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新传论文写作与发表

新传论文写作与发表

发布时间:

新传论文写作与发表

证明自己对学术的看法,所学知识有限,语言表达能力一般,但是已经竭尽全力去回答,希望回答能够帮助到您!

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对于学术研究,其成果通过学术论文展现出来是最好的方式,而且也是最好途径;其次,学术论文也是检验研究水平和层次的一个媒介,可以凸显学术研究水平,也是将研究成果共享给同行的一个途径。对于某些高学历研究,学术论文也是衡量是否具备相关学历的依据,故高校对研究生都有论文的要求。

近年来,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迅猛发展,已成为连线新闻资讯产业和以高科技为特征的传播技术产业的桥梁。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浅论电视新闻报道角度选择 新闻角度是新闻采写者在发现、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构成事物的各个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因此,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由于新闻记者的年龄和阅历等不同,写出的新闻报道也不一样。所以,不同的角度得到的是不同的认识价值,角度选择的不同,产生的新闻宣传效果就不一样,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要打破常规,从新闻的本质看问题,从中选择新颖耐看的角度,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从百姓的角度去看新闻,选择他们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新闻媒体是党和 *** 的喉舌,在县级台的新闻报道中,领导和各部门的工作报道必不可少,但每天都说领导在干什么,各部门的成绩怎么样,这就成了学舌鹦鹉,不是新闻报道,而是将事件重新回放,既不是领导愿意看到的,也不是百姓想看的,甚至被人诟病假大空,长此以往,这样的新闻也就失去了阵地,也没有感染力,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同。因此,我们可以变通新闻报道的角度,从领导和各部门的工作出发,找到其中人民群众企盼、关心和呼吁,从百姓最想知道的方面去提炼主题,就能吸引观众,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比如在绥芬河市的日常新闻报道中,自牡绥电气化铁路开工建设以来,因其所处的绥芬河口岸是黑龙江省对俄重要的贸易口岸,是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建设上的重要节点,也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积极响应号召,加强铁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典型,而备受各级领导的关注,那么怎样做好这样的新闻,是千篇一律地重复各个施工阶段的工作进展,还是挖掘新闻人物,从重要节点事件入手,选择好的新闻报道角度,吸引观众的注意,显然后者更能抓住观众的眼球,因此绥芬河电视台在《绥芬河新闻》节目中,总是从牡绥电气化铁路改造专案中,挖掘新闻事件的主角,并前后跟踪一对八零后小夫妻,在这条铁路上付出的努力与艰辛,从而带出这条铁路的工作进展,这样平民化的视角,更容易引起百姓的共鸣,也更愿意看到这样的新闻事件,所以,这样的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才是成功的。 其次,新闻报道角度选择要紧扣新闻的价值,从最能提示事物本质方面去选择报道角度。事物是复杂的,同一事物有不同的侧面,而同一新闻也有不同的价值,要从多角度中去比较主题,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主题进行报道。另外,现象和本质是提示事物外部表现和内在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也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深度和认识过程。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表现形态,是人们的感官能直接感知的。事物的本质通过现象从不同的方面表现出来。透过现象看本质,为我们选取新闻报道角度,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认识方法。当我们发现和掌握了某一新闻事实后,从最能提示事物本质的角度去立意,写出的新闻才有深度,有思想性。 例如在对弃管楼的报道中,这是广大群众切实关心的一个新闻,这就是其新闻价值所在,那么我们在对弃管楼的报道中,不仅要将当前弃管楼的现象和危害报道出来,以其中的一户居民或者一栋楼的居民,对弃管楼的认所受到的影响为切入点,进行报道,更要挖掘弃管楼产生的根本原因,各相关部门应采取的措施,以及今后如何防止弃管楼的出现,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从弃管楼产生的本质角度去报道,才能赢得受众的认可。 再次,要创新思维,从工作所需去选择报道角度。以超常规的眼光,从特异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且又能经得起检验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大量的新闻实践告诉我们,不加选择千篇一律地报道一个新闻事件,往往会取得相反的效果,很难给受众留下好印象,对于新闻记者来说,创新思维至关重要,报道者有了创新思维,就能从新的角度发掘新闻价值,使受众看到新的报道形式、报道内容,产生新鲜感,能够进一步吸引受众观看。 总之,好的新闻报道角度选择,会使同一个新闻产生不同的宣传效果,新闻报道所选的角度必须做到立意新、题材新、表现手法新,只有这样才能够写作出好的新闻作品,从而增强新闻报道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每一个电视新闻记者在接到新闻采访时,最好能将这个新闻价值最大化的进行挖掘,摆在观众面前一道不一样的新闻事件大餐,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宣传效果,让人铭记于心。 篇2 浅析台湾与大陆传播学教育异同 【摘要】在当代,传播学教育对于台湾和大陆来说,都处于不断发展与完善阶段。台湾对于传播学的高等教育与大陆存在着相同于不同之处,本文将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通过台湾世新大学与中国传媒大学来对比著看两地的差异。通过比较,对于大陆的传播学教育好的方面要继续发扬,对于不足的要进行指出与改善。从而,探究出一条适合大陆新闻传播学教育更好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传播学;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传播学是一门起源于美国的学科,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宣传需要,美国开始了这门学科的教育。台湾于美国各大高校之后引进了传播学的教育,大陆地区也随后开展了传播学教育。上世纪的最后十年,对于大陆和台湾的传播教育界而言,无疑都是个充满速度和 *** 的时期。大陆传播教育界在这十年里亲历了两次本学科地位的提升,目击教育规模的急速扩张。在文中,会结合世新大学的传播学教育,来对传播学教育进行点面的分析。中国传媒大学是大陆以传媒为特色的高校,所以,在本文中,会对这两所高校进行分析与比较。 大陆与台湾的传播学教育存在这一些相似之处,也存在着许多不同。本文将主要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来对比,即分析大陆和台湾传播学教育的差异。下面,就将以台湾以传播学为特色的台湾世新大学,与大陆以传媒为特色的中国传媒大学来进行具体的比较。 台湾世新大学是由台湾著名新闻人成舍我先生创办,以新闻传播为特色,自创校以来,以“德智兼修,手脑并用”的校训为指导,秉持“学校为学生而办,学生为读书而来”的办学原则,坚持自力更生,一路走来十分不易。成校长凭著勤俭稳健办学的方针,使世新在台湾高等教育界中站稳脚根,并逐步发展到今日的规模。 台湾与大陆的传播学教育有着一些不同,同时,这与两岸的传播学教育大环境与两岸的高等教育的不同也有关。大陆自1980年复旦大学首先开设传播学课程起,传播的学院教育已经走过了近30年春秋,而自1997年教育部把传播学升格为二级学科,以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相继设立传播学博士点1998年为开端,至今全国已有10所大学拥有传播博士学位授予资格,中国的博士教育也走过了10个春秋。 台湾世新大学对于传播学的专业设定非常细致,比如图文传播暨数位出版学系、公共关系暨广告学系、口语传播学系、资讯传播学系、数位多媒体设计学系、传播管理学系。法学院的智慧财产研究所也可以看做是为传播学服务的,因为电视、电影、图书等都需要许多的智慧财产权保护,所以设立这个系也可以使世新自己的研究得到保护。 中国传媒大学与世新大学的系所设定有重叠之处。比如,他们都有电视与新闻方向,广告方向,播音与主持等。但是,也有不同,世新大学对于广告方向设定的系所是公关关系暨广告学系,然而,中国传媒大学设定的只有广告,没有公关。从这边可以看出,中国传媒大学较为看重广告,而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台湾的公关领域有着很多的公关需求,所以学校也会比较重视。在世新大学,公共关系的老师请过世新的学姐来进行讲座,有好几位,她们现在在台湾的公关领域都发展地非常不错,无论是对活动的策划或是对公关的策划都比较专业。 其中,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在传统的学院,如新闻、播音主持等,台湾世新大学与中国传媒大学的区别不是很大。然而,在一些比较新的方向,如广告与公关,世新大学把公关与广告齐名,然而,中国传媒大学还只是比较强调广告。从这方面也可以看出,台湾的传播学教育比大陆要先进一些。然而,中国传媒大学也有其优势,它与凤凰卫视有限公司联合创办的隶属于中国传媒大学的高阶教育培训学院。凤凰学院整合了中国传媒大学在影视媒介教育方面的优势和凤凰卫视有限公司在业界的品牌资源优势,以传媒教育和高阶培训为核心业务,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阶复合型人才和华语传媒精英为宗旨。 台湾的传播学教育比较偏向欧美化,也不逊色于欧美,首先在于中国台湾地区的教师虽然主要受教于欧美,但是在研究与教学上绝对不是追随,追随是永远不会超越前人的。特别是后工业社会的到来,机械复制技术的成熟,高等教育学府逐渐迷失于后现份丛林中的社会机制。学术研究的真正目的在于理论化,理论的价值在于它的普世性universal。与艺术创作一样,学术观点既然已经超越国籍、文化的限制,也就没有必要计较独立、平等精神,更无需区分其源头为何。台湾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先锋性就在于它融合世界范围内最先进的教育模式与思想,却按照社会实践不断去融合与发展。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在学术上区分西方或东方、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的理论没有任何意义。 通过台湾世新大学与中国传媒大学的对比,不难发现他们都有着专业的传播学研究方向,有着优秀的传媒装置与实习机会。但是,从师资来讲,中国传媒大学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较少,这也使得传播学学术国际化程度受制约。可以通过让老师出去交换学习的方式来取经。 如果这个比较困难,在国内,也要多了解国际上传播学与时俱进的发展,并且了解先进并更以人为本的传播学教学模式。可以在教学中增加学生实践的环节,在学生测评时,分数也要按照一半理论,一半实践来进行分配,这个实践要亲身去体验,比如通过校内校外的传媒学习。因为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理论并发掘新意。同时,也要让学生增加外语水平,及时了解国外的传媒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静.近十年台湾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的视野[J].新闻大学,20072. [2]胡春阳.美国传播学博士教育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新闻大学,20103. [3]蒋晓丽.中国台湾地区新闻传播学教育之先锋性研究[J].西南民谈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4. [4]崔江宁.中国传播学教育现状研究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95.

学术论文写作全程须知 投稿须知: ● 杂志(journal)的选择;由导师决定;由自己决定:相关文献的出处; 符合各杂志的特点﹑风格和爱好。● 投稿程序:寄初稿(manuscript):编辑(editor)地址可在杂志上查到;收到评审意见:根据评审意见进行修改,回答审稿人(reviewer)的问题,签版权协议;寄修改稿;收到清样(proof):检查清样;寄清样修改稿。● 稿件格式(format):A4纸打印,双空(double space),12或11号字,单面,激光打印;前为文字部分,后为图表;篇幅适中:排版后在杂志上约为 3-10页。文章结构:<一般文章,非简报(short communication)或综述(review)>● 题目(title):反映该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关键问题。不宜太泛或太具体。注意大小写格式。 ● 作者(author)姓名:双字名宜分开,以便检索。各作者姓﹑名格式统一。首页下方须注明联系作者<一般为导师>:*Corresponding author. 地址(address):Department of Polymer Science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SciencesWuhan UniversityHubei, Wuhan 430072P. R. China ● 摘要(abstract): 篇幅适中。内容:做了哪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哪些主要结论。● 关键词(key words):3-5个 。 <有些杂志不需要> ● 正文: 1、Introduction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目前国际上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待解决的问题;须引用具体文献,注意不应对具体文献提出否定意见,要尊重别人的工作。本文的独到之处:须具体说明2 、Experimental具体明确,但不需面面俱到;不应有任何漏洞,防止评审人的提问。3 、Results andDiscussion说明实验现象,报告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阐明自己的观点。4 、Conclusions重申、强调实验结果。 Acknowledgement经费来源;免费测试;免费提供药品样品等。References格式<包括编号,大小写,是否粗体,是否斜体,标点符号等>按具体杂志而定。 ● 附表、图: Table list按顺序列出表格的题目。Figure list按顺序列出图的题目。附表:表格通常用简单的三线式。附图:图为大图,与中文稿件不同!图要清晰,图标要足够大;图的题目中要具体说明数据获得的条件;每页上一张图。 文章的修改,审搞人问题的回答 应有谦虚、谨慎的态度,尊重审稿人的意见,尽量满足审稿人的要求。如审稿人的意见正确:要积极肯定,并按其要求修改;对难以满足的要求,要委婉回答,为自己辩护:如正准备进行此研究,结果将在下篇文章发表等;如审稿人的意见欠妥:要避免冲突,求同存异,阐明自己的观点,但不要抨击审稿人的观点。回答问题时,要标明审稿人的编号,问题的编号,使编辑一目了然。 注意事项: 内容真实可靠,数据、结论要慎重;不应抄袭别人的或自己以前的文章;引用的观点要注明出处;避免粗心的错误:计算要正确;实验设计要严谨,没有漏洞。 参考:查尔斯沃思论文润色贴士

新闻与写作期刊投稿

可以去雪域传媒。他们做网络发稿这块做了很多年了。手上媒体资源多,因为是一手的,所以价 格也相对会便 宜很多,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效率高,一旦出现问题都能及时解决能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服 务。

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简介(包括姓名、性别、职称、出生年月、所获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没有的不注明。2、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方面内容(100字左右),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关键词选择贴近文义的规范性单词或组合词(3~5个)。3、文稿篇幅(含图表)一般不超过5000字,一个版面2500字内。文中量和单位的使用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4、文中的图、表应有自明性。图片不超过2幅,图像要清晰,层次要分明。5、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请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所引文献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参考过的、最主要的、公开出版文献。未公开发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请采用脚注方式标明,参考文献不少于3条。

500到1000元之间。由新闻与写作期刊发表报酬信息可知新闻与写作期刊发表论文后能得500到1000元之间稿费。

新闻也称“消息。”是一种传递迅速,文字简明的事实信息,是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报道,新闻的特点可简单概括为四个字:快、实、新、短。“快”就是要迅速及时,讲究新闻的时效性,事实发生同分开见报之间的时间越短越好。“实”就是用事实说话,要安全真实。“弃”就是思想鲜明,有的放矢。具体表现为材料要新,要把人物、新事迹、新经验、新创举等新鲜事物报道给人们,扩大人们的视野,认识要新,新闻所反映的思想,说明问题,要富有新意。“短”就是语言简明扼要。新闻的结构一般有以下五种的基本组合而成。(1)灵活鲜明的标题。(2)引人入胜的导语。(3)深化题旨的文体。(4)有的放矢的背景。(5)恰到好处的结尾。新闻的写作应重点掌握前面交代过的五个组成部分,即标题、导语、文体、背景和结尾。一、 精心拟制标题新闻的标题是其“眼睛”,是期内容的主题,是全文的精华。标题是否精彩,直接关系到能否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新闻大多采用多种标题。如范文《遭遇车祸》:我很小的时候,就在电视上看到过车祸的惨状:几辆车子撞在一起,里面的人死的死,伤的伤,血肉模糊,惨不忍睹。所以我十分害怕车祸,常为一家人祈祷一路平安。不料,目前爸爸却遭遇了一场车祸。那是一个星期天,爸爸去绍兴办事,坐上了一辆破旧的招手车。招手车为揽客,一路开开停停,一会儿急刹车,一会儿一个急转弯,险情不断,车上乘客吓得心惊肉跳,纷纷提醒驾驶员开得慢一点,可驾驶员不理会。当车使到福全镇的十字路口时,车祸终于发生了。只听“嘭”一声巨响,招收车的车头和另一辆急速开来得卡车身中间撞在一起,卡车读顿时四脚朝天,招手车玻璃则全部震碎,车头凹进,驾驶员满脸鲜血,坐在驾驶室里目瞪口呆。这时车厢里乱成一团了到处是哭声、喊声、呻吟声。爸爸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只是脖子上和腿上略有擦伤,他连忙下车找电话,向110报了警……听爸爸讲完他遭遇的惊险一幕,我真想对所有驾驶员说“:小心开车!”他为了精心拟制标题,把所要写的重点内容作为新闻的标题,这样能吸引读者。二、 倾神写出导语万事开头难。导语是新闻的开头部分,其作用是以最简洁的语言把最重要的事实表述出来。以紧紧地抓住读者。导语是新闻的精华、灵魂,是新闻最重要的开场白,导语在新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担负着统帅全文的任务。如范文《萧山窃得大彩电一到柯桥就被擒》1月20日凌晨4时许,绍兴县公安局巡特警大队一号巡逻车的民警叔叔在巡逻过程中,发现柯桥纬二路中泽桥路段,有一辆萧山牌号的摩托车,载着一台34寸大电视机,车上还坐着两个人,形迹十分可疑,于是便拦车进行盘问,结果乘坐的两人,前言不搭后语,明明是34寸进口索尼电视机,却说是29寸西湖电视机,漏洞百出。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高峰及他的队友们,马上意识到两人盗窃嫌疑较大,立即将人和电视机带回大队。经审查,两嫌疑犯交代了电视机系从萧山市衙前镇一农家中窃得的,后叫了一辆出租三轮摩托车,准备把电视机运到柯桥轻纺城汽车站再返家过年,没想到马上栽在了柯桥巡特警的手里。两名窃贼分别叫王国平、杨刘,男性。系重庆忠县人。经与萧山衙前派出所联系后查实,头一天晚半夜该地确有34寸的索尼电视机被盗,价值近万元。现此案以移交萧山警方处理。小作者一开头就点出了时间、事由,开门见山,读者一看到开头就了解事情的概况,并带领读者看出其原因。三、全力写好文体文体是新闻的主干和中心,是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所在。它承接导语自然而具体地展开新闻的事实和内容,围绕主题,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写作新闻文体时,首先,须同导语前后呼应,协调一致,不能转向生发,横生枝节。具体说来,导语中提出的问题,要文体中要有具体事实来回答,导语中概要列出的主要事实,在文体部分要予以具体展开,导语所作的论断,在文体部分要用事实予以说不得明,其次,用事实说话,写出充分的事实材料。如范文《使用假币实不该》:现在社会上,有不少人用假币在坑害别人,我就亲眼见到了一幕。2月7日下午1点钟左右,有两个穿西服的青年人,鬼鬼祟祟地走进一家小店,把一张崭新的100元假币“叭”的一声放在柜台上,说要一包香烟,当营业员拿起钱来时,觉得这张人民币有些不对劲——太薄了。那两个青年人见此情景,忙催营业员快一点,说这钱是真的……把营业员说得左右为难。最后,营业员没做成这笔生意。但如果营业员的警惕性不高,粗心大意收下假币的话,那个损失只有他自己承担了。糟蹋农田不文明大家都知道田地是用来耕种的,可是,有些人却把田地当成垃圾箱。寒假期间,我通过实地走访,发现了种种不文明现象:有些人把田地当成足球场,在田地上跑来跑去,把别人辛辛苦苦耕耘好的地踩得不成样子;有些人把一些垃圾都统统丢进田中,有的小孩竟然还在那里打泥仗,不仅把地踩得乱七八糟,而且在地上留下了一串串脚印。我想:田地是用来耕种的,诸如乱倒垃圾等是不文明的行为。以上两则新闻都围绕主题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第一则是以《使用假币实不该》的主题而进行具体叙述。第二则是以《糟蹋农田不文明》的主题来叙述的。叙述得简洁明了。四、 详细交代背景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的历史状况,周边环境,用其他事物的关系以及内外联系。一篇新闻中的背景材料有分量要适宜,不可喧兵夺主,因而写背景材料时要注意:首先,背景材料要为主题服务,又是一种说明性、对比性和注释性材料。其次,背景材料不是新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否出现,在何时何地出现,要根据文章主题的决定需要或穿插在导语、文体或结尾中,或集中在一处交代,或分散在若干处点明,如果确无必要可免写。新闻中的背景材料主要有,对比性材料、说明材料和阐释材料。如范文《远亲不如近邻》我家住在一个有6户人家的大院里。在天井,一眼就能看见一盆碧的"大家葱"。说起这盆"大家葱",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那盆葱原来是我家邻居卜爷爷养的,卜爷爷像老朋友似的每天都照顾它,就拼命向上长。邻居们要煎鱼呀,烧肉呀,就会摘上几段添色加味。卜爷爷病倒住院了,几天下来,那盆葱也没以前那样精神抖擞了。也不知道是谁的号召。没过几天,邻居们就担任起照管葱的任务了,连一个五六岁的小孩也来帮忙。给葱儿浇浇水,当然,我也不例外。一天, 葱儿又恢复往日的样子,长得更高.更绿了。几天后,卜爷爷病愈出院了。他走进院门第一件事就是去看葱,看了后他大吃一惊,葱比以前长得更好了。他捏捏胡子说:“葱儿你可得感谢邻居呀,真是远亲不如近邻呀!”我们站在一旁,都甜甜地笑了。从此,我们管那盆葱叫“大家葱”。做一个诚实的人秋天里,有一天我想到书店里买本新书《上下五千年》。在书店的柜台前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这本书。我急忙从书柜里把书拿出来,在翻看的过程中不小心把其中一页彩图给撕破了。我决定把这本书买下来,可是一看价格才发现我带得钱少了。这可怎么办呢?我赶紧把书合起来,看看周围的人,他们都没注意我,营业员阿姨正在忙碌着,也没注意我。这时,我心里矛盾了,是跟营业员阿姨说一声该怎么赔就怎么赔吧,还是偷偷走掉算了。我在书柜前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情不自禁地走到柜台前,对营业员阿姨说,我不小心把书撕破了,看看该赔多少钱,阿姨看了看说,算了,既然不是故意的,而且还主动承认了错误,就不要赔了。我拿出一元钱还是要赔给阿姨。阿姨推让总不肯收。回家的路上我总是想着这位很温和的阿姨。五、 水到渠成的结尾结尾就是新闻的结束,是新闻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它阐明新闻事实的意义,揭示事件发展的趋势,加深读者的理解和引起读者的思考。新闻的结尾无固定的格式和写法,常用的写法有结论式,前瞻式、解析式、启发式、号召式、鼓励式等,结尾要力争写出新意,在深刻、含蓄、发人深省中结束全文,切忌出现画蛇添足的赘笔。范文如下《钱清镇校强师资优管理 再创教育新局面》、《滥贴广告要严罚》和《乱放鞭炮吓坏人》本报讯 绍兴县钱清镇中心小学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最近专门召开了“强师资、优管理,再创教育新局面”为主题的个分校长会议 。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调动教师积极性,镇校校长李文泉要求全镇各小学认真落实“教师聘任制、工资结构制、校长负责制”的各项改革政策,在具体教育中落实“科教兴校,质量立校”的办学宗旨,走切合实际的素质教育新路子。在本学期要重点抓好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同时抓好校长队伍建设,更好的带领全体教师走向教育现代化。李文泉还要求各校继续发挥科研室和教研组的作用,重理论,重实践。丰富科研成果,发展和深化教研课题,为进一步优化钱清镇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滥贴广告要严罚现在我们走在街头巷尾,随处一看,都可以看见贴在墙上、柱子上的广告纸。这些广告纸虽然很漂亮,广告词也相当精彩,但是贴在公共场所却极不雅观。有些厂家为了赚到更多的钱,索性在树木上也贴上了广告。不知这些厂家想过没有,这样做虽然能招揽更多的顾客,但却会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而且看上去让人感觉很不舒服,与此同时还影响了周围的环境。所以,希望有关部门要好好整治一下,将以上情宽况以改善。乱放鞭炮吓坏人春节快到了,政府实行了“双禁”制度,可许多小孩还是控制不住自己,要放鞭炮。还有些小孩利用放鞭炮来吓唬人。去年12月30日的中午,一名高年级学生去上学,路上看见一个小孩在放鞭炮。正当她走着,忽然“嘭”的一声从背后传来,转头一看,那小孩向她做了一个鬼脸便跑了。原来小孩是故意在吓路人呀。其实这样做很不好,不仅吓人一跳,还会伤到人。如果是一名老人,那这一吓也许就将他吓出心脏病来,多危险呀,总之,希望朋友们注意放鞭炮时的安全!《钱清镇校强师资优管理 再创教育新局面》的新闻是用了鼓励式结尾;《滥贴广告要严罚》是用了号召式的结尾;《乱放鞭炮吓坏人》是用结论式的结尾。

新闻采访与写作论文发表

采访与写作是新闻工作的基础内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冲击融合趋势下,新闻采访与写作也呈现出新特点,提出新要求。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只有创新思路,适应时代,加快采访与写作方法的变革优化,才能创作出高关注度的优质新闻内容。融媒体时代下新闻采访与写作方式的探讨是新闻产业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新闻工作者自我学习与提升的必然需要。因此融媒体时代下必须做好新闻采访与写作方式的创新研究。1 融媒体的概念融媒体是多种媒介的交叉融合,传统广播、电视、报纸与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媒介融合,资源互通,多元宣传,共赢式发展。其是综合的媒体形式[1],多种媒介资源载体的融合实现了媒介宣传优势整合,提升媒介宣传实效。融媒体创新发展是时代不可逆的潮流。2 融媒体特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整合,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媒介宣传支撑,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以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为载体的媒介互动,以网络论坛、数字电视、新媒体视频为演绎形式的新闻报道,是融媒体的具体表现。融媒体技术优势、渠道优势、平台优势明显,信息流动高效、交流互动性强、信息内容多元化、呈现形式新颖化等,符合大众碎片化阅读、自主化阅读的诉求。海量的信息传播使得大众信息选择空间加大,阅读视野极大拓展。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于融媒体的时代洪流之外,每个人都参与到融媒体的信息创作与传播中。融媒体的信息服务优势对传统新闻采访与写作也提出了具体化要求。3 融媒体时代新闻采访方式的创新3.1采访资料力求全面。传统新闻采访多局限于事实的报道,根据采访资料撰写新闻稿件。受限于新闻采集渠道,新闻采访报道内容的局限性十分明显[4]。甚至出现以采访者个人社交下的信息臆造或者歪曲报道。融媒体时代,信息公开,传播迅速,新闻资料的获取更为全面,而信息公开透明也对新闻报道严谨性起到监督作用。因此在新_采访时必须确保采访资料的全面与真实,充分的准备,事件报道的深入挖掘,以人物采访为例,包括人物的生平经历、生活习惯、日常起居等都要有所涉及,采访过程确保采访视频、文字资料的完整性,事件的报道合理真实。3.2积极创新采访方式。以往的新闻采访以面对面对话的形式进行,效果直接但需要前期沟通协商,也容易出现因临时情况打乱采访计划的情况,甚至部分当事人不愿意面对记者镜头或者在镜头下没有表达真实想法。而融媒体时代,采访对象资料的获取多元化,可以提前网络搜索,根据网络线索从报道源头上着手,从其身边的人入手,综合筛选信息[3],为新闻采访所用。也可以网络访谈,省时高效,可以随时中断。采访时间更为灵活。而被采访者也可以匿名、变声处理,接受采访,有效保护个人隐私。融媒体时代新闻采访方式更多样,在实际的采访中应灵活选择。3.3创新采访的媒介设备。融媒体时代采访媒介的创新为新闻采访提供较大便利。融媒体时代,借助技术的创新如数码相机、智能录音笔、无线局域网、AR直播等,提供更全面动态化的新闻报道。如人大会议召开,新华社记者借助智能AR技术进行会场直播报道,配合人脸识别技术,实现第一视角下的新闻呈现。视频信息录制及时转化为文字报道再输出到互联网上,节省了人工采访信息整合、视频剪辑的时间,提升新闻报道的时效性。4 融媒体时代新闻写作方式的创新4.1创新新闻写作理念。从固化的新闻写作模式中摆脱出来,创造性地写作。以新闻写作理念的融媒化更新,带来新闻语言、新闻写作内容、新闻写作呈现方式等的变革。更好地契合群众的阅读诉求、新闻获取倾向等[4],增强新闻创作者与新闻阅读者的互动,构建生态化的新闻写作系统。4.2创新新闻写作语言。融媒体时代下新闻写作语言的变革是必然。短视频新闻报道、碎片化新闻阅读等都对应独有的语言风格,规范的网络用语使用提升群众对新闻的关注度,灵活的语言表达方式增强群众的阅读兴趣。特别是吸引人的标题,碎片化且轻松化的小篇幅速写报道更受欢迎。在网络语言利用中应合乎规范,符合政治立场,契合职业道德,在追求高关注度的同时考虑社会效益。4.3调整新闻写作内容。融媒体时代新闻写作必须契合时代潮流,在内容上有所调整,既要满足群众的阅读诉求,又要保证内容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因此需要提前做好相关话题资料的搜集,一个信息的多维度报道资料整合,以系统的整理突出重点,尽可能地寻找独特的新闻视角,避免新闻报道的同质化,内容报道上应新颖独特,以优质的新闻内容提升群众的消费满意度。4.4创新新闻写作形式。融媒体时代新闻写作的变革也体现在形式上。图文呈现、音视频呈现,H5页面报道、短视频演绎、直播报道等,新闻写作者不仅要表达新闻事件更要掌握图文编排、短视频录制剪辑的技能,以图文、视频等的组合呈现,激发观众的阅读兴趣。一些网络流行的动画、表情符号等也可以辅助新闻内容展示,提升新闻报道的新颖性。结语:融媒体时代是不可逆的趋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闻报道要想把持活力,必须创新新闻采访的形式和新闻写作的内容,既可以提升观众的阅读观看体验,也减轻了新闻工作者的采访与创作压力,新旧媒体融合,多媒体报道呈现,让新闻报道更精彩。来源:数码设计

二、学会将采访现场的环境写入文章中。采访稿如果只写采访的过程,文章可能三、采访稿中可将直接引接引用与间接引用相结合。采访稿如果都是一问一答

新闻采访与写作论文【内容摘要】本文在界定网络采访和网络记者内涵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对网络新闻采访的个性进行了归纳和探讨,并指出网络采访亦有其自身的缺憾。【关键词】网络记者;网络新闻采访;特点与不足网络新闻采访是网络新闻传播实务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是从事网络新闻传播实务的起步环节。它主要以因特网作为新闻素材采集的环境,用搜索、采访、下载和编辑加工等方式采集素材及相关资源。网络新闻采访直接从传统新闻采访和计算机辅助新闻学发展而来。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何利用网络所提供的虚拟空间寻找采访线索,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数据库收集和核查数据,如何利用电子邮件、BBS、新闻组、邮件列表、网络电话和聊天工具、可视化交互式设备等进行远距离的全球性、实时性的全数式新闻采集和新闻调研等活动,亦包括利用数字化的硬件设备和技术在现实空间中所进行的新闻素材采集和调研活动。网络新闻采访主要是由网络记者完成的。网络记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记者包括全体网民。李希光教授认为,互联网降低了进入记者行业的深门高槛,人们不用在政治上有什么特殊的要求,不用在经济上有什么特别的投资,也不需要专业文凭和记者证;只要接入了互联网,就与成千上万的受众连接起来了,就可当上记者。①因网络新闻的传播通道相当多,有WWW网站、新闻组、邮件列表、BBS和网络寻呼或其复合使用等,这就决定了其发布者(即首发者)、转发者可以是任何机构也可以是任何个人,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大批上网的个人用户成为业余甚至专职新闻记者。从这一点上看,李希光教授的界定是有一定依据的。狭义的网络新闻记者是指网络传播媒体(网站)中所有从事新闻实务的专业人员。这一定义与传统的广义记者定义相当。不同的是,网络记者应是一种身兼数职(采写摄录、编辑、播音、主持人、发布等)的多媒体数字记者(Digital Journalist)。广义的网络记者大都未经过特定的专业训练,其采访活动往往是盲目地偶尔为之。在网上采写和发布信息时,他们的目的一般不明确。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一般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上网,采访和写作多为机动性的,大多是随心所欲的创造。本文所提及的网络记者是就其狭义而言的。这类记者一般具备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有深厚的新闻学、传播学专业知识和各科知识的底蕴、高超的新闻采写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熟练的网络传播技术及操作能力等。这类记者所采集和传播的新闻,一般能在保证真实性的基础上,运用与新闻内容相符的体裁和简练的语言在网络中传播。对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和连续性的新闻所进行的采访,一般的个体网络新闻记者根本无法完成,必须依靠那些物力财力雄厚的新闻网站尤其是一批富有采写经验和采写实力的记者编辑队伍。一些分析性和综合性的报道更离不开职业记者。目前,一些新闻业务功底扎实的传统记者开始向网络记者转型,专职网络记者的数量也开始有所增加。因网络记者是用数字技术武装起来的新型记者,网络采访是新闻记者在现实的和虚拟的两个截然不同的空间中所进行的采访,采访所得的新闻素材及由此而写作/制作的新闻,是在网络空间里进行和完成传播的,这就决定了网络新闻采访与传统新闻采访相比,既有相通之外,也有其独特的个性。网络新闻采访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采访内容的多媒体性网络新闻采访是以多媒体新闻素材为其采访对象的,其采访的素材涵盖了和融合了三大传统媒介新闻采集的内容,既有静态的文字和图片的采访,又包括声音和动态视频的采集和摄录,是一种多媒体的全方位采集新闻素材的活动。在这一新的采访模式下,传统记者的明确分工将逐渐走向模糊乃至消失,每个记者将集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和录音、录像记者于一身。目前,网络记者和网络新闻采访方式在国内外的不少网络媒体中开始出现。如美国芝加哥论坛报网络版(Internet Edition),就拥有7位记者。这些网络记者都是复合型的多媒体记者,他们写新闻、摄影、操作数字录音机和摄像机,以及制作网页(digital pages)等。②《人民日报》网络版记者在报道澳门回归仪式期间,先用数字摄像机和数码相机拍摄下了当时的场景,然后开始用文字处理系统、图像处理系统、非线性编辑系统等软件立即投入视频报道和声音报道的制作以及文字新闻的写作。从传统的新闻采访来看,当时的两位网络记者是一身兼多职,既写文字报道,又要录音、拍照、摄像,做后期编辑,采制文字配图片,还要上网传输数据。采访工具的全数字化网络新闻采访所采用的采访工具主要是全数字化的计算机网络,以及可以与这一网络相通的一系列全数字化的新闻采访和传输工具。这些数字化的工具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硬件主要有:笔记本电脑(现已出现无线笔记本电脑),数字录音机和摄像设备,数码相机,大容量的便携式存贮设备,调制解调器,PC卡电话和IP电话,可与计算机网络连为一体的卫星电话(小型卫星移动站,重约2公斤)。此外,还有可以用来浏览网页和收发电子邮件的手机型电脑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即一种专为移动应用而设计的小型浏览器协议)和掌上型电脑PPC(Palm Personal Computer)等。软件主要有:Windows98、Word/Excel、Photoshop、CuteFTP、IE、电子邮件、BBS、新闻组、邮件列表、聊天工具ICQ、WWW、联网数据库(Online database)、搜索引擎、Netmeeting、Telnet等。运用这一整套功能强大且齐全的数字化网络新闻采访工具,可以快捷而高质量地完成新闻采访任务。在这些工具的帮助下,记者有时足不出户就可以采集所需的新闻素材。目前,网络记者所使用的数字采访设备在不断升级,如美国记者的采访装备包括成套先进的采访设备,有摄像头、戴在眼睛上的微型显示器、挂在手臂上的微型键盘、话筒、挂在腰间的微显示器、数码影像传输设备和电池等。用这套异常轻便的设备,不仅可以采集一般的文字和图像新闻,还可独立完成现场直播。采访范围的全球性和速度的快捷性因为网络具有全球性,因而网络中的采访范围也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对于一些不能、不宜于或因距离太远而无法进行现场采访或调研的新闻事件,记者就可通过因特网在办公室或家中进行全国性或全球性的实时采访。如通过电子邮件、新闻组和邮件列表等进行异步的文字采访;通过语言信箱、网络电话等进行口头采访;通过因特网的Netmeeting等进行可视化的面对面采访;或通过BBS等聊天系统进行同步采访等。另外,在网络中所进行的采访是一种实时性的快速采访。有时因距离阻隔等原因,传统采访需要数天或数月才能完成甚至无法完成的采访工作,在网络中数秒或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如新华社特稿社记者熊蕾曾利用电子邮件在一周之内采访了美国、英国、日本、瑞士、加拿大等国的10位科学家。在采访过程中,有的采访对象当天就回了信。由此次采访而写成的报道后来被刊登在美国的《科学》杂志上③。由此可见,网络采访速度和采访范围是传统新闻采访难以企及的。新闻资源的丰富性及利用的方便性网络及其数据库和光盘是可供新闻工作者开掘利用的巨大信息资源库。网上有大量文献可供查询,掌握了上网检索的记者和编辑,实际上拥有了一座世界最大的流动图书馆。运用某些功能强大的搜索工具(如搜索引擎等),记者可在这一数字化图书馆中方便地检索到某一题材的背景资料,快速获得所要的新闻资源;可对数据进行更深入的发掘。④美国哥伦比亚新闻研究生院和纽约米德博格协会,对全美主要传统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进行的有关网络媒体的一项年度调查表明,在所调查的3400名新闻从业人员中,将上网作为获取新闻线索进行新闻采访手段的比例,仅次于报纸记者的面对面采访和杂志记者的电话采访。⑤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网络新闻资源的进一步丰富,网络采访将会在全世界的网络新闻界逐步盛行开来。一位年轻记者从《北京晚报》上看到一条消息,说德国人巴蒂斯(Bates)所收集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一些资料存放在耶鲁大学神学院,于是他通过雅虎找到了这些资料,并发现了一个专门传送巴蒂斯手记原文的站点。这位记者通过邮件与该网站联系,第二天便获得了所需信息。难怪有人认为,在信息时代,计算机和网络等资源对于新闻报道的作用至关重要,它使记者看得更远,听得更清,想得更深、写得更快. 记者选择新闻资料的自主性和思维方式的独特性网络为一全新的开放式媒体,上网的任何个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布消息、检索资料、寻找新闻线索,且一般无人能够阻止和控制。网络中成千上万的资料库和各种不同的网站、新闻组等,为记者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新闻资源。在WWW及其超文本、超链接技术和数据库查询技术(如搜索引擎等)的帮助下,记者可通过层层链接和一些特定的词语、符号等,快速发现新闻线索,自主而独立地找到所需要的新闻背景等。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受者需求的提高,网络记者仅凭传统的采访经验和旧有的采访报道模式虽也能按部就班地完成报道任务,但很难在报道重大新闻时的那种竞争激烈的新闻大战中取得突出战果,这就要求网络记者要有适合网络传播需要的独特的创新思维模式。目前,这种创新的重要标志是,在网络中对动态新闻的采访和报道一般都采用现在进行时,突破了截稿时间和采写篇数的限制。所有的新闻只要一采写成功,都会进行实时报道和滚动报道。记者采访业务能力和使用技术能力的合一性传统新闻传播一般是采编分离的,即记者主外,一般按照编辑部的意图外出或从网上采集新闻素材、写作新闻报道;编辑则主内,他们一般不外出采访,而是在编辑部修改记者和社外人员来稿,担负着把关人的角色。随着网络新闻对时效性和现场感要求进一步提高,由记者独立地完成新闻采编及发布流程的情况开始出现,此时记者同时担任着编辑的职能。采写编合一成为网络新闻传播实务的一大特色。网络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传播媒介,随着新闻媒介从新闻产品的生产到传输全过程的电脑网络化,记者无论是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还是在办公室或家中进行采访,都离不开网络多媒体电脑及在采访过程中所用的相关软硬件。网络时代不仅将开创一个新闻传播业的全新领域,也将造就一批新的既拥有传统的新闻采访能力又谙熟网络传播技能的复合型记者。尽管网络新闻采访有着强大的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但伴随着网络采访的广泛应用,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因为网络新闻是依托网络而直接进行的,当记者在室内联网的电脑前与采访对象进行通信或交谈时,就会失去了耳闻目睹新闻现场的机会,长此以往,会导致视觉和听觉等采访功能弱化,影响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因此,对事件性的报道就一般不宜在网络中直接进行采访。而且,在记者采访公告板或其他网络团体、个人或下载某类信息时,有时会出现失真现象或涉及到版权之争。(另外,电脑软硬件升级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要能熟练地进行网络采访,记者必须投入更多精力去熟悉电脑,掌握不断更新的网络技术。)注释:①李希光主编:《网络记者》,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年版,第77页。②Harper, Christopher and The Indiana Group2001.Journalism 2001, Corusewise Publishing, Inc.P228.③闵大洪:《网络时代需要高素质的新闻工作者》,《中国新闻科技》,2001年第1期,第18页。④卜卫:《互联网络对大众传媒的影响(上)》,《国际新闻界》,1998年第3期,第5页。⑤李希光主编:《网络记者》,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⑥卜卫、刘晓虹:《新闻记者的网络站使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日报〉记者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报告》,《新闻传播与研究》,1998年第3期。

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写作常常反作用于新闻采访

一是反映在活动的程序上。

从活动的程序上看,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这一程序不能颠倒,否则,就违反了新闻工作规律,就不叫新闻活动,变成闭门造车之类了。

二是反映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

从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和形成过程看,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两者之间的媒介是采访。离开采访,写作就成了无米之炊。

三是反映在活动的性质上。

新闻采访和写作,其活动性质,一个是认识实际,一个是反映实际。只有正确认识实际,才能正确反映实际。从这个意义上说,采访决定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采访的归宿。

四是反映在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

实践证明,新闻写作常常反作用于新闻采访。记者从事新闻工作的年代长了,经验教训多了,常常在采访之前,就能凭借掌握的写作能力和丰富经验,清晰地知道采访如何才能更加有的放矢,如何才能有效地判别材料的真伪优劣和访问的深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和少走弯路。

在新闻实践中,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应当全面看待和正确处理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关系,确立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的观念。

迅推客传媒是一位真诚地与您分享经验,共同努力的朋友。

欢迎共同交流

新闻与传播发表论文

中西新闻学比较研究应从“全球化”的基本前提和参照出发,将逻辑重心落在“地方化”之上,立足于保持本土新闻的个性、价值和谋求本土新闻的变革与发展来从事研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新闻学论文范文一: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

【摘要】市场经济环境下,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屡见不鲜,如何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本文作者结合工作实践,对新闻寻租现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闻传播;新闻寻租

新闻寻租主要是指新闻媒介利用自身所具有的新闻报道的权利,来谋取一些不正当的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的现象。目前,新闻寻租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新闻传播中的媒介机构被一些商业组织收买,为这些商业组织提供宣传,有些是新闻媒介机构滥用权力,利用所谓抓住的商业组织的“把柄”,对其进行要挟,以获取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是新闻媒介采访到一些对商业机构不利的新闻后,为了企业的声誉以及后续的利益,商业机构会给予新闻媒介经济补偿来要求不再发布此类新闻。通俗地来说,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就是在新闻的采访、制作以及传播过程中,一切非法的、不道德的权利交换行为。

一、新闻传播中新闻寻租现象的原因

1.新闻媒介向商业化方向发展,与经济接轨,广告收入结构单一

在中国,报纸的分类广告不及美国成熟,主要的投资商为房地产行业、医药行业等,广告企业的投资是报纸行业得以运营的根本,为了双方的共赢,通过新闻策划以及包装后出现大量的商品性新闻。新闻媒介与经济接轨、不断向商业化方向发展,在取得利益与赞助的同时,受所谓的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追求利益财富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些新闻媒介行业丧失了自身的道德标准与职业素养,或是为了本行业短暂的利益与发展,获取更多的利益以至于逐渐走向毁灭。

2.谋求正当经济利益时的道路弯曲

获得更大经济利益是新闻单位正当的目标与追求。但是一些新闻单位却迷失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为追求经济利益,有些新闻行业以各种方法鼓励记者在报道新闻的同时兼顾著利益创收,于是,新闻中不断出现那些可以为新闻行业支付宣传费、赞助费以及版面费单位的报道。虽为了谋求正当利益,但却没有选择正确的道路,使得报道的新闻没有价值,缺乏新闻严肃性的同时也不能满足市民的新闻需求,最终也会自取灭亡。

3.新闻报道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

新闻寻租的实质可以说是新闻权的滥用,而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获得经济或者是政治利益。新闻报道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正是造成新闻寻租现象的重要原因。因为监督的缺乏,所以新闻企业以及新闻记者才会为所欲为,任意报道,与广告客户私下串通,将广告改写成新闻予以报道,提高市民关注率,或者是利用广泛的传播平台吸引商家,介入商家活动对其进行策划或报道来获取经济利益。此外,有的媒体从业者为了谋取一些利益,按照其策划,自导自演所谓的新闻事件,在传播过程中获取利益来打败同行业的竞争对手,获取效益与关注度。

二、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的解决对策

1.采用采编与经营分离

采编与经营结合是新闻传播中新闻寻租现象越来越严重的原因之一。因此应采用采编与经营相分离的模式。让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采编与经营两个步骤不再相关联。把新闻报道的视角拓宽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再受广告新闻的制约,这样既会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又能在无形中积累市民的关注度,提高发行量,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形成良性回圈。

2.加强监督

虽然说舆论监督是媒体的一个重要职能,但是作为监督者也应受到监督。所以为减少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必须要对新闻行业进行监督。这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让大多数人民参与其中,对社会民众进行教育,让其充分了解新闻寻租现象在新闻寻租中的危害性,承担起道义职责,正确使用自己的监督权,实时监督新闻媒体的行为。

3.制定法律法规,将新闻内容进行法制规范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制定法律规范进行制约是其根本措施。应详细规范法律中对于新闻寻租现象的惩罚措施,对违反者进行严惩,加大惩罚力度,对新闻工作者进行警醒,避免寻租现象的出现。为新闻法的制定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还应树立规范性制度,让新闻寻租现象中关联的媒体人负有职业责任,加强监管,对其进行严厉处罚,重者取消其职业资格。

4.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强化教育

为减少甚至杜绝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应定期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与道德层面的自觉意识,同时也要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杜绝为了经济效益或是自身的职业需求策划广告新闻或者是制造假新闻的现象。通过学习,正确认识新闻的宗旨与任务,加深其职业认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更真实的新闻、最如实的情况展现给市民。

5.加强新闻市场的良性竞争

目前,新闻市场的竞争只局限在报纸的发行量、网站的阅读量上,但这些竞争已经扭曲了新闻竞争的实质。有些新闻行业为了增加阅读量肆意释出虚假资讯吸引读者眼光,最终引起新闻传播中新闻寻租现象的出现。因此应加强新闻市场的良性竞争,以素材、真实性吸引读者。在竞争中拼内容、拼职业操守,加强新闻市场竞争中的责任意识,从而将新闻行业引向正轨。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不仅会降低新闻的可信度,影响新闻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还会败坏社会风气,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因此应通过加强对新闻行业的监督、促进新闻市场的良性监督以及制定法律法规等方式来减少甚至杜绝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新闻寻祖现象,让新闻工作者将最真实的现场展现给读者,增加新闻发行量,获得效益,形成良性回圈。

新闻学论文范文二:新闻传播中数字技术优化策略

摘要: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媒介中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新闻的真实性、直观性和吸引力,同时也使新闻传播获得了更好的传播效果。本文结合笔者相关工作经验和一些浅薄见解,对现代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价值、影响展开探讨,并针对性地提出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中应用的优化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数字技术;新闻传播;重要价值;优化策略

纵观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科学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科学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也呈现出指数级的变化趋势。如今,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它对新闻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主体及受众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中广泛应用带来的影响以及优化方法展开深入探讨。

一、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应用中的重要价值分析

数字化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主要应用价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够有效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画面和文字是新闻资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属于“双主体结构”。因此,在新闻编辑过程中,新闻单位为保障新闻资讯的可视性和真实性,可以通过数字虚拟技术,用计算机来模拟当时没有被如实记录下来的事情。例如,在火山爆发、道路坍陷等灾害事故新闻的报道中,火山爆发和道路坍陷的原理是新闻记者无法用镜头捕捉到的,但是在新闻资讯编辑处理中,我们可以使用数字模拟技术进行制作,以此完成对火山爆发、道路坍陷的模拟,从而使观众获得更加直观、生动的视觉效果,并且加深观众对新闻资讯的认识程度,确保新闻资讯的真实性。

***二***能够有效保证新闻的现场价值

目前,新闻采编工作主要由新闻记者通过采访来完成。这种方式虽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如今网路和视讯技术异常发达,这给新闻采编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记者需要在利用好原来采访方式的基础上,利用网路和视讯技术进行创新,以更好地做好新闻素材的编辑工作。众所周知,新闻现场是新闻传播赖以生存的时间和空间基础,让观众获得视觉上的新闻“现场”满足感是每个新闻人追求的目标。毕竟人们都存在一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心理,通过现场直播和现场影像播放的新闻传播方式便能够满足观众的这一心理。数字资讯传播技术能够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通过卫星传输数字讯号,便能够实现新闻采访环节和播出环节的无缝对接,让人们通过电视、网路等终端装置进行现场观看。所以,数字技术能够有效保证新闻的现场价值。

***三***能够有效保证新闻资讯的吸引力

观众是新闻资讯的接受物件,因此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是新闻媒体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相关研究发现,想要让观众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首先应聚集并引领观众的注意力,并对观众的“求知”、“求真”心理进行挖掘。但在传统的新闻播出现场,由于现场影象缺失、观众无法参与等原因,观众心理上对新闻资讯比较懈怠,也使新闻的吸引力逐渐下降。而将数字技术应用到新闻资讯的编辑和传播中来,便能够为观众提供生动、形象的画面,也能够利用数字资讯平台,让观众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和点评,提高新闻资讯的互动性,从而提升新闻对观众的吸引力。

二、数字技术对新闻传播的主要影响

***一***对各种传播媒介的影响

1.对纸媒的影响。纸媒数字化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排版印刷技术数字化,其取代了传统的铅印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印刷的效率;第二阶段是采编业务网的建立,这一创举大大提升了新闻采编的速度及针对性,不仅为记者采编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使得新闻记者可以在保留原稿件的基础上修改完善稿件,并且还可以将稿件保留下来重复使用;第三阶段是利用数字技术对新闻图片进行缩放、裁剪,并实现了新闻资讯的扫描、拍照和多种途径的转发、扩散,这不仅大大提升了新闻的采编速度,同时也让纸媒实现了与新媒体的对接和联合。纸媒数字化大幅缩短了纸媒的出版周期,报社可以同时出版早报和晚报,这又极大提升了新闻的时效性。

2.对广播电台的影响。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广播电台的运营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广播电台对数字同步技术以及数字式话筒等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如今,国内电视节目制作、接收与传播等都实现了数字化,数字电视的应用也已在国内大范围普及。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在电子媒体中的应用,不仅能有效提升我国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还能使国内电视节目在制作与传播上实现与国际电视节目接轨,从而促进我国电视节目受众的国际化拓展。

3.对网路媒介的影响。随着网路技术的发展,网路媒介逐渐以新型的数字传播媒介的身份活跃在大众视野,它将网路技术和数字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目前,国内网路媒介发展势头强劲,诸多传统媒体也加大了与网路媒体的合作力度,并开始着手自主网路媒介的开发和推广。例如,人民网、大众网等都是传统媒介向新媒介发展的结晶,而乐视网、腾讯网、搜狐网等专业网站更是专门开通了新闻网站,实时更新新闻资讯,这些都是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成果。

***二***对传播主体的影响

1.对主体工作方式的影响。数字技术的应用,使采写工具的体积更小、储存量更大,不仅携带方便,同时还能完成数字、语言、图片和影像多种资讯内容的采写,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新闻采写人员的双手及大脑,让采写人员能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新闻问题、被采访人及新闻环境、构思设计上。与此同时,数字工具的隐蔽性更强,更能适合特殊新闻资讯的隐性采访,如录音笔、微型摄像机等。此外,数字采写工具还能大大提升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性,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让新闻工作者以更短的时间完成新闻的采写、传输与报道。

2.对主体专业水平的影响。虽然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新闻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提升了新闻工作的效率和传播效果,但要快速接受并适应数字技术带来的新闻传播方式、内容和理念的转变,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也是一项挑战。此外,当下的新闻资讯多而杂、真假难辨,新闻记者想要在海量的资讯中找到真实、有用的资讯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以及良好的新闻素养、端正的态度等,这也是新闻工作者未来要不断提升的职业技能。

***三***对传播受众的影响

数字技术在新闻广播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使受众的地位和角色也发生了转变。以往传播媒介多是单向传播,诸多媒体只能看到受众的接受能力而忽略了他们的传播和创造能力,并且当时也没有供受众与媒体、受众与受众之间互相交流的平台。但数字技术让双向交流成为可能,受众在新闻传播中也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如微博互动、电视弹幕以及简讯参与等,都为受众参与新闻传播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三、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中应用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技术人员和新闻记者的交流与协作

新闻传播数字化时代,完成新闻工作需要电脑程式设计师、新闻记者及资料分析师等人员的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将复杂的资料转化为容易识别的资料表格、图片影像等形式。因此,日常工作中,新闻记者应加强与技术人员的交流协作,甚至有必要相互学习,不断提升彼此的专业水平,共同努力提升新闻传播的效率和效益。

***二***深度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资源共享

新媒体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发展,逐渐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新贵。而技术的融合也打通了媒体间的隔阂,为所有媒体提供了新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了新闻从采编到传播上的共享。因此,新闻工作者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新闻媒介要加快推进新闻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的优化升级,为资源共享奠定坚实的硬体、软体基础,从而更好地为受众提供真实、生动、及时的新闻资讯。

***三***提升新闻资讯的视觉化、互动化水平

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让新闻有了更加丰富生动的呈现方式,但这也给传统新闻媒体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目前,对于新闻生产者来说,只有简单、快捷、有趣地将新闻资讯呈现到受众眼前,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起他们的参与兴趣。所以,新闻工作者要转变传统的新闻编写方式,增加文字、图片、影像和模拟动画,增强可视性和互动性,以简单、直观的新闻资讯吸引受众。

***四***注重对自媒体和使用者生成内容的利用

近年来,使用者生成内容和自媒体成了媒体资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媒体也能从中获取新鲜、丰富的内容。而网路资讯平台的互动和分享功能也为自媒体使用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增强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归属感。总之,社会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新闻报道模式和传播方式,尤其是在突发性事件、灾难性事件当中,社会媒体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主流媒体对社会媒体的重视和合理利用,主流媒体应给予社会媒体一定的发展空间、平台和资源,并且做好对社会媒体的引导和规范工作,让它成为新闻传播中的一把利器。

四、结语

数字技术的应用让新闻传播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我们应当正视这些变化,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不断为保障新闻传播的现代化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付宇.浅谈数字虚拟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J].企业文化***中***,2012***2***:145.

[2]李凯,梁浩明.论“自媒体”的兴起与大学生网路媒介素养教育的创新[J].东南传播,2012***2***:125-126.

[3]苏林森,马慧娟,张东岳.大资料对新闻生产的影响[J].科研资讯化技术与应用,2014***03***:11-18.

[4]徐锐,万巨集蕾.资料新闻:大资料时代新闻生产的核心竞争力[J].编辑之友,2013***12***:71-74.

新闻专业的研究生应该发表什么杂志比较好?找一个机构不难,注意以下几点就可以了,找谁都一样第一,先考虑你发表论文的用途,评中职,还是高职。中职一般发表省级以上就可以,高职就需要有国家级的了,甚至核心期刊。毕业论文的话,还是根据学校的要求了。第二,考虑价格方面,省级 国家级 核心价格都不一样,但是咱们也不能一再追求低价格,网上假刊太多,小心占小便宜吃大亏,了几百快无所谓,主要是耽搁了事情,评职称一年就一次。第三,时间问题,刊物确定好了 一定要确定下(新闻出版总署)是否能查到。然后就是时间,一般杂志从定稿到出刊都得需要1个月,赶上高峰期3月都有可能,如果对方什么都答应你,今天给稿子明天邮递给你刊物,这个肯定是假刊的。第四,价格方面,这个不好说,杂志种类太多,没法完全根据省级 国家级来判断价格,核心期刊的话 悬殊很大。最后祝你成功,这是我发表论文的经验,我帮我同事也发表了一些,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知网系统计算标准详细说明:1.看了一下这个系统的介绍,有个疑问,这套系统对于文字复制鉴别还是不错的,但对于其他方面的内容呢,比如数据,图表,能检出来吗?检不出来的话不还是没什么用吗?学术不端的各种行为中,文字复制是最为普遍和严重的,目前本检测系统对文字复制的检测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对于图表、公式、数据的抄袭和篡改等行为的检测,目前正在研发当中,且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欢迎各位继续关注本检测系统的进展并多提批评性及建设性意见和建议。2.按照这个系统39%以下的都是显示黄色,那么是否意味着在可容忍的限度内呢?最近看到对上海大学某教师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被撤消的消息,原因是其发表的两篇论文有抄袭行为,分别占到25%和30%.请明示超过多少算是警戒线?百分比只是描述检测文献中重合文字所占的比例大小程度,并不是指该文献的抄袭严重程度。只能这么说,百分比越大,重合字数越多,存在抄袭的可能性越大。是否属于抄袭及抄袭的严重程度需由专家审查后决定。3.如何防止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成为个人报复的平台?这也是我们在认真考虑的事情,目前这套检测系统还只是在机构一级用户使用。我们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流程。同时,在技术上,我们也采取了多种手段来最大可能的防止恶意行为,包括一系列严格的身份认证,日志记录等。

公共关系传播,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 社会 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手段。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闻传播与公共关系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公共关系与新闻传播的关系

摘要:公共关系与新闻传播紧密相连,有什么样的新闻传播,就有什么样的公共关系。在公共关系活动及行为中,新闻传播是一种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方式,而公共关系则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最终结果。

关键词:公共关系 新闻 传播

一、公共关系和新闻传播具有共同的传播媒介

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用传播手段使自己与相关公众之间形成双向交流,使双方达到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管理活动;新闻是公开传播新近变动事实的信息。

由两者的具体定义可见,公共关系和新闻传播均是以传播学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手段。公共关系传播,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社会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手段。离开了传播,公众无从了解组织,组织也无从了解公众。组织与公众的沟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信息传播,传播是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因此,一个社会组织不但要有明确的目标、符合公众利益的政策和措施,还要充分利用传播手段开展公关活动,赢得公众的好感和舆论的支持,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此可见,公共关系与新闻传播紧密相连,公关活动离不开新闻媒体,同时,新闻媒体的新闻行为也需要通过新闻工作者的公关活动进行。有什么样的新闻传播,就有什么样的公共关系。公共关系的活动过程。主要就是一个组织与公众之间进行信息传播和沟通的过程。能否有效地利用各种新闻传播媒介,造就有利的舆论环境,是能否成功地组织开展各类公共关系活动的关键。

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组织之一,是专业化群体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向为数众多的读者、听众、观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它具有公共关系传播的-般特性,是公共关系传播的组成部分,是开展公关活动的重要媒介,只有凭借其广泛的传播性能和宣传效力,公关活动才能奏效。由此可见,新闻与公关是密不可分的。

那么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活动时,我们也可视为新闻工作者在进行公关活动,这就出现了新闻工作者的公关角色这一定义。

二、媒体公关具有必须性和可行性

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活动,“公关是运用传播手段与其公众进行双向沟通”。媒体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媒体是开展公关传播活动的重要工具,只有通过媒体广泛的传播效力才能与各种各样的公众取得联系;另一方面,媒体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又位于公众的地位。随着社会发展,公众非常注重公关传播活动。因此,就媒体的“公众”属性来说,开展公关传播活动必不可少。

在开展公关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从大众传播业的特殊性出发,发掘既遵循企业经营一般规律,又有媒体经营特殊规律的公关活动。需要注意树立品牌意识,创办媒体的名牌产品;注重媒体形象包装;同时开展必要的广告宣传活动。

众所周知,企业经营主要靠品牌,靠名牌产品。媒体经营靠什么?同样得靠品牌。对媒体而言,品牌意味着特性和品质,名牌栏目(版面)能带动媒体整体形象的提升。要办好名牌栏目关键是提高新闻作品的质量,质量是媒体的生存之本,没有高质量的作品,媒介的市场定位就没有作用了。媒体形象则是指社会公众对媒体的总体看法和评价,它是媒体强大的无形资产。媒体形象一般分为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所谓内在形象首要指媒体成员形象,也就是媒体成员的素质。媒体成员的素质是媒体水准的保证和媒体形象的写照,提高他们的素质是提升媒体形象的前提。外在形象是视觉可见的形象,主要指的是媒体产品形象,也就是媒体的节目、栏目、版面的内容及其形式。企业经常用广告来展示形象,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以谋取更大利润。从媒体公关广告的表现形式来看,人文关怀的表现形式是最易唤起受众信赖和好感的,也符合面向大众的广告定位。

三、公共关系传播与新闻传播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第一、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是一般的社会组织,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公共关系机构或公共关系人员;新闻传播的主体则是以传播信息为职业的团体或个人。

第二、公共关系传播的内容是由组织内部行使传播职能的人根据公共关系计划编制的对组织有利的信息;新闻传播的内容是由职业传播者根据新闻价值规律采编的、需要告知公众的信息。

第三、公共关系传播不受技术水平和专业化程度的限制,它的制作过程也相对简单一些;新闻传播的渠道则一般不再由感觉器官和简单的表达工具组成,而是包括大规模的、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分发设备和分发系统。因此,专门的信息传播机构既需要充足的资金、设备,又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

第四、公共关系的传播对象是可知的和相对稳定的,它的传播过程具有明显的双向性特点。具体表现在:组织通过信息传播将自己的目标、政策和具体措施告诉公众,公众则通过被调查或主动回报两种方式把自己的要求、意见和建议告诉组织。而新闻传播的流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单向的,因为它的主导者始终是传播者,受传者既不确知,也不稳定,很难取得直接的反馈。与新闻传播相比,公共关系传播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取得反馈。

以上我们通过将公共关系传播同新闻传播进行了比较。得出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内涵是:公共关系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它的目的是沟通传播者与公众之间的信息联系,使组织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同时,综上我们可以得出,公共关系与新闻传播尽管出发点不同,在传播主体、内容、方式和过程上有所差异,但在具体行动上,公共关系需要本着以事实为基础的原则开展工作;公共关系与新闻传播的工作目的某个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同时公共关系和新闻传播都要依靠传播媒介。

参考文献:

[1]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2] 张国良等,传播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3] 梁敬贤.公共关系.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5] 居延安.公共关系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6] 彭菊华.新闻学原理.北京: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7] 李磊.公共关系实务.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8] 胡百精.公共关系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9] 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公共关系传播浅谈

无论是在源远流长的人类文化长河中流淌的公共关系思想,还是成熟于20 世纪初的古代公共关系学,在为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 发展创造极大财富的同时,更为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无穷的精神力量。新的世纪,我们迎来了一个以信息化和 经济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时代,竞争与合作成为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人际交往的主题。作为一种社会生存工具,公共关系的思想和方法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在 中国,由于对公共关系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人们在思想意识、思维方法等方面表现出了对公共关系学的无限渴望。

公共关系传播,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社会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手段。离开了传播,公众无从了解组织,组织也无从了解公众。如果我们把社会组织看作公共关系工作的主体,把公众看作公共关系工作的客体,传播就是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组织与公众的沟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信息传播,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误解,也往往是由于信息不畅造成的。因此,一个社会组织不但要有明确的目标、符合公众利益的政策和措施,还要充分利用传播手段开展公关活动,赢得公众的好感和舆论的支持,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公共关系传播界说

传播(communication) 指人类社会中的信息传递、收受、交流、分享与沟通的过程。由于人们早期的传播思想和传播研究方法的影响,也由于中国人传统的对传播这一词的理解的影响,人们习惯于把传播只理解为一种单向的、大量的、大范围的散文、扩散某种信息的行为。这与我们 现代所说的传播,在概念上有较大的差距,现代“传播”一词其含义至少应包括:

(1)信息传递。即某一信息源将信息传递给某一目的地的活动。

(2)双向交流。即在传播中的双方都是信息传递的参与者,他们之间相互影响,构成信息上的相互交流关系。

(3)信息共享。即在传播中,双方通过分享信息,使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一致的了解、认识、理解或意向,达到了相互间的沟通。

(二)公共关系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 。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群体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各种技术手段将大量复制的信息传递给分散的读者、听众、观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如 企业通过电视、报纸、杂志、广播所做的宣传活动。它具有公共关系传播的一般特性,是公共关系传播的组成部分。

首先,大众传播的主体是以传播信息为职业的团体或个人;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则是一般的社会组织,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公共关系机构或公共关系人员。

其次,大众传播的内容是由职业传播者根据新闻价值 规律采编的、需要告知公众的信息;公共关系传播的则是由组织部门行使传播职能的人根据公共关系计划编制的对组织有利的信息。

第三,大众传播的渠道一般不大由感官和简单的表达工具组成,而是包括大规模的、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分发设备和分发系统。因此,专门的信息传播机构既需要充足的资金、设备,又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公共关系传播则不受技术水平和专业化政府的限制,它的制作过程也相对简单一些。

第四,大众传播的流程在很大程度上说是单向的,因为它的主导者始终是传播者,受传者既不确知,也不稳定,很难取得直接的反馈。而公共关系的传播对象是可知的和相对稳定的,它的传播过程具有明显的双向性特点。与大众传播相比,公共关系传播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取得反馈。

(三)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内涵。

公共关系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它的目的是沟通传播者与公众之间的信息联系,使组织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公共关系传播可以利用的媒介很多。但是在今天的社会里,要想与公众取得广泛的信息交流,最有利的手段莫过于大众传播媒介了。这是由大众传播媒介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公共关系传播的客体是公众。公众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组织内部公众,另一部分是同组织有着某种特定联系的外部公众。内部公众是构成组织的基本因素。它对于组织,犹如人民对于国家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公共关系传播的目的之一,就是沟通、疏导组织内部上下之间、成员之间的信息联系,消除各种不利因素,为组织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外部公众是公共关系传播的主要对象,对于政府机构来说,它是自己所面向的那一部分群众;对于工商企业来说,它是与组织密切相关的协作者、竞争者、用户和消费者。公共关系传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影响这一部分公众,改变他们的态度,引起与组织期望相应的行为。

二、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要素

1948 年,美国著名的 政治学家哈罗德• 拉斯韦尔补充提出了传播过程五因素的公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这个公式描述的虽然是单向传播现象,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传播过程的简易的模式。因为其中包含了构成传播的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和传播效果。

公共关系传播是组织运用传播手段向公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它经历了由传播者到受传者的全过程,因此,也应当包含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

(一)公共关系传播者

公共关系传播者是组织信息的采集、发布者,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人。在我国政治组织中,该角色一般由党和国家的新闻发布机构、新闻发布人以及各级党和政府的新闻、宣传部门担任;在各种福利组织和赢利性组织中,该角色由组织内部的宣传部门、公共关系部门或宣传人员、公共关系人员担任。

公共关系传播者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因为它是构成传播过程的主导因素。在协调公众关系、改善周围环境的过程中,在树立自身形象、提高信誉的过程中,在沟通内外联系、谋求支持与合作的过程中,公共关系传播者居于主动地位,起着控制者与组织者的作用。它的任务,是将外部的信息传达给组织内部公众,将有关组织的信息发布出去,传递到目标公众那里。

(二)公共关系传播内容

公共关系传播内容是指传播者发出的有关组织的所有信息。它大体上可以分为如下两类:

一类是告知性内容,即向公众介绍有关组织的情况:它的目标、宗旨、方针、经营思想、产品和服务质量等等。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告知性内容往往以动态消息或是专题报道的形式出现。前者是关于组织新近发生的某一事件的基本事实的描述,通常包括五个“W”,比如关于商店开业、展览会闭幕、新产品问世、超额完成产值等情况的报道。后者是对事件全景或某一侧面进行的放大式描述,它不但包含五个“W”,而且包括对基本事实具体情节的勾勒。例如介绍新产品的设计过程、制作工艺、用途、专家鉴定情况等等。

另一类是劝导性的内容,即号召公众响应一项决议,呼吁公众参与一项社会公益活动,或者劝说人们购买某一种牌子的商品。在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宣传的过程中,政党、政府及其他非盈利性组织发布的劝导性的内容,往往以社论、评论、倡议书的形式出现,而盈利性组织发布的此类内容,则多以商业广告的形式出现。

(三)公共关系传播渠道

所谓传播渠道,是指信息流通的载体,也称媒介或工具。人们通常把用于传播的工具统称为传播媒介,而把公共关系活动中使用的传播媒介,称之为公共关系媒介,可供公共人员利用的传播媒介有两种:一种是大众传播媒介,一种是人际传播手段。具体来说,公共关系传播媒介是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常见的是语言媒介,像报纸与杂志、书籍与纪念刊、海报与传单、组织名片与函件等;有 电子媒介,像广播、电视、录音、录相、幻灯和电影等;有标识,像摄影与图片、商标与徽记、门面与包装、代表色等;此外还有非语言传播媒介,像表情、体态、目光等等。

(四)公共关系传播效果

公共关系传播效果,是指目标公众对信息传播的反应,也是公共关系人员对传播对象的影响程度。

人们对传播效果的研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在实际工作中,公共关系人员不能把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唯一的手段,而应当将它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以便收到更好的效果。同时,受众的被动地位是相对的,他们对信息的注意、理解和记忆都是有选择的。公共关系人员可以通过各种调查手段了解公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此外,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还要重视专家、学者、社会名流等“意见领袖”的中转作用,设法通过他们影响公众。

三、公共关系传播模式

公共关系传播的出发点是组织,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个人或机构。

从组织内部结构看,一般组织(赢利组织比较明显)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决策层是组织的实权机关,一般由组织内部的决策性人物。它负责确定组织的目标、纲领和实施方案,进行宏观控制。管理层是决策层的下属机构,包括生产管理部门、计划管理部门、物资、销售管理部门等。其职责是把决策层制定的方针、政策贯彻到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中去,对日常工作进行组织、管理和协调。执行层在决策层的领导和管理层的协调下,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把组织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这三个层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共同维系着组织自身的 发展。

公共关系传播中的人际沟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组织内部的人际交流,如组织内部的员工大会、工作情况汇报会、工作经验交流会等等。其二是公共关系人员与目标公众之间的面对面的接触。它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接待来访、举办展览、召集消费者开座谈会等等。

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给大众传播媒介过程是组织最常采用的一种原料形式,它包括传播者向媒介提供新闻稿件和利用媒介做广告宣传两个部分。

总而言之,想方设法吸引媒介使大众传播媒介主动了解并采集有关组织的信息和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给大众传播媒介两种传播形式对于组织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它们各有特点,也各有利弊。在实际工作中,公共关系人员可以根据组织面临的具体情况对此加以选择和利用。

参考 文献:

[1]《公共关系学》(第三版),李道平, 经济 科学出版社。

[ 2]《公共关系学基础教程》,耿义成、车广吉,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3]《公共关系简明教程》,廖为建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

[3]《公共关系学》,丁乐飞、翟年祥等著,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

1. 新闻与传播研究 2. 国际新闻界 3. 现代传播 4. 新闻记者 5. 新闻大学 6. 当代传播 7. 中国记者 8. 新闻界 9. 新闻战线 10. 传媒 11. 传媒观察 12 中国报业13. 新闻与写作 14. 新闻爱好者 15. 新闻知识

新闻与传播论文发表

中西新闻学比较研究应从“全球化”的基本前提和参照出发,将逻辑重心落在“地方化”之上,立足于保持本土新闻的个性、价值和谋求本土新闻的变革与发展来从事研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新闻学论文范文一: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

【摘要】市场经济环境下,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屡见不鲜,如何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本文作者结合工作实践,对新闻寻租现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闻传播;新闻寻租

新闻寻租主要是指新闻媒介利用自身所具有的新闻报道的权利,来谋取一些不正当的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的现象。目前,新闻寻租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新闻传播中的媒介机构被一些商业组织收买,为这些商业组织提供宣传,有些是新闻媒介机构滥用权力,利用所谓抓住的商业组织的“把柄”,对其进行要挟,以获取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是新闻媒介采访到一些对商业机构不利的新闻后,为了企业的声誉以及后续的利益,商业机构会给予新闻媒介经济补偿来要求不再发布此类新闻。通俗地来说,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就是在新闻的采访、制作以及传播过程中,一切非法的、不道德的权利交换行为。

一、新闻传播中新闻寻租现象的原因

1.新闻媒介向商业化方向发展,与经济接轨,广告收入结构单一

在中国,报纸的分类广告不及美国成熟,主要的投资商为房地产行业、医药行业等,广告企业的投资是报纸行业得以运营的根本,为了双方的共赢,通过新闻策划以及包装后出现大量的商品性新闻。新闻媒介与经济接轨、不断向商业化方向发展,在取得利益与赞助的同时,受所谓的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追求利益财富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些新闻媒介行业丧失了自身的道德标准与职业素养,或是为了本行业短暂的利益与发展,获取更多的利益以至于逐渐走向毁灭。

2.谋求正当经济利益时的道路弯曲

获得更大经济利益是新闻单位正当的目标与追求。但是一些新闻单位却迷失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为追求经济利益,有些新闻行业以各种方法鼓励记者在报道新闻的同时兼顾著利益创收,于是,新闻中不断出现那些可以为新闻行业支付宣传费、赞助费以及版面费单位的报道。虽为了谋求正当利益,但却没有选择正确的道路,使得报道的新闻没有价值,缺乏新闻严肃性的同时也不能满足市民的新闻需求,最终也会自取灭亡。

3.新闻报道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

新闻寻租的实质可以说是新闻权的滥用,而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获得经济或者是政治利益。新闻报道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正是造成新闻寻租现象的重要原因。因为监督的缺乏,所以新闻企业以及新闻记者才会为所欲为,任意报道,与广告客户私下串通,将广告改写成新闻予以报道,提高市民关注率,或者是利用广泛的传播平台吸引商家,介入商家活动对其进行策划或报道来获取经济利益。此外,有的媒体从业者为了谋取一些利益,按照其策划,自导自演所谓的新闻事件,在传播过程中获取利益来打败同行业的竞争对手,获取效益与关注度。

二、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的解决对策

1.采用采编与经营分离

采编与经营结合是新闻传播中新闻寻租现象越来越严重的原因之一。因此应采用采编与经营相分离的模式。让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采编与经营两个步骤不再相关联。把新闻报道的视角拓宽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再受广告新闻的制约,这样既会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又能在无形中积累市民的关注度,提高发行量,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形成良性回圈。

2.加强监督

虽然说舆论监督是媒体的一个重要职能,但是作为监督者也应受到监督。所以为减少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必须要对新闻行业进行监督。这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让大多数人民参与其中,对社会民众进行教育,让其充分了解新闻寻租现象在新闻寻租中的危害性,承担起道义职责,正确使用自己的监督权,实时监督新闻媒体的行为。

3.制定法律法规,将新闻内容进行法制规范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制定法律规范进行制约是其根本措施。应详细规范法律中对于新闻寻租现象的惩罚措施,对违反者进行严惩,加大惩罚力度,对新闻工作者进行警醒,避免寻租现象的出现。为新闻法的制定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还应树立规范性制度,让新闻寻租现象中关联的媒体人负有职业责任,加强监管,对其进行严厉处罚,重者取消其职业资格。

4.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强化教育

为减少甚至杜绝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应定期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与道德层面的自觉意识,同时也要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杜绝为了经济效益或是自身的职业需求策划广告新闻或者是制造假新闻的现象。通过学习,正确认识新闻的宗旨与任务,加深其职业认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更真实的新闻、最如实的情况展现给市民。

5.加强新闻市场的良性竞争

目前,新闻市场的竞争只局限在报纸的发行量、网站的阅读量上,但这些竞争已经扭曲了新闻竞争的实质。有些新闻行业为了增加阅读量肆意释出虚假资讯吸引读者眼光,最终引起新闻传播中新闻寻租现象的出现。因此应加强新闻市场的良性竞争,以素材、真实性吸引读者。在竞争中拼内容、拼职业操守,加强新闻市场竞争中的责任意识,从而将新闻行业引向正轨。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不仅会降低新闻的可信度,影响新闻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还会败坏社会风气,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因此应通过加强对新闻行业的监督、促进新闻市场的良性监督以及制定法律法规等方式来减少甚至杜绝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新闻寻祖现象,让新闻工作者将最真实的现场展现给读者,增加新闻发行量,获得效益,形成良性回圈。

新闻学论文范文二:新闻传播中数字技术优化策略

摘要: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媒介中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新闻的真实性、直观性和吸引力,同时也使新闻传播获得了更好的传播效果。本文结合笔者相关工作经验和一些浅薄见解,对现代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价值、影响展开探讨,并针对性地提出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中应用的优化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数字技术;新闻传播;重要价值;优化策略

纵观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科学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科学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也呈现出指数级的变化趋势。如今,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它对新闻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主体及受众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中广泛应用带来的影响以及优化方法展开深入探讨。

一、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应用中的重要价值分析

数字化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主要应用价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够有效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画面和文字是新闻资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属于“双主体结构”。因此,在新闻编辑过程中,新闻单位为保障新闻资讯的可视性和真实性,可以通过数字虚拟技术,用计算机来模拟当时没有被如实记录下来的事情。例如,在火山爆发、道路坍陷等灾害事故新闻的报道中,火山爆发和道路坍陷的原理是新闻记者无法用镜头捕捉到的,但是在新闻资讯编辑处理中,我们可以使用数字模拟技术进行制作,以此完成对火山爆发、道路坍陷的模拟,从而使观众获得更加直观、生动的视觉效果,并且加深观众对新闻资讯的认识程度,确保新闻资讯的真实性。

***二***能够有效保证新闻的现场价值

目前,新闻采编工作主要由新闻记者通过采访来完成。这种方式虽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如今网路和视讯技术异常发达,这给新闻采编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记者需要在利用好原来采访方式的基础上,利用网路和视讯技术进行创新,以更好地做好新闻素材的编辑工作。众所周知,新闻现场是新闻传播赖以生存的时间和空间基础,让观众获得视觉上的新闻“现场”满足感是每个新闻人追求的目标。毕竟人们都存在一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心理,通过现场直播和现场影像播放的新闻传播方式便能够满足观众的这一心理。数字资讯传播技术能够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通过卫星传输数字讯号,便能够实现新闻采访环节和播出环节的无缝对接,让人们通过电视、网路等终端装置进行现场观看。所以,数字技术能够有效保证新闻的现场价值。

***三***能够有效保证新闻资讯的吸引力

观众是新闻资讯的接受物件,因此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是新闻媒体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相关研究发现,想要让观众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首先应聚集并引领观众的注意力,并对观众的“求知”、“求真”心理进行挖掘。但在传统的新闻播出现场,由于现场影象缺失、观众无法参与等原因,观众心理上对新闻资讯比较懈怠,也使新闻的吸引力逐渐下降。而将数字技术应用到新闻资讯的编辑和传播中来,便能够为观众提供生动、形象的画面,也能够利用数字资讯平台,让观众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和点评,提高新闻资讯的互动性,从而提升新闻对观众的吸引力。

二、数字技术对新闻传播的主要影响

***一***对各种传播媒介的影响

1.对纸媒的影响。纸媒数字化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排版印刷技术数字化,其取代了传统的铅印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印刷的效率;第二阶段是采编业务网的建立,这一创举大大提升了新闻采编的速度及针对性,不仅为记者采编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使得新闻记者可以在保留原稿件的基础上修改完善稿件,并且还可以将稿件保留下来重复使用;第三阶段是利用数字技术对新闻图片进行缩放、裁剪,并实现了新闻资讯的扫描、拍照和多种途径的转发、扩散,这不仅大大提升了新闻的采编速度,同时也让纸媒实现了与新媒体的对接和联合。纸媒数字化大幅缩短了纸媒的出版周期,报社可以同时出版早报和晚报,这又极大提升了新闻的时效性。

2.对广播电台的影响。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广播电台的运营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广播电台对数字同步技术以及数字式话筒等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如今,国内电视节目制作、接收与传播等都实现了数字化,数字电视的应用也已在国内大范围普及。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在电子媒体中的应用,不仅能有效提升我国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还能使国内电视节目在制作与传播上实现与国际电视节目接轨,从而促进我国电视节目受众的国际化拓展。

3.对网路媒介的影响。随着网路技术的发展,网路媒介逐渐以新型的数字传播媒介的身份活跃在大众视野,它将网路技术和数字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目前,国内网路媒介发展势头强劲,诸多传统媒体也加大了与网路媒体的合作力度,并开始着手自主网路媒介的开发和推广。例如,人民网、大众网等都是传统媒介向新媒介发展的结晶,而乐视网、腾讯网、搜狐网等专业网站更是专门开通了新闻网站,实时更新新闻资讯,这些都是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成果。

***二***对传播主体的影响

1.对主体工作方式的影响。数字技术的应用,使采写工具的体积更小、储存量更大,不仅携带方便,同时还能完成数字、语言、图片和影像多种资讯内容的采写,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新闻采写人员的双手及大脑,让采写人员能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新闻问题、被采访人及新闻环境、构思设计上。与此同时,数字工具的隐蔽性更强,更能适合特殊新闻资讯的隐性采访,如录音笔、微型摄像机等。此外,数字采写工具还能大大提升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性,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让新闻工作者以更短的时间完成新闻的采写、传输与报道。

2.对主体专业水平的影响。虽然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新闻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提升了新闻工作的效率和传播效果,但要快速接受并适应数字技术带来的新闻传播方式、内容和理念的转变,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也是一项挑战。此外,当下的新闻资讯多而杂、真假难辨,新闻记者想要在海量的资讯中找到真实、有用的资讯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以及良好的新闻素养、端正的态度等,这也是新闻工作者未来要不断提升的职业技能。

***三***对传播受众的影响

数字技术在新闻广播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使受众的地位和角色也发生了转变。以往传播媒介多是单向传播,诸多媒体只能看到受众的接受能力而忽略了他们的传播和创造能力,并且当时也没有供受众与媒体、受众与受众之间互相交流的平台。但数字技术让双向交流成为可能,受众在新闻传播中也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如微博互动、电视弹幕以及简讯参与等,都为受众参与新闻传播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三、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中应用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技术人员和新闻记者的交流与协作

新闻传播数字化时代,完成新闻工作需要电脑程式设计师、新闻记者及资料分析师等人员的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将复杂的资料转化为容易识别的资料表格、图片影像等形式。因此,日常工作中,新闻记者应加强与技术人员的交流协作,甚至有必要相互学习,不断提升彼此的专业水平,共同努力提升新闻传播的效率和效益。

***二***深度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资源共享

新媒体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发展,逐渐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新贵。而技术的融合也打通了媒体间的隔阂,为所有媒体提供了新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了新闻从采编到传播上的共享。因此,新闻工作者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新闻媒介要加快推进新闻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的优化升级,为资源共享奠定坚实的硬体、软体基础,从而更好地为受众提供真实、生动、及时的新闻资讯。

***三***提升新闻资讯的视觉化、互动化水平

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让新闻有了更加丰富生动的呈现方式,但这也给传统新闻媒体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目前,对于新闻生产者来说,只有简单、快捷、有趣地将新闻资讯呈现到受众眼前,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起他们的参与兴趣。所以,新闻工作者要转变传统的新闻编写方式,增加文字、图片、影像和模拟动画,增强可视性和互动性,以简单、直观的新闻资讯吸引受众。

***四***注重对自媒体和使用者生成内容的利用

近年来,使用者生成内容和自媒体成了媒体资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媒体也能从中获取新鲜、丰富的内容。而网路资讯平台的互动和分享功能也为自媒体使用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增强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归属感。总之,社会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新闻报道模式和传播方式,尤其是在突发性事件、灾难性事件当中,社会媒体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主流媒体对社会媒体的重视和合理利用,主流媒体应给予社会媒体一定的发展空间、平台和资源,并且做好对社会媒体的引导和规范工作,让它成为新闻传播中的一把利器。

四、结语

数字技术的应用让新闻传播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我们应当正视这些变化,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不断为保障新闻传播的现代化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付宇.浅谈数字虚拟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J].企业文化***中***,2012***2***:145.

[2]李凯,梁浩明.论“自媒体”的兴起与大学生网路媒介素养教育的创新[J].东南传播,2012***2***:125-126.

[3]苏林森,马慧娟,张东岳.大资料对新闻生产的影响[J].科研资讯化技术与应用,2014***03***:11-18.

[4]徐锐,万巨集蕾.资料新闻:大资料时代新闻生产的核心竞争力[J].编辑之友,2013***12***:71-74.

新闻专业的研究生应该发表什么杂志比较好?找一个机构不难,注意以下几点就可以了,找谁都一样第一,先考虑你发表论文的用途,评中职,还是高职。中职一般发表省级以上就可以,高职就需要有国家级的了,甚至核心期刊。毕业论文的话,还是根据学校的要求了。第二,考虑价格方面,省级 国家级 核心价格都不一样,但是咱们也不能一再追求低价格,网上假刊太多,小心占小便宜吃大亏,了几百快无所谓,主要是耽搁了事情,评职称一年就一次。第三,时间问题,刊物确定好了 一定要确定下(新闻出版总署)是否能查到。然后就是时间,一般杂志从定稿到出刊都得需要1个月,赶上高峰期3月都有可能,如果对方什么都答应你,今天给稿子明天邮递给你刊物,这个肯定是假刊的。第四,价格方面,这个不好说,杂志种类太多,没法完全根据省级 国家级来判断价格,核心期刊的话 悬殊很大。最后祝你成功,这是我发表论文的经验,我帮我同事也发表了一些,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知网系统计算标准详细说明:1.看了一下这个系统的介绍,有个疑问,这套系统对于文字复制鉴别还是不错的,但对于其他方面的内容呢,比如数据,图表,能检出来吗?检不出来的话不还是没什么用吗?学术不端的各种行为中,文字复制是最为普遍和严重的,目前本检测系统对文字复制的检测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对于图表、公式、数据的抄袭和篡改等行为的检测,目前正在研发当中,且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欢迎各位继续关注本检测系统的进展并多提批评性及建设性意见和建议。2.按照这个系统39%以下的都是显示黄色,那么是否意味着在可容忍的限度内呢?最近看到对上海大学某教师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被撤消的消息,原因是其发表的两篇论文有抄袭行为,分别占到25%和30%.请明示超过多少算是警戒线?百分比只是描述检测文献中重合文字所占的比例大小程度,并不是指该文献的抄袭严重程度。只能这么说,百分比越大,重合字数越多,存在抄袭的可能性越大。是否属于抄袭及抄袭的严重程度需由专家审查后决定。3.如何防止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成为个人报复的平台?这也是我们在认真考虑的事情,目前这套检测系统还只是在机构一级用户使用。我们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流程。同时,在技术上,我们也采取了多种手段来最大可能的防止恶意行为,包括一系列严格的身份认证,日志记录等。

看学校的要求,一般都是会有要求的 。

1. 新闻与传播研究 2. 国际新闻界 3. 现代传播 4. 新闻记者 5. 新闻大学 6. 当代传播 7. 中国记者 8. 新闻界 9. 新闻战线 10. 传媒 11. 传媒观察 12 中国报业13. 新闻与写作 14. 新闻爱好者 15. 新闻知识

  • 索引序列
  • 新传论文写作与发表
  • 新闻与写作期刊投稿
  • 新闻采访与写作论文发表
  • 新闻与传播发表论文
  • 新闻与传播论文发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