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复旦大学教授发表论文

复旦大学教授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复旦大学教授发表论文

复旦大学最年轻的教授是郁培文。

5岁的他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习应用数学。3年后,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获得郭沫若奖学金。学习4年后,他感觉纯理论的数学太过单一,没有实用性,希望学习的知识可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19岁的他,考入了香港科技大学,选择了自己更喜欢的运营管理专业。24岁时,博士毕业,经过严格的几轮面试,进入复旦大学任教,在国际顶尖杂志发表多篇论文,被评为复旦大学副教授。

扩展资料:

人物经历:

郁培文博士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他的研究领域包括数据驱动的运营管理,科技与媒体行业的运营与创新。他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于管理科学的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主持并参与了多项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资助的研究项目,包括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他还承担了来自医疗、酒店、军工以及零售等多个行业的企业委托合作研究项目。他博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中学毕业于安徽天长中学。

2005年,郁培文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习应用数学。2008年10月,获得第28届郭沫若奖学金。

2009年,四年后,纯理论的数学对于他的吸引力已经下降,他更希望自己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他进入了香港科技大学,并选择了自己更感兴趣的运营管理专业。

2014年,五年博士生涯结束后,郁培文顺利通过两轮面试,进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任教。

李郁芬老师参与过国家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作。获得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劳动模范等称号;还曾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教委、上海科技成果奖等。

20年代50年末,参加开展同位素分离工作,为制作原子弹打好基础。1974年参加研制氮分子激光器及染料激光器。1979年参加制成染料激光眼科治疗机。

余蔚,1974年5月生,浙江宁波人,2004年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史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宋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代表作为《中国行政区划通史·辽金卷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监察体系运作机制研究》。

复旦大学教授论文发表

20年代50年末,参加开展同位素分离工作,为制作原子弹打好基础。1974年参加研制氮分子激光器及染料激光器。1979年参加制成染料激光眼科治疗机。

在今年12月8日凌晨2点的时候,复旦大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也是参加了国家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者的李淑芬教授因为生病抢救无效去世。李淑芬教授在我们国家科学,科研,制造等方面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她曾经获得过很多奖项,是我们国家非常需要的人才。

一、对国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李淑芬教授在195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的发展,李淑芬教授和复旦大学的一部分师生共同组成了一个科研组,然后他们开始研究分离同位素,为我国研制原子弹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当时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掌握了制造原子弹的技术,李淑芬教授为了我们国家能够在世界上站稳脚跟,他们在技术不成熟,条件非常差,设备不完善的情况下一边学习一边前进。

二、为国家事业保密。

当时李淑芬教授他们执行的任务是绝对保密的,在生活和工作中,不论是什么人都不能对他们透露,包括自己的亲朋好友和配偶。所以李淑芬教授在加入了这项任务之后,她没有向任何一个人透露过,很多老同学都以为她 在地球上面消失了。李淑芬教授一辈子默默无言,为祖国奉献自己,毫无怨言。

三、鼓励教育事业。

李淑芬教授一直鼓励自己的学生要培养自己对科研的兴趣,她说“一旦钻进去了,就会有兴趣了”“支持你走下去的往往就是兴趣”,她还鼓励女同学们一定要对科研事业有责任心,我们国家有很多优秀的女科学家。我相信肯定有很多优秀的学生在李淑芬教授的鼓励下更加热爱、热衷科研事业了吧。

李淑芬教授一辈子毫无怨言,心甘情愿当一名无名英雄,一生勤勤恳恳工作,淡泊名利,全身心投入到国家的事业之中,舍弃自我,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伟人。

复旦大学最年轻的教授是郁培文。

5岁的他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习应用数学。3年后,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获得郭沫若奖学金。学习4年后,他感觉纯理论的数学太过单一,没有实用性,希望学习的知识可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19岁的他,考入了香港科技大学,选择了自己更喜欢的运营管理专业。24岁时,博士毕业,经过严格的几轮面试,进入复旦大学任教,在国际顶尖杂志发表多篇论文,被评为复旦大学副教授。

扩展资料:

人物经历:

郁培文博士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他的研究领域包括数据驱动的运营管理,科技与媒体行业的运营与创新。他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于管理科学的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主持并参与了多项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资助的研究项目,包括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他还承担了来自医疗、酒店、军工以及零售等多个行业的企业委托合作研究项目。他博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中学毕业于安徽天长中学。

2005年,郁培文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习应用数学。2008年10月,获得第28届郭沫若奖学金。

2009年,四年后,纯理论的数学对于他的吸引力已经下降,他更希望自己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他进入了香港科技大学,并选择了自己更感兴趣的运营管理专业。

2014年,五年博士生涯结束后,郁培文顺利通过两轮面试,进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任教。

李郁芬老师参与过国家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作。获得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劳动模范等称号;还曾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教委、上海科技成果奖等。

复旦大学教授发表的论文

复旦历史学系42岁女教授出生于上海,在2006年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哲学博士,2016年11月起开始担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同时也是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方向。这位教授在生前校内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方向学位专业和选修课程,教授本人非常关注授课内容中的中英文原始资料互相结合的运用。

20年代50年末,参加开展同位素分离工作,为制作原子弹打好基础。1974年参加研制氮分子激光器及染料激光器。1979年参加制成染料激光眼科治疗机。

复旦大学马余刚院士团队在激光核物理领域获得重要进展。2022年1月31日,一项飞秒强激光核物理领域的研究成果,以「飞秒泵浦时抖动电子与离子库伦碰撞所产生的同质异能态」(Femtosecond Pumping of Nuclear Isomeric States by the Coulomb Collision of Ions with Quivering Electrons ) 为题,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8, 052501 (2022) ;doi://10.1103/PhysRevLett.128.052501 )上发表。论文由上海交通大学张杰院士团队与复旦大学马余刚院士团队合作完成,陈黎明和符长波是论文通讯作者,冯杰为论文的第一作者。

近年来随着强激光技术的发展,强激光驱动下与原子核相关的物理过程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原子核同质异能态,即处在亚稳态的核素,由于其核结构理论的研究价值以及潜在的应用价值,一直以来是核物理研究的重要课题。超短的飞秒脉冲强激光,由于其能量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高度集中,有望形成超高电荷密度的加速以获得传统加速器无法比拟的超高的产生率,激发产生同质异能态。这将对核结构、医学射线成像、原子核时钟、伽马激光器、天体核合成等领域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在该文中,合作团队报道了首次从实验上观测到了飞秒激光驱动产生的同质异能态。团队利用一台百太瓦级桌面型激光器为驱动源,观测到了Kr83核素的同质异能态(其能级为42keV,寿命为1.83小时)。其峰值产生效率达2.34E15 p/s,超出传统加速器所能达到的峰值产生率数个量级。理论分析表明,近固体密度的电子在强激光场和团簇等离子体共同作用下会多次往返抖动形成共振,增加电子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机会,进而大幅提高了同质异能素的产额。理论分析同时表明,该实验条件下的同质异能态可能主要来自于库伦激发机制,但不排除另外一种重要激发机制NEEC的存在。NEEC,即电子俘获核激发(Nuclear Excitation by Electron Capture),是原子核内转换(Internal Conversion)的逆过程,实验上尽管经过数十年的寻找,但仍没确切被证实。

此外马余刚团队近期也受邀发表了综述文章,其题为「New Opportunities for Nuclear and Atomic Physics in Femto-to-Nanometer Scale with Ultra-Intensity Lasers」【Matter and Radiation at Extremes 7, 024201 (2022); 】。文章综述了目前存在于原子和原子核尺度之间(也就是纳米和飞米尺度之间)的一些物理困惑,包括: 质子电荷半径、中子寿命、深度狄拉克态(Deep Dirac Level)等;并 探索 了利用强激光研究此尺度范围问题的可能途径,包括NEEC、电子桥(Electron Bridge)等。文章以「编辑推荐」的方式发表,并获得了AZO Optics的报道推荐()。该文章由符长波、张国强、马余刚共同执笔完成。

原文链接:

--复旦大学官网

上海市晨光学者基金获得者,William Penn Fellowship全额奖学金,上海市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获得者等等。女教授在2008年获得上海市晨光学者基金,2001年获得William Penn Fellowship全额奖学金,2014年获得上海市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

复旦大学陈教授发表论文

夜太美 尽管再危险 总有人黑着眼眶熬着夜 萧敬腾先生的《王妃》,完美诠释了熬夜者的心声:一时熬夜一时爽,一直熬夜一直爽。 人们为什么乐于熬夜 熬夜是一种报复性心理,一种强迫心理,怎么理解呢?白天上班或者上课,加班或者写作业完后终于有属于自己的时候了,不一会儿就到了十二点,但是你不甘心,凭什么我的娱乐时间就这么点,于是你就继续玩,这属于一种报复心理,久而久之成为了一种习惯,到后面想早睡都睡不着,到了某个点才有睡意,成为睡眠上的强迫症。 熬夜的人群大多为中年、青年,随着时代进步,慢慢地青少年、儿童都加入了熬夜大军。 熬夜的危害有哪些 1、 熬夜导致免疫功能失调 长期熬夜更可怕的危害是身体免疫功能失调,免疫功能失调表现在肾脏上就会产生肾炎,在关节上会出现类风湿性关节炎。同时,身体的免疫能力还会降低,使人体处于严重的亚健康状态,感冒等呼吸道疾病、胃肠炎等消化道疾病都会找上门来。2、 熬夜会导致高血压甚至猝死 有研究表明,长期睡眠不足是高血压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这也使得熬夜人群患各类突发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严重的还会导致猝死。3、 熬夜更易患癌 医学研究表明,熬夜的人比睡眠正常的人更容易患上癌症,以胰腺癌为例,经常熬夜的人发病率要比一般人高出 3 倍多。因为癌细胞是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产生的,而细胞分裂多在睡眠中进行。熬夜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分裂,从而导致细胞突变,产生癌细胞。4、 熬夜引发头痛失眠 人的交感神经是夜间休息、白天兴奋,这样才能支持人一天的工作,而熬夜的人交感神经却是在夜晚兴奋。熬夜后的第二天白天,交感神经就难以充分兴奋了,会使人没有精神、头昏脑胀、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健忘以及头晕、头痛等。时间长了,还会出现神经衰弱、失眠等问题。我生物钟已经紊乱并符合上述条件了,作为过来人,熬夜影响学业是毋庸置疑的,白天课堂昏昏欲睡,晚上寝室叱咤风云。5、 熬夜伤害眼睛 熬夜长时间超负荷用眼,会使眼睛出现疼痛、干涩等问题。此外,眼肌疲劳还会导致暂时性视力下降。长期熬夜造成的过度劳累还可能诱发中心性视网膜炎,导致视力下降。学生在发育阶段近视度数剧增是成人的几倍以上,特别是昏暗条件下对视力的损害更大。 6、 熬夜影响生长发育 生长激素在夜间睡眠状态的分泌量会明显增加,晚上11点~凌晨2点是分泌的大高峰期,在此时只有处于熟睡状态,才能保证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如果这个时间段人处于清醒状态,脑垂体只会分泌非常少的生长激素。 前段时间我们就遇到因为熬夜而导致身材矮小的病患…… 陈兆文教授每周例行来我院坐诊,网上预约的病患也是相对较多,陈教授已经司空见惯了,其中就有一位非常“狡猾”的小男孩,令他印象深刻。 根据陈教授描述,小男孩是由妈妈领过来的,初次见到这孩子面黄肌瘦看起来十分不健康,病历本上填写年龄为13岁,但是看起来相对较矮。孩子一坐下来就开始玩手机,勉为其难配合医助例行检查身高体重,很显然两项都是落后的。根据妈妈描述孩子自从上了初中就不长了,是不是学习压力太大了。陈教授则表示先做下相关检查还能逐一排查。 当报告拿到陈教授手中的时候,生长激素检测显示非常非常低,骨龄也是偏低,排除掉家族遗传等病症后,陈教授很大胆地断定孩子肯定是熬夜导致的。这受到了母子俩的双重否定,特别是孩子情绪很激动,坚决说自己很早就休息了。 陈教授继续问妈妈:是否与孩子睡在同一房间,是否可以断定孩子的确早睡了。 妈妈回答:孩子是一个人一间,每次自己过去看确实孩子像是睡着了。 “很可能是你检查时孩子装睡,等你走后继续开始玩手机,你说是吧小朋友?隐瞒病情是对自己不负责的表现。”陈教授的这番话或许说动了小男孩,于是小男孩吞吞吐吐的把自己偷偷玩手机到深夜的事情全都抖了出来。 虽然这件事过去了一段时间,但是孩子来复查的时候陈教授一眼就认出了他,很明显经过生长激素的注射,孩子长高了不少,复查结果显示孩子的发育已经追赶上来了。妈妈很高兴一个劲地谢陈教授,还说孩子现在很自觉,每天睡前就把手机交给她。 我内心不由着想这有什么好感谢的呢?这不是我们应该做的吗? 文章的末尾,向各位介绍一下我们这位陈教授,如果您的孩子也有身高方面的烦恼,想预约陈教授,记得联系我们,因为陈教授是定期坐诊的哦。 陈兆文医师简介 职务:主任医师 科室:生长发育科 医生擅长: 从事儿科内分泌专业30年。擅长矮小症、肥胖症、甲状腺疾病、性早熟、小儿糖尿病、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及儿内科疾病。 医生简介: 陈兆文、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科内分泌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副教授,从事儿科内分泌专业30年。擅长治疗矮小症、肥胖症、甲状腺疾病、性早熟、小儿糖尿病、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及儿内科疾病,80年代初从事儿内科,1986年晋升主任医生,1995年晋升为儿科副主任医师,2004年晋升为复旦大学副教授,2004年申请到上海市科委课题一项,近三年发表论文10余篇科研成果及论著,2003年度与同事们获得上海医疗科技二等奖荣誉,现定期在杭州复旦儿童医院生长发育科特需门诊坐诊,担任科室医学研究顾问。

陈序经(1903~1967),字怀民,广东文昌县(现属海南省)人。著名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教育家。曾就读于复旦大学,曾任岭南大学校长、中山大学副校长、广州暨南大学校长、南开大学副校长。

陈中伟(1929—2004),浙江宁波人,骨科专家,1954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工作,曾任该院骨科主任,副院长。

1963年首创世界首例断手臂再植成功,1978年又获断指再植成功。在国际上首创了“断手再植和断指再植”等六项新技术。由于他在断肢再植与显微外科领域的突出贡献,1963年获卫生部记大功一次,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1年获国务院国家科学大奖,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4年被求是基金和 *** 总理授予杰出科学家奖。

因在断肢再植领域的杰出成就,被国际医学界称为“世界断肢再植之父”,1999年获国际显微重建外科学会颁发的“千年奖”。

复旦大学教授发表学术论文

复旦大学最年轻的教授是郁培文。

5岁的他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习应用数学。3年后,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获得郭沫若奖学金。学习4年后,他感觉纯理论的数学太过单一,没有实用性,希望学习的知识可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19岁的他,考入了香港科技大学,选择了自己更喜欢的运营管理专业。24岁时,博士毕业,经过严格的几轮面试,进入复旦大学任教,在国际顶尖杂志发表多篇论文,被评为复旦大学副教授。

扩展资料

人物经历

郁培文博士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他的研究领域包括数据驱动的运营管理,科技与媒体行业的运营与创新。他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于管理科学的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主持并参与了多项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资助的研究项目,包括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他还承担了来自医疗、酒店、军工以及零售等多个行业的企业委托合作研究项目。他博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中学毕业于安徽天长中学。

2005年,郁培文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习应用数学。2008年10月,获得第28届郭沫若奖学金。

2009年,四年后,纯理论的数学对于他的吸引力已经下降,他更希望自己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他进入了香港科技大学,并选择了自己更感兴趣的运营管理专业。

2014年,五年博士生涯结束后,郁培文顺利通过两轮面试,进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任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郁培文

科研科研范围比较广泛,涉及语言学理论、语法、修辞、方言、词典编纂等许多领域,研究的主攻方向为语法学。研究范围涉及语言理论、语法、修辞、方言、词典等领域,主攻语法。承担并主持了国家教委“七五”规划项目“动词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句型研究”上海市社科重点项目“句模研究”、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语法理论”等重大科研项目。已出版三个平面的语法观、语法理论纲要、语法述要、动词研究、动词研究综述、汉语动词概述、汉语的短语、汉语的句子类型、上海语、新编古今汉语大词典、吴方言简明词典等(含合作)10余部著作。已发表学术论文170 余篇。科研成果获多种奖励,其中学术论文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获1995年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动词的配价与汉语的把字句获上海市2002年第6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在语言学领域中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语法研究上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积极倡导三个平面的理论。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系统地阐释三个平面的理论并用此理论来研究汉语语法的专著《三个平面的语法观,还以三个平面为纲出版了语法理论纲要。围绕此理论还发表了语法研究中的十大关系等一系列有影响的文章。主张在语法研究中要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区别开来,又互相兼顾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使语法分析做到形式和意义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结构和结合、描写和解释相结合,从而求得语法分析更全面、更系统、更丰富、更科学。这个理论受到语法学界的普遍关注,人们认为它不仅拓宽了语法研究的领域,而且为深化语法研究指出了一条新路(语法研究座谈会纪要)。对汉语的动词有较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先后主持撰写了汉语动词概述、动词研究、动词研究综述等书和发表了汉语动词的价分类等一系列学术论文。对汉语动词的性质特点、内部再分类以及动词的配价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推动了汉语动词和汉语配价语法的研究。对汉语的短语有系统和深入的研究。70年代末关于结构和短语问题的讨论中,发表了关于结构和短语一文,全面论述了短语的性质、特点、分类及语法地位等问题。此文对这一讨论作了比较全面的概括,可以说是(这次讨论的)一个小结(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此后又出版了汉语的短语、介宾短语、复指短语、固定短语等书和发表了一系列相关的文章,进一步论述了汉语短语中的各种问题,提出不少新颖的见解。对汉语的句子分析及其类型问题有深入的、开拓性的研究。发表了谈谈析句问题、句型、句模和句类、略说句系学等有关句子分析和句子类型的一系列论文,还出版了汉语的句子类型一书。把三个平面的理论运用到句子研究上,对句子的合格度的标准给予新的解释,提出了区分句型、句模和句类并把三者结合起来最终建立句位系统(句系)的新观点,还提出了建立句系学的新设想。教学范晓教授在高校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工作40余年。曾为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进修教师开设过语法理论、现代汉语、汉语语法、修辞学、语法专题研究、语义研究、动词研究、句型研究、语法学史、上海方言研究等10 余门课程。已培养国内外研究生40余名(其中博士研究生32名,内含国外研究生11名)。曾获多种教学奖,1987年获复旦大学教育奖,2000年获上海市博士生优秀论文指导奖,2001年获复华教学科研奖,2002年获复旦大学“薇阁中国语言文学教学奖”等。主要研究成果著作要目:(按发表时间先后排列)《语法述要》(署名田申瑛),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10月。《简明吴方言词典》(合作),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5月。《汉语动词概述》(合作),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10月。《上海语》(合作),日本:白水社,1987年10月。《汉语语法修辞词典》(编写语法部分),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介宾短语》、《复指短语》、《固定短语》,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7月。《汉语的短语》,商务印书馆,1991年11月。《中国学术名著提要·语言文字卷》(写作语法部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7月。《嘉定县志·方言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动词研究》(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新编古今汉语大词典》(副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11月。《动词研究综述》(主编),山西高教联合出版社,1996年6月。《三个平面的语法观》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1月。《普通话语法知识》,香港普通话研习社,1997年10月。《汉语的句子类型》(主编),山西书海出版社,1998年2月。《语言研究的新思路》(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同义词小词典》(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9月。《反义词小词典》(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9月。《语法理论纲要》(主笔),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7月。《语法讲话》,(共20篇汉语拼音小报连载),1994年5月-1997年12月。《语法对话录》,(署名贺诚,共38篇香港普通话报连载),1996年1月-1999年8月。论文要目(按发表时间先后排列):《试论文章的准确·鲜明·生动》(合作),语文教学1960年4期。《论语的质变》,复旦学报1960年7月号。《谈语言学的所谓阶级性问题》(署名求知),《再谈语言学的所谓阶级性问题》(署名求知),《江汉学报 target=_blank title=网上书城检索》学术月刊 1961年3期。《再谈语言学的所谓阶级性问题》(署名求知),《江汉学报1962年6 期 。《汉语提带复合谓语探讨》(合作),复旦学报1965年5月号。《论语言学遗产中的精华和糟粕及批判继承问题》(合作),学术月刊1965年9 期。《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文风的核心》,复旦学报1977年2 期。《又收入文风论集》,求实出版社,1995年。《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著名求知),江汉论坛1980年2 期。《关于结构和短语问题》,中国语文1980 年3 期《是”字句的修辞用法》,语文学习1980年5期。《谈谈析句问题》,安徽师大学报1980 年4 期。《词同词素》、《词组的区别》,语文学习1980 年5 期。《略论断词》,复旦学报(增刊)1980 年。《陈望道与中国文法学》(合作),语文论丛(1),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怎样区别现代汉语的词同短语》,东岳论丛 1981年4期。《上海方言研究》(1)(合作),《明治学院大学论丛》(日本)1982年10月号。《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中学语文教学1982年9期。《谈谈语法学习的必要性》,文科月刊1982年5期。《上海方言研究》(2)(合作),《明治学院大学论丛》(日本)1982年10月号。《说句子成分》,阜阳师院学报1983年1期。《语法学习对话》,文科月刊1983年2期。《贵在随机应变》,修辞学习1983年2期 。《上海话里的“老”字》,采风1983年5月。《关于形容词带宾语问题》,汉语学习1983年5期。《“是”字句的提问形式》,语文学习1983年6期。《修辞要讲究题旨情境》,《与中国修辞学 target=_blank title=网上书城检索》,《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复旦出版社,1983年。《试论动词谓语句的定型问题》,语文论丛(2),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谈重叠短语》,语文学习1983年12 期。《谈一种特殊类型的复句》,汉语学习1984年1期。《上海方言研究》(3)(合作),《明治学院大学论丛》(日本)1984年3月号。《谈修辞和语法的共处现象》,修辞学习1984年3期。《关于动补格句式的句义重心》,中国语文通讯1984年4期。《动结式的肯定和否定》,大学语文1984年5期。《关于动宾短语》,语文学习1984年6期。《试论重叠短语》,杭州大学学报1984年12卷。《关于“中学语法教学系统提要”的几个问题》,新疆教育1985年1期。《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合作),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2期。(语言教育与研究 1993年2期重刊。)《谈谈词语组合的选择性》,汉语学习1985年3期。《试论静态短语和动态短语》,济宁师专学报1985年4期。《谈形容词和副词的区别》,中文自学指导 1986年1期。《谈谈词语的搭配》,中国语文天地1986年1期。《论言语美》,徽州师专学报1986年1期。《试论兼语句》,乌鲁木齐教育学院学报1986年1期。《吴方言概况》,《简明吴方言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略论V-R》,《语法研究和探索》(3),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简明吴方言词典的编纂》(合作),辞书研究1986年2期。《有关动词研究的几个问题》,语文导报1986年5期。(又收入句型和动词),语文出版社,1987年。)《交接动词及其构成的句式》,语言教学和研究1986年3期。《试论主谓复句》,淮北煤师院学报1986年4期。《略论语法结构的核心成分》,济宁师专学报1986年4期。《说插语》,《语文论丛》(3),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试论补充复句》,《语文论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年。《VR及其构成的句式》,《语言研究集刊》,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关于补心复句》,淮北煤师院学报1987年3期。《介词短语“给N”的语法意义》,汉语学习1987年4期。《语体对句子选择情况的初步考察》,语体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论语法和修辞的关系》,《修辞学研究》,语文出版社,1987年。(又收入语法修辞结合问题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正确理解并处理静态和动态的关系》,河南大学学报1988年2期。(又收入人大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1988年4期。《关于定语的后置现象》,济宁师专学报1988年3期。《动词研究的重大成果》(合作),辞书研究1988年6期。《吴语“V脱”中的“脱》”,《吴语论丛》,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施事宾语句》,世界汉语教学1989年1期。《语法研究中意义和形式相结合的原则》,《语法研究和探索》(4),北大出版社,1989年。《论词的功能分类》,烟台大学学报1990年2期。《“V上”及其构成的句式》,营口师专学报1991年1期。《论汉语语法的特点》,济宁师专学报1991年4期。《动词的“价”分类》,《语法研究和探索》(5),语文出版社,1991年。《近代汉语和吴语》,中国语言文学纪要(日本),第12号,1991年。《上海话双音节象生词的生动形式》,《中文研究集刊》(日本),第3号,1991年。《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区分及其再分类》,中国语言学报第4期,商务印书馆,1991年。《试论语义结构中的主事》,《中国语言文学的现代思考》,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论语法研究中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语法修辞方法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有关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几个问题》(合作),中国语文1992年4期。(又收入中国语文四十周年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1993年。)《V得句的“得”后成分》,汉语学习1992年6期。(又收入人大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1993年2期。)《VP主语句》,《语法研究和探索》(6),语文出版社,1992年。《复动V得句》,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年4期。(又收入人大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1994年2期。)《关于句子合语法和不合语法问题》,中国语文1993年5期。《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和“名词化”》(合作),中国语文1994年2期。(又收入吕叔湘先生九十华诞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1995年。)《语言》、《言语和话语》,汉语学习1994年2期。《“N受+V句说略》,语文研究1994年2期。《现代汉语动词的次范畴》,《语法修辞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关于现代汉语动词的研究》,动词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句型、句模和句类》,《语法研究和探索》(7)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年。《动词的配价与句子的生成》,汉语学习1996年1期。《同音同形的“是”的分化》,辞书研究1996年2期。《动介组合体的配价问题》,营口师专学报1996年1期。《关于动词配价研究的几个问题》,三明大学学报1996年1期。(又收入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2000年1月。)《“有”字句的后续成分》(合作),语言教学和研究1996年4期。《粤普语法差异》,《香港普通话教师学习资料汇编》,香港普通话研习社,1997年。《语言研究的新思路》(合作),《语言研究的新思路》,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汉语句法结构中的主语》,《语言研究的新思路》,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三价动词形成的基干句模》 (合作),汉语学习1998年6期。(又收入人大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1999年4期)《二价动词形成的基干句模》 (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年1期。(又收入人大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1999年6期)《论句模研究的方法》(合作),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4期。《略说句系学》,汉语学习,1999年第6 期。(又收入人大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2000年4期)《语法研究的十大关系》,《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年2月。《领属成分在汉语句子中的配置情况考察》,汉语现状和历史的研究《首届汉语语言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2月。《论“致使”结构》,《语法研究和探索》(10),商务印书馆,2000年。《谈谈中学的语法教学》,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12期。《非动作动词形成的基干句模》(合作),语文论丛上海(6),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论名核结构》,《语言问题再认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汉语学习2001年1期。(又收入人大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2001年1期)《句法、语义、语用之间的互参互动关系》,山东师大学报2001年3期。《现代汉语名词及其再分类》,语文论丛(7),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V得”后主谓结构的语义分析》(合作),中国学研究2001年第4辑。《动词的配价与汉语的把字句》,中国语文2001年5期。《论语法研究中结构和功能相结合的原则》,现代中国语研究(日本)2001年2期。《收入从语义信息到类型比较》,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关于汉语的语序问题》,汉语学习2001年5-6期。(又收入人大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2002年2、4期)《论汉语的语序》,中国语学(日本)2001年11月(总248号)《预设和蕴涵》,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5期。《论名词在语义平面的“兼格”》,《语法研究和探索》(10),商务印书馆,2002年。《说语义成分》,汉语学习2003年第1期。

光绪十年甲申二月初一(1884年2月27日),吕思勉生于江苏常州十子街6-8-10号吕氏故居的东宅。光绪十五年(1889年,己丑),随同邑薛念辛受业,读《通鉴辑览》《水道提纲》《读史方舆纪要》等。 光绪十七年(1891年,辛卯),吕思勉读书颇早,自言此时与史学发生关系。是年,母亲、姐姐为吕思勉讲解《纲鉴正史约编》,其父亲令其读《日知录》、《廿二史札记》、《经世文编》等。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吕思勉选授江浦县学教谕,合家同往,至1897年归,吕思勉居江浦4年。晚年曾撰《青年时代的回忆》,记早年江浦之生活。光绪十九年(1893年,癸巳),吕思勉家境开始转坏,不再延师教读,改由其父亲自教,其父亲无暇,则由母亲、姐姐帮助讲解。母亲始授《说文解字》。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吕思勉始读新书报刊,所读之书有徐继畲《瀛环志略》、魏源《海国图志》、邹沅帆《五洲列国图》、日本冈本监辅《万国史记》、蔡尔康译《泰西新史揽要》、王韬《普法战记》、黄公度《日本国志》等,由此略知世界历史。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丙申),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读经史子集,了解中国历史。吕思勉始读梁启超所编《时务报》,凡是梁启超的著作必读。其时最信康梁之说,深受影响。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丁酉),吕思勉已能作文。从父命以所作就正于石小泉、薛以庄诸先生;又从族兄点读《通鉴辑览》,约半年毕。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己亥),吕思勉赴江阴应小试,考入阳湖县学。吕思勉父亲叮嘱多读书,不该兢兢于文字之末;是年始读正史,及《资治通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通典》《通志》和《昭明文选》等,并写有史札和史论数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吕思勉始记日记,取名为《测晷录》,每岁一易名,冠有小序,沿为成例。然所记日记大都毁于抗战年间。是年,吕思勉始学填词作诗,自学古史典籍。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吕思勉自言“此时之所向往者,实为旧日所谓经济之学(按:旧时经济即“经世济民”、“经世济邦”之意)。于政务各门,皆知概略,但皆不深细”。是年著述《笔记·吕黻庭》(刊于《吕思勉编年事辑》)。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壬寅),吕思勉早年起即重视国计民生,大至水利、赋税、吏治,小至百姓衣食住行、物价变化,有所见闻,均一一载录,所集之资料大都毁于抗战年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吕思勉赴金陵应乡试,在场中代人作文多篇。因从小就爱好下棋,出场后不即返寓所,而去夫子庙茶肆观人弈棋,必至晚而归。吕思勉不仅棋艺精湛,对棋局、棋谱乃至弈史也深有研究,一生收集棋谱,自言“只缺三种”,后均散失。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在常州“读书阅报社”听元史专家屠寄讲元史,受其影响而关心民族问题;与虞菱(又名采兰)女士结婚。虞家世居常州,历代仕宦:祖父虞映溪,曾任浙江衢州知府,父亲虞树荪,是清代末年的贡生。虞氏机敏明察,处事谨严,操持家务,备极辛劳。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乙巳),是年1月至次年12月吕思勉在常州私立溪山两级小学堂教书,讲授国文、历史。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丙午),11月5日吕思勉父亲逝世。遍读正史。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丁未),是年1月至6月,在苏州东吴大学教书,“因气味不相投,至暑假辞去”;是年(10月至1909年12月),应屠孝宽(屠寄之子)之延聘,任常州府中中学堂教员,教历史、地理。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戊申),是年8月11日吕思勉母亲逝世;与朝鲜学者秋景球交往。宣统元年(1909年,己酉),是年吕思勉与陈雨农、王冠时、刘脊生、钱叔陵等第一次结诗社,作诗并互相点评。其时,先生作诗填词的兴致极高,且常有佳作,晚年吕思勉自选诗作,后由家人整理汇编成《诚之诗稿》,油印成册,分赠各大图书馆及亲友。宣统二年(1910年,庚戊),应屠寄馆长之聘,在南通国文专修馆任教,教授公文写作。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与朝鲜志士金于霖交往。其时,先生颇留意民间歌谣的搜集与研究,辑录不少常州、南通等地民谣、谚语,一一圈点、评析,写成短文,刊于报端,以供同好者赏析。民国元年(1912年,壬子),是年1月至1914年6月在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任教,教授应用文字、商业地理、商业经济等,其时,能教授此类课程者“几如凤毛麟角”,吕思勉乃参考日文课本讲授之。民国三年(1914年,甲寅),旧历三月初一(3月27日)女吕翼仁诞生(此前,吕思勉曾有二子一女,皆夭折)。是年春夏间,与诗友管达如、汪千顷、赵敬谋、丁捷臣等在上海再结诗社,名为“心社”,每半月一集,后又有庄通百、陈雨农、李涤云、周启贤、张芷亭等加人,“凡二十七集而辍”。是年七月至民国七年在上海中华书局任编辑。 民国四年(1915年,乙卯),旧历九月二十七日(10月31日),子吕正民诞生,乳名兴保。民国八年(1919年,己未),8月至12月,由吴研因介绍在苏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是年吕思勉由谢观(利恒)介绍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谢氏为武进名医,邀吕思勉入馆协助《中国医学词典》之编撰,吕思勉舅家世业儒医,从小耳濡目染,熟悉传统医书典籍,是年暑假写成《中国医籍源流考》一篇,实为一部以医籍史为纲的中国医学史。民国九年(1920年,庚申),是年1月至1922年12月在国立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吕思勉第一次发表学术论文《致廖仲恺、朱执信论学公开信》,参与学术讨论。民国十年(1921年,辛酉),是年著述:《整理旧籍之方法》(原刊《沈阳高师周刊》第4041期,又刊于《吕思勉遗文集》上);《中国古代哲学与道德的关系》(原刊《沈阳高师周刊》第31、32期,又刊于《吕思勉遗文集》上);《答程鹭于书》(原刊《沈阳高师周刊》、《吕思勉编年事辑》(有节录),又刊于《吕思勉遗文集》上);《勿吉考(日文汉译)》(刊于《吕思勉编年事辑》,刊有译者识语);《驽牛杂谈:(一)个性、(二)资本制度》、《中国医学的变迁》(以上诸篇均刊《沈阳高师周刊》)。民国十二年(1923年,癸亥),2月至1925年7月,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专修科任教,由校长王应岳(饮鹤)延聘,教授国文、历史课程。是年吕思勉的第一部通史著作《白话本国史》出版,该书在内容、体例、方法和写法上均有创新,成为二三十年代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顾颉刚称该书“为通史写作开一个新的纪元”。民国十三年(1924年,甲子),是年著述《更新初中本国史(四册)》(商务印书馆初版);《新学制高中本国史教科书》(商务印书馆初版,1932年11月印行国难后第一版)。民国十四年(1925年,乙丑),8月至1926年7月,由朱经农介绍在上海私立沪江大学任教,开设中国文字学、宋明理学等课程。 民国十五年(1926年,丙寅),8月由童斐(伯章)介绍在上海私立光华大学国文系任教,光华大学后设历史系,即担任系主任兼教授,直到1952年院系调整光华并入华东师范大学为止。吕思勉17岁时,始识同邑丁桂徵(吕思勉母亲从妹之夫),“以文字请益”,遂从学《段注说文》,于小学之书,稍有浏览。1925年至1926年间,吕思勉于讲课之余,将历年之研究成果写成4部专著:《中国文字变迁考》、《字例略说》、《章句论》和《说文解宇文考》。民国十六年(1927年,丁卯)至1928年,及抗战胜利后,吕思勉三次呈《致光华大学行政会书》,表达其对抗战的预见和决心及建议兴办学校应与社会改革相结合,史学家钱宾四“叹为西京贾晁之论”。民国十八年(1929年,己巳)至1930年间吕思勉曾在江苏省立常州中学兼课,编写《中国文化史》讲义。民国十九年(1930年,庚午),吕思勉自谓此时进入思想第三期,“年四十七,偶与在苏州时之旧同学马精武君会晤,马君劝予读马列主义之书,余乃读之稍多。于此主义,深为服膺”。旧历六月十六日(7月11日),吕思勉之子吕正民君患伤寒症病殁,现仅剩翼仁一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壬申),四月,往安庆省立安徽大学作短期讲学;8月假期满,吕思勉仍回光华任教。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癸酉),30年代前期,吕思勉在光华大学开设课程有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中国文化史、中国社会史、中国民族史、史学研究法、史学名著研究、文字学等。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丙子)前后,光华学生数大增,学生就餐发生困难。吕思勉向校方提议,再建公厨与饮食习惯的改革同步进行,为此撰成《吃饭的革命》一文,提倡注意饮食卫生,多吃寒食和杂粮,认为这类改革可使妇女获得解放,也使生活更符合现代社会之状况和节奏。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丁丑),日军侵入上海,吕思勉于8月回常州与家人商量今后行止,10月偕家眷返回上海,几度搬迁。一家三口始终挤于一间,两张板床,两张书桌,两架书架,一小方桌。几只凳子,是为吕思勉家之全部家具。是年吕思勉将历年撰写的部分札记整理成篇,名之曰《燕石札记》,交商务印书馆出版。吕思勉从小就学习写读史札记,50年如一日从未间断,札记总数达100多万字。吕思勉的论文、著作,都是在有计划地阅读和撰写札记的基础上,再加以综合研究、融会贯通而成的。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庚辰),孤岛时期,吕思勉避居沪上租界,抱着书生报国之志,撰写大量史学著作和论文,还留意时局,关心祖国命运,他以“野猫”、“乃秋”、“六庸”、“程芸”等化名,写了许多洋溢民族正气、揭露日寇暴行的文章刊于租界内的抗日报刊上。作家兼报人范泉称吕思勉为“孤岛上的斗士”。民国三十年(1941年,辛巳),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租界沦陷,光华大学对外改称诚正学社(原文学院)和格致理商学院(原理商学院),吕思勉除仍在光华上课外,还在沪江大学、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兼课。中年以后,吕思勉计划独自完成六部断代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宋辽金元史、明清史)的撰写,是年,此计划的第一部著作《先秦史》由开明书店出版。吕思勉自评《先秦史》:此书论古史材料,古史年代,中国民族起源及西迁,古代疆域,宦学制度,自谓甚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壬午),八月,回常州故里,旧宅已被敌火炸毁,其时,吕思勉诗作颇多忧国忧民之句;是年至民国三十二年,吕思勉在城外游击区湖塘桥青云中学和坂上镇大刘寺辅华中学两处同时兼课,开设的课程有中国文化史、中国近百年史、国学概论、国文等。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癸未)至1943年间,在苏州中学常州分校兼任国文课,讲授《古文观止》,文史专家黄永年曾从业问学,称吕思勉讲课议论纷发,精彩迭出,多有真知灼见。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乙酉),10月光华大学复校,吕思勉偕女儿翼仁至上海。抗战胜利之年,吕思勉精神极为振奋,先后撰写了《抗战的总检讨和今后的方针》、《战后中国经济的出路》、《战后中国之民食问题》、《怎样将平均地权和改良农事同时解决》等一系列文章,检讨历史,筹划未来,对战后国家之重建充满了期望。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丙戌),是年秋,光华大学迁到新校舍,吕思勉一家也随至搬入欧阳路新校舍;民国三十六年,吕思勉应复旦大学政治系主任耿淡如邀请,在上海复旦大学教授中国政治制度史,又应邀在诚明文学院兼课。《秦汉史》出版。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两晋南北朝史》出版。 1950年(庚寅),4月,被选举为校教育工会主席。1951年(辛卯)9月,光华大学召开最后校董事会议,吕思勉为校董并任代校长,为学生毕业文凭签字盖印,处理学校结尾工作。10月,光华大学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吕思勉遂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并迁入华东师大一村教工宿舍。1952年(壬辰),参加三反及思想改造运动,学习结束时写有《三反及思想改造学习总结》。1953年(癸巳),吕思勉最后一本断代史《隋唐五代史》写成完稿,但出版无望。计划中的《宋辽金元史》、《明清史》,已做了史料上准备,但都未能最终完成,遂成学术史上永久之遗憾。1955年(乙未)吕思勉身体逐渐衰弱,回常州故居养病。是年,吕思勉被聘为江苏省第一届政协委员,因病甚请长假,未尝赴南京出席会议。1956年(丙申),年初,上海市高教局为照顾知识分子生活,将复兴西路271号二楼的一套寓所配给吕思勉一家居住,先生于农历春节前迁入了新居。5月6日,吕思勉抱病回常州,“在家检书至廿九日毕”,将重要札记、书稿托运至沪,计划作进一步的整理。7月8日返回上海,即开始研究工作。1957年(丁酉),吕思勉的《隋唐五代史》有望出版,10月4日编辑送来清样嘱校。自10月4日到8日,吕思勉一直抱病校阅。8日夜,病情转剧,肺气肿与心脏病并发。9日清晨,病情严重,送至华东医院,抢救无效,深夜病逝于医院,享年74岁。10月13日,于上海万国殡仪馆举行公祭大会,吕思勉夫妇灵柩安葬在上海虹桥路万国公墓M区343-344两穴。墓穴毁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

在今年12月8日凌晨2点的时候,复旦大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也是参加了国家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者的李淑芬教授因为生病抢救无效去世。李淑芬教授在我们国家科学,科研,制造等方面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她曾经获得过很多奖项,是我们国家非常需要的人才。

一、对国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李淑芬教授在195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的发展,李淑芬教授和复旦大学的一部分师生共同组成了一个科研组,然后他们开始研究分离同位素,为我国研制原子弹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当时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掌握了制造原子弹的技术,李淑芬教授为了我们国家能够在世界上站稳脚跟,他们在技术不成熟,条件非常差,设备不完善的情况下一边学习一边前进。

二、为国家事业保密。

当时李淑芬教授他们执行的任务是绝对保密的,在生活和工作中,不论是什么人都不能对他们透露,包括自己的亲朋好友和配偶。所以李淑芬教授在加入了这项任务之后,她没有向任何一个人透露过,很多老同学都以为她 在地球上面消失了。李淑芬教授一辈子默默无言,为祖国奉献自己,毫无怨言。

三、鼓励教育事业。

李淑芬教授一直鼓励自己的学生要培养自己对科研的兴趣,她说“一旦钻进去了,就会有兴趣了”“支持你走下去的往往就是兴趣”,她还鼓励女同学们一定要对科研事业有责任心,我们国家有很多优秀的女科学家。我相信肯定有很多优秀的学生在李淑芬教授的鼓励下更加热爱、热衷科研事业了吧。

李淑芬教授一辈子毫无怨言,心甘情愿当一名无名英雄,一生勤勤恳恳工作,淡泊名利,全身心投入到国家的事业之中,舍弃自我,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伟人。

  • 索引序列
  • 复旦大学教授发表论文
  • 复旦大学教授论文发表
  • 复旦大学教授发表的论文
  • 复旦大学陈教授发表论文
  • 复旦大学教授发表学术论文
  • 返回顶部