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东博智园发表论文

东博智园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东博智园发表论文

宝的区剑桥郡博智园的房子是不含地下室的,地下室是另外出售的

金泰社区。根据百度地图数据显示,大连市甘井子区大华爱琴湾博智东园在金泰社区。大连,别称滨城,旧名达里尼、青泥洼,是辽宁省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位于辽宁省辽东半岛南端。

张文智东师博士发表论文

张文智,中国人物名字,收录画家、主任医师。基本信息为主任医师张文智,擅长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技术,十二指肠镜乳头切开取石,十二指肠镜下胆道置管内支撑及胆道镜取石技术。目前重点参加原位肝脏移植及活体肝移植的临床研究。发表专业论著论文20余篇。

像运动服的格式。比较次,质量不怎么好,但是貌似比其他学校的好看些吧。丢在学校,没带回来。

《东北师大学报》 创刊于1951年5月1日。创刊号《卷头语》中谈到创办学报的宗旨是“以发表本校同仁学术研究的成绩为主旨,其目的在于推动和启发大家的学术钻研,并与国内文化教育界交流经验。”其任务则是“将致力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研讨,以期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将注意并学习运用科学的观点去研究和解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及国防事务。”学报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版本,均为16开本,不定期。学报编委会由张松如、孙亚明、胡绍祖、智建中、杨公骥、蒋锡金、穆木天、丁锡祉、王琳、傅桐生、郑汝骊、[日]芦泽、吴宗涵等13人组成。当时因稿源不足,只出刊一期被迫停刊。1953年,我校开始有计划地组织教师结合教学和国家建设实际进行科学研究。1954年举行了第一次科学会议,提出了一批论文。在此基础上,1955年6月,又以《东北师范大学科学研究通报》的刊名出版了一期自然科学版。编委会由20人组成,主编由智建中担任,副主编由王琳和蒋锡金担任。《通报》仍为不定期,由新华书店吉林省分店代销,向全国公开发行。1956年春,中共中央召开知识分子工作会议,毛泽东主席发出为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奋斗的号召。不久中央又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我校广大师生在“向科学进军”热潮的鼓舞与推动下,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讨论蓬勃开展,科研成果日益增多。为适应学术领域欣欣向荣这一新的势头的发展,由成仿吾校长提议,经学校第四次学术委员会讨论,做出了《关于出版〈东北师范大学科学集刊〉的决定》。第一期前言中称“这个刊物的创办,是以我校教师的科学研究为基础,发表科学成果,交流学术上的意见,开展学术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借以进一步推动科学研究工作,提高科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并从而推动教师的思想水平的提高和新生力量的迅速成长。”《科学集刊》是以系或学科相近的几个系为单位出版各种专业版本,在研究部主任领导下,由各系学术委员会和《科学集刊》编辑室编辑出版。从1956年至1958年间共出版教育、语言文学、历史、地理、数理化、生物、世界古代史译文等专业版10期,均为不定期,由全国各大城市新华书店公开发行。1956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全国学术刊物编辑工作会议,讨论如何贯彻“双百”方针,开展学术讨论问题。根据会议精神和开展学术论争的实际要求,我校于同年9月创办了学术副刊—《争鸣》,为中青年教师开辟了学术论争的园地。1958年8月,我校下放吉林省后,改称吉林师范大学。1959年初,恢复学报,改称《吉林师大学报》,仍按系或学科相近的几个系为单位出版各种专业版学报。从1959年至1960年共出版政治理论、语言文学、历史、数学、生物、数理化等专业版7期,仍为不定期刊,仍由全国各大城市新华书店发行,我校出版部负责邮购业务。由于进入经济困难时期,纸张缺乏,1960年底停刊。随着国民经济形势的好转和我校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1963年底学报复刊。由于各系科研力量发展不平衡,有的系独自出刊专业版有困难,加之专业版刊期长,不便开展学术讨论,复刊后的学报又按原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综合性版本出刊。前者为季刊,后者为半年刊,分别由学报两版编委会编辑出版,由长春市邮局统一发行。学报编委会由30人组成,社会科学版编委会主任为黄彦平,副主任为李冀、万九河、何楠若、孙晓野;自然科学版编委会主任为张德馨,副主任为王琳、丁锡祉、傅桐生。从1963至1966年间,社会科学版出刊10期,自然科学版出刊5期,共15期。由于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学报被迫于1966年6月再度停刊。1973年春,毛泽东同志关于出版学报工作的指示下达后,我校停刊达7年之久的学报于1973年10月复刊。复刊后的学报仍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版本出刊,不定期,内部发行。1975年,社会科学版定为季刊,由长春市邮局公开发行。1976年又改为双月刊。学报编委会由29人组成,刘光为主任,武强、王琳、李树藩、林志纯、宫绍辉为副主任,下分文理科两组。从1973年至1976年的4年间,社会科学版出刊16期,自然科学版出刊1 期。这一时期,“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控制了宣传工作舆论阵地,窒息学术思想,毒化文风,打击和迫害广大编辑人员,使社会主义学术理论工作受到很大干扰和破坏。我校学报也受到了干扰和影响,发表了一些有错误的文章,给学术理论工作带来损失。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全党开始拨乱反正。教育部于1978年7月在武汉召开了高等院校文科学报座谈会。出席这次座谈会的共有18家学报的代表,我校学报编辑部的代表参加了这次座谈会。这次座谈会总结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报工作的经验教训,端正了学报方向,明确了学报的性质、任务和作用,对提高学报质量,更好地为提高我校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服务,有着重要作用。武汉会议后,校党政领导加强了对学报工作的领导,定期讨论学报工作。同时加强了编辑部的建设,任命周毓方为学报编辑部主任,陈日朋、莽永彬、沙宝祥、金和德先后为副主任。规定学报编辑部为系、所一级的学术机构,编辑人员为科研人员,其政治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均按相应的教师对待。并按专业配备了专职编辑人员,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不断提高科学水平、理论修养和业务能力,为建立一支又红又专的编辑队伍而努力。我校下放吉林省20多年之后,从1980年起又重归教育部直属,恢复了东北师范大学的校名,学报也随之恢复了《东北师大学报》的原刊名,社会科学版仍为双月刊,国内由长春市邮局总发行,国外由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中国国际书店)总发行。自然科学版经过试刊,1980年定为季刊,国内公开发行。1985年开始向国外发行。社会科学版编委会主任为戴星东,副主任为吕元明、周毓方。自然科学版主任为王琳,副主任为黄启昌。1984年4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加强研究“四化”建设中现实问题的新课题,要求学报优先发表经过认真研究、对解决现实问题有创见、有理论深度的论文,克服轻视实践和脱离实际的倾向。我校把研究现实问题作为学报重点内容之一,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为了研究和探索教育体制改革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了发展和繁荣教育科学,1985年,我校又创办了学报的教育科学版。该版暂为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欢迎。为了探索学报工作的改革,提高学报质量,1984年秋改建并加强了学报编委会。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23人,郑德荣为主任,李洵、薛文华、张人和为副主任;自然科学版编委23人,郝水为主任,黄启昌、赵成大、张力果、刘秉正为副主任;教育科学版编委会23人,黄彦平为主任,李桂林、梁忠义、朱绍禹为副主任。为了适应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需要,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1989年报请国家教委转报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将教育科学版改名为《现代中小学教育》,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1990年改为双月刊,1999年改为月刊。1989年任命陈日朋为学报编辑部主任,沙宝祥为副主任。1991年任命韩山保为副主任。1994年底任命沙宝祥为学报编辑部主任,韩山保为副主任。1996年初许国良主持学报编辑部工作,韩山保、陈虹娓任副主任。受中国化学会委托,1996-2004年学报编辑部承办中国化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分子科学学报》,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1997年学报编辑部更名为学术期刊社,处级建制,下设办公室和四个编辑部:《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现代中小学教育》编辑部、《分子科学学报》编辑部。许国良任社长,韩山保、陈虹娓、张捷、王亚范先后任副社长。博士生导师郑德荣教授任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会主任;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赵毅教授,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柳海民教授先后任主编,博士生导师李炳海教授任副主编,副社长陈虹娓编审、副社长王亚范副编审先后任常务副主编、常务主编。中科院院士郝水教授任自然科学版学报编委会主任;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邢苗教授,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薛康教授先后任主编,社长许国良编审任常务副主编、常务主编。党委书记周敬思教授,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盛连喜教授先后任《现代中小学教育》主编,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柳海民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桂林教授,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马云鹏教授任副主编,副社长韩山保、张捷先后任常务副主编、常务主编。中科院院士唐敖庆教授、徐光宪教授,著名化学家R.Hoffmann、Martin Karplus为《分子科学学报》编委会名誉顾问,中科院院士孙家钟教授为主编,博士生导师王荣顺教授、中科院院士黎乐民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前树教授为副主编,社长许国良编审任总编。2004年秋该刊转交化学学院承办。我校学报1951年5月创刊至2006年12月,经历55个春秋。尽管曾经三易刊名三次停刊,但在党的领导下,坚持贯彻“双百”方针,经过全体编辑人员的不懈努力和全校师生的热情支持,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办成了有一定影响的高校学报,而且由一个版发展到三个版,创办出三本各具特色的学术期刊,由内部交流提高到国内外公开发行。在这55年中,学报共出刊550期,其中哲学社会科学版224期、自然科学版122期、教育科学版16期、现代中小学教育154期、分子科学学报34期。所刊登论文中不少是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深度,有的多次被引用、转载和索引,有的专题研究实用价值较大,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总之,学报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交流研究成果,开展学术讨论,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培养和扶植中青年教师,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以及繁荣我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校服,款式是假卡帕,深蓝色裤子,白色上衣。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是一所本科层次的民办高等学校。学院创建于1988年,前身是吉林省对外语言文化交流中心。2004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截至2017年1月,学院设有15个院系,开办43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理学、工学、医学等9个学科门类。截至2019年2月,学院占地面积600多亩,设有东、西两个校区,建筑面积28万多平方米;设有基层院系14个,48个本科专业;有专兼职教师670余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11500余人。

智慧校园论文发表

2019.7.18汇报 五莲县实验小学 五莲县实验小学创建于1978年,现有64个教学班,在校生2878人,教师197人。近年来,我校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践行博雅教育理念,坚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全面启动智慧校园建设,积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动学校优雅特色发展。学校先后荣获国家级语言文字示范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首批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等30余项市级以上荣誉称号。近期,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报、日照日报等媒体均在头条位置报道了我校博雅教育办学特色。 我校自2018年12月起与天喻教育合作,从智慧门户、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学习、智慧沟通等几个方面入手,打造智慧教育生态,实现高效的日常办公、及时的信息传递、有效的资源应用及无缝的家校沟通,为学校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一、智慧门户助力学校管理科学化 学校建成了智慧网站管理平台,该平台集Web门户、校园管理平台、人人通空间为一体,是一个贯通教学、管理、学习、家校沟通的智慧门户,管理平台同时提供教学应用和管理应用,与用户空间进行融合,形成门户、教学与管理的统一。 在管理方面,该平台构建了覆盖全校工作全流程的管理体系,包括公文流转、通知发送、物资申请、师生请假、工资查询、物资申领等功能,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自动化、精细化,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比如教师请假,原先教师请假需要老师使用纸质的请假条,找学校的3位领导签字,有时需要跑多次才能签好字。这样的请假比较麻烦,并且学校统计教师请假时,也费时费力。使用智慧校园在网上请假之后,尽管请假的流程还是和原来完全一样的,但老师们只需要在手机上提交一份请假的申请,按照流程,这份申请就会自动分别推送到3位领导的手机人人通APP里面,各位领导按照工作需要批假。这样的流程,方便了老师,方便了领导,提高了办公的效率。 学校的通知也是一样的,原来我们学校都是采用微信群里边发通知的方式,但这样的方式发通知,在微信群里边产生大量的信息,如果想找一条前一段时间的通知,需要翻阅微信群,使用智慧校园发送通知之后,通知可以保存到人人通里面,并且只要相关人员阅读了通知,发送通知的老师的手机里面就能够变色显示,就能够很清晰的看到谁接收了通知,谁没有接收通知,使学校的沟通更加顺畅,更加便捷,管理也更加方便。 给老师们发一张工资条,是会计工作的现实需要。原来的做法是把所有老师的工资打印出来,用剪刀裁开,然后给每位老师发一张纸质的工资条。这样的做法,是一件特别耗神费力的事情。智慧校园里面有一个工资条功能,只需要把老师们的工资数据导入,每个老师都会收到自己的工资的详细数据,老师们对自己的工资收入明明白白。 二、智慧教学助力思维课堂高效化 学校在全面推行思维课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学助手的海量优质资源和互动课堂的交互方式、评价方式等先进技术,倾心打造博雅课堂即思维+智慧课堂,引领学生深度学习,真正实现从教到学的华丽转身,促进了课堂教学高效化。 我校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博雅教育,致力于建设博雅课堂,博雅课堂即“思维+智慧”课堂,为课堂插上思维和技术两只翅膀,实现一体两翼,展翅飞翔。博雅课堂追求“问题情景化、教学活动化、认知深度化、思维结构化”。智慧校园的互动课堂在技术上为思维课堂实现提供了可能,如互动课堂里面的移动讲台功能,可以把授课老师的手机和教室里面的电脑互联互通,手机拍照可以一键传送到教室的大屏幕上去,使学生的作业的展示更便捷,这样的技术改变了教学的形态,改变了教学的方式,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智慧空间助力教师成长专业化 教育部提出建设三通两平台,作为三通,校校通,班班通,已经实现,但人人通这一条却实现起来难度特别大。原来老师们使用各种各样的平台撰写文章、写总结、写教育随笔,但是写出来的文章是一个信息孤岛,无法与人交流。智慧校园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人人通平台,老师们在人人通平台里面写的文章,身边熟悉的同事、学生、家长都可以看到,都可以学习阅读。这样的平台,给了老师展示的机会,给了所有人展示的机会,老师们写文章的热情得到极大的激发。 基于此,我校一是加大智慧校园培训力度,邀请天喻教育培训专家五次到校培训,使干部教师熟练掌握了管理平台应用、学习空间建设、资源应用、微课录制及教学助手、互动课堂使用等。二是积极加强网络空间建设。教师人人建立“学习空间”,及时把自己的教案、课件、试题、个人文章、班级活动照片、视频等资源上传,分享交流。三是开展教师生活化写作。学校成立教师生活化写作群,倡导教师每周写一篇教育教学随笔,及时把文章发布到写作群和个人空间。 2018年以来,全校教职工共撰写文章8000余篇,人均6万多字,最多的达到20多万字,在各级报刊发表105篇。学校还多次组织微课制作比赛和网络空间评选,加快教师专业成长。 四、智慧学习助力学生发展个性化。 学校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智慧校园的优质资源开展自主学习,进行主题研究。注重加强班级空间、学生个人空间、活动广场建设,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文章、作品、成果、活动照片、音视频及时发布,记录成长,分享交流。目前,全校学生均建立个人学习空间,各班建立了班级空间,学生在智慧校园共发布研学、最美房间、各类活动图片、作文等9万余件,点击率达几十万次。 过去,学生的学习工具就是纸笔,学生用纸笔学习,用纸笔交流。但是用纸笔交流,展示的机会是非常少的,孩子们的作业,只能是老师阅读。学生建立了人人通空间,包括学生的个人空间,班级圈,班级空间,这些空间学生都可以方便的在上面发布自己的作品,自己的作业,老师同学都可以随时阅读交流,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五、智慧沟通助力家校合作便捷化 学校充分发挥智慧校园的互动课堂功能,组织教师及时将课堂的教学实录、课堂评价、学生表现、家教资源等发送给家长手机的“人人通”APP里面,家长随时把学生的作业、作品、在家表现情况反馈给教师。智慧校园改变了家校沟通的方式,使家校沟通更顺畅、更便捷、更全面,融洽了家校关系,促进了家校共育。 智慧校园建设,为学校优雅特色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有效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截止到目前,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平台访问量及资源上传数量从三月份连续4个月在全省1000多所平台学校中位居第一位,4名教师个人空间建设连续5个月跻身全省前十名,被推荐到省教育云首页展示,学校作为智慧校园样板校被推荐上报到教育部。我校的智慧校园建设成果专题片在第十九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上展示。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学校将乘着信息化的东风继续深化智慧校园建设,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齐鲁名校而不懈努力!2019年7月16日

论著 《基于协同理论的数字校园建设的协同机制研究》,王运武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首部将协同理论引入教育信息化领域的著作,首部倡导利用协同理论指导数字校园建设的著作。 《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王运武 陈琳 著,电子工业出版社,37.7万字,2008年6月第1版。 《现代教育技术》,陈琳 主编,王运武参编第二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9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解读》,顾明远 石中英 主编,刘臻 刘冬雪 王运武撰写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期刊论文 《近十年中国远程教育学习者辍学问题研究综述》,周静 王运武,《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研究综述》,杨曼 王运武,《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年第4期。 《让学习更开放和灵活:新兴模式和方法——首届开放及灵活教育国际会议(ICOFE2014)综述》(1万字),王运武,《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智慧校园的智慧性设计研究》,于长虹 王运武 马武,《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9期。 《新兴技术如何变革高等教育——<2014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深层次解读》(1.1万字),王运武 周静 杨曼,《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年第4期。 《中新教育技术发展比较研究》(1万字),王运武,《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5期。 《中国台湾地区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及其启示》(1.2万字),王运武,《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4期。 《关联主义知识观要义阐释——网络时代知识变革的视角》(1.3万字),刘菊 王运武,《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2期。 《大数据背景下数字校园建设的目标、内容与策略》,于长虹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3年第10期。 《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概览及其启示》,魏先龙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3年第9期。 《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李小刚 王运武 马德俊 靳素丽,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13年第10期。 《教学视频支持下的网络时代个性化学习研究》,李小刚 靳素丽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2013年第13期。 《“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型发展研究——基于系统思维的分析思辩视角》(1.5万字),王运武,发表于《远程教育杂志》(CSSCI)2013年第2期。 《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的构建研究》(1.2万字),方兵 杨成 王运武,发表于《远程教育杂志》(CSSCI)2012年第6期。 《协同学视野下的数字校园建设——数字校园建设中的战略协同与团队协同》(2万字),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2年第7期。 《实现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八种作用机制》(1.8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2012年第3期。 《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研究的现状与未来》,王运武 陈琳,发表于《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年第1期。 《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产生及其提升策略》(1.5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2012年第1期。 《科研新手到专家的必备技能——学会学习隐性知识》,王运武,发表于《科技导报》(核心期刊),2011年第28期。 《协同学视野下的数字校园建设——数字校园系统的协同进化与协同发展》(1.1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1年第10期。 《协同提升数字校园价值——基于数字校园建设案例的分析》(1.2万字),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1年第9期。 《毕业论文指导平台与普通网络方式实现指导的差异》,梁德深 王运武 詹斌 黄剑文,发表于《现代计算机》,2011年8月中旬刊(核心版,总第371期)。 《我国数字校园建设研究综述》(2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扩展源)2011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1年第11期“教育技术”栏目索引) 《基层远程教育机构网络教学支持模式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广东省韶关市三种远教机构为例》(1万字),梁德深 陈胜兵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1年第2期。 《自然辩证法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学的形成与发展》,王运武,发表于《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第3期。 《基于网络的学科信息传播平台——学科网构建研究》,陈琳 王运武 徐华平,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0年第12期。 《论信息化学习方式及其数字资源形态》(1.1万字),黄荣怀 陈庚 张进宝 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扩展源)2010年第6期。 《课堂话语分析初探》,孙杰 王运武 赵兴龙,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10年第9期。 《国外中小学数字校园:进展与启示》,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0年第5期,转载于《教育情报参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2010年第11期、《普陀教育技术应用研究》2010年第4期、《教育文化论坛》2011年第2期(文摘)。 《中小学数字校园优化发展的思考》,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0年第4期,转载于《普陀教育技术应用研究》2010年第3期。 《教育技术工作者角色的历史变迁——兼论新时期的历史使命》,王运武,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09年第5期。 《基于实践的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思考》,陈琳 周惠颖 徐华平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9年第3期。 《教育信息化发展亟需转型》,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9年第2期,转载于《教育情报参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2009年第5期。 《中国教育技术改革发展三十年》(1.2万字),陈琳 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9年第2期,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 2009-07全文复印。 《多视角下的教育信息化透视》(2.36万字),王运武 陈琳,发表于《开放教育研究》(核心期刊、RCCSE权威期刊、CSSCI)2008年第3期,P37-46。 《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思考》,王运武 陈琳,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08年第8期。 《对国外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王运武,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08年4期。 《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现状及发展策略》,王运武,发表于《中国教育信息化》(CSSCI扩展源)2008年1期。 《我国香港和台湾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及其启示》,王运武,发表于《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12期。 《思辨中演进的教育技术学》(1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7年11期。 《功能情境主义与教学设计》,王运武,发表于《教育技术研究》2007年5期。 《论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王运武 王太昌,发表于《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年3月第120期。 《关于美国教育技术概念演化的分析与思考》,王运武,发表于《教育技术导刊》2006年第6期(总第018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增刊,收录于《全国基础教育论文集》,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教学论文入选荣誉证书”。 会议论文 Information Literacy Status Investigation of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 and Its Training Strategy. Wang Yunwu, Inaugur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en and Flexible Education, 16-17 January 2014, Hong Kong. Analyses on Hierarchical Model of Teaching Skills Based on Multimedia Technology. Jie Sun, Cui Kang, YunWu Wang.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11, Volume 216, 516-521.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Environment, Ecoinformatics and Education (CSEE2011), August 21-22, Wuhan, China. (EI, ISTP) Exploration on Application of Simulation in Education. Yunwu WANG, Lin CHEN. 2011 Chinese Conference on System Simulation Technology & Application (CCSSTA’2011), August 4-7, Huangshan, China.(ISTP)(2011年第13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 《立足学科建设,创建教育技术学人的数字化学术家园——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网建设回顾与展望》,陈琳 王运武 徐华平 刘连启,发表于2010年教育技术国际研讨会(ETIF2010)论文集《深化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韩锡斌 徐福荫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0。 《转型期教育技术学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王运武,发表于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9)论文集《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陈琳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8。 《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探析》,王运武,录用于第四届全国教育技术博士论坛(The 4th Doctoral Foru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TDF2008),2008年10月。 《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王运武,发表于《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上册),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6)论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 报纸1. 《重构教育信息化产业生态链》,王运武,发表于《人民政协报》,第5645期(2010-05-26)第11版。2. 《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王运武,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校报》,第217期(2009-06-10)第02版。3. 《治学经验介绍》,王运武,发表于《徐州师范大学研究生报》(XZNU Postgraduate)第2期(2008年11月22日)。4. 《为国储才建奇功 敬文精神永流传》,王运武,发表于《徐州师范大学校报》-第401期(2008-10-20)-第03版:第3版。5. 《教育技术学及其对教育的影响》,王运武,发表于《聊城师范学院报》(2002年更名为《聊城大学报》),第9期 总第340期(2001年4月14日)。获奖 《中国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的世纪变迁》,王运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编号:JSSKL2014JS003。 《从专科到博士——有梦想总会成真》,王运武,徐州市委教育工会“我的青春故事汇”征文荣获三等奖。 《教育信息化人才立体、多元创新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陈琳、蔡国春、李子运、黄如民、王帆、王运武,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 “教育技术学科网”,王运武 席春荣 徐华平 刘连启 王健,荣获第十六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高等教育组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系统一等奖,2012.12。 《基层远程教育机构网络教学支持模式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广东省韶关市三种远程教育机构为例》,梁德深 陈胜兵 王运武,第八届全国成人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二等奖。 “教育技术学科及专业发展的创新探索实践”系列论文,陈琳 王运武 张琪 徐华平 黄如民,江苏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1.10。 《基于实践的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思考》,陈琳 周惠颖 徐华平 王运武, 江苏省高校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0。 《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王运武,北京师范大学“谋划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征文二等奖,2009.9。 《转型期教育技术学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王运武,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9)征文一等奖,2009.8。 《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王运武,江苏省2009年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9.7。 《多视角下的教育信息化透视——价值哲学、社会学、生态学视角》,王运武,2007年中国教育技术年会征文二等奖,2007.11。 《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思考》,王运武 陈琳,第六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7)征文二等奖,2007.10。 《功能情境主义与教学设计》,王运武,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技术委员会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校工科专委会(华东北)2007年会征文三等奖,2007年8月7日。 《移动无线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王运武,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师范院校专业委员会教育技术征文二等奖,2006.11,证书编号:063030。 2008年4月,获得研究生朱敬文特别奖学金。(徐州师范大学朱敬文特别奖学金每年评定2名) 2001年,获聊城大学教育技术系(已更名为传媒技术学院)学术科研奖;象棋大赛三等奖;聊城大学网页大赛三等奖,摄影大赛鼓励奖。 研究报告1.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评估规范研究报告》(撰写约9.2万字),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3月。2.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规划研究报告》(共14万字,其中撰写约7万字),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3月。3.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15年)评审稿》(1.4万字,主要执笔人之一),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3月。4.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规划及数字校园评估规范研究项目调研及专家咨询会纪要》(撰写约9万字),完成时间:2010年3月。5.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免费师范生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实施方案》(共3.7万字,其中撰写约2万字),被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1月。6. 《总干事关于建立由教科文组织赞助的多语言学习网络空间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草案)》(约1万字,参与撰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 UNESCO)采用,完成时间:2009年4月。

智博论文发表

在完成了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之后,就自然进入了毕业论文的写作阶段。实际上,在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本来也是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发表的论文是专题式的,还不是成体系的,需要把不同的专题研究联系起来,链接不同的部分,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论证系统。这就是毕业论文的写作。同时,毕业论文还是学校检验学生整体的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方式,所以还不是一个简单的研究问题。因此,除了学术创新之外,毕业论文的写作还对于文字语言的表达,知识面,论文结构组织和逻辑运用等有一定的要求。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要大力借助于读书笔记。根据前面已经完成的读书笔记,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论文中的文献综述部分,基本上就是从读书笔记中来的,或者说是读书笔记的更加系统的整理,深化和扩充而已。

博士论文如果想要快速的发表,那么只有两种渠道。第一种渠道是你的博士论文绝对的优秀,那么任何期刊都是喜欢看那种优秀的论文。第二种渠道是你的博士论文,需要找一个比较熟悉的杂志方,这样有利于沟通。特别是在期刊,杂志社,有自己的熟人,更方便办事情。

可以的,我在那边发表一篇体育核心论文。

1.首先确定选题。选题很重要,看一下是否适合自己去做。 2、查阅资料,列提纲确定论文的内容。 先列提纲(用来反应你的思路结构,征求别人意见),写出草稿,写作时从最容易的地方入手(比如:仪器材料,实验方法,结果),抽取有价值结果放入讨论,完成讨论,结论,引言。3、查阅资料,做试验,收集数据,写论文。4、写完论文,找导师查阅,修改。文章修改(需要多次,这里第一次是概括的讲可以包含几次直至达到目的)5、论文定稿后找一家刊物出版社发表论文 。

论文发表智慧东方

跨文化对话的紧迫性及其难点 《社会科学》上海09.1文化自觉与文学研究的新契机 《文明对话与梦想》清华大学出版社09.1“学科之死”与学科之生 《中国比较文学》09.1 21世纪的新人文精神 《浙江日报》08.3.3, 又见《学术月刊》08.1 又见《南京大学高研院论坛》08.5文化自觉与中西文化汇通 《河北学刊》08.1,又见《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08.8差别与对话 《中国比较文学》08.1,又见《人大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08.7,又见《庞朴教授80寿辰纪念文集》08.1260年前初进北大 《精神的魅力》08.4我的选择,我的怀念 《精神的魅力》08.4北大鲤鱼洲分校——空前绝后的草棚大学 《博览群书》08.4 总280期献给自由的精魂 《北大之精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08.5.4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大爱有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08.5.4文化自觉与国际汉学发展的一点思考 《国际汉学》第16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重构 《文史哲》08.3中国比较文学的开端及其初期发展 《社会科学战线》08.6大学比较文学序 《大学比较文学》08.7构建另一个全球化 《偶得》08.7一块温润的美玉——我心中的汤用彤先生《粤海风》08.4真情及其传递——重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凡人伟业·中外学人眼中的季羡林》08.10大江阔千里 (同上)跨文化文学研究的问题与前景 《人文丛刊》(北外文学院)08.6新中国比较文学的前驱——贾植芳先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08.5西方的文化反思与新的中西相遇 《烟台大学学报》08.4 又见《承接古今,汇通中西》宁夏大学出版社08.10透过历史的烟尘——纪念一位已逝的北大女性《才女书——百年百人百篇女性散文经典》08.8美国梦 欧洲梦 中国梦——探讨世纪之交的人生巨变 《华学》第二册635页08.8比较文学,世界文化转型与平行论哲学问题——《互动哲学,后辩证法与西方后辩证法史略》读后,《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08.4 学贯中西的博雅名家——纪念杨周翰教授90 冥诞 《北大学报》07.1梅光迪与学衡派 《新文学史料》07.1 (总114期)东西文化的和谐诉求 《社会科学报》07.2.8心灵沟通的见证 《鲁迅研究月刊》07.2期以东方智慧化解文化冲突 见《世界文化的东亚视角——全球化过程中的东方文明》北大出版社,07.10文明冲突及其未来 见《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选编本》北京图书馆07.3文学:面对重构人类精神世界的重任 《文艺研究》07.6《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07.9美国梦 欧洲梦 中国梦 《社会科学》上海 07.9期(总325)从现代文学到比较文学 《东方论坛》 河北07.2和谐社会与文化自觉 《亚洲传媒研究》07.9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特点及其对世界可能的贡献 《浙江大学学报》07.4 《学习与研究》07,7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与前瞻 ,《兰州大学学报》07.6 和谐社会与文化自觉 《广东社会科学》06.6不应被误读的文化传播 《解放日报》11,7中国比较文学的发端 《东方丛刊》06.4高等教育视野的跨文化交流 《国际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管理》广西师大出版社,06.10晋人之美——反映中国文人生活的最初结集《世说新语》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06.4以文化自觉面对新的‘中西相遇’ 《中国教育报06.12.12以东方智慧化解文化冲突 《人民日报(海外版)》06.5.27全球化与文化认同、建构另一个全球化 《新华文摘》06.1东方文化的伟大复兴——祝百卷《东方文化集成》问世 《集成10年——东方文化集成创办10周年专辑》06.10 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 《中国比较文学》05.1,总58期世界文化语境中的学衡派 《陕西师大学报》05.3,又见《新华文摘》05.16文化霸权与文化自觉 《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04.11高等教育视野中的跨文化交流 《国家教育学院学报》05.11“情”在中国 《文艺争鸣》05.4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上海,《社会科学》05.9, 又见《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05.12《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导读》代序 浙江大学出版社06.12,从巫山神女看长江文化 《长江文化论集》湖北教育出版社05 帝国霸权·文化自觉·比较文学 《中国比较文学》04.1,总54期西方的文化反思与东方转向 《群言》04.5,总230期文化霸权理论与文化自觉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04.4文明冲突论的提出——乐黛云教授谈文明冲突及其未来(之一)《紫光阁》04.7西方的文化反思与东方转向——乐黛云教授谈文明冲突及其未来( 之三)《紫光阁》04.9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前文化冲突——乐黛云教授谈文明冲突及其未来( 之四)《紫光阁》04.10文明冲突与东方文化自觉 《史苑》(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04.7,总4期 为了活泼泼的整体生命——叶维廉文集序 《广东社会科学》03.4文化自觉与文明共存 《开放时代》03.4‘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与文学研究 《中西文化研究》03.12多元文化与比较文学的发展 《江苏社会科学》03.1 从跨文化对话看人类学的21世纪 《人文世界》01.1多元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及文学可能作出的贡献 《中国文化研究》01.1The Development Plural Cultures and Future of Literary Theory The Arts 01.10\11, Issue 9 继承传统,重在创新 《中国文化研究》00年冬之卷多元文化及其发展中的两种危险 《东方文化》00.4迎接汉学研究的新发展 《中国文化研究》00年秋之卷君子“和而不同” 《散文选刊》00.6中国世纪末颓废——最后一个唯美派诗人邵洵美 《随笔》00.3,总128 中国文学批评的诸种心态 《第12届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东亚会议报告书》99.9比较文学在21世纪的地位 《昌潍师专学报》99.4文化多元与人类话语寻求——兼论文学人类学与中国文化破译《淮阴师范学院学报》99.1中西跨文化研究50年 《学术季刊》(上海)99.4人类文化面临的危机 《文艺报》99.12.13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 《新东方》98.3文学人类学走向新世纪:与李亦园等笔谈“我们面对拓扑学的空间”《淮阴师范学院学报》98.2比较诗学研究需要一种文化的学术视野 《文艺争鸣》98.6文化转型与文化冲突 《《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98.9茅盾在北大求学的日子 《法制文萃报》98.8.1321世纪比较文学发展的趋势 《文艺报》98.9.1跨学科研究的新成果——评乔山的《文艺伦理学初探》 《文艺报》98.7.21《往事随想》的随想 《文艺报》98.1.13衰朽丛中有绝色——悼亡友裴家麟 《香港大公报》98.12.13 后殖民主义时期的比较文学 《社会科学战线》97.1如何对待自身的传统文化 《文艺报》97.8.12比较文学的国际性与民族性 《南方文坛》97.1,总56期文化相对主义与比较文学 《岱宗学刊》创刊号文化相对主义与跨文化文学研究 《文学评论》97.4比较文学发展的总趋势 《新华文摘》97.10作为《红楼梦》叙述契机的石头 《中国文化研究》冬之卷不同文化中关于月亮的传说与欣赏 《随笔》97.5 我与比较文学 《中外文化交流》95.4新视点: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展望 《中国文化报》95.3.8火红的过去不是渺茫——序“青春方程式:50个北京知青的自述” 《人民日报》95.10.30 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中国文化研究》夏之卷,又见《新华文摘》94.9评论者内在的灵慧——梦华著海外文坛星辰序 《评论与研究》94.2,又见《文学报》94.5.19上虞行《人民日报·大地副刊》94.4,总28,又见《香港大公报》94.1.12一部优秀的传记文学研究著作 《文艺报》94.12.10透过历史的烟尘——纪念一位已逝的北大女性 《光明日报》94.12.14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94.1.14《瞭望》94.4.18总16期奇人杜亚泉 《香港大公报》94.1.13天台苦行者《香港大公报》94.1.14竺可桢科技园 《香港大公报》94.1.15 一次汇通古今中外诗学术语概念的尝试——“世界诗学大辞典”出版 《文艺报》93.6.5,文化转型与中西对话 《世纪风》93.2文化转型期与中西诗学对话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93.3“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汤用彤与学衡杂志 《社会科学》93.5 第三世界的提出及其前景 《电影艺术》91.1比较文学与文化转型时期 《群言》91.3文化更新的探索者——陈寅恪 《北大学报》91.1 鲁迅研究:一种世界文化现象 《读书》90.9中国文化力的展示 《电影评介》90.11,总141期比较文学首次评奖 《北京周报》90.10.22—28展望90年代——以特色与独创进入世界文化对话 《文艺争鸣》90.3世界文化总体对话中的中国形象 《文艺报》90.2.6 从比较文学的汇合看文化的汇合 《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国文化书院讲演录,三联88.9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的未来 《文化与未来》中国文化书院讲演录,三联88.9关于现实主义的两场论战---卢卡奇对布莱希特,胡风对周扬《文艺报》88.10,又见《新华文摘》

好像不可以的 《智慧东方》杂志创刊于2012年11月,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深圳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的大型文化月刊,系深圳报业集团子媒体,也是中国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国学杂志之一。 该杂志的定位是,撷取东方优秀文化,尤其是儒释道文化之精华,期冀在净化读者心灵、增长读者智慧、提升读者修养,以及丰富主流文化、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杂志采用轻松活泼、短小精干的文字予人影响、感染、陶冶,传导出人类的大真、大善、大美、大爱,发掘东方文化中的普世价值,演绎东方智慧的动人华章。

《智慧东方》是省级刊物,一般评职称时是认可该刊物的。 智慧东方是正规省级期刊,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可查,深圳报业集团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 44-1692/G0,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4778,创刊时间:2011年,龙源全文收录。 常设栏目:教育研究、文化艺术、哲学法律、经济管理、企业论坛、图书档案、百家争鸣。

  • 索引序列
  • 东博智园发表论文
  • 张文智东师博士发表论文
  • 智慧校园论文发表
  • 智博论文发表
  • 论文发表智慧东方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