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博士引进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博士引进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博士引进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论文,是一个让多少人既头疼又无奈的字眼。曾几何时,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评职晋级的必要硬件,论文影响和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将改革职称的评价标准,不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淡化或不做论文要求;对实践性操作性强,研究属性不明显的职称系列可不做论文要求;探索以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设计文件、教案、病历等成果形式替代论文要求;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淡化论文数量要求。全新第四代汉兰达耀世登场广告图片在职称评审“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当下,国家《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出台,无疑是一个惊天喜讯,给广大基层评职者松了绑。一时间,职称评审告别“三唯”( 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时代成为互联网上的热词。论文,到底是只什么“鸟”,让人如此欢喜如此忧,评职与论文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一篇篇看似不起眼的论文,到底有多重要?评职称,需不需要论文“职改后,评职称到底还需不需要论文?”这是许多人的关注和疑问。大家发现,近年来,尽管国家已经陆续对职称论文松了绑,但在许多地区,职称评审还是与论文挂钩的。半年前,人社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就明确指出,“县级以下基层专技人员评职称对论文不做要求”。意见出台后,各级媒体相继发表了“县级以下基层专技人员评职称取消论文”的相关报道,但基层评职者很快发现,在当年的职称评审中,论文仍然是个“硬杠杠”。为此,许多评职者怨声载道,认为国家政策到了地方就变味。其实,“县级以下基层专技人员评职称取消论文”之说只是一种误读。2016年7月,人社部在《关于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的文件中指出,“将改革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对论文、科研等不再作硬性要求,而可用能够体现专业技术工作业绩和水平的工作总结、教案、病历、技术推广总结、工程项目方案、专利成果等替代”。在这份文件中,并没有出现“职称评审将取消论文”的字眼,文件中“对论文、科研等不再作硬性要求”的表述,只是表明国家正在建立多元的更为科学的职称评审标准和考核制度。

可以。在2021年就有博士生在经济研究上以第一作者撰写的论文发表过。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2018级博士生冯阔同学与导师唐宜红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增值税多档税率、出口退税与国际经济效应》在《经济研究》2021年第5期正式发表,这是我院师生2021年上半年在《经济研究》发表的第4篇学术论文。此前,王立勇教授和梅冬州教授以第一作者撰写的论文《贸易开放与财政政策波动性》和《财政扩张、信用违约和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分别在《经济研究》2021年第2期和第3期正式发表。

论文一作很重要,它不仅仅是博士求职时的敲门砖,还是博士入职后晋升职称的关键。

他之前是拿下过sks论文的,并且年纪轻轻就已经有了学生了,同时给了别人非常多的专利权。

博士论文发表第一作者

2.28日上午,小西在平台有看到一位硕士研究生的提问:导师要求小论文一作挂自己师母,二作是自己,这样对我以后大论文抽查和申请博士有没有影响?事实上,此类事情之前在学术圈内并不少见,小西一样有听过、见过。但是,在严查学术不端行为的大背景下,还有导师敢这么大胆搞夫妻档,要求学生文章挂媳妇一作,真有底气啊!在你的疑惑中,我们可以确定2件事:1.导师爱人(师母)未参与论文工作,没有贡献度署名一作属于已学术不端。在家照顾你们导师不算贡献,尴尬!2.这篇文章会作为你学位论文的核心内容,将作为申请毕业、授予学位的支撑材料。基于此,同为研究生导师的小西针对此事的看法是:对你影响非常大,远不止是学位论文抽查、申请博士等环节。教育部2016年印发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明确指出“学术不端行为与获得学位有直接关联的,可以作暂缓授予学位、不授予学位或者依法撤销学位等处理。”。此文章是你学位论文的核心内容,一作非指导老师的话,抽查时可能会被认定为“抄袭”(除非是不列入学位论文和答辩表)。毕竟,专家不清楚一作和通讯的关系,就算知晓也会瞧不起此事的。或者说,这件事总归是个“雷”。谁敢保证有没人举报你导师,要是你之后某个师弟、师妹比较刚,就悲剧咯!目前,学术不端可是终身追责的。之前,已有不少研究生因已发表文章出问题,被取消学位、收回双证。同时,不清楚你们学校在学位授予(硕士毕业)文件上的具体内容,大部分高校是要求申请毕业时提交的文章(已接收或发表),学生自己必须是一作、二作(仅限于导师一作)或讯作者(比较少)。因此,此时你需要认真翻阅下学校的《研究生手册》,肯定会有类似规定。这篇文章可能将无法作为毕业支撑,还需再完成相应数量的文章。大白话就是你白干啦!师母一作、你二作和导师通讯的文章没有意义。事实上,很多高校在博士人才引进时,比这个要求还严格些。导师一作、学生二作直接无法认定为成果(除NCS等顶刊),不符合应聘要求。因此,不少团队会靠考虑给博士生发表文章一作,利于其求职。遇到不肯给的,二作(导师一作)也符合毕业要求,得看入学前面谈时两人如何约定。硕士新生在选择到时也可以提前打听下。硕士生求职时,企业HR不太看发表如何,论文二作(导师一作)能毕业就行。走博士申请-考核的话,院校同样认可学生二作,但前提是导师一作,并非是师母或其他人。没其他文章的话,很有可能就不符合申请条件。去年,我校就有一位副教授评教授时,人事处发现其几篇文章挂了媳妇通讯(自己一作),学校有文件不得发文搞夫妻档。不符合条件的他被取消资格。你试着委婉的和导师沟通下,说明厉害关系,也会影响他日后的各类评选。当然,我们也知晓学生在此事上的话语权不大,硬刚可能无法毕业。实在谈不妥,争取个共同一作(排第2),或者导师一作(自己二作、师母通讯)也比现在强些。最后,小西想说类似这样坑的导师真不建议跟,哪怕圈内知名。若是我的文章对你稍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或转发,让更多人看到,非常感谢!

可以。在2021年就有博士生在经济研究上以第一作者撰写的论文发表过。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2018级博士生冯阔同学与导师唐宜红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增值税多档税率、出口退税与国际经济效应》在《经济研究》2021年第5期正式发表,这是我院师生2021年上半年在《经济研究》发表的第4篇学术论文。此前,王立勇教授和梅冬州教授以第一作者撰写的论文《贸易开放与财政政策波动性》和《财政扩张、信用违约和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分别在《经济研究》2021年第2期和第3期正式发表。

不太清楚你想问的是什么,第一作者肯定是最有分量的,如果作为你的科研成果,第一作者是最有说服力的,第二作者或者第三、第四作者的分量就要差一些,如果你的文章写完之后让导师或朋友修改过,又或者你写文章的时候得到过某人的帮助,那么一般会把导师或者朋友作为第二作者。

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当然有很多差别,看你的情况是不是晋级用的。如果是你是第二作者的话,如何评职称的条件,完全可以用来晋级,省得你自己发文章了,也是你自己的学术成果体现,反正是有好处没啥坏处。你可以去百姓论文网看看,我就是那边加的第二作者,挺好用的。现在社会情况就这样 你懂的,请你朋友吃个饭吧,加第二作者省你好多事呢

博士发表第一作者论文

重要,很重要,非常重要,比命都重要。

之前有句话,叫做——没有论文的博士生,就和皇宫里没有子嗣的妃嫔是一样的。那么,没有一作的博士生,就相当于妃嫔没有自己亲生的孩子。

什么意思呢?有了论文,表明你还是有点东西的,不至于在毕业和求职的时候,看起来那么寡淡。但是如果你的论文都不是一作,说句不好听的,那就是你在努力给他人做嫁衣。

咱们先不说去高校求职,咱们先说点眼前事,就是这个小论文和博士毕业,以及评奖评优的事情。一般来说,大部分高校和研究所在毕业的时候都是要求至少有一篇SCI论文(比如我们学校是三区及以上)或者说两篇中文核心。

你以为是随便的21作也可以吗?no no no。要求必须你是一作,或者说你导师是一作,你是二作(三作及以后,个人觉得除了增加简历丰富度外,没有任何毛作用)。

好的,重点来了。导师一作,你二作(懂得都懂这种情况),对你有什么影响?

就拿我自己学校来说,导师一作你二作想要毕业一般要求导师的通讯地址是你学籍所在学校才行。什么意思呢?比如有的导师喜欢挂名招生,还有的导师喜欢学生读到一般就跑了,去别的学校任职。那么就很可能出现一种情况,就是你的二作,是无效二作。

而无效二作,不论是对于毕业,还是评奖评优,都没有任何意义。

然后再说说求职的时候,没有论文一作意味着什么。

一般说来,大家默认一作是整个论文idea的创始者,整个过程的主要完成者,论文的撰写者。但是你没有一作,那不就是意味着你不符合三个条件中的某一个?

所以你到底是用了导师的idea(等于你是一个没有自己想法,想不出来创新点的人)?还是过程中的大部分内容不是你做的(等于你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可能只是个混子)?还是说你没写过小论文(论文写作没有经过系统训练,写论文和做科研的能力都有待考究)。

当然了,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导师抢了你的一作。这表明——你是一个不懂反抗的孩子,连自己的论文都守不住?(不过国内可眼圈的实情大家都懂,博士生也只是个受害者)

那么请问——作为高校的老板,我为什么要招一个科研经历不完整的博士生呢?我找个正常的不香吗?

高校认可的范围无非是前三种的排列组合。如果你是论文的第一作者,那走到哪都认,没有任何特例,所以这肯定是第一优先级;共同一作的,有的时候要看是否为排第一的共一,要么就当量折半,不同高校要求不同;大部分高校是认应届博士发表的导师第一本人第二的论文;大部分高校也认应届博士作为通讯作者的论文,很多等同于一作看待,但有的高校不认;导师要通讯和第一作者,给老婆/老公挂二作,学生三作,这种论文对于学生来说几乎没啥用。题主说的情况确实存在,有些老师就是喜欢自己占着一作和通讯。如果工作确实是你做的,我的原则就是第一、共一、第二(导师第一)、通讯怎么都得占一个。具体操作可以跟老师商量自己一作,导师通讯;或者和导师共一,或者和其他人共一;再不济,导师一作,别人二作,你是通讯也可以(声明:这里不考虑学术不端的情况,暂且认为所有作者均对论文做出贡献)。因为无论是评职称还是校内考核,对于导师来说一作和通讯效力相同,全占着属实没必要。如果你只是承担了部分工作,而导师或者其他人做了大部分,那给你二作也无可厚非。这种情况如同我上面讲的,求职时候大部分高校也是认的,找教职时候只能规避那些不认的高校了呗。不过要是三作及以后,那属实没啥用了。即便你是NSC的三作,也没啥用啊

这主要是为了能够让这些学生有更好的发展,并且也能够有自己的一些成就和代表作品。

不太清楚你想问的是什么,第一作者肯定是最有分量的,如果作为你的科研成果,第一作者是最有说服力的,第二作者或者第三、第四作者的分量就要差一些,如果你的文章写完之后让导师或朋友修改过,又或者你写文章的时候得到过某人的帮助,那么一般会把导师或者朋友作为第二作者。

博士发表论文第一作者

论文,是一个让多少人既头疼又无奈的字眼。曾几何时,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评职晋级的必要硬件,论文影响和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将改革职称的评价标准,不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淡化或不做论文要求;对实践性操作性强,研究属性不明显的职称系列可不做论文要求;探索以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设计文件、教案、病历等成果形式替代论文要求;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淡化论文数量要求。全新第四代汉兰达耀世登场广告图片在职称评审“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当下,国家《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出台,无疑是一个惊天喜讯,给广大基层评职者松了绑。一时间,职称评审告别“三唯”( 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时代成为互联网上的热词。论文,到底是只什么“鸟”,让人如此欢喜如此忧,评职与论文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一篇篇看似不起眼的论文,到底有多重要?评职称,需不需要论文“职改后,评职称到底还需不需要论文?”这是许多人的关注和疑问。大家发现,近年来,尽管国家已经陆续对职称论文松了绑,但在许多地区,职称评审还是与论文挂钩的。半年前,人社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就明确指出,“县级以下基层专技人员评职称对论文不做要求”。意见出台后,各级媒体相继发表了“县级以下基层专技人员评职称取消论文”的相关报道,但基层评职者很快发现,在当年的职称评审中,论文仍然是个“硬杠杠”。为此,许多评职者怨声载道,认为国家政策到了地方就变味。其实,“县级以下基层专技人员评职称取消论文”之说只是一种误读。2016年7月,人社部在《关于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的文件中指出,“将改革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对论文、科研等不再作硬性要求,而可用能够体现专业技术工作业绩和水平的工作总结、教案、病历、技术推广总结、工程项目方案、专利成果等替代”。在这份文件中,并没有出现“职称评审将取消论文”的字眼,文件中“对论文、科研等不再作硬性要求”的表述,只是表明国家正在建立多元的更为科学的职称评审标准和考核制度。

很多SCI的惯例是研究生第一作者需要导师在后面署名罩着很多时候paper是accepted了但打回来的修改意见是:请增署阁下导师的姓名

1、一般情况下,导师会在论文的最后成为相应的作者,也就是说,关于这篇论文可以直接联系老师。第一作者主要完成论文。

相应的作者通常是导师。他们不仅负责研究项目的财务工作,还负责自己修改和定稿。他们对报纸负责。一旦论文有“问题”或“奖项”,作者就是联系人。

2、在科学期刊发表的论文中,第一作者是第一作者。作者通常是文章内容的主要贡献者。任何一篇正式发表的论文,其知识产权都是第一作者的,一般来说,第一作者在中国比较受认可,相应的作者在国外比较受重视。

扩展资料

论文作者

1.作者署名的规范作者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团体作者的执笔人,也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位置。有时,作者姓名亦可标注于正文末尾。

示例:王军1,张红2,刘力1(1.××师范大学物理系,北京 100875 2.××教育学院物理系,北京100011)翻译作者及其单位名称的注意事项:

①翻译单位名称不要采取缩写,要由小到大写全,并附地址和邮政编码,确保联系方便。

②翻译单位名称要采用该单位统一的译法。

③作者姓名按汉语拼音拼写,采用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字,复姓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字,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姓氏与名均不缩写。例如:LI Hua(李华),ZHANG Xi-he(张锡和),ZHUGE Ying(诸葛颖)

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显然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而比单独署名的要轻。由于科学研究的复杂化多样化,如生物信息学有几百人署名一篇论文的情况。

第一作者指的是署名排在最前面的那个人,有的文章署名也有两个或多个第一作者,称为并列第一作者,这种情况下一般需要在人名上进行标注。另外,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不同,与创造性贡献不同,通讯作者常由诸作者中在论文所属领域最有权威者所充当。

第一作者,在创新性科研成果中贡献最大。同时,所带来的连锁效应和效果也最多。当然,应当清晰与通讯作者、第二、三作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署名权的问题。

扩展资料:

在大多数情况下,在校硕士、博士生发表科研论文时,第一作者是自己的导师,这不仅是出于惯例,而且是合理的。

因为情况往往是,研究课题是导师的,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这时,不论用道德的眼光,还是用权利的眼光,导师署名第一都无可非议,因为关键思路(搞科研最看重的就是这个,习惯上称作“idea”)出自导师,学生投入和贡献的是一般工作、知识、精力和时间。

可以说,即使在另外的情况下,两人合作决定署名次序也是如此,导师的身份、学校的行政权力等背景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作者

人才引进论文发表第几作者

【 #医生招聘# 导语】2023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高层次人才引进,请有意向者将简历发送到招聘邮箱或者电话联系,, 现将招聘简章原文发布如下: 一、高层次人才岗位类别、引进条件(一)学科带头人 1、一类学科带头人:重点专(学)科(实验室)学科带头人,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直接聘为一类学科带头人:(1)院士、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获得者。(2)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一层次人才,或省级同类同级别的人才。(3)医疗技术精湛,成功诊治疑难、危重病症,或在较大范围有效预防、控制、消除疾病,在医药卫生领域作出重大贡献,在国内外产生重大社会影响。 2.二类学科带头人:紧缺岗位,年龄50岁以下,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可聘为二类学科带头人:(1)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二层次以上人才,或省级同类同级别的人才。(2)在医药卫生领域,长期在医疗卫生第一线工作,医疗技术精湛,能成功诊治疑难、危重病症,作出重要贡献,在省内外产生重大社会影响。 (二)学术技术带头人 年龄45周岁以下,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且具备以下条件中四项及以上:1.副教授。2.研究生导师。3.有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五年以上临床工作经历,或一年以上国外留学经历。4.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三层次以上人才,或省级同类同级别的人才。5.近五年,发表高质量期刊论文(C级及以上)2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6.近五年,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7.近五年,获市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以上1项(排名第1),或市(厅)级医学新技术引进奖1项(一等奖前3名、二等奖前2名),或省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项(以奖励证书为准)。8.长期在医疗卫生第一线工作,医疗技术精湛,成功诊治疑难、危重病症,在本地区有较高知名度。 (三)学术技术骨干 年龄40岁以下,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且具备以下条件中三项及以上:1.近五年,发表高质量期刊论文(C级及以上)1篇和高质量期刊论文(D级及以上)2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2.近五年,主持市(厅)级科研项目1项,或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前2名)1项,或参与科研项目1项(前3名)。3.近五年,获市(厅)级科技进步奖1项(前2名)。4.有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三年以上工作经历,或一年以上国外留学经历。5.有特殊医疗技术,能填补本市或周边相关技术空白。6.医疗卫生、工作业绩突出,获省级以上学术、技术方面奖励、荣誉,在本专业领域得到行业认可、群众公认的各类人才。 (四)优秀青年人才 人才基本条件:1.年龄在35周岁以下,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2.发表高质量期刊论文(C级及以上)1篇和高质量期刊论文(D级及以上)1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3.主持市(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参与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或省卫生健康委重大科研项目1项(前3名),或参与科研项目1项(前5名)。4.“985”“211”工程大学或医学院校,八年制或本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优先。 (五)博士 人数不限,人才具体条件:1.年龄在35周岁以下。2.发表高质量期刊论文1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六)紧缺临床专业技能人才 人才具体条件:1.年龄在50周岁以下,具有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2.掌握国内或先进水平的特殊医疗技术,能填补本市或周边相关技术空白的实用型人才;或在卫生专业技术领域,临床基础研究方面有较高的造诣,经同行专家以及上级主管部门认可的人才。 二、待遇标准 (一)医院引进人才待遇 (二)镇江市引进人才政策 符合《关于实施人才“镇兴”行动建设人才集聚福地的若干意见》(镇发〔2021〕13号)、《镇江“金山英才”医学领域高层人才引进实施办法(试行)》(镇卫发〔2020〕33号)条件的,可申报相关项目,享受相关政策待遇,100万-300万资助。 (三)江苏大学人才政策 符合《江苏大学“金山学者计划”实施办法》(江大校〔2019〕40号)条件的,可以向学校申报,就高享受相关待遇。 三、应聘方式 请有意向者将简历发送到招聘邮箱或者电话与我们联系,我院对双方有意向的高层次人才随时来院面试,直接面试招录。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人事处 联系人:许老师 陈老师 联系电话: 85036827邮箱: 原文标题:江苏大学附属医院2023年度高层次人才引进简章 文章来源:

青农大校字〔2010〕39 号 关于公布青岛农业大学人才引进工作暂行规定的通知 各学院、部、处、室、馆、场(厂): 《青岛农业大学人才引进工作暂行规定》已经第三次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现予以公布,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〇一〇年四月三十日 青岛农业大学人才引进工作暂行规定 为了贯彻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和规范人才引进工作,根据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基本原则 (一)服从、服务于学校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需要的原则。 (二)按需设岗,以岗择人,严格条件,公开招聘的原则。 (三)德才兼备的原则。 第二条 引进人才的层次及条件 第一层次:两院院士(含人文社科类资深学者)或国(境)外同类层次人才。 第二层次: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很高学术地位,具备领导本学科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年龄不超过 50岁的知名专家,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 (一)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特聘教授或讲座教授。 (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三)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首席专家。 (四)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一、二等奖第一获奖3人,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教学成果特等奖、艺术作品一等奖第一获奖人。 (五)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创新团队的学术带头人。 (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Nature》或《Cell》杂志上发表论文 1 篇以上(含)。 第三层次: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在本学科领域有突出学术成就,年龄一般不超过 45 岁,并具备下列前四个条件中的两项或第(五)项: (一)近 5 年累计科研经费(指个人到位可支配经费,下同)总额自然科学在 500 万元以上,社会科学 50 万元以上,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1.近五年主持过重点项目 1 项以上(含); 2.主持过两项项目或一项项目一项省部级重点项目; 3.主持过一项科研项目和两项以上(含)省部级项目。 (二)近 5 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一、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艺术作品一等奖前二4位人员;山东省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艺术作品二等奖、教学成果一等奖首位人员。 (三)近 5 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本学科方向的论文被 SCI、EI、A&HCI、SSCI 收录15篇以上(含),或影响因子累计为 20 以上。 (四)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第一、二层次人选,山东省万人计划第一层次人选及相同层次人员。 (五)近五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本学科方向的论文被 SCI、EI、A&HCI、SSCI 收录,影响因子累计为40以上,其中至少5篇影响因子不低于 2.0。 第四层次:在本学科研究领域内有优秀学术成果,在学术界已具有一定影响力,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年龄一般不超过45岁,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或符合第三层次条件中第(三)项: (一)近 5 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一、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学成果特等奖,艺术作品一等奖前三位人员;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艺术作品二等奖、教学成果一等奖前两位人5员;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艺术作品三等奖、省部级艺术作品一等奖首位人员; (二)近5年主持过一项项目或二项以上省部级科研项目,累计科研经费总额自然科学 200 万元以上,社会科学20万元以上。 (三)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或学会水平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本学科方向的论文10篇以上(含10篇,其中至少有3篇影响因子不低于1.0 的文章),或影响因子累计为 12 以上。 第五层次:具有博士学位,有很好的发展潜力,能在学科建设方面做出较大贡献,年龄一般不超过 40 岁,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或符合第四层次条件中的第(三)项: (一)近 5 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一、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艺术作品一等奖,教学成果特等奖前四位人员;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艺术作品二等奖、教学成果一等奖前三位人员;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省科技发明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艺术作品三等奖、 6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省部级艺术作品一等奖前二位人员;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发明二等奖、省部级艺术作品二等奖、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首位人员。 (二)近 5 年主持过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项目,累计科研经费总额自然科学在 60 万元以上,社会科学 6 万元以上。 (三)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或学会水平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本学科方向的论文6篇以上(含6篇,其中至少2篇 SCI、EI、SSCI 或 A&HCI 收录文章),或影响因子累计为6以上。 (四)近 5 年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 第六层次:一般具有博士学位,原则上本科、硕士和博士至少两个阶段是“211”、“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或国家三大重点科研院所或国外相当水平的大学(科研院所)的全日制毕业生,年龄一般不超过35岁。 第三条 人才引进的程序 (一)学校组织编制人才招聘计划,向上级主管部门报批。 (二)面向社会公布引进人才岗位需求。 (三)各学院、人才引进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应聘人员材料, 包括: 1.学历、学位、工作简历、专业技术职务证书、博士后流7动站出站证明、学历、学位认证证明和荣誉证书等; 2.教学科研工作成果,包括科研项目立项证明、科研成果获奖证书、专利证书等;3.3~5 篇代表性论文的原文及其刊载杂志封面、目录,以及简历中列举的其他代表性著作封面、目录和论文首页; 4.申请表中列举的 SCI 等收录以及论文他引情况证明; 5.配偶、子女的简要情况说明。 (四)人才引进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家对应聘人员进行考察,提出拟录用人员名单、层次及待遇,报校长办公会。 (五)校长办公会研究确定。 (六)经体检合格,公示期无异议的拟聘任人选,报上级主管部门核准后,按人事工作相关规定办理入校和聘用手续。对高层次人才,可以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研究确定。 第四条 引进人才的相关待遇 (一)第一、二层次人才:学校将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特殊政策。 (二)第三层次人才: 1.提供住房补贴 50 万元; 2.自然科学类人才提供3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人文社会科学类人才提供1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 3.提供50~100万元的仪器设备费; 4.除享受学校按照规定提供的工资、福利待遇及业绩津贴外,同时享受6万元/年的人才岗位津贴。 (三)第四层次人才: 1.提供住房补贴 30 万元; 2.自然科学类人才提供 20 万元科研启动经费,人文社会科学类人才提供 8 万元科研启动经费; 3.提供必要的科研条件; 4.除享受学校按照规定提供的工资、福利待遇及业绩津贴外,同时享受 2.4 万元/年的人才岗位津贴。 (四)第五层次人才: 1.提供住房补贴 20 万元; 2.自然科学类博士提供 10 万元科研启动经费,人文社会科学类博士提供 5 万元科研启动经费; 3.除享受学校按照规定提供的工资、福利待遇及业绩津贴外,同时享受 1.2 万元/年的人才岗位津贴。 (五)第六层次人才: 1.自然科学类博士提供 6 万元科研启动经费,人文社会科学类博士提供 3 万元科研启动经费。 2.对于具备第五层次人才条件之一的博士,提供住房补贴10万元 。 (六)住房补贴分10年随工资按月发放。夫妻双方均为9引进人才的,住房补贴按一方全额一方半额标准发放。 (七)享受以上人才岗位津贴人员,按学校有关规定进行考核,凡考核不合格人员,取消人才岗位津贴。考核合格者人才岗位津贴发满 4 年为止。 (八)聘期内入选“1361 人才工程”人员,按照《“1361人才工程”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第五条 引进人才的管理 (一)引进的以上各类人才服务期为 8 年,实行聘期管理,每个聘期为 4 年。服务期内调离者,视为违约。 (二)聘期满,按学校相关规定和聘用合同进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者,不再续聘。 (三)第六层次人员试用期为一年。试用期结束时,考核不合格人员,学校将与其解除聘用合同。 (四)对于前四个层次的高层次人才,也可采取柔性引进的方式,根据实际贡献确定相关待遇。 第六条 本规定由人事处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 索引序列
  • 博士引进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 博士论文发表第一作者
  • 博士发表第一作者论文
  • 博士发表论文第一作者
  • 人才引进论文发表第几作者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