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复旦经济学教授发表mba论文

复旦经济学教授发表mba论文

发布时间:

复旦经济学教授发表mba论文

王永钦,男, 山东人,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为博弈论、契约与组织理论、公共经济学、转型与发展经济学。教学课程: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复旦-加州大学联合项目)、高级微观II(博弈论、信息经济学部分)。出版专著《声誉、承诺与组织形式:一个比较制度分析》《中国的大国发展之道:来自经济学的声音》(与陆铭等合作)。在 美国匿名审稿期刊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即出)和国内《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多篇,另外还兼任匿名审稿期刊《世界经济文汇》的编辑和《经济研究》《世界经济》和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等国内外经济学期刊的匿名审稿人。

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现任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发展经济学、信息与激励经济学,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Economic Modelling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多项,多次获省部级科研、教学成果奖。

封进,女,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系副系主任。兼任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员。2002年南京农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作为访问研究员工作于阿姆斯特丹大学和丁伯跟经济研究所、法国就业研究中心、法国人文社会科学之家、芬兰银行转型经济研究所、巴黎一大。著有《健康需求和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人口转变、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等专著。论文发表于《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经济学季刊》、”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China and World Economy”等国内外权威期刊。研究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农业部、加拿大IDRC项目、上海社科等资助。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发表mbo论文

40岁。复旦大学沈可副院长出生于1983年,截止2023年是40岁。沈可研究领域为人口老龄化,人口政策,健康经济学,在《中国人口科学》、《人口研究》、《金融研究》、《国际经济评论》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著作有《老年人口家庭、健康与照料需求成本研究》。

说一下两人的交集同是1973年人,同时复旦1991年本科,甚至1996年博士生。这些只是求学经历上的相同。看学术经历:两个都是学术大牛。我们从两人的合作发表论文来看,(以《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经济学(季刊)》三个为代表)以陈钊为例:1、经济研究 10篇,其中与陆铭合作9篇2、世界经济11篇 其中与陆铭合作是10篇3、经济学季刊8篇,其中与陆铭合作是6篇。甚至在复旦开讲座也是成对出现

姓名 史晋川性别 男所在学院 经济学院从事专业 西方经济学研究方向 法律经济学、金融与区域发展拟招收何专业毕业博士生 经济学、法学领域个人简介:史晋川,男,1957年2月出生,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社会科学学部学位委员会委员,经济学科学位委员会主任,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法与经济学理论,曾出版《社会主义经济通货膨胀导论》(1989年)、《经济增长模式与通货膨胀机理》(1998年)、《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2001年)、《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2002年)等著(译)作18部,在《经济研究》等杂志发表《国民经济增长总量模型分析》(1985年)、《计算机软件盗窃案中厂商收益损失确定的经济学分析》(1996年)、《市场深化中民间金融的兴起》(1997年)、《产品责任制度建立的经济学分析》(2002年)等论文100余篇,曾获得国家教育部、浙江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1~3等奖8项,省教委等其他科研奖励1~3等奖6项;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等各类课题20余项。此外,还积极参与了浙江省七五八五和九五发展计划与远景规划的研究咨询工作,协助潘云鹤院士主持完成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委托的《浙江省十五与二零一五年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构想》大型系列研究报告。由于在经济理论研究与经济决策咨询研究方面的贡献,史晋川于1991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3~1994年受美国基督教亚洲高等教育基金资助,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从事研究工作一年,1996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浙江省高校首批中青年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7年入选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首批第一层次学术带头人,1999年被授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学者的荣誉称号,2000年受包玉刚出国留学基金资助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从事研究工作,同年,被国家教育部列入国家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文社会科学),并被国家人事部列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学术带头人,2002~2003年受汤永谦基金资助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研究。

复旦大学教授发表论文

复旦大学最年轻的教授是郁培文。

5岁的他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习应用数学。3年后,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获得郭沫若奖学金。学习4年后,他感觉纯理论的数学太过单一,没有实用性,希望学习的知识可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19岁的他,考入了香港科技大学,选择了自己更喜欢的运营管理专业。24岁时,博士毕业,经过严格的几轮面试,进入复旦大学任教,在国际顶尖杂志发表多篇论文,被评为复旦大学副教授。

扩展资料:

人物经历:

郁培文博士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他的研究领域包括数据驱动的运营管理,科技与媒体行业的运营与创新。他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于管理科学的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主持并参与了多项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资助的研究项目,包括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他还承担了来自医疗、酒店、军工以及零售等多个行业的企业委托合作研究项目。他博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中学毕业于安徽天长中学。

2005年,郁培文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习应用数学。2008年10月,获得第28届郭沫若奖学金。

2009年,四年后,纯理论的数学对于他的吸引力已经下降,他更希望自己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他进入了香港科技大学,并选择了自己更感兴趣的运营管理专业。

2014年,五年博士生涯结束后,郁培文顺利通过两轮面试,进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任教。

李郁芬老师参与过国家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作。获得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劳动模范等称号;还曾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教委、上海科技成果奖等。

20年代50年末,参加开展同位素分离工作,为制作原子弹打好基础。1974年参加研制氮分子激光器及染料激光器。1979年参加制成染料激光眼科治疗机。

余蔚,1974年5月生,浙江宁波人,2004年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史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宋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代表作为《中国行政区划通史·辽金卷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监察体系运作机制研究》。

复旦大学教授论文发表

20年代50年末,参加开展同位素分离工作,为制作原子弹打好基础。1974年参加研制氮分子激光器及染料激光器。1979年参加制成染料激光眼科治疗机。

在今年12月8日凌晨2点的时候,复旦大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也是参加了国家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者的李淑芬教授因为生病抢救无效去世。李淑芬教授在我们国家科学,科研,制造等方面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她曾经获得过很多奖项,是我们国家非常需要的人才。

一、对国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李淑芬教授在195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的发展,李淑芬教授和复旦大学的一部分师生共同组成了一个科研组,然后他们开始研究分离同位素,为我国研制原子弹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当时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掌握了制造原子弹的技术,李淑芬教授为了我们国家能够在世界上站稳脚跟,他们在技术不成熟,条件非常差,设备不完善的情况下一边学习一边前进。

二、为国家事业保密。

当时李淑芬教授他们执行的任务是绝对保密的,在生活和工作中,不论是什么人都不能对他们透露,包括自己的亲朋好友和配偶。所以李淑芬教授在加入了这项任务之后,她没有向任何一个人透露过,很多老同学都以为她 在地球上面消失了。李淑芬教授一辈子默默无言,为祖国奉献自己,毫无怨言。

三、鼓励教育事业。

李淑芬教授一直鼓励自己的学生要培养自己对科研的兴趣,她说“一旦钻进去了,就会有兴趣了”“支持你走下去的往往就是兴趣”,她还鼓励女同学们一定要对科研事业有责任心,我们国家有很多优秀的女科学家。我相信肯定有很多优秀的学生在李淑芬教授的鼓励下更加热爱、热衷科研事业了吧。

李淑芬教授一辈子毫无怨言,心甘情愿当一名无名英雄,一生勤勤恳恳工作,淡泊名利,全身心投入到国家的事业之中,舍弃自我,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伟人。

复旦大学最年轻的教授是郁培文。

5岁的他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习应用数学。3年后,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获得郭沫若奖学金。学习4年后,他感觉纯理论的数学太过单一,没有实用性,希望学习的知识可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19岁的他,考入了香港科技大学,选择了自己更喜欢的运营管理专业。24岁时,博士毕业,经过严格的几轮面试,进入复旦大学任教,在国际顶尖杂志发表多篇论文,被评为复旦大学副教授。

扩展资料:

人物经历:

郁培文博士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他的研究领域包括数据驱动的运营管理,科技与媒体行业的运营与创新。他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于管理科学的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主持并参与了多项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资助的研究项目,包括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他还承担了来自医疗、酒店、军工以及零售等多个行业的企业委托合作研究项目。他博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中学毕业于安徽天长中学。

2005年,郁培文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习应用数学。2008年10月,获得第28届郭沫若奖学金。

2009年,四年后,纯理论的数学对于他的吸引力已经下降,他更希望自己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他进入了香港科技大学,并选择了自己更感兴趣的运营管理专业。

2014年,五年博士生涯结束后,郁培文顺利通过两轮面试,进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任教。

李郁芬老师参与过国家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作。获得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劳动模范等称号;还曾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教委、上海科技成果奖等。

复旦大学教授发表的论文

复旦历史学系42岁女教授出生于上海,在2006年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哲学博士,2016年11月起开始担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同时也是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方向。这位教授在生前校内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方向学位专业和选修课程,教授本人非常关注授课内容中的中英文原始资料互相结合的运用。

20年代50年末,参加开展同位素分离工作,为制作原子弹打好基础。1974年参加研制氮分子激光器及染料激光器。1979年参加制成染料激光眼科治疗机。

复旦大学马余刚院士团队在激光核物理领域获得重要进展。2022年1月31日,一项飞秒强激光核物理领域的研究成果,以「飞秒泵浦时抖动电子与离子库伦碰撞所产生的同质异能态」(Femtosecond Pumping of Nuclear Isomeric States by the Coulomb Collision of Ions with Quivering Electrons ) 为题,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8, 052501 (2022) ;doi://10.1103/PhysRevLett.128.052501 )上发表。论文由上海交通大学张杰院士团队与复旦大学马余刚院士团队合作完成,陈黎明和符长波是论文通讯作者,冯杰为论文的第一作者。

近年来随着强激光技术的发展,强激光驱动下与原子核相关的物理过程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原子核同质异能态,即处在亚稳态的核素,由于其核结构理论的研究价值以及潜在的应用价值,一直以来是核物理研究的重要课题。超短的飞秒脉冲强激光,由于其能量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高度集中,有望形成超高电荷密度的加速以获得传统加速器无法比拟的超高的产生率,激发产生同质异能态。这将对核结构、医学射线成像、原子核时钟、伽马激光器、天体核合成等领域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在该文中,合作团队报道了首次从实验上观测到了飞秒激光驱动产生的同质异能态。团队利用一台百太瓦级桌面型激光器为驱动源,观测到了Kr83核素的同质异能态(其能级为42keV,寿命为1.83小时)。其峰值产生效率达2.34E15 p/s,超出传统加速器所能达到的峰值产生率数个量级。理论分析表明,近固体密度的电子在强激光场和团簇等离子体共同作用下会多次往返抖动形成共振,增加电子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机会,进而大幅提高了同质异能素的产额。理论分析同时表明,该实验条件下的同质异能态可能主要来自于库伦激发机制,但不排除另外一种重要激发机制NEEC的存在。NEEC,即电子俘获核激发(Nuclear Excitation by Electron Capture),是原子核内转换(Internal Conversion)的逆过程,实验上尽管经过数十年的寻找,但仍没确切被证实。

此外马余刚团队近期也受邀发表了综述文章,其题为「New Opportunities for Nuclear and Atomic Physics in Femto-to-Nanometer Scale with Ultra-Intensity Lasers」【Matter and Radiation at Extremes 7, 024201 (2022); 】。文章综述了目前存在于原子和原子核尺度之间(也就是纳米和飞米尺度之间)的一些物理困惑,包括: 质子电荷半径、中子寿命、深度狄拉克态(Deep Dirac Level)等;并 探索 了利用强激光研究此尺度范围问题的可能途径,包括NEEC、电子桥(Electron Bridge)等。文章以「编辑推荐」的方式发表,并获得了AZO Optics的报道推荐()。该文章由符长波、张国强、马余刚共同执笔完成。

原文链接:

--复旦大学官网

上海市晨光学者基金获得者,William Penn Fellowship全额奖学金,上海市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获得者等等。女教授在2008年获得上海市晨光学者基金,2001年获得William Penn Fellowship全额奖学金,2014年获得上海市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

  • 索引序列
  • 复旦经济学教授发表mba论文
  •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发表mbo论文
  • 复旦大学教授发表论文
  • 复旦大学教授论文发表
  • 复旦大学教授发表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