的高校在许多方面产生了同样的病症。不仅一流大学的人文社科学者前仆后继争相在SSCI期刊上发文,而且二、三流大学也加大奖励力度,以刺激更多的教师争取在国际期刊上露脸。对此现象,我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

辩证地看待SSCI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

中国高校为何如此重视SSCI论文,从大的方面来看,主要包括两点:一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国际化的理想追求。自20世纪末、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不断发展、国家不断走向世界,要求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走出去,加强与国际接轨。如何“走出去”“与国际接轨”,发表SSCI论文无疑是重要途径和表现。二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现实需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既是国家长远发展的一大重要战略,也是中国大学自身向上发展的动力。到底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但有一个简单的指标,即在世界各大排行榜的排位。排名靠前的`,往往被认为是一流的、领先的。而在世界大学排行榜的指标中,论文发表是评价的核心。而衡量人文社科发表,又以SSCI发表为重,国内发表处于次要的地位。

应该说,自21世纪初SSCI引入中国学界以来,中国人文社科的国际化进程有了极大的推进。我们的一些研究成果开始具备一种国际性的视野,并逐渐摆脱了过往的封闭状态而融入国际学术话语体系之中。一个具体的表现是,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出现了越来越多中国大陆学者的面孔。这当中少数卓有建树的学者甚至获得国际性的学术奖。随着这批学者在国际学界崭露头角,他们亦将中国的学术观点和视角推向全球。诚如一些中国学者所言,用英文写作可以使论文获得更加广泛的读者群体,有利于作者参与国际讨论,有利于影响西方的学术界,进而为我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获得话语权。此外,SSCI作为一种相对比较客观和公正的国际性评价标准,它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我们在学术评价中常有的论资排辈、人情关系现象,使得一批年轻学者脱颖而出。当然,得益于中国学者大量发表的SSCI论文(当然还包括体量更大的SCI论文),中国大学的排名无论在世界哪个排行榜中,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过度重视SSCI的评价功能,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综合来看,主要包括:一是过分倚重SSCI作为人文社科成果的评价指标,容易使中国学术陷入自我矮化的困境。因为我们不能将学术的政策与方向、审核与取舍,交由西方学界来操作和评定;二是将SSCI作为人文社科评价标准不利于学术创新,这会导致“西方学界对什么可能感兴趣,我们就研究什么”,而不利于真正创造性工作的展开。三是将SSCI作为评价标准,会造成教师对教学投入的减少。对于英语为非母语的学者来说,发表SSCI论文(SSCI期刊大多为英文期刊)无疑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一个人时间与精力固定的情况下,自然会减少对教学的投入。

此外,随着大学科研非学术影响评估的兴起,世界各国政府对科研成果的评价不仅限于论文发表的数量、所在期刊档次、影响因子等(即学术影响力),而且强调科研成果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环境的现实影响力。借用西方的术语来说,即是“社会有用性”(social usefulness)或“社会适切性”(social relevance)。从这个角度上,中国人文社科学者发表的大部分SSCI论文并没有给所处地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帮助。相反,由于语言的隔阂,国际发表反而阻碍中国民众对相关知识与信息的获取。这显然不是科学研究的初衷,也有悖于中国当下所提倡的“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曾指出,“百年北大,其迷人之处正是在于她不是‘办’在中国,而是‘长’在中国”。这一个“长”字,就突出了一所大学的命运应该与其所在的国家荣辱联系在一起。

SSCI综合征的化解

首先,提升我国期刊的办刊水准与质量。需要承认,现在不少期刊,甚至包括部分核心期刊,存在审稿不严、选文不规范的现象。同时,在中国人情社会中,论文发表背后还存在各种“跑关系”“走后门”等不正当行为。诸如此类的现象,难免不让人产生国际期刊/论文质量高,我国期刊/论文质量低的印象,进而驱使一些学者走向国际发表之路。要改变这种状况,我国期刊应借鉴国际成熟的办刊经验,组建专业的刊物管理队伍与评审专家库、严格审稿、规范选文、严格执行匿名审稿制度,坚决杜绝人情稿;进一步扩大优秀中文稿源,面向海外华人学者、港澳台学者征稿。

其次,完善学术评价体系。一方面,对海内外期刊一视同仁。鉴于我国越来越多学者毕业于海外名校,他们或许已经习惯了西方学术范式,并且已经克服了语言的障碍,他们发表SSCI论文自然无可非议。但是,对于一项研究评价的重点应是其创新水平,而不应以论文发表载体作为唯一评价依据。换言之,在学术评价中,不应过度拔高SSCI期刊的地位与权重。另一方面,改革我国期刊分级制度。目前在高校普遍存在着期刊分级制度,如权威期刊、一级期刊、二级期刊等。问题是,在这种划分体系中,权威期刊通常只有一种,而在不少高校的职称评定中往往需要有权威论文发表。这种情况导致不少教师在权威期刊发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转而投向国际发表(在许多高校一篇SSCI等同于一篇国内权威论文,而SSCI期刊选择余地大得多)。一种较为合理的做法是,一视同仁对待我国CSSCI来源期刊,不再划分等级,因为它们已经是精挑细选的期刊了。

最后,平衡国际发表和国内发表。鉴于世界各国的学术评价日益兼顾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因而一个中国学者纯粹用外语发表,是不利于其成果在中国产生社会影响力的。当前,已经存在这样一批学者,他们在国际上发表了不少论文,具有一定的国际能见度,但大部分中国学者对此人知之甚少,更遑论其学术成果对中国现实产生了任何积极影响。对于这种现象,台湾学者称之为“全球出版vs地方消失”(publish globally vs perish locally)。诚然,科学研究没有国界,但研究者有祖国,尤其人文社科研究者,还肩负社会责任,如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启迪民智、文化引领等。因而,在职称评定、各种奖项申报过程中,应适当限定外语论文的比例。

当然,化解SSCI至上综合征的办法远不止上文提到的三点,笔者想着重强调的是:一、一项研究成果的评价核心是其创新水平与社会价值,不能简单地“以刊评文”;二、人文社科研究的国际化,绝不是简单的SSCI化,而是立足中国大地做出的具有世界影响的研究成果,努力实现“那时候,中国学术之国际化,将是水到渠成”目标。

作者:刘爱生(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研究员)

1、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太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扎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扎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二吴姓是当今中国大陆第九大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六。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吴姓也是第十大姓。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吴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吉首大学钟文勇发表论文

下设数学与应用数学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高等数学教学部、公共计算机教学部、计算机实验中心等教学机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数据结构》、《数学分析》、《计算机组成原理》为学校在建精品课程;基础数学学科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学院拥有计算机系统集成、数模与图形处理、计算机网络等实验室,以数模与图形处理实验室为基础组建的数学建模实践教学实习基地获湖南省优秀实践教学基地称号。学院拥有700多个计算机终端和近20万兆各类软件,方便快捷的校园网,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 学院现有教职工60名,教授7名,另聘有客座专家、教授4名,副教授24人,讲师26名;博士15人,硕士34人,学院现有学生1133名。近几年来,主持国家天元基金项目一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1项,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级科研项目11项,校级科研项目19项,省级教改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9项,三项教学成果分别获得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三等奖。在近五十年的办学实践中,注重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铸造了“尊师、守纪、团结、奋进”的学院精神,形成了“勤奋、严谨、求是、创新”的学风;2000年非计算机专业等级考试中,获全省本科院校第一名,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多次获奖,2003年获得了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等奖,湖南赛区一、二等奖。2006年又获得全国数学建模竞赛湖南赛区一等奖一项,国家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07年获湖南省区二等奖一项、国家二等奖一项。 黎奇升教授:男,1964年10月出生,土家族,湖南桑植人,理学博士。中共党员。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在吉首大学数学系数学专学习,1985年9月考入云南师范大学基础数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2000年1月考入南京大学基础数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1987年9月至2000年11月在吉首大学数学系任教,先后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系主任, 2000年11月至2006年2月任吉首大学教务处处长2005年3月任评估办主任,现任吉首大学党委委员,校长助理。主要研究领域:同调代数与K理论。陈国平教授:男,1964年6月生,汉族,湖南邵阳人,理学博士。中共党员。1986年7月湖南大学应用数学系应用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9年5月湖南大学应用数学系应用数学专业(工程有限元方向)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4年9月进入湖南师范大学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方向攻读博士。1989年6月至今在吉首大学任教,系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数学会理事,湖南省高教学会计算机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现任吉首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曾繁富教授:男,1953年生,汉族,湖南省龙山县人,理学学士。中共党员。现为我校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1977年毕业于湖南师院(现湖南师范大学)数学系。在我校任职以来,一直工作在教学、管理的第一线,先后主讲了数学分析、复变函数论、实变函数论与泛函分析基础、数学分析选讲、数学教学法等多门本科生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主持省教育厅课题1项,参与省自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两项校级教改项目,其中一项获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主要研究领域:亚纯函数值分布理论及应用。罗先发教授:男,1963年10月出生,汉族,湖南吉首人,理学博士。现为吉首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数学系主任,是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在吉首大学数学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1987年9月至1990年6月在宁夏大学攻读基础数学专业研究生,获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7月至2005年6月在东南大学攻读应用数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函数逼近及应用。刘罗飞教授:男,1964年1月生,汉族,湖南省望城县人,理学博士。1984年7月在吉首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并留校任教;1991年1月在浙江大学数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2005年6月在南开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07年评为教授。庹清教授:男,1964年10月出生,土家族, 湖南桑植人,理学在读博士。中共党员。吉首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毕业于中南民族学院。2006年进入湘潭大学攻读数学与应用数学博士研究生。所主持的《积极开展数学建模教学活动,促进高校数学教学改革》,获2000年吉首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主要研究领域:算法优化和矩阵。贺乐平教授:男,1965年7月生,汉族,湖南省涟源县人,理学学士。1985年7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数学系,1989年9月至1990年7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础数学助教班进修学习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1992年获讲师职称,2002年获副教授职称。主要研究领域:函数论。高明哲教授:男,1940年元月出生,汉族,湖南省安乡县人,理学学士。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美国数学协会会员,2005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其列为亚太地区的国际数学科学家。1967年7月于湖南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40余年来,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人才,其中有一百余名中青年教师在他的直接指导下有的成为学科带头人,有的成为中学高级教师、副教授和高级技术人才,其中有3名已晋升为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函数论、数理统计与常微分方程。贾维剑教授:男,1978年3月至1980年11月在吉首大学数学系学习。1982年9月至1984年7月在湖南教育学院数学系脱产学习,1986年9月至1987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基础数学助教进修班学习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1987年11月获讲师职称,1997年7月获副教授职称,2006年11月获教授职称。现任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解析不等式和随机过程。鲁荣波:男,1970年8月生,汉族,湖南省慈利县人,理学博士。中共党员。1994年7月在吉首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留校任教;2007年1月在西南交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任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信息安全。钟文勇:男,1963年10月生,汉族,湖南吉首人,理学博士。中共党员。1985年7月在吉首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并留校任教;2007年7月在复旦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动力系统与非线性科学。蒋利群:女,1976年3月生,汉族,湖南省永州市,理学博士。1997年6月于吉首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2004年6月在湖南大学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2007年9月在湖南大学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评为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离散动力系统理论及其应用。文学志:男,1970年9月生,汉族,湖南省津市人,工学博士。中共党员。1995年7月在吉首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并留校任教;2004年3月在东北大学获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8年3月在东北大学获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吉首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工作,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模式识别与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及故障诊断。李爱华:男,1971年9月生,汉族,湖南省张家界人,理学博士。中共党员。1993年6月从湖南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后分派到吉首大学任教;2002年12月在湖南大学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2005年9月进入湖南师大数学系攻读基础数学方向博士研究生。2003年评为副教授,担任吉首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代数表示、代数组合。莫宏敏,男,1969年12月出生,汉族,湖南省慈利县人,理学博士。1993年7月毕业于吉首大学数学系,同年留校任教。2006年6月毕业于湘潭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2006年9月进入中南大学数学系攻读计算数学方向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矩阵计算。方东辉:男,1979年8月生,汉族,湖南小洞口县人,理学博士。中共党员。2000年6月在吉首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并留校任教;2002年12月在东南大学应用数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2007年9月进入浙江大学数学系攻读计算数学方向博士研究生。现任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院长助理。主要研究方向:非线性逼近与优化。曾水玲:女,1975年10月出生,汉族,湖南湘乡人,在读博士。中共党员。1995年9月至1999年6月在兰州理工大学学习,获计算机通信专业工学学士学位,1999年7月进入吉首大学工作;2004年9月至2007年6月,在长沙理工大学学习,获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7年9月—至今,在南京理工大学攻读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博士学位。主持湖南省教育厅课题1项,主研湖南省自科基金项目2项,参与2项校级教改项目,其中1项获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主要研究方向:神经网络、模式识别理论与应用。欧祖军:男,1979年10月出生,汉族,湖南省郴州市人,在读博士。中共党员。2002年6月毕业于吉首大学数学系,2004年12月在东南大学应用数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2008年9月进入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攻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王从银:男,1971年9月出生,汉族,河南人,在读博士。199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2004年6月毕业于郑州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2008年9月进入郑州大学数学系攻读计算机方向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软件工程,对等网络技术。

钟南山发表的国际学术论文

钟南山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呼吸内科专家,他有很多成就。他曾在国内外医学杂志上发表过数篇医学论文,比如《现代呼吸病进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与治疗》、《英中日图解医学辞典》等。钟南山在我国此次的疫情中,为抗疫做出巨大贡献,因为有了像钟南山院士一样伟大的医护人员,我们才有如今的安乐,祝钟南山院士身体安康。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臧克家《有的人》

非典时期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护士长叶欣 抗击非典 以生命书写大医精诚。 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广大医务工作者高扬白求恩精神的旗帜,无私无畏,冲锋在前,用生命谱写了救死扶伤的壮丽篇章。在玉兰花开的时节,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永远离开了人世,她牺牲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生前,她留下了一句令人刻骨铭心的话:这里危险,让我来。 把风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病人,这是无数医务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境界。正是有了一大批白衣战士的顽强奋战,非典型肺炎蔓延的势头才得以遏制。人民群众才得以安享宁静的生活。邓练贤 广东首位殉职医生 2003年4月21日下午5时40分,冲锋在抗击“非典”最前线而被感染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邓练贤不幸逝世,终年53岁。这是广东省在抗击非典型肺炎战斗中第一位因公殉职的医生。卫保周 洛阳花开非典战 奋战在非典防治一线的洛阳市直机关第二门诊部51岁的副主任医师卫保周,因劳累过度,导致心脏病复发,于5月29日牺牲在她所热爱的岗位上。 5月23日,卫保周主动请缨参加洛阳市驻乡镇卫生院防治非典医疗队,劳累过度并带病工作,一直战斗到倒下的一刻。 卫保周曾说过的话:抗击非典,我不能当逃兵。王晶 用激情托起脆弱的生命 现年32岁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护士王晶,同非典病魔顽强抗争了一个多月后,于5月27日下午与世长辞。 在这次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她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忠实履行着一名白衣天使应尽的职责。由于过度劳累和紧张的工作压力,病倒在工作岗位上。 在她病重期间,来自广东、北京的著名专家多次对王晶进行了会诊,虽然经过全力抢救,还是没有能够挽留住她年轻的生命。中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委员会决定授予王晶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王晶曾说过的话:我是一名护士,作为护士我就是要把病人护理好。谢婉雯 爱心传遍香江 因救治非典病人而染病殉职的首位香港女医生谢婉雯,于5月13日逝世以来,一直为各界敬仰,并被视为香港的“南丁格尔”。其逝世唤起了港人在逆境中团结求生的精神。谢婉雯的生命永远的凝固在年轻的35岁。 5月22日,香港特区政府以最高规格仪式为无私救人、英勇抗炎而殉职的谢婉雯举行葬礼,并称颂她是“香港的女儿”。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发表声明说:“谢婉雯医生在帮助他人时表现出高度的专业精神和勇气,我相信全港市民都不会忘记她无私的奉献。” 谢婉雯曾说过的话:我要快点出院,回病房帮忙。李晓红 以生命之躯迎击非典 2003年4月16日,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年仅28岁的主治医师李晓红,猝然倒在了抗击非典的战场上。她是第一个牺牲在救治非典患者第一线的军队医务工作者。作为一名身着“橄榄绿”的白衣天使,为挽救人民群众的生命,她以自己的生命之躯迎击肆虐的非典,给世间留下一曲悲壮的生命绝唱。 中央组织部追授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武警北京总队为她追记一等功,并批准她为革命烈士。 李晓红曾说过的话:现在治疗上是否找到新的办法,如需要试验,就拿我做试验吧。梁世奎 用生命铭刻的丰碑 山西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梁世奎,与那些为救治SARS病人而殉职的医务人员一样,2003年4月24日,他把生命的最后时光留在了他一生挚爱的手术台上。而就在梁世奎走了的那一天,他最后抢救的“非典”患者已完全康复,即将健康出院。 4月29日,中共山西省委作出向梁世奎同志学习的决定。一个抗击“非典”、实践“三个代表”、学习时代勇士的热潮,在三晋大地开展起来。 梁世奎曾说过的话:我是党培养的,关键时候我要为党分忧为民解愁。刘永和 用生命谱写忠诚 在举国上下如火如荼全面抗击非典时,山东省胶南市公安局大珠山派出所民警刘永和却离开了他曾经奋斗过的战线。 5月8日下午4时,本来是刘永和与同事们交班的时间。虽然已经紧张工作了近10个小时,多病的身体早已发出抗议,但是看着较往日增多的待检车辆和人员,刘永和实在放心不下。为了加快检疫速度,防止车辆阻塞,他毅然决定放弃按时换班,继续奋战在检疫点上。 正当刘永和站在路边对箱式货车进行例常登记的时候,一场意想不到的车祸让年仅39岁的鲜活生命就这样在刹那间陨落。 这是全国公安系统第一个牺牲在抗非一线的勇士,5月22日,公安部追授刘永和为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称号。 刘永和曾说过的话:抗击‘非典’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是我们人民警察的责任,我一定要到第一线去。额尔敦陶格陶 草原上不落的太阳 额尔敦陶格陶是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旗委常委、副旗长,旗牧区防控非典工作组组长。自今年4月22日内蒙出现第一例输入性非典疑似患者以来,他就开始夜以继日实施布控方案,带领卫生、防疫、畜牧、民政等单位的领导,深入牧区,将1.2万份蒙文宣传资料发放到牧户,部署春季生产及“围封转移”工作。终因过度劳累,脑溢血突发,5月7日倒在了防控非典的第一线。 年仅51岁的额尔敦陶格陶是目前在全国抗击非典战役中因公殉职的第一位副处级党政干部。 额尔敦陶格陶曾说过的话:人这一辈子光阴不多。要抓紧每一天、办好每件事。范信德 人民健康好卫士 在对抗非典型肺炎疾患的战斗中,医疗战线的英雄前仆后继地用汗水和生命筑起了一道血肉堤防。这当中,运送危重非典病人而不幸染病去世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司机范信德,就是其中的一位。这是一位普通的司机,平实的广东汉子,他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铮铮誓言。 范信德曾说过的话:让我去送病人。?张积慧:护士长的“前线”日记 4月15日,《人民日报》以整版篇幅刊登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土长张积慧的《护士长日记》后,在全国各地引起强烈反响。张积慧也因此荣获广东省五四青年奖章,成为全省青年的楷模。 2003年2月15日张积慧走进了抗非第一线。在与她的战友们朝夕相处,并肩作战的同时,不仅尽心尽职完成本职工作,还在短暂的休息时间里用她的真情,以最平实的语言记录下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临时病区的医务人员走过的心路历程。 透过她真实的记录,我们看到,在对抗非典型肺炎的斗争中,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这个团结一致、乐于奉献的集体。而张积慧细腻的观察,我们更看到,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中,广东省全体医务人员忘我的牺牲精神和勇敢探索的崇高品质。 历史不会忘记,2003年春天,勇敢、无私的医务工作者们! 张积慧曾说过的话:在这些日子里,所看、所听、所感,每每使我震撼。姜素椿 愿把夕阳化烈火 北京三O二医院姜素椿教授为抗击“非典”谱写了一首动人乐章。这位古稀专家的英雄壮举感动了中央领导同志,他在抢救“非典”患者时不幸感染,又以无私无畏的精神,在自己身上大胆试验,注射“非典”患者康复后的血清,患病仅23天就康复了。胡锦涛总书记对他的高尚医德、医术和救死扶伤精神给予高度评价。 姜素椿这种以生命挑战SARS的行动给战斗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医护人员以极大的鼓舞,并在这场抗击“非典”的特殊战斗中作出大贡献。 姜素椿曾说过的话:我年龄大了,能够赶上这次抗击非典的斗争,为降伏疫魔做点贡献,是我的幸运。钟南山 抗非最前沿的科学家 今年66岁的钟南山,有着中国知识分子的智慧与刚毅。说到他,广东几乎无人不晓。 出身医学世家的钟南山是广东医疗卫生界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呼吸道疾病,特别是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病的诊治方面独树一帜。 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把钟南山推到了一场大战的最前线。“医德的内涵是什么?我以为主要体现于‘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钟南山如此平和地诠释他的职业。 出身医学世家的钟南山,是位屡创医学奇迹的呼吸病专家。作为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和同事们一道冲在救治“非典”病人的最前线。 历史也不会忘记为防治“非典”无私无畏、勇于奉献的白衣战士,不会忘记钟南山——这位中国医疗界的杰出代表,站在抗击非典型肺炎最前沿的科学家。患者为重要的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患者,此时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血液里病毒含量,十分高,并有明显症状,如打喷嚏等易播散病毒。SARS冠状病毒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接触患者的分泌物及密切接触传播,是一种新出现的病毒,人群不具有免疫力,普遍易感。 此病死亡率接近11%,主要是冬春季发病。其发病机制与机体免疫系统受损有关。病毒在侵入机体后,进行复制,可引起机体的异常免疫反应,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受破坏,导致患者的免疫缺陷。同时SARS病毒可以直接损伤免疫系统特别是淋巴细胞。 非典型性肺炎 (Atypical pneumonias)是指由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立克次体、腺病毒以及其他一些不明微生物引起的肺炎。而典型肺炎是指由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细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 其实在医学界,人们对2003年发生的这场传染病的名称存在争议,因为已经查明,这种病其实并不是医学上通常所说的“非典型肺炎”,而是“传染性冠状病毒肺炎”。 对于这种型传染病,人们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概念也渐趋正确。起初人们认为,致病原因是衣原体病毒,直到2003年3月份才弄清其病原体是“冠状病毒”。我国广东医生在与病魔的搏斗中,根据其临床上有发烧、咳嗽、肺部有阴影等肺炎共性症状,但与由肺炎链球菌等细菌引起的肺炎相比,症状不够典型,病原体尚未完全明确,而且有传染性强、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等特征,于1月22日首次使用“非典型肺炎”来命名它,世界卫生组织也确认了其医学名称Atypical pneumonia,简称ATP。2月底,世界卫生组织的意大利籍传染病专家卡洛·厄巴尼(Carlo Urbani)大夫根据当时已经掌握的情况将其命名为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简称SARS),3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以此取代了ATP。 事实上,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这一命名也没有充分反映该病症的本质特征,早有人建议应该将其命名为“传染性冠状病毒肺炎”(果真如此,可缩略为“冠肺”)。这种建议虽然尚未被社会和医学界接受,但足以佐证了SARS和非典一样,都是反映人们一定阶段对事物区别性特征的认识。 目前已经找到治疗方法,中国和欧盟科学家联手,成功找到了15种能有效杀灭非典病毒的化合物,为合成非典治疗药物提供了新方法。中欧科学家2005年6月9日在杭州结束的“中国—欧盟非典诊断及病毒研究”项目学术年会上公布了这一成果。 香港大学的新近研究表明,蝙蝠可能是SARS病毒野生宿主 计算机汉字输入专家周钢曾于2003年建议“非典型性肺炎”可以称为“肺痶”。 不过,仍然建议应该按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命名原则,在医学界称之为SARS(音“萨斯”)。香港医学界在第一时间与WHO一样,改称为SARS,中国大陆地区,因为民间一直以简称“非典”来称之,故在词条本身,不建议更改。 ------------------------------------------------------------------------------------------------------------- 传统医学上的非典型肺炎是相对典型肺炎而言的,典型肺炎通常是由肺炎球菌等常见细菌引起的。症状比较典型,如发烧、胸痛、咳嗽、咳痰等,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增高,抗菌素治疗有效。非典型肺炎本身不是新发现的疾病,它多由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等病原引起,症状、肺部体征、验血结果没有典型肺炎感染那么明显,一些病毒性肺炎抗菌素无效。 非典型肺炎是指一组由上述非典型病原体引起的疾病,而不是一个明确的诊断。其临床特点为隐匿性起病,多为干性咳嗽,偶见咯血,肺部听诊较少阳性体征;X线胸片主要表现为间质性浸润;其疾病过程通常较轻,患者很少因此而死亡。 非典型肺炎的名称起源于1930年末,与典型肺炎相对应,后者主要为由细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20世纪60年代,将当时发现的肺炎支原体作为非典型肺炎的主要病原体,但随后又发现了其他病原体,尤其是肺炎衣原体。目前认为,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主要包括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军团菌和立克次体(引起Q热肺炎),尤以前两者多见,几乎占每年成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者的1/3。这些病原体大多为细胞内寄生,没有细胞壁,因此可渗入细胞内的广谱抗生素(主要是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对其治疗有效,而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无效。而对于由病毒引起的非典型肺炎,抗生素是无效的。 --------------------------------------------------------------------------------------------- 黄杏初,中国首例报告SARS病人(即中国大陆地区俗称的“非典病人”),也是全球首例。 ------------------------------------------------------------------------------------------------------------ 叶欣,在非典战争中有极大贡献的广东中医院的急诊科护士长,于1976年在卫讯队毕业,年终时47岁。 邓练贤,广东省第三医院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是广东省在抗击非典型肺炎战斗中第二位因公殉职的医生,终年53岁 梁世奎,在不幸被感染非典型肺炎住院期间,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他心中想的还是别人。2003年4月24日上午,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治疗无效,梁世奎同志光荣殉职,终年57岁 陈洪光1987年从广东医学院毕业到广州市胸科医院工作,亲手组建了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并担任主任。在一线抢救病人的7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亲自为100多名危重病人插管上呼吸机,经常会被病人喷射出的痰液、分泌物污染得一身一脸。4月16日,陈洪光同志被确诊为非典型肺炎,虽经全力救治,终因病情过重于5月7日凌晨不幸殉职,年仅39岁。 李晓红生前系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役中,她连续奋战6天,不幸被感染。4月16日凌晨,终因抢救无效,以身殉职,年仅29岁。

非典小资料 一、“非典”是指自2003年以来我国局部地区发生的一类由冠状病毒引起的肺部感染病症。它是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染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肺炎,在家庭和医院有显著的聚集现象。而典型肺炎是指由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细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二、非典型肺炎的临床表现与以往不同的是,首先病人高烧、干咳,并且没有一般流感的流涕、咽痛等症状,也没有通常感冒常见的白色或黄色痰液,偶尔病人痰中带血丝,出现呼吸急促的现象,个别病人出现呼吸窘迫综合症。一般情况下,患者发烧时白细胞会升高,而此次非典型肺炎病人白细胞正常或下降。“非典”到了一定程度以后,症状会和感冒比较好区别,但是在初期的时候,有时候还是非常容易混淆,甚至一部分“非典”的病人,开始的时候症状类似于感冒,或者完全和感冒相同,或者有点象流感一样,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因为作为“非典”的病原体来说,不是一下子到肺部的,要经过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到肺部,我们观察的病人,往往是持续的发热,持续三五天,甚至再长的时间,但是在观察的过程中,突然出现病情的转机。病人通常的症状有干咳少痰,个别痰中带血,严重的会呼吸困难。一般感冒病症包括发烧、咳嗽、头痛,可在数日后转好,并且一般没有肺炎迹象。三、潜伏期约为二至十二天之间,多数人通常在四到五天就有明显症状。目前大家公认的传播途径是经过呼吸道传播,主要是通过飞沫来传播,特别是近距离接触,咳嗽、喷嚏、病人的分泌物、体液接触所传染;现在又有一些其它情况,直接接触病人后,通过手,再揉鼻子、眼睛等,也是一个传播途径。四、建议如发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早就诊,因为这种病在观察的过程中,会突然加重,假如能及早发现,给予及时治疗,大多数的病人经过数周就可以康复出院。另外到医院就诊,除了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外,可以及时的采取隔离措施,避免回家里感染家人和到社会上传染给别人。还有,有些人认为如果有流鼻涕的症状,就肯定不是“非典”是不对的。无论“非典”病原体是什么,都是经过上呼吸道,经过口咽、鼻喉部侵入的,所以早期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普通感冒的类似症状。怀疑感染非典型肺炎应及早到医院就诊,X光检验有助于诊断。五、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和治疗方法,但经及时的支持性治疗和对症治疗后,绝大多数病人可以痊愈康复。目前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组织多学科专家,在总结前阶段防治工作的基础上制定了《全国非典型肺炎防治技术方案》。目前没有疫苗预防非典型肺炎,而且也没有特效药物和治疗方法,所以说,预防“非典”最根本的办法是强身健体,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六、主要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① 培养和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洗手;洗手后,用清洁的毛巾和纸巾擦干。不要共用毛巾。② 注意均衡饮食、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定期运动、充足休息。减轻压力和避免吸烟,经常到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身体的抵抗力。③ 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促进空气流通,注意居室环境清洁卫生,勤晒衣被。(室内安装空调的要保持空调设备的良好性能,并经常清洗隔尘网,保证送风安全。)④ 避免前往空气疏通不畅、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或长时间呆在密闭的空间内。⑤ 出现病症应及时就医。

国际关系学者王勇论文发表

作为一种“尊贵”的象征,黄金在 历史 长河中一直以其化学惰性示人。但纳米尺寸的金颗粒与二氧化钛相结合后却性情大变,成了促进多种催化反应的高级主攻手。科学界普遍认为金与二氧化钛的界面是起到了关键作用的活性中心,但一直以来,研究人员未曾看到过真实催化过程中其活性界面原子级别的动态演变,因而无法进一步对其界面的活性进行精准调控。

打开这个催化反应“黑匣子”,看清楚催化过程如何发生是科学界长久以来的梦想。经过近五年的研究,浙江大学电子显微镜中心张泽院士团队的王勇教授联合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高嶷研究员、丹麦 科技 大学Wagner教授和Hansen博士等团队,在环境透射电子显微镜中,首次在原子尺度下一氧化碳催化氧化过程中观察到催化剂界面活性位点的可逆变化,并据此实现了界面活性位点的原子级别原位调控。这项成果对今后设计更好的环境催化剂、高效稳定地处理污染气体具有重要意义。

这项研究北京时间2021年1月29日,被国际顶级期刊《科学》在线刊登,这是该团队继2020年1月24日之后第二次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原位催化方向的学术论文。

电镜底下现原形,

打开催化“机关”

负载在二氧化钛表面的金颗粒是将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的重要催化剂,也是工业催化研究中的常见组合。

浙大团队依托其擅长的原位环境电子显微学技术开展催化反应研究,在原子层面清楚地看到了整个催化过程。这个纳米催化剂长什么样呢?王勇介绍,金颗粒像一个磁体,牢固地贴在由二氧化钛制成的底座上。

科研人员首次发现两大现象:一是看到一氧化碳催化氧化时二氧化钛表面的金颗粒发生面内(外延)转动(约9.5 ),首次通过可视化实验直观证实了界面是活性中心。二是从催化反应环境回到氧气环境时,金颗粒又神奇的转回到原来的位置。

侧视视角观察金在二氧化钛表面的转动

这个过程就像武侠剧中,通过旋转机关打开隐避门一般,金属颗粒通过转动合适角度后可增加界面活性位点数量,从而提高催化效率。

看清“黑匣子”的难度在哪里?袁文涛介绍,高质量样品的制备、观察角度的选择、电子束的干扰都会影响实验的顺利开展。正如审稿人所说:“目前已有一系列工作报道纳米颗粒在不同气氛环境下发生可逆的结构变化,但在原子层次获取他们的结构演变细节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要完成这个实验,需要制备原子级别平整的金-氧化钛界面。”王勇说,这样才能实现金颗粒的可控转动。此外,找准观察角度非常重要,一方面是能够看清晶格的排布,另一方是能够更好地描述现象。“一开始我们从侧面去观察,(对非本专业人来说)旋转不是很明显,开始审稿人不太相信,后来我们重新设计实验从顶上往下俯视,角度稍有一点变化,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审稿人肯定说:“所有这些都是利用原位电镜完成,他们把侧视图和俯视图观察到的信息关联起来,这真了不起。”

俯视视角观察金在二氧化钛表面的转动

还原事实真相,四两拨千斤

浙大科研团队这次看到的催化剂转动,一度被人们认为是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正如其中一个审稿人曾提到“整个颗粒的转动是难以置信的”。

这是因为金颗粒和二氧化钛结合在一起时形成了化学键,“焊接”非常牢固(有外延关系),即便是被高能量的电子束轰击也都岿然不动。

张泽解释,一样东西的存在要保持能量的最低状态,不同的环境中,物体所需最低能量也是不同的。这就好比,在低海拔地区需要100摄氏度才会沸腾的水,到了高海拔地区可能90摄氏度就沸腾了。

如何打破化合键的“定力”,让它动起来从而实现对界面的操控?

王勇说,用“蛮力”是行不通的。“这就需要用巧劲。氧气通入后喜欢吸附在金-二氧化钛界面处,可以把金颗粒‘托起来’。”王勇说,我们和高嶷理论团队密切合作,结合一系列理论计算发现当实验中把一氧化碳通入与氧气发生催化反应,本质上是消耗了部分界面氧,“桩托”就不稳定了,这样四两拨千斤地把原来需要很大力气才能推动的金颗粒转动了;当我们停止通一氧化碳时,界面氧得到补充,金颗粒又转回原位了。

“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发现,催化剂颗粒在反应前和反应后都处于同一位置,但在反应的过程中转动了一定的角度,如果没有原子尺度的原位实验观察是不可能发现这个现象的。”张泽院士说。

前沿与应用,科研两条腿走路

对科学家而言发现一个现象,理解其中的规律后,更重要的是利用得到的规律改造现实世界。

在实验中,浙大研究者发现当实验温度达到500摄氏度时,不同气氛环境下金颗粒可在两个角度间可逆转动而形成两种界面结构,如果在催化性能好的那个结构时把温度降下来,比如说降到室温,就可以“锁定”这个界面结构,在低温催化反应时展现优异的催化效率。王勇说:“这一发现为未来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开拓了新的视野。而且,别的材料、别的反应的调控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去思考。”

利用温度和气氛调控金-二氧化钛界面结构

与此同时,金颗粒二氧化钛催化剂对于消除一氧化碳、防止中毒和保护环境具有积极作用,这将为研发更廉价高效、安全稳定的催化剂打开一扇新窗户。

张泽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说:“科学研究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走到世界前沿,发现新现象,找到新规律;另一条应服务国民经济发展,期望我们的科学发现能助力高效稳定催化剂的研发,这样才能为国解忧,为民造福。”

论文的第一单位为浙江大学,浙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袁文涛博士为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朱倍恩博士、浙大材料学院博士生方珂为共同第一作者;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浙大电镜中心王勇教授为通讯作者,高嶷研究员、Wagner教授、Hansen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浙大团队学术带头人张泽院士对此工作给予了重要指导和支持。此外,杨杭生教授、博士生李小艳和欧阳参与了该工作。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中科院青促会、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上海超算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共同资助和支持。

王勇教授是国际政治经济专业的老师,专攻中美经贸关系和全球经济治理问题,他很有国际视野,英语好,海外网络广泛,经常请外国教授和官员作讲座。他好像也经常在国外期刊上发文章。王勇老师学术功底深厚,研究扎实,兼容并包。而且,他为人特别谦逊和善,很认真的听学生讲话,和学生交流。我上过他一门课程,他对我为人和学习的影响很大。

黄朝林与袁国勇发表论文

MERS病毒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这种病毒已经被命名为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大多数MERS病毒感染病例发生在沙特。2012年9月被确认起,截至2014年4月15日已致死92人。SARS病毒曾经感染八千多人,死亡率为11%。而截至5月14日,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中有53%已经死亡。这种新型冠状病毒现在已经被研究人员称为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症状病毒)。“我们不知道是否存在较大数量的无临床症状或症状温和的MERS病例。但是仅仅从粗略的死亡率来看,MERS要(比SARS)更致命。”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主任袁国勇表示,“需要开展更多的研究来理解当前的形势。”袁国勇表示,仍在研究发病机理,以及可能的抗病毒的治疗方法。在2013年3月发表的一篇论文中,袁国勇的研究组发现,SARS康复者血液中的抗体对MERS病毒也会产生强烈反应,这说明两者是相近的病原体。口罩预防,天,猫,普卫欣是美国进口。过滤性好:对小至0.1微米的颗粒物过滤效率达99.8%,对小至0.3微米的细菌或病毒载体(常见于飞沫)过滤效率达99.9%。“有一种可能的情况,是检测曾得过SARS的中国人血液中的抗体时,会做出错误的诊断。”袁国勇表示,“此外,由于康复了的SARS患者体内存在低水平的抗体,这让他们在感染MERS之后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病症。这叫做抗体介导的免疫增强。”

病毒的基本结构包括核酸内芯和蛋白质衣壳两部分。核酸内芯又称核髓,即DNA或RNA,每种病毒只含有一种类型核酸。核髓与蛋白质衣壳构成核衣壳,核衣壳即为具有感染性的病毒粒子。这种只有核衣壳结构的病毒粒子为简单的病毒粒子,还有一类复杂的病毒粒子在核衣壳外包有包膜,如人免疫缺损病毒粒子(艾滋病病毒,HIV)。病毒主要由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组成是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一种物质形式,由一个或多个核酸分子(DNA或RNA)组成的基因组,其外面有一层蛋白或脂蛋白的保护性外壳。有些病毒有囊膜和刺突,如流感病毒。病毒是最微小的,结构最简单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并且病毒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只能依靠寄生在别的人或动物体内来维持生命。

作为工程院院士的袁国勇,都取得过重大成就有:盖了让世人瞩目的鸟巢运动会

早在1997年H5N1禽流感在香港爆发的时候,袁国勇最先在Lancet报道H5N1患者具有较严重的临床症状和高死亡率,而H5N1患者的样本可以在他的实验室通过自行研制的分子诊断方法进行快速检测。2003年SARS爆发,袁国勇及他领导的小组成员追查到了SARS的病原冠状病毒,接着他又发现了SARS冠状类似病毒的自然宿主是中华菊头蝙蝠,并且提出由于蝙蝠携带有新型的病毒,是造成突发传染病的主要源头。对当时快速控制疫情有很大的帮助。然而他的成就不止这些,他发现新型微生物方面也有显著的成就,截至2019年3月已在人类和动物体内发现越60种新型病毒、10种细菌、四种真菌及两种原虫。

袁国勇出生于中国香港,他自小体弱多病,在他三岁时因为患上肺炎,没想到他长大了之后成为了那么一名优秀的医学者。

我国著名工程院院士袁国勇于1981年6月,毕业于香港大学医学院。在2000年,他就被任命为香港大学巴斯德研究所所长,促进了香港大学和法国巴斯德研究所之间的合作。

2001年至2011年,担任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主任,而这个时候恰好是非典爆发的时期,袁国勇也为当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于2005年,受聘担任香港大学霍英东传染病学教授,同年担任香港大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首任主任。

他的这些成就对中国的医疗事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而他们见证了中国的两次大规模疫情和禽流感,并且都在努力的为祖国作贡献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也是我们新一代的榜样和自豪,我们一定要向他们看齐,成为下一的骄傲。

  • 索引序列
  • 国际发表与论文发表钟勇
  • 吉首大学钟文勇发表论文
  • 钟南山发表的国际学术论文
  • 国际关系学者王勇论文发表
  • 黄朝林与袁国勇发表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