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邢志忠(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30年前的1891年10月20日,英国物理学家詹姆士·查德威克 (James Chadwick) 降生在英格兰西北部小城博灵顿的一个普通人家。他的童年主要是在祖父母身边度过的,这一点与科学巨匠艾萨克·牛顿 (Isaac Newton) 的童年有些类似。大约在11岁那一年,查德威克来到曼彻斯特与父母团聚,并开始接受中学教育。1907年,中学毕业的查德威克获得了曼彻斯特大学的奖学金,顺利升入大学。就在这一年的5月份,36岁的新西兰裔英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 (Ernest Rutherford) 加盟曼彻斯特大学,冥冥之中为查德威克带来了福音。
其实查德威克最初想要在大学攻读的是数学而不是物理学。阴差阳错,他在1908年秋季参加了一场由物理系教师主持的面试。将错就错,生性腼腆的查德威克成为一名物理系的本科生。他在第二学年选修了卢瑟福的电磁学课程,立刻就被这位科学大师的魅力打动了,随后决定跟随卢瑟福做一个具体的科研项目,即研究镭元素的放射性。1911年夏天,他完成了自己的本科学业后,成为卢瑟福的研究生。1912年,查德威克与导师合作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卢瑟福的杰出科学才能和影响力使得曼彻斯特大学成为核物理学的研究中心,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年轻学者前来 “曼彻斯特学派” 朝拜。1912年3月,27岁的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 (Niels Bohr) 来到曼彻斯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他和查德威克很快成为好朋友。一年之后,即1913年7月,玻尔在久负盛名的英国《哲学与科学杂志》 ( Philosophical Magazine and Journal of Science ) 上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首次提出了量子化的氢原子模型。这一工作成为量子理论发展史的里程碑之一,也使得玻尔本人荣获了19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身处在曼彻斯特大学如此卓越的学术氛围中,年轻的查德威克想要不成功都难。
1912年夏天,查德威克以优异的科研纪录获得了硕士学位。尽管卢瑟福希望查德威克继续留在自己身边做研究,但由于其他原因,查德威克还是于1913年秋季来到德国柏林,加入到盖革计数器的发明者汉斯·盖格的实验室。
盖革也曾在曼彻斯特工作,是卢瑟福的重要合作者之一,因此爱屋及乌,对查德威克照顾有加。当时柏林是世界核物理学与放射化学的研究中心之一,后来因发现核裂变而名留青史的奥托·哈恩 (Otto Hahn) 和莉泽·迈特纳 (Lise Meitner) 等大科学家都在那里工作,这促使查德威克选择原子核的贝塔衰变作为自己的新研究课题。
一直以来,学术界以为原子核的贝塔衰变是两体过程:母核裂变成子核,并放射出一个电子,因此后者具有确定的能量,即其能谱应该呈现出的是单能分立谱。但到了1913年,曼彻斯特学派与哈恩实验室给出的初步观测结果却与此预期相矛盾。利用比先前的感光胶片探测技术更先进的盖革计数器,查德威克重新测量了贝塔衰变的电子能量,发现其呈现的是连续变化的谱型。他以单一作者的身份在1914年发表了这一测量结果,立即得到了卢瑟福和哈恩等人的认可,却受到了迈特纳的质疑。1927年,曼彻斯特实验室的查尔斯·埃利斯 (Charles Ellis) 和威廉·伍斯特 (William Wooster) 完成了关于贝塔衰变能谱的更可靠测量,确认了电子的能谱为连续谱。他们的实验结果随后也被迈特纳的课题组证实。于是能量在贝塔衰变的过程中是否严格守恒的问题,即所谓的 “能量危机” (energy crisis) ,成为20世纪20到30年代漂浮在核物理学天空的一朵乌云。
为了解释贝塔衰变的连续能谱问题,玻尔提出了在微观世界能量守恒可能只是一个统计平均规律的观点,即对于单个微观反应过程可能存在能量不严格守恒的情况。这一观点无疑与美国物理学家亚瑟·康普顿 (Arthur Compton) 在1923年发表的光子与电子散射的实验结果相矛盾,后者清楚地表明诸如此类的微观散射过程是严格遵守能量和动量守恒定律的。事实上,要想解释当年的贝塔衰变实验结果,理论家们还面临着另一个挑战:怎样保证初态和末态粒子的总角动量守恒?
这时候最有资格说话的人当数1925年1月提出 “不相容原理” (exclusion principle) 的奥地利物理学家沃夫冈·泡利 (Wolfgang Pauli) ,因为他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自旋角动量太敏感了。1930年12月,泡利在一封写给研究原子核放射性的同行们的公开信中,提出了他解决贝塔衰变“能量危机”问题的方案。他假设在原子核的贝塔衰变过程中,除了产生子核和电子,还会释放出一个质量很小、电中性的新粒子,其自旋量子数等于1/2。泡利将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假想粒子称作“中子” (neutron) ,显然他还不知道“中子”的概念早在1920年就被卢瑟福发明和占用了——用以描述另一种电中性、质量与质子相当且可以作为原子核基本组分的的假想粒子。后来意大利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 (Enrico Fermi) 把泡利设想的 “中子” 改称为 “中微子” (neutrino) ,意即微小的 “中子”。
有了中微子的存在,贝塔衰变反应的能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角动量守恒都不再是问题;而电子的能谱之所以呈现为连续谱,则是由于电子不得不与中微子分享母核与子核的质量差所对应的反应能量。在这样的三体衰变过程中,中微子携带一部分能量和动量逃之夭夭。但当年的实验技术根本无法证实泡利的假说。直到1956年,作为假想粒子的中微子才首次在反应堆实验中被验明正身。
回到1914年8月,查德威克的科研工作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被迫中断。尽管得到德国同事的保护,作为战争敌对国公民的查德威克还是在当年的11月份遭到当局的逮捕,被关进了柏林西部的一所集中营。不过他在狱中过得并不寂寞,甚至有机会定期给狱友们讲授电磁学和放射性的知识。巧的是,卢瑟福的另一个学生埃利斯也被囚禁在这所集中营,他也因此成了查德威克的好朋友。由于战争所导致的食物短缺,查德威克在狱中因严重的营养不良而患上了消化道疾病。1918年11月,战争终于结束了。查德威克和埃利斯辗转回到自己的祖国英格兰,他们二人后来成为剑桥大学的同事。
1930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卢瑟福、查德威克和埃利斯三人合作撰写的《放射性物质的辐射》一书,系统地总结了氦核 (即阿尔法粒子) 与氦核、质子以及重原子核的散射实验结果,为强相互作用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初步的实验基础。1935年,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Hideki Yukawa)提出原子核之间通过交换轻介子实现相互作用的理论图像,这一工作是他的科研处女作,他一炮而红,并因此于1949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就在1930年,德国科学家沃尔特·博特 (Walter Bothe) 和赫伯特·贝克 (Herbert Becker) 在氦核与铍原子核的散射实验中观测到一种穿透力很强、不会在电场中偏转的射线,他们将其理所当然地解释为伽玛射线。两年之后的1932年,居里夫人的长女伊雷娜·约里奥·居里 (Irene Joliot-Curie) 与丈夫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 (Frederic Joliot-Curie) 重复了这一实验。他们发现用博特和贝克所观测到的射线轰击含有氢原子的物质时,会产生高能质子。那么,这种新型的射线究竟是不是伽马射线呢?
当然不是!查德威克和他的导师卢瑟福都不相信约里奥-居里夫妇的实验结果可以解释为质子与光子的康普顿散射。查德威克马上着手设计了一个实验,并在三周之内就得到了自己的测量结果。他发现新型的射线并非伽马射线,而是一种由电中性、质量与质子相当的新粒子构成的束流。1932年2月27日,英国《自然》期刊发表了查德威克的实验结果。他的这篇题为 “可能存在中子” (Possible existence of a neutron) 的论文长度不足一页纸,不含有任何公式和图表,仅包含大约700个单词。查德威克在论文的结尾处明确指出,“迄今为止,所有的证据都倾向于中子,而量子假设(即伽马射线假设)不成立,除非在某种程度上放弃能量和动量守恒”。于是中子作为原子核的另外一种基本组分被发现了!1935年,44岁的查德威克因发现中子而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为什么是查德威克而不是约里奥·居里夫妇率先发现了中子?答案很简单: 因为查德威克是卢瑟福的学生,早就知道自然界有可能存在一种与质子的强相互作用属性很相似的粒子,它的名字叫做中子。 这就是在大师身边工作更容易成为大师的绝佳例子。相比之下,约里奥·居里夫妇不得不承认,尽管他们二人也处在大师 (居里夫妇等) 云集的科研环境中,却对中子的概念一无所知,因此未能在第一时间对自己的实验结果做出正确的解释,从而错失了发现中子的良机。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两年后的1934年2月10日,《自然》杂志发表了约里奥·居里夫妇合作完成的一篇题为 “一种新型放射性元素的人工产生” ( Artificial production of a new kind of radio-element ) 的论文。这篇论文也不足一页纸,仅含有大约620个单词和1个化学反应方程式,但它却是人工放射性的开山问鼎之作。凭借这一发现,约里奥-居里夫妇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拿下193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人们不禁要问一个有趣的问题:假如约里奥·居里夫妇在1932年正确地理解了自己的实验结果,并宣布发现了中子,那么他们有可能一举包揽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两项大奖吗?
1935年秋天,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查德威克被聘为利物浦大学教授。他在那里推动建造了一台回旋加速器,使得利物浦成为欧洲核物理学的研究中心之一。查德威克也是英美两国在曼哈顿计划中开展合作的关键人物,因为中子的发现是制造原子弹的重要前提之一。1948年,查德威克重返剑桥大学,成为科维尔与凯乌斯学院的院长。他于1958年底退休,与妻子搬到北威尔士居住;十年后他们又搬回剑桥,住在离女儿们不远的地方。
主要参考文献:
1) A. Brown, The neutron and the bomb: a biography of Sir James Chadwic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7.
2) G. Ecker, James Chadwick: a head of his time, arXiv:2007.06926, 2020.
3) J. Chadwick, Possible existence of a neutron, Nature 129 (1932) 312.
4) F. Joliot and I. Curie, Artificial production of a new kind of radio-element, Nature 133 (1934) 201.
卡尔曼滤波(Kalman filtering)是一种利用线性系统状态方程,通过系统输入输出观测数据,对系统状态进行最优估计的算法。由于观测数据中包括系统中的噪声和干扰的影响,所以最优估计也可看作是滤波过程。斯坦利·施密特(Stanley Schmidt)首次实现了卡尔曼滤波器。卡尔曼在NASA埃姆斯研究中心访问时,发现他的方法对于解决阿波罗计划的轨道预测很有用,后来阿波罗飞船的导航电脑使用了这种滤波器。 关于这种滤波器的论文由Swerling (1958), Kalman (1960)与 Kalman and Bucy (1961)发表。数据滤波是去除噪声还原真实数据的一种数据处理技术, Kalman滤波在测量方差已知的情况下能够从一系列存在测量噪声的数据中,估计动态系统的状态. 由于, 它便于计算机编程实现, 并能够对现场采集的数据进行实时的更新和处理, Kalman滤波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滤波方法, 在通信, 导航, 制导与控制等多领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表达式 X(k)=A X(k-1)+B U(k)+W(k) 背景斯坦利·施密特(Stanley Schmidt)首次实现了卡尔曼滤波器。卡尔曼在NASA埃姆斯研究中心访问时,发现他的方法对于解决阿波罗计划的轨道预测很有用,后来阿波罗飞船的导航电脑使用了这种滤波器。关于这种滤波器的论文由Swerling (1958), Kalman (1960)与 Kalman and Bucy (1961)发表。定义传统的滤波方法,只能是在有用信号与噪声具有不同频带的条件下才能实现.20世纪40年代,N.维纳和A.H.柯尔莫哥罗夫把信号和噪声的统计性质引进了滤波理论,在假设信号和噪声都是平稳过程的条件下,利用最优化方法对信号真值进行估计,达到滤波目的,从而在概念上与传统的滤波方法联系起来,被称为维纳滤波。这种方法要求信号和噪声都必须是以平稳过程为条件。60年代初,卡尔曼(R.E.Kalman)和布塞(R. S.Bucy)发表了一篇重要的论文《线性滤波和预测 理论的新成果》,提出了一种新的线性滤波和预测理由论,被称之为卡尔曼滤波。特点是在线性状态空间表示的基础上对有噪声的输入和观测信号进行处理,求取系统状态或真实信号。这种理论是在时间域上来表述的,基本的概念是:在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表示基础上,从输出和输入观测数据求系统状态的最优估计。这里所说的系统状态,是总结系统所有过去的输入和扰动对系统的作用的最小参数的集合,知道了系统的状态就能够与未来的输入与系统的扰动一起确定系统的整个行为。卡尔曼滤波不要求信号和噪声都是平稳过程的假设条件。对于每个时刻的系统扰动和观测误差(即噪声),只要对它们的统计性质作某些适当的假定,通过对含有噪声的观测信号进行处理,就能在平均的意义上,求得误差为最小的真实信号的估计值。因此,自从卡尔曼滤波理论问世以来,在通信系统、电力系统、航空航天、环境污染控制、工业控制、雷达信号处理等许多部门都得到了应用,取得了许多成功应用的成果。例如在图像处理方面,应用卡尔曼滤波对由于某些噪声影响而造成模糊的图像进行复原。在对噪声作了某些统计性质的假定后,就可以用卡尔曼的算法以递推的方式从模糊图像中得到均方差最小的真实图像,使模糊的图像得到复原。性质①卡尔曼滤波是一个算法,它适用于线性、离散和有限维系统。每一个有外部变量的自回归移动平均系统(ARMAX)或可用有理传递函数表示的系统都可以转换成用状态空间表示的系统,从而能用卡尔曼滤波进行计算。②任何一组观测数据都无助于消除x(t)的确定性。增益K(t)也同样地与观测数据无关。③当观测数据和状态联合服从高斯分布时用卡尔曼递归公式计算得到的是高斯随机变量的条件均值和条件方差,从而卡尔曼滤波公式给出了计算状态的条件概率密度的更新过程线性最小方差估计,也就是最小方差估计。形式卡尔曼滤波已经有很多不同的实现,卡尔曼最初提出的形式一般称为简单卡尔曼滤波器。除此以外,还有施密特扩展滤波器、信息滤波器以及很多Bierman, Thornton 开发的平方根滤波器的变种。最常见的卡尔曼滤波器是锁相环,它在收音机、计算机和几乎任何视频或通讯设备中广泛存在。实例卡尔曼滤波的一个典型实例是从一组有限的,对物体位置的,包含噪声的观察序列中预测出物体的坐标位置及速度。在很多工程应用(雷达、计算机视觉)中都可以找到它的身影。同时,卡尔曼滤波也是控制理论以及控制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应用比如,在雷达中,人们感兴趣的是跟踪目标,但目标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的测量值往往在任何时候都有噪声。卡尔曼滤波利用目标的动态信息,设法去掉噪声的影响,得到一个关于目标位置的好的估计。这个估计可以是对当前目标位置的估计(滤波),也可以是对于将来位置的估计(预测),也可以是对过去位置的估计(插值或平滑)。扩展卡尔曼滤波(EXTEND KALMAN FILTER, EKF)是由kalman filter考虑时间非线性的动态系统,常应用于目标跟踪系统。状态估计状态估计是卡尔曼滤波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根据观测数据对随机量进行定量推断就是估计问题,特别是对动态行为的状态估计,它能实现实时运行状态的估计和预测功能。比如对飞行器状态估计。状态估计对于了解和控制一个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所应用的方法属于统计学中的估计理论。最常用的是最小二乘估计,线性最小方差估计、最小方差估计、递推最小二乘估计等。其他如风险准则的贝叶斯估计、最大似然估计、随机逼近等方法也都有应用。状态量受噪声干扰的状态量是个随机量,不可能测得精确值,但可对它进行一系列观测,并依据一组观测值,按某种统计观点对它进行估计。使估计值尽可能准确地接近真实值,这就是最优估计。真实值与估计值之差称为估计误差。若估计值的数学期望与真实值相等,这种估计称为无偏估计。卡尔曼提出的递推最优估计理论,采用状态空间描述法,在算法采用递推形式,卡尔曼滤波能处理多维和非平稳的随机过程。理论卡尔曼滤波理论的提出,克服了威纳滤波理论的局限性使其在工程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控制、制导、导航、通讯等现代工程方面。
发表一篇sci意味着什么?sci论文发表被看作是科研能力水平的最高衡量标尺,如果作者可以发表sci论文,毫无疑问,可以充分证明个人的科研能力已经达到国际顶尖水平,也正是因此,国内很多科研机构对sci非常重视,是相关人员晋升与考核的重要指标。不仅仅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副教授、教授的晋升也十分重视sci论文的发表,包括一些医院或者医疗机构的职称晋升,对sci论文也是硬性要求,在这些领域,不论是晋升还是考核,至少有一篇sci论文是基本要求。除了晋升,研究生毕业、博士生毕业、保研、保博中,sci论文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尤其在博士生毕业,和保博中,sci论文发表也是硬性标准,一般需要1-3篇sci论文,保研保博中如果有成功发表的sci论文,可以说是很有竞争优势的,一般老师对发过sci的学生青睐有加。从大的角度来说,发表sci论文也是学术发展的需要,sci论文发表是国际上不同国家进行学术交流的主要途径,随着我国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sci论文必然受到重视,这是推动学术水平进步的主要手段。
sci论文发表被看作是科研能力水平的最高衡量标尺。如果作者可以发表sci论文,毫无疑问,可以充分证明个人的科研能力已经达到国际顶尖水平,也正是因此,国内很多科研机构对sci非常重视,是相关人员晋升与考核的重要指标。
sci的特点
不仅仅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副教授、教授的晋升也十分重视sci论文的发表,包括一些医院或者医疗机构的职称晋升,对sci论文也是硬性要求,在这些领域,不论是晋升还是考核,至少有一篇sci论文是基本要求。
除了晋升,研究生毕业、博士生毕业、保研、保博中,sci论文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尤其在博士生毕业,和保博中,sci论文发表也是硬性标准,一般需要1到3篇sci论文,保研保博中如果有成功发表的sci论文,可以说是很有竞争优势的,一般老师对发过sci的学生青睐有加。
从大的角度来说,发表sci论文也是学术发展的需要,sci论文发表是国际上不同国家进行学术交流的主要途径,随着我国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sci论文必然受到重视,这是推动学术水平进步的主要手段。
如果毕业论文中与自己发表的小论文存在重复内容,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解决:
1.修改论文:对于与小论文重复的部分进行修改或重新写作,以确保毕业论文中的内容独立、全面和准确。
2.引用小论文:如果毕业论文中的部分内容与自己发表的小论文内容一致,可以在毕业论文中引用小论文,并注明出处和引用格式。
3.删除重复部分:如果与小论文重复的部分内容不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内容,可以考虑删除这部分内容,以保证毕业论文的独立性和原创性。
需要注意的是,重复发表论文可能会引起学术不端行为的质疑和追究。在进行论文写作时,应当遵循学术规范和道德标准,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和独立性,不得抄袭、剽窃或重复发表已经发表过的论文。
如果发表sci,版权协议里面写的很清楚,你用过的数据,图表,版权都已经交给出版方了这个时候你用相同的数据去写新的论文,必然算学术不端。不过你可以引用之前的论文数据,把新的作为主体,原来的数据作为辅助去分析,这样是没有问题的。 没看到你的论文,具体情况也不好说,一般来说处理好是可以的,但是直接复制图很危险,容易出事。
重复发表是指作者将自己过去已经发表的论文,在不改变内容重点的基础上做出修改,并将修改后的“新文章”投给其他期刊并发表的行为。重复发表的“新论文”与原论文实际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作者对“新论文”做出的修改通常不会涉及研究的重点内容,而是只改变了文章摘要的叙述或换用了新的文章标题等,实验数据、研究结论这些论文的重点部分与原论文则是完全相同的。
重复发表是一种严重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作者将论文重复发表往往是因为作者不满足于原论文所发表的期刊。作者可能会觉得发表了原论文的期刊太过平庸,想将论文发表在更有影响力的期刊上,因而对原论文做了修改,然后重新投稿给了地位更高、影响力更大的期刊。例如,曾有作者在其所属的大学出版的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但是这本期刊在学术界的地位并不高,仅是一本区域性的期刊,后来作者又将这篇论文投递给了国外的一本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这名作者的做法已经构成了“重复发表”,是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
如果数据很长,很多,即使你注明了引用,仍然会有危险的。给人印象不好是肯定的了,所以尽量避免为好。个人意见,供您参考。您这样想,说明你是一个负责的人,有的人根本就不想。
重要,很重要,非常重要,比命都重要。
之前有句话,叫做——没有论文的博士生,就和皇宫里没有子嗣的妃嫔是一样的。那么,没有一作的博士生,就相当于妃嫔没有自己亲生的孩子。
什么意思呢?有了论文,表明你还是有点东西的,不至于在毕业和求职的时候,看起来那么寡淡。但是如果你的论文都不是一作,说句不好听的,那就是你在努力给他人做嫁衣。
咱们先不说去高校求职,咱们先说点眼前事,就是这个小论文和博士毕业,以及评奖评优的事情。一般来说,大部分高校和研究所在毕业的时候都是要求至少有一篇SCI论文(比如我们学校是三区及以上)或者说两篇中文核心。
你以为是随便的21作也可以吗?no no no。要求必须你是一作,或者说你导师是一作,你是二作(三作及以后,个人觉得除了增加简历丰富度外,没有任何毛作用)。
好的,重点来了。导师一作,你二作(懂得都懂这种情况),对你有什么影响?
就拿我自己学校来说,导师一作你二作想要毕业一般要求导师的通讯地址是你学籍所在学校才行。什么意思呢?比如有的导师喜欢挂名招生,还有的导师喜欢学生读到一般就跑了,去别的学校任职。那么就很可能出现一种情况,就是你的二作,是无效二作。
而无效二作,不论是对于毕业,还是评奖评优,都没有任何意义。
然后再说说求职的时候,没有论文一作意味着什么。
一般说来,大家默认一作是整个论文idea的创始者,整个过程的主要完成者,论文的撰写者。但是你没有一作,那不就是意味着你不符合三个条件中的某一个?
所以你到底是用了导师的idea(等于你是一个没有自己想法,想不出来创新点的人)?还是过程中的大部分内容不是你做的(等于你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可能只是个混子)?还是说你没写过小论文(论文写作没有经过系统训练,写论文和做科研的能力都有待考究)。
当然了,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导师抢了你的一作。这表明——你是一个不懂反抗的孩子,连自己的论文都守不住?(不过国内可眼圈的实情大家都懂,博士生也只是个受害者)
那么请问——作为高校的老板,我为什么要招一个科研经历不完整的博士生呢?我找个正常的不香吗?
有用,非常有用发表论文可以证明个人能力,和证书一样在我们学校如果学生发表过论文,会评优优先。假如这一篇论文符合毕业论文是可以直接拿出来用。
首先来说含金量是很高的,但是对于大一的学生来说,可能他们的论文是没有太大学术价值的,因为刚刚入学,基础课课还没有学明白,专业课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可能对本专业,本行业都不一定能了解,那么写出来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是很费力的。但是如果你发表出了一篇好的论文,它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首先这篇论文可以用来评奖学金,其次如果学分不够的话,还可以通过发论文增加学分,像出国留学的同学发表论文也是能帮助你申请到更好的学校。
比较重要,面试时导师比较看重科研水平和综合能力,这个属于加分项。但是如果你提到论文的话,肯定会问到很多相关的问题。所以在复试前一定要熟悉论文,问题提出、实验方案、结论及存在问题等,不然的话答不上来会适得其反,会让导师怀疑论文是不是你做的。以上答案来自环境考研中心学长,有更多问题可以继续咨询
论文查重 论文查重率多少合格呢?一般来说,本科毕业论文查重标准,会要求在知网上的查重率在20%内,不排除一些本科院校对查重率有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同学们东拼西凑的论文,应该会远远高于这个标准值,毕竟这些都是互联网上的资料拼凑的论文,这些资料早已经被存储在论文查重软件数据 ...
一、他人的一篇短文,拿来之后大量地填满例子,随意发挥,原作的结构框架基本没有变化。删去了他人的长文章,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不变,或者是删去了他人论文的某一部分,增加了一些例证等等,但其主要观点仍然是他人的。直接借用别人的文章,原作不动,这种情况很少见,但确实存在。你可以在线搜索,找到一些关于某个问题的文章,然后将这些文章转化成你自己文章的一些部分。 二、论文相关专业知识可以查阅书本相关资料,但不能抄袭。尤其是在网络上,都会被收录到权威的论文查重系统中,大家可以参考一些不是很知名的专业书籍,读完之后换成自己的语言来写,或者是参考一些国外的文献资料,再用自己的看法进行表述。英文不好的话,借助一些比较权威的翻译软件就可以了。 最后,直接把别人的内容照搬拼凑在一起肯定是无法通过学校论文查重的,如果借鉴了那么就需要大面积的进行修改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出来。毕业论文对我们很关键所以我们要认真的去对待,哪怕时间不够但是还是要尽量抽出时间来完成。
你好,拼凑的论文大概率是不能过的,但是会存在侥幸能过。要想顺利通过论文查重,我建议大家还是认真写作原创论文,不要抱着碰运气的心态,毕竟毕业论文可能影响你是否能够顺利毕业。如果你实在写不出论文,只能通过拼凑去完成一篇论文,那就建议你多查重,多修改,把引用的部分进行修改和降重。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免费的论文查重系统,对于论文写作和修改还是非常方便的。今天来给大家介绍几个免费论文查重系统,希望能够对大家查重论文有所帮助。
最好还是不要拼凑,如果你一旦拼凑的内容被系统收录,那么你的重复率会很高。除非你进行整体的修改,变成自己的内容。修改好后、提前进行查重很重要哦
说实话,发表第一篇论文的时候,最清楚的感觉就是“开心”,自己的研究成果终于被认可的感觉。后来才知道,其实发表论文也是有套路的,就跟做饭一样,虽然食材不同,但是制作套路基本上是一样的。
这个钱好找!
第一次发SCI被接收,高兴的和哥们吃了顿烧烤。因为我们专业SCI难法,规定是只要一篇影响因子1以上的SCI就能满足博士毕业要求。那会是博二,特别兴奋,一宿没睡着。等我博士毕业好几年之后回学校和导师聊天,他说你们那会博士好毕业,现在起码得有三四篇SCI,发的杂志的影响因子也高了,而我本人也在当大学老师的时候发了一些一区SCI,但是那种第一篇SCI被接收的喜悦,至今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作为我们学校来说,没有单独的稿费,但是每个人都努力发论文,因为不仅涉及到奖学金评定,并且都希望能多发一些高质量论文争取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如果单要论赚钱的话,那就是发一篇A2级别的期刊,也就是C刊(文科类),在我们学校基本上可以申请到国家奖学金,不过每年要看当年整个学部的学生发文质量和比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是2万,所以如果你发了一篇C刊,你就可以挣2万。
假如发的是普通中文核心,在研一升研二评奖学金时,这个在我们学校基本上可以拿到当年的一等奖学金,因为那个时候能发论文的不多,一等奖学金是8000。但是我们学校的奖学金是抵消学费的,一等奖学金的8000刚好抵消学费,剩下的是二等奖学金只有4000,所以还需要自己再交4000的学费。有的学校是不以这些来评定奖学金,所有人都是8000,所有人都不用交学费,只需要努力发论文争取国奖。所以我们学校因为一等奖学金和二等奖学金每年也异常激烈。
所以你看,发一篇论文并不能挣多少钱,除非发的是SSCI或CSSCI,普通研究生发论文首先是为了证明自己没有白上几年学,还有的是因为学校有要求,必须要有至少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才能毕业,最后一种就是有读博士的追求,不计较能带来什么,只管他有多少好的成果。
其实作为研究生来讲,写论文是一个修炼的过程,发表了是一个成果,就像自己的孩子出生一样,钱不能完全衡量这个成果,带来的是一种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